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1114A - 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1114A
CN117881114A CN202211235615.3A CN202211235615A CN117881114A CN 117881114 A CN117881114 A CN 117881114A CN 202211235615 A CN202211235615 A CN 202211235615A CN 117881114 A CN117881114 A CN 1178811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cover
assembly
display devic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356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凯璇
张正楠
崔品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3561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811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81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11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和车辆,其中,所述盖板组件安装于显示设备的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容置腔;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为透光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用于盖合所述容置腔对应的开口;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模组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二盖板用于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密封,所述第二盖板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盖板的面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利用双层盖板,使得盖板与外壳的安装不再增加黑边,实现了显示设备例如车载产品极限黑边。

Description

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载液晶显示面板的发展,以及车载显示技术的愈发完善,汽车厂商对于窄边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窄边框,是指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到显示面板总成最外边缘的距离越窄越好。
而显示设备的边框宽度与显示面板的黑边宽度息息相关,往往显示面板的黑边越大,显示设备的边框相应越宽,显示面板的黑边越小,显示设备的边框相应也越窄。然而,传统显示设备的黑边很难做到极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和车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安装于显示设备的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容置腔;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为透光盖板;
所述第一盖板,用于盖合所述容置腔对应的开口;
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模组依次层叠设置;
所述第二盖板用于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密封,所述第二盖板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盖板的面积。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第一边框;所述第一边框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盖板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第二盖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边框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二盖板的端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边框的内周面所在的平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盖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显示模组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部分相对所述第一部分弯折,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边框的内周面平行。
可选地,所述外壳还包括:第二边框,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一盖板的端面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边框凸出在所述第一边框的内周面,所述第二盖板面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还与所述第二边框之间形成密封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一体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通过光学胶粘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盖板设有第一遮光区域,所述第一遮光区域靠近所述第一盖板的侧缘设置;
所述第二盖板设有第二遮光区域,所述第二遮光区域靠近所述第二盖板的侧缘设置;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在所述第二盖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遮光区域部分重叠。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具有开口;以及,
盖板组件。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共同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前壳形成所述开口,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前壳之间形成密封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模组;以及,
壳体组件,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壳体组件的容置腔内,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显示面板通过光学胶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显示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层盖板后,第一盖板的黑边仅需要保证防漏光效果即可,并不需要延长黑边来与外壳连接,即第一盖板与外壳的安装不再增加黑边。通过第二盖板与外壳之间形成密封结构,整个显示设备并不依靠第二盖板上的黑边来防漏光,故而第二盖板可以充分利用其上原有的黑边区域来连接外壳,即第二盖板同样不需要额外增加黑边来与外壳固定。同时,第二盖板与外壳固定,相当于实现了第一盖板与外壳的间接固定,第一盖板的侧缘与外壳之间省去了额外的胶体固定,缩小了设置在第一盖板上的黑边宽度,达到了极窄边框的目的。如此,利用双层盖板后,使得盖板与外壳的安装不再增加黑边,实现了显示设备例如车载产品极限黑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设备的剖切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第一盖板 24 光学胶 34 后壳
11 第一遮光区域 30 外壳 40 显示模组
12 密封胶 31 容置腔 41 显示面板
20 第二盖板 32 开口 42 背光模组
21 第二遮光区域 33 前壳 50 支架
22 密封胶 331 第一边框 51 过线孔
23 光学胶 332 第二边框 60 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则“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则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以及车辆,通过采用两块盖板,可以有效地缩短显示设备的黑边宽度,实现极窄黑边。
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盖板组件和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盖板组件包括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壳体组件包括外壳30和盖板组件。
其中,外壳30内形成一容置腔31,容置腔31具有开口32,开口32和容置腔31连通。该外壳30作为整个显示设备的壳体结构,可以将显示设备的显示模组40等零部件包裹在内,同时,通过第一盖板10或者第二盖板20进行密封,可以实现容置腔31的密封,防止水汽、灰尘等进入容置腔31内而接触到显示模组40。
以显示设备的使用状态为例,显示设备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显示设备背离用户的一侧为后,故而外壳30的开口32是朝前开设的。
第一盖板10盖合开口32;第二盖板20和第一盖板10层叠设置并相互固定,且第二盖板20设置在第一盖板10面向容置腔31的一侧,即第二盖板20位于容置腔31内。同时,第二盖板20用于与外壳30的内壁密封,即使得开口32被密封。
上述中,由于第二盖板20已经与外壳30的内壁密封,将显示模组40密封在容置腔31内,因此,第一盖板10的侧缘可以与外壳30的内壁不进行密封,当然,也可以将第一盖板10的侧缘与外壳30的内壁密封,实现多重密封防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20位于显示屏所在平面对应的面积可以等于第一盖板10的面积,在具体设置时,可以将第二盖板20位于显示屏所在平面对应的边缘与第一盖板10的边缘对齐设置,即第二盖板20位于显示屏所在平面和第一盖板10完全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20位于显示屏所在平面对应的边缘与第一盖板10的边缘对齐设置。第二盖板20可以弯折,即第二盖板20的边缘向外壳30的侧壁弯折,弯折的部分可以与显示屏所在平面垂直,使得弯折的部分可以与外壳30的内侧壁平行或接触,使得弯折的部分可以与外壳30的内侧壁进行密封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20的面积大于第一盖板10的面积,在具体设置时,可将第二盖板20的中心与第一盖板10的中心对齐设置,由此第二盖板20的四周显露在第一盖板10外,且第二盖板20未被第一盖板10遮挡的区域各处的宽度一致。
进一步地,第一盖板10面向第二盖板20的表面设有第一遮光区域11,第一遮光区域11呈环状,并靠近第一盖板10的侧缘设置。第二盖板20背离第一盖板10的表面设有第二遮光区域21,第二遮光区域21呈环状,并靠近第二盖板20的侧缘设置。
第一遮光区域11和第二遮光区域21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遮挡显示设备内部结构,另一方面第一遮光区域11和第二遮光区域21用于防止屏幕漏光。第一遮光区域11所在的区域通常形成显示设备的黑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环状包括闭合环状和非闭合环状两种形式。非闭合环状指的是具有缺口的类似于环形的结构。
第一遮光区域11和第二遮光区域21采用遮光材质,降低光线的透光率,或者完全阻隔光线通过。
对于传统的显示设备,盖板搭接在外壳30的上侧面,且仅设置一层盖板,而为了实现盖板与外壳30的固定,必然需要延长盖板的尺寸,将盖板的黑边设计较大,使得黑边既能够做到防止漏光,又能够保证与外壳30具有可靠的连接面积。故而当从正面(从前往后)看时,盖板上的黑边宽度较大。
然而,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层盖板后,第一盖板10的黑边即上述中的第一遮光区域11仅需要保证防漏光效果即可,并不需要延长黑边来与外壳30连接,即第一盖板10与外壳30的安装不再增加黑边。通过第二盖板20与外壳30密封固定,由于第二盖板20主要是用于与外壳30密封固定的,整个显示设备并不依靠第二盖板20上的黑边即第二遮光区域21来防漏光,故而第二盖板20可以充分利用其上原有的黑边区域来连接外壳30,即第二盖板20同样不需要额外增加黑边来与外壳30固定。同时,第二盖板20与外壳30固定,相当于实现了第一盖板10与外壳30的间接固定,第一盖板10的侧缘与外壳30之间省去了额外的胶体固定,缩小了设置在第一盖板10上的黑边宽度,达到了极窄边框的目的。如此,利用双层盖板后,使得盖板与外壳30的安装不再增加黑边,实现了显示设备例如车载产品极限黑边。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区域21的内侧缘位于第一遮光区域11的外侧缘和内侧缘之间。可选地,第一遮光区域11的宽度等于第二遮光区域21的宽度,并且,第一遮光区域11的外侧缘与第一盖板10的外侧面平齐,第二遮光区域21的外侧缘与第二盖板20的外侧面平齐。而第二盖板20大于第一盖板10,且向四周凸伸出来,故而第二遮光区域21的内侧缘是位于第一遮光区域11的外侧缘和内侧缘之间的,如此,第二盖板20上的第二遮光区域21并不影响到整个显示设备的黑边,整个显示设备的黑边由第一盖板10上的第一遮光区域11构成。
此处的内外指的是以第一盖板10的垂直中心线为参照,靠近垂直中心线为内,远离垂直中心线为外。当然,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区域21的宽度也可以大于第一遮光区域11的宽度,确保第二遮光区域21的内侧缘位于第一遮光区域11的内侧缘之外即可。
或者而言,第一遮光区域11在第二盖板2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遮光区域21仅部分重叠,另一部分相互错开,所述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遮光区域21所围合形成的区域内部。
第一遮光区域11和第二遮光区域21的主要功能是遮挡显示区域之外的所有结构特征。第一遮光区域11和第二遮光区域21的颜色一般尽量与显示区域的颜色接近,以使得显示设备的外观更佳。可选地,第一遮光区域11和第二遮光区域21的颜色一般为黑色。当然,在实现特殊外观效果时,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第一遮光区域11和第二遮光区域21,例如包括但不限于纹路涂层、色彩涂层等。第一遮光区域11和第二遮光区域21可以是涂层或者是片状结构,具体地,第一遮光区域11和第二遮光区域21可以通过丝网印刷、旋涂、移印、喷涂等方式制备。可选地,第一遮光区域11和第二遮光区域21均通过密封胶12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30包括第一边框331和与之连接的第二边框332,第二边框332凸出在第一边框331的内周面,第二边框332围合形成开口32。可选地,第二边框332位于第一边框331的前端,第一边框331和第二边框332的截面类似于L形。第一边框331可以环绕在显示模组40的四周,第二边框332遮挡在显示模组40的前侧面。该第二边框332可以起到遮盖第二盖板20的端部的作用,可以达到美观的效果。另外,第一边框331和第二边框33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此外,其它实施例中,外壳30也可以仅包括第一边框331。示例性的,第一边框331和第二边框332呈方形环状结构。
第一边框331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盖板10所在的平面垂直,第二盖板20的端面与第一边框33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20的侧缘位于第一边框331和第二边框332之间,即第二盖板20的侧缘被第二边框332所遮挡,相当于第二盖板20的侧缘隐藏在第一边框331和第二边框332所共同形成的角部,第二盖板20与外壳30具有重合区域,可以避免第二盖板20上的第二遮光区域21处于可视状态而造成显示设备的黑边过宽。如此,第二盖板20上的第二遮光区域21即使向四周凸出在第一遮光区域11外,也被外壳30上的第二边框332所遮挡,而不会与第一遮光区域11进行叠加来增加整体黑边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20分别连接第一边框331和第二边框332。具体地,第二盖板20的端面连接第一边框331的内周面,第二盖板20面向第一盖板10的一侧则连接第二边框332。如此,对于仅依靠第二边框332来连接第二盖板20的方式,为了保证足够的连接面积,第二边框332的宽度必然需要较大,然而,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盖板20分别连接第二边框332和第一边框331,第二盖板20和外壳30之间的连接点较多,连接面积较大,可以很好实现第二盖板20和外壳30的固定;同时,由于不同方向上的连接点较多,并不单独依靠第二边框332固定,故而第二边框332的宽度可以设置较小,真正实现窄边框。
当然,其它实施例中,外壳30的内侧壁也可以设置环形凹槽,第二盖板20的侧缘插入环形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0设置在开口32内,该第一盖板10未超出开口32,因此可以避免第一盖板10过多凸出于外壳30,可以尽量保证显示设备前侧面的平整性。可选地,第一盖板10的外表面与外壳30的外侧面平齐。具体而言,第一盖板10位于第二边框332所围设形成的开口32内,第一盖板10的外表面与第二边框332的外侧面平齐。此处第一盖板10的外表面指的是第一盖板10背离第二盖板20的一侧,第二边框332的外侧面指的是第二边框332背离第二盖板20的一侧。通过将第一盖板10的外表面设置为平齐于第二边框332的外侧面,避免了第一盖板10凸出在外壳30外,确保了显示设备前侧面的整体平整性,提升了外观效果,同时便于用户对显示设备的前侧面进行清理,避免了由于不平整带来的阶梯连接处不便清理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20的端面垂直于第一边框331的内周面所在的平面。该第二盖板20可以是一整块平整的板体,整体上与第一边框331的内周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板20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显示模组40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部分相对所述第一部分弯折,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边框331的内周面平行。该第二盖板20为弯曲盖板,例如曲面盖板或者是中间呈平面状,四周向上或者向下弯折的弯曲盖板。
为实现密封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20的端面与第一边框33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进一步地,第二盖板20面向第一盖板10的一侧还与第二边框332之间形成密封结构。具体地,第二盖板20与外壳30通过密封胶22密封连接。密封胶22包裹第二盖板20的前侧面和四周侧面,实现与第一边框331和第二边框332的密封结构。第二盖板20通过密封胶22与第一边框331和第二边框332紧密贴合,以确保两者间的间隙最小,从而达到提升视觉上的美观性的目的。密封胶22可以是液态胶水或者双面胶。可选地,密封胶22采用结构胶,结构胶的材质可以是PSA胶带(压敏胶),也可以是PUR胶(聚氨酯热熔胶)、硅胶、双组分PU胶(聚氨脂树脂胶)等胶粘剂。
其它实施例中,第二盖板20和外壳30也可以采用一体注塑的形式成型。
进一步地,第二盖板20和显示模组40之间通过光学胶24粘接。具体地,显示模组40包括显示面板41,第二盖板20和显示面板41通过光学胶24粘接。可选地,光学胶24可以采用OCA光学胶、LOCA(液态光学透明胶)、OCR光学胶、ACF(异方性导电胶膜)等材料。
进一步地,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通过光学胶23粘接,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可以实现紧密贴合固定,提高了结构的紧凑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之间积灰。由于显示模组40发出的光线需要透光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进行显示,因此,连接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的光学胶23需要采用透光率高的粘接剂,避免对显示模组40显示的图像等造成遮挡。可选地,光学胶23可以采用OCA光学胶、LOCA(液态光学透明胶)、OCR光学胶、ACF(异方性导电胶膜)等材料。
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之间通过光学胶23连接固定,在光学胶23的四周设置一圈第一遮光区域11进行密封,可以阻挡光学胶23从侧向显露。进一步地,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之间还设置密封胶12,密封胶12分别连接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密封胶12位于第一遮光区域11面向第二盖板20的一侧,并环绕光学胶23呈环状。密封胶12很好地将光学胶23围绕起来,实现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之间的密封。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0的形状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曲面的,从而形成平面屏或者是曲面屏。第一盖板10可以通过注塑、CNC(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热弯、模压等加工方式制备,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同样地,第二盖板20的形状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曲面的,从而形成平面屏或者是曲面屏。第二盖板20可以通过注塑、CNC(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热弯、模压等加工方式制备,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为了实现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紧密贴合,因此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的形状大体类似,即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同时为平面盖板,或者,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同时为曲面盖板。
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用于对显示模组4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显示模组40的显示面板41直接裸露在外而碰撞损毁。为了能够供光线通过,因此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采用透光材质,例如塑料或者玻璃。第一盖板10上的第一遮光区域11和第二盖板20的第二遮光区域21为遮光层,并且第一遮光区域11形成非显示区域,非显示区域环绕显示面板41设置,非显示区域围设出来的区域形成显示区域。
外壳30包括前壳33和后壳34,前壳33和后壳34共同围设形成容置腔31,前壳33形成开口32,第二盖板20与前壳33密封连接。该外壳30拆分为前壳33和后壳34,前壳33和后壳34单独加工,因此可以降低外壳30的加工难度。前壳33可作为装饰圈,作为外观件,起到美观的作用。后壳34设置在显示模组40的后侧,将显示模组40的后侧所遮挡。
前壳33的材质可以是塑料、金属等,同样地,后壳34的材质也可以是塑料、金属等。为保持外观的一致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壳33和后壳34采用相同的材质。
后壳34可以整体呈类似于凹腔结构,即,该后壳34包括底壁和设置在该底壁的周侧的周壁。
进一步地,第一盖板10背离第二盖板20的一侧设置有功能层。功能层包括防眩光层、防反射层、防指纹层、手感层中的任意一种,以实现不同外观和功能需求。此外,功能层可以是功能涂层或者功能片材。
显示模组40包括显示面板41和背光模组42,显示面板41可以是TFT(薄膜晶体管)显示面板41或者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41。
背光模组42包括光源、背光板、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等结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42的背光板也可以与支架50做成一体结构,即背光模组42可以不包括背光板,反射片直接固定至支架50。
即显示设备还可以包括支架50,支架50位于背光模组42背离显示面板41的一侧,背光模组42固定至支架50。该支架50可以呈板状,或者支架50可以包括与背光模组42层叠设置的板体,支架50还包括设置在板体四周的凸沿。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50插入到前壳33和后壳34之间固定。具体地,可以在前壳33和后壳34的连接处设置缺口或者插孔,支架50的边缘设置插接凸部,插接凸部插入缺口或者插孔中进行固定。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50的整个边缘都嵌入到前壳33和后壳34的连接缝隙。
支架50与外壳30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粘接、螺钉锁固或者卡扣连接等。
支架50与背光模组42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剂固定。具体地,通过在该支架50与该背光模组42之间增加粘接剂,一方面,可以实现该支架50与背光模组42之间的固定连接,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该背光模组42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避免在受到外界振动时,造成背光模组42的脱落,确保背光模组42的牢固定位。
进一步地,显示设备还包括电路板60,电路板60可以与支架50固定。可选地,电路板60与支架50可拆卸连接,电路板60可以通过胶粘、螺钉连接或卡接的方式固设在该支架50的背面。
进一步地,在该支架50上设有过线孔51,显示面板41与电路板60通过穿过该过线孔51的导线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包括但不限于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组装实现:
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通过光学胶23粘接,第一盖板10的边缘通过第一遮光区域11进行密封,第二盖板20的边缘通过第二遮光区域21进行密封,同时,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之间还通过密封胶12进行密封,密封胶12环绕光学胶23设置,由此第一盖板10和第二盖板20形成第一组件。
接着,将第一组件通过光学胶24粘接至显示面板41,并将显示面板41与背光模组42固定,由此,第一组件、显示面板41和背光模组42形成第二组件。
再然后,将第二组件中的第二盖板20与前壳33通过密封胶22粘接,再讲第二组件中的背光模组42与支架50固定,然后在支架50的背面安装电路板60,最后再安装后壳34,后壳34与前壳33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模组40和壳体组件,显示模组40和壳体组件的具体结构请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车辆包括显示设备,显示设备可以设置在车辆的中控台,或者,显示设备设置在车辆的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之间,或者,显示设备设置在前排座椅的背面。当然,显示设备还可以设置在车辆内的其它需要显示图像的区域。
下面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应用场景一:
在第一盖板10和显示面板41之间增加第二盖板20,第二盖板20的四周与显示设备的外壳30固定,同时,第二盖板20还与第一盖板10固定,由此,相当于实现了第一盖板10与外壳30的间接固定,第一盖板10和外壳30不需要固定,第一盖板10的侧缘与外壳30之间省去了额外的胶体固定,第一盖板10的黑边仅需要保证防漏光效果即可,并不需要延长黑边来与外壳30连接,即第一盖板10与外壳30的安装相对于传统的一块盖板不再增加黑边,达到了极窄边框的目的。
此外,通过第二盖板20与外壳30密封固定,由于第二盖板20主要是用于与外壳30密封固定的,整个显示设备并不依靠第二盖板20上的黑边来防漏光,故而第二盖板20可以充分利用其上原有的黑边区域来连接外壳30,即第二盖板20同样不需要额外增加黑边来与外壳30固定。如此,利用双层盖板后,使得盖板与外壳30的安装不再增加黑边,实现了显示设备例如车载产品极限黑边。
当从正面看时,仅第一盖板10上的黑边显露,第一盖板10上的黑边较窄,整体外观效果较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安装于显示设备的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容置腔;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为透光盖板;
所述第一盖板,用于盖合所述容置腔对应的开口;
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模组依次层叠设置;
所述第二盖板用于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密封,所述第二盖板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盖板的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边框;所述第一边框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盖板所在的平面垂直,所述第二盖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边框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的端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边框的内周面所在的平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显示模组平行设置,所述第二部分相对所述第一部分弯折,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边框的内周面平行。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第二边框,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一盖板的端面抵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框凸出在所述第一边框的内周面,所述第二盖板面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还与所述第二边框之间形成密封结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和所述第二边框一体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通过光学胶粘接。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设有第一遮光区域,所述第一遮光区域靠近所述第一盖板的侧缘设置;
所述第二盖板设有第二遮光区域,所述第二遮光区域靠近所述第二盖板的侧缘设置;
所述第一遮光区域在所述第二盖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遮光区域部分重叠。
10.一种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容置腔和与之连通的开口;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共同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前壳形成所述开口,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前壳之间形成密封结构。
12.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模组;以及,
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壳体组件的容置腔内,所述第二盖板位于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显示面板通过光学胶粘接。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或13述的显示设备。
CN202211235615.3A 2022-10-10 2022-10-10 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以及车辆 Pending CN1178811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35615.3A CN117881114A (zh) 2022-10-10 2022-10-10 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35615.3A CN117881114A (zh) 2022-10-10 2022-10-10 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1114A true CN117881114A (zh) 2024-04-12

Family

ID=90593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35615.3A Pending CN117881114A (zh) 2022-10-10 2022-10-10 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8111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9012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 structures
CN108681131B (zh) 显示装置
US7969539B2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8958033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20210149089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8037620B (zh)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TW201624078A (zh) 顯示裝置及具有該顯示裝置的設置電子裝置
TWI786412B (zh) 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WO2016060052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796954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KR20190012645A (ko) 차량용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6055593B (zh)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US2022038649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waterproof structure
CN114730108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0737131A (zh) 背光单元及显示模组
CN108302386B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CN108150896B (zh) 电子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219068560U (zh) 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以及车辆
CN114783304B (zh) 一种显示装置、拼接显示装置
CN117881114A (zh) 盖板组件、显示设备的壳体组件、显示设备以及车辆
US1164470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first and second backlights respectively opposed to first and seco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s that are bonded side by side to a front panel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KR10192076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JP2014187569A (ja) 電子装置
CN108169843B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CN218825066U (zh) 背光模组、电子设备、集成装置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