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13778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213778A CN118213778A CN202311313481.7A CN202311313481A CN118213778A CN 118213778 A CN118213778 A CN 118213778A CN 202311313481 A CN202311313481 A CN 202311313481A CN 118213778 A CN118213778 A CN 1182137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insulator
- housing
- insertion groove
- 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91 wire dr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3—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another shape cab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5—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6—Means for preventing chafing or fracture of flexible leads at outlet from coupling part
- H01R13/562—Bending-reliev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6—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bend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的部件个数少,并且即使将电线的导体部连接于连接对象物且从各种方向对从壳体引出的电线作用拉伸力,也能够防止电线的导体部的破损。壳体(13)具有将包覆电线(12)从壳体(13)的内部向外部引出的电线引出口(13F),电线引出口(13F)具有第一接触部(S1)和第二接触部(S2),在包覆电线(12)以由电线引出口(13F)的周边的壳体(13)的形状确定的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从壳体(13)引出的情况下,该第一接触部(S1)和第二接触部(S2)通过在沿包覆电线(12)的长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与包覆电线(12)接触,使作用于包覆电线(12)的负荷分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将电线的导体部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仅通过穿着就能够取得心率、体温等用户的生物体信息的所谓智能衣料受到关注。该智能衣料具备配置在计测部位且由柔性导体构成的电极,通过将作为计测设备的可穿戴设备与电极电连接,能够将生物体信息传输到可穿戴设备。
电极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例如能够通过使用与柔性导体连接的连接器来进行。
但是,在可穿戴设备远离计测部位的情况下,需要从配置在计测部位的电极到连接器的安装位置构成电路,如果由柔性导体形成这样的电路,则电阻变高,并且费用变高。
因此,为了通过电阻低且廉价的电线来连接由柔性导体构成的电极与可穿戴设备之间,正在进行将电线连接到配置于衣服的柔性导体的小型连接器的开发。
在使用这样的连接器将电线连接于柔性导体的情况下,由于衣服的移动等而从各种方向对电线作用拉伸力,由此在从连接器引出的电线上形成弯曲部,如果该弯曲部的曲率变小,则电线的导体部有可能产生破损。
作为保护弯曲的电线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如图26所示,公开了具备可弯曲的套管部件的模块化插头用电缆保护装置。在模块化插头1的后部安装有套管部件2。套管部件2是由橡胶等形成的可弯曲的部件,具有用于供电缆3贯通的贯通孔4。电缆3的前端部穿过套管部件2的贯通孔4而配置在模块化插头1内,电缆3的芯线5插入到模块化插头1的芯线插入孔6中,与配置在芯线插入孔6的侧部的接触端子7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66944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装置,即使从各种方向对电缆3作用拉伸力,由于可弯曲的套管部件2的存在,电缆3如双点划线所示以较大的曲率弯曲,能够防止电缆3的芯线5破损。
但是,需要将由橡胶等形成的可弯曲的套管部件2安装于模块化插头1,存在部件个数增加、制造成本变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的部件个数少,并且即使将电线的导体部连接于连接对象物且从各种方向对从壳体引出的电线作用拉伸力,也能够防止电线的导体部的破损。
本发明的连接器用于将电线的导体部连接于连接对象物,
连接器具备容纳连接对象物的端部和电线的端部的壳体,
在壳体内连接对象物与电线的导体部相互接触并电连接,
壳体具有将电线从壳体的内部向外部引出的电线引出口,
电线引出口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在电线以由电线引出口的周边的壳体的形状确定的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从壳体引出的情况下,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通过在沿电线的长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与电线接触,使作用于电线的负荷分散。
优选的是,电线具有覆盖导体部的外周部的绝缘包覆部,
壳体具有圆筒形状的电线固定部,该电线固定部配置在壳体的内部,并且通过紧固电线的绝缘包覆部来固定电线,
电线引出口具有从电线固定部沿圆筒形状的中心轴延伸且向壳体的外表面扩大的形状,
第一接触部在与电线固定部相邻的位置具有包围中心轴的圆环形状,
第二接触部在壳体的外表面的附近具有包围中心轴且半径比第一接触部大的圆环形状。
优选的是,壳体由具有第一保持面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构成,该第二绝缘体具有与第一保持面对置的第二保持面且与第一绝缘体连结,
电线固定部和电线引出口由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形成。
优选的是,第一绝缘体具有:第一导体插入槽,形成于第一保持面,并且供电线的所述导体部插入;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以与第一导体部插入槽连通的方式形成于第一保持面,并且供电线的绝缘包覆部插入;以及第一引出槽,以与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连通的方式形成于第一保持面,
第二绝缘体具有:第二导体插入槽,形成于第二保持面,并且供电线的导体部插入;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以与第二导体部插入槽连通的方式形成于第二保持面,并且供电线的绝缘包覆部插入;以及第二引出槽,以与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连通的方式形成于第二保持面,
电线固定部通过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和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相互对向配置而形成,
电线引出口通过第一引出槽和第二引出槽相互对向配置而形成。
优选的是,在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和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的一方形成有向电线固定部内突出且咬入电线的绝缘包覆部的突起。
优选的是,在从沿着中心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突起具有半圆形状。
此外,可以构成为,电线引出口具有锥形部,该锥形部配置在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并且由向壳体的外部扩大的圆锥面构成。
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方也可以在通过中心轴的截面中具有弯曲形状,或者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也可以在通过中心轴的截面中具有带棱角的形状。
优选的是,第一绝缘体具有突出形成于第一保持面的凸部,第二绝缘体具有形成于第二保持面且与凸部对应的凹部,以连接对象物和电线被夹在第一保持面与第二保持面之间的方式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相互连结,通过凸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凹部内,在凹部内电线的导体部与连接对象物电连接。
可以是,将作为连接对象物的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连接于电线的导体部。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壳体具有将电线从壳体的内部向外部引出的电线引出口,电线引出口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在电线以由电线引出口的周边的壳体的形状确定的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从壳体引出的情况下,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通过在沿电线的长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与电线接触,使作用于电线的负荷分散,因此部件个数少,并且即使将电线的导体部连接于连接对象物且从各种方向对从壳体引出的电线作用拉伸力,也能够防止电线的导体部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组装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一绝缘体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一绝缘体的主视图。
图8是图6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是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二绝缘体的仰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使用的第二绝缘体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4是图1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5是示出组装中途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16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17是示出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引出的电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8是示出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引出的电线的主视图。
图19是示出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引出且弯曲的电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0是示出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器引出的电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1是示出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器引出且弯曲的电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2是示出从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连接器引出的电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3是示出从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连接器引出且弯曲的电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4是示出从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连接器引出的电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5是示出从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连接器引出且弯曲的电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6是示出现有的电缆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 模块化插头,2 套管部件,3 电缆,4 贯通孔,5 芯线,6 芯线插入孔,7 接触端子,11 片状导电部件,11A 柔性导体,11B 贯通孔,12 包覆电线,12A 导体部,12B 绝缘包覆部,13、23、33、43 壳体,13E 电线固定部,13F、23F、33F、43F 电线引出口,14 第一绝缘体,14A、15A 平板部,14B 第一保持面,14C 凸部,14D 第一导体插入槽,14E 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F 第一引出槽,14G 贯通孔,14H 台阶部,14J 突起,15 第二绝缘体,15B 第二保持面,15C 凹部,15D 第二导体插入槽,15E 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F 第二引出槽,15G 凸起,15H 侧板,16 接触力确保部件,D 圆顶形状部,CL 中心轴,S1 第一接触部,S2 第二接触部,S3 锥形部,P1 第一接触点,P2 第二接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3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将包覆电线12连接于作为连接对象物的片状导电部件11,具备由绝缘性树脂材料形成的壳体13。
片状导电部件11具有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表面和背面,柔性导体11A至少在表面上露出。作为片状导电部件11,例如能够使用利用银等导电性的线编织成的导电布料。在使用这样的导电布料的情况下,柔性导体11A不仅在片状导电部件11的表面露出,而且在背面露出。此外,也可以将通过印刷等在不具有导电性的布料的表面涂布导电性油墨而在表面上形成了柔性导体11A的部件作为片状导电部件11。此外,也可以将在树脂膜等绝缘性片材主体的表面上形成有由导电图案构成的柔性导体11A的部件用作片状导电部件11。
片状导电部件11具有在规定的方向上延伸的带状。
包覆电线12具有后述的导体部的外周被绝缘包覆部覆盖的结构。通过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与片状导电部件11的柔性导体11A电连接。
包覆电线12在壳体13的相反侧在与带状的片状导电部件11相同的方向上延伸。
在此,为了方便,带状的片状导电部件11沿XY面延伸,将包覆电线12向壳体13延伸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与XY面正交的方向称为Z方向。
图4示出连接器的组装图。连接器具有第一绝缘体14和第二绝缘体15,由这些第一绝缘体14和第二绝缘体15构成壳体13。
在第一绝缘体14的+Z方向侧配置有片状导电部件11,在片状导电部件11的+Z方向侧配置有从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露出的导体部12A。另外,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也可以是由一根导体构成的所谓单线和绞合多根导体而构成的所谓绞线中的任一种。
此外,连接器具有接触力确保部件16,在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的+Z方向侧配置有接触力确保部件16,在接触力确保部件16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二绝缘体15。
图5~图7示出第一绝缘体14。第一绝缘体14具有沿XY面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平板部14A,由平板部14A的+Z方向侧的表面形成沿XY面延伸且朝向+Z方向的第一保持面14B。在第一保持面14B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大致棱柱形状的凸部14C。
此外,在第一保持面14B形成有:第一导体插入槽14D,在凸部14C的-Y方向侧在Y方向上延伸;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与第一导体插入槽14D的-Y方向端部连通;以及第一引出槽14F,与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的-Y方向端部连通,并且延伸到第一绝缘体14的-Y方向端部的外表面。
此外,平板部14A具有三个贯通孔14G,该三个贯通孔14G分别形成在x方向上的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的两侧和平板部14A的+Y方向端部附近,并且在Z方向上贯通平板部14A。
此外,在平板部14A的X方向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在Y方向上延伸的台阶部14H。
如图8所示,第一导体插入槽14D、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和第一引出槽14F相互形成在同轴上,具有共用的中心轴CL。第一导体插入槽14D具有与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的直径对应的槽宽,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具有与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的外径对应的槽宽。第一引出槽14F在与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连通的+Y方向端部,具有与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相同的槽宽,并且具有沿中心轴CL越朝向-Y方向槽宽越逐渐变大的形状。
并且,在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的Y方向的中间部,在XZ面内形成有从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的底面向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的内部突出的突起14J。
如图9所示,在从沿着中心轴CL的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突起14J具有半圆形状,并且具有小于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的厚度的突出高度。
图10~图12示出第二绝缘体15。第二绝缘体15具有沿XY面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平板部15A,由平板部15A的-Z方向侧的表面形成沿XY面延伸且朝向-Z方向的第二保持面15B。在平板部15A的+Z方向侧形成有从平板部15A向+Z方向突出的圆顶形状部D,在第二保持面15B形成有向圆顶形状部D内延伸且朝向-Z方向敞开的凹部15C。
此外,在第二保持面15B形成有:第二导体插入槽15D,在凹部15C的-Y方向侧在Y方向上延伸;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与第二导体插入槽15D的-Y方向端部连通;以及第二引出槽15F,与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的-Y方向端部连通,并且延伸到第二绝缘体15的-Y方向端部的外表面。
此外,平板部15A具有三个凸起15G,该三个凸起15G分别形成在x方向上的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的两侧和平板部15A的+Y方向端部附近,并且向-Z方向突出。
此外,在平板部15A的X方向的两侧部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且在Y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板15H。
如图13所示,第二导体插入槽15D、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和第二引出槽15F相互形成在同轴上,具有共用的中心轴CL。第二导体插入槽15D具有与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的直径对应的槽宽,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具有与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的外径对应的槽宽。第二引出槽15F在与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连通的+Y方向端部,具有与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相同的槽宽,并且具有沿中心轴CL越朝向-Y方向槽宽越逐渐变大的形状。
另外,如图14所示,在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未形成从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的底面向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的内部突出的突起。
在第一绝缘体14和第二绝缘体15相互连结而形成壳体13的情况下,第一绝缘体14的第一导体插入槽14D和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导体插入槽15D彼此对向配置,由此保持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第一绝缘体14的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和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彼此对向配置,由此成为紧固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的外周部而固定包覆电线12的圆筒形状的电线固定部。
此外,在第一绝缘体14和第二绝缘体15相互连结而形成壳体13的情况下,第一绝缘体14的第一引出槽14F和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引出槽15F彼此对向配置,由此成为将包覆电线12从壳体13的内部向外部引出的电线引出口。
另外,如图4所示,在片状导电部件11形成有与第二绝缘体15的+Y方向侧的凸起15G对应的贯通孔11B。
此外,图4所示的接触力确保部件16由金属材料形成,具有圆筒形状。在组装了连接器的情况下,接触力确保部件16配置在第二绝缘体15的凹部15C与第一绝缘体14的凸部14C之间,用于确保相互接触的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与片状导电部件11的柔性导体11A的接触力。
在组装这样的连接器时,接触力确保部件16从-Z方向插入到第二绝缘体15的凹部15C内,将包覆电线12的+Y方向端部和片状导电部件11的-Y方向端部夹在第一绝缘体14的第一保持面14B与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保持面15B之间,将第二绝缘体15的三个凸起15G插入到第一绝缘体14的三个贯通孔14G中,第一绝缘体14与第二绝缘体15相互连结。
在相互连结第一绝缘体14和第二绝缘体15时,如图15所示,首先,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的+Z方向端部插入到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中。此时,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具有与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的外径对应的槽宽,并且在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未形成从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的底面突出的突起,因此包覆电线12相对于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不会产生位置偏移,准确地插入到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中。
在该状态下,如果第一绝缘体14朝向第二绝缘体15向+Z方向被按压,则第一绝缘体14的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以覆盖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的-Z方向部分的方式盖在包覆电线12上,在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形成有从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的底面向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的内部突出的突起14J,因此突起14J咬入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的-Z方向部分。
即,在第一绝缘体14和第二绝缘体15相互连结而形成壳体13时,包覆电线12在保持相对于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准确地对位的状态下,通过咬入绝缘包覆部12B的-Z方向部分的突起14J而固定于壳体13,防止从壳体13被拔出。
通过将第一绝缘体14按压于第二绝缘体15,第二绝缘体15的三个凸起15G贯通第一绝缘体14的三个贯通孔14G。此时,三个凸起15G中的位于+Y方向侧的凸起15G穿过图4所示的片状导电部件11的贯通孔11B,贯通第一绝缘体14的对应的贯通孔14G。
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绝缘体15的一对侧板15H嵌入到第一绝缘体14的一对台阶部14H中。
并且,通过使向第一绝缘体14的-Z方向侧突出的三个凸起15G的前端热变形,第一绝缘体14和第二绝缘体15相互固定而形成壳体13,完成连接器的组装。
图16示出这样组装的连接器的内部。片状导电部件11和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通过第一绝缘体14的凸部14C,插入到配置在第二绝缘体15的凹部15C内的接触力确保部件16的内部,以沿着凸部14C的表面的方式变形。由此,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被夹在片状导电部件11的表面与接触力确保部件16的内表面之间,以规定的接触力与在片状导电部件11的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11A接触并电连接。
此外,从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部12B向+Y方向引出的导体部12A插入到第一绝缘体14的第一导体插入槽14D和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导体插入槽15D中。
此外,包覆电线12在绝缘包覆部12B的+Y方向端部容纳固定在由第一绝缘体14的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14E和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15E形成的圆筒形状的电线固定部13E内的状态下,从由第一绝缘体14的第一引出槽14F和第二绝缘体15的第二引出槽15F形成的电线引出口13F向-Y方向引出。
如图17所示,电线引出口13F具有所谓的喇叭形状,该喇叭形状沿圆筒形状的电线固定部13E的中心轴CL从电线固定部13E越朝向-Y方向越逐渐扩大。具体地说,电线引出口13F具有:第一接触部S1,与电线固定部13E的-Y方向侧连接;第二接触部S2,与壳体13的-Y方向侧的外表面13A连接;以及锥形部S3,配置在第一接触部S1与第二接触部S2之间,并且相互连接第一接触部S1和第二接触部S2。
如图18所示,在沿电线固定部13E的中心轴CL从-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部S1在与电线固定部13E相邻的位置具有包围中心轴CL的圆环形状,第二接触部S2在壳体13的外表面13A的附近具有包围中心轴CL且半径比第一接触部S1大的圆环形状。
此外,如图17所示,在通过电线固定部13E的中心轴CL的截面中,第一接触部S1和第二接触部S2分别具有向中心轴CL凸出的弯曲形状。
配置在第一接触部S1与第二接触部S2之间的锥形部S3具有向壳体13的外表面13A扩大的圆锥面,在图17中,由相对于中心轴CL倾斜的一对线段表示。
在此,如图19所示,设想包覆电线12与壳体13的外表面13A接触,并且以沿外表面13A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此时,包覆电线12以由电线引出口13F的周边的壳体13的形状、特别是外表面13A的形状确定的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从壳体13引出,并且从+Z方向对包覆电线12作用拉伸力。但是,由于电线引出口13F具有第一接触部S1和第二接触部S2,所以电线引出口13F在位于第一接触部S1上的第一接触点P1和位于第二接触部S2上的第二接触点P2处分别与包覆电线12接触,在这些第一接触点P1与第二接触点P2之间的锥形部S3处不与包覆电线12接触而成为从包覆电线12离开的状态。
即,电线引出口13F在配置于沿包覆电线12的长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的第一接触部S1和第二接触部S2处分别与包覆电线12接触,并且以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从壳体13引出,由此作用于包覆电线12的负荷被分散。因此,例如不使用如图26所示的现有的电缆保护装置那样、由橡胶等形成的可弯曲的套管部件,就能够防止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的破损。
此外,即使在包覆电线12弯曲成与壳体13的外表面13A接触且沿外表面13A向+Z方向以外的各种方向延伸,从各种方向对包覆电线12作用拉伸力的情况下,同样,电线引出口13F也在配置于沿包覆电线12的长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的第一接触部S1和第二接触部S2处分别与包覆电线12接触,作用于包覆电线12的负荷被分散,防止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的破损。
另外,电线引出口13F的锥形部S3只要是不与包覆电线12接触的形状,则不限定于具有圆锥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引出口13F的第一接触部S1和第二接触部S2分别具有向电线固定部13E的中心轴CL凸出的弯曲形状,但不限于此。
例如,在图20所示的壳体23的电线引出口23F中,第一接触部S1具有向中心轴CL凸出的弯曲形状,但第二接触部S2具有带棱角的形状。即使是这样的电线引出口23F,如图21所示,在包覆电线12以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从壳体23引出的情况下,电线引出口23F也在配置于沿包覆电线12的长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的第一接触部S1上的第一接触点P1和第二接触部S2上的第二接触点P2处分别与包覆电线12接触,作用于包覆电线12的负荷分散,能够防止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的破损。
此外,在图22所示的壳体33的电线引出口33F中,第一接触部S1具有带棱角的形状,第二接触部S2具有向中心轴CL凸出的弯曲形状。即使是这样的电线引出口33F,如图23所示,在包覆电线12以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从壳体33引出的情况下,电线引出口33F也在配置于沿包覆电线12的长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的第一接触部S1上的第一接触点P1和第二接触部S2上的第二接触点P2处分别与包覆电线12接触,作用于包覆电线12的负荷分散,能够防止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的破损。
此外,在图24所示的壳体43的电线引出口43F中,第一接触部S1和第二接触部S2均具有带棱角的形状。即使是这样的电线引出口43F,如图25所示,在包覆电线12以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从壳体43引出的情况下,电线引出口43F也在配置于沿包覆电线12的长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的第一接触部S1上的第一接触点P1和第二接触部S2上的第二接触点P2处分别与包覆电线12接触,作用于包覆电线12的负荷分散,能够防止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的破损。
如果将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应用于智能衣料,并且将未图示的电极连接于片状导电部件11的柔性导体11A,则能够使用电阻低且廉价的包覆电线12,连接配置在计测部位的电极和可穿戴设备。
另外,通过使用耐水性的粘接剂来密封第一绝缘体14与第二绝缘体15之间,能够构成阻止水向片状导电部件11的柔性导体11A与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的电连接部位的浸入的防水型连接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用于确保相互接触的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与片状导电部件11的柔性导体11A的接触力的接触力确保部件16,但是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不使用接触力确保部件16,在第一绝缘体14的凸部14C与第二绝缘体15的凹部15C之间,电连接包覆电线12的导体部12A和片状导电部件11的柔性导体11A。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绝缘体15的三个凸起15G贯通第一绝缘体14的三个贯通孔14G,但相反,也可以是形成于第一绝缘体14的多个凸起贯通形成于第二绝缘体15的多个贯通孔的结构。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用于将电线的导体部连接于连接对象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具备容纳所述连接对象物的端部和所述电线的端部的壳体,
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对象物与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相互接触并电连接,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电线从所述壳体的内部向外部引出的电线引出口,
所述电线引出口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在所述电线以由所述电线引出口的周边的所述壳体的形状确定的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从所述壳体引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通过在沿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相互分开的两个部位与所述电线接触,使作用于所述电线的负荷分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线具有覆盖所述导体部的外周部的绝缘包覆部,
所述壳体具有圆筒形状的电线固定部,所述电线固定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通过紧固所述电线的所述绝缘包覆部来固定所述电线,
所述电线引出口具有从所述电线固定部沿所述圆筒形状的中心轴延伸且向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扩大的形状,
所述第一接触部在与所述电线固定部相邻的位置具有包围所述中心轴的圆环形状,
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的附近具有包围所述中心轴且半径比所述第一接触部大的圆环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由具有第一保持面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构成,该第二绝缘体具有与所述第一保持面对置的第二保持面且与所述第一绝缘体连结,
所述电线固定部和所述电线引出口由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第一导体插入槽,形成于所述第一保持面,并且供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插入;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以与所述第一导体部插入槽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一保持面,并且供所述电线的所述绝缘包覆部插入;以及第一引出槽,以与所述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一保持面,
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第二导体插入槽,形成于所述第二保持面,并且供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插入;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以与所述第二导体部插入槽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保持面,并且供所述电线的所述绝缘包覆部插入;以及第二引出槽,以与所述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保持面,
所述电线固定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和所述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相互对向配置而形成,
所述电线引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引出槽和所述第二引出槽相互对向配置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绝缘包覆插入槽和所述第二绝缘包覆插入槽的一方形成有向所述电线固定部内突出且咬入所述电线的所述绝缘包覆部的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从沿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突起具有半圆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引出口具有锥形部,该锥形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并且由向所述壳体的外部扩大的圆锥面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方在通过所述中心轴的截面中具有弯曲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通过所述中心轴的截面中具有带棱角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一保持面的凸部,
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二保持面且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凹部,
以所述连接对象物和所述电线被夹在所述第一保持面与所述第二保持面之间的方式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相互连结,
通过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凹部内,在所述凹部内所述电线的所述导体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将作为所述连接对象物的片状导电部件的柔性导体连接于所述电线的导体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200072 | 2022-12-15 | ||
JP2022200072A JP2024085525A (ja) | 2022-12-15 | 2022-12-15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213778A true CN118213778A (zh) | 2024-06-18 |
Family
ID=88507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313481.7A Pending CN118213778A (zh) | 2022-12-15 | 2023-10-10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204450A1 (zh) |
EP (1) | EP4387004A1 (zh) |
JP (1) | JP2024085525A (zh) |
CN (1) | CN118213778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75678U (ja) * | 1982-05-19 | 1983-11-24 | 株式会社ナカヨ通信機 | 並行線保護構造 |
EP2418745A1 (de) * | 2010-08-09 | 2012-02-15 |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 Gehäuse zur elektrischen Leitungsverbindung zwischen einem Folienleiter und einem Leiter |
JP6498862B2 (ja) * | 2013-12-11 | 2019-04-10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電線接続構造、及び当該電線接続構造の製造方法 |
-
2022
- 2022-12-15 JP JP2022200072A patent/JP2024085525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10-10 CN CN202311313481.7A patent/CN118213778A/zh active Pending
- 2023-10-11 US US18/484,606 patent/US2024020445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10-24 EP EP23205538.4A patent/EP4387004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204450A1 (en) | 2024-06-20 |
EP4387004A1 (en) | 2024-06-19 |
JP2024085525A (ja) | 2024-06-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73272B (zh) | 连接器 | |
CN110474201B (zh) | 电缆连接器装置 | |
US7118409B2 (en) | Connector and cable retainer | |
US11404828B2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US10367291B2 (en) | Magnetic connector arranged in a bendable housing in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2467412B (zh) | 连接器 | |
JPH08339860A (ja) | コネクタプラグ | |
CN116470312A (zh) | 连接器 | |
CN118213778A (zh) | 连接器 | |
US20240088590A1 (en) | Connector | |
JP2024047190A (ja) | コネクタ | |
EP4346017B1 (en) | Connector | |
JP7440359B2 (ja) | 電線保持構造 | |
CN118117364A (zh) | 连接器组装体和连接方法 | |
EP4346013A1 (en) | Connector,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ing method | |
JP2023117663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24003335A (ja) | シート状導電部材およびコネクタ | |
CN118508131A (zh) |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 |
CN117954909A (zh) |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 |
CN117638532A (zh) | 连接器 | |
KR101053359B1 (ko) | 케이블 조립체 및 전자 배선 조립체 | |
CN118117363A (zh) | 连接器组装体和连接方法 | |
JP2000315531A (ja) | 圧着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