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59161A - 吸引装置、基材以及吸引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吸引装置、基材以及吸引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59161A CN118159161A CN202180103739.3A CN202180103739A CN118159161A CN 118159161 A CN118159161 A CN 118159161A CN 202180103739 A CN202180103739 A CN 202180103739A CN 118159161 A CN118159161 A CN 1181591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heating
- power supply
- unit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9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2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3303 reh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796 flavor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5000019634 flavo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DNIAPMSPPWPWGF-UHFFFAOYSA-N Prop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CC(O)CO DNIAPMSPPWPWG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205 fragr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214 mou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199 nebu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125 Nicotia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2637 Nicotiana taba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64 aero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71 electronic cigaret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40 feed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187 glycero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99 gr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862 poly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077 polyo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24F40/53—Monitoring, e.g. fault detec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24F40/57—Temperature contro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20—Devices using sol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24F40/51—Arrangement of sensor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实现高精度地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的吸引装置。所涉及的吸引装置具备:加热部,为了生成气溶胶,对包括气溶胶源的基材进行加热;电源部,对加热部进行电力供给;温度测定部,测定加热部的温度;存储部,存储规定了加热部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信息;以及控制部,控制电力供给的动作,以使加热部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在与电力供给的动作关联的控制值满足了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吸引装置、基材以及吸引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生成被用户吸引的物质的吸引装置正在广泛普及。一例是电子香烟及喷雾器(nebulizer)。这种吸引装置例如使用包含用于生成气溶胶的气溶胶源以及用于对生成的气溶胶赋予香味成分的香味源等的基材,生成被赋予了香味成分的气溶胶。用户通过吸引由吸引装置生成的、被赋予了香味成分的气溶胶,能够享受香味。
详细而言,吸引装置为了生成气溶胶,按照规定了加热动作的加热曲线(heatingprofile)对加热元件加热基材。加热曲线对使用吸引装置的体验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加热开始后先达到最高温度,然后逐渐降温的加热曲线。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为了将加热元件维持为目标温度而控制向加热元件供给的电力的方法。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0/084773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098397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期望进一步提高使用吸引装置的体验的质量。
因此,本公开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吸引装置的体验(以下,有时也称为“吸引体验”)的质量的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公开的某些观点,提供了吸引装置。所涉及的吸引装置具备:加热部,为了生成气溶胶,对包括气溶胶源的基材进行加热;电源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电力供给;温度测定部,测定所述加热部的温度;存储部,存储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信息;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以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在与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关联的控制值满足了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
也可以是,按照与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每个时间区间而设定所述目标温度,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包括:调整所述加热部的温度,以使在所述对应的时间区间的末期,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
也可以是,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包括:反馈控制被供给的电力,以补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变化。
也可以是,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包括:根据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来调整电力脉冲的占空比,所述控制值是所述电力脉冲的占空比。
也可以是,所述变动条件是所述占空比的增加量大于规定的阈值。
也可以是,所述占空比的增加量是相对于所述占空比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移动平均值的增加率。
也可以是,所述规定的阈值被设定为根据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而变小。
也可以是,所述变动条件与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关联地被设定。
也可以是,所述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包括:第一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和第二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所述变动条件包括第一变动条件和第二变动条件,所述第一变动条件与所述第一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关联,所述第二变动条件与所述第二时间序列推移关联。
也可以是,在被规定为所述第一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中的所述目标温度变得比所述第二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中的所述目标温度高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条件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条件严格。
也可以是,在所述加热部的温度满足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一步判断所述抽吸动作。
也可以是,所述温度测定部被构成为通过配置于所述加热部的附近的温度传感器来测定所述加热部的温度。
也可以是,在所述控制值满足所述规定的变动条件和所述加热部的温度满足所述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中的一方或双方成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一步判断所述抽吸动作。
也可以是,所述时间序列推移与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关联,所述第一区间从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开始起到经过第一时间为止,所述第二区间在所述第一区间之后到经过第二时间为止,在所述第一区间,在所述加热部的温度满足所述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基于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所述抽吸动作的判断,在所述第二区间,在所述控制值满足所述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基于所述控制值的所述抽吸动作的判断。
也可以是,在所述时间序列推移中,所述第一区间具有:初始升温区间,用于在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之后,对所述加热部进行预热;以及中途降温区间,接着所述初始升温区间,通过使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停止,从而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降温,所述第二区间包括再升温区间,所述再升温区间用于再次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并再次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
并且,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公开的另一观点,提供了用于上述吸引装置的基材。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公开的其他观点,提供了吸引装置的控制方法,吸引装置包括:加热部,为了生成气溶胶,对包括气溶胶源的基材进行加热;以及电源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电力供给,所涉及的方法包括:在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期间,测定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步骤;根据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信息,调整与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关联的控制值,以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的步骤;以及在所述控制值满足了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的步骤。
也可以是,按照与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每个时间区间而设定所述目标温度,调整所述加热部的温度,以使在所述对应的时间区间的末期,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
也可以是,所述控制值是电力脉冲的占空比,调整所述控制值的步骤包括:根据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来调整所述占空比,所述控制值所满足的所述变动条件是所述占空比的增加量大于规定的阈值。
也可以是,还包括:根据判断所述用户的所述抽吸动作的步骤,计数所述用户的所述抽吸动作的次数的步骤;以及在所述计数的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结束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的步骤。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公开,提供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吸引装置的体验质量的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吸引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引装置的物理结构的图。
图3是如图2所示的加热器组件(heater assembly)的立体图。
图4是腔室(chamber)的立体图。
图5是如图4所示的箭头4-4的腔室的截面图。
图6是如图5所示的箭头5-5的腔室的截面图。
图7是将棒状基材保持于保持部的状态下的包括非按压部的腔室的纵截面图。
图8是将棒状基材保持于保持部的状态下的、包括按压部的腔室的纵截面图。
图9是沿如图8所示的箭头7-7的腔体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一例的基于加热曲线进行了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一例的图表。
图11是表示由吸引装置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一例的基于加热曲线进行了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一例的图表。
图13是功能地示出执行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控制部116的结构的框图。
图14是表示电力供给的动作的控制中的占空比的时序推移的一例的图表。
图15是如图14所示的图表的放大图表。
图16是示出电力供给动作中的占空比的移动平均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一例的放大图表。
图17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变更例的基于加热曲线进行了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一例的图表。
图19是表示通过变更例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构成要素,通过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1.吸引装置的结构例>>
吸引装置是生成由用户吸引的物质的装置的例示。以下,以通过吸引装置生成的物质为气溶胶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通过吸引装置生成的物质也可以是气体。以下,将用户吸引通过吸引装置生成的气溶胶也仅称为“吸引”或“抽吸”。另外,以下也将用户吸引的动作称为“抽吸动作”。
图1是示意性表示吸引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结构例涉及的吸引装置100包括电源部111、传感器部112、通知部113、存储部114、通信部115、控制部116、加热部40、保持部60以及隔热部70。
电源部111蓄积电力。电源部111基于控制部116的控制,向吸引装置100的各结构要素供给电力。电源部111例如能够由锂离子二次电池等充电式电池构成。
传感器部112取得与吸引装置100相关的各种信息。作为一例,传感器部112由麦克风电容器(microphone condenser)等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等构成,取得伴随用户的吸引的值。例如,传感器部112通过将温度传感器配置在加热部40的附近,而构成对加热部40的温度进行测定的温度测定部。作为另一例,传感器单元112由按钮或开关等的、受理来自用户的信息的输入的输入器件构成。
通知部113向用户通知信息。通知部113例如由发光的发光装置、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输出声音的声音输出装置或振动的振动装置等构成。
存储部114存储用于吸引装置100的动作的各种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部114存储规定了加热部40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序推移的信息。存储部114例如由闪存等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构成。
通信部115是能够进行依照有线或无线的任意通信标准的通信的通信接口。作为该通信标准,例如可以采用Wi-Fi(注册商标)或Bluetooth(注册商标)等。
控制部116作为运算处理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发挥功能,其按照各种程序控制吸引装置100内的整体动作。控制单元116例如由诸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微处理器的电子电路实现。
保持部60保持棒型基材150。保持部60保持从与外部空间连通的开口52插入到内部空间80中的棒型基材150,该开口52将形成于吸引装置100的内部空间80与外部空间连通。另外,被保持于保持部60的棒状基材150与具备保持部60的吸引装置100一起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吸引系统。
作为基材的一例的棒状型基材150包括基材部151及吸口部152。基材部151包括气溶胶源。通过使气溶胶源雾化,从而生成气溶胶。气溶胶源例如是甘油和丙二醇等多元醇、以及水等液体。气溶胶源也可以包含来自烟草或来自非烟草的香味成分。在吸引装置100是喷雾器等医疗用吸入器的情况下,气溶胶源也可以包含药剂。此外,气溶胶源不限于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在棒型基材150被保持部60保持的状态下,基材部151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于内部空间80,吸口部152的至少一部分从开口52突出。然后,当用户叼取并吸引从开口52突出的吸口部152时,从基材部151产生的气溶胶到达用户的口内。
加热部40通过对气溶胶源进行加热,从而使气溶胶源雾化而生成气溶胶。作为一例,加热部40构成为膜状,以覆盖保持部60的外周的方式配置。然后,若加热部40发热,则棒状基材150的基材部151从外周被加热,气溶胶被生成。当从电源部111被供电时,加热部40发热。
隔热部70防止从加热部40向其他构成要素的传热。例如,隔热部70由真空隔热材料或气凝胶隔热材料等构成。
由此,参照图2至图9对吸引装置100的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吸引装置100具有一边按压棒型基材150一边进行加热的结构。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吸引装置100的物理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吸引装置100具有包括加热部40以及保持部60的加热器组件30。如图2所示,在棒状基材150被保持于加热器组件30(更详细而言,保持部60)的状态下,在加热器组件30与棒状基材150之间存在空隙。当用户叼取棒型基材150并吸引时,从开口52流入的空气经由该空隙从基材部151的端部流入棒型基材150的内部,从吸口部152的端部流出到用户的口内。即,用户吸入的空气按照空气流190A、空气流190B、空气流190C的顺序流动,以与从棒状基材150产生的气溶胶混合的状态被引导至用户的口腔内。
图3表示如图2所示的加热器组件30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加热器组件30具有顶盖32、加热部40以及腔室50。腔室50构成为接受棒状基材150。加热部40构成为对腔室50接受的棒状基材150进行加热。顶盖32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在向腔室50插入棒型基材150时的引导件的功能,并且将腔室50相对于吸引装置100固定。
图4表示腔室50的立体图。图5表示如图4所示的箭头4-4的腔室50的截面图。图6表示如图5所示的箭头方向5-5的腔室50的截面图。如图4和图5所示,腔室50包括供棒状基材150插入的开口52和对棒状基材150进行保持的保持部60。腔室50形成为包围收容棒状基材150的内部空间80的中空部件。中空部件可以是有底的筒状部件。此外,中空部件也可以是无底的筒状体。腔室50优选由热传导率高的金属构成,例如可以由不锈钢等形成。由此,能够从腔室50向棒状基材150进行有效的加热。
如图5和图6所示,保持部60包括按压棒状基材150的一部分的按压部62和非按压部66。按压部62具有内表面62a和外表面62b。非按压部66具有内表面66a和外表面66b。如图3所示,加热部40被配置于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优选加热部40无间隙地被配置于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
腔室50的开口52优选能够不按压而接受棒型基材150。腔室50的长度方向、换言之棒状基材150被插入到腔室50中的方向或与腔室50的侧面整体延伸的方向正交的面上的腔室50的开口52的形状可以为多边形或椭圆形,但优选为圆形。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腔室50在腔室50的周向上具有2个以上的按压部62。如图5及图6所示,保持部60的两个按压部62彼此相对。优选两个按压部62的内表面62a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的距离小于插入到腔室50中的棒型基材150的配置于按压部62之间的部位的宽度。如图所示,按压部62的内表面62a是平面。
如图6所示,按压部62的内表面62a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平面状的平面按压面,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具有将一对平面按压面的两端连接并彼此相对的一对曲面状的曲面非按压面。如图所示,曲面非按压面在与腔室5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面上整体可以具有圆弧状的截面。如图6所示,保持部60由具有均匀厚度的金属筒状体构成。
图7是棒型基材150被保持部60保持的状态下的、包括非按压部66的腔室50的纵截面图。图8是棒型基材150被保持部60保持的状态下的、包括按压部62的腔室50的纵截面图。图9是沿如图8所示的箭头方向7-7的腔室50的截面图。另外,在图9中,为了容易理解在按压部62中棒型基材150被按压,而示出被按压前的状态的棒型基材150的截面。
即使棒型基材150被保持部60保持,棒型基材150被按压部62按压而变形,如图9所示的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与棒型基材150之间的空隙67也实质上被维持。该空隙67能够与腔室50的开口52和位于腔室50内的棒状基材150的端面(图7和图8中下侧的端面、即基材部151的端面)连通。该空隙67也可以连通腔室50的开口52和位于腔室50内且位于远离腔室50的开口52的位置的棒状基材150的端面(图7和图8中下侧的端面,即基材部151的端面)。然后,从腔室50的开口52到位于腔室50外的棒状基材150的端面(图7及图8中上侧的端面、即吸口部152的端面),形成经由空隙67及棒状基材150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由此,无需在吸引装置100中另外设置用于导入向棒型基材150供给的空气的流路,因此能够简化吸引装置100的构造。另外,由于非按压部66的形成空隙67的一部分的部位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流路的清扫。进而,在空气通过空隙67的过程中空气被加热,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加热部40的散热,提高加热效率,并且能够防止伴随抽吸而流入的空气导致的棒状基材150的过度降温。其结果,能够抑制加热部40的消耗电力,在此之上能够防止因伴随抽吸的棒状基材150的降温而引起的香味降低。从通气阻力的观点等出发,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与棒型基材150之间的空隙67的高度优选为0.1mm以上1.0mm以下,更优选为0.2mm以上0.8mm以下,最优选为0.3mm以上0.5mm以下。
如图9所示,在棒状基材150被保持部60保持的状态下,按压部62的内表面62a和棒状基材150的中心的距离LA比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和棒状基材150的中心的距离LB短。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配置于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的加热部40与棒型基材150的中心的距离比未设置按压部62的情况短。因此,能够提高棒状基材150的加热效率。
如图4至图8所示,腔室50具有底部56。如图8所示,底部56通过底壁56a以棒型基材150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支撑插入到腔室50中的棒型基材150的一部分。另外,底部56能够以露出的棒状基材150的端面与空隙67连通的方式通过底壁56a支承棒状基材150的一部分。
如图5、图7和图8所示,腔室50的底部56具有底壁56a,除此之外还具有侧壁56b。由侧壁56b划定的底部56的宽度也可以朝向底壁56a而变小。如图6及图9所示,保持部60的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在与腔室5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面上处于弯曲。
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的与腔室5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面上的形状优选与在正交于腔室50的长度方向的面上的开口52的形状在腔室50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相同。换言之,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优选为将形成开口52的腔室50的内表面沿长度方向延长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8所示,保持部60设置对所保持的棒状基材150的状态进行检测的状态检测部69。详细而言,状态探测部69在按压部62的内表面62a中的一对平面按压面的至少一侧的表面上被配置于长度方向和短边方向各自的大致中央部。例如,状态检测部69由压力传感器构成且测定棒状基材150的接触压力即可。此外,状态检测部69除了平面按压面以外,只要是与所保持的棒状基材150的一部分接触的位置,也可以配置于任意的位置。例如,也可以配置于支撑棒状基材150的一部分的底部56。另外,也可以设置多个状态检测部69。
如图3至图5所示,腔室50优选在开口52与保持部60之间具有筒状的非保持部54。在棒状基材150被保持部60保持的状态下,非保持部54与棒状基材150之间可以形成间隙。
如图5至图9所示,优选保持部60的外周面在跨保持部60的长度方向全长上具有相同的形状及大小(保持部6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面上的保持部60的外周长度)。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优选腔室50具有第一引导部58,该第一引导部58具备将形成开口52的腔室50的内表面和按压部62的内表面62a连接的锥面58a。
如图3所示,加热部40具有加热元件42。加热元件42例如也可以是加热轨道(heating track)。例如如图6所示,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和非按压部66的外表面66b具有角度地相互连接,在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和非按压部66的外表面66b之间能够形成边界71。加热轨道优选沿着与边界71延伸的方向(腔室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优选沿着与边界71延伸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优选加热部40除了加热元件42以外,还具有覆盖加热元件42的至少一面的电绝缘部件44。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绝缘部件44以覆盖加热元件的两面的方式被配置。另外,优选电绝缘部件44被配置在保持部60的外表面的区域内。换言之,优选地,电绝缘部件44在腔室50的长边方向的第一引导部58侧以不从保持部60的外表面露出的方式被配置。如上所述,由于在开口52和按压部62之间设置第一引导部58,因此在腔室50的长度方向上,腔室50的外表面的形状和与腔室的长度方向正交的面上的腔室的外周长度能变化。因此,通过将电绝缘部件44配置在保持部60的外表面上,从而能够抑制产生松弛。
加热部40优选不配置在从开口52与第一引导部58之间的腔室50的外表面、即非保持部54的外表面、第一引导部58的外表面以及非按压部66的外表面中选择的至少一个上。加热部40优选遍及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的整体而被配置。
如图3所示,吸引装置100具有从加热部40延伸的带状的电极48。带状的电极48优选在加热部40被配置于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的状态下,从作为平面的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向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的外部延伸。
另外,如图3、图7及图8所示,加热部40具有位于与开口52相反一侧的第一部分40a和位于开口52侧的第二部分40b。第二部分40b的加热器功率密度优选高于第一部分40a的加热器功率密度。或者,第二部分40b的升温速度优选高于第一部分40a的升温速度。或者,第二部分40b的加热温度在任意的同时间比第一部分40a的加热温度高。第二部分40b优选在棒状基材150被保持部60保持的状态下,在棒状基材150所包含的可吸烟物的长度方向上覆盖对应于可吸烟物的1/2以上的保持部60的外表面。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腔室50具有相互相对的一对按压部62,但腔室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腔室50可以具有一个按压部62,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按压部6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吸引装置100一边利用按压部62按压棒型基材150一边保持、加热。根据该结构,起到以下说明的各种效果。
首先,提高从加热部40向棒型基材150的热传导率。即,能够提高棒型基材150的加热效率。由于棒状基材150的加热效率提高,因此,能够使棒状基材150的温度快速达到目标温度,因此,能够缩短后述的预加热所花费的时间。此外,由于棒状基材150的加热效率提高,因此能够提高棒状基材150的温度相对于加热部40的温度变化的追随性。其结果,第一,能够更容易地控制气溶胶的生成量。第二,即使棒状基材150的温度随着用户的抽吸而降低,也能够立即恢复至原来的温度。第三,能够降低外部气温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第四,在棒形基材150中容易实现与后述的加热曲线的温度变化同样的温度变化。第五,能够迅速地产生作为加热曲线的后述的再升温区间的效果的香味提高的效果。
另外,吸引装置100一边按压棒型基材150,一边从外周进行加热。根据该结构,能够与棒状型基材150内的气溶胶源的形状无关地实现上述的棒状型基材150的加热效率的提高以及棒状型基材150的温度的追随性的提高。而且,根据该结构,不论由棒型基材150的制造工序中产生的不均引起的棒型基材150的形状或大小的误差,都能够实现上述的棒型基材150的加热效率的提高、以及棒型基材150的温度的追随性的提高。与此相对,在采用将片状的加热部40插入棒状基材150而从内部加热棒状基材150的结构的比较例中,难以实现这些效果。这是因为,在该比较例中,即使假设从外周按压棒状基材150,也难以使片状的加热部40与棒状基材150内的气溶胶源良好地接触。
另外,在吸引装置100中,隔热部70被配置成从外周包围加热部40。在该情况下,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与非按压部66的外表面66b相比位于更靠内部空间80的中心的部分,能够增大在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与隔热部7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空气层的厚度。或者,能够增大与按压部62重叠的隔热部70的厚度。因此,能够提高隔热部70的隔热效果。
<<2.技术特征>>
(2-1)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动作的控制
吸引装置100基于加热曲线来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即,加热动作)。详细而言,吸引装置100通过控制电源部111对加热部40的电力供给的动作来控制加热部40的温度,以实现加热曲线中被规定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加热曲线是指被规定了作为加热部40的温度的目标值的目标温度的时序推移的信息的例子。加热曲线被储存于存储部114。为了加热棒状基材150,在执行加热部40的加热动作时加热曲线被参照。另外,加热曲线不仅可以参照,也可以在棒状基材150的加热的途中进行更新。
由此,根据加热部40按照加热曲线的动作,按照加热曲线所计划的那样生成气溶胶。加热曲线典型地被设计为用户吸引从棒状型基材150生成的气溶胶时,用户感到的香味最佳。因此,通过基于加热曲线控制从电源部111向加热部40的电力供给的动作,从而能够使用户感到的香味最佳。
控制部116基于加热曲线中被规定的目标温度与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以下,也称为实际温度)之差(背离),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更详细而言,控制部116基于从开始基于加热曲线的对加热部40的供电动作的控制起的经过时间所对应的加热部40的目标温度与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背离,来控制电源部111对加热部40的供电动作。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温度,以使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与加热曲线中被定义的加热部40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相同。加热部40的温度控制例如能够通过公知的反馈控制来实现。具体而言,控制部116使来自电源部111的电力以基于脉冲宽度调制(PWM)或脉冲频率调制(PFM)的脉冲的方式供给到加热部40。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16通过调整电力脉冲的占空比,从而能够进行加热部40的温度控制。
在反馈控制中,控制部116基于实际温度与目标温度的差分等,控制从电源部111向加热部40供给的电力例如上述占空比即可。反馈控制例如可以是PID控制(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 Controller,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或者,控制部116也可以进行单纯的开-关(ON-OFF)控制。例如,控制部116也可以通过命令电源部111来执行加热部40的加热动作直到实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在实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停止加热部40的加热,在实际温度低于目标温度时,再次执行加热部40的加热动作。
加热部40的温度例如能够通过测定或推测构成加热部40的发热电阻器的电阻值来进行定量。这是因为发热电阻器的电阻值根据温度而变化。发热电阻体的电阻值例如能够通过测定发热电阻体中的电压下降量来进行推定。发热电阻体中的电压下降量能够通过测定施加于发热电阻体的电位差的电压传感器进行测定。在其他示例中,加热部40的温度能够由设置在加热部40附近的温度传感器来测定。
所测定的加热部40的温度也可以利用于用户的抽吸动作的判断。
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从检测到进行了指示加热开始的操作的定时开始。指示加热开始的操作的一例是设于吸引装置100的按钮的按下。指示加热开始的操作的另一例子是抽吸动作。指示加热开始的操作的其他例子是来自智能手机等其他装置的信号的接收。
加热开始后,随着时间经过,基材所含的气溶胶源逐渐减少。典型地,在设想为气溶胶源枯竭的定时,加热部40的加热动作停止。设想为气溶胶源枯竭的定时的一例是从开始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部40的动作的控制起经过了规定时间的定时。设想为气溶胶源枯竭的定时的一例是检测规定次数的抽吸的定时。设想为气溶胶源枯竭的定时的一例是设置于吸引装置100的按钮被按下的定时。该按钮例如在用户无法感到充分的香味时被按下。
此外,设想为产生足够量的气溶胶的期间也被称为可抽吸期间。另一方面,从开始加热到开始可抽吸期间为止的期间也被称为预备加热期间。在预备加热期间中进行的加热也被称为预备加热。可抽吸期间开始的定时以及结束的定时也可以通知给用户。在该情况下,用户能够参考该通知,在可抽吸期间进行抽吸。
控制部116基于保持部60对棒状基材150的保持状态来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详细而言,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以使在棒状基材150的一部分被保持部60的按压部62按压的状态下,基于加热曲线对棒状基材150进行加热。即,控制部116在棒状基材150的一部分被保持部60的按压部62按压的状态下,根据从开始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部40的动作的控制起的经过时间所对应的目标温度,调整对加热部40的供电量,从而控制由加热部40进行的棒状基材150的加热。此时,控制部116也可以根据按压部62的按压的强度进一步调整供电量。另外,控制部116也可以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以使在棒状基材150的一部分未被保持部60的按压部62按压的状态下,不进行基于加热曲线的棒状基材150的加热(例如,不进行对加热部40的供电)。若考虑到通过按压而棒状基材150的加热效率提高,则通过这种构成,能够根据棒状基材150的加热效率提高的程度,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因此,能够向用户提供十二分质量的抽吸体验。
(2-2)温度迁移的基本方式
加热曲线包括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在多个时间区间分别与时间区间的末期的目标温度相关联地被设定。并且,控制部116基于在多个时间区间中的、与从开始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部40的动作的控制起经过的时间对应的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的背离,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具体而言,控制部116在加热曲线所包含的多个时间区间各自的末期为止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以达到设定的目标温度。加热曲线的一例如下记的表1所示。
表1.加热曲线的一例
时间区间 | 时间长度 | 目标温度 |
初始升温区间 | 35秒 | 295℃ |
中途降温区间 | 10秒 | 230℃ |
再升温区间 | 310秒 | 260℃ |
如表1所示的加热曲线由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以及再升温区间构成,依次包括这些区间。在如表1所示的例子中,初始升温区间是从加热曲线的开始到35秒后的区间。中途降温区间是从初始升温区间的末期到10秒后的区间。再升温区间是从中途降温区间的末期到310秒后的区间。加热曲线包括这些时间区间,从而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能够从加热曲线的最初到最后,向用户提供十二分质量的抽吸体验。即,能够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的质量。
初始升温区间是加热曲线的最初包含的时间区间。在初始升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高于初始值。初始值是设想为加热开始前的加热部40的温度的温度。初始值的一例是0℃等任意的温度。初始值的另一例是与气温对应的温度。
中途降温区间是加热曲线的中途所包含的时间区间。在中途降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比在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中设定的目标温度低。在如表1所示的例子中,在中途降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230℃低于在前一个时间区间即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295℃。
再升温区间是加热曲线的最后所包含的时间区间。在再升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高于在再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在如表1所示的例子中,在再升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260℃高于在前一个时间区间即中途降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230℃。
一边参照图10,一边对控制部116按照如表1所示的加热曲线来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时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根据如表1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一例的图表。本图表的横轴是时间(秒)。本图表的纵轴是加热部40的温度。该图表中的线21表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
如图10所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在初始升温区间内上升,在初始升温区间的末期达到作为目标温度的295℃。在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达到在初始升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设想棒状基材150的温度达到产生足够量的气溶胶的温度。初始升温区间设定于加热曲线的最初。因此,在初始升温区间,加热部40从初始温度一下子升温至在初始升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即295℃。此外,初始温度是指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开始时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根据该结构,能够提前结束预热。
控制部116进行加热部40的温度控制,以使在初始升温区间中实际温度达到在初始升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即,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温度从初始温度到295℃。在从加热开始经过35秒前实际温度达到295℃的情况下,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温度,以维持295℃。
如图10所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在中途降温区间下降,在中途降温区间的末期达到作为目标温度的230℃。中途降温区间在初始升温区间之后被设定。因此,加热部40在中途降温区间中从初始升温区间的设定温度暂时降温到中途降温区间的设定温度。若将加热部40维持在初始升温区间的目标温度这样高的温度,则棒状基材150中包含的气溶胶源被快速消耗,产生用户所感到的香味过强等不良情况。即,通过设置中途降温区间,能够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的质量。
控制部116以在中途降温区间不向加热部40供电的方式进行控制。即,控制部116控制在中途降温区间,停止对加热部40的供电,不进行加热部40的加热。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最快地下降。另外,与在中途降温区间也进行对加热部40的供电的情况相比,也能够降低吸引装置100的功耗。
如图10所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在再升温区间内上升,在再升温区间的末期达到作为目标温度的260℃。再升温区间被设定在中途降温区间的后面、即加热曲线的最后。因此,加热部40在再升温区间中,从中途降温区间的设定温度再次升温至再升温区间的设定温度,之后停止加热。在初始升温区间之后使加热部40持续降温时,棒状基材150也降温,因此,气溶胶的生成量降低,用户感到的香味可能会劣化。即,通过在中途降温区间之后设置再升温区间,从而即使在加热曲线的后半段,也能够防止用户感到的香味的劣化。
控制部116进行加热部40的温度控制,以使在再升温区间中实际温度达到在再升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即,控制部116向260℃控制加热部40的温度。在从再升温区间开始经过310秒之前实际温度达到260℃的情况下,控制部116以维持260℃的方式控制加热部40的温度。
在将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以及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再升温区间最小,中途降温区间次小,初始升温区间最大。初始升温区间的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将对在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与初始值之差的绝对值除以初始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而得到的值。中途降温区间的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将在中途降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与在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例如,初始升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之差的绝对值除以中途降温区间的时间长度而得到的值。再升温区间的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为将设定于再升温区间的目标温度与设定于再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例如,中途降温区间)的目标温度之差的绝对值除以再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而得到的值。另外,在将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以及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时间区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中途降温区间最短,初始升温区间次短,再升温区间最长。根据该结构,如图10所示,加热部40在初始升温区间迅速升温,在中途降温区间从高温的状态提前脱离,在再升温区间缓慢升温。因此,能够提前结束预热,并且能够从加热曲线的最初到最后,向用户提供十二分质量的抽吸体验。
控制部116也可以基于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来判断加热曲线中的多个时间区间的切换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控制部116也可以基于各个时间区间中设定的目标温度与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偏离在规定的阈值以内来判断从初始升温区间向中途降温区间的切换以及再升温区间的结束。
控制部116也可以基于经过时间来判断加热曲线中的多个时间区间的切换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控制部116也可以基于从中途降温区间的初期(始期)起的经过时间,判断中途降温区间的末期(终期)。例如,在如图10所示的加热曲线中,中途降温区间被设定为10秒。因此,在从开始中途降温区间起经过10秒的情况下,控制部116判断向再升温区间的切换,使加热部40的加热再次开始。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不测定加热部40的温度而判断从中途降温区间向再升温区间的切换,因此能够减轻控制部116的处理负荷。进而,即使在采用基于构成加热部40的发热电阻器的电阻值来测定加热部40的温度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中途降温区间停止对加热部40的供电,并且判断向再升温区间的切换。
但是,中途降温区间的末期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依赖于外气温度等外部环境而可以变动。例如,当基于如图10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时,中途降温区间的末期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在外部气温低时会成为220℃,在外部气温高时会成为240℃。
因此,控制部116在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时间区间(即,再升温区间)的初期,基于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和在中途降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更详细而言,在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时间区间的初期,在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低于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116以第一占空比对加热部40进行供电。另一方面,在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时间区间的初期,在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为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116以第二占空比对加热部40进行供电。在此,第一占空比大于第二占空比。这里的占空比是指向加热部40的供电持续规定期间内的期间之比。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在加热部40的目标温度与实际温度之间产生背离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地减小该背离,因此能够抑制用户感到的香味的劣化。
(2-3)加热动作的控制涉及的处理的流程
图11是表示由吸引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首先,吸引装置100使加热部40在初始升温区间从初始温度升温到在初始升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步骤S102)。接着,吸引装置100在中途降温区间停止对加热部40的供电,使加热部40降温到在中途降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步骤S104)。接下来,吸引装置100使加热部40在再升温区间升温到在再升温区间被设定的目标温度(步骤S106)。然后,吸引装置100在再升温区间结束的同时,停止对加热部40的供电(步骤S108)。
(2-4)温度迁移的变形方式
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以及再升温区间也可以分别包括用于将加热部40的温度维持为恒定的温度维持区间。这种情况下的加热曲线的一例示于表2。
表2.加热曲线的一例
图12是表示根据如表2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了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一例的图表。本图表的横轴是时间(秒)。本图表的纵轴是加热部40的温度(℃)。该图表中的线22表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
在如表2所示的例子中,初始升温区间是从加热曲线的开始到35秒后的区间。初始升温区间中的最初的25秒是升温区间,且构成使目标温度最初从0℃上升至295℃的用于预热的时间区间。另外,最后的(升温区间后续的)10秒钟是温度维持区间,将目标温度维持在295℃。
初始升温区间后续的中途降温区间是从初始升温区间的末期到145秒后的区间。中间降温区间中的最初的10秒是降温区间,使目标温度从295℃降低到230℃。另外,最后的(降温区间后续的)135秒钟是温度维持区间,将目标温度维持在230℃。
中途降温区间后续的再升温区间是从中途降温区间的末期到220秒后的区间。再升温区间中的最初的80秒是升温区间,使目标温度从230℃再次上升至260℃。另外,最后的(升温区间后续的)140秒钟是温度维持区间,将目标温度维持在260℃。
在表2的例子中,初始升温区间的目标温度为295℃,中途降温区间的目标温度为230℃,以及再升温区间的目标温度为260℃,这些温度构成与各个时间区间关联的目标温度(以下,区间目标温度)。区间目标温度被规定为在加热曲线中与各个时间区间关联。
此外,区间目标温度也可以设定一个或多个值。另外,温度维持区间的初期和末期的目标温度也可以不一定相同。
加热曲线包括这些时间区间,由此能够从加热曲线的最初到最后,向用户提供十二分质量的抽吸体验。尤其是,通过设为分别在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以及再升温区间设置温度维持区间的结构,从而在初始升温区间以及再升温区间,能够使棒状基材150有效地升温至内部。另外,在中途降温区间,能够使棒状基材150充分地降温至内部。即,能够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的质量。
(2-5)抽吸动作的判断所涉及的结构例
由此,使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吸引装置100,详细说明用于检测用户的抽吸动作的动作。
吸引装置100的控制部116具有检测用户的抽吸动作并基于抽吸动作的次数来控制对棒状基材150的加热动作的功能。例如,吸引装置100的控制部116能够根据检测到规定次数的抽吸动作而结束加热动作。
如上所述,当用户叼取并吸引棒型基材150时,从开口52流入的空气流入包括加热器组件30(包括加热部40。)和棒状基材150之间的空隙。流入的空气冷却加热部40,使其温度降低。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冷却作用来检测流入吸引装置100的空气量的变化。即,为了检测用户的抽吸动作,在一例中,控制部116也可以考虑检测伴随用户的抽吸动作的加热部40的温度变化。
在此,加热元件的温度的变化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来检测。例如,加热元件的温度的变化能够通过将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配置在加热元件的附近来进行检测。另外,除了使用热敏电阻以外,还能够通过使用发热电阻器的电阻值或向加热元件电力供给的变化量等来推定加热元件的温度的变化。
与此相对,已知一般伴随着一系列的抽吸动作而被检测的温度的变化量未必稳定。即,在通过检测温度变化而应用于抽吸动作的检测的方法中,从检测精度的观点出发,存在改良的余地。具体而言,实验上已知伴随着开始加热元件的加热之后的经过时间,相对于一系列抽吸动作的温度变化量的宽度具有缩小的趋势。即,在使用热敏电阻来检测温度的变化的情况下,接近加热期间的末期,随着温度变化量的幅度缩小,抽吸动作的检测精度有时不稳定。这在使用发热电阻器的电阻值或向加热部40的供电值的变化量的方法中对于检测温度变化的情况也是同样的。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另外设置测定电阻值等的传感器,因此有时影响设备的成本以及尺寸的增加。
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吸引装置100进一步的目的在于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实现高精度地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的方法。
图13是功能地表示用于通过本实施方式执行控制方法的控制部116的结构的框图。吸引装置100所具备的控制部116包括供电指示部116a、供电控制部116b、抽吸判断部116c、抽吸计数部116d以及通知指示部116e。
供电指示部116a指示电源部111开始向加热部40供电或者停止向加热部40供电。
供电控制部116b控制电源部111对加热部40的电力供给的动作,以使加热部40的温度达到加热曲线所规定的目标温度。如上所述,加热曲线所规定的目标温度也可以按与从开始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每个时间区间而被设定。时间区间的例子也是如图10和图12所示的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以及再升温区间。也就是说,供电控制部116b调整加热部40的温度,以使在对应的时间区间的末期,加热部40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加热部40的温度的调整也可以通过上述公知的反馈控制来实现。
抽吸判断部116c判断与电力供给的动作关联的控制值是否满足规定的变动条件。然后,在控制值满足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控制值是在供电控制部116b中用于电力供给的动作的控制的值,在上述例子中,也可以设为电力脉冲的占空比。另外,控制值的变动条件设为该占空比的增加量大于规定的阈值即可。也就是说,当电力供给动作的控制所使用的占空比的增加量大于规定的阈值时,抽吸判断部116c判断抽吸动作。
抽吸计数部116d在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控制中,对用户的抽吸动作的次数进行计数。
通知指示部116e对通知部113指示执行规定的通知动作。例如,响应于抽吸判断部116c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通知指示部116e使通知部113执行该内容的通知动作。
(2-6)抽吸动作的判断例
图14和图15均是表示电力供给的动作的控制中的占空比的时序推移的一例的图表。如图14所示的图表表示占空比的时序变化的整体,在图15示出了将图14的虚线部分放大后的图表。各图表的横轴是时间(秒),纵轴是电力脉冲的占空比(%)。此外,各图表对应于图10所示的加热曲线。
如图14的图表的线23所示,供电控制部116b通过反馈控制,实时地决定占空比的同时,控制电力供给的动作。如上所述,在用户叼取并吸引棒型基材150的情况下,从开口52流入的空气对加热部40进行冷却。其结果,加热部40的温度下降。据此,供电控制部116b对所供给的电力进行反馈控制,以补偿加热部40的温度下降。具体而言,供电控制部116b通过使来自电源部111的电力按照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来调整电力脉冲的占空比的同时供给到加热部40,从而控制电力供给的动作。而且,针对加热部40的温度降低,供电控制部116b进行动作,以通过使电力脉冲的占空比增加,使加热部40的温度暂时增加,进而达到加热曲线所规定的目标温度。这样的动作的结果,伴随用户的抽吸动作,占空比表示图14的图表的线23所示那样的波形。
在供电控制部116b中使用的控制值即电力脉冲的占空比中,作为变动条件,预先关联设定了规定的阈值。而且,在满足这样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特别是,占空比的增加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抽吸判断部116c能够判断用户产生了抽吸动作。在图15所示的图表中的线23a的例子中,通过指定占空比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增加了规定的阈值以上的5个部分,来判断用户进行的5次抽吸动作(抽吸#1~#5)。
此外,占空比的增加量例如也可以根据规定的时间内的最小值(或者极小值)与最大值(或者极大值)之差来计算。阈值也可以设定在实验上规定的值。另外,阈值也可以在制造时设定,或者也可以在其后的任意的定时被设定。例如,作为变动条件,也可以设定在1秒以内占空比上升了20%以上的情况,也可以在满足该情况的情况下判断抽吸动作。
变动条件也可以与从开始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关联而被设定。例如,如图10以及图12所示,在加热曲线被关联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以及再升温区间这样的时间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每个时间区间分别关联设定其他的变动条件。
根据本发明人的实验可知,在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控制中,随着向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以及再升温区间行进,伴随用户的抽吸动作的加热部40的温度下降的幅度有缩小的趋势。因此,设定变动条件,使得通过反馈控制来补偿加热部40的温度下降的占空比的增加率随着从开始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而变小。例如,变动条件也可以在初始升温区间关联占空比上升了“30%”以上,在中间降温区间关联占空比上升了“25%”以上,在再升温区间关联占空比上升了“20%”以上。
图16是表示电力供给的动作中的占空比的移动平均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一例的图表。如图16所示的图表的线24表示相对于图15的图表的线23a所示的占空比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移动平均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一例。另外,在图16中,在图15的图表的线23a上重叠示出了图表的线24。
移动平均通常作为使时间序列数据平滑化的方法而为人所知。在移动平均中,按一定的区间求出其平均值,示出平均值的时序推移。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确定占空比的时序推移的趋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平均也可以应用简单移动平均、加权移动平均、指数移动平均等任意方法,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这样,相对于上述占空比的增加量,能够应用针对占空比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移动平均值的增加率。在一例中,对每个规定的区间(例如1秒)求出占空比的平均值,判断连续的多个区间中的占空比的平均值是否上升了20%以上。针对这样判断出的区间,抽吸判断部116c能够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即,通过使用相对于占空比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移动平均值的增加率来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能够避免误判断,且能够使判断精度更加稳定化。
(2-7)控制处理的流程
由此,说明由吸引装置100执行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例子。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控制方法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具体而言,示出了在基于加热曲线执行气溶胶源的加热控制,即执行电力供给的动作的控制的期间,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的处理的流程的例子。这里的处理分别由控制部116执行。
此外,这里所示的各处理步骤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包含任意的其他处理步骤,也可以省略一部分处理步骤。另外,这里所示的各处理步骤的顺序也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是任意的顺序,或者有时也可以并行执行。
如图17所示,当开始本处理时,最初,控制部116使传感器部112检测吸引请求。据此,供电指示部116a对电源部111指示对加热部40的供电开始(步骤S11)。吸引请求是指用户请求生成气溶胶的用户操作。吸引请求的一例是针对吸引装置100的用户操作,例如设置于吸引装置100的按钮被用户按下。
吸引请求的另一例是用户向吸引装置100插入棒型基材150的用户操作。也可以通过配置在保持部140的压力传感器来检测该压力传感器与所保持的棒状基材150的接触压力,来执行棒状基材150被保持部140保持的检测。详细而言,若插入棒型基材150并将其保持在内部,则配置于保持部140的内壁的压力传感器会与棒型基材150的外周接触。然后,控制部116通过使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接触压,从而能够判断为棒型基材150被保持部140保持。
在其他例子中,也可以通过设置于开口142附近的静电电容型接近传感器,从而基于伴随将棒状基材150插入到内部而产生的静电电容或介电常数的变化,来检测棒状基材150被保持部140保持的情况。详细而言,设置于开口142附近的接近传感器检测内部空间141中开口142附近的部分空间的静电电容或介电常数等。随着棒型基材150的插入/拔出,棒型基材150的各种部分通过该部分空间。伴随于此,该部分空间的静电电容以及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即,控制部116能够根据这样的部分空间的静电电容或介电常数的时序变化,判断为棒状基材150被保持部140保持。
接着,供电控制部116b开始基于加热曲线的气溶胶源的加热控制,即开始电力供给的动作的控制(步骤S12)。在该步骤S12之后,在步骤S18中电力供给的控制被结束之前,执行基于供电控制部116b的加热控制。
为了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控制,供电控制部116b继续测定加热部40的温度(步骤S13)。如上所述,加热部40的温度也可以使用发热电阻器的电阻值或向加热部40的供电值的变化量进行测定。
在步骤S13中所测定的加热部40的温度基于规定了加热部40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加热曲线而被控制。即,供电控制部116b基于加热曲线,调整与电力供给的动作关联的控制值,以使加热部40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步骤S14)。如上所述,目标温度也可以按与从开始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每个时间区间而被设定。然后,在与经过时间对应的时间区间的末期,以使加热部40的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方式调整控制值即可。另外,控制值也可以设为电力脉冲的占空比,还可以根据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来调整电力脉冲的占空比。
在步骤S14中被使用的控制值满足了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抽吸判断部116c判断抽吸动作(步骤S15)。控制值所满足的规定的变动条件是指在一例中,占空比的增加量大于规定的阈值。
当在步骤S15中判断为抽吸动作的情况下(是),抽吸计数部116d对用户的抽吸动作的次数进行计数(步骤S16)。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5中未判断为抽吸动作的情况下(否),该步骤S16被跳过。
控制部116重复步骤S13到步骤S16,直到满足结束条件(步骤S17)。例如,结束条件跨越加热控制的整个期间,使在步骤S16中被计数的抽吸动作的次数达到规定的次数即可。此外,结束条件不限于此,在其他示例中,加热控制的期间(即,加热时间)也可以经过了规定的时间。
接着,在步骤S17中判断满足了加热控制的结束条件时(是),供电控制部116b结束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控制、即电力供给的动作的控制(步骤S18)。通知指示部116e也可以将该结束通知给通知部113。
然后,在步骤S18中结束加热控制之后,本处理结束。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用户的抽吸动作作为软件的信息处理的一部分来安装。即,能够提供不需要将专用的传感器设置在设备上,而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抽吸动作的方法。由此,能够抑制吸引装置100的尺寸增大、进而制造成本增大这样的制造上的不良情况。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控制部116进行的从电源部111向加热部40的供电动作的控制中使用的控制值(例如,电力脉冲的占空比)直接应用为用于判断抽吸动作的参数。即,为了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能够简单且高精度地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
<<3.变更例>>
(3-1)第一变更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于单一的加热曲线执行气溶胶源的加热控制,即执行电力供给的动作的控制。除此之外或取而代之,在第一变更例中,也可以预先设定多种加热曲线,并执行基于各加热曲线的控制处理。在该情况下,用于判断抽吸动作的条件也可以按照每个加热曲线灵活地被设定。
以下,作为一例,设想预先设定多个种类的加热曲线a、b,并将他们储存于储存部114。加热曲线a、b分别与图10所示的同样地包括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以及再升温区间。另一方面,关于加热曲线a及加热曲线b,关于加热部40的目标温度所规定的时间序列推移不同。将这样的加热曲线a、b的一例表示在3-1和表3-2中。
[表3]
表3-1.加热曲线a的一例
时间区间 | 时间长度 | 目标温度 |
初始升温区间 | T1a秒 | TMP1a℃ |
中途降温区间 | (T2a-T1a)秒 | TMP2a℃ |
再升温区间 | (Tend-T2a)秒 | TMP3a℃ |
表3-2.加热曲线b的一例
图18是示出基于这样的加热曲线a、b进行了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一例的图表。本图表的横轴是时间(秒)。本图表的纵轴是加热部40的温度(℃)。该图表中的线25a、25b表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在表3-1以及表3-2中示出,如图18所示,在加热曲线a和加热曲线b中,各区间的时间长度以及目标温度不同。特别是,加热曲线a与加热曲线b相比,设定为整个加热部40的温度更高温。
在本变更例中,用于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的上述变动条件能够在加热曲线a与加热曲线b之间将不同的变动条件关联。即,也可以使变动条件A与加热曲线a的时间序列迁移关联,另一方面,使与变动条件A不同的变动条件B与加热曲线b的时间序列迁移关联。
在此,设定为高温的加热曲线的时间序列迁移,与设定为低温的加热曲线的时间序列迁移相比,加热部40的温度在更高温下推移。这意味着加热部40的温度与通过用户的抽吸动作而取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差变大。也就是说,与设定为低温的加热曲线的时间序列迁移的情况相比,设定为高温的加热曲线的时间序列迁移伴随着抽吸动作的温度下降幅度更大。
因此,如表3-1和表3-2以及图18所示,在加热曲线a的时间序列推移中的目标温度高于加热曲线b中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以使对应的变动条件A比变动条件B更严格的方式进行设定即可。变动条件A比变动条件B更严格的情况包括例如变动条件A与变动条件B相比,关联的阈值设定得较大的情况。在一例中,更严格的变动条件A的占空比上升了“30%”以上,相对于此,变动条件B的占空比上升了“15%”以上即可。
即,根据本变形例,能够针对多个加热曲线的每一个灵活地设定用于判断抽吸动作的条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抽吸动作的判断的精度并使其稳定化。
(3-2)第二变更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设应用基于电力供给的动作所使用的控制值(特别是占空比)的变动的判断方法。除此之外,在第二变更例中,关于用户的抽吸动作的判断,也应用基于加热部40的温度变化的其他方法,并用抽吸动作的判断所涉及的两种方法。
如上所述,实验上明确了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控制随着按照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以及再升温区间的顺序进行,伴随用户的抽吸动作的加热部40的温度下降的幅度具有缩小的趋势。即,设想仅为了判断抽吸动作而仅应用单一的方法时,判断精度未必稳定。另外,例如,在被规定为在加热曲线中包括不进行电力供给的区间的情况下,该区间的占空比为零,因此无法应用基于占空比的变动的判断方法。
因此,在本变更例中,为了使抽吸动作的判断精度进一步稳定化,除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于占空比的变动的抽吸动作的判断的方法之外,还应用其他方法,从而同时使用两者的方法。
具体而言,在本变更例中,控制部116的抽吸判断部116c除了基于占空比的变动的抽吸动作的判断之外,还基于加热部40的温度的变动,判断使用者的抽吸动作。加热部40的温度由构成温度测定部的传感器部112而被测定。也就是说,抽吸判断部116c构成为在加热部40的温度满足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判断抽吸动作。
如上所述,加热部40的温度例如也可以通过将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配置在加热部40的附近来进行测定,且可以使用所测定的温度来确定加热部40的温度的变动。另外,除了使用热敏电阻以外,还设置电压传感器,由此能够检测发热电阻器的电阻值或向加热元件的电力供给,基于该变化量来决定加热部40的温度的变动。即,也可以应用基于加热部40的温度是否满足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来判断用户进行的抽吸动作的方法。
详细而言,加热曲线的加热部40的目标温度的时序推移至少与两个区间关联。具体而言,这些区间包括从开始电力供给的动作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前半区间和在前半区间之后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后半区间即可。而且,抽吸判断部116c在前半部分区间,按照加热部40的温度是否满足温度变动条件,执行基于加热部40的温度的抽吸动作的判断。另一方面,在后半区间,抽吸判断部116c按照占空比是否满足变动条件,执行基于占空比的抽吸动作的判断。
即,在伴随用户进行抽吸动作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的前半区间,执行基于加热部40的温度的抽吸动作的判断即可。另一方面,在温度变化的幅度缩小的后半区间,通过执行基于占空比的抽吸动作的判断,从而能够进一步稳定基于加热部40的温度的抽吸动作的判断中的判断精度。
在将本变更例应用于图10所示的加热曲线的控制例的情况下,将初始升温区间及中途降温区间分配给前半区间,另外,将再升温区间分配给后半区间即可。此外,初始升温区间是用于在加热控制中从开始电力供给的动作之后对加热部40进行预热的区间。中途降温区间是继初始升温区间之后的区间,通过使电力供给的动作停止,从而使加热部40的温度降温。再升温区间是用于再次开始电力供给的动作并再次加热上述加热部的区间。
图19是表示应用了本变更例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本流程图能够作为关于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图17的流程图中的相对于步骤S15的变更例而应用。
在本变更例中,接着图17的步骤S17,判断从开始对加热部40的供电动作的控制起到当前的经过时间所对应的区间是否是初始升温区间或中途降温区间(步骤S150a)。在到当前为止的经过时间处于初始升温区间或中途降温区间的情况下(是),执行基于加热部40的温度的抽吸动作的判断。也就是说,抽吸判断部116c判断加热部40的温度满足温度变动条件(步骤S150b),在该情况下(是),判断抽吸动作即可(步骤S150d)。
另一方面,在与当前的经过时间对应的区间是再升温区间的情况下(步骤S150a:否),执行基于占空比的抽吸动作的判断。即,抽吸判断部116c判断占空比满足规定的变动条件(步骤S150c),在该情况下(是),判断抽吸动作即可(步骤S150d)。
即,根据本变更例,能够准备多个方法来进行抽吸动作的判断处理,一边适当选择这些方法一边执行抽吸动作的判断处理。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抽吸动作的判断的精度并使其稳定化。
(3-3)第三变更例
在第三变更例中,与第二变更例相同,关于用户判断抽吸动作,应用基于加热部40的温度变动的其它方法,并用与抽吸动作的判断相关的两种方法。尤其是,在本变更例中,在加热曲线的加热控制中,同时执行基于占空比的变动的抽吸动作的判断的方法、和基于加热部40的温度的变动的抽吸动作的判断(检测)的方法这两者。
具体而言,跨加热曲线的加热控制,抽吸判断部116c在占空比满足规定的变动条件和加热部40的温度满足之前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中的一方或双方成立的情况下,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即可。换言之,也可以同时执行这两个方法,例如在抽吸判断部116c通过任意方法均判断为抽吸动作的情况下,实际确定用户产生抽吸动作。或者,也可以同样地同时执行这两个方法,例如在抽吸判断部116c通过任意的方法判断为抽吸动作的情况下,实际确定用户产生抽吸动作。
即,根据本变更例,能够准备多个方法来进行抽吸动作的判断处理,并同时应用这些方法来执行抽吸动作的判断处理。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抽吸动作的判断的精度。
<<4.补充>>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与几个变更例一起详细地进行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用户的抽吸动作作为软件的信息处理的一部分而安装。即,不需要将专用的传感器设置在设备上,能够提供通过简单的方法判断抽吸动作的方法。由此,能够抑制吸引装置100的尺寸增大而制造成本增大这样的制造上的不良情况。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控制部116进行的从电源部111向加热部40的供电动作的控制中使用的控制值(例如,电力脉冲的占空比)直接应用为用于判断抽吸动作的参数。即,为了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能够简单且高精度地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
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如果是本发明所属的技术的领域中的具有通常的知识的人,则可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者修正例,关于这些,当然也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装置的一系列处理也可以使用软件、硬件、以及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中任意一种来实现。构成软件的程序例如预先储存于在各装置的内部或者外部设置的记录介质(非暂时性的介质:non-transitory media)。而且,各程序例如被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控制各装置的计算机执行时被RAM读入,由CPU等处理器执行。记录介质例如是磁盘、光盘、光磁盘、闪存等。另外,计算机程序也可以不使用记录介质而例如经由网络分发。
此外,以下这样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一种吸引装置,具备:
加热部,为了生成气溶胶,对包括气溶胶源的基材进行加热;
电源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电力供给;
温度测定部,测定所述加热部的温度;
存储部,存储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信息;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以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在与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关联的控制值满足了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
(2)如(1)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按照与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每个时间区间而设定所述目标温度,
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包括:调整所述加热部的温度,以使在所述对应的时间区间的末期,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
(3)如(1)或(2)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包括:反馈控制被供给的电力,以补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变化。
(4)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包括:根据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来调整电力脉冲的占空比,
所述控制值是所述电力脉冲的占空比。
(5)如(4)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变动条件是所述占空比的增加量大于规定的阈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占空比的增加量是相对于所述占空比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移动平均值的增加率。
(7)如(5)或(6)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规定的阈值被设定为根据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而变小。
(8)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变动条件与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关联地被设定。
(9)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包括:第一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和第二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
所述变动条件包括第一变动条件和第二变动条件,
所述第一变动条件与所述第一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关联,所述第二变动条件与所述第二时间序列推移关联。
(10)如(9)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被规定为所述第一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中的所述目标温度变得比所述第二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中的所述目标温度高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条件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条件严格。
(11)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所述加热部的温度满足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一步判断所述抽吸动作。
(12)如(11)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温度测定部被构成为通过配置于所述加热部的附近的温度传感器来测定所述加热部的温度。
(13)如(11)或(12)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所述控制值满足所述规定的变动条件和所述加热部的温度满足所述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中的一方或双方成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一步判断所述抽吸动作。
(14)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时间序列推移与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关联,
所述第一区间从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开始起到经过第一时间为止,
所述第二区间在所述第一区间之后到经过第二时间为止,
在所述第一区间,在所述加热部的温度满足所述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基于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所述抽吸动作的判断,
在所述第二区间,在所述控制值满足所述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基于所述控制值的所述抽吸动作的判断。
(15)如(14)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所述时间序列推移中,
所述第一区间具有:
初始升温区间,用于在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之后,对所述加热部进行预热;以及
中途降温区间,接着所述初始升温区间,通过使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停止,从而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降温,
所述第二区间包括再升温区间,所述再升温区间用于再次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并再次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
(16)一种基材,被用于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
(17)一种吸引装置的控制方法,
所述吸引装置包括:加热部,为了生成气溶胶,对包括气溶胶源的基材进行加热;以及电源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电力供给,
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期间,
测定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步骤;
根据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信息,调整与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关联的控制值,以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控制值满足了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的步骤。
(18)如(17)所述的方法,其中,
按照与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每个时间区间而设定所述目标温度,
调整所述加热部的温度,以使在所述对应的时间区间的末期,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
(19)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中,
调整所述控制值的步骤包括:反馈控制被供给的电力,以补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变化。
(20)如权利要求(17)至(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控制值是电力脉冲的占空比,
调整所述控制值的步骤包括:根据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来调整所述占空比,
所述控制值所满足的所述变动条件是所述占空比的增加量大于规定的阈值。
(21)如(20)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占空比的增加量是相对于所述占空比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移动平均值的增加率。
(22)如(17)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根据判断所述用户的所述抽吸动作的步骤,计数所述用户的所述抽吸动作的次数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计数的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结束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的步骤。
(23)一种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如(17)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吸引装置、111电源部、112传感器部、113通知部、114存储部、115通信部、116控制部、116a供电指示部、116b供电控制部、116c抽吸判断部、116d抽吸计数部、116e通知指示部、40加热部、150棒型基材。
Claims (20)
1.一种吸引装置,具备:
加热部,为了生成气溶胶,对包括气溶胶源的基材进行加热;
电源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电力供给;
温度测定部,测定所述加热部的温度;
存储部,存储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信息;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以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在与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关联的控制值满足了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按照与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每个时间区间而设定所述目标温度,
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包括:调整所述加热部的温度,以使在所述对应的时间区间的末期,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包括:反馈控制被供给的电力,以补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变化。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控制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包括:根据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来调整电力脉冲的占空比,
所述控制值是所述电力脉冲的占空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变动条件是所述占空比的增加量大于规定的阈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占空比的增加量是相对于所述占空比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移动平均值的增加率。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规定的阈值被设定为根据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而变小。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变动条件与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关联地被设定。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包括:第一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和第二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
所述变动条件包括第一变动条件和第二变动条件,
所述第一变动条件与所述第一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关联,所述第二变动条件与所述第二时间序列推移关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被规定为所述第一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中的所述目标温度变得比所述第二种类的时间序列推移中的所述目标温度高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条件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条件严格。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所述加热部的温度满足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一步判断所述抽吸动作。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温度测定部被构成为通过配置于所述加热部的附近的温度传感器来测定所述加热部的温度。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所述控制值满足所述规定的变动条件和所述加热部的温度满足所述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中的一方或双方成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一步判断所述抽吸动作。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时间序列推移与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关联,
所述第一区间从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开始起到经过第一时间为止,
所述第二区间在所述第一区间之后到经过第二时间为止,
在所述第一区间,在所述加热部的温度满足所述规定的温度变动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基于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所述抽吸动作的判断,
在所述第二区间,在所述控制值满足所述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基于所述控制值的所述抽吸动作的判断。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所述时间序列推移中,
所述第一区间具有:
初始升温区间,用于在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之后,对所述加热部进行预热;以及
中途降温区间,接着所述初始升温区间,通过使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停止,从而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降温,
所述第二区间包括再升温区间,所述再升温区间用于再次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并再次对所述加热部进行加热。
16.一种基材,被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
17.一种吸引装置的控制方法,
所述吸引装置包括:加热部,为了生成气溶胶,对包括气溶胶源的基材进行加热;以及电源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电力供给,
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期间,
测定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步骤;
根据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推移的信息,调整与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关联的控制值,以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控制值满足了规定的变动条件的情况下,判断用户的抽吸动作的步骤。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
按照与从开始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起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每个时间区间而设定所述目标温度,
调整所述加热部的温度,以使在所述对应的时间区间的末期,使所述加热部的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控制值是电力脉冲的占空比,
调整所述控制值的步骤包括:根据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来调整所述占空比,
所述控制值所满足的所述变动条件是所述占空比的增加量大于规定的阈值。
20.如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根据判断所述用户的所述抽吸动作的步骤,计数所述用户的所述抽吸动作的次数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计数的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结束所述电力供给的动作的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1/040020 WO2023073920A1 (ja) | 2021-10-29 | 2021-10-29 | 吸引装置、基材、及び吸引装置の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59161A true CN118159161A (zh) | 2024-06-07 |
Family
ID=86157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103739.3A Pending CN118159161A (zh) | 2021-10-29 | 2021-10-29 | 吸引装置、基材以及吸引装置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277076A1 (zh) |
EP (1) | EP4424185A1 (zh) |
JP (1) | JPWO2023073920A1 (zh) |
KR (1) | KR20240095443A (zh) |
CN (1) | CN118159161A (zh) |
TW (1) | TW202316987A (zh) |
WO (1) | WO202307392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43232B2 (en) | 2011-12-30 | 2018-12-04 |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with air flow detection |
EP3039973B1 (en) * | 2013-09-30 | 2019-09-18 | Japan Tobacco Inc. | Non-burning type flavor inhaler |
PL3777577T3 (pl) * | 2018-03-26 | 2024-09-09 | Japan Tobacco Inc. | Urządzenie wytwarzające aerozol, sposób sterowania oraz program |
JP7496315B2 (ja) | 2018-10-26 | 2024-06-06 |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 制御ユニット、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ヒータを制御する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KR102252456B1 (ko) * | 2019-04-18 | 2021-05-14 | 주식회사 케이티앤지 | 퍼프 횟수를 카운트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
KR102278590B1 (ko) * | 2019-04-18 | 2021-07-16 | 주식회사 케이티앤지 |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
-
2021
- 2021-10-29 KR KR1020247017977A patent/KR20240095443A/ko unknown
- 2021-10-29 EP EP21962462.4A patent/EP4424185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10-29 CN CN202180103739.3A patent/CN118159161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0-29 JP JP2023556027A patent/JPWO2023073920A1/ja active Pending
- 2021-10-29 WO PCT/JP2021/040020 patent/WO20230739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
- 2022-04-13 TW TW111114055A patent/TW202316987A/zh unknown
-
2024
- 2024-04-29 US US18/648,518 patent/US20240277076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424185A1 (en) | 2024-09-04 |
KR20240095443A (ko) | 2024-06-25 |
WO2023073920A1 (ja) | 2023-05-04 |
TW202316987A (zh) | 2023-05-01 |
US20240277076A1 (en) | 2024-08-22 |
JPWO2023073920A1 (zh) | 2023-05-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2079753A1 (ja) |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US20230102855A1 (en) | Inhalatio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 |
WO2022079749A1 (ja) |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WO2022201303A1 (ja) |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18159161A (zh) | 吸引装置、基材以及吸引装置的控制方法 | |
WO2022079752A1 (ja) |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WO2022079750A1 (ja) |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7184958B2 (ja) |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吸引システム | |
WO2023073932A1 (ja) | 吸引装置、基材、及び制御方法 | |
CN117835856A (zh) | 吸取装置、基材以及控制方法 | |
WO2022130493A1 (ja) |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WO2023181282A1 (ja) | エアロゾル生成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WO2023073931A1 (ja) | 吸引装置、基材、及び制御方法 | |
CN117794411A (zh) | 吸引装置、基材以及控制方法 | |
CN118742227A (zh) | 气溶胶生成系统、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 |
WO2023181280A1 (ja) | エアロゾル生成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18714940A (zh) | 气溶胶生成系统、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 |
KR20240144360A (ko) | 에어로졸 생성 시스템, 제어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