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4618A - 座椅安全带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安全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44618A
CN117944618A CN202311408912.8A CN202311408912A CN117944618A CN 117944618 A CN117944618 A CN 117944618A CN 202311408912 A CN202311408912 A CN 202311408912A CN 117944618 A CN117944618 A CN 1179446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vehicle
belt
seat belt
b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089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野光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944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446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6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195Anchoring device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e.g. means of the through-anchor or splitted reel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3/00Arrangement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interiors
    • B60Q3/70Arrangement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interi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022/1806Anchoring devices for buck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其对在侧面碰撞等车辆的紧急情况时将座椅安全带解开会变得困难的情况进行抑制。座椅安全带装置(10)具备:座椅安全带(24),其被形成为带状;舌板(26),其被座椅安全带(24)插穿;扣环(28);带端部卡止部(32)。扣环(28)被设置在车辆的座椅(12)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处,以供舌板(26)以可拆装的方式来进行卡止。带端部卡止部(32)被设置在车辆的座椅(12)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处,以供座椅安全带(24)的端部进行卡止。此外,带端部卡止部(32)具有应急按钮(46),所述应急按钮(46)通过在车辆的紧急情况时被车辆的乘员操作从而能够使座椅安全带(24)的端部脱离。

Description

座椅安全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7-03940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其通过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使驾驶员座等座椅旋转,从而能够将驾驶员座等座椅切换为朝向车辆的前方侧的状态和朝向车辆的后方侧的状态。
另外,当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使搭载有具备佩戴在落座乘员身上的座椅安全带、供座椅安全带插穿的舌板、和供舌板卡合的扣环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座椅旋转时,考虑到扣环被配置在车辆的侧车门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如果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则侧车门会向车厢内侧发生位移,从而会使扣环与侧车门之间的间隔变小。其结果为,认为会使扣环的操作变难,从而会导致将座椅安全带解开会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公开考虑到上述事实,获得一种能够对在侧面碰撞等车辆的紧急情况时将座椅安全带解开变得困难的情况进行抑制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第一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备:座椅安全带,其被形成为带状;舌板,其被所述座椅安全带插穿;扣环,其被设置在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处,以供所述舌板以可拆装的方式来进行卡止;带端部卡止部,其被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处,以供所述座椅安全带的端部进行卡止,并具有脱离操作部,所述脱离操作部通过在所述车辆的紧急情况时被所述车辆的乘员操作从而能够使所述座椅安全带的端部脱离。
根据第一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通过由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使舌板卡止到扣环中,从而使座椅安全带被佩戴在该乘员身上。在此,在侧面碰撞等车辆的紧急情况时由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对扣环进行操作以使舌板从扣环中脱离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该乘员能够对带端部卡止部的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当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对带端部卡止部的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时,座椅安全带的端部会从带端部卡止部中脱离。由此,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能够将座椅安全带解开。
第二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为,在第一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还具备预张紧器部,所述预张紧器部通过在所述车辆的紧急情况时将所述带端部卡止部拉入从而消除所述座椅安全带的松弛,在所述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前的状态下,所述带端部卡止部被配置在所述车辆的乘员无法对所述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的位置处,在所述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后的状态下,所述带端部卡止部被配置在所述车辆的乘员能够对所述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的位置处。
根据第二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前的状态下,车辆的乘员无法对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在此,当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时,使带端部卡止部被拉入,从而使座椅安全带的松弛被消除。此外,当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时,带端部卡止部被配置在车辆的乘员能够对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的位置处。而且,在由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对扣环进行操作以使舌板从扣环中脱离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该乘员能够对带端部卡止部的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当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对带端部卡止部的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时,座椅安全带的端部会从带端部卡止部中脱离。由此,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能够将座椅安全带解开。
第三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为,在第二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还具备被覆部件,所述被覆部件将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侧和落座于所述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侧隔开,并且在所述被覆部件的一部分处形成有开口,在所述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前的状态下,所述脱离操作部被所述被覆部件所覆盖,在所述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后的状态下,所述脱离操作部被配置在与所述开口重叠的位置处。
根据第三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前的状态下,脱离操作部由被覆部件所覆盖。因此,车辆的乘员无法对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在此,在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后的状态下,脱离操作部被配置在与开口重叠的位置处。而且,在由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对扣环进行操作以使舌板从扣环中脱离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该乘员能够通过被形成在被覆部件上的开口来对带端部卡止部的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当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通过被形成在被覆部件上的开口来对带端部卡止部的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时,座椅安全带的端部会从带端部卡止部中脱离。由此,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能够将座椅安全带解开。
第四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为,在第一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以包括带端部卡止部主体、和被支承在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主体上的所述脱离操作部的方式而构成,在所述车辆的通常情况下,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主体和所述脱离操作部成为彼此相同的颜色或同色系颜色,在所述车辆的紧急情况时,使所述脱离操作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点亮。
根据第四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车辆的通常情况下,带端部卡止部主体和脱离操作部成为彼此相同的颜色或同色系颜色。由此,在车辆的通常情况下,能够在带端部卡止部中使与脱离操作部相对应的部分并不醒目。与此相对,在车辆的紧急情况时,使脱离操作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点亮。由此,在车辆的紧急情况时,能够在带端部卡止部中使与脱离操作部相对应的部分变得醒目。
第五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为,在第一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在所述扣环上设置有扣环侧脱离操作部,所述扣环侧脱离操作部通过被所述车辆的乘员操作从而能够使所述舌板脱离,为了使所述座椅安全带的端部能够从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中脱离而所需的对于所述脱离操作部的操作载荷被设定为,与为了使所述舌板能够从所述扣环中脱离而所需的对于所述扣环侧脱离操作部的操作载荷相比而较高的操作载荷。
根据第五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为了使座椅安全带的端部能够从带端部卡止部中脱离而所需的对于脱离操作部的操作载荷被设定为,与为了使舌板能够从扣环中脱离而所需的对于扣环侧脱离操作部的操作载荷相比而较高的操作载荷。由此,即使设为以与扣环侧脱离操作部同样的操作载荷来对脱离操作部进行了操作,也能够使座椅安全带的端部无法从带端部卡止部中脱出。
第六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为,在第一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以包括带端部卡止部主体、和被支承在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主体上的所述脱离操作部的方式而构成,所述扣环以包括扣环主体和扣环侧脱离操作部的方式而构成,所述扣环侧脱离操作部被支承在所述扣环主体上并且通过被所述车辆的乘员操作从而能够使所述舌板脱离,所述脱离操作部相对于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主体的位置被配置在,与所述扣环侧脱离操作部相对于所述扣环主体的位置相比而向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主体侧进深了的位置处。
根据第六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脱离操作部相对于带端部卡止部主体的位置被配置在,与扣环侧脱离操作部相对于扣环主体的位置相比而向带端部卡止部主体侧进深了的位置处。由此,能够对车辆的乘员以与扣环弄错了的方式而对带端部卡止部的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的情况进行抑制。
第七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备:座椅安全带,其被形成为带状;舌板,其被所述座椅安全带插穿;扣环,其被设置在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处,以供所述舌板以可拆装的方式来进行卡止;操作空间形成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且相对于所述扣环而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处,并且在朝向所述扣环侧被按压之际,所述操作空间形成部件以在其与所述扣环之间确保有能够对所述扣环进行操作的空间的状态而与所述扣环一起向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进行位移。
根据第七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通过由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使舌板卡止到扣环中,从而使座椅安全带被佩戴在该乘员身上。在此,当在侧面碰撞等车辆的紧急情况时操作空间形成部件朝朝向扣环侧被按压时,操作空间形成部件以在其与扣环之间确保有能够对该扣环进行操作的空间的状态而与扣环一起向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进行位移。因此,即使在车辆的紧急情况时,也能够由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对扣环进行操作以使舌板从扣环中脱离。由此,落座于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能够将座椅安全带解开。
第八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为,在第七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在相对于所述操作空间形成部件而靠所述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处设置有变形部件,随着所述操作空间形成部件向所述扣环侧被按压从而所述变形部件向所述操作空间形成部件的相反侧进行变形。
根据第八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相对于操作空间形成部件而靠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处设置有变形部件。随着操作空间形成部件向扣环侧被按压,从而该变形部件会向操作空间形成部件的相反侧进行变形。由此,能够以与变形部件发生变形的量相对应的量而对操作空间形成部件向扣环侧的位移进行抑制。
本公开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以下的优异的效果,即,能够对在侧面碰撞等车辆的紧急情况时将座椅安全带解开变得困难的情况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而详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车辆的座椅的主视图,且其表示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前的状态。
图2为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对被覆部件进行观察的示意图,且其表示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前的状态。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车辆的座椅的主视图,且其表示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后的状态。
图4为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对被覆部件进行观察的示意图,且其表示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后的状态。
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车辆的座椅的主视图,且其表示座椅安全带的端部从带端部卡止部中脱出了的状态。
图6为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带端部卡止部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主视图,且其表示脱离操作部被点亮之前的状态。
图7为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带端部卡止部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主视图,且其表示脱离操作部被点亮了的状态。
图8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带端部卡止部的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侧视图,且其表示脱离操作部被点亮了的状态。
图9为将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带端部卡止部以及座椅安全带的端部放大表示的放大主视图,且其仅对脱离操作部周边在剖视观察下进行表示;
图10为将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带端部卡止部以及座椅安全带的端部放大表示的放大侧视图。
图11为将第六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扣环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主视图,且其表示车辆发生侧面碰撞之前的状态。
图12为将第六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扣环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主视图,且其表示车辆发生侧面碰撞之后的状态。
图13为将第七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扣环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主视图,且其表示车辆发生侧面碰撞之前的状态。
图14为将第七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扣环周边放大表示的放大主视图,且其表示车辆发生侧面碰撞之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
使用图1至图5,来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被设置在车辆的座椅12上。在此,作为一个示例,设置有座椅12的车辆为能够在乘员不进行驾驶操作的条件下行驶的自动驾驶车辆。座椅12具备对落座乘员的臀部从座椅下方侧进行支承的坐垫14、对落座乘员的背部从座椅后方侧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16、和对落座乘员的头部从座椅后方侧进行支承的头枕18。另外,座椅前方侧、座椅后方侧、座椅左侧以及座椅右侧分别表示从落座于座椅12上的乘员视角进行观察时的座椅前方侧、后方侧、右侧以及左侧。此外,座椅左侧以及座椅右侧的各方向与座椅宽度方向一致。以下,在仅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事先特别说明,则设为表示座椅前后方向的前后、座椅上下方向的上下、座椅左右方向的左右。
在座椅12与车辆的地板20之间,设置有对该座椅12以使之能够以上下方向为轴向来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的旋转支承部22。通过具有该旋转支承部22,从而能够使座椅12在被朝向前方侧的状态和被朝向后方侧的状态之间进行旋转。此外,在旋转支承部22上,设置有对座椅12的旋转进行锁止的锁止机构。由此,能够使座椅12保持被朝向前方侧的状态以及被朝向后方侧的状态的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为所谓的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该座椅安全带装置10具备被形成为带状的座椅安全带(织带部分)24、收卷有座椅安全带24的伸缩装置25、被座椅安全带24插穿的舌板26、和供舌板26进行卡合的扣环28。此外,座椅安全带装置10还具备被固定在座椅安全带24中的和被收卷至伸缩装置25中的一侧为相反侧的端部处的卡止部件30、供卡止部件30进行卡止的带端部卡止部32、和对带端部卡止部32进行覆盖的被覆部件34。并且,座椅安全带装置10还具备在车辆的紧急情况时消除座椅安全带24的松弛的预张紧器部36。
座椅安全带24的一侧被收卷至固定在座椅靠背16内的伸缩装置25中。此外,在座椅安全带24的另一侧的端部处固定有卡止部件30。
扣环28具备扣环主体38、和被支承在扣环主体38上并且作为被车辆的乘员操作的扣环侧脱离操作部的扣环侧按钮40。扣环主体38经由连接部件42而被固定在坐垫14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的端部处。在扣环主体38中,对舌板26的一部分以被插入的状态而进行卡止。而且,通过将扣环侧按钮40相对于扣环主体38而朝向下方侧按下,从而能够使舌板26从扣环主体38中脱出。即,舌板26相对于扣环28而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卡止。
带端部卡止部32的基本结构成为与扣环28同样的结构。带端部卡止部32具备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和被支承在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上的作为脱离操作部的应急按钮46。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经由连接部件48而被固定在坐垫14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端部处。在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中,对卡止部件30以被插入的状态而进行卡止。而且,通过将应急按钮46相对于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而朝向下方侧按下,从而能够使卡止部件30从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中脱出。
连接部件48被连接在预张紧器部36上。而且,通过预张紧器部36进行工作,从而使连接部件48朝向下方侧被拉入。由此,与连接部件48相连的带端部卡止部32会向下方侧被拉入,从而使座椅安全带24的松弛被消除。
被覆部件34被形成为板状,且其大部分以被配置在坐垫14与带端部卡止部32之间的状态而被固定在坐垫14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端部处。由此,被覆部件34将带端部卡止部32侧和落座于车辆的座椅12上的乘员侧隔开。如图2所示,被覆部件34具备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落座于座椅12上的乘员侧)进行观察时呈扇形形状的扇板部50。在该扇板部50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处形成有矩形形状的开口52。在此,在预张紧器部36进行工作之前的状态下,带端部卡止部32的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被配置在与开口5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带端部卡止部32的应急按钮46通过被覆部件34而被覆盖。由此,在预张紧器部36进行工作之前的状态下,带端部卡止部32被配置在车辆的乘员无法对应急按钮46进行操作的位置处。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通过由落座于座椅12上的乘员使舌板26卡止到扣环28的扣环主体38中,从而使座椅安全带24被佩戴在该乘员身上。
在此,如图2所示,在车辆的通常情况下,带端部卡止部32的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被配置在与被覆部件34的开口5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并且带端部卡止部32的应急按钮46通过被覆部件34而被覆盖。因此,可以抑制在车辆的通常情况下落座于座椅12上的乘员将带端部卡止部32的应急按钮46错误地按下的情况。另外,车辆的通常情况是指车辆处于行驶中的状态或处于停止中的状态,且为由碰撞等所产生的异常的加速度并未作用于该车辆的状态。
此外,在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等时的车辆的紧急情况时,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那样,预张紧器部36进行工作。当预张紧器部36进行工作时,连接部件48朝向下方侧被拉入,从而与连接部件48相连的带端部卡止部32朝向下方侧被拉入。由此,座椅安全带24的松弛被消除,落座于座椅12上的乘员的由座椅安全带24所带来的约束力提高。此外,当伴随着预张紧器部36的工作而使得带端部卡止部32朝向下方侧被拉入时,带端部卡止部32的应急按钮46被配置在与被覆部件34的开口5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处。由此,在预张紧器部36进行工作之后的状态下,带端部卡止部32被配置在车辆的乘员能够对应急按钮46进行操作的位置处。
另外,在能够使座椅12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的车辆中,存在当使座椅12朝向后方侧之际扣环28被配置在侧车门54侧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图3中以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在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侧车门54会朝向扣环28侧进行位移,从而使得对扣环28的扣环侧按钮40进行操作的空间变小。其结果为,认为落座于座椅12上的乘员将扣环28的扣环侧按钮40按下以使舌板26从扣环主体38中脱离会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该乘员能够通过被覆部件34的开口52来对带端部卡止部32的应急按钮46进行操作。当落座于座椅12上的乘员对带端部卡止部32的应急按钮46进行操作时,如图5所示的那样,卡止部件30会从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中脱离。即,座椅安全带24的另一方侧的端部会从带端部卡止部32中脱离。由此,落座于座椅12上的乘员能够将座椅安全带24解开。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中,能够对在发生侧面碰撞等车辆的紧急情况时将座椅安全带24解开变得困难的情况进行抑制。
(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56、58)
接下来,使用图6至图8,来对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56、58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56、58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相对应的部件以及部分,有时会标注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相对应的部件以及部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6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56中,使用彼此相同的颜色或同色系颜色的素材来形成在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中可被乘员目视确认的部分以及在应急按钮46中可被乘员目视确认的部分。另外,同色系颜色是指色相接近的颜色。例如,黑和灰为同色系颜色,橙和红为同色系颜色。此外,应急按钮46使用能够透过光的素材来形成。并且,在应急按钮46的内侧处设置有光源。
在以上所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56中,在车辆的通常情况下,在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中可被乘员目视确认的部分以及在应急按钮46中可被乘员目视确认的部分成为彼此相同的颜色或同色系颜色。由此,在车辆的通常情况下,能够使在带端部卡止部32中与应急按钮46相对应的部分并不醒目。与此相对,如图7所示,在车辆的紧急情况时,使被设置在应急按钮46的内侧处的光源发光。由此,光源的光会透过应急按钮46而使应急按钮46发光。换而言之,应急按钮46会被点亮。作为一个示例,应急按钮46呈红色或橙色地发光。如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56中,能够在车辆的紧急情况时使在带端部卡止部32中与应急按钮46相对应的部分变得醒目。
如图8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58成为除了使应急按钮46以浮现出“PUSH”这样的文字的方式来发光之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56同样的结构。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58中,也能够在车辆的通常情况下使在带端部卡止部32中与应急按钮46相对应的部分并不醒目。此外,能够在车辆的紧急情况时使在带端部卡止部32中与应急按钮46相对应的部分变得醒目。并且,能够通过“PUSH”这样的文字来向乘员传达应急按钮46的操作方法。
(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0、62)
接下来,使用图9以及图10,来对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0、62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在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0、62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相对应的部件以及部分,有时会标注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相对应的部件以及部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0中,应急按钮46相对于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的位置被配置在,与扣环侧按钮40相对于扣环主体38(参照图1)的位置相比而向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的内侧进深了的位置处。在此,如图1所示,在扣环侧按钮40中由乘员所按下的部分向扣环主体38的外侧露出。与此相对,如图9所示,在应急按钮46中由乘员所按下的部分位于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的内侧处。在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操作孔64。应急按钮46被配置在该操作孔64的下方侧处。
在以上所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0中,如果不将手指插入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上被形成的操作孔64中,则无法将应急按钮46按下。由此,能够对乘员以与扣环28弄错了的方式而对带端部卡止部32的应急按钮46进行操作的情况进行抑制。
如图10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2中,为了使卡止部件30能够从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中脱离而所需的对于应急按钮46的操作载荷F被设定为,与为了使舌板26能够从扣环主体38中脱离而所需的对于扣环侧按钮40(参照图1)的操作载荷相比而较高的操作载荷。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2中,作为一个示例,为了使卡止部件30能够从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中脱离而所需的对于应急按钮46的操作载荷F被设定为,相对于为了使舌板26能够从扣环主体38中脱离而所需的对于扣环侧按钮40(参照图1)的操作载荷而为两倍的操作载荷。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2中,为了使卡止部件30能够从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中脱离而所需的对于应急按钮46的操作载荷F以上述方式而被进行了设定。由此,即使设为以与扣环侧按钮40同样的操作载荷而对应急按钮46进行了操作,也能够使卡止部件30无法从带端部卡止部主体44中脱出。
(第六实施方式以及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6、68)
接下来,使用图11至图14,来对第六实施方式以及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6、68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在第六实施方式以及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6、68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相对应的部件以及部分,有时会标注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相对应的部件以及部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此外,对于在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8中与第六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6相对应的部件以及部分,有时会标注和与第六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6相对应的部件以及部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6中,在相对于扣环28而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处设置有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被形成为以座椅宽度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其上端部70B相对于下端部70A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平缓地倾斜。此外,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的下端部70A经由未图示的结合部件而被固定在连接部件42上。在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的下端部70A被固定于连接部件42上的状态下,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的上端部70B相对于扣环28而向上方侧延伸。
在以上所说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6中,如图12所示的那样,当伴随着车辆发生侧面碰撞从而侧车门54从以实线所示的位置起朝向座椅12侧位移至以虚线所示的位置为止时,侧车门54的一部分会对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朝向扣环28侧进行按压。当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朝向扣环28侧被按压时,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会和扣环28一起向左侧进行位移。在此,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6中,在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和扣环28一起向左侧进行位移之际,将会在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与扣环28之间确保能够对该扣环28进行操作的空间。因此,即使在车辆的侧面碰撞后,也能够由落座于座椅12上的乘员对扣环28的扣环侧按钮40进行操作以使舌板26从扣环主体38中脱离。由此,落座于座椅12上的乘员能够将座椅安全带24解开。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6中,能够对在侧面碰撞等车辆的紧急情况时将座椅安全带24解开变得困难的情况进行抑制。
如图13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8具备变形部件72,所述变形部件72被配置在相对于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的上端部70B而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处。作为一个示例,该变形部件72成为侧车门54的内装材料的一部分。
在以上所说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8中,如图14所示的那样,当伴随着车辆发生侧面碰撞从而侧车门54从以实线所示的位置起朝向座椅12侧位移至以虚线所示的位置为止时,侧车门54的一部分会对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朝向扣环28侧进行按压。当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朝向扣环28侧被按压时,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会和扣环28一起向左侧进行位移。在此,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68中,在侧车门54的一部分对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朝向扣环28侧进行按压之际,变形部件72会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被压溃的方式而发生变形。例如,变形部件72向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的相反侧进行变形。由此,能够以与变形部件72发生变形的量相对应的量而对操作空间形成部件70向扣环28侧的位移进行抑制。
另外,以上所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的各发明的技术思想也能够相互进行组合。
虽然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当然,除上述以外还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Claims (8)

1.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具备:
座椅安全带,其被形成为带状;
舌板,其被所述座椅安全带插穿;
扣环,其被设置在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处,以供所述舌板以可拆装的方式来进行卡止;
带端部卡止部,其被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处,以供所述座椅安全带的端部进行卡止,并具有脱离操作部,所述脱离操作部通过在所述车辆的紧急情况时被所述车辆的乘员操作从而能够使所述座椅安全带的端部脱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
还具备预张紧器部,所述预张紧器部通过在所述车辆的紧急情况时将所述带端部卡止部拉入从而消除所述座椅安全带的松弛,
在所述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前的状态下,所述带端部卡止部被配置在所述车辆的乘员无法对所述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的位置处,
在所述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后的状态下,所述带端部卡止部被配置在所述车辆的乘员能够对所述脱离操作部进行操作的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
还具备被覆部件,所述被覆部件将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侧和落座于所述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侧隔开,并且在所述被覆部件的一部分处形成有开口,
在所述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前的状态下,所述脱离操作部被所述被覆部件所覆盖,
在所述预张紧器部进行工作之后的状态下,所述脱离操作部被配置在与所述开口重叠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
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以包括带端部卡止部主体、和被支承在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主体上的所述脱离操作部的方式而构成,
在所述车辆的通常情况下,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主体和所述脱离操作部成为彼此相同的颜色或同色系颜色,
在所述车辆的紧急情况时,使所述脱离操作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点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
在所述扣环上设置有扣环侧脱离操作部,所述扣环侧脱离操作部通过被所述车辆的乘员操作从而能够使所述舌板脱离,
为了使所述座椅安全带的端部能够从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中脱离而所需的对于所述脱离操作部的操作载荷被设定为,与为了使所述舌板能够从所述扣环中脱离而所需的对于所述扣环侧脱离操作部的操作载荷相比而较高的操作载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
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以包括带端部卡止部主体、和被支承在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主体上的所述脱离操作部的方式而构成,
所述扣环以包括扣环主体和扣环侧脱离操作部的方式而构成,所述扣环侧脱离操作部被支承在所述扣环主体上并且通过被所述车辆的乘员操作从而能够使所述舌板脱离,
所述脱离操作部相对于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主体的位置被配置在,与所述扣环侧脱离操作部相对于所述扣环主体的位置相比而向所述带端部卡止部主体侧进深了的位置处。
7.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具备:
座椅安全带,其被形成为带状;
舌板,其被所述座椅安全带插穿;
扣环,其被设置在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处,以供所述舌板以可拆装的方式来进行卡止;
操作空间形成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一侧且相对于所述扣环而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处,并且在朝向所述扣环侧被按压之际,所述操作空间形成部件以在其与所述扣环之间确保有能够对所述扣环进行操作的空间的状态而与所述扣环一起向座椅宽度方向另一侧进行位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中,
在相对于所述操作空间形成部件而靠所述车辆的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处设置有变形部件,随着所述操作空间形成部件向所述扣环侧被按压从而所述变形部件向所述操作空间形成部件的相反侧进行变形。
CN202311408912.8A 2022-10-31 2023-10-27 座椅安全带装置 Pending CN1179446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75008A JP2024065914A (ja) 2022-10-31 2022-10-31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22-175008 2022-10-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4618A true CN117944618A (zh) 2024-04-30

Family

ID=90628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08912.8A Pending CN117944618A (zh) 2022-10-31 2023-10-27 座椅安全带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40353A1 (zh)
JP (1) JP2024065914A (zh)
CN (1) CN117944618A (zh)
DE (1) DE10202312663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39400A (ja) 2015-08-20 2017-02-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運転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40353A1 (en) 2024-05-02
DE102023126633A1 (de) 2024-05-02
JP2024065914A (ja) 202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45411A (en) Inflatable seat belt apparatus
US8375530B2 (en) Remotely-actuated seat belt buckle
US4688849A (en) Child passenger securing apparatus for use in vehicle
EP2644444B1 (en) Seat back movement prevention device of belt-in seat
US7963614B2 (en) Seat belt buckle
US20060213040A1 (en) Non-inertial release safety restraint belt buckle systems
US3804192A (en) Seat belt responsive engine enabling device
US7874590B1 (en) Safety belt
KR101584018B1 (ko) 자동차의 시트벨트
CN108068749B (zh) 座椅安全带总成
US9902354B2 (en) Vehicle pre-crash seat belt device
US5368328A (en) Infant-restraining protective seat having inflatable seat belt
CN214112487U (zh) 一种安全带装置及其无b柱对开门车辆
US8020894B2 (en) Seat belt system
GB2260781A (en) Infant-restraining protective seat having an inflatable seat belt
CN117944618A (zh) 座椅安全带装置
JP2018176914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4289328A (en) Seat belt system
JP3896747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3166642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JPH09132112A (ja) 自動車の後部中央座席の三点式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2087208A (ja) シートベルトの取付構造
JP2019014459A (ja)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CN112168509B (zh) 轮椅乘坐者用约束装置
JP696116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車両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