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35571A - 工业用织物 - Google Patents

工业用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35571A
CN115335571A CN202180023124.XA CN202180023124A CN115335571A CN 115335571 A CN115335571 A CN 115335571A CN 202180023124 A CN202180023124 A CN 202180023124A CN 115335571 A CN115335571 A CN 1153355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s
yarn
fabric
warp
we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312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泽重信
臼杵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Filc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Filc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Filc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Filc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335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355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 D03D13/004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with weave pattern being non-standard or providing special effect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00Wet end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1/0027Screen-cloths
    • D21F1/0036Multi-layer screen-cloths
    • D21F1/0045Triple layer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 D03D13/008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characterised by weave density or surface weight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1Surface featur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5/00Indust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工业用织物(100)为接结了由上面侧经纱与上面侧纬纱构成的上面侧织物和由下面侧经纱与下面侧纬纱构成的下面侧织物的工业用织物,其中,上面侧经纱(1Ub)作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上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下面侧经纱(2Lb)作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下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上面侧经纱(1Ub)在上面侧织物中形成的纱线节的数量比下面侧经纱(2Lb)在上面侧织物中形成的纱线节的数量多,下面侧经纱的数量是上面侧经纱的数量的两倍。

Description

工业用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造纸机的工业用织物。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用于造纸机的工业用织物,广泛使用编织了经纱和纬纱的造纸网。存在许多种希望造纸网具有的特性,例如,作为考虑表面平滑性的工业用织物,提出了一种工业用织物(参照专利文献1),其由由上面侧经纱与上面侧纬纱构成的上面侧织物和由下面侧经纱与下面侧纬纱构成的下面侧织物构成,上面侧织物借助于由2根一组的经纱构成的上面侧经纱组织来形成上面侧完全组织,该2根一组的经纱为具有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功能的经纱接结纱,该经纱接结纱在与下面侧经纱织入于下面侧纬纱的位置相同的位置织入于下面侧纬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048840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工业用双层织物中,2根经纱接结纱为同一组织,因此交叉部分会规则地排列。因此,容易产生由交叉部分引起的痕迹(mark)。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提出的,其示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抑制痕迹的产生的新的工业用织物。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工业用织物为接结(bind)了由上面侧经纱(warp)与上面侧纬纱(weft)构成的上面侧织物和由下面侧经纱与下面侧纬纱构成的下面侧织物的工业用织物,其中,上面侧经纱所具有的第一经纱作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上面侧接结纱(binding thread)而发挥作用,下面侧经纱所具有的第二经纱作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下面侧接结纱而发挥作用,上面侧接结纱在上面侧织物中形成的纱线节的数量比下面侧接结纱在上面侧织物中形成的纱线节的数量多,下面侧经纱的数量是上面侧经纱的数量的两倍。
根据该方式,下面侧经纱的数量是上面侧经纱的数量的两倍,因此上面侧经纱的密度变小,与通常的上面侧经纱和下面侧经纱的比例(1:1)相比,可以更多地将上面侧纬纱织进来。其结果,提高了纸原料的支撑性,加强了纸的质地、保持性。此外,上面侧接结纱在上面侧织物中形成的纱线节的数量与下面侧接结纱在上面侧织物中形成的纱线节的数量不同,因此2根接结纱的交叉部分的排列的规律性降低。其结果,抑制了痕迹的产生。
上面侧接结纱和下面侧接结纱也可以相邻。
上面侧织物由上面侧接结纱、下面侧接结纱和上面侧纬纱织成,上面侧接结纱和下面侧接结纱互补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如此,2根经纱互补组织,由此,即使在接结部分,组织也不会塌陷,因此提高了表面性。此外,上面侧接结纱和下面侧接结纱也可以互补下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也是工业用织物。该工业用织物为接结了由上面侧经纱与上面侧纬纱构成的上面侧织物和由下面侧经纱与下面侧纬纱构成的下面侧织物的工业用织物,其中,上面侧经纱所具有的第一经纱作为在织入于上面侧纬纱的同时使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的一部分塌陷(变形)的上面侧塌陷纱(变形纱)而发挥作用,下面侧经纱所具有的第二经纱作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下面侧接结纱而发挥作用,下面侧经纱的数量是上面侧经纱的数量的两倍,上面侧塌陷纱和下面侧接结纱相邻,上面侧织物至少由上面侧塌陷纱、下面侧接结纱和上面侧纬纱织成,上面侧塌陷纱和下面侧接结纱互补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
根据该方式,下面侧经纱的数量是上面侧经纱的数量的两倍,因此上面侧经纱的密度变小,与通常的上面侧经纱和下面侧经纱的比例(1:1)相比,可以更多地将上面侧纬纱织进来。其结果,提高了纸原料的支撑性,加强了纸的质地、保持性。此外,利用下面侧接结纱来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由此,与利用上面侧接结纱和下面侧接结纱来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情况相比,交叉的部分变少,可以确保高的通气性。此外,上面侧塌陷纱和下面侧接结纱互补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由此,即使在接结部分,组织也不会塌陷,因此提高了表面性。
上面侧塌陷纱可以为所有经纱的根数的1/3、下面侧接结纱可以为所有经纱的根数的1/3。
上面侧经纱的总根数可以是每英寸30~150根。
上面侧纬纱的总根数可以是每英寸20~150根。
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可以是平织。由此,纤维支撑性、表面平滑性提高。
在下面侧织物中,可以是下面侧经纱依次经过4根下面侧纬纱之上、经过1根下面侧纬纱之下、经过2根下面侧纬纱之上、经过1根下面侧纬纱之下。
下面侧经纱可以不是接结纱。
下面侧接结纱可以具有分别与下面侧经纱的两侧相邻的第一下面侧接结纱和第二下面侧接结纱。就下面侧经纱而言,与相邻的第一下面侧接结纱一同将下面侧纬纱织进来的部分和与相邻的第二下面侧接结纱一同将下面侧纬纱织进来的部分可以被配置为锯齿形。由此,与重平不同,不易产生痕迹。
在完全组织中,经纱可以为12支,纬纱可以为24支。
此外,以上构件的任何组合、对本发明的表现在方法、装置、系统等之间进行的转换都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有效。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痕迹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造纸用多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
图2为沿图1所示的设计图中的各经纱的剖视图。
图3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造纸用多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
图4为沿图3所示的设计图中的各经纱的剖视图。
图5为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造纸用多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
图6为沿图5所示的设计图中的各经纱的剖视图。
图7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造纸用多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
图8为沿图7所示的设计图中的各经纱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对各附图示出的相同或者等同的构件、部件、处理付与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实施方式是示例且不用于限定发明,实施方式所记述的所有特征、所有特征的组合并不一定是发明的本质。此外,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中使用“第一”、“第二”等术语的情况下,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不代表任何顺序、重要性,而是为了区分某种结构和另一种结构。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经纱”是指在将造纸用多层织物作成环形的传送带的情况下,沿着网状物的搬送方向延伸的线,“纬纱”是指沿着与经纱相交的方向延伸的线。此外,“上面侧织物”是指在将多层织物用作造纸网的情况下,位于造纸网的两面中的网状物被搬送的表面侧的织物,“下面侧织物”是指位于造纸用传送带的两面中的主要是驱动辊所抵接的背面侧的织物。此外,单独的“表面”是指上面侧织物、下面侧织物的露出侧的面,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相当于造纸网的表面侧,下面侧织物的“表面”相当于造纸网的背面侧。
此外,“设计图”是织物组织的最小的重复单位且相当于织物的完全组织。即,“完全组织”前后左右重复而形成“织物”。此外,“纱线节(knuckle)”是指经纱经过一根或者多根纬纱之上或者之下而向表面突出的部分。
此外,“接结纱”是构成上面侧织物(或者下面侧织物)的经纱中的至少一部分经纱,且是原本应仅织入于上面侧织物(或者下面侧织物)的纬纱的经纱从背面侧(或者表面侧)织入于下面侧织物(或者上面侧织物)的纬纱从而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纱。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造纸用多层织物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造纸用多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图2为沿图1所示的设计图中的各经纱的剖视图。
在设计图中,用阿拉伯数字、例如1、2、3……表示经纱。用带有撇号的阿拉伯数字、例如1’、2’、3’……表示纬纱。用带有U的数字表示上面侧纱,用带有L的数字表示下面侧纱,例如1’U、2’L等。此外,用带有b的数字表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接结纱。
此外,在设计图中,▲标记表示原本构成下面侧经纱的纱配置在上面侧纬纱之上的情况,×标记表示上面侧经纱配置在上面侧纬纱之上的情况,△标记表示原本构成上面侧经纱的纱配置在下面侧纬纱之下的情况,○标记表示下面侧经纱配置在下面侧纬纱之下的情况。
图1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100是接结了由上面侧经纱(1Ub、4Ub、7Ub、10Ub)与上面侧纬纱(1’U~16’U)构成的上面侧织物和由下面侧经纱(2Lb、3L、5Lb、6L、……、12L)与下面侧纬纱(1’L、3’L、……、15’L)构成的下面侧织物的织物。
而后,参照图2说明工业用织物100中的各经纱和各纬纱的编织方法。上面侧经纱1Ub作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上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上面侧经纱1Ub如下交织:经过上面侧纬纱1’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2’U~4’U和下面侧纬纱3’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5’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经过上面侧纬纱6’U~8’U和下面侧纬纱7’L之间,经过上面侧维纱9’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0U’的下侧,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1’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4’U的下侧,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5’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6’U的下侧。
下面侧经纱2Lb与上面侧经纱1Ub相邻,作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下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下面侧经纱2Lb如下交织:经过上面侧纬纱1’U~2’U和下面侧纬纱1’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3’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4’U的下侧,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5’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6’U的下侧,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7’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经过上面侧纬纱8’U~10’U和下面侧纬纱9’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11’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2’U~16’U和下面侧纬纱13L’、15’L之间。
下面侧经纱3L如下交织:经过下面侧纬纱1’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2’U~10’U和下面侧纬纱3’L、5’L、7’L、9’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11’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2’U~16’U和下面侧纬纱13’L、15’L之间。
作为上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的上面侧经纱4Ub如下交织:经过下面侧纬纱1’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2’U~3’U和下面侧纬纱3’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4’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5’U和下面侧纬纱5’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6’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1’U和下面侧纬纱11’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12’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3’U~16’U和下面侧纬纱13’L、15’L之间。
作为下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的下面侧经纱5Lb如下交织:其与上面侧经纱4Ub相邻,经过上面侧纬纱1’U和下面侧纬纱1’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2’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3’U~6’U和下面侧纬纱3’L、5’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7’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8’U~13’U和下面侧纬纱9’L、11’L、13’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14’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5’U和下面侧纬纱15’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16’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
下面侧经纱6L如下交织:经过上面侧纬纱1’U~6’U和下面侧纬纱1’L、3’L、5’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7’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8’U~12’U和下面侧纬纱9’L、11’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13’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4’U~16’U和下面侧纬纱15’L之间。
此外,就图1、图2示出的上面侧经纱7Ub、10Ub和下面侧经纱8Lb、9L、11Lb、12L而言,除在搬送方向上错开8根上面侧纬纱的量而编织外,与上述的上面侧经纱1Ub、4Ub和下面侧经纱2Lb、3L、5Lb、6L相同,省略编织方法的说明。
如上所述般,本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100以接结了由上面侧经纱(1Ub、4Ub、7Ub、10Ub)与上面侧纬纱(1’U~16’U)构成的上面侧织物和由下面侧经纱(2Lb、3L、5Lb、6L、……、12L)与下面侧纬纱(1’L、3’L、……、15’L)构成的下面侧织物的状态构成图1示出的完全组织。
此外,在工业用织物100中,上面侧经纱(1Ub、4Ub、7Ub、10Ub)和下面侧经纱(2Lb、3L、5Lb、6L、……、12L)总共12支(shaft),上面侧纬纱(1’U~16’U)和下面侧纬纱(1’L、3’L、……、15’L)总共24支。由此,工业用织物100与例如纬纱为48支的完全组织相比,将挂有接结纱的上面侧纬纱拉向下方侧的力更加均匀,因此平滑性变好。此外,与纬纱为48支的完全组织相比,工业用织物100中的接结纱的上下次数变多而接结点增加,因此接结力变强,抑制了内部磨损。
此外,在工业用织物100中,下面侧经纱的数量(8根)是上面侧经纱的数量(4根)的两倍,因此上面侧经纱的密度变小,与通常的上面侧经纱和下面侧经纱的比例(1:1)相比,可以将上面侧纬纱更多次地编进来。其结果,提高了纸原料的支撑性、加强了纸的质地、保持性(retention)。
此外,上面侧经纱的空间率(经纱之间的间隙)变大,下面侧经纱的空间率减小。其结果,原料脱水时,工业用织物100的表面侧的流速减小,背面侧的流速增大,因此变为缓慢脱水而纸的质地加强。此外,若残留于网内部的水多,则会因造纸机的高速旋转而产生水像雾(mist)那样飞散的被称为飞溅(splash)的现象。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100中,可以使表面侧的水的表面张力变低,使网内部的水少,因此可以抑制飞溅的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100中,作为上面侧接结纱的上面侧经纱1Ub(4Ub、7Ub、10Ub)在上面侧织物中形成的纱线节的数量(5个)与作为下面侧接结纱的下面侧经纱2Lb(5Lb、8Lb、11Lb)在上面侧织物中形成的纱线节的数量(3个)不同。如此,在工业用织物100中,上面侧接结纱和下面侧接结纱为互不相同的组织。
一般来说,2根接结纱的交叉部分存在以下趋势:(i)脱水性下降、(ii)上面侧纬纱的牵引在局部增强。因此,若交叉部分规则排列,则容易产生该部分的痕迹(纬纱的痕迹、规律地倾斜的痕迹)。特别地,在接结纱为同一组织的情况下,会出现规律性,因此容易发生上述的问题。因此,像本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100那样,使2根接结纱属于不同的组织,由此,2根接结纱的交叉部分的排列的规律性降低。其结果,抑制了痕迹(mark)的产生。此外,提高了平滑性、均匀脱水性,加强了纸的质地。
此外,工业用织物100的上面侧织物由作为上面侧接结纱的上面侧经纱(1Ub、4Ub、7Ub、10Ub)、作为下面侧接结纱的下面侧经纱(2Lb、5Lb、8Lb、11Lb)和上面侧纬纱(1’U~16’U)织成,上面侧接结纱和下面侧接结纱互补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如此,2根经纱互补组织,由此,即使在接结部分,组织也不会塌陷,因此提高了表面性。此外,上面侧接结纱和下面侧接结纱互补下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100中,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为平织。由此,纤维支撑性、表面平滑性提高。
而后,说明多层织物的造纸网的内部的内部磨损。一般来说,若上部网(上面侧织物)和下部网(下面侧织物)之间的结合力弱,则上部网和下部网会由于造纸机的高速旋转而彼此摩擦,网的内部可能会出现磨损。若产生这种内部磨损,则网的脱水性、强度下降,因此会妨碍稳定的抄造。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100去除仅织入于上面侧纬纱的经纱,将所有经纱的2/3作为接结纱。如此,通过去除仅织入于上面侧纬纱的经纱并增多接结纱的根数,可以增强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结合力,抑制内部磨损。
而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100的背面侧的组织(下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工业用织物100例如将下面侧经纱2Lb和下面侧经纱3L这两根经纱织入于1根下面侧纬纱11’L,因此与将1根经纱织入于1根下面侧纬纱的组织相比,下面侧纬纱的纱线节的间隔变大。机械面侧的磨损只要是由下面侧纬纱承担,因此可以通过大的下面侧纬纱的纱线节,来提高磨损所影响的寿命。
此外,在工业用织物100的下面侧织物中,不是接结纱的下面侧经纱(3L、6L、9L、12L)以依次经过4根下面侧纬纱之上、经过1根下面侧纬纱之下、经过2根下面侧纬纱之上、经过1根下面侧纬纱之下的方式织入。此外,例如,就下面侧经纱3L而言,其与相邻的作为下面侧接结纱的下面侧经纱2Lb一同将下面侧纬纱11’L织入的部分和其与相邻的作为上面侧接结纱的上面侧经纱4Ub一同将下面侧纬纱1’L织入的部分被配置为锯齿形(zigzag)。其他的下面侧经纱(6L、9L、12L)也相同。由此,与重平不同,不易产生痕迹。
[第二实施方式]
图3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造纸用多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图4为沿图3所示的设计图中的各经纱的剖视图。此外,各图中的附图标记、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适当省略说明。
图3示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200是接结了由上面侧经纱(1U、4U、7U、10U)与上面侧纬纱(1’U~16’U)构成的上面侧织物和由下面侧经纱(2Lb、3L、5Lb、6L、……、12L)与下面侧纬纱(1’L、3’L、……、15’L)构成的下面侧织物的织物。
而后,参照图4说明工业用织物200中的各经纱和各纬纱的编织方法。上面侧经纱1U如下交织:经过上面侧纬纱1’U和下面侧纬纱1’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2’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3’U和下面侧纬纱3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4’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3’U和下面侧纬纱13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14’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5’U、16’U和下面侧纬纱15’L之间。
下面侧经纱2Lb与上面侧经纱1U相邻,作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下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下面侧经纱2Lb如下交织:经过上面侧纬纱1’U~4’U和下面侧纬纱1’L、3’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5’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经过上面侧纬纱6’U~10’U和下面侧纬纱7’L、9’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11’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经过上面侧纬纱12’U~15’U和下面侧纬纱13’L、15’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16’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
下面侧经纱3L如下交织:经过下面侧纬纱1’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2’U~10’U和下面侧纬纱3’L、5’L、7’L、9’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11’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2’U~16’U和下面侧纬纱13’L、15’L之间。
上面侧经纱4U如下交织:经过上面侧纬纱1’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2’U的下侧,经过上面侧纬纱3’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0’U的下侧,经过上面侧纬纱11’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2’U~14’U和下面侧纬纱13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15’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6’U的下侧。
下面侧经纱5Lb与上面侧经纱4U相邻,作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下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下面侧经纱5Lb如下交织:经过下面侧纬纱1’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2’U~6’U和下面侧纬纱3’L、5’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7’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8’U~12’U和下面侧纬纱9’L、11’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13’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4’U~16’U和下面侧纬纱15’L之间。
下面侧经纱6L如下交织:经过上面侧纬纱1’U~6’U和下面侧纬纱1’L、3’L、5’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7’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8’U~12’U和下面侧纬纱9’L、11’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13’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4’U~16’U和下面侧纬纱15’L之间。
此外,就图3、图4示出的上面侧经纱7U、10U和下面侧经纱8Lb、9L、11Lb、12L而言,除在搬送方向上错开8根上面侧纬纱的量而编织外,与上述的上面侧经纱1U、4U和下面侧经纱2Lb、3L、5Lb、6L相同,省略编织方法的说明。
如上所述般,本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200以接结了由上面侧经纱(1U、4U、7U、10U)与上面侧纬纱(1’U~16’U)构成的上面侧织物和由下面侧经纱(2Lb、3L、5Lb、6L、……、12L)与下面侧纬纱(1’L、3’L、……、15’L)构成的下面侧织物的状态构成图3示出的完全组织。
在工业用织物200中,上面侧经纱1U(4U、7U、10U)作为在织入于上面侧纬纱的同时使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的一部分塌陷(例如,仅不与上面侧纬纱16’U形成表面侧纱线节)的上面侧塌陷纱而发挥作用,下面侧经纱2Lb(5Lb、8Lb、11Lb)作为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下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
此外,在工业用织物200中,下面侧经纱的数量(8根)是上面侧经纱的数量(4根)的两倍,作为上面侧塌陷纱的上面侧经纱1U(4U、7U、10U)和作为下面侧接结纱的下面侧经纱2Lb(5Lb、8Lb、11Lb)相邻,上面侧织物至少由上面侧塌陷纱(上面侧经纱1U、4U、7U、10U)、下面侧接结纱(下面侧经纱2Lb、5Lb、8Lb、11Lb)和上面侧纬纱1’U~16’U织成,上面侧塌陷纱(上面侧经纱1U、4U、7U、10U)和下面侧接结纱(下面侧经纱2Lb、5Lb、8Lb、11Lb)互补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
在本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200中,下面侧经纱的数量(8根)是上面侧经纱的数量(4根)的两倍,因此上面侧经纱的密度变小,与通常的上面侧经纱和下面侧经纱的比例(1:1)相比,可以将上面侧纬纱更多次地编进来。其结果,提高了纸原料的支撑性,加强了纸的质地、保持性。
此外,利用作为下面侧接结纱的下面侧经纱2Lb、5Lb、8Lb、11Lb来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由此,与利用上面侧接结纱和下面侧接结纱来接结上面侧织物和下面侧织物的情况相比,交叉的部分变少,可以确保高的通气性。此外,上面侧塌陷纱和下面侧接结纱互补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由此,即使在接结部分,组织也不会塌陷,因此提高了表面性。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上面侧塌陷纱为所有经纱的根数的1/3,下面侧接结纱为所有经纱的根数的1/3。
此外,工业用织物200也可以具有作为下面侧接结纱的下面侧经纱2Lb、5Lb。就下面侧经纱3L而言,与相邻的下面侧经纱2Lb一同将下面侧纬纱11’L织入的部分和与相邻的下面侧经纱5Lb一同将下面侧纬纱1’L织入的部分被配置为锯齿形。其他的下面侧经纱(6L、9L、12L)也相同。由此,与重平不同,不易产生痕迹。
此外,除上述的作用效果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200具有基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100相同的结构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5为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造纸用多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图6为沿图5所示的设计图中的各经纱的剖视图。此外,各图中的附图标记、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适当省略说明。
图5、图6示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300的主要特征在于,使用不是接结纱的上面侧经纱4U、10U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100的作为上面侧接结纱的上面侧经纱4Ub、10Ub,使用不是接结纱的下面侧经纱5L、11L来代替工业用织物100的作为下面侧接结纱的下面侧经纱5Lb、11Lb。在下文中,主要说明上面侧经纱4U、10U和下面侧经纱5L、11L。
上面侧经纱4U如下交织:经过上面侧纬纱1’U和下面侧纬纱1’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2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经过上面侧纬纱15’U和下面侧纬纱15’L之间,经过上面侧纬纱16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上面侧经纱4U以与下面侧经纱5L重叠的方式配置于下面侧经纱5L的上侧。
下面侧经纱5L如下交织:经过下面侧纬纱1’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2’U~6’U和下面侧纬纱3’L、5’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7’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8’U~16’U和下面侧纬纱9’L、11’L、13’L、15’L之间。
此外,就图5、图6示出的上面侧经纱7Ub、10U和下面侧经纱8Lb、9L、11L、12L而言,除在搬送方向上错开8根上面侧纬纱的量而编织外,与上面侧经纱1Ub、4U和下面侧经纱2Lb、3L、5L、6L相同,省略编织方法的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300具有基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100相同的结构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7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造纸用多层织物的完全组织的设计图。图8为沿图7所示的设计图中的各经纱的剖视图。此外,各图中的附图标记、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相同,适当省略说明。
图7、图8示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400的主要特征在于,使用不是塌陷纱的上面侧经纱4U、10U来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200的作为上面侧塌陷纱的上面侧经纱4U、10U,使用不是接结纱的下面侧经纱5L、11L来代替工业用织物200的作为下面侧接结纱的下面侧经纱5Lb、11Lb。在下文中,主要说明上面侧经纱4U、10U和下面侧经纱5L、11L。
上面侧经纱4U如下交织:经过上面侧纬纱1’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2’U的下侧,经过上面侧纬纱3’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14’U的下侧,经过上面侧纬纱15’U的上侧而形成表面侧纱线节,经过上面侧纬纱16’U的下侧。上面侧经纱4U以与下面侧经纱5L重叠的方式配置于下面侧经纱5L的上侧。
下面侧经纱5L如下交织:经过下面侧纬纱1’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2’U~6’U和下面侧纬纱3’L、5’L之间,经过下面侧纬纱7’L的下侧而形成背面侧纱线节,而后经过上面侧纬纱8’U~16’U和下面侧纬纱9’L、11’L、13’L、15’L之间。
此外,就图7、图8示出的上面侧经纱7U、10U和下面侧经纱8Lb、9L、11L、12L而言,除在搬送方向上错开8根上面侧纬纱的量而编织外,与上面侧经纱1U、4U和下面侧经纱2Lb、3L、5L、6L相同,省略编织方法的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400具有基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200相同的结构的作用效果。
[加工内容]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中,可以实施以下的加工。例如,为了提高表面的平滑性,可以对工业用织物的表面侧施加0.02~0.05mm的范围的研磨加工。特别地,可以对表面侧施加0.02mm或者0.03mm的研磨加工。
此外,为了抑制网(工业用织物)端部的纱散开,可以通过用聚氨酯树脂涂覆距离网端部5mm~30mm的范围(特别是到5mm、10mm、20mm为止的范围),来进行加固。网端部的涂覆可以在一侧进行,也可以在两侧进行。树脂可以是聚氨酯热熔体。
为了提高网端部的耐磨性,可以利用宽度为7mm左右的、3根~16根(特别是3、4、7、8、10、12、15、16根)带状的树脂来在整个长度涂覆距离网端部20~500mm的范围(特别是距离25、50、75、100、150、250、300、350、400mm的范围)。上述的多根聚氨酯树脂可以涂布于网的两端部,也可以仅涂布于网的一侧。树脂可以是聚氨酯热熔体。
此外,为了提高防污性,也可以利用树脂来涂覆整个网。此外,为了在网端部附近修整(trimming)纸的造纸宽度,可以利用宽度为3、5、7、10、15、20mm左右的1根带状的树脂来在整个长度涂覆距离网端部10mm~500mm的范围(特别是10、15、20、25、30、40、50、75、100、150、200、250、300、350、400mm)。上述的树脂可以涂布于网的两端部,也可以仅涂布于网的一侧。树脂可以是聚氨酯,也可以是热熔体。此外,可以在网的整个宽度上画出宽度为25mm或者50mm左右的线,以示出使用中的网的弯曲。
[规格(spec)]
而后,详细说明各实施方式的工业用织物的优选规格。首先,说明经纱密度的定义。
(1)工业用织物100中的上面侧经纱密度=(上面侧接结纱根数(1Ub、4Ub、7Ub、10Ub)+下面侧接结纱根数(2Lb、5Lb、8Lb、11Lb)/2/1英寸(inch)
(2)工业用织物200中的上面侧经纱密度=(上面侧塌陷纱根数(1U、4U、7U、10U))/1英寸
(3)工业用织物300中的上面侧经纱密度=(上面侧经纱根数(4U、10U)+(上面侧接结纱根数(1Ub、7Ub)+下面侧接结纱根数(2Lb、8Lb))/2)/1英寸
(4)工业用织物400中的上面侧经纱密度=(上面侧经纱根数(4U、10U)+上面侧塌陷纱根数(1U、7U))/1英寸
(5)工业用织物100和工业用织物300中的下面侧经纱密度=(下面侧经纱根数(3L、6L、9L、12L)+(上面侧接结纱根数(1Ub、4Ub、7Ub、10Ub)+下面侧接结纱根数(2Lb、5Lb、8Lb、11Lb))/2)/1英寸
(6)工业用织物200和工业用织物400中的下面侧经纱密度=(下面侧经纱根数(3L、6L、9L、12L)+下面侧接结纱根数(2Lb、5Lb、8Lb、11Lb))/1英寸
在上述的经纱密度的定义中,各实施方式的上面侧经纱的总根数可以是每英寸30~150根。此外,上面侧纬纱的总根数可以是每英寸20~150根。
而后,示出具体的纱的组合的示例。
(实施例一)
上面侧经纱:线径0.12mm,PET线材
上面侧接结纱:线径0.12mm,PET线材
下面侧接结纱:线径0.12mm,PET线材
下面侧经纱:线径0.15mm,PET线材
上面侧的经纱密度:75根/英寸
下面侧的经纱密度:150根/英寸
上面侧纬纱:线径0.12mm,PET和聚酰胺线材
上纬纱密度:100根/英寸
下面侧纬纱:线径0.27mm,PET和聚酰胺线材
下纬纱密度:50根/英寸
网厚:0.650mm
透气性:150cm3/cm2/s
利用实施例一的纱来编织的工业用织物使下经纱比上经纱和接结纱粗,因此所述工业用织物不易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可以实现使用时的稳定的操作。此外,能够更多次地将上纬纱织进来,因此提高了纤维支撑性。
(实施例二)
上面侧接结纱:线径0.13mm,PET线材
下面侧接结纱:线径0.13mm,PET线材
下面侧经纱:线径0.13mm,PET线材
上面侧的经纱密度:70根/英寸
下面侧的经纱密度:140根/英寸
上面侧纬纱:线径0.12mm,PET线材
上纬纱密度:100根/英寸
下面侧纬纱:线径0.27mm,PET和聚酰胺线材
下纬纱密度:50根/英寸
网厚:0.660mm
透气性:150cm3/cm2/s
利用实施例二的纱来编织的工业用织物使上面侧接结纱、下面侧接结纱和下面侧经纱的线径一致,因此获得了均匀的脱水性。
(实施例三)
上面侧接结纱:线径0.12mm,PET线材
下面侧接结纱:线径0.12mm,PET线材
下面侧经纱:线径0.22mm,PET线材
上面侧的经纱密度:60根/英寸
下面侧的经纱密度:120根/英寸
上面侧纬纱:线径0.13mm,PET线材
上纬纱密度:77根/英寸
下面侧纬纱:线径0.25mm,PET和聚酰胺线材
下纬纱密度:50根/英寸
网厚:0.680mm
透气性:137cm3/cm2/s
利用实施例三的纱来编织的工业用织物使下面侧经纱比上面侧接结纱和下面侧接结纱粗,因此所述工业用织物不易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刚性提高。
(实施例四)
上面侧经纱:线径0.17mm,PET线材
上面侧接结纱:线径0.17mm,PET线材
下面侧接结纱:线径0.17mm,PET线材
下面侧经纱:线径0.17mm,PET线材
上面侧的经纱密度:50根/英寸
下面侧的经纱密度:100根/英寸
上面侧纬纱:线径0.15mm,PET线材
上纬纱密度:80根/英寸
下面侧纬纱:线径0.30mm,PET和聚酰胺线材
下纬纱密度:40根/英寸
网厚:0.880mm
透气性:170cm3/cm2/s
利用实施例四的纱来编织的工业用织物将线径全部增大,由此提高刚性。
此外,各纱的线径、密度可以根据需要的性能适当选择,例如,关于经纱,可以是下述组合。
·在经纱径为0.13mm的情况下,上面侧经纱密度为70根/英寸,下面侧经纱密度为140根/英寸
·在经纱径为0.15mm的情况下,上面侧经纱密度为60根/英寸,下面侧经纱密度为120根/英寸
·在经纱径为0.17mm的情况下,上面侧经纱密度为50根/英寸,下面侧经纱密度为100根/英寸
·在经纱径为0.20mm的情况下,上面侧经纱密度为45根/英寸,下面侧经纱密度为90根/英寸
·在经纱径为0.22mm的情况下,上面侧经纱密度为40根/英寸,下面侧经纱密度为80根/英寸
·在经纱径为0.25mm的情况下,上面侧经纱密度为35根/英寸,下面侧经纱密度为70根/英寸
·在经纱径为0.30mm的情况下,上面侧经纱密度为30根/英寸,下面侧经纱密度为60根/英寸
此外,关于纬纱,可以是下述组合。
·在上纬纱径为0.12mm、下纬纱径为0.27mm的情况下,上纬纱密度为100根/英寸,下纬纱密度为50根/英寸
·在上纬纱径为0.13mm、下纬纱径为0.27mm的情况下,上纬纱密度为90根/英寸,下纬纱密度为45根/英寸
·在上纬纱径为0.15mm、下纬纱径为0.30mm的情况下,上纬纱密度为80根/英寸,下纬纱密度为40根/英寸
·在上纬纱径为0.17mm、下纬纱径为0.30mm的情况下,上纬纱密度为70根/英寸,下纬纱密度为35根/英寸
·在上纬纱径为0.20mm、下纬纱径为0.35mm的情况下,上纬纱密度为60根/英寸,下纬纱密度为30根/英寸
·在上纬纱径为0.27mm、下纬纱径为0.40mm的情况下,上纬纱密度为50根/英寸,下纬纱密度为25根/英寸
·在上纬纱径为0.30mm、下纬纱径为0.45mm的情况下,上纬纱密度为40根/英寸,下纬纱密度为20根/英寸
列举包括上述的示例在内的、工业用织物的优选要素的范围。经纱的线径优选为0.10~1.0mm,更优选为0.1~0.5mm,特别优选为0.11~0.35mm。此外,纬纱的线径优选为0.10~1.0mm,更优选为0.12~0.6mm,特别优选为0.12~0.55mm。
上面侧纬纱可以是仅由PET线、仅由聚酰胺线、或者由PET线和聚酰胺线交替交织而成的。下面侧纬纱可以仅是PET线、仅是聚酰胺线,也可以是由PET线和聚酰胺线交替交织而成的。此外,为了降低机械的驱动负载,可以将低摩擦纱织入于下面侧纬纱。
上面侧纬纱根数和下面侧纬纱根数的比例可以是1:1、2:1、3:1、4:1、3:2、4:3、5:2、5:3、5:4。通气性优选为100cm3/cm2/s~600cm3/cm2/s,更优选为120cm3/cm2/s~300cm3/cm2/s。
网厚优选为0.3mm~3.0mm,更优选为0.5mm~2.5mm,特别优选为0.5mm~1.0mm。作为使用用途,主要用作造纸用、不织布用传送带,特别是用作造纸用脱水传送带(belt)、纺粘不织布搬送用传送带。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经纱、纬纱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可以使用四角形状、星形等的纱、椭圆形状、中空、芯鞘结构等的纱。特别是通过使下经纱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或者椭圆形状,可以增加纱的截面积,提高耐拉伸性、刚性。
此外,作为纱的材质,在满足目标特性范围内也可自由选择,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酯(polyester)、聚酰胺(polyamide)、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sulfide)、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聚丙烯(polypropylene)、芳纶(aramid)、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naphthalate)、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棉、羊毛(wool)、金属、热塑性聚氨酯(polyurethane)、热塑性弹性体等。当然,也可使用共聚物、根据目的而在这些材质中混合或含有各种物质的线。通常在构成工业用织物的线中优选使用具有刚性且尺寸稳定性优异的聚酯单丝(polyester monofilament)。
经纱的支数优选为6支、9支、12支、15支、18支、24支。此外,纬纱的支数优选为8支、12支、16支、20支、24支、28支、32支、36支、40支、44支、48支。
以上,参照上述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对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适当组合、置换也包含于本发明。此外,可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来适当改变各实施方式的组合、处理的顺序,可以对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设计变更等的变形,进行了这种变形的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用于造纸机的工业用织物。
(附图标记的说明)
1’L:下面侧纬纱;1’U:上面侧纬纱;1Ub:上面侧经纱;
2Lb:下面侧经纱;3L:下面侧经纱;4Ub:上面侧经纱;
5Lb:下面侧经纱;6L:下面侧经纱;7Ub:上面侧经纱;
8Lb:下面侧经纱;9L:下面侧经纱;10Ub:上面侧经纱;
11Lb:下面侧经纱;12L:下面侧经纱;100:工业用织物。

Claims (12)

1.一种工业用织物,其为接结由上面侧经纱与上面侧纬纱构成的上面侧织物和由下面侧经纱与下面侧纬纱构成的下面侧织物而成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面侧经纱所具有的第一经纱作为接结所述上面侧织物和所述下面侧织物的上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
所述下面侧经纱所具有的第二经纱作为接结所述上面侧织物和所述下面侧织物的下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
所述上面侧接结纱在上面侧织物中形成的纱线节的数量比所述下面侧接结纱在上面侧织物中形成的纱线节的数量多,
所述下面侧经纱的数量是所述上面侧经纱的数量的两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面侧接结纱和所述下面侧接结纱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面侧织物由所述上面侧接结纱、所述下面侧接结纱和所述上面侧纬纱织成,
所述上面侧接结纱和所述下面侧接结纱互补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
4.一种工业用织物,其为接结由上面侧经纱与上面侧纬纱构成的上面侧织物和由下面侧经纱与下面侧纬纱构成的下面侧织物而成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面侧经纱所具有的第一经纱作为在织入于上面侧纬纱的同时使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的一部分塌陷的上面侧塌陷纱发挥作用,
所述下面侧经纱所具有的第二经纱作为接结所述上面侧织物和所述下面侧织物的下面侧接结纱发挥作用,
所述下面侧经纱的数量是所述上面侧经纱的数量的两倍,
所述上面侧塌陷纱和所述下面侧接结纱相邻,
所述上面侧织物至少由所述上面侧塌陷纱、所述下面侧接结纱和所述上面侧纬纱织成,
所述上面侧塌陷纱和所述下面侧接结纱互补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面侧塌陷纱为所有经纱的根数的1/3,
所述下面侧接结纱为所有经纱的根数的1/3。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面侧经纱的总根数是每英寸30~150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面侧纬纱的总根数是每英寸20~150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面侧织物的表面组织是平织。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面侧织物中,所述下面侧经纱依次经过4根下面侧纬纱之上、经过1根下面侧纬纱之下、经过2根下面侧纬纱之上、经过1根下面侧纬纱之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面侧经纱不是接结纱。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面侧接结纱具有分别与所述下面侧经纱的两侧相邻的第一下面侧接结纱和第二下面侧接结纱,
在所述下面侧经纱中,与相邻的所述第一下面侧接结纱一同将下面侧纬纱织进来的部分和与相邻的第二下面侧接结纱一同将织入的下面侧纬纱织进来的部分被配置为锯齿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工业用织物,其特征在于,
在完全组织中,经纱是12支,纬纱是24支。
CN202180023124.XA 2020-07-10 2021-04-14 工业用织物 Pending CN1153355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9213 2020-07-10
JP2020119213A JP7377777B2 (ja) 2020-07-10 2020-07-10 工業用織物
PCT/JP2021/015441 WO2022009494A1 (ja) 2020-07-10 2021-04-14 工業用織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35571A true CN115335571A (zh) 2022-11-11

Family

ID=79552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3124.XA Pending CN115335571A (zh) 2020-07-10 2021-04-14 工业用织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60110A1 (zh)
EP (1) EP4180571A4 (zh)
JP (1) JP7377777B2 (zh)
CN (1) CN115335571A (zh)
CA (1) CA3185314A1 (zh)
WO (1) WO202200949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12261B (fi) 2002-05-06 2003-11-14 Tamfelt Oyj Abp Paperikonekudos
US7059359B2 (en) 2003-05-22 2006-06-13 Voith Fabrics Warp bound composite papermaking fabric
US7243687B2 (en) 2004-06-07 2007-07-17 Weavexx Corporatio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twice as many bottom MD yarns as top MD yarns
US20060048840A1 (en) 2004-08-27 2006-03-09 Scott Quigley Compound forming fabric with additional bottom yarns
JP4563260B2 (ja) 2005-06-14 2010-10-13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5306788B2 (ja) 2008-11-29 2013-10-02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二層織物
US8196613B2 (en) 2009-02-25 2012-06-12 Kevin John Ward Multi-layer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paired MD binding yarns
JP7083658B2 (ja) * 2018-02-15 2022-06-13 日本フイルコン株式会社 工業用二層織物
FI130870B1 (en) 2020-06-04 2024-04-30 Valmet Technologies Oy Industrial texti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fiber web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60110A1 (en) 2023-05-25
CA3185314A1 (en) 2022-01-13
WO2022009494A1 (ja) 2022-01-13
EP4180571A4 (en) 2024-01-03
JP7377777B2 (ja) 2023-11-10
JP2022015983A (ja) 2022-01-21
EP4180571A1 (en) 2023-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19477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2010511805A (ja) シート材料特に紙又は厚紙を製造する機械のための製織布
JP5466945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3235379U (ja) 工業用織物
US20210381165A1 (en) Industrial Textile for Manufacturing a Fibrous Web
JP4573168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4834846B2 (ja) 抄紙機用ファブリック
JP5711946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4439977B2 (ja) 工業用2層織物
JP4570090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3854808B2 (ja) 工業用多層織物
CN115335571A (zh) 工业用织物
JP2017089022A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EP3406791B1 (en) Industrial textile
JP2022169683A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JP3938511B2 (ja) 工業用多層織物
JP3933448B2 (ja) 工業用多層織物
US20240175172A1 (en) Industrial fabric
JP7515443B2 (ja) 工業用織物
JP7515442B2 (ja) 工業用織物
US20240158961A1 (en) Industrial fabric
JP5856349B2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CN118076780A (zh) 工业用织物
JP2023101976A (ja) 工業用織物
JP7210786B1 (ja) 工業用織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