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47129B - 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47129B
CN117847129B CN202410263089.4A CN202410263089A CN117847129B CN 117847129 B CN117847129 B CN 117847129B CN 202410263089 A CN202410263089 A CN 202410263089A CN 117847129 B CN117847129 B CN 1178471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w rod
screw
assembly
ball grooves
b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630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47129A (zh
Inventor
孙宪猛
杨鹏
张勋
彭韵凯
章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6308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471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47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47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47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47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电动减振装置包括:第一丝杆组件和第二丝杆组件,所述第一丝杆组件与所述第二丝杆组件连接;第一电机组件和第二电机组件,所述第一电机组件与所述第一丝杆组件限位配合,所述第二电机组件与所述第二丝杆组件限位配合。通过分别独立控制第一电机组件与第一丝杆组件之间的配合,以及第二电机组件与第二丝杆组件之间的配合,这样可以灵活地控制电动减振装置上的阻尼大小,能够更大程度上对振动能量进行吸收和缓冲,另外,将第一丝杆组件和第二丝杆组件上下设置,这样设置更加合理,实现更好地减振效果。

Description

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动减振装置通常使用一组电机组件和一组丝杆组件的配合来实现减振的效果,由于电机组件提供的阻尼值有限,因此难以在车辆发生较大振动的情况下,起到很好的减振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动减振装置,该电动减振装置可以灵活的控制电动减振装置上的阻尼大小,能够更大程度上对振动能量进行吸收和缓冲,另外,将第一丝杆组件和第二丝杆组件上下设置,这样设置更加合理,实现更好地减振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电动减振装置,包括:第一丝杆组件和第二丝杆组件,所述第一丝杆组件与所述第二丝杆组件连接;第一电机组件和第二电机组件,所述第一电机组件和所述第二电机组件中的一个适于与车身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机组件和所述第二电机组件中的另一个适于与车轮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组件与所述第一丝杆组件配合,所述第二电机组件与所述第二丝杆组件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电动减振装置,通过控制第一电机组件与第一丝杆组件之间的配合,以及第二电机组件与第二丝杆组件之间的配合,这样可以灵活地控制电动减振装置上的阻尼大小,能够更大程度上对振动能量进行吸收和缓冲,另外,将第一丝杆组件和第二丝杆组件上下设置,这样设置更加合理,实现更好地减振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丝杆组件包括:第一座体、第一上丝杆和第二上丝杆,所述第一座体与所述第一上丝杆传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上丝杆转动且移动,所述第一上丝杆与所述第二上丝杆传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二上丝杆上下移动,所述第一电机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上丝杆;所述第二丝杆组件包括:第二座体、第一下丝杆和第二下丝杆,所述第二座体与所述第一下丝杆传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下丝杆转动且移动,所述第一下丝杆与所述第二下丝杆传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二下丝杆上下移动,所述第二下丝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上丝杆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下丝杆。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丝杆组件还包括:第一上滚珠,所述第一座体设置有第一上滚珠槽,所述第一上丝杆设置有第二上滚珠槽,所述第一上滚珠槽与所述第二上滚珠槽限定出第一上滚动空间,所述第一上滚珠设置且配合于所述第一上滚动空间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丝杆组件还包括:第一下滚珠,所述第二座体设置有第一下滚珠槽,所述第一下丝杆设置有第二下滚珠槽,所述第一下滚珠槽与所述第二下滚珠槽限定出第一下滚动空间,所述第一下滚珠设置且配合于所述第一下滚动空间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上滚珠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上滚珠槽在所述第一座体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所述第二上滚珠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上滚珠槽在所述第一上丝杆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一上滚珠槽选择性地与多个所述第二上滚珠槽限定出所述第一上滚动空间;
所述第一下滚珠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下滚珠槽在所述第二座体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所述第二下滚珠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下滚珠槽在所述第一下丝杆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一下滚珠槽选择性地与多个所述第二下滚珠槽限定出所述第一下滚动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丝杆组件还包括:第一上挡圈,所述第一上挡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座体上,且所述第一上挡圈位于多个所述第一上滚珠槽的下方;所述第二丝杆组件还包括:第一下挡圈,所述第一下挡圈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上,且所述第一下挡圈位于多个所述第一下滚珠槽的上方。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丝杆组件还包括:第二上滚珠,所述第一上丝杆还设置有第三上滚珠槽,所述第二上丝杆设置有第四上滚珠槽,所述第三上滚珠槽与所述第四上滚珠槽限定出第二上滚动空间,所述第二上滚珠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滚动空间内,以在所述第一上丝杆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二上滚珠驱动所述第二上丝杆上下移动;所述第二丝杆组件还包括:第二下滚珠,所述第一下丝杆还设置有第三下滚珠槽,所述第二下丝杆设置有第四下滚珠槽,所述第三下滚珠槽与所述第四下滚珠槽限定出第二下滚动空间,所述第二下滚珠设置于所述第二下滚动空间内,以在所述第一下丝杆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二下滚珠驱动所述第二下丝杆上下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上滚珠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上滚珠槽在所述第一上丝杆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所述第四上滚珠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四上滚珠槽在所述第二上丝杆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三上滚珠槽选择性地与多个所述第四上滚珠槽限定出所述第二上滚动空间;所述第三下滚珠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下滚珠槽在所述第一下丝杆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所述第四下滚珠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四下滚珠槽在所述第二下丝杆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三下滚珠槽选择性地与多个所述第四下滚珠槽限定出所述第二下滚动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丝杆组件还包括:第二上挡圈,所述第二上挡圈设置于所述第一上丝杆上,且所述第二上挡圈位于多个所述第三上滚珠槽的下方;所述第二丝杆组件还包括:第二下挡圈,所述第二下挡圈设置于所述第一下丝杆上,且所述第二下挡圈位于多个所述第三下滚珠槽的上方。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上丝杆上的螺纹方向与所述第二下丝杆上的螺纹方向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电机组件包括:第一内线圈和第一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设置于所述第一上丝杆,在所述第一内线圈通电后,所述第一永磁体及所述第一上丝杆转动;
所述第二电机组件包括:第二内线圈和第二永磁体,所述第二永磁体设置于所述第一下丝杆,在所述第二内线圈通电后,所述第二永磁体及所述第一下丝杆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电动减振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第一丝杆组件和所述第一电机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第二丝杆组件和第二电机组件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筒体、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筒体的上端,所述第一内线圈和所述第一座体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支撑板朝向所述筒体内的一侧,所述下支撑板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筒体的下端,所述第二内线圈和所述第二座体分别连接于所述下支撑板朝向所述筒体内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电动减振装置还包括: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为一个,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上丝杆和所述第二下丝杆的连接处;或所述缓冲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缓冲件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上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一上丝杆的一侧,且两个所述缓冲件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所述下支撑板朝向所述第一下丝杆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电动减振装置还包括: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二上丝杆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下丝杆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上支撑板,且所述第一导向件的下端配合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第二导向件的下端连接于所述下支撑板,且所述第二导向件的上端配合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导向件的下端的横截面构造为半圆形、三角形和矩形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导向件的上端的横截面构造为半圆形、三角形和矩形中的任意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减振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减振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电动减振装置;
10、壳体;11、筒体;12、上支撑板;13、下支撑板;20、第一丝杆组件;21、第一座体;211、第一上滚珠槽;22、第一上丝杆;221、第二上滚珠槽;222、第三上滚珠槽;23、第二上丝杆;231、第四上滚珠槽;24、第一上滚珠;25、第一上挡圈;26、第二上滚珠;27、第二上挡圈;30、第二丝杆组件;31、第二座体;311、第一下滚珠槽;32、第一下丝杆;321、第二下滚珠槽;322、第三下滚珠槽;33、第二下丝杆;331、第四下滚珠槽;34、第一下滚珠;35、第一下挡圈;36、第二下滚珠;37、第二下挡圈;40、第一电机组件;41、第一内线圈;42、第一永磁体;50、第二电机组件;51、第二内线圈;52、第二永磁体;60、缓冲件;70、第一导向件;80、第二导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减振装置1,电动减振装置1通常设置在车辆上,用于对车辆进行缓冲和减振,以提升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乘坐的舒适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减振装置1,包括第一丝杆组件20、第二丝杆组件30、第一电机组件40和第二电机组件50。其中,第一丝杆组件20和第二丝杆组件30主要起到传动的作用,第一电机组件40和第二电机组件50则主要起到提供阻尼的作用。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丝杆组件20与第二丝杆组件30连接。将第一丝杆组件20和第二丝杆组件30连接,这样第一丝杆组件20可以更好地与第二丝杆组件30进行配合,从而可以更好地对车辆的振动进行吸收和缓冲。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丝杆组件20位于第二丝杆组件30的上方,而且第一丝杆组件20可以与车体相配合,第二丝杆组件30可以与车桥位置配合。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电机组件40和第二电机组件50中的一个适于与车身连接,而且第一电机组件40和第二电机组件50中的另一个适于与车轮连接。第一电机组件40与第一丝杆组件20限位配合,第二电机组件50与第二丝杆组件30限位配合。
例如,第一电机组件40与车身连接,第二电机组件50与车轮连接。这样当车轮在竖直方向发生晃动时,可以通过第二电机组件50和第一电机组件40来对车轮的晃动进行缓冲和吸收,从而可以使车身保持相对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电动减震装置还包括壳体10,第一丝杆组件20可运动地设置在壳体10内,也就是说,第一丝杆组件20位于壳体10的内部,这样可以利用壳体10对第一丝杆组件20进行保护,避免外部环境和杂质对第一丝杆组件20产生影响,而且第一丝杆组件20可以在壳体10内运动,这样在车轮发生振动时,可以便于第一丝杆组件20进行运动,从而第一丝杆组件20可以更好地与第一电机组件40进行配合。同样,第二丝杆组件30可运动地设置在壳体10内,也就是说,第二丝杆组件30也位于壳体10的内部,这样可以利用壳体10对第二丝杆组件30进行保护,避免外部环境和杂质对第二丝杆组件30产生影响,而且第二丝杆组件30可以在壳体10内运动,这样在车轮发生振动时,可以便于第二丝杆组件30进行运动,从而第二丝杆组件30可以更好地与第二电机组件50进行配合。
第一丝杆组件20和第二丝杆组件30在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车辆的振动方向主要是在上下方向上,将第一丝杆组件20和第二丝杆组件30在上下方向上对称设置,这样设置更加合理,空间利用更紧凑,布置更加灵活,当车辆在颠簸路段行驶时,车轮会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由于第二丝杆组件30与车桥部分配合,第二丝杆组件30在车轮的带动下会产生上下方向的运动,又因为第二丝杆组件30与第一丝杆组件20连接,这样第二丝杆组件30的运动又会传递给第一丝杆组件20,从而可以最终将车轮的运动传递到车体上。
第一电机组件40和第二电机组件50设置于壳体10内,这样可以利用壳体10对其进行保护,避免外部环境对第一电机组件40和第二电机组件50的工作产生影响,从而便于第一电机组件40与第一丝杆组件20进行配合以及便于第二电机组件50与第二丝杆组件30进行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机组件40和第二电机组件50均可由固定部件和移动部件构成,其中,移动部件可以相对壳体10进行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机组件40和第二电机组件50可以分别独立工作,也可以同时进行工作。
由此,通过分别独立控制第一电机组件40与第一丝杆组件20之间的配合,以及第二电机组件50与第二丝杆组件30之间的配合,这样可以灵活的控制电动减振装置1上的阻尼大小,能够更大程度上对振动能量进行吸收和缓冲,另外,将第一丝杆组件20和第二丝杆组件30上下设置,这样设置更加合理,实现更好地减振效果。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丝杆组件20包括:第一座体21、第一上丝杆22和第二上丝杆23,第一座体21与第一上丝杆22传动配合,以使第一上丝杆22转动且移动,第一上丝杆22与第二上丝杆23传动配合,以驱动第二上丝杆23上下移动,第一电机组件40用于驱动第一上丝杆22;第二丝杆组件30包括:第二座体31、第一下丝杆32和第二下丝杆33,第二座体31与第一下丝杆32传动配合,以驱动第一下丝杆32转动,第一下丝杆32与第二下丝杆33传动配合,以使第二下丝杆33上下移动,第二下丝杆33的上端与第二上丝杆23的下端连接,第二电机组件50用于驱动第一下丝杆32。
其中,第一座体21主要起到安装的作用,其它相应部件可以安装在第一座体21上。第一上丝杆22和第二上丝杆23均可以起到传动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一座体21位于壳体10的内部,并且第一座体21与壳体10可以相对移动。第一座体21与第一上丝杆22传动配合,以驱动第一上丝杆22转动,具体来说,当车轮发生振动时,第一座体21会在上下方向上发生移动,由于第一座体21与第一上丝杆22传动配合,这样第一座体21可以使第一上丝杆22进行转动且移动。又第一上丝杆22与第二上丝杆23传动配合,这样第一上丝杆22的转动又可以带动第二上丝杆23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可以通过第二上丝杆23的上下移动吸收掉车轮的振动,从而实现减振。
第一电机组件40与第一上丝杆22限位配合,也就是说,第一电机组件40可以带动第一上丝杆22的运动,可以通过调整第一电机组件的转动方向,调整第一上丝杆22的移动方向,从而可以对车辆起到缓冲和减振的作用。
同样,第二座体31主要起到安装的作用,其它相应部件可以安装在第二座体31上。第一下丝杆32和第二下丝杆33均可以起到传动的作用。第二座体31位于壳体10的内部,并且第二座体31与壳体10可以相对移动。第二座体31与第一下丝杆32传动配合,以驱动第一下丝杆32转动且移动,具体来说,当车轮发生振动时,第二座体31会在上下方向上发生移动,由于第二座体31与第一下丝杆32传动配合,这样第二座体31可以驱动第一下丝杆32进行转动。又第一下丝杆32与第二下丝杆33传动配合,这样第一下丝杆32的转动又可以带动第二下丝杆33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可以通过第二下丝杆的上下移动吸收掉车轮的振动,从而实现减振。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上丝杆23和第二下丝杆33相邻的一端固定连接。
第二电机组件50与第一下丝杆32限位配合,也就是说,第二电机组件50可以阻碍第一下丝杆32的运动,这样在第一下丝杆32移动时,第二电机组件50会对第一下丝杆32的运动产生阻力,从而可以减小第一下丝杆32的移动幅度,从而可以对车辆起到缓冲和减振的作用。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丝杆组件20还包括:第一上滚珠24,第一座体21设置有第一上滚珠槽211,第一上丝杆22设置有第二上滚珠槽221,第一上滚珠槽211与第二上滚珠槽221限定出第一上滚动空间,第一上滚珠24设置且配合于第一上滚动空间内;第二丝杆组件30还包括:第一下滚珠34,第二座体31设置有第一下滚珠槽311,第一下丝杆32设置有第二下滚珠槽321,第一下滚珠槽311与第二下滚珠槽321限定出第一下滚动空间,第一下滚珠34设置且配合于第一下滚动空间内。
其中,第一上滚珠24主要起到传动的作用。第一上滚珠槽211和第二上滚珠槽221均可以起到安装的作用,第一上滚珠槽211设置在第一座体21上,第二上滚珠槽221设置在第一上丝杆22上,这样第一上滚珠槽211和第二上滚珠槽221之间可以形成第一上滚动空间,第一上滚珠24可以设置在第一上滚动空间内。具体来说,当第一座体21上下移动时,第一上滚珠24会在第一上滚动空间内移动,从而可以驱动第一上丝杆22转动,如此,可以将第一座体21的上下移动转化成第一上丝杆22的转动,同理,第一上丝杆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一上滚珠24使第一座体21与第一上丝杆22发生移动。
同样,第一下滚珠34主要起到传动的作用。第一下滚珠槽311和第二下滚珠槽321均可以起到安装的作用,第一下滚珠槽311设置在第二座体31上,第二下滚珠槽321设置在第一下丝杆32上,这样第一下滚珠槽311和第二下滚珠槽321之间可以形成第一下滚动空间,第一下滚珠34可以设置在第一下滚动空间内。具体来说,当第二座体31上下移动时,第一下滚珠34会在第一下滚动空间内移动,从而可以驱动第一下丝杆32转动,如此,可以将第二座体31的上下移动转化成第一下丝杆32的转动,同理,第一下丝杆32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一下滚珠34使第二座体31与第一下丝杆32发生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上滚珠槽211为多个,多个第一上滚珠槽211在第一座体21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第二上滚珠槽221为多个,多个第二上滚珠槽221在第一上丝杆2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第一上滚珠槽211选择性地与多个第二上滚珠槽221限定出第一上滚动空间;第一下滚珠槽311为多个,多个第一下滚珠槽311在第二座体31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第二下滚珠槽321为多个,多个第二下滚珠槽321在第一下丝杆3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第一下滚珠槽311选择性地与多个第二下滚珠槽321限定出第一下滚动空间。
其中,第一上滚珠槽211设置为多个,这样可以为第一上滚珠24在第一上滚珠槽211内提供更长的移动空间。多个第一上滚珠槽211在第一座体21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可以理解地,在车轮发生振动时,第一座体21主要是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而多个第一上滚珠槽211在第一座体21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这样可以为第一上滚珠24在上下方向上提供较长的移动空间。
同样,第二上滚珠槽221设置为多个,这样可以进一步为第一上滚珠24在第二上滚珠槽221内提供更长的移动空间。多个第二上滚珠槽221在第一上丝杆2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可以理解地,这样可以为第一上滚珠24在上下方向上提供较长的移动空间。
具体来说,当第一座体21上下移动时,第一座体21会带动多个第一上滚珠槽211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在多个第一上滚珠槽211上下移动时,多个第一上滚珠槽211会选择性地与多个第二上滚珠槽221配合,限定出第一上滚动空间,由于第一上滚动空间是随第一座体21的移动而变化的,从而第一上滚珠24可以在第一上滚动空间内移动,进而带动第一上丝杆22进行移动。例如:在第一座体21向下移动时,多个第一上滚珠槽211也会随之向下移动,在多个第一上滚珠槽211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与多个第二上滚珠槽221进行配合,从而限定出第一上滚动空间,从而位于第一上滚动空间内的第一上滚珠24可以将第一座体21的上下移动转变成第一上丝杆22的转动。如此,可以相应地增大第一座体21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距离,进而可以承受较大幅度的振动。
其中,第一下滚珠槽311设置为多个,这样可以为第一下滚珠34在第一下滚珠槽311内提供更长的移动空间。多个第一下滚珠槽311在第二座体31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可以理解地,在车轮发生振动时,第二座体31主要是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而多个第一下滚珠槽311在第二座体31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这样可以为第一下滚珠34在上下方向上提供较长的移动空间。
同样,第二下滚珠槽321设置为多个,这样可以进一步为第一下滚珠34在第二下滚珠槽321内提供更长的移动空间。多个第二下滚珠槽321在第一下丝杆3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可以理解地,这样可以为第一下滚珠34在上下方向上提供较长的移动空间。
具体来说,第二座体31会带动多个第一下滚珠槽311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在多个第一下滚珠槽311上下移动时,多个第一下滚珠槽311会选择性地与多个第二下滚珠槽321配合,限定出第一下滚动空间,由于第一下滚动空间是随第二座体31的移动而变化的,从而第一下滚珠34可以在第一下滚动空间内移动,进而带动第一下丝杆32进行移动。例如:在第二座体31向上移动时,多个第一下滚珠槽311也会随之向上移动,在多个第一下滚珠槽31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与多个第二下滚珠槽321进行配合,从而限定出第一下滚动空间,从而位于第一下滚动空间内的第一下滚珠34可以将第二座体31的上下移动转变成第一下丝杆32的转动。如此,可以相应地增大第二座体31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距离,进而可以承受较大幅度的振动。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丝杆组件20还包括:第一上挡圈25,第一上挡圈25设置于第一座体21上,而且第一上挡圈25位于多个第一上滚珠槽211的下方;第二丝杆组件30还包括:第一下挡圈35,第一下挡圈35设置于第二座体31上,而且第一下挡圈35位于多个第一下滚珠槽311的上方。
其中,第一上挡圈25主要起到限位的作用,将第一上挡圈25设置在第一座体21上,这样可以固定第一上挡圈25的位置,使第一上挡圈25的设置更加牢靠和稳定,第一上挡圈25可以更好地进行限位工作。具体来说,第一上挡圈25位于多个第一上滚珠槽211的下方,这样第一上挡圈25可以对位于第一上滚动空间内的第一上滚珠24进行限位,避免第一上滚珠24与第一上滚动空间发生脱离,使第一丝杆组件20可以更好地工作。
同样,第一下挡圈35主要起到限位的作用,将第一下挡圈35设置在第二座体31上,这样可以固定第一下挡圈35的位置,使第一下挡圈35的设置更加牢靠和稳定,第一下挡圈35可以更好地进行限位工作。具体来说,第一下挡圈35位于多个第一下滚珠槽311的上方,这样第一下挡圈35可以对位于第一下滚动空间内的第一下滚珠34进行限位,避免第一下滚珠34与第一下滚动空间发生脱离,使第二丝杆组件30可以更好地工作。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丝杆组件20还包括:第二上滚珠26,第一上丝杆22还设置有第三上滚珠槽222,第二上丝杆23设置有第四上滚珠槽231,第三上滚珠槽222与第四上滚珠槽231限定出第二上滚动空间,第二上滚珠26设置于第二上滚动空间内,以在第一上丝杆22转动时,通过第二上滚珠26驱动第二上丝杆23上下移动;第二丝杆组件30还包括:第二下滚珠36,第一下丝杆32还设置有第三下滚珠槽322,第二下丝杆33设置有第四下滚珠槽331,第三下滚珠槽322与第四下滚珠槽331限定出第二下滚动空间,第二下滚珠36设置于第二下滚动空间内,以在第一下丝杆32转动时,通过第二下滚珠36驱动第二下丝杆33上下移动。
其中,第二上滚珠26主要起到传动的作用。第三上滚珠槽222和第四上滚珠槽231均可以起到安装的作用,第三上滚珠槽222设置在第一上丝杆22上,第四上滚珠槽231设置在第二上丝杆23上,这样第三上滚珠槽222和第四上滚珠槽231可以形成第二上滚动空间,第二上滚珠26可以设置在第二上滚动空间内。具体来说,当第一上丝杆22转动时,第二上滚珠26会在第二上滚动空间内移动,从而可以驱动第二上丝杆23进行移动,如此,可以将第一上丝杆22的转动转化成第二上丝杆23的上下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座体21的移动方向与第二上丝杆23的移动方向相反。
同样,第二下滚珠36主要起到传动的作用。第三下滚珠槽322和第四下滚珠槽331均可以起到安装的作用,第三下滚珠槽322设置在第一下丝杆32上,第四下滚珠槽331设置在第二下丝杆33上,这样第三下滚珠槽322和第四下滚珠槽331可以形成第二下滚动空间,第二下滚珠36可以设置在第二下滚动空间内。具体来说,当第一下丝杆32转动时,第二下滚珠36会在第二下滚动空间内移动,从而可以驱动第二下丝杆33进行移动,如此,可以将第一下丝杆32的转动转化成第二下丝杆33的上下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座体31的移动方向与第二下丝杆33的移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上滚珠槽222为多个,多个第三上滚珠槽222在第一上丝杆2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第四上滚珠槽231为多个,多个第四上滚珠槽231在第二上丝杆23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在第一上丝杆22转动时,多个第三上滚珠槽222选择性地与多个第四上滚珠槽231限定出第二上滚动空间;第三下滚珠槽322为多个,多个第三下滚珠槽322在第一下丝杆3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第四下滚珠槽331为多个,多个第四下滚珠槽331在第二下丝杆33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在第一下丝杆32转动时,多个第三下滚珠槽322选择性地与多个第四下滚珠槽331限定出第二下滚动空间。
其中,第三上滚珠槽222设置为多个,这样可以为第二上滚珠26在第三上滚珠槽222内提供更长的移动空间。具体来说,多个第三上滚珠槽222在第一上丝杆2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这样可以为第二上滚珠26在上下方向上提供较长的移动空间。
同样,第四上滚珠槽231设置为多个,这样可以为第二上滚珠26在第四上滚珠槽231内提供更长的移动空间。具体来说,多个第四上滚珠槽231在第二上丝杆23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这样可以为第二上滚珠26在上下方向上提供较长的移动空间。
具体来说,当第一上丝杆22转动时,多个第三上滚珠槽222会选择性地与多个第四上滚珠槽231配合,限定出第二上滚动空间,从而第二上滚珠26可以在第二上滚动空间内移动,进而可以带动第二上丝杆23进行移动。如此,可以相应地增大第二上丝杆23的移动距离,由于第二上丝杆23与第一座体21的移动方向相反,从而可以减小第一丝杆组件20整体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便于设置。
其中,第三下滚珠槽322设置为多个,这样可以为第二下滚珠36在第三下滚珠槽322内提供更长的移动空间。具体来说,多个第三下滚珠槽322在第一下丝杆3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这样可以为第二下滚珠36在上下方向上提供较长的移动空间。
同样,第四上滚珠槽231设置为多个,这样可以为第二下滚珠36在第四上滚珠槽231内提供更长的移动空间。具体来说,多个第四上滚珠槽231在第二下丝杆33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这样可以为第二下滚珠36在上下方向上提供较长的移动空间。
具体来说,当第一下丝杆32转动时,多个第三下滚珠槽322会选择性地与多个第四下滚珠槽331配合,限定出第二下滚动空间,从而第二下滚珠36可以在第二下滚动空间内移动,进而可以带动第二下丝杆33进行移动。如此,可以相应地增大第二下丝杆33的移动距离,由于第二下丝杆33与第二座体31的移动方向相反,从而可以减小第二丝杆组件30整体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便于设置。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丝杆组件20还包括:第二上挡圈27,第二上挡圈27设置于第一上丝杆22上,而且第二上挡圈27位于多个第三上滚珠槽222的下方;第二丝杆组件30还包括:第二下挡圈37,第二下挡圈37设置于第一下丝杆32上,而且第二下挡圈37位于多个第三下滚珠槽322的上方。
其中,第二上挡圈27主要起到限位的作用,将第二上挡圈27设置在第一上丝杆22上,这样可以固定第二上挡圈27的位置,使第二上挡圈27的设置更加牢靠和稳定,第二上挡圈27可以更好地进行限位工作。具体来说,第二上挡圈27位于多个第三上滚珠槽222的下方,这样第二上挡圈27可以对位于第二上滚动空间内的第二上滚珠26进行限位,避免第二上滚珠26与第二上滚动空间发生脱离,使第一丝杆组件20可以更好地工作。
同样,第二下挡圈37主要起到限位的作用,将第二下挡圈37设置在第一下丝杆32上,这样可以固定第二下挡圈37的位置,使第二下挡圈37的设置更加牢靠和稳定,第二下挡圈37可以更好地进行限位工作。具体来说,第二下挡圈37位于多个第三下滚珠槽322的上方,这样第二下挡圈37可以对位于第二下滚动空间内的第二下滚珠36进行限位,避免第二下滚珠36与第二下滚动空间发生脱离,使第二丝杆组件30可以更好地工作。
另外,第二上丝杆23上的螺纹方向与第二下丝杆33上的螺纹方向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当车轮发生振动时,例如:第二座体31在车轮振动影响下向上移动时,此时通过第一下滚动空间与第一下滚珠34的传动配合,第一下丝杆32会有逆时针的旋转趋势,又通过第二下滚动空间与第二下滚珠36的传动配合,第二下丝杆33也会有逆时针的旋转趋势。与此同时,第一座体21有向下的运动趋势,从而在第一上滚动空间与第一上滚珠24的传动配合下,第一上丝杆22会有顺时针的旋转趋势,又通过第二上滚动空间与第二上滚珠26的传动配合,第二上丝杆23也会有顺时针的旋转趋势。如此,第二上丝杆23与第一上丝杆22的旋转方向相反,又因为第二上丝杆23与第二下丝杆33之间固定连接,从而第二上丝杆23与第二下丝杆33之间的旋转趋势可以相互抵消一部分,从而可以减小第二上丝杆23和第二下丝杆33的旋转趋势,使第二上丝杆23和第二下丝杆33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电机组件40包括:第一内线圈41和第一永磁体42,第一内线圈41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0内,第一永磁体42设置于第一上丝杆22,在第一内线圈41通电后,第一永磁体42之及第一上丝杆22转动;第二电机组件50包括:第二内线圈51和第二永磁体52,第二内线圈51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0内,第二永磁体52设置于第一下丝杆32,在第二内线圈51通电后,第二永磁体52及第一下丝杆32转动。从而实现第一电机组件40驱动第一上丝杆22,第二电机组件50驱动第一下丝杆32。
通过第一内线圈41和第一永磁体42与第一上丝杆22之间的无接触配合,以及第二内线圈51和第二永磁体52与第一下丝杆32之间的无接触配合,可以延长电动减振装置1的使用寿命,而且响应较快。另外,第一内线圈41和第二内线圈51的配合使用,对于复杂工况的控制策略更加灵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电机组件40和第二电机组件50可以单独控制,这样可以根据实际工况的尺寸进行设置,例如:当上部空间尺寸较大时,可将第一电机组件40作为主控,当下部空间尺寸较大时,可将第二电机组件50作为主控。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包括:筒体11、上支撑板12和下支撑板13,上支撑板12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筒体11的上端,第一内线圈41和第一座体21分别连接于上支撑板12朝向筒体11内的一侧,下支撑板13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筒体11的下端,第二内线圈51和第二座体31分别连接于下支撑板13朝向筒体11内的一侧。
其中,筒体11为壳体10的主体部分,主要用于对壳体10内部的部件进行保护,防止外部灰尘和杂质等进入到壳体10内部,影响电动减振装置1的正常使用,筒体11可以为柔性材料。上支撑板12主要起到支撑和安装的作用,将上支撑板12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筒体11的上端,这样便于上支撑板12和车体进行连接配合。将第一内线圈41和第一座体21分别连接在上支撑板12朝向筒体11内的一侧,这样第一内线圈41和第一座体21的设置更加合理,便于第一内线圈41和第一座体21的安装和设置,而且可以使第一内线圈41和第一座体21的设置更加牢靠和稳定,从而第一内线圈41和第一座体21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
同样,下支撑板13也主要起到支撑和安装的作用,将下支撑板13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筒体11的下端,这样便于下支撑板13和车桥进行连接配合。将第二内线圈51和第二座体31分别连接在下支撑板13朝向筒体11内的一侧,这样第二内线圈51和第二座体31的设置更加合理,便于第二内线圈51和第二座体31的安装和设置,而且可以使第二内线圈51和第二座体31的设置更加牢靠和稳定,从而第二内线圈51和第二座体31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动减振装置1还包括缓冲件60,缓冲件60为一个,缓冲件60设置于第二上丝杆23和第二下丝杆33的连接处;或者缓冲件60为两个,两个缓冲件60中的一个设置于上支撑板12朝向第一上丝杆22的一侧,而且两个缓冲件60中的另一个设置于下支撑板13朝向第一下丝杆32的一侧。缓冲件60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调整。
其中,缓冲件60可以起到缓冲和限位的作用。缓冲件60可以为一个,当缓冲件60的数量为一个时,缓冲件60设置在第二上丝杆23和第二下丝杆33的连接处,也就是说,第二上丝杆23和第二下丝杆33共用一个缓冲件60,这样可以使缓冲件60的设置更加合理,具体来说,当第二上丝杆23相对第一上丝杆22向内移动时,缓冲件60也会跟随向第一上丝杆22的方向移动,当缓冲件60与第一上丝杆22接触时,此时第二上丝杆23达到朝向第一上丝杆22方向的最大位移,第二上丝杆23停止移动,从而可以避免第二上丝杆23继续移动,对第一丝杆组件20造成损坏,影响第一丝杆组件20的正常使用。
同样,当第二下丝杆33相对第一下丝杆32向内移动时,缓冲件60也会跟随向第一下丝杆32的方向移动,当缓冲件60与第一下丝杆32接触时,此时第二下丝杆33达到朝向第一下丝杆32方向的最大位移,第二下丝杆33停止移动,从而可以避免第二下丝杆33继续移动,对第二丝杆组件30造成损坏,影响第二丝杆组件30的正常使用。
由于缓冲件60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发生损耗,从而也可以设置两个缓冲件60。当缓冲件60的数量为两个时,其中一个设置在上支撑板12朝向第一上丝杆22的一侧,这样缓冲件60的设置更加合理,当上支撑板12相对第一上丝杆22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时,上支撑板12和缓冲件60有朝向第一上丝杆22方向的运动趋势,当缓冲件60与第一上丝杆22接触时,此时上支撑板12与第一上丝杆22之间达到极限距离,第二上丝杆23停止移动,从而可以避免第二上丝杆23继续移动,对第一丝杆组件20造成损坏,影响第一丝杆组件20的正常使用。
而且,将另一个缓冲件60设置在下支撑板13朝向第一下丝杆32的一侧,这样缓冲件60的设置更加合理,当下支撑板13相对第一下丝杆32向上运动时,下支撑板13会带动缓冲件60一同向上运动,当缓冲件60与第一下丝杆32接触时,此时下支撑板13与第一下丝杆32之间达到极限距离,第二下丝杆33停止移动,从而可以避免第二下丝杆33继续移动,对第二丝杆组件30造成损坏,影响第二丝杆组件30的正常使用。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动减振装置1还包括:第一导向件70和第二导向件80,第二上丝杆23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槽,第二下丝杆33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槽,第一导向件70的上端连接于上支撑板12,而且第一导向件70的下端配合于第一导向槽内,第二导向件80的下端连接于下支撑板13,而且第二导向件80的上端配合于第二导向槽内。
其中,第一导向件70和第二导向件80均可以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均可以起到导向配合的作用。将第一导向件70的上端连接在上支撑板12上,这样可以对第一导向件70进行固定,使第一导向件70的设置更加牢靠和稳定,第一导向件70可以更好地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第一导向件70的下端配合于第一导向槽内,而且第一导向槽设置在第二上丝杆23的上端,这样第二上丝杆23在相对上支撑板12进行移动时,第一导向件70可以对第二上丝杆23进行限位和导向,避免第二上丝杆23发生转动,从而第二上丝杆23可以与第二下丝杆33更好地进行配合。
同样,将第二导向件80的下端连接在下支撑板13上,这样可以对第二导向件80进行固定,使第二导向件80的设置更加牢靠和稳定,第二导向件80可以更好地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第二导向件80的上端配合于第二导向槽内,而且第二导向槽设置在第二下丝杆33的下端,这样第二下丝杆33在相对下支撑板13进行移动时,第二导向件80可以对第二下丝杆33进行限位和导向,避免第二下丝杆33发生转动,从而第二下丝杆33可以与第二上丝杆23更好地进行配合。如此,可以避免第二上丝杆23和第二下丝杆33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具体地,第一导向件70的下端的横截面构造为半圆形、三角形和矩形中的任意一个,第二导向件80的上端的横截面构造为半圆形、三角形和矩形中的任意一个。可以理解地,由于第一导向件70固定在上支撑板12上,从而第一导向件70相对于上支撑板12是固定的,不会发生转动。因此将第一导向件70的下端横截面构造成半圆形、三角形或者矩形的一种,相应地,第一导向槽的横截面与第一导向件70的下端横截面的形状相同,这样可以第一导向件70可以更好地对第二上丝杆23进行导向和限位,避免第二上丝杆23发生转动。
同样,可以理解地,由于第二导向件80固定在下支撑板13上,从而第二导向件80相对于下支撑板13是固定的,不会发生转动。因此将第二导向件80的下端横截面构造成半圆形、三角形或者矩形的一种,相应地,第二导向槽的横截面与第二导向件80的上端横截面的形状相同,这样可以第二导向件80可以更好地对第二下丝杆33进行导向和限位,避免第二下丝杆33发生转动。当然,第一导向件70和第二导向件80的横截面也可以构造为其它合适的形状。
本申请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随实际工况布置弹簧等多种形式。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丝杆组件(20)和第二丝杆组件(30),所述第一丝杆组件(20)与所述第二丝杆组件(30)连接;
第一电机组件(40)和第二电机组件(50),所述第一电机组件(40)和所述第二电机组件(50)中的一个适于与车身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机组件(40)和所述第二电机组件(50)中的另一个适于与车轮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组件(40)与所述第一丝杆组件(20)配合,所述第二电机组件(50)与所述第二丝杆组件(30)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组件(20)包括:第一座体(21)、第一上丝杆(22)和第二上丝杆(23),所述第一座体(21)与所述第一上丝杆(22)传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上丝杆(22)转动且移动,所述第一上丝杆(22)与所述第二上丝杆(23)传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二上丝杆(23)上下移动,所述第一电机组件(4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上丝杆(22);
所述第二丝杆组件(30)包括:第二座体(31)、第一下丝杆(32)和第二下丝杆(33),所述第二座体(31)与所述第一下丝杆(32)传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下丝杆(32)转动且移动,所述第一下丝杆(32)与所述第二下丝杆(33)传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二下丝杆(33)上下移动,所述第二下丝杆(3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上丝杆(23)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组件(5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下丝杆(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组件(20)还包括:第一上滚珠(24),所述第一座体(21)设置有第一上滚珠槽(211),所述第一上丝杆(22)设置有第二上滚珠槽(221),所述第一上滚珠槽(211)与所述第二上滚珠槽(221)限定出第一上滚动空间,所述第一上滚珠(24)设置且配合于所述第一上滚动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丝杆组件(30)还包括:第一下滚珠(34),所述第二座体(31)设置有第一下滚珠槽(311),所述第一下丝杆(32)设置有第二下滚珠槽(321),所述第一下滚珠槽(311)与所述第二下滚珠槽(321)限定出第一下滚动空间,所述第一下滚珠(34)设置且配合于所述第一下滚动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滚珠槽(21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上滚珠槽(211)在所述第一座体(21)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所述第二上滚珠槽(22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上滚珠槽(221)在所述第一上丝杆(2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一上滚珠槽(211)选择性地与多个所述第二上滚珠槽(221)限定出所述第一上滚动空间;
所述第一下滚珠槽(31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下滚珠槽(311)在所述第二座体(31)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所述第二下滚珠槽(32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下滚珠槽(321)在所述第一下丝杆(3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一下滚珠槽(311)选择性地与多个所述第二下滚珠槽(321)限定出所述第一下滚动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组件(20)还包括:第一上挡圈(25),所述第一上挡圈(25)设置于所述第一座体(21)上,且所述第一上挡圈(25)位于多个所述第一上滚珠槽(211)的下方;
所述第二丝杆组件(30)还包括:第一下挡圈(35),所述第一下挡圈(35)设置于所述第二座体(31)上,且所述第一下挡圈(35)位于多个所述第一下滚珠槽(311)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组件(20)还包括:第二上滚珠(26),所述第一上丝杆(22)还设置有第三上滚珠槽(222),所述第二上丝杆(23)设置有第四上滚珠槽(231),所述第三上滚珠槽(222)与所述第四上滚珠槽(231)限定出第二上滚动空间,所述第二上滚珠(26)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滚动空间内,以在所述第一上丝杆(22)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二上滚珠(26)驱动所述第二上丝杆(23)上下移动;
所述第二丝杆组件(30)还包括:第二下滚珠(36),所述第一下丝杆(32)还设置有第三下滚珠槽(322),所述第二下丝杆(33)设置有第四下滚珠槽(331),所述第三下滚珠槽(322)与所述第四下滚珠槽(331)限定出第二下滚动空间,所述第二下滚珠(36)设置于所述第二下滚动空间内,以在所述第一下丝杆(32)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二下滚珠(36)驱动所述第二下丝杆(33)上下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滚珠槽(22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上滚珠槽(222)在所述第一上丝杆(2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所述第四上滚珠槽(23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四上滚珠槽(231)在所述第二上丝杆(23)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三上滚珠槽(222)选择性地与多个所述第四上滚珠槽(231)限定出所述第二上滚动空间;
所述第三下滚珠槽(32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下滚珠槽(322)在所述第一下丝杆(32)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所述第四下滚珠槽(33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四下滚珠槽(331)在所述第二下丝杆(33)的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第三下滚珠槽(322)选择性地与多个所述第四下滚珠槽(331)限定出所述第二下滚动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组件(20)还包括:第二上挡圈(27),所述第二上挡圈(27)设置于所述第一上丝杆(22)上,且所述第二上挡圈(27)位于多个所述第三上滚珠槽(222)的下方;
所述第二丝杆组件(30)还包括:第二下挡圈(37),所述第二下挡圈(37)设置于所述第一下丝杆(32)上,且所述第二下挡圈(37)位于多个所述第三下滚珠槽(322)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丝杆(23)上的螺纹方向与所述第二下丝杆(33)上的螺纹方向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组件(40)包括:第一内线圈(41)和第一永磁体(42),所述第一永磁体(42)设置于所述第一上丝杆(22),在所述第一内线圈(41)通电后,所述第一永磁体(42)及所述第一上丝杆(22)转动;
所述第二电机组件(50)包括:第二内线圈(51)和第二永磁体(52),所述第二永磁体(52)设置于所述第一下丝杆(32),在所述第二内线圈(51)通电后,所述第二永磁体(52)及所述第一下丝杆(32)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10),所述第一丝杆组件(20)和所述第一电机组件(40)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第二丝杆组件(30)和第二电机组件(50)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筒体(11)、上支撑板(12)和下支撑板(13),所述上支撑板(12)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筒体(11)的上端,所述第一内线圈(41)和所述第一座体(21)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支撑板(12)朝向所述筒体(11)内的一侧,所述下支撑板(13)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筒体(11)的下端,所述第二内线圈(51)和所述第二座体(31)分别连接于所述下支撑板(13)朝向所述筒体(11)内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件(60),所述缓冲件(60)为一个,所述缓冲件(60)设置于所述第二上丝杆(23)和所述第二下丝杆(33)的连接处;或
所述缓冲件(60)为两个,两个所述缓冲件(60)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上支撑板(12)朝向所述第一上丝杆(22)的一侧,且两个所述缓冲件(60)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所述下支撑板(13)朝向所述第一下丝杆(32)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向件(70)和第二导向件(80),所述第二上丝杆(23)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下丝杆(33)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件(70)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上支撑板(12),且所述第一导向件(70)的下端配合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内,所述第二导向件(80)的下端连接于所述下支撑板(13),且所述第二导向件(80)的上端配合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件(70)的下端的横截面构造为半圆形、三角形和矩形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导向件(80)的上端的横截面构造为半圆形、三角形和矩形中的任意一个。
1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减振装置(1)。
CN202410263089.4A 2024-03-08 2024-03-08 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 Active CN1178471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3089.4A CN117847129B (zh) 2024-03-08 2024-03-08 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3089.4A CN117847129B (zh) 2024-03-08 2024-03-08 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47129A CN117847129A (zh) 2024-04-09
CN117847129B true CN117847129B (zh) 2024-05-07

Family

ID=90536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63089.4A Active CN117847129B (zh) 2024-03-08 2024-03-08 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4712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1135A (ja) * 2003-03-28 2004-10-28 Ntn Corp 直線駆動装置
JP2012045978A (ja) * 2010-08-24 2012-03-08 Jtekt Corp 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09057065A (zh) * 2018-07-02 2018-12-21 浙江大学 惯性质量阻尼器
CN117656739A (zh) * 2023-04-28 2024-03-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悬架系统和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33059B2 (en) * 2015-07-06 2018-04-03 Goodrich Corporation Dual-rate linear actuator
US11554807B2 (en) * 2019-02-19 2023-01-17 Jtekt Corporation Turn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1135A (ja) * 2003-03-28 2004-10-28 Ntn Corp 直線駆動装置
JP2012045978A (ja) * 2010-08-24 2012-03-08 Jtekt Corp 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09057065A (zh) * 2018-07-02 2018-12-21 浙江大学 惯性质量阻尼器
CN117656739A (zh) * 2023-04-28 2024-03-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悬架系统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47129A (zh) 202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09371B2 (en) Damper
JP5260936B2 (ja) 車両用電磁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US8573573B2 (en) Spring strut arrangement for wheel suspension of motor vehicles
US8070169B2 (en) Actuator for active roll control system
CN110871656A (zh) 用于悬架的车辆高度调节装置
JP2012503159A (ja) 低い固有振動数をもつ振動絶縁システム
CN110864074A (zh)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压缩机减震安装座
CN117847129B (zh) 电动减振装置以及车辆
CN117662676A (zh) 减振器以及车辆
CN211288576U (zh) 双通道支柱结构及汽车
CN115076287B (zh) 一种机动车驾驶室悬置减震器
CN112297745B (zh) 一种四轮独立转向无人驾驶车辆的线控底盘系统
CN211501456U (zh) 一种具有电力调节阀的智能减震器
KR100448777B1 (ko) 자동차의 쇽업소버 진동흡수장치
CN206175549U (zh) 一种减振器防尘罩
CN216659445U (zh) 一种纺纱行业agv用防缠减震轮
KR100392344B1 (ko) 자동차용현가장치
CN220921464U (zh) 一种后副车架压套装置
CN219838406U (zh) 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及车辆
KR101317572B1 (ko) 측 하중 저감 타입 맥퍼슨 스트러트 현가장치
JP4383261B2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システム
CN220168437U (zh) 一种具有平稳位移的减震器
CN216231566U (zh) 电磁减震装置、车辆悬架及车辆
CN211715641U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总成
CN217873958U (zh) 一种内置磁流变阻尼器的可调悬架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