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74524A -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74524A
CN117774524A CN202311232138.XA CN202311232138A CN117774524A CN 117774524 A CN117774524 A CN 117774524A CN 202311232138 A CN202311232138 A CN 202311232138A CN 117774524 A CN117774524 A CN 1177745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printing
medium
support surfac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321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林和典
竹田和久
代田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774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745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41J2/16544Constructions for the positioning of wipers
    • B41J2/16547Constructions for the positioning of wipers the wipers and caps or spittoons being on the same movable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41J2/1742Open waste ink collectors, e.g. ink receiving from a print head above the collector during borderless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04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8Printing on text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2Printhead constructions to prevent nozzle clogging or facilitate nozzle clea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Ink Jet (AREA)
  • Common Mechanisms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设置空间的空间节省化的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印刷装置具备:箱体;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印刷部,其对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面上的介质实施印刷。箱体对介质支承部以及印刷部进行收纳。介质支承部具有位置调节部,所述位置调节部相对于与支承面交叉的交叉方向而对支承面的位置进行调节。位置调节部在并未由印刷部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头被配置在避让位置处时,能够将所述支承面从移动范围外移动至移动范围内。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像专利文献1那样,公开了一种在T恤衫等介质上实施印刷的印刷装置。在这种印刷装置中,在箱体的外部将介质载置于压印板(托盘)的支承面上之后,通过使载置有介质的压印板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使介质从箱体的外部向箱体的内部移动。由此,能够在箱体的外部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上之后,对于从箱体的外部移动至箱体的内部的介质而实施印刷。
然而,在这种印刷装置中,为了对介质进行载置而必须使压印板移动至箱体的外部为止。因此,必须在箱体的外部确保用于对介质进行载置的空间。由此,需要充分地取得用于对印刷装置进行设置的设置空间,从而期望实现印刷装置的设置空间的空间节省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685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箱体;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印刷部,其对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面上的介质实施印刷,所述箱体对所述介质支承部以及所述印刷部进行收纳,所述印刷部具有头和头移动部,所述头能够向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面上的介质喷出液体,所述头移动部使所述头进行移动,所述头具有喷嘴和喷嘴面,所述喷嘴能够喷出液体,所述喷嘴面上开口有所述喷嘴,所述头移动部能够在移动范围内使所述头进行移动,所述移动范围包括对置位置和避让位置,所述对置位置为所述喷嘴面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位置,所述避让位置为所述喷嘴面不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位置,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位置调节部,所述位置调节部相对于与所述支承面交叉的交叉方向而对所述支承面的位置进行调节,所述位置调节部在并未由所述印刷部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所述头被配置在所述避让位置处时,能够将所述支承面从所述移动范围外移动至所述移动范围内。
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方法包括如下处理,即:使能够在箱体的内部向被支承在支承面上的介质而从喷嘴喷出液体的头在包括所述喷嘴开口的喷嘴面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对置位置、和所述喷嘴面不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避让位置在内的移动范围内进行移动;在并未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所述头被配置在所述避让位置处时,使所述支承面从所述移动范围外移动至所述移动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印刷装置的顶视图。
图5为表示印刷装置的主视图。
图6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7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开闭罩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开闭罩的剖视图。
图10为表示开闭罩的剖视图。
图11为表示开闭罩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介质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13为表示介质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14为表示托盘支承部的剖视图。
图15为表示印刷装置的主视图。
图16为表示印刷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7为表示印刷装置的顶视图。
图18为表示印刷装置的顶视图。
图19为表示印刷装置的主视图。
图20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铅直方向Z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X,并将与铅直方向Z以及宽度方向X交叉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Y。将宽度方向X中的一方设为第一宽度方向X1,并将宽度方向X中的另一方设为第二宽度方向X2。将前后方向Y中的一方设为前方Y1,并将前后方向Y中的另一方设为后方Y2。将铅直方向Z中的上方设为上方Z1,并将铅直方向Z中的下方设为下方Z2。宽度方向X相当于第一方向的一个示例。前后方向Y相当于第二方向的一个示例。铅直方向Z相当于交叉方向的一个示例。
印刷装置10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以在介质上实施印刷的方式而构成。印刷装置10也可以以通过液体的喷出来在介质上实施印刷的方式而构成。印刷装置10也可以以在例如T恤衫等具有挠性的介质上实施印刷的方式而构成。印刷装置10也可以以由用户将介质载置于内部的方式而构成。
箱体11
印刷装置10具备箱体11。箱体11也可以为矩形形状。箱体11具备朝向前方Y1的前表面12。箱体11具备朝向后方Y2的背面13。箱体11具备朝向第二宽度方向X2的左侧面14。箱体11具备朝向第一宽度方向X1的右侧面15。箱体11具备朝向上方Z1的顶面16。箱体11具备朝向下方Z2的底面17。背面13为与前表面12平行的面。顶面16为与前表面12以及背面13交叉的面。顶面16相当于第一面的一个示例。前表面12相当于第二面的一个示例。背面13相当于第三面的一个示例。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箱体11以对印刷装置10中所包括的各种部件进行收纳的方式而构成。特别地,箱体11对后文叙述的介质支承部28、液体供给部32、印刷部35以及维护部47进行收纳。
箱体11具备箱体框架18。箱体框架18构成箱体11的封装件。箱体框架18具备开口部19。也就是说,箱体11具备开口部19。开口部19以使箱体11中所收纳的各种部件露出的方式而构成。特别地,开口部19以使后文叙述的介质支承部28的支承面29露出的方式而构成。
开口部19具备第一开口部20和第二开口部21。第一开口部20被设置在顶面16上。第二开口部21被设置在前表面12上。第一开口部20和第二开口部21以连续的方式而被设置。也就是说,开口部19以跨及顶面16以及前表面12的方式而被设置。
如图4所示,第一开口部20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在前表面12与第一位置20A之间开口。第一位置20A为与前表面12向后方Y2分离第一距离D1的量的位置。第一位置20A为与背面13分离第二距离D2的量的位置。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相比而较长。也就是说,第一位置20A为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与前表面12相比更靠近背面13的位置。如果将前表面12与背面13相对于前后方向Y的距离设为D0,则第一距离D1与距离D0的一半相比而较长。
第一开口部20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在第二位置20B与第三位置20C之间开口。第一开口部20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遍及第一宽度W1地开口。第一宽度W1与支承面29的第二宽度W2相比而较长。如此,第一开口部20在从上方Z1进行观察时,成为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长于支承面29的形状。
特别地,第二位置20B在从上方Z1进行观察时,位于与支承面29的第一侧端部29A相比而靠第一宽度方向X1侧处。第一侧端部29A为支承面29的相对于第一宽度方向X1的端部。第三位置20C在从上方Z1进行观察时,位于与支承面29的第二侧端部29B相比而靠第二宽度方向X2侧处。第二侧端部29B为支承面29的相对于第二宽度方向X2的端部。如此,第一开口部20在从上方Z1进行观察时,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开口至第一侧端部29A以及第二侧端部29B的外侧的位置处。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箱体11具备开闭罩22。开闭罩22能够对开口部19进行开闭。开闭罩22也可以为了确保刚性而由板金构成。开闭罩22具备第一开闭罩23。第一开闭罩23为平板状。第一开闭罩23能够对第一开口部20进行开闭。
开闭罩22具备第二开闭罩24。第二开闭罩24为平板状。第二开闭罩24能够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开闭。第二开闭罩24具备抓持部25。抓持部25能够由用户进行抓持。抓持部25被设置在后文叙述的第二开闭罩24的另一端部24B处。
印刷装置10具备显示部26和操作部27。显示部26以对信息进行显示的方式而构成。操作部27以能够由用户进行操作的方式而构成。虽然显示部26和操作部27也可以像触摸面板那样被构成为一体,但是也可以被分别构成。显示部26和操作部27被设置在顶面16上,但并不限于此。
介质支承部28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介质支承部28。介质支承部28以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介质支承部28具备支承面29。支承面29为朝向上方Z1的面。支承面29以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特别地,支承面29为对介质的至少印刷区域进行支承的面。支承面29又可称为能够对介质进行载置的载置面。如此,支承面29为与前表面12交叉的朝向的面,且为与顶面16平行的面。
介质支承部28以不在与支承面29平行的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也就是说,支承面29以不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介质支承部28能够对于支承面29而对相对于铅直方向Z的位置进行调节。
印刷装置10具备介质收纳部30。介质收纳部30被收纳在箱体11中。介质收纳部30至少被设置在支承面29的宽度方向X上,也可以还被设置在该支承面29的前后方向Y上。介质收纳部30在介质的一部分区域被支承在支承面29上的情况下,能够对介质的并未被支承在支承面29上的一部分区域进行收纳。
特别地,介质收纳部30具备收纳托盘31。介质收纳部30具备由收纳托盘31而被区分出的区域。收纳托盘31也可以在至少支承面29的后方Y2侧处对介质收纳部30进行划分。
液体供给部32
印刷装置10具备液体供给部32。液体供给部32被设置在与介质支承部28以及介质收纳部30相比而靠第二宽度方向X2处。液体供给部32也可以以沿着相对于左侧面14的内壁面的方式而被设置。液体供给部32以向后文叙述的头36供给液体的方式而构成。
液体供给部32具备液体收纳部33和液体供给驱动部34。液体收纳部33以对向头36供给的液体进行收纳的方式而构成。液体收纳部33既可以为可拆装的盒方式,也可以为能够对液体进行补充的罐方式。液体收纳部33也可以使其顶面为平面。
液体供给驱动部34为了将液体收纳部33中被收纳的液体供给至头36而进行驱动。液体供给驱动部34也可以包括液体供给泵。液体供给驱动部34也可以使其顶面为平面。
印刷部35
印刷装置10具备印刷部35。印刷部35以对介质实施印刷的方式而构成。特别地,印刷部35以对被支承在支承面29上的介质实施印刷的方式而构成。
印刷部35具备头36。头36能够向被支承在支承面29上的介质喷出液体。头36具备多个喷嘴37和喷嘴面38。喷嘴面38为朝向下方Z2的面。喷嘴面38为多个喷嘴37各自开口的面。多个喷嘴37分别能够喷出液体。
印刷部35具备滑架39。滑架39以对头36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虽然头36作为串行式而构成,但是也可以作为行式而构成。串行式在头36于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同时实施印刷。行式为遍及宽度方向X而对头36进行设置。
印刷部35具备头移动部40。头移动部40以使滑架39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也就是说,头移动部40以使头36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头移动部40以使头36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详细而言,头移动部40以使头36在宽度方向X和前后方向Y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
头移动部40具备第一头移动部41。第一头移动部41以使滑架39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也就是说,第一头移动部41以使头36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
第一头移动部41具备第一导向部42。第一导向部42以跨及支承面29而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而构成。第一导向部42对滑架39以能够沿着宽度方向X进行移动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头移动部40具备第二头移动部43。第二头移动部43以对第一头移动部41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第二头移动部43以使第一头移动部41在前后方向Y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也就是说,第二头移动部43以使头36在前后方向Y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在头36为行式的情况下,头移动部40也可以不具备第一头移动部41,而是仅具备第二头移动部43。
第二头移动部43具备一对第二导向部44。一对第二导向部44隔着介质支承部28而被设置在介质支承部28的第一宽度方向X1和第二宽度方向X2侧。一对第二导向部44分别以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的方式而构成。
第二头移动部43具备一对支承部45。一对支承部45隔着介质支承部28而被设置在介质支承部28的第一宽度方向X1和第二宽度方向X2侧。一对支承部45分别以对第一头移动部41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一对支承部45能够沿着相对应的一对第二导向部44而在前后方向Y上进行移动。如此,头移动部40能够对头36进行搭载,且跨及介质支承部28地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移动。头移动部40在主视观察时被构成为门型。
头移动部40能够在移动范围46内使头36进行移动。头36的移动范围46包括对置位置和避让位置。对置位置为喷嘴面38与支承面29对置的位置。避让位置为喷嘴面38不与支承面29对置的位置。避让位置包括待机位置。待机位置为在并未被实施印刷时头36被配置的位置。待机位置也可以位于移动范围46中的、第一宽度方向X1侧且后方Y2侧。此外,避让位置包括维护位置。维护位置为喷嘴面38与后文叙述的维护部47对置的位置。也就是说,头36的移动范围46包括维护位置。
维护部47
印刷装置10具备维护部47。维护部47被设置在与介质支承部28以及介质收纳部30相比而靠第一宽度方向X1侧。维护部47被配置在相对于介质支承部28以及介质收纳部30而在铅直方向Z上不重叠的位置处。维护部47以对头36进行维护的方式而构成。
如图4所示,维护部47具备冲洗部48。冲洗部48以接受从头36所喷出的液体的方式而构成。冲洗部48以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的方式而构成。冲洗部48被配置在相对于介质支承部28以及介质收纳部30而在铅直方向Z上不重叠的位置处。
维护部47具备拂拭部49。拂拭部49能够对喷嘴面38进行拂拭。拂拭部49被配置在相对于介质支承部28以及介质收纳部30而在铅直方向Z上不重叠的位置处。
维护部47具备抽吸部50。抽吸部50以从头36对液体进行抽吸的方式而构成。抽吸部50也可以具备从头36对液体进行抽吸的抽吸泵。抽吸部50被配置在相对于介质支承部28以及介质收纳部30而在铅直方向Z上不重叠的位置处。
如图5所示,维护部47具备废液罐51。废液罐51以对由冲洗部48所接受的液体进行贮留的方式而构成。废液罐51以对由抽吸部50所抽吸到的液体进行贮留的方式而构成。废液罐51被配置在相对于介质支承部28以及介质收纳部30而在铅直方向Z上不重叠的位置处。废液罐51被配置在与冲洗部48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的位置处。废液罐51被配置在与拂拭部49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的位置处。废液罐51被配置在与抽吸部50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的位置处。
控制基板52以及电源单元54
如图4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控制基板52。控制基板52被收纳在箱体11中。控制基板52也可以以沿着相对于背面13的内壁面的方式而被设置。控制基板52为安装有用于对印刷装置10进行控制的各种的电子部件的基板。
控制基板52具备控制部53。控制部53对印刷装置10进行控制。控制部53对由印刷装置10所执行的各种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53可以构成为包括如下结构的电路,即,α:根据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β:执行各种处理中的至少一部分处理的一个以上的专用的硬件电路、或者γ:它们的组合。硬件电路例如为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处理器包括CPU以及RAM及ROM等存储器,存储器对以使CPU执行处理的方式被构成的程序代码或指令进行储存。存储器即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能够由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访问的所有可读介质。
印刷装置10具备电源单元54。电源单元54被收纳在箱体11中。电源单元54也可以以沿着相对于右侧面15的内壁面的方式而被设置。电源单元54以向印刷装置10供给电源的方式而构成。
印刷装置10的电气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6,对印刷装置10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第一驱动部55。第一驱动部55为使滑架39沿着宽度方向X进行移动的驱动源。第一驱动部55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头移动部41上。
印刷装置10具备第二驱动部56。第二驱动部56为使第一头移动部41沿着前后方向Y进行移动的驱动源。第二驱动部56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二头移动部43上。
印刷装置10具备待机位置检测部57。待机位置检测部57能够对头36被配置在待机位置处的情况进行检测。待机位置检测部57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头移动部41上。
印刷装置10具备移动位置检测部58。移动位置检测部58能够对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头36被配置的位置进行检测。移动位置检测部58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头移动部41上。
印刷装置10具备前方位置检测部59。前方位置检测部59能够对头36被配置在最前方位置处的情况进行检测。前方位置检测部59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二头移动部43上。
印刷装置10具备后方位置检测部60。后方位置检测部60能够对头36被配置在最后方位置处的情况进行检测。后方位置检测部60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二头移动部43上。
印刷装置10具备干扰物体检测部61。干扰物体检测部61能够对头36的干扰物体进行检测。干扰物体检测部61也可以被设置在第二头移动部43上。干扰物体检测部61也可以具备未图示的投光部和受光部。投光部和受光部被设置在一对第二导向部44上。
印刷装置10具备位置调节部62。位置调节部62以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对支承面29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方式而构成。位置调节部62也可以被设置在介质支承部28上。位置调节部62也可以以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对收纳托盘31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方式而构成。
印刷装置10具备开闭检测部63。开闭检测部63能够对第一开闭罩23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也就是说,开闭检测部63能够对开闭罩22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虽然开闭检测部63被设置在相对于顶面16的内壁面上,但并不限于此。
控制部53与头36、第一驱动部55、第二驱动部56、位置调节部62、液体供给驱动部34以及维护部47相连接。控制部53通过供给驱动信号,从而对头36、第一驱动部55、第二驱动部56、位置调节部62、液体供给驱动部34以及维护部47进行控制。
控制部53与待机位置检测部57、移动位置检测部58、前方位置检测部59、后方位置检测部60、干扰物体检测部61以及开闭检测部63相连接。控制部53能够从待机位置检测部57、移动位置检测部58、前方位置检测部59、后方位置检测部60、干扰物体检测部61以及开闭检测部63接收检测信号。
控制部53基于检测信号来实施各种的控制。如果列举具体的一个示例,则控制部53也可以在正在实施印刷时,当通过开闭检测部63而检测到开闭罩22被开放的情况时使印刷中止。
箱体11的详细结构
在此,对箱体1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至图9所示,第一开闭罩23具备一端部23A和另一端部23B。一端部23A为在第一开闭罩23对第一开口部20进行封闭的状态下位于第一开闭罩23的后方Y2侧处的端部。另一端部23B为在第一开闭罩23对第一开口部20进行封闭的状态下位于第一开闭罩23的前方Y1侧处的端部。
第一开闭罩23具备内面23C。内面23C为在第一开闭罩23对第一开口部20进行封闭的状态下朝向印刷装置10的内侧的面。换而言之,内面23C为在第一开闭罩23对第一开口部20进行封闭的状态下朝向下方Z2的面。
第二开闭罩24具备一端部24A和另一端部24B。一端部24A为在第二开闭罩24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封闭的状态下位于第二开闭罩24的上方Z1侧处的端部。另一端部24B为在第二开闭罩24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封闭的状态下位于第二开闭罩24的下方Z2侧处的端部。
第二开闭罩24具备内面24C。内面24C为在第二开闭罩24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封闭的状态下朝向印刷装置10的内侧的面。换而言之,内面24C为在第二开闭罩24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封闭的状态下朝向后方Y2的面。
如图7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连结部64。连结部64以对构成箱体11的各部件进行连结的方式而构成。连结部64具备第一连结部65。第一连结部65以对箱体框架18和第一开闭罩23进行连结的方式而构成。第一连结部65也可以为旋转铰链。连结部64具备第二连结部66。第二连结部66以对第一开闭罩23和第二开闭罩24进行连结的方式而构成。第二连结部66也可以为折叠铰链。
第一开闭罩23的一端部23A通过第一连结部65而在顶面16处与箱体框架18连结。也就是说,第一开闭罩23通过第一连结部65被连结于顶面16。
第一开闭罩23以能够以第一轴23D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方式被连结于箱体框架18。第一轴23D以沿着宽度方向X的方式而延伸。如此,第一连结部65以能够使第一开闭罩23相对于顶面16而以第一轴23D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来对顶面16和第一开闭罩23的一端部23A进行连结。第一轴23D位于在顶面16上形成有第一开口部20的后方Y2侧的端部处。因此,第一轴23D被设置在与前表面12相比而更靠近背面13的位置处。第一开口部20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在前表面12与第一轴23D之间开口。
第二开闭罩24的一端部24A通过第二连结部66而与第一开闭罩23的另一端部23B相连结。也就是说,第二开闭罩24通过第二连结部66而被连结于第一开闭罩23。
第二开闭罩24以能够以第二轴24D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方式被连结于第一开闭罩23。第二轴24D以沿着宽度方向X的方式而延伸。如此,第二连结部66以能够使第二开闭罩24以第二轴24D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来对第一开闭罩23的另一端部23B和第二开闭罩24的一端部24A进行连结。此外,开闭罩22在对开口部19进行开放的情况下,能够以使第一开闭罩23的内面23C与第二开闭罩24的内面24C对置的方式而进行折叠。
印刷装置10具备气压弹簧67。气压弹簧67被连接在箱体框架18和第一开闭罩23上。气压弹簧67沿着第一开闭罩2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部而被设置。气压弹簧67对第一开闭罩23的开闭动作进行调节。气压弹簧67向使第一开闭罩23开放的方向作用有力。详细而言,气压弹簧67以对第一开闭罩23的开放动作进行助力的方式而构成。气压弹簧67以对第一开闭罩23的封闭动作进行缓和的方式而构成。
印刷装置10具备滑动支承部68。滑动支承部68被连接在箱体框架18和第一开闭罩23上。滑动支承部68沿着第一开闭罩2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部而被设置。滑动支承部68以伴随着第一开闭罩23的开闭动作而对第一开闭罩23可滑动地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
如图8所示,滑动支承部68具备支承主体部68A。支承主体部68A为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支承主体部68A以能够以沿着宽度方向X的轴68B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在箱体框架18上。轴68B位于支承主体部68A的一端部处。
支承主体部68A具备长孔68C。长孔68C沿着支承主体部68A的长度方向而被设置在支承主体部68A上。长孔68C位于支承主体部68A的另一端部处。在长孔68C中贯穿有突出部23E。突出部23E由一对部件而构成,并以在第一开闭罩23上向第一宽度方向X1和第二宽度方向X2的双方突出的方式而被设置。
在第一开闭罩23对第一开口部20进行封闭的状态下,滑动支承部68以沿着第一开闭罩23的内面23C的方式而被配置。由此,滑动支承部68能够位于与头36的移动范围46相比而靠上方Z1处,且被配置在头36的移动范围46外。另外,气压弹簧67也采用与滑动支承部68相同的方式,以沿着第一开闭罩23的内面23C的方式而被配置。
如图9所示,第一开闭罩23通过使突出部23E沿着长孔68C而进行滑动,从而成为对第一开口部20进行了开放的状态。如此,滑动支承部68对第一开闭罩23的开闭动作进行引导。第一开闭罩23通过被滑动支承部68所支承,从而能够相对于顶面16而移动至预定角度为止。
如图10所示,第二开闭罩24具备卡合部24E。卡合部24E被设置在第二开闭罩24的另一端部24B处。卡合部24E以在第二开闭罩24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封闭的状态下向下方Z2突出的方式而构成。卡合部24E在第二开闭罩24为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封闭的状态时,在前表面12处与箱体框架18卡合。也就是说,卡合部24E在第二开闭罩24为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封闭的状态时,与前表面12卡合。
箱体框架18具备上端部18A。上端部18A为在前表面12上形成有第二开口部21的端部。箱体框架18具备被卡合部18B。被卡合部18B被设置在箱体框架18的上端部18A处。被卡合部18B为凹形形状。被卡合部18B以沿着宽度方向X而延伸的方式被构成。
被卡合部18B具备第一抵接面18C和第二抵接面18D。第一抵接面18C位于被卡合部18B的前方Y1处。第一抵接面18C为朝向后方Y2的面。第二抵接面18D位于被卡合部18B的后方Y2处。第二抵接面18D为朝向前方Y1的面。
卡合部24E在与被卡合部18B卡合的状态下,在前方Y1处与第一抵接面18C抵接,且在后方Y2处与第二抵接面18D抵接。由此,第二开闭罩24在伴随着由用户所实施的开放动作而在前后方向Y上被施加力的情况下,不会在前后方向Y上进行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第二开闭罩24在伴随着由用户所实施的开放动作而向上方Z1被施加力的情况下,会向上方Z1进行移动。如此,卡合部24E在开闭罩22为对开口部19进行封闭的状态时,对向前后方向Y的第二开闭罩24的移动进行限制。此外,通过在第二开闭罩24的另一端部24B处设置有卡合部24E和抓持部25,从而能够提升伴随于第二开闭罩24的开闭动作的由用户所实现的操作性。
介质支承部28的详细结构
接下来,对介质支承部28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介质支承部28具备托盘69和托盘支承部70。托盘69也可以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而构成。在附图中,有时会以双点划线来表示托盘69。托盘69具备支承面29。也就是说,托盘69以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托盘69也可以为矩形形状。托盘69也可以使前后方向Y为其长度方向。
托盘支承部70以从下方Z2侧对托盘69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托盘支承部70具备主体部71。主体部71以对托盘69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
托盘支承部70具备定位部72。定位部72位于托盘69的前方Y1侧处。定位部72以决定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的方式而构成。特别地,定位部72以决定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前后方向Y上的载置位置的方式而构成。定位部72为相对于与支承面29平行的预定的方向而线对称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的与支承面29平行的预定的方向为前后方向Y。
如图13所示,定位部72具备位置变更部73。特别地,定位部72也可以具备一对位置变更部73。位置变更部73能够相对于主体部71而在前后方向Y上伸缩。一对位置变更部73中的一方以沿着第一侧端部29A的方式而被设置。一对位置变更部73中的另一方以沿着第二侧端部29B的方式而被设置。
位置变更部73能够对定位部72相对于主体部71的位置进行变更。也就是说,位置变更部73能够对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进行变更。特别地,位置变更部73能够对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在前后方向Y上进行变更。
定位部72具备伸缩部74。伸缩部74能够根据介质的形状而伸缩。伸缩部74能够在与支承面29平行的伸缩方向上伸缩。本实施方式中的与支承面29平行的伸缩方向为包含宽度方向X的成分的方向,伸缩部74能够在包含宽度方向X的成分的方向上伸缩。
伸缩部74具备第一伸缩部74A和第二伸缩部74B。第一伸缩部74A以从第一侧端部29A向第一宽度方向X1而可突出地伸展的方式而构成。第二伸缩部74B以从第二侧端部29B向第二宽度方向X2而可突出地伸展的方式而构成。
定位部72具备定位基准部75。定位基准部75被配置在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成为中心的位置处。由此,在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29上之际,能够对由定位基准部75所示的介质的成为中心的基准位置进行目视确认。
此外,定位基准部75被配置在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线对称的位置处。由此,在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29上之际,能够对由定位基准部75所示的介质的宽度方向X的基准位置进行目视确认。
在此,对托盘支承部70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托盘支承部70中,主体部71具备主体卡合部71A、和施力部件71B。主体卡合部71A能够沿着铅直方向Z而进行移动。施力部件71B对主体卡合部71A朝向下方Z2施力。施力部件71B也可以为螺旋弹簧。
位置变更部73具备滑动导向部73A和位置变更卡合部73B。滑动导向部73A以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的方式而构成。滑动导向部73A在前方Y1被连接于定位部72。滑动导向部73A能够在后方Y2处与主体部71卡合。由此,滑动导向部73A能够相对于主体部71而对定位部72的位置进行变更。
位置变更卡合部73B位于滑动导向部73A的上方Z1处。位置变更卡合部73B位于主体卡合部71A的下方Z2处。位置变更卡合部73B以能够与主体卡合部71A卡合的方式而构成。位置变更卡合部73B也可以为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以预定间隔被设置的多个沟槽部。如此,位置变更卡合部73B以与主体部71以预定间隔而卡合的方式而构成。通过位置变更卡合部73B,从而位置变更部73能够对主体部71和定位部72的位置按照每个预定间隔来进行变更。
位置调节部62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托盘支承部70具备位置调节部62。也就是说,介质支承部28具备位置调节部62。位置调节部62以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对主体部71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方式而构成。换而言之,位置调节部62以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对托盘69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方式而构成。由此,位置调节部62以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对支承面29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方式而构成。位置调节部62也可以以与支承面29的位置的调节联动地、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对收纳托盘31的位置进行调节的方式而构成。
特别地,如图5所示,位置调节部62能够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将支承面29调节至印刷位置。印刷位置为在实施印刷时支承面29被配置的位置。印刷位置为支承面29被配置在头36的移动范围46外的位置。印刷位置为支承面29被配置在头36的移动范围46的下方Z2处的位置。印刷位置也为收纳托盘31并未对第一导向部42从前方Y1侧进行遮盖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位置调节部62能够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将支承面29调节至载置位置。载置位置为在能够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29上时支承面29被配置的位置。载置位置为支承面29被配置在头36的移动范围46内的位置。载置位置为在并未被实施印刷时支承面29被配置的位置。载置位置也为收纳托盘31对第一导向部42从前方Y1侧进行遮盖的位置。由此,在用户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29上之际,能够对用户触碰到第一导向部42的情况进行抑制。第一导向部42有时也存在为了使滑架39沿着宽度方向X移动而附着有润滑油的情况。如此,对在用户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29上之际由于用户触碰到第一导向部42而导致润滑油沾到用户的手上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还能够对污染介质的情况进行抑制。
印刷控制处理
在此,参照图16来对印刷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印刷控制处理为按照每个预定的周期而由控制部53所执行的处理。在此,各处理的顺序能够在不从各处理的目的脱离的范围内任意地进行替换。
如图16所示,在步骤S11中,控制部53对印刷条件是否成立进行判断。在该处理中,控制部53通过在并未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对来自用户的印刷指示进行接收,来判断为印刷条件成立。控制部53在判断为印刷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结束印刷控制处理。另一方面,控制部53在判断为印刷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53执行前方移动控制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53对第二驱动部56进行控制,以通过第二头移动部43而使头36向前方Y1移动预先确定的距离。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53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53基于来自干扰物体检测部61的检测信号,而对是否检测到了头36的干扰物体进行判断。控制部53在判断为并未检测到干扰物体的情况下,不执行步骤S14,而是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5。另一方面,控制部53在判断为检测到了干扰物体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53执行位置调节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53对位置调节部62进行控制,以使支承面29向下方Z2移动预先确定的距离。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53使处理再次转移至步骤S13。由此,控制部53对位置调节部62进行控制,以使支承面29向下方Z2移动至不被检测到干扰物体的位置为止。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53基于来自前方位置检测部59的检测信号,而对头36是否已到达最前方处进行判断。控制部53在判断为头36并未到达最前方处的情况下,使处理再次转移至步骤S12。由此,控制部53对位置调节部62进行控制,以使头36向前方Y1进行移动,直至头36到达最前方处为止,并使支承面29向下方Z2移动至不被检测到干扰物体的位置为止。另一方面,控制部53在判断为头36已到达最前方处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53执行印刷位置调节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53对位置调节部62进行控制,以使支承面29向下方Z2移动规定距离。由此,控制部53对位置调节部62进行控制,以使支承面29从并未被检测到干扰物体的位置向下方Z2移动规定距离。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53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7。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53执行后方移动控制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53对第二驱动部56进行控制,以使头36向后方Y2移动预先确定的距离。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53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8。
在步骤S18中,控制部53执行宽度方向移动控制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53对第一驱动部55进行控制,以通过第一头移动部41而使头36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预先确定的距离。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53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9。
在步骤S19中,控制部53执行印刷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53对头36进行控制,以基于印刷指示中所包含的图像数据而对介质实施印刷。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53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20。
在步骤S20中,控制部53基于来自移动位置检测部58的检测信号,而对一个循环的量的印刷是否已结束进行判断。控制部53在判断为一个循环的量的印刷并未结束的情况下,使处理再次转移至步骤S18。由此,控制部53实施一个循环的量的印刷。另一方面,控制部53在判断为一个循环的量的印刷已结束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21。
在步骤S21中,控制部53基于来自后方位置检测部60的检测信号,而对头36是否已到达最后方处进行判断。控制部53在判断为头36并未到达最后方处的情况下,使处理再次转移至步骤S17。由此,控制部53对头36进行控制,以使头36向后方Y2以及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直至头36到达最后方处为止,并在介质上实施印刷。另一方面,控制部53在判断为头36已到达最后方处的情况下,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22。
在步骤S22中,控制部53执行载置位置调节处理。在该处理中,控制部53对位置调节部62进行控制,以通过使支承面29向上方Z1移动来使支承面29移动至载置位置为止。在该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53结束印刷控制处理。
如此,控制部53在驱动条件成立时,使位置调节部62驱动以使支承面29成为载置位置。驱动条件在并未实施印刷、且头36被配置在避让位置处时成立。由此,位置调节部62在并未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头36被配置在避让位置处时,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能够将支承面29移动至高于喷嘴面38的位置处。也就是说,位置调节部62在并未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头36被配置在避让位置处时,能够将支承面29从移动范围外移动至移动范围内。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印刷装置10中,当电源被接通时,在头36被配置在待机位置处的状态下,支承面29被配置在载置位置处。由此,支承面29以被配置到头36的移动范围46内的方式而上升。
如图7至图9所示,当由用户对开闭罩22进行开放动作时,开口部19被开放。特别地,在卡合部24E与被卡合部18B卡合的状态下,以使第二开闭罩24向上方Z1移动的方式来由用户对开闭罩22进行开放动作。特别地,以使突出部23E沿着长孔68C进行滑动的方式来对第一开闭罩23进行开放。伴随着这样的开放动作,从而滑动支承部68对开闭罩22进行支承,并且接受由气压弹簧67所实施的助力。而且,开闭罩22能够在以使第一开闭罩23的内面23C与第二开闭罩24的内面24C对置的方式而被折叠的状态下移动至预定角度为止。
另一方面,当由用户对开闭罩22进行封闭动作时,在卡合部24E与被卡合部18B卡合的状态下,开口部19被封闭。特别地,以使突出部23E沿着长孔68C进行滑动的方式来由第一开闭罩23对第一开口部20进行封闭。伴随着这样的封闭动作,从而能够通过气压弹簧67来抑制开闭罩22的急剧的落下。
如图17所示,在开口部19被开放、且支承面29被配置在载置位置处的状态下,用户能够容易地将T恤衫99从前方Y1侧载置于支承面29上。详细而言,通过使T恤衫99的前后身从托盘69的前方Y1侧通过,从而使T恤衫99的前后身的内面被载置于支承面29上。在这种情况下,T恤衫99的至少印刷区域99A被支承面29支承。
此外,在将T恤衫99载置于支承面29上之际,通过定位部72来实施T恤衫99相对于支承面29的定位。特别地,用户能够在以定位基准部75为基准来对T恤衫99的相对于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和T恤衫99的与中心位置而线对称的位置进行目视确认的同时,将T恤衫99载置于支承面29上。作为T恤衫99的相对于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作为一个示例而列举出T恤衫99的标签。作为T恤衫99的与中心位置而线对称的位置,作为一个示例而列举出T恤衫99的脖根的位置。
此外,通过根据T恤衫99的尺寸来对位置变更部73以及伸缩部74进行调节,从而还能够将T恤衫99载置于支承面29的适当的位置处。特别地,通过对位置变更部73进行调节,从而能够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将T恤衫99载置于支承面29的适当的位置处。此外,通过对伸缩部74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将T恤衫99的与中心位置而线对称的位置载置于支承面29的适当的位置处。
而且,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介质收纳部30中收纳有T恤衫99的非载置区域99B。非载置区域99B为并未被支承面29支承的T恤衫99的一部分区域。详细而言,非载置区域99B在支承面29的第一宽度方向X1、第二宽度方向X2以及后方Y2处被收纳在介质收纳部30中。
如图5所示,当在开口部19被封闭的状态下输入有印刷指示时,伴随着头36的向前方Y1的移动,位置调节部62使支承面29向下方Z2移动至不被检测到干扰物体的位置为止。由此,支承面29被配置在印刷位置处。
而且,伴随着头36的向后方Y2的移动,从而实施了印刷。由此,印刷部35能够在头36不碰撞到支承面29的条件下,在被载置于支承面29上的介质上实施印刷。
而且,如图15所示,当印刷结束时,在头36被配置在待机位置处的状态下,位置调节部62使支承面29从印刷位置移动至载置位置。由此,位置调节部62在并未被实施印刷的情况下,与被实施有印刷的情况相比而能够将支承面29的位置向上方Z1进行调节。此外,与支承面29联动地使收纳托盘31向上方Z1移动,以使收纳托盘31从前方Y1侧对第一导向部42进行覆盖。由此,能够对用户触碰到第一导向部42的情况进行抑制。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介质支承部28具有对介质的至少印刷区域99A进行支承的支承面29。介质收纳部30能够对介质的并未被支承在支承面29上的非载置区域99B进行收纳。介质支承部28以不在与支承面29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头移动部40使头36在与支承面29平行的方向上进行移动。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对介质进行载置而必须使托盘移动至箱体的外部为止,从而需要用于使托盘稳定地移动至箱体的外部为止的机构,进而招致了印刷装置的大型化。因此,通过设为上述结构,从而无需具备使支承面29在与支承面29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0的小型化。特别地,即使在以具备介质收纳部30的结构为前提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0的小型化。
(2)介质支承部28具有相对于铅直方向Z来对支承面29的位置进行调节的位置调节部62。因此,通过适当地对被支承在支承面29上的介质和头36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提升印刷品质。
(3)第一头移动部41使头36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第二头移动部43使头36在前后方向Y上进行移动。因此,能够使头36在宽度方向X和前后方向Y上进行移动,从而无需具备使支承面29在与支承面29平行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0的小型化。
(4)头移动部40被收纳在箱体11中。因此,能够在头移动部40被收纳至箱体11中的状态下使头36在水平的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能够相对于水平的方向来对头36与支承面29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改变。由此,无需具备使支承面29在与支承面29平行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0的小型化。
(5)开口部19在从铅直方向Z进行观察时,成为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长于支承面29的形状。因此,在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29上之际,相对于宽度方向X的介质的处理较为容易,从而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6)冲洗部48被配置在相对于介质支承部28而在铅直方向Z上不重叠的位置处。废液罐51被配置在与冲洗部48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的位置处。因此,能够在设置有介质支承部28的位置处实现相对于铅直方向Z的小型化,并且将冲洗部48和废液罐51汇总地配置到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的位置处。因此,能够在效率良好地对冲洗部48和废液罐51进行配置的同时,实现印刷装置10的小型化。
(7)拂拭部49被配置在相对于介质支承部28而在铅直方向Z上不重叠的位置处。废液罐51被配置在与拂拭部49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的位置处。因此,能够在设置有介质支承部28的位置处实现相对于铅直方向Z的小型化,并且将拂拭部49和废液罐51汇总地配置到在铅直方向Z上重叠的位置处。因此,能够在效率良好地对拂拭部49和废液罐51进行配置的同时,实现印刷装置10的小型化。
(8)箱体11对介质支承部28以及印刷部35进行收纳。位置调节部62在并未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头36被配置在喷嘴面38与支承面29不对置的避让位置处时,能够将支承面29从头36的移动范围46外移动至移动范围46内。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对介质进行载置而必须使托盘移动至箱体的外部为止。因此,必须在箱体的外部确保用于对介质进行载置的空间。由此,需要充分地取得用于对印刷装置进行设置的设置空间。因此,通过设为上述结构,由于介质支承部28以及印刷部35被收纳在箱体11中,因此无需在箱体11的外部确保用于对介质进行载置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0的设置空间的空间节省化。
(9)此外,除此以外,只要是在并未实施印刷、且头36被配置在避让位置处时,就能够使支承面29从头36的移动范围46外移动至移动范围46内为止。因此,在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29上之际,介质的处理较为容易,从而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此外,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0的设置空间的空间节省化。
(10)箱体11具有使支承面29露出的开口部19。因此,能够从箱体11的外部经由开口部19而将介质载置于箱体11中所收纳的支承面29上,从而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11)箱体11具有能够对开口部19进行开闭的开闭罩22。因此,通过利用开闭罩22而对开口部19进行开放,从而能够从箱体11的外部经由开口部19而将介质载置于箱体11中所收纳的支承面29上,进而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开闭罩22对开口部19进行封闭,从而能够对异物经由开口部19而从箱体11的外部进入箱体11的内部的情况进行抑制。
(12)头36的移动范围46包括喷嘴面38与维护部47对置的位置。因此,通过使喷嘴面38移动至与维护部47对置的位置处,从而能够实施喷嘴面38的维护,进而能够抑制印刷品质的降低。
(13)维护部47具有接受从头36所喷出的液体的冲洗部48。因此,通过使喷嘴面38移动至与冲洗部48对置的位置处,从而能够对从头36所喷出的液体进行接收,进而能够抑制印刷品质的降低。
(14)维护部47具有能够对喷嘴面38进行拂拭的拂拭部49。因此,通过使喷嘴面38移动至与拂拭部49对置的位置处,从而能够对喷嘴面38进行拂拭,进而能够抑制印刷品质的降低。
(15)位置调节部62在并未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头36被配置在避让位置处时,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能够将支承面29移动至高于喷嘴面38的位置处。因此,只要在并未实施印刷、且头36被配置在避让位置处时,就能够使支承面29移动至高于喷嘴面38的位置处。因此,由于在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29上之际,用户能够进行在箱体11内的更接近于第一开口部20的位置处的作业,因此介质的处理较为容易,从而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16)第一开闭罩23通过第一连结部65而被连结于顶面16,且第二开闭罩24通过第二连结部66而被连结于第一开闭罩23。第一开闭罩23能够相对于顶面16而移动至预定角度为止。第一开闭罩23和第二开闭罩24能够以在对第一开口部20以及第二开口部21进行开放的情况下使第一开闭罩23的内面23C与第二开闭罩24的内面24C对置的方式进行折叠。在现有技术中,伴随于开闭罩的开放而在印刷装置的周围需要充足的空间。因此,通过设为上述结构,能够在以使第一开闭罩23的内面23C与第二开闭罩24的内面24C对置的方式对第一开闭罩23和第二开闭罩24进行了折叠的状态下对第一开口部20以及第二开口部21进行开放。由此,能够在第一开闭罩23以及第二开闭罩24被连结的状态下进行开闭动作。而且,在第一开闭罩23以及第二开闭罩24对第一开口部20以及第二开口部21进行开放的情况下,能够缩小印刷装置10的周围所需的空间。特别地,能够以使第一开闭罩23的内面23C与第二开闭罩24的内面24C对置的方式而对第一开闭罩23和第二开闭罩24进行折叠,从而能够使得难以给位于前方Y1侧处的用户带来压迫感。因此,在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0的设置空间的空间节省化的同时,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17)印刷装置10具备对第一开闭罩23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开闭检测部63。因此,能够进行与第一开闭罩23的开闭状态相对应的动作。因此,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18)第二开闭罩24具有在为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封闭的状态时与前表面12卡合的卡合部24E。因此,能够使第二开闭罩24稳定地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封闭。因此,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19)卡合部24E在第二开闭罩24为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封闭的状态时,对向前后方向Y的第二开闭罩24的移动进行限制。因此,能够顺畅地实施第二开闭罩24的开放动作。因此,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20)卡合部24E被设置在第二开闭罩24的另一端部24B处。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使第二开闭罩24对第二开口部21进行封闭。因此,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为了在卡合部24E卡合的状态下将开闭罩22打开,必须使第二开闭罩24向上方Z1移动。伴随着使第二开闭罩24向上方Z1移动而第一开闭罩23也进行移动,从而可通过开闭检测部63来对第一开闭罩23打开的情况进行检测。
(21)抓持部25被设置在第二开闭罩24的另一端部24B处。因此,伴随着第二开闭罩24的开闭动作,能够提供易于由用户进行抓持的状况。因此,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特别地,通过以使第一开闭罩23的内面23C与第二开闭罩24的内面24C对置的方式来对第一开闭罩23和第二开闭罩24进行折叠,从而抓持部25被配置在相对于铅直方向Z而较低的位置处。因此,即使用户的身高较低也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22)印刷装置10具备伴随着第一开闭罩23的开闭动作而对第一开闭罩23可滑动地进行支承的滑动支承部68。因此,能够顺畅地实施第一开闭罩23的开闭动作。因此,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23)印刷装置10具备对第一开闭罩23的开闭动作进行调节的气压弹簧67。因此,能够对第一开闭罩23的开闭动作进行调节。因此,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24)第一开口部20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在前表面12与第一位置20A之间开口。第一位置20A为与前表面12相比而更靠近背面13的位置。第一轴23D被设置在第一位置20A处。第一开口部20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在前表面12与第一轴23D之间开口。因此,即使具备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大幅开口的第一开口部20,也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0的设置空间的空间节省化,并且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25)第一开口部20在从铅直方向Z进行观察时,成为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长于支承面29的形状。因此,即使具备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大幅开口的第一开口部20,也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0的设置空间的空间节省化,并且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26)托盘支承部70对具有能够对介质进行载置的支承面29的托盘69进行支承,并具有决定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的定位部72。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使托盘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在对介质进行载置的托盘本身上设置有定位部。因此,会使得托盘较重,为了稳定地对托盘进行支承,也期望托盘的轻量化。因此,通过设为上述结构,从而使决定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的定位部72被设置在对托盘69进行支承的托盘支承部70上,而并非托盘69本身。因此,能够实现托盘69的轻量化。
(27)定位部72具有能够对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进行变更的位置变更部73。因此,位置变更部73被设置在定位部72上。因此,能够使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变更,并且能够实现托盘69的轻量化。
(28)位置变更部73能够在前后方向Y上对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进行变更。因此,能够在前后方向Y上对介质的载置位置进行调节。因此,能够使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变更,并且能够实现托盘69的轻量化。
(29)托盘支承部70具有主体部71。位置变更部73具有与主体部71以预定间隔而卡合的位置变更卡合部73B。因此,能够对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以预定间隔来进行调节。因此,能够使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变更,并且能够实现托盘69的轻量化。
(30)定位部72为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线对称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用定位部72来将线对称的介质适当地载置于支承面29上。因此,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31)定位部72在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线对称的位置处具有定位基准部75。因此,能够在对定位基准部75进行目视确认的同时,将介质适当地载置于载置面上。因此,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32)定位部72具有能够根据介质的形状而伸缩的伸缩部74。因此,能够使用伸缩部74来使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变更。因此,能够使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变更,并且能够实现托盘69的轻量化。
(33)伸缩部74能够在与支承面29平行的伸缩方向上伸缩。因此,能够在与支承面29平行的伸缩方向上对介质的载置位置进行调节。因此,能够使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变更,并且能够实现托盘69的轻量化。
(34)伸缩部74能够在包含宽度方向X的成分的方向上伸缩。因此,能够在包含宽度方向X的成分的方向上对介质的载置位置进行调节。因此,能够使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变更,并且能够实现托盘69的轻量化。
变更例
本实施方式能够以以下的方式来进行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进行组合来实施。
·如图20所示,箱体11也可以具备前表面罩12A。前表面罩12A在前表面12处相对于箱体框架18而可拆装。箱体11也可以具备切口12B。切口12B在前表面罩12A从前表面12上被拆卸时,于前表面12侧露出。切口12B以朝向后方Y2而延伸的方式而构成。切口12B以在主视观察时使冲洗部48的一端部48A露出的方式而构成。冲洗部48的一端部48A为前方Y1的端部。冲洗部48的一端部48A具备用于供用户将冲洗部48拆卸的拆卸部。如此,通过设置有切口12B,从而即使在从前表面12向后方Y2分离的位置处设置有冲洗部48,也能够容易地将冲洗部48从前方Y1侧进行拆卸。
·箱体11也可以具备未图示的背面罩。背面罩在背面13处相对于箱体框架18而可拆装。控制基板52也可以被背面罩所覆盖,并通过对背面罩进行拆卸来使该控制基板52露出。由此,能够进行控制基板52的维护。
·箱体11也可以具备未图示的左侧面罩。左侧面罩在左侧面14处相对于箱体框架18而可拆装。液体供给部32也可以被左侧面罩所覆盖,并通过对左侧面罩进行拆卸来使该液体供给部32露出。由此,能够进行液体供给部32的维护。此外,液体供给部32也可以被左侧面罩和背面罩所覆盖,并通过对左侧面罩和背面罩进行拆卸来使该液体供给部32露出。
·箱体11也可以具备未图示的右侧面罩。右侧面罩在右侧面15处相对于箱体框架18而可拆装。电源单元54也可以被右侧面罩所覆盖,并通过对右侧面罩进行拆卸来使该电源单元54露出。由此,能够进行电源单元54的维护。
·第一开口部20既可以在俯视观察时为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与支承面29相同的长度的形状,也可以为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与支承面29相比而较长的形状。第一开口部20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为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与支承面29相同的长度的形状,还可以为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与支承面29相比而较短的形状。
·第一开口部20和第二开口部21也可以不以连续的方式而构成,也可以被分别设置。开口部19也可以并不跨及顶面16和前表面12而被设置。
·开口部19也可以以跨及顶面16和前表面12及其以外的面的方式而被设置。也就是说,开口部19也可以以跨及至少顶面16以及前表面12的方式而被设置。此外,开口部19也可以被设置在顶面16上,而并不被设置在前表面12上。也就是说,开口部19只需被设置在至少顶面16上即可。
·开闭检测部63也可以以对第二开闭罩24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方式而构成。由此,能够进行与第二开闭罩24的开闭状态相对应的动作。因此,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此外,开闭检测部63也可以具备对第二开闭罩24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第一开闭检测部、和对第二开闭罩24的开闭状态进行检测的第二开闭检测部。
·虽然支承面29以不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但例如也可以仅在并未被实施印刷时能够于水平方向上进行微调,只需以使之至少在被实施印刷的情况下不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即可。
·第一开口部20也可以为在从上方Z1进行观察时,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长于支承面29的形状。
·在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29上之际,也可以在介质的一部分区域暂时被载置于液体供给部32的顶面等上之后,将介质的一部分区域收纳在介质收纳部30中。由此,能够将介质适当地载置于支承面29上。也可以在液体供给部32的顶面等上设置有在对介质的一部分区域进行载置时成为基准的载置基准部。载置基准部例如也可以为尺寸可特定的刻度等,只需能够由用户来对所载置的介质的位置是否适当进行特定即可。
·位置调节部62也可以在并未被实施印刷的状态下实施维护的情况下,使支承面29从载置位置移动至印刷位置。位置调节部62也可以在被实施有印刷的状态下实施冲洗等维护的情况下,使支承面29持续地配置在印刷位置。
·位置调节部62也可以在成为开闭罩22对开口部19进行开放的状态时,将相对于铅直方向Z的支承面29的位置从印刷位置调节至载置位置。位置调节部62也可以在成为开闭罩22对开口部19进行封闭的状态时,将相对于铅直方向Z的支承面29的位置从载置位置调节至印刷位置。
·印刷部35在一次印刷指示中既可以喷出一种颜色的液体,也可以喷出多种颜色的液体。印刷部35在一次印刷指示中也可以在相对于前后方向Y而多次遍及头36地进行移动时实施印刷。如果列举具体的一个示例,则印刷部35也可以在被输入有一次印刷指示时,伴随着第一次的向后方Y2的移动喷出白色的液体,并伴随着第二次以后的向后方Y2的移动而喷出白色以外的颜色的液体。在这种情况下,位置调节部62伴随着第一次的向前方Y1的移动对相对于铅直方向Z的支承面29的位置进行了调节,但也可以伴随着第二次以后的向前方Y1的移动来对相对于铅直方向Z的支承面29的位置进行调节。此外,控制部53也可以在伴随着第二次以后的向前方Y1的移动而被检测到了干扰物体的情况下,判断为错误。此外,控制部53也可以在伴随着第一次的向前方Y1的移动而即使对相对于铅直方向Z的支承面29的位置进行了调节但仍被检测到了干扰物体的情况下,判断为错误。
·印刷部35既可以在头36向前方Y1和后方Y2中的任意某一方移动时实施印刷,也可以在头36向前方Y1移动时、和头36向后方Y2移动时的双方实施印刷。
·印刷部35既可以在头36向第一宽度方向X1和第二宽度方向X2中的任意某一方移动时实施印刷,也可以在头36向第一宽度方向X1移动时、和头36向第二宽度方向X2移动时的双方实施印刷。
·头36既可以具备相对于水平面而平行的喷嘴面38,也可以具备相对于水平面而倾斜的喷嘴面38。
·维护部47也可以不具备冲洗部48、拂拭部49、抽吸部50以及废液罐51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位置变更部73也可以对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而在包含前后方向Y的成分的方向上进行变更。位置变更部73也可以能够对介质相对于托盘69的载置位置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变更。
·伸缩部74只需能够在包含宽度方向X的成分的方向上伸缩即可,其也可以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伸缩。伸缩部74只需能够在与位置变更部73相对于托盘69对介质的载置位置进行变更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伸缩即可。伸缩部74也可以采用与位置变更部73相同的方式,而能够以预定间隔来进行调节。
·定位基准部75只需能够对介质的中央位置、和与介质的中央位置成为线对称的位置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进行特定即可。定位基准部75只需能够进行目视确认即可,例如,也可以附加有能够对位置进行特定的标记,也可以为能够对位置进行特定的形状。定位基准部75也可以不被设置在位置变更部73上。定位部72也可以不具备位置变更部73、伸缩部74以及定位基准部75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也可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宽度方向X和前后方向Y的关系进行替换。也就是说,也可以使本实施方式的宽度方向X为前后方向Y,并使本实施方式的前后方向Y为宽度方向X。
·作为介质,例如并不被限定于T恤衫或衬衫等,而例如可以为训练服或连帽卫衣等,还可以为作为衣服的介质。此外,虽然作为介质采用了具有挠性的介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使用UV油墨来进行印刷的智能手机外壳等不具有挠性的介质。
·虽然印刷装置10以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而喷出油墨的方式而构成,但也可以以喷出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方式而构成。也就是说,液体只需为能够通过附着在介质上来在介质上实施印刷的材料即可,其能够任意地进行选择。虽然印刷装置10通过向介质喷出液体来在介质上实施印刷,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激光方式来在介质上实施印刷。
·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至少任意一方”这样的表述是指所需的选项的一个以上。作为一个示例,如果选项的数量为两个,则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至少任意一方”这样的表述是指仅一个选项或两个选项的双方。作为另外的示例,如果选项的数量为三个以上,则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至少任意一方”这样的表述是指仅一个选项或两个以上的任意的选项的组合。
附记
在下文中,对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所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A)印刷装置具备:箱体;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印刷部,其对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面上的介质实施印刷,所述箱体对所述介质支承部以及所述印刷部进行收纳,所述印刷部具有头和头移动部,所述头能够向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面上的介质喷出液体,所述头移动部使所述头进行移动,所述头具有喷嘴和喷嘴面,所述喷嘴能够喷出液体,所述喷嘴面上开口有所述喷嘴,所述头移动部能够在移动范围内使所述头进行移动,所述移动范围包括对置位置和避让位置,所述对置位置为所述喷嘴面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位置,所述避让位置为所述喷嘴面不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位置,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位置调节部,所述位置调节部相对于与所述支承面交叉的交叉方向而对所述支承面的位置进行调节,所述位置调节部在并未由所述印刷部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所述头被配置在所述避让位置处时,能够将所述支承面从所述移动范围外移动至所述移动范围内。
根据该结构,由于介质支承部以及印刷部被收纳在箱体中,因此无需在箱体的外部确保用于对介质进行载置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设置空间的空间节省化。
而且,除此以外,只要在并未实施印刷、且头被配置在避让位置处时,就能够使支承面从头的移动范围外移动直至移动范围内为止。因此,在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上之际,介质的处理较为容易,从而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B)在所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所述箱体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所述支承面露出。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箱体的外部经由开口部将介质载置于箱体中所收纳的支承面上,从而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C)在所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所述箱体具有开闭罩,所述开闭罩能够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开闭罩来对开口部进行开放,从而能够从箱体的外部经由开口部而将介质载置于箱体中所收纳的支承面上,进而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开闭罩来对开口部进行封闭,从而能够对异物经由开口部而从箱体的外部进入箱体的内部的情况进行抑制。
(D)也可以设为,所述印刷装置具备维护部,所述维护部对所述头进行维护,所述移动范围包括所述喷嘴面与所述维护部对置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喷嘴面移动至与维护部对置的位置处,能够实施喷嘴面的维护,从而能够抑制印刷品质的降低。
(E)在所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所述维护部具有冲洗部,所述冲洗部接受从所述头被喷出的液体。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喷嘴面移动至与冲洗部对置的位置处,从而能够对从头所喷出的液体进行接收,进而能够抑制印刷品质的降低。
(F)在所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所述维护部具有拂拭部,所述拂拭部能够对所述喷嘴面进行拂拭。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喷嘴面移动至与拂拭部对置的位置处,从而能够对喷嘴面进行拂拭,进而能够抑制印刷品质的降低。
(G)在所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所述介质支承部以不在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
根据该结构,从而无需具备使支承面在与支承面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小型化。
(H)在所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所述头移动部具有第一头移动部和第二头移动部,所述第一头移动部使所述头在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所述第二头移动部使所述头在与所述支承面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进行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头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无需具备使支承面在与支承面平行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小型化。
(I)在所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所述交叉方向为铅直方向,所述位置调节部在并未由所述印刷部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所述头被配置在所述避让位置处时,相对于所述铅直方向而能够将所述支承面移动至高于所述喷嘴面的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只要在并未被实施印刷、且头被配置在避让位置处时,就能够使支承面移动至高于喷嘴面的位置处。因此,在将介质载置于支承面上之际,介质的处理较为容易,从而能够提升用户的操作性。
(J)印刷方法包括如下处理,即:使能够在箱体的内部向被支承在支承面上的介质而从喷嘴喷出液体的头在包括所述喷嘴开口的喷嘴面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对置位置、和所述喷嘴面不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避让位置在内的移动范围内进行移动;在并未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所述头被配置在所述避让位置处时,使所述支承面从所述移动范围外移动至所述移动范围内。根据该结构,能够起到与(A)相同的那样的效果。
符号说明
X…宽度方向;X1…第一宽度方向;X2…第二宽度方向;Y…前后方向;Y1…前方;Y2…后方;Z…铅直方向;Z1…上方;Z2…下方;10…印刷装置;11…箱体;12…前表面;13…背面;14…左侧面;15…右侧面;16…顶面;17…底面;18…箱体框架;18A…上端部;18B…被卡合部;18C…第一抵接面;18D…第二抵接面;19…开口部;20…第一开口部;20A…第一位置;20B…第二位置;20C…第三位置;21…第二开口部;22…开闭罩;23…第一开闭罩;23A…一端部;23B…另一端部;23C…内面;23D…第一轴;23E…突出部;24…第二开闭罩;24A…一端部;24B…另一端部;24C…内面;24D…第二轴;24E…卡合部;25…抓持部;26…显示部;27…操作部;28…介质支承部;29…支承面;29A…第一侧端部;29B…第二侧端部;30…介质收纳部;31…收纳托盘;32…液体供给部;33…液体收纳部;34…液体供给驱动部;35…印刷部;36…头;37…喷嘴;38…喷嘴面;39…滑架;40…头移动部;41…第一头移动部;42…第一导向部;43…第二头移动部;44…第二导向部;45…支承部;46…移动范围;47…维护部;48…冲洗部;49…拂拭部;50…抽吸部;51…废液罐;52…控制基板;53…控制部;54…电源单元;55…第一驱动部;56…第二驱动部;57…待机位置检测部;58…移动位置检测部;59…前方位置检测部;60…后方位置检测部;61…干扰物体检测部;62…位置调节部;63…开闭检测部;64…连结部;65…第一连结部;66…第二连结部;67…气压弹簧;68…滑动支承部;68A…支承主体部;68B…轴;68C…长孔;69…托盘;70…托盘支承部;71…主体部;71A…主体卡合部;71B…施力部件;72…定位部;73…位置变更部;73A…滑动导向部;73B…位置变更卡合部;74…伸缩部;74A…第一伸缩部;74B…第二伸缩部;75…定位基准部;99…T恤衫;99A…印刷区域;99B…非载置区域。

Claims (10)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箱体;
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
印刷部,其对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面上的介质实施印刷,
所述箱体对所述介质支承部以及所述印刷部进行收纳,
所述印刷部具有头和头移动部,所述头能够向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面上的介质喷出液体,所述头移动部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所述头具有喷嘴和喷嘴面,所述喷嘴能够喷出液体,所述喷嘴面上开口有所述喷嘴,
所述头移动部能够在移动范围内使所述头进行移动,
所述移动范围包括对置位置和避让位置,所述对置位置为所述喷嘴面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位置,所述避让位置为所述喷嘴面不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位置,
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位置调节部,所述位置调节部相对于与所述支承面交叉的交叉方向而对所述支承面的位置进行调节,
所述位置调节部在并未由所述印刷部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所述头被配置在所述避让位置处时,能够将所述支承面从所述移动范围外移动至所述移动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所述支承面露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有开闭罩,所述开闭罩能够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开闭。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维护部,所述维护部对所述头进行维护,
所述移动范围包括所述喷嘴面与所述维护部对置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维护部具有冲洗部,所述冲洗部接受从所述头被喷出的液体。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维护部具有拂拭部,所述拂拭部能够对所述喷嘴面进行拂拭。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以不在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移动部具有第一头移动部和第二头移动部,
所述第一头移动部使所述头在与所述支承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上进行移动,
所述第二头移动部使所述头在与所述支承面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进行移动。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叉方向为铅直方向,
所述位置调节部在并未由所述印刷被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所述头被配置在所述避让位置处时,相对于所述铅直方向而能够将所述支承面移动至高于所述喷嘴面的位置处。
10.一种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处理,即:
使能够在箱体的内部向被支承在支承面上的介质而从喷嘴喷出液体的头在包括所述喷嘴开口的喷嘴面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对置位置、和所述喷嘴面不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避让位置在内的移动范围内进行移动;
在并未实施印刷的情况下,当所述头被配置在所述避让位置处时,使所述支承面从所述移动范围外移动至所述移动范围内。
CN202311232138.XA 2022-09-27 2023-09-22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Pending CN1177745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53846A JP2024048024A (ja) 2022-09-27 2022-09-27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2022-153846 2022-09-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74524A true CN117774524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60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32138.XA Pending CN117774524A (zh) 2022-09-27 2023-09-22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00835A1 (zh)
JP (1) JP2024048024A (zh)
CN (1) CN11777452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00835A1 (en) 2024-03-28
JP2024048024A (ja) 2024-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99417B (zh) 布料打印、加热装置及保持构件、对布料赋予图像的方法
US6464317B2 (en) Battery powered printer capable of printing image information picked-up and stored through an electronic image pick-up device
JP2014053760A (ja) プリント装置
CN117774524A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117774525A (zh) 印刷装置
CN117774523A (zh) 印刷装置
JP2024048022A (ja) 印刷装置
JP2019147392A (ja) 描画装置、描画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3041961A (ja) 印刷装置
US20220315373A1 (en) Multifunction machine, maintenance method of multifunction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ultifunction machine
CN113710490B (zh) 印刷装置、清扫单元以及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
US20240109348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7244629B2 (ja) 供給ユニット、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824880B2 (ja) 印刷装置
JP4701908B2 (ja) 印刷装置
US20220088948A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7234696B2 (ja) 電子機器及び印刷装置
JP7133090B2 (ja) 供給ユニット、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16268744A (zh) 印刷装置
CN117799340A (zh) 印刷装置
JP2024039195A (ja) プリンタ
JP2023020094A (ja) 記録装置
JP3743511B2 (ja) キーボード収納装置
JP2024020749A (ja) ヘッドユニット
JP2023061979A (ja) 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