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23415A - 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和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和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23415A
CN1223415A CN98119197A CN98119197A CN1223415A CN 1223415 A CN1223415 A CN 1223415A CN 98119197 A CN98119197 A CN 98119197A CN 98119197 A CN98119197 A CN 98119197A CN 1223415 A CN1223415 A CN 12234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contact
response signal
writer
r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19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238C (zh
Inventor
藤冈宗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esas Design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enesas Design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esas Design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Renesas Desig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23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34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23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3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01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resolving collis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simultaneously or concurrently interrogated record carriers.
    • G06K7/1002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resolving collis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simultaneously or concurrently interrogated record carriers. the collision being resolved in the time domain, e.g. using binary tree search or RFID responses allocated to a random time slot
    • G06K7/1003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resolving collis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between simultaneously or concurrently interrogated record carriers. the collision being resolved in the time domain, e.g. using binary tree search or RFID responses allocated to a random time slot interrogator driven, i.e. synchrono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08Gen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of electronic memory record carriers, independent of its reading method, e.g. power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xic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ime Recorders, Dirve Recorders, Access Control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Control Of Vending Devic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For Vending Devices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该系统中的非接触式IC卡具有:第一发送装置,它针对阅读器/记录器发出的第一查询试探在一预定时隙立即发出一个响应信号;以及,第二发送装置,它响应于由阅读器/记录器发出的随后的查询试探,在预定数目的随后时隙中的一个随机的时隙发出一个响应信号。该系统中的阅读器/记录器有一查询单元。

Description

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 识别系统和识别方法
本发明涉及识别多个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方法以及实施这种方法的识别系统。
至今,一直在使用一种所谓的查询选择法来实现在利用电磁感应等传送数据的IC卡和识别IC卡的阅读器/记录器之间的通信。查询选择法是在阅读器/记录器和IC卡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该阅读器/记录器随后能查询IC卡的一种通信方法。
在上述查询选择法中,多个非接触式IC卡同时存在于一个阅读器/记录器的通信区。如果多于一个IC卡在回答阅读器/记录器的查询试探过程中向阅读器/记录器发送响应信号,那么,这些响应信号就要发生冲突,这些非接触式IC卡都不可能与阅读器/记录器进行正常的通信。
为了解决多个IC卡在回答阅读器/记录器的查询试探过程中同时发出响应信号的上述问题,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NO.9-6934公开了一种无线电识别设备。该无线电识别设备包括多个识别卡(等效于非接触式IC卡)和一个发射/接收译码器(等效于阅读器/记录器);所说每个识别卡具有一个随机数发生器,并且在一个由随机数发生器产生的随机数确定的延迟时间之后发出一个响应信号;所说的译码器可识别这些识别卡。
然而,在这种无线电识别设备中,在识别卡接收阅读器/记录器的查询试验之后到识别卡发出一个响应信号之前的延迟时间是由随机数确定的。因此,即使只存在一个识别卡、因而有可能立即发送响应信号,也不可能在由随机数确定的延迟时间过去之前发送响应信号,从而使响应特性变差。
还有,在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NO.4-362797中公开了一种用于非接触式卡的多路存取方法。在该多路存取方法中,已经收到双亲当局发出的一个读命令的子当局(非接触式卡)考察读命令中寻址的一个时分区。如果一个临时ID本身不在该区内,则子当局向由所产生的随机数确定的时分区的一个空位置发送它的临时ID,以便让双亲当局识别这个ID。按此方式,双亲当局可同时与多个它的子当局进行时分通信。
然而,在上述用于非接触式卡的多路存取方法中,每个子当局都需要一个额外的电路来识别从双亲当局发送的临时ID,使设备变得复杂,成本较高。
因此,设计本发明旨在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非接触式IC卡,它们借助于简单的电路就能避免当多个非接触式IC卡共存于阅读器/记录器的通信区中时发生的响应信号的冲突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所说识别系统包括与IC卡通信的阅读器/记录器中。
本发明的下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按本发明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包括多个非接触式IC卡和一个识别非接触式IC卡的阅读器/记录器。非接触式IC卡具有:第一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它响应于阅读器/记录器发出的第一查询试探,在一个预定的时隙立即发送第一响应信号;以及,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它响应于阅读器/记录器随后发出的查询试探,在从预定数目的随后时隙中随机选出的一个时隙发送第二响应信号。阅读器/记录器具有一个查询装置,该查询装置在执行第一查询试探期间的一个预定时隙等待第一响应信号从每个非接触式IC卡的返回,并且在执行随后的查询试探期间的一个预定数目的时隙等待第二响应信号从非接触式IC卡的返回。
在此结构中,非接触式IC卡在回答第一查询试探时立即发出第一响应信号。如果在阅读器/记录器的通信区存在多个非接触式IC卡以及来自这些IC卡的响应信号冲突以致于阅读器/记录器要再次进行查询,则这些IC卡中的每一个IC卡都要在从预定数目的时隙中随机选出的一个时隙发出一个响应信号。以此方式,本发明的识别系统有可能在只存在一个识别卡的情况下进行快速的响应信号发送,并且在通信区存在多个非接触式IC卡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避免响应信号的冲突。
在上述非接触式IC卡中的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最好有一个随机数发生电路,以便根据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随机数从预定数目的时隙中选出一个时隙,并且所说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在所选的时隙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响应于阅读器/记录器发出的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IC卡可根据由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随机数从预定数目的时隙中选出一个时隙,并且在所选的时隙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在阅读器/记录器通信区内有多个IC卡共存的情况下出现响应信号冲突。
另外,在上述非接触式IC卡中的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最好把和该第一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发送的响应信号同时发生的CRC信号看作是随机排列的位数据,并且根据不同的位位置中取决于查询的试探数目的位数据从预定数目的时隙中选出一个时隙,并且在所选的时隙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响应于阅读器/记录器发出的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IC卡根据不同的位位置中取决于查询的试探数目的位数据从预定数目的时隙中选出一个时隙,并在所选的时隙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因此,在没有随机数发生电路的结构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在阅读器/记录器通信区内有多个IC卡共存的情况下出现响应信号冲突。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包括非接触式IC卡和识别非接触式IC卡的阅读器/记录器。每个非接触式IC卡具有第一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和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第一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在回答阅读器/记录器的第一查询试探时立即发出一个响应信号。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根据随机的位数据确定是否为阅读器/记录器的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并且在决定之后发出一个响应信号。阅读器/记录器有一个查询装置,该查询装置等待来自非接触式IC卡的响应信号。
按照这种结构,本发明的识别系统在阅读器/记录器的通信区中只有一个非接触式IC卡存在的情况下有可能快速传送响应信号,并且在该通信区内有多个非接触式IC卡共存的情况下也可能有效地避免响应信号的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最好有一个随机数发生电路,根据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一个随机数确定是否为阅读器/记录器的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发送一个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以后发送一个响应信号。
另一方面,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最好把和所说第一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发出的响应信号同时发生的CRC信号看作是随机排列的位数据,根据不同的位位置中取决于查询的试探数目的位数据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之后发出一个响应信号。
在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中,上述非接触式IC卡可以有一个响应禁止装置,一旦该IC卡已由阅读器/记录器指定,并且已经执行预定的命令处理,该响应禁止装置禁止向阅读器/记录器传送响应信号。
按照本发明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方法被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所说识别系统包括非接触式IC卡和识别非接触IC卡的阅读器/记录器。按照该识别方法,每一个非接触式IC卡对于阅读器/记录器的第一查询在一预定时隙立即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并且对于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在从预定数目随后的时隙中随机选出的一个时隙发出一个响应信号。阅读器/记录器在执行第一查询试探期间的一个预定时隙等待响应信号从一个非接触式IC卡返回,并且在执行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期间的预定数目随后的时隙等待响应信号从一个非接触式IC卡返回。
作为一种替换方法,每一个上述的非接触式IC卡对于阅读器/记录器的第一查询试探立即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并且对于阅读器/记录器的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根据随机的位数据确定是否要发出响应信号,以便能在确定之后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在这种情况下,阅读器/记录器在查询后的一个预定时隙等待响应信号返回。
在本发明的每一种方法中,一旦IC卡已由阅读器/记录器指定,并且已经执行了预定的命令处理,每一个上述非接触式IC卡对于阅读器/记录器的查询试探最好不要发出响应信号。
从下述结合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其它的目的、以及特征都将变得清晰明白,在所有的附图中用类似的标号代表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A是一个示意图,表示按本发明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的用法实例;
图1B是一个示意图,表示按本发明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的另一个用法实例;
图2是一个方块图,表示构成按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的一个非接触式IC卡和阅读器/记录器的结构;
图3是一个定时图,表示在按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一个识别系统中,在阅读器/记录器和一个非接触式IC卡之间的通信;
图4是按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由阅读器/记录器执行的通信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5是按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由一非接触式IC卡执行的通信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6是一方块图,表示按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由硬件实施的非接触式IC卡的某些功能;
图7是一个示意图,表示按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从CRC信号中提取数据的过程;
图8是按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由一非接触式IC卡执行的通信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9是一方块图,表示按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由硬件实现的非接触式IC卡的某些功能;
图10是一定时图,表示按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中,在阅读器/记录器和一非接触式IC卡之间的通信;
图11是按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由一阅读器/记录器执行的通信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2是按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由非接触式IC卡执行的通信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3是按第三优选实施例由硬件实现的非接触式IC卡的某些功能;
图14是按本发明的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由一非接触式IC卡执行的通信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5是一方块图,表示按第四优选实施例由硬件实现的非接触式IC卡的某些功能;
图16是按本发明的第五优选实施例的一个示意图,表示当已经处理过的一个非接触式IC卡仍旧留在阅读器/记录器的通信区中时下一个要处理的另一个非接触式IC卡已经进入该通信区的状态;
图17是按第五优选实施例由一非接触式IC卡执行的通信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8是一方块图,表示按第五优选实施例由硬件实现的一个非接触式IC卡的部分功能;
图19是一定时图,表示按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中,在阅读器/记录器和非接触式IC卡之间的通信;
图20是按第六优选实施例的由一非接触式IC卡执行的通信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21是按本发明的第七优选实施例的由一非接触式IC卡执行的通信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22是一定时图,表示在按本发明的第八优选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中,在阅读器/记录器和非接触式IC卡之间的通信;
图23是按第八优选实施例由非接触式IC卡执行的通信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24是按本发明第九优选实施例由一非接触式IC卡执行的通信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按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1)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方法
假定本发明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方法例如用于地铁系统的自动验票机。具体而论,如图1A所示,假定分别具有非接触式IC卡200、300、400的3个人相继在一阅读器/记录器100前通过,所说IC卡起月票或赠票等的作用,而阅读器/记录器起自动验票机的作用。当这3个人在阅读器/记录器前通过时,阅读器/记录器100相继识别进入阅读器/记录器的通信区的IC卡200、300、400。然后,阅读器/记录器从每一卡上读出有关卡的类别(如,是月票还是赠票)、月票的截止时间、以及赠票的剩余数的信息,并且在必要时更新卡的信息。
这里,在自动验票机通过的一个人可能有几个非接触式IC卡。假定在阅读器/记录器前通过的一个人使用的是属于赠票的非接触式IC卡200,他还有一个非接触式IC卡,即备用的赠票500。在这种情况下,同时进入阅读器/记录器100的通信区的非接触式IC卡不止一个。本发明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按以下所述的程序进行识别。
每个非接触式IC卡200、500在回答阅读器/记录器100的查询试探时,在第一时隙,即第一定时点,发出一个响应信号。以此方式,如果在阅读器/记录器100的通信区中只有一个非接触式IC卡,则该IC卡能够快速响应。
然而,由于从两个非接触式IC卡200、500发出的两个响应信号发生冲突使接收失效,所以在本例中阅读器/记录器100要再次进行查询。在回答第二查询试探中,每个IC卡在从随后的不止一个时隙(例如4个时隙)中随机选出的一个定时点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另外,每个IC卡根据一个不可预见的随机数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并且遵照这一确定。阅读器/记录器100识别最早发出响应信号的非接触式IC卡,并且对已识别的非接触式IC卡执行预定的处理。
以此方式,本发明的识别非接触式IC卡的方法能在非接触式IC卡一个接一个地通过阅读器/记录器100的通信区的情况下(如图1A所示)确保快速响应。本发明的方法还可能有效地避免在阅读器/记录器100的通信区内有多个非接触式IC卡共存的情况下(如图1B所示)发生响应信号冲突。
进而,在回答阅读器/记录器100的较晚的查询试探过程中,可以禁止已开始命令处理(在上例中为验票处理)的IC卡再次发出响应信号。通过这一结构,可更加有效地避免来自两个IC卡200、500的响应信号的冲突。晚些时候再介绍的第一至第九实施例将会使这一点更加清楚。下面,针对使用上述方法的阅读器/记录器100和非接触式IC卡200、300、……的结构和操作,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九实施例。(2)第一实施例
下面描述包括阅读器/记录器100和非接触式IC卡200、300、400、……在内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识别系统。非接触式IC卡200、300、400的结构是相同的,因而只使用非接触式IC卡200进行描述;在第二至第九实施例的描述中,情况亦是如此。
图2是表示按第一实施例的阅读器/记录器100和非接触式IC卡200的配置的方块图。阅读器/记录器100包括:天线101、发射/接收电路102、中央处理单元CPU103、存贮查询非接触式IC卡的控制程序的ROM104、用来执行该程序的RAM105、及向每一处理单元输出CPU103的处理结果的接口106。用虚线包围的并且包含CPU103、ROM104,和RAM105的电路模块构成了一个控制电路。
非接触式IC卡200包括:天线201,发射/接收电路202、中央处理单元CPU203、存贮用于回答阅读器/记录器100的查询试探的控制程序的ROM204、用来执行该程序的RAM205、保持其固有信息(例如,在用作赠票的一个非接触式IC卡中的诸如卡的截止日期和有效旅行地区之类的唯一信息)的信息存贮部分206、以及用来确定回答阅读器/记录器100的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过程中发出响应信号的定时时间的随机数发生电路207。由虚线包围的并且包含CPU203、ROM204、和RAM205的电路模块构成了一个控制电路。
阅读器/记录器100和非接触式IC卡200构成了一个软件执行电路,该软件执行电路通过执行存贮在ROM104和ROM204中的程序可实现预定的通信功能。按另一种方式,通过由硬件实现的控制电路(硬逻辑)也可实现通信功能。
图3是一定时图,表示非接触式IC卡200和300共存于阅读器/记录器100的通信区中的情况下在阅读器/记录器100和非接触式IC卡200、300(未表示)之间的通信。非接触式IC卡200和300的结构相同。它们的固有信息基本上是同一种类,但又彼此不同。
在输出一个查询信号P以后,阅读器/记录器100在第一时隙T1等待从非接触式IC卡发出的响应信号。已经分别收到来自阅读器/记录器100的查询信号的非接触式IC卡200和300立即输出一个响应信号R。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两个IC卡的响应信号发生了冲突,使阅读器/记录器100的接收失效。因此,阅读器/记录器100要再次输出一个查询信号,并且设置4个时隙来等待从一个非接触式IC卡发出的一个响应信号。
非接触式IC卡200在由一个2位的随机数识别的一个时隙输出一个响应信号,所说2位的随机数是由设在卡200中的随机数发生电路207产生的。非接触式IC卡300在由一个2位的随机数识别的一个时隙输出一个响应信号,所说的2位的随机数是由设在卡300中的随机数发生电路307(未示出)产生的。在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实例中,非接触式IC卡200在时隙T1输出响应信号,非接触式IC卡300在时隙T4输出响应信号。
在此之后,阅读器/记录器100指定第一个发出响应信号的非接触式IC卡200去请求预定的命令处理,例如对于接收固有信息的处理。从非接触式IC卡200返回响应信号、以及用阅读器/记录器100识别该非接触式IC卡之后的处理过程和现有的方法相同,因此在这里省去了对它的描述。
图4是由阅读器/记录器100执行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阅读器/记录器100向已进入通信区的非接触式IC卡200输出一个查询信号(步骤S1),并且在时隙T1等待非接触式IC卡的回答(步骤S2中的NO)。
如果非接触式IC卡200和非接触式IC卡300这两者同时发出响应信号(步骤S2中的YES),则正常的通信是不可能的(步骤S3中的YES)。在这种情况下,阅读器/记录器100再次输出一个查询信号(步骤S4),并且设置4个时隙以等待从一个非接触式IC卡的回答(步骤S5中的NO)。如果阅读器/记录器100从一个非接触式IC卡收到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5中的YES),则流程返回到步骤S3。
另一方面,如果从非接触式IC卡之一向阅读器/记录器100返回单个响应信号(步骤S2中的YES和步骤S3中的NO),则阅读器/记录器100和已经发出了收到的响应信号的非接触式IC卡一起执行预定的命令处理(步骤S6)。如果存在另一些未曾处理过的卡(步骤S7中的YES),则流程返回到步骤S1。这里,例如按下述方式判断是否存在其它的未被处理的卡。如果步骤S3跟在步骤S2之后,则阅读器/记录器100判断出:只存在一个非接触式IC卡。如果步骤S3跟在步骤S5之后,则阅读器/记录器100判断出:还存在其它未曾处理过的非接触式IC卡。如果阅读器/记录器100判断:不存在其它未处理的非接触式IC卡,该程序流程结束。
图5是由非接触式IC卡200的CPU203执行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非接触式IC卡300的CPU303(未示出)也执行相应的通信处理。首先,CPU203初始化查询的试探数(步骤S10)。然后,CPU203等待从阅读器/记录器100发送的命令(步骤S11中的NO)。如果CPU203收到了一个命令(步骤S11中的YES),并且该命令是一个查询命令(步骤S12中的YES),则CPU203依据该试探数执行下述处理。
如果收到了第一查询试探(步骤S13中的YES),则CPU203立即在时隙T1输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14),并且返回到步骤S11。如果收到了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步骤S13中的NO),则CPU203在由随机数发生电路207产生的一个2位的随机数确定的一个时隙输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15),并且返回到步骤S11。
另一方面,如果CPU203收到一个请求某种除查询以外的处理的命令(步骤S12中的NO),并且如果该命令指定了IC卡200(步骤S16中的YES),则CPU203执行诸如读出IC卡200的固有信息之类的命令处理(步骤S17),并且返回到步骤S11。如果收到的命令没有指定IC卡200(步骤S16中的NO),CPU203返回到步骤S11。
图6是一方块图,表示图5的流程图中用硬件实现的步骤S13、S14和S15的处理过程。触发器210在复位期间输出“L”信号(低电平信号),在收到第一查询试探后输出“H”信号(高电平信号)。触发器210输出的信号由反相器211反相,并输入到时隙设定电路213。该信号加到时隙设定电路213的显示允许端。如果该信号为“H”(高电平),则时隙设定电路213输出设定时隙T1的信号。
如果通过反相器211输入的信号为“L”(低电平),则时隙设定电路213输出设定时隙T1至T4之一的一个信号,所说时隙T1-T4由随机数发生电路207输出的随机数的最低的2个位识别。例如,若随机数的最低的2个位是“00”,则设定信号设定时隙T1。若随机数的最低的2个位是“01”,则设定信号设定时隙T2。若随机数的最低的2个位是“10”,则设定信号设定时隙T3。若随机数的最低的2个位是“11”,则设定信号设定时隙T4。(3)第二实施例
在按第二实施例的用于IC卡的识别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0(未表示)是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非接触式IC卡200中去掉随机数发生电路207获得的IC卡。在第一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能够识别出在回答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中根据随机数发生电路207产生的2位随机数发出响应信号的时隙。如果不用随机数,在第二实施例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0使用了CRC(循环冗余校验)信号,在回答第一查询试探中该CRC信号和向阅读器/记录器110发送的响应信号是同时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从CRC信号的最低位算起,自第一和第二位、第二和第三位、第三和第四位、如此等等,就可依次获得用于识别取决于查询的重试数的时隙的2位的值。
通过按此方式有效地使用CRC信号,就可以省去在第一实施例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00中所用的随机数发生电路207,从而简化了结构。
在第二实施例系统中使用的识别非接触式IC卡260的阅读器/记录器110的结构和操作和在第一实施例系统中使用的阅读器/记录器100的结构和操作相同,因此这里省去了对它们的描述。
图8是由非接触式IC卡260的CPU(未示出)执行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该IC卡260使用CRC信号代替随机数发生器207。首先,CPU把表示查询的试探数的变量n的值设定为0(步骤S20)。然后,CPU等待从阅读器/记录器100要发出的命令(步骤S21中的NO)。如果CPU收到一个命令(步骤S21中的YES),并且该命令是一个查询命令(步骤S22),则CPU执行下述处理。
如果变量n的值是0(步骤S23中的YES),则CPU判断出:它已收到第一查询试探。在这种情况下,CPU在时隙T1发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24),并返回到步骤S21。
如果变量n的值大于0(步骤S23中的NO),则CPU判断出:它已收到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在这种情况下,CPU在用从CRC信号的最低位算起的第n位和第n+1位表示的时隙发出一个响应信号,CRC信号是和为第一查询试探发送的那个响应信号同时发生的(步骤S25)。然后,CPU将变量n加1(步骤S26),并且返回到步骤S21。
另一方面,如果CPU收到一个命令,请求除查询外的某种处理(步骤S22中的NO),并且如果该命令指定了IC卡260(步骤S27中的YES),则CPU执行该命令处理(步骤S28),并且返回到步骤S21。如果收到的命令没有指定IC卡260(步骤S27中的NO),则CPU返回到步骤S21。
图9是一方块图,表示在图8的流程图中的用硬件实施的步骤S23、S24和S25的处理过程。触发器220在复位期间输出“L”信号,在收到第一查询试探后输出“H”信号。触发器220输出的信号由反相器221反相,并输入到时隙设定电路223。该信号加到时隙设定电路223的显示允许端。如果信号为“H”,则时隙设定电路223输出设定时隙T1的信号。
如果通过反相器221输入的信号是“L”,则时隙设定电路223输出设定时隙T1-T4之一的一个信号,所说时隙T1-T4由CRC信号输出电路222输出的CRC信号的预定位置的2个位确定。这里,CRC信号输出电路222在由CPU选择的位置输出CRC信号的两位数据。例如,若查询是第二试探,则CPU选择从CRC信号的最低位算起的第一和第二位。若两位数据的值是“00”,则时隙设定电路223输出设定时隙T1的一个信号。若两位数据的值是“01”,则时隙设定电路223输出设定时隙T2的一个信号。如果两位数据的值是“10”,则时隙设定电路223输出设定时隙T3的一个信号。如果两位数据的值是“11”,则时隙设定电路223输出设定时隙T4的一个信号。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在不使用随机数发生电路的条件下实现了和第一实施例的系统类似的操作。借此,简化了非接触式IC卡的结构,并且降低了成本。(4)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1(未示出)在回答阅读器/记录器120的第一查询试探时立即发出一个响应信号。非接触式IC卡261根据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随机数的最低的一位确定是否对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发送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后发出该响应信号。
第三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阅读器/记录器120在查询之后总是在时隙T1等待来自非接触式IC卡的响应信号。
阅读器/记录器120和非接触式IC卡261的结构和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系统中所用的阅读器/记录器100和非接触式IC卡200的结构相同。
图10是一个定时图,表示在阅读器/记录器120的通信区内有非接触式IC卡261和361共存的情况下,在阅读器/记录器120和非接触式IC卡261、361(未示出)之间的通信。非接触式IC卡261和361的结构是相同的。它们的固有信息基本上属相同种类,但又彼此不同。
在输出一个查询信号P以后,阅读器/记录器120在时隙T1等待从非接触式IC卡发出的响应信号。已经分别收到来自阅读器/记录器120的查询信号的非接触式IC卡261和361立即输出一个响应信号R。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两个IC卡的响应信号发生了冲突,使阅读器/记录器120的接收失效。因此,阅读器/记录器120要再次输出一个查询信号,以便在时隙T1等待从一个非接触式IC卡发出的响应信号。
非接触式IC卡261根据设在其内的随机数发生电路(未示出)产生的一个随机数的一位数据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之后发生一个响应信号。非接触式IC卡361根据设在其内的随机数发生电路(未示出)产生的一个随机数的一位数据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之后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在本实施例的图10中,非接触式IC卡261在时隙T1发出一个响应信号,而非接触式IC卡361在时隙T1没有发出响应信号。
在此之后,阅读器/记录器261指定已发出响应信号的非接触式IC卡261去请求预定的命令处理,例如对接收固有信息的处理。在响应信号从非接触式IC卡261返回以及由阅读器/记录器120对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之后的处理与现有的方法相同,这里省去了对它的描述。
图11是由阅读器/记录器120执行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阅读器/记录器120对已进入通信区内的非接触式IC卡进行查询(步骤S30),并且在时隙T1等待来自非接触式IC卡的回答(步骤S31中的NO)。
如果多个非接触式IC卡同时发出响应信号(步骤S31中的YES),则正常的通信是不可能的(步骤S32中的YES)。在这种情况下,阅读器/记录器120返回到步骤S30,再次进行查询。
另一方面,如果从非接触式IC卡之一收到单个响应信号(步骤S32中的NO),则阅读器/记录器120和已经发出收到的响应信号的非接触式IC卡一起执行预定的命令处理(步骤S33),并且返回到步骤S30。
图12是由非接触式IC卡261的CPU(未示出)执行的通信处理流程图。非接触式IC卡361的CPU(未示出)也执行相应的通信处理。首先,CPU初始化查询的试探数等(步骤S40)。然后,CPU等待阅读器/记录器120发出的命令(步骤S41中的NO)。如果CPU接收到一个命令(步骤S41中的YES),并且,如果该命令是一个查询命令(步骤S42中的YES),则CPU依据该试探数执行下述处理。
如果收到了一个第一查询试探(步骤S43中的YES),则CPU在时隙T1立即输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44),并且返回到步骤S41。如果收到一个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步骤S43中的NO),则CPU根据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一位数据的值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之后发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45)。然后,CPU返回到步骤S41。
另一方面,如果CPU收到一个命令,请求除查询外的某种处理(步骤S42中的NO),并且,如果该命令指定IC卡261(步骤S46中的YES),则CPU执行诸如读出IC卡261的固有信息之类的命令处理(步骤S47),并返回到步骤S41。如果收到的命令没有指定IC卡261(步骤S46中的NO),则CPU返回到步骤S41,等待另一个命令。
图13是一方块图,表示在图12的流程图中的用硬件实现的步骤S44和S45的处理。触发器230在复位期间输出一个“L”信号,在收到第一查询试探后输出一个“H”信号。触发器230输出的信号经反相器231反相,并输入到一个或门233。随机数发生电路232(对应于随机数发生电路207)输出的一位随机数输入到或门233的另一个输入端。因此,或门233在收到第一查询试探之前输出“H”信号,以此作为查询响应允许信号。当或门233收到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时,或门233输出和随机数发生电路输出的一位信号相同的信号,以此作为查询响应允许信号。当查询响应允许信号为“H”(高电平)时,允许发出响应信号。(5)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的非接触式IC卡262是从上述第三实施例的非接触式IC卡261中除去随机数发生电路232获得的IC卡。在第三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1是根据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一个一位的随机数来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的。在第四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2(未示出)不使用随机数,代之以使用CRC(循环冗余校验)信号,CRC信号是和在回答第一查询试探中向阅读器/记录器130发出的响应信号同时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从自CRC信号的最低位算起的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等可依次获得用来依据询问的重试数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的这个一位的值。
通过按此方式有效地使用CRC信号,就可省去在第三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里的随机数发生电路232,从而简化了结构。
在第四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识别非接触式IC卡262的阅读器/记录器130的结构和操作和在第三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阅读器/记录器120的结构和操作相同,因此在这里省去了对它们的描述。
图14是使用CRC信号代替随机数发生电路的非接触式IC卡262的CPU(未示出)执行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首先,CPU把表示查询的试探数的变量n的值设定为0(步骤S50)。然后,CPU等待从阅读器/记录器130发出的命令(步骤S51中的NO)。如果CPU收到了一个命令(步骤S51中的YES),并且,如果该命令是一个查询命令(步骤S52中的YES),则CPU执行下述处理。
如果变量n的值是0(步骤S53中的YES),则CPU判断出:它已收到第一查询试探。在这种情况下,CPU在时隙T1发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54),并且返回到步骤S51。
如果变量n的值大于0(步骤S53中的NO),则CPU判断出:它已收到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在这种情况下,CPU根据和用于第一查询试探的响应信号同时发生的CRC信号的自最低位算起的第n位来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并且遵照这一确定(步骤S55)。然后,CPU使变量n加1(步骤S56),并返回到步骤S51。
另一方面,如果CPU收到一个命令,请求除查询以外某种处理(步骤S52中的NO),并且,如果该命令指定了IC卡262(在步骤S57中的YES),则CPU执行该命令处理(步骤S58),并且返回到步骤S51。如果收到的命令没有指定IC卡262(步骤S57中的NO),则CPU返回到步骤S51。
图15是一方块图,表示在图14的流程图中的用硬件实施的步骤S53、S54和S55的处理。触发器240在复位期间输出一个“L”信号,在收到第一查询试探后输出一个“H”信号。触发器240输出的信号由反相器241反相,并且输入到或门243。把CRC信号输出电路242输出的预定的一位的数输入到或门243的另一个输入端。这里,CRC信号输出电路242输出供CPU选择的CRC数据的一位的数据。因此,或门243在收到第一查询试探之前输出“H”信号,以此作为查询响应允许信号。当收到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时,或门243输出和CRC信号输出电路242输出的一位的信号相同的信号,以此作为查询响应允许信号。当查询响应允许信号为“H”时,允许发送响应信号。
如上所述,第四实施例的非接触式IC卡262在不使用随机数发生电路的条件下实现了和第三实施例中相似的操作。借此,简化了非接触式IC卡的结构,并且降低了成本。(6)第五实施例
在第五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中使用的阅读器/记录器150和非接触式IC卡263的目的在于有效地防止在已处理的卡263仍处在通信区中时未处理的卡264进入了阅读器/记录器的通信区的情况下发生的命令冲突。在该第五实施例中,已处理的卡263在回答查询试探时没有发出响应信号。
在第五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中,阅读器/记录器150的结构和操作可以是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已经描述过的阅读器/记录器中的任何一个。因此,这里省去了对它们的描述。
图17是由非接触式IC卡263的CPU(未示出)执行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非接触式IC卡264的CPU(未示出)也执行相应的通信处理。首先,CPU把查询命令执行标志P设定为0(步骤S60),把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设定为0(步骤S61),并且等待从阅读器/记录器150发出的命令(步骤S62中的YES)。如果CPU收到来自阅读器/记录器150的一个命令(步骤S62中的YES),并且如果该命令是一个查询命令(步骤S63中的YES),则CPU执行下述处理。
如果查询命令执行标志P和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中的至少一个不是1(步骤S64中的NO),则CPU输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65),把查询命令执行标志设定为1(步骤S66),并返回到步骤S62。如果查询命令执行标志P和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都是1(步骤S64中的YES),则CPU不发出响应信号(步骤S69),并且在不发出响应信号的条件下返回到步骤S62。
另一方面,如果CPU收到一个命令,请求除查询外的某种处理(步骤S63中的NO),并且,如果该命令指定IC卡263(步骤S67中的YES),则CPU执行该命令处理(步骤S68),把其后命令执行标志C设定为1(步骤S69),并且返回到步骤S62。如果收到的命令没有指定IC卡263(步骤S67中的N0),则CPU返回到步骤S62。
如上所述,在回答查询试探中已经发出一个响应信号以后,非接触式IC卡263接下去回答一个命令处理请求。如果已经处理的非接触式IC卡263仍旧留在阅读器/记录器150的通信区中,以此方式就能有效地避免当未处理的非接触式IC卡264进入该通信区中发生的响应信号的冲突。
图18是一方块图,表示在图17的流程图内用硬件实施的步骤S64、S65和S66的处理。把查询命令执行标志P的值输入到触发器250。如上所述,当在回答查询试探中发出一个响应信号时,把查询命令执行标志设置为1。触发器250的输出输入到与非门251,并且还作为一个其它命令执行允许信号输出。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的值输入到触发器252。在阅读器/记录器150指定了非接触式IC卡263并且执行了预定的处理之后,把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设置为1。触发器252的输出输入到与非门251的另一个输入端。因此,与非门251输出一“H”信号,该“H”信号允许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只是从两个触发器输入的信号(即,查询响应允许信号)都是“H”的情况例外。(7)第六实施例
上述第五实施例的系统没有涉及到多个未处理的IC卡同时存在在阅读器/记录器150的通信区内的情况。因此,这个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如果多于1个未处理的IC卡同时进入阅读器/记录器150的通信区会发生响应信号的冲突。
第六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是使用具有附加功能的非接触式IC卡,在回答阅读器/记录器160的查询试探中IC卡已经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并且已执行了预定的处理之后,该功能使该IC卡不会再发出响应信号。
图19是一定时图,表示在阅读器/记录器160的通信区内有非接触式IC卡265和365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在阅读器/记录器160和非接触式IC卡265、365之间的通信。非接触式IC卡265和365的结构相同。它们的固有信息基本上属同一类型但又彼此不同。
在输出一个查询信号P以后,阅读器/记录器160在第一时隙T1等待从一非接触式IC卡发出的响应信号。已经从阅读器/记录器160收到查询信号的非接触式IC卡265和365立即分别输出一个响应信号R。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两个卡的响应信号发生了冲突,使阅读器/记录器160中的接收失效。因此,阅读器/记录器160再次输出一个查询信号,并且设置4个时隙以等待从非接触式IC卡发出的响应信号。
非接触式IC卡265在由一个两位的随机数识别的一个时隙输出一个响应信号,所说的随机数是由其中设置的一个随机数发生电路(未表示,等效于图2的随机数发生电路207)产生的。非接触式IC卡365在由一个两位的随机数识别的一个时隙输出一个响应信号,所说的随机数是由其中设置的一个随机数发生电路307(未示出)产生的。在图19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实例中,非接触式IC卡265在时隙T1输出响应信号,非接触式IC卡365在时隙T4输出响应信号。
在此之后,阅读器/记录器160指定首先发出响应信号的非接触式IC卡265去请求预定的命令处理(图中用C表示),例如对接收固有信息的处理。在回答这一请示中,非接触式IC卡265执行所请求的处理(图中用W表示)。
阅读器/记录器160随后使查询的试探数复位,并且进行第一查询试探。在回答这一查询试探中,已经处理过的非接触式IC卡265不发出响应信号,只有未处理的非接触式IC卡365发出一个响应信号。阅读器/记录器180指定已发出响应信号的IC卡365去请求预定的命令处理,例如对接收固有信息的处理。然后,非接触式IC卡365执行所请求的处理。
第六实施例的系统中阅读器/记录器160的结构和操作和第一实施例的系统(见图2和4)中使用的阅读器/记录器100的结构和操作相同,因此这里省去了对它们的描述。
图20是由非接触式IC卡265的CPU(未示出)执行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首先,CPU把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设置为0,并且使诸如查询的试探数之类的变量初始化(步骤S70)。然后,CPU等待从阅读器/记录器160发出的命令(步骤S71中的NO)。如果CPU从阅读器/记录器160收到一个命令(步骤S71中的YES),并且,如果该命令是一个查询命令(步骤S72中的YES),则CPU依据其它命令执行标志的值C和查询的试探数执行以下的处理。
如果其它命令执行标志的值C是0,即,还没执行单个的命令过程(步骤S73中的NO),并且,如果CPU收到第一查询试探(步骤S74中的YES),则CPU在时隙T1立即输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75)。如果CPU收到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步骤S74中的NO),则CPU在由一随机数确定的时隙输出一个响应信号,所说的随机数由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步骤S76)。
如果其它命令执行标志的值C是1,即,已经执行单个命令处理(步骤S73中的YES),则CPU不对查询命令发送响应信号,并且返回到步骤S71。
另一方面,如果CPU收到一个命令,请求除查询外的某种处理(步骤S72中的NO),并且,如果该命令指定IC卡265(步骤S77中的YES),则CPU执行该命令处理(步骤S78),例如读出固有信息,把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设定为1(步骤S79),并且返回到步骤S71。如果收到的命令没有指定IC卡265(步骤S77中的NO),则CPU返回到步骤S71。(8)第七实施例
第七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6是从上述第六实施例的非接触式IC卡265中除去随机数发生电路获得的。第六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5根据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一个两位的随机数识别在回答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中发出响应信号的时隙。在第七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未示出)不使用随机数,而是使用和在回答第一查询试探中向阅读器/记录器170发出的响应信号同时产生的CRC信号。在这种情况下,自CRC信号的最低位算起,从第一和第二位、第二和第三位、第三和第四位、……依次获得用于识别取决于查询的再试数的时隙的两位的值。
通过按此方式有效地使用CRC信号,就可以省去在第六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5中的随机数发生电路,从而简化了结构。
进而,像上述第六实施例那样,第七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在回答阅读器/记录器170的查询试探中已经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并且执行了预定处理,在此之后该IC卡就不会再发出响应信号。按此方式,就会在阅读器/记录器170的通信区内有多个非接触式IC卡共存的情况下更加可靠地避免发生响应信号冲突。
图21是使用CRC信号代替随机数发生电路的非接触式IC卡266的CPU(未示出)执行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首先,CPU把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设定为0(步骤S80),把表示查询的试探数的变量n设定为0(步骤S81),并且等待从阅读器/记录器170发出的命令(步骤S82中的NO)。如果CPU收到一个来自阅读器/记录器170的命令(步骤S82中的YES),并且,如果该命令是一个查询命令(在步骤S83中的YES),则CPU执行下述处理。
如果其它命令执行标志的值C为0,即,还没有执行指定的命令处理(步骤S84中的NO),并且,如果变量n的值是0(步骤S85中的YES),则CPU判断出:它已经收到了第一查询试探。在这种情况下,CPU在时隙T1发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86),并且返回到步骤S82。
如果变量n的值大于0(步骤S85中的NO),则CPU判断出:它已收到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在这种情况下,CPU在由自CRC信号的最低位算起的第n位和第n+1位识别的一个时隙输出一个响应信号,CRC信号是和用于第一查询试探的响应信号同时发生的(步骤S87)。随后,CPU使变量n加1(步骤S88),并且返回到步骤S82。
如果其它命令执行标志的值C是1,即,已经执行指定的命令处理(步骤S84中的YES),则CPU不为查询命令发出响应信号,并且返回到步骤S82。
另一方面,如果CPU收到一个命令,请求除查询外的某种处理(步骤S83中的NO),并且,如果该命令指定了IC卡266(步骤S89中的YES),则CPU执行该命令处理(步骤S90),把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设定为1(步骤S91),并且返回到步骤S82。如果收到的命令没有指定IC卡266(步骤S89中的NO),则CPU返回到步骤S82。(9)第八实施例
在第八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7在回答阅读器/记录器180的第一查询中立即发出一个响应信号。非接触式IC卡267根据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随机数的最低的一位确定在回答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中是否发出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以后发出一个响应信号。此外,在执行了已指定的命令处理后,非接触式IC卡267在回答阅读器/记录器180的查询试探中不发出响应信号。
在第八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阅读器/记录器180在进行查询之后总是在时隙T1等待来自非接触式IC卡的响应信号。
阅读器/记录器180和非接触式IC卡267的结构和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阅读器/记录器100和非接触式IC卡200的结构相同。
图22是一定时图,表示在阅读器/记录器180的同步区中有非接触式IC卡267和367共存的情况下在阅读器/记录器180和非接触式IC卡267、367之间的通信。非接触式IC卡267和367的结构相同。它们的固有信息基本上属同一类型,但又彼此不同。
在输出查询信号P以后,阅读器/记录器180在时隙T1等待从非接触式IC卡发出的响应信号。分别从阅读器/记录器180收到查询信号的非接触式IC卡立即输出响应信号R。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两个卡的响应信号发生了冲突,使阅读器/记录器180的接收失效。因此,阅读器/记录器180再次输出查询信号,在时隙T1等待从非接触式IC卡发出的响应信号。
非接触式IC卡267根据设置在其中的随机数发生电路(未表示;见图2的随机数发生电路267)产生的随机数中的一个一位的值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之后发出一个响应信号。非接触式IC卡367根据设置在其中的随机数发生电路(未表示,见图2的随机数发生电路207)产生的随机数中的一个一位的值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之后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在图22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实例中,非接触式IC卡267在时隙T1发出响应信号,而非接触式IC卡367在时隙T1不发出响应信号。
在此之后,阅读器/记录器180指定已发出一个响应信号的非接触式IC卡267去请求预定的命令处理,例如对接收固有信息的处理(图中用C表示)。在回答该请求中,非接触式IC卡267执行所请求的处理(图中用W表示)。
然后,阅读器/记录器180复位查询的试探数,并进行第一查询试探。在回答该查询试探中,已处理的非接触式IC卡267不发出响应信号,只有未处理的非接触式IC卡367发出一个响应信号。阅读器/记录器180指定已发出响应信号的IC卡367去请求预定的命令处理,例如对接收固有信息的处理。非接触式IC卡367然后执行所请求的处理。
在第八实施例的系统中的阅读器/记录器180的结构和操作和第三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阅读器/记录器120的结构和操作相同,因此这里省去了对它们的描述。
图23是非接触式IC卡267的CPU(未示出)执行的通信过程的流程图。首先,CPU把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设定为0,并把查询的试探数设定为0(步骤S100)。然后CPU等待从阅读器/记录器180发出的命令(步骤S101中的NO)。如果CPU收到一个命令(步骤S101中的YES),并且,如果该命令是一个查询命令(步骤S102中的YES),则CPU执行如下处理。
如果其它命令执行标志的值C是0,即,不执行单个的命令处理(步骤S103中的YES),并且如果CPU收到一个第一查询试探(步骤S104中的YES),则CPU在时隙T1立即输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105),并返回到步骤S101。如果CPU收到一个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步骤S74中的NO),则CPU根据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一个一位的随机数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在确定之后发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106),并且返回到步骤S101。
如果其它命令执行标志的值C是1,即,已经执行单个的命令处理(步骤S103中的YES),则CPU不为查询命令发出响应信号,并且返回到步骤S101。
另一方面,如果CPU收到一个命令,请求除查询外的某种处理(步骤S102中的NO),并且,如果该命令指定IC卡267(步骤S107中的YES),则CPU执行该命令处理(步骤S108),把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设定为1(步骤S109),并且返回到步骤S101。如果收到的命令没有指定IC卡267(步骤S107中的NO),则CPU返回到步骤S101。(10)第九实施例
在第九实施例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8是从上述第八实施例的非接触式IC卡267中除去随机数发生电路获得的。在第八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7在回答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中是根据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一个一位的随机数来确定是否发生响应信号的。第九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8(未示出)不使用随机数,而是使用CRC信号,CRC信号是和在回答第一查询试探中向阅读器/记录器190发出的响应信号同时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自CRC信号的最低位算起,依次从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获得用来依据查询的试探数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的一位的值。
通过按此方式有效地利用CRC信号,就可以省去在第八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7中的随机数发生电路,从而简化了结构。
进而,像上述第八实施例那样,第九实施例的系统中使用的非接触式IC卡268,在回答阅读器/记录器190的询问试探中IC卡已经发出了一个响应信号并且执行了指定的命令处理之后,不再发出响应信号。以此方式,就能在阅读器/记录器190的通信区内有多个非接触式IC卡共存的情况下,更加可靠地避免发生响应信号的冲突。
图24是使用CRC信号代替随机数发生电路的非接触式IC卡268的CPU(未示出)执行的通信处理的流程图。首先,CPU把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设定为0(步骤S110),把表示查询的试探数的变量n设定为0(步骤S111),并且等待从阅读器/记录器190发出的命令(步骤S112中的NO)。如果CPU收到一个命令(步骤S112中的YES),并且,如果该命令是一个查询命令(步骤S113中的YES),则CPU执行下述处理。
如果其它命令执行标志的值C是0,即,还没有执行已指定的命令处理(步骤S114中的NO),并且,如果变量n的值是0(步骤S115中的YES),则CPU判断出。它已收到第一查询试探。在这种情况下,CPU在时隙T1发出响应信号(步骤S116),并且返回到步骤S112。
如果变量n的值大于0(步骤115中的NO),则CPU判断出:它已收到第二(或较晚的)查询试探。在这种情况下,CPU根据和为第一查询试探发出的响应信号同时发生的CRC信号的从最低算起的第n位来确定是否发出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之后发出一个响应信号(步骤S117)。然后,CPU使变量n加1(步骤S118)并且返回到步骤S112。
如果其它命令执行标志的值C是1,即,已经执行指定的命令处理(步骤S114中的YES),则CPU不为该查询命令发出响应信号,并且返回到步骤S112。
另一方面,如果CPU收到一个命令,请求除查询外的某种处理(步骤S113中的NO),并且,如果该命令指定了IC卡268(步骤S119中的YES),则CPU执行该命令处理(步骤S120),把其它命令执行标志C设定为1(步骤S121),并且返回到步骤S112。如果收到的命令没有指定IC卡268(步骤S119中的NO),则CPU返回到步骤S112。
已经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全面描述了本发明,但应指出,各种变化和改进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这样一些变化和改进都被理解为包括在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本发明的范围之内,除非这些变化和改进不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包括多个非接触式IC卡和一个识别所说非接触式IC卡的阅读器/记录器,
每个所说非接触式IC卡具有:第一响应信号发送装置,用于响应于由所说阅读器/记录器发出的第一查询试探立即在一个预定的时隙发送第一响应信号;以及,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用于响应于由所说阅读器/记录器发出的随后的查询试探,在从预定数目的随后时隙中随机选出的一个时隙发送第二响应信号,并且
所说阅读器/记录器具有一个查询装置,用于在执行第一查询试探期间的预定时隙接收来自每个所说非接触式IC卡的第一响应信号,并且在执行随后的查询试探期间的预定数目的随后的时隙接收来自所说非接触式IC卡的第二响应信号。
2.如权利要求1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其中:所说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具有一个用于产生随机数的随机数发生电路,所说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根据所说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随机数选择预定数目随后时隙中的任一个,然后在随机选定的时隙发出第二响应信号。
3.如权利要求1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其中:所说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利用和所说第一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发送的第一响应信号同时发生的CRC信号作为随机排列的位数据,根据在不同位位置的取决于查询的试探数的所说位数据在预定数目的随后时隙中选择一个时隙,并且在所选的时隙发送第二响应信号。
4.如权利要求1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其中:每个所说非接触式IC卡都有一个响应禁止装置,用于当所说IC卡已被所说阅读器/记录器指定并且已执行预定的命令处理时禁止向所说阅读器/记录器发送响应信号。
5.一种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包括多个非接触式IC卡和一个识别所说非接触式IC卡的阅读器/记录器,
每个所说非接触式IC卡具有:第一响应信号发送装置,用于响应于来自所说阅读器/记录器的第一查询试探在一个预定的时隙立即发送第一响应信号;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用于根据随机的数据位确定是否发送第二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要发送的条件下,响应于随后的查询试探发送第二响应信号;并且
所说阅读器/记录器具有一个查询装置,用于在第一查询试探后的预定数目的随后时隙接收来自所说非接触式IC卡的相应的第二响应信号。
6.如权利要求5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其中:所说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具有一个用于产生随机数的随机数发生电路,所说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根据所说随机数发生电路产生的随机数确定是否发送第二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要发送的条件下发送第二响应信号。
7.如权利要求5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其中:所说第二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利用与所说第一响应信号发送装置发出的第一响应信号同时产生的CRC信号作为随机排列的位数据,根据在不同的位位置的取决于查询试探数的所说随机排列的位数据确定是否发送第二响应信号,并且在确定要发送的条件下发出第二响应信号。
8.如权利要求5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其中:每个非接触式IC卡都具有一个响应禁止装置,用于当所说IC卡已由所说阅读器/记录器指定并且已执行了预定的命令处理时,禁止向阅读器/记录器发送响应信号。
9.一种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方法,所说IC卡在一识别系统中使用,所说识别系统包括多个非接触式IC卡和一个识别所说非接触式IC卡的阅读器/记录器,
所说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响应于所说阅读器/记录器发出的第一查询试探,在一预定时隙从每个所说非接触式IC卡发出一个第一响应信号;
响应于一个随后的查询试探,在预定数目的随后时隙中随机选出一个时隙;
响应于随后的查询试探,在随机选定的时隙从每个所说非接触式IC卡发出一个第二响应信号;
由所说阅读器/记录器在该预定的时隙接收来自所说非接触式IC卡的相应第一响应信号;以及
在随后执行查询试探时,在预定数目的时隙接收来自所述非接触式IC卡的相应的第二响应信号。
10.如权利要求9的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方法,进一步还包括如下步骤:
一旦所说非接触式IC卡中的所说的一个已被所说阅读器/记录器指定,并且已执行预定的命令处理,禁止所说非接触式IC卡之一为所述阅读器/记录器发出的该查询试探发送第二响应信号。
CNB981191975A 1998-01-16 1998-09-16 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和识别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323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6463/98 1998-01-16
JP6463/1998 1998-01-16
JP646398A JPH11205334A (ja) 1998-01-16 1998-01-16 非接触icカードの認識システム及び認識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23415A true CN1223415A (zh) 1999-07-21
CN1143238C CN1143238C (zh) 2004-03-24

Family

ID=11639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1919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3238C (zh) 1998-01-16 1998-09-16 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和识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040786A (zh)
JP (1) JPH11205334A (zh)
KR (1) KR100277448B1 (zh)
CN (1) CN1143238C (zh)
TW (1) TW43725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3860C (zh) * 2002-08-28 2007-10-17 Nxp股份有限公司 藉助于通信站清点转发器的方法
CN103178907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冲突检测成功率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15611C2 (sv) * 1995-12-18 2001-09-10 Combitech Traffic Syst Ab Anordning för dataöverföring medelst radiokommunikation
JP3180086B2 (ja) * 1998-08-31 2001-06-25 株式会社シーメディア 携帯通信装置、情報伝達システム及び方法、携帯通信装置で利用可能な非接触icメディア
JP3511925B2 (ja) * 1999-01-12 2004-03-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移動体識別装置
US7720468B1 (en) * 1999-06-23 2010-05-18 Clearwire Legacy Llc Polling methods for us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1060255A (ja) * 1999-08-20 2001-03-06 Yoshikawa Rf System Kk データキャリア、リーダ/ライタ装置、データキャリア検索読み出しシステム、データキャリア検索読み出し方法
US6377203B1 (en) * 2000-02-01 2002-04-2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ollision arbit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ding multipl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s
JP3719896B2 (ja) * 2000-02-15 2005-11-24 アルゼ株式会社 従業員カードシステム
EP1150259A1 (fr) * 2000-04-27 2001-10-31 Ascom Monétel SA Système de gestion de titre rechargeable d'accès à un service
DE60105368T2 (de) 2000-10-13 2005-09-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Kontaktlose Chipkarte, Antwortverfahren und entsprechendes Programm
DE60126999T2 (de) * 2001-05-14 2007-11-08 Innovision Research & Technology Plc, Cirencester Ein tragbares Kommunikationsgerät
DE60206866T2 (de) * 2001-11-20 2006-07-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Kontaktlose Chipkarte, Antwortverfahren und entsprechendes Programm
US7011250B2 (en) * 2001-12-20 2006-03-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C card reader/writer,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US20030145216A1 (en) * 2002-01-25 2003-07-31 Matsushita Elec. Ind. Co., Ltd.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and data carrier with said integrated circuit
JP4422607B2 (ja) * 2002-04-23 2010-02-24 エヌエックスピー ビー ヴィ 複数のデータ担体をインベントリ化する方法
CN100470584C (zh) 2002-09-11 2009-03-18 Nxp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防冲突方案的读取多个无接触数据载体的方法
TWI220230B (en) * 2002-10-03 2004-08-11 Winbond Electronics Corp Contact-less and adaptive chip system
DE60306412T2 (de) * 2002-11-19 2007-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Kontaktlose chipkarte
US7355992B2 (en) * 2003-03-18 2008-04-08 Harris Corporation Relay for extended range point-to-point wireless packetized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545793B2 (en) * 2003-03-18 2009-06-09 Harris Corporation Extended range wireless packetized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519476B2 (ja) * 2004-02-03 2010-08-04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
US9020854B2 (en) 2004-03-08 2015-04-28 Proxense, Llc Linked account system using personal digital key (PDK-LAS)
DE102004018540A1 (de) * 2004-04-14 2005-11-03 Atmel Germany Gmbh Verfahren zur Auswahl eines oder mehrerer Transponder
AU2005319019A1 (en) 2004-12-20 2006-06-29 Proxense, Llc Biometric personal data key (PDK) authentication
JP2007034521A (ja) * 2005-07-25 2007-02-08 Sony Corp 認証装置及び認証方法
KR100625675B1 (ko) * 2005-09-30 2006-09-18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Rfid 시스템에서의 적응적 이진 트리 분할 기법을이용한 복수의 태그 식별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rfid시스템
JP2007114821A (ja) * 2005-10-18 2007-05-10 Hitachi Ltd Rfidタグ、rfidリーダ・ライタ、rfidシステムおよびrfidシステムの処理方法
US8433919B2 (en) 2005-11-30 2013-04-30 Proxense, Llc Two-level authentication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JP5008384B2 (ja) * 2005-12-02 2012-08-2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US8036152B2 (en) 2006-01-06 2011-10-11 Proxense, Llc Integrated power management of a client device via system time slot assignment
US11206664B2 (en) 2006-01-06 2021-12-21 Proxense, Llc Wireless network synchronization of cells and client devices on a network
US9269221B2 (en) 2006-11-13 2016-02-23 John J. Gobbi Configuration of interfaces for a location detection system and application
JP4716195B2 (ja) * 2007-10-17 2011-07-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タグ通信装置
WO2009062194A1 (en) 2007-11-09 2009-05-14 Proxense, Llc Proximity-sensor supporting multiple application services
US8905312B2 (en) * 2007-11-21 2014-12-0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Identification of contactless cards
US8171528B1 (en) 2007-12-06 2012-05-01 Proxense, Llc Hybrid device having a personal digital key and receiver-decoder circuit and methods of use
WO2009079666A1 (en) 2007-12-19 2009-06-25 Proxense, Llc Securit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computing resources
WO2009102979A2 (en) 2008-02-14 2009-08-20 Proxense, Llc Proximity-based healthcare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utomatic access to private information
WO2009126732A2 (en) 2008-04-08 2009-10-15 Proxense, Llc Automated service-based order processing
US10964413B2 (en) 2008-05-29 2021-03-30 The Quantum Group,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patient records follow a physician
US10817964B2 (en) 2008-05-29 2020-10-27 The Quantum Group,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patient records follow a physician
US9418205B2 (en) 2010-03-15 2016-08-16 Proxense, Llc Proximity-based system for automatic application or data access and item tracking
US9322974B1 (en) 2010-07-15 2016-04-26 Proxense, Llc. Proximity-based system for object tracking
US9265450B1 (en) 2011-02-21 2016-02-23 Proxense, Llc Proximity-based system for object tracking and automatic application initialization
JP5729339B2 (ja) * 2012-03-26 2015-06-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情報媒体
US9405898B2 (en) 2013-05-10 2016-08-02 Proxense, Llc Secure element as a digital pocket
WO2016111081A1 (ja) * 2015-01-06 2016-07-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34991B2 (ja) * 1991-06-10 2000-04-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非接触カードのマルチアクセス方法
US5872525A (en) * 1995-02-10 1999-02-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Toll collection system
JPH096934A (ja) * 1995-06-19 1997-01-1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無線式識別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3860C (zh) * 2002-08-28 2007-10-17 Nxp股份有限公司 藉助于通信站清点转发器的方法
CN103178907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冲突检测成功率的方法
CN103178907B (zh) * 2011-12-21 2016-03-30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冲突检测成功率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437250B (en) 2001-05-28
KR100277448B1 (ko) 2001-01-15
KR19990066761A (ko) 1999-08-16
CN1143238C (zh) 2004-03-24
US6040786A (en) 2000-03-21
JPH11205334A (ja) 1999-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238C (zh) 用于非接触式ic卡的识别系统和识别方法
CN1360808A (zh) 在多通信模式环境中选择移动通信服务提供者
CN1726500A (zh) 通过安全通信优化二叉树遍历
US8325017B2 (en) Time slot allo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collisions between time slots in TDMA-based RFID network
JP4589403B2 (ja) 電子タグ、および電子タグシステム
US7612672B2 (en) Query tree based tag identification method in RFID systems
CN1661630A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移动模块和消息通信方法
CN1860739A (zh) 缓和访问点数据速率降低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955974A (zh) 应用程序提供系统和方法、便携终端设备、服务器设备
CN1706206A (zh) 通过有噪声空中信道有效读取具有唯一标识号的一组射频标识标签的方法
CN1471013A (zh) Dsrc车载器
CN1934575A (zh) 射频识别组选择方法
CN1855771A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在其中使用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
CN1180635C (zh) 数字无线电话装置
CN101064000A (zh) 识别系统及识别方法
EP3982691A1 (en) Tx/rx alignment for nr v2x ue with limited power
CN1855115A (zh) 射频识别读取器、射频识别标签及识别标签的系统和方法
KR100910949B1 (ko) 복수 id의 멀티리딩 방법
CN1741030A (zh) 非接触式通信方法和系统
KR101018077B1 (ko) 슬롯 점유 확률을 이용한 펄스 프로토콜 기반의 알에프아이디 리더 충돌 방지 방법
CN1735893A (zh) 激活对等通信单元的通信模式的方法
CN1784686A (zh) 用于基站和大量移动数据载体间无碰撞信号传输的方法、系统、基站和数据载体
KR100860048B1 (ko) 캡처현상을 이용한 다중 rfid 태그 충돌 방지 방법
CN108810916A (zh) Wi-Fi热点推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339135A (zh) 电子识别系统中防碰撞信道的保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324

Termination date: 201509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