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5128A -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15128A
CN117715128A CN202211105554.9A CN202211105554A CN117715128A CN 117715128 A CN117715128 A CN 117715128A CN 202211105554 A CN202211105554 A CN 202211105554A CN 117715128 A CN117715128 A CN 1177151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target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candid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055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健之
姜大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0555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1512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15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151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和/或,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和/或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切换目标执行所述感知测量,和/或通知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参与所述感知测量。

Description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基于低功耗反向散射设备(例如射频识别标签(RFIDtag)或者反向散射标签(Backscatter tag))进行无线感知,是通感一体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场景。
这样,对于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通感一体化的技术,如何实现感知节点、反向散射设备的切换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能够实现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通感一体化中的感知节点和/或反向散射设备的切换。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和/或,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和/或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切换目标执行所述感知测量,和/或通知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参与所述感知测量。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方式切换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和/或,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和/或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第一处理模块,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切换目标执行所述感知测量,和/或通知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参与所述感知测量。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方式切换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包括:
第三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切换请求信息,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方式切换装置,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切换请求信息,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
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和/或,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和/或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切换目标执行所述感知测量,和/或通知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参与所述感知测量;
或者,
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反向散射设备,该反向散射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反向散射设备,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接收第一设备发送切换请求信息,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方式切换系统,包括:通信设备及反向散射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可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可用于执行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存储介质中,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根据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反馈的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的应答信息,选择待切换的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并向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从而实现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中,目标感知方式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3是通感一体化场景示意图之一;
图4是通感一体化场景示意图之二;
图5是通感一体化场景示意图之三;
图6是通感一体化场景示意图之四;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方式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方式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感知方式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所区别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但是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NR系统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th Generation,6G)通信系统。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11和网络侧设备12。其中,终端1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或称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掌上电脑、上网本、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Computer,UMPC)、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机器人、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Device)、车载设备(VUE)、行人终端(PUE)、智能家居(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家居设备,如冰箱、电视、洗衣机或者家具等)、游戏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终端侧设备,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智能眼镜、智能首饰(智能手镯、智能手链、智能戒指、智能项链、智能脚镯、智能脚链等)、智能腕带、智能服装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11的具体类型。网络侧设备12可以包括接入网设备或核心网设备,其中,接入网设备也可以称为无线接入网设备、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接入网功能或无线接入网单元。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基站、WLAN接入点或WiFi节点等,基站可被称为节点B、演进节点B(eNB)、接入点、基收发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基本服务集(BasicService Set,BSS)、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ESS)、家用B节点、家用演进型B节点、发送接收点(Transmitting Receiving Point,TRP)或所述领域中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所述基站不限于特定技术词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系统中的基站为例进行介绍,并不限定基站的具体类型。核心网设备可以包含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一项:核心网节点、核心网功能、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Entity,MME)、接入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用户平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单元(Policy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边缘应用服务发现功能(Edge ApplicationServer Discovery Function,EASDF)、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统一数据仓储(Unified Data Repository,UDR)、归属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Server,HSS)、集中式网络配置(Centralized network configuration,CNC)、网络存储功能(Network Repository Function,NRF),网络开放功能(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EF)、本地NEF(Local NEF,或L-NEF)、绑定支持功能(Binding Support Function,BSF)、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系统中的核心网设备为例进行介绍,并不限定核心网设备的具体类型。
为了方便理解,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说明:
一、通信感知一体化/通感一体化
无线通信和雷达传感(Communication&Sensing,C&S)一直在并行发展,但交集有限。它们在信号处理算法、设备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系统架构方面都有很多共性。近年来,传统雷达正朝着更通用的无线感知方向发展。无线感知可广泛地指从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中检索信息。对于感知目标位置相关的无线感知,可以通过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对目标信号反射时延、到达角、离开角、多普勒等动力学参数进行估计;对于感知目标物理特征,可以通过对设备/对象/活动的固有信号模式进行测量来实现。两种感知方式可以分别称为感知参数估计以及模式识别。在这个意义上,无线感知是指使用无线电信号的更通用的传感技术和应用。
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有潜力将无线感知集成到移动网络中,这里称之为感知移动网络(Perceptive Mobile Networks,PMNs)。感知移动网络能够同时提供通信和无线感知服务,并且由于其较大的宽带覆盖范围和强大的基础设施,有望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无线传感解决方案。感知移动网络可以广泛应用于交通、通信、能源、精准农业和安全领域的通信和传感。它还可以为现有的传感器网络提供互补的传感能力,具有独特的昼夜操作功能,能够穿透雾、树叶甚至固体物体。
二、低功耗反向散射通信
目前,点对点反向散射(Backscatter,BSC)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应用中,无源RFID标签(tag)可以向近场(通常是几厘米~一米)询问的阅读器(reader)报告ID。在早期阶段,物联网主要由用于物流和库存管理的RFID设备组成。然而,未来6G物联网预计将连接数百亿设备,完成更复杂、更多功能的任务,并产生全球范围的影响。这要求物联网节点之间的通信能力和范围(数十米)远超出原始RFID,即仅支持在数米范围内突发和低速率(仅传输预先写入的若干字节的ID序列)。传统的RFID通信距离在m量级,而下一代BSC通信距离一般有望达到km量级;传统的RFID采用二进制调制,通信速率一般不大于640Kbps;下一代BSC可采用高阶调制,通信速率至少能达到10Mbps,甚至是2Gbps。基于现有的BSC理论,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如小蜂窝网络、全双工、多天线通信、大规模访问和无线功率传输,以及微型无线电(如按钮大小的无线电)和低功耗电子设备制造,上述目标得以实现。
反向散射通信是指反向散射通信设备利用其它设备或者环境中的射频信号进行信号调制来传输自己信息。反向散射通信设备,可以是
-传统RFID中的反向散射通信设备,一般是一个tag,属于无源IoT设备(Passive-IoT),
-半无源(semi-passive)的tag,这类tag的下行接收或者上行反射具备一定的放大能力;
-具备主动发送能力的tag(active tag),这类终端可以不依赖对入射信号的反射向reader发送信息。
一种简单的实现方式为,tag需要发送‘1’时,tag对入射载波信号进行反射,tag需要发送‘0’时不进行反射。
反向散射通信设备通过调节其内部阻抗来控制电路的反射系数Г,从而改变入射信号的幅度、频率、相位等,实现信号的调制。
三、基于反向散射设备(tag)的感知
通感一体化能够催生出一系列6G新应用,基于低功耗通信设备的通感一体化也将成为6G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基于RFID以及反向散射通信技术的无线感知,相比于设备解耦(Device-free)的无线感知,在实现基本的感知功能同时,还能够获取额外的感知目标信息,从而有望进一步增强感知/通感一体化性能。由于RFID和backscatter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利于大规模部署的优势,基于RFID/backscatter的感知以及通感一体化有望在6G中获得广泛应用。例如,在车联网中具有感知功能的路边单元(Roadside Unit,RSU)可通过自发自收通感一体化信号,与道路行驶车辆通信,同时完成车辆定位、测速、轨迹追踪。当车辆上安装了RFID或者backscatter tag,tag能够额外提供车辆ID、车辆当前状态等辅助信息。RSU通过接收tag的反射信号,在实现高精度的车辆定位、测速、轨迹追踪同时,还能够精确识别、区分道路上的不同车辆,拓展了感知能力。
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基于RFID的无线感知研究。比如,通过在医院打点滴场所对点滴盒添加tag,能够实现同时对多个病人的点滴速度实时监测。利用在感知目标周围部署多个低成本tag,能够实现目标朝向识别、目标材料识别以及截面成像等等。Backscatter相比于目前广泛商用的RFID,能够提供更高的通信速率和更大的通信距离。因此,未来基于backscatter的无线感知有望成为通感一体化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四、NR通信切换
切换是连接状态下终端的移动触发,切换的基本目标:指示UE可与比当前服务小区信道质量更好的小区通信;为UE提供连续的无中断的通信服务,有效防止由于小区的信号质量变差造成的掉话。为了克服端到端的切换时延问题,提升切换成功率,通信切换技术提出了条件切换(Conditional Handover,CHO)的功能。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一些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包括:
步骤201,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和/或,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这里,第二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至少一个第一候选节点),用以确定至少一个候选感知节点(至少一个第二候选节点)。第三设备为至少一个备选反向散射设备(至少一个第一候选反向散射设备),即,用以确定至少一个候选反向散射设备(至少一个第二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即第一请求信息。第一设备向第三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即第二请求信息。
步骤202,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和/或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这里,第二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即第一应答信息。第三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即第二应答信息。
步骤203,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
这里,第一切换目标即切换的目标感知节点,第二切换目标即切换的目标反向散射设备。
步骤204,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切换目标执行所述感知测量,和/或通知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参与所述感知测量。
这里,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发送的切换命令,即第一切换命令。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的切换命令,即第二切换命令。
如此,第一设备根据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反馈的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的应答信息,选择待切换的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并向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从而实现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中,目标感知方式的切换。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第四设备和/或第五设备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感知节点通过反向散射设备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时使用的感知参数配置;所述第四设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中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的设备,所述第五设备包括所述第三设备中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的设备。
这里,第一参数配置信息用于第四设备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还可以用于第五设备参与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第四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进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能够得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第五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参与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由感知测量执行端获得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基于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所得的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具体的,可以是第四设备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所得的,也可以是第五设备基于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参与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由该感知测量的执行端获得的。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和所述目标感知方式,从所述第四设备中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从所述第五设备中确定第二切换目标。
如此,第一设备通过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使得候选感知节点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参与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继而第一设备能够获取到对应的感知测量结果信息,从候选感知节点中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从候选反向散射设备中确定第二切换目标,即确定切换目标,在后续完成目标感知方式的切换。
可选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可以包括感知节点使用的感知参数配置,以便候选感知节点或目标感知节点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第一参数配置信息也可以包括反向散射设备使用的感知参数配置,以便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或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参与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需要知道的是,对应于目标感知方式为第一感知方式的候选感知节点,若候选感知节点发送第一信号,则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发送第一信号相关的感知参数配置;若候选感知节点接收第一信号,则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接收第一信号相关的感知参数配置。对应于目标感知方式为第二感知方式的候选感知节点,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发送第一信号相关的感知参数配置,接收第一信号相关的感知参数配置。
可选地,感知节点也可以称为参与感知的节点。移动通信网络中,基站(包括基站上的某1个或多个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包括UE上1个或多个子阵列/面板(Panel)),可以作为参与感知/通感一体化业务的感知节点。典型的UE包括手机终端、便携平板电脑等。在有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无线感知中,反向散射设备可能是与感知目标耦合的,即反向散射设备可能是安装在感知目标上的;也有可能反向散射设备与感知目标解耦,即反向散射设备部署在感知目标周围的环境中。
可选地,将切换前的感知节点称为源节点或源感知节点,切换后的感知节点称为目标节点或目标感知节点,可能被选为目标节点的节点称为候选节点或候选感知节点。同样的,将切换前的反向散射设备称为源反向散射设备,切换后的反向散射设备称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可能被选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的反向散射设备称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其中,作为一可选实施例,第一设备可以是基站,也可以是UE,还可以是核心网中的设备,例如感知功能网元(Sensing Function,SF)、AMF、核心网中的感知应用服务器等。当然,该第一设备可以是源感知节点。
可选地,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包括以下之一:
第一感知方式,所述第一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不同;
第二感知方式,所述第二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用于对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且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反向散射设备反射,到达第一信号接收端。
这里,感知节点间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可以实现对某个区域或者某个实体目标(感知目标)进行感知。所述第一信号可以是不包含传输信息的信号,如现有的LTE/NR同步和参考信号,包括同步信号和物理广播信道(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PBCHBlock,SSB)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CSI-RS)、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定位参考信号(Positioning ReferenceSignal,PRS)、相位追踪参考信号(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PTRS)等;也可以是雷达常用的单频连续波(Continuous Wave,CW)、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W,FMCW),以及超宽带高斯脉冲等;还可以是新设计的专用信号,具有良好的相关特性和低峰均功率比,或者新设计的通感一体化信号,既承载一定信息,同时具有较好的感知性能。例如,该新信号为至少一种专用感知信号/参考信号,和至少一种通信信号在时域和/或频域上拼接/组合/叠加而成。
根据感知节点相同还是不同,可以分成两种感知方式:第一感知方式和第二感知方式。其中,感知节点是否相同,即感知节点是否为同一设备,可以通过物理位置进行区分。以感知节点A和感知节点B为不同的感知节点为例,第一感知方式可以是A发B收,第二感知方式可以是A自发自收。A发B收表示感知节点A和感知节点B不是同一设备,且物理位置分离;A自发自收表示第一信号发送和接收由同一设备执行,A通过接收自己发送的信号回波进行感知。
该实施例中,目标感知方式是指切换后的感知方式,例如切换前源感知节点自发自收,即源感知方式为第二感知方式,切换要求是实现目标感知方式为第一感知方式,即通过确定切换目标感知节点A和目标感知节点B,实现A发B收(和/或B发A收)。当然,目标感知方式与源感知方式也可以相同。
在感知过程中,感知节点接收参与感知的反向散射设备反射/散射的至少部分第一信号,并获得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如感知测量量测量值、感知结果等)。参与感知的反向散射设备个数可以等于1,可以大于1。以1个反向散射设备为例,可以是:图3所示的反向散射设备与感知目标耦合、采用第一感知方式的通感一体化;图4所示的反向散射设备与感知目标耦合、采用第二感知方式的通感一体化;图5所示的反向散射设备与感知目标解耦、采用第一感知方式的通感一体化;图6所示的反向散射设备与感知目标解耦、采用第二感知方式的通感一体化。
需要说明的是,反向散射设备在反射/散射第一信号过程中,可以直接反射/散射,不对第一信号做任何处理;也可以对第一信号进行信息调制后进行反射/散射,调制方式可以是调幅、调相、调频以及上述任意只会少2种方式的组合,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发送第一切换命令;其中,所述第一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切换目标执行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也就是说,第一设备确定目标感知节点后,向目标感知节点发送第一切换命令。而该第一切换命令的接收设备,就能够知道自身需要作为目标感知节点,执行后续感知测量,实现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当然,所述第一设备可以向候选感知节点中的剩余候选感知节点发送第一取消切换命令,所述剩余候选感知节点是除所述第一切换目标之外的候选感知节点。该第一取消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剩余候选感知节点取消执行感知测量,释放预留感知资源。这样,该第一取消切换命令的接收设备,就能够知道自身不是目标感知节点,从而取消执行感知测量,释放预留感知资源。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请求信息还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一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二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感知节点。
这里,第二设备可以理解为候选感知节点的备选感知节点,第一设备通过第一请求信息,请求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而第二设备在接收到第一请求信息后,决定是否同意切换,并反馈第一应答信息或第一拒绝信息,来指示自己是否同意作为所述候选感知节点。即,第一设备在第二设备(候选感知节点的备选感知节点)中得到第四设备(候选感知节点),然后再在第四设备(候选感知节点)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请求信息之前,第一设备可以基于以下至少一项确定候选感知节点的备选感知节点:
1)感知节点的位置;
2)感知节点的天线面板朝向;
3)感知节点的运动状态(包括移动速度、移动方向、保持静止/运动的时间段等信息);
4)感知节点的感知能力(包括感知覆盖范围、可用于感知的最大带宽、感知业务最大可持续时间、所能支持的感知信号类型及帧格式、UE天线阵列信息(阵列类型、天线数、阵列孔径、天线极化特性、阵元增益和方向性特性等));
5)感知节点的感知资源如当前可用于进行感知的资源(包括时间资源(符号数、时隙数、帧数等)、频率资源(Resource Block((RB)数、Resource Element(RE)数、总带宽、可用频段位置等)、天线资源(天线/天线子阵列数)、相位调制资源(硬件移相器数)、正交码资源(正交码长度和数量)等);
6)感知节点的信道状态(包括至少一个通信链路的信道传输函数/信道冲激响应、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Indicator,PMI)、CSI-RS资源指示、SSB资源指示、层指示(LI)、秩指示(RI)以及L1-RSRP等至少一项)。
可选地,所述应答信息(第一应答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建议的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即,第二设备会通过第一应答信息向第一设备建议第一参数配置信息,这样,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可以是该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和/或,预定义或配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可以是软切换请求信息,也可以是硬切换请求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软切换参数配置信息。如第一应答信息中第二设备建议的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软切换参数配置信息。
当然,若全部的备选感知节点均不同意切换,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重新确定备选感知节点;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该实施例中,一方面,第一设备可以将反馈第一应答信息的第二设备确定为第四设备,然后向其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另一方面,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四设备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反馈所述应答信息的第二设备中,选出所述第四设备。
也就是说,第一设备还可以在反馈第一应答信息的第二设备中,再进行选择,选出第一参数配置信息的接收设备,即第四设备。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第四设备中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基于第一门限,将所述第四设备中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满足所述第一门限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一切换目标。
这里,第一门限可以对应不同的感知测量量预先设置。具体的,第一设备在获取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后,判断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是否满足第一门限,从而确定出满足该第一门限的目标感知节点;或者,第四设备在获得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后,自行判断是否满足第一门限,在反馈的感知测量结果信息中包括判断结果,第一设备由判断结果确定出目标感知节点。当然,该实施例中,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感知性能评价指标的门限,来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若第四设备的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均不满足第一门限,则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重新确定候选感知节点;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此外,可选地,该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从所述第五设备中确定第二切换目标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第二切换命令,所述第二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也就是说,第一设备确定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后,向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第二切换命令。而该第二切换命令的接收设备,就能够知道自身需要作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参与后续感知测量,实现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当然,所述第一设备向候选反向散射设备中的剩余候选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第二取消切换命令,所述剩余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是除所述第一切换目标之外的设备。该第二取消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剩余候选反向散射设备取消参与感知测量,释放预留感知资源。这样,该第二取消切换命令的接收设备,就能够知道自身不是目标反向散射设备,从而取消执行感知测量,释放预留感知资源。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三设备发送第二请求信息;其中,所述第二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可选地,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三设备的第二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三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这里,第五设备可以理解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的备选反向散射设备,第一设备通过第二请求信息,请求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而第三设备在接收到第二请求信息后,决定是否同意切换,并反馈第二应答信息或第二拒绝信息,来指示自己是否同意作为所述候选反向散射设备。即,第一设备在第三设备(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的备选反向散射设备)中得到第五设备(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然后再在第五设备(候选候选反向散射设备)中确定目标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可选地,第一设备向第三设备发送第二请求信息,可以通过反向散射设备盘点流程实现。例如,第一设备通过Select命令,选择第一信号覆盖范围内的至少部分反向散射设备进行盘点;之后,第一设备通过ACK消息的RN16以及命令字段,向所述至少部分反向散射设备的至少1个备选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第二请求信息。
可选地,第一设备向第三设备发送第二请求信息之前,所述第一设备可以获取第一信号范围内反向散射设备的设备信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所述第三设备;其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反向散射设备的位置;
反向散射设备的天线面板朝向;
反向散射设备的运动状态;
反向散射设备的感知能力;
反向散射设备的感知资源;
反向散射设备的信道状态。
这里,第一设备根据所述设备信息确定备选反向散射设备,以向备选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第二请求信息。
其中,反向散射设备的运动状态包括移动速度、移动方向、保持静止/运动的时间段等信息。反向散射设备的感知能力包括感知覆盖范围、可用于感知的最大带宽、感知业务最大可持续时间、所能支持的感知信号类型及帧格式、反向散射设备天线阵列信息(阵列类型、天线数、阵列孔径、天线极化特性、阵元增益和方向性特性等)。反向散射设备的感知资源如当前可用于进行感知的资源,包括时间资源(符号数、时隙数、帧数等)、频率资源(RB数、RE数、总带宽、可用频段位置等)、天线资源(天线/天线子阵列数)、相位调制资源(硬件移相器数)、正交码资源(正交码长度和数量)等。反向散射设备的信道状态包括至少一个通信链路的信道传输函数/信道冲激响应、CQI、PMI、CSI-RS资源指示、SSB资源指示、层指示(LI)、秩指示(RI)以及L1-RSRP等至少一项。
可选地,所述应答信息(第二应答信息)包括所述第三设备建议的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即,第三设备会通过第二应答信息向第一设备建议第一参数配置信息,这样,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可以是该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和/或,预定义或配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请求信息可以是软切换请求信息,也可以是硬切换请求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软切换参数配置信息。如第二应答信息中第三设备建议的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软切换参数配置信息。
当然,若全部的备选反向散射设备均不同意切换,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重新确定备选反向散射设备;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该实施例中,一方面,第一设备可以将反馈第二应答信息的第三设备确定为第五设备,然后向其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另一方面,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五设备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反馈所述第二应答信息的第三设备中,选出所述第五设备。
也就是说,第一设备还可以在反馈第二应答信息的第三设备中,再进行选择,选出第一参数配置信息的接收设备,即第五设备。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备从所述第五设备中确定第二切换目标,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基于第二门限,将所述第五设备中,与满足所述第二门限的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对应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二切换目标。
这里,第二门限可以对应不同的感知测量量预先设置。具体的,第一设备在获取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后,判断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是否满足第二门限,从而确定出满足该第二门限的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或者,第五设备反射第一信号对应的第一信号接收端(可能是源感知节点,也可能是候选感知节点),在获得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后,自行判断是否满足第二门限,在反馈的感知测量结果信息中包括判断结果,第一设备由判断结果确定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当然,该实施例中,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感知性能评价指标的门限,来确定第二切换目标,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若第五设备对应的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第一信号接收端获得的)均不满足第二门限,则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重新确定候选反向散射设备;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可选的,该实施例中,感知测量量可以分为以下4类:
a)第一级测量量(接收信号/原始信道信息),包括:接收信号/信道响应复数结果,幅度/相位,I路/Q路及其运算结果(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矩阵加减乘、矩阵转置、三角关系运算、平方根运算和幂次运算等,以及上述运算结果的门限检测结果、最大/最小值提取结果等;运算还包括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DFT)/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IDFT)、2D-FFT、3D-FFT、匹配滤波、自相关运算、小波变换和数字滤波等,以及上述运算结果的门限检测结果、最大/最小值提取结果等);
b)第二级测量量(基本测量量),包括:时延、多普勒、角度、强度,及其多维组合表示;
c)第三级测量量(基本属性/状态),包括:距离、速度、朝向、空间位置、加速度;
d)第四级测量量(进阶属性/状态),包括:目标是否存在、轨迹、动作、表情、生命体征、数量、成像结果、天气、空气质量、形状、材质、成分。
可选的,上述感知测量量还包括对应的标签信息:感知信号标识信息,感知测量配置标识信息,感知业务信息(如感知业务ID),数据订阅ID,测量量用途(通信、感知、通感),时间信息,感知节点信息(如UE ID、节点位置、设备朝向),感知链路信息(如感知链路序号、收发节点标识),测量量说明信息(形式,例如幅度值、相位值、幅度和相位结合的复数值;资源类型,例如时域测量结果、频域资源测量结果),测量量指标信息(如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感知SNR)。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感知节点和/或反向散射设备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获取切换测量报告;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切换测量报告,确定是否发起感知方式的切换。
是否发起感知方式的切换可以理解为是否发送请求信息。
这里,感知节点的状态发生变化,包括位置、速度、朝向、电量等发生变化;反向散射设备的状态发生变化,包括位置、速度、朝向、电量、可用带宽等发生变化。此外,第一设备还可以在预设事件发生时获取切换测量报告,该预设事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感知目标的状态(如位置、速度、朝向等)发生变化;
感知区域环境发生变化(如出现阻挡);
感知节点的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达到预设切换门限值(如,感知信号接收功率、感知SNR、感知SINR、距离/速度/角度测量值等至少一项满足预设切换门限值);
感知节点获取的通信测量量达到预设门限;
感知节点可用感知资源发生改变(如,突发其他高优先级感知/通信/通感一体化业务,需要基于剩余可用感知资源评估是否发起感知切换流程)。
该实施例中,切换测量报告可以是接收第一信号的源感知节点生成的。如此,若第一设备为源感知节点,且接收第一信号,则第一设备自主生成切换测量报告;若第一设备为源感知节点,且不接收第一信号,则第一设备接收接收第一信号的源感知节点生成并发送的切换测量报告,或者,接收经由非源感知节点(如感知功能网元)转发的切换测量报告;若第一设备为非源感知节点(如感知功能网元),则第一设备接收接收第一信号的源感知节点生成并发送的切换测量报告,或者,接收经由不接收第一信号的源感知节点转发的切换测量报告。
可选地,接收第一信号的源感知节点可以自主进行切换测量,生成切换测量报告;也可以响应切换测量请求进行切换测量,生成切换测量报告,该切换测量请求是不接收第一信号的源感知节点发送的,或者非源感知节点(如感知功能网元)发送的。
其中,切换测量基于切换测量配置信息进行。可选的,切换测量配置信息由不接收第一信号的源感知节点发送,或者非源感知节点(如感知功能网元)发送。可选的,切换测量配置信息包含在切换测量请求中。
可选的,所述切换测量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测量对象,指示需要测量的源节点和/或候选节点的一个或多个第一信号,以及第一信号相关的感知测量量、感知参数配置信息;
2)切换测量报告配置,包括上报的原则(例如可以是周期性上报或者事件触发原则),测量报告格式(例如上报的小区最大数量和波束数量等);
3)测量事件及相关的参数,包括测量事件定义、事件相关参数、切换判决条件等;
4)测量ID,即测量标识,每一个测量ID对应着一个测量对象和一个切换测量报告配置。
可选的,切换测量报告至少包括切换测量所需的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
可选的,切换测量所需的感知测量量可以包括当前感知业务感知测量量。
可选的,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反向散射设备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信号的相关配置信息。
其中,反向散射设备的相关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反向散射设备ID及其关联的与感知信号配置相关的信息,这里反向散射设备ID不局限于RFID的EPC,也可以是一种新设备的ID;
2)反向散射设备的工作参数,如工作带宽、工作频率、channel数以及各channel对应的子载波频率;
3)反向散射设备的天线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用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的反向散射设备天线阵元ID或者反向散射设备天线端口ID、用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的反向散射设备面板(panel)ID+阵元ID、用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的反向散射设备天线阵元相对天线阵列上某个局部参考点的位置信息(可以用笛卡尔坐标(x,y,z)或者球坐标(ρ,φ,θ)表示)、用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的反向散射设备panel相对天线阵列上某个局部参考点的位置信息(可以用笛卡尔坐标(x,y,z)或者球坐标(ρ,φ,θ)表示),以及这些被选择panel内的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天线阵元相对panel某个统一参考点(例如panel中心点)的位置信息(可以用笛卡尔坐标(x,y,z)或者球坐标(ρ,φ,θ)表示)、反向散射设备天线阵元的位图(bitmap)信息(例如:该bitmap使用“1”指示阵元被选择用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使用“0”表示阵元未被选择(也可反过来))、反向散射设备阵列panel的bitmap信息(例如:该bitmap使用“1”指示panel被选择用于接收和发送感知信号,使用“0”表示阵元未被选择(也可以反过来))以及这些被选择panel内的阵元bitmap信息);
4)反向散射设备天线阵列局部参考点相对于至少一个感知节点(基站或者UE)的位置信息(可以用笛卡尔坐标(x,y,z)或者球坐标(ρ,φ,θ)表示);
5)反向散射设备适用的调制方式指示信息,指示反向散射设备采用的调制方式包括:幅度调制方式、相位调制方式、频率调制,以及上述任意至少2种方式的联合调制方式,例如幅度-相位调制等;
6)反向散射设备调幅配置信息,即用于反向散射设备调节反射信号的幅度配置信息,包括连续调幅的幅度范围,或离散调幅对应的离散状态;
7)反向散射设备调相配置信息,即用于反向散射设备调节反射信号的相位配置信息,包括连续调相的相位范围,或离散调相对应的离散状态;
8)反向散射设备调频配置信息,即用于反向散射设备调节反射信号的频率配置信息,包括连续调频的频率范围,或离散调频对应的离散状态;
9)反向散射设备加密算法类型,如是CRC16还是CRC24等;
10)反向散射设备信道编码FEC的种类和对应的编码码率。
其中,第一信号的相关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感知信号初始相位,包括各个channel上的信号初始相位(对于基于相位调制的tag适用);
2)感知信号中涉及到反向散射设备通信部分的信号调制方式,包括DSB-ASK、SSB-ASK、PR-ASK(Phase-reversal ASK)、FSK、BPSK、QPSK、QAM方式等等
3)感知信号中涉及到反向散射设备通信部分的数据编码方式以及帧格式。例如需要确定的编码方式可能为二进制编码、曼彻斯特(Manchester)码、FM0码、Miller码(延迟调制码)、NRZ不归零码、BNRZ双极性不归零码、NRZ-I码、脉冲宽度编码等目前采用以及未来可能采用的反向散射通信数字编码;需要确定的帧格式包括引导头preamble或帧同步frame-sync的确定等。
此外,第一参数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波形类型,例如OFDM,SC-FDMA,OTFS,调频连续波FMCW,脉冲信号等;
2)子载波间隔:例如,OFDM系统的子载波间隔30KHz;
3)保护间隔:从信号结束发送时刻到该信号的最迟回波信号被接收的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该参数正比于最大感知距离;例如,可以通过2dmax/c计算得到,dmax是最大感知距离(属于感知需求),例如对于自发自收的感知信号,dmax代表感知信号收发点到信号发射点的最大距离;在某些情况下,OFDM信号循环前缀CP可以起到最小保护间隔的作用;
4)带宽:该参数反比于距离分辨率,可以通过c/(2Δd)得到,其中Δd是距离分辨率(属于感知需求);c是光速;
5)Burst持续时间:该参数反比于速率分辨率(属于感知需求),该参数是感知信号的时间跨度,主要为了计算多普勒频偏;该参数可通过c/(2fcΔv)计算得到;其中,Δv是速度分辨率;fc是感知信号的载频;
6)时域间隔:该参数可通过c/(2fcvrange)计算得到;其中,vrange是最大速率减去最小速度(属于感知需求);该参数是相邻的两个感知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7)发送信号功率,例如从-20dBm到23dBm每隔2dBm取一个值;
8)信号格式,例如是SRS,DMRS,PRS等,或者其他预定义的信号,以及相关的序列格式等信息;
9)信号方向;例如感知信号的方向或者波束信息;
10)时间资源,例如感知信号所在的时隙索引或者时隙的符号索引;其中,时间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次性的时间资源,例如一个符号发送一个全向的感知信号;一种是非一次性的时间资源,例如多组周期性的时间资源或者不连续的时间资源(可包含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每一组周期性的时间资源发送同一方向的感知信号,不同组的周期性时间资源上的波束方向不同;
11)频率资源,包括感知信号的中心频点,带宽,RB或者子载波,Point A,起始带宽位置等;
12)QCL关系,例如感知信号包括多个资源,每个资源与一个SSB QCL,QCL包括TypeA,B,C或者D;
13)感知节点(基站或UE的)天线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感知信号的天线阵元ID或者天线端口ID;
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感知信号的panel ID+阵元ID;
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感知信号的天线阵元相对天线阵列上某个局部参考点的位置信息(可以用笛卡尔坐标(x,y,z)或者球坐标(ρ,φ,θ)表示;
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感知信号的panel相对天线阵列上某个局部参考点的位置信息(可以用笛卡尔坐标(x,y,z)或者球坐标(ρ,φ,θ)表示),以及这些被选择panel内的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天线阵元相对panel某个统一参考点(例如panel中心点)的位置信息(可以用笛卡尔坐标(x,y,z)或者球坐标(ρ,φ,θ)表示);
天线阵元的bitmap信息。例如:该bitmap使用“1”指示阵元被选择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感知信号,使用“0”表示阵元未被选择(也可反过来);
阵列panel的bitmap信息,例如:该bitmap使用“1”指示panel被选择用于发送和/或接收感知信号,使用“0”表示阵元未被选择(也可以反过来);以及这些被选择panel内的阵元bitmap信息;
14)门限信息,即用于给源节点、非源节点(如感知功能网元)、候选节点任意至少一者判决所获得的感知测量量测量值是否满足第一条件的门限值。对于不同候选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门限值可以不同;对于任意一个候选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感知测量量及其对应门限值可以大于1个;所述第一条件为:获得感知测量量测量值的对应候选节点/候选反向散射设备可以作为目标节点/目标反向散射设备。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发生之前,所述第一设备结束自身执行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或者,
在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发生,且测量次数大于第一阈值或测量时间大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结束自身执行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
这里,第一设备为源感知节点。即,网络执行切换操作,具体可采用硬切换和软切换2种方法。
对于硬切换,源感知节点结束自身执行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此时若需要切换反向散射设备,源反向散射设备结束自身参与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与此同时或者在此之后,目标感知节点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而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参与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若采用软切换,目标感知节点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此时若需要切换反向散射设备,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参与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在测量次数大于第一阈值或测量时间大于第二阈值之后,源感知节点结束自身执行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而源反向散射设备结束自身参与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这里,第一阈值、第二阈值是预先定义或配置的。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源感知节点、源反向散射设备至少一者在收到目标感知节点和非源感知节点的第一设备的至少一者发送的感知结束命令后,再结束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
可选地,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和所述目标感知方式,从所述第四设备中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从所述第五设备中确定第二切换目标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感知目标先验信息;
感知区域先验信息。
可选地,源感知节点、源反向散射设备、非源感知节点的第一设备至少一者将上述信息发送给目标感知节点和/或目标反向散射设备。
可选地,候选反向散射设备可以是部署在感知目标上,也可以是部署在感知环境中任意位置。
可选地,候选感知节点可以包括源感知节点。候选反向散射设备可以包括源反向散射设备。
下面,结合具体场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
场景一:第一感知方式切换为第二感知方式,反向散射设备不切换。切换前,源感知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信号,源感知感知节点B接收第一信号;切换后,目标感知感知节点A自发自收第一信号。该场景中,反向散射设备为tag;核心网设备如感知功能网元确定切换后感知节点,以及确定切换后感知节点感知方式。其中,源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B、感知功能网元中至少一者可以为第一设备,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A为第二设备,候选感知节点A为第四设备,目标感知节点A为第一切换目标。
步骤1:网络执行切换测量。
源感知节点A向源感知节点B发送切换测量请求,源感知节点B收到切换测量请求后进行切换测量,并向源感知节点A反馈切换测量报告;
或者,
感知功能网元向源感知节点B发送切换测量请求,源感知节点B收到切换测量请求后进行切换测量,并向感知功能网元反馈切换测量报告;可选地,源感知节点B或感知功能网元向源感知节点A发送切换测量报告。
在源感知节点B进行切换测量之前,感知功能网元或源感知节点A向源感知节点B发送切换测量所必需的切换测量配置信息。或者,所述切换测量配置信息包含在切换测量请求中。
步骤2:源感知节点A基于切换测量报告,决定是否发起切换。
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向感知功能网元上报切换测量报告,由感知功能网元决定是否发起切换请求。或者,感知功能网元根据从源感知节点B接收到的切换测量报告,决定是否发起切换请求。
若不发起切换,后续处理可以是维持或者结束源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信号,源感知节点B接收第一信号的第一感知方式的感知测量。
若发起切换,且tag不切换,则执行以下流程:
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A(候选感知节点A的备选感知节点)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为请求第一请求信息接收方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发送第一信号,并接收经tag反射/散射的第一信号。
其中,备选感知节点A可以包括源感知节点A和源感知节点B(若源感知节点A为备选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A无需对自己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或者,感知功能网元向源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请求信息)。
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A在发送第一请求信息之前确定,确定方式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备选感知节点决定是否同意切换。
1、同意,备选感知节点A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所述第一应答信息为指示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第一应答信息发送方同意切换,切换后发送第一信号,并接收经tag反射/散射的第一信号。
可选地,备选候选感知节点A在第一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若第一请求信息中包括软切换请求,且第一候选节点同意并支持软切换,可选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软切换参数配置信息。
2、不同意,则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A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拒绝信息,所述第一拒绝信息为指示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第一拒绝信息发送方不执行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若所有备选候选感知节点A均不同意切换,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重新确定备选感知节点A;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步骤4:源感知节点A/感知功能网元基于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在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至少一个目标感知节点A,作为切换后执行第二感知的感知节点。
从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的具体流程如下:
(1)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基于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从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候选感知节点A。其中候选感知节点A为备选感知节点A中同意切换的感知节点A。
(2)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候选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3)候选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信号,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至少1个感知tag反射,并被候选感知节点A接收。
(4)候选感知节点A基于接收到的tag的反射的第一信号,获得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如感知测量量测量值。
(5)候选感知节点A将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反馈给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判断该测量值是否满足第一门限,从候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或者,候选感知节点A自行判断该测量值是否满足第一门限,向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反馈判断结果(或判决结果),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从候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若所有候选感知节点A的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均不满足第一门限,则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重新确定候选感知节点A;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6)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目标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切换命令,所述第一切换命令用于通知目标感知节点执行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步骤5:采用硬切换或软切换完成切换。
若采用硬切换,源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B结束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与此同时或者在此之后,目标感知节点A进行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若采用软切换,目标感知节点A进行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在获得感知测量结果信息(感知测量量测量值/感知结果)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如第一阈值),或者进行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知达到预设时间(如第二阈值)后,源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B结束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
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B在收到目标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发送的感知结束命令后,再结束第一感知并释放感知资源。
步骤6: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B、感知功能网元、tag中的至少一者将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历史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和/或历史感知结果)、感知目标先验信息、感知区域先验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发送给目标感知节点A。
场景二:第一感知方式切换为第二感知方式,反向散射设备切换。切换前,源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信号,源感知节点B接收第一信号;切换后,目标感知节点自发自收第一信息。该场景中,反向散射设备为tag;核心网设备如感知功能网元确定切换后感知节点,以及确定切换后感知节点感知方式。其中,源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B、感知功能网元中至少一者可以为第一设备,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A为第二设备,候选感知节点A为第四设备,目标感知节点A为第一切换目标,候选tag为第五设备,至少一个备选tag为第三设备,目标tag为第二切换目标。
步骤1:网络执行切换测量,同场景一。
步骤2:源感知节点A基于切换测量报告,决定是否发起切换。
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向感知功能网元上报切换测量报告,由感知功能网元决定是否发起切换请求。或者,感知功能网元根据从源感知节点B接收到的切换测量报告,决定是否发起切换请求。
若不发起切换,后续处理可以是维持或者结束当前源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信号,源感知节点B接收第一信号的第一感知方式的感知测量。
若发起切换,且同时还对tag进行切换,则执行以下流程:
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请求信息,并且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至少一个备选tag(用于选择候选tag的一个或多个tag,第三设备)发送第二请求信息,所述第二请求信息为请求第二请求信息接收方作为候选tag,反射/散射感知节点A发送的第一信号。
其中,所述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至少一个备选tag发送第二请求信息,可以通过tag盘点过程实现:源感知节点A可以通过Select命令,选择第一信号覆盖范围内的至少部分tag进行盘点;之后源感知节点A通过ACK消息的RN16以及命令字段,向该至少部分tag中至少1个备选tag发送第二请求信息。
可选地,在步骤2之前,源感知节点A获取第一信号覆盖范围内tag的设备信息,确定备选tag。其中,获取tag的设备信息可以通过tag盘点过程实现:tag通过检查源感知节点A发送的ACK中的RN16,向源感知节点A反馈tag的设备信息。
其中,备选感知节点A可以包括源感知节点A和源感知节点B(若源感知节点A为备选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A无需对自己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或者,感知功能网元向源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请求信息),且备选tag可以包括源tag。
步骤3:备选感知节点A以及备选tag决定是否同意切换。
1、同意,备选感知节点A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所述第一应答信息为指示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第一应答信息发送方同意切换,切换后发送第一信号,并接收经tag反射/散射的第一信号。
备选tag向第二请求信息发送方(源感知节点A)反馈第二应答信息,所述第二应答信息为指示第二请求信息发送方,第二应答信息发送方同意切换具备切换条件,切换后反射/散射第一信号。
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A在第一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这里,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发送第一信号相关的感知参数配置,接收第一信号相关的感知参数配置。
可选地,备选tag在第一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这里,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反射第一信号相关的感知参数配置。
2、不同意,则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A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拒绝信息。可选地备选tag向第二请求信息发送方(源感知节点A)发送第二拒绝信息,所述第二拒绝信息为指示第二请求信息发送方,第二拒绝信息发送方不参与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若所有备选感知节点A和/或备选tag均不同意切换,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重新确定备选感知节点A和/或备选tag;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步骤4:源感知节点A/感知功能网元基于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在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至少一个目标感知节点A,作为切换后执行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目标感知节点。基于收到的第二应答信息,在备选tag中确定至少一个目标tag,作为切换后参与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目标tag。
从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以及从备选tag中确定目标tag的具体流程如下:
(1)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基于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从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候选感知节点A;基于收到的第二应答信息,从备选tag中确定候选tag。
其中候选感知节点A为备选感知节点A中同意切换的感知节点A,候选tag为备选tag中同意切换的感知tag。
(2)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候选感知节点A和候选tag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3)候选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信号,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至少1个候选tag反射,并被候选感知节点A接收。
(4)候选感知节点A基于接收到的候选tag的反射的第一信号,获得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
(5)候选感知节点A将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反馈给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判断该测量值是否满足预设门限(第一门限和/或第二门限),从候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从候选tag中确定目标tag。或者,候选感知节点A自行判断该测量值是否满足预设门限,向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反馈判断结果,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从候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从候选tag中确定目标tag。若所有候选感知节点A和/或候选tag的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均不满足预设门限,则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重新确定候选感知节点A和/或候选tag;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6)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目标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切换命令,向目标tag发送第二切换命令,所述第二切换命令用于通知目标tag参与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步骤5:采用硬切换或软切换完成切换。
若采用硬切换,源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B结束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与此同时或者在此之后,目标感知节点A进行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目标tag参与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若采用软切换,目标感知节点A进行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目标tag参与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在获得感知测量量测量值/感知结果次数达到预设次数,或者进行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达到预设时间后,源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B结束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
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B在收到目标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发送的感知结束命令后,再结束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
步骤6: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B、感知功能网元、源tag中的至少一者将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历史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和/或历史感知结果)、感知目标先验信息、感知区域先验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发送给目标感知节点A和/或目标tag。
场景三:第二感知方式切换为第一感知方式,反向散射设备切换。切换前,源感知节点A自发自收第一信号;切换后,目标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信号,目标感知节点B接收第一信号。该场景中,反向散射设备为tag;核心网设备如感知功能网元确定切换后感知节点,以及确定切换后感知节点感知方式。其中,源感知节点A、感知功能网元中至少一者可以为第一设备,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A、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B为第二设备,候选感知节点A、候选感知节点B为第四设备,目标感知节点A、目标感知节点B为第一切换目标。
步骤1:网络执行切换测量。
感知功能网元向源感知节点A(例如基站或UE)发送切换测量请求,源感知节点A收到切换测量请求后进行切换测量,并向感知功能网元反馈切换测量报告;
或者,
源感知节点A主动进行切换测量,获取切换测量报告。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向感知功能网元发送切换测量报告。
可选地,在源感知节点A进行切换测量之前,感知功能网元向源感知节点A发送切换测量所必需的切换测量配置信息。或者,所述切换测量配置信息包含在切换测量请求中。
步骤2:源感知节点A基于切换测量报告,决定是否发起切换。
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向感知功能网元上报切换测量报告,由感知功能网元决定是否发起切换请求。
若不发起切换,后续处理可以是维持或者结束当前源感知节点A自发自收第一信号的第二感知方式的感知测量。
若发起切换,且tag不切换,则执行以下流程:
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为请求第一请求信息接收方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发送第一信号。
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B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所述第一请求信息为请求第一请求信息接收方作为候选感知节点,接收经tag反射/散射的第一信号。
其中,备选感知节点A可以包括源感知节点A(若源感知节点A为备选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A无需对自己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或者,感知功能网元向源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请求信息),且备选感知节点B可以包括源感知节点A。
可选地,备选候选节点(A和/或B)在发送第一请求信息之前确定,确定方式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备选感知节点(A和B)决定是否同意切换。
1、同意,备选感知节点A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所述第一应答信息为指示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第一应答信息发送方同意切换,切换后发送第一信号。
备选感知节点B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应答信息,所述第一应答信息为指示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第一应答信息发送方同意切换,切换后接收经tag反射/散射的第一信号。
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A在第一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B在第一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若第一请求信息中包括软切换请求,且备选感知节点A同意并支持软切换,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A在第一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软切换参数配置信息。
若第一请求信息中包括软切换请求,且备选感知节点B同意并支持软切换,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B在第一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软切换参数配置信息。
2、不同意,则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A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拒绝信息,所述第一拒绝信息为指示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第一拒绝信息发送方不进行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B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拒绝信息,所述第一拒绝信息为指示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第一拒绝信息发送方不进行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若所有备选感知节点A和/或备选感知节点B均不同意切换,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重新确定备选感知节点A和/或备选感知节点B;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步骤4:源感知节点A/感知功能网元基于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在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至少一个目标感知节点A,作为切换后执行第一感知的感知节点。基于收到的第四应答信息,在第一候选感知节点B中确定至少一个目标感知节点B,作为切换后执行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从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以及从备选感知节点B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B的具体流程如下:
(1)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基于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从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候选感知节点A;基于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从备选感知节点B中确定候选感知节点B。其中候选感知节点A为备选感知节点A中同意切换的感知节点A,候选感知节点B为备选感知节点B中同意切换的感知节点B;
(2)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候选感知节点A、候选感知节点B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3)至少1个候选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信号,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至少1个tag反射,并被至少1个候选感知节点B接收;
(4)候选感知节点B基于接收到的tag的反射的第一信号,获得感知测量量测量值。
(5)候选感知节点B将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反馈给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判断该测量值是否满足第一门限,从候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从候选感知节点B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B。或者,候选感知节点B自行判断该测量值是否满足第一门限,向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反馈判断结果,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从候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从候选感知节点B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B。若所有候选感知节点B的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均不满足第一门限,则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重新确定候选感知节点A和/或候选感知节点B;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6)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目标感知节点A、目标感知节点B发送第一切换命令,所述第一切换命令用于通知目标感知节点执行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步骤5:采用硬切换或软切换完成切换。
若采用硬切换,源感知节点A结束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与此同时或者在此之后,目标感知节点A、目标感知节点B进行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若采用软切换,目标感知节点A、目标感知节点B进行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在获得感知测量量测量值/感知结果次数达到预设次数,或者进行第二感知达到预设时间后,源感知节点A结束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
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在收到目标感知节点A、目标感知节点B、感知功能网元任意一者发送的感知结束命令后,再结束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
步骤6: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感知功能网元、tag中的至少一者将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历史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和/或历史感知结果)、感知目标先验信息、感知区域先验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发送给目标感知节点A和/或目标感知节点B。
场景四:第二感知方式切换为第一感知方式,反向散射设备切换。切换前,源感知节点A自发自收第一信息;切换后,目标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信号,目标感知节点B接收第一信号。该场景中,反向散射设备为tag;核心网设备如感知功能网元确定切换后感知节点,以及确定切换后感知节点感知方式。其中,源感知节点A、感知功能网元中至少一者可以为第一设备,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A、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B为第二设备,候选感知节点A、候选感知节点B为第四设备,目标感知节点A、目标感知节点B为第一切换目标,至少一个备选tag为第三设备,候选tag为第五设备,目标tag为第二切换目标。
步骤1:网络执行切换测量,同场景三。
步骤2:源感知节点A基于切换测量报告,决定是否发起切换。
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向感知功能网元上报切换测量报告,由感知功能网元决定是否发起切换请求。
若不发起切换,后续处理可以是维持或者结束当前源感知节点A自发自收第一信号的第二感知方式的感知测量。
若发起切换,且同时还对tag进行切换,则执行以下流程:
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请求信息。
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至少一个备选感知节点B发送第一请求信息。
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至少一个备选tag发送第二请求信息。
其中,所述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至少一个备选tag发送第二请求信息,可以通过tag盘点过程实现:源感知节点A可以通过Select命令,选择第一信号覆盖范围内的至少部分tag进行盘点;之后源感知节点A通过ACK消息的RN16以及命令字段,向该至少部分tag的至少1个备选tag发送第二请求信息。
可选地,在步骤2之前,源感知节点A获取第一信号覆盖范围内tag的设备信息,来确定备选tag。其中,获取tag的设备信息可以通过tag盘点过程实现:tag通过检查源感知节点A发送的ACK中的RN16,源向感知节点A反馈tag的设备信息。
其中,备选感知节点A可以包括源感知节点A(若源感知节点A为备选感知节点A,源感知节点A无需对自己发送第一请求信息,或者,感知功能网元向源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请求信息),且备选感知节点B可以包括源感知节点A,且备选tag可以包括源tag。
步骤3:备选感知节点(A和B)以及备选tag决定是否同意切换。
1、同意,备选感知节点A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应答信息。
备选感知节点B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应答信息。
备选tag向第二请求信息发送方(源感知节点A)反馈第二应答信息。
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A在第一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B在第一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可选地,备选tag在第二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若第一请求信息中包括软切换请求,且备选感知节点A同意并支持软切换,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A在第一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软切换参数配置信息。
若第一请求信息中包括软切换请求,且备选感知节点B同意并支持软切换,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B在第一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软切换参数配置信息。
若第二请求信息中包括软切换请求,且备选tag同意并支持软切换,可选地,备选tag在第二应答信息中反馈建议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软切换参数配置信息。
2、不同意,则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A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拒绝信息。可选地,备选感知节点B向第一请求信息发送方发送第一拒绝信息。可选地,备选tag向第二请求信息发送方(源感知节点A)发送第二拒绝信息,所述第二拒绝信息为指示第二请求信息发送方,第二拒绝信息发送方不参与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若所有备选感知节点A和/或备选感知节点B和/或备选tag均不同意切换,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重新确定备选感知节点A和/或备选感知节点B和/或备选tag;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步骤4:源感知节点A/感知功能网元基于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在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至少一个目标感知节点A,作为切换后执行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感知节点。基于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在备选感知节点B中确定至少一个目标感知节点B,作为切换后执行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感知节点。基于收到的第二应答信息,在备选tag中确定至少一个目标tag,作为切换后参与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感知tag。
从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以及从备选感知节点B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B,以及从备选tag中确定目标tag的具体流程如下:
(1)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基于收到的第一应答信息,从备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候选感知节点A;基于收到的第四应答信息,从备选感知节点B中确定候选感知节点B;基于收到的第二应答信息,从备选tag中确定候选tag;其中候选感知节点A为备选感知节点A中同意切换的感知节点A,候选感知节点B为备选感知节点B中同意切换的感知节点B,候选tag为备选tag中同意切换的tag;
(2)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候选感知节点A、候选感知节点B、候选tag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3)至少1个候选感知节点A发送第一信号,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至少1个候选tag反射,并被至少1个候选感知节点B接收。
(4)候选感知节点B基于接收到的候选tag的反射的第一信号,获得感知测量量测量值。
(5)候选感知节点B将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反馈给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判断该测量值是否满足预设门限,从候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从候选感知节点B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B,从候选tag中确定目标tag。或者,候选感知节点B自行判断该测量值是否满足预设门限,向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反馈判决结果,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从候选感知节点A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A,从候选感知节点B中确定目标感知节点B,从候选tag中确定目标tag。若所有候选感知节点B的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均不满足预设门限,则后续处理可以是以下其中一项:i.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重新确定候选感知节点A、候选感知节点B、候选tag中的至少一者;ii.维持当前感知;iii.结束当前感知。
(6)源感知节点A或感知功能网元向目标感知节点A、目标感知节点B发送第一切换命令,向目标tag发送第二切换命令,所述第二切换命令用于通知目标tag参与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步骤5:采用硬切换或软切换完成切换。
若采用硬切换,源感知节点A结束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与此同时或者在此之后,目标感知节点A、目标感知节点B进行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目标tag参与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若采用软切换,目标感知节点A、目标感知节点B进行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目标tag参与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在获得感知测量量测量值/感知结果次数达到预设次数,或者进行与第一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达到预设时间后,源感知节点A结束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
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在收到目标感知节点A、目标感知节点B、感知功能网元任意一者发送的感知结束命令后,再结束与第二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
步骤6:可选地,源感知节点A、感知功能网元、源tag中的至少一者将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历史感知测量量测量值和/或历史感知结果)、感知目标先验信息、感知区域先验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发送给目标感知节点A、目标感知节点B、目标tag中的至少一者。
综上,第一设备确定目标感知节点和/或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实现目标感知方式的切换,能够解决感知目标状态变化或感知环境变化导致的感知业务性能下降甚至中断的问题。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包括:
步骤701,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步骤702,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
如此,第一设备根据第二设备反馈的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的应答信息,能够选择待切换的第一切换目标。
之后,第一设备将能够向第一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第一切换命令),从而实现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中,目标感知方式的切换。
这里,第二设备接收的请求信息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请求信息。第二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应答信息。
可选地,还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感知节点通过反向散射设备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时使用的感知参数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执行以下之一:
在所述目标感知方式为第一感知方式的情况下,发送或接收第一信号;
在所述目标感知方式为第二感知方式的情况下,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用于对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且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反向散射设备反射,到达第一信号的接收端。
这里,第二设备实际为第四设备,第一设备在反馈应答信息的第二设备中确定出该第四设备。故,第四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能够基于第一参数配置信息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以使第一设备获取该感知测量的感知测量结果信息,来确定切换目标,故,第一设备就能够从候选感知节点中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从候选反向散射设备中确定第二切换目标,即确定切换目标,以完成目标感知方式的切换。
可选地,第一设备从第四设备(自发自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获取感知测量结果信息,或者,第一设备从第四设备(仅发送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对应的第一信号接收端获取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经由反向散射设备反射的第一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其中所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用于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切换的目标感知节点。
这里,第二设备实际为第四设备。第一设备在反馈应答信息的第二设备中确定出该第四设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切换命令;其中,所述第一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当然,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切换命令的第二设备实际为第一切换目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二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感知节点。
可选地,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反向散射设备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信号的相关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感知目标先验信息;
感知区域先验信息。
具体的,第二设备在被选择的第一切换目标的情况下,接收上述信息的至少一项。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设备执行的方法是与上述第一设备执行的方法配合实现的,上述第一设备执行的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方式适用于该方法,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包括:
步骤801,第三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切换请求信息,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步骤802,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如此,第一设备根据第三设备反馈的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的应答信息,能够选择待切换的第二切换目标。
之后,第一设备将能够向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第二切换命令),从而实现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中,目标感知方式的切换。
可选地,还包括:第三设备接收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感知节点通过反向散射设备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时使用的感知参数配置;
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这里,第三设备实际为第五设备,第一设备在反馈应答信息的第三设备中确定出该第五设备。故,第五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能够基于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参与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以使第一设备获取该感知测量的感知测量结果信息,来确定切换目标,故,第一设备就能够从候选感知节点中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从候选反向散射设备中确定第二切换目标,即确定切换目标,以完成目标感知方式的切换。
可选地,第一设备从第五设备对应的第一信号接收方获取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可选地,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包括以下之一:
第一感知方式,所述第一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不同;
第二感知方式,所述第二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用于对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且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反向散射设备反射,到达第一信号接收端。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二切换命令;其中,所述第二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三设备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这里,接收第二切换命令的第三设备实际为第二切换目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三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可选地,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反向散射设备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信号的相关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感知目标先验信息;
感知区域先验信息。
具体的,第三设备在被选择的第二切换目标的情况下,接收上述信息的至少一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设备执行的方法是与上述第一设备执行的方法配合实现的,上述第一设备执行的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方式适用于该方法,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感知方式切换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感知方式切换装置执行感知方式切换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感知方式切换装置。
如图9所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感知方式切换装置900,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910,用于向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和/或,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第一接收模块920,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和/或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第一处理模块930,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
第二发送模块940,用于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切换目标执行所述感知测量,和/或通知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参与所述感知测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
向第四设备和/或第五设备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感知节点通过反向散射设备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时使用的感知参数配置;所述第四设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中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的设备,所述第五设备包括所述第三设备中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的设备;
获取基于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所得的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根据所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和所述目标感知方式,从所述第四设备中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从所述第五设备中确定第二切换目标。
可选地,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包括以下之一:
第一感知方式,所述第一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不同;
第二感知方式,所述第二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用于对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且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反向散射设备反射,到达第一信号接收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拒绝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一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二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感知节点。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选择模块,用于在反馈所述应答信息的第二设备中,选出所述第四设备。
可选地,所述应答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建议的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拒绝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三设备的第二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三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选择模块,用于在反馈所述应答信息的第三设备中,选出所述第五设备。
可选地,所述应答信息包括所述第三设备建议的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在感知节点和/或反向散射设备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获取切换测量报告;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切换测量报告,确定是否发起感知方式的切换。
可选地,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反向散射设备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信号的相关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发生之前,结束自身执行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或者,
在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发生,且测量次数大于第一阈值或测量时间大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结束自身执行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感知目标先验信息;
感知区域先验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
基于第一门限,将所述第四设备中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满足所述第一门限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一切换目标。
可选地,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
基于第二门限,将所述第五设备中,与满足所述第二门限的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对应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二切换目标。
该装置应用于第一设备,根据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反馈的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的应答信息,选择待切换的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并向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从而实现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中,目标感知方式的切换。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装置可以是基站,也可以是终端,还可以是核心网设备。示例性的,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终端11的类型,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能够实现图2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感知方式切换装置1000,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1010,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第三发送模块1020,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感知节点通过反向散射设备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时使用的感知参数配置;
第三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执行以下之一:
在所述目标感知方式为第一感知方式的情况下,发送或接收第一信号;
在所述目标感知方式为第二感知方式的情况下,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用于对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且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反向散射设备反射,到达第一信号的接收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在接收到经由反向散射设备反射的第一信号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第六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其中所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用于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切换的目标感知节点。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切换命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切换命令;其中,所述第一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拒绝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二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感知节点。
可选地,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反向散射设备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信号的相关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感知目标先验信息;
感知区域先验信息。
该装置应用于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的请求信息并反馈。第一设备根据第二设备反馈的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的应答信息,能够选择待切换的第一切换目标。
之后,第一设备将能够向第一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第一切换命令),从而实现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中,目标感知方式的切换。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装置可以是电子设备,例如具有操作系统的电子设备,也可以是电子设备中的部件,例如集成电路或芯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终端,也可以为除终端之外的其他设备。示例性的,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终端11的类型,其他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能够实现图7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感知方式切换装置1100,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1110,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切换请求信息,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第四发送模块1120,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六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感知节点通过反向散射设备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时使用的感知参数配置;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可选地,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包括以下之一:
第一感知方式,所述第一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不同;
第二感知方式,所述第二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用于对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且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反向散射设备反射,到达第一信号接收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切换命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二切换命令;其中,所述第二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三设备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拒绝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应答信息指示所述第三设备同意作为所述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第二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三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可选地,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反向散射设备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信号的相关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七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感知目标先验信息;
感知区域先验信息。
该装置应用于第三设备,接收第一设备的请求信息并反馈,如此,第一设备根据第三设备反馈的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的应答信息,能够选择待切换的第二切换目标。
之后,第一设备将能够向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第二切换命令),从而实现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中,目标感知方式的切换。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装置是反向散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能够实现图8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1200,包括处理器1201和存储器1202,存储器1202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12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设备执行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步骤,或者,实现上述第二设备执行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步骤,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该通信设备1200为基站、终端或核心网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
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和/或,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和/或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切换目标执行所述感知测量,和/或通知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参与所述感知测量;
或者,
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
若所述通信设备为终端,该终端实施例与上述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侧方法实施例对应,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终端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地,图13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终端13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1301、网络模块1302、音频输出单元1303、输入单元1304、传感器1305、显示单元1306、用户输入单元1307、接口单元1308、存储器1309以及处理器1310等中的至少部分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13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3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13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13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13041和麦克风13042,图形处理器13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1306可包括显示面板13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3061。用户输入单元1307包括触控面板13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3072中的至少一种。触控面板13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13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13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单元1301接收来自网络侧设备的下行数据后,可以传输给处理器1310进行处理;另外,射频单元1301可以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上行数据。通常,射频单元13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
存储器13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或指令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13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或指令的第一存储区和存储数据的第二存储区,其中,第一存储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或指令(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此外,存储器1309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者,存储器1309可以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RAM)。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1309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处理器13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1310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涉及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的操作,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信号,如基带处理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310中。
该终端实现第一设备侧方法时,
射频单元1301用于向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和/或,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和/或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处理器1310,用于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
处理器1310,还用于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切换目标执行所述感知测量,和/或通知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参与所述感知测量。
该终端实现第二设备侧方法时,
射频单元1301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射频单元1301还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
若所述通信设备为网络侧设备(如基站或核心网设备),该网络侧设备实施例与上述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侧方法实施例对应,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网络侧设备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如图14所示,该网络侧设备1400包括:天线141、射频装置142、基带装置143、处理器144和存储器145。天线141与射频装置14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142通过天线141接收信息,将接收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14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143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142,射频装置142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41发送出去。
以上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执行的方法可以在基带装置143中实现,该基带装置143包括基带处理器。
基带装置14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板,该基带板上设置有多个芯片,如图14所示,其中一个芯片例如为基带处理器,通过总线接口与存储器145连接,以调用存储器145中的程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网络设备操作。
该网络侧设备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146,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14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145上并可在处理器144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144调用存储器145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9或图10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如图15所示,该网络侧设备1500包括:处理器1501、网络接口1502和存储器1503。其中,网络接口1502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15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1503上并可在处理器1501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1501调用存储器1503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9或图10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由第一设备执行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或者实现上述由第二设备执行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或者实现上述由第三设备执行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由第一设备执行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或者实现上述由第二设备执行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或者实现上述由第三设备执行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存储介质中,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由第一设备执行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或者实现上述由第二设备执行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或者实现上述由第三设备执行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感知方式切换系统,包括:通信设备及反向散射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可用于执行第一设备执行的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第二设备执行的所述的方法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可用于执行第三设备执行的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35)

1.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和/或,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和/或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切换目标执行所述感知测量,和/或通知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参与所述感知测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第四设备和/或第五设备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感知节点通过反向散射设备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时使用的感知参数配置;所述第四设备包括所述第二设备中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的设备,所述第五设备包括所述第三设备中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的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基于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所得的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和所述目标感知方式,从所述第四设备中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从所述第五设备中确定第二切换目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包括以下之一:
第一感知方式,所述第一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不同;
第二感知方式,所述第二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用于对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且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反向散射设备反射,到达第一信号接收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的第一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二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感知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四设备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反馈所述应答信息的第二设备中,选出所述第四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答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建议的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三设备的第二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三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五设备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反馈所述应答信息的第三设备中,选出所述第五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答信息包括所述第三设备建议的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第四设备和/或第五设备发送第一参数配置信息之前,还包括:
在感知节点和/或反向散射设备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获取切换测量报告;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切换测量报告,确定是否发起感知方式的切换。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反向散射设备的相关配置信息;
第一信号的相关配置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发生之前,所述第一设备结束自身执行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或者,
在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发生,且测量次数大于第一阈值或测量时间大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结束自身执行的感知测量,并释放感知资源。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和所述目标感知方式,从所述第四设备中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从所述第五设备中确定第二切换目标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感知目标先验信息;
感知区域先验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从第四设备中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基于第一门限,将所述第四设备中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满足所述第一门限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一切换目标。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从第五设备中确定第二切换目标,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基于第二门限,将所述第五设备中,与满足所述第二门限的感知测量量的测量值对应的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二切换目标。
16.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感知节点通过反向散射设备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时使用的感知参数配置;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执行以下之一:
在所述目标感知方式为第一感知方式的情况下,发送或接收第一信号;
在所述目标感知方式为第二感知方式的情况下,发送和接收所述第一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用于对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且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反向散射设备反射,到达第一信号的接收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接收到经由反向散射设备反射的第一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其中所述感知测量结果信息用于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切换的目标感知节点。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一切换命令;其中,所述第一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二设备执行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二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感知节点。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反向散射设备的相关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信号的相关配置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感知目标先验信息;
感知区域先验信息。
23.一种感知方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设备接收第一设备发送切换请求信息,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设备接收第一设备的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感知节点通过反向散射设备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时使用的感知参数配置;所述第三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包括以下之一:
第一感知方式,所述第一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不同;
第二感知方式,所述第二感知方式表示发送和接收第一信号的感知节点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用于对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且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经过反向散射设备反射,到达第一信号接收端。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二切换命令;其中,所述第二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三设备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拒绝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拒绝信息指示所述第三设备不同意作为所述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反向散射设备的相关配置信息;
第一信号的相关配置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三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以下至少一项信息:
至少部分历史感知测量结果信息;
感知目标先验信息;
感知区域先验信息。
30.一种感知方式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发送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和/或,请求所述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所述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和/或所述第三设备发送的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和/或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和/或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第一处理模块,根据所述应答信息,确定第一切换目标和/或第二切换目标;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切换目标和/或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发送切换命令,所述切换命令用于通知所述第一切换目标执行所述感知测量,和/或通知所述第二切换目标参与所述感知测量。
31.一种感知方式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其中,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第二设备作为执行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感知节点;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指示对应的第二设备同意作为候选感知节点。
32.一种感知方式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设备发送切换请求信息,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第三设备作为参与与目标感知方式对应的感知测量的候选反向散射设备;所述感知测量为反向散射设备参与的感知测量;
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应答信息,所述应答信息用于指示对应的第三设备同意作为候选反向散射设备。
33.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6至22任一项所述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的步骤。
34.一种反向散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3至29任一项所述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的步骤。
35.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6至22任一项所述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23至29任一项所述的感知方式切换方法的步骤。
CN202211105554.9A 2022-09-09 2022-09-09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Pending CN1177151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05554.9A CN117715128A (zh) 2022-09-09 2022-09-09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05554.9A CN117715128A (zh) 2022-09-09 2022-09-09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5128A true CN117715128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53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05554.9A Pending CN117715128A (zh) 2022-09-09 2022-09-09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1512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155394A1 (en) Sen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WO2023093646A1 (zh) 无线感知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WO2023093645A1 (zh) 无线感知方法、装置和网络侧设备
US20240337726A1 (en) Sen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sensing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a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240310508A1 (en) Wireless sensing method, network-side device, and terminal
WO2023231840A1 (zh) 测量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174345A1 (zh)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7715128A (zh)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4051619A1 (zh) 切换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7715127A (zh)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7729589A (zh) 条件切换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3231868A1 (zh)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231846A1 (zh) 感知方式切换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231867A1 (zh)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WO2024099152A1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WO2023185921A1 (zh) 信息指示方法、指示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4131760A1 (zh) 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4208205A1 (zh) 感知能力的上报方法、接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介质
WO2024099153A1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WO2024099125A1 (zh) 测量信息反馈方法、接收方法及通信设备
WO2024027536A1 (zh)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7793773A (zh) 前导码发送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7202222A (zh) 感知方式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8075769A (zh) 信息发送方法、信息接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17544993A (zh) 信号确定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