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6764C - 二次电池寿命判定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寿命判定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6764C
CN1206764C CNB001236016A CN00123601A CN1206764C CN 1206764 C CN1206764 C CN 1206764C CN B001236016 A CNB001236016 A CN B001236016A CN 00123601 A CN00123601 A CN 00123601A CN 1206764 C CN1206764 C CN 120676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
secondary cell
mentioned
discharge cycles
lif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1236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8270A (zh
Inventor
林克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Platforms Ltd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88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8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067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676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64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 G01R31/364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digital calculation means, e.g. for performing an algorith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 G01R31/3828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using current integr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92Determining battery ageing or deterioration, e.g. state of heal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8Cells or batteries combined with indicating means for external visualization of the condition, e.g. by change of colour or of light densit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5Detection of state of health [SO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Tests Of Electric Status Of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更正确地报知二次电池的寿命。在FROM 34中存储表示预先测定的二次电池14的寿命降低的比例的指数。用计时器电路24对二次电池14每次使用时的放电时间计时,由控制电路26算出放电量。据此取得与所算出的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根据本次使用中所取得的指数和二次电池14的最大寿命,算出本次使用后的二次电池14的寿命,根据所算出的寿命小于还是大于预定的阈值,来输出二次电池14的寿命是否完结的判定。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寿命判定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寿命信息输出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信息设备、信息携带终端等中,将配备充电器或者未配备充电器的二次电池作为其电源。该二次电池取决于其形式,但当充电后的期间变长时,信息设备等不能超过其寿命使用,因此,必须预先判定寿命,在信息设备等的使用中才不会发生故障。特别是,在使用易失性存储器的信息携带终端、个人计算机等中,由于其驱动电源的丧失,会使存储在易失性存储器中的信息丢失,因此,该必要性特别高。
作为判定电池的寿命的装置的例子,具有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201370号中所记载的装置。
该公报记载的装置是这样的:在充电数据记录部1中记录由充电电流、充电时间、充电开始时电压、充电结束时电压和充电次数组成的充电数据,在基础参数记录部2中记录二次电池的基础参数,通过把充电数据记录部1和基础参数记录部2两者的数据送给判定部3,来判定电池的寿命。
作为判定电池的寿命的装置的另一个例子,具有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3-17966号中所记载的装置。
该装置是这样的:在判定车载蓄电池的寿命的部分中,在电动汽车中搭载蓄电池1,在把蓄电池1的特性、使用环境、经历等数据写入RAM 8-6中之后,把装置从电动汽车中取出,把该装置通过其接口电路8-5而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上,在该外部计算机中,把考虑了过去的数据而对RAM 8-6的数据进行输入的时序解析所得到的数据通过接口电路8-5写入RAM 8-6。把该装置安装到电动汽车中,在电动汽车的行驶中,根据需要来读出RAM 8-6的数据,把读出的数据与通过接口电路8-1而得到的实时数据(特性、使用环境、经历等数据)进行比较,来判定蓄电池1的劣化状态,即,寿命。
因此,上述公报记载的装置根据二次电池、与蓄电池有关的时序的经历信息等来判定寿命。
但是,上述公报记载的装置中,根据二次电池、蓄电池所涉及的时序的经历信息等来判定寿命,但为了进行寿命判定而在二次电池、蓄电池的寿命判定中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并不仅限于这些,由于没有考虑到这些寿命判定中必要的因素,而存在不能正确地判定电池寿命的问题。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更正确地报知信息携带终端等的二次电池的寿命以及可能使用时间的电池寿命信息输出方法和装置,以及记录二次电池寿命信息输出程序的记录媒体。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寿命判定方法,判定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二次电池的寿命,其特征在于,在把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在存储装置中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通过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根据上述二次电池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判定所算出的剩余寿命是否「小于」预定的基准值,当判定为该判定结果是「小于」时,判定为寿命耗尽。
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寿命判定方法,判定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二次电池的寿命,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在存储装置中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通过所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判定所算出的剩余寿命是否「小于」预定的基准值,当判定为该判定结果是「小于」时,判定为寿命耗尽。
本发明第三方面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方法,算出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上述二次电池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一次能使用的时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把已经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在存储装置中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所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通过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根据上述二次电池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算出上述二次电池本次充放电循环结束时刻上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算出用充放电循环数除上述二次电池从首次充放电循环到本次充放电循环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寿命消耗量的平均寿命消耗量,算出上述二次电池从最初的充放电循环到本次的充放电循环的平均使用时间,根据所算出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上述平均寿命消耗量和上述平均使用时间,来算出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一次使用中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
本发明第四方面涉及第三方面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从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扣除了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寿命消耗量的值。
本发明第五方面涉及第三或第四方面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寿命消耗量这样求出:在把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把已经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在存储装置中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通过用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各充放电循环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根据上述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所算出的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通过用上述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各充放电循环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该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根据在上述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中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所算出的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从所算出的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扣除所算出的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本发明第六方面涉及第三或第四方面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寿命消耗这样求出: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在存储装置中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而预先所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通过用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各充放电循环所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根据上述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所算出的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通过用上述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各充放电循环所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根据在上述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中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所算出的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从所算出的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扣除所算出的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本发明第七方面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判定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二次电池的寿命,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存储装置,在把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已经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所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第一放电量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第一指数取得装置,通过该第一放电量计算装置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第一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第一寿命计算装置,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一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第一判定装置,判定由该第一寿命计算装置所算出的剩余寿命是否「小于」预定的基准值,当判定为该判定结果是「小于」时,判定为寿命耗尽。
本发明第八方面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判定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二次电池的寿命,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存储装置,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而预先所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第一充电量/放电量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第二指数取得装置,通过由该第一充电量/放电量计算装置所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并参照上述第二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第二寿命计算装置,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二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第二判定装置,判定由该第二寿命计算装置所算出的剩余寿命是否「小于」预定的基准值,当该判定结果是「小于」时,判定为寿命耗尽。
本发明第九方面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装置,算出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上述二次电池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一次使用的可能使用时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存储装置,在把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第一放电量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第一指数取得装置,通过该第一放电量计算装置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第一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剩余寿命计算装置,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一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算出上述二次电池本次充放电循环结束时刻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平均寿命消耗量计算装置,用充放电循环数除上述二次电池从首次充放电循环到本次充放电循环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寿命消耗量来算出平均寿命消耗量;平均使用时间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从最初的充放电循环到本次的充放电循环的平均使用时间;可能使用时间输出装置,根据所算出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上述平均寿命消耗量和上述平均使用时间,来算出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一次使用的可能使用时间。
本发明第十方面涉及第九方面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剩余寿命计算装置所算出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从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扣除了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寿命消耗量的值。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涉及第九或第十方面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寿命消耗量计算装置包括:第三存储装置,在把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已经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第二放电量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第三指数取得装置,通过由该第二放电量计算装置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第三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第一差值输出装置,输出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与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第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之差,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根据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三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算出的,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三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所算出的。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涉及上述第九或第十方面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寿命减少量计算装置包括:第四存储装置,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第二充电量/放电量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第四指数取得装置,通过由该第二充电量/放电量计算装置所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并参照上述第四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第二差值输出装置,输出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第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与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之差,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根据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四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算出的,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中由第四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算出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的目的、优点及特征将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而得到进一步说明。在这些附图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输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中使用的副电池的副电池检测信号的电路的图;
图3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其余部分的图;
图5是表示用于二次电池寿命判定的电池特性表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在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中使用的电池特性表的图;
图8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
图9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其余部分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在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中使用的电池特性表的图;
图12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
图13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
图14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
图15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其余部分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
图17是表示在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中使用的电池特性表的图;
图18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
图19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
图20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
图21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其余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说明使用实施例来具体进行。
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图2是表示输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中使用的副电池的副电池检测信号的电路图;图3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图4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图5是表示用于二次电池寿命判定的电池特性表的图。
该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涉及根据信息携带终端中的二次电池(副电池)的每次放电的放电量和预定寿命影响指数(表示每次放电中二次电池寿命降低的比例的指数)来输出二次电池的寿命的装置,信息携带终端2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10,如图1所示的那样,大致由以下部分构成:主电池12、副电池14、接触端子18、充电电路20、DC/DC变换电路22、计时器电路24、控制电路(计算机)26、键盘28、RAM 30、ROM 32、FROM 34、液晶显示器(LCD(LiquidCrystal Device))36以及放置在液晶显示器36上使用的触摸屏38。主电池12是二次电池,副电池14是RAM 30的备用的二次电池。此外,日历电池16是二次电池。
图1所示的PCMCIA控制器42、平板型闪速ROM(CF(CompactFlash ROM))44、PCMCIA 46、通信电路52、光器件54和通信接口56是与本实施例的发明无关的信息携带终端2的各个构成部分。PCMCIA控制器42、CF 38和PCMCIA 40用于被写入CF 38的应用程序的执行,来进行各种事件的发生。打印机控制电路48和打印机50进行在液晶显示器36上所显示的数据的打印和存储器30的数据(检针的传票等)的打印。通信电路52用于控制由光器件54通过红外线的发送接收所输入输出的数据和通过与连接在通信接口56上的个人计算机等之间的发送接收所输入输出的数据的交换。
主电池12、副电池14和日历电池16的正电极和负电极与充电电路20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并联连接,同时,与DC/DC变换电路22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并联连接。DC/DC变换电路22区别充电电路20和主电池12、副电池14和日历电池16来进行DC/DC变换,把表示该区别的DC/DC变换的信号提供给计时器电路24。因此,计时器电路24进行每个DC/DC变换的计数动作。充电电路20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分别连接在接触端子18的正电极和负电极上。如图2所示的那样,在副电池14上除了具有正电极(Vin-out)14P和负电极(GND)14N,还具有副电池检测信号输出14S。
DC/DC变换电路22在图1中被表示为仅连接在计时器电路24和控制电路26上,但是,当然也是可以连接在构成信息携带终端2的需要供电的其他各个被供电部上,但为了简化图面,没有图示其各自的连接。
DC/DC变换电路22,在AC适配器(未图示)连接在接触端子18上而成为外部供电的情况下,把通过充电电路20所供给的直流进行DC/DC变换来给信息携带终端2的各个被供电部供电,但在AC适配器没有连接在接触端子18上而成为内部供电的情况下,对来自主电池12、副电池14和日历电池16的直流进行DC/DC变换,来给信息携带终端2的各个被供电部供电。
ROM 32存储进行图3和图4所示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处理的程序,FROM 34存储图5所示的电池特性表。电池特性表中的寿命影响指数是在信息携带终端使用之前,把副电池完全被充电作为条件,通过实验而预先求出并设置的值。寿命影响指数例如可以是%(百分比),也可以是比例。
控制电路(计算机)26从ROM 32读出程序,用计算机执行所读出的程序,由此,进行图3和图4所示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处理。
键盘28或者触摸屏38和液晶显示器36,在进行由控制电路26所执行的图3和图4所示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处理的过程中,用于电源接入或者电源切除的指示,简历(レジユ一ム)的设定、副二次电池寿命的确认要求的输入等。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来对该实施例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本次使用(充放电循环)的副电池的寿命的判定处理开始时,电源接入的指示(该指示是本体电源接入的指示)从键盘28被输入(图3的步骤SA1)。接着,进行副电池检测信号的取入(步骤SA2)。通过取入的副电池检测信号,判定副电池14是否装入(步骤SA3)。
当副电池14未装入时(步骤SA3的否),判定有无简历设定(步骤SA4)。当存在简历设定的情况下(步骤SA4的是),警告副电池未装入(步骤SA5)。在没有简历设定的情况下(步骤SA4的否),从键盘28进行电源切除的指示(指示切除用于存储器之外的作为供电部的电源)(步骤SA14)。
在副电池14被装入的情况下(步骤SA3的是),参照FROM 34来进行是否设定副电池14的寿命标志的判定(步骤SA6)。寿命标志是在控制电路26的控制下把对构成信息携带终端的副电池14的上次的寿命判定结果(后述)设定在FROM 34中的数据。如果设定寿命标志(例如,寿命标志的位是“1”)(步骤SA6的是),则警告副电池的寿命(步骤SA7)。
如果寿命标志未被设定(例如,寿命标志的比特是“O”)  (步骤SA6的否),取入副电池的装入时刻(步骤SA8)。该副电池的装入时刻的处理是通过在控制电路26的控制下把装备在信息携带终端上的日历的时刻写入FROM 34中来进行的。而且,当日历中发生时间偏差即需要进行设定变更时(步骤SA9的是),则修正该日历的时刻(步骤SA10),来进行上述副电池的装入时刻的取入的处理。
当不需要进行设定变更时(步骤SA9的否),判断是否存在事件输入(步骤SA11)。在事件中存在各种事件,这些事件通过键盘28和触摸屏44的操作而产生。在不需要事件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A11的否),进行是否从键盘28输入电源切除的指示(切除用于除存储器之外的供电部的电源的指示)的判定(步骤SA12),当判定是否定的时(步骤SA12的否),返回步骤SA11。当判定是肯定时(步骤SA12的是),通过操作系统来进行信息携带终端本体的电源切断(步骤SA13),结束信息携带终端的处理。
与此相对,当判定事件的输入(图3的步骤SA11的是),而进行该事件是否是副电池的寿命确认的事件的判定时(步骤SA111),当事件不是副电池的寿命确认的事件时(步骤SA111的否),进入步骤SA11的处理。
当事件是确认副电池的寿命的事件时(步骤SA111的是),进行放电量的计算(步骤SA112)。由计时器电路24进行计数来算出从由步骤SA3确认的装入时刻到步骤SA112的经过时间。从该经过时间和经过时间中的副电池的电压和流出电流来算出耗电量即放电量。接着,算出的副电池的放电量被存储在FROM 34中。本次放电量算出之前的副电池的放电量,每次放电量的计算,被存储在FROM 34中。
通过算出的放电量,参照FROM 34的电池特性表(图5),来求出与该放电量相对应的寿命影响指数Lx(步骤SA113)。接着,判定式(1)的值L1(剩余寿命)是否小于预定的基准值K(进行寿命的判定)(步骤SA114)。
      L1={L1×L2×…×Ln}×Lmax              …(1)
其中,在式(1)中,L1,L2,…×Ln是寿命影响指数,Lmax是副电池的最大寿命,例如,是时间。
当寿命的判定是否定时、即式(1)的值大于基准值K时(步骤SA114的否),进入步骤SA11的处理。
当寿命的判定是肯定时、即式(1)的值小于基准值K时(步骤SA114的是),进行寿命的警告(步骤SA115)。接着,进入步骤SA14的处理。
这样,根据该实施例的构成,通过电源接入的指示,副电池的消耗(放电)开始,每次该放电的开始,取入该放电的开始时刻,在该放电进行过程中,当输入副电池的寿命确认的事件时,算出距取入的放电开始时刻的放电量。算出(取得)与算出的放电量相对应的寿命影响指数,根据本次消费之前的各寿命影响指数及本次的寿命影响指数和副电池的最大寿命,来进行副电池的寿命是否完结的判定,如果寿命完结,则进行该警告(通知),因此,不会增大在信息携带终端上所装备的资源,即,不会增大信息携带终端的成本,就能报知副电池的寿命,能够进行作为主电池的备用而设置的副电池的寿命的更正确的判定。
因此,由于能够适当地进行副电池的更换时刻的报知,就能更完全地防止因未注意内置易失性存储器件的信息携带终端的副电池的寿命而导致重要信息丢失的事态的发生,从而增大信息携带终端的完善使用。
第二实施例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图7是表示在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中使用的电池特性表的图;图8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图9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其余部分的图。
该实施例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不同点是在放电量上增加了充电量来报知副电池的寿命。
即,如图7所示的那样,把电池特性表作为用放电量和充电量求出的副电池的寿命影响指数的构成,把图4所示的步骤SA112的放电量的计算,按图9所示的步骤SB112那样,进行充电量和放电量的计算。
因此,图7所示的电池特性表被存储在FROM 34A中,执行图8和图9所示的流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步骤的程序被存储在图6所示的ROM 32A中。用标号2A来代表该实施例的信息携带终端。
除此之外,该实施例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在图6中,与图1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下面参照图6至图9来对该实施例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该实施例中的本次使用的副电池的寿命判定处理开始时,在从键盘28输入电源接入的指示(本体电源的接入)之后(图8的步骤SB1)到事件的输入有无的判定(步骤SB11)为止的处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即,图8的步骤SB1至步骤SB11的处理与图3的步骤SA1至步骤SA11的处理相同。
当不需要进行设定变更时(步骤SB9的否),进行是否存在事件输入的判定(步骤SB11)。在事件中存在各种事件,这些事件通过键盘28和触摸屏44的操作而产生。在不需要事件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B11的否),进行是否从键盘28输入电源切除的指示的判定(步骤SB12),当判定是否定的时(步骤SB12的否),返回步骤SB11。当判定是肯定时(步骤SB12的是),进行信息携带终端本体的电源切断(步骤SB13),结束信息携带终端的处理。
与此相对,当判定有事件的输入(步骤SB11的是),而进行该事件是否是副电池的寿命确认的事件的判定时(步骤SB111),如果事件不是副电池的寿命确认的事件(步骤SB111的否),则进入步骤SB11的处理。
当事件是确认副电池寿命的事件时(步骤SB111的是),进行充电/放电经过的确认即进行充电量和放电量的计算(步骤SB112)。随着上次使用后的携带信息终端本体的电源切断,由计时器电路24进行计数来算出从副电池的充电动作开始到该充电动作停止为止的充电时间。从该充电时间和该充电时间中的副电池的电压和流出电流来算出充电量。并且,由计时器电路24计数并求出从由步骤SB3确认的装入时刻到步骤SB112的经过时间。从该经过时间和经过时间中的副电池的电压和流出电流来算出放电量。接着,算出的副电池的充电量和放电量被存储在FROM 34中。本次充电量和放电量算出之前的副电池的充电量和放电量,每次充电量和放电量的计算,被存储在FROM34中。
通过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参照FROM 34的电池特性表(图7),来求出寿命影响指数Lxx(步骤SB113)。接着,判定式(2)的值L2(剩余寿命)是否小于预定的基准值K(进行寿命的判定)(步骤SB114)。
      L2={L11×L12×…×Lnn}×Lmax            …(2)
其中,在式(2)中,L11,L12,…×Lnn是寿命影响指数,Lmax是副电池的最大寿命,例如,是时间。
当寿命的判定是否定的,即式(2)的值大于基准值K时(步骤SB114的否),进入步骤SB11的处理。
当寿命的判定是肯定的,即式(2)的值小于基准值K时(步骤SB114的是),进行寿命的警告(步骤SB115)。接着,进入步骤SB14的处理。
这样,根据该实施例的构成,在信息携带终端使用之前,由计时器电路24来对从由充电电路20所产生的副电池14的充电开始到该充电结束的时间进行计时,从计时的时间和副电池的电压和流入电流来算出充电量。通过电源接入的指示,副电池的消费(放电)开始,每次该放电开始,取入该放电的开始时刻,在该放电的进行中,当输入副电池的寿命确认的事件时,算出距取入的放电开始时刻的放电量。算出(取得)与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寿命影响指数,根据本次充电和放电之前的各寿命影响指数及本次的寿命影响指数和副电池的最大寿命,来进行副电池的寿命是否完结的判定,如果寿命完结,则进行该警告(通知),因此,不会增大在信息携带终端上所装备的资源,即,不会增大信息携带终端的成本,就能报知副电池的寿命,能够进行作为主电池的备用而设置的副电池的寿命的更正确的判定。
因此,由于能够适当地进行副电池的更换时刻的报知,就能更完全地防止因未注意内置易失性存储器件的信息携带终端的副电池的寿命而导致重要信息丢失的事态的发生,而能更完善地使用信息携带终端。
第三实施例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图11是表示在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中使用的电池特性表的图;图12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图13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图14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图15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其余部分的图;
该实施例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不同点是:在输入确认可备用时间的事件时,根据放电量来报知副电池的可能备用时间,以及,报知副电池的寿命和可能备用时间,并且,在存在简历设定的情况下,根据副电池的使用状况,报知可能使用时间。
即,如图11所示的那样,使电池特性表构成为:用放电量求出可能备用时间,当存在从信息携带终端的电源接入直到电源切除的确认可能备用时间的事件时,根据本次使用的放电量,来报知副电池的备用时间,并且,在每次寿命判定中存储寿命判定时的寿命消耗量和进行该寿命消耗量的消费中所需要的使用时间,从存储的各寿命消耗量算出一次的平均寿命消耗量并且从存储的各使用时间来算出一次的平均使用时间,然后,根据副电池的最大寿命、各寿命消耗量、平均寿命消耗量和平均使用时间,来报知副电池寿命完结之前的可能使用时间。因此,图11所示的电池特性表被存储在图10的FROM 34B中,执行图12至图15所示的流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步骤的程序被存储在ROM 32B中。用标号2B来代表该实施例的信息携带终端。
除此之外,该实施例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在图10中,与图1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下面参照图10至图15来对第三实施例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该实施例中的本次使用的副电池的寿命判定处理开始时,在从键盘28输入电源接入的指示(本体电源的接入)之后(图12的步骤SC1)到事件被输入(步骤SC11)为止的处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各步骤SC1~步骤SC11(相当于图4的步骤SA1~步骤SA11的步骤)的逐一说明。
当存在事件的输入(步骤SC11的是),并且该事件是副电池的寿命确认的事件时(图14的步骤SC111)的处理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相同(步骤SC112~步骤SC115)。在步骤SC114的寿命判定中,当被判定为寿命没有时(步骤SC114的是),在LCD 36上显示表示寿命完结的意思(步骤SC115),通过电源切断的指示来切断电源(用于除存储器之外的作为供电部的电源)之后(步骤SC18),切断信息携带终端本体的电源(步骤SC17)。
在步骤SC114的寿命判定中,当被判定为有寿命时(步骤SC114的否),进行电源切除的指示有无的判定(步骤SC12)。如果没有该指示(步骤SC12的否),进入步骤SC11的处理。如果有上述指示(步骤SC12的是),进行简历设定有无的判定(步骤SC13)。如果没有简历设定(步骤SC13的否),切断信息携带终端本体的电源(步骤SC17),结束信息携带终端的处理。
如果存在简历设定(步骤SC13的是),根据本次之前的使用履历,来进行副电池的寿命完结之前的可能使用时间的确认有无的判定(步骤SC14)。如果没有可能使用时间的确认(步骤SC14的否),切断信息携带终端本体电源(步骤SC17),结束信息携带终端的处理。
如果存在可能使用时间的确认(步骤SC14的是),进行可能使用时间的计算(步骤SC15)。可能使用时间S由式(3)算出:
         S={(LMAX-X)/Y}×Z                …(3)
其中,LMAX是副电池的最大寿命,例如,是时间,X是本次使用之前的每次使用的寿命消耗量之和(X1+X2+…+Xn,X1是第一次使用的寿命消耗量,X2是第二次使用的寿命消耗量,…Xn是第n次使用的寿命消耗量)。Y是本次使用之前的平均减少量X/n。Z是信息携带终端的本次使用之前的平均时间。寿命消耗量是上次之前的剩余寿命与本次之前的剩余寿命之差。剩余寿命由式(1)求出。平均时间这样求出:在每次使用时,由计时器电路24对从电源接入的指示(步骤SC1)到本体电源的切断(步骤SC17)为止的使用时间进行计时,用使用次数除各使用时间之和。
在LCD 36上显示算出的可能使用时间(步骤SC16),来进行本体电源的切断(步骤SC17),结束信息携带终端的处理。
当存在事件输入(步骤SC11的是),并且该事件是副电池的寿命的可备用时间的确认的事件时(图15的步骤SC121的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算出本次使用的放电量(步骤SC122)。用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FROM 34B的电池特性表(图11),来求出可备用时间(步骤SC123)。在LCD 36上显示该可备用时间(步骤SC124)。
接着可备用时间的显示,与副电池的寿命确认时相同,进行电源切除的指示有无的判定(步骤SC12)。如果没有该指示(步骤SC12的否),进入步骤SC11的处理。如果具有上述指示(步骤SC12的是),进行简历设定的有无的判定(步骤SC13)。
进入有无设定简历的判定处理来进行可能使用时间的显示之后(步骤8C16),切断本体电源,结束信息携带终端的处理。
这样,根据该实施例的构成,在信息携带终端的每次使用时,存储本次使用中产生的寿命消耗量和使用时间,从存储的各寿命消耗量算出一次的平均寿命消耗量,同时,从存储的各使用时间来算出一次的平均使用时间,然后,根据所存储的各寿命消耗量、所算出的平均寿命消耗量和平均使用时间以及副电池的最大寿命,来显示副电池寿命完结之前的可能使用时间(寿命预测值),向信息携带终端的使用者报知作为预测的副电池中所剩余的可能使用量。
并且,算出信息携带终端的每次使用的放电量,通过用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电池特性表,能够预测本次使用后的可备用时间。
能够预测这样的副电池的使用后的可能使用能力并通知使用者,而在适当的时期更换电池,因此,就能更完全地防止因未注意内置易失性存储器件的信息携带终端的副电池的寿命而导致重要信息丢失的事态发生,而改进信息携带终端的使用。
第四实施例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图17是表示在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中使用的电池特性表的图;图18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图19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图20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一部分的图;图21是表示该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程序的流程图的其余部分。
该实施例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不同点是:在可备用时间的确认的事件输入时,根据放电量和充电量来报知副电池的可能备用时间,以及,报知副电池的寿命和可能备用时间,并且,在存在简历设定的情况下,根据副电池的使用状况,报知可能使用时间。
即,如图17所示的那样,使电池特性表构成为:用放电量和充电量求出可能备用时间,根据从信息携带终端使用开始前由充电电路所产生的充电开始到其结束的充电量和从信息携带终端的电源接入直到电源切除过程中存在确认可能备用时间的事件的输入情况下本次使用的放电量,来报知副电池的备用时间,并且,在每次寿命判定中存储寿命判定时的寿命消耗量和进行该寿命消耗量的消费中所需要的使用时间,从存储的各寿命消耗量算出一次的平均寿命消耗量并且从存储的各使用时间来算出一次的平均使用时间,然后,根据副电池的最大寿命、各寿命消耗量、平均寿命消耗量和平均使用时间,来报知副电池寿命完结之前的可能使用时间。
因此,图17所示的电池特性表被存储在图16的FROM 34C中,执行图18至图21所示的流程的二次电池寿命判定处理步骤的程序被存储在ROM 32C中。用标号2C来代表该实施例的信息携带终端。
除此之外,该实施例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在图16中,与图1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下面参照图16至图21来对第四实施例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该实施例中的本次使用的副电池的寿命判定处理开始时,在从键盘28输入电源接入的指示(本体电源的接入的指示)之后(图18的步骤SD1)到事件被输入(步骤SD11)为止的处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各步骤SD1~步骤SD11(相当于图4的步骤SA1~步骤SA11的步骤)的逐一说明。
当存在事件的输入(步骤SD11的是),并且该事件是副电池的寿命确认的事件时(图20的步骤SD111)的处理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相同(步骤SD112~步骤SD115)。在步骤SD114的寿命判定中,当判定为寿命没有时(步骤SD114的是),在LCD 42上显示寿命完结的意思(步骤SD115),通过电源切断的指示(步骤SD17)来切断电源(用于除存储器之外的供电部的电源)之后,切断信息携带终端本体的电源。
在步骤SD114的寿命判定中,当被判定为存在寿命时(步骤SD114的否),进行电源切除的指示的有无的判定(步骤SD12)。如果没有该指示(步骤SD12的否),进入步骤SD11的处理。如果有上述指示(步骤SD12的是),进行简历设定有无的判定(步骤SD13)。如果没有简历设定(步骤SD13的否),进行信息携带终端本体的切断(步骤SD17),结束信息携带终端的处理。
如果存在简历设定(步骤SD13的是),根据本次之前的使用历史,来判定副电池的寿命完结之前是否有可以使用时间(步骤SD14)。如果确认没有可能使用的时间(步骤SD14的否),切断信息携带终端的本体电源,结束信息携带终端的处理。
如果确认存在可能使用的时间(步骤SD14的是),进行可能使用时间的计算(步骤SD15)。可能使用时间S由式(4)算出:
      S={(LMAX-X)/Y}×Z                        …(4)
其中,在式(4)中,LMAX是副电池的最大寿命,例如,是时间,X是本次使用之前的每次使用的寿命消耗量之和(X1+X2+…+Xn,X1是第一次使用的寿命消耗量,X2是第二次使用的寿命消耗量,…Xn是第n次使用的寿命消耗量)。Y是本次使用之前的平均减少量X/n。Z是信息携带终端的本次使用之前的平均时间。寿命消耗量是上次为止的剩余寿命与本次为止的剩余寿命之差。剩余寿命由式(2)求出。平均时间这样求出:在每次使用时,由计时器电路24对从电源接入的指示(步骤SD1)到本体电源的切断(步骤SD17)为止的使用时间进行计时,用使用次数除各使用时间之和。
在LCD 42上显示算出的可能使用时间(步骤SD16),来进行本体电源的切断(步骤SD17),结束信息携带终端的处理。
当存在事件输入(步骤SD11的是),并且该事件是确认副电池寿命的可备用时间的事件时(图21的步骤SD121的是),算出本次使用前的充电量和本次使用中消耗的放电量(步骤SD122)。用本次使用前算出并存储的充电量和本次使用中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FROM34B的电池特性表,来求出可备用时间(步骤SD123)。根据由计时器电路24对从由充电电路20所产生的充电的开始到其停止的充电时间进行计时,根据该充电时间和副电池的电压和流入电流来进行该充电量的计算,把算出的充电量存储在FROM 34C中。在LCD 36上显示求出的可备用时间(步骤SD124)。
接着可备用时间的显示之后,与副电池的寿命确认时相同,进行电源切除的指示有无的判定(步骤SD12)。如果没有该指示(步骤SD12的否),进入步骤SD11的处理。如果具有上述指示(步骤SD12的是),进行简历设定有无的判定(步骤SD13)。
进入简历设定有无的判定处理来进行可能使用时间的显示之后(步骤SD16),切断本体电源,结束信息携带终端的处理。
这样,根据该实施例的构成,在信息携带终端的每次使用时,存储本次使用中产生的寿命消耗量和使用时间,从存储的各寿命消耗量算出一次的平均寿命消耗量,同时,从存储的各使用时间来算出一次的平均使用时间,然后,根据所存储的各寿命消耗量、所算出的平均寿命消耗量和平均使用时间以及副电池的最大寿命,来显示副电池的寿命完结之前的可能使用时间(寿命预测值),向信息携带终端的使用者报知作为预测的副电池中所剩余的可能使用量。
并且,在信息携带终端的每次使用中计算充电量和放电量,通过用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并参照电池特性表,能够预测本次使用后的可备用时间。
能够预测这样的副电池的使用后的可能使用能力并通知使用者,而在适当的时期更换电池,因此,就能更完全地防止因未注意内置易失性存储器件的信息携带终端的副电池的寿命,而导致重要信息丢失的事态的发生,而改进信息携带终端的使用。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的具体构成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以进行设计的变更,它们都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虽然说明了从电池的最大寿命、本次计算之前的寿命消耗量之和、平均寿命消耗量和平均使用时间来求出第二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中的可能使用时间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在本次计算之前,算出电池中的寿命剩余量,从该寿命剩余量和平均寿命消耗量及平均使用时间来求出上述可能使用时间。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发明的构成,算出二次电池的每次使用的放电量,取得与算出的放电量相对应的寿命影响指数,根据本次使用之前的每次使用中所取得的寿命影响指数和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本次使用后的二次电池的寿命,按照所算出的寿命小于还是大于预定的阈值来判定二次电池的寿命是否完结,因此,不会增大在信息携带终端上所装备的资源,即,不会增大信息携带终端的成本,就能报知副电池的寿命,能够进行二次电池的寿命的更正确的判定。
每当二次电池使用前,算出本次使用之前的充电量和本次使用所产生的放电量,取得与所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寿命影响指数,根据所取得的每次使用的寿命影响指数和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本次使用后的二次电池的寿命,按照所算出的寿命小于还是大于预定的阈值来判定二次电池的寿命是否完结,因此,能够进行二次电池的寿命的更正确的判定。
算出本次使用前的二次电池的寿命剩余量、本次使用前的平均寿命消耗量和本次使用前的平均使用时间,根据所算出的寿命剩余量、平均寿命消耗量和平均使用时间,来输出本次使用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因此,能够在每次使用后向使用者报知二次电池中所剩余的可能使用时间。
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二次电池的寿命以及可能使用时间的报告,因此,能更好地防止因未注意内置有易失性存储器件的信息携带终端的副电池的寿命而导致重要信息丢失的事态发生,而改进信息携带终端的使用。

Claims (12)

1.一种二次电池寿命判定方法,判定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二次电池的寿命,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把已经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在存储装置中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
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
通过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根据上述二次电池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判定所算出的剩余寿命是否「小于」预定的基准值,当该判定结果是「小于」时,判定为寿命耗尽。
2.一种二次电池寿命判定方法,判定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二次电池的寿命,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在存储装置中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
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
通过所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判定所算出的剩余寿命是否「小于」预定的基准值,当该判定结果是「小于」时,判定为寿命耗尽。
3.一种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方法,算出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上述二次电池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一次使用的可能使用时间,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把已经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在存储装置中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所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
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
通过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根据上述二次电池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算出上述二次电池本次充放电循环结束时刻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算出用充放电循环数除上述二次电池从首次充放电循环到本次充放电循环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寿命消耗量的平均寿命消耗量,
算出上述二次电池从最初的充放电循环到本次的充放电循环的平均使用时间,
根据所算出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上述平均寿命消耗量和上述平均使用时间,来算出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一次使用中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从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扣除了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寿命消耗量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寿命消耗量这样求出:
在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把已经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在存储装置中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所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
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
通过用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各充放电循环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根据上述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所算出的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
通过用上述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各充放电循环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该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根据在上述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中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所算出的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从所算出的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扣除所算出的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寿命消耗这样求出:
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在存储装置中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
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
通过用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各充放电循环所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根据上述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所算出的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
通过用上述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各充放电循环所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并参照上述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根据在上述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中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所算出的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从所算出的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扣除所算出的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7.一种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判定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二次电池的寿命,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存储装置,在把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
第一放电量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
第一指数取得装置,通过该第一放电量计算装置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第一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第一寿命计算装置,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一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第一判定装置,判定由该第一寿命计算装置所算出的剩余寿命是否「小于」预定的基准值,当该判定结果是「小于」时,判定为寿命耗尽。
8.一种二次电池寿命判定装置,判定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二次电池的寿命,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存储装置,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
第一充电量/放电量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
第二指数取得装置,通过由该第一充电量/放电量计算装置所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并参照上述第二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第二寿命计算装置,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二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来算出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第二判定装置,判定由该第二寿命计算装置所算出的剩余寿命是否「小于」预定的基准值,当该判定结果是「小于」时,判定为寿命耗尽。
9.一种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装置,算出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充放电循环来使用的上述二次电池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一次使用的可能使用时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存储装置,在把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
第一放电量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
第一指数取得装置,通过该第一放电量计算装置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第一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剩余寿命计算装置,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一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算出上述二次电池本次充放电循环结束时刻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
平均寿命消耗量计算装置,用充放电循环数除上述二次电池从首次充放电循环到本次充放电循环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寿命消耗量,算出平均寿命消耗量;
平均使用时间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从最初的充放电循环到本次的充放电循环的平均使用时间;
可能使用时间输出装置,根据所算出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上述平均寿命消耗量和上述平均使用时间,来算出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一次使用的可能使用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剩余寿命计算装置所算出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从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扣除了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寿命消耗量的值。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寿命消耗量计算装置包括:
第三存储装置,在把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每次放电中已经对上述二次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
第二放电量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放电量;
第三指数取得装置,通过由该第二放电量计算装置所算出的放电量并参照上述第三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第一差值输出装置,输出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与上述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第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之差,上述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根据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三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算出的,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三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所算出的。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可能使用时间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寿命减少量计算装置包括:
第四存储装置,对应于每次上述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存储表示对应于上述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而预先测定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寿命减少的比例的指数;
第二充电量/放电量计算装置,算出上述二次电池的每个充放电循环的充电量和放电量;
第四指数取得装置,通过由该第二充电量/放电量计算装置所算出的充电量和放电量并参照上述第四存储装置来取得与所算出的上述充电量和放电量相对应的指数;
第二差值输出装置,输出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第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与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上述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之差,上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根据到上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次充放电循环中由上述第四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算出的,本次充放电循环后的二次电池的剩余寿命是根据到本次充放电循环为止的每个充放电循环中由第四指数取得装置所取得的指数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寿命算出的。
CNB001236016A 1999-08-30 2000-08-29 二次电池寿命判定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67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382799A JP3616528B2 (ja) 1999-08-30 1999-08-30 二次電池寿命判定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二次電池寿命判定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43827/1999 1999-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8270A CN1288270A (zh) 2001-03-21
CN1206764C true CN1206764C (zh) 2005-06-15

Family

ID=17109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360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6764C (zh) 1999-08-30 2000-08-29 二次电池寿命判定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433513B1 (zh)
JP (1) JP3616528B2 (zh)
KR (1) KR100386355B1 (zh)
CN (1) CN1206764C (zh)
TW (1) TW4761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72879B1 (ko) * 2000-12-13 2003-02-15 (주)에스티비 2차 전지 잔량 측정 방법 및 그 장치
LU90840B1 (en) * 2001-09-25 2003-03-26 Delphi Tech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a system sub-system or component
US6677860B2 (en) * 2001-10-19 2004-01-13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d of discharge indication based on critical energy requirement
GB0312303D0 (en) * 2003-05-29 2003-07-02 Yuasa Battery Uk Ltd Battery life monitor and battery state of charge monitor
US7482784B2 (en) * 2003-07-15 2009-01-27 Panasonic Corporation Degradation judgment circuit for secondary battery
US7073831B2 (en) * 2004-06-23 2006-07-11 Netshape International Llc Bumper with crush cones and energy absorber
US7620452B1 (en) * 2004-08-10 2009-11-17 Cardiac Pacemaker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the longevity of a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battery
JP4621135B2 (ja) * 2005-12-22 2011-01-2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2次電池駆動プリンタ
US7647205B2 (en) * 2006-06-07 2010-01-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ement of an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device to achieve a target life objective
US7504801B2 (en) * 2006-06-30 2009-03-17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profiling power cycles in a battery for indicating detrimental battery operation
FR2910735B1 (fr) * 2006-12-22 2009-07-03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u seuil de fin de decharge d'une batterie rechargeable
KR100903489B1 (ko) 2007-04-30 2009-06-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전지 주기 수명 검사 방법
US8649988B2 (en) * 2008-07-02 2014-02-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Service life estimation method for lead storage battery and power source system
US8131365B2 (en) * 2008-07-09 2012-03-06 Cardiac Pacemakers, Inc. Event-based battery monitor for implantable devices
TWI441015B (zh) * 2008-09-22 2014-06-11 Quanta Comp Inc 電池壽命警示系統及電池壽命警示方法
JP5453769B2 (ja) * 2008-11-06 2014-03-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診断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用電池診断方法
JP2010172186A (ja) * 2008-12-26 2010-08-05 Panasonic Corp 電子機器及びバッテリの残りの使用可能時間を算出する方法
EP2290387A3 (en) * 2009-08-31 2016-11-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battery value index
EP2345904B1 (en) * 2010-01-11 2012-09-26 Coronis SAS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TWI412775B (zh) * 2011-01-17 2013-10-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電池充放電可靠度測試系統及方法
JP2012155981A (ja) * 2011-01-26 2012-08-16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蓄電池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再利用機器と管理サーバ
TWI426288B (zh) 2011-12-26 2014-02-11 Ind Tech Res Inst 電池老化估測方法
KR102009636B1 (ko) * 2013-11-29 2019-08-13 한국전지연구조합 셀의 성능 측정방법
US9559390B2 (en) * 2013-12-19 2017-01-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attery degradation accumulation methods
KR101473156B1 (ko) * 2014-09-12 2014-12-15 티엠에스비주식회사 2차전지의 수명 예측장치 및 방법
CN109188303B (zh) * 2018-08-13 2021-11-23 莱茵技术监护(深圳)有限公司 快充系统测试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673036B (zh) * 2019-07-24 2021-09-28 广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基于obd计算技术的车辆故障预警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90841A (en) * 1980-10-14 1983-06-28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Monito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attery power supply
JPH0317966A (ja) 1989-06-15 1991-01-25 Yuasa Battery Co Ltd データ記憶装置
JPH07230344A (ja) 1994-02-21 1995-08-29 Toshiba Corp 携帯型電子機器及び電池パック
JP2878953B2 (ja) * 1993-12-27 1999-04-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バッテリの残容量検出方法
JPH07201370A (ja) 1993-12-28 1995-08-04 Nri & Ncc Co Ltd 二次電池の電池履歴メモリー装置
JP3372376B2 (ja) 1994-11-09 2003-02-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及び電池装置
JPH0922741A (ja) 1995-07-05 1997-01-21 Hitachi Ltd 電池残量推定装置
JPH09197029A (ja) * 1996-01-19 1997-07-31 Canon Inc 電池制御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および電池制御装置の電池制御方法
WO1998002933A1 (en) * 1996-07-17 1998-01-22 Duracell Inc. Battery operating system
JPH1179063A (ja) * 1997-09-16 1999-03-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2次電池の充放電寿命判定・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1068169A (ja) 2001-03-16
JP3616528B2 (ja) 2005-02-02
KR20010021461A (ko) 2001-03-15
KR100386355B1 (ko) 2003-06-02
US6433513B1 (en) 2002-08-13
CN1288270A (zh) 2001-03-21
TW476168B (en) 2002-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6764C (zh) 二次电池寿命判定方法和装置
CN100340948C (zh) 电子设备、电池组、电子设备的电源控制方法
CN1178327C (zh) 电池组件和电池系统
CN1104768C (zh) 蓄电池租赁系统
CN1308791C (zh) 计算机系统
US6204640B1 (en) Battery charger and battery charging method
CN1476142A (zh) 二次电池的充电装置及其充电方法
CN1949583A (zh) 电池装置
CN1731613A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1864296A (zh) 燃料电池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559098A (zh) 用于电池充电的系统和方法
CN1862279A (zh) 电池组老化率估算、故障检测方法和电池组管理监测装置
CN1496592A (zh) 二次电池的再利用方法
CN1941494A (zh) 二次电池的控制装置以及二次电池输出功率的控制方法
CN1821801A (zh) 二次电池的内部短路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二次电池的电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279675C (zh) 充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182619C (zh) 具有时钟装置的电动装置
CN1525617A (zh) 电子设备和蓄电池单元
JP2011115031A (ja) 電源供給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充放電制御方法
CN1638228A (zh) 信息处理装置、控制方法、程序和记录媒体
CN1734281A (zh) 电子设备系统和电子照相机系统
JP2009033843A (ja) 充電装置および充電方法
JP2022516947A (ja) 並列で接続された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のバランシング装置及び方法
CN1926707A (zh) 燃料电池单元、燃料电池单元的控制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JP2009194947A (ja) 充放電深度管理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蓄電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JAPAN NEC INFRONTIA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IPPON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201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20109

Address after: Kawasaki,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C Yingfu Dairy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C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EC INFRONTIA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INFRONTIA CORP.

Effective date: 20141128

Owner name: NEC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INFRONTIA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4112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12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EC Corp.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PLATFORMS, 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128

Address after: Kawasaki, Japan

Patentee after: NEC PLATFORMS, Ltd.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Yingfu Dairy Co.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615

Termination date: 201808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