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76780A - 工业用织物 - Google Patents

工业用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76780A
CN118076780A CN202380013855.5A CN202380013855A CN118076780A CN 118076780 A CN118076780 A CN 118076780A CN 202380013855 A CN202380013855 A CN 202380013855A CN 118076780 A CN118076780 A CN 1180767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rp
yarn
yarns
weft
b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138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泽重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Filc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Filc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Filc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Filc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076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767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D03D3/04Endless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10Wire-cloth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具备包括上面侧经纱和上面侧纬纱的上面侧织物、包括下面侧经纱和下面侧纬纱的下面侧织物、和用于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同时用于构成上面侧织物的一部分和下面侧织物的一部分的接结经纱的工业用织物具备:由上下相邻的一对接结经纱构成的第一经纱对、以及由上下相邻的上面侧经纱和下面侧经纱构成的第二经纱对。上面侧经纱仅织入于上面侧纬纱,下面侧经纱仅织入于下面侧纬纱,重复由沿着纬向排列三组的第一经纱对和与沿着纬向排列三组的第一经纱对相邻配置的第二经纱对形成的织入图案。

Description

工业用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造纸机的工业用织物。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使用于抄纸机的工业用织物,广泛使用由经纱和纬纱编织而成的抄纸网。抄纸网所需的特性多种多样,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工业用二层织物,其中,使上面侧经纱和与其相邻的下面侧经纱成为一组的多个经纱对具有由用于将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接合的经纱接结纱构成的第一经纱对和不具有经纱接结纱的第二经纱对。在该工业用二层织物的完全组织中,配置有四组第一经纱对,配置有四组第二经纱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173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存在用于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力变弱而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在内部摩擦的风险。另一方面,在经纱接结纱从上面侧织物织入到下面侧织物的位置处,在上面侧织物中产生凹陷,因此若用于构成织物的经纱中的经纱接结纱的根数的比率过大,则存在织物的表面平滑性降低的风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充分确保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力的同时,抑制表面平滑性的降低的工业用织物。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某一方式为一种工业用织物具备:包括上面侧经纱和上面侧纬纱的上面侧织物、包括下面侧经纱和下面侧纬纱的下面侧织物、和用于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同时用于构成上面侧织物的一部分和下面侧织物的一部分的接结经纱,所述工业用织物还具备:由上下相邻的一对接结经纱构成的第一经纱对、以及由上下相邻的上面侧经纱和下面侧经纱构成的第二经纱对。上面侧经纱仅织入于上面侧纬纱,下面侧经纱仅织入于下面侧纬纱,重复由沿着纬向排列三组的第一经纱对和与沿着纬向排列三组的第一经纱对相邻配置的第二经纱对形成的织入图案。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充分确保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力的同时,抑制表面平滑性的降低的工业用织物。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工业用织物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
图2为沿着图1所示的工业用织物的经纱的经向的剖视图。
图3为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工业用织物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
图4为沿着图3所示的工业用织物的经纱的经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经纱”是指,在将造纸用的多层织物作为环形的传送带的情况下,沿着纸原料的搬送方向延伸的纱,“纬纱”是指,沿着与经纱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纱。此外,“上面侧织物”是指,在将多层织物作为抄纸网来使用的情况下,位于抄纸网的两面中的用于搬送纸原料的上面侧的织物,“下面侧织物”是指,位于抄纸用传送带的两面中的主要供驱动辊抵接的下面侧的织物。此外,单纯的“表面”是指,上面侧织物、下面侧织物所露出的一侧的面,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相当于抄纸网的表面侧,下面侧织物的“表面”相当于抄纸网的背面侧。
此外,“设计图”是,织物组织的最小的重复单位且相当于织物的完全组织。即,“完全组织”前后左右重复而形成“织物”。此外,“纱线节(knuckle)”是指,经纱经过1根或者多根纬纱之上或者之下而露出于表面的部分。
此外,“接结经纱”是,构成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经纱中的至少一部分经纱,是织入于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而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纱。
(第一实施例)
图1为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工业用织物10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图2为沿着图1所示的工业用织物10的经纱的经向的剖视图。
在设计图中,以阿拉伯数字、例如1、2、3……表示经纱。以带有撇号的阿拉伯数字、例如1’、2’、3’……表示纬纱。以带有U的数字表示上面侧纱,以带有L的数字表示下面侧纱,例如上面侧经纱1U、下面侧纬纱2’L等。此外,以带有B的数字表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接结纱,第一接结经纱表示为Bf,第二接结经纱表示为Bs。
此外,在设计图中,×标记表示上面侧经纱和第一接结经纱配置于上面侧纬纱之上,○标记表示下面侧经纱和第二接结经纱配置于下面侧纬纱之下,△标记表示第一接结经纱配置于下面侧纬纱之下,▲标记表示第二接结经纱配置于上面侧纬纱之上。×标记、○标记、△标记和▲标记表示纱线节。
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工业用织物10具备:含有上面侧经纱(4U、8U)和上面侧纬纱(1’U~8’U)而构成的上面侧织物、含有下面侧经纱(4L、8L)和下面侧纬纱(1’L~8’L)而构成的下面侧织物、和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接结经纱。
接结经纱织入于上面侧纬纱(1’U~8’U)和下面侧纬纱(1’L~8’L)这两者。接结经纱包括第一接结经纱(1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3Bs、5Bs~7Bs),并构成上面侧织物的一部分和下面侧织物的一部分。在完全组织中,第一接结经纱(1Bf~3Bf、5Bf~7Bf)为六根,第二接结经纱(1Bs~3Bs、5Bs~7Bs)也为六根。第一接结经纱(1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3Bs、5Bs~7Bs)彼此上下相邻,在完全组织中构成六组第一经纱对(1~3、5~7)。
上面侧经纱(4U、8U)仅织入于上面侧纬纱(1’U~8’U)。下面侧经纱(4L、8L)仅织入于下面侧纬纱(1’L~8’L)。上面侧经纱(4U、8U)和下面侧经纱(4L、8L)上下相邻,在完全组织中构成两组第二经纱对(4、8)且在每侧使用两根。上面侧纬纱(1’U~8’U)和下面侧纬纱(1’L~8’L)在完全组织中均为八根。
接下来,参照图2中的(a)和图2中的(b),对工业用织物10中的各经纱和各纬纱的编织方法进行说明。图2中的(a)和图2中的(b)所示的上面侧纬纱(1’U~8’U)、下面侧纬纱(1’L~8’L)的配置相同。
图2中的(a)示出第一接结经纱1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的第一经纱对织入在上面侧纬纱(1’U~8’U)和下面侧纬纱(1’L~8’L)的形态。如图2中的(a)所示,第一接结经纱1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上下相邻而成为第一经纱对,为了接结而交叉。
第一接结经纱1Bf经过上面侧纬纱(1’U、7’U)的上侧而形成两个上面侧纱线节N1,并经过上面侧纬纱(2’U~6’U、8’U)的下侧。此外,第一接结经纱1Bf经过下面侧纬纱4L的下侧而形成一个下面侧接结纱N2,并经过下面侧纬纱(1’L~3’L、5’L~8’L)的上侧。即,第一接结经纱1Bf在上面侧纬纱(1’U、7’U)形成两个上面侧纱线节N1,在下面侧纬纱4’L形成一个下面侧纱线节N2。
第一接结经纱(2Bf~3Bf、5Bf~7Bf)包括织入位置相比于第一接结经纱1Bf在经向上错开的经纱,但具有与第一接结经纱1Bf相同(共通)的织入图案,形成两个上面侧纱线节N1,形成一个下面侧纱线节N2。
第二接结经纱1Bs经过上面侧纬纱(3’U、5’U)的上侧而形成两个上面侧纱线节N1,并经过上面侧纬纱(1’U、2’U、4’U、6’U~8’U)的下侧。此外,第二接结经纱1Bs经过下面侧纬纱8L的下侧而形成一个下面侧接结纱N2,并经过下面侧纬纱(1’L~7’L)的上侧。即,第二接结经纱1Bs在上面侧纬纱(3’U、5’U)形成两个上面侧纱线节N1,在下面侧纬纱8’L形成一个下面侧纱线节N2。
第二接结经纱(2Bs~3Bs、5Bs~7Bs)包括织入位置相比于第二接结经纱1Bs在经向上错开的经纱,但具有与第二接结经纱1Bs相同(共通)的织入图案,形成两个上面侧纱线节N1,形成一个下面侧纱线节N2。如此,第一接结经纱(1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3Bs、5Bs~7Bs)形成两个上面侧纱线节N1,形成一个下面侧纱线节N2,并形成相同(共通)的织入图案。第一接结经纱和第二接结经纱的织入图案相同(共通)。
由第一接结经纱1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构成的第一经纱对1分别形成两个上面侧纱线节N1,由此,在上面侧织物的表面形成将上面侧纬纱(1’U~8’U)一根一根地上下交替织入的织入图案。由第一接结经纱(2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2Bs~3Bs、5Bs~7Bs)构成的第一经纱对也在上面侧织物的表面形成将上面侧纬纱(1’U~8’U)一根一根地上下交替织入的织入图案。如此,第一经纱对(1~3、5~7)对于上面侧纬纱(1’U~8’U)以恒定的间隔形成纱线节,形成相同(共通)的平织的织入图案,不改变表面组织地进行织入。
由第一接结经纱1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构成的第一经纱对1分别形成一个下面侧纱线节N2,由此,形成经过一根下面侧纬纱(4’L、8’L)的下侧并经过连续的三根下面侧纬纱(1’L~3’L、5’L~7’L)的上侧的织入图案,形成所谓的1/3组织的织入图案。由第一接结经纱(2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2Bs~3Bs、5Bs~7Bs)构成的第一经纱对也形成1/3组织的织入图案。如此,第一经纱对(1~3、5~7)对于下面侧纬纱(1’L~8’L)以恒定的间隔形成纱线节,形成相同(共通)的1/3组织的织入图案,不改变表面组织地进行织入。
图2中的(b)示出上面侧经纱4U和下面侧经纱4L的第二经纱对4织入在上面侧纬纱(1’U~8’U)和下面侧纬纱(1’L~8’L)的形态。如图2中的(b)所示,上面侧经纱4U仅织入于上面侧纬纱(1’U~8’U),下面侧经纱4L仅织入于下面侧纬纱(1’L~8’L)。
上面侧经纱4U经过上面侧纬纱(2’U、4’U、6’U、8’U)的上侧而形成上面侧纱线节N1,并经过上面侧纬纱(1’U、3’U、5’U、7’U)的下侧。上面侧经纱4U以平织的方式织入于上面侧纬纱(1’U~8’U),在上面侧织物的表面形成将上面侧纬纱(1’U~8’U)一根一根地上下交替织入的织入图案。
上面侧经纱8U具有与上面侧经纱4U同样的织入图案,形成将上面侧纬纱(1’U~8’U)一根一根地上下交替织入的图案。
下面侧经纱4L经过下面侧纬纱(3’L、7’L)的下侧而形成下面侧接结纱N2,并经过连续的三根下面侧纬纱(1’L~2’L、4’L~6’L、8’L)的上侧。下面侧经纱4L对于下面侧纬纱(1’L~8’L)以恒定的间隔形成纱线节,形成1/3组织的织入图案。
下面侧经纱8L对于下面侧纬纱(1’L~8’L)以恒定的间隔形成纱线节,形成与下面侧经纱4L同样的1/3组织的织入图案。
包括上面侧经纱(4U、8U)和接结经纱(1Bf~3Bf、5Bf~7Bf、1Bs~3Bs、5Bs~7Bs)的位于上面侧的经纱在上面侧织物的表面形成将上面侧纬纱一根一根地上下织入的织入图案。位于上面侧的经纱是指,在上面侧的表面露出的经纱。即,第一经纱对(1~3、5~7)和第二经纱对(4、8)在上面侧织物的表面形成相同(共通)的织入图案。由此,可以提高上面侧织物的表面性。此外,使上面侧织物的表面为平织,由此可以得到良好的平滑性和纸纤维的支撑性,因此,可以减少纸纤维刺入的部位。
包括下面侧经纱(4L、8L)和接结经纱(1Bf~3Bf、5Bf~7Bf、1Bs~3Bs、5Bs~7Bs)的位于下面侧的经纱在下面侧织物的表面反复形成经过一根下面侧纬纱的下侧并经过连续的三根下面侧纬纱的上侧的织入图案。位于下面侧的经纱是指,在下面侧的表面露出的经纱。即,第一经纱对和第二经纱对在上面侧织物的表面形成相同(共通)的织入图案。由此,与平织相比,在下面侧织物的表面露出的下面侧纬纱增加,可以提高耐磨性。
接结经纱以相同(共通)的织入图案织入于上面侧纬纱和下面侧纬纱。即,第一接结经纱(1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3Bs、5Bs~7Bs)以相同(共通)的织入图案织入于上面侧纬纱(1’U~8’U)而形成平织,第一接结经纱(1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3Bs、5Bs~7Bs)以相同(共通)的织入图案织入于下面侧纬纱(1’L~8’L)而形成1/3组织的相同(共通)的织入图案。由此,可以抑制工业用织物10的表面性的降低。
在工业用织物10中,重复由沿着纬向排列三组的第一经纱对(1~3、5~7)和与沿着纬向排列三组的第一经纱对(1~3、5~7)相邻配置的第二经纱对(4、8)形成的织入图案。即,第二经纱对位于排列三组的第一经纱对之间,在连续的三组第一经纱对的两侧分别相邻而配置有一组第二经纱对。在完全组织中,八组经纱对中的六组为接结经纱,因此,与接结经纱的比例少的工业用织物相比,可以提高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接结力。通过提高接结力,可以抑制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摩擦所导致的内部磨损,可以抑制磨损的纱的表面起毛而脱水性能降低的情况。此外,将第一经纱对三组连续地排列时,可以确保上面侧织物的表面平滑性,也可以改善所制造的纸的平滑性。例如,在设置成以“第一经纱对、上面侧经纱、第一经纱对、下面侧经纱”的顺序排列的配置的情况下,在上面侧经纱或者下面侧经纱单独地存在的区域中,与其他的区域相比缺少下面侧经纱或者上面侧经纱,因此脱水集中于该间隙中,伴随这些会产生脱水速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因此纸的质地变差,更进一步地,在上面侧经纱的缺少部位,在织物表面形成沟,因此纸的平滑性也变差。另一方面,在工业用织物10中,仅由第一经纱对和第二经纱对构成,因此可以抑制脱水速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
从垂线方向观察上面侧织物时,成为第一经纱对的第一接结经纱(1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3Bs、5Bs~7Bs)的重叠的范围小于百分之五十。上面侧织物的垂线方向为垂直于上面侧织物的方向,并沿着上下方向。例如,第一接结经纱1Bf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于第二接结经纱1Bs的区域小于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的第一接结经纱1Bf的俯视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且小于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的第二接结经纱1Bs的俯视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工业用织物10的接结经纱的比例大,因此若第一接结经纱和第二接结经纱之间的重叠小于百分之五十,则第一接结经纱和第二接结经纱在纬向上错开,因此,成为封闭工业用织物10的网眼(织眼)的结构,脱水性变得缓慢。由此,在抄纸工序中,在纸材料落到工业用织物10的情况下,纸纤维均匀分散,纸的质地变好。
此外,更优选地,从垂线方向观察上面侧织物时,成为第一经纱对的第一接结经纱(1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3Bs、5Bs~7Bs)的重叠的范围也可以小于百分之四十五。
由下述数学式1所计算的包括上面侧经纱、下面侧经纱和接结经纱的经纱的经纱密度DW为百分之九十以上。
DW=(D×M/25.4)×100……数学式1
DW为经纱密度,D为上面侧经纱、下面侧经纱或者接结经纱的直径(毫米),M表示作为每英寸的经纱根数的目数(mesh)。
由此,可以提高经纱密度,通过使接结经纱在纬向上错开,可以成为封闭工业用织物10的网眼的结构,减缓脱水性。此外,经纱密度DW优选为百分之百以上。
由在纬向上相邻的两组第一经纱对形成的上面侧纱线节N1(图1的X标记和▲标记)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上面侧纬纱。此外,由在纬向上相邻的第一经纱对和上面侧经纱形成的上面侧纱线节N1(图1的X标记和▲标记)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上面侧纬纱。即,位于上面侧的经纱沿纬向每错开一根,上面侧纱线节N1便沿经向错开一根,工业用织物10在上面侧织物的表面不形成棱纹组织。在由在纬向上相邻的经纱形成的上面侧纱线节N1形成于经向上的同一位置的情况下,即在上面侧织物的表面以棱纹组织形成的情况下,该相邻的经纱成为一组而相邻,在组之间产生间隙。另一方面,对于各个相邻的经纱对,上面侧纱线节N1在经向上错开而均匀地配置,由此,可以减少组之间的间隙而抑制脱水速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抑制纸的质地变差的情况。
由在纬向上相邻的两组第一经纱对形成的下面侧纱线节N2(图1的○标记和△标记)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以上的下面侧纬纱。此外,由在纬向上相邻的下面侧纬纱和第一经纱对形成的下面侧纱线节N2(图1的○标记和△标记)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以上的下面侧纬纱。即,位于下面侧的经纱沿纬向每错开一根,下面侧纱线节N2便沿经向错开一根以上,工业用织物10在下面侧织物的表面不形成棱纹组织。对于各个相邻的经纱对,下面侧纱线节N2在经向上错开而均匀地配置,由此,可以抑制脱水速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抑制纸的质地变差的情况。
上面侧接结纱N1(图1的×标记和▲标记)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下面侧接结纱N2(图1的○标记和△标记)重叠。由此,可以抑制因纱线节而被拉向工业用织物10的内部侧的纬纱的摩擦。
(第二实施例)
图3为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工业用织物100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图4为沿着图3所示的工业用织物100的经纱的经向的剖视图。
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工业用织物100与图1所示的工业用织物10的相同点在于具有六组第一经纱对(1~3、5~7)和两组第二经纱对(4、8),不同点在于经纱的织入图案。
第一经纱对(1~3、5~7)由上下相邻的第一接结经纱(1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3Bs、5Bs~7Bs)构成为六组。第二经纱对(4、8)由上下相邻的上面侧经纱(4U、8U)和下面侧经纱(4L、8L)构成为两组。
图4中的(a)示出第一接结经纱1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的第一经纱对1织入在上面侧纬纱(1’U~8’U)和下面侧纬纱(1’L~8’L)的形态。第一接结经纱1Bf经过上面侧纬纱1’U的上侧而形成一个上面侧纱线节N1,并经过上面侧纬纱(2’U~8’U)的下侧。此外,第一接结经纱1Bf经过下面侧纬纱5’L的下侧而形成一个下面侧接结纱N2,并经过下面侧纬纱(1’L~4’L、6’L~8’L)的上侧。
第一接结经纱(2Bf~3Bf、5Bf~7Bf)包括织入位置相比于第一接结经纱1Bf在经向上错开的经纱,但具有与第一接结经纱1Bf相同(共通)的织入图案,形成一个上面侧纱线节N1,形成一个下面侧纱线节N2。
第二接结经纱1Bs经过上面侧纬纱5’U的上侧而形成一个上面侧纱线节N1,并经过上面侧纬纱(1’U~4’U、6’U~8’U)的下侧。此外,第二接结经纱1Bs经过下面侧纬纱1’L的下侧而形成一个下面侧接结纱N2,并经过下面侧纬纱(2’L~8’L)的上侧。即,第二接结经纱1Bs形成一个上面侧纱线节N1,形成一个下面侧纱线节N2。
第二接结经纱(2Bs~3Bs、5Bs~7Bs)包括织入位置相比于第二接结经纱1Bs在经向上错开的经纱,但具有与第二接结经纱1Bs相同(共通)的织入图案,形成一个上面侧纱线节N1,形成一个下面侧纱线节N2。第一接结经纱和第二接结经纱的织入图案相同(共通)。
由第一接结经纱1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构成的第一经纱对1分别形成一个上面侧纱线节N1,由此,形成经过一根上面侧纬纱(1’U、5’U)的上侧并经过连续的三根上面侧纬纱(2’U~4’U、6’U~8’U)的下侧的织入图案,形成所谓的1/3组织的织入图案。由第一接结经纱(2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2Bs~3Bs、5Bs~7Bs)构成的第一经纱对也形成1/3组织的织入图案。
由第一接结经纱1Bf和第二接结经纱1Bs构成的第一经纱对1分别形成一个下面侧纱线节N2,由此,形成经过一根下面侧纬纱(1’L、5’L)的下侧并经过连续的三根下面侧纬纱(2’L~4’L、6’L~8’L)的下侧的织入图案,形成1/3组织的织入图案。由第一接结经纱(2Bf~3Bf、5Bf~7Bf)和第二接结经纱(2Bs~3Bs、5Bs~7Bs)构成的第一经纱对也形成1/3组织的织入图案。
图4中的(b)示出上面侧经纱4U和下面侧经纱4L的第二经纱对4织入在上面侧纬纱(1’U~8’U)和下面侧纬纱(1’L~8’L)的形态。
上面侧经纱4U经过一根上面侧纬纱(3’U、7’U)的上侧而形成上面侧纱线节N1,并经过连续的三根上面侧纬纱(1’U~2’U、4’U~6’U、8’U)的下侧,形成1/3组织的织入图案。上面侧经纱8U具有与上面侧经纱4U同样的织入图案。
下面侧经纱4L经过一根下面侧纬纱(3’L、7’L)的下侧而形成下面侧接结纱N2,并经过连续的三根下面侧纬纱(1’L~2’L、4’L~6’L、8’L)的上侧,形成1/3组织的织入图案。下面侧经纱8L具有与下面侧经纱4L同样的1/3组织的织入图案。
在工业用织物100中,重复由沿着纬向排列三组的第一经纱对(1~3、5~7)和与沿着纬向排列三组的第一经纱对(1~3、5~7)相邻配置的第二经纱对(4、8)形成的织入图案。由此,可以提高接结经纱的比例,提高接结力,并且,通过分离地配置第二经纱对,可以确保上面侧织物的表面平滑性。
由在纬向上相邻的两组第一经纱对形成的上面侧纱线节N1(图3的X标记和▲标记)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以上的上面侧纬纱。此外,由在纬向上相邻的第一经纱对和上面侧经纱形成的上面侧纱线节N1(图3的X标记和▲标记)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以上的上面侧纬纱。对于各个相邻的经纱对,上面侧纱线节N1在经向上错开而均匀地配置,由此,可以抑制脱水速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抑制纸的质地变差的情况。
由在纬向上相邻的两组第一经纱对形成的下面侧纱线节N2(图3的○标记和△标记)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以上的下面侧纬纱。此外,由在纬向上相邻的下面侧纬纱和第一经纱对形成的下面侧纱线节N2(图3的○标记和△标记)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以上的下面侧纬纱。对于各个相邻的经纱对,下面侧纱线节N2在经向上错开而均匀地配置,由此,可以抑制脱水速度变得不均匀的情况,抑制纸的质地变差的情况。
可以对上述各实施示例的工业用织物实施以下的加工。例如,为了提高表面的平滑性,可以施加研磨加工而使工业用织物的表面侧在0.02~0.05mm的范围内。尤其是,将表面侧研磨加工成0.02mm或者0.03mm即可。
此外,为了抑制网(工业用织物)端部的纱散开的情况,可以用聚氨酯树脂涂覆距离网端部5mm~30mm的范围(尤其是,5mm、10mm、20mm为止的范围),由此进行加固。网端部的涂覆可以在一侧进行,也可以在两侧进行。树脂可以是聚氨酯热熔胶。
为了提高网端部的耐磨性,可以通过宽度为7mm左右的3根~16根(尤其是,3、4、7、8、10、12、15、16根)带状的树脂来整个长度地涂覆距离网端部20mm~500mm的范围(尤其是,距离25、50、75、100、150、250、300、350、400mm的范围)。上述的多根聚氨酯树脂可以涂布于网的两端部,也可以仅涂布于一端部。树脂可以是聚氨酯热熔胶。
此外,为了提高防污性,也可以用树脂涂覆整个网。此外,为了在网端部附近修整(trimming)纸的抄纸布,可以通过宽度为3、5、7、10、15、20mm左右的1根带状的树脂来整个长度地涂覆距离网端部10mm~500mm的范围(尤其是,10、15、20、25、30、40、50、75、100、150、200、250、300、350、400mm)。上述的树脂可以涂布于网的两端部,也可以仅涂布于一端部。树脂可以是聚氨酯,也可以是热熔胶。此外,可以在网的整个宽度上画出宽度为25mm或者50mm左右的线,以示出使用中的网的弯曲。
关于工业用织物的优选元素的范围列举如下。经纱(经纱含有上面侧经纱、下面侧经纱、第一接结经纱和第二接结经纱。)的线径优选为0.10~1.0mm,更优选为0.1~0.5mm,特别优选为0.11~0.35mm。各经纱的线径可以相同。下面侧经纱的线径可以与上面侧经纱的线径相同,也可以设定为上面侧经纱的线径的1.1倍至1.3倍的大小。此外,纬纱的线径优选为0.10~1.0mm,更优选为0.12~0.6mm,特别优选为0.12~0.55mm。下面侧纬纱的线径优选比上面侧纬纱的线径大,可以为上面侧纬纱的线径的1.1倍至3.0倍的大小,更优选为1.2倍至2.0倍的大小。
上面侧纬纱可以仅由PET线构成、仅由聚酰胺线构成、或者由PET线和聚酰胺线彼此交织而构成。下面侧纬纱可以仅是PET线构成、仅是聚酰胺线构成,也可以由PET线和聚酰胺线彼此交织而构成。此外,为了降低机械的驱动负载,可以将低摩擦纱织入于下面侧纬纱。
通气性优选为100cm3/cm2/s~600cm3/cm2/s,更优选为120cm3/cm2/s~300cm3/cm2/s。
网厚优选为0.3mm~3.0mm,更优选为0.5mm~2.5mm,特别优选为0.5mm~1.0mm。作为使用用途,主要作为抄纸用、不织布用传送带来使用,尤其是,可以作为抄纸用脱水传送带、纺粘不织布(spunbond nonwoven fabric)搬送用传送带来使用。
上述各实施例的经纱、纬纱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可以使用四角形状、星形等的纱、椭圆形状、中空、芯鞘结构等的纱。尤其是,通过使下经纱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或者椭圆形状,可以增加纱的截面积,提高耐拉伸性、刚性。
此外,作为纱的材质,在满足目标特性的范围内也可自由选择,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酯(polyester)、聚酰胺(polyamide)、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sulfide)、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聚丙烯(polypropylene)、芳纶(aramid)、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naphthalate)、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棉、羊毛(wool)、金属、热塑性聚氨酯(polyurethane)、热塑性弹性体等。当然,也可使用根据目的而在共聚物、这些材质中混合或含有各种物质的纱。用于构成工业用织物的纱通常优选具有刚性且尺寸稳定性优异的聚酯单丝。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抄纸机的工业用织物。
(附图标记的说明)
1Bf:第一接结经纱;1Bs:第二接结经纱;1’U:上面侧纬纱;
1’L:下面侧纬纱;4U:上面侧经纱;4L:下面侧经纱;10:工业用织物。

Claims (9)

1.一种工业用织物,其具备:包括上面侧经纱和上面侧纬纱的上面侧织物、包括下面侧经纱和下面侧纬纱的下面侧织物、和用于接结所述上面侧织物和所述下面侧织物的同时用于构成所述上面侧织物的一部分和所述下面侧织物的一部分的接结经纱,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业用织物具备:
第一经纱对,其由上下相邻的一对所述接结经纱构成;以及
第二经纱对,其由上下相邻的所述上面侧经纱和所述下面侧经纱构成,
所述上面侧经纱仅织入于所述上面侧纬纱,
所述下面侧经纱仅织入于所述下面侧纬纱,
重复由沿着纬向排列三组的所述第一经纱对和与沿着纬向排列三组的所述第一经纱对相邻配置的所述第二经纱对形成的织入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中,
成为所述第一经纱对的一对所述接结经纱由第一接结经纱和第二接结经纱构成,
从垂线方向观察所述上面侧织物时,所述第一接结经纱和所述第二接结经纱在俯视时重叠的范围小于百分五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中,
由下述数学式1所计算的包括所述上面侧经纱、所述下面侧经纱和所述接结经纱的经纱的经纱密度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DW=(D×W/25.4)×100……数学式1
所述DW为经纱密度,所述D为上面侧经纱、下面侧经纱或者接结经纱的直径(毫米),所述M表示作为每英寸的经纱根数的目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中,
所述接结经纱以相同的织入图案织入于所述上面侧纬纱和所述下面侧纬纱。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中,
所述上面侧经纱和所述接结经纱经过所述上面侧纬纱的上侧而形成上面侧纱线节,
由在纬向上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一经纱对形成的所述上面侧纱线节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以上的所述上面侧纬纱,
由在纬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经纱对和所述上面侧经纱形成的所述上面侧纱线节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以上的所述上面侧纬纱。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中,
包括所述上面侧经纱和所述接结经纱的位于上面侧的经纱形成将所述上面侧纬纱一根一根地上下交替织入的织入图案。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中,
所述下面侧经纱和所述接结经纱经过所述下面侧纬纱的下侧而形成下面侧纱线节,
由在纬向上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一经纱对形成的所述下面侧纱线节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以上的所述下面侧纬纱,
由在纬向上相邻的所述下面侧经纱和所述第一经纱对形成的所述下面侧纱线节的位置在经向上错开一根以上的所述下面侧纬纱。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中,
包括所述下面侧经纱和所述接结经纱的位于下面侧的经纱反复形成经过一根所述下面侧纬纱的下侧并经过连续的三根所述下面侧纬纱的上侧的织入图案。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中,
在连续的三组所述第一经纱对的两侧分别相邻而配置有一组所述第二经纱对,且在一组所述第二经纱对的两侧分别配置有连续的三组所述第一经纱对。
CN202380013855.5A 2022-08-05 2023-07-25 工业用织物 Pending CN1180767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25403 2022-08-05
JP2022125403A JP2024022070A (ja) 2022-08-05 2022-08-05 工業用織物
PCT/JP2023/027135 WO2024029397A1 (ja) 2022-08-05 2023-07-25 工業用織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76780A true CN118076780A (zh) 2024-05-24

Family

ID=89848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13855.5A Pending CN118076780A (zh) 2022-08-05 2023-07-25 工业用织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22070A (zh)
CN (1) CN118076780A (zh)
WO (1) WO202402939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43780B2 (ja) * 2006-08-29 2011-08-10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二層織物
ES2879640T3 (es) * 2015-03-30 2021-11-22 Nippon Filcon Kk Tela industrial de dos capas
JP7199820B2 (ja) * 2018-03-30 2023-01-06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二層織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29397A1 (ja) 2024-02-08
JP2024022070A (ja) 2024-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26943B2 (en)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JP2003013382A (ja) 工業用多層織物
KR20140025372A (ko) 제지기 직물
JP3235379U (ja) 工業用織物
JP5192021B2 (ja) 抄紙機用織布
EP2954105B1 (en) Press felt base fabric exhibiting reduced interference
JP4400925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CN118076780A (zh) 工业用织物
JP5861957B2 (ja) 抄紙用プレスフェルト
US6851457B2 (en) Industrial multilayer fabric
JP2023135640A (ja) コンベヤベルト、特に抄紙機用の移送ベルト
CA2971457C (en) Industrial fabric
JP6509692B2 (ja) 抄紙用織物
JP3938511B2 (ja) 工業用多層織物
CN117480298A (zh) 工业用织物
JP4005382B2 (ja) 工業用多層織物
US20240175172A1 (en) Industrial fabric
JP2013501153A (ja) 繊維質ウェブ材料を製造するためのフォーミングファブリック
CN115335571A (zh) 工业用织物
US20210017709A1 (en) Industrial two-layer fabric
JP7210785B1 (ja) 工業用織物
JP7210787B1 (ja) 工業用織物
JP7210786B1 (ja) 工業用織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