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3592A - 盘片盒 - Google Patents

盘片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3592A
CN1243592A CN98801835A CN98801835A CN1243592A CN 1243592 A CN1243592 A CN 1243592A CN 98801835 A CN98801835 A CN 98801835A CN 98801835 A CN98801835 A CN 98801835A CN 1243592 A CN1243592 A CN 12435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recording medium
disk
shaped recording
p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8801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杉真二
小鹿美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43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35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for flexible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13Container cas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for flexible discs
    • G11B23/0332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for flexible discs for single discs, e.g. envelopes

Landscapes

  • Packaging For Recording Disks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盘片盒,在由贴附有上垫片的上壳体和贴附有下垫片的下壳体组成的存放盒内放置磁盘,并且,磁盘与上垫片的间隙t1和磁盘与下垫片的间隙t2中的至少较狭一方的间隙设定为大于0mm而小于0.5mm,这种盘片盒通过磁盘与上垫片及/或下垫片之间流动的气流作用抑制磁盘的振摆,可实现高记录密度化。

Description

盘片盒
本发明涉及在由一对壳体组成的存放盒内放置有圆盘状记录媒体的盘片盒。
作为计算机等外部记录媒体用的盘片盒,目前广泛使用着例如3.5英寸小型软盘片盒(以下称3.5英寸MFD)。
如图1所示,3.5英寸MFD由以下部件构成:圆盘状记录媒体即磁盘100、隔着环101被安装在磁盘100上的中心毂盘102、保护磁盘100不受外力用的上壳体103和下壳体104、安装在上壳体103上的第1垫片105、安装在下壳体104上的第2垫片106、安装在下壳体104上的提升器107、向记录再现装置装取时进行开闭动作的开闭器108、向关闭开闭器108的方向施加力的开闭器弹簧109以及设定是否可以向磁盘100写入用的写保护构件110。
其中,第1和第2垫片105、106用于除去附在磁盘100上的灰尘和防止磁盘100受损伤,系由无纺布等制成。如图2所示,第2垫片106通过热熔接被安装在下壳体104上。与第2垫片106一样,第1垫片105也通过热熔接被安装在上壳体103上。另外,在图2中,涂黑部106a就是热熔接的部分,其它的斜线部分106b是未曾熔接的部分。
这样,只有在第1和第2垫片105、106它们的周边部的局部被热熔接在壳体103、104上。在第2壳体106上的未曾热熔接部分,利用配置在第2垫片106与下壳体104之间的提升器107向磁盘100一侧施加力。由此,使第1和第2垫片105、106与磁盘100接触,提高了第1和第2垫片105、106所起的除尘效果。
然而,人们期望着作为计算机等外部记录媒体用的盘片盒实现进一步高记录密度化。为此,有人针对传统的3.5英寸MFD磁盘转速300rpm或360rpm这一现状,提出了通过使记录再现时的磁盘转速提高到3000rpm以上,以此来实现盘片盒高记录密度化的方案。
尽管如此,在提高磁盘转速以求实现高记录密度化时,一旦磁盘振摆增大,就不能进行正常的记录再现。因此,为了提高磁盘转速,实现高记录密度化,在使用传统的3.5英寸MFD以上时,还必须限制磁盘的振摆,
又,在提高磁盘转速以求实现高记录密度化时,即使是非常微小的灰尘也会成为所谓漏信息的原因。即,在提高磁盘转速以求实现高记录密度化时,即使是以往不成为问题的微小灰尘也会造成数据错误。因此,为了提高磁盘转速,实现高记录密度化,在使用传统的3.5英寸MFD以上时,还必须防止灰尘附在磁盘面上。
这样,由于存在着磁盘的振摆和因灰尘造成的漏失信息等问题,因此在单纯采用传统的3.5英寸MFD那样的结构来提高转速以求实现高记录密度化时,就难以确保可满足实用的可靠性。
本发明就是根据上述以往的现状而提出的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可实现进一步高记录密度化的盘片盒。
本发明的盘片盒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在3000rpm以上转速状态下进行记录及/或再现的圆盘状记录媒体以及放置圆盘状记录媒体的存放盒。所述存放盒具有配置在圆盘状记录媒体一方的主面侧上的第1存放盒构件以及配置在圆盘状记录媒体另一方的主面侧上的第2存放盒构件,将圆盘状记录媒体放置在第1存放盒构件与第2存放盒构件的中间。并且,在回转驱动圆盘状记录媒体时,圆盘状记录媒体与第1存放盒构件的间隙以及圆盘状记录媒体与第2存放盒构件的间隙中的最小间隙应当大于0mm而小于0.5mm。
这种盘片盒在由记录再现装置转动圆盘状记录媒体时,存放盒构件与圆盘状记录媒体的间隙中的至少较狭一方的间隙应小于0.5mm。因此,这种盘片盒在回转驱动圆盘状记录媒体时,流动在存放盒构件与圆盘状记录媒体之间的气流可起到限制圆盘状记录媒体振摆的作用。又由于该间隙大于0mm,故在回转驱动圆盘状记录媒体时,存放盒构件不会与圆盘状记录媒体接触。因此,在回转驱动圆盘状记录媒体时,圆盘状记录媒体也就不会与存放盒构件接触面产生磨损。
所述磁盘最好是所述第1存放盒构件和所述第2存放盒构件中的至少1个设置有贴附在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面对的面上的垫片。利用垫片既可除去附在圆盘状记录媒体上的灰尘,又可防止圆盘状记录媒体与存放盒构件的磨损。
在设置垫片时,该垫片至少应当面向圆盘状记录媒体,将保护圆盘状记录媒体的保护层与通过加热熔接的热熔接层叠合,再采用热熔接方法贴附该热熔接层。如果按照这种方法将热熔接层设置在垫片上通过热熔接将该热熔接层进行贴附,与直接将垫片加压热接盒在存放盒构件的情况相比,则可以在不使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面对的保护层受到损伤的状态下贴附垫片。因此,就不会因贴附垫片时产生的损伤而出现由垫片产生灰尘的现象。
在垫片上设置热熔接层上的保护层软化温度低,并且,也低于存放盒构件中的贴附该热熔接层的垫片部分的软化温度。这样,在热熔接贴附热熔接层时,就不会出现叠合在该热熔接层上的保护层和贴附垫片的部分软化的问题,可以容易而又高质量地进行垫片的贴附。
在垫片上设置热熔接层,对该热熔接层进行热熔接时,既可以对该热熔接层全面进行热熔接,也可以对该热熔接层进行局部热熔接。在全面热熔接时,因沿整个面贴附垫片,故垫片上面的平面性误差减小,在整个垫片的面上,可减小该垫片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间隙尺寸的不均。而在局部热熔接时,则可减少热熔接时所施加的热量。因此,可较容易地进行热熔接。但无论全面熔接或局部熔接,一旦单位面积所施加的热量太多,往往会使贴附垫片一侧的构件上出现挠曲等变形,因此最好控制在不使其过热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盘片盒的又一个特点是,具有圆盘状记录媒体和放置圆盘状记录媒体的存放盒。所述存放盒具有配置在圆盘状记录媒体一方的主面侧上的第1壳体以及配置在圆盘状记录媒体另一方的主面侧上的第2壳体,将圆盘状记录媒体放置在第1壳体与第2壳体的中间。并且,所述第1壳体和第2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在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面对的面上贴附垫片。该垫片至少将面对圆盘状记录媒体、保持圆盘状记录媒体的保护层与通过加热熔接的热熔接层叠合后,再采用热熔接方法将其热熔接层贴附在壳体上。
该盘片盒通过在垫片上设置保护层和热熔接层,对其热熔接层进行热熔接,将垫片贴附在壳体上。故与直接在存放盒构件上加压热接合垫片的情况相比,这种盘片盒可以在不使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面对的保护层受到损伤的状态下贴附垫片。因此,这种盘片盒不会因贴附垫片时产生的损伤而出现由垫片产生灰尘的现象。
垫片的热熔接层的软化点最好比叠合在该热熔接层上的保护层软化温度低,并且,也低于贴附该热熔接层的垫片的壳体软化温度。这样,在热熔接贴附热熔接层时,就不会出现叠合在该熔接层上的保护层和贴附垫片的壳体软化的问题,可以容易而又高质量地进行垫片贴附。
在垫片上设置热熔接层,对该热熔接层进行热熔接时,既可以对其热熔接层的全面进行热熔接,也可以对其热熔接层进行局部热熔接。在全面热熔接时,因沿整个面贴附垫片,故垫片上面的平面性误差减小,在整个垫片的面上,可减小该垫片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间隙尺寸的不均。而在局部热熔接时,则可减少热熔接时所施加的热量。因而,可较容易地进行热熔接。但无论全面熔接或局部熔接,一旦单位面积所施加的热量太多,往往会使贴附垫片一侧的构件上出现挠曲等变形,因此最好控制在不使其过热的范围内。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传统的盘片盒一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表示在传统的盘片盒的壳体中装有垫片状态的俯视图。
图3为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盘片盒一例的立体图。
图4为从底面侧看图3所示的盘片盒的立体图。
图5为从盘片盒底面侧看图3所示的盘片盒局部分解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图3所示的盘片盒上壳体的俯视图。
图7为图3所示的盘片盒下壳体的俯视图。
图8为从盘片盒底面侧看图3所示盘片盒中的由开闭器构件关闭记录再现用开口部后状态的俯视图。
图9为从盘片盒底面侧看图3所示盘片盒中的移动操作开闭器构件后打开记录再现用开口部状态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图3所示的盘片盒中的沿着图9的X1-X2线剖面的剖视图。
图11为表示在图3所示的盘片盒上壳体内壁上安装有上垫片状态的俯视图。
图12为表示在图3所示的盘片盒下壳体内壁上安装有下垫片状态的俯视图。
图13为表示将上垫片熔接在上壳体上时的热熔接部位图形一例的俯视图。
图14为表示将下垫片热熔接在下壳体上时的热熔接部位图形一例的俯视图。
图15为表示将上垫片热熔接在上壳体上时的热熔接部位图形又一例的俯视图。
图16为表示将下垫片热熔接在下壳体上时的热熔接部位图形又一例的俯视图。
图17为对垫片与磁盘间隙大小相对磁盘振摆大小之间关系调查后结果的示图。
图18为磁盘与上垫片和下垫片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与磁盘振摆大小之间关系的示图。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图3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盘片盒的一例。该盘片盒1是在存放盒3的内部放置回转自如的3.5英寸直径磁盘2的部件。
存放盒3通过由合成树脂材料成形的方形大致浅盒状的上壳体4和下壳体5对结合后形成整体薄盒的形状。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的外周部各自一体形成凸状的前侧的侧面局部缺口的外周壁6、7,以构成互相对接的存放盒3的外周侧面。在这些上壳体4和下壳体5相对面的内面上,形成与外周壁6、7略微内接的多个壁,相互对接后各自形成一体直立的磁盘存放部形成壁,构成圆形的磁盘存放部。
在这些上壳体4和下壳体5相面对的内面上,外周壁6、7的拐角部附近相互面对的位置各自设有一体的多个接合凸起以及可穿通这些接合凸起的插通孔。又在上壳体4一侧设置的各接合凸起外周部各自形成一体直立的环状抵接部,在各接合凸起穿通在各插通孔内时,可使各抵接部的前端部与下壳体5的各插通孔外周部接合。
如上结构的上壳体4和下壳体5在相互对接结合时,被安装形成各外周壁6、7和各磁盘存放部形成壁对接的形状,在各接合凸起穿通在各插通孔内的同时,各抵接部的前端部与插通孔的外周部抵接。并且,通过对从各插通孔凸出的各接合凸起前端部进行熔融,使上壳体4和下壳体5形成伸出的卡止部,这样,将插通孔的外周部卡止后形成一体化。
如图4所示,下壳体5设有圆形的载片台进入用开口部10,构成磁盘存放部的中心孔。在将盘片盒1安放在记录再现装置上之后,回转驱动放置在存放盒3内的磁盘2的记录再现装置的转台进入该载片台进入用开口部10。并且,该载片台进入用开口部10将安装成放置在存放盒3内的磁盘2的中心孔闭塞状态的中心毂盘11从下壳体5面向外方。
中心毂盘11在与磁盘2中心孔的孔径大致相同直径的嵌合部的外周部设置有一体伸出的凸缘部,总体上形成大致配合状。在该中心毂盘11的中央部设有可插入转台回转轴的中心孔12,在其中心孔12的附近设有与设置在转台上的驱动构件接合的接合部13。
如图5和图6所示,上壳体4设有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使放置在磁盘存放部内的磁盘2的信号记录区域至少一部分沿内外周而面向存放盒3的外方。而在下壳体5的与上壳体4内设置的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面对的位置上,如图5和图7所示,设有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5,使放置在磁盘存放部内的磁盘2的信号记录区域至少一部分沿内外周而面向存放盒3的外方。这些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从载片台进入用开口部相邻的位置至存放盒3的前面侧,位于上壳体4和下壳体5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形成大致矩状体。
存放盒3设有可沿图4箭头A方向和B方向移动自如的大致T字形开闭器构件22,用于开闭各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该开闭器构件22例如可用金属材料成形,如图5所示,由相互平行面对的开闭部23、24、分别处在开闭部23、24移动方向两侧的移动自如地受存放盒3支承的支承部25、26以及连接开闭部23、24与支承部25、26的连接部27所构成,基本上形成剖面为大致コ字形状。
开闭部23、24呈大致矩形形状,稍许大于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如图5所示,支承部25、26具有分别相互平行面对的支承片25a、25b和支承片26a、26b,这些支承片25a、25b的基端部和支承片26a、26b的基端部通过连接部27连接,形成剖面大致为コ字形状。
支承部25、26各自具有面对主面将支承片25b、26b的一部分大致垂直状地翻折后形成的导向片29、30,这些导向片29、30分别移动自如地受下壳体5支承。通过将支承片25b、26b的一部分加工成这些导向片29、30,以确保机械性强度。
连接部27在连接开闭部23、24基端侧的同时,将这些开闭部23、24与支承部25、26连接在一起。如图5所示,该连接部27在支承部25的一侧,通过将该连接部27内部的一部分翻折后形成弹簧卡止片31,在该弹簧卡止片31上,固定着配设在存放盒3前方侧的一方拐角部上的开闭器弹簧34的一端。并且,利用开闭器弹簧34的弹力,使开闭器构件22沿图4中的A方向移动,开闭部23、24将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关闭。
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在未将盘片盒1放入记录再现装置之前使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处于关闭状态,将开闭部23、24制成大致矩形形状,其尺寸稍大于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这样,在记录再现装置内未装入该盘片盒1之前,磁盘2不会从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中外露。
即,在未将盘片盒1放入记录再现装置之前,开闭器构件22将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关闭,其作用是可防止灰尘等从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进入磁盘存放部内而附在磁盘2上,或者因来自外部的异物等对磁盘2造成损伤。
在将盘片盒1装入记录再现装置之后,如图8和图9所示,开闭器构件22与记录再现装置的开闭器驱动构件45接合。该开闭器驱动构件45沿着存放盒3的前面侧移动。即,开闭器驱动构件45克服开闭器弹簧34的弹力,使开闭器构件22沿着存放盒3向图4和图8中的箭头B方向移动。由此,如图9所示,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被打开,形成磁盘2从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外露的状态。
如图6和图7所示,上壳体4和下壳体5各自在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的周围设有开闭器构件22的引导开闭部23、24的引导凹部32、33。在开闭器构件22将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关闭之后,在这些引导凹部32、33分别形成该开闭器构件22并与开闭部23、24一端抵接的接合面35、36。这些接合面35、36位于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宽度方向一端相邻近的位置上。并且,在由开闭器构件22将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关闭之后,开闭器构件22的开闭部23、24一端分别与接合面35、36抵接。
如图6所示,上壳体4设有沿开闭器构件22移动方向引导开闭器构件22的支承部26的支承片26a用的引导凹部37。而在下壳体5上,如图7所示设有沿开闭器构件22移动方向引导开闭器构件22的支承部26的支承片26b用的引导凹部40。
并且,在下壳体5的引导凹部33,设有沿开闭器构件22移动方向的导向槽42、43,开闭器构件22的支承片25b、26b的导向片29、30分别移动自如地插入这些导向槽42、43内。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的前面,沿开闭器构件22移动方向形成记录再现装置的开闭器驱动构件45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46。
在该盘片盒1上,如图5所示,还设有移动自如的写保护构件50,用于设定是否可以向磁盘2写入。该写保护构件50可移动自如地设置在与图6所示的上壳体4后面侧拐角部上的检测孔51和与图7所示的下壳体5后面侧拐角部上的开口部52相对应的位置上。
如图4和图7所示,在下壳体5宽度方向两侧面的附近分别形成一对定位孔54、55,用于对记录再现装置的盒子装填部进行定位。盘片盒1在装入记录再现装置时,记录再现装置侧的定位凸起就被插入定位孔54、55内,由此对盒子装填部进行定位。
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的邻近定位孔54的位置处,分别贯通设有识别存放的磁盘2记录容量等用的识别孔56、57。并且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的邻近后面侧的两个拐角部位置处,分别设有识别存放的磁盘2记录容量等用的识别凹部63、65和识别凹部64、66。
在上壳体4前面侧的一方拐角部,形成有向前面一侧开口切开的规格识别用缺口部60,用于将盘片盒1装入记录再现装置的磁盘装填部时识别其规格。通过能不能将记录再现装置侧的规格检测构件插入规格识别用缺口部60来检测盘片盒1的规格。
又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上壳体4的内壁与磁盘2之间配设有装在上壳体4上的上垫片70,而在下壳体5的内壁与磁盘2之间,如图10和图12所示配设有装在下壳体5上的下垫片71。图11和图12分别是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部分的剖面线示图。
这些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不仅用于防止已进入存放盒3内部的灰尘附在磁盘2上,而且防止磁盘2直接与硬度较高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接触而受损伤。并且,这些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各自与磁盘2直径大致相同,在中心部形成大致环状的中心孔,其孔径大于磁盘2的中心孔的孔径。在上壳体70和下壳体71上,从外周部面向中心孔邻近的位置,设有半径方向的缺口。这些缺口稍许大于分别设置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的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的开口尺寸。
然而,传统的盘片盒是在将由无纺布制成的垫片压接在壳体上的状态下,通过在壳体的局部加热使壳体熔接,将垫片热熔接在壳体上。其中,由无纺布制成的垫片通常是将直径约10-20μm的细纤维绞合而成的,从它的破断面部分容易脱落较多的纤维片。
并且,以往由于是将由无纺布制成垫片热熔接在壳体上,因此在进行这种热熔接时也会对构成垫片的纤维造成很大损伤,特别是在压接部分的边缘处,会形成很多纤维破断的状态。因此,从该部分很容易脱落纤维片,往往会使原先应当除去灰尘的垫片本身变成了灰尘的产生源。
另外,由无纺布制成的垫片通常是一种纤维的绞合体,原本就存在着不少的纤维片等的灰尘。并且,在传统的盘片盒中,由提升器抬起垫片,在磁盘回转时使磁盘与垫片接触。然而,在磁盘回转时磁盘一旦与垫片接触,由于这一接触或者从记录再现装置传递来的回转振动,就会振动垫片,其结果往往会出现从垫片脱落纤维等灰尘的现象。因此,使原先应当除去灰尘的垫片本身变成了灰尘的产生源。
但,传统的盘片盒的记录密度较小,故从垫片脱落的纤维片不会造成大的问题,然而,在提高记录密度以实现大容量化时,即使是再小的灰尘也会成为漏失信息的原因,这样,从垫片脱落的纤维片等灰尘也就会成为问题。
再加上,以往是在将垫片安装在壳体上时使壳体熔融进行热熔接的,故在其热熔接时会使壳体的半熔融物沾染在垫片表面。并且,沾染在垫片表面上的半熔融物固化后的物质与磁盘接触,有时也会对磁盘造成损伤。
为此,本发明适用的盘片盒1如图10所示,将上垫片70制成由保护层72和热熔接层73组成的双层结构,将热熔接层73的整个面热熔接在上壳体4的与磁盘2面对的面上,同样,也将下垫片71制成由保护层74和热熔接层75组成的双层结构,将热熔接层75的整个面热熔接在下壳体5的与磁盘2对向的面上。
因此,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保护层72、74既可以防止进入存放盒3内部的灰尘附在磁盘2上,又可用于保护磁盘2不受损伤。这些保护层72、74采用由尼龙和人造丝等纤维组成的无纺布构成,其厚度例如可定为200-400μm。
另一方面,上垫片70的热熔接层73是用于将上垫片70热熔接在上壳体4上,被配置在与上壳体面对的一侧。同样,下垫片71的热熔接层75是用于将下垫片71热熔接在下壳体5上,被配置在与下壳体面对的一侧。这些热熔接层73、75由通过加热而熔融的材料、具体地讲例如由乙烯基醋酸酯和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构成。这些热熔接层73、75的厚度例如可定为10-300μm。
上垫片70在向上壳体4推压的状态下,通过熔融热熔接层73,在热熔接后贴附在上壳体4上。同样,下垫片71在向下壳体5推压的状态下,通过熔融热熔接层75,在热熔接后贴附在下壳体5上。
这样,该盘片盒1的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分别由保护层72、74和热熔接层73、75构成,通过热熔接将热熔接层73、75分别贴附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因此,该盘片盒1可以在不会对与磁盘2面对的保护层72、75造成损伤的情况下将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分别贴附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这样,该盘片盒1就不会出现因贴附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时造成的损伤而从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产生灰尘的现象。
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热熔接层73、75的软化点低于保护层72、74软化的温度。并且,最好也低于上壳体4和下壳体5软化的温度。这样,在将热熔接73、75热熔接后分别贴附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时,就不会使叠合在该热熔接层73、75上的保护层72、74以及上壳体4和下壳体5软化,可容易而又高质量地进行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贴附作业。
具体地讲,例如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保护层72、74采用瞬间(ビカト)软化点为110℃的尼龙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制成,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热熔接层73、75采用瞬间(ビカト)软化点为80℃以下的乙烯基醋酸酯或聚乙烯制成,上壳体4和下壳体5采用瞬间(ビカト)软化点为125℃以上或热变形温度为110℃以上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树脂)制成。
在将上垫片70放置在上壳体4内壁的规定位置之后,只对该上垫片70的热熔接层73进行熔融,并采用不使热熔接层73沾染保护层72表面的那种温度,具体地讲,使用加热至约100℃的平砧铁(フラトホ-ン),将上垫片70推压在上壳体4上。这样,不用软化保护层72和上壳体4,只熔化热熔接层73,就可将该热熔接层73热熔接在上壳体4上。
同样,在将下垫片71放置在下壳体5内壁的规定位置之后,只对该下垫片71的热熔接层75进行熔融,并采用不使热熔接层75沾染保护层74表面的那种温度,具体地讲,使用加热至约100℃的平砧铁,采用不使热熔接层75沾染保护层74表面的那种压力,将下垫片71推压在下壳体5上。这样,不用软化保护层74和下壳体5,只熔化热熔接层75,就可将该热熔接层75热熔接在下壳体5上。
如上所述,采用只对热熔接层74、75进行熔融的方法进行热熔接,就可在不会对保护层72、74造成损伤的情况下将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分别贴附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故不会出现因保护层72、74产生的损伤造成从构成保护层72、74的无纺布中脱落纤维片的现象。
该盘片盒1由于是将上垫片70的整个面贴附在上壳体4上,故在回转驱动磁盘2时,不会使上垫片70与磁盘2接触,在上垫片70与磁盘4之间产生规定的间隙t1。同样,由于是将下垫片71的整个面贴附在下壳体5上,故在回转驱动磁盘2时,不会使下垫片71与磁盘2接触,在下垫片71与磁盘2之间产生规定的间隙t2
即,该盘片盒1在回转驱动磁盘2时,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不会与磁盘2接触。因此,该盘片盒1在回转驱动磁盘2时,就不会出现因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与磁盘2接触而造成从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中脱落转移纤维片等灰尘之类的现象。
又由于该盘片盒1是将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整个面分别贴附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因此,与只将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一部分贴附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的情况相比,可减小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与磁盘相对面高度的不均。换言之,在上垫片70的整个面上,可减小上垫片70与磁盘2的间隙t1大小的不均,同样,在下垫片71的整个面上,可减小下垫片71与磁盘2的间隙t2大小的不均。
如后所述,在回转驱动磁盘2时,这些间隙t1、t2的大小会影响到该磁盘2上产生的振摆程度。因此,若这些间隙t1、t2的大小出现不均,就很容易使磁盘2产生振摆。但采用该盘片盒1时,由于是将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整个面分别贴附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故可减小这些间隙t1、t2大小的不均,使磁盘2不容易产生振摆。
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例如是由涂敷有半熔融状态的高分子材料的无纺布制成的,此时,无纺布成为保护层72、74,被涂敷的高分子材料成为热熔接层73、75。这样,在无纺布上涂敷法熔融状态的高分子材料形成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之后,由于该高分子材料有着不使无纺布中原含有的灰尘脱落的作用,因此可更进一步抑制从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产生灰尘。
如上所述,该盘片盒1因可抑制来自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产生灰尘,故不容易产生因灰尘造成的漏失信息,可进一步实现高记录密度化。
在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分别热熔接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时,也可以不进行整个面的热熔接,而只热熔接其一部分。图13至图16表示只热熔接一部分时的热熔接部位的图形例。在图13至图16中,用斜影线表示的部分就是热熔接部位的图形。
图13和图14是将热熔接部位形成点状的示例,在将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周边部80、81分别热熔接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的同时,将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面内的多个部位82、83分别点状热熔接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
图15和图16是将热熔接部位形成线状的示例,在将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周边部84、85分别热熔接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的同时,将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面内的多个部位86、87分别线状热熔接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
如图13和图14以及图15和图16所示,在只对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一部分进行热熔接时,可以减少热熔接时所施加的热量。因此,可较容易地进行热熔接。若施加的热量太多,热熔接时往往会在上壳体4和下壳体5上产生挠曲等变形,而只对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一部分进行热熔接时,则可减少热熔接时所施加的热量,故还有不容易产生以上那样挠曲等变形的优点。
在图13至图16所示的例子中,虽然残留有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面内未被热熔接的部分,但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周边部是全部热熔接的。因此,即使在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面内残留有未被热熔接的部分,也不会发生这些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周边部上挠的问题。即,若进行了图13至图16所示图形的热熔接,可用较少的热量贴附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而不会发生上垫片70和下垫睡71周边部上挠的现象。
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保护层72、  74也可以采用无纺布以外的材料制成,例如,也可采用由聚四氟乙然(如特氟隆(商品名)等)之类的摩擦系数小的材料构成的片材制成。使用无纺布时,虽有除去灰尘的效果,但如上所述,在不同的场合中也会成为灰尘的产生源。对此,在采用聚四氟乙烯之类的摩擦系数小的材料组成的片材来构成保护层72、74时,可使其在不会成为灰尘生源的情况下保护磁盘2。
并且,该盘片盒1在回转驱动磁盘2时,如图10所示,下垫片71与磁盘2之间产生的间隙t2设定为大于0mm而小于0.5mm。这样,该盘片盒1的下垫片71与磁盘2之间的间隙非常小,故在回转驱动磁盘2时,下垫片71与磁盘2之间流动的气流就可起到抑制磁盘2振摆的作用。
即,该盘片盒1在回转驱动磁盘2时,由于下垫片71与磁盘2之间流动的气流影响,不容易在该磁盘2上产生振摆。并且,该盘片盒1因减少了磁盘2的振摆,能在实现高记录密度化的方面起更有效的作用。
虽然该盘片盒1中的下垫片71与磁盘2的间隙t2很狭小,但该间隙t2大于0mm。因此,在回转驱动磁盘2时,下垫片71与磁盘2不会接触。从而,该磁盘1在回转驱动磁盘2时,就不会产生磁盘2与下垫片71接触磨损那样的问题。
也可以不使下垫片71与磁盘2间隙t2狭小,而致为上垫片70与磁盘2之间的间隙t1变小。即,也可使上垫片70与磁盘2的间隙t1设定为大于0mm而小于0.5mm。这种场合也同样可以利用上垫片70与磁盘2间隙t1中流动的气流影响来抑制磁盘2的振摆。
并且,也可以使上垫片70与磁盘2的间隙t1和下垫片71与磁盘2的间隙t2两者都设定为大于0mm而小于0.5mm。此时,在上垫片70与磁盘2的间隙t1中流动的气流作用和在下垫片71与磁盘2的间隙t2中流动的气流作用中,更狭小一方的间隙中流动的气流能起更大的作用,故可进一步抑制磁盘2的振摆。
具有如上结构的盘片盒1在未装入记录再现装置的状态时,如图8所示,因开闭器弹簧34的弹力作用,开闭器构件22沿图8中的箭头A方向移动,由该开闭器构件22的开闭部23、24将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关闭着。开闭器构件22在将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关闭之后,开闭部23、24移动方向的一端与接合面35、36抵接。
可将该盘片盒1装入记录再现装置进行记录动作或再现动作。在将该盘片盒1装入记录再现装置之后,如图9所示,由记录再现装置的开闭器驱动构件45操作,使开闭器构件22移动,打开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即,一旦将该盘片盒1装入记录再现装置,首先,记录再现装置的开闭器驱动构件45与滑动接触面46的一端侧抵接,同时与开闭器构件22的支承部26的一端抵接。其次,该开闭器驱动构件45沿着滑动接触面46向图8中的箭头B方向滑动,由此使开闭器构件22的支承部26沿箭头B方向移动。然后,随着支承部26的移动,开闭部23、24移动,将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打开。
此时,记录再现装置的磁头进入上述已被打开的记录再现用开口部14、15。在将盘片盒1装入记录再现装置之后,回转驱动磁盘2的转台进入载片台进入用开口部10,中心毂盘11被固定在该转台上。
该盘片盒1在磁盘2处在转台上以3000rpm以上转速、具体地讲例如3600rpm回转驱动的状态下,由磁头对磁盘2进行记录动作或再现动作。
此时,如上所述,该盘片盒1由于下垫片71与磁盘2的间隙t2设定得非常小,因此下垫片71与磁盘2间隙中流动的气流起到抑制磁盘2振摆的作用。从而,该盘片盒1不会产生很大的振摆,可在非常稳定的回转状态下对磁盘2进行记录再现。
下面,对回转驱动磁盘后的该磁盘的振摆实际调查的结果作出说明。
将上述盘片盒1使用的与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相同的由保护层和热熔接层组成的双层结构的垫片,通过对热熔接层整个面进行热熔接,将表面贴附在平滑的基板上,再将磁盘配置在该垫片上。使垫片与磁盘的间隙变化,对该间隙的大小与回转驱动磁盘后产生的该磁盘的振摆大小之间的关系作了测定。其中,磁盘采用86.5mm的直径规格,其转速为3600rpm。
结果详见图17。在图17中,横轴表示垫片与磁盘的间隙大小,纵轴表示磁盘半径30.0mm位置时的振摆峰值。
如图17所示,垫片与磁盘的间隙越小,磁盘振摆就越小。这是由于垫片与磁盘之间的间隙中流动的气流起到抑制磁盘振摆的作用。当垫片与磁盘的间隙为0时,虽然振摆最小,但垫片与磁盘滑动接触后会磨损垫片和磁盘而产生灰尘。因此,该间隙最好不要为0。
然而,为了实现磁盘的高记录密度化,从硬盘装置中的实绩也可以看出,最好是将磁头放置在头部滑块内,稍许让磁头在磁盘上露出一点或者在基本上无负载状态下与磁盘接触。并且,在将磁头放置在头部滑块内进行记录再现时,磁盘振摆的大小必须抑制在40μm以下。即,为了实现磁盘的高记录密度化,最好是将磁头放置在头部滑块内进行记录再现,为此,必须将磁盘振摆的大小抑制在40μm以下。
从图17中可以看出,通过将垫片与磁盘的间隙设定在0.5mm以下,就可以将磁盘振摆的大小抑制在40μm以下。因此,通过将垫片与磁盘的间隙设定在0.5mm以下,就可以将磁盘振摆的大小抑制到可使用头部滑块的40μm以下,可实现使用头部滑块的高记录密度化。具体来讲,适用本发明的是将垫片与磁盘的间隙设定为0.5mm以下,例如在采用3.5英寸直径的磁盘的盘片盒中,也可将其容量定为200MB。
在上述的实验中,虽然只有在磁盘一方的面侧配置垫片,但在上述的盘片盒1中,磁盘2由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夹持住。因此,磁盘2会受到上垫片70与磁盘2之间流动的气流影响以及下垫片71与磁盘2之间流动的气流影响。在此场合,磁盘2的振摆会因其位置的不同而显示出图18所示的倾向。
在图18中,横轴表示磁盘2与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之间的位置关系,将磁盘2配置在上垫片70与下垫片71的中间时作为基准位置(0)。在将磁盘2移动到上垫片70一侧时,即移动到磁盘2与上垫片70的间隙t1变小、磁盘2与下垫片71的间隙t2变大时,以正(+)来表示。反之,在将磁盘2移动到下垫片71一侧时,即移动到磁盘2与上垫片70的间隙t1变大,磁盘2与下垫片71的间隙t2变小时,以负(-)来表示。
如图18所示,在将磁盘2配置在靠近下垫片71的位置(图18中的负侧位置)时,由于下垫片71与磁盘2之间流动的气流影响,可抑制磁盘2的振摆。但磁盘2一旦离开下垫片71,磁盘2的振摆就会变大。这是由于下垫片71与磁盘2之间流动的气流所产生的抑制振摆的作用减小的缘故。当磁盘2进一步远离下垫片71,磁盘2一旦处在靠近上垫片70的位置(图18中的正侧位置),磁盘2的振摆就会重新变小。这是由于磁盘2与上垫片70的间隙t1变小,上垫片70与磁盘2之间流动的气流起到抑制磁盘2振摆作用的缘故。
因此,盘片盒1无论是磁盘2与上垫片70的间隙t1还是磁盘2与下垫片71的间隙t2中的任一方只要小于0.5mm,就可以抑制磁盘2的振摆。当然也可以是磁盘2与上垫片70的间隙t1和磁盘2与下垫片71的间隙t2两者都小于0.5mm。此时,由上垫片70与磁盘2的间隙t1中流动的气流所产生的作用和由下垫片71与磁盘2的间隙t2中流动的气流所产生的作用两者之中,特别狭小一方的间隙中流动的气流作用则更强,更能抑制磁盘2的振摆。
磁盘2与上垫片70的间隙t1的大小和磁盘2与下垫片71的间隙t2的大小例如可以通过改变盘片盒1的整体厚度来调整。另外,在不能改变盘片盒1的整体厚度时,例如可以通过改变上壳体4和下壳体5的厚度、或者改变构成上垫片70和下垫片71的保护层72、74以及热熔接层73、74的厚度来调整上述间隙t1、t2的大小。
在以上的说明中,列举了将磁盘用作圆盘状记录媒体的示例,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使用光学头进行记录及/或再现的使用光盘的盘片盒。这里所指的光盘不仅是预先形成压纹凹点(emboss pit)的再现专用光盘,而且也包含利用记录层的相位变化进行记录再现的相位变化型光盘以及可进行光磁性记录的光磁盘等。
在将光盘用作圆盘状记录媒体时,特别是在将光学头的物镜放置在头部滑块上使物镜与光盘的间隙变得极其小的场合下,抑制光盘的振摆非常之重要。这样,在将物镜与光盘的间隙变得极其狭小时,也容易受到细微的灰尘影响。因此,可抑制光盘振摆和抑制灰尘产生的本发明对于将光学头的物镜放置在头部滑块上且在使物镜与光盘的间隙变得极其小的状态下进行记录及/或再现的使用光盘的盘片盒也是有效的。
产业上的应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盘片盒由于在回转圆盘状记录媒体时使存放盒物件与圆盘状记录媒体之间产生的间隙变小,通过存放盒构件与圆盘状记录媒体之间流动的气流作用,使圆盘状记录媒体不再产生振摆。因此,本发明的盘片盒可使用盘状记录媒体的回转稳定。从而,若采用本发明的盘片盒,不仅可实现高记录密度化,而且又可提供能进行特别稳定的信号记录再现的盒式结构。
并且,在本发明的盘片盒内,在垫片上设有保护层和热熔接层,通过该热熔接层的热熔接,将垫片贴附在壳体上,故可在圆盘状记录媒体面对的保护层不受损伤的情况下贴附垫片。因此,本发明的盘片盒不会出现因贴附垫片时造成的损伤而从垫片中产生灰尘的现象,减少了因来自垫片的灰尘而造成的信息漏失。从而,若采用本发明的盘片盒,则可在高记录密度化方面提供出错误少而又高质量的盒式结构。
权利要求书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盘片盒,包括:
在3000rpm以上转速进行回转的状态下进行记录及/或再现的圆盘状记录媒体、
具有在圆盘状记录媒体一方的主面侧上配置的第1存放盒构件和在圆盘状记录媒体另一方的主面侧上配置的第2存放盒构件、将圆盘状记录媒体放置在第1存放盒构件与第2存放盒构件之间的存放盒,其特征在于,圆盘状记录媒体回转时的圆盘状记录媒体与第1存放盒构件的间隙和圆盘状记录媒体与第2存放盒构件的间隙双方中的至少较狭的一方的间隙设定为大于0mm而小于0.5mm,圆盘状记录媒体与第1和第2存放盒构件处于非接触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存放盒构件和所述第2存放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贴附在与圆盘状记录媒体相面对的面上的垫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至少是由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面对的保护圆盘状记录媒体的保护层和通过加热熔融的热熔接层叠合构成,并通过该热熔接层的热熔接来进行贴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熔接层的软化点应低于叠合在该热熔接层上的保护层的软化温度,并且在存放盒构件中,又应当低于具有该热熔接层的垫片贴附部分的软化温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是对热熔接层的整个面进行热熔接后贴附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是对热熔接层的局部进行热熔接后贴附的。
7.一种磁盘套,包括:
圆盘状记录媒体、
具有在圆盘状记录媒体一方的主面侧上配置的第1壳体和在圆盘状记录媒体另一方的主面侧上配置的第2壳体、将圆盘状记录媒体放置在第1垫片与第2垫片之间的存放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在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面对的面上贴附有垫片、
所述垫片至少是由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面对的保护圆盘状记录媒体的保护层和通过加热熔融的热熔接层叠合组成,通过该热熔接层的热熔接来进行贴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熔接层的软化点应低于叠合在该热熔接层上的保护层的软化温度,并且又低于具有该热熔接层的贴附垫片的壳体的软化温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是对热熔接层的整个面进行热熔接后贴附在壳体上的。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是对热熔接层的局部进行热熔接后贴附在壳体上的。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状记录媒体是在以3000rpm以上转速进行回转的状态下进行记录及/或再现的。

Claims (11)

1.一种盘片盒,包括:
在3000rpm以上转速进行回转的状态下进行记录及/或再现的圆盘状记录媒体、
具有在圆盘状记录媒体一方的主面侧上配置的第1存放盒构件和在圆盘状记录媒体另一方的主面侧上配置的第2存放盒构件、将圆盘状记录媒体放置在第1存放盒物件与第2存放盒构件之间的存放盒,其特征在于,
圆盘状记录媒体回转时的圆盘状记录媒体与第1存放盒构件的间隙和圆盘状记录媒体与第2存放盒构件的间隙双方中的至少较狭一方的间隙设定为大于0mm而小于0.5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存放盒构件和所述第2存放盒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贴附在与圆盘状记录媒体相面对的面上的垫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至少是由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面对的保护圆盘状记录媒体的保护层和通过加热熔融的热熔接层叠合组成,并通过该热熔接层的热熔接来进行贴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熔接层的软化点应低于叠合在该热熔接层上的保护层的软化温度,并且在存放盒构件中,又应当低于具有该热熔接层的垫片贴附部分的软化温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是对热熔接层的整个面进行热熔接后贴附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是对热熔接层的局部进行热熔接后贴附的。
7.一种盘片盒,包括:
圆盘状记录媒体、
具有在圆盘状记录媒体一方的主面侧上配置的第1壳体和在圆盘状记录媒体另一方的主面侧配置的第2壳体、将圆盘状记录媒体放置在第1垫片与第2垫片之间的存放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在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面对的面上贴附有垫片、
所述垫片至少是由与圆盘状记录媒体面对的保护圆盘状记录媒体的保护层和通过热熔融的热熔接层叠合组成,并通过该热熔接层的热熔接来进行贴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熔接层的软化点应低于叠合在该热熔接层上的保护层的软化温度,并且又低于具有该热熔接层的贴附垫片的壳体的软化温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是对热熔接层的整个面进行热熔接后贴附在壳体上的。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是对热熔接层的局部进行热熔接后贴附在壳体上的。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片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盘状记录媒体是在以3000rpm以上转速进行回转的状态下进行记录及/或再现的。
CN98801835A 1997-11-14 1998-11-09 盘片盒 Pending CN12435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9314084A JPH11149740A (ja) 1997-11-14 1997-11-14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14084/97 1997-11-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43592A true CN1243592A (zh) 2000-02-02

Family

ID=18049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801835A Pending CN1243592A (zh) 1997-11-14 1998-11-09 盘片盒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0974973A1 (zh)
JP (1) JPH11149740A (zh)
KR (1) KR20000070107A (zh)
CN (1) CN1243592A (zh)
ID (1) ID22546A (zh)
WO (1) WO199902625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49472U (zh) * 1987-03-19 1988-10-03
JPH09180418A (ja) * 1995-12-25 1997-07-1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サーボデータの書き込み方法及び前記方法によりサーボデータが書き込まれた磁気記録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00070107A (ko) 2000-11-25
WO1999026251A1 (fr) 1999-05-27
ID22546A (id) 1999-11-04
JPH11149740A (ja) 1999-06-02
EP0974973A1 (en) 2000-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1218C (zh) 盒式盘
JP3961549B2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CN1637922A (zh) 光盘盒
CN1243592A (zh) 盘片盒
CN1239572A (zh) 盘形记录介质的盘盒
JPH1125403A (ja)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EP1385167B1 (en) Recording medium cartridge
JP2006155825A (ja) レンズ支持機構、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記録再生装置
JPH02235277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614651B2 (ja) 磁気ヘッドの表面研磨方法
JP2000285555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6012265A (ja) 情報記録媒体回転用ターンテーブル
JPH10289553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H11219557A (ja) 光ディスク保持装置
JPH087389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CN1698127A (zh) 盘盒
JPH01267883A (ja) 磁気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H0765499A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CN1275233A (zh) 盒式磁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