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11140A - 一种电子膨胀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膨胀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11140A
CN118111140A CN202211520445.3A CN202211520445A CN118111140A CN 118111140 A CN118111140 A CN 118111140A CN 202211520445 A CN202211520445 A CN 202211520445A CN 118111140 A CN118111140 A CN 1181111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ore
linkage
valve
transmission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204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2044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111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8111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111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Actuation Of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膨胀阀,该电子膨胀阀包括丝杆、阀芯导向套和阀芯组件;其阀芯包括具有开口的内腔,至少部分阀芯套插装固定在阀芯内腔中,且阀芯套的插装端包括止动部和第一联动部;挡圈和弹簧置于阀芯内腔中,挡圈一端包括压抵部和第二联动部,弹簧预压缩设置在挡圈另一端与阀芯内腔之间,挡圈的压抵部与所述阀芯套的止动部轴向相对设置;丝杆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基于第二传动部与第二联动部相抵,压抵部与止动部之间轴向距离小于第一传动部与第一联动部间轴向距离的结构特点,当阀开启时,弹簧力通过挡圈作用于阀芯套上,丝杆侧不再受弹簧力的作用,可有效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提升开阀性能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膨胀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膨胀阀。
背景技术
一种典型的电子膨胀阀,其阀芯导向套与阀座部件固定,阀芯部件设置在阀芯导向套内,且阀芯底部可与阀芯导向套抵接或脱离,以实现阀口的导通或关闭。其中,阀芯部件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丝杆部件、阀芯套、衬套、弹簧、弹簧底座、垫片、阀芯。阀芯套、衬套和弹簧设置在阀芯内部,衬套与丝杆部件固定连接,阀芯套与阀芯固定连接,且衬套和阀芯套在弹簧力作用下,保持抵触。阀开启瞬间,丝杆部件带动阀芯上下位移,同时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阀芯套旋转,衬套和阀芯套将产生摩擦力,且弹簧力的存在会使摩擦力进一步增加。长期使用中存在使得衬套、阀芯套接触部受摩擦力的影响出现异常磨损的问题,从而影响产品性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膨胀阀,通过结构优化以规避衬套与阀芯套之间磨损产生的影响。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膨胀阀包括丝杆、阀针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阀芯、阀芯套、挡圈和弹簧,所述阀芯包括内腔,至少部分所述阀芯套插装固定在所述阀芯的内腔中,且所述阀芯套的插装端包括止动部和第一联动部;所述挡圈和所述弹簧置于所述阀芯的内腔中,所述挡圈的一端包括压抵部和第二联动部,所述弹簧预压缩并与所述挡圈的另一端抵接,且所述挡圈的压抵部与所述阀芯套的止动部轴向相对设置;部分所述丝杆插装在所述阀芯套和所述挡圈中,且所述丝杆设置有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阀芯套的第一联动部轴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传动部与所述挡圈的第二联动部轴向相对设置,并配置为:所述第二传动部与所述第二联动部相抵时,所述压抵部与所述止动部之间轴向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第一联动部之间的轴向距离。
本方案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基于第二传动部与第二联动部相抵时,压抵部与止动部之间轴向距离小于第一传动部与第一联动部间轴向距离的结构特点,在开阀过程中,弹簧力通过挡圈作用于阀芯套上,丝杆侧不再受弹簧力的作用,丝杆开阀过程中旋转时,第一联动部与第一传动部之间所形成的摩擦力不再受弹簧力的影响,可有效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提升开阀性能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电子膨胀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述阀芯组件处于阀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所述阀芯组件处于阀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部放大图;
图7为实施例二所述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8为图7的C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三所述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D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四所述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E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五所述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F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五所述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G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
壳体10、转子20、丝杆螺母组件30、阀芯组件40、阀座组件50;
丝杆1、丝杆1a、小径段11、定位台阶12、紧固件13、环形适配体14a、第一联动部141a、第二联动部142a、阀芯套2、阀芯套2a、阀芯套2b、阀芯套2c、止动部21、止动部21a、止动部21b、止动部21c、第一联动部22、第一联动部22a、第一联动部22a、第一联动部22b、第一联动部22c、衬套3、衬套3a、衬套3b、环状适配体31、第一传动部311、第一传动部311a、第一传动部311b、第二传动部312、第二传动部312a、第二传动部312b、挡圈4、挡圈4a、压抵部41、压抵部41a、第二联动部42、第二联动部42a、阀芯5、内腔51、弹簧6、阀芯导向套7、垫片8、支撑件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膨胀阀,其阀体包括壳体10、转子20、丝杆螺母组件30、阀座组件50和阀芯组件40,其壳体10与阀座组件50固定连接以容纳内部功能构件。在外部线圈(图中未示出)所形成的脉冲作用下,内置于壳体10中的转子20可进行励磁旋转。转子20带动丝杆螺母组件30的丝杆1转动,并可带动阀芯组件40沿轴向直线位移,从而使得阀芯接近或远离固定设置的阀芯导向套7上的阀口,实现冷媒流量的调节。需要说明的是,阀芯导向套7是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有的电子膨胀阀结构中,也可以不设置阀芯导向套7,即阀口可以不开设于阀芯导向套7上。如图1所示,至少部分阀芯组件40置于阀芯导向套7的内腔中,阀芯组件40包括阀芯套2、挡圈4、阀芯5和弹簧6,该阀芯5包括具有开口的内腔,至少部分阀芯套2插装固定在该阀芯5的内腔中,且该阀芯套2的插装端包括止动部和第一联动部;其中,挡圈4和弹簧6均置于阀芯5的内腔中,且该挡圈4的一端包括压抵部和第二联动部,弹簧6预压缩设置在挡圈4的另一端与阀芯5的内腔之间,且挡圈4的压抵部与阀芯套2的止动部轴向相对设置;部分丝杆1插装在阀芯套2和挡圈4中,且丝杆1上设置有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第一传动部与阀芯套2的第一联动部轴向相对设置,第二传动部与挡圈4的第二联动部轴向相对设置,并配置为:第二传动部与第二联动部相抵时,压抵部与止动部之间轴向距离小于第一传动部与所述第一联动部之间的轴向距离。
本实施方案,通过挡圈4的配置建立阀关闭及阀打开的传力路径。阀处于关闭状态时,阀芯5与阀口相抵,丝杆1继续沿轴向向下运动时,其第二传动部和挡圈4的第二联动部相抵,挡圈4与阀芯套2脱离,弹簧6被进一步压缩。此时,阀芯5通过弹簧6施加的向下的作用力保持阀关闭状态。
基于丝杆1的第二传动部与挡圈4上的第二联动部相抵时,压抵部与止动部之间轴向距离小于第一传动部与第一联动部间轴向距离的结构特点,当阀开启时,丝杆1沿轴向向上运动,挡圈4在弹簧的作用下轴向向上位移,挡圈4的压抵部首先与阀芯套2的止动部相抵;丝杆1继续向上运动,随丝杆1位移的第二传动部与挡圈4的第二联动部脱离后,其上的第一传动部与第一联动部压抵,此时随着丝杆1继续向上运动,通过压抵适配的第一联动部与第一传动部,通过阀芯套2带动阀芯5同步向上运动,实现阀打开操作。上述开阀过程中,弹簧力通过挡圈4作用于阀芯套2上,丝杆1侧不再受弹簧力的作用,丝杆开阀过程中旋转时,随其转动的第一传动部与阀芯套2的第一联动部之间所形成的摩擦力,不再受弹簧力的影响,可有效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提升开阀性能和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方位词“轴向”及下文中的“径向”,均以丝杆1及阀芯组件作为对象基准定义的。另外,本文中所使用方位词“上”、“下”,是以图中所示使用状态下的电子膨胀阀构成及结构在轴向上的位置关系描述,应当理解,上述方位词的使用仅用于清楚描述方案构成、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动态配合关系,而非构成对本方案请求保护的电子膨胀阀构成实质性的限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和图2,其中,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电子膨胀阀的阀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该阀芯组件40包括阀芯套2、衬套3、挡圈4、阀芯5和弹簧6。该阀芯5包括具有开口的内腔51,阀芯套2的部分插装固定在该阀芯5的内腔51中,具体可采用螺接、压装或者焊接固定的方式。衬套3、挡圈4和弹簧6均置于阀芯5的内腔51中。
如图2所示,该阀芯套2的插装端包括止动部21和第一联动部22,其中止动部21用于挡圈4的压抵部41适配,第一联动部22用于衬套3上第一传动部311适配。
其中,挡圈4的与阀芯套2相对的一端包括压抵部41和第二联动部42,该压抵部41与阀芯套2的止动部21轴向相对设置;弹簧6预压缩设置在挡圈4的另一端与阀芯5的内腔51之间,如图3所示,该弹簧6套装压抵于在支撑件9上,该支撑件9与内腔51的腔底之间设置垫片8。这里,弹簧6的预压缩量及其与阀芯5内腔之间的压抵适配关系,可根据具体产品设计要求进行确定,而非局限于图中所示的形式。
丝杆1插装在阀芯套2和挡圈4中,衬套3套装在丝杆1的插入端,该丝杆1插入端可具有变径的小径段11,并与丝杆1本体形成定位台阶12,衬套3套装于该小径段11上,并与定位台阶12相抵与该定位固定。同时,固定在丝杆1上的衬套3形成有第一传动部311和第二传动部312;第一传动部111与阀芯套2的第一联动部22轴向相对设置,第二传动部112与挡圈4的第二联动部42轴向相对设置。
阀处于关闭状态时,阀芯5与阀口相抵,丝杆1继续沿轴向向下运动时,请一并参见图3和图4,其中,图3为图1中所述阀芯组件处于阀关闭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部放大图。
结合图3和图4所示,衬套3的第二传动部112与挡圈4的第二联动部42相抵时,压抵部41与止动部21之间轴向距离L1小于第一传动部111与第一联动部22之间的轴向距离L2。换言之,衬套3的第二传动部和挡圈4的第二联动部相抵,弹簧6被进一步压缩,挡圈4与阀芯套2脱离,此时的阀芯5通过弹簧6施加的向下的作用力保持阀关闭状态。
阀开启时,丝杆1沿轴向向上运动,挡圈4在弹簧的作用下轴向向上位移,请一并参见图5和图6,其中,图5为图1中所述阀芯组件处于阀开启状态的示意图,图6为图5的B部放大图。
挡圈4的压抵部41首先与阀芯套2的止动部21相抵,丝杆1继续沿轴向向上运动,随丝杆1位移的第二传动部312与挡圈4的第二联动部42脱离后,其上的第一传动部311与阀芯套2的第一联动部22压抵,此时随着丝杆1继续向上运动,基于压抵适配的第一传动部311和第一联动部22,通过阀芯套2带动阀芯5同步向上运动,实现阀打开操作。在上述开阀的过程中,弹簧力通过挡圈4作用于阀芯套2上,丝杆1侧不再受弹簧力的作用,丝杆1开阀过程中旋转时,随其转动的第一传动部与阀芯套2的第一联动部之间所形成的摩擦力,不再受弹簧力的影响,可避免磨损且具有良好的作用性能。
本实施方案中,该衬套3具有自本体径向延伸形成的环状适配体31,第一传动部311和第二传动部312形成在该衬套3的环状适配体31上,也就是说,该第一传动部311和第二传动部312径向突出于衬套3的本体结构,以延伸至阀芯套2与挡圈4上的联动部之间,建立轴向相对适配关系满足开闭阀联动的功能需要。
具体地,本方案中的止动部21位于第一联动部22的径向外侧。该止动部21由阀芯套2的插装端径向延伸的第一平面形成,第一联动部22由自该止动部21内收延伸的第一斜面形成。
其中,与止动部21相对应地,该压抵部41由挡圈4的一端径向延伸的第二平面形成。与第一联动部22相对应地,衬套3环状适配体31上第一传动部311为与该第一斜面适配的第二斜面。
应当理解,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斜率趋于一致,以保证开阀状态下两者间具有较大压抵接触面积。这里,“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斜率趋于一致”是指,在相同基本尺寸的基础上满足加工公差要求。当然,在其他具体实现中,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也非局限采用相同的基本尺寸。
其中,挡圈4上的第二联动部42由自压抵部41内凹形成的第三平面形成,也即第二联动部42相当于内凹形成的台阶面;衬套3环状适配体31上的第二传动部312为与该第三平面适配的第四平面。
基于挡圈4所建立阀关闭及阀打开的传力路径,相应联动部和传动部也可采用其他不同的结构形态,例如但不限于下述几个实施例。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形成在阀芯套2a上的第一联动部与形成在衬套3上的第一传动部均为平面结构。请一并参见图7和图8,其中,图7为实施例二所述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8为图7的C部放大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明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和联系,相同功能的构成或结构在图中以同一标记进行示意。
本实施方案中,阀芯套2a的插装端具有径向延伸的第五平面,止动部21a和第一联动部22a由该第五平面形成,止动部21a和第一联动部22a位于同一平面结构上,止动部21a位于第一联动部22a的径向外侧。换言之,通过该径向延伸的第五平面提供与挡圈4止挡限位的功能,以及与第一传动部311a联动的功能。
相应地,衬套3a上的第六平面形成与该第五平面适配的第一传动部311a,衬套3a上的第二传动部312a同样由其上的第四平面。
其中,与止动部21a相对应地,该压抵部41由挡圈4的一端径向延伸的第二平面形成;与第二传动部312a相对应地,挡圈4上的第二联动部42由自压抵部41内凹形成的第三平面形成。
本实施方案的其他功能构件及相应结构可以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的阀开启状态,挡圈4的压抵部41与阀芯套2a的止动部21a相抵,随丝杆1位移的第二传动部312a与挡圈4的第二联动部42脱离后,其上的第一传动部311a与阀芯套2的第一联动部22a压抵,此时随着丝杆1继续向上运动,基于压抵适配的第一传动部311a和第一联动部22a,通过阀芯套2a带动阀芯5同步向上运动,实现阀打开操作。同样地,在上述开阀的过程中,弹簧力通过挡圈4作用于阀芯套2a上,丝杆1侧不再受弹簧力的作用,丝杆1开阀过程中旋转时,随其转动的第一传动部与阀芯套2a的第一联动部之间所形成的摩擦力,不再受弹簧力的影响。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形成在挡圈4a上的压抵部41a和第二联动部42a位于同一平面结构。请一并参见图9和图10,其中,图9为实施例三所述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10为图9的D部放大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明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二的区别和联系,相同功能的构成或结构在图中以同一标记进行示意。
本实施方案中,止动部21b位于第一联动部22b的径向外侧。该止动部21b由阀芯套2b的插装端径向延伸的第一平面形成,该第一联动部22b由自止动部内凹延伸的第三斜面形成,也即第一联动部22b相当于内凹形成的台阶斜面。
对应于第一联动部22b,衬套3上的第一传动部311为与该第三斜面适配的第二斜面;挡圈4a的一端为径向延伸的第八平面,压抵部41a和第二联动部42a由该第八平面形成;对应于第二联动部42a,衬套3上的第二传动部312为与该第八平面适配的第四平面。
如图10所示的阀开启状态,挡圈4a的压抵部41a与阀芯套2b的止动部21b相抵,随丝杆1位移的第二传动部312与挡圈4a的第二联动部42a脱离后,其上的第一传动部311与阀芯套2b的第一联动部22b压抵,此时随着丝杆1继续向上运动,基于压抵适配的第一传动部311和第一联动部22b,通过阀芯套2b带动阀芯5同步向上运动,实现阀打开操作。同样地,在上述开阀的过程中,弹簧力通过挡圈4作用于阀芯套2b上,丝杆1侧不再受弹簧力的作用,丝杆1开阀过程中旋转时,随其转动的第一传动部与阀芯套2b的第一联动部之间所形成的摩擦力,不再受弹簧力的影响。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主要区别在于:通过紧固件13将套装在丝杆1小径段11上的衬套3b固定在丝杆1上,具体可以采用铆接或螺接方式固定。请一并参见图11和图12,其中,图11为实施例四所述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E部放大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明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和联系,相同功能的构成或结构在图中以同一标记进行示意。
本实施方案中,止动部21c位于第一联动部22c的径向外侧。该止动部21c由阀芯套2c的插装端径向延伸的第一平面形成,该第一联动部22c由自止动部21c内凹的第九平面形成,也即第一联动部22c相当于内凹形成的台阶面。
对应于第一联动部22c,衬套3b上的第一传动部311b为与第九平面适配的第十平面,挡圈4a的一端为径向延伸的第八平面,压抵部41a和第二联动部42a由该第八平面形成;对应于第二联动部42a,衬套3b上的第二传动部312b为与第八平面适配的第十一平面。
如图11所示的阀开启状态,挡圈4a的压抵部41a与阀芯套2c的止动部21c相抵,随丝杆1位移的第二传动部312b与挡圈4a的第二联动部42a脱离后,其上的第一传动部311b与阀芯套2c的第一联动部22c压抵,此时随着丝杆1继续向上运动,基于压抵适配的第一传动部311b和第一联动部22c,通过阀芯套2c带动阀芯5同步向上运动,实现阀打开操作。同样地,在上述开阀的过程中,弹簧力通过挡圈4a作用于阀芯套2c上,丝杆1侧不再受弹簧力的作用,丝杆1开阀过程中旋转时,随其转动的第一传动部与阀芯套2c的第一联动部之间所形成的摩擦力,不再受弹簧力的影响。
上述实施方案中,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形成在固定在丝杆的衬套上。当然,在其他具体实现中,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还可直接形成的丝杆上。
实施例五:
本实施方案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第一传动部141a和第二传动部142a还可直接形成的丝杆1a上,具体位于丝杆1a上径向凸出的环形适配体14a两侧。请一并参见图13和图14,其中,图13为实施例五所述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F部放大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明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和联系,相同功能的构成或结构在图中以同一标记进行示意。
本实施方案中,阀芯套2a的插装端具有径向延伸的第五平面,止动部21a和第一联动部22a由该第五平面形成,止动部21a和与第一传动部141a相对应的第一联动部22a位于同一平面结构上,止动部21a位于第一联动部22a的径向外侧。
与止动部21a相对应地,该压抵部41由挡圈4的一端径向延伸的第二平面形成;与第二传动部142a相对应地,挡圈4上的第二联动部42由自压抵部41内凹形成的第三平面形成。
如图13所示的阀开启状态,挡圈4的压抵部41与阀芯套2a的止动部21a相抵,随丝杆1a位移的第二传动部142a与挡圈4的第二联动部42脱离后,其上的第一传动部141a与阀芯套2的第一联动部22a压抵,此时随着丝杆1a继续向上运动,基于压抵适配的第一传动部141a和第一联动部22a,通过阀芯套2a带动阀芯5同步向上运动,实现阀打开操作。同样地,在上述开阀的过程中,弹簧力通过挡圈4作用于阀芯套2a上,丝杆1a侧不再受弹簧力的作用,丝杆1a开阀过程中旋转时,随其转动的第一传动部与阀芯套2a的第一联动部之间所形成的摩擦力,不再受弹簧力的影响。
实施例六:
本实施方案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第一联动部141a和第二联动部142a还可直接形成的丝杆1a上,具体位于丝杆1a上径向凸出的环形适配体14a两侧。请一并参见图15和图16,其中,图15为实施例五所述阀芯组件和丝杆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G部放大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明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和联系,相同功能的构成或结构在图中以同一标记进行示意。
本实施方案中,止动部21c位于第一联动部22c的径向外侧。该止动部21c由阀芯套2c的插装端径向延伸的第一平面形成,该第一联动部22c由自止动部21c内凹的第九平面形成,也即第一联动部22c相当于内凹形成的台阶面。
对应于第一联动部22c,丝杆1a上的第一传动部141a位于环形适配体14a一侧;挡圈4a的一端为径向延伸的第八平面,压抵部41a和第二联动部42a由该第八平面形成;对应于第二联动部42a,丝杆1a上的第二传动部142a位于环形适配体14a另一侧。
如图15所示的阀开启状态,挡圈4a的压抵部41a与阀芯套2c的止动部21c相抵,随丝杆1a位移的第二传动部142a与挡圈4a的第二联动部42a脱离后,其上的第一传动部141a与阀芯套2c的第一联动部22c压抵,此时随着丝杆1a继续向上运动,基于压抵适配的第一传动部141a和第一联动部22c,通过阀芯套2c带动阀芯5同步向上运动,实现阀打开操作。同样地,在上述开阀的过程中,弹簧力通过挡圈4a作用于阀芯套2c上,丝杆1a侧不再受弹簧力的作用,丝杆1a开阀过程中旋转时,随其转动的第一传动部141a与阀芯套2c的第一联动部之间所形成的摩擦力,不再受弹簧力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上述实施例所使用的序数词,用于区别相同功能构成或结构,应当理解,上述序数词的应用仅用于区别不同的限定对象,且未构成对本申请请求保护的电子膨胀阀构成实质性限制。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膨胀阀包括丝杆、阀针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阀芯、阀芯套、挡圈和弹簧,所述阀芯包括内腔,至少部分所述阀芯套插装固定在所述阀芯的内腔中,且所述阀芯套的插装端包括止动部和第一联动部;所述挡圈和所述弹簧置于所述阀芯的内腔中,所述挡圈的一端包括压抵部和第二联动部,所述弹簧预压缩并与所述挡圈的另一端抵接,且所述挡圈的压抵部与所述阀芯套的止动部轴向相对设置;部分所述丝杆插装在所述阀芯套和所述挡圈中,且所述丝杆设置有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阀芯套的第一联动部轴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传动部与所述挡圈的第二联动部轴向相对设置,并配置为:所述第二传动部与所述第二联动部相抵时,所述压抵部与所述止动部之间轴向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第一联动部之间的轴向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衬套,所述衬套固定在所述丝杆的插装端,所述第一传动部和所述第二传动部形成在所述衬套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组件还包括衬套和紧固件,所述衬套套装在所述丝杆上,并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在所述丝杆上,所述第一传动部和所述第二传动部形成在所述衬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的插装端包括小径段,且所述小径段与所述丝杆的本体之间具有限位台阶,所述衬套套装在所述小径段上,并通过所述紧固件与所述限位台阶轴向压抵并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具有自本体径向延伸形成的环状适配体,所述第一传动部和所述第二传动部形成在所述衬套的环状适配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具有自本体径向延伸形成的环状适配体,所述第一传动部和所述第二传动部形成在所述衬套的环状适配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由所述阀芯套的插装端径向延伸的第一平面形成,所述第一联动部由自所述止动部内收延伸的第一斜面形成,且所述止动部位于所述第一联动部的径向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为与所述第一斜面适配的第二斜面,所述压抵部由所述挡圈的一端径向延伸的第二平面形成;所述第二联动部由自所述压抵部内凹的第三平面形成,所述第二传动部为与所述第三平面适配的第四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和所述第一联动部由所述阀芯套的插装端径向延伸的第五平面形成,且所述止动部位于所述第一联动部的径向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为与所述第五平面适配的第六平面,所述压抵部由所述挡圈的一端径向延伸的第二平面形成;所述第二联动部由自所述压抵部内凹形成的第三平面形成,所述第二传动部为与所述第五平面适配的第四平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由所述阀芯套的插装端径向延伸的第一平面形成,所述第一联动部由自所述止动部内凹延伸的第三斜面形成,且所述止动部位于所述第一联动部的径向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为与所述第三斜面适配的第二斜面,所述压抵部和所述第二联动部由所述挡圈的一端径向延伸的第八平面形成,所述第二传动部为与所述第八平面适配的第四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由所述阀芯套的插装端径向延伸的第一平面形成,所述第一联动部由自所述止动部内凹的第九平面形成,且所述止动部位于所述第一联动部的径向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膨胀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为与所述第九平面适配的第十平面,所述压抵部和所述第二联动部由所述挡圈的一端径向延伸的第八平面形成,所述第二传动部为与所述第八平面适配的第十一平面。
CN202211520445.3A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子膨胀阀 Pending CN1181111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20445.3A CN118111140A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子膨胀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20445.3A CN118111140A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子膨胀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11140A true CN118111140A (zh) 2024-05-31

Family

ID=91216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20445.3A Pending CN118111140A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电子膨胀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1114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17259B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
CN112178223A (zh) 阀芯组件以及电子膨胀阀
CN210344303U (zh) 一种电动阀
CN118111140A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
KR20230008854A (ko) 전자 팽창 밸브
CN219345513U (zh) 电子膨胀阀
WO2022161429A1 (zh) 一种电动阀
JP7049461B2 (ja) 電動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3419940U (zh) 阀芯组件以及电子膨胀阀
JP2023074260A (ja) パイロット式電磁弁
CN210240764U (zh) 一种轴类径向浮动连接结构
CN218376600U (zh) 一种具有气门间隙补偿的气门桥及柴油机
JP7137218B2 (ja) 電動弁
CN115306904A (zh) 一种阀装置
WO2022161426A1 (zh) 一种电动阀
CN114838147B (zh) 一种电动阀
JP7137219B2 (ja) 電動弁
CN116263207A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
KR20230162682A (ko) 전기 작동식 밸브
CN116412253A (zh) 一种电动阀
JP7175501B2 (ja) 電動弁
CN218000434U (zh) 电磁阀
CN214888894U (zh) 一种电动阀
CN209762282U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
CN114838179A (zh) 一种电动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