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16576A -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16576A
CN118216576A CN202310583344.9A CN202310583344A CN118216576A CN 118216576 A CN118216576 A CN 118216576A CN 202310583344 A CN202310583344 A CN 202310583344A CN 118216576 A CN118216576 A CN 1182165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leaves
fermentation
steps
ro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833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亮山
蔡凤娇
邓尽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a Liangshan Te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a Liangshan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a Liangshan Te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a Liangshan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8334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2165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8216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165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属于红茶制备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分级选材,统一进行自然萎凋,步骤二、鲜叶萎凋检测合格后,进行第一次揉捻,加压以轻重的顺序,步骤三、揉捻好的解块到发酵氧化,同步控制温度和湿度,步骤四、当叶呈青黄色,进行第二次揉捻,步骤五、第二次发酵,茶叶厚度控制,茶叶平铺,不定时观察茶叶的变化,步骤六、达到出现花、果蕾与叶,基本一致出现黄红色,结束第二次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所有茶叶均得到了充分的氧化,降低了发酵氧化的时间,口感和色泽进一步提高,色泽更佳鲜活,且口感更佳香甜,充分释放了茶叶细胞壁内部营养成分,保证了茶汤具备丰富的茶红素和茶黄素。

Description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和香气物质,具有红茶、红汤、红叶、香甜味醇的特征。
现有的红茶制备,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发酵,在完成发酵后,其茶叶的细胞壁往往难以彻底破坏,导致茶汤的色泽和风味不佳,需要依靠红茶与水的比例提升,保证色泽和风味,后续饮用过程中发现,需要较高的水温,才能提高营养物质的释放,高温使得茶汤的部分营养物质被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通过本发明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该红茶的制作方法,该红茶的制作方法,在发酵的过程中,所有茶叶均得到了充分的氧化,降低了发酵氧化的时间,口感和色泽进一步提高,色泽更佳鲜活,且口感更佳香甜,充分释放了茶叶细胞壁内部营养成分,保证了茶汤具备丰富的茶红素和茶黄素。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分级选材,统一进行自然萎凋;
步骤二、鲜叶萎凋检测合格后,进行第一次揉捻,加压以轻重的顺序;
步骤三、揉捻好的解块到发酵氧化,同步控制温度和湿度;
步骤四、当叶呈青黄色,进行第二次揉捻;
步骤五、第二次发酵,茶叶厚度控制,茶叶平铺,不定时观察茶叶的变化;
步骤六、达到出现花、果蕾与叶,基本一致出现黄红色,结束第二次发酵。
进一步的,根据步骤一中的操作步骤,所述分级选材为同一批次采的鲜叶,严格筛选出不同粗细,不同尺寸的鲜叶,所述自然萎凋,在木房子的楼板上面自然萎凋。
进一步的,根据步骤一中的操作步骤,所述花、果蕾与叶的比例为1:1:2。
进一步的,根据步骤二中的操作步骤,所述鲜叶萎凋检测,需要鲜叶萎凋的含水率为65%。
进一步的,根据步骤二中的操作步骤,所述第一次揉捻时,鲜叶和萎凋叶的混合比例为5:1。
进一步的,根据步骤二中的操作步骤,所述加压以轻重的顺序,当茶叶产生外溢茶汁时停止第一次揉捻。
进一步的,根据步骤二中的操作步骤,所述第一次揉捻,加压以轻重的顺序,时间为45-60分钟。
进一步的,根据步骤三的操作步骤,所述发酵温度在28舒适度,湿度在85%,发酵时间控制在1-1.5小时,所述发酵时在茶叶中插入10厘米以上的空心稻杆。
进一步的,根据步骤四中的操作步骤,所述第二次揉捻的判断标注为茶叶呈青黄色,且占比为65%以上时。
进一步的,根据步骤五中的操作步骤,所述第二次发酵的茶叶平铺的厚度控制在10公分以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红茶的制作方法,在发酵的过程中,所有茶叶均得到了充分的氧化,降低了发酵氧化的时间,口感和色泽进一步提高,色泽更佳鲜活,且口感更佳香甜,充分释放了茶叶细胞壁内部营养成分,保证了茶汤具备丰富的茶红素和茶黄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请参阅图1,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分级选材,统一进行自然萎凋;
步骤二、鲜叶萎凋检测合格后,进行第一次揉捻,加压以轻重的顺序;
步骤三、揉捻好的解块到发酵氧化,同步控制温度和湿度;
步骤四、当叶呈青黄色,进行第二次揉捻;
步骤五、第二次发酵,茶叶厚度控制,茶叶平铺,不定时观察茶叶的变化;
步骤六、达到出现花、果蕾与叶,基本一致出现黄红色,结束第二次发酵。
具体的,根据步骤一中的操作步骤,分级选材为同一批次采的鲜叶,严格筛选出不同粗细,不同尺寸的鲜叶,自然萎凋,在木房子的楼板上面自然萎凋。
具体的,根据步骤一中的操作步骤,花、果蕾与叶的比例为1:1:2。
具体的,根据步骤二中的操作步骤,鲜叶萎凋检测,需要鲜叶萎凋的含水率为65%。
具体的,根据步骤二中的操作步骤,第一次揉捻时,鲜叶和萎凋叶的混合比例为5:1。
具体的,根据步骤二中的操作步骤,加压以轻重的顺序,当茶叶产生外溢茶汁时停止第一次揉捻。
具体的,根据步骤二中的操作步骤,第一次揉捻,加压以轻重的顺序,时间为45-60分钟。
具体的,根据步骤三的操作步骤,发酵温度在28舒适度,湿度在85%,发酵时间控制在1-1.5小时,发酵时在茶叶中插入10厘米以上的空心稻杆。
具体的,根据步骤四中的操作步骤,第二次揉捻的判断标注为茶叶呈青黄色,且占比为65%以上时。
具体的,根据步骤五中的操作步骤,第二次发酵的茶叶平铺的厚度控制在10公分以内。
实施例的纯度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并与现有技术进行对照,得出如下数据,可见表1:
表1:
口味丰富度 色泽 营养物质含量
实施例 较丰富 较鲜活 较高
现有技术 较寡淡 一般 一般
实施例2:
茶汤检测:
1、准备实验器材;
2、利用本发明制得的红茶,获取茶汤,利用浓度分为三组,检测组1的红茶与冲泡水的混合比例为1:10,检测组1的红茶与冲泡水的混合比例为2:10,检测组1的红茶与冲泡水的混合比例为3:10,其中茶汤的质量为100克以上。
3、利用乙酸乙酯对茶汤中的茶黄素和茶红素混合物进行提取,获取每份茶汤的茶黄素和茶红素混合物质量,其中在市面上采购一组现成的红茶产品座位对照组,利用100克的洁净水作为空白对照组,获得如下数据,对于,香味和口味,需要随机筛选50位饮用者,根据主观意见进行评价,可见表2;
表2;
根据上述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当实施实施例时,通过本发明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该红茶的制作方法,在发酵的过程中,所有茶叶均得到了充分的氧化,降低了发酵氧化的时间,口感和色泽进一步提高,色泽更佳鲜活,且口感更佳香甜,充分释放了茶叶细胞壁内部营养成分,保证了茶汤具备丰富的茶红素和茶黄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分级选材,统一进行自然萎凋,种植方面:每年都是施有机肥,也就是菜枯饼肥,这种肥料能使茶叶品质提高,内含物更丰富,含量更高,成品茶更鲜,更甜,每年只采摘一季,茶叶在树上的时间越长,吸收的营养更多更丰富,分级选材为同一批次采的鲜叶,严格筛选出不同粗细,不同尺寸的鲜叶,自然萎凋,在木房子的楼板上面自然萎凋,花、果蕾与叶的比例为1:1:2,步骤二、鲜叶萎凋检测合格后,进行第一次揉捻,加压以轻重的顺序,鲜叶萎凋检测,需要鲜叶萎凋的含水率为65%,第一次揉捻时,鲜叶和萎凋叶的混合比例为5:1,加压以轻重的顺序,当茶叶产生外溢茶汁时停止第一次揉捻,第一次揉捻,加压以轻重的顺序,时间为45-60分钟,步骤三、揉捻好的解块到发酵氧化,同步控制温度和湿度,发酵温度在28舒适度,湿度在85%,发酵时间控制在1-1,5小时,发酵时在茶叶中插入10厘米以上的空心稻杆,步骤四、当叶呈青黄色,进行第二次揉捻,第二次揉捻的判断标注为茶叶呈青黄色,且占比为65%以上时,步骤五、第二次发酵,茶叶厚度控制,茶叶平铺,不定时观察茶叶的变化,第二次发酵的茶叶平铺的厚度控制在10公分以内,步骤六、达到出现花、果蕾与叶,基本一致出现黄红色,结束第二次发酵,本发明制得的红茶,茶汤中含有大量的茶黄素,是存在于黄茶、红茶中的一种金黄色色素,是茶叶发酵的产物,由茶黄素具有抗氧化、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降血脂、抗癌和预防癌症等多种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潜在功能,茶黄素是第一次从茶叶中找到具有确切药理作用的化合物,经过临床试验,验证了茶黄素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而且无毒副作用,这份研究报告已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JAMA上发表,茶黄素被誉为茶叶中"软黄金"的茶黄素有降血脂的独特功能,茶黄素不但能与肠道中的胆固醇结合减少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还能抑制人体自身胆固醇的合成,茶黄素在茶汤中鲜亮的颜色和浓烈的口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红茶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茶黄素不仅有卓越的降脂功能,而且还能抑制人体对脂肪的吸收,而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脂肪饮食和高血脂所致,长期高脂肪饮食形成过高的血脂会引起大量脂肪在肝脏沉淀,从而引发脂肪肝,而服用茶黄素后,不仅能让血脂逐步下降,同时茶黄素还抑制了人体对脂肪的吸收,这样人体就必须通过分解肝脏脂肪来补充血脂,经常服用,人体肝部的脂肪就会逐渐减少,久而久之脂肪肝就会被彻底清除了,因此茶黄素具有非常卓越的清除脂肪肝功能,且无任何毒副作用,茶红素是一类异质的酸性酚性色素的总称,在红茶和普洱茶(熟茶)中含量极为丰富,是普洱茶汤色"红"的重要成分,滋味强度的主要物质,并与茶汤的浓度有关,茶红素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能够帮助老化的机体抵抗生物氧化,效果比茶多酚类更为出色,茶红素是存在于红茶中的一种橙褐色色素,是茶叶发酵的产物,在生物化学上,茶红色是一类分子差异极大的异质性红色或褐红色的酚性物质,但很难提取,茶红素,橙褐色化合物占干茶的6%到8%的重量,茶红素在茶汤的味道,色泽,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茶红素约占总颜色的35%,也在成品茶的褐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茶红素是一类异质的酸性酚性色素的总称,在红茶和普洱茶(熟茶)中含量极为丰富,有关其结构、组成及生物学活性等理化性质也都不甚清晰,有学者以DPPH自由基为对象,探讨了茶中不同极性的茶红素部分对其清除能力,结果表明,五种不同极性的茶红素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在浓度为66,7μg/ml,五种不同极性的茶红素部分清除率均达85%以上,在13,2-44,4p,g/ml范围内,随着茶红素部分极性的增加,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分级选材,统一进行自然萎凋;
S2、鲜叶萎凋检测合格后,进行第一次揉捻,加压以轻重的顺序;
S3、揉捻好的解块到发酵氧化,同步控制温度和湿度;
S4、当叶呈青黄色,进行第二次揉捻;
S5、第二次发酵,茶叶厚度控制,茶叶平铺,不定时观察茶叶的变化;
S6、达到出现花、果蕾与叶,基本一致出现黄红色,结束第二次发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1中的操作步骤,所述分级选材为同一批次采的鲜叶,严格筛选出不同粗细,不同尺寸的鲜叶,所述自然萎凋,在木房子的楼板上面自然萎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1中的操作步骤,所述花、果蕾与叶的比例为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2中的操作步骤,所述鲜叶萎凋检测,需要鲜叶萎凋的含水率为6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2中的操作步骤,所述第一次揉捻时,鲜叶和萎凋叶的混合比例为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2中的操作步骤,所述加压以轻重的顺序,当茶叶产生外溢茶汁时停止第一次揉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2中的操作步骤,所述第一次揉捻,加压以轻重的顺序,时间为45-60分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3的操作步骤,所述发酵温度在28舒适度,湿度在85%,发酵时间控制在1-1.5小时,所述发酵时在茶叶中插入10厘米以上的空心稻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4中的操作步骤,所述第二次揉捻的判断标注为茶叶呈青黄色,且占比为65%以上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S5中的操作步骤,所述第二次发酵的茶叶平铺的厚度控制在10公分以内。
CN202310583344.9A 2023-05-23 2023-05-23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82165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83344.9A CN118216576A (zh) 2023-05-23 2023-05-23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83344.9A CN118216576A (zh) 2023-05-23 2023-05-23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16576A true CN118216576A (zh) 2024-06-21

Family

ID=91510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83344.9A Pending CN118216576A (zh) 2023-05-23 2023-05-23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21657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31359B1 (ko) 새싹보리 분말과 나노콜라겐을 이용한 젤리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젤리
KR101591708B1 (ko) 곰팡이를 이용한 천연양조식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5360434B (zh) 枣红茶的制备方法
KR20120055149A (ko) 감국식초의 제조방법
KR101212469B1 (ko) 맹종죽순 전통약주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0396766C (zh) 一种茶树花酒及其制备方法
KR102160338B1 (ko) 현미 발사믹 식초 제조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현미 발사믹 식초
KR101297610B1 (ko) 석이버섯 발효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하여 제조된 석이버섯 발효주
CN107354059B (zh) 一种黄皮叶与黄皮果混合发酵果酒及其加工方法
CN103039647A (zh) 一种混合保健泡腾饮品
CN109123370B (zh) 一种发酵型小麦麸皮膳食纤维咀嚼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2073393B1 (ko) 발효 차가버섯 분말과 죽염을 이용한 된장 및 간장의 제조방법
KR20160099201A (ko) 블루베리 시럽 고추장의 제조방법
CN105441278B (zh) 一种胡颓子果实深加工的方法
KR101781109B1 (ko) 유색 맥아를 이용한 유색 조청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으로 제조된 유색 조청
KR102487459B1 (ko) 발효하수오복합추출물을 함유하는 항산화 기능성 건강식품의 제조방법과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항산화 기능성 건강식품
CN118216576A (zh)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KR101583518B1 (ko) 김밥 제조방법
KR100998246B1 (ko) 어성초와 삼백초 추출액을 함유한 김치의 제조방법
CN112450292A (zh) 一种玫瑰花紫娟红茶加工工艺
CN105767378A (zh) 一种文冠果叶茶的制备方法
KR20200112097A (ko) 쑥 발효숙성 차 제조방법
KR102492573B1 (ko) 우동 소스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435915B1 (ko) 오미자씨유 김자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00135575A (ko) 건강 기능성이 강화된 천년초 약주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