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5301C - 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15301C CN1215301C CNB021047618A CN02104761A CN1215301C CN 1215301 C CN1215301 C CN 1215301C CN B021047618 A CNB021047618 A CN B021047618A CN 02104761 A CN02104761 A CN 02104761A CN 1215301 C CN1215301 C CN 1215301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ditch
- capillary
- diameter part
- suction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7—Capillary tub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5—Compression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 between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system
- F25B2400/052—Compression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 between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system between the capillary tube and another part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5—Compression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 between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system
- F25B2400/054—Compression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 between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system between the suction tube of the compressor and another part of th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1—Geometry problems, e.g. for reducing siz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Compressor (AREA)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本低可靠性高的冷冻装置。该冷冻装置备有压缩机、冷凝机、毛细管及蒸发器,按照上述顺序供给制冷剂并进行循环,其特征在于,该冷动装置具有:设置在吸入管上的管径大的粗径部,上述制冷剂从上述蒸发器吸入到上述压缩机并在上述吸入管内流动;连接在该粗径部的两端上的管径小的细径部;沿上述吸入管的管轴方向设置在该粗径部上的、上述毛细管被收容在其内侧的沟;上述沟的深度为到达上述细径部的外周的深度或者为比该深度小的深度,上述沟的内侧的表面与上述毛细管的管周的1/2以上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冷藏库、冷冻库、除湿机等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进行冷却的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冷藏库等的冷冻循环系统,其循环构成是,在被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气体被冷凝器冷凝变成高压的液体,流入连接于冷凝器的毛细管里,在此被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和液体混合的制冷剂。而且从毛细管流入蒸发器。在此与蒸发器的外部进行热交换而吸热而变成气体,之后通过通向压缩机的制冷剂吸入管再返回到压缩机。在此,为了提高冷冻循环的有效冷冻能力,及节省冷藏库等的能量,一般把吸入管和毛细管的外周面用接合材料(例如焊锡)接合起来,通过该焊锡进行热传导和热交换。
在该技术中,由于上述的构成,在吸入管内流通而流入压缩机的制冷剂与毛细管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减少体积而可以提高压缩机的压缩效率。用这样的原有技术,在通常家庭用冷藏库那样蒸发温度低至为-30℃附近的冷冻循环的情况下,成为可以提高例如10~15%左右的效率的手段。
在那样的冷冻循环中,被指出了为了使2根管接触,接合材料使用焊锡。但是由于使用焊锡,含在焊锡中的氯化物和焊锡以及进入管的接合部的水分因氧化而腐蚀、因电位差而产生腐蚀或因接合部分的振动而被破坏等。因此,作为解决这样问题的技术的一个例子,日本实开昭55-159975号(日本实愿昭54-059879)公报(原有技术)中记述的技术已被众所周知。
在该原有技术中,在构成吸入管的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凹部,沿该凹部配置毛细管,在该相互配置的2根管的全周上涂覆发泡聚乙烯树脂,之后使其硬化。在该构成中不使用焊锡,解决了因使用含在焊锡中的铅成分而对卫生和环境不利的问题。
在上述原有的技术中,在吸入管和毛细管接触时,若形成的凹部的工作精度不高,在接触上容易产生误差,有招致冷冻能力降低的问题。要使形成凹部的工作精度高,有制造成本高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上述原有技术中都未考虑。
另外,在原有技术的构造中,由于在同样的吸入管的管径不变的情况下设置凹部,使吸入管的断面积减少,所以就增大了流经吸入管的制冷剂的流通阻力。因此,考虑增大设置凹部的吸入管的管径,为此,就要在设置凹部的吸入管的两端追加中继管而与管径不同的其他的冷冻循环的管进行连接,这样一来,为了把含有吸入管的管的单元装入产品上,在组装之前要进行把上述中继管与毛细管共同安装到吸入管侧的组装作业。在该连接时,要考虑焊接、压接和扩大管径的扩管等问题。
在上述原有技术中,在这些管的相互连接上,对于效率高制造容易可以降低成本的构成没有任何考虑,另外,对于因追加中继管而使焊接处增加从而使可靠性下降的问题也没有加以考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可靠性高的冷冻装置。
上述目的由下述的冷冻装置来达到,该冷冻装置备有压缩机、冷凝机、毛细管及蒸发器,按照上述顺序供给制冷剂并进行循环,其特征在于,该冷动装置具有:设置在吸入管上的管径大的粗径部,上述制冷剂从上述蒸发器吸入到上述压缩机并在上述吸入管内流动;连接在该粗径部的两端上的管径小的细径部;沿上述吸入管的管轴方向设置在该粗径部上的、上述毛细管被收容在其内侧的沟;上述沟的深度为到达上述细径部的外周的深度或者为比该深度小的深度,上述沟的内侧的表面与上述毛细管的管周的1/2以上接触。
再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上述细径部具有夹着上述粗径部而设置在一侧并与使制冷剂从上述蒸发器流动的制冷剂管连接的连接部,和夹着上述粗径部而设置在另一侧并与使制冷剂向上述压缩机流动的制冷剂管连接的连接部。
再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该冷冻装置具有在上述粗径部和上述细径部之间形成的锥形部,上述粗径部设置在上述吸入管上,还具有设置在该锥形部上的上述沟的端部,从该沟的端部开始延设上述毛细管。
另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该冷冻装置备有压缩机、冷凝机、毛细管及蒸发器,按照上述顺序供给制冷剂并进行循环,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制冷剂从上述蒸发器向上述压缩机吸入并流动的吸入管上设置的管径大的粗径部,连接在该粗径部两端的管径小的细径部,形成在上述粗径部和上述细径部之间的圆锥部,在上述粗径部沿上述吸入管的管轴方向设置并且在上述粗径部对上述毛细管进行压接拉拔加工从而使上述毛细管的其管径的1/2以上的深度被嵌合的沟。
再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上述沟形状是从上述吸入管的管轴随着向其外周而上述沟的宽度变小。
再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上述毛细管从嵌合在上述沟内部分的端部起向离开上述吸入管的方向延伸设置地被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冻装置的第1实施例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大致构成的方块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冷冻装置的吸入管及毛细管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冷冻装置的吸入粗径管与毛细管的接触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装入了图1所示的冷冻装置的冷藏库的大致构成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冷冻装置的吸入粗径管和2个毛细管的接触状态的横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冷冻装置的吸入粗径管和毛细管的嵌合工序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变型例的冷冻装置的弯曲成形为规定形状的带毛细管的管的图。
图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变型例的冷冻装置的弯曲成规定形状的带毛细管的管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冻装置的第1实施例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大致构成的方块图。在图1中,1是压缩机,2是冷凝器,3是毛细管,4是蒸发器,5是吸入管,被压缩机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以各冷冻循环部件1→2→3→4→5的顺序循环,再返回到压缩机1构成循环。
另外,图2,图3是说明吸入管和毛细管的部件构成的附图。图2是说明图1所示的吸入管5和毛细管3的构成的附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吸入管及毛细管的Y-Y横向剖面图中的接触状态的剖视图,特别图3(b)是表示把毛细管3嵌合到图3(a)的沟6内之前的中间工序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装入了图1所示的冷冻装置的冷藏库的大致构成的纵向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吸入管5的中央部使用直径是8~8.5mm左右的管子。在此,吸入管5的直径比构成其他冷冻循环的制冷剂管的管径大。其理由是为了在冷藏库等循环运转时减少在冷冻循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阻抗,由此减轻压缩机的输出功率值及降低冷藏库的电力消耗。
而且,在上述压缩机1和蒸发器4之间使用的粗径管5a的两端通过圆锥部9形成小径(细径)管8a,8b。该两端部的管径通过圆锥部9形成6mm左右的直径。该小径(细径)管8a,8b连接到后述的图4所示的冷藏库侧的压缩机连接管1a和蒸发器侧的蒸发器连接管4a上。而且该小径(细径)管8a,8b的大小不局限于原先的6mm,可对应于制品侧的连接管的大小进行改变。换句话说,小径(细径)管8a,8b的大小通过圆锥部可以加工形成所希望的直径。又因为在上述粗径管5a的圆锥部9处在不同直径的管之间做成圆锥形状,所以可以构成不妨碍制冷剂在管内顺利流动的冷冻循环系统。
在此,把上述吸入管的管径做得比冷冻循环部件侧的管径大的理由,是为了通过减少冷冻循环管内的吸入侧的流路阻抗及抑制压缩机的输出值来提高冷冻能力。从而,冷藏库等的冷冻能力是由毛细管和吸入管的接触产生的热交换长度和吸入管的内径尺寸(吸入侧断面积的大小)的组合的相乘效果来确保冷冻循环的必要冷冻能力的。
再有,在上述粗径管5a部的长度方向,如图2,3所示形成沟6即向管的内侧方向凹进的凹部,在该粗径管5a的沟6的内侧连接毛细管3且嵌合长度为L。相对沟的粗径管5a的管轴方向(深度方向)上该嵌合大小应在毛细管的管径的1/2以上最好是2/3以上。而且从与管的轴向垂直的剖面上看,沟6的内侧的粗径管5a的表面应与毛细管3的管外周的表面的1/2以上、最好是2/3以上接触。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构成中,粗径管5a的沟的内侧与毛细管3的接触的面设计成倾斜的,使得毛细管3的沟的宽度随着沟的深度变浅而变小。即毛细管3的沟的宽度方向的形状随着朝向沟的深度变浅方向去而变小,或者用倾斜部分的毛细管3表面与粗径管5a的沟的内侧面接触。也就是说,毛细管的沟的宽度方向的大小即沟的宽度的大小具有比夹着沟的管轴方向(沟的轴向)相对的接触面的距离的最小值还小的部分。
由于这样的构成,使上述粗径管5a和毛细粗径管3进行可靠的嵌合并紧密接触地固定在一起,使得两者的接触面积增大并提高了热交换率。从而,即使没有原有技术那样的接合材料(焊锡材料)或者从外部固定的树脂等的密封材料,通过保持适当的接触并进行固定也可以进行热交换。另外,由于两者之间没有接合材料,所以可以抑制由于水分进入而产生的腐蚀和由于振动而产生的破坏。
接下来,对粗径管5a的沟6和毛细管3的组装进行说明。在图3(a)中,在粗径管5a上形成的沟6的深度h1为到达在两端形成的小径(细径)管8a,8b的外周的深度。沟6的深度也可以做成比上述深度小的深度(未达到8a,8b的深度)。毛细管3的管径的1/2以上、最好是2/3以上嵌合在沟6内,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小径(细径)管8a,8b的外周面与连结在长度方向连续的沟6的深度h1的最下部的线的延长线相重合。因此,粗径管5a的沟6的拉制成型加工容易进行,又由于毛细管3和吸入管5的嵌合增加了两者的接触面积,从而变得难以脱落,同时提高了热传导性。
下面用图4表示把上述吸入管组件组装到冷藏库侧时的冷冻循环的构成。在图4中,5是连接压缩机1与蒸发器4间的吸入管,在该吸入管5的中央部,粗径管5a与毛细管3一起埋设在填充于内箱29和外箱30之间的绝热材料31中。该粗径管5a使用上述的直径为8~8.5mm左右的粗配管,在其上下端如图所示配置由拉深加工形成的小径(细径)管8a,8b。这些小径(细径)管的直径最好为6mm左右。冷藏库等的循环部件的管径为6~6.5mm左右。从而在压缩机1和蒸发器4之间使用的粗径管5a两端的管径成形为6mm左右,可以直接连接到制品侧的各循环部件上。图中的A和B分别表示上述小径(细径)管8a,8b与冷藏库内的蒸发器4侧的蒸发器连接管4a和压缩机1侧的压缩机管1a的焊接部位。
其次,图3(a)是表示粗径管5a和毛细管3的组件的构成的剖面图,把上述沟6的深度h1作为直径的毛细管3被配置在沟6内。而且压缩形成沟6的开口部h3的尺寸即粗径管5a的外周上的沟6的最小尺寸使其比毛细管3的管径d1的尺寸或毛细管3的沟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小,由粗径管5a的外周面推压毛细管3的表面使其相互接触,配置在沟6内的毛细管3不会从粗径管5a的沟6内脱出。
更进一步地说,毛细管3的中心3b处于沟内深度h1的1/2位置高度h0上,以该中心3b的水平面为基准,在其下方侧毛细管做成半圆形状,而且与同样是半圆形状的沟6的沟内周面6a相重合。
由于做成这样,当沟内周面6a与毛细管3嵌合时,在该毛细管3的管轴方向的断面上,在毛细管3的外周的半周(1/2周)或2/3周以上的长度上面接触,即在长度L范围内毛细管3的管的外表面的1/2以上或2/3以被粗径管5a的沟内周面(凹部)6a的表面包围起来进行接触。
其次,在毛细管3的中心3b的水平面上方侧,压缩成型粗径管5a后,沟6的开口部的棱线在高度方向位于毛细管3的中心3b和毛细管外周与粗径管外周的接触点3c之间,图中的6d和6d之间成为沟6的开口部大小(h3)。由于粗径管被压缩成型使得沟的开口部尺寸h3小于毛细管的d1尺寸,所以2个管的表面彼此的接触面积变大,同时,两管的固定变得可靠。
下面,根据图3(b)对压接这些毛细管前的形状进行说明,压接(压缩使两者接触)成型前的沟6的开口部的棱线的开口宽度为h2(与毛细管管径d1相同),高度位置在毛细管3的中心3b和外圆接点3c之间,在图3(b)的h4尺寸的高度位置上分别形成开口棱线6c,6c。在这样的位置上把毛细管3嵌合在沟6内,然后把毛细管3压接在粗径管5a内并实施拉拔加工,沟6的开口棱线6c,6c挤压在毛细管3的毛细管外周面3a上而被压接。
而且,如图3(a)所示,开口部棱线6c,6c向毛细管3的中心3b的水平面的上方的毛细管外周面3a移动,压接拉拔加工后成为6d,6d的位置,上述毛细管3通过将其管径的1/2以上最好2/3以上包围在沟6内而被固定。从而,以毛细管3的水平面为基准,上方侧直到毛细管3的外周6d,6d都与沟6的沟内周面(毛细管的管周的1/2或2/3以上)进行面接触。这时,外周6d,6d的高度位置是h5(图3(a)),比压接前的h4低,即,由于毛细管3的管径的1/2或2/3以上部分可以连续地在长度方向压接在粗径管5a的沟6内,所以粗径管5a和毛细管3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热交换。
在此,对图2(b)中的毛细管3从嵌合到粗径管5a的沟6内的状态到毛细管被压接后的形状(图2(a))进行说明。在图2(b)中,粗径管5a的沟6的最下部面与两端的小径(细径)管8a,8b的外周面为同一面,把毛细管3放入沟6内之后,对毛细管3实施压接拉拔在粗径管5a的沟6内的加工,成为如图2(a)所示的形状。
在该图2(a)中,毛细管3的两端部分以圆锥部9为界成为向离开管5的外周面的方向倾斜的形状。这是指,在沟6的尺寸L内沟6与毛细管3如上述那样接合时,在沟6与无沟6的粗径管5a部分的分界处(沟的端部),即在圆锥部9的部分上,由所加的力使该毛细管3从圆锥部9到毛细管3的前端进行变形,使毛细管3的最前端部离开小径(细径)管8a,8b而升起。为此,以圆锥部9为界成为逐渐向毛细管3的前端侧倾斜的形状。
在原有技术中,在把冷冻循环部件装入冷藏库时,为了与冷冻循环侧的连接管连接而在与吸入管组合成组件的状态下,预先进行使毛细管的两端部分离开吸入管而倾斜的作业工程。由于该倾斜,管子之间有间隔,可以确保进行管子的焊接、连接作业的空间。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如上所述,在毛细管的压接拉拔工序的阶段,上述毛细管倾斜并离开吸入管,所以在本发明中不需要原有的上述那些工序,提高了吸入管组件的制造工序的效率并降低了制造成本。
图3(b)表示毛细管3被压接固定在上述粗径管5a的沟6内之前的断面形状,如图所示,粗径管5a的沟6的开口部h2与毛细管3的管径d1相同。因此,毛细管3放入沟6内时,沟6内的沟内周面6a与毛细管外周面3a重合。而且在毛细管3被嵌合在沟6内(图3b)之后,由于把上述的沟6的开口部尺寸h2压接成比毛细管3的管径d1小的h3(图3(a)),所以毛细管3的几乎全周面(管径的2/3以上)被粗径管5a的沟6内的沟内周面6a包入而相互接合,其接合更紧密,所以可以增加接触面积。
因此,粗径管5a和毛细管3因相互的外周面(3a和6a)面接触而可以进行热交换。再有,在沟6的内侧面上,由于粗径管5a把毛细管3包裹的非常好,所以流经粗径管5a内的制冷剂在隔着粗径管5a的管壁的比配置在长度方向的沟内的毛细管3更大的外表面上进行热交换。在进行这样热交换的技术中,不使用原来用的结合材料(焊锡材料)也可以确保冷藏库等的冷冻循环的必须的冷冻能力,同时可以节省能量。
另外,由于不用接合材料把两个零件结合起来,所以对卫生和环境是有好处的。再有,因为不用接合材料,所以不需要复杂的装置或设备等,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另外,通过把吻合的零件(毛细管)嵌合在有一定形状的管沟内成形为一体,两个零件的接触程度或者密着度可以均匀,所以可以提高产品的冷冻能力,可以向顾客提供可靠性高的产品。
再有,图5(a)表示在成形于粗径管5a上的沟6的对向侧(与沟6对称的位置)设置具有与沟6相同形状的又一个沟66的实施例,该实施例的制造方法以后述的图6所示的工序进行。
即其程序为:设置用于在粗径管5a的除了尺寸L以外的两端部上形成小径(细径)管8a,8b的夹具,之后,在粗径管部上用拉拔加工成型上述沟6,66,再之后,把毛细管3、33嵌合在沟内并把毛细管3,33压接拉拔在粗径管5a上。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沟66内,与图3(a)的构造相同(同形状),沟66的深度h1成为一直到在两端形成的小径(细径)管8a的外周的深度,在该沟66内嵌合毛细管33。
由于把进入粗径管形成的圆内的毛细管安装在粗径管具有的沟内,所以增大了上述毛细管的外周面与粗径管的外周面的面接触面积,而且可以在长度方向的带沟的管的全长上都确保面接触面积。再有,由于在粗径管上形成沟(凹部),可使上述粗径管内周侧的传热面积增大,在两者(毛细管和粗径管)间的粗径管内流动的制冷剂通过粗径管的管壁可以和毛细管的大的外周面进行热交换,所以增大了热交换量,可以有效地进行热交换。再有,由于把毛细管一体化在粗径管的圆内,所以吸入管组件的完成外观简单,组装到产品内的作业变得容易。另外由于不用接合材料地把2个零件一体化,所以组件的重量也减轻了。
其次,图5(b)表示2个毛细管3及33被压接固定在粗径管5a的沟6和66内之前的剖面形状。本实施例把与上述图3(b)的沟6同形状的沟66设置在沟6的相对侧(沟6的对称位置),沟66内的沟内周面66a与毛细管33的外周面33a重合。
下面,用图6说明吸入管和毛细管的制造方法。图中,左侧表示从左侧面上看到的形状,右侧表示加工图的整体形状。
首先,(a)是本实施例的冷冻循环的原料(铜管),上方是吸入管5,下方是毛细管3,该管5是直径为12mm~13mm粗的坯料,其长度,例如约为2500~3000mm。而且,该直径的大小和长度方向的长度是随产品的大小和规格变化的。毛细管3的外径为1.8~2.0mm,长度例如为3000mm左右。该毛细管3的长度也同上述一样,随着产品的大小、规格等变化。在此,把吸入管5的直径设定的较大,这是为了在该管上形成沟,所以预先做成粗的坯料。
其次,(b)是上述吸入管5的两端的两端轧尖工序,是最初作出的部分,用来确保成型加工所必需的拉延余量,这时所使用的是如图所示的锻细型锻机,由该锻细型锻机把管缩小到规定的直径。
(C)是两端缩径工序,把吸入管5的两端部成型加工到直径6mm左右,长度250mm~500mm,该两端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图2中的小径(细径)管8a(8b)部分。作为顺序,首先安装夹具,用来把吸入管5的坯料(铜管)的除了粗径管5a的L尺寸以外的两端部形成比原先的粗径管5a的直径小的直径部分,由该工具实施缩径加工并进行小径(细径)管的成型加工。在此,为了连接小径(细径)管8a,8b和粗径管5a间,有必要使粗径部的直径逐渐变小到小径(细径)管8a,8b那样大小。因此,为了在一个管上做成不同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圆锥部9(倾斜部)夹设上述粗径管5a和两端小径(细径)管8a(8b)之间。由于做成这样的形状,吸入管5内的制冷剂才能流畅的流动。
其次,(d)是吸入管5的沟槽拉制工序(第1),是在吸入管5的中央部分(5a)即L尺寸部的全长上形成沟6的工序。本加工工序图相当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5(a),(b)所示的在细入管5上设置2个沟6的情况。中央部即本发明的粗径管5a在沟槽拉拔后的管径为8.0~8.5mm左右。
(e)表示把毛细管3嵌合在吸入管5的沟内后实施压接拉拔的第2工序。本工序是实施压接拉拔成型的工序,把毛细管3嵌合到顺序3的吸入管上的长度方向的沟6内,再把沟6内的毛细管3用构成沟6的构件即吸入管5构件包裹。当进行该压接拉拔工序时,由如图所示的专用的压接拉拔工具使2个沟6,66的开口部小于毛细管3,33的管径。由此,毛细管3,33一体地固定在吸入管5的沟6内。在该毛细管3的压接拉拔工序后,如上述说明的那样,与顺序4的小径(细径)管8a,8b对应的毛细管3的两端部分成为从圆锥部9的端部渐渐地倾斜的形状。
(f)是切断工序,是吸入管5的两端轧尖部切除及毛细管3的两端部切除工序。由此完成组件形状。
最后是成品的清洗工序(图未示),清除吸入管组件的污物和其他物体,完成吸入管组件。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制造工序中,在吸入管5上做成用于放入毛细管3的沟6,由于在该沟6内嵌合毛细管3并压接成一体,所以不需要原来那样的复杂设备,用简单的制造工序就可以制作组件。因此可以为顾客提供成本低的产品。
接下来由图7说明把在前面的(f)中完成的吸入管组件5弯曲或折曲成型的实施例。(A)是弯曲或折曲成型品的俯视图,(B)是表示从(A)的X-X看见的横断面形状的放大图,是把毛细管3嵌合收容在形成于粗径管5外周部上的沟6内的带有毛细管3的管子折曲成规定形状的实施例。在(B)中,毛细管3配置在粗径管5a的中心6b的水平面的沟6内,但就该毛细管3的位置来说,在本实施例中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在由粗径管5a的直径所作出的圆内,无论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折曲成规定的形状。
再有,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变形例,毛细管3收容在形成于管外周部上的沟6内,当把收容毛细管3的带毛细管的粗径管5a折曲成与附图的纸面平行并作成所希望的形状时,收容在沟6内的毛细管3的中心3b与带毛细管的粗径管5a的中心6b的连线与上述纸面(弯曲的管轴形成的面)垂直。该图8(B)是从图8(A)的Z-Z方向所看到横断形状的放大图。
本实施例如图8(B)所示,带沟的粗径管5a的弯曲中心6b和毛细管的弯曲中心3b,从附图纸面上方看为同心轴,粗径管5a的弯曲半径(曲率半径)与毛细管3的弯曲半径相同。根据该弯曲形状,毛细管3及沟6周边的应力(伸长,压缩)变小,这些管的残余变形和应力集中等的坏影响变小。因此在进行这些弯曲变形时,抑制了损害毛细管3与粗径管5a的接触状态、压接状态的、例如毛细管3的一部分从粗径管5a中凸出来使该部分的热传导性能低下的问题。
即,在本实施例中即使进行弯曲变形,沟6内面和毛细管3的外周面的接触也可以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另外,本实施例是毛细管3为一个的情况,但是即使在毛细管3b的相对位置上设置沟6及毛细管3,也可以产生上述效果。
尚且,不用说,图7,8的(A)中W及P1等各尺寸的长度可根据带沟的吸入管5的长度自由变化。另外本实施例的形状是折曲数为1,折曲间距为P1,但也可以是折曲数为多个折曲、间距不同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小径(细径)管8a,8b的配置位置为不同的方向,但是对于这些小径(细径)管8a,8b的配置位置也不局限与此。
如上所述,带毛细管的吸入管5由于毛细管3收容在沟6内,所以外观变得简单,曲折成型加工容易,向产品内的组装作业也变容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上述实施例,在没有铅焊锡的情况下两个零件紧密接触使得在粗径管5a和毛细管3之间进行热交换,这无论对环境还是对卫生都是有好处的。
另外,由于不需要原有的通过接合材料来一体化的生产设备,所以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毛细管管径的1/2以上、最好2/3以上连续地嵌合在管子的连续的沟内,所以2个管子的密接程度可以做均匀,从而提高产品的冷冻能力。
另外,由于通过缩径加工粗径管5a的两端做成为小径(细径)管8a,8b的大小与连接到产品侧的连接管相适合,所以不需要中继管,也可以减少零件数,另外由于减少了焊接处,所以提高了冷冻循环的可靠性。
另外,把沟6的深度作为直径的毛细管配置在沟6内,把毛细管3嵌合在沟6内之后,把沟6的开口部做成比毛细管3的直径小,由于毛细管3被非常好地包在粗径管5a的沟6内,所以可以一体地固着在沟6内,使其不能从中掉出,可以维持两者的接合,抑制热交换率低下的发生,提高冷冻循环的可靠性。
再有,把粗径管部上形成的沟6的深度做成达到两端小径(细径)管8a,8b的外周那样深,毛细管管径的全周几乎都嵌合在该沟6内,所以粗径管的沟6的成型加工可以容易且顺利地进行,同时,沟内周面和毛细管3的外周面的接触遍及带沟管的长度方向的全长并可以进行热交换。
另外,毛细管3从嵌合在吸入管5的粗径部的部分起被倾斜地配置,使之越接近其前端越离开吸入管5,所以可以容易地与构成冷冻循环的其他制冷剂管连接,制造也变得容易。
再有,由于在粗径管5a和小径(细径)管8a,8b之间设置圆锥部9,所以用一根管就可以形成直径不同且没有接缝的零件。
再有,由于在粗径管直径形成的圆内的毛细管3安装在粗径管具有的沟6内,可以确保增大毛细管3的外周面与粗径管5a的接触面积,更可以增大粗径管内的传热面积,由于粗径管5a非常好地包裹毛细管3的几乎全周面,所以流经粗径管5a内的制冷剂通过粗径管5a的管壁可以与毛细管3的几乎全周面进行热交换。
如上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可靠性高的冷冻装置。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制造容易且可以用低成本制造的冷冻装置。
Claims (6)
1.一种冷冻装置,该冷冻装置备有压缩机、冷凝机、毛细管及蒸发器,按照上述顺序供给制冷剂并进行循环,其特征在于,该冷动装置具有:设置在吸入管上的管径大的粗径部,上述制冷剂从上述蒸发器吸入到上述压缩机并在上述吸入管内流动;连接在该粗径部的两端上的管径小的细径部;沿上述吸入管的管轴方向设置在该粗径部上的、上述毛细管被收容在其内侧的沟;上述沟的深度为到达上述细径部的外周的深度或者为比该深度小的深度,上述沟的内侧的表面与上述毛细管的管周的1/2以上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细径部具有夹着上述粗径部而设置在一侧并与使制冷剂从上述蒸发器流动的制冷剂管连接的连接部,和夹着上述粗径部而设置在另一侧并与使制冷剂向上述压缩机流动的制冷剂管连接的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冷冻装置具有设置在上述吸入管上的、在上述粗径部和上述细径部之间形成的锥形部,还具有设置在该锥形部上的上述沟的端部,从该沟的端部起延伸设置上述毛细管。
4.一种冷冻装置,该冷冻装置备有压缩机、冷凝机、毛细管及蒸发器,按照上述顺序供给制冷剂并进行循环,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制冷剂从上述蒸发器向上述压缩机吸入并流动的吸入管上设置的管径大的粗径部,连接在该粗径部两端的管径小的细径部,形成在上述粗径部和上述细径部之间的圆锥部,在上述粗径部沿上述吸入管的管轴方向设置并且在上述粗径部对上述毛细管进行压接拉拔加工从而使上述毛细管的其管径的1/2以上的深度被嵌合的沟。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沟具备随着从上述吸入管的管轴向其外周方向而上述沟的宽度变小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毛细管以从嵌合在上述沟内部分的端部起向离开上述吸入管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安装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80993/2001 | 2001-06-15 | ||
JP2001180993A JP2002372316A (ja) | 2001-06-15 | 2001-06-15 | 冷凍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92382A CN1392382A (zh) | 2003-01-22 |
CN1215301C true CN1215301C (zh) | 2005-08-17 |
Family
ID=19021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0476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5301C (zh) | 2001-06-15 | 2002-02-10 | 冷冻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2372316A (zh) |
KR (1) | KR20020096849A (zh) |
CN (1) | CN1215301C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73422A (zh) * | 2013-12-14 | 2014-03-26 | 广东奥马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回气管组件、加工方法及模具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67770A (ja) * | 2007-04-20 | 2008-11-06 | Kanou Reiki:Kk | 毛細管抱合熱交換器 |
JP5165740B2 (ja) * | 2010-10-01 | 2013-03-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熱交換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却庫 |
WO2012043804A1 (ja) * | 2010-10-01 | 2012-04-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熱交換装置、蒸発器及び冷却庫 |
KR101153142B1 (ko) * | 2011-09-06 | 2012-06-04 | 태성전기(주) | 냉각 시스템용 냉매관 |
US9821420B2 (en) * | 2014-01-16 | 2017-11-21 | Whirlpool Corporation | Method of forming a refrigeration heat exchanger |
CN104567116B (zh) * | 2014-12-22 | 2017-08-15 |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 蒸发器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
DE102018213671A1 (de) * | 2018-08-14 | 2020-02-20 | BSH Hausgeräte GmbH | Haushaltskältegerät |
JP2020186887A (ja) * | 2019-05-17 | 2020-11-19 | アクア株式会社 | 冷蔵庫 |
-
2001
- 2001-06-15 JP JP2001180993A patent/JP2002372316A/ja active Pending
-
2002
- 2002-02-10 CN CNB021047618A patent/CN121530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2-16 KR KR1020020008277A patent/KR20020096849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73422A (zh) * | 2013-12-14 | 2014-03-26 | 广东奥马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回气管组件、加工方法及模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92382A (zh) | 2003-01-22 |
KR20020096849A (ko) | 2002-12-31 |
JP2002372316A (ja) | 2002-1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15301C (zh) | 冷冻装置 | |
US7370693B2 (en) | Radiating modul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4704311B (zh) | 双管式换热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 |
US9709306B2 (en) | Suction pipe and capillary tube arrangement for a refrigerator | |
CN101029807A (zh) | 热交换器 | |
CN1323387A (zh) | 板式热交换器 | |
US20060225282A1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heat pipe | |
CN100340835C (zh) | 换热器制造方法 | |
JP2010164293A (ja) | 地中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調システム | |
CN104654673B (zh) | 用于制冷设备的蒸发器的连接管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 |
CN1912504A (zh) | 蒸发器 | |
CN2522409Y (zh) | 带纳米芯体的微型热管 | |
CN1506646A (zh) | 热交换器 | |
CN105651090A (zh) | 新型三维螺旋冷凝结构纳米脉动热超导装置 | |
US20060048919A1 (en) | Wick structure of heat pipe | |
US9279606B2 (en) | Accumulator heat exchanger | |
JP2006189232A (ja) | ヒートパイプ用伝熱管およびヒートパイプ | |
JP2009024996A (ja) | ヒートパイプの製造方 | |
CN1633578A (zh) |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及空气调节机 | |
JP3035773B2 (ja) | ヒートパイプとこの加工方法 | |
JP2005265269A (ja) | 冷凍サイクル用熱交換パイプ | |
JP2015535591A (ja) | 熱交換手段のチューブ要素 | |
US10619896B2 (en) | Sorption heat exchanger module, preferably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101680690A (zh) | 用于家用制冷装置的设在后壁上的制冷器 | |
CN1759282A (zh) | 改进传热的制冰机蒸发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6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