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98894A - 一种减震装置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装置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98894A
CN117698894A CN202410026126.XA CN202410026126A CN117698894A CN 117698894 A CN117698894 A CN 117698894A CN 202410026126 A CN202410026126 A CN 202410026126A CN 117698894 A CN117698894 A CN 117698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rocker
damping
assembly
rotation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261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明建
阙宇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Zongshen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Zongshen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Zongshen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Zongshen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2612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988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98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988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震装置及摩托车,涉及摩托车后悬挂减震技术领域。减震装置包括平叉、减震组件、摇杆组件;平叉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车架的第一转动中心轴,另一端转动连接于车轮的第二转动中心轴;减震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车架的第三转动中心轴,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平叉的非端部位置的第四转动中心轴;摇杆组件包括若干连杆,且摇杆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三转动中心轴,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中心轴;第二转动中心轴E向上抬升时,摇杆组件中连接于第三转动中心轴的一端向下摆动。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减震装置的过程中,可有效增加缓冲效果,并提高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减震装置及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后悬挂减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减震装置。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减震装置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目前,摩托车使用双后减震的结构比较普遍,后减震连接平叉和车架,一般情况下后减震对称分布在摩托车的左右两侧。
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所有缓冲全靠后减震,缓冲效果有限,舒适性一般,减震的行程受到后轮摆幅的限制,并且后减震上下连接点受力较大。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摩托车后减震的舒适性,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装置,相同车轮摆幅的情况下,使压缩行程增加,进一步增加缓冲效果,提高舒适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减震装置的摩托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震装置,包括:
平叉,其一端转动连接于车架的第一转动中心轴,另一端转动连接于车轮的第二转动中心轴;
减震组件,其一端转动连接于车架的第三转动中心轴,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平叉的非端部位置的第四转动中心轴;
摇杆组件,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转动中心轴,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轴;
所述第二转动中心轴向上抬升时,所述摇杆组件中连接于所述第三转动中心轴的一端向下摆动。
可选地,所述摇杆组件包括摇杆和连杆,所述摇杆的非端部位置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的第五转动中心轴,所述摇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转动中心轴,所述摇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杆的端部,所述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轴,且所述连杆位于所述平叉的上侧。
可选地,所述摇杆包括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的连接处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的第五转动中心轴,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的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转动中心轴。
可选地,所述摇杆组件中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的连接处设置有摇杆轴承、用于对所述摇杆轴承进行油封的摇杆油封以及安装于所述摇杆轴承的摇杆内衬套,所述摇杆内衬套固设于所述车架。
可选地,还包括罩设于所述摇杆组件和所述减震组件上部的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固设于所述车架。
可选地,所述连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杆旋转机构,所述连杆旋转机构包括连杆轴承、连杆油封、连杆螺钉、连杆平垫、连杆衬套以及连杆螺母;
所述连杆油封用于对所述连杆轴承进行密封,所述连杆螺钉穿过所述连杆平垫与所述连杆螺母配合,以压紧所述连杆衬套。
可选地,所述平叉的第四转动中心轴处设置有第一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柱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减震主体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柱螺纹连接的第一减震螺钉,且所述减震主体绕所述第一减震螺钉可转动设置。
可选地,所述减震组件还包括第二减震螺钉,所述摇杆组件设置有螺纹安装件,所述第二减震螺钉与所述螺纹安装件螺纹连接,所述减震主体绕所述第二减震螺钉可转动设置。
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减震装置。
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减震装置的过程中,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未设置摇杆组件的情况,在车轮摆幅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第二转动中心轴向上抬升时,摇杆组件中连接于第三转动中心轴的一端会向下摆动,从而挤压减震组件,使减震组件的压缩行程进一步增加,可有效增加缓冲效果,并提高舒适性。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减震装置的摩托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减震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减震装置的具体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减震装置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减震装置套设有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减震装置套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减震装置套中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减震装置套中J-J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摇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9中:
1为车架、1.1为车架安装柱、2为平叉、2.1为第一安装柱、3为摇杆、3.1为螺纹安装件、3.2为摇杆轴承、3.3为摇杆内衬套、3.4为摇杆油封、3.5为第一延伸段、3.6为第二延伸段、4为连杆、4.1为连杆轴承、4.2为连杆油封、4.3为连杆衬套、5为减震组件、6为车轮、7为保护罩、8为连杆平垫、9为连杆螺钉、10为连杆螺母、11为后轮轴、12为第二减震螺钉、13为第一减震螺钉、14为减震平垫;
C为第一转动中心轴、E为第二转动中心轴、H为第三转动中心轴、D为第四转动中心轴、G为第五转动中心轴、F为第六转动中心轴、R为后轮轴中心、M为焊接连接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减震装置,相同车轮摆幅的情况下,使压缩行程增加,进一步增加缓冲效果,提高舒适性。
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减震装置的摩托车。
请参考图1至图9。
本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减震装置,包括平叉2、减震组件5、摇杆组件;平叉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车架1的第一转动中心轴C,另一端转动连接于车轮6的第二转动中心轴E;减震组件5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车架1的第三转动中心轴H,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平叉2的非端部位置的第四转动中心轴D;摇杆组件包括若干连杆4,且摇杆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三转动中心轴H,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中心轴E;第二转动中心轴E向上抬升时,摇杆组件中连接于第三转动中心轴H的一端向下摆动。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例中的摇杆组件可以包括若干铰接连接的连接杆,具体连接杆的数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在使用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减震装置的过程中,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未设置摇杆组件的情况,在车轮6摆幅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第二转动中心轴E向上抬升时,摇杆组件中连接于第三转动中心轴H的一端会向下摆动,从而挤压减震组件5,使减震组件5的压缩行程进一步增加,可有效增加缓冲效果,并提高舒适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使摇杆组件包括摇杆3和连杆4,摇杆3的非端部位置转动连接于车架1的第五转动中心轴G,摇杆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三转动中心轴H,摇杆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连杆4的端部,连杆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中心轴E,且连杆4位于平叉2的上侧。
具体如图1所示,摇杆3包括第一延伸段3.5和第二延伸段3.6,第一延伸段3.5和第二延伸段3.6的连接处转动连接于车架1的第五转动中心轴G,第一延伸段3.5与连杆4转动连接,第二延伸段3.6的端部转动连接于第三转动中心轴H。平叉2的一端与车架1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动中心轴C,平叉2的另一端与连杆4转动连接于第二转动中心轴E,平叉2中靠近第二转动中心轴E的位置转动连接于后轮轴中心R,连杆4的另一端与摇杆3转动连接于第六转动中心轴F,摇杆3的非端部位置转动连接于第五转动中心轴G,摇杆3的另一端与减震组件5转动连接于车架1的第三转动中心轴H,减震组件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平叉2的第四转动中心轴D。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随着整车负重的变化和路面情况的变化,当车轮6受路面影响相对于车架1向上抬起时,会带动平叉2在图1所示方向下顺时针转动,平叉2转动的过程中带动连杆4向上移动,连杆4中与摇杆3连接的第六转动中心轴F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摇杆3绕第五转动中心轴G在图1所示方向下顺时针转动,摇杆3中用于与减震组件5连接的第三转动中心轴H在绕第五转动中心轴G在图1所示方向下顺时针转动时会挤压减震组件5,使减震组件5的压缩量增加。平叉2相同转动角度的情况下,本具体实施例中的减震组件5的减震行程可达到传统后减震行程的1.5到2倍,使后悬架的缓冲效果更有效,提高舒适性。
另外,如图3所示,当地面对后轮作用力为F1,减震组件5后减震对平叉2的竖直力用F2表示,连杆4对平叉2的作用力为F3,摇杆3中第六转动中心轴F处连杆4作用于摇杆3的力为F4,摇杆3中减震组件5作用于第三转动中心轴H的力为F5,其中F5与F2大小相对方向相反。
对平叉2进行受力分析可得到:
公式一:F1XL1=F2×L2+F3×L3;
对摇杆3进行受力分析可得到:
公式二:F5XL5=F4XL4。
由公式一可以看出,因为连杆4分担了受力,具有本申请所提供的减震装置的后减震受力F2比传统机构的受力更低,对应的回弹阻尼也会减少,舒适性得到提高。
另外,后轮受到地面冲击后,平叉2顺时针旋转,同时带动减震组件5的下安装点(第四转动中心轴D)向上运动,与此同时,连杆4推动摇杆3的第三转动中心轴H绕第五转动中心轴G顺时针旋转,从而从上至下压缩减震组件5,相对于传统的后减震连接机构,本专利可以使减震组件5获得更大的压缩行程,从而获得更加优越的减震舒适性。
如图2所示,在平叉2逆时针转动的过程中,角度α由锐角逐渐减小直到变成0度,然后又由0度逐步增大;角度θ会逐步增大;角度β会逐步减小,但角度β永远大于0度;角度δ会逐步增大,但变化值非常小;角度ε会逐步增大,但角度ε永远小于180度。
如图7所示,摇杆组件中第一延伸段3.5和第二延伸段3.6的连接处设置有摇杆轴承3.2、用于对摇杆轴承3.2进行油封的摇杆油封3.4以及安装于摇杆轴承3.2的摇杆内衬套3.3,摇杆内衬套3.3固设于车架1。具体的,摇杆轴承3.2压装在摇杆3上,两端用摇杆油封3.4进行密封,摇杆内衬套3.3通过螺母紧固在车架1上的车架安装柱1.1上,摇杆组件和车架1在第五转动中心轴G形成同轴旋转运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减震装置还包括罩设于摇杆组件和减震组件5上部的保护罩7,保护罩7固设于车架1。
如图4所示,保护罩7将第六转动中心轴F、第五转动中心轴G和第三转动中心轴H周边区域遮蔽在内,可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后座的人员用手触摸到摇杆3、连杆4和减震组件5;同时保护罩7也可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保护罩7装配在车架1上不会发生任何运动,且保护罩7在整车左右两侧都各设计了一个。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连杆4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杆旋转机构,连杆旋转机构包括连杆轴承4.1、连杆油封4.2、连杆螺钉9、连杆平垫8、连杆衬套4.3以及连杆螺母10;连杆油封4.2用于对连杆轴承4.1进行密封,连杆螺钉9穿过连杆平垫8与连杆螺母10配合,以压紧连杆衬套4.3。
如图5所示,连杆轴承4.1压装在连杆4上,两端用连杆油封4.2进行密封,连杆螺钉9穿过连杆平垫8压紧在连杆衬套4.3上,通过另一侧的连杆螺母10进行紧固,形成完整的旋转机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平叉2的第四转动中心轴D处设置有第一安装柱2.1,第一安装柱2.1设置有内螺纹,减震组件5包括减震主体以及用于与第一安装柱2.1螺纹连接的第一减震螺钉13,第一减震螺钉13的内侧设置有减震平垫14;且减震主体绕第一减震螺钉13可转动设置;减震组件5还包括第二减震螺钉12,摇杆组件设置有螺纹安装件3.1,第二减震螺钉12与螺纹安装件3.1螺纹连接,减震主体绕第二减震螺钉12可转动设置。
如图6所示,第一安装柱2.1是一个内螺纹衬套,通过焊接的方式和平叉2成为一个整体,图6中M为焊接连接位置;减震组件5下端通过连杆螺钉9固定在第一安装柱2.1上,在第四转动中心轴D上形成同轴旋转运动。螺纹安装件3.1用于紧固减震组件5的上安装点,通过连杆螺钉9连接后,摇杆3和减震组件5在第三转动中心轴H上形成同轴旋转运动。
除了上述减震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减震装置的摩托车,该摩托车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本发明所提供的所有实施例的任意组合方式均在此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减震装置及摩托车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叉(2),其一端转动连接于车架(1)的第一转动中心轴(C),另一端转动连接于车轮(6)的第二转动中心轴(E);
减震组件(5),其一端转动连接于车架(1)的第三转动中心轴(H),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平叉(2)的非端部位置的第四转动中心轴(D);
摇杆组件,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转动中心轴(H),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轴(E);
所述第二转动中心轴(E)向上抬升时,所述摇杆组件中连接于所述第三转动中心轴(H)的一端向下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杆组件包括摇杆(3)和连杆(4),所述摇杆(3)的非端部位置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1)的第五转动中心轴(G),所述摇杆(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转动中心轴(H),所述摇杆(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杆(4)的端部,所述连杆(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轴(E),且所述连杆(4)位于所述平叉(2)的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杆(3)包括第一延伸段(3.5)和第二延伸段(3.6),所述第一延伸段(3.5)和所述第二延伸段(3.6)的连接处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1)的第五转动中心轴(G),所述第一延伸段(3.5)与所述连杆(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段(3.6)的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转动中心轴(H)。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杆组件中所述第一延伸段(3.5)和所述第二延伸段(3.6)的连接处设置有摇杆轴承(3.2)、用于对所述摇杆轴承(3.2)进行油封的摇杆油封(3.4)以及安装于所述摇杆轴承(3.2)的摇杆内衬套(3.3),所述摇杆内衬套(3.3)固设于所述车架(1)。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罩设于所述摇杆(3)组件和所述减震组件(5)上部的保护罩(7),所述保护罩(7)固设于所述车架(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4)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杆旋转机构,所述连杆旋转机构包括连杆轴承(4.1)、连杆油封(4.2)、连杆螺钉(9)、连杆平垫(8)、连杆衬套(4.3)以及连杆螺母(10);
所述连杆油封(4.2)用于对所述连杆轴承(4.1)进行密封,所述连杆螺钉(9)穿过所述连杆平垫(8)与所述连杆螺母(10)配合,以压紧所述连杆衬套(4.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叉(2)的第四转动中心轴(D)处设置有第一安装柱(2.1),所述第一安装柱(2.1)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减震组件(5)包括减震主体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柱(2.1)螺纹连接的第一减震螺钉(13),且所述减震主体绕所述第一减震螺钉(13)可转动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5)还包括第二减震螺钉(12),所述摇杆组件设置有螺纹安装件(3.1),所述第二减震螺钉(12)与所述螺纹安装件(3.1)螺纹连接,所述减震主体绕所述第二减震螺钉(12)可转动设置。
9.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减震装置。
CN202410026126.XA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减震装置及摩托车 Pending CN1176988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6126.XA CN117698894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减震装置及摩托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6126.XA CN117698894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减震装置及摩托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98894A true CN117698894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44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26126.XA Pending CN117698894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减震装置及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9889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2555995C2 (de) Einzelradaufhängung für Kraftfahrzeuge
JPS5831749Y2 (ja) 二輪車の後車輪懸架装置
US8857551B2 (en) Rear suspension for three-wheeled car
US4337958A (en) Suspension and stabilizing system for a snowmobile
JPH0524563Y2 (zh)
KR19980032520A (ko) 전방 서스펜션
JP3944907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17698894A (zh) 一种减震装置及摩托车
JPS6117715B2 (zh)
KR20030048780A (ko) 상용차의 프론트 및 데드 액슬용 현가장치의 롤 저감구조
CN206781990U (zh) 一种把式电动三轮车转向减震装置
KR20000013586U (ko) 자동차의 전륜 현가장치
JPH01190515A (ja) 自動車の懸架装置
JP2003205720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用弾性ブッシュ
CN115158520B (zh) 用于摩托车的减震联动结构及摩托车
JPS621762Y2 (zh)
KR102589030B1 (ko) 스태빌라이저 바 링크의 위치 가변장치
CN216994518U (zh) 一种全地形越野车减震车架
JPH0522404Y2 (zh)
KR100192332B1 (ko) 어퍼암 부쉬
CN220785374U (zh) 一种巴哈赛车悬架结构
KR960000548Y1 (ko) 자전거의 완충장치
JPS61178281A (ja) 自動三輪車の後輪緩衝装置
JPS602072Y2 (ja) 二輪車の後車輪懸架装置
JPS5931509Y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輪懸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