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2675C - 自动媒体交换设备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动媒体交换设备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2675C
CN1192675C CN98803610.XA CN98803610A CN1192675C CN 1192675 C CN1192675 C CN 1192675C CN 98803610 A CN98803610 A CN 98803610A CN 1192675 C CN1192675 C CN 119267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d
wireless
service medium
medium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988036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4490A (zh
Inventor
威斯利·斯图亚特·琼斯
路易斯·P·德拉弗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torola Mobility LLC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torol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torola Inc filed Critical Motorola Inc
Publication of CN1254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4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26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267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4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for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 H04Q11/0428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e. 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gitised signals, e.g. speech, data, telecentral, television signals
    • H04Q11/0478Provisions for broadban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04L2012/5603Access techniques
    • H04L2012/5604Medium of transmission, e.g. fibre, cable, radio
    • H04L2012/5607Rad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04L2012/5614User Network Interface
    • H04L2012/5615Network termination, e.g. NT1, NT2, PB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04L2012/5614User Network Interface
    • H04L2012/5616Terminal equipment, e.g. codecs, sync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04W36/14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媒体交换设备自动地在通信网的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间交换用户设备。交换设备包括一个协议阶层,具有网络层,逻辑链路控制层,第一套有线服务媒体未用的较低层次和第二套无线服务媒体专用的较低层次。选择器对有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作出响应以选择第一套较低层次,并还对有线服务媒体的不可用性和无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作出响应以选择第二套较低层次。

Description

自动媒体交换设备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针对通信网领域,更具体地针对一种新方法和设备,它允许在通信网的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之间自动交换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两站之间的多媒体通信可使用有线也可使用无线通信网。这些有线网可以是例如以太网那样基于包的,也可以是例如异步传送模式(ATM)那样基于电路的网。这些网可存在于一个办公室大楼内,或在同一公司的不同办公地点之间,以供公司雇员使用。在例如膝上计算机的可携设备的条件下,当用户离开他自己的办公室而或者在公司企业内部,或者出差时,他可能希望使用无线通信网与其它设备,包括有线的公司网上的设备通信。类似地,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台式计算机的静止设备也可能希望通过无线网与其它设备通信。
在无线网中,高速有线通信网(主体网)可与一群基站通信,而这些基站又通过无线连接与网络服务的用户通信。这些网可基于ATM技术。因此,一批用户可用无线通信连至一个基站,而该基站又通过ATM交换机连至高速主体网。用户可以是静止或是移动的,对于移动用户而言,当用户进入和离开由不同基站服务的区域时,用户可能不时地需要与不同基站通信。在使用ATM主体网的有线网中,用户可直接连至ATM交换机。
对于台式计算机,通常由安装于计算机壳内或罩内的合适接口板或“总线匹配器”(例如s-bus,Nubus,ISA,PCI,EISA或类似产品)支持有线和无线通信。在有线网中使用合适的接插件元件或插头,或使用在壳或罩外伸出的合适天线与无线网通信。然而,为自有线网切换到无线网,如正在进行通信,则可能必须结束连接。也即,通常采取以下步骤:关闭计算机,拔下现有接口板,安装适合于将用的网络的新接口板,并经常提供新软件以支持新接口。在此问题之外,通常高层应用软件要求重新配置以便使用网络配置中的改变。
对于膝上计算机,通常由例如PCMCIA型接口卡那样的网络接口卡提供通信,它相对地较小,差不多是信用卡大小的部件,可插入膝上机壳侧板中的槽内。然而,这些不同网络接口卡或PCMCIA型卡或专用于有线或专用于无线网,以致必须结束通信会晤,切断膝上机电源并改换网络接口卡以与新网通信。再次,以此方式改换卡后,可能还需要提供新软件以支持新接口卡。
因此,现有技术一直都要求多块必须能互换的接口卡,或者其它特定的设备配置以允许将用户设备自有线变换为无线通信网。例如ATM卡的模块接口卡允许用户为不同型号的有线连接插入不同模块;然而,用户仍然必须自主机中拔出接口卡以更换模块。多个模块不能连至一个接口卡,而所支持的全部模块使用一个有线媒体。因此,在此方法中不可能在有线和无线媒体之间进行自动切换。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通信网的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间自动地交换用户设备的媒体交换设备,包括:一个协议栈,包括一层网络层,一层逻辑链路控制,第一套与有线服务媒体相关连的较低层次及第二套与无线服务媒体相关连的较低层次;及选择装置,对有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作出响应,用于选择第一套与有线服务媒体相关连的较低层次,以及还对有线服务媒体的不可用性和无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作出响应,用于选择与无线服务媒体相关连的所述第二套较低层次,其特征在于,该选择装置被配置为对其进行操作以连续确定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从而响应有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和无线服务媒体的不可用性,继续使用有线服务媒体,响应无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和有线服务媒体的不可用性,继续使用无线服务媒体,以及响应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均可用,进入评估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之间自动地交换包括有线硬件和无线硬件的通信网络设备的用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有线服务媒体是否可用;确定无线服务媒体是否可用;当确定有线服务媒体为可用和确定无线服务媒体为不可用时启动有线硬件;及当确定无线服务媒体可用和确定有线服务媒体不可用时启动无线硬件,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下列步骤:连续确定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当确定有线服务媒体可用,而无线服务媒体不可用时,继续使用有线服务媒体;当确定无线服务媒体可用,而有线服务媒体不可用时,继续使用无线服务媒体,以及当确定有线服务媒体和无线服务媒体均可用时,响应连续确定步骤,进入评估状态。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可由有线和无线媒体两者都访问的ATM网的功能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有线和无线通信媒体两者的修改的协议阶层的功能图;
图3是功能图,用于阐述图2协议阶层中选择两套分别专用于有线和无线媒体的不同层次中的一套;
图4是阐述网络接口卡的方块图,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别用于有线和无线媒体的硬件部件;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网络接口卡的简化侧面图,其中在卡之外提供有线专用硬件;
图6是用于阐述根据本发明的多个操作状态及其操作中间的图;及
图7-10是流程图,用于阐述根据本发明的使用图6的操作状态的设备和方法的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先看图1,其中异步传送模式(ATM)网用作主体网10,它由多个例如ATM交换机12所组成,后者由光纤、电缆或其它合适的有线连接媒体14所互连。多个用户设备16、18、20、22、24、26和28连至ATM交换机12,从而或通过有线或通过无线通信或服务媒体形成ATM主体网的结点。在优选实施例中,用户设备28用有线服务媒体38连至ATM交换机12。
用户设备16、18、20、22、24和26由无线服务媒体服务以便与相应的基站30、32通信。而这些基站30和32又与ATM交换机12通信,此通信最好通过例如同轴或光纤电缆34、36这样的有线设施实现。基站30、32中每个站可指定对图1中所示椭圆代表的给定区域提供服务。如此安排以便使由图1中椭圆所代表的区域内的膝上计算机或其它移动通信设备可与基站30和基站32中的一个站通信,这些区域可有些重叠,如用户设备20和22周围区域所示。
虽然本发明此处将参照优选实施例详细加以描述-在该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包括一台膝上计算机-但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应用。其它应用,例如台式计算机或其它任何可通过不同类型有线或无线通信或服务网络进行通信的用户设备也可利用本发明。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自动媒体交换的设备和方法,用户设备16-28中的任何一个可通过它使用有线或无线服务媒体与主体网10通信,而且可根据预定准则在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之间交换选择和使用有线或无线服务媒体。当如上描述ATM网时,本发明可用于其它网,如以太网。ATM和以太网两者也都能支持无线网通信产品,上面参照图1描述和阐释了一个在ATM环境中的例子。无线网的其它例子包括码分多址(CDMA)和移动通信的全球系统(GSM)。GSM是欧洲蜂窝(无线)通信系统,而CDMA是当今在亚洲部分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
参照图2,阐述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或服务媒体的修改的协议阶层。最高层是由通信网,例如声音通信、数据通信、文本、视频等所服务的应用层40。该协议阶层还包括一层网络层42和一层逻辑链路控制层44。这两层对有线和无线通信服务媒体两者是公用的。简言之,这两层处理数据打包,数据编帧和缓存及类似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允许通过ATM网或任何其它选用于通信的网络在设备之间实现数据通信。网络层和逻辑链路控制层的功能及上述打包、编帧、缓存等功能的进一步描述可在下列出版物中找到:1988年由Addison-WesleyPublishing Co.出版,Mischa Schwartz编写的“Tele CommunicationsNetworks,Protocols,Modeling,and Analysis”;1992年由Prentice Hall出版Dmitri Bertsekas和Robert Gallager编写的“Data Networks”及1991年由Prentice Hall出版Douglas Comer编写“Internetworking withTCP/IP”第一卷。
在逻辑链路控制层44之下有两套较低层次,它们分别专用于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并在图2中一般由参考数字46和48标示。第一套较低层次46专用于有线服务媒体并包括一层有线媒体访问(MAC)层50和一层有线物理层52。有线物理层52代表专用于与有线服务媒体连结的硬件,包括一个合适的物理插头或端头,它可自用户设备中伸出至外部,以便连至电缆上的啮合插座或有线服务媒体的其它有线输入端。
相应的网络层、逻辑链路控制层和媒体访问层42、44和50最初包含于可在合适的处理器部件上运行的软件中,以完成赋予每层的不同功能。在这方面,MAC层50负责例如碰撞检测这样的功能,也即,检测两个同时发送的用户以避免来自这样两个用户的数据进入网络时发生碰撞。MAC层的构成和功能的进一步描述可在以上引用的出版物中找到。
参照第二套低层次48,它们包括专用于无线服务媒体的一层无线MAC层54和无线物理层56。无线MAC层54的结构和功能类似于以上描述的有线MAC层50。无线物理层56可包括无线电发射和接收部件和一个适合于与无线服务媒体通信的天线。除MAC和物理层54和56外,第二套较低层次还包括一层无线网格层58(下面将描述),它可最初包含于软件中并由合适的处理器部件所执行。
网格层58专用于无线服务媒体并控制例如哪一个用户设备连至哪个基站,例如在参照图1所描述的网络中,网格层58还控制和处理基站之间的交接和自主体网至正确基站的路由操作以完成与网络连接的相应用户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网格层58主要完成为便于在无线环境中两个用户设备之间通信而必须做的每一件事。此类型的网格层的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描述也可在以上引用的出版物中找到。
参照图3,功能图显示一个自动媒体或网络交换设备,它包括一个选择器或选择装置60,后者对有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作出响应,以选择第一套较低层次46或图3中标示的“有线层次”。类似地,选择器60对有线服务媒体的不可用性和无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作出响应,以选择第二套较低层次48或图3中标示的“无线层次”。
选择器或选择装置60可包括合适的感测硬件和软件,用于确定不同有线或无线服务媒体的存在或缺少。可用如图3中参考数字62中所标示的载波感测方法完成对有线服务媒体的感测。该选择器60还包括合适的用于根据预定准则确定选择哪个网(有线或无线)的软件及合适的用于执行此功能所必需的软件的处理器部件。在此后一方面,该选择器60可与用户设备的其它功能共享处理器部件。
前面描述的只根据有线或无线媒体的可用性的选择装置或选择器60的操作是根据本发明的最简单或最基本形式的。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选择器或选择装置60将在确定不同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之外,根据预定准则对这类可用的媒体的可接受性或合适性作出响应,以便或选择有线或选择无线服务媒体以供具体应用。因此,对于优选有线服务媒体的应用场合,即使已在使用无线服务媒体,选择装置所包括的装置也将对有线服务媒体成为可用这一事实作出响应,以便在无线层次(第二套较低层次)48与有线层次(第一套较低层次)46之间切换。
对于两套较低层次46和48之间的交换而言,无线网格层58还包括装置,用于处理层次间交换时的交接和路由协议和用于分别向网络层和逻辑链路控制层42和44送信号以及当媒体之间发生交换时通知应用层40。
根据优选实施例,网格层58还包括用于通知用户设备有关无线网可用性的信息的装置(即,用户设备是否位于兼容无线网服务提供者,例如图1中阐述的系统的基站30或32的范围内)。在这方面,附加的人类可感受装置被优选地采用并由网格层给出信号以便如此将这类信息通知用户。此人类可感受标示可具有简单LED或其它这种发光元件的形式,或者可具有在膝上计算机屏幕上或其它使用视频显示器的用户设备上产生消息的形式。
现参照图4,其中以图形方式阐述网络接口卡70(也称为PCMCIA接口适配器),它可作为用于膝上计算机的本发明特定实施例加以提供。简而言之,通常的膝上计算机包括一个或多个外部可访问槽,用于接纳一个或多个接口卡或适配器,它们的尺寸大约与信用卡相同(只是通常数倍厚)。这些接口卡包括所有为完成特定功能而需要的部件,例如提供传真调制解调器等。然而,现有接口卡只专用于单品种网络,同时不像本发明,不允许在有线和无线网之间交换。
根据本发明,网络接口卡70包括合适的部件,例如微处理器72和存储器,后者的形式为只读存储器(ROM)74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76两者。这些部件可包含上面参照图2描述的网络层42和逻辑链路控制层44的硬件和软件部件。这些部件还可能包含除有线物理层52和无线物理层56以外的与两套较低层次46和48相关连的硬件和软件。
在这方面,包括前述的层次52和56的无线或无线电专用硬件和有线专用硬件分别配备于卡70上,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52和56所标示。无线电专用硬件可包括外部伸出的天线部件78及有线专用硬件可包括外部伸出的接插件部件80,如上面所讨论过的。提供一个软件控制交换机72,当根据下面将进一步描述的预定准则选择或者有线或者无线服务媒体时,交换机72用于选择合适的物理层或硬件。
如上所述,网络接口卡70包括用于支持有线和无线(无线电)连接两者的硬件。设备上的软件使卡能以无缝透明的方式在有线或无线服务之间切换。为提供此功能,接口卡70包括一个以软件实施的交换机82,用于控制使用哪个硬件。由无线电专用的硬件或有线链路完成所有由所用网络协议所要求的必需“打包操作”。通过交换机传送的数据按更高的网络层规格格式化,但通常需要附加格式化,以便与所用的具体网络兼容。
简短地参照图5,显示了网络接口卡的略为简化的侧视图,一般以参考数字70a标示。如图5中所示,提供有线专用的硬件,也即在网络接口卡70a之外提供实现有线连接所需附加硬件,也是属于本发明范围之内的。图5中用于实现有线网连接的硬件用参考数字52标示。图5中另有一个附加卡接口57,它旁路无线电专用硬件56(包括天线78),用于与有线专用硬件52a接口。在另一方面,图5实施例基本上与以上参照图4显示和描述的内容相同。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应理解该设备既包括如图4中所示网络接口卡70,又包括图5中所示网络接口卡70a连同附加的卡以外的有线未用硬件52a。
根据本发明,该设备可使用载波感测技术也即感测网络的载波信号以检测何时它连至有线网主体。在检测到存在有线网后,本发明确定该网是否与用户所希望的信息、服务器和/或场所相“兼容”或连接。词“ping”(强制回应)此处一般用于意指测试目的地的可到达性的过程和程序,它发送一个请求回答的信号并等待回答。这种类型的过程和程序可用于不同连网协议。
在正在进行无线连接的情况下,有线网用于“ping”(强制回应)基站。这将确定是否可用合适的网络路由操作来维持所有用户的无线连接。强制回应操作及其它用户的优选的结果然后用于确定是否应在连网服务之间进行交换。
类似地,无线电硬件56如此构成以使它能自动地检测一个基站或其它可实行连接的发射结点。在正在进行有线连接的情况下,使用无线连接来强制回应一个合适的网站,以便设备可通过有线链路与之通信。这将确定是否可用适当的网络路由操作来维持所有用户的有线连接。该设备利用强制回应操作和其它用户优选的结果来确定是否应在连网服务之间实行交换。
在既不使用有线也不使用无线服务但欲检测到网络的情况下,该设备强制回应合适的预定(根据用户优选)网站以确定是否两个网络服务中有一个服务可用和兼容。然后该设备根据用户的优选和根据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来确定优选的连接。
                            操作
在高层上,自动媒体或网络交换方法(及采用该方法的设备或装置)具有五种操作状态。为加强清晰性,下面将参照图6的图及其后(图7-10)的流程图分别单独地描述这些状态。
状态0(600)-确定服务(搜索)
当启动用户设备时(即第一次通电或当不存在任何通信服务时),该设备进入“搜索”模式。在此模式中该设备连续地试图通过无线链路检测基站,并检查有线连接的存在。该设备处于此状态中,直至任何一种服务可用时止。如两种服务都同时成为可用,则该设备进入状态3(603),即服务评估状态。
图7显示一个当在状态0(600)时操作的流程图。应指出,在离开状态0(600)时该设备或者连至有线网(701),连至无线网(702),或者当两种服务都可用(703)时该设备进入状态3(603)。在这方面,图6中用参考数字1-12标示状态间的转移,这些同样的参考数字也在图7-10中相应的转移点处重复。
当设备在使用有线或无线连接时,它已完成为实现连接设置而必需的步骤。至少这包括如图7中所示的配置有线/无线网络信息和启动有线/无线硬件(704)。设置可再包括例如ATM网络情况下的虚拟电路分配及将网络地址赋予卡70(70a)和主计算机。
状态1(601)-使用的有线服务
参照图8,当感测并使用一个兼容的有线服务媒体或网络连接时,或在确定虽然也可用无线服务媒体但有线连接是优选的连接之后因而使用有线连接时,进入状态1(601)。在此状态中该设备已通过合适的载波信号检测到它已连至兼容的有线主体网并已完成必要步骤以使用此连网连接。
因此,本发明允许用户和支持软件通过有线链路(801)与网络通信,同时周期地试图(802)通过无线链路检测基站。
状态2(602)-使用的无线服务
仍参照图8,或当与基站的无线链路已与兼容的主体网建立时,或当在确定虽然可用有线服务媒体但无线服务媒体或连接是优选的连接之后因而使用后者时,进入状态2(602)。在此状态中该设备已检测到一个无线基站并已确定它已连至一个兼容主体网。接口卡70(70a)也已完成必要步骤以使用此连网连结。
因此,本发明允许用户和支持软件通过无线服务媒体(803)与网络通信,同时周期地试图(804)连至有线服务媒体。
对于状态1和2两者,该设备保持于此状态中,或者直至通过此服务媒体的网络连接不可用时止,从而回至状态0(600),或者直至另一个服务媒体成为可用时止,从而回至状态3(603)并对两种服务媒体进行评估。图8显示状态1和2两者的流程图。
注意到,当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两者都可用时进入状态3(603)。在此状态中,根据网络负载和吞吐量以及用户对服务品质的选择,即所希望的吞吐量(位率),等待时间和抖动(等待时间的变动),该设备确定应选用哪种服务媒体。
当或自状态1(601)或自状态2(602)进入状态3(603)时,在确定哪个服务媒体是所希望的过程中仍保持现有服务媒体网络连接。换言之,在监视另一个服务媒体的连接品质的同时并不中断或断开用户的服务。
状态3(603)-服务评估
图9显示状态3(603)的流程图。由于进入此状态时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两者都可用,该设备让此状态连至一个服务媒体。使用预定准则执行一系列决策(901-906)以确定是否要保证交换媒体或用户是否希望交换媒体。以此方式,该设备可或者确定应该交换媒体(907),或者通过回至(908,909)或者状态1(601)或者状态2(602)以便保持现有服务媒体。在完成状态3(603)时,设置设备中的定时器,同时设备保持于或者状态1(601)或者状态2(602)中,直至该定时器计时满期。这事实上可防止该设备在两种网络都可用时在两种网络间来回交换。当设备确定应该交换服务媒体时,它进入状态4(604),转移状态。
状态4(604)-转移
当确定该设备应自一种服务媒体转移至另一媒体时,设备进入状态4(604)。图10的流程图阐释状态4(604)的操作。
在此状态中,设备允许用户和支持软件通过在服务评估状态(603)中确定为优选的服务媒体与网络通信,同时还保持通过另一服务媒体的网络连接。以此方式,设备能无缝地自一个服务媒体转移到另一个。向应用层通知网络改变(“连网改变”)及每个可用网的可接受度或服务质量(QoS)(1001,1002)。在退出之前,先前所用配置的硬件停止工作(1003,1004)以使新媒体独自工作。
如先前所指出的,图6的状态转移图显示可能遇到的全部转移。下面将简单地介绍。这些状态转移也显示于图7-10的流程图中,下面的数字对应于图6中和图7-10中转移点所用数字。
1)状态0(600)至状态1(601)-设备确定唯一可用的服务媒体是有线的,并配置该系统以使用有线连接。
2)状态0(600)至状态2(602)-设备确定唯一可用的服务媒体是无线的,并配置该系统以使用无线连接。
3)状态0(600)至状态3(603)-设备检测到有线和无线两种服务媒体都存在,并必须根据用户的优选来确定使用哪种服务媒体。
4)状态1(601)至状态0(600)-有线服务媒体/网络连接不再可用。
5)状态1(601)至状态3(603)-用户设备正使用有线服务媒体,同时感测到无线服务媒体的存在。现设备检测到两种服务媒体都存在,并根据用户的优选来确定使用哪种服务媒体。
6)状态2(602)至状态0(600)-无线服务媒体/网络连接不再可用。
7)状态2(602)至状态3(603)-用户设备正使用无线服务媒体并感测到有线网的存在。该设备现在检测到两种服务媒体的存在,必须根据用户的优选来确定使用哪种服务媒体。
8)状态3(603)至状态1(601)-根据用户优选,设备决定保持有线服务媒体而不是交换到无线服务媒体。
9)状态3(603)至状态2(602)-根据用户优选,设备决定保持无线服务媒体而不是交换到有线服务媒体。
10)状态3(603)至状态4(604)-根据用户优选,设备决定自现有服务媒体/网络连接交换至另一种。
11)状态4(604)至状态1(601)-设备已完成必要步骤以便从使用无线服务媒体/网络连接交换或转移至有线服务媒体/网络连接。
12)状态4(604)至状态2(602)-设备已完成必要步骤以便从使用有线服务媒体/网络连接交换或转移至无线服务媒体/网络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也可包含于其它无线系统中,例如CDMA和GSM。在这两个系统中,有线和无线服务之间的交换方式类似于两个基站之间的无线交接。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个操作也可对特定连网技术以无缝或透明方式完成。
当例如用于CDMA或GSM的设备确定需要交换至另一连网类型时,也即当该设备进入状态4时,该设备发出信号要求交接。该设备将报告,有线连接的信号强度高于任何其他报告的基站的信号强度,从而启动交接。较高层连网层次的操作事实上与以前各节中所讨论的内容相同。

Claims (20)

1.一种用于在通信网的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间自动地交换用户设备(16-18)的媒体交换设备,包括:
一个协议栈,包括一层网络层,一层逻辑链路控制,第一套与有线服务媒体相关连的较低层次及第二套与无线服务媒体相关连的较低层次;及
选择装置(60),对有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作出响应,用于选择第一套与有线服务媒体相关连的较低层次,以及还对有线服务媒体的不可用性和无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作出响应,用于选择与无线服务媒体相关连的所述第二套较低层次,其特征在于,该选择装置被配置为对其进行操作以连续确定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从而响应有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和无线服务媒体的不可用性,继续使用有线服务媒体,响应无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和有线服务媒体的不可用性,继续使用无线服务媒体,以及响应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均可用,进入评估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选择装置还包括一个装置,当使用第一无线服务媒体时对第一有线服务媒体成为可用的事实作出响应,用于在所述第二套较低层次和所述第一套较低层次间实行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设备,其中所述选择装置还包括载波感测装置(62),用于感测通信网的载波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套较低层次(46)包括一层有线媒体访问层(50)和一层有线物理层(52)。
5.根据权利要求4的设备,其中所述有线物理层包括配置以便接至给定有线服务媒体的啮合接插件的一个接插件。
6.根据权利要求4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套较低层次(48)包括一层无线媒体访问层(54)和一层无线物理层(56)。
7.根据权利要求6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套较低层次(48)还包括一层无线网格层(58)。
8.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套较低层次(48)包括一层无线媒体访问层(54)和一层无线物理层(56)。
9.根据权利要求8的设备,其中所述无线物理层包括一个无线电天线。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套较低层次还包括一层无线网格层(58)。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设备,其中所述无线网格层还包括用于处理交接和路由协议的装置,所述交接和路由协议用于在所述第二套较低层次和所述第一套较低层次间实行交换,所述无线网格层还包括当发生交换时用于发信号给逻辑链路控制和网络层的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设备,其中所述无线网格层在操作上连至更高层应用层和所述选择装置。并包括当在有线服务媒体和无线服务媒体间发生交换时用于通知所述更高层应用层的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还包括一层对无线服务媒体可用性作出响应的网格层,网格层包括用于将有关无线服务媒体可用性的信息通知设备用户的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选择装置(60)还包括服务评估装置,对有线和无线两种服务媒体的存在作出响应,用于根据预定准则确定选择所述第一和第二套较低层次中哪一套。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设备,其中所述选择装置还包括轮询装置,对第二套较低层次的选择作出响应,用于周期地确定是否有线服务媒体已成为可用。
16.根据权利要求1的设备,其中所述选择装置还包括对所述第一套较低层次的选择作出响应并用于周期地确定是否无线服务媒体已成为可用的装置。
17.一种用于在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之间自动地交换包括有线硬件和无线硬件的通信网络设备的用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有线服务媒体是否可用;
确定无线服务媒体是否可用;
当确定有线服务媒体为可用和确定无线服务媒体为不可用时启动有线硬件;及
当确定无线服务媒体可用和确定有线服务媒体不可用时启动无线硬件,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下列步骤:
连续确定(600)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的可用性;
当确定有线服务媒体可用,而无线服务媒体不可用时,继续使用(601)有线服务媒体;
当确定无线服务媒体可用,而有线服务媒体不可用时,继续使用(602)无线服务媒体,以及
当确定有线服务媒体和无线服务媒体均可用时,响应连续确定步骤,进入评估状态(603)。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启动有线硬件步骤之前,配置有线网信息,以及在启动无线硬件步骤之前配置无线网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7的方法,还包括进入所述转移状态的步骤,所述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连网改变的信息通知较高层的应用;
根据所选网络媒体配置无线和有线网络信息中的一种;
启动有线和无线硬件中的一种;及
停止使用有线和无线硬件中的另一种。
20.根据权利要求17的方法,其中评估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是否满足有线服务的预定优选条件;
确定是否满足无线服务的预定优选条件;
确定有线和无线服务中的一种的用户优选条件的存在;
根据所有所述确定步骤决定应使用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中的一种;
确定当今正使用有线和无线服务媒体中的哪一种;及
当现今既不用有线又不用无线服务时进入转移状态。
CN98803610.XA 1997-03-25 1998-03-06 自动媒体交换设备和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1926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8/827,014 1997-03-25
US08/827,014 US6137802A (en) 1997-03-25 1997-03-25 Automatic media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54490A CN1254490A (zh) 2000-05-24
CN1192675C true CN1192675C (zh) 2005-03-09

Family

ID=25248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803610.XA Expired - Lifetime CN1192675C (zh) 1997-03-25 1998-03-06 自动媒体交换设备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137802A (zh)
EP (1) EP0972421A1 (zh)
CN (1) CN1192675C (zh)
AU (1) AU6688198A (zh)
WO (1) WO19980434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19266B1 (en) * 1998-01-05 2003-02-11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Layering of wireless packet data service
AU1301900A (en) * 1998-09-30 2000-04-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ata link layer manager for network access
FI107001B (fi) * 1999-03-12 2001-05-1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Tiedonsiirtojärjestelmä ja datasovitin
US6526034B1 (en) 1999-09-21 2003-02-25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Dual mode subscriber unit for short range, high rate and long range, lower rate data communications
GB9923070D0 (en) 1999-09-29 1999-12-01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Multilaye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7177952B1 (en) * 1999-10-01 2007-02-13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witching between two network access technologies without interrupting active network applications
US7797367B1 (en) * 1999-10-06 2010-09-14 Gelvin David C Apparatus for compact internetworked wireless integrated network sensors (WINS)
JP3430509B2 (ja) * 1999-12-03 2003-07-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7653030B2 (en) * 2000-04-12 2010-01-26 Nokia Corporation Generation broadband wireless internet, and associated method, therefor
US7372868B2 (en) * 2000-12-14 2008-05-13 Intel Corporation Mobile agent connectivity
US6917611B2 (en) * 2001-02-17 2005-07-12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an on going communication of user information between a wireless connection and a wired connection
US7136364B2 (en) * 2001-03-29 2006-11-14 Intel Corporation Maintaining a reliable link
US7689210B1 (en) 2002-01-11 2010-03-30 Broadcom Corporation Plug-n-playa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515557B1 (en) 2002-01-11 2009-04-07 Broadcom Corporation Reconfiguration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862448B1 (en) * 2002-01-11 2005-03-01 Broadcom Corporation Token-based receiver diversity
US6760318B1 (en) 2002-01-11 2004-07-06 Airflow Networks Receiver diversity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788658B1 (en) * 2002-01-11 2004-09-07 Airflow Network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having split MAC layer
US8027637B1 (en) 2002-01-11 2011-09-27 Broadcom Corporation Single frequ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149196B1 (en) 2002-01-11 2006-12-12 Broadcom Corporation Location track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power levels of packets received by repeaters
US7876704B1 (en) 2002-01-11 2011-01-25 Broadcom Corporation Tunneling protocol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7672274B2 (en) 2002-01-11 2010-03-02 Broadcom Corporation Mobility support via routing
US7336602B2 (en) * 2002-01-29 2008-02-26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wired communications interface
US7415270B2 (en) * 2002-02-15 2008-08-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iddleware services layer for platform system for mobile terminals
US8079015B2 (en) * 2002-02-15 2011-12-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Layered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terminals
US7363033B2 (en) * 2002-02-15 2008-04-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testing equipment during manufacturing
US7536181B2 (en) * 2002-02-15 2009-05-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latform system for mobile terminals
US7113498B2 (en) * 2002-06-05 2006-09-26 Broadcom Corporation Virtual switch
US8667105B1 (en) * 2002-06-26 2014-03-04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acilitating relocatability of devices between networks
US7584471B2 (en) 2002-09-23 2009-09-0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lug-in model
US7149510B2 (en) * 2002-09-23 2006-12-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curity access manager in middleware
US7350211B2 (en) * 2002-09-23 2008-03-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iddlewar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JP4125585B2 (ja) * 2002-11-18 2008-07-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7698550B2 (en) * 2002-11-27 2010-04-13 Microsoft Corporation Native wi-fi architecture for 802.11 networks
US7305511B2 (en) * 2002-12-23 2007-12-04 Microtune (Texas), L.P. Providing both wireline and wireless connections to a wireline interface
US7636371B2 (en) * 2002-12-27 2009-12-22 Intel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ubsystem for wireless devices or the like
US20050055265A1 (en) * 2003-09-05 2005-03-10 Mcfadden Terrence Paul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alyzing the usage of an expression
US7310664B1 (en) * 2004-02-06 2007-12-18 Extreme Networks Unified, configurable, adaptive, network architecture
US7823199B1 (en) 2004-02-06 2010-10-26 Extreme Networks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and preventing access intrusion in a network
US7577996B1 (en) * 2004-02-06 2009-08-18 Extreme Networks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network security
US7483392B1 (en) * 2004-03-19 2009-01-27 Bbn Technologies Corp. Multinode arrangement
US20060020726A1 (en) * 2004-07-25 2006-01-26 Kazuo Fujii Controlling enablement and disablement of computing device component
KR100713413B1 (ko) * 2004-10-30 2007-05-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드 정보를 자동으로 인식하여 구동 모드를 선택하는듀얼모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및 그 방법
US7742487B2 (en) * 2006-08-22 2010-06-22 Embarq Holdings Company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ed service access
US10027789B2 (en) 2007-02-13 2018-07-17 Google Llc Modular wireless communicator
US8260348B2 (en) * 2008-03-19 2012-09-04 Google Inc. Wireless communicator for laptop computers
ITMI20080295A1 (it) * 2008-02-25 2009-08-26 Vodafone Omnitel Nv Apparecchiatura e metodo per la connessione di un dispositivo elettronico ad una rete di telecomunicazioni.
CN101685323B (zh) * 2008-09-22 2011-06-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机扩展坞及其切换工作方法
EP2175590A1 (en) * 2008-10-10 2010-04-14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over multiple networks
CN102387180B (zh) * 2010-09-02 2014-12-2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自适应通信系统及方法
KR101608730B1 (ko) * 2011-09-12 2016-04-04 인텔 코포레이션 애플리케이션 및 웹 서비스 간의 메타데이터 구동 콜라보레이션
US20140111183A1 (en) * 2012-10-19 2014-04-2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power comsumption by using sensing tag
US9456037B2 (en) * 2013-09-30 2016-09-27 Sonos, Inc. Identifying a useful wired connection
US9852098B2 (en) * 2016-02-26 2017-12-26 Essential Products, Inc. Systems and techniques for intelligently switching between multiple sources of universal serial bus signals
JP6759011B2 (ja) * 2016-09-02 2020-09-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567512B2 (en) * 2017-10-13 2020-02-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aggregate vehicle data from infotainment application accessor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0536A (en) * 1989-01-31 1998-08-04 Norand Corporation Hierarch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viding intelligent data, program and processing migration
US5726984A (en) * 1989-01-31 1998-03-10 Norand Corporation Hierarchical data collection network supporting packetized voice communications among wireless terminals and telephones
US5844893A (en) * 1991-05-14 1998-12-01 Norand Corporation System for coupling host computer meanswith base transceiver units on a local area network
US5748619A (en) * 1991-10-01 1998-05-05 Meier; Robert C. Communication network providing wireless and hard-wired dynamic routing
US5428671A (en) * 1992-11-09 1995-06-27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Modem for tight coupling between a computer and a cellular telephone
SE518649C2 (sv) * 1993-06-22 2002-11-0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Förfarande för telekommunikationsaccess i en multinätmiljö
JP3046500B2 (ja) * 1994-08-02 2000-05-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US5539744A (en) * 1994-10-17 1996-07-23 At&T Corp. Hand-off management for cellular telephon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54490A (zh) 2000-05-24
AU6688198A (en) 1998-10-20
US6137802A (en) 2000-10-24
WO1998043463A1 (en) 1998-10-01
EP0972421A1 (en) 2000-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2675C (zh) 自动媒体交换设备和方法
CN100336041C (zh) 双模式兼容usb集线器装置与系统
EP0731581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operational mode for a station entering a network
WO2012157849A2 (ko) M2m 통신에서 네트워크를 선택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1960792B (zh) 用于多传输方式架构的缓冲器控制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EP0295380A2 (en) Method of disseminating network state information
CN1042814A (zh) 在单一通信线路上传送多处数据信道的方法及其装置
JPS61196645A (ja) 通信プロトコル変換を実行する装置およびその実行方法
CN100450117C (zh) 连接有线数据和无线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08427A (zh) 基于物联网的无线通信终端及其应用方法
CN103179636A (zh) 一种移动互联网接入点、系统及其伙伴发现方法
CN100512168C (zh) 用于使无线网络与至少一个其他网络连接的设备
KR0174702B1 (ko) 시스템 버스 콘트롤러를 이용하는 모듈간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CN101304362A (zh) 重传缓冲装置及传输数据的方法
CN101006693A (zh) 通过确定和使用本地拓扑信息建立无线网
CN1798114A (zh) 一种can总线-以太网网桥
CN1941758A (zh) 调制解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JPH08161604A (ja) 自動販売機の情報収集システム
CN217240940U (zh) 本地网络系统、数据收发系统和通讯系统
CN115913809B (zh) 数据分发通信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JPH11120107A (ja) 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に用いる通信装置
JPH08204750A (ja) データ転送制御システム
CN113110111A (zh) 基于ns3的分布式半实物仿真系统
JPH11112531A (ja) 送信権譲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KR19990012478A (ko) 전전자 교환기에서의 데이터 처리용 통합 단말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OTOROLA MOBIL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OTOROLA INC.

Effective date: 2011011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111

Address after: Illinois Instrunment

Patentee after: MOTOROLA MOBILITY, Inc.

Address before: Illinois Instrunment

Patentee before: Motorola, Inc.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Illinois State

Patentee after: MOTOROLA MOBILITY LLC

Address before: Illinois State

Patentee before: MOTOROLA MOBILITY, Inc.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Illinois State

Patentee after: MOTOROLA MOBILITY, Inc.

Address before: Illinois Instrunment

Patentee before: MOTOROLA MOBILITY,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620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Address before: Illinois State

Patentee before: MOTOROLA MOBILITY LLC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