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63249A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63249A
CN117663249A CN202211012785.5A CN202211012785A CN117663249A CN 117663249 A CN117663249 A CN 117663249A CN 202211012785 A CN202211012785 A CN 202211012785A CN 117663249 A CN117663249 A CN 117663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box body
connecting piece
accessory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1278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1278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632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63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632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管机。所述风管机包括:风机箱体;换热器箱体;配件机构,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风机箱体连接,另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所述换热器箱体连接。本发明风管机便于安装,同时,可以增加风管机的使用场景。

Description

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风管机就是风管式空调机,空调联接风管向室内送风,空调风管机的室内机和中央空调的一种末端(风机盘管)基本是一样的,而且都是采用吊顶的形式进行安装。
现有技术中的风管机设置为一体式,其不仅宽度尺寸大,重量也很大,搬运困难,需要借助专用设备或者多人协助才能进行安装,组装往往比较困难,装配效率偏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风管机,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风管机搬运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风管机,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风机箱体;换热器箱体;配件机构,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风机箱体连接,另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所述换热器箱体连接。
由于配件机构一端可拆卸式地与风机箱体连接,另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箱体连接,所以,风管机采用分体式设计,当要搬运风管机时,可以将配件机构由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上拆卸下来,实现配件机构、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的分体式搬运,便于搬运,当配件机构、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到达安装位时,可以将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分别安装到安装位,再将配件机构安装到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上,便于现场安装人员的安装,为风管机的安装与维修提供了方便,从而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由于配件机构的存在,可以增加风管机的使用场景,而当配件机构、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中的一个需要维修时,仅需将损坏的部件拆卸下来即可,不需要拆卸整机,便于维修。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配件结构包括配件箱体,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风机箱体连接,另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所述换热器箱体连接,所述配件箱体内设有选配件。
当需要对选配件进行维修更换时,可以仅将配件箱体由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之间拆卸下来,对配件箱体内的选配件进行需更换维修,不需要拆卸整机,便于维修。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选配件包括滤网组件、电辅热组件和/或消毒组件,可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用户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配件箱体包括与所述风机箱体和所述换热器箱体的顶部可拆卸式地连接的上盖板、与所述风机箱体和所述换热器箱体的底部可拆卸式地连接的下盖板和设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之间的两个侧板,其中,所述下盖板可拆卸式地与所述两个侧板连接。
当选配件需要更换或维修时,仅需将下盖板由两个侧板上拆卸下来即可,就可对配件箱体内的选配件进行维修更换,当选配件维修更换完毕时,将下盖板安装到两个侧板上即可,不需要将配件箱体整体由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之间拆卸下来,进一步地提高了维修和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上盖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风机箱体的顶部设有第三连接件,所述换热器箱体的顶部设有第四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中一个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一安装槽,另一个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插接至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且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中一个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二安装槽,另一个设有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插接至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且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
当要将上盖板安装到风机箱体上时,将第一安装部插接至第一安装槽内实现固定连接,插接方式可以使安装过程更加便捷,第一安装槽的内壁面还可以对其的安装起到导向的作用,操作简单,配合可靠,减少安装过程所需求的人员及设备,进一步降低风管机工程现场安装成本。同时,通过第一安装部与第一安装槽相配合的形式,也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漏风,也避免外界杂质的进入。当要将上盖板安装到换热器箱体上时,将第二安装部插接至第二安装槽内实现固定连接,插接方式可以使安装过程更加便捷,第二安装槽的内壁面还可以对其的安装起到导向的作用,操作简单,配合可靠,减少安装过程所需求的人员及设备,进一步降低风管机工程现场安装成本。同时,通过第二安装部与第二安装槽相配合的形式,也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漏风,也避免外界杂质的进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下盖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五连接件和第六连接件,所述风机箱体的底部设有第七连接件,所述换热器箱体的底部设有第八连接件;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开设有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三连接件设有所述第一安装部时,所述第五连接件设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七连接件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部插接至所述第三安装槽内且通过第三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开设有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四连接件设有所述第二安装部时,所述第六连接件设有第四安装部,所述第八连接件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四安装槽,所述第四安装部插接至所述第四安装槽内且通过第四紧固件固定连接。
在下盖板与风机箱体安装时,将第三安装部插接至第三安装槽内实现固定连接,插接方式可以使安装过程更加便捷,第三安装槽的内壁面还可以对其的安装起到导向的作用,操作简单,配合可靠,减少安装过程所需求的人员及设备,进一步降低风管机工程现场安装成本。在下盖板与换热器箱体安装时,将第四安装部插接至第四安装槽内实现固定连接,插接方式可以使安装过程更加便捷,第四安装槽的内壁面还可以对其的安装起到导向的作用,操作简单,配合可靠,减少安装过程所需求的人员及设备,进一步降低风管机工程现场安装成本。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五连接件、第六连接件、第七连接件和第八连接件的内侧上均设有密封件,保证密封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厚度大于所述上盖板的厚度,所述第五连接件和所述第六连接件的厚度大于所述下盖板的厚度,增加风机箱体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七连接件的厚度大于所述风机箱体的壁厚,所述第四连接件和所述第八连接件的厚度大于所述换热器箱体的壁厚,增加风机箱体的结构强度,增加换热器箱体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配件机构还包括第一风管;在所述配件箱体与所述风机箱体连接时,所述第一风管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配件箱体和所述换热器箱体连接,可以将配件箱体与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安装在不同的位置,适用于安装场景受限的场景;在所述配件箱体与所述换热器箱体连接时,所述第一风管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配件箱体和所述风机箱体连接,可以将配件箱体与换热器箱体和风机箱体安装在不同的位置,适用于安装场景受限的场景。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配件机构还包括:第二风管,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风机箱体和所述配件箱体连接;第三风管,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所述换热器箱体和所述配件箱体连接,可以将配件箱体、换热器箱体和风机箱体分别安装在不同的位置,适用于安装场景受限的场景。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配件机构包括:第四风管,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所述换热器箱体和所述风机箱体连接,可以将换热器箱体和风机箱体分别安装在不同的位置,适用于安装场景受限的场景。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风机箱体内设有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风机箱体的进风口和所述风机箱体出风口之间,所述风机箱体的进风口与所述配件机构连通,所述换热器箱体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换热器箱体的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器箱体出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器箱体的出风口与所述配件机构连通,使风管机为吸风式,可以降低能力衰减,保证稳定的出风风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由于配件机构一端可拆卸式地与风机箱体连接,另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箱体连接,所以,风管机采用分体式设计,当要搬运风管机时,可以将配件机构由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上拆卸下来,实现配件机构、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的分体式搬运,便于搬运,当配件机构、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到达安装位时,可以将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分别安装到安装位,再将配件机构安装到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上,便于现场安装人员的安装,为风管机的安装与维修提供了方便,从而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由于配件机构的存在,可以增加风管机的使用场景,而当配件机构、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中的一个需要维修时,仅需将损坏的部件拆卸下来即可,不需要拆卸整机,便于维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的配件箱体与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选配件的结构图;
图3为图2中选配件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风机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风机箱体的爆炸图;
图6为图1中换热器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换热器箱体的爆炸图;
图8为图1中配件箱体的上盖板的爆炸图;
图9为图1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第二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第五连接件和第七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第六连接件和第八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的第四风管与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的第一连接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的第四风管与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的第二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
风机箱体10,底盘101,盖板102,围板103,第三连接件104,第一安装部1041,第二固定部1042,第一固定面10421,第二固定面10422,第二倾斜段1043,第二水平段1044,第七连接件105,第三安装槽1051;
换热器箱体20,第四连接件201,第二安装部2011,第八连接件202,第四安装槽2021;
配件机构30,配件箱体301,上盖板3011,下盖板3012,侧板3013,选配件302,滤网组件3021、电辅热组件3022,消毒组件3023,第一连接件303,第一安装槽3031,第一固定部3032,第三固定面30321,第一水平段3033,第一倾斜段3034,第二连接件304,第二安装槽3041,第五连接件305,第三安装部3051,第六连接件306,第四安装部3061,第四风管307;
风轮40;
换热器50;
电控盒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风管机,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风管机搬运、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
图1为本实施例的配件箱体与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图1中风机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风机箱体的爆炸图,图6为图1中换热器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换热器箱体的爆炸图。结合图1、图4、图5、图6和图7,本实施例的风管机包括:风机箱体10、换热器箱体20和配件机构30。配件机构30一端可拆卸式地与风机箱体10连接,另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箱体20连接。
配件机构30与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连通,以实现风的正常输送。
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均包括底盘101、盖板102和设于底盘101和盖板102之间的两个围板103。其中,风机箱体1的底盘101和盖板102可拆卸式地与配件机构30一端连接,换热器箱体2的底盘和盖板可拆卸式地与配件机构30另一端连接。
由于配件机构3一端可拆卸式地与风机箱体1连接,另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箱体20连接,所以,风管机采用分体式设计,当要搬运风管机时,可以将配件机构30由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上拆卸下来,实现配件机构3、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的分体式搬运,便于搬运,当配件机构30、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到达安装位时,可以将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分别安装到安装位,再将配件机构30安装到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上,便于现场安装人员的安装,为风管机的安装与维修提供了方便,从而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由于配件机构30的存在,可以增加风管机的使用场景,而当配件机构30、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中的一个需要维修时,仅需将损坏的部件拆卸下来即可,不需要拆卸整机,便于维修。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风管机设计为配件机构30、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的三个模块,配件机构30、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可以各自单独运送至安装点,在安装点处再拼成整体结构,避免了因整机太重导致搬运困难的问题,方便安装过程中的搬运,且对于过道狭窄的安装区域仍可进行搬运安装,降低工程安装成本。
图2为图1中选配件的结构图,图3为图2中选配件的爆炸图。结合图1,、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拆装,配件机构30包括配件箱体301。配件箱体301一端可拆卸式地与风机箱体10连接,另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箱体20连接。当要搬运风管机时,可以将配件箱体301由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上拆卸下来,实现配件箱体3-1、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的分体式搬运,便于搬运,当配件箱体301、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到达安装位时,可以将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分别安装到安装位,再将配件箱体301安装到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上,便于现场安装人员的安装,为风管机的安装与维修提供了方便,从而提高了安装效率。而当配件箱体301内的部件需要维修时,仅需配件箱体301拆卸下来即可,不需要拆卸整机,便于维修。
结合图2和图3,在现有技术中,选配件302是安装在风机箱体10和/或换热器箱体20内,使风管机整机结构复杂,售后维修不便,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满足更多的使用场景,配件箱体301内设有选配件302,当需要对选配件30进行维修更换时,可以仅将配件箱体301由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之间拆卸下来,对配件箱体301内的选配件302进行需更换维修,不需要拆卸整机,便于维修。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选配件302包括滤网组件3021、电辅热组件3022和/或消毒组件3023,也就是说,配件箱体301内可以设有滤网组件3021、电辅热组件3022和消毒组件3023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件箱体301内设有滤网组件3021时,滤网组件3021可以为过滤网,以对通过配件箱体301的风进行过滤,去除杂质,保证进入室内的风干净,以使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要求,提高用户舒适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合箱体301内设有电辅热组件3022时,电辅热组件3022可以为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的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当外界温度降低,PTC热敏电阻的电阻值随之减小,发热量反而会相应增加,能够自动根据房间温度的变化以及室内机风量的大小而改变发热量,从而恰到好处地调节室内温度,达到迅速、强劲制热的目的,提高用户舒适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件箱体301内设有消毒组件3023时,消毒组件3023可以为UV(Ultra0Violet Ray,紫外线)灯,利用紫外线的特性进行杀菌消毒,以使进入室内的风干净,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要求,提高用户舒适度。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件箱体301内设有滤网组件3021、电辅热组件3022和消毒组件3023时,沿进风方向,滤网组件3021、电辅热组件3022和消毒组件3023依次设置,通过滤网组件3021先过滤风,避免风内的杂质影响电辅热组件3022和消毒组件3023,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沿进风方向,电辅热组件3022、滤网组件3021和消毒组件3023依次设置,或,消毒组件3023、电辅热组件3022和滤网组件3021依次设置,或,滤网组件3021、消毒组件3023和电辅热组件3022依次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配件箱体301与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的拆装,配件箱体301包括与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的顶部可拆卸式地的上盖板3011、与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的底部可拆卸式地的下盖板3012和设于上盖板3011和下盖板3012之间的两个侧板3013,上盖板3011和下盖板3012与两个侧板3013形成容纳空间,以容纳滤网组件3021、电辅热组件3022和/或消毒组件3023。
结合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对配件箱体301内的选配件302进行维修更换,下盖板3012可拆卸式地与两个侧板3013连接,当选配件302需要更换或维修时,仅需将下盖板3012由两个侧板3013上拆卸下来即可,就可对配件箱体301内的选配件302进行维修更换,当选配件302维修更换完毕时,将下盖板3012安装到两个侧板3013上即可,不需要将配件箱体301整体由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之间拆卸下来,进一步地提高了维修和安装效率。
图8为图1中配件箱体的上盖板的爆炸图,图9为图1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图10为图1中第二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结合图8、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上盖板3011与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的拆装,上盖板30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件303和第二连接件304,风机箱体10的顶部设有第三连接件104,换热器箱体20的顶部设有第四连接件20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303设于上盖板3011靠近风机箱体10的位置,第二连接件304设于上盖板3011靠近换热器箱体20的位置,第三连接件104设于风机箱体10靠近上盖板3011的位置,第四连接件201设于换热器箱体20靠近上盖板3011的位置,便于第一连接件303和第三连接件104配合,第二连接件304和第四连接件201配合。
结合图9,其中,第一连接件303和第三连接件104中一个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一安装槽3031,另一个设有第一安装部1041,第一安装部1041插接至第一安装槽3031内且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槽3031开设于第一连接件303上,第一安装部1041设于第三连接件104上,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1041可以设于第一连接件303上,第一安装槽3031可以开设于第三连接件104上。而且,第一安装槽3031与第一安装部1041的形状对应,保证第一安装部1041设于第一安装槽3031内的稳定性。
具体地,当要将上盖板3011安装到风机箱体10上时,将第一安装部1041插接至第一安装槽3031内实现固定连接,插接方式可以使安装过程更加便捷,第一安装槽3031的内壁面还可以对其的安装起到导向的作用,操作简单,配合可靠,减少安装过程所需求的人员及设备,进一步降低风管机工程现场安装成本。同时,通过第一安装部1041与第一安装槽3031相配合的形式,也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漏风,也避免外界杂质的进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槽3031的下侧敞开,也就是说,在风机箱体10和配件箱体301安装时,可以在配件箱体301安装到位后,将第一连接件303的第一安装槽3031从上向下挂设在第三连接件104的第一安装部1041上,实现第一安装部1041与第一安装槽3031的插接配合,由此使得第三连接件104和第一连接件303的初步连接,实现卡接的连接效果,进而通过第一紧固件将两者实现固定连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分离式风管机工作过程中风机箱体10和配件箱体301分离而影响工作性能。其中,由于第一安装槽3031的底壁外露较多,因而第一紧固件可以将第一安装槽3031的底壁与第一安装部1041固定连接,这里的第一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螺栓等,而第一安装槽3031可以为倾斜面,第一安装槽3031的底壁也可以为水平面,相对比倾斜面而言,水平面使得第一紧固件仅起到拉紧两个结构件的拉力,而不会起到剪切力,从而可以使得第一紧固件更加经久耐用,整体结构强度稳定性更好,同时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一紧固件的操作,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结合图10,其中,第二连接件304和第四连接件201中一个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二安装槽3041,另一个设有第二安装部2011,第二安装部2011插接至第二安装槽3041内且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槽3041开设于第二连接件304上,第二安装部2011设于第四连接件201上,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部2011可以设于第二连接件304上,第二安装槽3041可以开设于第四连接件201上。而且,第二安装槽3041与第二安装部2011的形状对应,保证第二安装部2011设于第二安装槽3041内的稳定性。
具体地,当要将上盖板3011安装到换热器箱体20上时,将第二安装部2011插接至第二安装槽3041内实现固定连接,插接方式可以使安装过程更加便捷,第二安装槽3041的内壁面还可以对其的安装起到导向的作用,操作简单,配合可靠,减少安装过程所需求的人员及设备,进一步降低风管机工程现场安装成本。同时,通过第二安装部2011与第二安装槽3041相配合的形式,也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漏风,也避免外界杂质的进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槽3041的下侧敞开,也就是说,在风机箱体10和配件箱体301安装时,可以在配件箱体301安装到位后,将第二连接件304的第二安装槽3041从上向下挂设在第四连接件201的第二安装部2011上,实现第二安装部2011与第二安装槽3041的插接配合,由此使得第四连接件201和第二连接件304的初步连接,实现卡接的连接效果,进而通过第一紧固件将两者实现固定连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分离式风管机工作过程中换热器箱体20和配件箱体301分离而影响工作性能。其中,由于第二安装槽3041的底壁外露较多,因而第一紧固件可以将第二安装槽3041的底壁与第二安装部2011固定连接,这里的第一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螺栓等,而第二安装槽3041可以为倾斜面,第二安装槽3041的底壁也可以为水平面,相对比倾斜面而言,水平面使得第一紧固件仅起到拉紧两个结构件的拉力,而不会起到剪切力,从而可以使得第一紧固件更加经久耐用,整体结构强度稳定性更好,同时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一紧固件的操作,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图11为图1中第五连接件和第七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图12为图1中第六连接件和第八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结合图11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下盖板3012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五连接件305和第六连接件306,风机箱体10的底部设有第七连接件105,换热器箱体20的底部设有第八连接件20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连接件305设于下盖板3012靠近风机箱体10的位置,第六连接件306设于下盖板3012靠近换热器箱体20的位置,第七连接件105设于风机箱体10靠近下盖板3012的位置,第八连接件202设于换热器箱体20靠近下盖板3012的位置,便于第五连接件305和第七连接件105配合,第六连接件306和第八连接件202配合。
结合图11,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件303开设有第一安装槽3031,第三连接件104设有第一安装部1041时,第五连接件305设有第三安装部3051,第七连接件105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三安装槽1051,第三安装部3051插接至第三安装槽1051内且通过第三紧固件固定连接。而且,第三安装槽1051与第三安装部3051的形状对应,保证第三安装部3051设于第三安装槽1051内的稳定性。
具体地,在下盖板3012与风机箱体10安装时,将第三安装部3051插接至第三安装槽1051内实现固定连接,插接方式可以使安装过程更加便捷,第三安装槽1051的内壁面还可以对其的安装起到导向的作用,操作简单,配合可靠,减少安装过程所需求的人员及设备,进一步降低风管机工程现场安装成本。同时,通过第三安装部3051与第三安装槽1051相配合的形式,也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漏风,也避免外界杂质的进入。也就是说,下盖板3012和上盖板3011与风机箱体10的配合均采用插接配合的形式,使得连接更加可靠,安装更加方便,进一步便于操作人员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连接件305的结构与第三连接件104的结构相同,第七连接件105的结构与第一连接件303的结构相同,第三安装槽1051的敞开方向与第一安装槽3031的敞开方向相反,第三安装槽1051的上侧敞开,第一连接件303的结构翻转180°即为第七连接件105,第三连接件104的结构翻转180°即为第五连接件305,四个连接件仅具有两种结构形式,两种结构形式以中心对称结构布置,由此即可使得下盖板3012与风机箱体10实现连接,即下盖板3012与风机箱体10通过两组相同的结构实现连接,结构的通用性强,便于批量生产制造,同时这种结构可通用至其他类似的安装区域。
结合图12,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件304开设有第二安装槽3041,第四连接件201设有第二安装部2011时,第六连接件306设有第四安装部3061,第八连接件202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四安装槽2021,第四安装部3061插接至第四安装槽2021内且通过第四紧固件固定连接。而且,第四安装槽2021与第四安装部3061的形状对应,保证第四安装槽2021设于第四安装部3061内的稳定性。
具体地,在下盖板3012与换热器箱体20安装时,将第四安装部3061插接至第四安装槽2021内实现固定连接,插接方式可以使安装过程更加便捷,第四安装槽2021的内壁面还可以对其的安装起到导向的作用,操作简单,配合可靠,减少安装过程所需求的人员及设备,进一步降低风管机工程现场安装成本。同时,通过第四安装部3061与第四安装槽2021相配合的形式,也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漏风,也避免外界杂质的进入。也就是说,下盖板3012和上盖板3011与换热器箱体20的配合均采用插接配合的形式,使得连接更加可靠,安装更加方便,进一步便于操作人员的操作。
结合图9,图10,图11和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六连接件306的结构与第四连接件201的结构相同,第八连接件202的结构与第二连接件304的结构相同,第四安装槽2021的敞开方向与第二安装槽3041的敞开方向相反,第四安装槽2021的上侧敞开,第四连接件201的结构翻转180°即为第六连接件306,第二连接件304的结构翻转180°即为第八连接件202,四个连接件仅具有两种结构形式,两种结构形式以中心对称结构布置,由此即可使得下盖板3012与换热器箱体20实现连接,即下盖板3012与换热器箱体20通过两组相同的结构实现连接,结构的通用性强,便于批量生产制造,同时这种结构可通用至其他类似的安装区域。
结合图9,图10,图11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03、第二连接件304、第七连接件105和第八连接件202的结构的结构相同,第三连接件104、第四连接件201、第五连接件305和第六连接件306的结构的结构相同,结构的通用性强,便于批量生产制造,同时这种结构可通用至其他类似的安装区域。
结合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03包括:第一固定部3032、第一水平段3033和第一倾斜段3034。第一固定部3032与配件箱体301的顶部连接。第一水平段3033一端与第一固定部3032连接且另一端向远离第一固定部3032的方向水平延伸。第一倾斜段3034一端与第一水平段303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另一端向远离第一水平段3033的方向倾斜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水平方向上,第一水平段3033平行于水平方向,第一倾斜段3034倾斜于水平方向。其中,第一固定部3032、第一水平段3033和第一倾斜段3034形成第一安装槽3031,第一紧固件适于将第一水平段3033与第三连接件104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接件303与第三连接件104安装时,第一倾斜段3034一方面可以对前期的安装起到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第一连接件303与第三连接件104安装到位后,可以起到较好地钩设效果,防止第一连接件303与第三连接件104的脱离;而第一紧固件适于将第一水平段3033与第三连接件104固定连接,由此使得第一紧固件不会受到剪切力,提高了第一紧固件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好。
结合图9和图1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件303的结构与第七连接件105的结构相同,第七连接件105也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一水平段和第一倾斜段,其中,第七连接件105设于风机箱体10上,第七连接件105上的第一固定部与风机箱体10连接,第七连接件105上的第一倾斜段倾斜方向与第一连接件303上的第一倾斜段43的倾斜角度相同,方向相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接件303和第七连接件105的共同作用下,风机箱体10和配件箱体301的组装更加便捷,具体地,在风机箱体10安装到位后,配件箱体301可以从上向下连接在风机箱体10的一侧,配件箱体301的第五连接件305适于插接至第七连接件105上,第七连接件105上的第一倾斜段对配件箱体301的安装起到导向作用,使得配件箱体301更方便放置在风机箱体10上,且配件箱体301的下部与风机箱体10的下部更容易地连接;配件箱体301上的第一连接件303适于挂设在第三连接件104上,第一连接件303上的第一倾斜段3034同样引导配件箱体301上部向下滑动,以使配件箱体301的上部与风机箱体10的上部更容易地连接,由此,在双重引导作用下,配件箱体301和风机箱体10自动贴紧,而无需操作人员手动推紧风机箱体10和配件箱体301,操作更加方便,同时可以避免紧固件固定位置错位导致的装配问题,整体操作体验好。配件箱体301与换热器箱体20的配合方式和配件箱体301与风机箱体10的配合方式相同。
结合图9,在本实施方式中,若第一倾斜段3034的倾斜角度过小,则在箱体301和风机箱体10的配合时,无法较好地引导第一安装槽3031和第一安装部1041配合,若第一倾斜段3034的倾斜角度过大,则在无法将箱体301和风机箱体10拉设钩紧,因而将第一倾斜段303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度α设置在20°-60°之间,即α可以等于20°,或者等于60°,或者大于20°且小于60°,如25°、35°、45°等,优选地,第一倾斜段3034相对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度为30°,在此倾斜条件下,第一倾斜段43既可以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又可以起到钩设效果,安装方便,安装后稳定性好。
结合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104包括:第二固定部1042和第二倾斜段1043。第二固定部1042与风机箱体10的顶部连接。第二倾斜段1043一端与第二固定部1042连接且另一端向远离第二固定部1042的方向倾斜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水平方向上,第二倾斜段1043倾斜于水平方向。其中,第二固定部1042和第二倾斜段1043形成第一安装部1041,在配件箱体301与风机箱体10安装时,第一水平段3033适于与第二固定部1042配合,第一倾斜段3034适于与第二倾斜段1043配合,在配件箱体301与风机箱体10安装到位后,第一倾斜段3034钩设在第二倾斜段1043的外侧,使得第一连接件303与第三连接件104可以实现卡接配合,连接更加可靠,结构稳定性好。
结合图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部1042包括第一固定面10421和第二固定面10422,第一固定面10421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固定面10422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一固定部3032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固定面30321。在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安装时,第一固定面10421与第一水平段3033配合,第二固定面10422与第三固定面30321配合,由此使得第一连接件303与第三连接件104紧密配合,且由于接触面为水平接触面和竖直接触面,使得连接件的结构更易制造成型,结构误差小,装配更方便,不容易出现装配错误的问题。
结合图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件104还包括第二水平段1044。第二水平段1044的一端与第二倾斜段104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水平段1044的另一端向远离第二倾斜段1042的一端水平延伸,在水平方向上,第二水平段1044平行于水平方向。通过设置第二水平段1044,使得第一安装部1041的边沿处具有翻边结构,由此既可以对第一安装部1041的结构起到加强的作用,又可以在第三连接件104与风机箱体10的组装处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密封效果,第一连接件303、第二连接件304、第三连接件104、第四连接件201、第五连接件305、第六连接件306、第七连接件105和第八连接件202的内侧上均设有密封件,避免漏风,也避免外界杂质的进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件的材质可以为海绵,海绵采用粘贴的方式设置在第一连接件303、第二连接件304、第三连接件104、第四连接件201、第五连接件305、第六连接件306、第七连接件105和第八连接件202的内侧,为了避免海绵压缩困难,造成装配困难,优选地,海绵为PU(polyurethane,聚氨酯)海绵,厚度为3-7mm。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配件箱体301的结构强度,第一连接件303和第二连接件304的厚度大于上盖板3011的厚度,第五连接件305和第六连接件306的厚度大于下盖板3012的厚度,以避免配件箱体301出现钣金变形的状况。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风机箱体10的结构强度,第三连接件104和第七连接件105的厚度大于风机箱体的壁厚,以避免风机箱体10出现钣金变形的状况。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换热器箱体20的结构强度,第四连接件201和第八连接件202的厚度大于换热器箱体的壁厚,以避免换热器箱体20出现钣金变形的状况。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风管机满足更多的安装使用场景,配件机构30还包括第一风管。在配件箱体301与风机箱体10连接时,第一风管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配件箱体301和换热器箱体20连接,可以将配件箱体301与风机箱体10和换热器箱体20安装在不同的位置,适用于安装场景受限的场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风管的两端通过法兰与配件箱体301和换热器箱体20连接,便于拆装,同时,也保证了密封性能。在配件箱体301与换热器箱体20连接时,第一风管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配件箱体301和风机箱体10连接,可以将配件箱体301与换热器箱体20和风机箱体10安装在不同的位置,适用于安装场景受限的场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风管的两端通过法兰与配件箱体301和风机箱体10连接,便于拆装,同时,也保证了密封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配件机构30还包括第二风管和第三风管。第二风管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风机箱体10和配件箱体30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风管的两端通过法兰与配件箱体301和风机箱体10连接,便于拆装,同时,也保证了密封性能。第三风管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箱体20和配件箱体30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风管的两端通过法兰与配件箱体301和换热器箱体20连接,便于拆装,同时,也保证了密封性能。通过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可以将配件箱体301、换热器箱体20和风机箱体10分别安装在不同的位置,适用于安装场景受限的场景。
图13为本实施例的第四风管与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的第一连接示意图,图14为本实施例的第四风管与风机箱体和换热器箱体的第二连接示意图。结合图13和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配件机构30包括第四风管307。第四风管307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换热器箱体20和风机箱体1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风管308的两端通过法兰与换热器箱体20和风机箱体10连接,便于拆装,同时,也保证了密封性能。通过第四风管307可以将换热器箱体20和风机箱体10分别安装在不同的位置,适用于安装场景受限的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风管机为吸风式,风机箱体10内设有风轮40,风轮40设于风机箱体10的进风口和风机箱体出风口之间,风机箱体10的进风口与配件机构30连通,换热器箱体20内设有换热器50,换热器50设于换热器箱体20的进风口和换热器箱体20出风口之间,换热器箱体20的出风口与配件机构30连通,可以降低能力衰减,保证稳定的出风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当风管机工作时,空气依次换热器箱体20的进风口进入换热器箱体20内,与换热器50换热后,通过换热器箱体20的出风口、配件机构30和风机箱体10的进风口进入风机箱体10内,再由风机箱体10的出风口排出,使流经换热器50的气流均匀,可以降低能力衰减,保证稳定的出风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管机还包括设于风机箱体10上的电控盒60,以通过电控盒60容纳电控组件。由于换热器箱体20上布置有多个管道,占用较大的空间,为了便于电控盒60的安装,优选地,电控盒60设于风机箱体10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3)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箱体;
换热器箱体;
配件机构,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风机箱体连接,另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所述换热器箱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机构包括:
配件箱体,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风机箱体连接,另一端可拆卸式地与所述换热器箱体连接,所述配件箱体内设有选配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选配件包括滤网组件、电辅热组件和/或消毒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箱体包括与所述风机箱体和所述换热器箱体的顶部可拆卸式地连接的上盖板、与所述风机箱体和所述换热器箱体的底部可拆卸式地连接的下盖板和设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之间的两个侧板,其中,所述下盖板可拆卸式地与所述两个侧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风机箱体的顶部设有第三连接件,所述换热器箱体的顶部设有第四连接件;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中一个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一安装槽,另一个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插接至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且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中一个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二安装槽,另一个设有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插接至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且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五连接件和第六连接件,所述风机箱体的底部设有第七连接件,所述换热器箱体的底部设有第八连接件;
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开设有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三连接件设有所述第一安装部时,所述第五连接件设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七连接件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部插接至所述第三安装槽内且通过第三紧固件固定连接;
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开设有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四连接件设有所述第二安装部时,所述第六连接件设有第四安装部,所述第八连接件开设有一侧敞开的第四安装槽,所述第四安装部插接至所述第四安装槽内且通过第四紧固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第五连接件、第六连接件、第七连接件和第八连接件的内侧上均设有密封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厚度大于所述上盖板的厚度,所述第五连接件和所述第六连接件的厚度大于所述下盖板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七连接件的厚度大于所述风机箱体的壁厚,所述第四连接件和所述第八连接件的厚度大于所述换热器箱体的壁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机构还包括第一风管;
在所述配件箱体与所述风机箱体连接时,所述第一风管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配件箱体和所述换热器箱体连接;
在所述配件箱体与所述换热器箱体连接时,所述第一风管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配件箱体和所述风机箱体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机构还包括;
第二风管,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所述风机箱体和所述配件箱体连接;
第三风管,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所述换热器箱体和所述配件箱体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件机构包括:
第四风管,两端分别可拆卸式地与所述换热器箱体和所述风机箱体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箱体内设有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风机箱体的进风口和所述风机箱体出风口之间,所述风机箱体的进风口与所述配件机构连通,所述换热器箱体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换热器箱体的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器箱体出风口之间,所述换热器箱体的出风口与所述配件机构连通。
CN202211012785.5A 2022-08-23 2022-08-23 风管机 Pending CN1176632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12785.5A CN117663249A (zh) 2022-08-23 2022-08-23 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12785.5A CN117663249A (zh) 2022-08-23 2022-08-23 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63249A true CN117663249A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73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12785.5A Pending CN117663249A (zh) 2022-08-23 2022-08-23 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6324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66535B2 (ja) エアコン室内機及びエアコン
EP3699512A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7663249A (zh) 风管机
CN108344158B (zh) 一种导水结构、具有其的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CN113237168A (zh) 一种新风机
EP0791789A2 (en) Discrete type air conditioner
CN212719982U (zh) 空调室内机
JP2008267656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0688497U (zh) 加湿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17154434U (zh) 一种过滤器及新风系统
CN207486970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JP517418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11913666B2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1233100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89754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US11262086B2 (en)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5175865U (zh) 风道组件及风管机
CN204786829U (zh) 空气处理机组以及立式空调器
CN217635985U (zh) 一种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CN218379633U (zh) 风道部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6347008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146388U (zh) 一种畜牧养殖暖风机用的可伸缩排风管
CN219390044U (zh) 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
CN219934130U (zh) 新风除湿机
CN212511491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