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61134A - 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61134A
CN118061134A CN202311555830.6A CN202311555830A CN118061134A CN 118061134 A CN118061134 A CN 118061134A CN 202311555830 A CN202311555830 A CN 202311555830A CN 118061134 A CN118061134 A CN 118061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engagement
main body
engaging
power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558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达也
金子博贵
田中悠之佑
松冈勇贵矢
川上高弘
小辻孝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877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7627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8061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611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Grinding-Machine Dressing And Accessory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电动工具具有主轴、壳体、罩主体、设置于罩主体的第1卡合部和设置于壳体的第2卡合部,罩主体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壳体且局部地覆盖安装于主轴的下端部的顶端工具。罩主体包括上板部和沿着上板部的外缘而从外缘向下方突出的外周部。第2卡合部可以在与第1卡合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能与第1卡合部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通过彼此卡合来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绕驱动轴线的转动。第1卡合部在与驱动轴线正交的径向上位于与罩主体的外周部相同的位置或比外周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罩主体的上端与下端之间。据此,能提供有关顶端工具的罩部安装结构的改进结构。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工具(electric tool)。更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罩部(cover)的电动工具,该罩部局部地覆盖被安装于主轴(spindle)的顶端工具。
背景技术
电动工具(例如,使顶端工具旋转或摆动的电动工具)有时具有罩部,该罩部局部地覆盖被安装于主轴的下端部的顶端工具,以抑制在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火花飞散。鉴于在狭窄场所使用时的作业性,优选为电动工具在主轴的轴向上的尺寸较小。因此,关于罩部的安装结构,提出了用于在主轴的轴向上减小尺寸的改进结构。例如,在欧洲专利第2189244号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研磨机,其具有配置于保护罩(罩部)的径向外侧且能够与保护罩卡合的操作杆。
发明内容
在上述研磨机中,保护罩具有:盘状部分,其配置于顶端工具的上侧;和缘部,其与盘状部分的外缘连接,包围顶端工具的外缘。操作杆被配置于保护罩的径向外侧,能够与凹部卡合,所述凹部形成于保护罩的缘部中的、相对于顶端工具配置于下侧的部分。在这样的罩部的安装结构中存在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非限定性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关顶端工具的罩部安装结构的改进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非限定性的一方式,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具有主轴、壳体、罩主体、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此外,作为本方式的电动工具,例如可举出使顶端工具绕驱动轴线旋转的旋转工具(例如研磨机、刀具、圆锯)、使顶端工具绕驱动轴线摆动(往复转动)的振动工具(所谓的多功能工具)等。
主轴沿着规定电动工具的上下方向的驱动轴线延伸。主轴具有能够拆装顶端工具的下端部。壳体以主轴的下端部露出到外部的状态收容主轴。罩主体构成为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于壳体且局部地覆盖安装于主轴的下端部的顶端工具。罩主体包括:上板部,其被配置于顶端工具的上方;和外周部,其沿着上板部的外缘并从外缘向下方突出。第1卡合部被设置于罩主体。第2卡合部被设置于壳体,且可以在与第1卡合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能与第1卡合部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构成为,通过彼此卡合来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绕驱动轴线的转动。第1卡合部在与驱动轴线正交的径向上位于与罩主体的外周部相同的位置或比外周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罩主体的上端与下端之间。此外,在此所说的“位于与外周部相同的位置”具体而言是指例如第1卡合部是形成于外周部的凹部或孔的情况。另外,“上端与下端之间”也包括与上端相同的位置以及与下端相同的位置。
在本方式的电动工具中,构成为,通过设置于罩主体的第1卡合部与设置于壳体的第2卡合部彼此卡合,来限制罩主体的转动。并且,第1卡合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罩主体的上端与下端之间。即,第1卡合部不向罩主体的上方或下方突出。因此,与第1卡合部向罩主体的上方或下方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包括第2卡合部在内的电动工具整体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非限定性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电动工具,具有主轴、壳体、罩主体、导轨和操作杆。本方式的电动工具的例子与上述方式的电动工具的例子相同。
主轴沿着规定电动工具的上下方向的驱动轴线延伸。主轴具有能够拆装顶端工具的下端部。壳体以主轴的下端部露出到外部的状态收容主轴。罩主体构成为,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于壳体,局部地覆盖被安装于主轴的下端部的顶端工具。罩主体包括:上板部,其被配置于顶端工具的上方;和外周部,其沿着上板部的外缘而从外缘向下方突出。导轨为圆弧状,从罩主体的上板部或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操作杆构成为能够由使用者进行外部操作。操作杆以可以在与导轨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能与导轨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导轨和操作杆构成为,通过彼此卡合来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绕驱动轴线的转动。
在本方式的电动工具中,构成为,通过设置于罩主体的导轨与设置于壳体的操作杆相互卡合来限制罩主体的转动。并且,圆弧状的导轨从罩主体的上板部或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与导轨向罩主体的上方或下方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包括操作杆在内的电动工具整体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的立体图。
图2是研磨机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罩部的立体图。
图5是研磨机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6是将顶端工具以及罩部拆下之后的状态下的研磨机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7是盖部被拆下且操作杆位于卡合位置时的研磨机的局部的左视图。
图8是表示位于卡合位置的操作杆和导轨的剖视图。
图9是盖部被拆下且操作杆位于解除位置时的研磨机的局部的左视图。
图10是表示位于解除位置的操作杆和导轨的剖视图。
图11是盖部被拆下且操作杆位于卡合位置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研磨机的局部的左视图。
图12是操作杆位于卡合位置时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罩部的立体图。
图14是导轨卡合部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将顶端工具以及罩部拆下之后的状态下的研磨机的局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16是操作杆位于解除位置时的研磨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18是罩部的立体图。
图19是操作杆位于卡合位置时的研磨机的仰视图。
图20是将顶端工具以及罩部拆下之后的状态下的研磨机的局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21是操作杆位于解除位置时的研磨机的仰视图。
图22是操作杆位于卡合位置时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23是罩部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位于卡合位置的操作杆和导轨的剖视图。
图25是研磨机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26是将顶端工具以及罩部拆下之后的状态下的研磨机的局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27是操作杆位于解除位置时的研磨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28是表示位于解除位置的操作杆和导轨的剖视图。
图29是操作杆位于卡合位置时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30是研磨机的局部立体图。
图31是将顶端工具以及罩部拆下之后的状态下的研磨机的局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32是表示位于卡合位置的操作杆和导轨的剖视图。
图33是操作杆位于解除位置时的研磨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34是表示位于解除位置的操作杆和导轨的剖视图。
图35是闩锁位于卡合位置时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36是闩锁位于卡合位置时的研磨机的仰视图。
图37是表示位于解除位置的闩锁和罩部的剖视图。
图38是安装有另一罩部的研磨机的仰视图。
图39是安装有又一罩部的研磨机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1B、1C、1D、1E、1F、1G:研磨机;10A、10B、10C、10D、10E、10F、10G:壳体;101A、101C:保持槽;102A、102C:盖部;103A、103C:弹簧承受凹部;104:下表面;105:圆筒部;107:支承部;11:驱动机构收容部;13:马达收容部;15:手柄部;17:控制器收容部;18:电池安装部;21:马达;211:定子;215:输出轴;22:风扇;23:中间轴;230:驱动齿轮;25:主轴;250:从动齿轮;253:工具安装部;254:锁紧螺母;27:开关;271:开关旋钮;272:连接部件;29:控制器;30A、30B、30C、30D、30E、30F:导轨卡合部;30G:外周卡合部;31A:主体卡合部;311:主体卡合槽;32A、32F:导轨卡合槽;32E:卡合突起;33:限制壁;35A、35B、35C、35D、35E、35F:操作杆;351A、351C、351D、351E:操作部;353A、353B、353C、353D、353E、353F、353G:卡合部;354A、354B、354C、354D、354F:卡合突起;354G:钩;355A、355C、355D、355E:连接部;355G:臂;356A、356D:弹簧承受突起;356E:臂部;357A、357C、357D、357E:施力部件;358D:螺钉;358E:支承销;35G:闩锁;5A、5C、5D、5E、5F、5G、5H、5J:罩部;50:罩主体;51:上板部;511:内缘;512:内缘部;513:上表面;515:外缘;53:外周部;535:凸部;54:唇部;541:突起;55A、55C、55D、55E、55F:导轨;551:上表面;552:下表面;555:外缘;556:外缘部;56A、56F:卡合孔;56D、56E:卡合凹部;91:顶端工具;93: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非限定性的一实施方式中,第1卡合部可以构成为从罩主体的上板部或者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的卡合结构的设计自由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第2卡合部是能够与驱动轴线实质上平行地呈直线状移动的操作杆。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设置于罩主体的突出部和设置于壳体的结构简单的操作杆之间的协同动作,能够有效地限制罩主体的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突出部具有至少一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部或孔。可以为,第2卡合部具有突起,该突起构成为在位于卡合位置时与凹部或孔卡合。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的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操作杆包括操作部、突起和连接部,其中,所述操作部构成为在壳体的上方由使用者进行外部操作;所述连接部将操作部与突起相连。根据该实施方式,实现使用者易于操作的操作杆。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连接部至少部分收容于壳体。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降低操作杆受到意外的外力的影响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突起构成为,在操作杆位于卡合位置时,突起从下侧与罩主体的突出部卡合。根据该实施方式,使用者通过将操作部向下方按压,能够使操作杆从卡合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因此,与将操作部向上方拉动的结构相比,操作更容易。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第2卡合部是能够由使用者进行外部操作的转动式的操作杆。根据该实施方式,实现了操作简单的操作杆。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第2卡合部能够在与驱动轴线实质上正交的面内移动。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可靠地使第2卡合部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突出部具有至少一个从突出部的外缘向径向内侧凹进的凹部。可以为,第2卡合部具有突起,该突起构成为,在位于卡合位置时与凹部卡合。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的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突出部构成为,通过与第2卡合部和壳体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卡合,来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向与绕驱动轴线的周向不同的第1方向移动。根据该实施方式,设置于罩主体的突出部能够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在周向上的移动(转动)和与周向不同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据此,突出部能够发挥对罩主体在周向上的适当定位以及抑制第1方向上的松动(游隙、松弛)这两种功能。因此,与通过不同的结构实现这两种功能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所需的空间,也能够简化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壳体具有槽。也可以构成为,突出部通过与槽嵌合来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在第1方向上的移动。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罩主体的突出部与设置于壳体的第2卡合部以及槽的协同动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周向上的定位以及抑制松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第2卡合部构成为,通过在卡合位置将突出部按压于壳体,从而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的转动以及在第1方向上的移动。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突出部、第2卡合部、壳体的协同动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周向上的定位以及抑制松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还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构成为对第2卡合部向卡合位置施力。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来维持第1卡合部与第2卡合部的卡合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第1卡合部也可以与罩主体分别独立形成,并固定于罩主体。根据该实施方式,在分别制造罩主体和第1卡合部之后将其相互固定即可,因此与从最初一体地形成罩主体和第1卡合部的情况相比,制造更容易。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无论在第2卡合部位于卡合位置时还是位于解除位置时,第2卡合部的下端均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罩主体的下端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罩主体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第2卡合部不向罩主体的下方突出,因此能够使包括第2卡合部在内的电动工具整体在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另外,能够降低第2卡合部受到意外的外力的影响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无论在第2卡合部位于卡合位置时还是位于解除位置时,第2卡合部均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罩主体的上端与下端之间。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第2卡合部既不向罩主体的上方突出也不向罩主体的下方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第2卡合部受到意外的外力的影响的可能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或者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为,突出部是圆弧状的导轨。另外,导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与操作杆和壳体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卡合,来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向与绕驱动轴线的周向不同的第1方向移动。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导轨与操作杆以及壳体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的协同动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周向上的定位和抑制松动。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代表性且非限定性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工具的一例,列举手持式的电动圆盘研磨机(以下,简称为研磨机)。此外,研磨机也是构成为驱动顶端工具旋转的旋转工具的一例。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0,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1A进行说明。
首先,对研磨机1A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研磨机1A具有马达21、主轴25和壳体10A,其中,所述主轴25以可动作的方式与马达21连接;所述壳体10A收容马达21和主轴25。壳体10A是长条状的中空体,形成研磨机1A的外部轮廓。马达21以使输出轴215的旋转轴线RX与壳体10A的长轴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主轴25被配置在壳体10A的长轴方向上的一端部内。主轴25在壳体10A以能够绕驱动轴线DX旋转的方式被支承。驱动轴线DX与输出轴215的旋转轴线RX交叉(详细而言,实质上正交)。
主轴25的轴向上的一端部从壳体10A露出到外部。顶端工具91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被安装于主轴25的该一端部。顶端工具91的一部分被安装于壳体10A的罩部5A覆盖。
主轴25由马达21驱动绕驱动轴线DX旋转,响应于此,顶端工具91旋转,对加工材料进行加工作业。此外,作为能够安装于研磨机1A的顶端工具91,准备有磨削砂轮、切割砂轮、刀片、橡胶垫、刷子等。此外,磨削砂轮、切割砂轮、刀片是形成为盘状的顶端工具91的非限定性的例子。使用者根据期望的加工作业来选择适当的顶端工具91,并将其安装于研磨机1A。研磨机1A能够根据顶端工具91的种类对加工材料进行磨削、研磨、切割等加工作业。
下面,对研磨机1A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驱动轴线DX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研磨机1A的上下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将配置有顶端工具91的一侧定义为研磨机1A的下侧,将相反一侧定义为研磨机1A的上侧。将输出轴215的旋转轴线RX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研磨机1A的前后方向。在前后方向上,将配置有主轴25的一侧定义为研磨机1A的前侧,将相反一侧定义为研磨机1A的后侧。将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研磨机1A的左右方向。另外,将与驱动轴线DX正交的任意的方向定义为径向,将远离驱动轴线DX的方向定义为径向外侧方向,将接近驱动轴线DX的方向定义为径向内侧方向。
首先,对壳体10A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壳体10A从前向后依次包括驱动机构收容部11、马达收容部13、手柄部15和控制器收容部17。驱动机构收容部11是收容主轴25和中间轴23的部分,也被称为齿轮箱。驱动机构收容部11构成壳体10A的前端部。马达收容部13是收容马达21和风扇22的部分。手柄部15是由使用者把持的部分,也被称为把手部。控制器收容部17是收容控制器29的部分。控制器收容部17构成壳体10A的后端部。
下面,对配置于壳体10A内的结构要素(机构)进行说明。
马达21的输出轴215在马达收容部13内以能够绕旋转轴线RX旋转的方式被支承。风扇22被固定于输出轴215中的向定子211的前方延伸的部分,与输出轴215一体旋转。
如图3所示,主轴25在驱动机构收容部11内以能够绕驱动轴线DX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主轴25的上部的周围固定有从动齿轮250。主轴25的下端部向壳体10A的下方突出。主轴25的下端部构成为能够拆装顶端工具91的工具安装部25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工具安装部253的外周面切割有螺纹,顶端工具91通过锁紧螺母254被固定于工具安装部253。但是,顶端工具91相对于主轴25的安装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任何公知的方式。
此外,研磨机1A具有罩部5A,用于保护使用者免受顶端工具91对加工材料进行加工作业时产生的粉尘、火花的影响。罩部5A构成为,在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0A的状态下,局部地覆盖被安装于主轴25的工具安装部253的顶端工具91。此外,罩部5A也被称为轮罩、圆盘罩、保护盖、保护罩等。后面叙述罩部5A的详细情况。
如图3所示,中间轴23是将马达21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主轴25的轴,以可动作的方式与马达21和主轴25连接。具体而言,中间轴23与马达21的输出轴215呈同轴状配置,在驱动机构收容部11内以能够绕旋转轴线RX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中间轴23的后端部经由连接部件与输出轴215的前端部卡合,中间轴23与输出轴215一体旋转。在中间轴23的前端部设置有驱动齿轮230。驱动齿轮230与从动齿轮250啮合。驱动齿轮230和从动齿轮250采用锥齿轮。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响应于马达21的驱动,主轴25经由中间轴23绕驱动轴线DX旋转,被固定于工具安装部253的顶端工具91与主轴25一体旋转。但是,马达21的旋转驱动力也可以经由中间轴23以外的任何机构传递给主轴25。
如图2所示,在手柄部15收容有开关27。开关27是用于启动马达21的开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关为接通状态的期间,进行对马达21的通电,驱动马达21。在壳体10A中,设置有用于切换开关27的接通/断开的开关旋钮271。更详细而言,开关旋钮271以能够由使用者进行外部操作且能够在接通位置与断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马达收容部13的上部。开关旋钮271通常被保持在断开位置。开关旋钮271经由连接部件272与开关27连接。响应于使用者将开关旋钮271从断开位置移动至接通位置,开关27从断开切换为接通。
在控制器收容部17中收容有控制器29,所述控制器29构成为对研磨机1A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器29包括控制电路,与马达21、开关27等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29构成为响应于开关27的接通/断开来控制马达21的驱动(对马达21的通电)。
另外,在控制器收容部17设置有电池安装部18。在电池安装部18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有充电式的电池93。电池安装部18包括与电池93的物理卡合的卡合结构和用于与电池93电连接的端子。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A通过由电池93供给的电功率进行动作。但是,研磨机1A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经由电源线从外部交流电源供给的电功率进行动作。
以下,对罩部5A进行说明。此外,罩部5A能够从壳体10A拆卸,但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罩部5A被安装于壳体10A的状态下的研磨机1A的方向为基准来参照罩部5A的方向。
如图1、图3、图4所示,罩部5A具有罩主体50和导轨55A。罩主体50是单一(没有接缝)的金属制部件。另一方面,导轨55A是原本与罩主体50分开独立形成的金属制部件,被固定于罩主体50。根据该结构,只要将罩主体50和导轨55A分别加工后彼此接合即可,因此制造变得容易。但是,罩主体50和导轨55A也可以是一体形成的单一部件。
罩主体50构成为局部地覆盖顶端工具91。本实施方式的罩主体50包括上板部51、外周部53和唇部54。
上板部51是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顶端工具91的上侧的薄板状的部分。上板部51实质上平行于与驱动轴线DX正交的面(即,与盘状的顶端工具91(例如磨削砂轮、切割砂轮、刀片)的面实质上平行地)配置。另外,上板部51在从上方或下方观察时形成为扇状(圆弧状),内缘(径向内侧的边缘)511和外缘(径向外侧的边缘)515为圆弧状。此外,上板部51构成为覆盖盘状的顶端工具91中的180度以上的部分。
外周部53是沿着上板部51的外缘515设置并从上板部51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外周部53形成为弯曲成圆弧状的薄板状。外周部53相对于盘状的顶端工具91的外缘配置于顶端工具91的径向外侧。外周部53构成为,其下端至少位于比盘状的顶端工具91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
唇部54是从外周部53的下端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部分。唇部54的内缘位于比盘状的顶端工具91的外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此外,唇部54的径向上的宽度可以变更,也可以省略唇部54。
导轨55A是从罩主体50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薄板状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导轨55A从外周部53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导轨55A的位置被设定为,导轨55A的上表面551与上板部51的上表面513实质上位于同一面内(在上下方向上实质上位于相同位置)。另外,导轨55A的宽度(径向上的长度)实质上均匀,大幅度小于上板部51的直径。导轨55A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实质上均匀。根据以上那样的结构,导轨55A也可以是从上板部51或外周部53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弧状的突出部。
另外,导轨55A具有彼此分离配置的多个卡合孔56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卡合孔56A均等间隔配置,但相邻的卡合孔56A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不同。卡合孔56A是沿上下方向(导轨55A的厚度方向)贯通导轨55A的孔。但是,卡合孔56A可以是向下方敞开的凹部(有底孔),也可以是从导轨55A的外缘向径向内侧凹进的凹部(缺口)。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卡合孔56A具有圆形的截面。
下面,对设置于壳体10A的用于安装罩部5A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在壳体10A设置有:主体卡合部31A,其构成为与罩部5A的罩主体50(详细而言,上板部51)卡合;和导轨卡合部30A,其构成为与导轨55A卡合。
如图3、图5、图6所示,主体卡合部31A包括主体卡合槽311。主体卡合槽311是以围绕驱动轴线DX(主轴25)的方式形成于壳体10A的环状的槽。主体卡合槽311构成为接受罩主体50的上板部51的内缘部512(沿着内缘511的圆弧状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更详细而言,主体卡合槽311和内缘部512构成为各自的截面形状相互大致匹配。使用者能够使以上板部51与驱动轴线DX实质上正交、内缘部512从壳体10A的前侧与主体卡合槽311相向的方式配置的罩部5A相对于壳体10A向后方移动,从而将内缘部512嵌入主体卡合槽311。并且,使用者能够在上板部51的内缘部512嵌入于主体卡合槽311的状态下,使罩部5A相对于壳体10A绕驱动轴线DX转动。
导轨卡合部30A包括导轨卡合槽32A和操作杆35A。
如图3、图5、图6所示,导轨卡合槽32A在壳体10A中被设置于罩部5A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轨卡合槽32A在主体卡合槽311的后方被设置于壳体10A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导轨卡合槽32A是向前方敞开、向后方凹进并且呈圆弧状延伸的槽,构成为接受导轨55A的外缘部556(沿着外缘555的圆弧状的部分)的一部分。导轨卡合槽32A和外缘部556构成为各自的截面形状相互大致匹配。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罩主体50的上板部51的上表面513与导轨55A的上表面551实质上位于同一面内,因此主体卡合槽311和导轨卡合槽32A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实质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导轨卡合槽32A与主体卡合槽311中的位于主轴25后方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相向。导轨卡合槽32A构成为,在径向上,主体卡合槽311的底面(槽的里侧的面)与导轨卡合槽32A的底面之间的距离比上板部51的内缘511与导轨55A的外缘555之间的距离稍大。因此,如上所述,当使用者在上板部51的内缘部512嵌入主体卡合槽311的状态下使罩部5A转动时,导轨55A的外缘部556嵌入导轨卡合槽32A。使用者能够在该状态下使罩部5A转动至所期望的位置。罩部5A的上板部51的内缘部512和导轨55A的外缘部556分别一边在主体卡合槽311和导轨卡合槽32A中滑动一边转动。
如图1、图5、图6所示,操作杆35A在壳体10A中被设置于罩部5A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35A被配置于驱动机构收容部11的左后端部。另外,操作杆35A以能够呈直线状移动的方式被支承。操作杆35A的一部分向壳体10A的外部露出,另一部分被配置于壳体10A内。
更详细而言,如图1、图5~图7所示,操作杆35A包括:操作部351A,其构成为供使用者进行手动操作;卡合部353A,其能够与导轨55A卡合;和连接部355A,其将操作部351A与卡合部353A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351A、连接部355A和卡合部353A构成为单一(没有接缝)的金属制部件。但是,操作杆35A也可以通过将多个部件彼此连接固定而形成。
连接部355A是呈直线状延伸的板状部,沿上下方向延伸。操作部351A从连接部355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上端)向与连接部355A交叉的方向(前方)突出。卡合部353A从连接部355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下端)向与连接部355A交叉的方向(前方)突出。在卡合部353A的顶端(前端)设置有向操作部351A一侧(向上方)突出的卡合突起354A。卡合突起354A构成为能够与罩部5A的导轨55A的卡合孔56A卡合。此外,卡合突起354A的顶端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定得比卡合孔56A的直径稍小。
在操作杆35A中,操作部351A向壳体10A的上方露出,连接部355A至少局部地配置于壳体10A内,卡合部353A向壳体10A的下方露出,卡合突起354A以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被支承。
更详细而言,如图6、图7所示,连接部355A的一部分被配置为,能够在形成于驱动机构收容部11的后端部的保持槽101A内,与驱动轴线DX实质上平行(即,实质上沿上下方向)地滑动。保持槽101A从壳体10A(驱动机构收容部11)的左侧面向右方凹进,上端和下端敞开。连接部355A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向保持槽101A的上方和下方突出。操作部351A在保持槽101A的上方从连接部355A向前方突出,卡合部353A在保持槽101A的下方从连接部355A向前方突出。另外,保持槽101A从左侧被盖部102A覆盖。这样,通过使用保持槽101A和盖部102A将操作杆35A的一部分(连接部355A)配置于壳体10A内,组装变得容易。另外,能够降低操作杆35A受到意外的外力的影响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35A被施力部件357A向上方施力。更详细而言,在操作杆35A的连接部355A设置有弹簧承受突起356A。弹簧承受突起356A从连接部355A向后方突出。另一方面,在壳体10A的保持槽101A的后侧设置有与保持槽101A连通的弹簧承受凹部103A。弹簧承受突起356A被配置于弹簧承受凹部103A内。施力部件357A是压缩螺旋弹簧,在弹簧承受凹部103A内被配置于弹簧承受突起356A的下侧。因此,操作杆35A在未被施加克服施力部件357A的作用力的外力的初始状态下,被保持于最上方位置,所述最上方位置是指弹簧承受突起356A与规定弹簧承受凹部103A的上端的面抵接的位置。
在操作杆35A位于最上方位置时,操作杆35A的操作部351A位于向上方远离保持槽101A的上端的位置。另外,卡合部353A的卡合突起354A位于能够与罩部5A的导轨55A的卡合孔56A卡合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在绕驱动轴线DX的周向上,卡合突起354A被配置于与导轨55A的卡合孔56A中的任一个卡合孔对应的位置,在操作杆35A被配置于最上方位置时,如图8所示,卡合突起354A从下方插入卡合孔56A,从而与卡合孔56A卡合。另外,通过施力部件357A的作用力,能够稳定地保持卡合突起354A与卡合孔56A的卡合状态。以下,还将操作杆35A能够与导轨55A卡合的位置(详细而言,卡合突起354A能够与卡合孔56A卡合的位置)称为操作杆35A的卡合位置。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卡合突起354A和卡合孔56A,在操作杆35A位于卡合位置,卡合突起354A与卡合孔56A卡合时,可靠地限制罩部5A相对于壳体10A的转动。另外,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导轨55A(外缘部556)与导轨卡合槽32A的嵌合,来限制罩主体50相对于壳体10A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另外,同样,罩部5A中的罩主体50的上板部51(内缘部512)也与主体卡合槽311嵌合,因此罩部5A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被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两个位置限制。据此,罩主体50相对于壳体10A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被有效地限制。另外,也能够有效地限制前后方向的移动。
操作杆35A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手动操作而从卡合位置向下方移动。具体而言,当使用者向下方按压操作部351A时,如图9、图10所示,操作杆35A克服施力部件357A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卡合部353A的卡合突起354A从导轨55A的卡合孔56A脱离。即,卡合突起354A与卡合孔56A的卡合被解除。以下,也将操作杆35A不能与导轨55A卡合的位置(详细而言,卡合突起354A与卡合孔56A不能卡合的位置)称为操作杆35A的解除位置。使用者能够在操作杆35A位于解除位置的状态下,使罩部5A相对于壳体10A绕驱动轴线DX转动,从而将其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或者从壳体10A拆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35A的操作部351A从壳体10A的上方露出,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使操作杆35A从卡合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另外,操作杆35A是响应于操作部351A向下方的按压而呈直线状移动的结构,因此与操作部351A被拉动操作的结构相比,操作简单。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A,通过设置于罩主体50的导轨55A与壳体10A的导轨卡合部30A(导轨卡合槽32A以及操作杆35A)协同动作,能够限制罩主体50相对于壳体10A在周向上的移动(绕驱动轴线DX的转动)和周向以外的其他方向(具体而言,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移动。即,导轨55A能够发挥对罩主体50相对于壳体10A在周向上的适当的定位、以及抑制其他方向的松动(游隙、松弛)这两种功能。因此,与通过不同的结构实现这两种功能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所需的空间,也能够简化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导轨55A的上表面551与上板部51的上表面513位于同一面内,因此也能够将上表面551、513一体地利用于对罩主体50向上方的移动限制(抑制上下方向的松动)。
另外,导轨55A是从罩主体50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不向罩主体50的上方或下方突出。并且,导轨卡合部30A的导轨卡合槽32A位于比罩主体50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无论在卡合位置还是解除位置,操作杆35A的下端均位于比罩主体50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研磨机1A整体(尤其是研磨机1A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另外,在进行加工作业时,导轨55A和导轨卡合部30A不会造成干扰。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实现了即使在比较狭窄的场所进行加工作业也易于操作的研磨机1A。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1B进行说明。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B中的壳体10B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A实质上相同(包括形状略微不同的情况)。另外,壳体10B的大部分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0A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于研磨机1B中的与研磨机1A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说明,主要针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这一点在后面的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如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壳体10B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主体卡合部31A和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导轨卡合部30B。壳体10B的除此之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0A实质上相同。导轨卡合部30B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导轨卡合槽32A(参照图3)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杆35A(参照图7)不同的操作杆35B。
操作杆35B构成为其操作方向与操作杆35A相反。更详细而言,操作杆35B包括操作部351A、卡合部353B和连接部355A,其中,所述操作部351A构成为由使用者进行手动操作;所述卡合部353B能够与导轨55A的卡合孔56A卡合;所述连接部355A将操作部351A与卡合部353B相连。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连接部355A的一部分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被保持于保持槽101A内。操作部351A在保持槽101A的上方从连接部355A的上端向前方突出。卡合部353B从连接部355A的下端向前方突出。在卡合部353B的顶端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卡合突起354B。即,卡合突起354B向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合突起354A相反的方向突出。卡合突起354B的顶端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定得比卡合孔56A的直径稍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357A在弹簧承受凹部103A内被配置于弹簧承受突起356A的上侧。因此,操作杆35B被施力部件357A向下方施力。操作杆35B在初始状态下被保持在最下方位置,所述最下方位置是指弹簧承受突起356A与规定弹簧承受凹部103A的下端的面抵接的位置。当操作杆35B位于最下方位置时,卡合突起354B能够与导轨55A的卡合孔56A卡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35B的最下方位置与操作杆35B的卡合位置对应,操作杆35B的解除位置被设定在卡合位置的上方。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使用者通过克服施力部件357A的作用力而将操作部351A向上方拉起,能够使操作杆35B向上方移动到解除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轨55A和导轨卡合部30B也能够协同动作发挥对罩主体50相对于壳体10B在周向上的适当定位以及抑制其他方向的松动这两种功能。因此,与通过不同的结构实现这两种功能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所需的空间,也能够简化结构。
另外,导轨55A是从罩主体50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不向罩主体50的上方或下方突出。并且,无论在卡合位置还是解除位置,操作杆35B均位于比罩主体50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抑制了研磨机1B整体(尤其是研磨机1A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实现了即使在比较狭窄的场所进行加工作业中也易于操作的研磨机1B。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2~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1C进行说明。研磨机1C具有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罩部5C和壳体10C。
如图12、图13所示,罩部5C具有罩主体50和导轨55C。导轨55C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轨55A(参照图4)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即,导轨55C是从罩主体50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弧状的突出部,具有多个卡合孔56A。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导轨55C从外周部53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突出。
如图12、图14、图15所示,壳体10C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主体卡合部31A(主体卡合槽311)和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导轨卡合部30C。壳体10C的除此之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0A实质上相同。
导轨卡合部30C被设置于罩部5C的后方,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操作杆35C。操作杆35C部分收容于壳体10C的下部。另外,操作杆35C构成为由使用者从下方进行操作。更详细而言,操作杆35C包括操作部351C、卡合部353C和连接部355C,其中,所述操作部351C构成为由使用者进行手动操作;所述卡合部353C能够与导轨55C的卡合孔56A卡合;所述连接部355C将操作部351C与卡合部353C相连。
连接部355C是呈直线状延伸的板状部。连接部355C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在形成于壳体10C的下端部的保持槽101C内。此外,保持槽101C被设置于壳体10C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操作部351C在保持槽101C的下方以与连接部355C形成T字状的方式与连接部355C的下端连接。卡合部353C从连接部355C的上端向保持槽101C的前方突出。在卡合部353C的顶端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卡合突起354C。卡合突起354C的顶端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定得比卡合孔56A的直径稍小。
操作杆35C被施力部件357C向下方施力。施力部件357C被配置于壳体10C所设置的弹簧承受凹部103C。弹簧承受凹部103C在保持槽101C的前侧与保持槽101C连通,并构成为向上方凹进。操作杆35C的卡合部353C被配置于弹簧承受凹部103C内。弹簧承受凹部103C被盖部102C从下侧覆盖。这样,通过使用弹簧承受凹部103C和盖部102C将操作杆35C的一部分配置于壳体10C内,组装变得简单。另外,能够降低操作杆35C受到意外的外力的影响的可能性。
施力部件357C是压缩螺旋弹簧,在弹簧承受凹部103C内配置于卡合部353C的上侧。因此,如图12所示,操作杆35C在初始状态下被保持在卡合部353C与盖部102C的上表面抵接的最下方位置。当操作杆35C位于最下方位置时,卡合突起354C能够与导轨55C的卡合孔56A卡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35C的最下方位置与操作杆35C的卡合位置对应,操作杆35C的解除位置被设定在卡合位置的上方。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使用者通过克服施力部件357C的作用力向上方按压操作部351C,能够使操作杆35C向上方移动到解除位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C中,通过设置于罩主体50的导轨55C与设置于壳体10C的操作杆35C的卡合,罩主体50相对于壳体10C的转动被限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操作杆35C的卡合突起354C与导轨55C的卡合孔56A的卡合,也能够可靠地限制罩主体50相对于壳体10C的转动。
导轨55C是从罩主体50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不向罩主体50的上方或下方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在卡合位置还是解除位置,操作杆35C均位于罩主体50的上端与下端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研磨机1C整体(尤其是研磨机1C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另外,在进行加工作业时,导轨55C和操作杆35C不会造成干扰。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实现了即使在比较狭窄的场所进行加工作业也易于操作的研磨机1C。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7~图21,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1D进行说明。研磨机1D具有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罩部5D和壳体10D。
如图17、图18所示,罩部5D具有罩主体50和导轨55D。导轨55D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轨55A(参照图4)同样地构成为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弧状的突出部。另一方面,与导轨55A不同,导轨55D从外周部53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突出。另外,导轨55D具有形成于外缘的多个卡合凹部56D。卡合凹部56D是从导轨55D的外缘向径向内侧凹进的矩形的凹部(缺口)。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卡合凹部56D以等间隔配置,但相邻的卡合凹部56D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不同。
如图17、图19、图20所示,壳体10D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主体卡合部31A(主体卡合槽311)和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导轨卡合部30D。壳体10D的除此之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0A实质上相同。
导轨卡合部30D被设置于罩部5D的后方,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操作杆35D。操作杆35D是转动式的操作杆,在罩部5D的后方被支承于壳体10D的下端部。另外,操作杆35D构成为由使用者在壳体10D的侧方进行操作。更详细而言,操作杆35D包括操作部351D、卡合部353D和连接部355D,其中,所述操作部351D构成为由使用者进行手动操作;所述卡合部353D能够与导轨55D的卡合凹部56D卡合;所述连接部355D将操作部351D与卡合部353D相连。
连接部355D是呈直线状延伸的板状部。连接部355D经由螺钉358D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在壳体10D的下端部设置的圆筒部105,并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操作部351D在壳体10D的左侧与连接部355D的左端连接。操作部351D形成为L字状,包括向左侧突出的突片。卡合部353D包括从连接部355D的右端向下方突出的卡合突起354D。此外,卡合突起354D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于壳体10D的大致中央部。卡合突起354D的顶端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定得比卡合凹部56D的周向上的宽度稍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35D被施力部件357D向使卡合突起354D向前方移动(即,接近罩部5D)的方向转动施力。更详细而言,施力部件357D是扭转螺旋弹簧。施力部件357D的线圈部配置于旋合有螺钉358D的圆筒部105的周围。在操作杆35D的连接部355D中的螺钉358D与卡合突起354D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弹簧承受突起356D。施力部件357D的一端卡止于壳体10D,另一端卡止于弹簧承受突起356D。据此,操作杆35D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被向使卡合突起354D向前方的方向转动施力。
在周向上,卡合突起354D被配置于与卡合凹部56D中的任一个卡合凹部对应的位置,当操作杆35D被设置于最前方位置时,如图19所示,卡合突起354D从径向外侧插入卡合凹部56D。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突起354D位于最前方位置时的操作杆35D的位置对应于操作杆35D的卡合位置。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当使用者向前方按压操作部351D(突片)时,操作杆35D克服施力部件357D的作用力而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向使卡合突起354D向后方移动(即,远离罩部5D)的方向转动。据此,操作杆35D向使卡合突起354D从导轨55D的卡合凹部56D脱离的解除位置移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D中,通过设置于罩主体50的导轨55D与设置于壳体10D的操作杆35D的卡合,罩主体50相对于壳体10D的转动被限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操作杆35D的卡合突起354D与导轨55D的卡合凹部(切口)56D的卡合,也能够可靠地限制罩主体50相对于壳体10D的转动。
导轨55D是从罩主体50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不向罩主体50的上方或下方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35D是在与驱动轴线DX实质上正交的面内移动的转动式的操作杆,无论在卡合位置还是解除位置,操作杆35D均位于罩主体50的上端与下端之间。因此,能够抑制研磨机1D整体(尤其是研磨机1D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另外,在进行加工作业时,导轨55D和操作杆35D不会造成干扰。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实现了即使在比较狭窄的场所进行加工作业也易于操作的研磨机1D。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2~图28,对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1E进行说明。研磨机1E具有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罩部5E和壳体10E。
如图22、图23所示,罩部5E具有罩主体50和导轨55E。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轨55A同样,导轨55E构成为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弧状的突出部。另外,导轨55E的上表面551与上板部51的上表面513实质上位于同一面内。另一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导轨55E具有形成于上表面551的多个卡合凹部56E。卡合凹部56E是从上表面551向下方凹进的半球状的凹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卡合凹部56E为等间隔地配置,但相邻的卡合凹部56E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不同。
如图22、图24~图26所示,壳体10E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主体卡合部31A(主体卡合槽311)和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导轨卡合部30E。壳体10E的除此之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0A实质上相同。
导轨卡合部30E被设置于罩部5E的后方,包括卡合突起32E(参照图24、图26)、限制壁33和操作杆35E。
卡合突起32E从壳体10E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下表面104中的、配置于罩部5E的导轨55E的正上方的部分向下方突出。卡合突起32E构成为与导轨55E的卡合凹部56E大致匹配。即,卡合突起32E是半球状的突起。
限制壁33是在比卡合突起32E靠后方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壁部。限制壁33的前表面以与导轨55E的外缘555对应的方式平缓地弯曲。限制壁33构成为,在径向上,主体卡合槽311的底面(槽的里侧的面)与限制壁33的前表面之间的距离比上板部51的内缘511与导轨55E的外缘555之间的距离稍大。
操作杆35E是转动式的操作杆,在罩部5E的后方被支承于壳体10E的下端部。另外,操作杆35E构成为由使用者在壳体10E的下方进行操作。更详细而言,从侧方观察,操作杆35E形成为大致L字状。操作杆35E包括操作部351E、卡合部353E和连接部355E,其中,所述操作部351E构成为由使用者进行手动操作;所述卡合部353E构成为与导轨55E卡合(抵接);所述连接部355E将操作部351E与卡合部353E相连。
左右一对臂部356E从连接部355E突出。连接部355E经由支承销358E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壳体10E的下端部。支承销358E在贯插于臂部356E的状态下被支承于设置在壳体10E的左右一对支承部107,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因此,操作杆35E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操作部351E在壳体10E的下方从连接部355E的一端大致向后方延伸。卡合部353E从连接部355E的另一端大致向上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353E构成为通过与导轨55E卡合(抵接)而将导轨55E按压于壳体10E(下表面104)。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35E被施力部件357E向使卡合部353E向大致上方移动(即,从下侧接近导轨55E)的方向转动施力。更详细而言,施力部件357E是扭转螺旋弹簧。施力部件357E的线圈部被配置于支承销358E的周围。施力部件357E的一端卡止于壳体10E,另一端卡止于连接部355E。据此,操作杆35E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被向使卡合部353E向大致上方的方向转动施力。
如图22所示,当卡合部353E位于最上方位置时,卡合部353E的顶端与罩部5E的导轨55E的下表面552抵接,将导轨55E按压于壳体10E的下表面104。在周向上,在壳体10E的下表面的卡合突起32E配置于与卡合凹部56E中的任一个卡合凹部对应的位置时,如图24所示,卡合突起32E与卡合凹部56E嵌合。下面,将卡合部353E与导轨55E卡合(抵接)并向壳体10E按压、使卡合突起32E与卡合凹部56E卡合时的操作杆35E的位置也称为操作杆35E的卡合位置。当操作杆35E位于卡合位置时,操作部351E随着靠向后方而向斜下方延伸。
如图27、图28所示,若使用者将操作部351E向上方、即向接近壳体10E的方向按压,则操作杆35E克服施力部件357E的作用力而向使卡合部353E向下方移动(即,远离导轨55E)的方向转动。据此,卡合突起32E与卡合凹部56E的卡合被解除。下面,将卡合突起32E与卡合凹部56E不能卡合时的操作杆35E的位置也称为操作杆35E的解除位置。使用者能够在操作杆35E位于解除位置的状态下,使罩部5E相对于壳体10E绕驱动轴线DX转动,从而将其配置于所期望的位置,或者从壳体10E拆下。
此外,如图22、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操作杆35E位于卡合位置时还是解除位置时,操作部351E的后端(操作杆35E的顶端)在前后方向上至少配置于比手柄部15(参照图1)靠前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351E的后端被配置在比支承于马达收容部13的开关旋钮271靠前方的位置。更详细而言,操作部351E的后端位于马达收容部13的前端部的正下方(更详细而言,风扇22的正下方)。通过这样配置,在使用者把持手柄部15对开关旋钮271进行操作时,操作杆35E不易造成干扰。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E中,导轨55E和导轨卡合部30E协同动作,能够发挥对罩主体50相对于壳体10E在周向上的适当的定位、以及抑制其他方向上的松动这两种功能。因此,与通过不同的结构实现这两种功能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所需的空间,也能够简化结构。
具体而言,被施力部件357E施力的操作杆35E将导轨55E按压于壳体10E的下表面104,从而有效地限制导轨55E相对于壳体10E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轨55E的上表面551与上板部51的上表面513位于同一面内,因此上表面551和上表面513被一体地按压于壳体10E的下表面104,从而更可靠地限制罩部5E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E的半球状的卡合突起32E与导轨55E的卡合凹部56E卡合的状态下,操作杆35E将导轨55E按压于壳体10E的下表面104。据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罩部5E相对于壳体10E的在所有方向上的移动(例如,周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上的移动)。此外,也可以省略卡合突起32E。在该情况下,通过操作杆35E将导轨55E按压于壳体10E的下表面104,也不仅能够限制罩部5E相对于壳体10E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还能够限制在其他方向上的移动(例如,周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另外,限制壁33能够有效地限制罩部5E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9~图34,对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1F进行说明。研磨机1F具有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罩部5F和壳体10F。
如图29、图30所示,罩部5F具有罩主体50和导轨55F。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轨55A(参照图4)同样,导轨55F构成为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弧状的突出部。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导轨55F的上表面551位于比罩主体50的上板部51的上表面513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导轨55F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多个卡合孔56F。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卡合孔56F以等间隔配置,但相邻的卡合孔56F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不同。
如图29~图32所示,壳体10F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主体卡合部31A(主体卡合槽311)和导轨卡合部30F。壳体10F的除此之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0A实质上相同。
导轨卡合部30F被设置于罩部5F的后方,包括导轨卡合槽32F和操作杆35F。
导轨卡合槽32F在主体卡合槽311的后方被设置于壳体10F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导轨55F位于比上板部51靠下方的位置,与此相对应,导轨卡合槽32F被设置于比主体卡合槽311靠下方的位置。导轨卡合槽32F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轨卡合槽32A(参照图3)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即,导轨卡合槽32F是向前方敞开、向后方凹进并且呈圆弧状延伸的槽,构成为接受导轨55F的外缘部556的一部分。导轨卡合槽32F和外缘部556构成为各自的截面形状彼此大致匹配。
操作杆35F仅在代替第五实施方式的操作杆35E(参照图26)的卡合部353E而具有卡合部353F这一点上与操作杆35E不同,其他部分具有与操作杆35E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即,操作杆35F在从侧方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包括操作部351E、卡合部353F以及将操作部351E与卡合部353F相连的连接部355E。
与操作杆35E同样,操作杆35F在罩部5F的后方经由支承销358E被支承于壳体10F的下端部,能够绕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杆35F被配置于导轨卡合槽32F的左侧。卡合部353F在其顶端具有卡合突起354F。卡合突起354F构成为与导轨55F的卡合孔56F卡合。卡合突起354F的顶端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定得比卡合孔56F的直径稍小。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操作杆35F被施力部件357E向使卡合部353F的卡合突起354F向大致上方移动(即,从下侧接近导轨55F)的方向转动施力。
如图30、图32所示,在周向上,卡合突起354F被配置于与卡合孔56F中的任一个卡合孔对应的位置,当卡合突起354F被配置于最上方位置时,卡合突起354F从下侧插入卡合孔56F,从而与卡合孔56F卡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突起354F位于最上方位置时的操作杆35F的位置对应于操作杆35F的卡合位置。
如图33、图34所示,若使用者将操作部351E向上方、即向接近壳体10F的方向按压,则操作杆35F克服施力部件357E的作用力而以卡合突起354F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向下方移动的方式转动,并配置于解除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突起354F随着操作杆35F的转动而在卡合孔56F内呈圆弧状移动,因此卡合孔56F的直径被设定得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合孔56A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F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导轨55F和导轨卡合部30F(导轨卡合槽32F和操作杆35F)协同动作,能够发挥对罩主体50相对于壳体10F在周向上的适当定位、以及抑制其他方向上的松动这两种功能。因此,与通过不同的结构实现这两种功能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所需的空间,也能够简化结构。
<第七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35~图37,对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研磨机1G进行说明。研磨机1G具有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罩部5G和壳体10G。罩部5G仅具有罩主体50。即,罩部5G不具有导轨。壳体10G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主体卡合部31A(主体卡合槽311)和第一实施方式中不存在的外周卡合部30G。此外,为了方便,在图35中简单地图示了研磨机1G的壳体10G和配置于壳体10G的内部的机构的一部分,或者省略了图示,但研磨机1G的除外周卡合部30G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A(参照图3)实质上相同。
如图35~图37所示,外周卡合部30G包括配置于壳体10G的下方的闩锁(latch)35G。闩锁35G是利用了张力的紧固件,也可以称为拉动式闩锁(draw latch)、肘节式闩锁(toggle latch)等。闩锁35G包括金属制的矩形板状的卡合部353G和金属制的U字状的臂355G。卡合部353G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弯曲而构成钩354G。臂355G的两端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卡合部353G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两侧。臂355G的中央部以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0G的下端部。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闩锁35G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卡合位置是指,如图35、图36所示,钩354G与唇部54卡合的位置,所述解除位置是指,如图37所示,钩354G不能与唇部54卡合的位置。当闩锁35G位于卡合位置时,张力经由卡合部353G作用于罩部5G,罩部5G相对于壳体10G在周向上的移动(绕驱动轴线DX的转动)被限制。闩锁35G能够使处于卡合位置时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最小限度,因此能够有助于研磨机1G的上下方向上(驱动轴线DX的延伸方向)的小型化。
下面,参照图38、图39,示出能够有效地应对闩锁35G的罩部的另外两个例子。
图38所示的罩部5H具有从唇部54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起541。突起541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相邻的突起541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闩锁35G的卡合部353G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稍大。通过这样的结构,当闩锁35G位于卡合位置时,钩354G(参照图35)在突起541之间与唇部54卡合,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限制罩部5H相对于壳体10G的转动。
在图39所示的罩部5J中,外周部53不具有唇部54,而是在外周部53(周壁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凸部535。凸部535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相邻的凸部535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闩锁35G的卡合部353G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稍大。通过这样的结构,与图38的例子同样,当闩锁35G位于卡合位置时,钩354G在凸部535之间与外周部53的下端卡合,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限制罩部5J相对于壳体10G的转动。
以下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技术特征)与本发明或发明的各结构要素(技术特征)的对应关系。但是,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仅为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或本发明的各结构要素。
研磨机1A、1B、1C、1D、1E、1F分别是“电动工具”的一例。主轴25是“主轴”的一例。壳体10A、10B、10C、10D、10E、10F分别是“壳体”的一例。罩主体50是“罩主体”的一例。上板部51、外周部53分别是“上板部”、“外周部”的一例。导轨55A、55C、55D、55E、55F分别是“第1卡合部”的一例,且是“突出部”的一例。操作杆35A、35B、35C、35D、35E、35F分别是“第2卡合部”的一例。
操作杆35A、35B、35C分别是“能够呈直线状移动的操作杆”的一例。卡合孔56A、56F分别是“突出部的孔”的一例。操作杆35D是能够在与驱动轴线实质上正交的面内移动的“转动式的操作杆”的一例。卡合凹部56D是“突出部的凹部”的一例。卡合突起354A、354B、354C、354D、354F分别是“第2卡合部的突起”的一例。施力部件357A、357C、357D、357E分别是“施力部件”的一例。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工具并不限定于例示的研磨机1A、1B、1C、1D、1E、1F。例如,能够施加下述所例示的变更。另外,这些变更中的至少一个能够与实施方式所例示的研磨机1A、1B、1C、1D、1E、1F以及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组合而采用。
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能够拆装局部地覆盖主轴所安装的顶端工具的罩部的其他种类的电动工具(例如,刀具、圆锯、多功能工具)。根据电动工具的种类,能够适当变更壳体的结构、被收容于壳体的结构要素(机构)及其配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罩主体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罩主体50。例如,罩主体50的形状(例如,上板部51的周向上的长度
、径向上的长度)能够适当变更。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卡合部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导轨55A、55C、55D、55E、55F。例如,也能够适当变更导轨55A、55C、55D、55E、55F的形状(例如,周向上的长度、径向上的宽度、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等)和/或导轨55A、55C、55D、55E、55F相对于罩主体50的位置。另外,也可以适当变更卡合孔56A、56F、卡合凹部56E的截面形状、大小、配置。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卡合部只要能够与第2卡合部(例如,操作杆)卡合,则也可以不一定是圆弧状的导轨,其中,所述第2卡合部以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壳体。例如,第1卡合部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于罩主体的外周部的突起、凹部或孔。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卡合部也可以不从外周部突出而是从上板部突出。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卡合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操作杆35A、35B、35C、35D、35E、35F。例如,操作杆35A、35B、35C、35D、35E、35F的结构(例如,形状、配置、支承方式)能够根据与第1卡合部的结构(例如,被设置于导轨55A、55C、55D、55E、55F的凹部或孔)之间的关系而适当变更。例如,第2卡合部也可以采用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在与驱动轴线DX正交的面内呈直线状移动的操作杆。另外,优选为,第2卡合部被施力部件向卡合位置施力,但也可以为,例如能够在卡合位置和解除位置分别相对于壳体卡止。上述实施方式的施力部件357A、357C、357D、357E所采用的弹簧只不过是例示,也可以变更为其他种类的弹簧或弹簧以外的弹性体。
另外,例如,导轨卡合槽32A、32F的截面形状、配置能够根据第1卡合部(例如,导轨)的变更而适当变更。导轨卡合槽32A、32F也可以省略。或者,也可以在壳体上设置通过与罩主体而不是第1卡合部(例如,导轨)卡合来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在周向以外的方向上的移动的结构。
鉴于本发明以及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建以下的方式A1~A8。以下的方式中的至少一个能够与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技术特征、或者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组合而采用。
[方式A1]
所述第1卡合部是圆弧状的导轨。
[方式A2]
所述壳体具有能够供所述导轨的外缘部嵌合的导轨卡合槽。
[方式A3]
所述第2卡合部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
[方式A4]
所述操作杆包括操作部、卡合部和连接部,其中,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由使用者进行外部操作;
所述卡合部构成为,在所述操作杆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在所述操作杆位于所述解除位置时所述卡合部不能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
所述连接部将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卡合部相连。
[方式A5]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在所述壳体的上方被外部操作。
[方式A6]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在所述壳体的侧方被外部操作。
[方式A7]
所述上板部为扇状或圆弧状,
所述外周部是弯曲成圆弧状的板状部。
[方式A8]
所述壳体具有主体卡合槽,所述主体卡合槽能够供所述罩主体的所述上板部的内缘部嵌合。
并且,根据本发明,以提供与用于限制顶端工具的罩部的移动的结构有关的改进结构作为非限定性的一个目的,提供以下的方式B1~B25。以下的方式B1~B25可以仅使用任一个或者组合采用两个以上。或者,以下的方式B1~B25中的至少一个能够与实施方式的研磨机1A、1B、1C、1D、1E、1F、1G、上述研磨机的变形例、方式A1~A8以及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组合而采用。
[方式B1]
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主轴、壳体、罩主体和移动限制部,其中,
所述主轴沿着规定所述电动工具的上下方向的驱动轴线延伸,所述主轴具有能够拆装顶端工具的下端部;
所述壳体以所述下端部露出到外部的状态来收容所述主轴;
所述罩主体构成为,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局部地覆盖安装于所述主轴的所述下端部的所述顶端工具;
所述移动限制部被设置于所述罩主体,
所述移动限制部构成为,限制所述罩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在绕所述驱动轴线的周向上移动、以及限制所述罩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向所述周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移动。
根据本方式的电动工具,被设置于罩主体的移动限制部能够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在周向上的移动(转动)、和在周向以外的其他方向上的移动。据此,移动限制部能够发挥对罩主体在周向上的适当定位、以及抑制其他方向上的松动(游隙、松弛)这两种功能。因此,与通过不同的结构实现这两种功能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所需的空间,也能够简化结构。
[方式B2]
根据方式B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主体包括:上板部,其被配置在安装于所述主轴的所述下端部的所述顶端工具的上方;和外周部,其沿着所述上板部的外缘从所述外缘向下方突出,
所述移动限制部构成为从所述上板部或所述外周部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线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根据该方式,在上下方向上,能够避免移动限制部向罩主体的下方突出,进而能够避免电动工具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
[方式B3]
根据方式B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置有槽和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可以在与所述突出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能与所述突出部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突出部构成为,通过与所述槽嵌合来限制所述罩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向所述其他方向的移动,并且,
所述突出部构成为,通过在所述可动部件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与所述可动部件卡合来限制所述罩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所述周向上的移动。
根据该方式,通过罩主体的突出部与设置于壳体的槽以及可动部件的协同动作,能够有效地抑制松动和进行周向上的定位。
[方式B4]
根据方式B2或B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以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壳体,
所述可动部件具有操作部、卡合部和连接部,其中,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在所述壳体的上方由使用者进行外部操作;
所述卡合部构成为,在所述可动部件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与所述罩主体的所述突出部卡合,在所述可动部件位于所述解除位置时不能与所述罩主体的所述突出部卡合;
所述连接部将所述操作部和所述卡合部相连。
根据该方式,实现了使用者易于操作的可动部件。
[方式B5]
根据方式B4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件是能够与所述驱动轴线实质上平行地呈直线状移动的操作杆。
根据该方式,通过从罩主体突出的突出部与结构简单的可动部件(操作杆)的协同动作,能够进行周向上的定位。
[方式B6]
根据方式B5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
根据该方式,能够降低可动部件受到意外的外力的影响的可能性。
[方式B7]
根据方式B5或B6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构成为,在所述可动部件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从下侧与所述罩主体的所述突出部卡合。
根据该方式,使用者通过将操作部向下方按压,能够使操作杆从卡合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因此与将操作部向上方拉动的结构相比,操作简单。
[方式B8]
根据方式B2或B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操作杆,该操作杆包括构成为能够由使用者进行外部操作的操作部,并以能够在与所述突出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能与所述突出部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壳体。
根据该方式,通过罩主体的突出部与易于操作的转动式的操作杆的协同动作,能够有效地抑制松动和进行周向上的定位。
[方式B9]
根据方式B8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与所述驱动轴线正交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操作杆构成为,在所述操作杆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所述操作部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
根据该方式,在操作杆位于卡合位置时,操作部沿着壳体延伸,因此不易妨碍作业。
[方式B10]
根据方式B8或B9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杆构成为,响应于将所述操作部向朝向所述壳体的方向按压操作,而从所述卡合位置向所述解除位置转动。
根据该方式,实现了操作简单的操作杆。
[方式B11]
根据方式B9或B10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马达、开关和开关操作部件,其中,
所述马达被收容于所述壳体,构成为驱动所述主轴;
所述开关用于启动被收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马达;
所述开关操作部件以能够动作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开关,并以能够由使用者进行外部操作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壳体,
所述操作杆构成为,在所述操作杆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所述操作部的后端位于比所述开关操作部件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在使用者对开关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时,操作杆不易造成妨碍。
[方式B12]
根据方式B2~B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板部的上表面实质上处于同一面内。
根据该方式,能够将突出部的上表面与上板部的上表面一体地利用于罩主体的上方向的移动限制(抑制上下方向的松动)。
[方式B13]
根据方式B2~B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以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
所述突出部是具有至少一个凹部或孔的导轨,
所述可动部件构成为,在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与所述凹部或所述孔卡合,在位于所述解除位置时不能与所述凹部或所述孔卡合。
根据该方式,能够可靠地限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的转动。
[方式B14]
所述壳体具有绕所述驱动轴线形成的环状槽,
所述罩主体的所述上板部形成为具有圆弧状的内缘和圆弧状的外缘的扇状,
所述上板部构成为,沿着所述内缘的内缘部与所述环状槽嵌合。
上板部51的内缘511、外缘515、内缘部512分别是本方式的“内缘”、“外缘”、“内缘部”的一例。主体卡合槽311是本方式的“环状槽”的一例。
[方式B15]
在方式B14中,
所述突出部是圆弧状的导轨,
所述导轨构成为,沿着外缘的外缘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槽嵌合。
外缘部556是本方式的“外缘部”的一例。
根据本方式,上板部和移动限制部(突出部)分别与环状槽和槽嵌合,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罩主体相对于壳体在径向上的移动。
[方式B16]
电动工具还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卡合位置施力。
根据本方式,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能够维持可动部件与突出部的卡合状态。
施力部件357A、357E分别是本方式的“施力部件”的一例。
[方式B17]
所述突出部具有至少一个凹部或孔,
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卡合部具有向上方突出且能够与所述凹部或所述孔卡合的突起,并构成为随着从所述卡合位置靠向所述解除位置而相对于所述罩主体的所述突出部向下方移动。
[方式B18]
所述可动部件构成为,在所述卡合位置将所述突出部按压于所述壳体,从而限制所述罩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所述周向上的移动和/或向所述其他方向的移动。
[方式B19]
在方式B18中,
所述突出部具有至少一个凹部或凸部,
所述壳体具有凸部或凹部,当所述突出部被所述可动部件按压于所述壳体时,所述凸部或凹部能够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凹部或所述凸部嵌合。
卡合凹部56E是本方式的“突出部的凹部”的一例,卡合突起32E是本方式的“壳体的凸部”的一例。
[方式B20]
所述电动工具还具有风扇,所述风扇构成为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一体旋转,
在所述操作杆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所述操作部的后端位于比所述风扇靠前方的位置。
[方式B21]
所述壳体包括构成为由所述使用者把持的手柄部,
在所述操作杆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所述操作部的后端位于比所述手柄部靠前方的位置。
[方式B22]
在所述可动部件位于所述解除位置时,所述罩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绕所述驱动轴线转动,
所述突出部具有多个凹部或孔,
所述可动部件构成为,在所述卡合位置选择性地卡合于多个所述凹部或孔中的一个。
[方式B23]
所述上板部为扇状或圆弧状,
所述外周部是弯曲成圆弧状的板状部。
[方式B24]
所述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罩主体的上端与下端之间。
此外,本方式中所说的“上端与下端之间”也包括与上端相同的位置以及与下端相同的位置。
[方式B25]
无论在所述可动部件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还是位于所述解除位置时,所述可动部件的下端均位于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罩主体的下端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罩主体的所述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以下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技术特征)与上述方式B1~B25的各结构要素(技术特征)的对应关系。但是,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仅为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或本发明的各结构要素。
研磨机1A、1B、1E、1F分别是“电动工具”的一例。主轴25是“主轴”的一例。壳体10A、10B、10E、10F分别是“壳体”的一例。罩主体50是“罩主体”的一例。导轨55A、55E、55F分别是“移动限制部”的一例,且是“突出部”的一例。
上板部51及外周部53分别是“上板部”和“外周部”的一例。导轨卡合槽32A、32F分别是“槽”的一例。操作杆35A、35B、35E、35F分别是“可动部件”的一例。操作部351A是“操作部”的一例,卡合部353A、353B分别是“卡合部”的一例,连接部355A是“连接部”的一例。操作杆35A、35B分别是能够呈直线状移动的“操作杆”的一例。操作杆35E、35F分别是可转动的“操作杆”的一例。操作部351E是可转动的操作杆的“操作部”的一例。马达21是“马达”的一例。开关27是“开关”的一例。开关旋钮271是“开关操作部件”的一例。导轨55A、55E、55F分别是“导轨”的一例。卡合凹部56E是“凹部”的一例,卡合孔56A、56F分别是“孔”的一例。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本发明的方式B1~B25所涉及的电动工具并不限定于例示的研磨机1A、1B、1E、1F。例如,能够施加下述例示的变更。另外,这些变更中的至少一个能够与实施方式所例示的研磨机1A、1B、1E、1F以及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组合而采用。
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能够拆装局部地覆盖主轴所安装的顶端工具的罩部的其他种类的电动工具(例如,刀具、圆锯、多功能工具)。根据电动工具的种类,能够适当变更壳体的结构、收容于壳体的结构要素(机构)及其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罩主体50的形状(例如,上板部51的周向上的长度、径向上的长度)能够适当变更。也能够适当变更导轨55A、55E,55F的形状(例如,周向上的长度、径向上的宽度、上下方向上的厚度等)和/或导轨55A、55E、55F相对于罩主体50的位置。另外,也可以适当变更卡合孔56A、卡合孔56F、卡合凹部56E的截面形状、大小、配置。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罩主体可以不一定具有圆弧状的导轨。例如,也可以在壳体设置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例如,操作杆),在罩主体的外周部设置至少一个能够与位于卡合位置的可动部件卡合的突起、凹部或者孔。
导轨卡合部30A、30B、30E、30F的结构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导轨卡合槽32A、32F的截面形状、配置能够根据导轨55A、55E、55F的变更而适当变更。另外,关于操作杆35A、35B、35E、35F的结构(例如,形状、配置、支承方式),也能够根据与罩主体50的结构(例如,设置于导轨55A、55E、55F的凹部或孔)的关系而适当变更。

Claims (20)

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主轴、壳体、罩主体、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其中,
所述主轴沿着规定所述电动工具的上下方向的驱动轴线延伸,且具有能够拆装顶端工具的下端部;
所述壳体以所述下端部露出到外部的状态收容所述主轴;
所述罩主体构成为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局部地覆盖安装于所述主轴的所述下端部的所述顶端工具,所述罩主体包括上板部和外周部,其中,所述上板部配置于所述顶端工具的上方;所述外周部沿着所述上板部的外缘而从所述外缘向下方突出;
所述第1卡合部被设置于所述罩主体;
所述第2卡合部被设置于所述壳体,其可以在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能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1卡合部和所述第2卡合部构成为通过彼此卡合来限制所述罩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绕所述驱动轴线的转动,
所述第1卡合部在与所述驱动轴线正交的径向上位于与所述外周部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外周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罩主体的上端与下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部构成为从所述罩主体的所述上板部或者所述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合部是操作杆,该操作杆能以与所述驱动轴线实质上平行的方式呈直线状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至少一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凹部或孔,
所述第2卡合部具有突起,该突起构成为在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与所述凹部或所述孔卡合。
5.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3的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杆包括操作部、所述突起和连接部,其中,所述操作部构成为由使用者在所述壳体的上方进行外部操作;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操作部和所述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构成为:当所述操作杆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所述突起从下侧与所述罩主体的所述突出部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合部是能够由使用者进行外部操作的转动式的操作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合部能够在与所述驱动轴线实质上正交的面内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至少一个从所述突出部的外缘向径向内侧凹进的凹部,
所述第2卡合部具有突起,该突起构成为在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与所述凹部卡合。
11.根据权利要求2~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构成为:通过与所述第2卡合部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或双方卡合,来限制所述罩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向与绕所述驱动轴线的周向不同的第1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槽,
所述突出部构成为:通过与所述槽嵌合来限制所述罩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卡合部构成为:通过在所述卡合位置将所述突出部按压于所述壳体,来限制所述罩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的转动和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2~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是圆弧状的导轨。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构成为对所述第2卡合部向所述卡合位置施力。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卡合部与所述罩主体分别独立形成,且被固定于所述罩主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无论所述第2卡合部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还是位于所述解除位置时,所述第2卡合部的下端均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罩主体的下端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罩主体的所述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无论所述第2卡合部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还是位于所述解除位置时,所述第2卡合部整体均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罩主体的上端与所述下端之间。
19.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主轴、壳体、罩主体、导轨和操作杆,其中,
所述主轴沿着规定所述电动工具的上下方向的驱动轴线延伸,且具有能够拆装顶端工具的下端部;
所述壳体以所述下端部露出到外部的状态收容所述主轴;
所述罩主体构成为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局部地覆盖安装于所述主轴的所述下端部的所述顶端工具,所述罩主体包括上板部和外周部,其中,所述上板部配置于所述顶端工具的上方;所述外周部沿着所述上板部的外缘而从所述外缘向下方突出;
所述导轨呈圆弧状,其从所述罩主体的所述上板部或所述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操作杆能够由使用者进行外部操作,所述操作杆以可以在与所述导轨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能与所述导轨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壳体,
所述导轨和所述操作杆构成为通过彼此卡合来限制所述罩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绕所述驱动轴线的转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构成为通过与所述操作杆和所述壳体中的一方或双方卡合,来限制所述罩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向与绕所述驱动轴线的周向不同的第1方向移动。
CN202311555830.6A 2022-11-24 2023-11-21 电动工具 Pending CN1180611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87780A JP2024076276A (ja) 2022-11-24 電動工具
JP2022-187780 2022-11-24
JP2022-187779 2022-11-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61134A true CN118061134A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08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55830.6A Pending CN118061134A (zh) 2022-11-24 2023-11-21 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6113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16908B2 (en) Power tool
US8827004B2 (en) Power tool having off-lock member
JP5707267B2 (ja) 電動工具
JP5541497B2 (ja) 電動工具
JP4804823B2 (ja) 携帯丸鋸
JP6895093B2 (ja) 電動工具
JP6316649B2 (ja) 電動工具
JP6464017B2 (ja) 研磨機
CN118061134A (zh) 电动工具
JP2017226063A (ja) 電動工具
CN113165138B (zh) 作业机
US20240173821A1 (en) Power tool
US11938612B2 (en) Side handle for power tool and power tool
JP2024076276A (ja) 電動工具
JP2024076275A (ja) 電動工具
CN115922514A (zh) 动力工具
US20230182279A1 (en) Work machine
CN112548791B (zh) 研磨机
JP2016049574A (ja) 先端工具カバー及び電動工具
JP2016209956A (ja) 電動工具
CN111564935A (zh) 电动工具
JP7089326B2 (ja) 電動工具
WO2019198278A1 (ja) 電動工具およびカバー
US20230158630A1 (en) Tool
JP2023005973A (ja) 作業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