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5225A - 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5225A
CN117795225A CN202280052800.0A CN202280052800A CN117795225A CN 117795225 A CN117795225 A CN 117795225A CN 202280052800 A CN202280052800 A CN 202280052800A CN 117795225 A CN117795225 A CN 117795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raceway surface
outer ring
peripheral surface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280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元宣寿
西井大树
小柴裕贵
吉冈宏泰
加藤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95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52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2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02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 F16C19/0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 F16C19/06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with a single row or b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22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roller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e.g. needle bearings
    • F16C19/3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roller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e.g. needle bearing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 F16C19/36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roller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e.g. needle bearings for both radial and axial load with a single row of 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66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5/00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 F16C35/04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in the case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5/06Mounting or dismounting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Fixing them onto shaft or in housing
    • F16C35/07Fixing them on the shaft or housing with interposition of an element
    • F16C35/077Fixing them on the shaft or housing with interposition of an element between housing and outer race 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12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rotating c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3Guidance of lubricant within rotary parts, e.g. axial channels or radial openings i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69Bearings or seals
    • F16H57/0471B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93Gearings with spur or bevel gears
    • F16H57/0495Gearings with spur or bevel gears with fixed gear rati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1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ne motor mounted on a propulsion axle for rotating right and left wheels of this ax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rotating cases
    • F16H2048/405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rotating case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ring of the rotating ca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8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 F16H37/08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 F16H37/0813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only one input sh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 Mounting Of Bearings Or Others (AREA)

Abstract

变速器具备与驱动单元的驱动轴连接的第一轴单元。第一轴单元具有:第一轴,在外周面上具有第一轴轨道面;第一输出齿轮,设置在第一轴上;第一外圈,安装在第一支承部上,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一外圈轨道面;以及多个第一滚动体,配置在第一轴轨道面与第一外圈轨道面之间。

Description

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使驱动单元的旋转速度减速或增速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有使驱动单元的驱动轴的旋转速度减速而输出的变速器(减速器)。这样的变速器具备多个设置有齿轮的旋转轴,通过使齿轮彼此卡合,将驱动轴的旋转依次传递到多个旋转轴,使旋转速度减速。因此,在这样的变速器中,设置有多个将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框体旋转的轴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30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由于上述那样的变速器通过齿轮使驱动单元的驱动轴的旋转速度依次减速或增速,因此,如果设置有齿轮的旋转轴产生抖动,则旋转性能、耐久性等有降低的可能性。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的变速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变速器具备与驱动单元的驱动轴连接的第一轴单元,第一轴单元具有:第一轴,与驱动轴连接,在外周面具有第一轴轨道面;第一输出齿轮,设置在第一轴上,与第一轴一体旋转;第一外圈,安装在支承第一轴的第一支承部上,以包围第一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一外圈轨道面;以及多个第一滚动体,配置在第一轴轨道面与第一外圈轨道面之间。
在该变速器中,与驱动单元的驱动轴连接的作为旋转轴的第一轴经由第一滚动体和第一外圈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一支承部上。即,第一轴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这样,该变速器能够减少支承第一轴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第一轴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因此,在该变速器中,能够将与驱动单元的驱动轴连接的第一轴(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一滚动体为滚珠,第一轴轨道面是沿第一轴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在构成第一轴轨道面的槽中,沿第一轴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一对槽缘部中的靠近第一输出齿轮一侧的槽缘部的直径大于另一侧的槽缘部。在这种情况下,该变速器即使在第一滚动体承受第一轴的轴向的载荷的情况下,通过使承受载荷一侧的槽缘部的高度比另一侧高,也能够抑制第一滚动体越过槽(第一轴轨道面)。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一滚动体是滚珠,第一轴轨道面是沿第一轴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第一轴包括:轨道面形成部,是设置第一轴轨道面的部分;以及中间部,是轨道面形成部与第一输出齿轮之间的部分,中间部的外径比轨道面形成部的外径大。在这种情况下,该变速器能够提高第一轴中的第一齿轮周围的刚性。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一轴轨道面的槽中的第一轴的轴向形状呈沿着轨道槽假想圆的圆弧状,中间部和第一输出齿轮与轨道槽假想圆不产生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该变速器能够在与中间部和第一输出齿轮不产生干涉的情况下,将作为第一滚动体的滚珠适当地配置在作为第一轴轨道面的槽内。
上述变速器也可以是,在第一轴的轴向上,在第一外圈与中间部之间设置有预先确定的基准长度以上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该变速器在第一轴旋转时,即使作为第一滚动体的滚珠沿第一轴的轴向移动,也能够抑制作为第一滚动体的滚珠与中间部产生干涉。
上述变速器也可以是,还具备将多个滚动体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的保持器,保持器在第一轴的轴向上从第一外圈的端部向外侧突出。在此,具备内圈、外圈、多个滚动体及保持滚动体的保持器的一般的轴承,在它们预先组装的状态下被搬运并被装入变速器。在这样的轴承中,成为保持器在轴向上不从内圈及外圈突出的结构,以使在搬运时保持器不从外部受到冲击等而破损。但是,在本申请的变速器中,不具有组装内圈、外圈、多个滚动体以及保持器的状态的一般的轴承的结构,不受搬运时用于防止保持器破损的结构的制约。因此,该变速器能够抑制保持器受到的限制,能够提高保持器的设计自由度。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在第一轴的内部设置有沿着第一轴的轴向延伸的第一油路,而且,在第一轴上设置有与第一油路和第一轴外周面连通的第一油孔,第一油孔中的第一轴的外周面上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轴的径向上与第一外圈的内周面相向。在这种情况下,该变速器能够提高润滑油向第一轴轨道面和第一外圈轨道面的供给性能。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一油孔沿着第一轴的径向延伸,并且在第一轴的轴向上,设置在比第一轴轨道面靠第一油路的油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在这种情况下,在该变速器中,能够缩短润滑油向第一轴轨道面等的供给路径,能够更适当地供给润滑油。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在第一外圈的外周面与第一支承部之间,设置有以包围第一外圈的方式配置的O形环。在这种情况下,该变速器能够抑制因第一外圈承受旋转载荷或产生振摆而引起的蠕变的产生。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在第一外圈的外周面上,施加有比第一外圈的外周面摩擦低的覆膜。在这种情况下,该变速器能够抑制因第一外圈承受旋转载荷或产生振摆而引起的蠕变的产生。
上述变速器也可以是,还具备由第一轴单元传递动力的第二轴单元,第二轴单元具有:第二轴,在外周面具有第二轴轨道面;第二输入齿轮,设置在第二轴上,与第一输出齿轮啮合,并且与第二轴一体旋转;第二输出齿轮,设置在第二轴上,与第二轴一体旋转;第二外圈,安装在支承第二轴的第二支承部上,以包围第二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二外圈轨道面;以及多个第二滚动体,配置在第二轴轨道面与第二外圈轨道面之间,第一轴的旋转轴与第二轴的旋转轴相互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在该变速器中,由第一轴单元传递动力的第二轴经由第二滚动体及第二外圈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二支承部上。即,第二轴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这样,该变速器能够减少支承第二轴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第二轴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因此,在该变速器中,能够将由第一轴单元传递动力的第二轴(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二滚动体是圆锥滚子,第二轴轨道面呈圆锥台形,第二轴还具有以与圆锥台形的第二轴轨道面的小径侧端部相邻的方式设置的第二小凸缘部,在第二轴的内部设置有沿着第二轴的轴向延伸的第二油路,而且,在第二轴上设置有与第二油路和第二小凸缘部的外周面连通的第二油孔。在这种情况下,该变速器通过圆锥滚子轴承的结构将第二轴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该变速器能够从第二小凸缘部的外周面向第二轴轨道面等供给润滑油,并且能够通过圆锥滚子轴承所具有的泵作用更适当地供给润滑油。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二滚动体是滚珠,第二轴轨道面是沿第二轴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在第二轴的内部设置有沿着第二轴的轴向延伸的第二油路,而且,在第二轴上设置有与第二油路和第二轴的外周面连通的第二油孔,第二油孔中的在第二轴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与第二轴轨道面相邻。在这种情况下,该变速器能够经由第二油孔对第二轴轨道面等适当地供给润滑油。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二滚动体是圆锥滚子,第二轴轨道面呈圆锥台形,在第二轴上没有设置与圆锥台形的第二轴轨道面的小径侧端部相邻的小凸缘部。在这种情况下,在该变速器中,能够提高第二轴单元的各部分的组装性。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变速器还具备由第二轴单元传递动力的差速器齿轮单元,差速器齿轮单元具有:差速器壳体,在外周面具有第三轴轨道面;第三输入齿轮,设置在差速器壳体上,与第二输出齿轮啮合,并且与差速器壳体一体旋转;差动机构,设置在差速器壳体内;第三外圈,安装在支承差速器壳体的第三支承部上,以包围第三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具有第三外圈轨道面;以及多个第三滚动体,配置在第三轴轨道面与第三外圈轨道面之间,第二轴的旋转轴与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轴相互平行。在这种情况下,由第二轴单元传递动力的差速器壳体经由第三滚动体和第三外圈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三支承部上。即,差速器壳体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这样,该变速器能够减少支承差速器壳体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差速器壳体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因此,在该变速器中,能够将由第二轴单元传递动力的差速器壳体(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三滚动体是圆锥滚子,第三轴轨道面呈圆锥台形,差速器壳体还具有以与圆锥台形的第三轴轨道面的小径侧端部相邻的方式设置的第三小凸缘部,在差速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油路,而且,在差速器壳体上设置有与第三油路和第三小凸缘部的外周面连通的第三油孔。在这种情况下,该变速器通过圆锥滚子轴承的结构将差速器壳体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该变速器能够从第三小凸缘部的外周面向第三轴轨道面等供给润滑油,并且能够通过圆锥滚子轴承所具有的泵作用更适当地供给润滑油。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三滚动体是圆锥滚子,第三轴轨道面呈圆锥台形,在差速器壳体中没有设置与圆锥台形的第三轴轨道面的小径侧端部相邻的小凸缘部。在这种情况下,在该变速器中,能够提高差速器齿轮单元的各部分的组装性。
上述变速器也可以是,还具备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具有:驱动机构;驱动轴,在外周面上具有第四轴轨道面,由驱动机构驱动而旋转,并且与第一轴连接;第四外圈,安装在支承驱动轴的第四支承部上,以包围第四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具有第四外圈轨道面;以及多个第四滚动体,配置在第四轴轨道面与第四外圈轨道面之间。在这种情况下,驱动单元的驱动轴经由第四滚动体和第四外圈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四支承部上。即,驱动轴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这样,该变速器能够减少支承驱动轴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驱动轴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因此,在该变速器中,即使在具备驱动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驱动单元的驱动轴(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在驱动轴的内部设置有沿着驱动轴的轴向延伸的第四油路,而且,在驱动轴上设置有与第四油路和驱动轴的外周面连通的第四油孔,第四油孔中的在驱动轴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与第四轴轨道面相邻。在这种情况下,该变速器能够经由第四油孔对第四轴轨道面等适当地供给润滑油。
上述变速器也可以是,变速器还具备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具有:驱动机构;驱动轴,在内周面上具有第四轴轨道面,由驱动机构驱动而旋转,并且与第一轴连接;第四内圈,安装在从第四轴轨道面的内侧支承驱动轴的第四支承部的外周,设置在第四轴轨道面的内侧,并且在外周面具有第四内圈轨道面;以及多个第四滚动体,配置在第四轴轨道面与第四内圈轨道面之间。在这种情况下,驱动单元的驱动轴经由第四滚动体和第四内圈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四支承部上。即,驱动轴兼具轴承的外圈的功能。这样,该变速器能够减少支承驱动轴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驱动轴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因此,在该变速器中,即使在具备驱动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驱动单元的驱动轴(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一输出齿轮的齿数以及第一滚动体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方为素数。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一输出齿轮的齿数、第一滚动体的个数、第二输入齿轮的齿数、第二输出齿轮的齿数以及第二滚动体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方为素数。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一输出齿轮的齿数、第一滚动体的个数、第二输入齿轮的齿数、第二输出齿轮的齿数、第二滚动体的个数、第三输入齿轮的齿数以及第三滚动体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方为素数。在上述变速器中,也可以是,第一输出齿轮的齿数、第一滚动体的个数以及第四滚动体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方为素数。在这些情况下,变速器能够降低各部分的共振引起的振动。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变速器具备由与驱动单元的驱动轴连接的第一轴单元传递动力的第二轴单元,第二轴单元具有:第二轴,在外周面具有第二轴轨道面;第二输入齿轮,设置在第二轴上,与设置在第一轴单元上的第一输出齿轮啮合,并且与第二轴一体旋转;第二输出齿轮,设置在第二轴上,与第二轴一体旋转;第二外圈,安装在支承第二轴的第二支承部上,以包围第二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二外圈轨道面;以及多个第二滚动体,配置在第二轴轨道面与第二外圈轨道面之间,第一轴单元的第一轴的旋转轴和第二轴的旋转轴相互平行。
在该变速器中,由第一轴单元传递动力的第二轴经由第二滚动体和第二外圈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二支承部上。即,第二轴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这样,该变速器能够减少支承第二轴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第二轴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因此,在该变速器中,能够将由第一轴单元传递动力的第二轴(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的变速器具备由与驱动单元的驱动轴连接的第一轴单元经由第二轴单元传递动力的差速器齿轮单元,差速器齿轮单元具有:差速器壳体,在外周面具有第三轴轨道面;第三输入齿轮,设置在差速器壳体上,与设置在第二轴单元上的第二输出齿轮啮合,并且与差速器壳体一体旋转;差动机构,设置在差速器壳体内;第三外圈,安装在支承差速器壳体的第三支承部上,以包围第三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具有第三外圈轨道面;以及多个第三滚动体,配置在第三轴轨道面与第三外圈轨道面之间,第一轴单元的第一轴的旋转轴、第二轴单元的第二轴的旋转轴和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轴相互平行。
在该变速器中,由第二轴单元传递动力的差速器壳体经由第三滚动体及第三外圈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三支承部上。即,差速器壳体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这样,该变速器能够减少支承差速器壳体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差速器壳体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因此,在该变速器中,能够将由第二轴单元传递动力的差速器壳体(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各个方式,能够将旋转轴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减速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输入齿轮单元周围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第一输入轴轨道面和第二输入轴轨道面周围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1的反转齿轮单元周围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1的差速器齿轮单元周围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图1的驱动单元周围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第一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第二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第三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第四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第五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第一变形例的反转齿轮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第二变形例的反转齿轮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第三变形例的反转齿轮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第一变形例的差速器齿轮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第二变形例的差速器齿轮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第一变形例的驱动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图18是第二变形例的驱动单元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要素彼此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以下,作为本公开的变速器,使用对驱动单元的旋转速度进行减速的减速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减速器(变速器)1具备输入齿轮单元(第一轴单元)10、反转齿轮单元(第二轴单元)20、差速器齿轮单元30和驱动单元40。驱动单元40具备电动马达。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中的减速器1构成为具有驱动单元40的EV(Electric Vehicle:电动汽车)用三轴平行减速器。减速器1在图1中被省略,但是具备收容输入齿轮单元10等各机构的框体。
[输入齿轮单元的结构]
输入齿轮单元10与驱动单元40的转子轴42连接。即,驱动单元40的转子轴42的旋转直接传递到输入齿轮单元10。更详细地说,如图2所示,输入齿轮单元10具备输入轴(第一轴)11、输入轴输出齿轮(第一输出齿轮)12、第一输入轴外圈(第一外圈)13、多个滚动体(第一滚动体)14、第一输入轴保持器(保持器)15、第二输入轴外圈(第一外圈)16、多个滚动体(第一滚动体)17以及第二输入轴保持器(保持器)18。
输入轴11与驱动单元40的转子轴42连接。在此,在输入轴11中,在与转子轴42连接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花键11s。输入轴11通过花键11s与转子轴42花键结合。另外,输入轴11在外周面具有第一输入轴轨道面(第一轴轨道面)K11以及第二输入轴轨道面(第一轴轨道面)K12。
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设置在输入轴11中的相对于形成花键11s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设置在输入轴11中的花键11s附近的外周面上。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和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是沿输入轴11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
输入轴输出齿轮12设置在输入轴11上,与输入轴11一体旋转。输入轴输出齿轮12设置在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和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之间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与输入轴11一体设置。输入轴输出齿轮12向反转齿轮单元20输出动力。
第一输入轴外圈13安装在支承输入轴11的输入轴支承部(第一支承部)C1上。另外,输入轴支承部C1例如是收容输入齿轮单元10等的框体的一部分。第一输入轴外圈13以包围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的方式设置。第一输入轴外圈13具有安装在输入轴支承部C1上的外周面13a以及与输入轴11的外周面(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相向的内周面13b。
第一输入轴外圈13在内周面13b上具有第一输入轴外圈轨道面(第一外圈轨道面)L11。第一输入轴外圈轨道面L11是沿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内周面13b的周向延伸的槽。
多个滚动体14配置在输入轴11的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与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第一输入轴外圈轨道面L11之间。滚动体14是呈球状的滚珠。第一输入轴保持器15在输入轴11的外周面与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内周面13b之间,将多个滚动体14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
第二输入轴外圈16安装在支承输入轴11的输入轴支承部C1上。第二输入轴外圈16以包围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的方式设置。第二输入轴外圈16具有安装在输入轴支承部C1上的外周面16a以及与输入轴11的外周面(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相向的内周面16b。
第二输入轴外圈16在内周面16b上具有第二输入轴外圈轨道面(第一外圈轨道面)L12。第二输入轴外圈轨道面L12是沿第二输入轴外圈16的内周面16b的周向延伸的槽。
多个滚动体17配置在输入轴11的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与第二输入轴外圈16的第二输入轴外圈轨道面L12之间。滚动体17是呈球状的滚珠。第二输入轴保持器18在输入轴11的外周面与第二输入轴外圈16的内周面16b之间,将多个滚动体17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
这样,输入轴11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的部位和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的部位这两处。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输入齿轮单元10不具有仅作为轴承的内圈发挥功能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齿轮单元10中,输入轴11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齿轮单元10中,由第一输入轴外圈13、滚动体14以及输入轴11的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构成深沟球轴承。同样地,由第二输入轴外圈16、滚动体17以及输入轴11的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构成深沟球轴承。
本实施方式中的输入轴11包括第一轨道面形成部(轨道面形成部)11a和第一中间部(中间部)11b。第一轨道面形成部11a是输入轴11中的设置有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的部分。第一中间部11b是输入轴11中的、第一轨道面形成部11a与设置有输入轴输出齿轮12的部分之间的部分。第一中间部11b的外径比第一轨道面形成部11a的外径大。即,第一轨道面形成部11a与第一中间部11b的连接部分成为台阶部。作为第一中间部11b的半径与第一轨道面形成部11a的半径之差的台阶高度D1,是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即可。
同样地,本实施方式中的输入轴11包括第二轨道面形成部(轨道面形成部)11c和第二中间部(中间部)11d。第二轨道面形成部11c是输入轴11中的设置有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的部分。第二中间部11d是输入轴11中的、第二轨道面形成部11c与设置有输入轴输出齿轮12的部分之间的部分。第二中间部11d的外径比第二轨道面形成部11c的外径大。即,第二轨道面形成部11c与第二中间部11d的连接部分成为台阶部。作为第二中间部11d的半径与第二轨道面形成部11c的半径之差的台阶高度D1是预先确定的高度以上即可。
在输入轴11的轴向(延伸方向)上,在第一输入轴外圈13和第一中间部11b之间设置有预先确定的基准长度D2以上的间隙。同样地,在输入轴11的轴向上,在第二输入轴外圈16和第二中间部11d之间设置有预先确定的基准长度D2以上的间隙。
第一输入轴保持器15在输入轴11的轴向上从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端部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入轴保持器15从输入轴11的轴向上的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两端部中的与输入轴输出齿轮12侧相反侧的端部突出。该第一输入轴保持器15的突出量D3为预先确定的基准突出量以下。
同样地,第二输入轴保持器18在输入轴11的轴向上从第二输入轴外圈16的端部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入轴保持器18从输入轴11的轴向上的第二输入轴外圈16的两端部中的与输入轴输出齿轮12侧相反侧的端部突出。该第二输入轴保持器18的突出量D3为预先确定的基准突出量以下。
如图3所示,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的槽中的输入轴11的轴向形状呈沿着轨道槽假想圆S1的圆弧状。第一中间部11b及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与轨道槽假想圆S1不产生干涉。同样地,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的槽中的输入轴11的轴向形状呈沿着轨道槽假想圆S2的圆弧状。第二中间部11d及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与轨道槽假想圆S2不产生干涉。另外,在图3中,为了表示轨道槽假想圆S1及S2,省略了滚动体14、第一输入轴保持器15、滚动体17及第二输入轴保持器18。
[反转齿轮单元的结构]
如图1所示,反转齿轮单元20由输入齿轮单元10传递动力。更详细地说,如图4所示,反转齿轮单元20具备反转轴(第二轴)21、反转轴输入齿轮(第二输入齿轮)22、反转轴输出齿轮(第二输出齿轮)23、第一反转轴外圈(第二外圈)24、多个滚动体(第二滚动体)25、第一反转轴保持器26、第二反转轴外圈(第二外圈)27、多个滚动体(第二滚动体)28以及第二反转轴保持器29。
动力经由反转轴输入齿轮22由输入齿轮单元10向反转轴21传递。反转轴21的旋转轴A2与输入轴11的旋转轴A1相互平行(参照图1)。反转轴21在外周面具有第一反转轴轨道面(第二轴轨道面)K21和第二反转轴轨道面(第二轴轨道面)K22。
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设置在反转轴21的一侧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呈朝向反转轴21的一侧的端部侧直径变小的圆锥台形。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设置在反转轴21的另一侧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呈朝向反转轴21的另一侧的端部侧直径变小的圆锥台形。
反转轴输入齿轮22设置在反转轴21上,与反转轴21一体旋转。反转轴输入齿轮22设置在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和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之间的位置。反转轴输入齿轮22与输入齿轮单元10的输入轴输出齿轮12啮合。由此,动力经由反转轴输入齿轮22由输入齿轮单元10向反转轴21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反转轴输入齿轮22与反转轴21分体设置。反转轴21和反转轴输入齿轮22例如花键结合。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通过螺母22a实施止脱,以防止反转轴输入齿轮22从反转轴21脱出。
设置在反转轴输入齿轮22上的齿数比设置在输入齿轮单元10的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上的齿数多。因此,当动力由输入齿轮单元10向反转齿轮单元20传递时,旋转速度减速。
反转轴输出齿轮23设置在反转轴21上,与反转轴21一体旋转。反转轴输出齿轮23设置在反转轴输入齿轮22和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之间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反转轴输出齿轮23与反转轴21一体设置。反转轴输出齿轮23向差速器齿轮单元30输出动力。
第一反转轴外圈24安装在支承反转轴21的反转轴支承部(第二支承部)C2上。另外,反转轴支承部C2例如是收容输入齿轮单元10等的框体的一部分。第一反转轴外圈24以包围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的方式设置。第一反转轴外圈24具有安装在反转轴支承部C2上的外周面24a。在第一反转轴外圈24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相向的第一反转轴外圈轨道面(第二外圈轨道面)L21。第一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1呈朝向反转轴21的一侧的端部侧直径变小的圆锥台形。
多个滚动体25配置在反转轴21的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与第一反转轴外圈24的第一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1之间。滚动体25是圆锥滚子。第一反转轴保持器26在反转轴21的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与第一反转轴外圈24的第一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1之间,将多个滚动体25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
另外,反转轴21具有与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的小径侧端部相邻设置的第一反转轴小凸缘部(第二小凸缘部)21a、和与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的大径侧端部相邻设置的第一反转轴大凸缘部21b。
第二反转轴外圈27安装在支承反转轴21的反转轴支承部(第二支承部)C2上。第二反转轴外圈27以包围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的方式设置。第二反转轴外圈27具有安装在反转轴支承部C2上的外周面27a。在第二反转轴外圈27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相向的第二反转轴外圈轨道面(第二外圈轨道面)L22。第二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2呈朝向反转轴21的另一侧的端部侧直径变小的圆锥台形。
多个滚动体28配置在反转轴21的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与第二反转轴外圈27的第二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2之间。滚动体28是圆锥滚子。第二反转轴保持器29在反转轴21的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与第二反转轴外圈27的第二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2之间,将多个滚动体28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
另外,反转轴21具有与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的小径侧端部相邻设置的第二反转轴小凸缘部21c、和与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的大径侧端部相邻设置的第二反转轴大凸缘部21d。
这样,反转轴21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的部位和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的部位这两处。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反转齿轮单元20不具有仅作为轴承的内圈发挥功能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反转齿轮单元20中,反转轴21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反转齿轮单元20中,由第一反转轴外圈24、滚动体25及反转轴21的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构成圆锥滚子轴承。同样地,由第二反转轴外圈27、滚动体28以及反转轴21的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构成圆锥滚子轴承。
[差速器齿轮单元的结构]
如图1所示,差速器齿轮单元30由反转齿轮单元20传递动力。更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差速器齿轮单元30具备差速器壳体31、差速器输入(第三输入齿轮)齿轮32、差动机构33、第一差速器外圈(第三外圈)34、多个滚动体(第三滚动体)35、第一差速器保持器36、第二差速器外圈(第三外圈)37、多个滚动体(第三滚动体)38以及第二差速器保持器39。
差速器壳体31经由差速器输入齿轮32由反转齿轮单元20传递动力。差速器壳体31的旋转轴A3与反转齿轮单元20的旋转轴A2相互平行(参照图1)。差速器壳体31在内部具有收容差动机构33的收容空间。差速器壳体31在外周面上具有第一差速器轨道面(第三轴轨道面)K31及第二差速器轨道面(第三轴轨道面)K32。
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设置在差速器壳体31的旋转轴A3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呈朝向差速器壳体31的一侧的端部侧直径变小的圆锥台形。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设置在差速器壳体31的旋转轴A3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呈朝向差速器壳体31的另一侧的端部侧直径变小的圆锥台形。
差速器输入齿轮32设置在差速器壳体31上,与差速器壳体31一体旋转。差速器壳体31设置在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和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之间的位置。差速器输入齿轮32与反转齿轮单元20的反转轴输出齿轮23啮合。由此,动力经由差速器输入齿轮32由反转齿轮单元20向差速器壳体31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差速器输入齿轮32与差速器壳体31一体设置。
设置在差速器输入齿轮32上的齿数比设置在反转齿轮单元20的反转轴输出齿轮23上的齿数多。因此,当动力从反转齿轮单元20向差速器齿轮单元30传递时,旋转速度减速。
差动机构33设置在差速器壳体31的内部。差动机构33例如是具备小齿轮及侧齿轮等的车辆用差速器齿轮单元的差动机构。作为差动机构33,能够使用周知的各种机构。在差速器壳体31上,在差速器壳体31的旋转轴A3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插入口h1和第二插入口h2。差动机构33向从第一插入口h1及第二插入口h2插入的驱动轴等传递驱动力。另外,第一插入口h1位于呈环状延伸的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的内侧。第二插入口h2位于呈环状延伸的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的内侧。
第一差速器外圈34安装在支承差速器壳体31的差速器支承部(第三支承部)C3上。此外,差速器支承部C3例如是收容输入齿轮单元10等的框体的一部分。第一差速器外圈34以包围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的方式设置。第一差速器外圈34具有安装在差速器支承部C3上的外周面34a。在第一差速器外圈34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相向的第一差速器外圈轨道面(第三外圈轨道面)L31。第一差速器外圈轨道面L31呈朝向差速器壳体31的一侧的端部侧直径变小的圆锥台形。
多个滚动体35配置在差速器壳体31的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与第一差速器外圈34的第一差速器外圈轨道面L31之间。滚动体35是圆锥滚子。第一差速器保持器36在差速器壳体31的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与第一差速器外圈34的第一差速器外圈轨道面L31之间,将多个滚动体35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
此外,差速器壳体31具有与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的小径侧端部相邻设置的第一差速器小凸缘部31a、和与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的大径侧端部相邻设置的第一差速器大凸缘部31b。
第二差速器外圈37安装在支承差速器壳体31的差速器支承部C3上。第二差速器外圈37以包围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的方式设置。第二差速器外圈37具有安装在差速器支承部C3上的外周面37a。在第二差速器外圈37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相向的第二差速器外圈轨道面(第三外圈轨道面)L32。第二差速器外圈轨道面L32呈朝向差速器壳体31的另一侧的端部侧直径变小的圆锥台形。
多个滚动体38配置在差速器壳体31的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与第二差速器外圈37的第二差速器外圈轨道面L32之间。滚动体38是圆锥滚子。第二差速器保持器39在差速器壳体31的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与第二差速器外圈37的第二差速器外圈轨道面L32之间,将多个滚动体38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
此外,差速器壳体31具有与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的小径侧端部相邻设置的第二差速器小凸缘部(第三小凸缘部)31c、和与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的大径侧端部相邻设置的第二差速器大凸缘部31d。
这样,差速器壳体31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的部位和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的部位这两处。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差速器齿轮单元30不具有仅作为轴承的内圈发挥功能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差速器齿轮单元30中,差速器壳体31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差速器齿轮单元30中,由第一差速器外圈34、滚动体35以及差速器壳体31的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构成圆锥滚子轴承。同样地,由第二差速器外圈37、滚动体38以及差速器壳体31的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构成圆锥滚子轴承。
[驱动单元的结构]
如图1所示,驱动单元40构成作为车辆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单元。更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驱动单元40具备马达转子(驱动机构)41、转子轴(驱动轴)42、第一转子轴外圈(第四外圈)43、多个滚动体(第四滚动体)44、第一转子轴保持器45、第二转子轴外圈(第四外圈)46、多个滚动体(第四滚动体)47和第二转子轴保持器48。
马达转子41构成电动马达的转子。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驱动单元40作为驱动机构具备构成电动马达的磁铁等部件。另外,驱动单元40也可以具备逆变器等电子部件。
转子轴42设置在马达转子41的中心部分。转子轴42由马达转子41驱动而旋转。转子轴42成为驱动单元40的驱动力的输出轴。转子轴42与输入齿轮单元10的输入轴11连接。转子轴42的旋转轴A4和输入轴11的旋转轴A1在同一轴线上。
在此,在转子轴42中,在与输入轴11连接一侧的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42s。通过将转子轴42的花键42s与输入轴11的花键11s花键结合,转子轴42与输入轴11连接。另外,转子轴42在外周面具有第一转子轴轨道面(第四轴轨道面)K41和第二转子轴轨道面(第四轴轨道面)K42。
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设置在转子轴42的与输入轴11连接一侧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设置在转子轴42的与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和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是沿转子轴42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
第一转子轴外圈43安装在支承转子轴42的转子轴支承部(第四支承部)C4上。另外,转子轴支承部C4例如是收容输入齿轮单元10等的框体的一部分。第一转子轴外圈43以包围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的方式设置。第一转子轴外圈43具有安装在转子轴支承部C4上的外周面43a以及与转子轴42的外周面(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相向的内周面43b。
第一转子轴外圈43在内周面43b上具有第一转子轴外圈轨道面(第四外圈轨道面)L41。第一转子轴外圈轨道面L41是沿第一转子轴外圈43的内周面43b的周向延伸的槽。
多个滚动体44配置在转子轴42的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与第一转子轴外圈43的第一转子轴外圈轨道面L41之间。滚动体44是呈球状的滚珠。第一转子轴保持器45在转子轴42的外周面与第一转子轴外圈43的内周面43b之间,将多个滚动体44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
第二转子轴外圈46安装在支承转子轴42的转子轴支承部C4上。第二转子轴外圈46以包围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的方式设置。第二转子轴外圈46具有安装在转子轴支承部C4上的外周面46a和与转子轴42的外周面(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相向的内周面46b。
第二转子轴外圈46在内周面46b上具有第二转子轴外圈轨道面(第四外圈轨道面)L42。第二转子轴外圈轨道面L42是沿第二转子轴外圈46的内周面46b的周向延伸的槽。
多个滚动体47配置在转子轴42的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与第二转子轴外圈46的第二转子轴外圈轨道面L42之间。滚动体47是呈球状的滚珠。第二转子轴保持器48在转子轴42的外周面与第二转子轴外圈46的内周面46b之间,将多个滚动体47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
这样,转子轴42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的部位和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的部位这两处。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40不具有仅作为轴承的内圈发挥功能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40中,转子轴42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40中,由第一转子轴外圈43、多个滚动体44以及转子轴42的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构成圆锥滚子轴承。同样地,由第二转子轴外圈46、滚动体47以及转子轴42的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构成圆锥滚子轴承。
[齿轮齿数及滚动体的个数]
上述各齿轮的齿数及滚动体的个数分别全部为素数。具体而言,输入齿轮单元10中的输入轴输出齿轮12的齿数、滚动体14及17的个数、反转齿轮单元20中的反转轴输入齿轮22及反转轴输出齿轮23的齿数、滚动体25及28的个数、差速器齿轮单元30中的差速器输入齿轮32的齿数、滚动体35及38的个数、驱动单元40中的滚动体44及47的个数全部为素数。
但是,这些各齿轮的齿数及滚动体的个数也可以不是全部为素数。这些各齿轮的齿数及滚动体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个为素数即可。具体而言,例如输入齿轮单元10中的输入轴输出齿轮12的齿数、滚动体14及17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个为素数即可。另外,例如输入齿轮单元10中的输入轴输出齿轮12的齿数、滚动体14及17的个数、反转齿轮单元20中的反转轴输入齿轮22及反转轴输出齿轮23的齿数、滚动体25及28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个为素数即可。
或者,例如输入齿轮单元10中的输入轴输出齿轮12的齿数、滚动体14及17的个数、反转齿轮单元20中的反转轴输入齿轮22及反转轴输出齿轮23的齿数、滚动体25及滚动体28的个数、差速器齿轮单元30中的差速器输入齿轮32的齿数、滚动体35及38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个为素数即可。另外,例如输入齿轮单元10中的输入轴输出齿轮12的齿数、滚动体14和17的个数、驱动单元40中的滚动体44和47的个数中的至少一个为素数即可。
如上所述,在减速器1中,与驱动单元40的转子轴42连接的作为旋转轴的输入轴11经由滚动体14和第一输入轴外圈13以及经由滚动体17和第二输入轴外圈16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输入轴支承部C1上。即,输入轴11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这样,该减速器1能够减少支承输入轴11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输入轴11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另外,在减速器1中,由于输入轴11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因此与另外具备内圈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轴承周围的径向大小。而且,在该减速器1中,也能够抑制输入轴11的倾斜。因此,在该减速器1中,与驱动单元40的转子轴42连接,能够将以最高速旋转的输入轴11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在减速器1的输入轴11中,第一中间部11b的外径比设置有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的第一轨道面形成部11a的外径大。同样地,第二中间部11d的外径比设置有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的第二轨道面形成部11c的外径大。在这种情况下,减速器1能够提高输入轴11的输入轴输出齿轮12周围的刚性。
如图3所示,设置在输入轴11上的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呈沿着轨道槽假想圆S1的圆弧状。输入轴11的第一中间部11b及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与轨道槽假想圆S1不产生干涉。同样地,设置在输入轴11上的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呈沿着轨道槽假想圆S2的圆弧状。输入轴11的第二中间部11d及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与轨道槽假想圆S2不产生干涉。在这种情况下,减速器1能够在与第一中间部11b及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不产生干涉的情况下,将滚动体14适当地配置在作为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的槽内。另外,减速器1能够在与第二中间部11d及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不产生干涉的情况下,将滚动体17适当地配置在作为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的槽内。
在输入轴11中,在第一中间部11b和第一输入轴外圈13之间设置有基准长度D2以上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输入轴11旋转时滚动体14沿输入轴11的轴向移动,也能够抑制滚动体14与第一中间部11b产生干涉。同样地,在输入轴11中,在第二中间部11d与第二输入轴外圈16之间设置有基准长度D2以上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输入轴11旋转时滚动体17沿输入轴11的轴向移动,也能够抑制滚动体17与第二中间部11d产生干涉。
在输入齿轮单元10中,第一输入轴保持器15从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端部向外侧突出。同样地,第二输入轴保持器18从第二输入轴外圈16的端部向外侧突出。在此,具备内圈、外圈、多个滚动体及保持滚动体的保持器的一般的轴承在它们预先组装的状态下被搬运并被装入减速器。在这样的轴承中,成为保持器在轴向上不从内圈及外圈突出的结构,以使在搬运时保持器不从外部受到冲击等而破损。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器1中,不具有组装内圈、外圈、多个滚动体以及保持器的状态的一般的轴承的结构,不受搬运时用于防止保持器破损的结构的制约。因此,该减速器1能够抑制第一输入轴保持器15及第二输入轴保持器18受到的限制,能够提高第一输入轴保持器15及第二输入轴保持器18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减速器1具备反转齿轮单元20。而且,在减速器1中,由输入齿轮单元10传递动力的反转轴21经由滚动体25和第一反转轴外圈24以及经由滚动体28和第二反转轴外圈27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反转轴支承部C2上。即,反转轴21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这样,该减速器1能够减少支承反转轴21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反转轴21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因此,在该减速器1中,与输入轴11同样地,能够将从输入齿轮单元10传递动力的反转轴21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另外,减速器1具备差速器齿轮单元30。而且,在减速器1中,从反转齿轮单元20传递动力的差速器壳体31经由滚动体35和第一差速器外圈34以及经由滚动体38和第二差速器外圈37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差速器支承部C3上。即,差速器壳体31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这样,该减速器1能够减少支承差速器壳体31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差速器壳体31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因此,在该减速器1中,与输入轴11等同样地,能够将从反转齿轮单元20传递动力的差速器壳体31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另外,减速器1具备驱动单元40。而且,在减速器1中,驱动单元40的转子轴42经由滚动体44和第一转子轴外圈43以及滚动体47和第二转子轴外圈46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转子轴支承部C4上。即,转子轴42兼具轴承的内圈的功能。这样,该减速器1能够减少支承转子轴42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转子轴42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因此,在该减速器1中,与输入轴11等同样地,即使在具备驱动单元40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驱动单元40的转子轴42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上述各齿轮的齿数及滚动体的个数分别全部为素数,或者至少一部分为素数。在这种情况下,减速器1能够降低各部分的共振引起的振动。
[输入齿轮单元的变形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减速器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以下,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首先,对输入齿轮单元10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
[输入齿轮单元的第一变形例]
如图7所示,第一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第一轴单元)10A与实施方式的输入齿轮单元10不同,成为仅一侧将轴承和输入轴一体化的结构。更详细地说,输入齿轮单元10A具备输入轴(第一轴)11A、输入轴输出齿轮12、第二输入轴外圈16、滚动体17、第二输入轴保持器18和轴承100。
轴承100是深沟球轴承。轴承100具有外圈101、内圈102、多个滚动体103以及保持器104。滚动体103是球状的滚珠。滚动体103配置在外圈101的外圈轨道面与内圈102的内圈轨道面之间。保持器104将多个滚动体103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内圈102安装在第一轨道面形成部11a的相对于设置有花键11s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外圈101的外周面安装在上述输入轴支承部C1上。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输入轴11A中设置有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的部分,输入轴11A也兼具内圈的功能。因此,输入齿轮单元10A能够将输入轴11A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输入齿轮单元的第二变形例]
如图8所示,第二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第一轴单元)10B在第一输入轴轨道面(第一轴轨道面)K11B及第二输入轴轨道面(第一轴轨道面)K12B的形状上具有特征。更详细地说,输入齿轮单元10B具备输入轴(第一轴)11B来代替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输入齿轮单元10的输入轴11。
输入轴11B在外周面具有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B和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B。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B及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B分别是沿输入轴11B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
在构成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B的槽中,将沿输入轴11B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一对槽的深凹部分作为槽缘部F11a及槽缘部F11b。槽缘部F11b是比槽缘部F11a靠近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一侧的深凹部分。靠近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一侧的槽缘部F11b的直径比槽缘部F11a大。即,在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B中,靠近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一侧的肩部分(槽缘部F11b)的高度高于另一侧的肩部分(槽缘部F11a)。
另外,在构成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B的槽中,将沿输入轴11B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一对槽的深凹部分作为槽缘部F12a及槽缘部F12b。槽缘部F12b是比槽缘部F12a靠近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一侧的深凹部分。靠近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一侧的槽缘部F12b的直径比槽缘部F12a大。即,在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B中,靠近输入轴输出齿轮12一侧的肩部分(槽缘部F12b)的高度高于另一侧的肩部分(槽缘部F12a)。
这样,输入齿轮单元10B即使在滚动体14及17承受输入轴11B的轴向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承受载荷一侧的槽缘部的高度(槽缘部F11b及F12b的高度)比另一侧高而抑制滚动体14及17越过槽(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B及第二输入轴轨道面K12B)。
[输入齿轮单元的第三变形例]
如图9所示,第三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第一轴单元)10C具备输入轴(第一轴)11C来代替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输入齿轮单元10的输入轴11。
在该输入轴11C的内部设置有沿输入轴11C的轴向延伸的第一油路M11。从未图示的液压供给源向第一油路M11供给润滑油。而且,在输入轴11C上设置有与第一油路M11和输入轴11C的外周面连通的第一油孔M12。另外,在图9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一油孔M12,但也可以在输入轴11C的旋转方向的不同位置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油孔M12。第一油孔M12中的输入轴11C的外周面上的开口部M12a的至少一部分在输入轴11C的径向上与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内周面13b相向。即,能够从第一油路M11经由第一油孔M12的开口部M12a向滚动体14周围供给润滑油。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油孔M12的开口部M12a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内周面13b相向。由此,在输入齿轮单元10C中,能够提高润滑油向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和第一输入轴外圈轨道面L11的供给性能。另外,在第三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10C中,也可以在滚动体17侧设置油孔来供给润滑油。另外,也可以是向滚动体14侧和滚动体17侧双方供给润滑油的结构。
[输入齿轮单元的第四变形例]
如图10所示,第四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第一轴单元)10D改变了图9所示的第三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10C的第一油孔M12的位置。更详细地说,第四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10D具有设置在输入轴(第一轴)11D上的第一油孔M13,代替第三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10C的第一油孔M12。另外,在设置于输入轴11D的第一油路M11上,润滑油从形成有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一侧的端部朝向设置有花键11s一侧的端部流动。即,在第一油路M11中,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侧成为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花键11s的一侧成为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第一油孔M13沿着输入轴11D的径向延伸。另外,在图10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一油孔M13,但也可以在输入轴11D的旋转方向的不同位置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油孔M13。另外,第一油孔M13在输入轴11D的轴向(延伸方向)上设置在比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靠第一油路M11中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油流动方向)的上游侧。
在这种情况下,在该输入齿轮单元10D中,能够缩短向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等的润滑油的供给路径,能够更适当地供给润滑油。另外,第一油孔M13中的输入轴11D的外周面的开口部M13a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内周面13b相向。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高效地向第一输入轴轨道面K11周围供给润滑油。
[输入齿轮单元的第五变形例]
如图11所示,第五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第一轴单元)10E是相对于图10所示的第四变形例的输入齿轮单元10D追加了O形环111和112的输入齿轮单元。更详细地说,输入齿轮单元10E具备输入轴(第一轴)11E来代替第四实施方式的输入轴11D,并且还具备O形环111和112。
输入轴11E相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输入轴11D省略了第一油孔M13。O形环111在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外周面13a与输入轴支承部C1之间以包围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方式配置。在本变形例中,设置有两个O形环111。O形环112在第二输入轴外圈16的外周面16a与输入轴支承部C1之间以包围第二输入轴外圈16的方式配置。在本变形例中,设置有两个O形环112。
O形环111和112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橡胶、树脂等)构成。O形环111在本变形例中配置在设置于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外周面13a的槽内。同样地,在本变形例中,O形环112配置在设置于第二输入轴外圈16的外周面16a的槽内。
在这种情况下,在输入齿轮单元10E中,能够抑制由于第一输入轴外圈13及第二输入轴外圈16承受旋转载荷或产生振摆而引起的蠕变的产生。
另外,作为抑制蠕变的产生的其它的方法,也可以代替设置在第一输入轴外圈13的外周面13a上的O形环111,而对第一输入轴外圈的外周面施加覆膜。该覆膜的表面与第一输入轴外圈的外周面相比成为低摩擦。该覆膜例如也可以是低摩擦的固体润滑覆膜。该固体润滑覆膜是配合有固体润滑材料的膜。这样,即使在施加了低摩擦的覆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一输入轴外圈承受旋转载荷或产生振摆而引起的蠕变的产生。设置有O形环112的第二输入轴外圈16侧也同样可以施加低摩擦的覆膜。
[反转齿轮单元的变形例]
接着,对反转齿轮单元20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
[反转齿轮单元的第一变形例]
如图12所示,第一变形例的反转齿轮单元(第二轴单元)20A与实施方式的反转齿轮单元20不同,仅一侧为轴承和反转轴一体化的结构。另外,即使在反转轴和轴承一体化的一侧,也没有在反转轴上设置小凸缘部。更详细地说,反转轴齿轮单元20A具备反转轴(第二轴)21A、反转轴输入齿轮22、反转轴输出齿轮23、第一反转轴外圈24、滚动体25、第一反转轴保持器26和轴承200。
轴承200是圆锥滚子轴承。轴承200具有外圈201、内圈202、多个滚动体203以及保持器204。滚动体203是圆锥滚子。滚动体203配置在外圈201的外圈轨道面与内圈202的内圈轨道面之间。保持器204将多个滚动体203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内圈202安装在反转轴21A中靠近反转轴输出齿轮23一侧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上。外圈201的外周面安装在上述的反转轴支承部C2上。
另外,在反转轴21A中,相对于安装轴承200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经由上述滚动体25和第一反转轴外圈24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反转轴支承部C2上。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与圆锥台形的第一反转轴轨道面(第二轴轨道面)K21的小径侧端部相邻的位置,不设置小凸缘部。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反转轴21A中设置有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的部分,反转轴21A也兼具内圈的功能。因此,反转齿轮单元20A能够将反转轴21A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另外,在反转轴21A中,在设置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一侧的端部不设置小凸缘部。因此,在该反转齿轮单元20A中,能够提高各部分的组装性。
[反转齿轮单元的第二变形例]
如图13所示,第二变形例的反转齿轮单元(第二轴单元)20B代替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反转齿轮单元20的反转轴21,而具备反转轴(第二轴)21B。
在该反转轴21B的内部设置有沿反转轴21B的轴向延伸的第二油路M21。从未图示的液压供给源向第二油路M21供给润滑油。另外,在设置于反转轴21B的第二油路M21中,润滑油从形成有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一侧的端部朝向形成有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一侧的端部流动。即,在第二油路M21中,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侧成为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侧成为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而且,反转轴21B设置有与第二油路M21和设置在反转轴21B上的第一反转轴小凸缘部(第二小凸缘部)21a的外周面连通的第二油孔M22。即,能够从第二油路M21经由第二油孔M22的开口部M22a向滚动体25周围供给润滑油。另外,在图13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二油孔M22,但也可以在反转轴21B的旋转方向的不同位置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二油孔M22。另外,第二油孔M22中的在第一反转轴小凸缘部21a开口的开口部M22a的至少一部分在反转轴21B的径向上与第一反转轴外圈24的第一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1相向。
在这种情况下,该反转齿轮单元20B通过圆锥滚子轴承的结构将反转轴21B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该反转轴齿轮单元20B能够从第一反转轴小凸缘部21a的外周面向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等供给润滑油,并且能够通过圆锥滚子轴承所具有的泵作用更适当地供给润滑油。
另外,如上所述,第二油孔M22的开口部M22a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反转轴外圈24的第一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1相向。由此,在反转齿轮单元20B中,能够提高润滑油向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等的供给性能。另外,在第二变形例的反转齿轮单元20B中,也可以在滚动体28侧的第二反转轴小凸缘部21c上设置油孔来供给润滑油。另外,也可以是向滚动体25侧和滚动体28侧双方供给润滑油的结构。
[反转齿轮单元的第三变形例]
如图14所示,第三变形例的反转齿轮单元(第二轴单元)20C通过深沟球轴承的结构将反转轴(第二轴)21C支承为能够旋转。更详细地说,反转轴齿轮单元20C具备反转轴21C、反转轴输入齿轮22、反转轴输出齿轮23、第一反转轴外圈(第二外圈)210、多个滚动体(第二滚动体)211、第一反转轴保持器212、第二反转轴外圈(第二外圈)220、多个滚动体(第二滚动体)221以及第二反转轴保持器222。
在反转轴21C的外周面上,代替实施方式的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及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而分别设置有第一反转轴轨道面(第二轴轨道面)K21C和第二反转轴轨道面(第二轴轨道面)K22C。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及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C分别是沿反转轴21C的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
第一反转轴外圈210以包围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的方式配置。第一反转轴外圈210的外周面安装在上述的反转轴支承部C2上。在第一反转轴外圈21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反转轴外圈轨道面(第二外圈轨道面)L21C。第一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1C是沿第一反转轴外圈210的周向延伸的槽。滚动体211是呈球状的滚珠。滚动体211配置在反转轴21C的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与第一反转轴外圈210的第一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1C之间。第一反转轴保持器212将多个滚动体211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这样,由第一反转轴外圈210、滚动体211及反转轴21C的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构成深沟球轴承。
同样地,第二反转轴外圈220以包围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C的方式配置。第二反转轴外圈220的外周面安装在上述反转轴支承部C2上。在第二反转轴外圈22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反转轴外圈轨道面(第二外圈轨道面)L22C。第二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2C是沿第二反转轴外圈220的周向延伸的槽。滚动体221是呈球状的滚珠。滚动体221配置在反转轴21C的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C与第二反转轴外圈220的第二反转轴外圈轨道面L22C之间。第二反转轴保持器222将多个滚动体221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这样,由第二反转轴外圈220、滚动体221以及反转轴21C的第二反转轴轨道面K22C构成深沟球轴承。
在反转轴21C的内部设置有沿反转轴21C的轴向延伸的第二油路M21。另外,在反转轴21C上设置有与第二油路M21和反转轴21C的外周面连通的第二油孔M22。另外,在图14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二油孔M22,但也可以在反转轴21C的旋转方向的不同位置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二油孔M22。第二油孔M22中的在反转轴21C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M22a与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相邻。
在此,所谓第二油孔M22的开口部M22a与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相邻,包括开口部M22a的开口缘与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相接的状态。另外,所谓第二油孔M22的开口部M22a与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相邻,包括开口部M22a的开口缘与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隔着规定的间隙相邻的状态。即,所谓第二油孔M22的开口部M22a与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相邻,只要是能够从第二油孔M22的开口部M22a向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的周围供给润滑油的状态即可。
这样,通过反转齿轮单元20C具备第二油孔M22,能够经由第二油孔M22对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等适当地供给润滑油。另外,在本变形例中,通过深沟球轴承的结构支承反转轴21C。在这样情况下,与由圆锥滚子轴承的结构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够以较少的润滑油量使反转轴21C旋转。
另外,第二油孔M22的开口部M22a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反转轴21C的径向上与第一反转轴外圈210的内周面相向。在这种情况下,反转齿轮单元20C能够提高润滑油向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C等的供给性能。
[差速器齿轮单元的变形例]
接着,对差速器齿轮单元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
[差速器齿轮单元的第一变形例]
如图15所示,第一变形例的差速器齿轮单元30A与实施方式的差速器齿轮单元30不同,仅一侧为轴承和差速器壳体一体化的结构。另外,即使在差速器壳体和轴承一体化的一侧,在差速器壳体上也没有设置小凸缘部。更详细地说,差速器齿轮单元30A具备差速器壳体31A、差速器输入齿轮32、差动机构33、第二差速器外圈37、滚动体38、第二差速器保持器39以及轴承300。
轴承300是圆锥滚子轴承。轴承300具有外圈301、内圈302、多个滚动体303以及保持器304。滚动体303是圆锥滚子。滚动体303配置在外圈301的外圈轨道面与内圈302的内圈轨道面之间。保持器304将多个滚动体303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内圈302安装在差速器壳体31A中相对于设置有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插入口h1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外圈301的外周面安装在上述的差速器支承部C3上。
另外,在差速器壳体31A中,相对于安装轴承300一侧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经由上述滚动体38和第二差速器外圈37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差速器支承部C3上。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与圆锥台形的第二差速器轨道面(第三轴轨道面)K32的小径侧端部相邻的位置上,没有设置小凸缘部。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差速器壳体31A中设置有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的部分,差速器壳体31A兼具内圈的功能。因此,差速器齿轮单元30A能够将差速器壳体31A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另外,在差速器壳体31A中,在设置第二差速器轨道面K32一侧的端部没有设置小凸缘部。因此,在该差速器齿轮单元30A中,能够提高各部分的组装性。
[差速器齿轮单元的第二变形例]
如图16所示,第二变形例的差速器齿轮单元30B具备差速器壳体31B来代替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速器齿轮单元30的差速器壳体31。
在该差速器壳体31B上设置有与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相邻的第二差速器小凸缘部(第三小凸缘部)31c的外周面和第二插入口h2连通的第三油孔M32。另外,在图16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三油孔M32,但也可以在差速器壳体31B的旋转方向不同的位置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三油孔M32。第三油孔M32中的在第二差速器小凸缘部31c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M32a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差速器外圈37的径向上与第二差速器外圈37的第二差速器外圈轨道面L32相向。
在此,润滑油在该差速器壳体31B的内部的收容差动机构33的收容空间中流通。而且,润滑油也进入第二插入口h2的内侧部分。即,第二插入口h2(第二插入口h2的内壁面与插入第二插入口h2的驱动轴的外周面的间隙)作为润滑油的油路(第三油路)发挥功能。并且,从作为油路发挥功能的第二插入口h2经由第三油孔M32向第一反转轴轨道面K21的附近供给润滑油。
在这种情况下,该差速器齿轮单元30B通过圆锥滚子轴承的结构将差速器壳体31B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该差速器齿轮单元30B能够从第二差速器小凸缘部31c的外周面向第一差速器轨道面K31等供给润滑油,并且能够通过圆锥滚子轴承所具有的泵作用更适当地供给润滑油。
另外,如上所述,第三油孔M32的开口部M32a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差速器外圈37的第二差速器外圈轨道面L32相向。由此,在差速器齿轮单元30B中,能够提高润滑油向第二差速器外圈轨道面L32等的供给性能。另外,在第二变形例的差速器齿轮单元30B中,也可以在滚动体35侧的第一差速器小凸缘部31a上设置油孔来供给润滑油。另外,也可以是向滚动体35侧和滚动体38侧双方供给润滑油的结构。
[驱动单元的变形例]
接着,对驱动单元的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
[驱动单元的第一变形例]
如图17所示,第一变形例的驱动单元40A与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40不同,成为转子轴的一侧的端部从内周侧被支承的结构。更详细地说,驱动单元40A具备马达转子41、转子轴(驱动轴)42A、第一转子轴外圈43、滚动体44、第一转子轴保持器45、多个滚动体47A、第二转子轴保持器48A和第二转子轴内圈49A。
转子轴42A与实施方式的42同样地与输入轴11连接。另外,转子轴42A具有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及第二转子轴轨道面(第四轴轨道面)K42A。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A设置在转子轴42的与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内周面上。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A是沿转子轴42A的内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
第二转子轴内圈49A安装在从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A的内侧支承转子轴42A的转子轴支承部(第四支承部)C4A的外周上。第二转子轴内圈49A以第二转子轴内圈49A的外周面与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A相向的方式,设置在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A的内侧。第二转子轴内圈49A在外周面具有第二转子轴内圈轨道面(第四内圈轨道面)L43A。第二转子轴内圈轨道面L43A是沿第二转子轴内圈49A的内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
多个滚动体47A配置在转子轴42A的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A与第二转子轴内圈49A的第二转子轴内圈轨道面L43A之间。滚动体47A是呈球状的滚珠。第二转子轴保持器48A在转子轴42A的内周面与第二转子轴内圈49A的内周面之间,将多个滚动体47A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
这样,转子轴42A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的部位和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A的部位这两处。另外,本变形例中的驱动单元40A在设置有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A一侧的端部不具有仅作为轴承的外圈发挥功能的部件。在本变形例的转子轴42A中设置有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A一侧的端部,转子轴42A兼具轴承的外圈的功能。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驱动单元40A中,由第一转子轴外圈43、多个滚动体44以及转子轴42的第一转子轴轨道面K41构成深沟球轴承。同样地,由第二转子轴内圈49A、滚动体47A以及转子轴42A的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A构成深沟球轴承。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转子轴42A的一侧的端部经由滚动体44和第一转子轴外圈43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上述转子轴支承部C4上。即,转子轴42A的一侧的端部兼具轴承的外圈的功能。另外,转子轴42A的另一侧的端部经由滚动体47A及第二转子轴内圈49A能够旋转地被支承在转子轴支承部C4A上。转子轴42A的另一侧的端部兼具轴承的外圈的功能。这样,该驱动单元40A能够减少支承转子轴42A的机构的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因部件精度的偏差等引起的转子轴42A的支承精度的降低。因此,该驱动单元40能够将转子轴42A支承为能够稳定地旋转。
另外,由于滚动体47A和第二转子轴内圈49A等位于转子轴42A的内侧,因此能够在维持将马达转子41等装到转子轴42A上时的组装性的状态下,实现节省空间化和小转矩化。
[驱动单元的第二变形例]
如图18所示,第二变形例的驱动单元40B具备转子轴(驱动轴)42B来代替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40的转子轴42。
在该转子轴42B的内部设置有沿转子轴42B的轴向延伸的第四油路M41。从未图示的液压供给源向第四油路M41供给润滑油。此外,转子轴42B设置有与第四油路M41和转子轴42B的外周面连通的第四油孔M42。另外,在图18中仅示出了一个第四油孔M42,但也可以在转子轴42B的旋转方向的不同位置设置两个以上的第四油孔M42。第四油孔M42中的在转子轴42B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M42a与第二转子轴轨道面(第四轴轨道面)K42相邻。即,能够从第四油路M41经由第四油孔M42的开口部M42a向滚动体47周围供给。
在此,所谓第四油孔M42的开口部M42a与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相邻,包括开口部M42a的开口缘与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相接的状态。另外,所谓第四油孔M42的开口部M42a与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相邻,包括开口部M42a的开口缘与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隔着规定的间隙相邻的状态。即,所谓第四油孔M42的开口部M42a与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相邻,只要是能够从第四油孔M42的开口部M42a向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的周围供给润滑油的状态即可。
这样,驱动单元40B通过具备第四油孔M42,能够经由第四油孔M42对第二转子轴轨道面K42等适当地供给润滑油。另外,在第二变形例的驱动单元40B中,也可以在滚动体44侧设置与第四油孔M42同样的油孔来供给润滑油。另外,也可以是向滚动体47侧和滚动体44侧双方供给润滑油的结构。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形例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任意组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种变形例中,对于输入齿轮单元10(10A、10B、10C、10D、10E)、反转齿轮单元20(20A、20B、20C)、差速器齿轮单元30(30A、30B)及驱动单元40(40A、40B),全部成为输入轴11等旋转构件与轴承一体化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这些各单元的任意一个以上中将旋转构件与轴承一体化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种变形例的减速器1中,除了上述各单元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具备具有旋转轴的齿轮单元。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种变形例中,作为轴承的结构,以深沟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例如角接触球轴承或圆柱滚子轴承等其它的轴承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中使用减速器作为本公开的变速器进行了说明。不限定于此,本公开的变速器也可以是使驱动单元的旋转速度增速的增速器。即使在本公开的变速器为增速器的情况下,也仅是基于各单元间的齿轮的旋转速度的转换比与上述减速器1不同,因此,能够采用与减速器1中说明的轴承部分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减速器(变速器);10、10A、10B、10C、10D、10E…输入齿轮单元(第一轴单元);11、11A、11B、11C、11D、11E…输入轴(第一轴);11a…第一轨道面形成部(轨道面形成部);11b…第一中间部(中间部);11c…第二轨道面形成部(轨道面形成部);11d…第二中间部(中间部);12…输入轴输出齿轮(第一输出齿轮);13…第一输入轴外圈(第一外圈);14、17…滚动体(第一滚动体);15…第一输入轴保持器(保持器);16…第二输入轴外圈(第一外圈);18…第二输入轴保持器(保持器);20、20A、20B、20C…反转齿轮单元(第二轴单元);21、21A、21B、21C…反转轴(第二轴);21a…第一反转轴小凸缘部(第二小凸缘部);22…反转轴输入齿轮(第二输入齿轮);23…反转轴输出齿轮(第二输出齿轮);24、210…第一反转轴外圈(第二外圈);27、220…第二反转轴外圈(第二外圈);25、28、211、221…滚动体(第二滚动体);30、30A、30B…差速器齿轮单元;31、31A、31B…差速器壳体;32…差速器输入齿轮(第三输入齿轮);33…差动机构;34…第一差速器外圈(第三外圈);35、38…滚动体(第三滚动体);37…第二差速器外圈(第三外圈);40、40A、40B…驱动单元;41…马达转子(驱动机构);42、42A、42B…转子轴(驱动轴);43…第一转子轴外圈(第四外圈);44、47、47A…滚动体(第四滚动体);46…第二转子轴外圈(第四外圈);111、112…O形环;A1、A2、A3、A4…旋转轴;C1…输入轴支承部(第一支承部);C2…反转轴支承部(第二支承部);C3…差速器支承部(第三支承部);C4、C4A…转子轴支承部(第四支承部);F11a、F11b、F12a、F12b…槽缘部;h2…第二插入口(第三油路);K11、K11B…第一输入轴轨道面(第一轴轨道面);K12、K12B…第二输入轴轨道面(第一轴轨道面);K21、K21C…第一反转轴轨道面(第二轴轨道面);K22、K22C…第二反转轴轨道面(第二轴轨道面);K31…第一差速器轨道面(第三轴轨道面);K32…第二差速器轨道面(第三轴轨道面);K41…第一转子轴轨道面(第四轴轨道面);K42、K42A…第二转子轴轨道面(第四轴轨道面);L11…第一输入轴外圈轨道面(第一外圈轨道面);L12…第二输入轴外圈轨道面(第一外圈轨道面);L21、L21C…第一反转轴外圈轨道面(第二外圈轨道面);L22、L22C…第二反转轴外圈轨道面(第二外圈轨道面);L31…第一差速器外圈轨道面(第三外圈轨道面);L32…第二差速器外圈轨道面(第三外圈轨道面);L41…第一转子轴外圈轨道面(第四外圈轨道面);L42…第二转子轴外圈轨道面(第四外圈轨道面);L43A…第二转子轴内圈轨道面(第四内圈轨道面);M11…第一油路;M12、M13…第一油孔;M12a、M13a、M22a、M32a、M42a…开口部;M21…第二油路;M22…第二油孔;M32…第三油孔;M41…第四油路;M42…第四油孔;S1、S2…轨道槽假想圆。

Claims (26)

1.一种变速器,具备与驱动单元的驱动轴连接的第一轴单元,
所述第一轴单元具有:
第一轴,与所述驱动轴连接,在外周面上具有第一轴轨道面;
第一输出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上,与所述第一轴一体旋转;
第一外圈,安装在支承所述第一轴的第一支承部上,以包围所述第一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一外圈轨道面;以及
多个第一滚动体,配置在所述第一轴轨道面与所述第一外圈轨道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滚动体是滚珠,
所述第一轴轨道面是沿所述第一轴的所述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
在构成所述第一轴轨道面的所述槽中,沿所述第一轴的所述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一对槽缘部中的靠近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一侧的直径大于另一侧的所述槽缘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滚动体是滚珠,
所述第一轴轨道面是沿所述第一轴的所述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
所述第一轴包括:轨道面形成部,是设置所述第一轴轨道面的部分;以及中间部,是所述轨道面形成部与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之间的部分,
所述中间部的外径比所述轨道面形成部的外径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轴轨道面的所述槽中的所述第一轴的轴向形状呈沿着轨道槽假想圆的圆弧状,
所述中间部和所述第一输出齿轮与所述轨道槽假想圆不产生干涉。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轴的轴向上,在所述第一外圈与所述中间部之间设置有预先确定的基准长度以上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变速器还具备将多个所述滚动体分别保持为滚动自如的保持器,
所述保持器在所述第一轴的轴向上从所述第一外圈的端部向外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轴的内部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一轴的轴向延伸的第一油路,
而且,在所述第一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一轴外周面连通的第一油孔,
所述第一油孔中的所述第一轴的外周面上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轴的径向上与所述第一外圈的所述内周面相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油孔沿着所述第一轴的径向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轴的轴向上,设置在比所述第一轴轨道面靠所述第一油路的油流动方向的上游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外圈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之间,设置有以包围所述第一外圈的方式配置的O形环。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外圈的外周面上,施加有比所述第一外圈的外周面摩擦低的覆膜。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还具备由所述第一轴单元传递动力的第二轴单元,
所述第二轴单元具有:
第二轴,在外周面上具有第二轴轨道面;
第二输入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轴上,与所述第一输出齿轮啮合,并且与所述第二轴一体旋转;
第二输出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轴上,与所述第二轴一体旋转;
第二外圈,安装在支承所述第二轴的第二支承部上,以包围所述第二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二外圈轨道面;以及
多个第二滚动体,配置在所述第二轴轨道面与所述第二外圈轨道面之间,
所述第一轴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轴的旋转轴相互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二滚动体是圆锥滚子,
所述第二轴轨道面呈圆锥台形,
所述第二轴还具有以与圆锥台形的所述第二轴轨道面的小径侧端部相邻的方式设置的第二小凸缘部,
在所述第二轴的内部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二轴的轴向延伸的第二油路,
而且,在所述第二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第二小凸缘部的外周面连通的第二油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二滚动体是滚珠,
所述第二轴轨道面是沿所述第二轴的所述外周面的周向延伸的槽,
在所述第二轴的内部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二轴的轴向延伸的第二油路,
而且,在所述第二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第二轴的外周面连通的第二油孔,
所述第二油孔中的在所述第二轴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与所述第二轴轨道面相邻。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二滚动体是圆锥滚子,
所述第二轴轨道面呈圆锥台形,
在所述第二轴上没有设置与圆锥台形的所述第二轴轨道面的小径侧端部相邻的小凸缘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还具备由所述第二轴单元传递动力的差速器齿轮单元,
所述差速器齿轮单元具有:
差速器壳体,在外周面上具有第三轴轨道面;
第三输入齿轮,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与所述第二输出齿轮啮合,并且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一体旋转;
差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
第三外圈,安装在支承所述差速器壳体的第三支承部上,以包围所述第三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三外圈轨道面;以及
多个第三滚动体,配置在所述第三轴轨道面与所述第三外圈轨道面之间,
所述第二轴的旋转轴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轴相互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三滚动体是圆锥滚子,
所述第三轴轨道面呈圆锥台形,
所述差速器壳体还具有以与圆锥台形的所述第三轴轨道面的小径侧端部相邻的方式设置的第三小凸缘部,
在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油路,
而且,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油路和所述第三小凸缘部的外周面连通的第三油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三滚动体是圆锥滚子,
所述第三轴轨道面呈圆锥台形,
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中没有设置与圆锥台形的所述第三轴轨道面的小径侧端部相邻的小凸缘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还具备所述驱动单元,
所述驱动单元具有:
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轴,在外周面上具有第四轴轨道面,由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而旋转,并且与所述第一轴连接;
第四外圈,安装在支承所述驱动轴的第四支承部上,以包围所述第四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上具有第四外圈轨道面;以及
多个第四滚动体,配置在所述第四轴轨道面与所述第四外圈轨道面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在所述驱动轴的内部设置有沿着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延伸的第四油路,
而且,在所述驱动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四油路和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连通的第四油孔,
所述第四油孔中的在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与所述第四轴轨道面相邻。
20.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还具备所述驱动单元,
所述驱动单元具有:
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轴,在内周面上具有第四轴轨道面,由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而旋转,并且与所述第一轴连接;
第四内圈,安装在从所述第四轴轨道面的内侧支承所述驱动轴的第四支承部的外周,设置在所述第四轴轨道面的内侧,并且在外周面上具有第四内圈轨道面;以及
多个第四滚动体,配置在所述第四轴轨道面与所述第四内圈轨道面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输出齿轮的齿数以及所述第一滚动体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方为素数。
22.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输出齿轮的齿数、所述第一滚动体的个数、所述第二输入齿轮的齿数、所述第二输出齿轮的齿数以及所述第二滚动体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方为素数。
23.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输出齿轮的齿数、所述第一滚动体的个数、所述第二输入齿轮的齿数、所述第二输出齿轮的齿数、所述第二滚动体的个数、所述第三输入齿轮的齿数以及所述第三滚动体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方为素数。
24.根据权利要求18-2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输出齿轮的齿数、所述第一滚动体的个数以及所述第四滚动体的个数中的至少任一方为素数。
25.一种变速器,具备由与驱动单元的驱动轴连接的第一轴单元传递动力的第二轴单元,
所述第二轴单元具有:
第二轴,在外周面上具有第二轴轨道面;
第二输入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轴上,与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单元上的第一输出齿轮啮合,并且与所述第二轴一体旋转;
第二输出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轴上,与所述第二轴一体旋转;
第二外圈,安装在支承所述第二轴的第二支承部上,以包围所述第二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二外圈轨道面;以及
多个第二滚动体,配置在所述第二轴轨道面与所述第二外圈轨道面之间,
所述第一轴单元的第一轴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轴的旋转轴相互平行。
26.一种变速器,具备由与驱动单元的驱动轴连接的第一轴单元经由第二轴单元传递动力的差速器齿轮单元,
所述差速器齿轮单元具有:
差速器壳体,在外周面上具有第三轴轨道面;
第三输入齿轮,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与设置在所述第二轴单元上的第二输出齿轮啮合,并且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一体旋转;
差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
第三外圈,安装在支承所述差速器壳体的第三支承部上,以包围所述第三轴轨道面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三外圈轨道面;以及
多个第三滚动体,配置在所述第三轴轨道面与所述第三外圈轨道面之间,
所述第一轴单元的第一轴的旋转轴、所述第二轴单元的第二轴的旋转轴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轴相互平行。
CN202280052800.0A 2021-07-30 2022-07-26 变速器 Pending CN1177952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5707 2021-07-30
JP2021125707A JP2023020380A (ja) 2021-07-30 2021-07-30 変速機
PCT/JP2022/028799 WO2023008434A1 (ja) 2021-07-30 2022-07-26 変速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5225A true CN117795225A (zh) 2024-03-29

Family

ID=85087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2800.0A Pending CN117795225A (zh) 2021-07-30 2022-07-26 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379236A1 (zh)
JP (1) JP2023020380A (zh)
KR (1) KR20240033274A (zh)
CN (1) CN117795225A (zh)
WO (1) WO202300843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5088A (ja) * 2005-11-24 2007-06-14 Gkn ドライブライン トル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247695A (ja) * 2006-03-14 2007-09-27 Nsk Ltd 転がり軸受
WO2015033976A1 (ja) * 2013-09-04 2015-03-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測定装置付回転伝達装置
JP2017003048A (ja) 2015-06-12 2017-01-05 Ntn株式会社 車両用モータ駆動装置
WO2020202963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79236A1 (en) 2024-06-05
WO2023008434A1 (ja) 2023-02-02
KR20240033274A (ko) 2024-03-12
JP2023020380A (ja) 2023-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10201B1 (ko) 기어 장치
US8323140B2 (en) Reduction gear transmission
JP5533194B2 (ja) 変速歯車装置
EP1916444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P2592302B1 (en) Deceleration device
CN108119610B (zh) 传动机构
CN117795225A (zh) 变速器
CN109538701B (zh) 微分行星变速器
CN217271680U (zh) 双联齿传动机构
WO2018052092A1 (ja) ギヤアセンブリとそれを用いた遊星歯車機構及び歯車機構内蔵モータ
WO2022249699A1 (ja) 減速機
JP7079191B2 (ja) 遊星歯車装置
CN116292768A (zh) 双联齿传动机构
KR20210048423A (ko) 감속기
JP2023163862A (ja) 変速機
JP6322877B2 (ja) 遊星ローラ式差動摩擦伝動装置
JP2021139385A (ja) 偏心揺動型歯車装置、偏心揺動型歯車装置の組立方法
JP2022083709A (ja) 偏心揺動型減速装置
CN115614437A (zh) 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
JP2022134901A (ja) 伝達装置
JP2004353808A (ja) 針状ころ軸受用の保持器及び針状ころ軸受
CN116827045A (zh) 齿轮马达
CN115325104A (zh) 变速装置、减速电机和机械臂
CN115750689A (zh) 少齿差行星减速器
JP2020148328A (ja) 遊星歯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