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80688A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980688A CN117980688A CN202280063692.7A CN202280063692A CN117980688A CN 117980688 A CN117980688 A CN 117980688A CN 202280063692 A CN202280063692 A CN 202280063692A CN 117980688 A CN117980688 A CN 1179806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heat exchanger
- region
- holes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28F17/005—Means for draining condensates from heat exchangers, e.g. from 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8—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65/00—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 F28F2265/06—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by using means for draining heat exchange media from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65/00—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 F28F2265/22—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for dra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热交换器(15a)具备:能够供制冷剂流通的传热管(6);以及翅片(7),其沿厚度方向形成有能够供传热管(6)贯通的多个贯通孔(70),多个贯通孔(70)包括有传热管(6)贯通的第一贯通孔(71)和没有传热管(6)贯通的第二贯通孔(72),第一贯通孔(71)和第二贯通孔(72)沿着与空气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形成为多列,翅片(7)包括第一贯通孔(7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区域(A1)和第二贯通孔(72)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区域(B1),第二区域(B1)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或两侧与第一区域(A1)相邻,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与第一区域(A1)相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空调装置或空调装置等中,使用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该类型的热交换器(以下,简称为“热交换器”)在制造时使多根传热管贯通多片翅片。
以往,为了降低热交换器的制造成本,有时将翅片设为相同的形状并且使贯通翅片的传热管的根数不同来制造多种热交换器(例如,专利文献1)。例如,通过制造在具有2列箍部(翅片的贯通孔部分)的翅片插入有2列传热管的热交换器和在相同形状的翅片插入有1列传热管的热交换器,能够降低翅片的制造成本等,并且能够制造不同种类的热交换器。这样制造的热交换器有时具有翅片的箍部中的未设置传热管的区域(去管区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276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1)本公开的热交换器具备:能够供制冷剂流通的传热管;以及翅片,其沿着厚度方向形成有能够供所述传热管贯通的多个贯通孔,所述多个贯通孔包括有所述传热管贯通的第一贯通孔以及没有所述传热管贯通的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沿着与空气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形成为多列,所述翅片包括所述第一贯通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贯通孔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或两侧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
第二区域(去管区域)是没有传热管贯通的第二贯通孔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区域,因此,通过第二区域的空气与通过第一区域(传热管区域)的空气相比未被充分冷却。在本公开中,通过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利用第一区域包围这样的第二区域,能够利用第一区域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第二区域之后(或之前)的空气。由此,能够在热交换器中更可靠地产生结露,因此,能够抑制在位于热交换器的下风侧的部件结露。
(2)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贯通孔包括出口贯通孔,该出口贯通孔供在所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所述传热管贯通,所述出口贯通孔形成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的位置。
在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在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传热管中,在内部流动的大半(或全部)的制冷剂成为气体状态。因此,在该传热管中,几乎没有从空气吸收热而使制冷剂蒸发的余地,无法充分地冷却通过的空气。通过将这样的传热管贯通的出口贯通孔形成于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区域相邻的位置,能够利用该相邻的第一区域更可靠地冷却通过出口贯通孔及其附近之后(或之前)的未被充分冷却的空气。由此,能够在热交换器中更可靠地产生结露,因此,能够抑制在位于热交换器的下风侧的部件结露。
(3)优选的是,所述出口贯通孔形成于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上风侧相邻的位置。
若将冷却能力低的传热管设置于上风侧、将冷却能力高的传热管设置于下风侧,则通过的空气逐渐被冷却,因此,和按与上述相反的顺序配置的情况相比,冷却的效率良好。出口贯通孔供冷却能力低的传热管贯通,因此,通过将出口贯通孔设置于其他的第一区域的上风侧,能够使空气的冷却效率更好。
(4)优选的是,在所述翅片中,所述上风侧的列所包括的所述多个贯通孔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下风侧的列所包括的所述多个贯通孔交错配置。
通过以交错配置的方式形成多个贯通孔,能够均匀地冷却通过的空气。
(5)优选的是,所述翅片具有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平均窄的狭窄部,所述多个贯通孔中的形成于最靠近所述狭窄部的位置的狭窄部贯通孔是所述第一贯通孔。
狭窄部的冷却能力比翅片的其他部分低。通过将形成于最靠近狭窄部的位置的狭窄部贯通孔作为第一贯通孔(传热管贯通的贯通孔),能够更可靠地冷却通过这样的部分的空气。
(6)优选的是,所述狭窄部是所述翅片向所述第一方向弯曲的弯曲部。
(7)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贯通孔包括入口贯通孔,该入口贯通孔供在所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所述传热管贯通,所述狭窄部贯通孔是所述入口贯通孔。
在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在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传热管中,在内部流动的大半(或全部)的制冷剂成为液体状态。因此,在该传热管中,制冷剂容易从空气吸收热而蒸发,能够良好地冷却通过的空气。通过将这样的传热管贯通的入口贯通孔形成于冷却能力低的狭窄部,能够弥补狭窄部的冷却能力的降低。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狭窄部的空气。
(8)优选的是,所述狭窄部贯通孔形成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区域相邻的位置。
狭窄部贯通孔是入口贯通孔,因此,能够良好地冷却通过狭窄部贯通孔及其附近的空气。因此,通过将狭窄部贯通孔形成于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区域相邻的位置,能够利用贯通狭窄部贯通孔的传热管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第二区域及其附近之后(或之前)的未被充分冷却的空气。
(9)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贯通孔包括入口贯通孔,该入口贯通孔供在所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所述传热管贯通,所述入口贯通孔形成于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风速比平均快的区域且形成于所述下风侧的列。
通过将供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传热管贯通且成为最容易冷却的区域的入口贯通孔形成在空气的风速比平均快的区域(即,风量多的区域),能够提高空气的冷却效率。另外,通过将这样的入口贯通孔形成在下风侧的列,由此,通过的空气逐渐被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的冷却效率。
(10)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是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机构及利用侧热交换器按照该顺序连接而成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包括所述(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
(11)优选的是,本公开的空调装置还具备对所述减压机构的开度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开度进行控制,使得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所述传热管流出的制冷剂的干燥度成为规定值以上。
在进行这样的控制的空调装置中,通过进一步减少从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液量,能够抑制过度潮湿状态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另一方面,若进行这样的控制,则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传热管的冷却能力降低,因此,根据设置第二区域的位置,通过的空气有可能未被充分冷却。在本公开的空调装置所包括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对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配置进行了研究,以使通过的空气被充分冷却,因此,能够解决上述控制所带来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比较例的热交换器及其周边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的室内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使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通常,通过使空气中的水分在翅片上结露来从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中除去水分。由此,抑制在位于热交换器的下风侧的部件(例如风扇)上产生结露。
然而,在热交换器具有去管区域的情况下,有时无法从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中充分除去水分。通过去管区域的空气与通过设置有传热管的区域(传热管区域)的空气相比未被充分冷却。因此,主要通过去管区域而几乎未通过传热管区域的空气中的水分未被充分除去,有可能在位于下风侧的部件产生结露。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抑制在位于热交换器的下风侧的部件结露。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空调装置1的结构]
图1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结构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功能框图。
以下,参照图1和图2对空调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
空调装置1具有进行房间R1的制冷和制热的功能。空调装置1具备设置于房间R1的室内单元2、设置于屋外的室外单元3、供制冷剂在内部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以及控制部5。制冷剂例如是R32。房间R1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人的居住空间(例如住宅、店铺、办公室、工厂),也可以是保管食材的仓库,还可以是设置有机械设备(例如服务器)的空间。
制冷剂回路4具有压缩机11、切换机构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减压机构14、利用侧热交换器15以及气液分离器16。在制冷剂回路4中,各部11~16以如下方式连接: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3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即,在空调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依序流过切换机构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减压机构14、利用侧热交换器15、切换机构12以及气液分离器16而返回压缩机11。
控制部5具有相互通过通信线连接的室内控制部5a和室外控制部5b。如图2所示,室内控制部5a具有处理器52a和存储器53a。处理器52a根据存储器53a所包括的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和控制,由此,室内控制部5a对室内单元2所包括的各部进行控制。室外控制部5b具有处理器52b和存储器53b。处理器52b基于存储器53b所包括的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和控制,由此,室外控制部5b对室外单元3所包括的各部进行控制。
室外单元3具有形成有吸入口(省略图示)和排气口(省略图示)的壳体31。壳体31收纳制冷剂回路4中的压缩机11、切换机构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以及气液分离器16。壳体31还收纳室外控制部5b和室外风扇32。
压缩机11例如是容量可变式压缩机,基于控制部5的动作指令,通过逆变器控制旋转频率。
切换机构12是用于切换制冷剂回路4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机构,例如是四路切换阀。切换机构12通过控制部5的控制,在将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输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3的第一连接状态(图1的实线)和将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输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15的第二连接状态(图1的虚线)之间进行切换。
热源侧热交换器13例如是交叉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
气液分离器16是为了保护压缩机11而进行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的装置。
室外风扇32例如是螺旋桨式风扇。当室外风扇32运转时,室外空气从壳体31的吸入口(省略图示)被吸入,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壳体31的排气口(省略图示)向室外空间排出。
室内单元2具有形成有吸入口26a、26b(图3)和吹出口26c(图3)的壳体21。壳体21收纳制冷剂回路4中的减压机构14和利用侧热交换器15。壳体21还收纳室内控制部5a和室内风扇22。
减压机构14例如是电磁阀(膨胀阀),调节在制冷剂回路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减压机构14也可以收纳于室外单元3的壳体31。利用侧热交换器15例如是交叉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
室内风扇22例如是横流风扇。当室内风扇22运转时,房间R1内的空气从壳体21的吸入口26a、26b被吸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15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调节空气从壳体21的吹出口26c向房间R1内被供给。
在室内单元2附带有远程控制单元51(以下,称为“遥控器51”)。遥控器51以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与室内控制部5a进行通信的状态设置在房间R1内,根据用户的操作向室内控制部5a发送控制信号。
[关于运转模式]
控制部5基于遥控器51接收到的指示,使空调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在制冷运转中,控制部5使切换机构12成为第一连接状态(图1的实线)。在该状态下,当控制部5使压缩机11运转时,进行热源侧热交换器13成为冷凝器、利用侧热交换器15成为蒸发器的冷冻循环。
在该循环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通过切换机构12进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在通过减压机构14时被减压,之后进入利用侧热交换器15,与房间R1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制冷剂冷却后的调节空气借助室内风扇22向房间R1内吹出。从利用侧热交换器15流出的制冷剂通过切换机构12进入气液分离器16,在进行气液分离后被吸入压缩机11。
控制部5在制冷运转时控制减压机构14的开度。更具体而言,在利用侧热交换器15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控制部5控制减压机构14的开度,使得从利用侧热交换器15中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后述的传热管6流出的制冷剂的干燥度成为规定值以上(例如95%以上)。
通过基于控制部5的干燥度的控制,进一步减少从利用侧热交换器15的出口向室外单元3流出的制冷剂的液量,从而能够抑制过度潮湿状态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另一方面,若进行这样的控制,则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传热管6的冷却能力降低,因此,根据设置后述的去管区域(第二区域B1、B2、B3)的位置,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冷却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15的空气。在本公开的空调装置1中,对后述的传热管区域(第一区域A1、A2、A3)和去管区域(第二区域B1、B2、B3)的配置进行了研究,以使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15的空气被充分冷却,因此,能解决上述控制所带来的问题。
在制热运转中,控制部5使切换机构12成为第二连接状态(图1的虚线)。在该状态下,当控制部5使压缩机11运转时,进行热源侧热交换器13成为蒸发器、利用侧热交换器15成为冷凝器的冷冻循环。
在该循环中,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通过切换机构12进入利用侧热交换器15,与房间R1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被制冷剂加热后的调节空气借助室内风扇22吹出到房间R1内。冷凝后的制冷剂在通过减压机构14时被减压,然后进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3,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切换机构12进入气液分离器16,在进行气液分离后被吸入压缩机11。
[室内单元2的内部结构]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2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在图3中,对表示为截面的部分标注阴影线。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2是壁挂式的单元,例如设置于房间R1的侧壁上部。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设置有室内单元2的侧壁朝向室内的一侧适当称为室内单元2的“前侧”,将前侧的相反侧适当称为室内单元2的“后侧”。图3的左侧为“前侧”,图3的右侧为“后侧”。另外,铅垂方向上侧是室内单元2的“上侧”,也对应于图3的上侧。铅垂方向下侧为室内单元2的“下侧”,也对应于图3的下侧。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左右方向,室内单元2的“右侧”对应于图3的纸面里侧,室内单元2的“左侧”对应于图3的纸面近前侧。
利用侧热交换器15包括设置于室内风扇22的前侧的热交换器15a和设置于室内风扇22的后侧的热交换器15b。
壳体21包括前板21a、顶板21b、背板21c、第一收纳板21d、第二收纳板21e以及流路底板21f。前板21a是覆盖利用侧热交换器15和室内风扇22的前侧的板状的部件。在前板21a形成有前部吸入口26a。
顶板21b是覆盖利用侧热交换器15和室内风扇22的上侧的板状的部件。在顶板21b设置有格栅23,在格栅23形成有上部吸入口26b。前部吸入口26a和上部吸入口26b也简称为“吸入口”。背板21c是覆盖利用侧热交换器15和室内风扇22的后侧的板状的部件。
第一收纳板21d是从下侧收纳热交换器15a的板状的部件。在第一收纳板21d与热交换器15a之间设置有排水盘24a。排水盘24a是用于收集在热交换器15a产生的结露水的槽状的部件。
第二收纳板21e是从下侧收纳热交换器15b的板状的部件。在第二收纳板21e与热交换器15b之间设置有排水盘24b。排水盘24b是用于收集在热交换器15b产生的结露水的槽状的部件。
流路底板21f是从室内风扇22的后侧向前斜下侧延伸的板状的部件。由第一收纳板21d的下表面和流路底板21f的上表面形成从室内风扇22吹出的空气的流路。该流路的出口成为壳体21的吹出口26c。
在壳体21设置有挡板25。通过调整挡板25的倾斜角度,吹出口26c被关闭或打开。另外,通过挡板25的倾斜角度来调整调节空气的吹出方向。作为例示,图3的室内单元2具有2个挡板25,但挡板25的个数没有限定。
在吹出口26c打开的状态下,当室内风扇22旋转时,例如产生空气流F1~F4。空气流F1是从前部吸入口26a通过热交换器15a而朝向室内风扇22的空气的流动。空气流F2是从上部吸入口26b通过热交换器15a而朝向室内风扇22的空气的流动。空气流F3是从上部吸入口26b通过热交换器15b而朝向室内风扇22的空气的流动。空气流F4是从室内风扇22通过吹出口26c被送至室内的空气的流动。
[热交换器15a的结构]
图4是放大表示图3的热交换器15a的示意图。热交换器15a是所谓的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具备传热管6和翅片7。传热管6是能够供制冷剂流通的金属制的配管。翅片7是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部件,例如是铝制的金属板。翅片7在左右方向上以规定的间距层叠有多片。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空气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另外,将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更具体而言,第二方向是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由于第一方向取决于空气流动的方向,所以第一方向有时按照翅片7的每个区域而不同。例如在翅片7中的空气流F1流入的区域中,从前侧朝向后侧(从图4的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成为第一方向。另外,在翅片7中的空气流F2流入的区域中,从前侧朝向斜后下侧(从图4的左侧向斜右下侧)的方向成为第一方向。
翅片7具有第一方向的宽度比平均窄的狭窄部7a。狭窄部7a形成于翅片7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将翅片7中的比狭窄部7a靠下侧的区域称为翅片下部P1,将比狭窄部7a靠上侧的区域称为翅片上部P2。狭窄部7a是翅片7向第一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翅片上部P2相对于翅片下部P1向下风侧倾斜。
翅片下部P1的第一方向的中心线L1在大致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中心线L1的方向是翅片下部P1的长度方向,相当于翅片下部P1的第二方向。翅片上部P2的第一方向的中心线L2在从上侧向下侧及前侧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中心线L2的方向是翅片上部P2的长度方向,相当于翅片上部P2的第二方向。
在翅片7,沿厚度方向形成有能够供传热管6贯通的多个贯通孔70。在图4的例子中,在翅片7形成有16个贯通孔70,但贯通孔70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在翅片7中的分别形成多个贯通孔70的内周部分设置有用于对贯通于贯通孔70的传热管6进行固定的箍。
多个贯通孔70沿着第二方向形成为多列。在图4的例子中,多个贯通孔70在上风侧的列和下风侧的列这2列分别各形成有8个。上风侧的列所包括的多个贯通孔70形成为相对于下风侧的列所包括的多个贯通孔70呈交错状配置。通过这样形成,能够均匀地冷却通过热交换器15a的空气。
更具体而言,在第一方向上观察,上风侧的列所包括的多个贯通孔70的中心形成于不与下风侧的列所包括的多个贯通孔70的中心重叠的位置。例如,如图4所示,通过上风侧的任意的贯通孔70的中心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C1通过下风侧的列中包括的2个贯通孔70、70之间(更具体而言,将2个贯通孔70、70的中心连结起来的线段的中点)。通过下风侧的任意的贯通孔70的中心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C2通过上风侧的列所包括的2个贯通孔70、70之间。这样,上风侧和下风侧的贯通孔70交错地配置。
多个贯通孔70包括有传热管6贯通的第一贯通孔71和没有传热管6贯通的第二贯通孔72。在图4的例子中,翅片下部P1所包括的8个贯通孔70全部是第一贯通孔71。翅片上部P2所包括的8个贯通孔70中的第一贯通孔71为6个,第二贯通孔72为2个。
翅片7包括沿着第二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一贯通孔71的第一区域A1和沿着第二方向排列有多个(在图4的例子中为2个)第二贯通孔72的第二区域B1。在图4的例子中,区域A11~A14的4个区域分别相当于第一区域A1。
区域A11是在翅片上部P2的上风侧的上侧排列有2个第一贯通孔71的区域。区域A12是在翅片上部P2的下风侧排列有4个第一贯通孔71的区域。区域A13是在翅片下部P1的上风侧排列有4个第一贯通孔71的区域。区域A14是在翅片下部P1的下风侧排列有4个第一贯通孔71的区域。
第二区域B1在上风侧开放的状态下被第一区域A1包围。更具体而言,第二区域B1在下风侧与第一区域A1(区域A12)相邻,在第二方向的两侧与第一区域A1(区域A11、A13)相邻。
[热交换器15b的结构]
图5是放大表示图3的热交换器15b的示意图。对于热交换器15b中的与热交换器15a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热交换器15b具备传热管6和翅片7。热交换器15b的翅片7的第一方向的中心线L3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在翅片7形成有多个贯通孔70。在图5的例子中,多个贯通孔70在上风侧的列和下风侧的列这2列分别各形成有6个。
热交换器15b中的多个贯通孔70包括第一贯通孔71和第二贯通孔72。在图5的例子中,上风侧的列中所包括的6个贯通孔70全部是第一贯通孔71。另外,下风侧的列中的上侧2个和下侧2个贯通孔70是第一贯通孔71,中央2个贯通孔70是第二贯通孔72。
热交换器15b的翅片7包括沿着第二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一贯通孔71的第一区域A2和沿着第二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二贯通孔72的第二区域B2。在图5的例子中,区域A21~A23这3个区域分别相当于第一区域A2。
区域A21是在翅片7的下风侧的上部排列有2个第一贯通孔71的区域。区域A22是在翅片7的下风侧的下部排列有2个第一贯通孔71的区域。区域A23是在翅片7的上风侧排列有6个第一贯通孔71的区域。
第二区域B2在下风侧开放的状态下被第一区域A2包围。更具体而言,第二区域B2在上风侧与第一区域A2(区域A23)相邻,在第二方向的两侧与第一区域A2(区域A21、A22)相邻。
[比较例及其课题]
图6是表示比较例的热交换器15c及其周边构造的示意图。热交换器15c是与热交换器15b(图5)相比第一贯通孔71及第二贯通孔72的配置不同的例子。在图6中,对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参照图6,更详细地说明本公开所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为了在降低翅片7的制造成本等的同时制造不同种类的热交换器,有时制造在翅片7所包括的全部贯通孔70中贯通有传热管6的热交换器、和在相同形状的翅片7所包括的多个贯通孔70中的一部分贯通孔70有传热管6贯通而在另一部分贯通孔70中没有传热管6贯通的热交换器。比较例的热交换器15c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减少了贯通贯通孔70的传热管6的根数(将该工序称为去管)。因此,比较例的翅片7具有第一区域A91、A92(即传热管区域)和第二区域B9(即去管区域)。
在使热交换器15c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通常,通过使空气中的水分在翅片7上结露而从通过热交换器15c的空气中除去水分。在翅片7结露的水分被排水盘24b收集。由此,使流向热交换器15c的下风侧的空气干燥,抑制在位于热交换器15c的下风侧的部件(例如室内风扇22)上产生结露。
然而,在热交换器15c具有第二区域B9的情况下,有时无法从通过热交换器15c的空气中充分地除去水分。通过第二区域B9的空气与通过设置有传热管6的第一区域A91、A92的空气相比未被充分冷却。因此,主要通过第二区域B9且几乎不通过第一区域A91、A92的空气中的水分未被充分除去,比较湿的空气向下风侧流动,从而有可能在位于下风侧的部件上产生结露。
在比较例中,在第二区域B9的下风侧配置有第一区域A91。根据这样的结构,直线地通过翅片7的宽度方向那样的空气流F91在通过第二区域B9之后通过第一区域A91,因此,能够对空气流F91进行水分的除去。上述的空气流F91是被称为“层流”或“主流”等的气流,是从吸入口26b朝向室内风扇22直线且稳定地(即以比较短的距离)通过的气流。本公开中的“第一方向”是指该主流的流动方向。
另一方面,在翅片7的下端部,空气的流动因第二收纳板21e及排水盘24b而变慢,其结果是,容易产生空气的绕回。由此,在翅片7的下端部,如图6所示,可能产生从吸入口26b大幅地迂回通过翅片7的下端部而朝向室内风扇22的空气流F92。空气流F92是被称为“紊流”或“旁通流”等的气流,是相对于空气流F91(第一方向)向倾斜方向通过的气流。
在图6的例子中,空气流F92在翅片7的下端部处通过第二区域B9后几乎不通过第一区域A91而到达室内风扇22,因此,无法对空气流F92充分地进行水分的除去。这样,在第二区域B9形成于翅片7的第二方向的端部(上端或下端)的情况下,无法充分除去相对于主流倾斜地流动的空气流F92中的水分,空气流F92所包含的水分有可能在位于热交换器15c的下风侧的部件上产生结露。
[热交换器15a、15b的特征]
参照图4和图5。在热交换器15a、15b中,第二区域B1、B2(去管区域)在上风侧或下风侧开放的状态下被第一区域A1、A2(传热管区域)包围。即,第一区域A1、A2位于第二区域B1、B2的第二方向的两侧(上侧及下侧),第一区域A1、A2也位于第二区域B1、B2的上风侧或下风侧。
通过这样的结构,通过第二区域B1、B2之后(或之前)的空气被第一区域A1、A2更可靠地冷却。由此,能够在热交换器15a、15b中更可靠地产生结露,因此,能够使向热交换器15a、15b的下风侧流动的空气充分干燥,能够抑制在位于热交换器15a、15b的下风侧的部件上结露。
更具体而言,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区域B1、B2相邻的第一区域A1、A2的第二方向的两端位于比第二区域B1、B2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靠外侧的位置。例如,如图4所示,与第二区域B1的下风侧相邻的第一区域A1(区域A12、A14)的第二方向的上端位于比第二区域B1的第二方向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与第二区域B1的下风侧相邻的第一区域A1(区域A12、A14)的第二方向的下端位于比第二区域B1的第二方向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空气倾斜地通过第二区域B1、B2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二方向上比第二区域B1、B2长的第一区域A1、A2覆盖第二区域B1、B2,因此,通过第二区域B1、B2之后(或之前)的空气更可靠地通过第一区域A1、A2。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冷却倾斜地通过的空气,能够抑制在位于热交换器15a、15b的下风侧的部件上结露。
以下,参照图4及图5,说明热交换器15a、15b的进一步的特征。第一贯通孔71包括出口贯通孔73和入口贯通孔75。出口贯通孔73是供在热交换器15a、15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传热管6贯通的第一贯通孔71。在图4及图5中,出口贯通孔73由箭头标记(黑点的标记)图示。
出口贯通孔73形成于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区域A1、A2相邻的位置。在热交换器15a、15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在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传热管6中,在内部流动的大半(或者全部)的制冷剂成为气体状态。因此,在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传热管6中,几乎没有从空气吸收热而使制冷剂蒸发的余地,无法充分地冷却通过的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出口贯通孔73形成于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区域A1、A2相邻的位置,能够利用该相邻的第一区域A1、A2更可靠地冷却通过出口贯通孔73及其附近之后(或之前)的未被充分冷却的空气。由此,能够在热交换器15a、15b中更可靠地产生结露,因此,能够抑制在位于热交换器15a、15b的下风侧的部件上结露。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区域A11的出口贯通孔73与区域A12的上风侧相邻,区域A13的出口贯通孔73与区域A14的上风侧相邻。若将冷却能力低的传热管6设置于上风侧、将冷却能力高的传热管6(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传热管6以外的传热管6)设置于下风侧,则通过的空气逐渐被冷却,因此,和按与上述相反的顺序配置的情况相比,冷却的效率良好。出口贯通孔73供冷却能力低的传热管6贯通,因此,通过将出口贯通孔73设置于其他的第一区域A1的上风侧,能够使空气的冷却效率更好。
入口贯通孔75是供在热交换器15a、15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传热管6贯通的第一贯通孔71。在图4及图5中,入口贯通孔75由箭羽标记(“X”的标记)图示。
在区域A12(图4)及区域A21(图5)中,入口贯通孔75形成于通过热交换器15a、15b的空气的风速比平均快的区域且形成于下风侧的列。在图4中,将空气流F1、F2主要流入且风速比平均快的区域图示为区域D1。另外,将流动被第一收纳板21d等遮挡且风速比平均慢的区域图示为区域D2。如图4所示,区域A12的入口贯通孔75包含于区域D1。
在热交换器15a、15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在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传热管6中,在内部流动的大半(或者全部)的制冷剂成为液体状态。因此,在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传热管6中,制冷剂容易从空气吸收热而蒸发,能够良好地冷却通过的空气。因此,入口贯通孔75成为在热交换器15a、15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最容易冷却的区域。通过将这样的入口贯通孔75形成于空气的风速比平均快的区域(即,风量多的区域),能够提高空气的冷却效率。另外,通过将这样的入口贯通孔75形成于下风侧的列,由此,通过的空气逐渐被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的冷却效率。
而且,通过将入口贯通孔75形成于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与第二区域B1、B2相邻的位置,能够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第二贯通孔72及其附近的空气。在图4的例子中,区域A12所包括的入口贯通孔75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区域B1相邻。在图5的例子中,区域A21所包括的入口贯通孔75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区域B2相邻。
如图4所示,多个贯通孔70中的形成于最靠近狭窄部7a的位置的狭窄部贯通孔74是第一贯通孔71。狭窄部7a的宽度窄,因此,与翅片7的其他部分相比冷却能力低。通过将形成于最接近狭窄部7a的位置的狭窄部贯通孔74作为第一贯通孔71(有传热管6贯通的贯通孔70),能够更可靠地冷却通过这样的部分的空气。
而且,如图4所示,狭窄部贯通孔74是入口贯通孔75。如上所述,入口贯通孔75成为在热交换器15a、15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最容易冷却的区域。通过将这样的入口贯通孔75形成于冷却能力低的狭窄部7a,能够弥补狭窄部7a的冷却能力的降低。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狭窄部7a的空气。
狭窄部贯通孔74形成于与第二区域B1的下风侧相邻的位置。狭窄部贯通孔74是入口贯通孔75,因此,能够良好地冷却通过狭窄部贯通孔74及其附近的空气。因此,通过将狭窄部贯通孔74形成于与第二区域B1的下风侧相邻的位置,能够利用贯通狭窄部贯通孔74的传热管6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第二区域B1及其附近后的未被充分冷却的空气。
另外,在图4中,狭窄部贯通孔74位于第二区域B1的下风侧,但也可以位于第二区域B1的上风侧。即,作为入口贯通孔75的狭窄部贯通孔74只要形成于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区域B1相邻的位置即可。
[变形例]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室内单元的变形例]
图7是表示变形例的室内单元2a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室内单元2a是天花板嵌入型的单元,例如嵌入房间R1(图1)的天花板背面。本公开的室内单元向房间R1的设置方法没有限定,可以是图3那样的壁挂式的室内单元2,也可以是图7那样的天花板嵌入式的室内单元2a,还可以是天花板悬挂式或落地式的室内单元(省略图示)。
室内单元2a具有壳体21、收纳于壳体21的室内风扇22以及热交换器15d。热交换器15d作为空调装置1(图1)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5发挥功能。从室内风扇22吹出的空气流F5通过热交换器15d。
热交换器15d具备传热管6和翅片7b。在翅片7b,相对于空气流F5通过的第一方向形成有3列贯通孔70。即,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与空气流F5交叉的方向)形成有3列贯通孔70。翅片7b所包括的贯通孔70的列数没有限定,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为3列,也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为4列以上。
多个贯通孔70包括有传热管6贯通的第一贯通孔71和没有传热管6贯通的第二贯通孔72。即,在多个贯通孔70中的一部分贯通孔70中形成传热管6的去管。在翅片7b中,位于最上风侧的列的10个贯通孔70全部是第一贯通孔71,位于最下风侧的列的10个贯通孔70全部是第二贯通孔72。另外,位于第一方向的中央的列的10个贯通孔70从上侧起依次为4个第一贯通孔71、2个第二贯通孔72、2个第一贯通孔71、2个第二贯通孔72。
如图7所示,在第二方向上排列有第二贯通孔72的第二区域B3被在第二方向上排列有第一贯通孔71的第一区域A3包围。更具体而言,第二区域B3在上风侧与第一区域A3(区域A32)相邻,在第二方向的两侧与第一区域A3(区域A31、A33)相邻。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第一区域A3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第二区域B3之前的空气。
[热交换器的变形例]
图8是表示变形例的热交换器15e的示意图。热交换器15e是变形例的热交换器15d(图7)的进一步的变形例。热交换器15e具备传热管6和翅片7c。在翅片7c,相对于空气流F5通过的第一方向形成有3列贯通孔70。
多个贯通孔70包括第一贯通孔71和第二贯通孔72。在翅片7c中,位于最上风侧的列的16个贯通孔70全部是第一贯通孔71。位于第一方向的中央的列的16个贯通孔70从上侧起依次为2个第一贯通孔71、3个第二贯通孔72、2个第一贯通孔71、2个第二贯通孔72、7个第一贯通孔71。另外,位于最下风侧的列的16个贯通孔70从上侧起依次为2个第一贯通孔71、3个第二贯通孔72、5个第一贯通孔71、4个第二贯通孔72、2个第一贯通孔71。
翅片7c包括沿着第二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一贯通孔71的第一区域A4和沿着第二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二贯通孔72的第二区域B4。在图8的例子中,区域A41~A46的6个区域分别相当于第一区域A4,区域B41~B43的3个区域分别相当于第二区域B4。
如图8所示,第二区域B4被第一区域A4包围。在图8中,示出了第二区域B4被第一区域A4包围的各种变形。例如,区域B41在下风侧开放的状态下,在上风侧与区域A42相邻,在第二方向的两侧与区域A41、A43相邻。
这样,即使在相对于第一方向存在2列的第二区域B4(区域B41)的情况下,通过以包围该第二区域B4的方式在第二方向的两侧使2列的区域A41、A43分别与该第二区域B4相邻,也能够利用第一区域A4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第二区域B4之前的空气。
区域B42在上风侧与区域A42相邻,在下风侧与区域A44相邻,在第二方向的两侧与区域A43、A45相邻。区域B42在第一方向的两侧及第二方向的两侧被第一区域A4包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第二区域B4的空气。
区域B43在下风侧开放的状态下,在上风侧与区域A45相邻,在第二方向的两侧与区域A44、A46相邻。特别是,区域A42、A45这2列的第一区域A4位于区域B43的上风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冷却沿第一方向流动的空气。
[其他]
关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也可以将其至少一部分相互任意地组合。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5a、15b、15d、15e具备:能够供制冷剂流通的传热管6;以及翅片7、7b、7c,其沿着厚度方向形成有能够供传热管6贯通的多个贯通孔70,多个贯通孔70包括有传热管6贯通的第一贯通孔71和没有传热管6贯通的第二贯通孔72,所述第一贯通孔71和所述第二贯通孔72沿着与空气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形成为多列,,翅片7包括第一贯通孔7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区域A1、A2、A3、A4和第二贯通孔72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区域B1、B2、B3、B4,第二区域B1、B2、B3、B4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或两侧与第一区域A1、A2、A3、A4相邻,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与第一区域A1、A2、A3、A4相邻。
第二区域B1、B2、B3、B4(去管区域)是没有传热管6贯通的第二贯通孔72在第二方向上排列的区域,因此,通过第二区域B1、B2、B3、B4的空气与通过第一区域A1、A2、A3、A4(传热管区域)的空气相比未被充分冷却。在本公开中,通过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利用第一区域A1、A2、A3、A4包围这样的第二区域B1、B2、B3、B4,能够利用第一区域A1、A2、A3、A4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第二区域B1、B2、B3、B4之后(或之前)的空气。由此,能够在热交换器15a、15b、15d、15e中更可靠地产生结露,因此,能够抑制在位于热交换器15a、15b、15d、15e的下风侧的部件上结露。
(2)实施方式的第一贯通孔71包括出口贯通孔73,该出口贯通孔73供在热交换器15a、15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传热管6贯通,出口贯通孔73形成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区域A1、A2相邻的位置。
在热交换器15a、15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在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传热管6中,在内部流动的大半(或者全部)的制冷剂成为气体状态。因此,在该传热管6中,几乎没有从空气吸收热而使制冷剂蒸发的余地,无法充分地冷却通过的空气。通过将供这样的传热管6贯通的出口贯通孔73形成于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区域A1、A2相邻的位置,能够利用该相邻的第一区域A1、A2更可靠地冷却通过出口贯通孔73及其附近之后(或之前)的未被充分冷却的空气。由此,能够在热交换器15a、15b中更可靠地产生结露,因此,能够抑制在位于热交换器15a、15b的下风侧的部件上结露。
(3)实施方式的出口贯通孔73形成于与第一区域A1的所述上风侧相邻的位置。
若将冷却能力低的传热管6设置于上风侧、将冷却能力高的传热管6设置于下风侧,则通过的空气逐渐被冷却,因此,和按与上述相反的顺序配置的情况相比,冷却的效率良好。出口贯通孔73供冷却能力低的传热管6贯通,因此,通过将出口贯通孔73设置于其他的第一区域A1的上风侧,能够使空气的冷却效率更好。
(4)在实施方式的翅片7中,所述上风侧的列所包括的多个贯通孔70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下风侧的列所包括的多个贯通孔70呈交错状配置。
通过以交错配置的方式形成多个贯通孔70,能够均匀地冷却通过的空气。
(5)实施方式的翅片7具有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比平均窄的狭窄部7a,多个贯通孔70中的形成于最接近狭窄部7a的位置的狭窄部贯通孔74是第一贯通孔71。
狭窄部7a的冷却能力比翅片7的其他部分低。通过将形成于最接近狭窄部7a的位置的狭窄部贯通孔74作为第一贯通孔71(有传热管6贯通的贯通孔70),能够更可靠地冷却通过这样的部分的空气。
(6)实施方式的狭窄部7a是翅片7向所述第一方向弯曲的弯曲部。
(7)实施方式的第一贯通孔71包括入口贯通孔75,该入口贯通孔75供在热交换器15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传热管6贯通,狭窄部贯通孔74是入口贯通孔75。
在热交换器15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在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传热管6中,在内部流动的大半(或者全部)的制冷剂成为液体状态。因此,在该传热管6中,制冷剂容易从空气吸收热而蒸发,能够良好地冷却通过的空气。通过将供这样的传热管6贯通的入口贯通孔75形成于冷却能力低的狭窄部7a,能够弥补狭窄部7a的冷却能力的降低。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狭窄部7a的空气。
(8)实施方式的狭窄部贯通孔74形成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第二区域B1相邻的位置。
狭窄部贯通孔74是入口贯通孔75,因此,能够良好地冷却通过狭窄部贯通孔74及其附近的空气。因此,通过将狭窄部贯通孔74形成于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区域B1相邻的位置,能够利用贯通狭窄部贯通孔74的传热管6更可靠地冷却通过第二区域B1及其附近之后(或之前)的未被充分冷却的空气。
(9)实施方式的第一贯通孔71包括入口贯通孔75,该入口贯通孔75供在热交换器15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传热管6贯通,入口贯通孔75形成于通过热交换器15的空气的风速比平均快的区域且形成于所述下风侧的列。
通过将供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传热管6贯通且成为最容易冷却的区域的入口贯通孔75形成在空气的风速比平均快的区域(即,风量多的区域),能够提高空气的冷却效率。另外,通过将这样的入口贯通孔75形成在下风侧的列,由此,通过的空气逐渐被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的冷却效率。
(10)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具备制冷剂回路4,该制冷剂回路4是压缩机11、热源侧热交换器13、减压机构14及利用侧热交换器15按照该顺序连接而成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5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15a、15b、15d、15e。
(11)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还包括对减压机构14的开度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控制部5对所述开度进行控制,使得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15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传热管6流出的制冷剂的干燥度成为规定值以上。
在进行这样的控制的空调装置1中,通过进一步减少从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液量,能够抑制过度潮湿状态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另一方面,若进行这样的控制,则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传热管6的冷却能力降低,因此,根据设置第二区域B1、B2、B3、B4的位置,通过的空气有可能未被充分冷却。在本公开的空调装置1所包括的利用侧热交换器15中,对第一区域A1、A2、A3、A4和第二区域B1、B2、B3、B4的配置进行了研究,以使通过的空气被充分冷却,因此,能解决上述控制所带来的问题。
[补充记载]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方式、细节的各种变更。
标号说明
1:空调装置;11:压缩机;12:切换机构;13:热源侧热交换器;14:减压机构;15:利用侧热交换器;15a:热交换器;15b:热交换器;15c:热交换器;15d:热交换器;15e:热交换器;16:气液分离器;2:室内单元;2a:室内单元;21:壳体;21a:前板;21b:顶板;21c:背板;21d:第一收纳板;21e:第二收纳板;21f:流路底板;22:室内风扇;23:格栅;24a:排水盘;24b:排水盘;25:挡板;26a:前部吸入口;26b:上部吸入口;26c:吹出口;3:室外单元;31:壳体;32:室外风扇;4:制冷剂回路;5:控制部;5a:室内控制部;5b:室外控制部;51:远程控制单元(遥控器);52a:处理器;52b:处理器;53a:存储器;53b:存储器;6:传热管;7:翅片;7b:翅片;7c:翅片;7a:狭窄部;70:贯通孔;71:第一贯通孔;72:第二贯通孔;73:出口贯通孔;74:狭窄部贯通孔;75:入口贯通孔;R1:房间;P1:翅片下部;P2:翅片上部;L1:中心线;L2:中心线;L3:中心线;C1:假想线;C2:假想线;D1:区域;D2:区域;A1:第一区域;A2:第一区域;A3:第一区域;A4:第一区域;A91:第一区域;A92:第一区域;B1:第二区域;B2:第二区域;B3:第二区域;B4:第二区域;B9:第二区域;A11:区域;A12:区域;A13:区域;A14:区域;A21:区域;A22:区域;A23:区域;A31:区域;A32:区域;A33:区域;A41:区域;A42:区域;A43:区域;A44:区域;A45:区域;A46:区域;B41:区域;B42:区域;B43:区域;F1:空气流;F2:空气流;F3:空气流;F4:空气流;F5:空气流;F91:空气流;F92:空气流。
Claims (11)
1.一种热交换器(15a、15b、15d、15e),其具备:
能够供制冷剂流通的传热管(6);以及
翅片(7、7b、7c),其沿着厚度方向形成有能够供所述传热管(6)贯通的多个贯通孔(70),
所述多个贯通孔(70)包括有所述传热管(6)贯通的第一贯通孔(71)以及没有所述传热管(6)贯通的第二贯通孔(72),所述第一贯通孔(71)和所述第二贯通孔(72)沿着与空气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形成为多列,
所述翅片(7)包括所述第一贯通孔(71)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区域(A1、A2、A3、A4)、以及所述第二贯通孔(72)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区域(B1、B2、B3、B4),
所述第二区域(B1、B2、B3、B4)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或两侧与所述第一区域(A1、A2、A3、A4)相邻,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与所述第一区域(A1、A2、A3、A4)相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15a、15b),其中,
所述第一贯通孔(71)包括出口贯通孔(73),该出口贯通孔(73)供在所述热交换器(15a、15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所述传热管(6)贯通,
所述出口贯通孔(73)形成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区域(A1、A2)相邻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15a),其中,
所述出口贯通孔(73)形成于与所述第一区域(A1)的所述上风侧相邻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15a、15b、15d、15e),其中,
在所述翅片(7)中,所述上风侧的列所包括的所述多个贯通孔(70)形成为,相对于所述下风侧的列所包括的所述多个贯通孔(70)交错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15a),其中,
所述翅片(7)具有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平均窄的狭窄部(7a),
所述多个贯通孔(70)中的形成于最靠近所述狭窄部(7a)的位置的狭窄部贯通孔(74)是所述第一贯通孔(7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15a),其中,
所述狭窄部(7a)是所述翅片(7)向所述第一方向弯曲的弯曲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热交换器(15a),其中,
所述第一贯通孔(71)包括入口贯通孔(75),该入口贯通孔(75)供在所述热交换器(15)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所述传热管(6)贯通,
所述狭窄部贯通孔(74)是所述入口贯通孔(7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15a),其中,
所述狭窄部贯通孔(74)形成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区域(B1)相邻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15a),其中,
所述第一贯通孔(71)包括入口贯通孔(75),该入口贯通孔(75)供在所述热交换器(15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入口的所述传热管(6)贯通,
所述入口贯通孔(75)形成于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5a)的空气的风速比平均快的区域(D1)且形成于所述下风侧的列。
10.一种空调装置(1),其具备制冷剂回路(4),该制冷剂回路(4)是压缩机(11)、热源侧热交换器(13)、减压机构(14)及利用侧热交换器(15)按照该顺序连接而成的,
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15)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15a、15b、15d、15e)。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中,
所述空调装置(1)还具备对所述减压机构(14)的开度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
所述控制部(5)对所述开度进行控制,使得从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15)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时成为制冷剂的出口的所述传热管(6)流出的制冷剂的干燥度成为规定值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56954 | 2021-09-27 | ||
JP2021156954A JP7208558B1 (ja) | 2021-09-27 | 2021-09-27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PCT/JP2022/022910 WO2023047716A1 (ja) | 2021-09-27 | 2022-06-07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980688A true CN117980688A (zh) | 2024-05-03 |
Family
ID=84974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63692.7A Pending CN117980688A (zh) | 2021-09-27 | 2022-06-07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240824A1 (zh) |
EP (1) | EP4411304A1 (zh) |
JP (1) | JP7208558B1 (zh) |
CN (1) | CN117980688A (zh) |
WO (1) | WO2023047716A1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1754A (zh) * | 2005-08-08 | 2007-09-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机及空调机的制造方法 |
JP2012229897A (ja) * | 2011-04-27 | 2012-11-22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JP2015127607A (ja) * | 2013-12-27 | 2015-07-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JP2015137806A (ja) * | 2014-01-22 | 2015-07-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US20170276391A1 (en) * | 2014-11-19 | 2017-09-2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08369072A (zh) * | 2015-12-17 | 2018-08-0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28168U (ja) * | 1984-02-07 | 1985-08-2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フイン付熱交換器 |
JPS6458995A (en) * | 1987-08-28 | 1989-03-06 | Matsushita Refrigeration | Fin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
KR100388801B1 (ko) * | 2000-10-10 | 2003-06-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열교환기 |
JP2016044830A (ja) * | 2014-08-20 | 2016-04-04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2021
- 2021-09-27 JP JP2021156954A patent/JP7208558B1/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6-07 EP EP22872474.6A patent/EP441130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6-07 WO PCT/JP2022/022910 patent/WO202304771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6-07 CN CN202280063692.7A patent/CN117980688A/zh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3-27 US US18/618,623 patent/US20240240824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1754A (zh) * | 2005-08-08 | 2007-09-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机及空调机的制造方法 |
JP2012229897A (ja) * | 2011-04-27 | 2012-11-22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JP2015127607A (ja) * | 2013-12-27 | 2015-07-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JP2015137806A (ja) * | 2014-01-22 | 2015-07-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US20170276391A1 (en) * | 2014-11-19 | 2017-09-2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08369072A (zh) * | 2015-12-17 | 2018-08-0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240824A1 (en) | 2024-07-18 |
JP2023047822A (ja) | 2023-04-06 |
WO2023047716A1 (ja) | 2023-03-30 |
EP4411304A1 (en) | 2024-08-07 |
JP7208558B1 (ja) | 2023-0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0240661A1 (ja) | 除湿装置 | |
JP5199041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5493736B2 (ja) | 空調室外機 | |
JP5807668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7378502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02892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7980688A (zh) |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 |
JPH0719514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
CN215951581U (zh) | 空调装置 | |
JP5195135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6847328B1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21255916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111936792B (zh) | 空调机 | |
JPH10246506A (ja) |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 |
CN113498471A (zh) | 空调机 | |
WO2019155571A1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H10160189A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100600070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214664850U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18922669A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JP7394722B2 (ja) | 除湿装置 | |
EP4283219A1 (en) | Out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designing outdoor unit | |
WO2023190121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KR100615786B1 (ko) | 전면 흡토출 방식의 공기조화기용 대용량 실외기 | |
WO2019180764A1 (ja) | 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