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7782A - 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7782A
CN117677782A CN202180098123.1A CN202180098123A CN117677782A CN 117677782 A CN117677782 A CN 117677782A CN 202180098123 A CN202180098123 A CN 202180098123A CN 117677782 A CN117677782 A CN 117677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age
vehicle height
damper
side chamber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81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望月隆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B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B Corp filed Critical KYB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677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77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15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the regulating means comprising electric or electronic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5/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 B60G15/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 B60G15/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and fluid damper
    • B60G15/06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combined spring and vibration damper, e.g. telescopic type having mechanical spring and fluid damper the spring being arranged around the dam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27Mechanical springs regulated by fluid means
    • B60G17/0272Mechanical springs regulated by fluid means the mechanical spring being a coil sp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2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 B60G17/04Spring characteristics, e.g. mechanical springs and mechanical adjusting means fluid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B60G17/056Regulating distributors or valves for hydropneumatic systems
    • B60G17/0565Height adjusting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6Characteristics of dampers, e.g. mechanical dampers
    • B60G17/08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30Spring/Damper and/or actuator Units
    • B60G2202/31Spring/Damper and/or actuator Units with the spring arranged around the damper, e.g. MacPherson strut
    • B60G2202/312The spring being a wound sp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40Type of actuator
    • B60G2202/41Fluid actuator
    • B60G2202/416Fluid actuator using a pump, e.g. in the line connecting the lower chamber to the upper chamber of the actu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3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vehicle
    • B60G2300/12Cycles;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5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regulated action or device
    • B60G2500/30Height or ground clear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8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movement or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vehicle and to the end result to be achieved by the control action
    • B60G2800/90System Controller type
    • B60G2800/91Suspension Control
    • B60G2800/914Height Control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025/045Suspensions with ride-height adjus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具备:缓冲器主体(1),所述缓冲器主体(1)具有填充有液体的气缸(2)、将气缸(2)内分隔为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活塞(3)、与活塞(3)相连结的活塞杆(4);悬架弹簧(S),所述悬架弹簧(S)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1)施力;储液室(R),所述储液室(R)储存液体;减震器回路(C1),所述减震器回路(C1)与伸长侧腔室(R1)、压缩侧腔室(R2)以及储液室(R)连接,在缓冲器主体(1)伸缩时使缓冲器主体(1)产生阻尼力;泵(P),所述泵(P)可从储液室(R)吸入液体并吐出;切换阀(V1),所述切换阀(V1)设置在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以及泵(P)之间,并可切换将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来使缓冲器主体(1)产生阻尼力的减震器模式、以及将缓冲器主体(1)与泵(P)连接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

Description

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例如,如JP2015-117812A所公开的,具备:缓冲器主体,所述缓冲器主体具备外壳和可轴向移动地插入外壳内的活塞杆,在活塞杆相对于外壳相对移动时产生阻尼力;环状弹簧支座,所述环状弹簧支座可滑动自如地安装在外壳的外周;杆件侧弹簧支座,所述杆件侧弹簧支座安装在活塞杆的前端;悬架弹簧,所述悬架弹簧插装在弹簧支座与杆件侧弹簧支座之间,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施力;车辆高度调节装置,所述车辆高度调节装置安装在外壳的外周,沿轴向驱动弹簧支座,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插装在机动二轮车的车身与摆动臂之间。
具体而言,车辆高度调节装置具备:液压千斤顶,所述液压千斤顶安装在外壳的外周,沿轴向驱动弹簧支座;泵,所述泵经由软管向液压千斤顶给排压力油;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储存液压油。
而且,车辆高度调节装置运行泵将压力油从液压千斤顶内的千斤顶室向储液罐排出时,液压千斤顶收缩使弹簧支座沿外壳的外周向活塞杆相反侧移动。此外,车辆高度调节装置运行泵将压力油从储液罐向千斤顶室内供给时,液压千斤顶伸长使弹簧支座沿外壳的外周向活塞杆侧移动。
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通过液压千斤顶的驱动变更弹簧支座相对于外壳的位置,可调节机动二轮车的车辆高度,所以机动二轮车停车时可降低车辆高度,提高搭乘者的腿部支撑稳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78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前所述,传统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通过安装在缓冲器主体外壳外周的车辆高度调节装置进行车辆高度调节,缓冲器主体具备另设的储液室,除此之外车辆高度调节装置还具备液压千斤顶和储液罐,因此整体大型化,车辆的搭载性存在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虽具备车辆高度调节功能但依然小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解决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课题解决方案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具备:缓冲器主体,所述缓冲器主体具有填充有液体的气缸、可移动地插入气缸内并将气缸内分隔为伸长侧腔室和压缩侧腔室的活塞、可移动地插入气缸内并与活塞相连结的活塞杆;悬架弹簧,所述悬架弹簧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施力;储液室,所述储液室储存液体;减震器回路,所述减震器回路与伸长侧腔室、压缩侧腔室以及储液室连接,在缓冲器主体伸缩时使缓冲器主体产生阻尼力;泵,所述泵可从储液室吸入液体并吐出;切换阀,所述切换阀设置在缓冲器主体与减震器回路以及泵之间,并可切换将缓冲器主体与减震器回路连接来使缓冲器主体产生阻尼力的减震器模式、以及将缓冲器主体与泵连接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
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可通过切换阀使减震器回路和泵选择性地有效,所以可将缓冲器主体产生阻尼力时用于给排气缸内过多或过少液体的储液室,作为车辆高度调节时储存向缓冲器主体内供给液体的储液罐使用。此外,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可驱动泵向缓冲器主体内供给液体来使缓冲器主体伸长或收缩或者伸缩,所以也无需对悬架弹簧的弹簧支座进行驱动的千斤顶。因此,根据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虽具备车辆高度调节功能但依然可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图。
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图。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图。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图。
图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具体例中的盖的结构的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具体例中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中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各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中,有通用符号的部件、构件具备相同构成。因此,为避免重复说明,对于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说明中进行过详细说明的构成,在其他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说明中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具备:缓冲器主体1;悬架弹簧S,所述悬架弹簧S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1施力;储液室R,所述储液室R储存液体;减震器回路C1;泵P;切换阀V1,该缓冲器D1插装在未图示的车辆的车身与车轴之间使用。另外,使用各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的车辆并不限于机动二轮车,也可以是汽车等车辆。
首先,对缓冲器主体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缓冲器主体1具备:气缸2,所述气缸2填充有液体;活塞3,所述活塞3可移动地插入气缸2内,并将气缸2内分隔为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活塞杆4,所述活塞杆4可移动地插入气缸2内,并与活塞3相连结;外壳5,所述外壳5呈筒状,覆盖气缸2的外周,并在与气缸2之间形成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的环状间隙6。
气缸2呈筒状,其内部如前所述,活塞3沿轴向可移动地插入气缸2,活塞3的图1中左方分隔有伸长侧腔室R1,图1中右方分隔有压缩侧腔室R2。在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内,作为工作液体,具体而言,例如填充有液压油。另外,作为工作液体,除液压油外,例如,也可以使用水、水溶液等液体。气缸2的图1中右端设有凸缘2b。
此外,气缸2内可轴向移动地插入与活塞3相连结的活塞杆4。进而,气缸2容纳在配置在外周侧的筒状外壳5内,气缸2与外壳5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6。
气缸2和外壳5的图1中左端即头端安装有环状引导件7,活塞杆4通过引导件7的内周向气缸2外突出。引导件7具备:密封圈7a,所述密封圈7a与活塞杆4的外周滑动接触;衬套7b,所述衬套7b呈筒状,与活塞杆4的外周滑动接触,引导件7将活塞杆4的外周密封,并引导其沿轴向相对于活塞杆4的气缸2移动。
此外,气缸2和外壳5的图1中右端即底端安装有将气缸2和外壳5的底端封闭的盖8。而且,气缸2以及外壳5的两端开口部被引导件7和盖8封闭,气缸2内以及气缸2与外壳5之间的环状间隙6的两端被封闭。
盖8呈有底筒状,内周嵌合有气缸2的凸缘2b的外周。此外,盖8的内周螺合有设置在外壳5外周的螺纹部5b,外壳5和盖8的底部上夹持有气缸2的凸缘2b,气缸2固定在盖8上。另外,紧固在前述气缸2以及外壳5的盖8上的结构仅为一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紧固结构。此外,盖8上设有:端口8a,所述端口8a从侧方开口,并与环状间隙6连通;端口8b,所述端口8b同样从侧方开口,并与压缩侧腔室R2连通。端口8a和端口8b分别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而且,气缸2的头端的附近设有将伸长侧腔室R1与环状间隙6连通的孔2a。因此,伸长侧腔室R1经由环状间隙6以及端口8a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压缩侧腔室R2经由端口8b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进而,盖8具备底侧弹簧支座8c,所述底侧弹簧支座8c由相较于端口8a,8b的开口设置在气缸侧的外周的环状台阶部构成。
活塞3上设有:泄压通道9,所述泄压通道9将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连通;减压阀10,所述减压阀10开关泄压通道9。伸长侧腔室R1的压力超过压缩侧腔室R2的压力,两者差压达到开阀压力时,减压阀10开阀,只允许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流动。
活塞杆4的图1中左端即前端安装有将活塞杆4安装到车辆上的托架11,并经由托架11安装有头侧弹簧支座12,该头侧弹簧支座12无法轴向移动。另外,头侧弹簧支座12也可以直接安装在活塞杆4上。
而且,头侧弹簧支座12与形成在盖8上的底侧弹簧支座8c之间插装有悬架弹簧S。悬架弹簧S以压缩状态插装在头侧弹簧支座12与底侧弹簧支座8c之间,始终沿着使活塞杆4从气缸2向外侧突出的方向施力。即,悬架弹簧S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1施力。
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中,储液室R并未图示,其为蓄压器,所述蓄压器内部被隔膜分隔为填充有液压油的液室和封入有气体的气室,液室内的液压油被气室内的气体压力加压。另外,储液室R也可以只储存液压油而不对液室加压。此外,储液室R中的液室与气室之间的分隔物除隔膜之外,也可以是自由活塞或波纹管等。
接着,对减震器回路C1进行说明。减震器回路C1具备:第一通道13,所述第一通道13的其中一端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第二通道14,所述第二通道14将第一通道13的另一端与储液室R连接;第三通道15,所述第三通道15将第一通道13与第二通道14之间的连接点即第一连接点J1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所述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设置在第一通道13上,并对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第一连接点J1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所述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与第一伸长侧阻尼阀并联设置在第一通道13上,并只允许从第一连接点J1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流动;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所述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设置在第二通道14上,并对从第一连接点J1流向储液室R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所述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与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并联设置在第二通道14上,并只允许从储液室R流向第一连接点J1的液压油流动。
如前所述,第一通道13的其中一端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通道14连接。进而,第二通道14的其中一端与第一通道13连接,另一端与储液室R连接。如此一来,第一通道13与第二通道14串联连接,伸长侧腔室R1经由第一通道13以及第二通道14与储液室R连接。此外,第三通道15的其中一端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4之间的第一连接点J1连接。因此,伸长侧腔室R1通过第一通道13以及第三通道15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压缩侧腔室R2通过第三通道15以及第二通道14与储液室R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中,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是只允许从伸长侧腔室R1通过第一通道13流向第一连接点J1的液压油流动并对通过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的阻尼阀,例如,是叶片阀或提升阀等。另外,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也可以是节流孔或阻气门等允许双向流动的阀。此外,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与第一伸长侧阻尼阀并联设置在第一通道13上,只允许从第一连接点J1通过第一通道13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流动,阻止液压油的反向流动。因此,液压油从伸长侧腔室R1流过第一通道13流向第一连接点J1时,液压油通过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反之,液压油从第一连接点J1流过第一通道13流向伸长侧腔室R1时,液压油通过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
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中,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是只允许从第一连接点J1通过第二通道14流向储液室R的液压油流动并对通过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的阻尼阀,例如,是叶片阀或提升阀等。另外,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也可以是节流孔或阻气门等允许双向流动的阀。此外,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与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并联设置在第二通道14上,只允许从储液室R通过第二通道14流向第一连接点J1的液压油流动,阻止液压油的反向流动。因此,液压油从第一连接点J1流过第二通道14流向储液室R时,液压油通过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反之,液压油从储液室R流过第二通道14流向第一连接点J1时,液压油通过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
接着,泵P是单向泵,所述单向泵设置在其中一端与储液室R连接且另一端与切换阀V1连通的泵通道20上,其通过电机21驱动时,从储液室R吸入液压油并向切换阀V1吐出。另外,泵P是齿轮泵,但也可以是活塞泵或螺杆泵等其他各种形式的泵。此外,泵通道20上设有泵通道止回阀22,所述泵通道止回阀22只允许液压油从泵P流过泵通道20流向切换阀V1的流动,防止液压油从切换阀V1侧向泵P逆流。
切换阀V1是具备三个端口a,t,p的两位三通电磁切换阀,其将端口a,t与第一通道13的中途连接,且相较于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以及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设置在伸长侧腔室侧,并将端口p与泵通道20的另一端连接。具体而言,切换阀V1具备:阀体23,所述阀体23具备第一位置23a和第二位置23b,所述第一位置23a将端口a与端口t连接来使第一通道13连通,并封闭端口p来将泵通道20的另一端切断,所述第二位置23b封闭端口t来将第一通道13切断,并将端口a与端口p连接来使泵通道20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弹簧24,所述弹簧24对阀体23施力,使其选取第一位置23a;螺线管25,所述螺线管25通电时对抗弹簧24的作用力来将阀体23切换到第二位置23b。因此,不对螺线管25通电,切换阀V1选取第一位置23a时,泵通道20被切断,缓冲器主体1经由第一通道13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减震器回路C1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成为减震器模式。另一方面,对螺线管25通电,切换阀V1选取第二位置23b时,第一通道13被切断,泵通道20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泵P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如此一来,切换阀V1可将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选择切换到只使减震器回路C1有效的减震器模式和使泵P有效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其中一个。
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以上述方式构成,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切换阀V1选择第一位置23a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成为减震器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减震器模式中,通过切换阀V1,伸长侧腔室R1经由第一通道13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再经由减震器回路C1与压缩侧腔室R2以及储液室R连接,但另一方面,泵通道20被切断,伸长侧腔室R1与泵P的连接被断开。
而且,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伸长时,气缸2内活塞3向图1中左方移动,将伸长侧腔室R1压缩,并使压缩侧腔室R2扩大。随着活塞3的移动从伸长侧腔室R1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一通道13的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经由第三通道15向扩大的压缩侧腔室R2移动。缓冲器主体1伸长动作时,活塞杆4从气缸2内退出,所以只凭从伸长侧腔室R1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的液压油量无法填补压缩侧腔室R2扩大的容积,压缩侧腔室R2内液压油会不足,该不足部分为活塞杆4从气缸2内退出的体积大小。该不足部分的液压油从储液室R通过第二通道14的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经过第三通道15向压缩侧腔室R2供给。如前所述,缓冲器主体1呈现伸长动作时,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对从伸长侧腔室R1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所以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上升,但另一方面,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与储液室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长的伸长侧阻尼力。
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收缩时,气缸2内活塞3向图1中右方移动,将压缩侧腔室R2压缩,并使伸长侧腔室R1扩大。随着活塞3移动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三通道15以及第一通道13的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向扩大的伸长侧腔室R1移动。缓冲器主体1收缩动作时,活塞杆4进入气缸2内,所以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的液压油量相较于伸长侧腔室R1中扩大的容积过剩,该过剩部分为活塞杆4进入气缸2内的体积大小。该过剩部分的液压油从压缩侧腔室R2通过第三通道15后,经由第二通道14的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排出到储液室R。如前所述,缓冲器主体1呈现收缩动作时,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对从压缩侧腔室R2向储液室R移动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所以伸长侧腔室R1内和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上升且大致相等。受到压缩侧腔室R2压力的活塞3的受压面积大于受到伸长侧腔室R1压力的活塞3的受压面积,大出部分为活塞杆4的截面积,所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压缩侧阻尼力。
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选取减震器模式的情况下,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伸缩时,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缩的阻尼力。
接着,对切换阀V1选择第二位置23b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切换阀V1选取第二位置23b时,泵通道20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第一通道13被切断,处于从第一通道13的切换阀V1到第一连接点J1的部分无液压油流过的状态。
该状态下,通过电机21驱动泵P,从储液室R向伸长侧腔室R1供给液压油时,液压油将活塞3向图1中右方推动,缓冲器主体1呈现收缩动作。随着缓冲器主体1的收缩动作,伸长侧腔室R1扩大,且压缩侧腔室R2压缩,液压油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三通道15以及第二通道14的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排出到储液室R。
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选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泵P,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压缩悬架弹簧S来使缓冲器主体1收缩,可以使车辆的车辆高度下降。悬架弹簧S的弹力根据悬架弹簧S的压缩量而相应增加,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1施力,所以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成为高压。另外,泵通道20上设有泵通道止回阀22,伸长侧腔室R1内的液压油无法移动,所以即便停止驱动泵P,缓冲器主体1也会维持收缩状态,车辆高度也会维持下降状态。此外,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可根据从泵P供给的液压油量调节缓冲器主体1的收缩量。如果设有检测缓冲器主体1伸缩位移的行程传感器,可掌握缓冲器主体1的收缩量,所以可使用所述行程传感器监视缓冲器主体1的收缩量,而且若对电机21进行控制,还可将缓冲器主体1的收缩量调节为事先规定的收缩量。此外,例如,车辆搭乘者可进行电机21通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泵P直至达到搭乘者所期车辆高度,搭乘者便可调节车辆高度。
另外,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选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状态下,在缓冲器主体1收缩状态下使其伸长的外力作用于缓冲器主体1,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达到事先设定的上限压力时,减压阀10开阀,液压油可从伸长侧腔室R1内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选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状态下,即便搭乘者驾驶车辆发生缓冲器主体1伸长的情况,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也不会过剩,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得到保护。
而且,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来使车辆高度下降后,再将切换阀V1从第二位置23b切换到第一位置23a,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成为减震器模式时,伸长侧腔室R1通过第一通道13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泵通道20被切断,泵P与伸长侧腔室R1的连接被断开。于是,车辆高度下降后被压缩的悬架弹簧S使缓冲器主体1伸长,所以液压油从伸长侧腔室R1推出,通过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以及第三通道15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且活塞杆4从气缸2内退出体积相应量的液压油从储液室R经由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以及第三通道15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悬架弹簧S伸长直至自身发挥的弹力与从车辆车身受到的荷载达到平衡,所以缓冲器主体1也会从车辆高度下降状态恢复到车辆高度下降前状态。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切换到减震器模式时,可利用悬架弹簧S的弹力恢复到车辆高度调节前状态。此外,缓冲器主体1从收缩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时,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对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所以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速度适当放缓,不会给搭乘者带来不适。
在前述情况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通过驱动泵P使车辆高度下降,但想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上升时,如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这样构成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切换阀V1的设置位置不同。
在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中,将切换阀V1设置在第一通道13的中途,通过切换阀V1的切换,选择性地切换伸长侧腔室R1与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以及伸长侧腔室R1与泵通道20的连接,但想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上升时,如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所示,将切换阀V1设置在第三通道15的中途,通过切换阀V1的切换,选择性地切换压缩侧腔室R2与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以及压缩侧腔室R2与泵通道20的连接即可。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将切换阀V1的端口a,t与第三通道15的中途连接,且将切换阀V1的端口p与泵通道20的另一端连接即可。即,切换阀V1选取第一位置23a时,将端口a与端口t连接来使第三通道15连通,将压缩侧腔室R2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并封闭端口p来断开泵P与压缩侧腔室R2的连接。此外,切换阀V1选取第二位置23b时,封闭端口t来切断第三通道15,断开压缩侧腔室R2与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并将端口a与端口p连接来使泵P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因此,不对螺线管25通电,切换阀V1选取第一位置23a时,泵通道20被切断,缓冲器主体1经由第三通道15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减震器回路C1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成为减震器模式。另一方面,对螺线管25通电,切换阀V1选取第二位置23b时,第三通道15被切断,泵通道20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泵P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如此一来,切换阀V1即便处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中,也可选择切换到只使减震器回路C1有效的减震器模式和使泵P有效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其中一个。另外,在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中,泄压通道9上在与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的相反方向设有减压阀101。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以上述方式构成,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切换阀V1选择第一位置23a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成为减震器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减震器模式中,通过切换阀V1,压缩侧腔室R2经由第三通道15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再经由减震器回路C1与伸长侧腔室R1以及储液室R连接,但另一方面,泵通道20被切断,压缩侧腔室R2与泵P的连接被断开。
首先,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伸长时,气缸2内活塞3向图1中左方移动,将伸长侧腔室R1压缩,并使压缩侧腔室R2扩大。随着活塞3的移动从伸长侧腔室R1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一通道13的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经由第三通道15向扩大的压缩侧腔室R2移动。缓冲器主体1伸长动作时,活塞杆4从气缸2内退出,所以只凭从伸长侧腔室R1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的液压油量无法填补压缩侧腔室R2扩大的容积,压缩侧腔室R2内液压油会不足,该不足部分为活塞杆4从气缸2内退出的体积大小。该不足部分的液压油从储液室R通过第二通道14的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经过第三通道15向压缩侧腔室R2供给。如前所述,缓冲器主体1呈现伸长动作时,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对从伸长侧腔室R1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所以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上升,但另一方面,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与储液室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长的伸长侧阻尼力。
接着,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收缩时,气缸2内活塞3向图1中右方移动,将压缩侧腔室R2压缩,并使伸长侧腔室R1扩大。随着活塞3移动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三通道15以及第一通道13的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向扩大的伸长侧腔室R1移动。缓冲器主体1收缩动作时,活塞杆4进入气缸2内,所以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的液压油量相较于伸长侧腔室R1中扩大的容积过剩,该过剩部分为活塞杆4进入气缸2内的体积大小。该过剩部分的液压油从压缩侧腔室R2通过第三通道15后,经由第二通道14的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排出到储液室R。如前所述,缓冲器主体1呈现收缩动作时,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对从压缩侧腔室R2向储液室R移动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所以伸长侧腔室R1内和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上升且大致相等。受到压缩侧腔室R2压力的活塞3的受压面积大于受到伸长侧腔室R1压力的活塞3的受压面积,大出部分为活塞杆4的截面积,所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压缩侧阻尼力。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选取减震器模式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相同,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伸缩时,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缩的阻尼力。
接着,对切换阀V1选择第二位置23b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切换阀V1选取第二位置23b时,泵通道20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第三通道15被切断,处于从第三通道15的切换阀V1到第一连接点J1的部分无液压油流过的状态。
该状态下,通过电机21驱动泵P,从储液室R向压缩侧腔室R2供给液压油时,液压油将活塞3向图2中左方推动,缓冲器主体1呈现伸长动作。随着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动作,压缩侧腔室R2扩大,且伸长侧腔室R1压缩,液压油从伸长侧腔室R1推出。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一通道13的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以及第二通道14的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排出到储液室R。
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选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泵P,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使缓冲器主体1伸长,可以将车辆的车身抬高来使车辆高度上升。随着缓冲器主体1伸长,悬架弹簧S也伸长,悬架弹簧S的弹力减少,所以通过缓冲器主体1分担车身荷载来进行支撑,使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成为高压。另外,泵通道20上设有泵通道止回阀22,伸长侧腔室R1内的液压油无法移动,所以即便停止驱动泵P,缓冲器主体1也会维持伸长状态,车辆高度也会维持上升状态。
此外,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可根据从泵P供给的液压油量调节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量。如果设有检测缓冲器主体1伸缩位移的行程传感器,可掌握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量,所以可使用所述行程传感器监视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量,而且若对电机21进行控制,还可将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量调节为事先规定的伸长量。此外,例如,车辆搭乘者可进行电机21通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泵P直至达到搭乘者所期车辆高度,搭乘者便可调节车辆高度。
另外,在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中,设有减压阀101,在压缩侧腔室R2压力超出伸长侧腔室R1压力达到指定压力以上时,所述减压阀101开阀来允许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流动。如此一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选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状态下,即便搭乘者驾驶车辆发生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情况,也允许缓冲器主体1收缩,可减轻车身振动。
而且,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来使车辆高度上升后,再将切换阀V1从第二位置23b切换到第一位置23a,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成为减震器模式时,压缩侧腔室R2通过第三通道15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泵通道20被切断,泵P与压缩侧腔室R2的连接被断开。于是,车辆高度上升后伸长的悬架弹簧S和缓冲器主体1从车身受到荷载而收缩,所以液压油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通过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向伸长侧腔室R1移动,且活塞杆4进入气缸2内体积相应量的液压油从压缩侧腔室R2经由第三通道15以及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向储液室R移动。悬架弹簧S收缩直至自身发挥的弹力与从车辆车身受到的荷载达到平衡,所以缓冲器主体1也会从车辆高度上升状态恢复到车辆高度上升前状态。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切换到减震器模式时,可利用从车身受到的荷载恢复到车辆高度调节前状态。此外,缓冲器主体1从伸长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时,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对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所以缓冲器主体1的收缩速度适当放缓,不会给搭乘者带来不适。
在前述情况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通过驱动泵P使车辆高度下降,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通过驱动泵P使车辆高度上升,但想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上升和下降时,如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这样构成即可。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切换阀V2的构成和设置位置不同。
在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中,将切换阀V2设置在第一通道13和第三通道15的中途,通过切换阀V2的切换,选择性地切换伸长侧腔室R1以及压缩侧腔室R2与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伸长侧腔室R1与泵通道20的连接、以及压缩侧腔室R2与泵通道20的连接。在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中,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具备车辆高度上升模式和车辆高度下降模式的两种模式,通过切换阀V2的切换,可切换车辆高度上升模式和车辆高度下降模式,而且还可选择减震器模式。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切换阀V2是具备五个端口a1,b1,t1,t2,p1的三位五通电磁切换阀,其具备:阀体26,所述阀体26具备左位置26a、中立位置26b以及右位置26c;弹簧27a,27b,所述弹簧27a,27b夹着阀体26对其施力,使其选取中立位置26b;螺线管28,所述螺线管28为推拉型。此外,切换阀V2将端口a1,t1与第一通道13的中途连接,且设置在第一通道13的中途即相较于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以及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设置在伸长侧腔室侧,将端口b1,t2与第三通道15的中途连接设置,并将端口p1与泵通道20的另一端连接。
阀体26在不对螺线管28通电时,通过弹簧27a,27b选取中立位置26b,将端口a1与端口t1连接来使第一通道13连通,将端口b1与端口t2连接来使第三通道15连通,并封闭端口p1来切断泵通道20的另一端。
此外,阀体26通过对螺线管28通电而被向左推动时,选取左位置26a,封闭端口t1来切断第一通道13,将端口a1与端口p1连接来使泵通道20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并将端口b1与端口t2连接来使第三通道15连通。
此外,阀体26通过对螺线管28通电而被向右推动时,选取右位置26c,封闭端口t2来切断第三通道15,将端口b1与端口p1连接来使泵通道20与压缩侧腔室R2连通,并将端口a1与端口t1连接来使第一通道13连通。
因此,不对螺线管28通电,切换阀V2选取中立位置26b时,泵通道20被切断,缓冲器主体1经由第一通道13和第三通道15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减震器回路C1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成为减震器模式。另一方面,对螺线管28通电,将切换阀V2切换到左位置26a时,第一通道13被切断,泵通道20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泵P有效,压缩侧腔室R2经由第三通道15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成为使车辆高度下降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进而,对螺线管28通电,将切换阀V2切换到右位置26c时,第三通道15被切断,泵通道20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泵P有效,伸长侧腔室R1经由第一通道13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成为使车辆高度上升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如此一来,切换阀V2可将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选择切换到只使减震器回路C1有效的减震器模式、使泵P有效且使车辆高度下降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以及使泵P有效且使车辆高度上升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其中一个。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中,缓冲器主体1具备:泄压通道9,所述泄压通道9将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减压阀102,所述减压阀102设置在泄压通道9上,在伸长侧腔室R1压力高于压缩侧腔室R2压力且伸长侧腔室R1压力与压缩侧腔室R2压力的差达到开阀压力时,所述减压阀102开阀,允许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液体)流动,并且在压缩侧腔室R2压力高于伸长侧腔室R1压力且压缩侧腔室R2压力与伸长侧腔室R1压力的差达到开阀压力时,所述减压阀102开阀,允许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液体)流动。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搭乘者在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下降的状态下驾驶车辆即便发生缓冲器主体1伸长的情况,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也不会过剩,此外,搭乘者在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上升的状态下驾驶车辆即便发生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情况,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也不会过剩,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得到保护。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以上述方式构成,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切换阀V2选择中立位置26b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成为减震器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状态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状态、与减震器模式状态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状态相同。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选取减震器模式的情况下,呈现与减震器模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相同的动作,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伸缩时,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缩的阻尼力。
接着,对切换阀V2选择左位置26a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成为使车辆高度下降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状态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泵P以及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状态、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状态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泵P以及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状态相同。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选取使车辆高度下降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情况下,呈现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相同的动作,可通过驱动泵P使缓冲器主体1收缩来使车辆高度下降。如果使车辆高度下降后,将切换阀V2切换到中立位置26b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成为减震器模式,则伸长侧腔室R1通过减震器回路C1与压缩侧腔室R2以及储液室R连接,允许缓冲器主体1伸长,所以缓冲器主体1利用悬架弹簧S的弹力恢复到车辆高度下降前的原始位移状态。
进而,对切换阀V2选择右位置26c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成为使车辆高度上升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状态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泵P以及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状态、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状态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泵P以及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状态相同。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选取使车辆高度上升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情况下,呈现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相同的动作,可通过驱动泵P使缓冲器主体1伸长来使车辆高度上升。如果使车辆高度上升后,将切换阀V2切换到中立位置26b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成为减震器模式,则压缩侧腔室R2内的液压油可通过减震器回路C1向伸长侧腔室R1以及储液室R移动,允许缓冲器主体1收缩,所以缓冲器主体1收缩而受到车身荷载,恢复到车辆高度上升前的原始位移状态。
如上述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2,D3具备以下部分而构成:缓冲器主体1,所述缓冲器主体1具有填充有液压油(液体)的气缸2、可移动地插入气缸2内并将气缸2内分隔为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活塞3、可移动地插入气缸2内并与活塞3相连结的活塞杆4;悬架弹簧S,所述悬架弹簧S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1施力;储液室R,所述储液室R储存液压油(液体);减震器回路C1,所述减震器回路C1与伸长侧腔室R1、压缩侧腔室R2以及储液室R连接,在缓冲器主体1伸缩时使缓冲器主体1产生阻尼力;泵P,所述泵P可从储液室R吸入液体并吐出;切换阀V1,V2,所述切换阀V1,V2设置在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以及泵P之间,并可切换将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来使缓冲器主体1产生阻尼力的减震器模式、以及将缓冲器主体1与泵P连接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
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2,D3中,可通过切换阀V1,V2使减震器回路C1和泵P选择性地有效,所以可将缓冲器主体1产生阻尼力时用于给排气缸2内过多或过少液压油(液体)的储液室R,作为车辆高度调节时储存向缓冲器主体1内供给液压油(液体)的储液罐使用。此外,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2,D3中,可驱动泵P向缓冲器主体1内供给液压油(液体)来使缓冲器主体1伸长或收缩或者伸缩,所以也无需对悬架弹簧S的弹簧支座进行驱动的千斤顶。
如上所述,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2,D3,无需传统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所需的千斤顶以及千斤顶用储液罐,所以即便具备车辆高度调节功能也可实现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2,D3中,在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状态下,切换阀V1,V2将泵P与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其中一个连接,并将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另一个经由减震器回路C1与储液室R连接。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2,D3,车辆高度调节时利用减震器回路C1将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中被压缩的腔室与储液室R连接,所以无需具备只为了车辆高度调节而将压缩侧腔室与储液室R连通的通道,因此可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2,D3中,减震器回路C1具备:第一通道13,所述第一通道13的其中一端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第二通道14,所述第二通道14将第一通道13的另一端与储液室R连接;第三通道15,所述第三通道15将第一通道13与第二通道14之间的连接点即第一连接点J1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所述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设置在第一通道13上,并对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第一连接点J1的液压油(液体)流动施加阻力;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所述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与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并联设置在第一通道13上,并只允许从第一连接点J1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液体)流动;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所述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设置在第二通道14上,并对从第一连接点J1流向储液室R的液压油(液体)流动施加阻力;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所述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与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并联设置在第二通道14上,并只允许从储液室R流向第一连接点J1的液压油(液体)流动。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2,D3,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切换到减震器模式,缓冲器主体1伸长或收缩,使车辆高度恢复到车辆高度调节前的原始状态时,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或者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对液压油(液体)流动施加阻力,所以缓冲器主体1的伸缩放缓,不会给搭乘者带来不适。
进而,切换阀V1具备减震器模式中使第一通道13连通来断开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第一位置23a、以及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第一通道13来将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第二位置23b时,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可在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使缓冲器主体1收缩来使车辆高度下降。此外,切换阀V1具有减震器模式中使第三通道15连通来断开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第一位置23a、以及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第三通道15来将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第二位置23b时,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可在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使缓冲器主体1上升来使车辆高度上升。进而,切换阀V2选择性地选取减震器模式中使第一通道13与第三通道15连通来断开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中立位置26b、以及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第一通道13来将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左位置26a和切断第三通道15来将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右位置26c的两个位置时,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可在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使缓冲器主体1上升和下降并使车辆高度上升和下降。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3中,缓冲器主体1具有:泄压通道9,所述泄压通道9将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减压阀10,102,所述减压阀10,102设置在泄压通道9上,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的差压达到开阀压力时,所述减压阀10,102开阀,允许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液体)流动。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3,搭乘者在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下降的状态下驾驶车辆即便发生缓冲器主体1伸长的情况,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也不会过剩,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3得到保护。进而,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D3中,缓冲器主体1具有:泄压通道9,所述泄压通道9将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减压阀101,102,所述减压阀101,102设置在泄压通道9上,压缩侧腔室R2与伸长侧腔室R1的差压达到开阀压力时,所述减压阀101,102开阀,允许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液体)流动。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D3,搭乘者在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上升的状态下驾驶车辆即便发生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情况,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也不会过剩,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D3得到保护。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具备:缓冲器主体1;悬架弹簧S,所述悬架弹簧S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1施力;储液室R,所述储液室R储存液体;减震器回路C2;泵P;切换阀V1。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减震器回路C2的构成不同。
减震器回路C2具备以下部分而构成:第四通道31,所述第四通道31的其中一端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第五通道32,所述第五通道32将压缩侧腔室R2与第四通道31的另一端连接;第六通道33,所述第六通道33将第四通道31与第五通道32之间的连接点即第二连接点J2与储液室R连接;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所述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设置在第四通道31上,并对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第二连接点J2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所述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与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并联设置在第四通道31上,并只允许从第二连接点J2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流动;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所述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设置在第五通道32上,并对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第二连接点J2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所述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与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并联设置在第五通道32上,并只允许从第二连接点J2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流动。
如前所述,第四通道31的其中一端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另一端与第五通道32连接。进而,第五通道32的其中一端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另一端与第四通道31连接。如此一来,第四通道31与第五通道32串联连接,伸长侧腔室R1经由第四通道31以及第五通道32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此外,第六通道33的其中一端与第四通道31与第五通道32之间的第二连接点J2连接,另一端与储液室R连接。因此,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通过第四通道31以及第五通道32相互连接。此外,伸长侧腔室R1通过第四通道31以及第六通道33与储液室R连接,压缩侧腔室R2通过第五通道32以及第六通道33与储液室R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中,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是只允许从伸长侧腔室R1通过第四通道31流向第二连接点J2的液压油流动并对通过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的阻尼阀,例如,是叶片阀或提升阀等。另外,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也可以是节流孔或阻气门等允许双向流动的阀。此外,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与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并联设置在第四通道31上,只允许从第二连接点J2通过第四通道31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流动,阻止液压油的反向流动。因此,液压油从伸长侧腔室R1流过第四通道31流向第二连接点J2时,液压油通过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反之,液压油从第二连接点J2流过第四通道31流向伸长侧腔室R1时,液压油通过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
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中,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是只允许从压缩侧腔室R2通过第五通道32流向第二连接点J2的液压油流动并对通过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的阻尼阀,例如,是叶片阀或提升阀等。另外,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也可以是节流孔或阻气门等允许双向流动的阀。此外,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与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并联设置在第五通道32上,只允许从第二连接点J2通过第五通道32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流动,阻止液压油的反向流动。因此,液压油从压缩侧腔室R2流过第五通道32流向第二连接点J2时,液压油通过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反之,液压油从第二连接点J2流过第五通道32流向压缩侧腔室R2时,液压油通过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
切换阀V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中的切换阀V1同样,是具备三个端口a,t,p的两位三通电磁切换阀,其将端口a,t与第四通道31的中途连接,且相较于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以及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设置在伸长侧腔室侧,并将端口p与泵通道20的另一端连接。具体而言,切换阀V1具备:阀体23,所述阀体23具备第一位置23a和第二位置23b,所述第一位置23a将端口a与端口t连接来使第四通道31连通,并封闭端口p来将泵通道20的另一端切断,所述第二位置23b封闭端口t来将第四通道31切断,并将端口a与端口p连接来使泵通道20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弹簧24,所述弹簧24对阀体23施力,使其选取第一位置23a;螺线管25,所述螺线管25通电时对抗弹簧24的作用力来将阀体23切换到第二位置23b。因此,不对螺线管25通电,切换阀V1选取第一位置23a时,泵通道20被切断,缓冲器主体1经由第四通道31与减震器回路C2连接,减震器回路C2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成为减震器模式。另一方面,对螺线管25通电,切换阀V1选取第二位置23b时,第四通道31被切断,泵通道20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泵P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如此一来,切换阀V1可将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选择切换到只使减震器回路C2有效的减震器模式和使泵P有效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其中一个。
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以上述方式构成,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切换阀V1选择第一位置23a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成为减震器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减震器模式中,通过切换阀V1,伸长侧腔室R1、压缩侧腔室R2以及储液室R经由减震器回路C2相互连接,但另一方面,泵通道20被切断,伸长侧腔室R1与泵P的连接被断开。
而且,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伸长时,气缸2内活塞3向图4中左方移动,将伸长侧腔室R1压缩,并使压缩侧腔室R2扩大。随着活塞3的移动从伸长侧腔室R1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四通道31的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经由第五通道32的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向扩大的压缩侧腔室R2移动。缓冲器主体1伸长动作时,活塞杆4从气缸2内退出,所以只凭从伸长侧腔室R1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的液压油量无法填补压缩侧腔室R2扩大的容积,压缩侧腔室R2内液压油会不足,该不足部分为活塞杆4从气缸2内退出的体积大小。该不足部分的液压油从储液室R通过第六通道33以及第五通道32的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向压缩侧腔室R2供给。如前所述,缓冲器主体1呈现伸长动作时,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对从伸长侧腔室R1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所以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上升,但另一方面,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与储液室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长的伸长侧阻尼力。
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收缩时,气缸2内活塞3向图1中右方移动,将压缩侧腔室R2压缩,并使伸长侧腔室R1扩大。随着活塞3的移动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五通道32中的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以及第四通道31的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向扩大的伸长侧腔室R1移动。缓冲器主体1收缩动作时,活塞杆4进入气缸2内,所以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的液压油量相较于伸长侧腔室R1中扩大的容积过剩,该过剩部分为活塞杆4进入气缸2内的体积大小。该过剩部分的液压油从压缩侧腔室R2通过第五通道32中的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以及第六通道33排出到储液室R。因此,缓冲器主体1呈现收缩动作时,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的液压油必定通过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该液压油流动被施加阻力。因此,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上升,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与储液室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压缩侧阻尼力。
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选取减震器模式的情况下,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伸缩时,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缩的阻尼力。
接着,对切换阀V1选择第二位置23b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切换阀V1选取第二位置23b时,泵通道20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第四通道31被切断,处于从第四通道31的切换阀V1到第二连接点J2的部分无液压油流过的状态。
该状态下,通过电机21驱动泵P,从储液室R向伸长侧腔室R1供给液压油时,液压油将活塞3向图4中右方推动,缓冲器主体1呈现收缩动作。随着缓冲器主体1的收缩动作,伸长侧腔室R1扩大,且压缩侧腔室R2压缩,液压油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五通道32的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以及第六通道33,排出到储液室R。
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选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泵P,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压缩悬架弹簧S来使缓冲器主体1收缩,可以使车辆的车辆高度下降。悬架弹簧S的弹力根据悬架弹簧S的压缩量而相应增加,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1施力,所以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成为高压。另外,泵通道20上设有泵通道止回阀22,伸长侧腔室R1内的液压油无法移动,所以即便停止驱动泵P,缓冲器主体1也会维持收缩状态,车辆高度也会维持下降状态。此外,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可根据从泵P供给的液压油量调节缓冲器主体1的收缩量。如果设有检测缓冲器主体1伸缩位移的行程传感器,可掌握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量,所以可监视缓冲器主体1的收缩量,而且若对电机21进行控制,还可将缓冲器主体1的收缩量调节为事先规定的收缩量。此外,例如,车辆搭乘者可进行电机21通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泵P直至达到搭乘者所期车辆高度,搭乘者便可调节车辆高度。
另外,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选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状态下,在缓冲器主体1收缩状态下使其伸长的外力作用于缓冲器主体1,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达到事先设定的上限压力时,减压阀10开阀,液压油可从伸长侧腔室R1内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选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状态下,即便搭乘者驾驶车辆发生缓冲器主体1伸长的情况,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也不会过剩,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得到保护。
而且,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来使车辆高度下降后,再将切换阀V1从第二位置23b切换到第一位置23a,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成为减震器模式时,伸长侧腔室R1通过第四通道31与减震器回路C2连接,泵通道20被切断,泵P与伸长侧腔室R1的连接被断开。于是,车辆高度下降后被压缩的悬架弹簧S使缓冲器主体1伸长,所以液压油从伸长侧腔室R1推出,通过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以及第五通道32的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且活塞杆4从气缸2内退出体积相应量的液压油,从储液室R经由第六通道33以及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悬架弹簧S伸长直至自身发挥的弹力与从车辆车身受到的荷载达到平衡,所以缓冲器主体1也会从车辆高度下降状态恢复到车辆高度下降前状态。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切换到减震器模式时,可利用悬架弹簧S的弹力恢复到车辆高度调节前状态。此外,缓冲器主体1从收缩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时,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对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所以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速度适当放缓,不会给搭乘者带来不适。
在前述情况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通过驱动泵P使车辆高度下降,但想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上升时,如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这样构成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切换阀V1的设置位置不同。
在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中,将切换阀V1设置在第四通道31的中途,通过切换阀V1的切换,选择性地切换伸长侧腔室R1与减震器回路C2的连接以及伸长侧腔室R1与泵通道20的连接,但想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上升时,如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所示,将切换阀V1设置在第五通道32的中途,通过切换阀V1的切换,选择性地切换压缩侧腔室R2与减震器回路C2的连接以及压缩侧腔室R2与泵通道20的连接即可。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将切换阀V1的端口a,t与第五通道32的中途连接,且将切换阀V1的端口p与泵通道20的另一端连接即可。即,切换阀V1选取第一位置23a时,将端口a与端口t连接来使第五通道32连通,将压缩侧腔室R2与减震器回路C2连接,并封闭端口p来断开泵P与压缩侧腔室R2的连接。此外,切换阀V1选取第二位置23b时,封闭端口t来切断第五通道32,断开压缩侧腔室R2与减震器回路C2的连接,并将端口a与端口p连接来使泵P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因此,不对螺线管25通电,切换阀V1选取第一位置23a时,泵通道20被切断,缓冲器主体1经由第五通道32与减震器回路C2连接,减震器回路C2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成为减震器模式。另一方面,对螺线管25通电,切换阀V1选取第二位置23b时,第五通道32被切断,泵通道20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泵P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如此一来,切换阀V1即便处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中,也可选择切换到只使减震器回路C2有效的减震器模式和使泵P有效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其中一个。另外,在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中,泄压通道9上与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的相反方向设有减压阀101。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以上述方式构成,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切换阀V1选择第一位置23a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成为减震器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减震器模式中,通过切换阀V1,压缩侧腔室R2经由第五通道32与减震器回路C2连接,伸长侧腔室R1、压缩侧腔室R2以及储液室R经由减震器回路C2相互连接,但另一方面,泵通道20被切断,压缩侧腔室R2与泵P的连接被断开。
首先,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伸长时,气缸2内活塞3向图1中左方移动,将伸长侧腔室R1压缩,并使压缩侧腔室R2扩大。随着活塞3的移动从伸长侧腔室R1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四通道31的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经由第五通道32的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向扩大的压缩侧腔室R2移动。缓冲器主体1伸长动作时,活塞杆4从气缸2内退出,所以只凭从伸长侧腔室R1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的液压油量无法填补压缩侧腔室R2扩大的容积,压缩侧腔室R2内液压油会不足,该不足部分为活塞杆4从气缸2内退出的体积大小。该不足部分的液压油从储液室R通过第六通道33以及第五通道32的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向压缩侧腔室R2供给。如前所述,缓冲器主体1呈现伸长动作时,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对从伸长侧腔室R1向压缩侧腔室R2移动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所以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上升,但另一方面,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与储液室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长的伸长侧阻尼力。
接着,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收缩时,气缸2内活塞3向图1中右方移动,将压缩侧腔室R2压缩,并使伸长侧腔室R1扩大。随着活塞3的移动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五通道32的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以及第四通道31的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向扩大的伸长侧腔室R1移动。缓冲器主体1收缩动作时,活塞杆4进入气缸2内,所以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的液压油量相较于伸长侧腔室R1中扩大的容积过剩,该过剩部分为活塞杆4进入气缸2内的体积大小。该过剩部分的液压油从压缩侧腔室R2通过第五通道32的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后,经由第六通道33排出到储液室R。如前所述,缓冲器主体1呈现收缩动作时,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的液压油必定通过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该液压油流动被施加阻力。因此,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上升,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与储液室R内的压力大致相等,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压缩侧阻尼力。
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选取减震器模式的情况下,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伸缩时,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缩的阻尼力。
接着,对切换阀V1选择第二位置23b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切换阀V1选取第二位置23b时,泵通道20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第五通道32被切断,处于从第五通道32的切换阀V1到第二连接点J2的部分无液压油流过的状态。
该状态下,通过电机21驱动泵P,从储液室R向压缩侧腔室R2供给液压油时,液压油将活塞3向图5中左方推动,缓冲器主体1呈现伸长动作。随着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动作,压缩侧腔室R2扩大,且伸长侧腔室R1压缩,液压油从伸长侧腔室R1推出。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四通道31的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以及第六通道33,排出到储液室R。
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选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泵P,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使缓冲器主体1伸长,可以将车辆的车身抬高来使车辆高度上升。随着缓冲器主体1伸长,悬架弹簧S也伸长,悬架弹簧S的弹力减少,所以通过缓冲器主体1分担车身荷载来进行支撑,使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成为高压。另外,泵通道20上设有泵通道止回阀22,伸长侧腔室R1内的液压油无法移动,所以即便停止驱动泵P,缓冲器主体1也会维持伸长状态,车辆高度也会维持上升状态。
此外,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可根据从泵P供给的液压油量调节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量。如果设有检测缓冲器主体1伸缩位移的行程传感器,可掌握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量,所以可使用所述行程传感器监视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量,而且若对电机21进行控制,还可将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量调节为事先规定的伸长量。此外,例如,车辆搭乘者可进行电机21通电操作的情况下,通过驱动泵P直至达到搭乘者所期车辆高度,搭乘者便可调节车辆高度。
另外,在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中,设有减压阀101,在压缩侧腔室R2压力超出伸长侧腔室R1压力达到指定压力以上时,所述减压阀101开阀来允许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流动。如此一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选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状态下,即便搭乘者驾驶车辆发生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情况,也允许缓冲器主体1收缩,可减轻车身振动。
而且,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来使车辆高度上升后,再将切换阀V1从第二位置23b切换到第一位置23a,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成为减震器模式时,压缩侧腔室R2通过第五通道32与减震器回路C2连接,泵通道20被切断,泵P与压缩侧腔室R2的连接被断开。于是,车辆高度上升后伸长的悬架弹簧S和缓冲器主体1从车身受到荷载而收缩,所以液压油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通过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以及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向伸长侧腔室R1移动,且活塞杆4进入气缸2内体积相应量的液压油,从压缩侧腔室R2经由第五通道32的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以及第六通道33向储液室R移动。悬架弹簧S收缩直至自身发挥的弹力与从车辆车身受到的荷载达到平衡,所以缓冲器主体1也会从车辆高度上升状态恢复到车辆高度上升前状态。因此,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切换到减震器模式时,可利用从车身受到的荷载恢复到车辆高度调节前状态。此外,缓冲器主体1从伸长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时,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对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所以缓冲器主体1的收缩速度适当放缓,不会给搭乘者带来不适。
在前述情况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通过驱动泵P使车辆高度下降,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通过驱动泵P使车辆高度上升,但想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上升和下降时,如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这样构成即可。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切换阀V2的构成和设置位置不同。
在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中,将切换阀V2设置在第四通道31和第五通道32的中途,通过切换阀V2的切换,选择性地切换伸长侧腔室R1以及压缩侧腔室R2与减震器回路C2的连接、伸长侧腔室R1与泵通道20的连接、以及压缩侧腔室R2与泵通道20的连接。在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中,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具备车辆高度上升模式和车辆高度下降模式的两种模式,通过切换阀V2的切换,可切换车辆高度上升模式和车辆高度下降模式,而且还可选择减震器模式。
切换阀V2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中的切换阀V2相同。而且,切换阀V2将端口a1,t1与第四通道31的中途连接,且设置在第四通道31的中途即相较于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以及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设置在伸长侧腔室侧,将端口b1,t2与第五通道32的中途连接,且设置在第五通道32的中途即相较于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以及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设置在压缩侧腔室侧,并将端口p1与泵通道20的另一端连接。
阀体26在不对螺线管28通电时,通过弹簧27a,27b选取中立位置26b,将端口a1与端口t1连接来使第四通道31连通,将端口b1与端口t2连接来使第五通道32连通,并封闭端口p1来切断泵通道20的另一端。
此外,阀体26通过对螺线管28通电而被向左推动时,选取左位置26a,封闭端口t1来切断第四通道31,将端口a1与端口p1连接来使泵通道20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并将端口b1与端口t2连接来使第五通道32连通。
此外,阀体26通过对螺线管28通电而被向右推动时,选取右位置26c,封闭端口t2来切断第五通道32,将端口b1与端口p1连接来使泵通道20与压缩侧腔室R2连通,并将端口a1与端口t1连接来使第四通道31连通。
因此,不对螺线管28通电,切换阀V2选取中立位置26b时,泵通道20被切断,缓冲器主体1经由第四通道31和第五通道32与减震器回路C2连接,减震器回路C2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成为减震器模式。
另一方面,对螺线管28通电,将切换阀V2切换到左位置26a时,第四通道31被切断,泵通道20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泵P有效,压缩侧腔室R2经由第五通道32与减震器回路C2连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成为使车辆高度下降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进而,对螺线管28通电,将切换阀V2切换到右位置26c时,第五通道32被切断,泵通道20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泵P有效,伸长侧腔室R1经由第四通道31与减震器回路C2连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成为使车辆高度上升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如此一来,切换阀V2可将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选择切换到只使减震器回路C2有效的减震器模式、使泵P有效且使车辆高度下降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以及使泵P有效且使车辆高度上升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其中一个。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中,缓冲器主体1具备:泄压通道9,所述泄压通道9将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减压阀102,所述减压阀102设置在泄压通道9上,在伸长侧腔室R1压力高于压缩侧腔室R2压力、且伸长侧腔室R1压力与压缩侧腔室R2压力的差达到开阀压力时,所述减压阀102开阀,允许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液体)流动,并且在压缩侧腔室R2压力高于伸长侧腔室R1压力、且压缩侧腔室R2压力与伸长侧腔室R1压力的差达到开阀压力时,所述减压阀102开阀,允许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液体)流动。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搭乘者在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下降的状态下驾驶车辆即便发生缓冲器主体1伸长的情况,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也不会过剩,此外,搭乘者在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上升的状态下驾驶车辆即便发生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情况,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也不会过剩,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得到保护。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以上述方式构成,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切换阀V2选择中立位置26b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成为减震器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状态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2的连接状态、与减震器模式状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2的连接状态相同。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选取减震器模式的情况下,呈现与减震器模式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相同的动作,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伸缩时,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缩的阻尼力。
接着,对切换阀V2选择左位置26a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成为使车辆高度下降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状态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泵P以及减震器回路C2的连接状态、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状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泵P以及减震器回路C2的连接状态相同。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选取使车辆高度下降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情况下,呈现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相同的动作,可通过驱动泵P使缓冲器主体1收缩来使车辆高度下降。如果使车辆高度下降后,将切换阀V2切换到中立位置26b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成为减震器模式,则伸长侧腔室R1内的液压油通过减震器回路C2与压缩侧腔室R2以及储液室R连接,允许缓冲器主体1伸长,所以缓冲器主体1利用悬架弹簧S的弹力恢复到车辆高度下降前的原始位移状态。
进而,对切换阀V2选择右位置26c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成为使车辆高度上升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状态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泵P以及减震器回路C2的连接状态、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状态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泵P以及减震器回路C2的连接状态相同。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选取使车辆高度上升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情况下,呈现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相同的动作,可通过驱动泵P使缓冲器主体1伸长来使车辆高度上升。如果使车辆高度上升后,将切换阀V2切换到中立位置26b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成为减震器模式,则压缩侧腔室R2内的液压油可通过减震器回路C2向伸长侧腔室R1以及储液室R移动,允许缓冲器主体1收缩,所以缓冲器主体1收缩而受到车身荷载,恢复到车辆高度上升前的原始位移状态。
如上述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D5,D6具备以下部分而构成:缓冲器主体1,所述缓冲器主体1具有填充有液压油(液体)的气缸2、可移动地插入气缸2内并将气缸2内分隔为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活塞3、可移动地插入气缸2内并与活塞3相连结的活塞杆4;悬架弹簧S,所述悬架弹簧S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1施力;储液室R,所述储液室R储存液压油(液体);减震器回路C1,所述减震器回路C1与伸长侧腔室R1、压缩侧腔室R2以及储液室R连接,在缓冲器主体1伸缩时使缓冲器主体1产生阻尼力;泵P,所述泵P可从储液室R吸入液体并吐出;切换阀V1,V2,所述切换阀V1,V2设置在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以及泵P之间,并可切换将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来使缓冲器主体1产生阻尼力的减震器模式、以及将缓冲器主体1与泵P连接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
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D5,D6中,可通过切换阀V1,V2使减震器回路C2和泵P选择性地有效,所以可将缓冲器主体1产生阻尼力时用于给排气缸2内过多或过少液压油(液体)的储液室R,作为车辆高度调节时储存向缓冲器主体1内供给液压油(液体)的储液罐使用。此外,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D5,D6中,可驱动泵P向缓冲器主体1内供给液压油(液体)来使缓冲器主体1伸长或收缩或者伸缩,所以也无需对悬架弹簧S的弹簧支座进行驱动的千斤顶。
如上所述,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D5,D6,无需传统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所需的千斤顶以及千斤顶用储液罐,所以即便具备车辆高度调节功能也可实现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D5,D6中,在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状态下,切换阀V1,V2将泵P与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其中一个连接,并将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另一个经由减震器回路C2与储液室R连接。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D5,D6,车辆高度调节时利用减震器回路C2将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中被压缩的腔室与储液室R连接,所以无需具备只为了车辆高度调节而将压缩侧腔室与储液室R连通的通道,因此可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D5,D6中,减震器回路C2具备:第四通道31,所述第四通道31的其中一端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第五通道32,所述第五通道32将压缩侧腔室R2与第四通道31的另一端连接;第六通道33,所述第六通道33将第四通道31与第五通道32之间的连接点即第二连接点J2与储液室R连接;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所述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设置在第四通道31上,并对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第二连接点J2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所述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与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并联设置在第四通道31上,并只允许从第二连接点J2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流动;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所述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设置在第五通道32上,并对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第二连接点J2的液压油流动施加阻力;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所述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与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并联设置在第五通道32上,并只允许从第二连接点J2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流动。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D5,D6,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切换到减震器模式,缓冲器主体1伸长或收缩,使车辆高度恢复到车辆高度调节前的原始状态时,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或者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对液压油(液体)流动施加阻力,所以缓冲器主体1的伸缩放缓,不会给搭乘者带来不适。
进而,切换阀V1具备减震器模式中使第四通道31连通来断开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第一位置23a、以及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第四通道31来将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第二位置23b时,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可在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使缓冲器主体1收缩来使车辆高度下降。此外,切换阀V1具有减震器模式中使第五通道32连通来断开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第一位置23a、以及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第五通道32来将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第二位置23b时,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可在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使缓冲器主体1上升来使车辆高度上升。进而,切换阀V2选择性地选取减震器模式中使第四通道31与第五通道32连通来断开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中立位置26b、以及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第四通道31来将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左位置26a和切断第五通道32来将泵P与缓冲器主体1连接的右位置26c的两个位置时,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可在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使缓冲器主体1上升和下降并使车辆高度上升和下降。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D6中,缓冲器主体1具有:泄压通道9,所述泄压通道9将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减压阀10,102,所述减压阀10,102设置在泄压通道9上,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的差压达到开阀压力时,所述减压阀10,102开阀,允许从伸长侧腔室R1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液体)流动。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D6,搭乘者在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下降的状态下驾驶车辆即便发生缓冲器主体1伸长的情况,伸长侧腔室R1内的压力也不会过剩,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D6得到保护。进而,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D6中,缓冲器主体1具有:泄压通道9,所述泄压通道9将伸长侧腔室R1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减压阀101,102,所述减压阀101,102设置在泄压通道9上,压缩侧腔室R2与伸长侧腔室R1的差压达到开阀压力时,所述减压阀101,102开阀,允许从压缩侧腔室R2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液体)流动。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D6,搭乘者在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上升的状态下驾驶车辆即便发生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情况,压缩侧腔室R2内的压力也不会过剩,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D6得到保护。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具备:缓冲器主体1;悬架弹簧S,所述悬架弹簧S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1施力;储液室R,所述储液室R储存液体;减震器回路C1;泵P1,所述泵P1可双向吐出;泵回路PC;切换阀V3。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还具备泵回路PC,且泵P1和切换阀V3的构成不同。
泵回路PC具备:供给通道41,所述供给通道41的其中一端与切换阀V3连接且中途设有双向吐出型的泵P1;操作止回阀OV,所述操作止回阀OV设置在供给通道41的中途即相较于泵P1设置在切换阀V3侧;第一切换通道42,所述第一切换通道42的其中一端与供给通道41的中途连接即与泵P1与操作止回阀OV之间连接;第二切换通道43,所述第二切换通道43的其中一端与供给通道41的中途连接即相较于泵P1与切换阀相反侧连接;吸入通道44,所述吸入通道44的其中一端与储液室R连接;回流通道45,所述回流通道45的其中一端与储液室R连接、且另一端与供给通道41的中途连接即相较于泵P与切换阀相反侧连接;泵用泄压通道46,所述泵用泄压通道46的其中一端与储液室R连接、且另一端与供给通道41的中途连接即与泵P与操作止回阀OV之间连接;方向切换阀47,所述方向切换阀47用于切换第一切换通道42以及第二切换通道43与吸入通道44的连接状态;节流孔48,所述节流孔48设置在回流通道45上;泵用减压阀49,所述泵用减压阀49设置在泵用泄压通道46上。
供给通道41的其中一端与切换阀V3连接,且另一端与操作止回阀OV连接。泵P1是双向吐出型的泵,通过电机21驱动,正转时将压力油经由操作止回阀OV向切换阀V3吐出,反转时将压力油作为先导压力向操作止回阀OV供给。另外,泵P1是齿轮泵,但只要是可双向吐出的泵,各种形式不限定。
操作止回阀OV在先导压力不作用的状态下,只允许从泵P1通过供给通道41流向切换阀V3的液压油流动,阻止反向流动,但是先导压力从泵P1作用时,操作止回阀OV开阀,不只允许从泵P1通过供给通道41流向切换阀V3的液压油流动,还允许从切换阀V3流向泵P1的液压油流动。
方向切换阀47是具备三个端口a4,b4,t4的三位三通方向切换阀,端口a4与第一切换通道42的另一端连接,端口b4与第二切换通道43的另一端连接,端口t4与吸入通道44的另一端连接。
具体而言,方向切换阀47具备:阀体50,所述阀体50具备中立位置50a、供给位置50b以及排出位置50c,所述中立位置50a切断端口a4、端口b4以及端口t4,所述供给位置50b将端口b4与端口t4连接,来将第二切换通道43经由吸入通道44与储液室R连通且切断端口a4,所述排出位置50c将端口a4与端口t4连接,来将第一切换通道42经由吸入通道44与储液室R连通且切断端口b4;弹簧51a,51b,所述弹簧51a,51b夹着阀体50从两侧对其施力,使阀体50选取中立位置50a;第一先导通道52,所述第一先导通道52将供给通道41的泵P1与操作止回阀OV之间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进行作用,使阀体50选取供给位置50b;第二先导通道53,所述第二先导通道53将供给通道41的相较于泵P1的切换阀相反侧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进行作用,使阀体50选取排出位置50c。
泵回路PC以上述方式构成,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驱动电机21使泵P1正转时,通过驱动泵P1,供给通道41的相较于泵P1的切换阀侧压力上升,所以方向切换阀47从中立位置50a切换到供给位置50b。于是,供给通道41的相较于泵P1的切换阀相反侧经由第二切换通道43以及吸入通道44与储液室R连接,所以泵P1从储液室R吸入液压油,向切换阀V3吐出液压油。从泵P1吐出的液压油推开操作止回阀OV,流向切换阀V3。另外,通过泵P1的正转,供给通道41的相较于泵P1的切换阀侧压力过剩时,泵用减压阀49开阀,液压油经由泵用泄压通道46排出到储液室R,所以泵回路PC得到保护。
反之,驱动电机21使泵P1反转时,通过驱动泵P1,供给通道41的相较于泵P1的切换阀相反侧压力上升,所以方向切换阀47从中立位置50a切换到排出位置50c。于是,供给通道41的相较于泵P1的切换阀侧经由第一切换通道42以及吸入通道44与储液室R连接,所以泵P1从储液室R吸入液压油并吐出液压油。从泵P1吐出的液压油通过回流通道45的节流孔48回流到储液室R,所以供给通道41的泵P1的切换阀相反侧压力上升,上升量为节流孔48的压损量,并作为操作止回阀OV的先导压力进行作用。受到先导压力的操作止回阀OV开阀,允许液压油从切换阀V3流过从切换阀V3到泵P1之间的供给通道41流向泵P1。
接着,切换阀V3与切换阀V1的不同在于,具备先导通道55代替螺线管25,所述先导通道55引导泵P1的吐出压力作为先导压力。因此,切换阀V3具备与切换阀V1相同的阀体23和弹簧24,但另一方面,还具备先导通道55代替螺线管,所述先导通道55引导泵P1的吐出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而且,切换阀V3的端口t1与供给通道41的其中一端连接,先导通道55将供给通道41的中途即切换阀V3与操作止回阀OV之间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作用于阀体23,使其选取第二位置23b。
使泵P1正转时,方向切换阀47切换到供给位置50b,从泵P1吐出的液压油流过供给通道41流向切换阀V3,供给通道41的泵P1与切换阀V3之间的压力上升,所以切换阀V3切换到第二位置23b。因此,使泵P1正转时,切换阀V3受到从泵P1输入的先导压力自动切换到第二位置23b,将缓冲器主体1切换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液压油向伸长侧腔室R1供给。
此外,使泵P1正转后再使其停止时,方向切换阀47切换到中立位置50a,操作止回阀OV关阀,供给通道41中的切换阀V3与操作止回阀OV之间的区间变成高压,切换阀V3持续维持第二位置23b。即,使泵P1正转后,即便再使其停止,缓冲器主体1也会维持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从该状态使泵P1反转时,从泵P1吐出的液压油通过回流通道45流向储液室R,方向切换阀47切换到排出位置50c,供给通道41的相较于泵P1的切换阀侧与储液室R连接,且供给通道41的泵P1与操作止回阀OV之间的压力上升。因此,操作止回阀OV开阀,作用于切换阀V3的先导压力解除,切换阀V3切换到第一位置23a,使缓冲器主体1恢复到减震器模式。使缓冲器主体1恢复到减震器模式时,切换阀V3从第二位置23b切换到第一位置23a即可。即,为了使通过泵P1的正转变成高压的供给通道41的切换阀V3与操作止回阀OV之间的压力降低,只需暂时使操作止回阀OV开阀即可,所以泵P1的反转驱动只需进行极短时间即可。
切换阀V3切换到第一位置23a后,在泵P1停止状态下,方向切换阀47选取中立位置50a,供给通道41的相较于泵P1的切换阀侧的压力不上升,所以切换阀V3选取第一位置23a,维持缓冲器主体1的减震器模式。
即,选取减震器模式的状态下,只要不驱动泵P1,则切换阀V3选取第一位置23a,泵回路PC被切断,缓冲器主体1经由第一通道13和第三通道15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减震器回路C1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持续维持减震器模式。
另一方面,选取减震器模式的状态下,正转驱动泵P1时,切换阀V3因从泵P1受到的先导压力而切换到第二位置23b,第一通道13被切断,供给通道41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泵P1有效,压缩侧腔室R2经由第三通道15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成为使车辆高度下降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正转驱动泵P1后再使其停止时,操作止回阀OV关闭,供给通道41中的操作止回阀OV与切换阀V3之间维持高压,切换阀V3持续选取第二位置23b,所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持续维持车辆高度调节模式。
若要使成为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恢复到减震器模式,则使泵P1反转来使操作止回阀OV开阀,释放切换阀V3与操作止回阀OV之间的压力,将切换阀V3切换到第一位置23a。于是,切换阀V3选取第一位置23a,切断泵回路PC,将缓冲器主体1经由第一通道13和第三通道15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因此,泵P1和伸长侧腔室R1的连通被断开,且减震器回路C1有效,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恢复到减震器模式。
如此一来,切换阀V3选取第一位置23a时,通过泵P1的正转切换到第二位置23b,选取第二位置23b时,通过泵P1的反转切换到第一位置23a,所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通过驱动泵P1自动切换切换阀V3,切换到只使减震器回路C1有效的减震器模式、以及使泵P1有效且使车辆高度下降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
而且,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选取减震器模式的情况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6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状态、与减震器模式状态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状态相同。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选取减震器模式的情况下,呈现与减震器模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相同的动作,缓冲器主体1因外力伸缩时,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缩的阻尼力。
接着,对使泵P1正转后切换阀V3选择第二位置23b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成为使车辆高度下降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该状态下,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中液压油从泵P1向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侧腔室R1供给,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状态、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状态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中的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状态相同。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可通过正转驱动泵P1自动切换切换阀V3,使缓冲器主体1收缩来使车辆高度下降。使车辆高度下降后,再使泵P1停止时,液压油不再从泵P1向伸长侧腔室R1供给,但切换阀V3持续选取第二位置23b,伸长侧腔室R1被封闭,但另一方面,压缩侧腔室R2通过减震器回路C1与储液室R连通。因此,如果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使泵P1正转后再使其停止,则通过车辆高度调节维持在使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状态。
然后,如果使泵P1反转,将切换阀V3切换到第一位置23a,使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成为减震器模式,则伸长侧腔室R1通过减震器回路C1与压缩侧腔室R2以及储液室R连接,允许缓冲器主体1收缩,所以缓冲器主体1利用悬架弹簧S的弹力恢复到车辆高度下降前的原始位移状态。
如上述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具备以下部分而构成:缓冲器主体1,所述缓冲器主体1具有填充有液压油(液体)的气缸2、可移动地插入气缸2内并将气缸2内分隔为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活塞3、可移动地插入气缸2内并与活塞3相连结的活塞杆4;悬架弹簧S,所述悬架弹簧S沿伸长方向对缓冲器主体1施力;储液室R,所述储液室R储存液压油(液体);减震器回路C1,所述减震器回路C1与伸长侧腔室R1、压缩侧腔室R2以及储液室R连接,在缓冲器主体1伸缩时使缓冲器主体1产生阻尼力;泵P1,所述泵P1可从储液室R吸入液体并吐出;切换阀V3,所述切换阀V3设置在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以及泵P之间,并可切换将缓冲器主体1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来使缓冲器主体1产生阻尼力的减震器模式、以及将缓冲器主体1与泵P1连接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
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中,可通过切换阀V3使减震器回路C1和泵P1选择性地有效,所以可将缓冲器主体1产生阻尼力时用于给排气缸2内过多或过少液压油(液体)的储液室R,作为车辆高度调节时储存向缓冲器主体1内供给液压油(液体)的储液罐使用。此外,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中,可驱动泵P1向缓冲器主体1内供给液压油(液体)来使缓冲器主体1伸长或收缩或者伸缩,所以也无需对悬架弹簧S的弹簧支座进行驱动的千斤顶。
如上所述,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无需传统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所需的千斤顶以及千斤顶用储液罐,所以即便具备车辆高度调节功能也可实现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中,在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状态下,切换阀V3将泵P与缓冲器主体1的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其中一个连接,并将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的另一个经由减震器回路C1与储液室R连接。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车辆高度调节时利用减震器回路C1将伸长侧腔室R1和压缩侧腔室R2中被压缩的腔室与储液室R连接,所以无需具备只为了车辆高度调节而将压缩侧腔室与储液室R连通的通道,因此可进一步实现小型化。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中,以如下方式构成,即泵P1可双向吐出,切换阀V3将泵P1的吐出压力作为先导压力切换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根据如此构成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可通过驱动泵P1自动切换切换阀V3,所以可根据驱动泵P1自动切换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和减震器模式,无需通过螺线管切换切换阀V3,因此可减低成本。前述泵回路PC仅为一例,只要是可将泵P1的吐出压力作为先导压力用于切换切换阀V3的方式,即可进行设计变更,但是在前述泵回路PC中,使泵P1正转后再使其停止时,切换阀V3维持第二位置23b,可维持在使缓冲器主体1伸长或收缩的状态,所以无需驱动泵P1来维持在使缓冲器主体1伸长或收缩的状态,因此可降低能量消耗。
另外,想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下降时,如果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4的构成,将切换阀V1变更为切换阀V3,且设置泵P1和泵回路PC代替泵P、泵通道20以及泵通道止回阀22,则可通过泵P1的正转将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从减震器模式切换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来使车辆高度下降,并可通过随后泵P1的反转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恢复到减震器模式。进而,想通过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使车辆高度上升时,如果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5的构成,将切换阀V1变更为切换阀V3,且设置泵P1和泵回路PC代替泵P、泵通道20以及泵通道止回阀22,则可通过泵P1的正转将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从减震器模式切换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来使车辆高度上升,并可通过随后泵P1的反转从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恢复到减震器模式。
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中的减震器回路C1的构成中,将并联设有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和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的第一通道13与并联设有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和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的第二通道14之间的第一连接点J1与压缩侧腔室R2连接,将第二通道14的第一连接点J1相反侧的端部与储液室R连接。而且,第一通道13的第一连接点J1相反侧的端部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
因此,如本实施方式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所示,在气缸2的外周设有外壳5,使气缸2与外壳5之间的环状间隙6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时,可将减震器回路C1、切换阀V3以及储液室R配置在底侧,所以可将减震器回路C1、切换阀V3以及储液室R设置在将气缸2和外壳5的底端封闭的盖8上。
具体而言,例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盖8上设有减震器回路C1、切换阀V1以及储液室R即可。盖8具备:盖主体60,所述盖主体60呈有底筒状,与气缸2以及外壳5的端部嵌合;第一阀门壳体61,所述第一阀门壳体61呈筒状,与盖主体60的侧方相连;储液室筒62,所述储液室筒62与第一阀门壳体61相连;第二阀门壳体63,所述第二阀门壳体63呈筒状,与盖主体60的侧方和第一阀门壳体61相连;托架64,所述托架64设置在盖主体60的轴向端部,能够与未图示的车身连结。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图8中,用在不同水平高度切开的断面显示盖主体60、第一阀门壳体61以及第二阀门壳体63,此外,图9中,省略容纳在第一阀门壳体61中的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以及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的图示。
盖主体60呈有底筒状,内周嵌合有气缸2的凸缘2b的外周。此外,盖主体60内周螺合有设置在外壳5外周的螺纹部5b,外壳5和盖8的底部夹持有气缸2的凸缘2b,气缸2固定在盖8上。而且,盖主体60将气缸2以及外壳5的底侧端部封闭。另外,紧固在前述气缸2以及外壳5的盖8上的结构仅为一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紧固结构。此外,盖主体60具备由设置在气缸侧外周的环状台阶部组成的底侧弹簧支座60a。
第一阀门壳体61呈筒状,与盖主体60的侧方相连后一体化,其配置在与缓冲器主体1的轴线正交的平面上,并在相对于所述轴线弯曲的位置上拥有中心线。第一阀门壳体61内的正中央通过设置在盖主体60上的端口60b与气缸2内的压缩侧腔室R2连通。端口60b作为减震器回路C1中的第三通道发挥作用。第一阀门壳体61内容纳有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以及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
另一方面,储液室筒62以与缓冲器主体1平行的姿势与第一阀门壳体61的图8中左端侧相连。此外,储液室筒62的图9中下端开口端被塞65封闭,储液室筒62内被密闭。而且,储液室筒62内插入隔膜66,所述隔膜66的内部填充有压缩气体且安装在塞65上,储液室筒62内被分隔为隔膜66内的气室G与隔膜66外的填充有液压油的液室L。而且,储液室筒62内的上方侧的液室L与第一阀门壳体61内的左方通过端口62a连通。端口62a作为减震器回路C1中的第二通道的一部分发挥作用。此外,储液室筒62的图9中上端设有端口62b,所述端口62b将液室L与设置在储液室筒62外侧的泵回路PC的吸入通道44连接。另外,塞65上设有可将气体注入隔膜66内的未图示的阀门,将隔膜66插入储液室筒62内后可注入气体,气室G内的压力调节也可通过所述阀门进行。
进而,第二阀门壳体63呈后端开口的有底筒状,从侧方至前端与盖主体60的侧方和第一阀门壳体61一体化,其设置在与缓冲器主体1的轴线正交且配置有第一阀门壳体61的平面上,并在与第一阀门壳体61的中心线正交且相对于缓冲器主体1的轴线弯曲的位置上拥有中心线。第二阀门壳体63内通过设置在盖主体60上的通道60c和设置在外壳5上的孔5a与气缸2与外壳5之间的环状间隙6连通,并通过设置在前端的端口63a与第一阀门壳体61内的右方连通,进而,通过相较于通道60c设置在第二阀门壳体63后端侧的端口63b与外部连通。气缸2与外壳5之间的环状间隙6、孔5a、通道60c以及端口63a构成减震器回路C1中的第一通道,通道60c以及端口63a分别作为端口a和端口t发挥作用。此外,端口63b作为切换阀V1的端口p发挥作用,与泵回路PC中的供给通道41连接。
盖8以上述方式构成,如前所述,第一阀门壳体61内容纳有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以及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第二阀门壳体63内容纳有切换阀V3。
第一阀门壳体61的图8中左端的内周螺合有塞部件67,所述塞部件67将第一阀门壳体61的左端开口部封闭。塞部件67具备向第一阀门壳体61内突出的轴67a,轴67a的外周安装有:分隔部件68,所述分隔部件68呈环状;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所述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由层叠在分隔部件68的图8中左侧的环状层叠叶片阀组成;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所述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由层叠在分隔部件68的图8中右侧的环状板和将环状板朝着分隔部件68侧施力的弹簧部件组成。而且,分隔部件68与第一阀门壳体61的内周抵接,将第一阀门壳体61内分隔为经由端口62a与液室L内连通的空间、以及经由端口60b与压缩侧腔室R2连通的空间。此外,分隔部件68具备沿轴向贯穿分隔部件68的端口68a,68b,通过端口68a,68b使分隔部件68的图8中左侧空间与右侧空间连通。
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的内周固定在塞部件67的轴67a上,允许外周侧的弯曲,层叠在分隔部件68上,打开和关闭端口68a的出口端。而且,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对于从压缩侧腔室R2流过端口68a流向储液室R的液压油流动,使外周弯曲来开阀,对其施加阻力并允许该流动,但对于相反侧的液压油流动,封闭端口68a并维持。
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中的环状板可滑动自如地安装在塞部件67的轴67a外周,打开和关闭端口68b的出口端。而且,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对于从储液室R流过端口68b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流动,使环状板远离分隔部件68来开阀,几乎不对其施加阻力并允许该流动,但对于相反侧的液压油流动,封闭端口68b并维持。
第一阀门壳体61的图8中右端的内周螺合有塞部件69,所述塞部件69将第一阀门壳体61的右端开口部封闭。塞部件69具备向第一阀门壳体61内突出的轴69a,轴69a的外周安装有:分隔部件70,所述分隔部件70呈环状;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所述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由层叠在分隔部件70的图8中左侧的环状层叠叶片阀组成;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所述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由层叠在分隔部件70的图8中左侧的环状板和将环状板朝着分隔部件70侧对施力的弹簧部件组成。而且,分隔部件70与第一阀门壳体61的内周抵接,将第一阀门壳体61内分隔为与端口63a连通的空间、以及与端口60b连通的空间。分隔部件70的图8中右方空间通过端口63a、第二阀门壳体63内、通道60c以及气缸2与外壳5之间的环状间隙6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分隔部件70的图8中左方空间经由端口60b与压缩侧腔室R2连通。此外,分隔部件70具备沿轴向贯穿分隔部件70的端口70a,70b,通过端口70a,70b使分隔部件70的图8中左侧空间与右侧空间连通。
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的内周固定在塞部件69的轴69a上,允许外周侧的弯曲,层叠在分隔部件70上,打开和关闭端口70a的出口端。而且,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对于从伸长侧腔室R1流过端口70a流向压缩侧腔室R2的液压油流动,使外周弯曲来开阀,对其施加阻力并允许该流动,但对于相反侧的液压油流动,封闭端口70a并维持。
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中的环状板可滑动自如地安装在塞部件69的轴69a外周,打开和关闭端口70b的出口端。而且,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对于从储液室R或压缩侧腔室R2流过端口70b流向伸长侧腔室R1的液压油流动,使环状板远离分隔部件70来开阀,几乎不对其施加阻力并允许该流动,但对于相反侧的液压油流动,封闭端口70b并维持。
第二阀门壳体63的图8中上端的内周螺合有塞部件71,所述塞部件71将第二阀门壳体63的上端开口部封闭。进而,第二阀门壳体63内容纳有:套筒72,所述套筒72呈筒状;阀体73,所述阀体73呈有底筒状,可滑动自如地插入套筒72内;弹簧74,所述弹簧74插装在套筒72与阀体73之间,向着塞部件71对阀体73施力。而且,套筒72、阀体73以及弹簧74构成切换阀V3,切换阀V3容纳在第二阀门壳体63内。
套筒72的内径在从图8中下端即前端向图8中上端即后端侧的中途两级扩径,内周具备两个台阶部72a,72b,使后端的外周嵌合在第二阀门壳体63的内周即相较于通道60c嵌合在后端侧,并使前端抵接到第二阀门壳体63的前端的底部。此外,在套筒72的相较于后端侧台阶部72b的后端侧具备孔72c,套筒72内经由孔72c与通道60c连通并与端口63a连通。进而,套筒72的后端侧的外周安装有密封圈75,所述密封圈75密接在第二阀门壳体63的内周即通道60c的开口部与端口63b的开口部之间,阻止通道60c不经由套筒72内而与端口63b连通。另外,封闭第二阀门壳体63的开口部的塞部件71具备插座71a,所述插座71a嵌合在套筒72的后端的内周且具备孔71b,经由孔71b确保套筒72内与端口63b连通。
阀体73呈有底筒状,外周具备凸缘73a,使靠近凸缘73a的开口部侧与套筒72的内周的台阶部72a与台阶部72b之间滑动接触,并使凸缘73a的外周与套筒72的内周即相较于台阶部72b的后端侧滑动接触。此外,阀体73的相较于凸缘73a的开口部侧的侧部设有孔73b。
阀体73可向进入套筒72内的方向移动,直至凸缘73a与套筒72的台阶部72b抵接,反之,可向从套筒72退出的方向移动,直至凸缘73a与塞部件71的插座71a抵接。
而且,在凸缘73a与台阶部72b抵接的位置,孔73b被套筒72的内周封闭,所以阀体73断开通道60c与端口63a的连通,但另一方面,使套筒72的孔72c与第二阀门壳体63的端口63b连通。此外,在凸缘73a远离台阶部72b而与塞部件71的插座71a抵接的状态下,阀体73通过凸缘73a与插座71a的抵接而断开端口63a与端口63b的连通,但另一方面,使孔73b与套筒72的孔72c相对来使通道60c与端口63a连通。
此外,由螺旋弹簧组成的弹簧74以被压缩状态插装在阀体73的开口端与套筒72的台阶部72a之间。弹簧74始终向着塞部件71对阀体73施力,与端口63b连通的阀体73与塞部件71之间的空间的压力为低压状态时,将阀体73定位在凸缘73a与塞部件71的插座71a抵接的位置。该状态下,如前所述,通过凸缘73a与插座71a的抵接,端口63a与端口63b的连通被断开,如前所述,端口63b与泵回路PC连接,所以泵回路PC与伸长侧腔室R1的连接被断开,但另一方面,通过通道60c与端口63a的连通,减震器回路C1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即,该状态下,切换阀V3选取第一位置。
在切换阀V3选取第一位置的状态下,驱动泵P1使其正转时,液压油从泵P1经由端口63b被送入阀体73与塞部件71之间的空间,阀体73压缩弹簧74,凸缘73a与台阶部72b抵接,端口63b与通道60c连通,液压油从泵P1向伸长侧腔室R1供给。该状态下,通过凸缘73a与台阶部72b的抵接,构成第一通道的端口63a与通道60c的连通被断开,所以伸长侧腔室R1与减震器回路C1的连接被断开。即,切换阀V3从第一位置切换到第二位置。
而且,切换阀V3选取第二位置后,停止驱动泵P1时,泵回路PC中的操作止回阀OV关阀,所以阀体73与塞部件71之间的空间保持高压,维持阀体73的凸缘73a与套筒72的台阶部72b抵接的状态,切换阀V3持续维持第二位置。
然后,在切换阀V3维持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驱动泵P1使其反转时,通过泵P1的反转,操作止回阀OV开阀,液压油从阀体73与塞部件71之间的空间内通过端口63b排出。因此,阀体73被弹簧74的作用力推动,凸缘73a与塞部件71的插座71a抵接,端口63b与通道60c的连通被断开,构成第一通道的端口63a与通道60c连通。因此,切换阀V3从第二位置恢复到第一位置,断开伸长侧腔室R1与泵回路PC的连接,使伸长侧腔室R1与减震器回路C1连接。
切换阀V3选取第一位置时,通过作为第一通道发挥作用的端口63a与通道60c,减震器回路C1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减震器回路C1始终经由作为第三通道发挥作用的端口60b与压缩侧腔室R2连通。该状态下,缓冲器主体1伸长时,从伸长侧腔室R1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经由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向扩大的压缩侧腔室R2移动,所以图8以及图9所示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在缓冲器主体1伸长时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伸长的伸长侧阻尼力。此外,该状态下,缓冲器主体1收缩时,从压缩侧腔室R2推出的液压油通过端口60b以及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向储液室R移动,并经由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向扩大的伸长侧腔室R1移动。因此,图8以及图9所示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在缓冲器主体1收缩时发生阻碍缓冲器主体1收缩的伸长侧阻尼力。
另一方面,使泵P1正转,切换阀V3切换到第二位置时,泵回路PC通过端口63b和通道60c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且减震器回路C1与伸长侧腔室R1的连通被断开。于是,从泵P1向伸长侧腔室R1供给的液压油使缓冲器主体1收缩,所以车辆高度下降,停止泵P1时,缓冲器主体1维持收缩状态,维持使车辆高度下降的状态。然后,如果使泵P1反转极短时间,则切换阀V3恢复到第一位置,缓冲器主体1利用悬架弹簧S的弹力伸长,直至达到使车辆高度下降前的车辆高度。
如此一来,即便是图8以及图9所示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7,在选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情况下,通过正转驱动泵P1,可使缓冲器主体1收缩,使车辆高度下降。另外,车辆高度调节模式时想使车辆高度上升时,将第一阀门壳体61内的分隔部件68、分隔部件70、压缩侧腔室R2连接的端口60b的中途配置有第二阀门壳体63,废除端口63a,并将通道60c与第一阀门壳体61内的相较于分隔部件68的左侧空间连接,始终使减震器回路C1与伸长侧腔室R1连接即可。只要如此构成,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成为与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2相同的回路构成,所以在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可使车辆高度上升。
此外,采用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3,D4的减震器回路C2的情况下,在气缸2的外周设有外壳5,使气缸2与外壳5之间的环状间隙6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时,也可将减震器回路C2、切换阀V3以及储液室R配置在底侧,所以可将减震器回路C2、切换阀V3以及储液室R设置在封闭气缸2和外壳5的底端的盖8上。
另外,如果有空间,也可以使泵回路PC、泵P1以及电机21与盖8一体化。对盖8上设有减震器回路C1,C2、切换阀V3以及储液室R的示例进行过说明,但也可以将电磁切换阀即切换阀V1设置在盖8上代替切换阀V3,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泵通道20、电机21、泵通道止回阀22以及泵P与盖8一体化。
而且,如前所述,缓冲器主体1具备:外壳5,所述外壳5覆盖气缸2的外周且在与气缸2之间形成与伸长侧腔室R1连通的环状间隙6;盖8,所述盖8封闭气缸2的其中一端和外壳5的其中一端,储液室R、减震器回路C1,C2以及切换阀V1,V3设置在盖8上时,可将储液室R、减震器回路C1,C2以及切换阀V3集成到盖8上,所以缓冲器主体1的组装方便,可从缓冲器主体1的外部与储液室R、减震器回路C1,C2以及切换阀V1,V3连接,因此维护和调试也方便。
此外,减震器回路C1(C2)中的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以及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以及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也可以是可调节阻尼力的阀门,通过在盖8上设有这些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以及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以及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可方便调节阻尼力。如此一来,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D1,D2,D3,D4,D5,D6,D7中,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以及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也可以是可调节阻尼力的阻尼阀,也可以是利用螺线管的电磁阀。
进而,减震器回路C1(C2)中的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以及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以及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容纳在单一的筒状第一阀门壳体61内时,盖8的结构无需复杂且第三通道(第六通道)的设置也方便。此外,只要从第一阀门壳体61的两端侧的开口部面对面分别插入保持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以及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以及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的塞部件67、以及保持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以及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以及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的塞部件69,减震器回路C1,(C2)的组装即可完成,所以组装性也良好。另外,第一阀门壳体61也可以是有底筒状,这种情况下,采用以下结构即可,即,在第一阀门壳体61的开口部螺合塞部件,在所述塞部件上设置的一个轴部上安装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分隔部件68、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分隔部件70以及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分隔部件68、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分隔部件70以及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此外,第一阀门壳体61也可以由第一筒和第二筒构成,所述第一筒容纳第一伸长侧阻尼阀16以及第一伸长侧止回阀17(第二伸长侧阻尼阀34以及第二伸长侧止回阀35),所述第二筒容纳第一压缩侧阻尼阀18以及第一压缩侧止回阀19(第二压缩侧阻尼阀36以及第二压缩侧止回阀37)。
上面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就可以进行改造、变形及变更。
符号说明
1 缓冲器主体
2 气缸
3 活塞
4 活塞杆
5 外壳
6 环状间隙
8 盖
9 泄压通道
10、101、102 减压阀
13 第一通道
14 第二通道
15 第三通道
16 第一伸长侧阻尼阀
17 第一伸长侧止回阀
18 第一压缩侧阻尼阀
19 第一压缩侧止回阀
31 第四通道
32 第五通道
33 第六通道
34 第二伸长侧阻尼阀
35 第二伸长侧止回阀
36 第二压缩侧阻尼阀
37 第二压缩侧止回阀
23a 第一位置
23b 第二位置
26a 左位置
26b 中立位置
26c 右位置
C1、C2 减震器回路
D1、D2、D3、D4、D5、D6、D7 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
P、P1 泵
R 储液室
R1 伸长侧腔室
R2 压缩侧腔室
S 悬架弹簧
V1、V2、V3 切换阀

Claims (9)

1.一种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其具备:
缓冲器主体,所述缓冲器主体具有填充有液体的气缸、可移动地插入所述气缸内并将所述气缸内分隔为伸长侧腔室和压缩侧腔室的活塞、可移动地插入所述气缸内并与所述活塞相连结的活塞杆;
悬架弹簧,所述悬架弹簧沿伸长方向对所述缓冲器主体施力;
储液室,所述储液室储存液体;
减震器回路,所述减震器回路与所述伸长侧腔室、所述压缩侧腔室以及所述储液室连接,在所述缓冲器主体伸缩时使所述缓冲器主体产生阻尼力;
泵,所述泵可从所述储液室吸入液体并吐出;
切换阀,所述切换阀设置在所述缓冲器主体与所述减震器回路以及所述泵之间,并可切换将所述缓冲器主体与所述减震器回路连接来使所述缓冲器主体产生阻尼力的减震器模式、以及将所述缓冲器主体与所述泵连接的车辆高度调节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的状态下,所述切换阀将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的所述伸长侧腔室和所述压缩侧腔室的其中一个连接,并经由所述减震器回路将所述伸长侧腔室和所述压缩侧腔室的另一个与所述储液室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减震器回路具有:
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其中一端与所述伸长侧腔室连接;
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将所述第一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储液室连接;
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将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之间的连接点即第一连接点与所述压缩侧腔室连接;
第一伸长侧阻尼阀,所述第一伸长侧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并对从所述伸长侧腔室流向所述第一连接点的液体流动施加阻力;
第一伸长侧止回阀,所述第一伸长侧止回阀与所述第一伸长侧阻尼阀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上,并只允许从所述第一连接点流向所述伸长侧腔室的液体流动;
第一压缩侧阻尼阀,所述第一压缩侧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上,并对从所述第一连接点流向所述储液室的液体流动施加阻力;
第一压缩侧止回阀,所述第一压缩侧止回阀与所述第一压缩侧阻尼阀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上,并只允许从所述储液室流向所述第一连接点的液体流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减震器回路具有:
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的其中一端与所述伸长侧腔室连接;
第五通道,所述第五通道将所述压缩侧腔室与所述第四通道的另一端连接;
第六通道,所述第六通道将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五通道之间的连接点即第二连接点与所述储液室连接;
第二伸长侧阻尼阀,所述第二伸长侧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四通道上,并对从所述伸长侧腔室流向所述第二连接点的液体流动施加阻力;
第二伸长侧止回阀,所述第二伸长侧止回阀与所述第二伸长侧阻尼阀并联设置在所述第四通道上,并只允许从所述第二连接点流向所述伸长侧腔室的液体流动;
第二压缩侧阻尼阀,所述第二压缩侧阻尼阀设置在所述第五通道上,并对从所述压缩侧腔室流向所述第二连接点的液体流动施加阻力;
第二压缩侧止回阀,所述第二压缩侧止回阀与所述第二压缩侧阻尼阀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五通道上,并只允许从所述第二连接点流向所述压缩侧腔室的液体流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切换阀
具有所述减震器模式中使所述第一通道连通并断开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以及所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所述第一通道并将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
或者,具有所述减震器模式中使所述第三通道连通并断开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以及所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所述第三通道并将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
或者,选择性地选取所述减震器模式中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并断开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以及所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所述第一通道并将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和切断所述第三通道并将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的两个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切换阀
具有所述减震器模式中使所述第四通道连通并断开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以及所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所述第四通道并将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
或者,具有所述减震器模式中使所述第五通道连通并断开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以及所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所述第五通道并将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
或者,选择性地选取所述减震器模式中使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并断开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以及所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中切断所述第四通道并将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和切断所述第五通道并将所述泵与所述缓冲器主体连接的位置的两个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泵可向双向吐出,
所述切换阀将所述泵的吐出压力作为先导压力切换到车辆高度调节模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缓冲器主体具有:
泄压通道,所述泄压通道将所述伸长侧腔室与所述压缩侧腔室连接;
减压阀,所述减压阀设置在所述泄压通道上,在所述伸长侧腔室与所述压缩侧腔室的差压达到开阀压力后开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缓冲器主体具有:
外壳,所述外壳覆盖所述气缸的外周,并在与所述气缸之间形成与所述伸长侧腔室连通的环状间隙;
盖,所述盖将所述气缸的其中一端和所述外壳的其中一端封闭,
所述储液室、所述减震器回路和所述切换阀设置在所述盖上。
CN202180098123.1A 2021-07-26 2021-07-26 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 Pending CN1176777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27556 WO2023007550A1 (ja) 2021-07-26 2021-07-26 車高調整機能付き緩衝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7782A true CN117677782A (zh) 2024-03-08

Family

ID=85086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8123.1A Pending CN117677782A (zh) 2021-07-26 2021-07-26 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482331B2 (zh)
CN (1) CN117677782A (zh)
DE (1) DE112021008020T5 (zh)
WO (1) WO202300755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48B2 (ja) * 1984-08-29 1994-01-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高調整装置
JPS6385508U (zh) * 1986-11-25 1988-06-04
US5682980A (en) * 1996-02-06 1997-11-04 Monroe Auto Equipment Company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JP4618119B2 (ja) 2005-12-16 2011-0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高調整装置
JP6154741B2 (ja) 2013-12-20 2017-06-28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2020159504A (ja) 2019-03-27 2020-10-01 Kyb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1008020T5 (de) 2024-05-29
US20240227488A1 (en) 2024-07-11
JP7482331B2 (ja) 2024-05-13
JPWO2023007550A1 (zh) 2023-02-02
WO2023007550A1 (ja)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11864B1 (ko) 서스펜션장치
US7234574B2 (en) Damping coefficient switching-type hydraulic damper
JP6154741B2 (ja) 緩衝器
JP2008524535A (ja) 油圧駆動装置
KR101675660B1 (ko) 액추에이터
JP2009002515A (ja) ピストンシリンダアッセンブリ
US7921642B2 (en) Inertial body drive system
JP2007030665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3062616B2 (ja) アクティブサスペンションの油圧回路
CN117677782A (zh) 带有车辆高度调节功能的缓冲器
US20030192498A1 (en) Hydraulic play compensation element for a valve gear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16658560A (zh) 气缸装置
US12122209B2 (en) Shock absorber with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function
CN113513554A (zh) 气缸装置
KR102657468B1 (ko) 차량용 능동 현가장치 및 이의 블록
WO2019239954A1 (ja) 緩衝器
JPS6181811A (ja) 車高調整装置
JP3066767B2 (ja) 油圧制御装置
JP7350212B1 (ja) 車両用液圧システム及びこの車両用液圧システムを備えた車高調整装置
JP7141553B1 (ja) シリンダ装置
CN118254522B (zh) 液压驱动系统、减振结构及汽车悬架
JPWO2023007550A5 (zh)
JPH0234823B2 (zh)
JPH069924B2 (ja) 車高調整装置
JP2001349302A (ja) 液圧パワーパッケー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