具有尤其用于变速器的两个锥盘对之间力传递的接触装置的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尤其用于变速器的两个锥盘对之间力传递的接触装置的、具有可无级调节变速比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图1表示由DE 199 22 827 A1公开的、以链的形式构成的接触装置的侧视图。该接触装置由搭板10a,10b组合而成,这些搭板(Laschen)被布置在多个在图1中不能看到的、沿接触装置纵向延伸的纵向列中。搭板具有孔12,受压件14穿过这些孔,借助受压件使这些搭板连接成纵向及横向联合体,该联合体便构成接触装置。每个搭板10的孔12由两个受压件14穿过,它们支撑在孔的前及后边缘上,其中至少属于不同纵向列的各个搭板10a,10b在接触装置的纵向上错开一个孔的纵向尺寸减去受压件直径的量地布置,以使得一个横穿过接触装置的受压件支撑在孔的一个端侧上及另一受压件支撑在另一端侧上,由此可实现接触装置内部的纵向力的传递。
受压件的侧向端面16被构造来与锥盘对(未示出)彼此相对着的锥面形成摩擦啮合,接触装置在这些锥盘对之间传递力或转矩。
受压件14各被分成两个摆动销14a及14b,当搭板铰接运动时这些摆动销将彼此滚压及由此减小了在铰链的搭板上的摩擦。为了使受压件14与搭板10形成防脱开的连接,在受压件14的外围上设有焊点18形式的结构。
根据图1的接触装置通常是这样构成的:各个垂直于接触装置纵向彼此对齐的搭板在各个纵向列中的配置周期性地重复,例如,相对第一横向排错开的第二横向排与相对第二横向排错开的第三横向排中的搭板具有不同的配置,在第三横向排后又跟随着第一横向排。我们称其为一个三搭板联合。
在纵向列及横向排内各个搭板的配置对接触装置的工作性能,如它的疲劳强度、它的摩擦性能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这样地构造开头所述类型的具有接触装置的变速器,以使得在接触装置联合体中各搭板内或搭板链内出现的力尽可能均匀及由此使搭板及受压件的负荷尽可能均匀。
该任务将这样来解决,即根据本发明,分别在链的最外区域中设有两个或多个直接并排布置的搭板,由此在接触装置高负荷的外边缘区域中专门借助设置在这里的双搭板或成对布置的搭板使力均匀地分布。在根据本发明的这种接触装置的中间区域中可在各个横向排中仅设置单个搭板。
按照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尤其用于变速器的两个锥盘对之间力传递的接触装置的、具有可无级调节变速比的变速器,包括多个设置在多个列中的搭板,这些列沿接触装置纵向延伸、并排设置,这些搭板具有孔及受压件,这些受压件穿过这些孔,及这些受压件的端面被设置用于与锥盘对的锥面摩擦配合,其中每个搭板由两个在接触装置纵向上相邻的受压件穿过及每个受压件至少穿过两个在接触装置纵向上彼此错开的搭板,并且其中,这些被相邻的受压件穿过的搭板在这些纵向列上的配置沿接触装置纵向分别在一定数目的相邻受压件后被重复,其中:与这些分别布置在一个最外面的纵向列中的搭板分别紧邻着由穿过该最外面搭板的那些受压件穿过的、相邻的下个内纵向列中的搭板。
有利的是,这些纵向列中的搭板的配置的图型总是在相邻的一些受压件后被重复。
此外有利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接触装置如本身已公知地构造成三(搭板)联合体。应当理解,其它的联合体也是可能的。
此外可以分别在外部直接并排地设置多于两个的搭板。
此外有利的是,所述的与这些布置在一个最外面纵向列中的搭板直接相邻的下个内纵向列中的搭板与另外的搭板直接相邻。
此外有利的是,在最外面直接并排相邻对齐布置的这些搭板内部与它们错开地设置了更大数目的直接并排相邻布置的搭板。
从接触装置横向上看它们的孔彼此对齐地连续布置的搭板的数目可以是一致的,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该数目在接触装置的纵向上可以是不同的。
此外,搭板相对接触装置的纵向中心平面的布置可以是对称的或不对称的。
此外有利的是,接触装置包含41个并排设置的纵向列,及各列R中搭板的配置如下:
R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a |
|
|
x |
x |
|
|
|
|
x |
x |
|
|
|
|
x |
x |
|
|
x |
x |
|
b |
x |
x |
|
|
|
|
|
|
|
|
x |
x |
x |
x |
|
|
|
|
|
|
x |
c |
|
|
|
|
x |
x |
x |
x |
|
|
|
|
|
|
|
|
x |
x |
|
|
|
R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a |
|
|
x |
x |
|
|
|
|
|
|
x |
x |
|
|
|
|
x |
x |
|
|
b |
X |
|
|
|
|
|
x |
x |
|
|
|
|
x |
x |
x |
x |
|
|
|
|
c |
|
x |
|
|
x |
x |
|
|
x |
x |
|
|
|
|
|
|
|
|
x |
x |
其中a是以其孔彼此对齐布置的、第一横向排中的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b是相对第一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二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及
c是相对第二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三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此外有利的是,接触装置包含41个并排设置的纵向列R,及各列中搭板的配置如下:
R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a |
|
|
x |
x |
|
|
|
|
x |
x |
|
|
|
|
x |
x |
|
|
x |
x |
|
b |
x |
x |
|
|
|
|
|
|
|
|
x |
x |
x |
x |
|
|
|
|
|
|
x |
c |
|
|
|
|
x |
x |
x |
x |
|
|
|
|
|
|
|
|
x |
x |
|
|
|
R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a |
|
|
x |
x |
|
|
|
|
|
|
x |
x |
|
|
|
|
x |
x |
|
|
b |
X |
|
|
|
|
|
x |
x |
x |
x |
|
|
|
|
|
|
|
|
|
|
c |
|
x |
|
|
x |
x |
|
|
|
|
|
|
x |
x |
x |
x |
|
|
x |
x |
其中a是以其孔彼此对齐布置的、第一横向排中的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b是相对第一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二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及
c是相对第二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三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此外有利的是,接触装置包括36个并排设置的纵向列R,及各列中搭板的配置如下:
R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a |
|
|
x |
x |
|
|
|
|
|
x |
|
|
x |
x |
|
|
|
x |
x |
|
|
b |
x |
x |
|
|
|
|
|
x |
|
|
|
x |
|
|
x |
x |
|
|
|
|
x |
c |
|
|
|
|
x |
x |
x |
|
x |
|
x |
|
|
|
|
|
x |
|
|
x |
|
R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a |
|
x |
x |
|
|
x |
|
|
|
|
|
x |
x |
|
|
b |
X |
|
|
x |
|
|
|
x |
|
|
|
|
|
x |
x |
c |
|
|
|
|
x |
|
x |
|
x |
x |
x |
|
|
|
|
其中a是以其孔彼此对齐布置的、第一横向排中的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b是相对第一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二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及
c是相对第二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三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此外有利的是,接触装置包括36个并排设置的纵向列R,及各列中搭板的配置如下:
R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a |
|
|
x |
x |
|
|
|
|
x |
x |
|
|
|
|
x |
|
|
x |
x |
|
|
b |
x |
x |
|
|
|
|
|
|
|
|
|
x |
x |
x |
|
|
x |
|
|
x |
|
R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a |
X |
|
|
|
|
x |
x |
|
|
|
|
x |
x |
|
|
b |
|
x |
x |
x |
|
|
|
|
|
|
|
|
|
x |
x |
c |
|
|
|
|
x |
|
|
x |
x |
x |
x |
|
|
|
|
其中a是以其孔彼此对齐布置的、第一横向排中的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b是相对第一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二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及
c是相对第二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三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此外有利的是,接触装置包括36个并排设置的纵向列R,及各列中搭板的配置如下:
R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a |
|
|
|
|
x |
x |
x |
|
x |
|
x |
|
|
|
|
x |
|
|
x |
|
|
b |
x |
x |
|
|
|
|
|
x |
|
|
|
x |
|
|
x |
|
x |
|
|
|
x |
c |
|
|
x |
x |
|
|
|
|
|
x |
|
|
x |
x |
|
|
|
x |
|
x |
|
R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a |
|
x |
x |
|
|
x |
|
|
|
|
|
x |
x |
|
|
b |
|
|
|
x |
|
|
|
x |
|
|
|
|
|
x |
x |
c |
X |
|
|
|
x |
|
x |
|
x |
x |
x |
|
|
|
|
其中a是以其孔彼此对齐布置的、第一横向排中的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b是相对第一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二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及
c是相对第二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三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此外有利的是,接触装置包括41个并排设置的纵向列R,及各列中搭板的配置如下:
R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a |
|
|
x |
x |
|
|
|
|
|
x |
|
|
x |
x |
|
|
|
x |
|
|
x |
b |
x |
x |
|
|
|
|
|
x |
|
|
|
x |
|
|
x |
|
x |
|
x |
|
|
c |
|
|
|
|
x |
x |
x |
|
x |
|
x |
|
|
|
|
x |
|
|
|
x |
|
R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a |
|
|
x |
|
|
x |
|
|
x |
|
x |
|
|
|
|
|
x |
x |
|
|
b |
|
x |
|
|
x |
|
x |
x |
|
|
|
|
x |
|
|
|
|
|
x |
x |
c |
X |
|
|
x |
|
|
|
|
|
x |
|
x |
|
x |
x |
x |
|
|
|
|
其中a是以其孔彼此对齐布置的、第一横向排中的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b是相对第一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二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及
c是相对第二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三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此外有利的是,接触装置包括30个并排设置的纵向列R,及各列中搭板的配置如下:
R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a |
|
|
x |
x |
|
|
|
|
x |
|
|
x |
|
x |
|
|
x |
|
x |
|
|
b |
x |
x |
|
|
|
|
|
|
|
x |
x |
|
|
|
x |
x |
|
|
|
x |
x |
c |
|
|
|
|
x |
x |
x |
x |
|
|
|
|
x |
|
|
|
|
x |
|
|
|
R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a |
X |
|
|
|
|
x |
x |
|
|
b |
|
|
|
|
|
|
|
x |
x |
c |
|
x |
x |
x |
x |
|
|
|
|
其中a是以其孔彼此对齐布置的、第一横向排中的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b是相对第一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二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及
c是相对第二横向排在接触装置纵向上错开相邻受压件的距离的、第三横向排中搭板在各纵向列中的配置。
附图说明
以下将借助概要表示的附图以例子的方式及通过进一步的细节来描述本发明。
附图为:
图1:一个构造成搭板链(Laschenkette)的接触装置的侧视图,
图2:接触装置的一个区段的俯视图,
图3:根据图2的两个相拼接的区段,
图4:一个相对图2变更了的搭板链的一个区段的俯视图,
图5:搭板链的另一实施形式的一个区段的俯视图,
图6:搭板链的另一变更实施形式的一个区段的俯视图,
图7:搭板链的另一变更实施形式的一个区段的俯视图,
图8:搭板链宽度上的力曲线,
图9及10:搭板链的另两个变更实施形式的区段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表示一个搭板链的一个区段的俯视图,它的搭板10被布置成41个延伸在搭板链纵向、即图2中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纵向列。该搭板链由三个不同的横向排A,B及C组合成,在这些横向排中分别两个受压件14在每两个横向排之间形成一个联合。横向排A,B及C分别相互错开孔12(图1)的纵向长度减去受压件14的直径的量。
如从图2中可看到的,在搭板链的横向上,在不同的横向排中搭板的布置是这样的:从左向右看,首先是在横向排B中布置了两个最外面的搭板,接着在横向排A中跟着两个搭板,然后在横向排C中布置了四个搭板,接着在横向排A中布置了两个搭板,然后在横向排B中接着四个搭板,接着在横向排A中布置了两个搭板,然后在横向排C中布置了两个搭板,接着在横向排A中布置了两个搭板,然后在横向排B中布置了两个搭板,接着在横向排C中布置了一个搭板,然后在横向排A中布置了两个搭板,接着在横向排C中布置了两个搭板,然后在横向排B中布置了两个搭板,接着在横向排C中布置了两个搭板,然后在横向排A中布置了两个搭板,接着在横向排B中布置了四个搭板,然后在横向排A中布置了两个搭板及在横向排C中布置了两个搭板。横向排A中包含14个搭板,横向排B中同样包含14个搭板及横向排C中包含13个搭板,它们以所示出的方式分布在这些纵向列1至41中。
图3表示图2的两个相拼接的区段,以说明图2的图型总是被重复。
在以侧视图示出公知的搭板链的图1中,从外部可看到所有三个横向排的最外面的搭板;而在具有图2中联合体的搭板链中,如由图3可看到的,从左面仅可看到横向排B及A的最外面的搭板。
图4表示一个搭板链的搭板的配置,它与根据图2的配置的区别在于纵向列28至37具有不同的布置。该搭板链的结构被详细地在权利要求10中予以说明。
图5至7各表示一个搭板链的区段的俯视图,它们仅由36个纵向列组合而成。它们也总是最外面的搭板直接成对地并排设置,其中这些最外面的搭板总是布置在横向排B中。图5及6的图型相对搭板链的纵向中心(L_ngsmitte)对称地布置,其中在每个横向排中设有12个搭板。
根据图7的搭板链的实施形式是相对搭板链的纵向中心平面不对称布置的,其中在横向排A中设有12个搭板,在横向排B中设有11个搭板及在横向排C中设有13个搭板。
它们的详细配置给出在权利要求11,12及13中。
如从这些图中可直接看到的,在根据本发明的所示出的搭板链实施形式中共同的是:每个实施形式中最外面的搭板(在根据图2及4的横向排B及C中)及根据图5至7的横向排B中各成对地直接相邻地布置。向内接着总是布置着另一个搭板对,再接着向内在一个横向排中直接相邻地布置着其数目大于2个的搭板。
图8表示在搭板链内作用的搭板力与搭板链中宽度位置B的关系。实线的曲线k表示传统的搭板链中的力分布。虚点划线的曲线e表示在本发明的搭板链中的力分布。如所看到的,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搭板的配置使作用在搭板链外区域中的力与作用在内区域中的力之间的差别明显地减小。
图9表示搭板链的一个区段的俯视图,它的搭板10被布置成41个延伸在搭板链纵向、即图9中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纵向列。该搭板链由三个不同的横向排A,B及C组合成,在这些横向排中分别两个受压件14在每两个横向排之间形成一个联合。横向排A,B及C分别相互错开孔12(图1)的纵向长度减去受压件14的直径的量。
如从图9中可看到的,在搭板链的横向上,在不同的横向排中搭板的布置是这样的:从左向右看,首先是在横向排B中布置了两个最外面的搭板,接着在横向排A中布置了两个搭板,然后在横向排C中布置了三个搭板。再接着在横向排B,C,A,C,B中各布置了一个搭板。此后跟随着布置在横向排A中的两个搭板。接着跟随着布置在横向排B,C,B,A,B,C及A中的一个单个搭板联合体,其中一个搭板为该搭板联合体的中心搭板,但不是对称轴。再随后的是布置在横向排C,B,A,C,B,A中的另一个单个搭板联合体,跟随它的是布置在一个横向排B中的一个双搭板联合体。紧接着的是,布置在横向排A,C,A,C,B中的另一个单个搭板联合体。然后跟随着布置在横向排C中的三个搭板、布置在横向排A中的两个搭板,以及在边缘的布置在横向排B中的两个搭板。在该不对称的搭板联合体的情况下,总是仅这11个最外面的搭板被对称地布置。
图10表示具有30个在横向上排列在横向排A,B,C上的搭板10的、为对称布置的搭板联合体。在此,两个设置在横向排B中的搭板201构成对称平面,搭板从该对称平面出发向着边缘位置1及30分别如下地布置:与搭板201相接着横向排A,C,A中的单个搭板,接着是横向排B中的两个搭板,然后是横向排A中的一个搭板,接着是横向排C中的四个搭板,再然后是横向排A中的两个搭板及横向排B中的两个搭板。
本申请一起提交的权利要求书是一种撰写建议而没有预见到获得尽可能宽的专利保护范围。本申请人仍保留:将至今仅公开在说明书和/或附图中的特征组合继续提出保护。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使用的回引指示:通过相应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对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进一步地构型;它们不应被理解为对回引的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组合放弃实现一个独立的具体保护。
因为相对优先权日的现有技术这些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是特有的且可构成独立的发明,本申请人仍保留:将它们作为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或分开说明。它们还可以包含其它的独立发明,这些独立发明具有与上述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无关的构型。
这些实施例不应被看作对本发明的限制。而在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内可具有多种变更及修改,尤其是一些变型、单元及组合和/或材料,它们例如通过个别特征与一般说明及实施形式和权利要求中所描述的及附图中包含的特征或单元或方法步骤的组合或变换,对于专业人员鉴于解决其任务来说是可推知的,或通过可组合的特征导致一个新的主题或新的方法步骤或方法步骤顺序,并且是就它们涉及制造、检验及工作方法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