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805A - 光盘装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805A
CN1177805A CN 97113654 CN97113654A CN1177805A CN 1177805 A CN1177805 A CN 1177805A CN 97113654 CN97113654 CN 97113654 CN 97113654 A CN97113654 A CN 97113654A CN 1177805 A CN1177805 A CN 11778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isk
disk holder
pin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711365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nashin Den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nashin Den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nashin Den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nashin Denki Co Ltd
Priority to CN 9711365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8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8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制造成本较低的光盘装载装置。该装置中,当从插入口推动光盘支架的同时将光盘插入时,光盘支架与滑动件相嵌合,在引入机构的机械力的作用下将该光盘支架拉入。当光盘移动到居中位置时,定时机构将光盘支架暂时锁定,在夹紧机构将光盘限制在居中位置后,上述暂时的锁定解除,上述光盘支架与光盘分开。

Description

光盘装载装置
本发明涉及光盘装载装置,该装置可将通过光盘插入口插入的光盘保持于该装置内部的转盘上,另外通过光盘的取出操作可将光盘从转盘上释放,并朝上述插入口外侧推出光盘。
对于已有的光盘装载装置,即装配于复制记录在CD,VCD,DVD,CD-ROM等光盘上的信息的光盘复制设备中的光盘装载装置,为了在光盘插入口和由转盘保持的居中位置之间传送光盘需要使用马达等作驱动源的传送机构。
已有的光盘装载装置由于为了插入光盘而采用马达等驱动源结构较复杂,体积较大,另外制造成本较高。在插入光盘时可考虑不采用马达等驱动源,而采用比如反向弹簧等的机械力将光盘拉入。但是,通过反向弹簧的机械力来调节拉入光盘的拉入速度是很困难的。于是,当将光盘过度拉入,而超过通过转盘而保持的居中位置时,则不能通过转盘保持该光盘,或不能将该光盘朝向外部取出。
换言之,当弹簧弹力减弱时,会产生不能确实将光盘拉入到居中位置的危险。于是,为了使拉入力足够大,而且可使光盘确实停止于居中位置,则可考虑设置止动件。但是,当设置用于使光盘停止的止动件时,由于还必须设置用于使止动件与光盘离开的机构,这样仍然会产生整个装置的结构较复杂,并且体积较大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盘装载装置,该装置不采用马达等驱动源来插入光盘,并且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制造成本较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盘装载装置,它可将通过光盘插入口(18)插入的光盘(6)保持于该装置内部的转盘(5)上,另外通过光盘取出操作可将光盘从转盘5上释放开,并朝向上述插入口外侧推出,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包括光盘支架(29),它由从光盘插入口插入的光盘推动而产生移动,同时以可拉入的方式与该光盘相嵌合,通过光盘的取出操作可将上述光盘推向上述插入口外侧;
引入机构(40),该机构在上述光盘支架受到光盘的推动而移动到规定位置时,通过机械力将该光盘支架朝向光盘的插入方向拉入;
将光盘保持于上述转盘上的夹紧机构(36);
定时机构(8),该机构对上述光盘支架和上述夹紧机构的动作进行定时控制;
在通过上述引入机构拉入的光盘与光盘支架一起移动到可保持于转盘上的居中位置时,光盘支架(29)暂时锁定,在通过上述夹紧机构使光盘限制于居中位置后,上述暂时的锁定解除,从而光盘支架与光盘分开。
一种光盘装载装置,它可将通过光盘插入口(18)插入的光盘(6)保持于该装置内部的转盘(5)上,另外通过光盘取出操作可将光盘从转盘5上释放开,并朝向上述插入口外侧推出,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包括光盘支架(29),它由从光盘插入口插入的光盘推动而产生移动,同时以可拉入的方式与该光盘相嵌合,通过光盘的取出操作可将上述光盘推向上述插入口外侧;
引入机构(40),该机构在上述光盘支架受到光盘的推动而移动到规定位置时,通过机械力将该光盘支架朝向光盘的插入方向拉入;
将光盘保持于上述转盘上,并且将光盘从转盘上释放开的夹紧机构(36);
定时机构(8),该机构对上述光盘支架和上述夹紧机构的动作进行定时控制;
在通过上述引入机构拉入的光盘与光盘支架一起移动到可保持于转盘上的居中位置时,光盘支架29暂时锁定,在通过上述夹紧机构使光盘限制于居中位置后,上述暂时的锁定解除,从而光盘支架与光盘分开,在取出光盘时光盘支架与光盘相接触后,上述光盘从上述转盘上释放开,接着上述光盘支架将光盘朝向上述插入口外侧推出。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盘支架包括沿径向夹持光盘外缘的一对左右夹持部(26),以及由光盘推动的接触部(24)。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夹持部在比相对沿与光盘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直径线(L)靠近上述装置外侧的区域将光盘夹持住。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设有一对左右的支架导向件(2),在上述光盘支架上设有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相互离开的背离弹簧(28),上述一对支架导向件对两个夹持部的间距进行控制。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每个夹持部设有弹性部(27),在两个夹持部通过上述两个支架导向件保持于靠近的状态的过程中,该弹性部的弹性力可提高两个夹持部对上述光盘的夹持力。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夹持部在沿与光盘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直径线附近将光盘夹持住。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包括一对左右支架导向件,在上述光盘支架上设有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相互背离的背离弹簧,上述一对支架导向件控制两个夹持部的间距。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每个夹持部具有弹性部,在两个夹持部通过上述两个支架导向件保持于靠近状态的过程中,该弹性部的弹性力可提高两个夹持部对光盘的夹持力。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盘支架中的与光盘的接触部分由软质的摩擦材料形成。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入机构由反向弹簧构成。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入机构由凸轮机构(133,139)构成。
在第1项发明的光盘装载装置中,如果从光盘插入口插入的光盘与光盘支架相嵌合,在推入该光盘支架的同时将光盘插入到规定位置,则拉引机构通过机械力将该光盘支架拉入。另外,当光盘移动到可通过转盘保持的居中位置时,则定时机构将光盘支架暂时锁定,在夹紧机构将光盘限制于居中位置后,上述暂时的锁定解除,光盘支架与光盘分开。另外,如果进行光盘取出操作,则光盘支架将光盘朝向光盘插入口外侧推回。
按照上述结构,由于未采用马达等驱动源未插入光盘,故整个装置的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另外,当通过拉引机构将光盘与光盘支架一起移动到居中位置时,由于光盘支架暂时锁定,这样可提高拉引机构的拉入力,从而可确实使光盘移动到居中位置。另外,在由夹持机构将光盘限制于居中位置后,可暂时解除对光盘支架的锁定,由于可通过定时机构对将光盘支架与光盘的分开的动作定时控制,这样可简化结构,使体积减小。
第2项发明的光盘装载装置除了具有上述的第1种装置的结构以外,在进行光盘取出时还通过定时机构对上述光盘支架和上述夹紧机构的动作进行定时控制。即,在进行光盘取出操作时,在光盘支架与光盘相接触后,光盘从转盘上释放开,接着光盘支架将光盘推回。
按照上述的结构,除了具有上述第1种装置的效果以外,在光盘取出时首先光盘支架与光盘相接触,之后马上使光盘的旋转停止。
在第3项发明中,第1项或第2项发明中的光盘支架包括沿径向夹持光盘外缘的一对左右夹持部,以及由光盘推动的接触部。
按照上述的结构,除了可获得第1项或第2项发明的效果以外,还可获得下述的效果,即可简化用于以可拉入的方式与光盘相嵌合的结构。
在第4项发明中,第3项发明中的光盘支架中的夹持部在相对沿与光盘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直径线上述装置的外侧区域将光盘夹持住。
按照上述结构,除了具有上述第3项发明的效果以外,还可获得下述的效果,即可提高两侧夹持部的夹持力,从而可确实使这些夹持部与光盘相嵌合。
在第5项发明中,除了具有上述第4项发明的结构以外,它设有支架导向件,具有使上述光盘支架中的一对左右的夹持部相互离开的背离弹簧,上述支架导向件对两个夹持部的间距进行控制。
按上述方式,可通过支架导向件自由地进行下述的控制,即提高两个夹持部的夹持力,或使两个夹持部与光盘分开,并可进一步确实使夹持部与光盘相嵌合。
在第6项发明中,除了具有上述第5项发明的结构以外,上述每个夹持部设有弹性部,在两个夹持部通过上述两个支架导向件保持于靠近的状态的过程中,该弹性部的弹性力可提高两个夹持部对上述光盘的夹持力,这样可获得下述的效果,可进一步加强两个夹持部的夹持力,可再进一步确实使夹持部与光盘相嵌合。
在第7项发明中,第3项发明中的光盘支架中的夹持部在沿与光盘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直径线附近将光盘夹持住。
按上述方式,除了可获得第3项发明的效果以外,还可获得下述的效果,即在光盘取出时,可进一步增加光盘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外侧的推出量。
在第8项发明中,除了第7项发明的结构以外,它包括支架导向件,在上述光盘支架上设有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相互离开的背离弹簧,上述一对支架导向件控制两个夹持部的间距。
按上述方式,可自由进行下述的控制,即通过支架导向件加强两个夹持部的夹持力,或使两个夹持部与光盘分开,另外可进一步确实使夹持部与光盘相嵌合。
在第9项发明中,除了第8项发明的结构以外,上述光盘支架中的一对左右夹持部具有弹性部,在两个夹持部通过上述两个支架导向件保持于靠近状态的过程中,该弹性部的弹性力可提高两个夹持部对光盘的夹持力,这样可获得下述效果,即进一步加强两个夹持部的夹持力,使夹持部再进一步确实与光盘相嵌合。
在第10项发明中,第1项或第2项发明中的光盘支架中的与光盘的接触部分由软质的摩擦材料形成。
按上述方式,在进行光盘取出操作时,如果光盘支架与光盘相接触,则可马上使光盘停止旋转,另外还可防止此时产生噪音。
在第11项发明中,第1项或2项中的引入机构由反向弹簧构成。
按上述方式,除了可获得第项或第2项发明的效果以外,还可获得下述的效果,即利用反向弹簧的弹性,可形成很简单的结构,可使光盘支架沿包括拉入方向和推回方向的两个方向移动。
在第12项发明中,第1项或第2项发明中的引入机构由凸轮机构构成。
由于引入机构由凸轮机构构成,这样除了可获得第1项或第2项发明的效果以外,还可获得下述的效果,即根据凸轮的形状可自由地设定光盘支架的拉入速度或推回速度。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
按上述方式,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光盘装载装置,由于在插入光盘时未使用马达等动力源,这样使得结构简单,整个装置的体积减小,制造成本降低。另外,当引入机构将光盘与光盘支架一起拉入,从而光盘移动到居中位置时,由于可将光盘支架暂时锁定,这样可提高引入机构的拉入力,可确实将光盘移动到居中位置。另外在夹紧机构将光盘限制在居中位置后,可解除对光盘的暂时的锁定,由于可通过定时机构对下述的动作定时进行控制,该动作指光盘支架与光盘分开,这样可使结构简化,体积减小。
此外,在取出光盘时,也可通过定时机构对光盘支架和夹紧机构的动作进行控制,在光盘支架与光盘相接触后,光盘从转盘上释放开,接着,当光盘支架将光盘推回时,在取出光盘时,首先与光盘支架与光盘相接触,之后可使光盘的旋转马上停止。
另外,如果采用具有下述的结构,该结构包括沿径向夹持光盘外缘的一对左右的夹持部,以及推动光盘的接触部,则可简化用于与以可拉入的方式与光盘相嵌合的结构。
在此场合,如果采用下述的结构,该结构是在相对沿与光盘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直径线光盘装载装置外侧的区域将光盘夹持住,则可提高两侧夹持部的夹持力,从而可确实使该夹持部与光盘相嵌合。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第1实施例的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
图2为省略了主支架的平面图;
图3为省略了主支架的平面图;
图4为省略了主支架的平面图;
图5为省略了主支架的平面图;
图6为省略了主支架的平面图;
图7为省略了主支架的平面图;
图8为局部平面图;
图9为转盘和夹紧件的剖面图;
图10为第2实施例的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
图11为表示顶出杆和反向弹簧的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2为表示顶出杆和反向弹簧的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3为第3实施例的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
图14为表示顶出杆和反向弹簧的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5为表示顶出杆和反向弹簧的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16为第4实施例的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
图17为表示顶出杆,作为引入机构的凸轮杆(cam lever),与光盘支架中的滑动件的关系平面示意图;
图18为表示顶出杆,作为引入机构的凸轮杆(cam lever),光盘支架中的滑动件的关系平面示意图;
图19为表示第5实施例的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和夹紧件控制凸轮孔(cam)的放大图;
图20为表示夹紧机构和反向弹簧的关系的平面示意图和其侧面图;
图21为表示夹紧机构和反向弹簧的关系的平面示意图和其侧面图;
图22为表示第5实施例的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
图23为表示夹紧机构和顶出杆,以及支架臂之间的关系的侧面示意图,以及其平面图;
图24为表示光盘支架的变换实施例的平面图和其局部剖面图;
图25为表示光盘支架的另一变换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6为表示光盘支架的再一变换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图27为表示光盘支架的还一变换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图28为表示光盘支架的还一变换实施例的平面图及其侧面示意图。
首先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光盘装载装置的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装配于车载式光盘复制设备中的的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图2~7为省略了主支架的平面图,图8(A),(B)为局部剖面图,图9为转盘和夹紧件的剖面图。
主支架1两侧设有向下弯曲的侧板2,该两侧的侧板2上固定有副支架3(图1,图8)。在该副支架3的底面固定有马达4,设置于副支架3顶面的转盘5固定于马达4的旋转轴上。副支架3上还设置有复制记录于光盘6上的信息的光传感器7。
在主支架右侧板2的外面以相互重叠并可自由前后移动的方式设置有构成定时机构的板状定时板8和顶出杆(eject lever)9,而相应的弹簧10,11分别施加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的恢复力。定时板8包括一对朝上方突出的嵌合凸部12,13,相对外侧面突出的嵌合凸部14,以及延伸到主支架1底面的弯曲片15,顶出杆9包括朝上方突出的嵌合凸部16和连接片17(图1)。
在上述主支架1的前端设置有合成树脂部件19,该部件19具有供光盘插入的光盘插入口18(图1)。插入口18的高度调置在比主支架1稍向下方的地方,该插入口18上下方向的尺寸在左右两端与光盘6的厚度相同,插入口中间部分的尺寸较大,从而便于光盘6插入。
上述主支架1上以将支承轴21作为中心而旋转的方式设置有支架臂20。另外,在主支架1上沿光盘6的插入方向设置有细长导向槽22,在该导向槽22中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设置有滑动件23。另外,由于滑动件23上的轴23a与设置于支架臂20的旋转端上的长孔20a相嵌合,这样支架臂20和滑动件相连接。
圆弧形接触部24与滑动件23成整体连接。该接触部24位于主支架1的底面,并且以滑动件23作为中心保持左右对称,该接触部24内侧形成有与光盘6的外缘相嵌合的槽25。在接触部24的两端以将轴26a作为支点而可旋转的方式设置有夹持部26,每个夹持部26的背面设有弹性部27,连接于上述夹持部26和接触部24之间的背离弹簧28施加沿打开方向的力矩。另外,上述的支架臂20,接触部24和一对接触部26构成光盘支架29。
上述主支架两侧的侧板2的内表面构成与光盘支架29的弹性部27相接触的支架导向面,在每个侧板2的两个地方分别设置有开口30,31。其中一个开口位于当光盘支架29位于光盘插入口18的移动最终位置时可使弹性部27插入的位置,另一个开口位于下述的位置,在该位置,当光盘支架29将光盘6牵引到可由进入到可通过上述转盘5保持的居中位置时刚好使弹性部27插入。此外,当弹性部27插入开口30,31内部时,夹持部26借助背离弹簧28的弹性力打开,两个夹持部26的间距大于光盘6的直径。
当两侧的弹性部27与侧板2的内表面相接触时,两个夹持部26的间距减小,这样在相对沿与光盘6的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直径线L(图3)上述光盘装载装置外侧的区域,便可将光盘6的外缘夹持住。
夹紧件支承臂32的一端以可沿上下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副支架3上。该支承臂32承受弹簧33施加的朝向下方的弹性力,在其旋转端部连接有弹性板34。另外,夹紧件35通过上述弹性板34支承(图1,图8),上述的夹紧件支承臂32,弹簧33和夹紧件35构成夹紧机构36。
在上述夹紧件支承臂32的局部形成有向下倾斜的凸轮片(cam片)37,该凸轮片37的底面与上述定时板8的弯曲片15相对(图8)。此外,在定时板8抵抗弹簧10的弹力而朝向光盘装载装置的内部移动时,如图8(A)所示,弯曲片15与凸轮片37相接触从而将夹紧件支承臂32顶起,当定时板8在弹簧10的作用下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复位时,如图8(B)所示,弯曲片15与凸轮片37分开,在弹簧33作用下夹紧件支承臂32朝向下方旋转,并且使处于居中位置的光盘6保持在转盘5上。
在上述支架臂20中的支承轴21上以可绕其旋转的方式支承有旋转板38,该旋转板38位于主支架1的顶面,该旋转板38和顶出杆9的连接片17通过连接杆39连接。支架臂20和旋转板35之间连接有作为引入机构的反向弹簧40。在顶出杆9受弹簧11的作用处于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复位的状态,光盘支架29位于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的移动最终位置时,该反向弹簧40对上述支架29施加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的弹性力(机械力)(图2),如果随着光盘支架29受光盘6推动而产生移动,反向弹簧的两端靠近(弹性变形量增加),并且超过反向弹簧两端间距为最小的死点(deadpoint)(图3),则上述反向弹簧产生反向动作,并相对光盘支架29施加朝向光盘装载装置的内部的引入方向的弹性力(机械力)(图3~5)。
如果在光盘支架29处于光盘装载装置的最内部位置的图5所示的状态,上述反向弹簧40抵抗弹簧11的弹性力而对顶出杆9压入操作,则上述旋转板38产生旋转,这样反向弹簧的两端间距减小。另外,当超过其两端间距为最小的死点(图6)上述反向弹簧反向动作,此时便会产生将光盘支架29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推回的方向的弹性力(机械力)(图6,图7)。
上述支架臂20在靠近旋转中心的部位设有接触片41和嵌合片42,另外在嵌合片42附近设有台阶部43(段部)(图1~7)。另外,当上述光盘支架29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移动时,在该移动的同时支架臂20产生旋转,如图4所示,这样接触片41与上述定时板8中的嵌合凸部12相接触。按上述方式,由于可通过嵌合凸部12对光盘支架29的移动量进行限制,这样可使光盘6停止于由上述转盘5保持的居中位置。
当上述光盘支架29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时,上述嵌合片42与定时板8中的嵌合凸部13相嵌合,并可阻止定时板8朝向光盘装载转置前方复位(图2,3),但是在支架臂20将要旋转到使接触片41与嵌合凸部12相嵌合的位置时,嵌合片42将嵌合凸部13释放开(图4)。
上述台阶部43用于防止光盘6朝向外侧突然飞出,如果随着顶出杆9的压入操作,反向弹簧40产生反向动作,从而将光盘支架29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推回,则上述台阶部43与顶出杆9中的嵌合凸部16相接触,并可暂时阻止顶出杆9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图7)。但是,当推动顶出杆9的力减小,顶出杆9复位时,由于随着该复位的动作,嵌合凸部16与上述台阶部43分开,这样随着上述顶出杆9的复位动作,光盘6回到松弛状态。
如图9所示,上述转盘5的顶面构成作为规定光盘6高度位置的光盘保持面44,而没有高出上述光盘保持面44的部分。另外,在装设马达4的旋转轴的轴孔外周设有环形凹部45。在转盘顶面的最外周部位,即光盘保持面44的周围形成有锥状导向面46,这样便于光盘6的插入。
夹紧件35的底面包括将光盘6保持于光盘保持面44上的压靠部47,通过光盘6的中心孔而插入上述凹部45内部的筒状凸部48。
在上述凸部48的前端内周和外周分别形成有锥状导向面49,50,圆筒面51与内侧导向面49成整体连接。在上述转盘5的凹部45内部形成有与上述圆筒面51相嵌合的圆筒面52,通过使两个圆筒面相互嵌合,则转盘5和夹紧件35的中心相重合。此外,同样在上述凸部48的外周也形成有与外侧导向面50成整体连接的圆筒面53,该圆筒面53与光盘6的中心孔相嵌合,从而可限制光盘6朝向与轴线相垂直的方向的移动。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光盘装载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插入光盘之前,支架臂20中的嵌合片42将定时板8保持移动到光盘装载装置内部的位置,由于定时板8中的弯曲片15和夹紧件支承臂32中的凸轮片37相接触,夹紧件35与转盘5分开(图8(A))。弹簧11使顶出杆9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复位。另外,光盘支架29位于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的移动最终位置,反向弹簧40将光盘支架29推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弹性部27插入开口30,两侧的夹持部26的间隙张开。
在此状态,当如图2所示,从插入口18插入光盘6时,该光盘6外缘位于两侧的夹持部26之间,当将光盘6推入时,如图3所示,光盘6推动接触部24,它克服反向弹簧40的弹力使光盘支架29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移动。比时,弹性部27与侧板2内表面相接触,两侧的夹持部26的间距小于光盘6的直径,并且借助弹性部27的弹性力,对两侧的夹持部26中的光盘6的夹持力得到增加。
随着光盘支架29的移动,当反向弹簧40的两端间距减小,如图3所示,超过其两端间距为最小的静点时,该反向弹簧40动作,其弹性力将光盘支架29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拉入的方向作用。由于推动光盘6时的抵抗力不是很突然,这样通过手可感觉到上述反向弹簧40的反向动作。另外,即使停止推入光盘6,上述反向弹簧40仍将光盘支架29引入光盘装载装置内部。此时,由于两侧的夹持部26与光盘以可引入的方式相嵌合,这样还可将光盘6与光盘支架29一起拉入。
如图4所示,按上述方式,当光盘6中心与转盘5的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并且位于可通过转盘5保持的居中位置时,支架臂20中的嵌合片42与定时板8中的嵌合凸部13分开,与此同时,支架臂20中的接触片41与定时板8中的嵌合凸部12相接触,光盘支架29暂时锁定于该位置。此时,弹性部27刚好插入开口31内部,两则的夹持部26的间距刚好大于光盘6的直径,但是由于光盘6的外缘与接触部24相接触,这样光盘6不会偏离上述居中位置。
由于嵌合片42将定时板8释放,在弹簧10的拉力作用下该定时板8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此时,弯曲片15沿支承臂32中的凸轮片37的底面移动,不久弯曲片15与凸轮片37与分开,这样夹紧件支承臂32在弹簧33的拉力作用下朝向下方旋转,夹紧件35中的凸部48插入光盘6的中心孔中,光盘6限制在居中位置,并且通过夹紧件35中的压靠部47压靠于转盘5中的光盘保持面上(图8(B))。
另外当定时板8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时,嵌合凸部12与接触片41分开,其结果是,在反向弹簧40的弹性力(机械力)的作用下光盘支架29朝向背离光盘6的方向移动,但是光盘支架29朝向背离光盘6的方向移动的时间至少是在下述动作之后,该动作指夹紧件35中的凸部48插入光盘6的中心孔中,从而将光盘6限制在居中位置。因此,即使光盘支架29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方向移动,仍不会产生光盘6偏离居中位置的危险。
在光盘6保持于转盘5上,并且光盘支架29朝向背离光盘6的方向移动后,马达4启动,从而使转盘5旋转,通过光传感器7可进行记录于光盘6上的信息的复制动作。
接着,在复制动作完毕后,打算取出光盘6时,如图6所示,可通过将顶出杆9推入来进行操作。
当推入顶出杆9时,在旋转板38通过连接杆39产生旋转的同时,顶出杆9的前端推动嵌合凸部14,从而使定时板8移动。之后,定时板前端推动支架臂20中的接触片41,这样刚好将光盘支架29推回,而接触部24与光盘6相接触,从而将光盘6锁定。同时,弹性部27退出开口31,两侧的夹持部27的间距减小(图6)。
由于定时板的移动,弯曲片15推动支架支承臂32中的凸轮片37,夹紧件支承臂32朝向上方旋转,夹紧件35朝向背离转盘5的方向移动,从而光盘6从转盘5上释放开(图8(A))。在此过程中,随着光盘6的旋转,反向弹簧40两端的间距逐渐减小,但是在光盘6从转盘5上释放开后,反向弹簧40进行反向动作,这样在该弹簧的弹性力(机械力)的作用下光盘支架29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退回。
接着,当光盘支架29中的支架臂20中的台阶部43与顶出杆9中的嵌合凸部16相接触时(图7),则支架臂20不能进行进一步的旋转,但是当弹簧11使顶出杆9复位时,由于嵌合凸部16与上述台阶部43分开,这样旋转板38,光盘支架29进一步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外侧移动,从而将光盘6以相对插入口18伸出较大尺寸的方式退出。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在插入光盘6时未采用马达等驱动源,这样可使结构简单,体积减小,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另外,在反向弹簧4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将光盘6与光盘支架29一起拉入,这样当光盘6移动到居中位置时,由于光盘支架29暂时锁定,从而可增强反向弹簧40的弹性力,并可确实使光盘6到达居中位置。此外,由于可通过定时板8控制光盘支架29和夹紧机构36的动作时间,这样可进一步简化结构,使整个装置的体积减小。
还有,由于光盘支架29设有沿径向将光盘6的外缘夹持住的位于两侧的一对夹持部26,以及压靠于光盘6上的接触部24,这样可通过很简单的结构实现上述光盘支架29与光盘6的嵌合。
另外,由于两个接触部26在下述的区域将光盘6夹持住,该区域指比相对沿与光盘6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直径线L靠近光盘装载装置外侧的区域,这样即使在两侧的夹持部26中的夹持力未增加的情况下,仍可确实使该夹持部26与光盘6相嵌合,特别是,由于背离弹簧28使两个夹持部26沿相反方向运动,弹性部27与侧板2相接触,两个夹持部26的间距减小,这样可增强两个夹持部26的夹持力,并可进一步确实使该对夹持部与光盘6相互嵌合。
还有,如果在上述夹持部24和夹持部26中的,与光盘6相接触的部分安装橡胶,毡等软质摩擦材料,则在进行光盘的取出操作时,可提高接触部24和夹持部26与光盘6接触时的制动效果,另外还可防止下述情况,该情况指从上述接触部24和夹持部26与光盘6相接触至光盘完全停止过程中产生噪音(摩擦声音)。
此外,特别是在当打算取出光盘时轻轻地推入顶出杆9的场合,也可通过马达进行仅仅推入顶出杆9的操作。如果采用上述方式,在进行光盘取出的操作时,由于不必通过手推入光盘6,这样可改善操作性能。另外,随着光盘的插入,通过弹簧11顶出杆9复位时的复位速度在马达和动力传动系统的负荷作用下减小,另外可防止顶出杆9复位时产生冲击声音。
下面参照图10~12对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在该第2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标号,故在这里省略该相同部分的说明,本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光盘支架的结构,通过顶出杆构成定时机构的方面,以及防止光盘取出时飞出的结构。
图10为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图11和图12为示出顶出杆和反向弹簧的关系的平面示意图。在旋转板38的支承轴21上以旋转的方式设有扳机板61,该板61位于主支架1的底面,该扳机板61的旋转端位于导向槽22的下方。该扳机板61在弹簧63作用下施加使上述旋转端62朝向靠近滑动件23的力矩,在靠近该旋转中心的部位设有接触片64和嵌合片65。
作为定时机构的顶出杆66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右侧板2的外表面上,该顶出杆66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一对嵌合凸部67,68,连接片69以及弯曲片70,上述连接片69和旋转板38通过连接杆39连接。另外,弯曲片70延伸到主支架1的底面。顶出杆66在弹簧11的作用下施加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的恢复力。
由于设有上述扳机板61,从而可省略第1实施例中的支架臂20,而光盘支架29仅仅由接触部24和一对接触部26构成。
当顶出杆66克服弹簧的弹簧力而位于推入的位置时,如果被弹簧63拉引使扳机板61产生旋转,则板61中的嵌合片65与顶出杆66中的嵌合凸部68相嵌合,从而可阻止顶出杆66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产生复位动作(图10,图12)。当在此状态,扳机板61克服弹簧63产生旋转,则嵌合片65与嵌合凸部68分开,与此同时,接触片64与上述嵌合凸部67相接触,这样在嵌合凸部67与接触片64分开之前的过程中,可防止扳机板61朝向克服弹簧63弹力的方向旋转。
在副支架3上设置有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夹紧机构36,在这里省略对其的说明。另外顶出杆66中的弯曲片70与夹紧机构36的关系,与第1实施例中的弯曲片15和夹紧机构36的关系相同。
同样对于设有光盘插入口18的合成树脂部件19,也基本与第1实施例相同,而本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在光盘插入口18的两侧成整体形成有防止光盘6飞出用的弹性片71。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光盘装载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插入光盘之前,如图10所示,顶出杆66借助光盘扳机板61中的嵌合片5而保持于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移动的位置,旋转板38位于图11中的实线位置。另外,虽然与第1实施例相同而未参照附图进行说明,但是顶出杆66中的弯曲片70将夹紧件35与转盘5拉开。另外,光盘支架29位于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的最终位置,反向弹簧40将其推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
当从光盘插入口18插入光盘6,并推动光盘支架29中的接触部24时,滑动件23克服弹簧40的弹力而沿导向槽22移动。此时,由于弹性部27与侧板2的内表面(支架导向面)相接触,这样两端夹持部26的间距小于光盘6的直径。
随着滑动件23的移动,反向弹簧40两端的间距减小,在该反向弹簧40超过其两端间距为最小的静点而进行反向动作之后,在其弹性力(机械力)的作用下将光盘支架29和光盘6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拉入。
接着,在光盘6马上到达居中位置之前,滑动件23与扳机板61相接触,从而扳机板61克服弹簧63的弹力而产生旋转。因此,扳机板61中的嵌合片65与顶出杆66中的嵌合凸部68分开,而同时,接触片64与顶出杆66中的嵌合凸部67相接触,从而将光盘支架29暂时锁定,这样光盘6便保持在居中位置。
由于扳机板61中的嵌合片65与顶出杆66中的嵌合凸部68分开,这样顶出杆66在弹簧11的拉动下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随着弯曲片70的移动,夹紧件35下降,从而光盘6首先限制在居中位置,不久该光盘6便保持在转盘5上。
另外,随着顶出杆66的移动,嵌合凸部64与接触片67分开,在反向弹簧40弹性力的作用下,光盘支架29推动扳机板61的旋转端,同时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移动,从而背离开光盘6,光盘支架29背离开光盘6的时间是在下述动作之后,该动作指至少夹紧件35的凸部48插入光盘6的中心孔,光盘6限制在居中位置。
在光盘6保持在转盘5上,并且光盘支架29背离开光盘6之后,马达启动,转盘5产生旋转,这样便可通过光传感器进行记录于光盘6上的信息的复制动作。
为了在复制动作完毕后取出光盘6,如果推入顶出杆66,则首先嵌合凸部64推动扳机板61中的接触片67,之后接触片24将光盘支架29推回到与光盘6相接触的位置,从而使光盘6制动。另外,光盘支架29中的两个夹持部26还与光盘6的外缘相接触,这样可发挥对光盘6的制动效果。
随着顶出杆66的移动,弯曲片70将夹紧件35顶起,并使该夹紧件35与转盘5分开。之后,反向弹簧40进行反向动作,并将光盘支架29与光盘6一起推回。接着,推回的光盘6与光盘插入口18内部的弹性片71相接触,这样不会产生光盘猛地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外侧飞出的危险,当光盘6的局部在外部露出时,可用手将其取出。
对于上述装置,不但可获得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而且由于顶出杆构成定时机构,故可省略第1实施例中的定时板,从而使结构更加简单。
另外,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借助马达进行顶出杆的推入操作,则不但可改善光盘取出操作时的操作性,而且在插入光盘时,还可防止顶出杆复位时产生冲击声音。
下面参照图13~15对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与前述每个实施例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标号,故在这里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每个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定时机构的顶出杆同时用作定时板和旋转板,另外光盘支架结构简化。
图13为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图14(A),(B)以及图15为表示顶出杆和反向弹簧的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在图中,标号81表示作为定时机构的板状定时板,该定时板81包括其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竖直片82,从该竖直片82顶端进一步沿主支架1顶面弯曲的弹簧支承片83,以及控制夹紧机构的弯曲片84,在竖直片82中间设有开口85。顶出杆81通过弹簧11施加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的恢复力。
在主支架1底面以绕支承轴21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设置有支架臂20,该臂20设有与第1实施例基本相同的接触片41和嵌合片42。上述支架臂20的旋转端通过轴87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呈圆弧状的两侧的一对夹持部86的每一端相连接。上述轴87上设有可使两个夹持部88打开的背离弹簧89,另外在每个夹持部88的背面形成有三角形凸部90,由于该三角形凸部90与主支架1中位于两侧的侧板2的内表面(支架导向面)相接触,从而可控制两个夹持部88的间距。另外,光盘支架91由支架臂20,接触部86和两侧的一对夹持部88构成。
在支架臂20和上述弹簧支承片83之间连接有弹簧40。另外在支架臂20中,在旋转中心附近还设有独立于上述接触片41和嵌合片42的凸轮片92,该凸轮片92穿过上述开口85而朝向外侧突出。
支架臂20,顶出杆81和反向弹簧40,以及其它部件的相关动作按照下述方式进行。
即,在插入光盘6之前,如图13所示,支架臂20中的嵌合片42与竖直片82相嵌合,顶出杆81保持于推入位置,如果在推入光盘支架91的同时插入光盘6,则支架臂20旋转,反向弹簧40的两端的间距减小,当光盘支架91位于规定位置时,反向弹簧40进行反向动作,这样便将光盘6与光盘支架91一起拉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之后,当光盘6移动到居中位置时,在支架臂20中的嵌合片42与竖直片82分开的同时,接触片41与顶出杆81中的竖直片82相接触,这样便将光盘支架91暂时锁定,而光盘6保持于居中位置。
由嵌合片42释放的顶出杆81借助弹簧11的作用而复位,由此夹紧机构36动作,光盘6限制在居中位置,不久光盘6便保持于转盘5上。然后,在光盘6至少通过夹紧机构36限制在居中位置之后,竖直片82与接触片41分开,光盘支架91在反向弹簧40的作用下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移动,并沿背离光盘6的方向运动。
当为了取出光盘而推入顶出杆81时,支架臂20中的竖直片82的前端推动接触片41,这样支架臂20克服反向弹簧40的弹性力而旋转,光盘支架91与光盘6相接触,从而使光盘6锁定。此时,由于接触片41位于竖直片82的内侧,这样即使推入顶出杆81,竖直片82仍不能进一步推动接触片41。接着,在由于顶出杆移动夹紧件35上升,并且光盘6从转盘5上释放开后,开口85中的边缘85a推动支架臂20中的凸轮片92,从而强迫光盘支架91克服反向弹簧40的弹性力而退回。
反向弹簧40进行反向动作之后,如果顶出杆未推动支架臂20,同样光盘支架91在反向弹簧40的作用下退回。如果在光盘插入口18内部,设置与第2实施例相同的弹性片71,则可防止光盘6过量地飞出。
另外,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如果通过马达进行顶出杆81的推入操作,则可不仅改善光盘取出操作的操作性,而且在光盘插入时,还可防止顶出杆复位时产生冲击声音。
下面参照图16~18对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与前述每个实施例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标号,故在这里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每个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顶出杆同时用作定时机构,未使用作为引入机构的弹簧(比如反向弹簧40),采用cam机构构成引入机构等。光盘支架29与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相同。
图16为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图17(A),(B)和图18(A),(B)为表示顶出杆,作为引入机构的凸轮杆,光盘支架中的滑动件之间的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在图中,标号101表示作为定时机构的板状顶出杆,该顶出杆101设有凸轮销(campin)102,以及弯曲片103,弹簧11施加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的恢复力。
在主支架1顶面以绕支承轴105为中心而旋转的方式设置有作为引入机构的凸轮杆104。
在凸轮杆104的旋转端开设有长孔106,滑动件23上的嵌合销23a插入该长孔106中,从而可使光盘支架29和凸轮杆104保持连动。在凸轮杆104的另一端形成有凸轮孔108,上述凸轮销102插入该孔108中。
在凸轮孔108中成整体形成有推入凸轮部109,引入凸轮部110,活动凸轮部111,以及拉开凸轮部112。
光盘支架29,凸轮杆104和顶出杆101,以及其它的部件的相关动作按照下述方式进行。
即,在插入光盘6之前,图17(A)所示,凸轮销102位于凸轮孔108中的推入凸轮部109内,弹簧11的弹性力对凸轮杆104和光盘支架29施加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的推回方向的弹性力(机械力),由此,顶出杆101保持在推入位置。
当在推入光盘支架29的同时插入光盘6时,则凸轮销102在仅仅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移动的同时,凸轮杆104抵抗弹簧11而旋转。接着,弹簧11的弹性力对凸轮杆104施加沿将光盘支架29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拉入的方向的作用。因此,即使光盘6的推入停止,光盘支架29仍可将光盘6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拉入,凸轮销102朝向活动凸轮部111移动(图18(A))。然后,该凸轮销102在弹簧11的作用下移入活动凸轮部111,在此过程中,凸轮杆104与光盘支架29保持静止,光盘6保持在居中位置。
在凸轮销102通过活动凸轮部111的过程中,随着顶出杆101中的弯曲片103的移动,夹紧机构36动作,在光盘6至少在夹紧机构36的作用下限制于居中位置后,凸轮销102移动到拉开凸轮部112中。
在凸轮销102在拉开凸轮部112内部移动的过程中,凸轮杆104在弹簧11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将光盘支架29仅仅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拉入,将光盘支架29与光盘6分开。
如果为了取出光盘而推入顶出杆101,则凸轮销102压靠于拉开凸轮部112的壁面上,该凸轮销102马上移动到活动凸轮部111上。在此期间,凸轮杆104通过凸轮销102推动而仅仅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旋转。由于上述顶出杆101的运动,光盘支架29与光盘6相接触,从而使光盘6锁定。在凸轮销102在活动凸轮部111内部移动期间,凸轮杆104与光盘支架29一起保持静止,当夹紧机构36由弯曲片103顶起,光盘6从转盘5上释放开时,凸轮销102移动到拉入凸轮部110,并压靠于其壁面上。
在连续推动顶出杆101,凸轮销102移动到拉入凸轮部110中的最终的过程中,凸轮杆104与光盘支架29一起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较大的距离,从而将光盘6朝向光盘插入口18外边推回。在这里,当停止推入顶出杆时,凸轮销102移动到推入凸轮部109中,并压靠于其壁面上,凸轮杆104和光盘支架29在进一步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后,如图17(A),保持在推入凸轮部109最终位置。另外,在弹簧11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光盘支架29也保持在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的最终位置。
如上所述,如果通过凸轮机构构成引离机构,则可省略弹簧(比如反向弹簧),从而可使结构更加简单。
下面参照图19~21对第5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与前述每个实施例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标号,故在这里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每个实施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定时机构由顶出杆和支架臂构成。
图19(A),(B)为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及夹紧件控制凸轮孔的放大图,图20和图21中的(A)为表示作为夹紧机构,引入机构的反向弹簧,和光盘支架中的支架臂的关系的平面示意图,图20和图21中的(B)为表示上述关系的侧面图。
在板状顶出杆121中设有光盘支架控制孔122和夹紧件控制凸轮孔123,弹簧11将它们拉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夹紧件控制凸轮孔123沿顶出杆121的前后方向延伸,在光盘装载装置内侧设有沿与顶出杆121移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暂时锁定面124,在光盘装载装置前方侧设有倾斜面125。另外,在夹紧件控制凸轮孔123中的,上述暂时锁定面124的下方,以及上述倾斜面125的上方分别设有止动部126,127。
以可沿上下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主支架3上的夹紧件支承臂32设有朝向下方延伸的脚部128,该脚部128支承于支架臂20的顶面,该支架臂20按照与第3实施例基本相同的方式形成,当光盘支架91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移动,并且移动到光盘6居中位置时,支架臂20与脚部128分开,夹紧件支承臂32在弹簧33的拉动作用下朝向下方旋转。按上述方式,支架臂20与顶出杆121一起构成下述的定时机构,该机构用于对光盘支架91和夹紧机构36的动作进行控制。
上述支架臂20在靠近旋转中心的部位设有接触片41和接触部92,该接触部92插入顶出杆121中的光盘支架控制孔122内部。另外,夹紧件支承臂32上设有凸轮嵌合凸部129,该凸部129插入夹紧件控制凸轮孔123内。在支架臂20和副支架3之间连接有作为引入机构的反向弹簧40。
光盘支架91,夹紧件支承臂32和顶出杆121,以及其它的部件的相关动作按照下述方式进行。
即,在插入光盘6之前,夹紧件支承臂32中的凸轮嵌合凸部129与夹紧件控制凸轮孔133中的暂时锁定面124相接触,顶出杆保持推入位置,另外如图20(A)所示,夹紧件支承臂32中的脚部128与支架臂20的顶面相接触,从而可阻止支承臂32朝向下方旋转。于是,当推入光盘支架91的同时插入光盘6时,支架臂20产生旋转。之后,当支架臂20旋转到规定位置时,反向弹簧40进行反向动作,在该弹簧4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将光盘支架91与光盘6一起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拉入。
当光盘6移动到居中位置时,支架臂20中的接触片41与顶出杆121的内表面相接触,从而将光盘支架91暂时锁定。同时,支架臂20与夹紧件支承臂32中的脚部128分开,夹紧件支承臂32开始朝向下方旋转,而在凸轮嵌合凸部129与暂时锁定面124相接触的过程中,可防止顶出杆121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
之后,当夹紧件35中的凸部48插入光盘6的中心孔的位置,夹紧件支承臂32下降时,凸轮嵌合凸部129与暂时锁定面124分开,顶出杆121在弹簧11的拉动下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凸轮嵌合凸部129接纳于止动部126内部。
当随着光盘支架91的移动,如图21(A)所示,支架臂20中的接触片41与顶出杆121分开时,反向弹簧40进一步将光盘支架91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拉入,从而该光盘支架91沿背离光盘6的方向移动。
当光盘6保持于转盘5上,光盘支架91与光盘6分开后,马达4启动,转盘5产生旋转,从而通过光传感器7进行记录光盘6上的信息的复制动作。
在上述复制动作完毕之后,如果为了取出光盘6而推入顶出杆121,则顶出杆121前端压靠于支架臂20中的接触片41上,这样将光盘支架91推回到接触部86与光盘6相接触的位置,从而使光盘6制动。另外,光盘支架91中的两个夹持部88与光盘6的外缘相接触,从而可提高对光盘6的制动的效果。
随着顶出杆121的移动,上述倾斜面125将夹紧件支承臂32顶起,夹紧件35与转盘5分开,从而光盘6从转盘5上释放开。之后,凸轮嵌合凸部129接纳于止动面127内部,此外,光盘支架控制孔122的端部推动接触部92,反向弹簧40进行反向动作,从而将光盘支架91与光盘6一起推回,由于支架臂20移入夹紧件支承臂32中的脚部128下方,这样夹紧件35保持于上方位置。之后,如果将手从推动顶出杆121上放开,一直到暂时锁定面124与夹紧件支承臂32中的凸轮嵌合凸部129相接触,上述顶出杆121在弹簧11的作用下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并保持该位置。
对于上述的装置,除了具有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采用下述的定时机构,该机构由顶出杆121和支架臂20的局部构成,故可省略第1实施例中的定时板8,使结构简化。另外,可确实使下述的动作定时,该动作指光盘6朝向转盘5的保持完毕,以及紧接着的光盘支架91与光盘6离开的动作。
下面参照图22~24对第6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与前述每个实施例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标号,故在这里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也采用顶出杆,夹紧件支承臂局部,以及支架臂的局部构成定时机构。
图22为光盘装载装置的透视图,图23和图24中的(A)为表示夹紧机构,顶出杆,光盘支架中的支架臂的关系的侧面示意图,图23和图24中的(B)为上述关系的平面图。
在板状顶出杆131上设有嵌合凸部132,凸轮销133,止动面134,与该止动面相对的倾斜面135,弹簧11将上述部件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拉动。
构成光盘支架29局部的支架臂36以支承轴21为中心旋转,在靠近旋转中心的部位设有嵌合片137,接触部138,凸轮孔139。该凸轮孔139设有压入角部140,浅凹部141,与该浅凹部141保持连续的的支架保持面142,该凸轮孔139中插入有上述的顶出杆131中的凸轮销133。与第1实施例中的一样,支架臂136的旋转端具有与滑动件23中的轴23a相嵌合的长孔136a,该滑动件23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形成于主支架1中的的导向槽22中。另外,在滑动件23中的光盘装载装置内侧面形成有槽143,如图23所示。
夹紧机构36中的夹紧件支承臂144以可通过支承轴145沿上下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副支架3上,它包括与上述嵌合片137相对的弯曲片146,与上述止动面134相对的止动部147,以及位于上述导向槽22下方的的开口148。该夹紧件支承臂144在弹簧149的作用下产生使夹紧件35朝向靠近转盘5的方向的旋转力,而上述弯曲片146与支架臂137相接触,从而可阻止其旋转。另外,后面将要描述的滑动件23与开口148的端部相接触,光盘6暂时锁定于居中位置,顶出杆131,夹紧件支承臂144的局部(弯曲片146),以及支架臂136的局部(嵌合片137)构成下述的定时机构,该机构用于控制光盘支架29和夹紧机构36的动作。另外,在主支架1和支架臂136之间连接有作为引入机构的反向弹簧40。
支架臂136,夹紧件支承臂144和顶出杆131,以及其它的部件的相关的动作按照下述方式进行。
即,在插入光盘6之前,由于弯曲片146和嵌合片137相接触,夹紧件支承臂144保持于上方位置,接触面134与夹紧件支承臂144中的嵌合部147相接触,顶出杆131保持于推入位置。另外凸轮销133位于凸轮孔139的推入角部140中。
当在推入光盘支架29的同时插入光盘6时,支架臂136产生旋转。接着,当支架臂136旋转到规定位置时,反向弹簧产生反向动作,该弹簧的弹性力将光盘支架29与光盘6一起拉向光盘装载装置内部。
当光盘6移动到居中位置时,滑动件23与开口148端部相接触,光盘支架29暂时锁定。在光盘6移动到居中位置的同时,支架臂136中的嵌合片137与夹紧件支承臂144中的弯曲片146分开,在弹簧149的作用下,夹紧件支承臂144产生旋转,夹紧件35使光盘6保持于转盘5上。另外,由于随着夹紧件支承臂144的旋转,与滑动件23相接触的开口148的端部落入滑动件23中的槽143中,反向弹簧40将光盘支架29拉入光盘装载装置内部,该光盘支架29与光盘6分开。
此外,当随着夹紧件支承臂144的旋转,其止动面147与顶出杆131的接触面分开,顶出杆131在弹簧11的作用下,移动到凸轮销133位于凸轮孔139内部的浅凹部141的位置。
在光盘6保持于转盘5上,并且光盘支架29与光盘6分开后,马达4启动,转盘5产生旋转,通过光传感器7进行记录于光盘6上的信息的复制动作。
在上述复制动作完毕后,如果为了光盘6取出,将顶出杆131推入,则首先凸轮销133推动浅凹部141的壁面,凸轮销133与浅凹部141脱开,而在支架移动到保持面期间,支架克服反向弹簧40产生旋转。此时,光盘支架29移动到与光盘6相接触的位置,从而使光盘6制动。另外光盘支架29中的两个夹持部26还与光盘6的外缘相接触,从而对光盘6制动。当进一步推入顶出杆131时,倾斜面135将嵌合部147顶起,夹紧件支承臂144朝向上方旋转,夹紧件35与转盘5分开,从而光盘6从转盘5上释放开。
接着,嵌合凸部132推动接触部138,使支架臂136旋转较大角度,从而将光盘支架29推回直至反向弹簧40进行反向动作。之后,嵌合片137再次与嵌合部146相接触,夹紧件支承臂144保持在上方位置。当手松开顶出杆131时,弹簧11使该顶出杆131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前方移动,在接触面134与嵌合部147相接触时,该顶出杆131保持在推入位置。
对于上述的装置,除了具有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效果以外,由于其采用由顶出杆和支架臂的局部来构成的定时机构,这样可省略第1实施例中的定时板8,从而使结构更加简单。另外,由于光盘支架29通过夹紧件支承臂144的局部(开口148的端部)暂时锁定,这样可使光盘6准确地位于居中位置。
虽然上面对第1~6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可不必限于这些实施例。
比如,也可按照图25所示的方式形成光盘支架。即,一对圆弧部件151的每一端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该连接部构成推动光盘6的接触部152,每个圆弧部件151的另一端构成夹持光盘6外缘的夹持部,在靠近每个接触部153处设有朝向外侧突出的弹性部154。另外,在两个圆弧部件151的连接部设置有背离弹簧155,这样可将两个夹持部153打开,使每个弹性部154与支架导向部(图中未示出)相接触,这样也可提高两个夹持部153对光盘6的夹持力。另外,图25(A)为光盘支架的平面图,图25(B)~(E)分别为沿图25(A)中B-B线的剖面图,沿C-C线的剖面图,沿D-D线的剖面图,沿E-E线的剖面图。
另外,也可按照图26所示的方式,在沿与光盘6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直径线L的附近,以一对夹持部161夹持光盘6的结构构成光盘支架。特别是,如果在夹持部161中的与光盘6相接触的部分设置毡,橡胶等软质摩擦材料162,则可进一步确实将光盘6夹持住,如果另外还设置弹性部163,则可进一步提高其弹性力。此外,图中的标号164表示用于对两个夹持部163的间距进行控制的支架导向件。
如果采用上述的光盘支架,则可获得下述的效果,即上述光盘支架可将光盘6朝向光盘装载装置外侧推出较大的距离。
另外,光盘支架29与光盘6相嵌合的机构不必限于以一对夹持部来沿径向夹持光盘的方式,它也可采用下述的方式,比如如图27所示,在靠近推动光盘6的接触部171位置沿厚度方向通过夹片172光盘6。在此场合,如果采用支架导向件173进行夹片172的开合控制,则在插入光盘6时可使夹片172打开,当光盘6推动接触部171的移动量1较小时,则夹片172闭合,这样可通过引入机构的拉入力将光盘拉入。
此外,如图28所示,在光盘支架180上以可沿上下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左右爪部件181,另外可采用下述的结构,即当光盘6推动接触部180时,爪部件180朝向下方旋转,从而压靠于光盘6的外缘,由于光盘支架180的移动还可将光盘6拉入光盘装载装置内部。
在此场合,还可采用下述结构,即在弹簧183的作用下,爪部件181朝向下方旋转,当光盘6移动到居中位置时,设置于主支架1上的倾斜面184使爪部件181克服弹簧183弹力而朝向上方旋转,从而使爪部件181与光盘6分开。

Claims (12)

1.一种光盘装载装置,它可将通过光盘插入口(18)插入的光盘(6)保持于该装置内部的转盘(5)上,另外通过光盘取出操作可将光盘从转盘5上释放开,并朝向上述插入口外侧推出,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包括光盘支架(29),它由从光盘插入口插入的光盘推动而产生移动,同时以可拉入的方式与该光盘相嵌合,通过光盘的取出操作可将上述光盘推向上述插入口外侧;
引入机构(40),该机构在上述光盘支架受到光盘的推动而移动到规定位置时,通过机械力将该光盘支架朝向光盘的插入方向拉入;
将光盘保持于上述转盘上的夹紧机构(36);
定时机构(8),该机构对上述光盘支架和上述夹紧机构的动作进行定时控制;
在通过上述引入机构拉入的光盘与光盘支架一起移动到可保持于转盘上的居中位置时,光盘支架(29)暂时锁定,在通过上述夹紧机构使光盘限制于居中位置后,上述暂时的锁定解除,从而光盘支架与光盘分开。
2.一种光盘装载装置,它可将通过光盘插入口(18)插入的光盘(6)保持于该装置内部的转盘(5)上,另外通过光盘取出操作可将光盘从转盘5上释放开,并朝向上述插入口外侧推出,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包括光盘支架(29),它由从光盘插入口插入的光盘推动而产生移动,同时以可拉入的方式与该光盘相嵌合,通过光盘的取出操作可将上述光盘推向上述插入口外侧;
引入机构(40),该机构在上述光盘支架受到光盘的推动而移动到规定位置时,通过机械力将该光盘支架朝向光盘的插入方向拉入;
将光盘保持于上述转盘上,并且将光盘从转盘上释放开的夹紧机构(36);
定时机构(8),该机构对上述光盘支架和上述夹紧机构的动作进行定时控制;
在通过上述引入机构拉入的光盘与光盘支架一起移动到可保持于转盘上的居中位置时,光盘支架29暂时锁定,在通过上述夹紧机构使光盘限制于居中位置后,上述暂时的锁定解除,从而光盘支架与光盘分开,在取出光盘时光盘支架与光盘相接触后,上述光盘从上述转盘上释放开,接着上述光盘支架将光盘朝向上述插入口外侧推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盘支架包括沿径向夹持光盘外缘的一对左右夹持部(26),以及由光盘推动的接触部(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夹持部在比相对沿与光盘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直径线(L)靠近上述装置外侧的区域将光盘夹持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设有一对左右的支架导向件(2),在上述光盘支架上设有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相互离开的背离弹簧(28),上述一对支架导向件对两个夹持部的间距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每个夹持部设有弹性部(27),在两个夹持部通过上述两个支架导向件保持于靠近的状态的过程中,该弹性部的弹性力可提高两个夹持部对上述光盘的夹持力。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夹持部在沿与光盘插入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直径线附近将光盘夹持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包括一对左右支架导向件,在上述光盘支架上设有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相互背离的背离弹簧,上述一对支架导向件控制两个夹持部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每个夹持部具有弹性部,在两个夹持部通过上述两个支架导向件保持于靠近状态的过程中,该弹性部的弹性力可提高两个夹持部对光盘的夹持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盘支架中的与光盘的接触部分由软质的摩擦材料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入机构由反向弹簧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入机构由凸轮机构(133,139)构成。
CN 97113654 1996-09-21 1997-04-30 光盘装载装置 Pending CN11778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7113654 CN1177805A (zh) 1996-09-21 1997-04-30 光盘装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1869/96 1996-09-21
CN 97113654 CN1177805A (zh) 1996-09-21 1997-04-30 光盘装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805A true CN1177805A (zh) 1998-04-01

Family

ID=5172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7113654 Pending CN1177805A (zh) 1996-09-21 1997-04-30 光盘装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80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0791A (zh) * 2008-12-29 2010-07-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盘装载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0791A (zh) * 2008-12-29 2010-07-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盘装载装置
CN101770791B (zh) * 2008-12-29 2015-03-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盘装载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19373Y (zh) 盘片搬送装置
CN1170287C (zh) 磁带盒
CN2802652Y (zh) 盘片播放装置
CN1190785C (zh) 光信息记录盘
CN1394336A (zh) 记录再生装置的装盘装置
CN1468756A (zh) 车内扬声器的旋转安装结构
CN1061453C (zh) 光盘设备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667730A (zh)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CN1157984A (zh) 磁盘再生装置
CN1577564A (zh) 碟片装置
CN1691190A (zh) 车载播放器
CN1254809C (zh) 记录媒体驱动装置
CN1753769A (zh) 树脂成形用模具及该树脂成形用模具的制造方法
CN1926617A (zh) 装卡装置
CN1791314A (zh) 电子单元装载机构和磁盘阵列装置
CN1791514A (zh) 图像用装置
CN1537423A (zh) 钓轴的发声机构
CN1177805A (zh) 光盘装载装置
CN1926620A (zh) 夹紧装置
CN1975899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990294A (zh) 车辆的遮阳装置
CN1154993C (zh) 使用盘片盒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
CN1926619A (zh) 夹持装置
CN1326190A (zh) 盘装置
CN1230819C (zh) 盘驱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5018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