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32367A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32367A
CN117832367A CN202410102742.9A CN202410102742A CN117832367A CN 117832367 A CN117832367 A CN 117832367A CN 202410102742 A CN202410102742 A CN 202410102742A CN 117832367 A CN117832367 A CN 117832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device
col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027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杨
焦志强
黄维
王鹏
田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027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323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32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323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以及设置在驱动背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子像素,发光子像素包括发光器件以及设置在发光器件外围的色转换层,发光器件发出的第二颜色光线的至少部分从发光器件的侧面进入色转换层,并经色转换层转换后从色转换层的背离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出射第一颜色光线。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实现全彩显示只需要转移一种颜色的LED,降低了转移的工艺难度,提升了产品良率;并且,色转换层位于发光器件的外围而不再与发光器件叠层设置,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可以为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Mini LED),或者,可以为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MicroLED)。Micro LED具有自发光、高效率、低功耗、长寿面、高亮度等优势,同时可以实现超高PPI,被认为是具有潜力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但是Micro LED的巨量转移技术限制了MicroLED的全彩显示。Micro LED全彩显示中需要将R、G、B的Micro LED分别进行转移,一方面转移芯片数量巨大,另一方面对转移工艺的稳定性和精度要求非常高,增大了工艺的难度。
相关技术中,Micro LED全彩显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工艺难度高、良率低,另一个方面是显示面板厚度大,并且存在串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以及设置在驱动背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子像素,发光子像素包括发光器件以及设置在发光器件外围的色转换层,发光器件发出的第二颜色光线的至少部分从发光器件的侧面进入色转换层,并经色转换层转换后从色转换层的背离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出射第一颜色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驱动背板的朝向发光器件一侧的像素隔离层,像素隔离层开设有与发光器件相对应的凹槽,发光器件位于对应的凹槽内,凹槽的侧壁部形成用于限定发光子像素的围坝,色转换层填充在围坝与发光器件之间的凹陷区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子像素包括第一颜色子像素,在第一颜色子像素中,第一颜色光线与第二颜色光线不相同,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反射层,第一反射层包括位于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反射图案,第一反射图案位于发光器件的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发光器件的背离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反射图案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内,发光器件发出的部分光线经第一反射图案反射后从发光器件的侧面进入色转换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图案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与色转换层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透明电极层,透明电极层位于驱动背板的形成有发光器件的一侧,透明电极层与发光器件的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表面搭接连接,第一反射层位于透明电极层的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色转换层位于透明电极层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钝化层,第一钝化层位于驱动背板的设置有发光器件的一侧,第一钝化层开设有用于暴露发光器件的背离驱动背板一侧表面的镂空,围坝位于第一钝化层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反射层,第二反射层位于凹陷区且位于色转换层与驱动背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像素隔离层的材质包括不透明金属,第二反射层与围坝同层设置,显示面板还包括透明电极层,透明电极层位于像素隔离层的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透明电极层通过镂空与发光器件的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表面搭接连接,色转换层位于透明电极层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反射层和第二钝化层,第一反射层位于透明电极层的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第一反射层包括第一反射图案;第二钝化层位于第一反射层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色转换层在凹陷区位于第二钝化层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子像素还包括第二颜色子像素,在第二颜色子像素中,第一颜色光线与第二颜色光线相同,第一反射层还包括位于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二反射图案,第二反射图案位于发光器件的背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反射图案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内,第二反射图案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与色转换层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
围坝的背离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与发光器件的背离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相平齐;和/或,
色转换层的背离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与发光器件的背离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相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器件的侧面与发光器件的靠近驱动背板一侧的底面之间的角度小于9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颜色光线包括蓝色光线,显示面板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色转换层包括红色色转换层,第一颜色光线包括红色光线;
色转化层包括绿色色转换层,第一颜色光线包括绿色光线;
色转换层包括透明材料层,第一颜色光线包括蓝色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围坝连接为一体结构;或者,相邻的围坝彼此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发光子像素的背离驱动背板一侧的封装层,以及位于封装层背离驱动背板一侧的聚光结构,聚光结构与发光子像素对应。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色转换层的材料,可以分别使第一颜色光线为红色光线、绿色光线和蓝色光线,从而,可以实现全彩显示。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不需要采用R、G、B三种颜色的LED实现全彩显示,只需要采用发出第二颜色光线的发光器件便可以实现全彩显示,从而只需要转移一种颜色的LED,降低了转移的工艺难度,提升了产品良率;并且,色转换层位于发光器件的外围,色转换层不再与发光器件叠层设置,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
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公开范围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或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的A-A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或图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A-A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1或图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A-A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显示面板的A-A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显示面板的A-A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驱动背板;11、第一钝化层;12、像素隔离层;121、围坝;122、第二反射层;13、透明电极层;141、第一反射图案;142、第二反射图案;15、色转换层;16、第二钝化层;17、封装层;18、聚光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同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结合。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相关技术中,Micro LED全彩显示主要存在两种方案。一种是集成红色R、绿色G、蓝色B的Micro LED,实现R、G、B自发光的全彩显示;另一种是采用B Micro LED+R色转层以及BMicro LED+G色转层分别实现红色出光和绿色出光,B Micro LED实现蓝色出光,实现全彩显示。R、G、B自发光的全彩显示需要将R、G、B Micro LED分别进行转移,工艺难度高、良率低。采用色转换层实现全彩显示,通常需要将色转换层与LED基板进行对盒,不仅增加盒厚,而且还会容易造成串色问题。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图1或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的A-A截面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图3所示,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10以及设置在驱动背板10一侧的多个发光子像素。发光子像素包括发光器件20以及设置在发光器件20外围的色转换层15。示例性地,发光器件20设置在驱动背板10的一侧,色转换层15位于驱动背板10的朝向发光器件20的一侧,且色转换层15设置在发光器件20的外围。例如,色转换层15围绕发光器件20的外边缘设置。
发光器件20可以发出第二颜色光线,发光器件20发出的第二颜色光线的至少部分从发光器件20的侧面进入色转换层15,并经色转换层15转换后从色转换层15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出射第一颜色光线。
如图3所示,发光器件20设置在驱动背板10的一侧,发光器件20包括朝向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即底面、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即顶面,以及位于底面与顶面之间的侧面。
示例性地,发光器件20可以包括LED。LED可以为Mini LED,或者,可以为MicroLED。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色转换层15的材料,可以分别使第一颜色光线为红色光线、绿色光线和蓝色光线,从而,可以实现全彩显示。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不需要采用R、G、B三种颜色的LED实现全彩显示,只需要采用发出第二颜色光线的发光器件20便可以实现全彩显示,从而只需要转移一种颜色的LED,降低了转移的工艺难度,提升了产品良率;并且,色转换层15位于发光器件20的外围,色转换层15不再与发光器件20叠层设置,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
示例性地,在第一颜色光线与第二颜色光线不相同时,色转换层15材料可以包括量子点或荧光粉等发光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颜色光线包括蓝色光线,亦即,发光器件20发出蓝色光线,例如,发光器件20为B LED,B LED可以发出蓝色光线。
示例性地,色转换层15包括红色色转换层15a,第一颜色光线包括红色光线。从而,发光器件20发出的蓝色光线的至少部分从发光器件20的侧面进入红色色转换层15a,并经红色色转换层15a转换后从红色色转换层15a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出射红色光线,实现红色子像素。
示例性地,色转换层15包括绿色色转换层15b,第一颜色光线包括绿色光线。从而,发光器件20发出的蓝色光线的至少部分从发光器件20的侧面进入绿色色转换层15b,并经绿色色转换层15b转换后从绿色色转换层15b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出射绿色光线,实现绿色子像素。
在第一颜色光线与第二颜色光线相同时,色转换层15可以包括透明材料层15c。透明材料层15c可以包括透明树脂材料。第一颜色光线和第二颜色光线均包括蓝色光线。从而,发光器件20发出的蓝色光线的至少部分从发光器件20的侧面进入透明材料层15c,并经透明材料层15c转换后从透明材料层15c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出射蓝色光线。另外,如图1-图3所示,发光器件20发出的蓝色光线的一部分可以从发光器件20的顶面出射,从而,发光器件20的顶面和透明材料层15c的顶面均可以出射蓝色光线,共同实现蓝色子像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第一颜色光线与第二颜色光线相同均为蓝色光线时,也可以不设置透明材料层15c,发光器件20发出的蓝色光线可以直接实现蓝色子像素。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像素隔离层12。像素隔离层12可以位于驱动背板10的朝向发光器件20的一侧。像素隔离层12开设有与发光器件20相对应的凹槽,发光器件20位于对应的凹槽内。凹槽的侧壁部可以形成用于限定发光子像素的围坝121,色转换层15填充在围坝121与发光器件20之间的凹陷区内。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的侧壁部可以理解为沿凹槽的侧壁外边缘向外延伸一定的厚度,凹槽的侧壁部为像素隔离层12的一部分。
这样的结构,发光子像素被限定在围坝121的内侧,围坝121属于像素隔离层12的一部分,从而,围坝121可以将发光子像素与相邻的发光子像素隔离开,避免了相邻发光子像素之间的串色问题。
示例性地,凹槽的侧壁的坡度角可以大于90°,这样有利于第一颜色光线朝向色转换层15的顶面方向出射。凹槽的侧壁的坡度角可以理解为凹槽的侧壁与色转换层15底面之间的角度。
示例性地,围坝12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方形等形状,围坝121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在图1中围坝121的形状为圆形,在图2中围坝121的形状为方形。发光器件20的平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或方形等形状,例如,在图1、图2中,发光器件20的形状为圆形。凹陷区的形状可以由发光器件20的形状与围坝121的形状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围坝121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即顶面)与发光器件20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即顶面)相平齐。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色转换层15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即顶面)与发光器件20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即顶面)相平齐。
将围坝121的顶面和/或色转换层15的顶面设置为与发光器件20的顶面相平齐,避免了围坝121或色转换层15对显示面板盒厚的影响,将围坝121或色转换层15与发光器件20限定在同一平面内,有效地降低了显示面板的盒厚。
为了实现围坝121的隔离作用,围坝121的材料可以采用不透明材料。例如,围坝121的材料可以包括不透明金属或者不透明树脂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发光器件20的侧面与发光器件20的靠近驱动背板10一侧的底面之间的角度α小于90°。这样的设置,当发光器件20发出的光线从侧面进入色转换层15时,有助于第一颜色光线从色转换层15的顶面出射,避免光线无法出射造成损失。角度α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发光子像素可以包括第一颜色子像素,在第一颜色子像素中,第一颜色光线与第二颜色光线不相同。例如,第一颜色光线可以为红色光线或绿色光线,第二颜色光线可以为蓝色光线。第一颜色子像素可以为红色子像素R或绿色子像素G。
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一反射层。第一反射层可以包括位于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反射图案141,第一反射图案141位于发光器件20的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发光器件20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一反射图案141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内。从而,发光器件20发出的部分光线经第一反射图案141反射后可以从发光器件20的侧面进入色转换层15。第一反射图案141可以遮挡从发光器件20的顶面出射的第二颜色光线,避免第一颜色子像素中出现第二颜色光线。并且从发光器件20的顶面出射的第二颜色光线可以经第一反射图案141反射后从发光器件20的侧面进入色转换层15,进而从色转换层15的顶面出射第一颜色光线,提升了第二颜色光线的利用率,提升了发光子像素的亮度。
第一反射层可以采用具有遮光反射性能的材料,例如,第一反射层的材料可以包括银。第一反射层还可以采用其它具有遮光反射性能的材料,例如白油。
第一反射图案141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与色转换层15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从而,第一反射图案141不会遮挡色转换层15顶面的出光。
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透明电极层13,如图3所示,透明电极层13位于驱动背板10的形成有发光器件20的一侧。透明电极层13与发光器件20的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表面搭接连接。这样的结构,透明电极层13覆盖驱动背板10的上表面以及发光器件20的表面。第一反射层位于透明电极层13的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色转换层15位于透明电极层13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
示例性地,发光器件20的阴极可以位于发光器件20的顶面,从而,透明电极层13可以与发光器件20的阴极连接。
透明电极层13的材料可以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等。
示例性地,围坝121可以位于透明电极层13与驱动背板10之间。围坝121的侧面与围坝121的底面之间的角度可以小于90°。围坝121的材料可以为不透明金属材料,从而,当形成透明电极层13后,透明电极层13覆盖在围坝121表面。围坝121侧面上的透明电极材料还可以起到反射光线的作用,当从发光器件20侧面进入色转换层15的光线照射到围坝121侧面上时,围坝121侧面上的透明电极材料对光线再次反射,有利于第一颜色光线从色转换层15的顶面出射,进一步提升发光子像素的亮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一钝化层11,第一钝化层11位于驱动背板10的设置有发光器件20的一侧。第一钝化层11开设有用于暴露发光器件20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表面的镂空。像素隔离层12或围坝121位于第一钝化层11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这样的结构,第一钝化层11可以覆盖驱动背板10的上表面以及发光器件20的侧面,对发光器件20的侧面进行保护。
图4为图1或图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A-A截面示意图。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二反射层122,第二反射层122可以位于凹陷区且位于色转换层15与驱动背板10之间。例如,第二反射层122可以位于凹陷区且位于色转换层15与第一钝化层11之间。从而,第二反射层122位于色转换层15的底部,第二反射层122可以对射向底部的光线进行反射,使得第一颜色光线朝向色转换层15的上侧从色转换层15的顶面出射,进一步提高发光子像素的亮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示出的第二反射层122位于第一钝化层11与透明电极层13之间。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反射层122还可以位于驱动背板10与第一钝化层11之间或者位于透明电极层13与色转换层15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反射层122可以与围坝121同层设置,如图4所示。第二反射层122的材料可以与围坝121的材料相同,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例如,像素隔离层12的材料可以包括不透明金属,在对像素隔离层12进行图案化时,形成围坝121和第二反射层122。这样的方式,可以减少显示面板的制程工艺,减少掩膜的数量。
透明电极层13位于像素隔离层12的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透明电极层13通过第一钝化层11开设的镂空与发光器件20的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表面搭接连接。色转换层15位于透明电极层13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这样的结构中,透明电极层13覆盖在第二反射层122的表面。由于第二反射层122的材料为不透明金属,所以,第二反射层122与覆盖在第二反射层122表面的透明电极层13可以共同起到反射光线的效果,可以将朝向色转换层15底面的光线朝向色转换层15的顶面反射,增加从色转换层15顶面出射的第一颜色光线,提升色转换层15的出光效率,进一步提高发光子像素的亮度。
在图4实施例中,第二反射层122与围坝121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可以减少显示面板的掩膜数量。在其它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二反射层122的效果,第二反射层122可以采用具有反射性能的材料,第二反射层122可以位于一个单独的膜层,可以采用一个单独的掩膜图案化工艺形成。
图5为图1或图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A-A截面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二钝化层16,如图5所示。第一反射层可以位于透明电极层13的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第一反射层包括第一反射图案141。第二钝化层16可以位于第一反射层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色转换层15在凹陷区且位于第二钝化层16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
在制备色转换层15时,通常采用溶液法制备,如果色转换层15与透明电极层13直接接触,色转换层15可能会侵蚀透明电极层13,影响透明电极层13的导电性。第二钝化层16将色转换层15与透明电极层13隔离开,对透明电极层13起到保护作用,避免透明电极层13不被色转换层15侵蚀。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封装层17,封装层17可以位于发光子像素的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例如,封装层17可以位于第一反射层或第二钝化层16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在图5实施例中,封装层17位于第二钝化层16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从而,第二钝化层16在色转换层15的下方形成封装结构,封装层17在第二钝化层16的上方形成封装结构,封装层17与第二钝化层16共同将色转换层15封装起来,使得每个发光子像素的色转换层15均独立封装,有利于提高色转换层15的信赖性,提升显示面板的性能。
图6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显示面板的A-A截面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光子像素还可以包括第二颜色子像素。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二颜色子像素中,第一颜色光线与第二颜色光线相同。第一反射层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二反射图案142,第二反射图案142可以位于发光器件20的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发光器件20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反射图案142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内。第二反射图案142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与色转换层15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示例性地,色转换层15可以为透明材料层15c,从而,第二颜色光线经透明材料层15c转换后的第一颜色光线与第二颜色光线的颜色相同。
在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中,当第二颜色子像素不设置第二反射图案142时,第二颜色子像素的出光面形状为围坝121限定的形状。第一颜色子像素由于设置有第一反射图案141,第一颜色子像素的出光面形状为围坝121与及第一反射图案141之间的形状。例如,在图1中,第二颜色子像素例如蓝色子像素B的出光面形状为圆形,第一颜色子像素(例如红色子像素R和绿色子像素G)的出光面形状为圆环形;在图2中,第二颜色子像素的出光面为四边形,第一颜色子像素的出光面为外侧为四边形、内侧为圆形的形状。在图1和图2中,第一颜色子像素的出光面形状与第二颜色子像素的出光面形状不相同。
在图6和图7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反射图案142,可以使得第二颜色子像素的出光面形状与第一颜色子像素的出光面形状保持相同,从而显示面板的发光子像素的出光面保持相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第二颜色子像素可以为蓝色子像素B,第一颜色子像素可以为非蓝色子像素,例如,第一颜色子像素可以为绿色子像素G或红色子像素R。
图8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聚光结构18,聚光结构18可以位于封装层17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聚光结构18可以与发光子像素对应。例如,聚光结构18可以与发光子像素一一对应。聚光结构18可以为凸透镜结构,聚光结构18可以汇聚每个发光子像素的出光,提高发光子像素的出光效率。
图9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显示面板的A-A截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实施例中,相邻的围坝121连接为一体结构,例如,在图3中,相邻的红色子像素的围坝121a与绿色子像素的围坝121b连接为一体结构,相邻的绿色子像素的围坝121b与蓝色子像素的围坝121c连接为一体结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相邻的围坝121彼此分离。相邻的发光子像素的围坝121之间设置有预设间隙d。例如,图9和图10中,相邻的红色子像素的围坝121a与绿色子像素的围坝121b是彼此分离的,红色子像素的围坝121a与绿色子像素的围坝121b之间设置有预设间隙d。预设间隙d的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这样的结构,相邻的发光子像素之间至少具有预设间隙d,增大了相邻的发光子像素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好地避免串色问题。
下面以图4所示实施例介绍本公开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以进一步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所说的“图案化”,当图案化的材质为无机材质或金属时,“图案化”包括涂覆光刻胶、掩膜曝光、显影、刻蚀、剥离光刻胶等工艺,当图案化的材质为有机材质时,“图案化”包括掩模曝光、显影等工艺,本文中所说的蒸镀、沉积、涂覆、涂布等均是相关技术中成熟的制备工艺。
在驱动背板10上制备发光器件20。发光器件20的侧面与发光器件20的靠近驱动背板10一侧的底面之间的角度α小于90°,如图4所示。例如,发光器件20为正梯形结构。发光器件20发出的第二颜色光线为蓝色光线。发光器件20可以为LED,发光器件20的阴极可以位于顶面。驱动背板10的基底材质可以为玻璃或硅。
在驱动背板10的设置有发光器件20的一侧沉积(例如采用化学气象沉积)第一钝化薄膜,对第一钝化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一钝化层11。第一钝化层11开设有用于暴露发光器件20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表面的镂空,发光器件20的阴极通过镂空暴露出来,如图4所示。
在驱动背板10的形成有第一钝化层11的一侧沉积(例如采用溅射工艺沉积)像素隔离材料,例如像素隔离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通过干法刻蚀或湿法刻蚀工艺对像素隔离材料进行刻蚀,保留围坝121位置以及第二反射层122位置的像素隔离材料,刻蚀掉其它位置的像素隔离材料,保留下来的像素隔离材料形成围坝121和第二反射层122,如图4所示。例如,采用干法刻蚀或湿法刻蚀工艺刻蚀色转换层15区域的金属材料,色转换层15区域的金属材料没有被完全刻蚀掉,保留部分厚度的金属材料作为第二反射层122。像素隔离薄膜的材料可以包括铜。
在驱动背板10的形成有像素隔离层12的一侧沉积透明电极层13,透明电极层13通过第一钝化层11开设的镂空与发光器件20的阴极连接,如图4所示。
在驱动背板10的形成有透明电极层13的一侧沉积第一反射薄膜,对第一反射薄膜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第一反射层。第一反射层包括位于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反射图案141,如图4所示。发光器件20的背离驱动背板10一侧的表面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一反射图案141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内。第一反射图案141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与色转换层15在驱动背板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层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二反射图案142。例如,在图7实施例中,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中均设置有第一反射图案141,红色子像素中为第一反射图案141a,绿色子像素中为第一反射图案141b。蓝色子像素中设置有第二反射图案142。
在每个发光子像素中,发光器件20与对应的围坝121之间形成凹陷区。在第一颜色子像素的凹陷区可以通过打印或图案化方式形成对应的色转换层15,如图4所示。例如,在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的凹陷区可以通过打印或图案化方式分别形成红色色转换层15a和绿色色转换层15b。在第二颜色子像素的凹陷区形成透明材料层15c。
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形成色转换层15之前,可以在驱动背板10的形成有第一反射层的一侧沉积第二钝化层16。在第二钝化层16的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形成位于凹陷区的色转换层15。
在驱动背板10的形成有色转换层15的一侧形成封装层17。封装层17可以包括TFE薄膜封装结构,封装层17可以包括两叠层或三叠层的TFE薄膜封装结构。TFE薄膜封装结构可以包括叠层设置的第一无机层、有机层、第二无机层。
在图8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还可以包括:在封装层17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形成聚光结构18,聚光结构18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聚光结构18与多个发光子像素一一对应。聚光结构18可以为凸透镜结构。例如,在封装层17背离驱动背板10的一侧涂覆透明树脂层,采用刻蚀以及热回流方式制备出凸透镜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打印方式形成凸透镜结构。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钝化层11、第二钝化层16可以采用硅氧化物(SiOx)、硅氮化物(SiNx)和氮氧化硅(SiON)中的任意一种或更多种,可以是单层、多层或复合层。
基于前述实施例的发明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前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公开。此外,本公开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不同实施例中的不同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结合,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背板以及设置在所述驱动背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子像素,所述发光子像素包括发光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外围的色转换层,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第二颜色光线的至少部分从所述发光器件的侧面进入所述色转换层,并经所述色转换层转换后从所述色转换层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出射第一颜色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驱动背板的朝向所述发光器件一侧的像素隔离层,所述像素隔离层开设有与所述发光器件相对应的凹槽,所述发光器件位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的侧壁部形成用于限定所述发光子像素的围坝,所述色转换层填充在所述围坝与所述发光器件之间的凹陷区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子像素包括第一颜色子像素,在所述第一颜色子像素中,所述第一颜色光线与所述第二颜色光线不相同,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反射层,所述第一反射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颜色子像素的第一反射图案,所述第一反射图案位于所述发光器件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器件的背离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图案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部分光线经所述第一反射图案反射后从所述发光器件的侧面进入所述色转换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图案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色转换层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透明电极层,所述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驱动背板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透明电极层与所述发光器件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表面搭接连接,所述第一反射层位于所述透明电极层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色转换层位于所述透明电极层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钝化层,所述第一钝化层位于所述驱动背板的设置有所述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第一钝化层开设有用于暴露所述发光器件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一侧表面的镂空,所述围坝位于所述第一钝化层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反射层,所述第二反射层位于所述凹陷区且位于所述色转换层与所述驱动背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隔离层的材质包括不透明金属,所述第二反射层与所述围坝同层设置,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透明电极层,所述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像素隔离层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透明电极层通过所述镂空与所述发光器件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表面搭接连接,所述色转换层位于所述透明电极层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反射层和第二钝化层,所述第一反射层位于所述透明电极层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层包括第一反射图案;所述第二钝化层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层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色转换层在所述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二钝化层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子像素还包括第二颜色子像素,在所述第二颜色子像素中,所述第一颜色光线与所述第二颜色光线相同,所述第一反射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颜色子像素的第二反射图案,所述第二反射图案位于所述发光器件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反射图案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二反射图案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色转换层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不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围坝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发光器件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相平齐;和/或,
所述色转换层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发光器件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一侧的表面相平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的侧面与所述发光器件的靠近所述驱动背板一侧的底面之间的角度小于9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颜色光线包括蓝色光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色转换层包括红色色转换层,所述第一颜色光线包括红色光线;
所述色转化层包括绿色色转换层,所述第一颜色光线包括绿色光线;
所述色转换层包括透明材料层,所述第一颜色光线包括蓝色光线。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围坝连接为一体结构;或者,相邻的所述围坝彼此分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子像素的背离所述驱动背板一侧的封装层,以及位于所述封装层背离所述驱动背板一侧的聚光结构,所述聚光结构与所述发光子像素对应。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410102742.9A 2024-01-24 2024-01-24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8323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02742.9A CN117832367A (zh) 2024-01-24 2024-01-24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02742.9A CN117832367A (zh) 2024-01-24 2024-01-24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32367A true CN117832367A (zh) 2024-04-05

Family

ID=90506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02742.9A Pending CN117832367A (zh) 2024-01-24 2024-01-24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3236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51243A1 (en) Display devices, display panels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thereof
JP6761020B2 (ja)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
CN110660827B (zh) 显示设备
CN111668381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140089260A (ko)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마이크로-캐비티 구조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80036465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1697046B (zh) Oled与led杂化结构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面板
JP2019185887A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9061927A (ja) 表示装置
US2022026285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display device
CN114156306B (zh)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4335131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12248453A (ja) 表示装置
CN114639794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59970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TWI836775B (zh) 顯示裝置
KR20210157932A (ko)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1783236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802940B (zh) 一种显示基板、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WO2022134427A1 (zh) 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三维显示装置
KR101433589B1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21090407A1 (ja) 発光デバイス
CN11267032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20402265U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TWI844417B (zh) 顯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