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1762A - 细菌分离株及其在制备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中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细菌分离株及其在制备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中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51762A
CN117651762A CN202180096006.1A CN202180096006A CN117651762A CN 117651762 A CN117651762 A CN 117651762A CN 202180096006 A CN202180096006 A CN 202180096006A CN 117651762 A CN117651762 A CN 1176517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lm
strain
blending
bacillus subtilis
palm ker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60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建鸿
王微琍
陈锦乐
许伟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lmar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lmar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lmar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Wilmar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51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517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5Bacterial isol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10Animal feeding-stuffs obtained by micro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processes
    • A23K10/12Animal feeding-stuffs obtained by micro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processes by ferment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e.g. of vegetable material, animal waste material or bioma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10Animal feeding-stuffs obtained by micro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processes
    • A23K10/14Pretreatment of feeding-stuffs with enzym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10Animal feeding-stuffs obtained by micro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processes
    • A23K10/16Addition of microorganisms or extracts thereof, e.g. single-cell proteins, to feeding-stuff composi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10Animal feeding-stuffs obtained by micro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processes
    • A23K10/16Addition of microorganisms or extracts thereof, e.g. single-cell proteins, to feeding-stuff compositions
    • A23K10/18Addition of microorganisms or extracts thereof, e.g. single-cell proteins, to feeding-stuff compositions of live microorg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30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plant origin, e.g. roots, seeds or hay; from material of fungal origin, e.g. mushrooms
    • A23K10/37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plant origin, e.g. roots, seeds or hay; from material of fungal origin, e.g. mushrooms from waste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20/00Accessory food factors for 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20/10Organic substances
    • A23K20/189Enzym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1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using bacteria or Actinomycetales
    • C12R2001/07Bacillus
    • C12R2001/125Bacillus subtilis ; Hay bacillus; Grass bacillu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yc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分离株DSM33646,其能够增殖并分泌甘露糖分解酶,以在与溶剂提取的棕榈仁粉接触时水解至少三种形式的甘露聚糖聚合物。本发明还涉及通过使棕榈仁粉与所述细菌菌株分离株接触来生产具有降低的甘露聚糖聚合物含量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的方法。

Description

细菌分离株及其在制备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中的用途
本发明涉及包含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分离株的组合物。具体地,本发明涉及此类组合物用于制备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的用途。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一种主要用于棕榈油生产的热带作物。棕榈仁饼(PKC)是油棕工业的副产物,年产量大(世界索引(Index Mundi),2008a,2008b)。基于不同的油提取方法,市场上有两种主要类型的PKC(Kini等,2020)。一种来自机械压制或压榨产物,通常被认为是棕榈仁压榨产物(PKE)。另一种来自溶剂萃取,在该报告中将其称为棕榈仁粉(PKM)。PKE和PKM的区别还在于其含油量和物理特性。在压制中PKE通常中含有8-10%的残油,归因于溶剂提取的效率更高,PKM的含油量较低,为<3%(Alimon,2004)。
PKE和PKM(此处统称为PKC)均被广泛用作饲料成分,主要归因于其对反刍动物的营养价值,并且是动物饲料中可靠的低成本蛋白质和能量源(Zahari和Alimon,2004)。然而,PKC的加入通常受到其高纤维含量和低代谢能的限制,尤其是在单胃动物(如家禽)的饮食中(Sharmila等,2014)。据报道,PKC含有高含量的非淀粉多糖(NSP),主要以聚甘露聚糖的形式存在(Dusterhoft等,1992)。这些甘露聚糖纤维被认为是家禽和其他单胃动物的抗营养因子(Saeed等,2019)。饲料中高甘露聚糖的存在通过增加肠道粘度和营养物包封,从而降低饮食中营养物的水解率和利用率(Choct和Annison,1992)。
为了提高饲料中PKC的经济价值,需要通过提高纤维消化率以从纤维基质中释放营养化合物来优化营养物利用。在基于PKC的饮食中补充外源纤维分解酶(如甘露聚糖酶)会导致营养物消化率和动物表现产生不确定的结果(Sharmila等,2014;Iyayi和Davies,2005)。酶作用的不一致可能归因于不同甘露聚糖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剂量或底物特异性的差异。大多数商业甘露聚糖酶并不是专门针对饲料成分(如PKC)开发的。
改善动物营养物消化率的替代性方式是使用直接饲喂微生物(DFM)。DFM是一类用于动物工业的益生菌(Callaway和Ricke,2011)。作为饲料中的微生物添加剂,益生菌可以通过促进胃肠道中健康的微生物种群来帮助饲料的正确消化和营养物的吸收,从而减少病原体感染并增强动物表现(Bajagai等,2016)。多种微生物已经以单一或多物种的形式作为DFM用于动物饲料中。乳杆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最常用的两个属(Bajagai等,2016)。最近,格兰特等(2018)综述,与作为DFM的这两种流行的有益物种相比,孢子形成芽孢杆菌属具有明显的优势。芽孢杆菌属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它们的孢子能够耐受高达113℃的高温,这一特征对于细菌在饲料加工步骤中存在至关重要。芽孢杆菌孢子还可以耐受恶劣的胃环境。进入动物消化系统后,芽孢杆菌可以通过竞争性排斥或有益代谢物的产生来促进肠道健康,从而保护宿主免受各种病原体的侵害(Grant等,2018;Elshaghabee等,2017)。此外,在细菌中,β-甘露聚糖酶大多由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是各种芽孢杆菌属物种)产生(Chauhan,2012)。
通过开发可产生靶向PKC甘露聚糖纤维的必需甘露糖分解酶的天然枯草芽孢杆菌分离株,将酶和益生菌的有益特征结合在一起,这将是饲料行业关注的议题。
本说明书中列出或讨论已发表文献并不一定表示承认该文档是现有技术的一部分或已成为公知常识。
本文提及的任何文献均以引用其全文的方式纳入本文。
本文提供了可应用于基于PKC的饲料的PKC响应性枯草芽孢杆菌分离株的分离和表征。该分离株在与PKC(特别是对于溶剂提取的棕榈仁粉)接触后能够增殖并分泌甘露糖分解酶(mannolytic enzyme)。
PKC作为动物饲料的使用因其甘露聚糖含量高而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单胃动物中。在含PKC的饲料中直接补充甘露聚糖降解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酶底物特异性,饲料制粒过程中的热稳定性和pH值稳定性,以及消化液在动物体内的流动过程等。本发明确定了在接触高甘露聚糖饲料成分(如PKC)时能够分泌甘露聚糖酶的有益细菌菌株/分离株。所述分离株可用于PKC发酵/掺混,或作为直接饲喂微生物与PKC发酵/掺混。本文报道了对PKC有反应的天然枯草芽孢杆菌分离株的分离和鉴定,该分离株可作为动物饲料的潜在益生菌。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中,存在与非淀粉多糖饲料成分接触后能够分泌甘露糖分解酶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分离株DSM33646。DSM33646在2020年9月24日由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保藏于莱布尼茨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DSMZ-德国微生物和细胞培养物保藏中心(DSMZ-German 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and Cell Cultures GmbH)。非淀粉多糖构成植物细胞壁的70%至90%。“非淀粉多糖(NSP)”意在包括在组成和结构上不同于淀粉并且它们之间具有化学交联的任何聚合碳水化合物,因此不能被动物很好地消化。它们包括纤维素、甘露聚糖、果胶、树胶、葡聚糖、菊粉、甲壳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试剂盒,其包含含有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分离株DSM33646的组合物和使用该试剂盒的说明书。这些说明书可以包括用于生产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富含棕榈基物质(palm-based)的动物饲料的方法,如下文将描述的。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生产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的方法,所述动物饲料负载有活益生菌且其分泌的酶能够水解至少三种形式的甘露聚糖聚合物,即葡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和线性甘露聚糖,该方法包括:(a)提供棕榈仁粉;(b)使棕榈仁粉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接触以形成掺混或发酵产物;以及(c)使掺混或发酵产物干燥,其中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株为DSM33646。优选地,本发明的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根据其在溶剂提取的棕榈仁粉上生长的能力来选择。虽然术语PKE和PKM可在工业中互换使用,但PKE指的是机械提取的棕榈仁饼。
棕榈仁粉(PKM)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合适的溶剂提取方法来制备。有利地,本发明提供了独特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分离株,其能够有效且高效地分泌用于水解存在于PKM中的甘露聚糖聚合物的合适的酶。
“掺混”意指包括掺混和/或组合本发明进行的制造步骤中使用的各种组分/反应物的任何作用。此类混合或掺混可包括任何“发酵”作用,其包括PKM中的聚合物在任何合适的条件下的任何分解(例如,化学分解)。此类合适的条件如下所述。
“溶剂提取的棕榈仁粉”是指包括溶剂提取且含油量小于或等于3%的PKM。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棕榈仁粉的含油量小于或等于3重量%。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向步骤(b)添加水,棕榈生物质与水的比率约为1:1.5。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浓度为约6x106至6x1010cfu/克棕榈仁粉。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使棕榈仁粉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接触的步骤包括将所述菌株与所述粉在约25℃至40℃的温度发酵/掺混约4至72小时。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发酵和掺混可以进行4至48小时,或4至24小时。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发酵和掺混可以进行6至24小时。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发酵/掺混带有水,并且在与所述粉接触后,其所得pH在4.0至8.0。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在约60℃至80℃的温度下进行发酵产物的干燥,直至发酵产物的水分含量为10%或更低。
有利地,本发明生产的发酵/掺混产物对非淀粉多糖具有水解活性。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棕榈仁粉包含高含量的非淀粉多糖。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非淀粉多糖是葡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或线性甘露聚糖。
本发明的方法可以用连续性或分批式过程进行。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将掺混/发酵的产物与新鲜量的棕榈仁粉以1:1至1:10的比率进一步发酵/掺混,再进行干燥步骤(c)。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掺混/发酵产物可以进一步与水以1:1.5的比率发酵/掺混。“新鲜”PKM意在包括尚未暴露于枯草芽孢杆菌分离株或尚未经过任何酶处理(即上述方法步骤中的步骤(a))的溶剂提取的PKM。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其负载有活益生菌且其分泌的酶能够水解至少三种形式的甘露聚糖聚合物,其中所述饲料是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获得或可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获得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富含棕榈基物质的饲料的方法,其包括将棕榈生物质与保藏于莱布尼茨研究所、DSMZ-德国微生物和细胞培养物保藏中心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分离株接触或处理,该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具有保藏编号DSM 33646。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菌株基于其仅在溶剂提取的棕榈生物质上生长的能力来选择。所述菌株作为益生菌包含在动物饲料中。所述菌株对棕榈仁粉具有特异性。所述菌株具有甘露聚糖降解能力。从发酵/掺混开始起,发酵被所述菌株加速至少4-6小时。
通过以PKM和水的混合物进行的发酵/掺混来引入菌株,其中所述PKM与水的比率为1:1.5或更高。所述菌株的使用剂量为6×108cfu/g PKM,但剂量可在6×106至6×1010cfu之间变化。可以使用不同的比率。在此,水含量保持尽可能低,因为大量的水会增加干燥成本。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菌株和混合物发酵/掺混6至24小时。为了提高产量,优选尽可能短的时间,鉴于此时间为6小时。这与通常需要约24小时及以上的传统发酵过程不同。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菌株和混合物在25至4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间发酵/掺混。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是37摄氏度,包括装置的热量积聚。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棕榈生物质是含油量小于3%的棕榈仁粉。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富含棕榈基物质的饲料是在制造工厂中以连续性加速发酵/掺混方式制造的。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富含棕榈基物质的饲料是在制造工厂中以连续性加速发酵/掺混方式制造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本发明一方面所述的发酵/掺混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饲料。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饲料富含能够水解至少3种不同形式的甘露聚糖聚合物的水解活性。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3种不同形式的甘露聚糖聚合物是葡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和线性甘露聚糖。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发酵/掺混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饲料呈直接饲料形式。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发酵/掺混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饲料呈干燥形式。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本发明一方面所述的进一步发酵/掺混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饲料。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其中将产物与新鲜PKM以1:1至1:10的比率进一步发酵/掺混。各轮发酵/掺混都会增强DSM33646的生长,1:10的比率限制是为了确保DSM33646充分生长以达到甘露聚糖水解活性的最佳富集。
对于水与PKM的比率,可以是1:1.5(优化情形)或其他比率。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产物由至少3种不同形式的甘露聚糖聚合物的水解表征。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3种不同形式的甘露聚糖聚合物是葡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和线性甘露聚糖。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发酵/掺混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饲料呈直接饲料形式。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发酵/掺混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饲料呈干燥形式。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合物,其包含本发明一方面所述的发酵/掺混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饲料和本发明一方面所述的进一步发酵/掺混的富含棕榈基的饲料,其中所述发酵/掺混时间为2.5至24小时。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酵/掺混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饲料和进一步发酵/混合的富含棕榈基的饲料可被进一步发酵/掺混。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包含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分离株DSM33646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所述动物饲料进一步包含溶剂提取的棕榈仁粉。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饲料具有至少3种不同形式的甘露聚糖聚合物的酶水解活性,所述3种不同形式的甘露聚糖聚合物是葡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和/或线性甘露聚糖。
所述动物饲料可以呈直接饲料形式,或干燥形式。
在各种实施方式中,通过添加水和棕榈仁粉进一步掺混/发酵动物饲料。
有利地,本发明涉及对PKM高度响应的芽孢杆菌菌株,其可以分泌酶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分解PKM的甘露聚糖组分。
现有的芽孢杆菌分离株并不是专门用于溶剂提取的PKM(它们主要用于PKE,也没有被证明对PKE有“响应”),这意味着它们很可能对PKM没有响应现有技术的分离株均未显示,如果直接与棕榈仁饼(尤其是溶剂提取的PKM)一起孵育,它们能分泌甘露聚糖酶至我们报道的水平。它关于菌株对生物质的反应性。分离的DSM33646菌株的“反应性”使得所示的“发酵/掺混”PKM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使整个过程与众不同(通过本发明而不是漫长的发酵可以缩短发酵持续时间)。
为了使本发明得到更全面的理解并容易实施,现在将仅通过非限制性实例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该描述参考所附说明性附图。
在图中:
图1是总结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方法的图示;
图2、3和4显示了实施例3获得的结果;
图5显示了实施例4获得的结果;
图6显示了实施例5获得的结果;和
图7显示了实施例6获得的结果。
在图1中,示出了执行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所述方法的一般示意图。就此可以看出,发酵/掺混的PKM产物是通过将溶剂提取的PKM与本发明的枯草芽孢杆菌分离株一起孵育而获得的,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分离株在短时间内能够产生分解不同类型甘露聚糖所需的酶。
实施例1
材料和方法
1.样品、微生物和化学品
PKM是从位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棕榈仁溶剂提取厂获得的。用于接种PKM的细菌群是由丰益国际的不同油棕种植园的棕榈果外果皮中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CK7菌株获自PT。葡甘露聚糖(魔芋;高粘度)和甘露聚糖(1,4-β-D-甘露聚糖)(Megazyme,威克洛,爱尔兰)、来自角豆树(Ceratonia siliqua)种子的刺槐豆胶(LBG)和DNS试剂组分(3,5-二硝基水杨酸)、酒石酸钾钠四水合物和氢氧化钠)(西格玛化学公司(Sigma Chemical Co.),圣路易斯,密苏里州)经购买使用。
2.甘露聚糖反应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在5mL水中的1g PKM用来自棕榈果外果皮的微生物接种,并在37℃培养箱中培养。将培养2周以上的纯PKM培养管中生长的细菌在Luria-Bertani(LB)琼脂平板上划线,以选择单菌落。培养各菌落并再接种到100ml M9基本培养基(6.78g/LNa2HPO4.7H20,3g/LKH2PO4,1g/L NH4Cl,0.5g/L NaCl)中,该培养基含有作为唯一碳源(LBG-培养基)的0.5%(w/v)LBG。将试管在37℃孵育48小时,收集无细胞上清液作为粗酶,并通过如下所述的试验法评估其甘露糖分解活性。提取具有高甘露糖活性的分离株的基因组DNA(Hoffman,2003)并用作PCR模板,使用以下通用引物进行16S rRNA部分基因扩增(约500bp):16s正向(5'-CCTACGGAGGCAGCAG-3')和16s反向(5'-GGACTACHVGGG TWTCTAAT-3')(Takahashi等,2014)。纯化扩增子并测序。使用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https:// www.ncbi.nlm.nih.gov/)上的基本局部比对搜索工具(BLASTN)对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和同源性分析。
3.甘露糖分解活性的测定
粗酶的活性是通过使用Miller(1959)描述的DNS方法测量还原糖的释放来确定的,并使用甘露糖作为标准品进行较小的修饰。反应混合物包含950μl含有0.5%底物(w/v)的100mM乙酸钠缓冲液(pH 5.0)和50μl粗酶。使用Libra S2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Biochrom,英国)测量540nm处的吸光度。
5.PKC水解测定
PKC在121℃灭菌15分钟。在6孔板的各孔中,用6×108CF的所选芽孢杆菌分离株或枯草芽孢杆菌CK7和1.5mL水接种1g PKC。仅有水的PKC用作阴性对照。随后,PKC在37℃下孵育不同的时间点,例如4至72小时,或6至23小时。孵育后,PKC样品用水(1:4)稀释,12,000rpm离心5分钟以获得无细胞上清液作为PKC粗提物,用于分析对LBG、魔芋葡甘聚糖和1,4-β-D-甘露聚糖的甘露糖分解活性。所有实验以三重复进行。
6.发酵产物的干燥
发酵产物可在60℃至80℃的温度范围内干燥,直至水分含量达到10%或以下。
干燥过程可伴随真空处理。
如果在农场进行发酵/掺混并在农场进行短期储存,则可以将发酵/掺混产物晒干。
结果和讨论
我们试图确定可用于增强PKC营养性质并与PKC一起作为直接饲喂微生物应用的天然有益细菌分离株。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细胞收集中心获得的发酵菌株或直接从压榨饼中分离的菌株的利用。2018年,Virginia等确认了从棕榈油厂区域分离出的产甘露聚糖酶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CK7。CK7分泌的粗酶被证明能够从PKC中释放还原糖(Virginia等,2018)。然而,尚未评估该菌株与PKC直接接触后的反应性。在PKE(8-10%油)中,较高的含油量可能有利于选择能够利用油作为能源的菌株;而在溶剂提取的PKM(<3%油)中,随着含油量的大幅降低,有限的能源可能有助于选择能够分泌更高水平的纤维素分解酶以利用富含甘露聚糖的纤维的菌株。在本发明中,使用低油PKM作为底物以筛选甘露聚糖降解细菌。来自不同种植园的棕榈果外果皮的细菌群落被用于接种PKM。进一步检查通过PKM培养富集的细菌分离株的甘露糖分解活性。在PKC响应性细菌分离株中,DSM33646被确认为枯草芽孢杆菌(根据16S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的比较,配对一致性为98%)。
为了进一步评估DSM33646分离株对PKC的反应性,检查了DSM33646分离株在与PKC孵育后增殖和分泌甘露糖分解酶的能力,并与CK7菌株进行比较。将DSM33646和CK7重新引入PKM(6×108cfu/g)。在不同发酵/混合时间(从发酵/掺混后6小时开始),接种DSM33646分离株的PKM的水提取物显示甘露糖分解活性显著增加(针对至少3种形式的甘露聚糖底物LBG、魔芋和线性甘露聚糖),而接种CK7菌株未显示活性增加。DSM33646菌株的甘露糖分解活性在较长的发酵/掺混时间下持续存在并增加。
总之,本发明确定了对富含甘露聚糖的PKC高度响应的枯草芽孢杆菌分离株。这种分离株可以进一步开发用于饲料工业,无论是在PKC的发酵/掺混中,还是作为DFM直接包含在基于PKC的饮食中。
实施例2:选择PKM特异性菌株的发明过程
将与松散棕榈果相关的细菌接种到PKM和水(1:5,w/w)中,在37℃孵育超过2周,以选择PKM特异性菌株。然后增殖培养物中的活细菌并测试。从该过程中分离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DSM33646。
其他甘露聚糖降解细菌要么从细菌集合中筛选要么直接从PKE(具有8-10%含油量)、食品、环境中分离,不经过本发明过程。低油PKM作为一种特殊的天然原料,可以分离出能够有效利用甘露聚糖纤维的微生物,因为其含油量明显低PKE,避免了分离出能够以油为碳源生存的细菌。使用从环境中分离并发现具有甘露聚糖降解能力的已发表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CK7作为对照,以显示通过本发明方法筛选的菌株的进步。
实施例3:DSM33646发酵/掺混PKM的负载酶活性
将1g PKM与6x108cfu的DSM33646枯草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CK7发酵/掺混。
1个单位(U)的酶活性(μmol/分钟)定义为在55℃孵育后,每分钟从0.5%的相应底物(魔芋/葡甘露聚糖、LBG/半乳甘露聚糖和线性甘露聚糖)中释放1μmol甘露糖当量所需的酶量(标准化为每克发酵/掺混产物)。
实施例4:从本发明的方法获得的PKM发酵/掺混产物中负载的酶活性。
以下的实施例4和5描述了我们如何扩大发酵/掺混规模,同时保留发酵/掺混粉中的酶活性。酶活性通过利用从DNS试验中发酵/掺混中收获/回收的酶每分钟从酶测定中释放的还原糖的量来测量。试验如下进行:
a.反应混合物:从PKM中收获/回收的50ul提取酶(必要稀释度)+950ul线性甘露聚糖溶液(0.5%线性甘露聚糖,0.1M pH 5.0缓冲液)
b.反应条件:55℃,1000rpm,1小时
DNS测试:300ul反应混合物+900ul DNS溶液;100dc加热5分钟,在540nm处测量吸光度。
将0.5g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6小时发酵/掺混产物与PKM以1:10的比率进一步发酵/掺混17小时。测定5.5g终产物中负载的酶活性。1个单位(U)的酶活性(μmol/分钟)定义为在55℃孵育后,每分钟从0.5%线性甘露聚糖中释放1μmol甘露糖当量所需的酶量(标准化为每克发酵/掺混产物)。阳性对照(Pos ctrl)是0.5g 23小时发酵/掺混产物。
实施例5:PKM发酵/掺混产物中负载的酶活性。
将1g 2.5小时发酵/掺混产物与PKM以1:4的比率进一步发酵/掺混2.5h小时。然后将5g发酵/掺混产物与PKM以1:9的比率进一步发酵/掺混19h小时。测定50g终产物中负载的酶活性。1个单位(U)的酶活性(μmol/分钟)定义为在55℃孵育后,每分钟从0.5%线性甘露聚糖中释放1μmol甘露糖当量所需的酶量(标准化为每克发酵/掺混产物)。阳性对照(Posctrl)是1g 24小时发酵/掺混产物,阴性对照(neg ctrl)是50g无菌株的PKM。
实施例6:与不同剂量的DSM33646发酵/掺混的PKM中负载的酶活性。
将1g PKM与不同剂量(6×106至6×1010CFU)的DSM33646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掺混。1个单位(U)的酶活性(μmol/分钟)定义为在55℃孵育后,每分钟从0.5%LBG/半乳甘露聚糖中释放1μmol甘露糖当量的酶量(标准化为每克发酵/掺混产物)。
尽管在前面的描述中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对设计或构造的细节进行许多变化或修改。
PCT/RO/134表

Claims (25)

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分离株DSM33646,其在与非淀粉多糖饲料成分接触后,能够分泌甘露糖分解酶。
2.包含分离的DSM33646的试剂盒和该试剂盒的使用说明。
3.一种生产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a)提供棕榈仁粉;
(b)使棕榈仁粉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接触以形成掺混或发酵产物;和
(c)使掺混或发酵产物干燥,
其中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是DSM 3364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棕榈仁粉的含油量小于或等于3重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菌株根据所述菌株在溶剂提取的棕榈仁粉上生长的能力来选择。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步骤(b)中添加水,棕榈生物质与水的比率为约1:1.5。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浓度为约6x106至6x1010 cfu/克棕榈仁粉。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使棕榈仁粉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接触包括使所述菌株与所述粉在约25℃至40℃的温度发酵或掺混约至少4至72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使棕榈仁粉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接触包括使所述菌株与所述粉在约25℃至40℃的温度发酵或掺混约至少4至48小时。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使棕榈仁粉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接触包括使所述菌株与所述粉在约25℃至40℃的温度发酵或掺混约至少4至24小时。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水的pH为4.0至8.0。
12.根据权利要求3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使发酵或掺混产物干燥在约60℃至80℃的温度进行,直至所述发酵或掺混产物的水分含量为10%或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3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酵/掺混的产物具有非淀粉多糖的水解活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非淀粉多糖是葡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和/或线性甘露聚糖。
15.根据权利要求3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以连续式工艺进行。
16.根据权利要求3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以分批式工艺进行。
17.根据权利要求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掺混或发酵的产物经进一步发酵或与新鲜量的棕榈仁粉以1:1至1:10的比率掺混,再进行干燥步骤(c)。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掺混或发酵产物经进一步发酵或与水以1:1.5的比率掺混。
1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获得或可根据权利要求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获得的具有降低的甘露聚糖聚合物含量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
20.一种包含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分离株DSM33646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
21.所述动物饲料进一步包含溶剂提取的棕榈仁粉。
22.一种具有降低的甘露聚糖聚合物含量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其中所述饲料具有至少3种不同形式的甘露聚糖聚合物的酶水解活性,所述3种不同形式的甘露聚糖聚合物是葡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和/或线性甘露聚糖。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其呈直接饲料形式。
24.根据权利要求19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其呈干燥形式。
25.根据权利要求19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其中所述动物饲料通过添加水和新鲜量的棕榈仁粉进一步掺混或发酵。
CN202180096006.1A 2021-03-19 2021-03-19 细菌分离株及其在制备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中的用途 Pending CN1176517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SG2021/050149 WO2022197241A1 (en) 2021-03-19 2021-03-19 A bacterial isolate and its use in the preparation of an enriched palm-based animal feed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1762A true CN117651762A (zh) 2024-03-05

Family

ID=83321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6006.1A Pending CN117651762A (zh) 2021-03-19 2021-03-19 细菌分离株及其在制备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中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40004274A (zh)
CN (1) CN117651762A (zh)
WO (1) WO202219724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73542B1 (en) * 2001-04-05 2009-07-01 Fuji Oil Co., Ltd Mannose-containing palm kernel meal
CN101248835B (zh) * 2008-03-27 2011-04-20 长沙兴嘉天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用酶降解棕榈粕、棕榈仁粕的方法
SG11201610393PA (en) * 2014-06-26 2017-01-27 Novozymes As Improved protein bio-availability of palm kernel cake using milder expeller conditions and enzymatic treatment
CN109566859B (zh) * 2019-01-21 2022-06-14 上海源耀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适口性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04274A (ko) 2024-01-11
WO2022197241A1 (en) 2022-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06329B (zh) 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US20200113208A1 (en) Method for concentrating protein in grain powder
CN106035991A (zh) 一种利用发酵辣木籽制作的高蛋白高钙饲料原料及其制作方法
Zhou et al. Response of goose intestinal microflora to the source and level of dietary fiber
CN112205513A (zh) 一种用于棕榈粕型饲料的组合型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BR112020015899B1 (pt) Composições, e método para preparar composição fermentada com odor melhorado usando levedura
CN114214247A (zh) 一株地衣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JP2019517810A (ja) α−グルコシダーゼ阻害剤を多量生産するバチルス・リケニフォルミスNY1505菌株
CN117651762A (zh) 细菌分离株及其在制备富含棕榈基物质的动物饲料中的用途
Vibart et al. Temporal ferment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dynamics in rumens of sheep grazing a ryegrass-based pasture offered either in the morning or in the afternoon
Anggraeni et al. Cellulolytic yeast from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Muscovy Duck (Anas moscata) as probiotic candidate.
KR101034467B1 (ko) 밀기울과 곤약의 효소가수 분해물 함유 미생물 배양용 배지
CN103621792A (zh) 一种含l-赖氨酸复合益生菌的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5927032A (zh)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剂及制备方法和它们的应用
CN111607581A (zh) 富含β-甘露聚糖酶的复合酶的制备及其菌株和应用
US9090914B2 (en) Extraction of nitrogen from organic materials through ammonification by mixed bacterial populations
KR101470995B1 (ko) 프로피온산 생산능을 갖는 미생물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조사료 조성물
KR20120014815A (ko) 섬유소 분해능이 있는 바실러스 푸밀러스 또는 이의 배양액을 함유하는 사료 첨가제
CN115786228B (zh) 乳酸杆菌基因工程菌及其应用
CN111109433A (zh) 一种调节母猪肠道健康的复合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625950B (zh) 一种提高绿叶菜叶绿素含量的增绿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2285740B1 (ko) 펠렛 형태 밀 누룩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으로 제조된 펠렛 형태 밀 누룩
CN117603889B (zh) 饲用产酸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KR101357118B1 (ko) 대추추출물을 이용한 안정성이 개선된 생균제
Khongkool et al.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Fibre-Degrading Enzymes Production by Bacillus Isolated from Native Swine Manur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