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9195A - 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19195A
CN1319195A CN00801337A CN00801337A CN1319195A CN 1319195 A CN1319195 A CN 1319195A CN 00801337 A CN00801337 A CN 00801337A CN 00801337 A CN00801337 A CN 00801337A CN 1319195 A CN1319195 A CN 1319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quid crystal
crystal display
display device
transmissive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01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4710C (zh
Inventor
久保田浩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16296648&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319195(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19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9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471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471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1Filters in the form of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6Lenses, e.g. microlenses or Fresnel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 G02F1/1335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inside the LC elements, i.e. between the cell substrat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层和透射层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在包含上述凹凸结构的大体平坦部的区域上形成的。

Description

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是关于可以实现高亮度、低消耗功率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随着移动终端等的快速普及,反射型液晶屏正在受到关注,但是该反射型液晶屏由于对外光反射进行显示,所以存在的问题是在屋外等外光强的环境下可得到充分的显示性能,而在暗的室内及夜间其目视性极端降低。
为此,提出了应用反射型液晶屏、并可以在屋外和室内兼用的半透射型液晶屏的方案。这样的半透射型液晶屏的结构是当采用背照光构成时,在凹凸形状的反射层的一部分上设置透射部,使该透射部在象素中央以四方形状设置。并且考虑到制作条件的难度,上述凹凸结构通常是在每个象素上取同一结构(参照特开平10-319422号公报)。
但是,如上所述,在反射层的象素中央设置很大透射部的方法中,由于全部透射部的部分无助于反射,所以在作为反射型使用时,存在不能得到足够亮度的课题。另外,透射型时的亮度是由透射部的面积决定的,但是如上所述,当不论是否是凹凸结构都设置透射部时,也存在着反射时的反射率和透射时的透射率两者不能兼得的课题。
另外,当滤色片层在透射时和反射时是相同层厚时,反射时和透射时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存在透射时和反射时色调不同的课题。这是因为在反射时,由于光在滤色片层上往返,所以实质上滤色片层的厚度是透射时的2倍而造成的。结果,当以反射率优先,采用反射用的透射率高的滤色片时,就存在在透射时颜色变淡的问题。
另外,由于凸凹结构在每个象素上大体是相同的构成,所以在画画面内象素的电容构成也是相同的。因此在大画面化时,由栅及源的布线电阻引起栅电压降低,穿通电压的值在画画面内不同,存在产生闪烁的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在采用具有凹凸结构的半透射反射层的背照光构成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采取了以下装置。
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过部的凸凹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在包含上述凹凸结构的大体平坦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凸凹结构的大体平坦部分(即,倾斜角极小的部分)无助于屏反射率,或者由于镜面反射,反而造成显示性能下降。为此,如上述构成,如果在包含凹凸结构的大体平坦部分的区域上形成透射部,则可以防止镜面反射,同时由于存在透射部而可以使从背照光的光透射率提高。有关具体的作用效果将在下述权利要求2的作用效果中说明。
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平坦部分的上述凹凸结构具有的倾斜角是0°以上2°以下。
具有凹凸结构的半透射层的反射性能由反射部的凹凸结构具有的倾斜角决定。这时,为使从周围入射的光有效地在观察者方向上聚光,倾斜角需要从2°到10°左右以特定的分布进行配置。这时倾斜角为2°以下的小的凹凸接近镜面反射,对光的聚光效果很小。还由于镜面反射而产生灰度等级反转,使目视性极端下降。从而,具有2°以下小倾斜角的地方,无助于屏反射率,或者因为镜反射反而使显示性能降低。因此现有技术将重点放在所形成的反射层不具有倾斜角小的部分。但是本发明者们发现了在具有背照光的半透射型显示器中,将倾斜角小的部分作为透射部,可以防止镜面反射,同时可以提高屏反射率。
在此,将本发明的具体作用效果与现有技术进行比较,说明如下。
图1是现有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屏上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图2是现有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屏上的阵列基板的断面图。现有技术中,在由抗蚀剂形成凹凸结构204时,通过以极力不发生平坦部的构成,防止了反射层202的倾斜角变小。但是无论怎样形成凹凸结构204,凸部的顶点也要变成平坦,所以在平坦部上也是由反射层202形成的结构。另一方面,在象素的中央部上通过加大设置了没有反射层202的透射部205作为半透射型,所以在透射部上的凹凸结构204完全无助于反射率。
图3(a)是表示现有的半透射型液晶屏的反射层上的光线轨迹一例的说明图。在凹凸结构倾斜部上的反射光210有助于亮度提高,但是在凸部顶点附近的正反射光211却成了灰度等级反转的一个原因。另外,在透射部213的凸部倾斜部上只形成了透明电极214,不论凹凸结构如何都发生透射光215。因此透射部213的凸部倾斜部是完全无助于屏反射率的结构。
与此相比,本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将反射层的凹凸结构上的平坦部分作为透射部,在可以防止屏反射率降低的同时可提高透射时的亮度。而且,这样将无助于屏反射率的部分作为透射部,可以获得兼顾反射率和透射率都提高的效果。
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屏的反射层上的光线轨迹一例的说明图。在凸部的顶点附近形成具有透明电极300的透射部301。通过采用本构成,在全部象素上产生有助于反射性能的倾斜面上的反射光302,可提高屏反射率。另一方面,通过将现有构成中产生灰度等级反转的凸部顶点附近作成透射部301,可降低灰度等级反转,还可以确保背照光的透射率。之所以发挥这样的作用效果,是由于屏透射率由透射部总合面积决定的。
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平坦部分的上述凹凸结构具有的倾斜角是0°以上4°以下。
这样,当将倾斜角4°以下定义为平坦区域时,接近正反射方向位置上的反射率将降低,但是离开正反射方向的目视方向上的屏反射率不变,可得到透射率更为提高的屏。
权利要求4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的至少一部分不具有透明电极。
如果上述透射部的面积小,即使在透射部上没有透明电极,也可以由与周围的反射层相对之间的电场使透射部上的液晶电场响应,所以可发挥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具有透明电极。
如上所述,如果透射部的面积小,在透射部上即使没有透明电极也可以,但是如果透射部的面积大,则在透射部上就希望存在透明电极。
权利要求6中记载的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在至少包括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一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由于在凸部中存在平坦部分,所以如果将包括该部分的区域作为透射部,就可发挥与权利要求1同样的作用效果。
权利要求7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6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包括上述凸部的顶点,并且是以上述顶点为中心对称形成的。
如上述构成,当在凹凸结构的至少包括凸部顶点的区域上形成透射部时,由于顶点成为凹凸结构上的平坦部分,所以可防止屏反射率的降低,同时可以提高透射时的亮度。即,如象凸部顶点那样,将无助于屏反射率的部分作为透射部,可以兼顾提高反射率和透射率。
权利要求8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6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包括上述凸部的顶点,并且是对上述顶点非对称形成的。
权利要求9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6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设置在凸部的半面上。
如上述的构成,如果透射部设置在凸部的半面上(具体来说,如在位于观察者一侧的凸部半面上主要设置透射部,而在相反一侧的凸部半面上设置反射层的话),由观察者的身体反射外光,即使从观察者一侧入射到屏,由于外光从透射部射出到背面一侧,所以可减少映出混在一起,结果可提高目视性。
权利要求10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6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的断面具有由多数倾斜面构成的非对称形状,上述透射部设置在上述非对称形状的陡峭倾斜面上。
如果是上述构成,当使陡峭的倾斜面位于观察者一侧时,由于背照光从凸部的透射部倾斜入射,可提高透射时的亮度。另外,当从上面看时,由于全面构成反射层,所以具有也使反射率提高的效果。
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断面形状为梯形形状,上述透射部是在至少包括上述梯形形状的上面一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由于梯形形状的上面是平坦的,所以如果在包括其一部分的区域上形成透射部,则可以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1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的上面形状是多角形。
当将凸部的平面形状作成多角形时,倾斜面的方位角可以任意设定,具有容易调整视角方位的作用效果。
权利要求13中记载的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在至少包括上述凹凸结构的凹部底部的区域上形成的。
权利要求14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3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凹凸结构的凹部具有底部,并且凹部的底部是平坦的。
如果在至少包括凹部的平坦部的区域上形成透射部,则凹部的平坦部由于无助于屏反射率,所以与上述同样可以提高屏反射率和透射率。具体情况利用图4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屏的反射层上的光线轨迹一例的说明图。通过使凸部400间的部分401作成大体平坦,使该部分401作为透射部,就可以提高反射率和透射率。
权利要求15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3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部对于上述凸部的顶部是非对称形成的。
权利要求16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5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部设置在上述凸部的半面上。
如图5所示,当上述反射部在上述凸部的顶部上非对称设置时,根据与上述的同样原理,可以使外光有效地聚光在观察者方向。这时,如图5(a)所示,当使反射部向与观察者相反一侧扩展设置时,可以对从观察者相反一侧入射的外光进行有效地聚光。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当使反射部向观察者一侧扩展时,可以对由观察者身体反射的外光及从观察者背后入射的光进行有效地聚光。当将图5(a)和图5(b)的图形适当混合存在时,通过混合率可以使各个聚光特性平均化,可以更有效地调节聚光特性。
权利要求17中记载的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在至少包括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顶点的区域、及包括凹部底部的区域上形成的。
如果是这样的构成,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反射率和透射率。
权利要求18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7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的顶点、及形成透射部的上述凹部的区域,大体是平坦的。
权利要求19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8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相互独立形成的。
权利要求20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1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相互独立形成的。
权利要求21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9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随机配置的。
权利要求22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20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随机配置的。
这样当对透射部进行随机配置时,不会发生衍射,可以得到没有颜色及亮度不均匀的显示屏。
权利要求23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3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形成的。
权利要求24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7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形成的。
权利要求25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3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部是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形成的。
权利要求26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7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部是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形成的。
当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反射部时,由于使反射部作成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所以可以容易实现接触孔的电气连接。
权利要求27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3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凸结构上形成滤色片层,当设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上的滤色片层厚度为d1、凹部上的滤色片层厚度为d2时,则d1<d2成立。
权利要求28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17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凹凸结构上形成滤色片层,当设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上的滤色片层的厚度为d1、凹部上的滤色片层的厚度为d2时,则d1<d2成立。
作为外光入射、并由反射层反射的光,透过层厚为d1的滤色片层的部分,这时,外光在全部反射层上都透过滤色片层,同时由反射层反射之后再次透过滤色片层(即,外光2次通过层厚为d1的滤色片层)。另一方面,从背照光透过凹部射出的透明光,只有一次透过层厚为d2的滤色片层。从而,如果是上述的构成,即使采用透射率高的反射用滤色片层,在透过时由于使层厚大的部分的滤色片层透过从背照光发出的透明光,所以即使是透明光时也可以得到充分的颜色再现性。
权利要求29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27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d2是上述d1的约2倍。
权利要求30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28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d2是上述d1的约2倍。
如果是上述构成,由于从背照光发出的透明光和外光上的滤色片层的透过距离相等,所以在透射时和反射时可以得到大体同样的颜色再现性。
权利要求31中记载的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与基板上的栅布线一部分重叠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栅布线重叠部分的静电电容,随着离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权利要求32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31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栅布线相重叠部分的平均层厚,随着离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权利要求33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32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述栅布线相重叠的部分上存在的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和凹部的面积比率,随着离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凸部的面积比率增加。
权利要求34中记载的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与基板上的源布线一部分重叠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源布线相重叠部分的静电电容,随着离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权利要求35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34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源布线相重叠部分的平均层厚,随着离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权利要求36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25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述源布线相重叠的部分上存在的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和凹部的面积比率,随着离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凸部的面积比率增加。
权利要求37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31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静电电容是连续变化的。
权利要求38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34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静电电容是连续变化的。
下面对此处权利要求31~38记载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屏驱动时,根据栅的布线电阻的栅电压随着离开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在画画面内如果象素的电容相同,则在写入后将产生闪烁。这时,为消除闪烁所需要的对置电位Vcom在画画面内是不同的。与写入一侧的Vcom比较时,画面内各位置上的对置电位的差ΔVcom可由以下的式(1)表示。
ΔVcom=[(Cst+Cgd+Csd)/Clc]×ΔVg………(1)
Cst:积蓄电容
Cgd:栅漏间电容
Csd:源漏间电容
Clc:液晶电容
ΔVg:在与写入一侧的栅电压初始值比较时的画面内各位置上的栅电压差。
为了降低闪烁,随着离开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即使ΔVg连续增加,也需要使ΔVcom保持在一定值以下。从而,随着ΔVg的增加,需要使Cst、Cgd及Csd中的某一个或者全部都减少。
在栅布线和反射层重叠的区域上形成的凹凸结构产生的寄生电容,在等效电路中包含在Cst中。从而,随着离开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使在栅布线和反射层重叠的区域上形成的凹凸结构产生的寄生电容减少,获得降低闪烁的效果。这时,根据栅布线电阻造成电位下降的大小,如果布线宽度相同,对应于离开写入一侧的距离而连续增加。从而,因上述寄生电容也连续变化,可以进一步有效降低闪烁。
寄生电容具体来说可以由栅布线和反射层重叠区域上形成的凹凸结构的平均层厚变化。此处,平均层厚定义为凹凸结构的重叠部分的体积除以重叠部分的底面的值。另外,改变凸部和凹部的面积比率也可以改变寄生电容。这是因为如果凹凸结构的凸部多,则平均层厚增加,如果凹部多,则平均层厚减少。
一般来说采用平坦的膜时,对每个象素连续改变寄生电容的值时使重叠面积变化,膜厚为一定。这是因为膜厚是由蒸镀决定,对每个象素改变是困难的。但是,在使用凹凸结构的膜时,根据凸部和凹部的构成比,即使抗蚀剂蒸镀时的膜厚相同,寄生电容的值也容易变化。另一方面,在具有凹凸结构的半透射型屏上,当使寄生电容由重叠部分的面积改变时,未形成凹凸结构的部分增加,亮度下降,在画画面内产生亮度不均匀,显示品位降低。但是,如果改变凹凸结构的构成比而改变寄生电容时,可以在全面上形成凹凸结构,不会发生亮度降低的问题。从而,在具有凹凸结构的半透射层的半透射型显示屏上,改变凹凸结构的凸部和凹部的构成比(即平均的膜厚),这时防止闪烁是很有效的。
另外,与源布线相重叠部分的寄生电容包含在式(1)的Csd中。从而,与上述相同的道理,随着离开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使在源布线和反射层相重叠的区域形成的凹凸结构产生的寄生电容减少,可以得到降低闪烁的效果。另外,由凹凸结构的平均膜厚改变寄生电容同样也是有效的。
权利要求39中记载的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在至少包括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顶点的区域上形成的,在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下侧配置了微型透镜体。
如果是这样的构成,由于通过微型透镜体对背照光进行聚光,从位于凸部顶点的透射部射出,所以可实现透射时的高亮度化。
权利要求40中记载的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具有透射部的面积比率不同的象素。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随着离开背照光的距离不同将产生亮度不均匀。这时,具有越接近配置背照光的部位,屏的亮度越高的倾向。从而,根据画面内位置不同,改变象素的透射部面积比率就可以实现画面内亮度的一致。具体来说,越接近背照光一侧,如果透射部的面积比率越小就越好。
权利要求41中记载的发明是在权利要求40记载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屏反射率不随上述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变动,而是大体一定的面积比率范围。
当凹凸结构的倾斜角在平坦部位设置透射部时,由于平坦部无助于屏反射率,所以屏反射率不随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变动,而大体是一定的。因此,通过上述构成,在透射时和反射时二者都可以实现屏画面内亮度的一致。
权利要求42中记载的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在包含上述凹凸结构具有的倾斜角为10°以上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权利要求43中记载的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是在包括上述凹凸结构具有的倾斜角为10°以上的部分、及2°以下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凹凸结构的倾斜分布、与屏的反射特性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例如,在30°入射,从极角0°到25°的范围内对反射光聚光时,有助于聚光的倾斜角大体处于从2°到10°的范围。这时,由2°以下的平坦部位反射的光为正反射光,使显示不良。另一方面,由10°以上的陡峭倾斜角的部位反射的光,将被与目视方位相反一侧反射,或者在屏内部变为关在里边的光,无助于聚光。从而,如上所述,在将平坦部分作为透射部以外,即使将倾斜角为10°以上的部位作为透射部,目视范围的反射特性也不变,并且增加透射部的面积,可以提高透射时的亮度。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现有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
图2.现有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断面图。
图3(a).表示现有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反射层上的光线轨迹的说明图。
图3(b).表示本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反射层上的光线轨迹的说明图。
图4.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例中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反射层上的光线轨迹的说明图。
图5(a).使反射部向与观察者相反一侧扩展设置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
图5(b).使反射部向观察者一侧扩展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
图6.实施例1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
图7.实施例1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断面图。
图8.表示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和屏反射率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9.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变形例的上面图。
图10.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另一变形例的上面图。
图11.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又一变形例的上面图。
图12.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另一变形例的上面图。
图13.实施例2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
图14.实施例2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断面图。
图15.表示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阵列基板的断面图。
图16.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变形例的上面图。
图17.实施例3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
图18.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图。
图19(a)(b).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半透射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
图20.本发明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断面图。
图21.本发明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显示的构成图。
图22.表示屏内的相对位置和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及屏反射率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23.本发明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图。
图24.表示凹凸结构5的倾斜角分布的曲线图。
用作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断面图。在具有凹凸结构5的反射层(反射部)3上,在包括凹凸结构5的凸部顶点(顶部)7的区域形成有透射部6。
此处,上述凸部的顶点7是平坦的,由于对外光进行镜面反射,所以无助于反射率的提高。另外,当平坦部分上有反射层时,反而使外光映出混在一起产生灰度等级反转。从而,将包括顶点部位的大体平坦区域作为透射部6,可以作成不降低反射率的半透射液晶显示装置。并且还可以降低因顶点存在平坦部而造成的灰度等级反转。图中,1为栅布线、2为源布线、3为反射层、4为接触孔、8为象素、9为阵列基板、10为第1绝缘层、11为第2绝缘层、12为a-Si层、13为第1连接层、14为第2连接层、15为透明电报。
下面对上述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形成栅布线1及源布线2的阵列基板9上,用氧化硅以复盖栅布线的形式全部形成第1绝缘层10,之后在第1绝缘层10上形成a-Si层12、第一连接层13、及第2连接层14,作成了TFT器件。然后用氧化硅等在全部基板上形成第2绝缘层11,之后全面涂敷光致抗蚀剂,用掩膜曝光形成凹凸结构5。接着,在形成接触孔4之后,形成透明电极15,再蒸镀铝,形成了反射层3。这时,在包括凹凸结构5的凸部顶点7的区域上不蒸镀铝,这样可在凸部的顶点7形成透射部6。由于凹凸结构的凸部顶点大体是平坦的,所以将包括凸部顶点7的区域作为透射部6,使透射部6透过背照光,可以作为透射型使用,同时由于有反射层3,所以也可以作为反射型使用。
这时的透射部6的象素8上所占的面积比是30%,而且在入射扩散光,测量屏反射率时,反射率是30%。
对透射部的面积比率从0%到100%进行改变,测量屏反射率的结果如图8所示。在图8中,为了进行比较,还画出了具有图1及图2所示的现有形状的透射部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测量结果。
从图8中可以看出,在现有例中,当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增加时,屏反射率单调减少。这是因为在现有例中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和屏反射率间是1∶1对应的缘故。
而在本实施例中,当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小时,屏反射率与透射部的面积比率无关,大体保持一定。这时,面积比率在25%以下大体是一定的。随着面积比率的增加,屏反射率减少,但是以相同面积比率进行比较时,与现有例相比较可以得到高的反射率。
另外,由于透射率与透射率的面积比率是1∶1对应的,结果如果是本实施例的构成,则与现有例的构成相比,可以得到屏反射和透射率都很高的显示屏。
从图8中还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存在不随透射部的面积比率而改变、屏反射率大体保持一定的面积比率范围。这是由于凸部的倾斜角为2°以下的小区域无助于屏反射率,即使倾斜角小的区域作为透射部,屏反射率也不变化的缘故。另外,当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变大时,屏反射率降低,其原因是当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增加时,具有有助于屏反射率的倾斜角的部位也变成了透射部。
另外,透射部也可以以凸部顶点为中心形成对称,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对凸部顶点形成非对称。当透射部变大时,在有助于反射性能的倾斜部分上存在透射部,反射率降低。这时,如图9所示,在凸部上设置透射部6时,考虑到屏的目视方向在外光入射量多的一侧,多设置反射层3,由于在包括顶点7的屏下方一侧(图中的向下方向)多设置透射部6,可以使反射率不会降低的情况下确保透射率。即,当在图9的外光一侧101和观察者一侧102上形成包括凸部30的顶点7的透射部6时,最好在观察者一侧多形成透射部6。
另外,透射部6不需要在所有的凸部30的顶点7附近形成,考虑到灰度等级反转的程度也可以在一部分凸部30上形成。这样,当在一部分凸部30上形成透射部6时,可以容易调整反射率。
另外,透射部的形状并不限定上述图9中所示的形状,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设置在位于凸部的观察者103一侧的半面上。这时由观察者103的身体反射外光104,即使外光104从观察者一侧入射到显示屏,由于外光104从透射部6向背面一侧射出,所以映出混在一起减少,可以发挥提高目视性的效果。
此外,如图11所示,也可以将凸部30的断面形状作成非对称的,在位于观察者103一侧的其陡峭倾斜面上设置透射部6。这时,利用光学器件105对背照光71进行聚光,从凸部30的透射部6倾斜入射,可提高透射时的亮度。另外,当从上面看时大体全面成为反射层3,所以具有还可提高反射率的效果。
另外,透明电极不一定要在反射层的下侧形成,也可以在反射层的上侧形成。透明电极不是在全面上而是在一部分上也可以。例如,只要在包含透射部的周围的反射层上作为透明电极的一部分的形状,就可以实现充分的导通。如果透射部的面积很小,在透射部上即使没有透明电极,可以由与周围的反射层相对之间的电场,进行透射部上的液晶电场响应,可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例如,在屏间隙为10μm时只要透射部是8μm以下,没有透明电极也可以。另外,当屏间隙在5μm左右时,透射部在3μm以下也同样。
此外,凸部30也不一定有顶点,也可以是图12所示的梯形形状。这时将梯形形状的上面作为透射部6,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从上面看的凸部30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圆形而是多角形。这样,当凸部30的平面形状是多角形时,可以任意设定倾斜面的方位角,产生调整视角方位的效果。
另外,透视部和反射层的比率最好根据主要使用方法而改变。例如,如果主要是在屋外使用,则反射层的比率最好在60%以上。由于通常反射型屏的反射率是35%左右,所以反射部的比率如果在60%以上,则屏的反射率变为20%以上,可以得到足够可以目视的水平。另一方面,当是象便携式笔记本PC那样,大多作为透射型使用的机种,则提高透射部的比率,可获得良好的显示。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中,作为平坦部位是采用倾斜角为2°以下的区域,但是并不限于此。一般来说,在倾斜角接近0°的区域,决定接近正反射的目视方向上的屏反射率,而倾斜角大的区域决定从正反射离开的角度上的屏反射率。因此,例如当将倾斜角4°以下定义为平坦区域时,接近正反射方向位置上的反射率降低,但是离开正反射方向的目视方向上的屏反射率不变,可得到透射率高的显示屏。
(实施例2)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2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断面图。在各图中,24为灯罩、25为导光体、26为偏振光板、27为绝缘层、28为相对基板、29为TFT器件、32为液晶层。
在象素电极20上,除了形成凸状反射部21、及设置在这些凸状反射部21之间,同时大体呈平坦形状的透射部6之外,构成大体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与实施例1具体的不同点是只在凹凸结构5的凸部上形成反射层,同时构成一层抗蚀剂,而将凹部作成大体平坦的结构,并且将该平坦的凹部作为透射部,作成使背照光透过的结构。
如果是这样的构成,通过凸状反射部21提高反射率,同时由于存在大面积的透射部6,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透射率的效果。
如上所述,由于构成一层抗蚀剂,所以可以实现制造工艺的简化,另外如果用铝等导电体形成凸状反射部21,与凹部的透明电极15进行电气连接,可以作电极使用。
这时,当使凹部的液晶层的间隙作成凸部上的液晶层间隙的2倍时,液晶层的迟延在透射时和反射时是相同的。这时无论是反射时还是透射时液晶层的光调制率都相同,所以亮度提高。另外,在液晶层的设计时,例如将凹部的液晶层厚作成6μm、凸部的液晶层厚作成3μm即可。另外,根据在反射时和透射时都得到高的亮度考虑,最好使液晶层的液晶的扭转角为从40°到90°的范围。
另外,凸部和凹部的面积比率可以根据屏的用途而改变,例如使对象素8的凹部面积比率在20%到70%的范围内变化即可。
图15是表示实施例2的另一形式的阵列基板的断面图,表示使彩色滤片层31形成在阵列基板9上的情况。当设凹部33上的滤色片层31的层厚为d2、凸部30上的滤色片层31的层厚为d1时,则限制为d1<d2。
这时,外光射入,由反射层3反射的光透过层厚为d1的滤色片层31的部分(滤色片层31的凸部30)。这时外光在反射层3的全部都透过滤色片层31,同时由反射层3反射之后,再次透过滤色片层31(即外光2次透过层厚为d1的滤色片层31)。另一方面,从背照光23透过凹部33的透明电极15射出的透明光,只有一次透过层厚为d2的滤色片层31的部分(滤色片层31的凹部33)。因此,如果是如上述的构成d1<d2,则即使采用透射率高的反射用的滤色片层31,也由于在透射时使层厚变大的部分的滤色片层通过从背照光23发出的透明光,所以即使是透明光时也可得充分的颜色再现性。
另外,当设定透射光的滤色片层的厚度时,如果将凹部33上的滤色片层31的层厚d2,设定为凸部30上的滤色片层31层厚d1的2倍,则由于从背照光23发出的透明光和外光上的滤色片层31的透射距离相等,所以在透射时和反射时可以得到大体同样的颜色再现性。
上述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具体制造方法如下。
首先,在绝缘层27上蒸镀透明电极15,再使凸部30形成为高度为3μm、宽度为9μm。在凸部30之间作成平坦的凹部33,该凹部33的宽度为3μm到5μm。另外,由于在上述凸部30上设置有反射层3,所以凹部33成为透射部。这时对象素8的透射部的面积比率是48%。
接着,涂敷滤色片材料,用图象重叠处理在每个象素上形成RGB滤色片层31。这时,由于凹部33和凸部30间的间距是很小的数μm~10μm左右,所以滤色片材料涂敷成凹部33厚、凸部30薄的形状。具体来说,滤色片层31的层厚是在凹部33上为1.9μm,在凸部为1μm。
这样,通过采用间距小的凹凸结构5,涂敷滤色片材料时的膜厚不同,结果可以使滤色片层31的层厚不同。
然后,形成使凸部30的液晶的层厚为3μm的显示屏,作成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在此,对屏的显示性能,以反射时和透射时进行了评价。结果,由于将透射部设置在了平坦部上,所得到的反射率是35%的高值。而且透射部的面积比率也高达40%。此外,由于在凹部和凸部上使滤色片层的层厚不同,所以在反射时和透射时颜色再现性也可得到大体同样的结果。
凸部和凹部的形状、以及滤色片层的层厚并不限于上述的值,凸部只要在1μm到5μm左右的高度即可,滤色片层的层厚只要在透射部形成为0.5μm到2μm,反射部形成为0.25μm到1μm左右即可。
图16是有关阵列基板的另一形式的上面图,凸状反射部21相互间通过连接部110连接,再连接在接触孔4上,从而凸状反射部21起反射电极作用。这样,当对凸状反射部21以相互连接的形状制作时,具有在反射部的电极和接触孔之间容易进行电气连接的优点。另外,连接部110与凸状反射部21不一定必须是同样的高度,只要能够对凸状反射部21相互进行电气连接,薄一些也可以。另外,如果将连接部110作成与凸状反射部21同样的高度,通过连接部100自身的倾斜角分布,可以得到提高反射特性的效果。
(实施例3)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在象素电极20上形成具有第1透射部40的凸状反射部21。这时第1透射部40在包含凸部顶点7的区域上形成。另一方面在象素电极20的凹部33上形成第2透射部41。
这样的构成时,通过凸状反射部21提高反射率的同时,由于存在第一透射部40和第2透射部41,所以透射部全体的面积变大(平坦部分大体在全部区域上都成了透射部),可得到提高透射率的效果,使透射型时的亮度提高。另外,由于在包含凸状反射部21的顶点7的区域上设置第1透射部40,从而可得到降低因在凸部顶点上存在平坦部所造成的镜面反射的效果。
(实施例4)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图,图19(a)(b)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的上面图。在沿着栅电位的写入方向56存在象素A54、及象素B55时,图19(a)表示了象素A54的上面图,图19(b)表示了象素B55的上面图。在栅布线1和象素58的重叠部分59上,象素A54和象素B55的各自的凸部和凹部的构成比依存于写入方向56的方向,离开栅的写入一侧57越远,凸部的构成比越高。这样,当凸部的构成比高时,平均的膜厚增加,结果寄生电容减少。从这一情况看,通过本构成可以降低闪烁。在图18中,50为液晶屏、51为显示象素区域、52为源IC、53为栅IC。
下面对上述的作用效果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在使栅布线1的宽度为4μm时,使象素58与栅布线1重叠了1.5μm。这时相邻的象素电极间的距离为1μm。而且在使作成凹凸结构5时的涂敷抗蚀剂厚度为3μm时,显影后凹凸结构5的最大层差为2μm。在抗蚀剂下面形成的绝缘层的层厚为1.5μm。从而,在栅布线1和象素58相重叠的区域上,从栅布线1到凹凸结构5的凸部顶点的厚度为4.5μm,到凹部底边的厚度为2.5μm。
另一方面,对应于离开栅电位的写入一侧57的距离,使栅布线1和象素58重叠部分59上存在的凹凸结构5的凸部30和凹部33的面积比率进行了连续变化。这时,沿着写入方向56,随着离开写入一侧57距离的增加,凸部30的面积比率提高。具体来说,在画画面内使凸部30的比率从20%到90%进行了变化。凸部30和凹部33的面积比率与平均的膜厚相关,如果增加凸部30,则可发挥与增加平均膜厚同样的效果。
根据本构成,尽管由于布线电阻降低栅电位,也协调寄生电容值降低程度可在画画面内达到最佳化,从而可使闪烁大幅度降低到100mV以下,获得了良好的显示。
在上述例子中,栅电位是单侧供电,但是并不限于此,当然两侧供电也可以。这样,在两侧供电时,也是只要根据写入方向,改变寄生电容就可以发挥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具体来说,在两侧供电时,每一条线上寄生电容的设计为左右对称。由于重叠部分的凹凸结构有助于反射性能,所以当两侧供电时,每一条线的反射性能被平均化,还具有可实现显示均一化的效果。
另外,上述例子是改变了象素和栅布线重叠部分的凹凸结构的面积比,但是也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改变源布线和象素重叠部分的凹凸结构的面积比。另外,改变栅布线和源布线双方的重叠面积比也有同样效果。而且通过改变栅布线和源布线双方,对寄生电容可以进一步任意调整。
(实施例5)
在与实施例4同样的构成中,源布线901和象素906重叠部分的平均膜厚可构成为随着离开写入一侧距离不同而不同。
(实施例6)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断面图。在包含凹凸结构5的凸部顶点7的区域上设置透过从背照光(图中未画出)发出的光的透射部6,另一方面在背面一侧形成微型透镜体70。通过上述微型透镜体70使背照光71聚光在透射部6上射出。为此,本来由反射层3的背面反射不能向观察者一侧射出的光也可以透过透射层6,可以实现高亮度化。
下面说明上述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具体制造方法。
首先,在阵列基板9上形成栅布线1、第1绝缘层10等之后,利用紫外线硬化型树脂作成微型透镜体70。接着利用第2绝缘层11使全体平坦化之后,形成了凹凸结构5等。这时凹部33的顶点7作为透射部。通过使微型透镜体70的透镜体配置和凸部30的配置进行重叠,背照光71由微型透镜体70聚光,从透射部6射出。这时,微型透镜体70的透镜体宽度为10μm、厚度为1.5μm。凸部的宽度为12μm。
如上所述,通过在凸部30的下侧形成微型透镜体70,可使背照光由微型透镜体70聚光,从透射部6射出(即,可以降低背照光71由反射层3反射的比例),从而提高了亮度。而且对亮度特性实验中确认了形成微型透镜体70时要比未形成微型透镜体70时亮度增加120%。
第2绝缘层11并不限于在微型透镜体70上形成的构成,也可以在微型透镜体70的下侧形成。如果这样的结构,可以利用微型透镜体70的透镜体形状,形成凸部30。当利用第2绝缘层11时,可以根据微型透镜体70的焦点距离,形成凸部30的透射部6,提高背照光的聚光效率。从抑制第2绝缘层11层厚的增加的观点考虑,微型透镜体70的焦点距离最好采用1μm到5μm左右。
(实施例7)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显示的构成图。将背照灯23配置在导光体25上,在导光体25上积层扩散层80、半透射型液晶屏81等。而且,根据离开背照灯23的距离不同,改变半透射型液晶屏81的象素透射部6的面积比率,可以实现画面内亮度的均一化。
用以下的实验确认了上述结构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作用效果。
根据离开背照灯23的距离,改变象素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在图22中表示了屏内的相对位置和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及屏反射率间的关系。屏内的相对位置将背照灯规定为0、相反一侧规定为1。如图22所示,根据离背照灯的距离,使面积比率从35%(相对位置0)变化到50%(相对位置1)时,屏反射率从35%减少到了30%。但是,减少的程度可以认为极小、在大体整个画面内是均一的反射率。另外,虽然在图22中未画出,但是背照灯光的透射强度也可认为在画面内是大体均一的。
这样,通过结合入射到屏上时的背照光的强度分布,调整象素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可在透射时和反射时都实现均一的画面内亮度。
如上述图8中所示,当在凹凸结构的平坦部位上设置透射部时,可以得到即使改变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屏反射率也不变的区域。因此,即使通过屏内的象素改变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只要以上述区域的范围内的面积比率为主使用,在屏内改变透射率的面积比率也可以使屏反射率大体保持一定。
(实施例8)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图。在阵列基板9上形成凹凸结构5之后,在凹凸结构5的倾斜角为10°以下的区域上形成反射层3。从而,透射部6相当于倾斜角为10°以上的区域。通过本构成,由于无助于对目射方向聚光的倾斜角为10°以上区域成为透射部,所以可以在反射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提高透射时的亮度。
以上的作用效果用下面的实验进行了确认。
在阵列基板9上形成了宽度为10μm、高度为3μm的凹凸结构5。图24是表示凹凸结构5的倾斜角分布的曲线图。倾斜角从0°到10°其分布大体是单调增加,以10°为峰值再单调减少。最大倾斜角为20°。
考虑到上述情况,利用铝合金,在凹凸结构5的倾斜角为10°以上的区域上形成了反射层3。这时透射部91和反射部90间的面积比率,以象素面积比是透射部91为40%、反射部90为60%。在以这样的构成测试反射率时,由于凹凸结构5上的透射部91无助于反射时的聚光,所以反射率得到了30%的高值。另一方面,由于透射部91以象素面积比是40%,所以即使在透射时也得到高的亮度。
在上述例子中,只将倾斜角为10°以上的区域作为透射部,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包含倾斜角为2°以下的平坦部分作为透射部。如果是这样的构成,由于平坦部无助于聚光,所以可防止反射率的降低,又因为透射部的面积增大,所以在透射时可实现更高的亮度。
另外,透射部的区域不仅限定在倾斜角为10°以上的区域,也可以在倾斜角为12°以上、15°以上等的区域上形成。而且当倾斜角为12°以上的区域为透射部时,目视范围极角可扩展到-5°,而当倾斜角为15°以上的区域作为透射部时,具有目视范围极角可扩展到-10°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反射层上具有透射部的背照光方式的半透射型液晶屏上,通过将反射层的比较平坦部分作成透明的,可以在不降低反射率的情况下提高透射率。
另外,使栅及源布线和象素的重叠部分的凹凸结构根据栅电位的写入方位而改变,可以取得降低闪烁的效果。
权利要求书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包含具有比上述反射部所形成的区域具有的倾斜角大的倾斜角的区域形成的。
2.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包含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的斜面形成的。
3.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包含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下部的区域、及上述凸部间的平坦区域形成的。
4.由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坦部分具有的倾斜角在0°以上2°以下。
5.由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坦部分具有的倾斜角在0°以上4°以下。
6.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包含倾斜角为10°以上的区域形成的。
7.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包含倾斜角为12°以上的区域形成的。
8.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包含倾斜角为15°以上的区域形成的。
9.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的至少一部分没有透明电极。
10.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有透明电极,上述反射部在反射层上有透明电极。
11.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包含上述凸部的顶点,并且是以上述顶点为中心对称形成的。
12.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断面具有由多个倾斜面构成的非对称形状,并且,上述透射部设置在上述非对称形状的陡峭倾斜面上。
13.上述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断面形状是梯形形状,并且,上述透射部是在至少包含上述梯形形状上面的一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14.由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的上面形状是多角形。
15.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在包含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顶点的区域、及包含凹部底部的区域上形成的。
16.由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的顶点和形成透射部的凹部的区域,大体是平坦的。
17.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相互独立形成的。
18.由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相互独立形成的。
19.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随机配置的。
20.由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随机配置的。
21.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构成的。
22.由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构成的。
23.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部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构成。
24.由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部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构成。
25.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凹凸结构上形成滤色片层,当设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上的滤色片层的厚度为d1、凹部上的滤色片层的厚度为d2时,则d1<d2成立。
26.由权利要求25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d2是上述d1的约2倍。
27.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一部分与基板上的栅布线重叠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栅布线重叠的部分的静电电容,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28.由权利要求27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栅布线重叠部分的平均层厚,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29.由权利要求28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栅布线重叠的部分上存在的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和凹部的面积比率,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的距离的增加,凸部的面积比率增加。
30.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一部分与基板上的源布线重叠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源布线重叠的部分的静电电容,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31.由权利要求30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栅布线重叠部分的平均层厚,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32.由权利要求3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源布线相重叠的部分上存在的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和凹部的面积比率,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的距离的增加,凸部的面积比率增加。
33.由权利要求27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电容连续变化。
34.由权利要求30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电容连续变化。
35.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具有上述透射部的面积比率不同的象素。
36.由权利要求35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屏反射率不随上述透射率的面积比率变化,而大体保持一定的面积比率的范围。
37.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在包含上述凹凸结构具有的倾斜角为10°以上的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38.上述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在包含上述凹凸结构具有的倾斜角为10°以上的部分、及2°以下的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Claims (43)

1.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在包含上述凹凸结构的大体平坦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2.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坦部分的上述凹凸结构具有的倾斜角在0°以上、2°以下。
3.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坦部分的上述凹凸结构具有的倾斜角在0°以上、4°以下。
4.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的至少一部分不具有透明电极。
5.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有透明电极。
6.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在至少包含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一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7.由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包含上述凸部的顶点,并且是以上述顶点为中心对称形成的。
8.由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包含上述凸部的顶点、并且是对上述顶点非对称形成的。
9.由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设置在凸部的半面上。
10.由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的断面具有由多数倾斜面构成的非对称形状,上述透射部设置在上述非对称形状的陡峭倾斜面上。
11.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断面形状为梯形形状,并且上述透射部是在至少包含上述梯形形状的上面一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12.由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的上面形状是多角形。
13.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在至少包含上述凹凸结构的凹部底部的区域上形成的。
14.由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的凹部具有底部,并且凹部的底部是平坦的。
15.由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部是对于上述凸部的顶部非对称形成的。
16.由权利要求15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部设置在上述凸部的半面上。
17.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在至少包含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顶点的区域、及包含凹部底部的区域上形成的。
18.由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的顶点、及形成透射部的上述凹部的区域是大体平坦的。
19.由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相互独立形成的。
20.由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相互独立形成的。
21.由权利要求19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随机配置的。
22.由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随机配置的。
23.由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形成的。
24.由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形成的。
25.由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部是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形成的。
26.由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部是由一部分相互连接的连续的形状形成的。
27.由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凹凸结构上形成滤色片层,当设上述凹凸结构上的凸部上的滤色片层的厚度为d1、凹部上的滤色片层的厚度为d2时,则d1<d2成立。
28.由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凹凸结构上形成滤色片层,当设上述凹凸结构上的凸部上的滤色片层的厚度为d1、凹部上的滤色片层的厚度为d2时,则d1<d2成立。
29.由权利要求27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d2约为上述d1的2倍。
30.由权利要求28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d2约为上述d1的2倍。
31.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与基板上的栅布线一部分重叠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栅布线重叠部分的静电电容,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32.由权利要求3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栅布线重叠部分的平均层厚,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33.由权利要求32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栅布线重叠的部分上存在的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和凹部的面积比率,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凸部的面积比率增加。
34.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与基板上的源布线一部分重叠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源布线重叠的部分的静电容量,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35.由权利要求34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结构与上述栅布线重叠部分的平均层厚,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36.由权利要求35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源布线重叠的部分上存在的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和凹部的面积比率,随着离开液晶屏的栅写入一侧的距离的增加,凸部的面积比率增加。
37.由权利要求31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电容连续变化。
38.由权利要求34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静电电容连续变化。
39.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在至少包含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顶点的区域上形成的,在上述凹凸结构的凸部下侧配置了微型透镜体。
40.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具有上述透射部面积比率不同的象素。
41.由权利要求40所述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屏反射率不随上述透射部的面积比率变化、而大体保持一定的面积比率的范围。
42.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在包含上述凹凸结构具有的倾斜角为10°以上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43.一种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形成有由具有反射部和透射部的凹凸结构构成的半透射层,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射部是在包含上述凹凸结构具有的倾斜角为10°以上的部分、及2°以下部分的区域上形成的。
CNB008013373A 1999-07-07 2000-07-07 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471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2763/99 1999-07-07
JP19276399 1999-07-07
JP192763/1999 1999-07-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19195A true CN1319195A (zh) 2001-10-24
CN1254710C CN1254710C (zh) 2006-05-03

Family

ID=16296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0133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4710C (zh) 1999-07-07 2000-07-07 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727965B1 (zh)
EP (1) EP1113308A4 (zh)
KR (1) KR100446562B1 (zh)
CN (1) CN1254710C (zh)
WO (1) WO2001004695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6208C (zh) * 2002-02-26 2007-10-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透反射型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0426099C (zh) * 2002-09-27 2008-10-15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形成不同液晶扭转角度的方法
US7903211B2 (en) 2004-02-02 2011-03-08 Fujitsu Limit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reflection electrodes
CN101581851B (zh) * 2008-05-16 2011-05-18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半穿透半反射型液晶面板和半穿透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CN103529592A (zh) * 2013-10-18 2014-0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05867006A (zh) * 2016-03-10 2016-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247577A (zh) * 2017-10-31 2020-06-05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10806A1 (fr) * 2000-07-28 2002-0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euille reflechissante,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et unite d'affichage y faisant appel
KR100430948B1 (ko) * 2001-02-02 2004-05-12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용 컬러필터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2258272A (ja) * 2001-02-28 2002-09-11 Nec Corp 反射板並びに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3633591B2 (ja) * 2001-07-27 2005-03-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3895952B2 (ja) * 2001-08-06 2007-03-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50179838A1 (en) * 2001-09-28 2005-08-18 Yoshihiko Hamawaki Reflecting electrode forming method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3121834A (ja) * 2001-10-11 2003-04-23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反射及び透過領域を有する画素電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KR100426963B1 (ko) * 2001-10-12 2004-04-14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투과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050044695A (ko) * 2001-12-05 2005-05-12 솔리드 스테이트 옵토 리미티드 트랜스리플렉터, 트랜스리플렉터 시스템 및 디스플레이,및 트랜스리플렉터 제조 방법
JP3895600B2 (ja) * 2002-01-04 2007-03-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用基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087620B2 (ja) 2002-03-01 2008-05-21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液晶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JP4101533B2 (ja) * 2002-03-01 2008-06-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透過型の液晶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US6777869B2 (en) 2002-04-10 2004-08-17 Si Diamond Technology, Inc. Transparent emissive display
JP2003315784A (ja) * 2002-04-11 2003-11-06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820851B1 (ko) * 2002-07-08 2008-04-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0899661B1 (ko) * 2002-10-22 2009-05-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반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937710B1 (ko) * 2002-12-05 2010-0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05140954A (ja) * 2003-11-06 2005-06-02 Alps Electric Co Ltd 半透過反射膜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7612850B2 (en) * 2004-03-05 2009-11-03 Kazuyoshi Inoue Semi-transmissive/semi-reflective electrode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such semi-transmissive/semi-reflective electrode substrate
TWI384274B (zh) * 2004-09-17 2013-02-01 Tpo Hong Kong Holding Ltd 半穿透半反射液晶顯示裝置
KR101209044B1 (ko) * 2006-03-24 2012-12-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184517B2 (ja) * 2007-04-13 2013-04-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2844806B (zh) 2009-12-28 2016-01-20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11081041A1 (en) 2009-12-28 2011-07-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8830424B2 (en) * 2010-02-19 2014-09-0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light-condensing means
US9000438B2 (en) * 2010-02-26 2015-04-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661324B1 (ko) 2010-06-28 2016-09-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사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1976002B (zh) * 2010-11-02 2012-07-18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蓝相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US9625638B2 (en) 2013-03-15 2017-04-18 Cree, Inc. Optical waveguide body
US9690029B2 (en) 2013-01-30 2017-06-27 Cree, Inc. Optical waveguides and luminaires incorporating same
US9366396B2 (en) 2013-01-30 2016-06-14 Cree, Inc. Optical waveguide and lamp including same
US9291320B2 (en) 2013-01-30 2016-03-22 Cree, Inc. Consolidated troffer
US9869432B2 (en) 2013-01-30 2018-01-16 Cree, Inc. Luminaires using waveguide bodies and optical elements
US9519095B2 (en) 2013-01-30 2016-12-13 Cree, Inc. Optical waveguides
US9442243B2 (en) 2013-01-30 2016-09-13 Cree, Inc. Waveguide bodies including redirection feature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same
US10436970B2 (en) 2013-03-15 2019-10-08 Ideal Industries Lighting Llc Shaped optical waveguide bodies
US10379278B2 (en) * 2013-03-15 2019-08-13 Ideal Industries Lighting Llc Outdoor and/or enclosed structure LED luminaire outdoor and/or enclosed structure LED luminaire having outward illumination
US10502899B2 (en) * 2013-03-15 2019-12-10 Ideal Industries Lighting Llc Outdoor and/or enclosed structure LED luminaire
US9920901B2 (en) 2013-03-15 2018-03-20 Cree, Inc. LED lensing arrangement
US10209429B2 (en) 2013-03-15 2019-02-19 Cree, Inc. Luminaire with selectable luminous intensity pattern
US9366799B2 (en) 2013-03-15 2016-06-14 Cree, Inc. Optical waveguide bodies and luminaires utilizing same
US9645303B2 (en) 2013-03-15 2017-05-09 Cree, Inc. Luminaires utilizing edge coupling
US10400984B2 (en) 2013-03-15 2019-09-03 Cree, Inc. LED light fixture and unitary optic member therefor
US9798072B2 (en) 2013-03-15 2017-10-24 Cree, Inc. Optical element and method of forming an optical element
GB201305519D0 (en) * 2013-03-26 2013-05-08 Jdr Cable Systems Ltd High Voltage Cable
JP2015129894A (ja) 2014-01-09 2015-07-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0302983B2 (en) 2016-03-29 2019-05-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panel, input/output device, and data processor
US11719882B2 (en) 2016-05-06 2023-08-08 Ideal Industries Lighting Llc Waveguide-based light sources with dynamic beam shaping
US10416377B2 (en) 2016-05-06 2019-09-17 Cree, Inc. Luminaire with controllable light emission
CN106990871A (zh) * 2017-04-13 2017-07-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0727A (en) * 1975-09-10 1977-08-09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ransflector
JPS5694386A (en) * 1979-12-27 1981-07-30 Suwa Seikosha Kk Liquiddcrystal display unit
JPH035726A (ja) * 1989-06-02 1991-01-11 Mitsubishi Petrochem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3012596B2 (ja) 1991-09-10 2000-0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724112A (en) * 1994-03-28 1998-03-03 Casio Computer Co., Ltd. Color liquid crystal apparatus
JPH07318929A (ja) * 1994-05-30 1995-12-08 Casio Comput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1010526A (ja) * 1996-06-24 1998-01-16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半透過性反射シート
JP3062090B2 (ja) * 1996-07-19 2000-07-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3666181B2 (ja) * 1997-03-21 2005-06-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反射型兼透過型表示装置
US6195140B1 (en) * 1997-07-28 2001-02-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 which at least one pixel includes both a transmissive region and a reflective region
JP3482827B2 (ja) * 1997-08-04 2004-01-0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KR100394023B1 (ko) * 1998-08-06 2003-10-17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투과 반사형 액정표시장치
JP3310234B2 (ja) * 1999-02-25 2002-08-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用反射板の製造方法
JP4331304B2 (ja) * 1999-03-08 2009-09-16 エーユー オプトロニクス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6208C (zh) * 2002-02-26 2007-10-3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透反射型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0426099C (zh) * 2002-09-27 2008-10-15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形成不同液晶扭转角度的方法
US7903211B2 (en) 2004-02-02 2011-03-08 Fujitsu Limit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reflection electrodes
CN101581851B (zh) * 2008-05-16 2011-05-18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半穿透半反射型液晶面板和半穿透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CN103529592A (zh) * 2013-10-18 2014-0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03529592B (zh) * 2013-10-18 2016-01-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05867006A (zh) * 2016-03-10 2016-08-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5867006B (zh) * 2016-03-10 2019-08-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US10564496B2 (en) 2016-03-10 2020-02-1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247577A (zh) * 2017-10-31 2020-06-05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247577B (zh) * 2017-10-31 2022-12-06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10072492A (ko) 2001-07-31
US6727965B1 (en) 2004-04-27
CN1254710C (zh) 2006-05-03
WO2001004695A1 (fr) 2001-01-18
WO2001004695B1 (fr) 2001-03-15
KR100446562B1 (ko) 2004-09-04
EP1113308A4 (en) 2006-07-05
EP1113308A1 (en) 2001-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19195A (zh) 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CN1229672C (zh) 液晶显示器件
CN2657045Y (zh)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65803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80295C (zh) 液晶显示设备
CN1991466A (zh)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驱动方法
CN1862328A (zh) 半透过型边缘场开关模式液晶显示装置
CN1224859C (zh) 半透过反射型液晶装置和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CN1213330C (zh) 液晶装置、投影显示装置以及液晶装置的基片的制造方法
CN1722215A (zh)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595245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677179A (zh) 液晶显示器
CN1538229A (zh) 带有图象读取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图象读取方法及制造方法
CN1752805A (zh) 接触可检测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819214A (zh) 传感器及包括该传感器的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和显示面板
CN1975518A (zh) 具有可调视角的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667474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420383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892384A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液晶显示器、及其方法
CN1591102A (zh) 液晶显示板
CN1700066A (zh) 半穿透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彩色液晶显示装置
CN1956200A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
CN1881053A (zh) 有源-矩阵寻址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945408A (zh) 液晶显示器
CN1702525A (zh) 液晶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