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91781A - 空气净化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391781A
CN118391781A CN202410048777.9A CN202410048777A CN118391781A CN 118391781 A CN118391781 A CN 118391781A CN 202410048777 A CN202410048777 A CN 202410048777A CN 118391781 A CN118391781 A CN 1183917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path
fan
air outlet
ion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487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口晃广
重本直之
山本佳史
上栫秀夫
滨野拓巳
田中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391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917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包括框体、送风部以及离子发生部。框体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以及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框体具有一对侧面部、第一流路部、第二流路部和分支部。第一吸气口形成于一对侧面部中的一个侧面部。第二吸气口形成于一对侧面部中的另一个侧面部。送风部具有风扇和驱动轴。第一吹出口以及第二吹出口沿着相交于第一方向与从驱动轴朝向分支部的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配置。离子发生部配置在比分支部更靠上游侧的第一流路部。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净化器具备框体、送风部以及离子发生部。框体具有将空气向前方吹出的第一吹出部、将空气向后方吹出的第二吹出部、对朝向第一吹出部的空气和朝向第二吹出部的空气进行调节的风门。送风部从后方吸入空气,并向上方送出空气。离子发生部配置于风门与送风部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467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净化器能够提高空气净化器的前方的离子浓度。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净化器中,需要调节朝向第一吹出部的空气量和朝向第二吹出部的空气量的风门。在省略风门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任一吹出部的离子浓度,需要在朝向第一吹出部的引导部和朝向第二吹出部的引导部分别配置专用的离子发生部。即,为了在空间整体中实现高离子浓度,制造成本有可能变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高离子浓度的同时抑制制造成本的空气净化器。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空气净化器具备框体、送风部以及离子发生部。所述框体具有吸入空气的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以及吹出所述空气的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所述送风部从所述第一吸气口以及所述第二吸气口吸入所述空气,并将所述空气向所述第一吹出口以及所述第二吹出口送风。所述离子发生部放出离子。所述框体具有第一流路部、第二流路部和分支部。所述第一流路部从所述送风部朝向所述第一吹出口延伸。所述第二流路部从所述第一流路部分支并朝向所述第二吹出口延伸。所述分支部形成于被所述第一流路部与所述第二流路部夹着的区域,供所述第二流路部从所述第一流路部分支。所述第一进气口朝向第一方向的一侧开口。所述第二进气口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开口。所述第一吹出口和所述第二吹出口在与所述第一吸气口开口的方向和所述第二吸气口开口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开口。所述送风部具有风扇和驱动轴。所述风扇旋转并产生风。所述驱动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驱动所述风扇旋转。所述第一流路部在俯视下配置于比所述第二流路部更靠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侧。所述离子发生部在所述空气流动的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分支部更靠上游侧的所述第一流路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实现高离子浓度的同时抑制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器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示出省略了侧面部和过滤器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一标记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第二标记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器100。首先,参照图1至图3,说明空气净化器100。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器100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器100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100的III-III线剖视图。
如图1所示,空气净化器100是四棱柱状的装置。如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100具备框体1、送风部2以及离子发生部3。空气净化器100例如配置在室内。具体而言,空气净化器100配置于房间的地板。
如图1所示,框体1具备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一对侧面部13以及顶面部14。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框体1具备第一吹出口15、第二吹出口16、第一吸气口131、第二吸气口132、第一流路部17、第二流路部18以及分支部19。第一吹出口15以及第二吹出口16将空气吹出到外部。第一吸气口131以及第二吸气口132从外部吸入空气。
以下,以一对侧面部13相对排列的方向为第一方向D1,以从房间的地板朝向顶面部14的方向为第二方向D2,并以从后表面部12朝向前表面部11的方向设为第三方向D3。另外,为了便于说明,有时从与空气净化器100的前表面部11相对的用户观察,将左侧记载为左侧,将右侧记载为右侧。有时将第二方向D2记载为上方,将第二方向D2的相反方向记载为下方。另外,有时将第三方向D3记载为前方,将第三方向D3的相反方向记载为后方。
如图1所示,前表面部11具备第一吹出口15和第一标识111。第一吹出口15配置在前表面部11的第二方向D2侧的端部。第一吹出口15为矩形状。顶面部14具备第二吹出口16和第二标识141。第二吹出口16在顶面部14中配置在第三方向D3的相反方向侧。即,第二吹出口16在顶面部14中配置在后表面部12侧。第一吹出口15以及第二吹出口16沿第三方向D3配置。
如图3所示,第一吸气口131形成于一对侧面部13中的第一方向D1的一侧的侧面部13。第一吸气口131朝向第一方向D1的一侧开口。第二吸气口132形成于一对侧面部13中的第一方向D1的另一侧的侧面部13。第二吸气口132朝向第一方向D1的另一侧开口。由此,在一对侧面部13分别形成有第一吸气口131和第二吸气口132。一对侧面部13沿着第一方向D1相对配置。一对侧面部13各自具有过滤器133和过滤器外壳134。因此,空气净化器100能够从两个侧面部13吸入空气。即,能够增加空气能够通过的吸气口的面积,因此能够增加向送风部2供给的空气量。
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流路部17从送风部2朝向第一吹出口15延伸。具体而言,第一流路部17形成为筒状。第一流路部17沿着第三方向D3配置。第二流路部18从第一流路部17分支。第二流路部18从送风部2朝向第二吹出口16延伸。具体而言,第二流路部18形成为筒状。第二流路部18沿着第二方向D2配置。分支部19形成于被第一流路部17和第二流路部18夹着的区域。分支部19是供第二流路部18从第一流路部17分支的部分。
送风部2从第一吸气口131以及第二吸气口132吸入空气,并将空气向第一吹出口15以及第二吹出口16送风。第一吹出口15和第二吹出口16在与第一吸气口131开口的方向和第二吸气口132开口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开口。送风部2具有风扇21、驱动轴22、外壳23以及电动机24。送风部2配置在框体1的第二方向D2的相反侧部分。
风扇21沿旋转方向A旋转并产生风。如图2所示,驱动轴22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在旋转方向A上旋转驱动风扇21。第一流路部17在从上方的俯视观察时配置于比第二流路部18更靠风扇21的旋转方向A侧。换言之,第一流路部17在从上方的俯视观察时配置于比第二流路部18更靠第三方向D3侧。
外壳23局部地覆盖风扇21的外周。电动机24使驱动轴22旋转。空气朝向与驱动轴22交叉的方向行进。而且,第一吹出口15以及第二吹出口16沿着第三方向D3配置。因此,第一吹出口15以及第二吹出口16沿着被送风部2吹送的空气的行进方向配置。即,相对于朝向第一吹出口15的空气的行进方向,不强制地变更朝向第二吹出口16的空气的行进方向,因此能够降低空气的流动的阻力。由此,能够抑制空气的流速降低。其结果,能够使空气高速地流动。
如图2及图3所示,离子发生部3向由送风部2吹出的空气放出离子。离子发生部3在空气流动的方向上配置在比分支部19更靠上游侧的第一流路部17。因此,通过单一的离子发生部3向第一流路部17和第二流路部18放出离子。即,无需使用引导空气的风门,就能够利用单一的离子发生部3将离子分配至第一流路部17和第二流路部18两者的引导部。而且,空气量增加,对以高速流动的空气放出离子。其结果,能够在实现高离子浓度的同时抑制空气净化器100的制造成本。以下,将第一流路部17中的第一吹出口15侧记载为下游侧,将送风部2侧记载为上游侧,将第二流路部18中的第二吹出口16侧记载为下游侧,将送风部2侧记载为上游侧。
参照图4及图5,对空气净化器100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器100的IV-IV线剖视图。图5是示出省略了侧面部13和过滤器133的空气净化器100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第一吹出口15朝向第三方向D3开口。第一流路部17沿着送风部2的驱动轴22的旋转方向A延伸。风扇21如箭头所示,风扇21的旋转方向A以沿着第一流路部17延伸的方向的方式向左转(逆时针)旋转。因此,能够使送风部2所产生的空气的行进方向矢量与朝向第一吹出口15的空气的行进方向f1一致。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一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的流速降低。其结果,能够提高向第三方向D3吹出的空气的离子浓度。另外,朝向第二吹出口16的空气的行进方向F2比行进方向F1朝向第二方向D2侧。
如图4所示,第一流路部17形成为越从送风部2朝向第三方向D3侧前进则越位于第二方向D2侧。而且,在由送风部2、第一流路部17以及前表面部11包围的空间形成收容部10。在收容部10收容控制基板等。
第二流路部18从第一流路部17分支并朝向第二方向D2延伸。空气的行进方向f2是第二方向D2。因此,在空气净化器100的内部形成有被第一流路部17和第二流路部18夹着的分支部19。第二流路部18具有第一壁部180、第二壁部181和一对侧壁部。第一壁部180与第二吹出口16的第三方向D3的相反端侧的边相连。第二壁部181与第二吹出口16的第三方向D3侧的边相连。第二壁部181与第一壁部180相对配置。
第一流路部17形成为截面为矩形。第一流路部17具有第一壁部170、第二壁部171和一对侧壁部。第一壁部170与第一吹出口15的第二方向D2的相反端侧的边相连。第二壁部171与第一吹出口15的第二方向D2侧的边相连。第二壁部171与第一壁部170相对配置。侧壁部在第一方向D1上连结第一壁部170的一侧端部和第二壁部171的一侧端部,连结第一壁部170的另一侧端部和第二壁部171的另一侧端部。过滤器外壳134的一部分形成侧壁部。第一壁部170具有舌部172和缺口部173。
如图4所示,舌部172是第一壁部170的第二方向D2的相反方向的端部。换言之,舌部172是在第三方向D3上第一壁部170的与第一吹出口15相反方向一侧的端部。也就是说,舌部172是外壳23与第一壁部170的交界部分。舌部172位于比分支部19和驱动轴22更靠第三方向D3的相反方向的位置。风扇21的第三方向D3的相反方向侧部分21a与第一流路部17相对。风扇21的第三方向D3的相反方向侧部分位于比舌部172更靠第三方向D3的相反方向侧。
如图4所示,在将风扇21与舌部172的间隔设为间隔d1、将风扇21与舌部172以外的外壳23的部分的间隔设为间隔d2时,间隔d1比间隔d2窄。也就是说,舌部172与风扇21之间的间隔d1设定为与其他部分与风扇21之间的间隔d2相比最窄。另外,在将风扇21的外径设为外径R、将第一间隙比设为第一间隙比d1/R、将第二间隙比设为第二间隙比d2/R时,第一间隙比d1/R设定为0.04以上且第二间隙比d2/R以下。其结果,能够减少送风部2的压力损失,因此能够降低空气净化器100的耗电。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隙比d1/R为0.078。另外,在将外壳23与风扇21的在第一方向D1的间隔设为间隔d3、将第三间隙比设为d3/R时,本实施方式的第三间隙比为0.048。其结果,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5%的耗电。优选在第一间隙比d1/R包括0.08的范围内,设定为0.04以上且第二间隙比d2/R以下。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一壁部170形成有缺口部173。缺口部173例如从第一壁部170的第一方向D1的一侧端部朝向第一方向D1的另一侧端部地形成。缺口部173在第一方向D1上被切开至第一壁部170的第一方向D1的中间位置P。中间位置P是从一个侧面部13的附近位置起由另一个侧面部13的附近位置规定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位置P是第一方向D1的中央位置。另外,如图4所示,缺口部173配置在比驱动轴22更靠第二方向D2侧的位置。切口部173配置在比分支部19更靠第二方向D2的相反侧。也就是说,缺口部173在第二方向D2上形成在驱动轴22与分支部19之间。
如图4所示,在将分支部19与第一壁部170的第三方向D3的间隔设为间隔L1、将分支部19与第一壁部180的在第三方向D3的间隔设为间隔L2时,间隔L1相对于间隔L2的比例被设定为25%以上且70%以下。通过间隔L1相对于间隔L2的比例的调节,能够实现从第一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与从第二吹出口16吹出的空气的离子量的均衡。此外,间隔L1相对于间隔L2的比例优选为3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
如图5所示,在将第一方向D1的一侧的侧面部13拆下后,使离子发生部3相对于空气净化器100装卸。离子发生部3具有放电部31、基端部32和延长部33。
放电部31能够产生离子。离子可列举出正离子(例如,
H+(H2O)m(m是任意的整数))或负离子(例如,O2-(H2O)n(n是任意的整数))或它们的组合。放电部31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放电部31的正电极以及负电极例如是刷状的电极(均省略图示)。一对正电极和负电极与电路基板连接。被施加了高电压的一对正电极和负电极产生电晕。其结果,放电并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基端部32通过棒状的延长部33来支撑放电部31。延长部33的第一方向D1的一侧端部被固定于基端部32。在延长部33的第一方向D1的另一侧端部安装有放电部31。在将放电部31插通到缺口部173中的状态下,使放电部31向第一方向D1的另一侧方向移动。在放电部31与缺口部173的第一方向D1的另一侧端部抵接的时刻停止移动。在放电部31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基端部32固定在过滤器外壳134上。离子发生部3从一对侧面部13侧的一个侧面部13侧安装于缺口部173。因此,能够从第一流路部17的第一方向D1的一侧向壁部171的第一方向D1的中央位置配置放电部31。即,仅通过拆卸第一方向D1的一侧的侧面部13以及过滤器133,就能够装卸离子发生部3。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安装放电部31。
如图4所示,缺口部173形成在驱动轴22与分支部19之间,因此信号离子发生部3配置在驱动轴22与分支部19之间。因此,离子在比分支部19靠上游侧的位置被放出到空气中。因此,放出的离子被分配到第一流路部17以及第二流路部18。其结果,即使是单一的离子发生部3,也能够提高第一吹出口15侧的空气及第二吹出口16侧的空气的离子浓度。
如图3所示,缺口部173形成到壁部171的第一方向D1的中间位置,因此,放电部31配置在第一流路部17的第一方向D1的中间位置。即,离子发生部3配置于第一流路部17的第一方向D1的中间位置P。空气的阻力的侧面部13的附近部比第一流路部17的第一方向D1的中间位置高。因此,在第一流路部17的第一方向D1的中间位置流动的空气的速度比在侧面部13的附近部流动的空气的速度快。由此,能够向流速快的空气放出离子。能够在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结合而减少之前从空气净化器100向外部吹出正离子和负离子。其结果,能够提高吹出的空气的离子浓度。
参照图6及图7,进一步详细说明空气净化器100。图6是示出第一标记111的俯视图。图7是示出第二标记141的俯视图。
在空气净化器100中,进行更换离子发生部3的维护。在通常运转时,空气净化器100从第一吸气口131和第二吸气口132这两处吸入空气。因此,在离子发生部3的维护时,用户有可能无法判断应当从第一吸气口131和第二吸气口132中的哪一个吸气口进行作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1具有第一标识111和第二标识141。
如图6所示,在前表面部11形成有第一标识111。第一标识111是指在一对侧面部13的第一方向D1的一侧和另一侧之中将离子发生部3插入的一侧。具体而言,在第一吹出口15的第一方向D1的一侧配置第一标识111。第一标识111例如具有灯和指示器。指示器使灯的光以箭头形状透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离子发生部3的维护时,第一标识111被点亮。在离子发生部3的更换结束时,第一标识111被熄灭。即,第一标识111配置在框体1的面部中的一个侧面部13侧。因此,用户在离子发生部3的维护时,能够识别一对侧面部13中插入离子发生部3的一侧的侧面部13。因此,用户只需卸下一个侧面部13以及过滤器133就能够装卸离子发生部3。其结果,用户不会感到厌烦,而能够容易地对离子发生部3进行作业。
如图7所示,在顶面部14形成第二标识141。第二标识141是指在第一方向D1的一侧和另一侧之中将离子发生部3插入的一侧。具体而言,在第二吹出口16的第三方向D3侧且第一方向D1的一侧配置第二标识141。第二标识141的动作与第一标识111的动作相同。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另外,通过适当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被发明的多个构成要素,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从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所有构成要素中删除若干构成要素。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作为主体示意性地示出了每个构成要素,且为了方便绘图,图中所示的每个构成要素的厚度、长度、数量等可能与实际不同。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等仅为一例,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00中,示出了将放电部31形成于驱动轴22与分支部19的中间位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至少只要放电部31形成于驱动轴22与分支部19之间即可。
产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提供空气净化器,具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附图标记说明
1 框体
2 送风部
3 离子发生部
13 侧面部
15 第一吹出部
16 第二吹出部
17 第一流路部
18 第二流路部
19 分支部
21 风扇
22 驱动轴
100 空气净化器
131 第一吸气口
132 第二吸气口

Claims (7)

1.一种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其具有吸入空气的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以及吹出所述空气的第一吹出口和第二吹出口;
送风部,其从所述第一吸气口以及所述第二吸气口吸入所述空气,并将所述空气向所述第一吹出口以及所述第二吹出口送风;以及
离子发生部,其放出离子,
所述框体具备:
第一流路部,其从所述送风部朝向所述第一吹出口延伸;
第二流路部,其从所述第一流路部分支并朝向所述第二吹出口延伸;以及
分支部,其形成于被所述第一流路部与所述第二流路部夹着的区域,供所述第二流路部从所述第一流路部分支,
所述第一吸气口朝向第一方向的一侧开口,
所述第二吸气口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开口,
所述第一吹出口和所述第二吹出口在与所述第一吸气口开口的方向和所述第二吸气口开口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开口,
所述送风部具备:
风扇,其旋转并产生风;以及
驱动轴,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旋转驱动所述风扇,
所述第一流路部在俯视下配置于比所述第二流路部更靠所述风扇的旋转方向侧,
所述离子发生部在所述空气流动的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分支部更靠上游侧的所述第一流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路部沿着从所述驱动轴朝向所述分支部的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流路部沿着相交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子发生部配置于所述驱动轴与所述分支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子发生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流路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中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还具备一对侧面部,所述一对侧面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配置,
所述第一流路部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端部朝向另一侧端部的方向形成有缺口部,
所述离子发生部从所述一对侧面部中的一个侧面部侧安装于所述缺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还具备标识,
所述标识配置于所述框体中的所述一个侧面部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部还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局部地覆盖所述风扇的外周,
所述第一流路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在与所述第一吹出口相反方向的一侧端部具有舌部,
所述舌部的间隙比设为0.04以上且所述舌部以外的间隙比以下,
所述舌部的间隙比表示将所述风扇与所述舌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间隔距离除以所述风扇的外径而得的值,
所述舌部以外的间隙比表示将所述风扇与所述舌部以外的所述外壳的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间隔距离除以所述风扇的外径而得的值。
CN202410048777.9A 2023-01-26 2024-01-12 空气净化器 Pending CN1183917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3-010316 2023-01-26
JP2023010316A JP2024106163A (ja) 2023-01-26 2023-01-26 空気清浄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91781A true CN118391781A (zh) 2024-07-26

Family

ID=91983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48777.9A Pending CN118391781A (zh) 2023-01-26 2024-01-12 空气净化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106163A (zh)
CN (1) CN11839178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106163A (ja) 202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68175B1 (ko) 이온 발생 장치
US9151299B2 (en) Fan
CN201623366U (zh) 离子产生装置
US9283573B2 (en) Fan assembly
US9249809B2 (en) Fan
JP4920776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764100A (zh) 空气调节器
US20150108364A1 (en) Charged particle emission device and air-blowing device
KR20180000878A (ko) 공기정화장치
US9071040B2 (en) Ion generator
JP3936181B2 (ja) エミッタ・アセンブリおよび該エミッタ・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たイオン送風機
JP6133546B2 (ja) 送風装置
WO2013031359A1 (ja) イオン発生機
JP2011237063A (ja) 空調機
JP2007305417A (ja) イオン発生素子、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CN118391781A (zh) 空气净化器
JP6046365B2 (ja) 送風装置
KR20120047175A (ko) 자외선 엘이디가 구비된 공기청정기
CN115210507B (zh) 空气净化器
WO2013151036A1 (ja) 送風装置
KR20210142800A (ko) 송풍장치
RU2009121648A (ru) Вентилятор
JP6198559B2 (ja) 送風装置
KR20220050540A (ko) 공기청정기
JP5761163B2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