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1400A - 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1400A
CN117791400A CN202311242258.8A CN202311242258A CN117791400A CN 117791400 A CN117791400 A CN 117791400A CN 202311242258 A CN202311242258 A CN 202311242258A CN 117791400 A CN117791400 A CN 1177914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
main body
power supply
supply lin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422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东达也
戎庆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fu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fu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31365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405043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fu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fu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91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14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为了高效进行供电线的安装作业,安装工具(101)将供电线(306)安装在供电线保持件(305)上,供电线保持件(305)附设在供搬运车移动的轨道(301)上且用来保持以非接触方式向搬运车供电的供电线(306)。安装工具(101)具备:主体部(1),其能够沿着轨道(301)移动;以及压入部(2),其与主体部(1)一起沿着轨道(301)移动,并且随着主体部(1)的移动而对着具有呈部分开放状态的保持部(305a)的供电线保持件(305)来连续地将供电线(306)压入保持部(305a)。

Description

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供电线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OHT(Over Head Hoist Transport,高架提升运输)、OHS(Over Head Shuttle,天车)等搬运车作为通过在设于天花板上的轨道上移动的台车将被搬运物搬运到规定场所的装置,适合用于半导体制造、液晶制造等领域。向台车供给电力时经由安设在轨道上的供电线以非接触方式进行。这样的供电线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被保持在被轨道支撑的供电线保持件的供电线保持部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375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这样的供电线的安设,通常是操作人员乘坐高空作业车将供电线安装至设于高空的供电线保持件上。这样的操作费事且效率不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高效地进行供电线的安装作业。
(用以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安装工具用于将供电线安装至供电线保持件,其中,所述供电线保持件附设在供搬运车移动的轨道上且用来保持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搬运车供电的所述供电线,所述安装工具具备:主体部,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移动;以及压入部,其与所述主体部一起沿着所述轨道移动,并且随着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而对着具有呈部分开放状态的保持部的所述供电线保持件来连续地将所述供电线压入所述保持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安装方法是将供电线安装至供电线保持件的方法,其中,所述供电线保持件附设在供搬运车移动的轨道上且用来保持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搬运车供电的所述供电线,所述安装方法包括:装配工序,将压入部装配到所述供电线保持件上,其中,所述压入部随着自身的移动而对着具有呈部分开放状态的保持部的所述供电线保持件来将所述供电线压入所述保持部;以及移动工序,使所述压入部沿着所述轨道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高效地进行供电线的安装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及3的安装工具对着搬运系统安装供电线时的结构正面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1的安装工具设置在上述搬运系统的轨道上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3是上述安装工具的结构侧面图。
图4是上述安装工具的结构平面图。
图5是上述安装工具的结构斜视图。
图6是用以安装至所述安装工具的压入部被装配在了附设于所述轨道的供电线保持件上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7是将上述实施方式2的安装工具设置在上述搬运系统的轨道上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8是图7的安装工具的结构侧面图。
图9是图7的安装工具的结构平面图。
图10是图7的安装工具中的基体部上安装有压入部及支撑部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1是所述基体部安装有所述压入部及所述支撑部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2是图7的安装工具的结构斜视图。
图13是图10所示的压入部的结构平面图。
图14是图10所示的压入部的结构侧面图。
图15是图10所示的压入部的结构正面图。
图16是利用图7的安装工具向所述供电线保持件进行所述供电线的安装的各工序的图。
图17是上述实施方式3的安装工具设置在上述搬运系统的轨道上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18是图17的安装工具的结构侧面图。
图19是图17的安装工具的结构平面图。
图20是图17的安装工具的基体部的结构侧面图。
图21是装配至图17的安装工具的压入支撑部的结构平面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上述压入支撑部的结构正面图。
图23是上述压入支撑部的结构侧面图。
图24是嵌入到上述压入支撑部的压入部的结构平面图。
图25是上述压入部的结构正面图。
图26是上述压入部的结构侧面图。
图27是利用图17的安装工具向所述供电线保持件进行所述供电线及热敏线的安装的各工序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主体部
2,7压入部
6副压入部
2b,7b,20b上部(抵接部)
7d卡合部
3,8,80支撑部
4移动用滚动部(滚动部)
5限位用滚动部(滚动部)
8a,80a槽
9移位式限制部(维持部)
12a,14a,15b孔(挂设构造)
14b凹口
60压入支撑部
101,102,103安装工具
301轨道
305供电线保持件
305a保持部
305b副保持部
306供电线
308热敏线(检测线)
601下部(突出部)
601a,602a导入端部
601b,602b倾斜部
602上部(突出部)
603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搬运系统的构成)
参照图1说明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安装工具对着搬运系统安装供电线。图1是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安装工具对着搬运系统安装供电线时的结构正面图。
如图1所示,搬运系统以悬吊在天花板200下的方式设置。搬运系统具备搬运车300、轨道301、上方轨道302、保持框303、悬吊金属件304、供电线保持件305、供电线306。
轨道301是为了供搬运车300移动而设置的,在搬运车300的移动路径上以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有一对轨道301。轨道301设置在多个保持框303的下部,多个保持框303在移动路径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保持框303通过多个悬吊配件304以悬吊在天花板200下的方式被多个悬吊配件304支撑。
轨道301具有上表面301a和侧面301b。上表面301a是供搬运车300的后述车轮330滚动的水平面。侧面301b是与搬运车300的后述的从动辊360抵接的铅垂面(垂直面)。轨道301的形状和内部构造没有特别限定,从轻量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形成为中空构造。
上方轨道302设置在轨道301的合流部及分支部中的、不存在轨道301中某一方轨道的部位。上方轨道302在搬运车300的上部支撑搬运车300,并且对搬运车300沿着轨道301的移动进行导向。上方轨道302安装在多个保持框303的上部的下端面,并且具有以与后述滑辊370抵接的方式垂下的垂下部302a。
供电线保持件305为了保持以非接触方式向搬运车300供电的供电线306而以附设于轨道301的方式设置在轨道301上。供电线保持件305沿着轨道301安装在轨道301的侧面301b。另外,供电线保持件305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为:从轨道301的侧面301b到达搬运车300的后述支撑轴340的附近。
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与支撑轴340接近的端缘部具有呈部分开放状态的、具体而言是上部开放着的保持部305a。通过使保持部305a的上部开放,能够从上方将供电线306压入保持部305a。保持部305a保持被压入的供电线306。
搬运车300在轨道301上沿搬运方向移动,从而将容器(未图示)搬运到搬运目的地。在容器内,例如收容用于半导体制造的晶片、光掩模等。搬运车300具有箱体310、驱动部320、车轮330、支撑轴340、支撑体350、从动辊360、滑辊370、滑动机构380。
箱体310收纳容器,并且在上部设置有移载机构(未图示)。箱体310的一侧面侧开放,以便能够进行容器的出入。
驱动部320是驱动车轮330的动力的来源,由电动机等构成。在搬运方向上至少设置有两个驱动部320,驱动部320分别由未图示的连结机构连结。一对车轮330设置在各车轮能在其各自对应的轨道301的上表面301a上滚动的位置。
支撑轴340是将箱体310以悬吊在驱动部320下的方式支撑的轴部件。支撑轴340设置成将驱动部320的下端面与箱体310的上端面连接。虽然未图示,但在支撑轴340的内部,在与供电线保持件305大致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受电部。受电部以非接触方式接受由保持在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供电线306供给的电力,并向搬运车300的各部供给电力。
支撑体350设置在支撑轴340上,具有水平面。支撑体350以使从动辊360能够在该水平面上旋转的方式支撑从动辊360。
从动辊360在支撑轴340的两侧设置有两对,并与轨道301的侧面301b抵接。从动辊360通过在侧面301b上滚动,将驱动部320的姿势维持在水平方向的规定范围内。
滑辊370是与上方轨道302的垂下部302a抵接并滚动的辊。滑辊370可在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即一对轨道301的宽度方向上滑动。由此,滑辊370能够变更相对于垂下部302a的位置从而与垂下部302a的两侧的面抵接。在不存在上述一对轨道301中一方轨道的地点,滑辊370与垂下部302a的靠另一方轨道301侧的面抵接。由此,滑辊370与该另一方的轨道301一起维持搬运车300的水平方向的姿势。
滑动机构380是使滑辊370的位置在滑辊370的移动方向上滑动的机构,设置在驱动部320上。滑动机构380具有固定在驱动部320上的固定部380a和在固定部380a上移动的移动部380b。固定部380a驱动移动部380b使其滑动。
(实施方式1)
参照图2~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装工具。
<安装工具的构成>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装工具101设置在上述搬运系统的轨道上的状态的正面图。图3是安装工具101的结构侧面图。图4是安装工具101的结构平面图。图5是安装工具101的结构斜视图。
如图2~图5所示,安装工具101具有:主体部1、压入部2、支撑部3、多个移动用滚动部4(滚动部)、以及多个限位用滚动部5(滚动部)。如后所述,安装工具101通过由操作人员拉拽绳而在轨道301上移动,因此,安装工具101优选为轻量,例如由树脂形成。
主体部1能够沿着轨道301移动。主体部1具有移动支撑部11、基体部12和转腿部13。
移动支撑部11是呈长方形的板状的部件,并且设置有两个。移动支撑部11以移动支撑部11的长度方向朝向一对轨道301的宽度方向的方式设置。另外,一对移动支撑部11在安装工具101的移动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
基体部12是板状的部件,基体部12通过其两端部的上端面而固定在一对移动支撑部11的下表面上,这样,基体部12构成主体部1的基本构造。基体部12以相对于移动支撑部11垂下的方式设置。
基体部12在其左端部与中央之间的靠近中央处、以及其右端部与中央之间的靠近中央处各设置有孔12a(挂设构造)。孔12a是为了供绳穿过而设置的,在将供电线306安装到供电线保持件305上时绳用于使主体部1移动。在基体部12中,孔12a设置在以下两个移动用滚动部4之间的规定范围内。该两个移动用滚动部4为:就主体部1的移动方向看设置在主体部1的前端部的移动用滚动部4;就主体部1的移动方向看设置在主体部1的后端部的移动用滚动部4。更具体而言,在基体部12中,在位于前端部或后端部的移动用滚动部4与支撑部3之间各设置有一个孔12a。关于移动用滚动部4,在后面将详细说明。
另外,作为挂设构造,不限于孔12a,只要是能够挂设绳的构造,则也可以是钩那样的构造物。
转腿部13用于固定限位用滚动部5。转腿部13固定在移动支撑部11的下表面上的与基体部12的铅垂延伸面隔开间隔的位置。转腿部13以从移动支撑部11的下表面垂下的方式设置。
压入部2构成为:与主体部1一起沿着轨道301移动,随着主体部1的移动而连续地将供电线306压入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保持部305a。压入部2可通过螺栓及螺母的固接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基体部12的铅垂延伸面的两端部的下部。由于压入部2与供电线306强力接触,为了避免因摩擦而对供电线306造成损伤,因此压入部2由摩擦系数小的材料形成。作为这样的材料,优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PolyEthylene)。
在供电线306的安装作业中,压入部2可安装在基体部12的铅垂延伸面的至少一端、具体而言是就主体部1的移动方向看的后端部。能够根据安装工具101的移动方向,从前后方两处安装位置之中选择压入部2的安装位置。
压入部2具有下部2a、上部2b(抵接部)和安装部2c。在安装工具101设置在轨道301上的状态下,下部2a与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下表面平行。上部2b与下部2a平行,且与下部2a隔开比供电线保持件305的厚度稍宽的间隔。在安装工具101设置在轨道301上的状态下,上部2b设置在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上方附近。由此,上部2b从上方与随着压入部2的移动而被导入压入部2的供电线306抵接。安装部2c是安装给基体部12的部分,与下部2a的一端缘和上部2b的一端缘连接为一体。
支撑部3用以支撑要被导入压入部2的供电线306。支撑部3以与主体部1一起沿着轨道301移动的方式固定在基体部12的安装有压入部2的面上。支撑部3以就主体部1的移动方向看位于压入部2的前方的方式设置在基体部12的中央。支撑部3设置在比压入部2高的位置。另外,支撑部3具有贯通孔3a,该贯通孔3a以在基体部1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贯通且具有比供电线306的直径大的直径。
移动用滚动部4是在轨道301上滚动从而使主体部1移动的滚动机构。移动用滚动部4分别设置在移动支撑部11的两端部。移动用滚动部4具有保持件41和球体42。保持件41固定在移动支撑部11的两端的下表面,并且以使球体42能够旋转且不脱出的方式保持球体42。在安装工具101设置在轨道301上的状态下,球体42位于轨道301的上表面301a上。
限位用滚动部5与移动用滚动部4同样地,是在轨道301上滚动从而使主体部1移动的滚动机构。另外,限位用滚动部5具有在主体部1在轨道301上移动时限定主体部1在一对轨道301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功能,限位用滚动部5分别设置在滚动腿部13上。限位用滚动部5具有保持件51和球体52。保持件51固定在转腿部13的与轨道301对置的面上,并且以使球体52能够旋转且不脱出的方式保持球体52。在安装工具101设置在轨道301上的状态下,球体52在轨道301的侧面301b上滚动。
<利用安装工具安装供电线的方法>
图6是用以安装至安装工具101的压入部2被装配在了附设于轨道301的供电线保持件305上的状态的斜视图。
首先,操作人员将压入部2安装在供电线保持件305上。为此,操作人员以能够在高处进行作业的方式乘坐在作业台上,利用手将从拉出部(未图示)被拉出的供电线306的一部分压入并嵌入到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保持部305a中,拉出部供拉出供电线306。如图6所示,操作人员以将压入部2插合到供电线保持件305上的方式,将压入部2装配到供电线保持件305的、嵌有供电线306的那一端的部位(装配工序)。
接着,操作人员在安装工具101移动之前,如图2所示,将主体部1设置在轨道301上(设置工序)。在设置工序中,操作人员将装配在了供电线保持件305上的压入部2安装到主体部1上(安装工序)。另外,在设置工序中,如图3所示,操作人员抬起来自压入部2的供电线306使其通过支撑部3的贯通孔3a,并且将绳挂在基体部12的孔12a中。
这样,安装工具101的设置完成后,在下方待机的操作人员通过从安装工具101的移动方向的前方的斜下方拉拽绳,使安装工具101沿着轨道301移动(移动工序)。随之,如图6所示,随着压入部2向箭头方向移动,上部2b从上方与被导入压入部2的供电线306抵接。由此,供电线306被向下地压入上部开放的保持部305a。
在安装工具101移动时,如图3所示,支撑部3将要被导入压入部2的供电线306支撑在比压入部2高的位置。由此,与将向下方垂下的供电线306直接导入压入部2的构造相比,能够减轻施加在压入部2上的负荷。其结果是更容易将供电线306导入压入部2。
以往,供电线306的安设是通过操作人员乘坐高空作业车并手工作业将供电线306压入并嵌入到设置在高空处的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保持部305a中来进行的。在安全上,不允许在乘坐在高空作业车上的状态下一边移动一边进行作业。因此,操作人员在手能够到达的范围内的作业结束后,要反复进行如下操作:从高空作业车下来,向下一个作业部位移动,然后再次上到高空作业车进行作业。因此,作业花费时间多,效率不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安装工具101移动,能够将供电线306安装在供电线保持件305上。因此,操作人员只需在将安装工具101设置在轨道301上时或从轨道301拆除安装工具101时升到高处及降下即可,因此能够大幅度削减升降的次数。因此,能够削减操作人员将供电线306压入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作业,从而提高作业的效率。这对于后述的实施方式2也同样。
如上所述,安装工具101通过由操作人员拉拽绳而在轨道301上移动。但是,安装工具101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自身具备驱动源而以自力在轨道301上移动。但是,在将安装工具101构成为自行式的情况下,针对较频繁地在轨道301设置或拆除安装工具101的地点,需要进行控制以检测该地点并停止移动。而且,由于安装工具101重量较大,也使安装工具101的操作变得困难。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工具101通过操作人员的力而移动,从而能够自由地进行移动或停止。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工具101重量轻且操作容易,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供电线306的安装作业。这在后述的实施方式2的安装工具102(参照图7)及实施方式3的安装工具103(参照图17)中也是同样的。
(实施方式2)
参照图7~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安装工具。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安装工具的构成>
图7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安装工具102设置在搬运系统的轨道301上的状态的正面图。图8是安装工具102的结构侧面图。图9是安装工具102的结构平面图。图10是安装工具中的基体部14安装有压入部7及支撑部8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1是基体部14安装有压入部7及支撑部8的状态的侧面图。图12是安装工具102的结构斜视图。图13是压入部7的结构平面图。图14是压入部7的结构侧面图。图15是压入部7的结构正面图。
如图7~图12所示,安装工具102具有:主体部1A、多个移动用滚动部4、多个限位用滚动部5、压入部7、支撑部8、以及一对移位式限制部9(维持部)。如后所述,安装工具102通过由操作人员拉拽绳而在轨道301上移动,因此优选与安装工具101同样地为轻量,为此由树脂形成。
主体部1A构成为能够沿着轨道301移动。主体部1A具有移动支撑部11、转腿部13、基体部14。
基体部14通过其两端部的上端面而固定在一对移动支撑部11的下表面上。这样,基体部14构成主体部1A的基本构造。基体部14以相对于移动支撑部11垂下的方式设置。由于后述的压入部7的安装部位限定为1处,因此基体部14形成得比实施方式1中的安装工具101的基体部12短。
基体部14在大致中央部设置有孔14a(挂设构造)。为了在将供电线306安装到供电线保持件305上时令用于使主体部1A移动的绳穿过并挂在孔14a而设置了孔14a。孔14a设置在以下两个移动用滚动部4之间的规定范围内。该两个移动用滚动部4为:就主体部1A的移动方向看设置在主体部1A的前端部的移动用滚动部4;就主体部1A的移动方向看设置在主体部1A的后端部的移动用滚动部4。更具体而言,在基体部14的前端部的移动用滚动部4与后端部的移动用滚动部4之间的中间位置附近设有孔14a。或者,孔14a也可以设置在基体部14中的比支撑部8稍靠后方的位置。
另外,作为挂设构造,不限于孔14a,只要是能够挂设绳的构造,则也可以是钩那样的构造物。
如图10及图11所示,基体部14具有两个凹口14b。凹口14b设置在基体部14的供安装压入部7的端部,具体而言设置在就主体部1A的移动方向看的后端部的下部。凹口14b形成为具有从基体部14的下端向上方延伸的部分和沿着主体部1A的移动方向向后端部延伸的部分。
压入部7构成为:与主体部1A一起沿着轨道301移动,随着主体部1A的移动而连续地将供电线306压入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保持部305a。压入部7设置至基体部14的铅垂延伸面的一端、具体而言是基体部14的就主体部1A的移动方向看的后端部。压入部7通过与凹口14b的卡合构造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至基体部14的后端部的下部。压入部7与实施方式1的安装工具102的压入部2同样地由摩擦系数小的材料形成。
如图13~图15所示,压入部7具有下部7a、上部7b(抵接部)、安装部7c、卡合部7d。下部7a、上部7b及安装部7c具有与上述安装工具101的压入部2的下部2a、上部2b及安装部2c大致相同的构造。
卡合部7d在安装部7c上设置有两个,且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以能与基体部14的凹口14b卡合的方式形成为钩状。卡合部7d具有从安装部7c垂直地突出的突出部、和从该突出部的端部向俯视图13时的左侧弯曲的弯曲部。
支撑部8支撑要被导入压入部7的供电线306。支撑部8以与主体部1A一起沿着轨道301移动的方式固定在基体部14的安装有压入部7的面上。支撑部8以就主体部1A的移动方向看位于压入部7的前方的方式设置在基体部14的中央稍靠前的位置。支撑部8设置在比压入部7高的位置。另外,支撑部8以在基体部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具有用以引导供电线306的槽8a。
移位式限制部9通过与上方轨道302的垂下部302a抵接,来限定主体部1A在一对轨道301的宽度方向上的移位,从而维持主体部1A的姿势。移位式限制部9具有支撑部件91和滚动部92。
支撑部件91在移动支撑部1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部立起。支撑部件91具有底板、在底板上立起的立起板、以及为了确保强度而设置在立起板的两侧的加强板。
滚动部92设置在支撑部件91的上端部。滚动部92具有保持件92a和球体92b。保持件92a固定在支撑部件91的上端部的一侧的面上,以能够使球体92b旋转且不脱出的方式保持球体92b。在安装工具102设置在轨道301上的状态下,球体92b在上方轨道302的垂下部302a上滚动。
另外,这里虽说明了移位式限制部9具有一个滚动部92,但也可以具有球体92b从保持件92a突出的方向不同的两个滚动部92。虽未图示,但在其中一个为图7所示的滚动部92的情况下,另一个滚动部92的球体92b从保持件92a突出的方向与图7所示的突出方向相反,且另一滚动部92固定在与图7所示的支撑部件91不同的支撑部件上。另外,相应的支撑部件也可形成为从支撑部件91的大致中央位置起相对于支撑部件91垂直地延伸。另外,支撑部件91具有能够在移动支撑部11的上表面上转动的转动机构。
这样构成的移位式限制部9通过支撑部件91的转动,能够在以下的位置之间切换姿势:使得滚动部92与上方轨道302的垂下部302a的一个面抵接的位置、以及使得另一滚动部92与垂下部302a的另一个面抵接的位置。在滚动部92各自与垂下部302a的面抵接的状态下,支撑部件91以不转动的方式被固定。这样,能够切换两个滚动部92从而与垂下部302a的两个面中的任一方抵接。由此,即使在轨道301的合流部及分支部处不存在轨道301中某一方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安装工具102的姿势而无需改变安装工具102的朝向以重新设置。
<利用安装工具安装供电线的方法>
图16是利用安装工具102向供电线保持件305进行供电线306的安装的各工序的图。
如图16所示,首先,操作人员在作业台上将从供电线306的拉出部307拉出的供电线306的一部分压入并嵌入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保持部305a(初期安设工序)。如图16所示,操作人员以将压入部7插合到供电线保持件305上的方式,将压入部7装配到供电线保持件305的、嵌有供电线306的那一端的部位(装配工序)。
接着,操作人员将主体部1A设置在轨道301上(设置工序)。在设置工序中,操作人员将装配在了供电线保持件305上的压入部7安装到主体部1A上(安装工序)。将压入部7安装到主体部1A上后,安装工具102的准备工作便得以完成。另外,在设置工序中,操作人员将来自压入部7的供电线306抬起并设置在支撑部8的槽中,并且将绳30挂在基体部14的孔14a中。
在安装工序中,操作人员将图13所示的压入部7的卡合部7d的突出部从图12所示的基体部14的凹口14b的下端插入至上端,并使其向图12的箭头方向、即就安装工具102的移动方向看的后方移动。
由此,在主体部1A在轨道301上移动时,压入部7受到与供电线306的接触所产生的阻力,从而卡合部7d要向安装工具102的后方移动。因此,卡合部7d不会从凹口14b脱离。因此,无需使用螺钉就能够简单地进行压入部7向主体部1A(基体部14)的接合。
这样,当安装工具102设置完成时,在下方待机的操作人员从安装工具102的移动方向的前方拉拽绳30。由此,使安装工具102沿着轨道301移动(移动工序)。同时,随着压入部7的移动,上部7b从供电线306的上方与要被导入压入部7的供电线306抵接。由此,供电线306被向下地压入上部开放的保持部305a。
在用绳30拉拽主体部1A时,通过移动用滚动部4从轨道301受到的向上方向的反作用力和从斜下方向经由绳30而作用在孔14a的力,能够更容易地使安装工具102整体的力矩平衡。因此,能够稳定地拉拽主体部1A。
在安装工具102移动时,支撑部3将要被导入压入部2的供电线306支撑在比压入部2高的位置。由此,与将向下方垂下的供电线306直接导入压入部2的构造相比,能够减轻施加在压入部2上的负荷。其结果是更容易将供电线306导入压入部2。
这样,能够通过使安装工具102移动,来将供电线306安装在供电线保持件305上。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削减操作人员将供电线306压入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作业。
(实施方式3)
参照图17~图2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安装工具。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在实施方式1及2中说明过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其说明。
<安装工具的构成>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安装工具103设置在搬运系统的轨道301上的状态的正面图。图18是安装工具103的结构侧面图。图19是安装工具103的结构平面图。图20是安装工具103的基体部15的结构侧面图。图21是装配至安装工具103的压入支撑部60的结构平面图。图22是压入支撑部60的结构正面图。图23是压入支撑部60的结构侧面图。图24是嵌入到压入支撑部60的副压入部6的结构平面图。图25是副压入部6的结构平面图。图26是副压入部6的结构侧面图。
如图17~图19所示,安装工具103具有:主体部1B、多个移动用滚动部4、多个限位用滚动部5、副压入部6、一对移位式限制部9、压入部20、压入支撑部60以及支撑部80。如后所述,安装工具103通过由操作人员拉拽绳而在轨道301上移动,因此安装工具103优选与安装工具101同样地为轻量,例如由树脂形成。
安装工具103不仅将供电线306安装至供电线保持件305,还将热敏线308(检测线)也安装至供电线保持件305。热敏线308具有检测供电线306的过热状态的功能。具体而言,热敏线308由铜等形成为如下方式:若供电线306发热且达到规定温度以上,则热敏线308由于供电线306的热而熔断。当供电线306的布线错误等而致供电线306过度发热时,热敏线308会断开,从而停止向供电线306供电。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实施方式1及2中的供电线306也可在其包层内部藏设有与热敏线308具有相同功能的热敏线。
供电线保持件305既具有保持部305a又具有副保持部305b。副保持部305b用以将热敏线308保持在供电线保持件305中的、该热敏线308能与供电线306相接的位置,并且副保持部305b与保持部305a联设。
主体部1B构成为能够沿着轨道301移动,主体部1B具有移动支撑部11、转腿部13、基体部15。
基体部15通过其两端部的上端面而固定在一对移动支撑部11的下表面上。这样,基体部15构成主体部1B的基本构造。基体部15以相对于移动支撑部11垂下的方式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后述压入部20的安装部位限定在1处,因此基体部15形成得比实施方式1中的安装工具101的基体部12短。
如图20所示,基体部15具有垂下部15a及孔15b(挂设构造)。垂下部15a是从基体部15下端的大致中央部,朝着下方垂下而形成的矩形部分。
孔15b形成在垂下部15a。孔15b的设置目的在于:在要将供电线306及热敏线308安装到供电线保持件305上时,将用来使主体部1B移动的绳穿过并挂设在孔15b中。孔15b设置在以下两个移动用滚动部4之间的规定范围内。该两个移动用滚动部4为:就主体部1B的移动方向(图18的右方向,以下简称为“移动方向”)看设置在主体部1B的前端部的移动用滚动部4;就主体部1B的移动方向看设置在主体部1B的后端部的移动用滚动部4。或者,孔15b设置在能够实现将绳挂设得低于副压入部6下端的位置。
需要说明是,挂设构造不限于孔15b,只要是能够挂设绳的构造,则也可以是钩那样的构造物。
基体部15具有支撑棒15c、15d、15e。支撑棒15c、15d、15e分别用以将压入部20、压入支撑部60及支撑部80以它们能够拆装于基体部15的方式安装到基体部15上。
支撑棒15c设置在基体部15的供安装压入部20的端部,具体而言,设置在基体部15的就移动方向看的后端的下部。支撑棒15c具有从该后端起朝后方突出并向下方延伸的部分、以及从该部分的下端起朝着移动方向延伸的部分。
支撑棒15d设置在垂下部15a的就移动方向看的前端,并且设置在比孔15b稍高的位置。另外,支撑棒15d的延伸方向与支撑棒15c的延伸方向相同。
支撑棒15e设置在基体部15所具备的长条状口15f内。就移动方向看,长条状口15f比垂下部15a的上述前端更靠前侧,并且长条状口15f的延伸方向与支撑棒15c的延伸方向相同。支撑棒15e从长条状口15f的就移动方向看的后端起延伸,其延伸方向与支撑棒15c的延伸方向相同。另外,支撑棒15e的长度比长条状口15f短,例如长度小于长条状口15f的一半。
压入部20构成为:与主体部1B一起沿着轨道301移动,随着主体部1B的移动而连续地将供电线306压入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保持部305a。压入部20被设置到基体部15的铅垂延伸面的一端,具体而言,被设置到基体部15的就主体部1B的移动方向看的后端部。具体而言,将压入部20以其能够拆装于主体部1B的方式,插入支撑棒15c。压入部20与实施方式1的安装工具102的压入部2同样地,由摩擦系数小的材料形成。
压入部20具有下部20a、上部20b(抵接部)、安装部20c、插入孔20d。下部20a、上部20b及安装部20c分别具有与上述安装工具101的压入部2的下部2a、上部2b及安装部2c基本同等的构造。
插入孔20d供支撑棒15c插入。插入孔20d开口在安装部20c的后端面,并且插入孔20d延伸至安装部20c的就移动方向看的大致中央部。安装部20c的后端面换言之就是:供电线306在压入部20移动时从压入部20的下部20a与上部20b之间通过并从压入部20导出的那侧的端面(安装部20c的端面)。
支撑部80用以支撑要被导入压入部20的供电线306。支撑部80以与主体部1B一起沿着轨道301移动的方式固定在基体部15。支撑部80以就移动方向看位于压入部20的前方的方式,设置在比基体部15中央稍靠前的位置,并且支撑部80设置在比压入部20高的位置。另外,支撑部80以在基体部15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具有用以引导供电线306的槽80a。
如图19所示,支撑部80具有安装部80b。安装部80b设置在支撑部80的沿着槽80a且面向基体部15的侧面,并且从该侧面突出。虽未图示,但安装部80b具有与槽80a的延伸方向同向地延伸的插入孔。通过将安装部80b以贯入长条状口15f的方式插进长条状口15f,且使支撑棒15e插入安装部80b的插入孔,安装部80b便获得基体部15的支撑。由此,支撑部80以其能够拆装于主体部1B的方式,被插到支撑棒15e上。
基体部15具有长条状口15g。长条状口15g设置在基体部15的上端附近的比长条状口15f高的位置。另外,就移动方向看,长条状口15g形成为从基体部15的中央起向前方及后方均以相同长度延伸。长条状口15g的设置目的在于实现基体部15的轻量化以及使操作者更易拿持本体部1B。
副压入部6与主体部1B一起沿着轨道301移动,就移动方向看,副压入部6设置在压入部20的前方。副压入部6随着主体部1B的移动而连续地将热敏线308压入副保持部305b。另外,如图17的放大部分所示,副压入部6具有前端部63,前端部63用以在保持部305内穿梭移动来将热敏线308导入副保持部305b。副压入部6的详细将后述。
压入支撑部60以前端部63能在保持部305a内穿梭移动的方式且以副压入部6能够拆装于本体部1B的方式,支撑副压入部6。如图21~图23所示,压入支撑部60具有下部601(突出部)、上部602(突出部)及安装部603。
下部601形成为:在安装工具103设置在轨道301上的状态下,下部601与供电线保持部305的底面成为对置状态。上部602与下部601对置地形成,且上部602与下部601的间隔距离稍大于供电线保持部305的厚度。下部601及上部602各自具有导入端部601a、602a,导入端部601a、602a位于用来进行热敏线308的导入操作的那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视压入支撑部60安装至基体部15时的压入支撑部60的朝向,下部601及上部602的位置会互换。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从移动方向的前方来看安装工具103时,视压入支撑部60是被安装在基体部15的右侧,还是压入支撑部60被安装在基体部15的左侧,下部601及上部602的位置将会互换。之所以采用此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将后述插入孔603a设计成单向开口的缘故。
安装部603是被安装至基体部15的部分,下部601的一端边缘与上部602的一端边缘彼此相连。安装部603具有插入孔603a。支撑棒15d可插入该插入孔603a。插入孔603a在安装部603的后端面开口,并且就移动方向(图21中的右方向)看插入孔603a延伸至安装部603的大致中央部。安装部603的后端面换言之就是:热敏线308在压入支撑部60移动时从下部601与上部602之间通过并从压入支撑部60导出的那侧的端面(安装部603的端面)。
构成为一对突出部的下部601及上部602具有以上的构造而与安装部603一同用以将保持部305a覆盖,并且下部601及上部602分别在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下侧及上侧以从安装部603突出的方式配置。另外,下部601及上部602分别具有倾斜部601b及602b。倾斜部601b及602b以如下方式倾斜:就移动方向看,下部601与上部602之间的间隔从导入端部601a、602a起,朝着下部601及上部602的中央附近而逐渐变窄。
另外,供电线保持件305由具有规定长度的多个部件构成,将这些部件安装至轨道301上时,这些部件沿着轨道301的长边方向依次连接来构成供电线保持件305。若安装在轨道301上的一部分的部件安装不齐,则供电线保持件305的这些部件的接合处可能出现高低不平。这种情况下,可能发生压入支撑部60的下部601及上部602被该高低不平卡住的故障。
对此,下部601及上部602分别具有倾斜部601b及602b,从而通过倾斜部601b及602b各自的导入端部601a、602a来确保出较宽的间隔。由此,供电线保持件305即使出现上述高低不平,下部601及上部602也不易被该高低不平卡住。因此,能够减少高低不平带来的影响,从而稳定地进行热敏线308的导入及压入。
另外,上述压入部20的下部20a及上部20b也可以分别具有与倾斜部601b及602b构造相同的倾斜部。
下部601及上部602分别具有狭缝601c、602c。狭缝601c、602c供副压入部6嵌入压入支撑部60之中。狭缝601c从导入端部601a起,向着与移动方向(图22中的右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至狭缝601c的后端附近(下部601的后端附近)。狭缝602c从导入端部602a起,向着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至狭缝602c的后端附近(上部602的后端附近)。狭缝601c、602c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形成得比其他部分宽。
如图24~图26所示,副压入部6具有顶部61、中间部62、前端部63。
顶部61形成为长方形板状。中间部62形成在顶部61下端面中的、就顶部61短边方向看的中央,且中间部62以跨设于顶部61整个长边的方式,从顶部61的下端面垂下地形成。中间部62具有拓宽部62a。拓宽部62a位于中间部62的大致中腰部位,形成为比其他部位宽的曲面状。上述狭缝601c、602c形成为与中间部62的外形相吻合的形状,从而中间部62可嵌合于狭缝601c、602c。
前端部63以跨设于顶部61整个长边的方式,不间断地形成在中间部62的下端。前端部63具有分叉部63a。分叉部63a设置在顶部61的就宽度方向看的单侧。分叉部63a的前端分为2个叉。
根据如上那样构成的副压入部6,顶部61的上端可以搭在压入支撑部60的上部602的上端面上,且中间部62可以插入狭缝602c中。另外,压入支撑部60移动时,副压入部6在狭缝602c的后端获得保持,并且中间部62的拓宽部62a通过嵌合入狭缝602c获得保持。由此,安装工具103移动时,副压入部6不会从狭缝602c脱落。另外,如图17所示,副压入部6设置成可通过分叉部63a来包围保持部305b。由此,副压入部6能够通过与压入支撑部60一起移动,来一边用分叉部63a钳制热敏线308,一边将热敏线308压入副保持部305b。
<利用安装工具安装供电线的方法>
图27示出使用安装工具103将供电线306及热敏线308安装至供电线保持件时的各工序。
如图27所示,首先,操作人员站在操作台上,将从供电线306的拉出部307拉出的供电线306及热敏线308的一部分,分别压嵌到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保持部305a及副保持部305b中(初期安设工序)。接着,操作人员将主体部1B设置到轨道301上(设置工序)。
然后,操作人员以将压入部20插合到供电线保持件305上的方式,将压入部20装配到供电线保持件305的、嵌有供电线306的那一端的部位(第1装配工序)。第1装配工序中,如图18所示,操作人员在将压入部20预插合于供电线保持件305上的状态下,使压入部20向后方移动,从而将压入部20插到基体部15的支持棒15c上,由此将压入部20安装至主体部1B。
由此,当主体部1B在轨道301上移动时,即使压入部20受到与供电线306接触所产生的阻力而欲向安装工具103的后方移动,压入部20的移动也被支持棒15c阻止。因此压入部20不会从基体部15脱落。因此,无需使用螺丝就能将压入部20简单地安装至主体部1B(基体部15)上。
然后,操作人员将从压入部20露出的供电线306抬起并设置到支撑部80的槽中(第1安设准备工序)。第1安设准备工序中,如图18所示,操作人员将支撑部80插到基体部15的支持棒15e上,从而将支撑部80安装至主体部1B。
接着,操作人员将热敏线308压入副保持部305b中,直至热敏线308到达能够实现将副压入部6安装至主体部1B的位置。接着,在热敏线308得以了压入的位置,以将压入支撑部60插入供电线保持件305中的方式进行压入支撑部60的装配(第2装配工序)。第2装配工序中,如图18所示,操作人员在将压入支撑部60预插合于供电线保持件305上的状态下,使压入支撑部60向后方移动,从而将压入支撑部60插到基体部15的支持棒15d上,由此将压入支撑部60安装至主体部1B。
进而,操作人员将副压入部6安设为其前端部63的分叉部63a压住副保持部305b内的热敏线308,并以该状态将副压入部6嵌入压入支撑部60的狭缝602c中并使副压入部6向后方移动,从而将副压入部6组合到压入支撑部60上(第2安设准备工序(后装配工序))。第2安设准备工序中,操作人员会预先将热敏线308挂到比压入支撑部60靠前方的钩70上。
由此,压入部20、支撑部80、压入支撑部60及副压入部6被安装至主体部1B,从而安装工具103的准备工作得以完成。操作人员在该状态下将绳30挂到基体部15的孔15b中,在下方待机的操作人员通过从安装工具103移动方向的前方拉拽绳30,使安装工具103沿着轨道301移动(移动工序)。
随着安装工具103的移动,压入部20的上部20b伴随压入部20的移动而从上方与被导入压入部20的供电线306抵接。由此,供电线306被向下地逐渐压入上部开放的保持部305a。
另外,随着压入支撑部60的移动,副压入部6的分叉部63a将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保持部305a内的热敏线308钳制并导入至副保持部305b中。由此,热敏线308被逐渐压入与保持部305a联设的副保持部305b。
安装工具103移动时,钩70将要被导入压入支撑部60的热敏线308支撑在比压入支撑部60高的位置。由此,与将垂落在下方的热敏线308直接导入压入支撑部60的构造方案相比,能够减轻压入支撑部60受到的负荷。由此,能够更容易将热敏线308导入压入支撑部60。
由此,能够通过使安装工具103移动,来将供电线306及热敏线308安装至供电线保持件305。因此,能够削减操作人员将供电线306及热敏线30压入供电线保持件305的作业。
〔总结〕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方式1的安装工具用于将供电线安装至供电线保持件,其中,所述供电线保持件附设在供搬运车移动的轨道上且用来保持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搬运车供电的所述供电线,所述安装工具具备:主体部,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移动;以及压入部,其与所述主体部一起沿着所述轨道移动,并且随着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而对着具有呈部分开放状态的保持部的所述供电线保持件来连续地将所述供电线压入所述保持部。
根据上述结构,随着使主体部移动,供电线被压入部压入供电线保持件。由此,能够削减操作人员将供电线压入供电线保持件的作业。
在所述方式1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2的安装工具中,所述保持部的上部为开放状态,所述压入部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通过被设置到所述供电线保持件的上方附近而从所述供电线的上方来与随着所述压入部的移动而被导入所述压入部的所述供电线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抵接部从上方与供电线抵接,从而能够将供电线向下地压入上部开放的保持部。
在所述方式1或2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3的安装工具还具备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主体部一起沿着所述轨道移动,就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看,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压入部的前方并且设置在比所述压入部高的位置,所述支撑部用以支撑要被导入压入部的所述供电线。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要被导入压入部的供电线被支撑在比压入部高的位置,因此与将向下方垂下的供电线直接导入压入部的构造相比,能够减轻施加在压入部上的负荷。由此,容易将供电线导入压入部。
在所述方式3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4的安装工具中,所述支撑部具有引导所述供电线的槽。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将供电线载置在支撑部的槽中来支撑供电线。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使支撑部支撑供电线的作业。
在所述方式1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5的安装工具还具备副压入部,所述副压入部与所述主体部一起沿着所述轨道移动,就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看,所述副压入部设置在所述压入部的前方,所述副压入部随着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而连续地将用以检测所述供电线的过热状态的检测线压入副保持部,其中,所述副保持部用以将所述检测线保持在所述供电线保持件中的、所述检测线能与所述供电线相接的位置,并且所述副保持部与所述保持部联设。
根据上述结构,随着主体部的移动,先由副压入部在供电线被压入保持部之前将检测线压入副保持部。由此,能够削减操作人员将检测线压入供电线保持件的作业。
在所述方式5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6的安装工具中,所述副压入部具有前端部,所述前端部用以在所述保持部内穿梭移动来将所述检测线导入所述副保持部。另外,该安装工具还具备压入支撑部,该压入支撑部以所述前端部能在所述保持部内穿梭移动的方式且以所述副压入部能够拆装于所述主体部的方式,来将所述副压入部支撑于所述主体部。
根据上述结构,将通常比供电线细的检测线,在其被预拉设在保持部内的状态下,通过用以在保持部内穿梭移动的前端部来导入副保持部,从而将检测线压入副保持部中。另外,压入支撑部以副压入部能够拆装于主体部的方式来支撑副压入部。由此,在操作人员完成了将检测线压入副保持部的初期操作后,能够以所压入了的检测线被前端部推压的方式,将副压入部安装至主体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上述初期操作。
在上述方式6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7的安装工具中,所述主体部具有基体部,所述基体部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基本构造,所述压入支撑部具有:安装部,其被安装至所述基体部;以及一对突出部,其与所述安装部一同用来覆盖所述保持部并且在所述供电线保持件的上下侧以从所述安装部突出的方式配置,所述一对突出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以如下方式倾斜:就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看,所述一对突出部彼此的间隔从所述一对突出部的导入端部起朝着后方侧逐渐变窄,其中所述导入端部处在供所述检测线导入的那侧。
根据上述结构,一对突出部具有倾斜部,从而能够通过一对突出部的导入端部来确保较宽的间隔。由此,在供电线保持件中,即使构成供电线保持件的部件的接合处出现高低不平,一对突出部也不易被高低不平卡住。因此,能够降低高低不平带来的影响,从而稳定地进行检测线的导入及压入。
在上述方式5或6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8的安装工具中,所述主体部具有挂设构造,所述挂设构造用以将绳挂设在比所述副压入部的下端低的位置。
通过所述方案,能够避免副压入部与绳接触。由此,能够通过拉拽绳来顺利地移动主体部。
在所述方式1~8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9的安装工具中,就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看,所述压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缩短主体部在其移动方向上的全长。
在所述方式1~4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10的安装工具中,所述主体部具有以沿着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凹口,所述压入部具有与所述凹口卡合的钩状的卡合部。
根据上述结构,无需使用螺钉就能够简单地进行压入部向主体部的接合。另外,通过使安装工具向行进方向移动,所产生的力的方向使得卡合部更深地卡合于凹口。由此,即使不用螺钉等将压入部固定在主体部上,也能够使压入部难以从主体部脱离。
在所述方式1~8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11的安装工具还具备维持部,所述维持部与设置在部分所述轨道的上方且对所述搬运车导向的上方轨道抵接,从而维持所述主体部的姿势。
在所述方式1~7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12的安装工具还具备滚动部,所述滚动部在所述轨道上滚动从而使所述主体部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主体部能够在轨道上顺畅地移动。
在所述方式12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方式13的安装工具中,就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看,所述滚动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部及后端部,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以挂设绳的挂设构造,所述挂设构造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部的所述滚动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的所述滚动部之间的规定范围内。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绳在主体部的下方沿移动方向拉拽主体部,能够使主体部在轨道上移动。另外,通过滚动部从轨道受到的向上方向的反作用力和从斜下方向经由绳而作用在挂设构造上的力,能够更容易地使安装工具整体的力矩平衡,从而能够稳定地拉拽主体部。
本发明的方式14的安装方法是将供电线安装至供电线保持件的方法,其中,所述供电线保持件附设在供搬运车移动的轨道上且用来保持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搬运车供电的所述供电线,所述安装方法包括:装配工序,将压入部装配到所述供电线保持件上,其中,所述压入部随着自身的移动而对着具有呈部分开放状态的保持部的所述供电线保持件来将所述供电线压入所述保持部;以及移动工序,使所述压入部沿着所述轨道移动。
根据所述方法,随着使压入部移动,供电线被压入部压入到供电线保持件。由此,能够削减操作人员将供电线压入供电线保持件的作业。
本发明的方式15的安装方法在所述方式14的所述移动工序的基础上,还包括:安装工序,在所述移动工序之前将能够沿着所述轨道移动的主体部设置到所述轨道上,并且将装配在了所述供电线保持件上的所述压入部安装到所述主体部上。
根据上述方法,能够在远离压入部的位置使压入部移动。由此,能够大幅度地削减高空作业。
本发明的方式16的安装方法在所述方式14的基础上,还包括:后装配工序,将副压入部组装到压入支撑部上,其中,所述压入支撑部以所述副压入部能够拆装于能沿所述轨道移动的主体部的方式,来将所述副压入部支撑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副压入部随着自身的移动而将用以检测所述供电线的过热状态的检测线压入副保持部,所述副保持部用以将所述检测线保持在所述供电线保持件中的、所述检测线能与所述供电线相接的位置,并且所述副保持部与所述保持部联设,并且,所述移动工序中,使所述副压入部与所述压入部一起移动。
根据上述方法,随着主体部的移动,先由副压入部在供电线被压入保持部之前将检测线压入副保持部。由此,能够削减操作人员将检测线压入供电线保持件的作业。
本发明的方式17的安装方法在所述方式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工序中,通过绳的拉拽使所述压入部移动。
根据上述方法,能够在远离压入部的位置使压入部移动。由此,能够大幅度地削减高空作业。
〔附记事项〕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说明书所描述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另外,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披露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安装工具,
其用于将供电线安装至供电线保持件,其中,所述供电线保持件附设在供搬运车移动的轨道上且用来保持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搬运车供电的所述供电线,所述安装工具具备:
主体部,其能够沿着所述轨道移动;以及
压入部,其与所述主体部一起沿着所述轨道移动,并且随着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而对着具有呈部分开放状态的保持部的所述供电线保持件来连续地将所述供电线压入所述保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
所述保持部的上部为开放状态,
所述压入部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通过被设置到所述供电线保持件的上方附近而从所述供电线的上方来与随着所述压入部的移动而被导入所述压入部的所述供电线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工具,
其还具备支撑部,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主体部一起沿着所述轨道移动,就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看,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压入部的前方并且设置在比所述压入部高的位置,
所述支撑部用以支撑要被导入压入部的所述供电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
所述支撑部具有引导所述供电线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工具,
其还具备副压入部,所述副压入部与所述主体部一起沿着所述轨道移动,
就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看,所述副压入部设置在所述压入部的前方,所述副压入部随着所述主体部的移动而连续地将用以检测所述供电线的过热状态的检测线压入副保持部,其中,所述副保持部用以将所述检测线保持在所述供电线保持件中的、所述检测线能与所述供电线相接的位置,并且所述副保持部与所述保持部联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
所述副压入部具有前端部,所述前端部用以在所述保持部内穿梭移动来将所述检测线导入所述副保持部,
所述安装工具还具备压入支撑部,所述压入支撑部以所述前端部能在所述保持部内穿梭移动的方式且以所述副压入部能够拆装于所述主体部的方式,来将所述副压入部支撑于所述主体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基体部,所述基体部构成所述主体部的基本构造,
所述压入支撑部具有:
安装部,其被安装至所述基体部;以及
一对突出部,其与所述安装部一同用来覆盖所述保持部并且在所述供电线保持件的上下侧以从所述安装部突出的方式配置,
所述一对突出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以如下方式倾斜:就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看,所述一对突出部彼此的间隔从所述一对突出部的导入端部起朝着后方侧逐渐变窄,其中所述导入端部处在供所述检测线导入的那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挂设构造,所述挂设构造用以将绳挂设在比所述副压入部的下端低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
就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看,所述压入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以沿着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凹口,
所述压入部具有与所述凹口卡合的钩状的卡合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工具,
其还具备维持部,所述维持部与设置在部分所述轨道的上方且对所述搬运车导向的上方轨道抵接,从而维持所述主体部的姿势。
12.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工具,
其还具备滚动部,所述滚动部在所述轨道上滚动从而使所述主体部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
就所述主体部的移动方向看,所述滚动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部及后端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以挂设绳的挂设构造,
所述挂设构造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部的所述滚动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的所述滚动部之间的规定范围内。
14.一种安装方法,
其是将供电线安装至供电线保持件的方法,其中,所述供电线保持件附设在供搬运车移动的轨道上且用来保持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搬运车供电的所述供电线,
所述安装方法包括:
装配工序,将压入部装配到所述供电线保持件上,其中,所述压入部随着自身的移动而对着具有呈部分开放状态的保持部的所述供电线保持件来将所述供电线压入所述保持部;以及
移动工序,使所述压入部沿着所述轨道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安装方法,其还包括:
安装工序,在所述移动工序之前将能够沿着所述轨道移动的主体部设置到所述轨道上,并且将装配在了所述供电线保持件上的所述压入部安装到所述主体部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安装方法,其还包括:
后装配工序,将副压入部组装到压入支撑部上,其中,
所述压入支撑部以所述副压入部能够拆装于能沿所述轨道移动的主体部的方式,来将所述副压入部支撑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副压入部随着自身的移动而将用以检测所述供电线的过热状态的检测线压入副保持部,所述副保持部用以将所述检测线保持在所述供电线保持件中的、所述检测线能与所述供电线相接的位置,并且所述副保持部与所述保持部联设,
并且,
所述移动工序中,使所述副压入部与所述压入部一起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方法,其中,
所述移动工序中,通过绳的拉拽使所述压入部移动。
CN202311242258.8A 2022-09-29 2023-09-25 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Pending CN1177914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56698 2022-09-29
JP2023136580A JP2024050430A (ja) 2022-09-29 2023-08-24 取付工具および取付方法
JP2023-136580 2023-08-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1400A true CN117791400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95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42258.8A Pending CN117791400A (zh) 2022-09-29 2023-09-25 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9140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74320B1 (ko) 호이스트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호이스트 반송시스템
JP2001080715A (ja) フリクション駆動式トロリーコンベヤ
CN117791400A (zh) 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JP5327655B2 (ja) 搬送設備
CN214691742U (zh) 转移结构
JP4867493B2 (ja) コンベア装置
US20240109746A1 (en) Installation tool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JP2573699B2 (ja) 自走体使用の搬送設備
MX2007011724A (es) Sistema, aparato y metodo para desenganchar una sujecion de vagones para transporte.
JP2024050430A (ja) 取付工具および取付方法
JP2009051177A (ja) シートパッドに対する面状部材の貼付け装置
CN210139197U (zh) 切换夹具库
TW202421464A (zh) 安裝工具及安裝方法
JP2007186284A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2009227185A (ja) 車両組立ラインにおけるドア搬送装置およびドア搬送方法
JP4211768B2 (ja) 摩擦ローラ式駆動装置
JPH0743278Y2 (ja) セグメントキャリア
CN216507720U (zh) 一种车轮总成夹取送装装置
CN216612703U (zh) 一种改进非标悬挂模锻链输送设备
CN210755955U (zh) 夹具切换系统
CN215322987U (zh) 一种输送设备
CN213834372U (zh) 一种用于运载样板的新型升降装置
CN219859090U (zh) 一种精定位输送装置
JP5564984B2 (ja) 遠隔玉掛機構
JP4055685B2 (ja) 車体前部ユニットの搭載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