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51080A - 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 Google Patents

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51080A
CN117751080A CN202280053443.XA CN202280053443A CN117751080A CN 117751080 A CN117751080 A CN 117751080A CN 202280053443 A CN202280053443 A CN 202280053443A CN 117751080 A CN117751080 A CN 1177510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tube
pillar
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34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户梨香子
手塚清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51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510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9/00Closures arranged within necks or pouring openings or in discharge apertures, e.g. stoppers
    • B65D39/04Cup-shaped plugs or like hollow flanged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Protection Of Pipes Against Damage, Friction, And Corro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应对大范围且在插入到对应范围内的管中时能够适当地发挥止水功能的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多功能盖(10)构成为包括:盖头部(12);支柱(14),其从盖头部(12)向下方伸长且水平截面的外形呈圆形;环状的第一凸缘(16),其从支柱(14)的侧面向侧方突出;以及第二凸缘(18),其在比第一凸缘(16)靠下方的位置从支柱(14)的侧面向侧方突出。当多功能盖(10)安装于管(T)时,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的侧方端与管(T)的内壁(I)抵接。第二凸缘(18)随着从支柱(14)侧朝向侧方而向上侧延伸,整体呈碗形状。

Description

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抑制放入管(试管)的液体试样从管的开口向外漏出,或者为了抑制异物从管的开口混入管内,提出了以堵塞管的开口的方式安装于管的盖(栓)(例如,专利文献1~3)。
另外,以往提出了能够安装于多个直径的管上的盖(在本说明书中称为“多功能盖”)(例如非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20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882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20-36568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试管盖·凸缘塞<https://wexer-store.com/fisher_product/cap_flange_plug/165>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非专利文献1所示,存在一种多功能盖,其具备:盖头部;支柱,其从盖头部向下方(在本说明书中,上下方向是指管的伸长方向,从多功能盖观察,管侧为下侧)伸长;以及凸缘,其从支柱的侧面向侧方突出。在本说明书中,将这样的多功能盖称为“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带凸缘的多功能盖以从管的开口向管内插入支柱以及凸缘,凸缘与管的内壁抵接的姿势安装于管。
在此,有时期望一种能够应对更大范围的直径(在本说明书中称为“范围”)的带凸缘的多功能盖。例如,非专利文献1所示的带凸缘的多功能盖的范围为1mm,但有时期望一种能够应对2mm或其以上的范围的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不易实现能够应对大范围的带凸缘的多功能盖。若以适合于较宽直径的管的方式设计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则存在不适合于较窄直径的管的情况,相反,若以适合于较窄直径的管的方式设计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则存在不适合于较宽直径的管的情况。详细而言,不容易实现能够适合于范围内的大直径的管、并且能够适当地插入到范围内的小直径且在插入时不会发生意外的变形的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特别是,有时期望能够应对大范围的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即,在插入到对应范围内的任意管中时都能够适当地发挥止水功能的带凸缘的多功能盖,该止水功能是抑制放入到管中的液体试样从管的开口向外漏出的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应对大范围且在插入到对应范围内的管中时能够适当地发挥止水功能的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柱,其从盖头部朝向下方伸长,相对于伸长方向的垂直截面的外形呈圆形,且为中空,能够通过来自侧方的力而弹性变形;第一凸缘,其从所述支柱的侧面朝侧方突出并与管的内壁抵接;以及第二凸缘,其在比所述第一凸缘靠下方,从所述支柱的侧面向侧方突出并与所述管的内壁抵接,且随着从所述支柱侧朝向侧方而向上侧延伸,整体呈碗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应对大范围且在插入到对应范围内的管中时能够适当地发挥止水功能的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盖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盖的上下方向剖视图。
图3是从图2的A-A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4是从图3的B-B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是图2的区域C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的多功能盖的侧面示意图。
图7是表示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的多功能盖的侧面示意图。
图8是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的多功能盖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多功能盖的概要>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多功能盖10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中,在多功能盖10的下方示出管T。而且,图2是多功能盖10的上下方向剖视图。如上所述,在本说明书中,将管T的伸长方向记载为上下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记载为水平方向。多功能盖10构成为包括盖头部12、从盖头部12向下方伸长的支柱14、从支柱14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第一凸缘16、以及在比第一凸缘16靠下方的位置从支柱14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第二凸缘18。
多功能盖10是以堵塞向上方开口的管T的开口部O的方式安装于管T的盖。具体而言,通过将支柱14、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从开口部O插入管T内,从而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管T。在安装状态下,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的前端与管T的内壁I抵接。另外,在安装状态下,盖头部12不插入管T内,盖头部12的下表面12a与管T的上表面U抵接。
多功能盖10能够安装于多个直径的管T,具体而言,能够安装于从预定的最小直径到最大直径的范围的管T。特别是,根据后述的特征,多功能盖10适合于大范围(例如,2mm或以上)的管T。
这样,多功能盖10是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根据以下说明的特征,多功能盖10在安装于对应范围内的管T时,(特别是,第一凸缘16)能够通过以适当的形状变形而采取适当的姿势。另外,通过以下说明的特征,多功能盖10通过(特别是,第二凸缘18)以适当的形状变形,从而能够适当地发挥抑制放入管T的液体试样从开口部O向外漏出的止水功能。另外,通过以下说明的特征,多功能盖10抑制了插入到管T内的多功能盖10向上方浮起的浮起。并且,通过以下说明的特征,多功能盖10降低了为了将支柱14、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插入管T内所需要的力亦即插入力。
<多功能盖的各部分的结构的详细情况>
<<盖头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头部12的外形为圆柱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作为机械装置的机械手,进行多功能盖10向管T的安装以及多功能盖10从管T的拆卸。具体而言,通过机械手所具有的多个爪把持盖头部12的侧面12b,将支柱14、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从开口部O插入管T内,由此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管T。另外,机械手的多个爪把持侧面12b,一边以在水平面上使盖头部12旋转的方式扭转一边将多功能盖10向上方拔出,由此将多功能盖10从管T取下。此外,盖头部12的形状只要能够通过机械手把持侧面12b,则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在通过机械手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管T的情况下,多功能盖10通过机械手对管T的压入力存在极限。因此,在通过机械手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管T的情况下,降低多功能盖10对管T的插入力与人安装的情况相比更有意义。并且,与人相比,机械手在插入时无法进行细致的控制的情况较多。因此,在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管T时,进行设想外的变形而不会成为不适当的姿势,与人安装的情况相比也更加有意义。在多功能盖10以不适当的姿势安装于管T的情况下,在取下多功能盖10时,也考虑机械手无法适当地把持盖头部12的侧面12b的情况。
<<支柱>>
支柱14是从盖头部12朝向下方伸长的部件。支柱14发挥作为第一凸缘16和第二凸缘18的基部(基座)的功能。支柱14的相对于伸长方向(上下方向)的垂直截面(即,水平截面)的外形为圆形。支柱14的直径比较大,为对应管的直径的70~86%程度的直径。
支柱14可以由软质、容易变形且具有耐水性的材质形成。例如,支柱14由高分子化合物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14由LDPE(Low Density Polyethylene;低密度聚乙烯)形成。支柱14由上述材料形成,由此支柱14能够通过来自侧方的力而弹性变形。具体而言,支柱14能够通过来自侧方的力而以水平截面成为椭圆形的方式弹性变形。
支柱14可以具有内部空间14a。即,支柱14可以是中空的。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14为中空,且具有向下方开放的形状。因此,支柱14为圆筒形状。如图2所示,在盖头部12的径向中央部形成有向下方开放的内部空间12c,内部空间12c与支柱14的内部空间14a连通,形成向下方开放的一个空间。
支柱14的侧壁14b的厚度可以是几毫米以下程度的薄壁。例如,侧壁14b可以为1.0mm以下,优选为0.5mm左右。另外,侧壁14b可以越接近下端侧越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侧壁14b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支柱14的侧方以及下方的斜面14c,通过斜面14c,侧壁14b的壁厚随着接近侧壁14b的下端部而逐渐变薄。
另一方面,作为侧壁14b的盖头部12侧端部的根部分14d,换言之,作为盖头部12与支柱14的连接部分的根部分14d比侧壁14b的其他部分厚。由此,在卸下多功能盖10时,在机械手扭转盖头部12时,通过抑制根部分14d的变形,更容易卸下多功能盖10。或者,在拆卸多功能盖10时降低根部分14d破损的可能性。
<<第一凸缘>>
第一凸缘16是从支柱14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部件。第一凸缘16能够通过与支柱14一体成型而形成。因此,第一凸缘16也由软质、容易变形且具有耐水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LDPE形成。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缘16为平板状,设置为从支柱14向大致水平方向突出。另外,第一凸缘16遍及支柱14的整周从支柱14向侧方突出,其外形在俯视时为圆形。因此,第一凸缘16整体呈平板环状的形状。
图3是从图2的A-A方向观察的剖视图(第一凸缘16的俯视图)。第一凸缘16具有以沿其径向延伸的方式切口并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狭缝30。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30在俯视时为越靠第一凸缘16的径向外侧其宽度越宽的形状。
狭缝30可以沿着第一凸缘16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多个。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第一凸缘16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两个狭缝30。当然,也可以沿着第一凸缘16的周向等间隔地设置三个以上的狭缝30。
图4是从图3的B-B方向观察的剖视图(第一凸缘16的侧视图)。狭缝30可以设置为沿侧视时不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即,如图4所示,在狭缝30的延伸方向S与上下方向V之间具有角度θ(θ≠0°)即可。换言之,相互对置的狭缝30的内侧面30a形成为与上下方向不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θ为45°。
图5是图2的区域C的放大图。可以在支柱14的侧面(侧壁14b的外侧面)且与第一凸缘16的连接位置的上侧相邻的位置设置沿着支柱14的周向的槽32。
另外,第一凸缘16的侧方外侧面16a可以成为在自然状态(外力未施加于第一凸缘16的状态)下朝向侧方以及下方的斜面。
另外,第一凸缘16的直径L1可以比第二凸缘18的直径L2大。特别是,在安装状态下插入管T的内部的部分(支柱14、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中,第一凸缘16成为直径最大的部件。另外,本说明书中的第一凸缘16的直径L1是从支柱14的外侧面到第一凸缘16的侧方侧端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第二凸缘18的直径L2是从支柱14的外侧面到第二凸缘18的侧方侧端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第一凸缘16的直径L1以及第二凸缘18的直径L2分别在支柱14的整周上均匀。
<<第二凸缘>>
第二凸缘18是在第一凸缘16的下方从支柱14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部件。第二凸缘18也与第一凸缘16同样,能够通过与支柱14一体成型而形成。因此,第二凸缘18也由软质且容易变形的具有耐水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LDPE形成。
如图5所示,第二凸缘18具有随着从支柱14侧朝向侧方而向上侧延伸的形状。与第一凸缘16同样地,第二凸缘18也遍及支柱14的整周地从支柱14向侧方突出,其外形在俯视时为圆形。因此,第二凸缘18整体呈碗形状。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缘18具有支柱14侧的部分即内周部40、以及比内周部40靠侧方侧的部分即外周部42。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部40在径向截面中从支柱14朝向比水平方向稍微朝向上方的第一方向D1向侧方伸长。此外,内周部40伸长的第一方向D1也可以是水平方向。外周部42与内周部40的侧方端连接,在径向截面中,朝向第二方向D2向侧方伸长。外周部42伸长的第二方向D2是相对于内周部40的伸长方向即第一方向D1向上侧弯折的方向。即,第二方向D2是比第一方向D1更朝向上侧的方向。因此,可以说外周部42与内周部40相比更容易以向上方位移的方式变形。
外周部42的侧方外侧面42a(换言之,第二凸缘18的侧方外侧面)可以是在自然状态(外力未施加于第二凸缘18的状态)下与上下方向平行的面。另外,可以在外周部42的前端部(换言之,第二凸缘18的前端部)形成有与侧方外侧面42a的上侧连通且朝向侧方以及上方的斜面42b。
第二凸缘18的直径L2比多功能盖10所对应的最大直径的管T(在本说明书中称为“对应最大直径管”)的直径稍大。例如,直径L2比对应最大直径管的直径大0.1mm左右。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凸缘16的直径L1比第二凸缘18的直径L2大,所以当然第一凸缘16的直径L1也比对应最大直径管的直径大。
另外,内周部40的直径L3可以小于多功能盖10所对应的最小直径的管T(在本说明书中称为“对应最小直径管”)的直径。此外,内周部40的直径L3是从支柱14的外侧面到内周部40的侧方侧端点(与外周部42的连接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内周部40的直径L3也在支柱14的整周上均匀。
以下,参照图6和图7以及适当参照图1~图5,对上述多功能盖10的各部分的作用(多功能盖10发挥的各功能)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多功能盖10的侧面示意图,图7是表示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多功能盖10的侧面示意图。
以下,对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和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的多功能盖10的各部分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此,即使在观察相同的功能的情况下,在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和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有时多功能盖10的各部分的作用不同。在此情况下,应理解为,随着安装有多功能盖10的管T的直径从对应最大直径朝向对应最小直径变小,多功能盖10的各部的作用从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下的作用朝向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的作用逐渐变化。
<多功能盖的作用(姿势保持功能)>
<<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
如上所述,第一凸缘16的直径L1以及第二凸缘18的直径L2均大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直径。因此,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下(参照图6),第一凸缘16的侧方端(侧方外侧面16a)以及第二凸缘18的侧方端(侧方外侧面42a)双方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内壁I抵接。由此,多功能盖10的姿势被保持。
假设在多功能盖10仅具有第二凸缘18的情况下(没有第一凸缘16的情况下),有时多功能盖10以第二凸缘18与内壁I的抵接位置为支点(按照杠杆的要领)相对于管T移动以使盖头部12向侧方位移,无法保持多功能盖10的姿势。在本实施方式中,多功能盖10不仅具有第二凸缘18,还具有第一凸缘16,该两个凸缘与内壁I抵接。因此,以第二凸缘18为支点的上述多功能盖10的动作通过第一凸缘16与内壁I抵接而被抑制。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缘16的直径L1比第二凸缘18的直径L2大(参照图5)。由此,第一凸缘16能够更强地抑制以第二凸缘18与内壁I的抵接位置为支点的多功能盖10的姿势变动。
这样,第一凸缘16通过与第二凸缘18的协作,发挥保持多功能盖10相对于管T的姿势的姿势保持功能。
<<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
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参照图7),与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相同,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与内壁I抵接,因此通过上述的原理保持多功能盖10的姿势。即,在该情况下,第一凸缘16通过与第二凸缘18的协作,发挥保持多功能盖10相对于管T的姿势的姿势保持功能。
另一方面,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假设第一凸缘16进行设想外的变形,则第一凸缘16的至少一部分无法适当地与内壁I抵接,可能无法保持多功能盖10的姿势。在此,如图7所示,关于第一凸缘16的设想的变形是指在第一凸缘16的周向整体上,与根部分(支柱14侧)相比侧端部分成为上侧的变形(将其称为“上方变形”)。在第一凸缘16的至少一部分中,与根部分相比侧端部分成为下方的变形(将其称为“下方变形”)成为设想外的变形。
当第一凸缘16插入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时,第一凸缘16由于从内壁I受到的力而变形。在此,如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那样,在支柱14与内壁I之间只有狭窄的空间的情况下,有时在第一凸缘16的周向上产生第一凸缘16的位移的褶皱。假设在第一凸缘16未设置狭缝30的情况下,无法吸收第一凸缘16的周向上的位移的褶皱,有可能在第一凸缘16的一部分意外地产生下方变形。在此情况下,在侧视时,第一凸缘16的侧方端成为极端地起伏那样的形状,可能产生第一凸缘16的侧方端无法适当地与内壁I抵接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于第一凸缘16的狭缝30(参照图3)闭合(相互对置的狭缝30的内侧面30a(参照图4)向接近的方向移动),能够吸收第一凸缘16的周向上的位移的褶皱。换言之,狭缝30作为第一凸缘16的周向上的位移的退避场所发挥作用。狭缝30闭合而吸收第一凸缘16的周向上的位移的褶皱,由此抑制第一凸缘16的设想外的变形。这样,通过狭缝30的作用,能够发挥基于第一凸缘16的姿势保持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柱14的侧面且与第一凸缘16的连接位置的上侧相邻的位置设置有槽32。槽32发挥辅助(促进)第一凸缘16的上方变形的功能。即,通过槽32抑制第一凸缘16的至少一部分进行下方变形。这样,通过槽32的作用,也能够发挥基于第一凸缘16的姿势保持功能。
<多功能盖的作用(止水功能)>
<<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
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下,第二凸缘18主要发挥止水功能。如上所述,第二凸缘18的直径L2比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直径稍大。因此,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下,其侧方端遍及第二凸缘18的周向整体地与内壁I抵接。由此,抑制放入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液体试样的泄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缘18的直径L2比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直径大0.1mm,但这是用于发挥止水功能的最低限度的大小。但是,用于发挥止水功能的最低限度的大小能够根据第二凸缘18的材质等而变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缘18的侧方外侧面42a在自然状态下成为与上下方向平行的面。由于第二凸缘18的直径L2是比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直径稍大的程度,因此即使第二凸缘18插入到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第二凸缘18也不会变形那么多,侧方外侧面42a与内壁I抵接。即,侧方外侧面42a与内壁I以大致平行的状态相互抵接,能够扩大侧方外侧面42a与内壁I的接触面积。由此,基于第二凸缘18的止水性能提高。详细而言,从侧方外侧面42a与内壁I的间隙漏出的液体试样的量减少。
另外,通过盖头部12的下表面12a与管T的上表面U抵接(参照图1),也能够发挥止水功能。
<<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
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主要是第二凸缘18发挥止水功能,但假设在第二凸缘18无法完全防止液体试样的泄漏的情况下,第一凸缘16也发挥辅助的止水功能。
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与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相同,第二凸缘18与内壁I抵接,从而通过上述的原理发挥止水功能。
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假设第二凸缘18发生设想外的变形,则第二凸缘18的至少一部分无法适当地与内壁I抵接,可能无法适当地发挥止水功能。在此,如图7所示,关于第二凸缘18的设想的变形是指遍及第二凸缘18的周向整体的上方变形。第二凸缘18的至少一部分的下方变形成为设想外的变形。
首先,第二凸缘18整体呈碗形状,由此能够抑制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的第二凸缘18的设想外的变形。即,第二凸缘18在自然状态下具有随着朝向侧方而向上侧延伸的形状,因此在第二凸缘18从上方进入开口部O时,抑制第二凸缘18向下方变形。
图8是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多功能盖10的仰视图。若第二凸缘18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内壁I受力而变形,则该力传递至支柱14,支柱14也受到来自侧方的力。若中空即支柱14受到来自侧方的力,则如图8所示,弹性变形为水平截面形状成为椭圆形状。该支柱14的弹性变形抑制第二凸缘18的设想外的变形。
具体而言,假设在支柱14不变形的情况下,在仅支柱14的外侧面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内壁I之间的空间作为收纳第二凸缘18的空间不充分的情况下,有时第二凸缘18被强行压入该空间,由此第二凸缘18发生设想外的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14弹性变形,对于其周向的一部分,支柱14与内壁I之间的空间被扩大。即,沿着周向,从支柱14到内壁I的距离产生差异。由此,沿着周向,第二凸缘18的倾斜也产生差异,第二凸缘18能够在上下方向上退避。更详细而言,第二凸缘18中的比外周部42难以进行上方变形的内周部40随着支柱14的弹性变形而变形(当然,内周部40也能够通过来自内壁I的力而进行上方变形),具体而言,支柱14在其周向上的一部分(在图8的例子中为支柱14的上侧以及下侧)以向径向中心侧位移的方式变形,由此,如上所述,外周部42能够在上下方向上退避,外周部42的设想外的变形得到抑制。此外,如图7所示,伴随着支柱14的弹性变形,在侧视时,第二凸缘18的侧端部稍微起伏,但这是设想内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14具有向下方开放的形状。由此,可以说支柱14的下侧比其上侧容易弹性变形。第二凸缘18位于支柱14的下侧,至少位于比第一凸缘16靠下方,因此可以说支柱14具有向下方开放的形状,由此支柱14在第二凸缘18的附近容易弹性变形。由此,进一步抑制第二凸缘18的设想外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14的侧壁14b越接近下端侧越薄。由此,也可以说支柱14的下侧比其上侧容易弹性变形。这样,侧壁14b越接近下端侧越薄,由此进一步抑制第二凸缘18的设想外的变形。
如上所述,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第二凸缘18的设想外的变形,从而适当地发挥基于第二凸缘18的止水功能。
如上所述,当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时,在设置于第一凸缘16的狭缝30闭合的基础上,第一凸缘16的侧端部与内壁I抵接。由此,第一凸缘16也辅助性地发挥止水功能。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30设置为在侧视观察时沿不是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方向延伸。由此,在狭缝30闭合时,内侧面30a(参照图4)彼此的抵接面在侧视时相对于上下方向具有角度。因此,该液体试样至少沿上下方向流过内侧面30a彼此的抵接面的间隙。换言之,为了使液体试样向第一凸缘16的上方漏出,液体试样必须沿相对于上下方向具有角度的倾斜方向在内侧面30a彼此的抵接面的间隙前进。这样,与至少狭缝30设置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通过将狭缝30设置为沿不是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的方向延伸,由此提高基于第一凸缘16的止水性能。
另外,通过盖头部12的下表面12a与管T的上表面U抵接,也能够发挥止水功能。
<多功能盖的作用(上浮防止功能)>
有时安装于管T的多功能盖10会浮起。作为其主要原因,存在如下情况:在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管T时,多功能盖10(特别是第一凸缘16或第二凸缘18)发生设想外的变形,从而第一凸缘16或第二凸缘18推回内壁I,从而对多功能盖10施加向上方的力。或者,作为浮起的主要原因,也有通过在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管T时空气在管T内被压缩而密闭从而可能产生的由压缩空气引起的内压。并且,在管T的开口部O附近设置有圆锥的情况下,该圆锥也可能成为浮起的主要原因。
<<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
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下,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的变形量不那么大,因此引起由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的设想外的变形引起的浮起的可能性低。在此情况下,由压缩空气引起的内压成为浮起的主要原因。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柱14具有内部空间14a(中空),且向下方开放(参照图2)。因此,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时,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内的空间与内部空间14a连通。即,在安装了多功能盖10时,与至少支柱14不向下方开放的情况相比,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内的空间的体积增加。由此,与至少支柱14不向下方开放的情况相比,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内压降低,多功能盖10的浮起被抑制。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盖头部12也具有内部空间12c,内部空间12c与支柱14的内部空间14a连通。由此,在安装了多功能盖10时,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内的空间的体积进一步增加内部空间12c的量,因此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内压进一步降低,进一步抑制多功能盖10的浮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缘16的侧方外侧面16a成为在自然状态下朝向侧方以及下方的斜面。当第一凸缘16插入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时,第一凸缘16的侧方端与内壁I抵接,从而该侧方端稍微向上侧位移。通过该位移,侧方外侧面16a与内壁I以大致平行的状态相互抵接,能够进一步扩大侧方外侧面16a与内壁I的接触面积。由此,侧方外侧面16a与内壁I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多功能盖10的浮起被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缘18的侧方外侧面42a在自然状态下成为与上下方向平行的面,如上所述,当第二凸缘18插入到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时,侧方外侧面42a与内壁I以大致平行的状态相互抵接。由此,侧方外侧面42a与内壁I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多功能盖10的浮起被抑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凸缘18的前端部形成有与侧方外侧面42a的上侧连通且朝向侧方以及上方的斜面42b(参照图5)。在管T中,有时设置有从内壁I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有时也是遍及管T的内壁I的整周延伸的突条部。通过在第二凸缘18设置斜面42b,第二凸缘18的侧方端更容易钩挂于设置于内壁I的突出部。通过第二凸缘18钩挂于突出部,从而抑制多功能盖10的浮起。
<<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
在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的设想外的变形、以及由压缩空气引起的内压成为浮起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压缩空气的内压,通过支柱14的内部空间14a以及盖头部12的内部空间12c,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内的空间的体积增加,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内压降低,多功能盖10的浮起被抑制,这与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大直径管Tmax的情况相同。
对于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的设想外的变形,如在姿势保持功能以及止水功能的说明中叙述那样,关于第一凸缘16,通过狭缝30或槽32的作用来抑制其设想外的变形,关于第二凸缘18,通过整体呈碗形状或支柱14的弹性变形来抑制其设想外的变形。这样,通过抑制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的设想外的变形,从而抑制多功能盖10的浮起。
<多功能盖的作用(插入力降低)>
在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管T(将支柱14、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插入于管T内)时插入力成为问题的情况主要是在直径比较小的管T安装多功能盖10的情况。因此,其中,对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进行说明。
多功能盖10的插入力由第一凸缘16以及第二凸缘18的变形的容易度决定。
关于第一凸缘16,通过狭缝30的作用,抑制设想外的变形,并且更容易变形。即,通过狭缝30来降低多功能盖10的插入力。另外,槽32促进第一凸缘16的上方变形。即,通过槽32,第一凸缘16容易变形,因此通过槽32也能够降低多功能盖10的插入力。
第二凸缘18的内周部40由于其伸长方向而难以比外周部42进行上方变形。因此,为了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如果需要使内周部40向上方大幅变形,则可以说需要较大的插入力。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缘18的内周部40的直径L3(参照图5)比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直径小。因此,即使在第二凸缘18插入到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情况下,内周部40也不会到达内壁I,内周部40不会大幅进行上方变形,也能够将多功能盖10安装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这样,通过使内周部40的直径L3小于对应最小直径管Tmin的直径,也能够降低多功能盖10的插入力。
<多功能盖的作用(其他功能)>
多功能盖10通过具有上述的构造,还发挥上述的功能以外的功能。例如,多功能盖10发挥在俯视时使多功能盖10靠近管T的中央的定心功能。具体而言,第二凸缘18整体具有碗形状,从而发挥定心功能。详细而言,若第二凸缘18以中心偏移的状态从开口部O插入管T内,则第二凸缘18的下表面与开口部O的边缘抵接。此时,由于第二凸缘18具有碗形状,因此第二凸缘18受到从开口部O的边缘朝向管T的中心侧的力。通过该力,多功能盖10靠近管T的中心侧。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多功能盖10所具有的各种结构,抑制了多功能盖10的设想外的变形。这发挥了吸收由多功能盖10的个体差异间的尺寸偏差引起的多功能盖10的变形的个体差异的个体差异抑制功能。例如,通过在第一凸缘16设置有狭缝30,即使第一凸缘16的直径L1的尺寸多少存在偏差,无论哪个多功能盖10都能够使第一凸缘16进行设想内的变形。关于第二凸缘18,第二凸缘18也具有上述的形状,且与支柱14连动地变形,由此即使第二凸缘18的直径L2的尺寸多少存在偏差,无论哪个多功能盖10都能够使第二凸缘18进行设想内的变形。
以上,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0—多功能盖;12—盖头部;14—支柱;16—第一凸缘;18—第二凸缘;30—狭缝;32—槽;40—内周部;42—外周部。

Claims (7)

1.一种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柱,其从盖头部朝向下方伸长,相对于伸长方向的垂直截面的外形呈圆形,且为中空,能够通过来自侧方的力而弹性变形;
第一凸缘,其从所述支柱的侧面向侧方突出并与管的内壁抵接;以及
第二凸缘,其在比所述第一凸缘靠下方,从所述支柱的侧面朝侧方突出并与所述管的内壁抵接,且随着从所述支柱侧朝向侧方而向上侧延伸,整体呈碗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具有向下方开放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的侧壁越接近下端侧越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缘具有作为所述支柱侧的部分的内周部、以及作为比所述内周部靠侧方侧的部分的外周部,
所述内周部在径向截面中沿第一方向伸长,
所述外周部在径向截面中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上侧弯折的第二方向伸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部的侧方外侧面是在自然状态下与上下方向平行的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周部的前端部形成有斜面,该斜面与所述侧方外侧面的上侧连通且朝向侧方及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凸缘发挥抑制注入到所述管的试样泄漏的止水功能。
CN202280053443.XA 2021-11-19 2022-08-29 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Pending CN1177510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8945A JP2023075807A (ja) 2021-11-19 2021-11-19 チューブ用フランジ付きマルチキャップ
JP2021-188945 2021-11-19
PCT/JP2022/032405 WO2023089900A1 (ja) 2021-11-19 2022-08-29 チューブ用フランジ付きマルチキャッ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51080A true CN117751080A (zh) 2024-03-22

Family

ID=86396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3443.XA Pending CN117751080A (zh) 2021-11-19 2022-08-29 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5807A (zh)
CN (1) CN117751080A (zh)
WO (1) WO20230899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8150A (en) * 1999-01-27 2000-05-30 Coulter International Corp. Enclosure cap for multiple piercing
JP2004189265A (ja) * 2002-12-10 2004-07-08 Teruaki Ito チューブ形検体容器用の栓
JP2009001289A (ja) * 2007-06-19 2009-01-08 Kobe Bio Robotix Kk 蓋を有する容器および蓋着脱システム
EP2485958A2 (en) * 2009-10-09 2012-08-15 Qiagen Closure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DE102011000216A1 (de) * 2011-01-19 2012-07-19 Stiwa Holding Gmbh Universelle Verschluss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89900A1 (ja) 2023-05-25
JP2023075807A (ja) 2023-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22336B2 (ja) ホールプラグ
JP5775059B2 (ja) ピペットチップ
WO2008026471A1 (en) Bottle container with handle
CN106715177B (zh) 用于排气阀的加重挡板和花键孔板
US20180316166A1 (en) Wire harness protector
JP2011506218A (ja) バイアルキャップ187
KR102574134B1 (ko) 액체 재료 저류 용기용 덮개 및 액체 재료 저류 용기
JP4902820B1 (ja) 容器のキャップ構造
CN117751080A (zh) 管用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CN117794827A (zh) 管用附带凸缘的多功能盖
CN112599899A (zh) 顶盖结构及电池
JP4889098B2 (ja) 液体収納容器
CN210734995U (zh) 粉末容器的密封盖
WO2015064596A1 (ja) 点眼用容器
JP6357605B1 (ja) 容器用のキャップ
JP4206893B2 (ja) 燃料タンク装置
JP5024988B2 (ja) 内視鏡の鉗子栓
JP4725880B2 (ja) 合成樹脂製ブロー成形容器。
JP3999248B2 (ja) エアゾール容器用キャップ
JP5137450B2 (ja) 容器
KR200362321Y1 (ko) 샤프펜슬용 캡
JP6007890B2 (ja) 容器用口栓及び液体用容器
JP5634094B2 (ja) 鉛蓄電池用液口栓
JP2013133103A (ja) 容器のキャップ構造
EP4082932A1 (en) Application contai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