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93634A - 叶轮以及离心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叶轮以及离心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93634A
CN117693634A CN202180100920.9A CN202180100920A CN117693634A CN 117693634 A CN117693634 A CN 117693634A CN 202180100920 A CN202180100920 A CN 202180100920A CN 117693634 A CN117693634 A CN 1176936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impeller
main plate
blades
h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09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莲池一树
冈本一辉
秋场勇儿
迫田健一
门井千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693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936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叶轮(3)具备圆盘状的主板(3e)、和以环状配设于主板(3e)的周缘部并沿与主板(3e)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叶片(31),多个叶片(31)分别在主板(3e)的中心侧的端部亦即前缘(3a)设置有在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形成纵渦的纵渦生成部(3c),该纵渦生成部(3c)在与主板(3e)垂直的方向上从叶片(31)的中间部到翼端(3d)侧部分性地被设置,纵渦生成部(3c)具备与主板(3e)平行的踏面(3f)和与主板(3e)垂直的踢面(3g),前缘(3a)中的纵渦生成部(3c)为阶梯状。

Description

叶轮以及离心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有多个叶片的叶轮、以及在涡旋壳体收容有叶轮的离心送风机。
背景技术
离心送风机具备在圆盘状的主板的周缘部配置有多个叶片的叶轮和收容叶轮的涡旋壳体。涡旋壳体具备引导吸入的气流的喇叭口,并且侧面壁形成为阿基米德螺旋状。涡旋壳体具有从风路的扩大结束的位置延伸到吹出口的扩散器。由于叶轮的旋转或驱动马达的运转而在涡旋壳体内产生的噪声通过吹出口或喇叭口向涡旋壳体之外放射。离心送风机内部的气流的流速在刚从叶轮流出时最大。另外,涡旋壳体的壁面或扩散器的壁面与叶轮的旋转中心的距离由于根据叶轮的旋转方向的位置而不同,因此容易产生气流的变动。
当关注在具有喇叭口的涡旋壳体安装有叶轮的情况下的叶片的每个高度的流场时,在叶轮的根部附近,通过叶片彼此之间的气流沿着叶片的负压面,而剥离小。与此相对,在从叶片的高度的中间部到翼端侧,随着接近翼端,通过叶片彼此之间的气流无法沿着叶片的负压面,而剥离变大。若叶片的负压面上的剥离区域变大,则难以形成主流,容易形成由二次流动引起的扰动成分,而导致噪声恶化。因此,对于叶轮要求考虑了在安装于涡旋壳体时翼轴方向的流动的举动不同这一情况的设计。
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叶轮的离心送风机,该叶轮具备圆盘状的主板、以环状配设于主板的表侧面的外周侧的多个叶片、以及安装于叶片的末端部的环状板。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离心送风机通过在叶轮的叶片的前缘设置锥形部来抑制气流的前缘剥离,实现低噪声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79892号公报
虽然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离心送风机在叶轮的叶片的前缘设置有锥形部,但无法有效地进行通过叶片彼此之间的气流的纵渦化,而导致抑制在负压面上产生的剥离涡流的效果小。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抑制在负压面产生的剥离涡流的效果高的叶轮。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公开所涉及的叶轮具备圆盘状的主板、和以环状配设于主板的周缘部并沿与主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叶片。多个叶片分别在主板的中心侧的端部亦即前缘设置有在通过叶片彼此之间的气流形成纵渦的纵渦生成部,该纵渦生成部在与主板垂直的方向上从叶片的中间部到至翼端侧部分性地被设置。纵渦生成部具备与主板平行的踏面和与主板垂直的踢面。前缘中的纵渦生成部为阶梯状。
本公开所涉及的叶轮起到抑制在负压面产生的剥离涡流的效果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负压面上的气流的流线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负压面上的气流的剥离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负压面上的气流的剥离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负压面上的气流的剥离状态的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翼负压面上的压力变动的有效值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翼负压面上的压力变动的有效值的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前缘通过的气流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前缘附近处的剥离涡流的举动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前缘附近处的剥离涡流的举动的图。
图14是实施方式1的第3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以及第3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比噪声与风量的关系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7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叶轮以及离心送风机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II-II线剖切的离心送风机1的截面。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具备叶轮3、使叶轮3旋转的驱动马达9、以及收容叶轮3的涡旋壳体6。叶轮3具备与旋转轴2垂直的圆盘状的主板3e和以环状设置于主板3e的周缘部的多个叶片31。叶片31沿与主板3e垂直的方向延伸。在主板3e的中央部设置有覆盖驱动马达9的毂部8。在涡旋壳体6设置有喇叭口5。涡旋壳体6的侧面壁61在向与旋转轴2垂直的平面投影的情况下以成为阿基米德螺旋状的形状形成。在涡旋壳体6的卷绕结束处设置有用于有效地进行静压转换的扩散器6b。扩散器6b延伸到吹出口6a。离心送风机1通过叶轮3的旋转而将气流Y1吸引到涡旋壳体6内,并将气流Y2从吹出口6a放出到涡旋壳体6的外部。
叶轮3固定于驱动马达9的轴10。在叶轮3的叶片31的主板3e的中心侧的端部亦即前缘3a设置有纵渦生成部3c。纵渦生成部3c在与主板3e垂直的方向上从叶片31的中间部至翼端3d侧部分性地设置。纵渦生成部3c具备与主板3e平行的踏面3f和与主板3e垂直的踢面3g。
如图2所示,叶片31的前缘3a的纵渦生成部3c呈阶梯状。叶轮3的主板3e与踏面3f平行。通过使主板3e与踏面3f平行,能够提高基于金属模成型的制造的容易性。纵渦生成部3c并不设置于叶片31的前缘3a的整个区域,而是设置于从叶片3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到翼端3d为止的部分。
这里,将叶轮3的最小叶片内径定义为D1,将叶片外径定义为D2,将叶轮3的最大叶片内径定义为D3。将喇叭口5的吸入口4的直径定义为DB。将叶轮3的叶片31的高度定义为HB。叶片31的高度HB是从主板3e到翼端3d为止的距离。最小叶片内径D1是将叶轮3向与主板3e平行的面投影而得的像中的叶片31的前缘3a的最小的内径。最大叶片内径D3是将叶轮3向与主板3e平行的面投影而得的像中的叶片31的前缘3a的最大的内径。踏面3f设置于叶片31的前缘3a中的叶片31的高度HB的60%、70%、80%以及90%的各位置处。因此,纵渦生成部3c仅设置于从叶片31的高度的自主板3e起为60%的位置到翼端3d之间的部分。此外,虽然这里将与主板3e垂直的方向上的叶片31的中间部设为叶片31的高度HB的自主板3e起为60%的位置,并将纵渦生成部3c仅设置于从叶片31的高度的自主板3e起为60%的位置到翼端3d之间的部分,但与主板3e垂直的方向上的叶片31的中间部能够设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自主板3e起为40%至60%之间。
喇叭口5对被涡旋壳体6吸引的气流Y1进行整流。吸入口4的直径DB的大小与吸入风路的压力损失的大小相关,若增大吸入口4的直径DB的大小,则压力损失变小。
为了易于增加纵渦生成部3c的数量、或改变纵渦生成部3c的大小,可以延长叶片31的根部侧的翼弦长。因此,优选为叶轮3的最大叶片内径D3大于喇叭口5的吸入口4的直径DB,且叶轮3的最小叶片内径D1小于喇叭口5的吸入口4的直径DB。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201在叶片31未设置纵渦生成部。对于叶轮3以外的部分,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201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同样。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负压面上的气流的流线的图。此外,示出了并非叶轮3单体,而是在设置有喇叭口5的涡旋壳体6收容有叶轮3的状态下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的负压面上的流线。如图4所示,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大体50%以下的部分,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的流线的扰动小。另一方面,在比叶片31的高度HB的50%大的部分,被涡旋壳体6吸引的气流Y1无法从吸入方向转向到吹出方向,因此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的流线的扰动变大。特别是,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60%至90%的部分,沿着喇叭口5被吸引到涡旋壳体6的气流Y1在通过叶轮3的叶片31的前缘3a之后无法转向到吹出方向,容易形成从叶片31的负压面剥离的流动,因此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的负压面上的流线的扰动变得显著。这样,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的叶片31的负压面上的流线根据叶片31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而大不相同。
图5、图6以及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负压面上的气流的剥离状态的图。图5示出了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40%的位置处的叶片31彼此之间通过的气流Y3的负压面上的剥离状态。图6示出了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60%的位置处的叶片31彼此之间通过的气流Y3的负压面上的剥离状态。图7示出了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80%的位置处的叶片31彼此之间通过的气流Y3的负压面上的剥离状态。图5、图6以及图7所示的流线通过非压缩性非稳态流体解析计算速度分布来求出。
如图5所示,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40%的位置处,在叶片31的负压面上产生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的剥离。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在叶片31的前缘3a从叶片31剥离,并在比叶片31的中央靠近后缘3b的部位重新附着于叶片31。剥离区域的在叶片31的排列方向上的大小L为叶片间距P的1/3以下。离心送风机201由于在叶片31的高度的大体30%的位置处主流流速成为最大,因此叶片31的高度HB的40%的位置也可以说是形成主流的区域。
如图6所示,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60%的位置处,与叶片31的高度HB的40%的位置同样地,产生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的剥离。剥离区域的在叶片31的排列方向上的大小L为叶片间距P的一半以上。剥离区域的范围比叶片31的高度HB的40%的位置大,气流Y3重新附着于叶片31的部位也比叶片31的高度HB的40%的位置靠近叶片31的后缘3b的位置。因此,与叶片31的负压面上的剥离区域比叶片31的高度HB的40%的位置变大相应地不能形成主流流动,呈容易形成二次流动的流场。另外,叶片31的高度HB的60%至100%的位置难以形成主流,由二次流动成分引起的扰动占主导。因此,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60%的位置处,在叶片31的负压面,由二次流动成分引起的扰动占主导。
如图7所示,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80%的位置处,也与叶片31的高度HB的40%的位置以及60%的位置同样地,产生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的剥离。与叶片31的高度HB的60%的位置同样地,剥离区域的在叶片31的排列方向上的大小L为叶片间距P的一半以上。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重新附着于叶片31的部位也比叶片31的高度HB的40%靠近叶片31的后缘3b的位置。因此,与负压面的剥离区域比叶片31的高度HB的40%的位置变大相应地不能形成主流流动,呈容易形成二次流动的流场。另外,叶片31的高度HB的60%至100%的位置难以形成主流,由二次流动成分引起的扰动占主导。因此,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80%的位置处,在叶片31的负压面,由二次流动成分引起的扰动占主导。并且,由于叶片31的高度HB的80%的位置比叶片31的高度HB的40%的位置以及60%的位置更难以形成主流,因此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的流速处于变得比叶片31的高度HB的40%的位置以及60%的位置小的趋势,在叶片31的负压面上形成的边界层变厚。
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在叶片31的高度方向上,流线的举动特别是叶片31的负压面上的剥离范围以及边界层的厚度明显不同。因此,如图2所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从气流在叶片31的负压面上的剥离变得显著的叶片31的高度的中央至翼端3d形成纵渦生成部3c。另外,在从气流在叶片31的负压面上的剥离并不显著的叶片3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至毂部8侧的部分不形成纵渦生成部3c,由此抑制阻碍从叶轮3流出的主流而降低叶轮3的工作量的情况。
图8是实施方式1的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同样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301遍及叶片31的高度HB的40%至60%之间的点与翼端3d之间而在叶片31的前缘3a设置有锥形部3j。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301通过在叶轮3的叶片31设置锥形部3j,由此错开在叶片31的前缘3a产生的剥离涡流的产生时刻,而实现低噪声化。对于叶轮3以外的部分,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301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同样。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翼负压面上的压力变动的有效值的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翼负压面上的压力变动的有效值的图。在图9以及图10中,用压力变动值越小越接近黑色,压力变动值越大越接近白色的灰色,来表示压力变动值的有效值。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与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301相比,压力变动的有效值小的区域更宽。特别是在翼端3d侧,压力变动的有效值明显变小。若压力变动的有效值小,则能实现低噪声化。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前缘通过的气流的图。如图11所示,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借助叶轮3的旋转而从叶片31的前缘3a被吸入到叶片31彼此之间。此时,由于叶片31的前缘3a中的纵渦生成部3c呈阶梯状,因此在通过纵渦生成部3c的气流产生纵渦100。通过在气流产生纵渦100,而抑制在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产生的剥离区域。并且,由于能够在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强制性地产生纵渦100,所以与设置有锥形部3j的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301相比,能够将在叶片31的前缘3a产生的剥离涡流细分化。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前缘附近处的剥离涡流的举动的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前缘附近处的剥离涡流的举动的图。渦流的举动通过非稳态流体解析来计算。解析条件设为同一旋转速度以及同一风量,仅使叶片形状不同。在图12以及图13中,用白色示意性地表示纵渦100。
如图13所示,可知在第2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301中,难以产生渦流的细分化现象,比较大的渦流占主导。另一方面,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中,在纵渦生成部3c附近进行了气流的纵渦化以及细分化。当渦流被细分化时,难以产生大的涡流彼此的合体,从而实现低噪声化。渦流的细分化是利用气流通过构成阶梯状的阶梯差的纵渦生成部3c来进行的。
如图9、图11以及图12所示,叶片31的前缘3a中的纵渦生成部3c呈阶梯状,由此使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强制性地产生纵渦100。在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在通过纵渦生成部3c的踏面3f时强制性地形成纵渦100,负压面的剥离区域变小,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的扰动减少。通过在叶片31的前缘3a设置纵渦生成部3c,从而与在叶片31的前缘3a设置锥形部3j相比,能够在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高效地形成纵渦100。因此,通过使叶片31的前缘3a中的纵渦生成部3c呈阶梯状,由此叶片31的负压面上的压力变动变小,前缘剥离涡流被细分化,能够提高低噪声化的效果。
图14是实施方式1的第3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第3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401在叶片31的整个高度方向上在叶片31的前缘3a形成有纵渦生成部3c,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不同。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以及第3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比噪声与风量的关系的图。在图15中,○记号的曲线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记号的曲线表示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201,□记号的曲线表示第3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401。
如图15所示,在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201和第3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401中,第3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401在全部的风量范围内比噪声变大。将叶片31的前缘3a整体设为阶梯状的第3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401无法确认低噪声效果。这是因为当将叶轮3安装于涡旋壳体6时,与叶轮3单体的流场不同,形成通过喇叭口5而流入叶轮3的气流,因此不在叶片31的前缘3a整周成为一样的流动。因此,在将叶轮3安装于涡旋壳体6时,需要形成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的流场,并相应地选定叶片31的前缘3a的设置纵渦生成部3c的位置。
如图15所示,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和第1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201中,在由虚线包围的送风机的动作风量带中比噪声小1.0dB左右。另外,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和第3比较例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401中,在由虚线包围的送风机的动作风量带中比噪声小1.0dB至1.5dB。这样,通过限定于所流入的流动的负压面上的剥离变得显著的高度而在叶片31的前缘3a设置纵渦生成部3c,从而高效地在吸入气流产生纵渦100,能够抑制叶片31的负压面上的剥离区域的扩大。另一方面,关于叶轮3的工作量,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由于在叶轮3的叶片31的高度HB的60%以下的根部侧未设置纵渦生成部3c,所以翼弦长保持为较长,主流的形成不产生问题,从而维持叶轮3的工作量。
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的上述的说明中,对在叶片31的前缘3a中的叶片31的高度HB的60%、70%、80%以及90%的各位置处设置有踏面3f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设置踏面3f的位置以及数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但是,为了生成纵渦100,优选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自主板3e起为60%的位置至90%的位置之间的部分至少设置一个纵渦生成部3c。此外,从金属模成型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有利的是踏面3f的数量少,踢面3g则长。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叶片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图。叶片31的高度HB为100mm,叶片31的宽度W为15mm,叶片31的宽度W为叶片31的高度HB的七分之一左右。在叶片31的高度HB的40%、60%以及80%的各位置处设置有踏面3f。踏面3f的宽度W1为3mm。因此,踏面3f的宽度W1为叶片31的宽度W的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左右。踢面3g的高度H1设为20mm,且为叶片31的高度HB的七分之一左右。
为了生成纵渦100,在叶片31的前缘3a设置阶梯差是有效的。当踏面3f的宽度W1变小时,相邻的纵渦100彼此结合而不成为纵渦,因此需要将踏面3f的宽度W1设为一定以上的大小。具体而言,踏面3f的宽度W1设为3mm以上,且设为叶片31的宽度W的八分之一以上。
当踢面3g的高度H1变小时,相邻的纵渦100彼此结合而变大,因此为了纵渦100的细分化,而优选为踢面3g的高度H1大于踏面3f的宽度W1的2倍。并且,特别优选为踢面3g的高度H1大于踏面3f的宽度W1的5倍。
另外,在一般的离心送风机的叶轮中,叶片的高度为叶片的宽度的7倍以下,因此,若增大踢面的高度相对于踏面的宽度的比率,则无法增加踢面的数量。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为了设为至少两级阶梯差,而使踢面3g的高度H1小于踏面3f的宽度W1的10倍。
这样,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能够在通过叶片31彼此之间的气流Y3强制性地生成纵渦100,因此抑制在负压面上产生的剥离涡流的效果高。
实施方式2
图17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的剖视图。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是具有一个喇叭口5的单吸入型,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501为具备两个喇叭口5的双吸入型,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不同。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作为双吸入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501中,叶轮3的叶片31的前缘3a中的纵渦生成部3c也呈阶梯状,由此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离心送风机1同样地能够防止负压面的剥离,能够期待低噪声化。
以上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表示内容的一个例子,也可以与其他公知的技术组合,也可以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省略、变更结构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201、301、401、501...离心送风机;2...旋转轴;3...叶轮;3a...前缘;3b...后缘;3c...纵渦生成部;3d...翼端;3e...主板;3f...踏面;3g...踢面;3j...锥形部;4...吸入口;5...喇叭口;6...涡旋壳体;6a...吹出口;6b...扩散器;8...毂部;9...驱动马达;10...轴;31...叶片;61...侧面壁;100...纵渦。

Claims (7)

1.一种叶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圆盘状的主板、和以环状配设于所述主板的周缘部并沿与所述主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叶片,
多个所述叶片分别在所述主板的中心侧的端部亦即前缘,设置有在通过所述叶片彼此之间的气流形成纵渦的纵渦生成部,该纵渦生成部在与所述主板垂直的方向上从所述叶片的中间部到翼端侧部分性地被设置,
所述纵渦生成部具备与所述主板平行的踏面、和与所述主板垂直的踢面,
所述前缘中的所述纵渦生成部为阶梯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渦生成部在与所述主板垂直的方向上仅设置于从所述叶片的高度的自所述主板起为60%的位置到所述翼端之间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主板垂直的方向上,在所述叶片的高度的从所述主板起为60%的位置至90%的位置之间的部分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纵渦生成部。
4.一种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和收容所述叶轮的涡旋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旋壳体在吸入口设置有喇叭口,
在将所述叶轮向与所述主板平行的面投影而得的像中的所述叶片的所述前缘的最小内径亦即最小叶片内径小于所述喇叭口的吸入口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叶轮向与所述主板平行的面投影而得的像中的所述叶片的所述前缘的最大内径亦即最大叶片内径大于所述喇叭口的吸入口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旋壳体在吸入口设置有喇叭口,
在将所述叶轮向与所述主板平行的面投影而得的像中的所述叶片的所述前缘的最大内径亦即最大叶片内径大于所述喇叭口的吸入口的直径。
CN202180100920.9A 2021-07-30 2021-07-30 叶轮以及离心送风机 Pending CN1176936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28403 WO2023007713A1 (ja) 2021-07-30 2021-07-30 羽根車及び遠心送風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93634A true CN117693634A (zh) 2024-03-12

Family

ID=85086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0920.9A Pending CN117693634A (zh) 2021-07-30 2021-07-30 叶轮以及离心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7482332B2 (zh)
CN (1) CN117693634A (zh)
WO (1) WO202300771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5229A (ja) * 2004-10-27 2006-05-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ロッコファン
WO2009139422A1 (ja) * 2008-05-14 2009-11-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007713A1 (zh) 2023-02-02
JP2024069536A (ja) 2024-05-21
JP7482332B2 (ja) 2024-05-13
WO2023007713A1 (ja)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16365B2 (ja) ターボ型流体機械
JP5608062B2 (ja) 遠心型ターボ機械
JP6493682B2 (ja) 遠心ファン
EP2270338A1 (en) Blower and heat pump device using same
JP2012241684A (ja) 軸流ファン
US20100092286A1 (en) Axial flow fan
JP5473497B2 (ja)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2010124534A (ja) 電動機用斜流ファンと該斜流ファンを備えた電動機
JP6634929B2 (ja) 遠心送風機
JP7374078B2 (ja) 遠心圧縮機用ディフューザ
JP5682751B2 (ja) 多翼送風機
JP5396965B2 (ja) 軸流送風機、空気調和機及び換気扇
CN110939603A (zh) 叶片及使用其的轴流叶轮
CN117693634A (zh) 叶轮以及离心送风机
JPH09195988A (ja) 多翼送風機
JP5114845B2 (ja) 送風機羽根車
JP4174693B2 (ja) 遠心圧縮機のディフューザー
JP2000009094A (ja) 羽根車
JP2000009083A (ja) 羽根車
JP6932295B1 (ja) 送風機
JP7187542B2 (ja) 遠心圧縮機及びこの遠心圧縮機を備えた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JP4243105B2 (ja) 羽根車
JP7487854B1 (ja) 送風機
JP7433261B2 (ja) 多段遠心圧縮機
JP7387027B2 (ja) 遠心送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