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74626A - 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74626A
CN117774626A CN202410027470.0A CN202410027470A CN117774626A CN 117774626 A CN117774626 A CN 117774626A CN 202410027470 A CN202410027470 A CN 202410027470A CN 117774626 A CN117774626 A CN 1177746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nshade
vehicle
adjusting
light transmittance
adjus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274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开烈
张宏
王超
宋应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2747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746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746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746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及方法,涉及车辆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前挡风玻璃、前排侧窗玻璃和控制器,前挡风玻璃和前排侧窗玻璃均采用电致变色玻璃,控制器用于调节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控制器包括手动调节控制机构和语音调节控制机构。本发明通过在前挡风玻璃和前排侧窗玻璃上采用电致变色玻璃,以便对自驾驶员前方及左右侧照射向驾驶员的强烈阳光进行相应遮挡,以免强烈的阳光影响驾驶员视线,提升了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且通过设置用于接收并识别手动或语音操作指令并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相应调节的控制器,提高用户操作便利性,特别是驾驶员可进行语音调节,进一步提升了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人们对汽车舒适度的需求日益增长。如对于遮阳的需求,当驾驶员在晴天阳光强烈的情况下开车时,人眼容易受到阳光照射的影响,尤其是在朝向阳光开车时,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导致驾驶员看不清路况,影响驾驶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目前,一般通过在车辆上设置可手动翻转的遮阳板用于为驾驶员遮挡阳光。但是,对于遮阳板,其仅能实现部分区域的遮阳,遮阳板与挡风玻璃、车辆顶棚、A柱及内后视镜底座之间存在的缝隙依然会透过阳光,且遮阳板需驾驶员手动翻转,影响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强烈阳光干扰驾驶员驾驶,提升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包括前挡风玻璃、前排侧窗玻璃和控制器,所述前挡风玻璃和所述前排侧窗玻璃均采用电致变色玻璃,所述控制器用于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
其中,所述控制器包括手动调节控制机构和语音调节控制机构,所述手动调节控制机构用于接收并识别手动操作指令并对所述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相应调节,所述语音调节控制机构用于接收并识别语音操作指令并对所述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相应调节。
可选地,所述前排侧窗玻璃包括前排左侧窗玻璃和前排右侧窗玻璃,所述前挡风玻璃、所述前排左侧窗玻璃和所述前排右侧窗玻璃对应的所述电致变色玻璃上分别设有透光率适于调节的第一遮阳区、第二遮阳区和第三遮阳区,所述第一遮阳区、所述第二遮阳区和所述第三遮阳区分别位于所述前挡风玻璃、所述前排左侧窗玻璃和所述前排右侧窗玻璃的上半部分。
可选地,所述第一遮阳区、所述第二遮阳区和所述第三遮阳区分别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且连续的多个呈条形的调节区,所述第一遮阳区的所述调节区沿所述车辆遮阳系统所在车辆的横向延伸,所述第二遮阳区和所述第三遮阳区的所述调节区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延伸;每个所述调节区的透光率用于通过所述控制器分别控制。
可选地,所述第一遮阳区包括对应所述车辆的主驾驶位的左遮阳区和对应所述车辆的副驾驶位的右遮阳区,所述左遮阳区和所述右遮阳区分别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且连续的多个呈条形的第一调节区,所述左遮阳区和所述右遮阳区的所述第一调节区沿所述车辆遮阳系统所在车辆的横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调节区的透光率用于通过所述控制器分别控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车辆遮阳系统通过在前挡风玻璃和前排侧窗玻璃上均采用电致变色玻璃,以便对自驾驶员前方及左右侧照射向驾驶员的强烈阳光进行相应遮挡,以免强烈的阳光影响(干扰)驾驶员视线,同时还起到防晒等作用,提升了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且车辆遮阳系统通过设置用于接收并识别手动或语音操作指令并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相应调节的控制机构,提高用户操作便利性,特别是驾驶员可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语音调节,能够保证驾驶员驾驶时的专注度,进一步提升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且提升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同时使得车辆遮阳系统的控制能够满足不同身高及坐姿的用户需求,提升了车辆遮阳系统及具备其的车辆的适用性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方法还提供一种车辆遮阳方法,基于如上所述的车辆遮阳系统,包括:
获取操作指令;
根据所述操作指令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和前排侧窗玻璃对应的电致变色玻璃中至少一个的透光率。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操作指令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和前排侧窗玻璃对应的电致变色玻璃中至少一个的透光率包括:
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挡风玻璃的第一遮阳区的至少一个调节区的透光率;
和/或,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的前排左侧窗玻璃的第二遮阳区的至少一个调节区的透光率;
和/或,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的前排右侧窗玻璃的第三遮阳区的至少一个调节区的透光率。
可选地,所述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挡风玻璃的第一遮阳区的至少一个调节区的透光率包括:
调节所述第一遮阳区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至第m个所述调节区的透光率至第一遮阳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遮阳区的所述调节区设有n个,1≤m≤n;
所述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的前排左侧窗玻璃的第二遮阳区的至少一个调节区的透光率包括:
调节所述第二遮阳区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至第a个所述调节区的透光率至第二遮阳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遮阳区的所述调节区设有b个,1≤a≤b;
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的前排右侧窗玻璃的第三遮阳区的至少一个调节区的透光率包括:
调节所述第三遮阳区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至第c个所述调节区的透光率至第三遮阳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遮阳区的所述调节区设有d个,1≤c≤d。
可选地,所述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挡风玻璃的第一遮阳区的至少一个调节区的透光率包括:
分别调节所述第一遮阳区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至第m个所述调节区的透光率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至第m个所述调节区的透光率依次增加;其中,所述第一遮阳区的所述调节区设有n个,1≤m≤n;
所述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的前排左侧窗玻璃的第二遮阳区的至少一个调节区的透光率包括:
分别调节所述第二遮阳区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至第a个所述调节区的透光率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至第a个所述调节区的透光率依次增加;其中,所述第二遮阳区的所述调节区设有b个,1≤a≤b;
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的前排右侧窗玻璃的第三遮阳区的至少一个调节区的透光率包括:
分别调节所述第三遮阳区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至第c个所述调节区的透光率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至第c个所述调节区的透光率依次增加;其中,所述第二遮阳区的所述调节区设有d个,1≤c≤d。
可选地,所述获取操作指令之前,所述车辆遮阳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运行模式;
所述获取操作指令包括: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自动模式时,获取所述车辆遮阳系统所在的车辆当前受到的阳光照射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方向,并根据所述光照强度和所述光照方向,确定所述操作指令;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手动模式时,获取来自用户的手动或语音输入的所述操作指令。
可选地,所述车辆遮阳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遮阳系统所在的车辆当前的驾驶员的身份信息;
当所述驾驶员为预设用户时,控制所述车辆遮阳系统以所述预设用户对应的预设配置运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车辆遮阳方法先通过获取相应操作指令,以保证后续能够根据相应操作指令实现对相应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的精准控制;在得到用于控制电致变色玻璃的操作指令后,可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和前排侧窗玻璃对应的电致变色玻璃中至少一个的透光率,一方面,实现对来自驾驶员前方和/或左右两侧的强烈阳光进行遮挡,避免强烈的阳光影响(干扰)驾驶员视线,同时还起到防晒等作用,提升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另一方面,本方法结合相应操作指令实现个性化的遮阳配置,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且便于用户选择节能(或能耗更低)的遮阳配置,即用户可仅选择调节部分电致变色玻璃以满足当前遮阳需求,而无需调节所有电致变色玻璃,在满足遮阳需求的同时,起到节能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前挡风玻璃和前排侧窗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前挡风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遮阳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前挡风玻璃,11-第一遮阳区,111-左遮阳区,112-右遮阳区;2-前排侧窗玻璃,21-前排左侧窗玻璃,211-第二遮阳区,22-前排右侧窗玻璃,221-第三遮阳区;3-调节区,31-第一调节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结合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包括前挡风玻璃1、前排侧窗玻璃2和控制器,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均采用电致变色玻璃,控制器用于调节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
其中,控制器包括手动调节控制机构和语音调节控制机构,手动调节控制机构用于接收并识别手动操作指令并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相应调节,语音调节控制机构用于接收并识别语音操作指令并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相应调节。
本实施例中,车辆遮阳系统应用于车辆。具体地,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即车辆驾驶室左右两侧的侧窗玻璃)均采用电致变色玻璃,以便对从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照射向驾驶员的阳光进行遮挡,避免强烈的阳光影响(干扰)驾驶员视线,同时还起到防晒等作用,提升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其中,电致变色玻璃是一种能够通过改变输入电压(或电流等)来改变其透明度(或改变透光率、颜色等)的玻璃,其可以是采用电致变色材料制造而成,或是由玻璃本体和覆盖在玻璃本体相应区域的电致变色膜构成。
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采用的电致变色玻璃通过控制器来调节透光率,以在阳光强烈时调低透光率,实现对强烈阳光的遮挡。控制器包括手动调节控制机构和语音调节控制机构,手动调节控制机构用于接收并识别手动操作指令并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相应调节,示例性地,手动调节控制机构包括如手动调节按钮或旋钮等机械结构,用于驾驶员或其他人员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速度调节;语音调节控制机构用于接收并识别语音操作指令并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相应调节,以实现驾驶员或其他人员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的语音调节,而无需驾驶员进行手动操作,一方面,提升了电致变色玻璃透光率调节的便利性,且能够保证驾驶员驾驶时的专注度,提升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另一方面,使得车辆遮阳系统的控制能够满足不同身高及坐姿的用户需求,提升了车辆遮阳系统及具备其的车辆的适用性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动调节控制机构集成在车辆的车机上,使得驾驶员能够通过车机的触控屏(或中控屏)或相应物理按键(或旋钮)等实现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的手动调节;语音调节控制机构集成在车辆的车机上,使得车辆遮阳系统可直接利用车机相应的语音接收并识别模块进行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的语音调节。如此,以提升车辆的集成度,使得车辆遮阳系统及具备车辆遮阳系统的车辆更加智能化,以提升驾驶员的驾驶体验。
这样,车辆遮阳系统通过在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上均采用电致变色玻璃,以便对自驾驶员前方及左右侧照射向驾驶员的强烈阳光进行相应遮挡,以免强烈的阳光影响(干扰)驾驶员视线,同时还起到防晒等作用,提升了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且车辆遮阳系统通过设置用于接收并识别手动或语音操作指令并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相应调节的控制机构(控制器),提高用户操作便利性,特别是驾驶员可对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语音调节,能够保证驾驶员驾驶时的专注度,进一步提升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且提升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同时使得车辆遮阳系统的控制能够满足不同身高及坐姿的用户需求,提升了车辆遮阳系统及具备其的车辆的适用性等。
值得说明的是,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对应的电致变色玻璃通电时是变色(透光率改变)的,不通电时是透明的且满足法规透光率要求。
可选地,车辆遮阳系统还包括后挡风玻璃和后排侧窗玻璃,后挡风玻璃和后排侧窗玻璃均采用电致变色玻璃,通过改变(调低)后挡风玻璃和后排侧窗玻璃对应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以实现对车辆后排用户及后备箱(或后备箱内货物)的遮阳。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前排侧窗玻璃2包括前排左侧窗玻璃21和前排右侧窗玻璃22,前挡风玻璃1、前排左侧窗玻璃21和前排右侧窗玻璃22对应的电致变色玻璃上分别设有透光率适于调节的第一遮阳区11、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第一遮阳区11、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分别位于前挡风玻璃1、前排左侧窗玻璃21和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上半部分。
考虑到阳光一般从车辆上方照射向车辆(或驾驶员),并为避免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的变化影响驾驶员驾驶时的视野,本实施例中,优选在电致变色玻璃的上半部分设置透光率适于调节的遮阳区用于实现遮阳,而电致变色玻璃的下半部分的透光率可以为固定值(无需调节),保证驾驶员驾驶时能够正常看到前方及左右两侧(如后视镜)的情况。而且,考虑到前挡风玻璃1与前排侧窗玻璃2的区别,分别在前挡风玻璃1、前排左侧窗玻璃21和前排右侧窗玻璃22对应的电致变色玻璃的上半部分分别设置透光率适于调节的第一遮阳区11、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第一遮阳区11、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可分别控制,以丰富驾驶员(或用户)的遮阳配置(或选择),如选择前挡风玻璃1、前排左侧窗玻璃21和前排右侧窗玻璃22中的部分或全部进行遮阳(即改变透光率)。
可选地,相应遮阳区(如第一遮阳区11、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可以是设置在对应电致变色玻璃的上半部分的部分区域而非全部,以避免遮阳区影响驾驶员驾驶时的视野。相应遮阳区在对应电致变色玻璃的上半部分内的具体设置面积(或设置面积所占对应电致变色玻璃的上半部分的比例)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需保证遮阳区的设置能够在实现遮挡对驾驶员造成干扰的阳光照射的同时,避免遮阳区影响驾驶员驾驶时的视野。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挡风玻璃1倾角越小,则相应遮阳区在对应电致变色玻璃的上半部分内的具体设置面积越大。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第一遮阳区11、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分别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且连续的多个呈条形的调节区3,第一遮阳区11的调节区3沿车辆遮阳系统所在车辆的横向延伸,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的调节区3沿车辆的纵向延伸;每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用于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
本实施例中,遮阳区(第一遮阳区11、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上用于遮阳的区域(其由调低透光率后的调节区3构成)的位置及大小(或面积)可变动。具体地,第一遮阳区11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且连续的多个呈条形的调节区3,且第一遮阳区11的调节区3沿车辆的横向延伸(即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每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可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以使得前挡风玻璃1上的用于遮阳的区域的位置及大小可变动,其通过调节第一遮阳区11的部分或全部的调节区3实现,从而使得第一遮阳区11可根据阳光照射角度、驾驶员位置的不同来调整第一遮阳区11的用于遮阳的区域的位置及大小,实现更灵活的遮阳调节,具有人性化、智能化的特点。类似地,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分别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且连续的多个呈条形的调节区3,且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的调节区3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即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每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可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以使得前排侧窗玻璃2上的用于遮阳的区域的位置及大小(或面积)可变动,其通过调节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的部分或全部的调节区3实现,从而使得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可根据阳光照射角度、驾驶员位置的不同来调整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的用于遮阳的区域的位置及大小,实现更灵活、多方向的遮阳调节,具有人性化、智能化的特点。如此,使得车辆遮阳系统对不同角度阳光照射、不同驾驶员位置(其通过调节主驾座椅实现)均适用,提升了车辆遮阳系统的适用性等。其中,多个调节区3是连续设置的,以免相邻调节区3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避免强烈阳光经相邻调节区3之间存在的缝隙照射向驾驶员而干扰驾驶员驾驶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每个遮阳区的最上端的调节区3位于所在玻璃的最上端,以避免每个遮阳区的最上端的调节区3与所在玻璃的最上端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避免强烈阳光经该缝隙照射向驾驶员而干扰驾驶员驾驶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结合图2所示,第一遮阳区11包括对应车辆的主驾驶位的左遮阳区111和对应车辆的副驾驶位的右遮阳区112,左遮阳区111和右遮阳区112分别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且连续的多个呈条形的第一调节区31,左遮阳区111和右遮阳区112的第一调节区31沿车辆遮阳系统所在车辆的横向延伸;每个第一调节区31的透光率用于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遮阳区11左右分割为左遮阳区111和右遮阳区112,分别对应车辆的主驾驶位和副驾驶位,以进一步丰富驾驶员(或用户)的遮阳区域的可选择性,以适应不同用户(如主驾驾驶员和副驾用户)的遮阳需求和偏好。类似于上述的第一遮阳区11的调节区3,左遮阳区111和右遮阳区112的第一调节区31均是从上至下依次排布且连续、呈条形,并沿车辆遮阳系统所在的车辆的横向延伸,且每个第一调节区31的透光率可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使得左遮阳区111和左遮阳区111上的用于遮阳的区域的位置及大小可变动,其具体通过调节左遮阳区111和左遮阳区111的部分或全部的第一调节区31实现,从而使得左遮阳区111和左遮阳区111可根据阳光照射角度、驾驶员位置的不同来调整相应用于遮阳的区域的位置及大小,实现更灵活的遮阳调节,具有人性化、智能化的特点。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左遮阳区111和右遮阳区112在车辆的横向上连续,以免左遮阳区111和右遮阳区112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如在驾驶员(或用户)选择左遮阳区111和右遮阳区112同时用于遮阳时,若左遮阳区111和右遮阳区112之间存在缝隙,强烈阳光则可能经该缝隙照射向驾驶员而干扰驾驶员驾驶。
可选地,电致变色玻璃采用电致变色材料制造,或,电致变色玻璃包括玻璃本体和覆盖在玻璃本体部分区域的电致变色膜。
本实施例中,车辆遮阳系统采用的电致变色玻璃可以是采用电致变色材料制造而成,如采用能够通过改变输入电压或电流等来改变透明度(透光率)的电致变色材料制造而成。或者,车辆遮阳系统采用的电致变色玻璃可以是采用玻璃本体和相应电致变色膜,将电致变色膜覆盖在玻璃本体的特定区域(如遮阳区);其中,电致变色膜是一种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薄膜。
结合图1、图3所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遮阳方法,基于上述的车辆遮阳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获取操作指令;
步骤200、根据操作指令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对应的电致变色玻璃中至少一个的透光率。
本实施例中,车辆遮阳方法基于上述的车辆遮阳系统进行对车辆(或驾驶员)的遮阳。具体地,通过步骤100,获取输入车辆遮阳系统的控制器的操作指令,其可以是来自驾驶员(或用户)的手动或语音操作指令,也可以是来自相应监测设备(如传感器等)根据监测数据确定的操作指令(后文介绍)。其后,在车辆遮阳系统的控制器得到相应操作指令(即用于控制电致变色玻璃的操作指令)后,则通过控制器来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对应的电致变色玻璃中至少一个的透光率,实现前挡风玻璃1和/或前排侧窗玻璃2的遮阳。
这样,本方法先通过获取相应操作指令,以保证后续能够根据相应操作指令实现对相应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的精准控制;在得到用于控制电致变色玻璃的操作指令后,可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对应的电致变色玻璃中至少一个的透光率,一方面,实现对来自驾驶员前方和/或左右两侧的强烈阳光进行遮挡,避免强烈的阳光影响(干扰)驾驶员视线,同时还起到防晒等作用,提升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另一方面,本方法结合相应操作指令实现个性化的遮阳配置,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且便于用户选择节能(或能耗更低)的遮阳配置,即用户可仅选择调节部分电致变色玻璃以满足当前遮阳需求,而无需调节所有电致变色玻璃,在满足遮阳需求的同时,起到节能的作用。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步骤200包括:
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1的第一遮阳区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
和/或,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左侧窗玻璃21的第二遮阳区2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
和/或,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第三遮阳区22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
具体地,基于第一遮阳区11、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分别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且连续的多个呈条形的调节区3,每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当根据相应操作指令,需对前挡风玻璃1的电致变色玻璃进行调节时,根据具体的操作指令,确定第一遮阳区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的位置及数量并进行调节。当根据相应操作指令,需对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左侧窗玻璃21的电致变色玻璃进行调节时,根据具体的操作指令,确定第二遮阳区2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的位置及数量并进行调节。当根据相应操作指令,需对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电致变色玻璃进行调节时,根据具体的操作指令,确定第三遮阳区22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的位置及数量并进行调节。
这样,以细化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的调节区域,使驾驶员(或用户)能够更加灵活地控制车辆遮阳系统中各个区域的透光率,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捷性和舒适性。
对于调节区3,其在未通电或未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时,其透光率最高;当需对该调节区3进行调节进行遮阳时,可将该调节区3的透光率调低至达到某个遮阳阈值。其中,遮阳阈值可根据遮阳效果、用户实际需求等进行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调节区3的透光率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具有两个档位,未通电或未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透光率最高,通过控制器进行相应控制时透光率最低。或者,同一调节区3的透光率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具有多个档位(或值),未通电或未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透光率最高,在光照强度不同时,通过控制器调节该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不同档位,一般地,光照强度越强,该调节区3在控制器的调节下的透光率越低。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1的第一遮阳区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调节第一遮阳区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m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第一遮阳阈值;其中,第一遮阳区11的调节区3设有n个,1≤m≤n。
具体地,当根据相应操作指令,需对前挡风玻璃1的电致变色玻璃进行调节时,根据具体的操作指令,确定第一遮阳区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的位置及数量并进行调节,且调节在第一遮阳区11从上至下依次进行,即调节沿从上至下的顺序从第一遮阳区11最上端的第一个调节区3开始,以避免进行调节的调节区3与所在玻璃的最上端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避免强烈阳光经该缝隙照射向驾驶员而干扰驾驶员驾驶的情况发生。示例性地,当确定第一遮阳区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数量为m(1≤m≤n,表示m最小取1,最大取n,即在需对第一遮阳区11的透光率进行调节时,最少调节一个调节区3,最多调节第一遮阳区11所有的n个调节区3)时,则将第一遮阳区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m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调节至第一遮阳阈值。其中,第一遮阳阈值可以为固定值;也可以是多个值,以应对不同的光照强度。
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左侧窗玻璃21的第二遮阳区2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调节第二遮阳区2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a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第二遮阳阈值;其中,第二遮阳区211的调节区3设有b个,1≤a≤b。
具体地,当根据相应操作指令,需对前排左侧窗玻璃21的电致变色玻璃进行调节时,根据具体的操作指令,确定第二遮阳区2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的位置及数量并进行调节,且调节在第二遮阳区211从上至下依次进行,即调节沿从上至下的顺序从第二遮阳区211最上端的第一个调节区3开始,以避免进行调节的调节区3与所在玻璃的最上端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避免强烈阳光经该缝隙照射向驾驶员而干扰驾驶员驾驶的情况发生。示例性地,当确定第二遮阳区2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数量为a(1≤a≤b,表示a最小取1,最大取b,即在需对第二遮阳区211的透光率进行调节时,最少调节一个调节区3,最多调节第二遮阳区211所有的b个调节区3)时,则将第二遮阳区2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a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调节至第二遮阳阈值。其中,第二遮阳阈值可以为固定值;也可以是多个值,以应对不同的光照强度。
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第三遮阳区22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调节第三遮阳区22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c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第三遮阳阈值;其中,第二遮阳区211的调节区3设有d个,1≤c≤d。
具体地,当根据相应操作指令,需对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电致变色玻璃进行调节时,根据具体的操作指令,确定第三遮阳区22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的位置及数量并进行调节,且调节在第三遮阳区221从上至下依次进行,即调节沿从上至下的顺序从第三遮阳区221最上端的第一个调节区3开始,以避免进行调节的调节区3与所在玻璃的最上端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避免强烈阳光经该缝隙照射向驾驶员而干扰驾驶员驾驶的情况发生。示例性地,当确定第三遮阳区22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数量为c(1≤c≤d,表示c最小取1,最大取d,即在需对第三遮阳区221的透光率进行调节时,最少调节一个调节区3,最多调节第三遮阳区221所有的d个调节区3)时,则将第三遮阳区22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c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调节至第三遮阳阈值。其中,第三遮阳阈值可以为固定值;也可以是多个值,以应对不同的光照强度。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m、a、c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上述的n、b、d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上述的第一遮阳阈值、第二遮阳阈值、第三遮阳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如n=b=d=10。
可选地,结合图2所示,通过控制器调节第一遮阳区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m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第一遮阳阈值包括:
通过控制器调节第一遮阳区11的左遮阳区1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第一调节区31至第m个第一调节区31的透光率至第一遮阳阈值;通过控制器调节第一遮阳区11的右遮阳区112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第一调节区31至第m个第一调节区31的透光率至第一遮阳阈值。
具体地,基于第一遮阳区11包括对应车辆主驾驶位的左遮阳区111和对应车辆副驾驶位的右遮阳区112,左遮阳区111和右遮阳区112分别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且连续的多个呈条形的第一调节区31,左遮阳区111和右遮阳区112的第一调节区31沿车辆遮阳系统所在的车辆横向延伸;每个第一调节区31的透光率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当根据相应操作指令,需对第一遮阳区11的左遮阳区111进行透光率调节时,根据具体的操作指令,确定左遮阳区1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第一调节区31的位置及数量并进行调节,且调节在左遮阳区111从上至下依次进行,即调节沿从上至下的顺序从左遮阳区111最上端的第一个第一调节区31开始,以避免进行调节的第一调节区31与所在玻璃的最上端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避免强烈阳光经该缝隙照射向驾驶员而干扰驾驶员驾驶的情况发生。示例性地,当确定左遮阳区1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第一调节区31数量为m(1≤m≤n,表示m最小取1,最大取n,即在需对左遮阳区111的透光率进行调节时,最少调节一个第一调节区31,最多调节左遮阳区111所有的n个第一调节区31)时,则将左遮阳区1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第一调节区31至第m个第一调节区31的透光率调节至第一遮阳阈值。其中,第一遮阳阈值可以为固定值;也可以是多个值,以应对不同的光照强度。
当根据相应操作指令,需对第一遮阳区11的右遮阳区112进行透光率调节时,根据具体的操作指令,确定右遮阳区112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第一调节区31的位置及数量并进行调节,且调节在右遮阳区112从上至下依次进行,即调节沿从上至下的顺序从右遮阳区112最上端的第一个第一调节区31开始,以避免进行调节的第一调节区31与所在玻璃的最上端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避免强烈阳光经该缝隙照射向驾驶员而干扰驾驶员驾驶的情况发生。示例性地,当确定右遮阳区112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第一调节区31数量为m(1≤m≤n,表示m最小取1,最大取n,即在需对右遮阳区112的透光率进行调节时,最少调节一个第一调节区31,最多调节右遮阳区112所有的n个第一调节区31)时,则将右遮阳区112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第一调节区31至第m个第一调节区31的透光率调节至第一遮阳阈值。其中,第一遮阳阈值可以为固定值;也可以是多个值,以应对不同的光照强度。
可选地,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1的第一遮阳区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分别调节第一遮阳区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m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m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依次增加;其中,第一遮阳区11的调节区3设有n个,1≤m≤n;
具体地,当根据相应操作指令,需对前挡风玻璃1的电致变色玻璃进行调节时,根据具体的操作指令,确定第一遮阳区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的位置及数量并进行调节,且调节在第一遮阳区11从上至下依次进行,即调节沿从上至下的顺序从第一遮阳区11最上端的第一个调节区3开始,以避免进行调节的调节区3与所在玻璃的最上端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避免强烈阳光经该缝隙照射向驾驶员而干扰驾驶员驾驶的情况发生。示例性地,当确定第一遮阳区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数量为m(1≤m≤n,表示m最小取1,最大取n,即在需对第一遮阳区11的透光率进行调节时,最少调节一个调节区3,最多调节第一遮阳区11所有的n个调节区3)时,则将第一遮阳区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m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调节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m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依次增加,也就是说,对于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m个调节区3共m个调节区3,位于最上方的第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最低,位于最下方的第m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最高,实现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m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的渐变,一方面,进一步丰富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配置;另一方面,使得靠近前挡风玻璃1的下半部分的调节区3透明度相对较高,在保证对部分强烈阳光进行遮挡的同时,保证驾驶员的视野范围与清晰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进行透光率调节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m个调节区3,从上至下,相邻两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的差值为固定值(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第(m-1)个调节区3与第m个调节区3的差值为固定值;或,从上至下,相邻两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的商为固定值(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第(m-1)个调节区3与第m个调节区3的商为固定值。
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左侧窗玻璃21的第二遮阳区2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分别调节第二遮阳区2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a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a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依次增加;其中,第二遮阳区211的调节区3设有b个,1≤a≤b;
具体地,当根据相应操作指令,需对前排左侧窗玻璃21的电致变色玻璃进行调节时,根据具体的操作指令,确定第二遮阳区2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的位置及数量并进行调节,且调节在第二遮阳区211从上至下依次进行,即调节沿从上至下的顺序从第二遮阳区211最上端的第一个调节区3开始,以避免进行调节的调节区3与所在玻璃的最上端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避免强烈阳光经该缝隙照射向驾驶员而干扰驾驶员驾驶的情况发生。示例性地,当确定第二遮阳区21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数量为a(1≤a≤b,表示a最小取1,最大取b,即在需对第二遮阳区211的透光率进行调节时,最少调节一个调节区3,最多调节第二遮阳区211所有的b个调节区3)时,则将第二遮阳区2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a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调节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a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依次增加,也就是说,对于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a个调节区3共a个调节区3,位于最上方的第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最低,位于最下方的第a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最高,实现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a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的渐变,一方面,进一步丰富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配置;另一方面,使得靠近前挡风玻璃1的下半部分的调节区3透明度相对较高,在保证对部分强烈阳光进行遮挡的同时,保证驾驶员的视野范围与清晰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进行透光率调节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a个调节区3,从上至下,相邻两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的差值为固定值(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第(a-1)个调节区3与第a个调节区3的差值为固定值;或,从上至下,相邻两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的商为固定值(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第(a-1)个调节区3与第a个调节区3的商为固定值。
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第三遮阳区22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分别调节第三遮阳区22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c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c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依次增加;其中,第二遮阳区211的调节区3设有d个,1≤c≤d。
具体地,当根据相应操作指令,需对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电致变色玻璃进行调节时,根据具体的操作指令,确定第三遮阳区22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的位置及数量并进行调节,且调节在第三遮阳区221从上至下依次进行,即调节沿从上至下的顺序从第三遮阳区221最上端的第一个调节区3开始,以避免进行调节的调节区3与所在玻璃的最上端之间存在缝隙而影响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避免强烈阳光经该缝隙照射向驾驶员而干扰驾驶员驾驶的情况发生。示例性地,当确定第三遮阳区221中需进行透光率调节的调节区3数量为c(1≤c≤d,表示c最小取1,最大取d,即在需对第三遮阳区221的透光率进行调节时,最少调节一个调节区3,最多调节第三遮阳区221所有的d个调节区3)时,则将第三遮阳区22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c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调节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c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依次增加,也就是说,对于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c个调节区3共c个调节区3,位于最上方的第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最低,位于最下方的第c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最高,实现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c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的渐变,一方面,进一步丰富车辆遮阳系统的遮阳配置;另一方面,使得靠近前挡风玻璃1的下半部分的调节区3透明度相对较高,在保证对部分强烈阳光进行遮挡的同时,保证驾驶员的视野范围与清晰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进行透光率调节的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c个调节区3,从上至下,相邻两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的差值为固定值(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第(c-1)个调节区3与第c个调节区3的差值为固定值;或,从上至下,相邻两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的商为固定值(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如第(c-1)个调节区3与第c个调节区3的商为固定值。
可选地,步骤100之前,本方法还包括:
获取车辆遮阳系统的运行模式。
具体地,在车辆启动(上电、点火或解锁)时,本方法先获取车辆遮阳系统的运行模式,运行模式包括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以便后续基于当前的车辆遮阳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控制器的操作指令获取等。
可选地,获取车辆遮阳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
获取车辆遮阳系统所在车辆的电源模式;
根据获取的电源模式,当车辆启动(上电、点火或解锁)时,获取车辆遮阳系统的运行模式。
步骤100包括:
当运行模式为自动模式时,获取车辆遮阳系统所在的车辆当前受到的阳光照射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方向,并根据光照强度和光照方向,确定操作指令;当运行模式为手动模式时,获取来自用户的手动或语音输入的操作指令。
具体地,当运行模式为手动模式时,则说明车辆遮阳系统的控制需通过驾驶员(或用户)进行,即需通过驾驶员(或用户)向车辆遮阳系统的控制器输入(发出)相应操作指令。为进一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本方法中车辆遮阳系统的运行模式还设有自动模式,在自动模式下,根据车辆当前的受到的阳光照射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方向,来确定输入车辆遮阳系统的控制器的用于调节相应电致变色玻璃透光率的操作指令。其中,可采用阳光传感器(日光传感器、日照传感器)等监测机构来测量照射向主驾驶位的阳光(或其他光)的光照强度,采用太阳位置传感器或光照度传感器阵列等监测机构来确定阳光(或其他光)的光照方向,从而根据确定的相应光照强度和光照方向,确定需要进行透光率调节的电致变色玻璃等。
示例性地,若强烈阳光从车辆正前方照射向车辆,则需调低前挡风玻璃1的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遮阳;若强烈阳光从车辆左前方照射向车辆,则需调低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左侧窗玻璃21的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遮阳;若强烈阳光从车辆右前方照射向车辆,则需调低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遮阳。其中,若太阳光线与地面(或水平面)的夹角越小,则相应电致变色玻璃的对应遮阳区需要调低透光率的调节区3越多;若太阳光线与地面(或水平面)的夹角越大,则相应电致变色玻璃的对应遮阳区需要调低透光率的调节区3越少。
可选地,考虑到车辆在不同位置(如南北半球、不同地区等)、不同行驶方向(如东、南、西、北方向)、不同时刻(如早、中、晚)受到的阳光照射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方向不同,车辆当前受到的阳光照射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方向的确定还可结合车辆当前所在位置、行驶方向、时间信息等进行确定。其中,可结合车辆的车机中自带的指南针功能来识别车辆行进的方向,结合车机当前时刻确定时间信息等。
可选地,阳光传感器等监测机构通过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一种通讯协议)与车机通讯,自动模式下,车机根据接收到的相应监测数据确定是否需要向控制器输入相应操作指令。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线强度1000lux为触发电致变色玻璃变色(调低透光率)的阈值(可标定),若光线强度大于1000lux,则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玻璃变色,若光线强度不大于1000lux,则无需通过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玻璃变色。
可选地,在自动模式下,根据车辆当前的受到的阳光照射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方向,对输入车辆遮阳系统的控制器的用于调节相应电致变色玻璃透光率的操作指令的确定(设计组合判断算法)可以是通过车机进行,或是放到云端去计算判断(确定),以降低车机运算资源的占用。
可选地,可在车机的中控屏上对电致变色玻璃相关功能进行专项手动设置,如运行模式、不同位置电致变色玻璃的联动控制、设定预设配置(后文介绍)等。
可选地,本方法还包括:
获取车辆遮阳系统所在的车辆当前的驾驶员的身份信息;
当车辆的当前驾驶员为预设用户时,控制车辆遮阳系统以预设用户对应的预设配置运行。
对于车辆遮阳系统,驾驶员(或用户)、车辆遮阳系统制造商或车辆制造商可预先设定相应配置并保存(存储、记忆),以实现相应的遮阳需求,提升驾驶员(或用户)驾驶时调节车辆遮阳系统的便联系。示例性地,如设定相应遮阳区的调节档位,不同的档位对应不同数量的调低透光率的调节区3;或设定不同位置电致变色玻璃的联动(即通过控制器联动不同位置的电致变色玻璃进行联动控制),如联动前排左侧窗玻璃21和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透光率调节,驾驶员(或用户)在需调节前排左侧窗玻璃21和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透光率时,可通过相应语音控制指令(如“调低前排侧窗玻璃2的透光率”)实现前排左侧窗玻璃21和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透光率的同步调节,以提升用户操作车辆遮阳系统的便利性,提升用户体验。另外,不同预设用户所需的车辆遮阳系统的运行模式可能不同,车辆遮阳系统的运行模式同样可作为预设配置。
本方法中,考虑到车辆可能有多个用户(如车主家人、朋友等),不同用户可能设定了用于车辆遮阳系统的不同配置(记为预设配置),因此,需进行驾驶员与对应预设配置的匹配,实现车辆遮阳系统对不同驾驶员的联动记忆,实现车辆遮阳系统用于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配置。具体地,先通过车辆上安装的驾驶员身份识别装置来识别当前驾驶员身份;其中,驾驶员身份识别装置包括面部识别机构(如摄像头等)、声纹识别机构(如麦克风等)等、指纹识别机构等。其后,根据身份信息获取结果,判定该身份信息对应的用户是否为预设用户(即预先在车辆上记录或存储相应身份信息的用户),若是,则控制车辆遮阳系统以预设用户对应的预设配置运行;若否,则控制车辆遮阳系统以当前配置(即当前运行的配置)运行。
示例性地,下面以人脸识别为例进行说明。设置在车辆主驾驶位对应位置的人脸识别摄像头可在驾驶员进入车内后自动识别驾驶员的人脸并与预先录入的人脸信息进行对比,比对通过后自动登录相应账号并调取此账号下的各个性化设置选项(包括车辆遮阳系统的预设配置)。若当前驾驶员是第一次使用此车,首次需要录入人脸信息并在通过验证进行保存在车机中;人脸识别摄像头可通过LVDS(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低电压差分信号)与车机通讯,人脸识别算法含在车机中。
可选地,在驾驶员(记为第一驾驶员)驾驶车辆并运行当前车辆遮阳系统配置至车辆熄火(或下电、上锁)后,若下次点火时的驾驶员仍为第一驾驶员,或为非预设用户(即未预先在车辆上记录或存储相应身份信息的用户)时,车辆遮阳系统配置继续按第一驾驶员驾驶车辆时的配置运行。
可选地,车辆上设有主副驾麦克风,主副驾麦克风通过硬线与车机(或控制器)连接,可以采用A2B(Automotive Audio BUS)通信协议。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副驾麦克风还可以是模拟麦克风。
可选地,车辆遮阳系统的控制器与车机通过CAN通讯,控制器可通过硬件(如电压调节模块等)直接控制所有电致变色玻璃。车机可结合车辆行驶方向、行驶时刻、设置选项信息及语音控制输入等,向控制器发出电致变色玻璃工作、左右侧联动工作或者关闭等请求,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控制相应电致变色玻璃工作(即调节电致变色玻璃透光率)、联动工作或者关闭(即不对电致变色玻璃透光率进行调节)。
可选地,电致变色玻璃设有多个梯度(或档位),不同的梯度对应不同数量的调低透光率的调节区3。示例性地,结合图1、图2所示,左遮阳区111设有十个第一调节区31,第二遮阳区211设有十个调节区3,左遮阳区111和第二遮阳区211的十个相应调节区从上至下分别对应十个档位(如依次为4、3、2、1、0、9、8、7、6、5档),当仅左遮阳区111和第二遮阳区211工作时,驾驶员(或用户)说“变色调低一档”,控制器接收语音信号并识别为相应的语音操作指令后,控制器控制左遮阳区111和第二遮阳区211的相应调节区的数量均加一个,若当前档位为最低档位(如对应最多调节区3的5档),则跳转至最高档位(如对应一个调节区3的4档)。其中,0为默认档,即对应0-4档位的从上至下的五个相应调节区都变色(透光率下降),4档工作时,最上端的第一个调节区3变色,其余调节区3不变色;3档工作时,4档必然在工作,即第一个调节区3和第二个调节区3均变色,其余调节区3不变色;2档工作时,3、4档必然在工作,即第一个调节区3至第三个调节区3均变色,其余调节区3不变色;以此类推。语音控制时,如果当前档位在0档,当驾驶员说“变色调低一档”,即变色玻璃工作在9档,当驾驶员说“变色调高一档”,即变色玻璃跳转工作到1档(可区分左右侧,如果都在工作,同步调整,如果仅单个变色玻璃在工作,仅调整单个)。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挡风玻璃(1)、前排侧窗玻璃(2)和控制器,所述前挡风玻璃(1)和所述前排侧窗玻璃(2)均采用电致变色玻璃,所述控制器用于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
其中,所述控制器包括手动调节控制机构和语音调节控制机构,所述手动调节控制机构用于接收并识别手动操作指令并对所述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相应调节,所述语音调节控制机构用于接收并识别语音操作指令并对所述电致变色玻璃的透光率进行相应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遮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侧窗玻璃(2)包括前排左侧窗玻璃(21)和前排右侧窗玻璃(22),所述前挡风玻璃(1)、所述前排左侧窗玻璃(21)和所述前排右侧窗玻璃(22)对应的所述电致变色玻璃上分别设有透光率适于调节的第一遮阳区(11)、第二遮阳区(211)和第三遮阳区(221),所述第一遮阳区(11)、所述第二遮阳区(211)和所述第三遮阳区(221)分别位于所述前挡风玻璃(1)、所述前排左侧窗玻璃(21)和所述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上半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遮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阳区(11)、所述第二遮阳区(211)和所述第三遮阳区(221)分别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且连续的多个呈条形的调节区(3),所述第一遮阳区(11)的所述调节区(3)沿所述车辆遮阳系统所在车辆的横向延伸,所述第二遮阳区(211)和所述第三遮阳区(221)的所述调节区(3)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延伸;每个所述调节区(3)的透光率用于通过所述控制器分别控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遮阳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阳区(11)包括对应所述车辆的主驾驶位的左遮阳区(111)和对应所述车辆的副驾驶位的右遮阳区(112),所述左遮阳区(111)和所述右遮阳区(112)分别设有从上至下依次排布且连续的多个呈条形的第一调节区(31),所述左遮阳区(111)和所述右遮阳区(112)的所述第一调节区(31)沿所述车辆遮阳系统所在车辆的横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调节区(31)的透光率用于通过所述控制器分别控制。
5.一种车辆遮阳方法,基于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遮阳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操作指令;
根据所述操作指令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对应的电致变色玻璃中至少一个的透光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遮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操作指令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前挡风玻璃(1)和前排侧窗玻璃(2)对应的电致变色玻璃中至少一个的透光率包括:
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挡风玻璃(1)的第一遮阳区(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
和/或,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左侧窗玻璃(21)的第二遮阳区(2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
和/或,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第三遮阳区(22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遮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挡风玻璃(1)的第一遮阳区(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调节所述第一遮阳区(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3)至第m个所述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第一遮阳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遮阳区(11)的所述调节区(3)设有n个,1≤m≤n;
所述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左侧窗玻璃(21)的第二遮阳区(2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调节所述第二遮阳区(2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3)至第a个所述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第二遮阳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遮阳区(211)的所述调节区(3)设有b个,1≤a≤b;
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第三遮阳区(22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调节所述第三遮阳区(22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3)至第c个所述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第三遮阳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遮阳区(211)的所述调节区(3)设有d个,1≤c≤d。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遮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挡风玻璃(1)的第一遮阳区(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分别调节所述第一遮阳区(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3)至第m个所述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3)至第m个所述调节区(3)的透光率依次增加;其中,所述第一遮阳区(11)的所述调节区(3)设有n个,1≤m≤n;
所述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左侧窗玻璃(21)的第二遮阳区(21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分别调节所述第二遮阳区(21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3)至第a个所述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3)至第a个所述调节区(3)的透光率依次增加;其中,所述第二遮阳区(211)的所述调节区(3)设有b个,1≤a≤b;
调节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所述前排侧窗玻璃(2)的前排右侧窗玻璃(22)的第三遮阳区(221)的至少一个调节区(3)的透光率包括:
分别调节所述第三遮阳区(221)的从上至下依次排布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3)至第c个所述调节区(3)的透光率至不同值,且调节后的第一个所述调节区(3)至第c个所述调节区(3)的透光率依次增加;其中,所述第二遮阳区(211)的所述调节区(3)设有d个,1≤c≤d。
9.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遮阳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操作指令之前,所述车辆遮阳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遮阳系统的运行模式;
所述获取操作指令包括: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自动模式时,获取所述车辆遮阳系统所在的车辆当前受到的阳光照射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方向,并根据所述光照强度和所述光照方向,确定所述操作指令;当所述运行模式为手动模式时,获取来自用户的手动或语音输入的所述操作指令。
10.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遮阳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遮阳系统所在的车辆当前的驾驶员的身份信息;
当所述驾驶员为预设用户时,控制所述车辆遮阳系统以所述预设用户对应的预设配置运行。
CN202410027470.0A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177746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7470.0A CN117774626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7470.0A CN117774626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74626A true CN117774626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98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27470.0A Pending CN117774626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7462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44784B2 (en) Sun protection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
US20090168185A1 (en) Electrochromic Windshield with Computer Vision Control
CN106985640A (zh) 主动防炫目方法及汽车主动防炫目装置
CN110834523A (zh) 一种自适应的电子遮阳板及其控制方法
CN106994884A (zh) 基于oled显示技术的主动防炫目方法及装置
US11590831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shad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CN107685614A (zh) 一种汽车遮阳玻璃及其遮阳方法
CN107487161A (zh) 智能车辆遮阳帘装置
CN112277594B (zh) 一种车辆天窗遮阳帘的控制方法与系统
CN109263444A (zh) 一种车辆智能遮光系统
JP5040517B2 (ja) 遮光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207106115U (zh) 一种汽车遮阳玻璃
CN117774626A (zh) 一种车辆遮阳系统及方法
CN111016597A (zh) 一种车辆用遮阳系统、遮阳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
CN205818882U (zh) 车用遮阳板组件及车辆
JP2000039847A (ja) カー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画面の傾斜度制御装置
CN104837682A (zh) 车室内照明装置
JP2000280896A (ja) 鉄道車両の陽射し制御装置および鉄道車両
CN113859152B (zh) 一种自动遮阳装置控制方法
CN109866581A (zh) 前车窗折射率的控制系统及前车窗
JPS62175215A (ja) 車両用自動サンバイザ制御装置
CN106985641B (zh) 一种遮阳板自动升降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KR20170061245A (ko) 차량용 전면유리의 광량 조절 장치
JP2020166056A (ja) 調光制御装置、調光システム、調光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210578B2 (ja)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