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05362A - 内侧把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侧把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05362A
CN117605362A CN202311611916.6A CN202311611916A CN117605362A CN 117605362 A CN117605362 A CN 117605362A CN 202311611916 A CN202311611916 A CN 202311611916A CN 117605362 A CN117605362 A CN 117605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housing
falling
main body
housing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119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冢三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lp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ha Corp filed Critical Alp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605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053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2Inner door handles
    • E05B85/13Inner door handles with a locking knob forming part of the inside door handle uni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6Mounting of handles, e.g. to the wing or to the lock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2Inner door hand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21/00Arrangements or combinations of wing fastening, securing, or hold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preceding main group; Locking k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侧把手装置,其包括:把手壳体;以及由把手壳体可旋转地支撑的把手杆,其中把手杆相对于把手壳体沿着把手杆的旋转轴线插入到把手壳体中,把手壳体包括壳体主体和防脱落构件,该防脱落构件限制把手杆在沿着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运动以防止把手杆从壳体主体脱落,并且防脱落构件联结到壳体主体并且被构造成可在伸出位置和附接位置之间切换,在该附接位置,防脱落构件防止把手杆从壳体主体脱落。

Description

内侧把手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1年12月13日、申请号为2021800870084(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21/045909)、发明名称为“内侧把手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内侧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车门的内侧把手装置,其中,在把手杆可旋转地组装到把手壳体上之后,锁定旋钮可旋转地组装在把手杆和把手壳体之间,从而防止把手杆从把手壳体脱落。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车辆车门的内侧把手装置,其中用于支撑形成在把手杆上的销的轴承与把手壳体一体地形成,并且销在轴向方向上的运动受到轴承的限制,从而防止把手杆从把手壳体脱落。
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13-536341A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2014/0239652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内侧把手装置通过以下方式组装:通过沿旋转轴线移动把手杆并将把手杆插入把手壳体来将把手杆附接到把手壳体,并且随后推动把手杆和把手壳体之间的锁定旋钮。然而,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用于内侧把手装置中的把手杆的防脱落结构无法应用于不包括锁定旋钮的内侧把手装置。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内部把手装置通过将把手杆的销上形成的D形切口部分与把手壳体的轴承外部形成的狭缝对齐,从而沿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方向移动把手杆,并且随后将把手杆旋转90度进行组装。然而,专利文献2中描述的用于内侧把手装置中的把手杆的防脱落结构需要包括框架部分,在该框架部分中,在把手壳体的上方和下方形成有狭缝,并且无法应用于把手壳体的上方和下方未设置框架部分的内侧把手装置。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一种内侧把手装置,其包括用于把手杆的防脱落结构,该防脱落结构被构造成无论是否设置锁定旋钮以及无论把手杆在把手壳体中的容纳部分的构造如何都是可适用的。
根据本公开,内侧把手装置包括把手壳体和由把手壳体可旋转地支撑的把手杆。把手杆相对于把手壳体沿着把手杆的旋转轴线插入到把手壳体中。把手壳体包括把手杆插入其中的壳体主体,以及防脱落构件,该防脱落构件被构造成限制把手杆在沿着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运动,并防止把手杆从壳体主体脱落。防脱落构件联接到壳体主体上。防脱落构件被构造成可在组装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在该组装位置,把手杆被防止从壳体主体脱落,在该展开位置,防脱落构件从组装位置展开。
把手壳体还可以包括联接壳体主体和防脱落构件的联接部分。联接部分可以包括与壳体主体一体地形成的固定部分、被配置为与固定部分接合的展开部分、以及被配置为将展开部分联接到固定部分以便可展开的铰接部分。防脱落构件可以与展开部分一体地形成。
把手杆可以设置有轴插入孔,壳体主体可以被构造成插入到轴插入孔中,并且可以包括轴,锁定凹槽形成在该轴的远侧端部处,并且防脱落构件可以包括锁定部分,该锁定部分被构造成锁定到锁定凹槽。
防脱落构件可以包括第一臂部分和第二臂部分,该第一臂部分包括位于其远侧端部处的锁定部分,并且该第二臂部分将第一臂部分和展开部分彼此连接。
第一臂部分可以具有柔性。
可以提供一种被配置为在把手杆和车门锁定装置之间传递力的线缆,并且当展开部分与固定部分接合时,线缆可以夹置在固定部分和展开部分之间。
把手壳体可以是一体模制产品,其中壳体主体、联接部分和防脱落构件经由设置在铰接部分上的连接件一体模制,并且连接件可以被配置为当展开部分绕铰接部分旋转时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内侧把手装置的前视图。
图2是示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从车辆后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平面视图。
图6是沿着图1的线6-6截取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中的防脱落构件移位到最终组装位置之前的防脱落构件的展开状态的前视图。
图8是示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了从车辆后侧观察的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根据优选实施例描述本公开。应当注意,本公开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情况下进行适当改变。另外,尽管在下文的实施例中省略了部分配置的一些图示和描述,但是在不与下文描述的内容发生矛盾点的范围内,公知或熟知的技术被适当地应用于省略的技术的详细描述。
图1是示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前视图。图2是示出了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了从车辆外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了从车辆后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平面视图。这些附图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是用于从车辆内侧打开车辆的侧门(未示出)的把手装置。内侧把手装置1设置在车门装饰件(未示出)中,并且经由线缆2连接到门锁装置(未示出)。在下文的描述中,指示方向的词语比如“上部”、“下部”、“前部”、“后部”、“内侧”和“外侧”方向对应于朝向车辆的“上部”、“下部”、“前部”和“后部”,以及在内侧把手装置1附接到车辆的车门装饰件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内侧”和“外侧”的方向。
内侧把手装置1包括把手壳体10和把手杆50。把手杆50由把手壳体10可旋转地支撑,并且把手壳体10附接到车门装饰件,使得把手杆50从车门装饰件面向车辆内侧。未被操作的把手杆50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把手杆50的旋转轴线平行于车辆上下方向,并且布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把手杆50的前端部更靠近后端部。也就是说,把手杆50由设置在提供有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的一侧上的抓握部分51夹持,并且绕设置在提供有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的一侧上的支撑部分52旋转。
把手壳体10包括壳体主体20、线缆保持部分30和防脱落构件40。壳体主体20、线缆保持部分30和防脱落构件40被一体模制。壳体主体20附接到车门装饰件。此外,把手杆50可旋转地组装到壳体主体20。
壳体主体20包括附接到车门装饰件的平板状竖直壁部分21和从竖直壁部分21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的杆支撑部分22。杆支撑部分22布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竖直壁部分21的前端部更靠近后端部,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把手杆50的支撑部分52。
杆支撑部分22包括上部支撑板221和下部支撑板222。上部支撑板221和下部支撑板222从竖直壁部分21朝向车辆内侧突出,以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彼此平行。此外,下部支撑板222从竖直壁部分21的下端部朝向车辆内侧突出。
图6为沿图1中的线6-6截取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包括把手杆50的支撑部分52的旋转轴线的横截面部分。如该附图所示,把手杆50的支撑部分52是中空的。弹簧53设置在支撑部分52内部。弹簧53在抓握部分51接近竖直壁部分21的方向上推动把手杆50。
凸台521形成在支撑部分52的下部部分52B上,并且凸台插入孔522形成在支撑部分52的上部部分52A中。凸台521与凸台插入孔522同轴地形成并且向下突出。另一方面,凸台插入孔222A形成在杆支撑部分22的下部支撑板222中,并且凸台221A形成在杆支撑部分22的上部支撑板221上。凸台221A与凸台插入孔222A同轴地形成并且向上突出。
支撑部分52的上部部分52A放置在上部支撑板221上,并且上部支撑板221的凸台221A插入到支撑部分52的凸台插入孔522中。另一方面,支撑部分52的下部部分52B放置在下部支撑板222上,并且支撑部分52的凸台521插入到下部支撑板222的凸台插入孔222A中。因此,支撑部分52由上部支撑板221和下部支撑板222支撑,从而可围绕上侧的凸台221A和下侧的凸台521旋转。
当把手杆50组装到把手壳体10时,支撑部分52从最终组装位置的上侧相对于杆支撑部分22下降,由此支撑部分52的凸台521插入到下部支撑板222的凸台插入孔222A中,并且上部支撑板221的凸台221A插入到支撑部分52的凸台插入孔522中。在本文,凹槽221B形成在上部支撑板221的凸台221A中。凹槽221B的下边缘定位在上部支撑板221的上表面的高度处。换句话说,凹槽221B的下边缘由上部支撑板221的上表面限定。当防脱落构件40的前端部与凹槽221B接合时,防脱落构件40被构造成防止下侧的凸台521从下侧的凸台插入孔222A脱落,并且防止上侧的凸台插入孔522从上侧的凸台221A脱落。
下文将描述防脱落构件40和与防脱落构件40一体地形成的线缆保持部分30。
图7是示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中的防脱落构件移位到最终组装位置之前的防脱落构件的展开状态的前视图。图8是示出了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了从车辆后侧观察的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了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平面视图。在图7至图11中,在移动到最终组装位置之前处于展开状态的线缆保持部分30和防脱落构件40用实线表示,而在移动到最终组装位置之后的状态中的线缆保持部分30和防脱落构件40用虚线表示。
如图1至图5和图7至图11所示,线缆保持部分30与竖直壁部分21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上的端部部分一体地形成,并保持线缆2。如图7至图11所示,线缆保持部分30包括与竖直壁部分21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上的端部部分一体地形成的固定部分31、与固定部分31接合的盖部分32、以及连接固定部分31和盖部分32的铰接部分33。线缆2被插入在固定部分31和盖部分32之间,并且被夹置在固定部分31和盖部分32之间。
如图9所示,固定部分31包括矩形板状的基座部分311,一对夹爪部分312和线缆接收部分313,当盖部分32与固定部分31接合时,该对夹爪部分312从基座部分311朝向盖部分32突出,并且当盖部分32与固定部分31接合时,该线缆接收部分313从基座部分311朝向盖部分32突出。固定部分31与竖直壁部分21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上的端部部分一体地形成。该对夹爪部分312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彼此面向。线缆接收部分313是沿着固定部分31和竖直壁部分21之间的边界线形成的壁部分,并且形成有线缆2插入其中的弧形插入孔313A。在本文中,线缆2被插入在该对夹爪部分312之间。
盖部分32包括矩形框架状的基座部分321、沿车辆上下方向设置在基座部分321的中心部分处的横档部分322、以及在盖部分32与固定部分31接合时从基座部分321朝向固定部分31突出的线缆接收部分323。基座部分321经由铰接部分33可旋转地联接到固定部分31的基座部分311。一对上下开口321A形成在框架状的基座部分321中,横档部分322插置在它们之间。当盖部分32与固定部分31接合时,该对夹爪部分312通过该对开口321A从盖部分32突出,并且沿着基座部分321的上下方向与基座部分321接合。此外,线缆接收部分323是形成在基座部分321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上的端部部分处的壁部分,并且形成有线缆2插入其中的弧形插入孔323A。
铰接部分33在展开状态下联接固定部分31的基座部分311的下端部部分和盖部分32的基座部分321的上端部部分。铰接部分33包括与固定部分31的基座部分311一体地形成的轴部分331,以及与盖部分32的基座部分321一体地形成的一对轴承部分332。轴部分331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轴承部分332可旋转地支撑轴部分331的两端。
在本文中,把手壳体10是由树脂制成的的一体模制产品,并且壳体主体20、线缆保持部分30和防脱落构件40是由树脂一体模制而成。如图10中的实线所示,组装前处于展开状态的线缆保持部分30被构造成使得盖部分32相对于固定部分31展开。此外,组装前处于展开状态的线缆保持部分30被构造成使得轴部分331和轴承部分332通过设置在铰接部分33上的多个连接件333彼此连接。
多个连接件333是连接轴部分331的外周表面和轴承部分332的内周表面的板状构件。多个连接件333围绕轴部分331以预定间隔布置。
多个连接件333被配置为当轴承部分332围绕轴部分331相对旋转时断裂。因此,盖部分32相对于固定部分31由铰接部分33可旋转地支撑,并且盖部分32能够旋转到组装位置,使得固定部分31的一对夹爪部分312能够与盖部分32的基座部分321接合。
如图7至图11所示,防脱落构件40是L状臂构件,并且包括在附图中虚线所示的在组装位置处水平延伸的细长板状的第一臂部分41,以及连接第一臂部分41的基座端部和盖部分32的细长板状的第二臂部分42。与凸台221A的凹槽221B接合的锁定部分411形成在第一臂部分41的前端部处。锁定部分411形成为C形,并且第一臂部分41的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部分是开口的。第二臂部分42在附图中的虚线所示的组装位置处从盖部分32的上端部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上延伸。
在本文,由于防脱落构件40与盖部分32一体地模制,并由线缆保持部分30支撑,所以保持了防脱落构件40的刚性。因此,防止锁定部分411从凹槽221B脱离,并且防止把手杆50从把手壳体10脱落。另一方面,如图7中的虚线所示,防脱落构件40具有柔性。为了使第一臂部分41的前端部处的C形锁定部分411与凸台221A的凹槽221B接合,需要水平移动锁定部分411的操作,并且该操作可以通过弯曲第一臂部分41来实现。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内侧把手装置1中,把手杆50相对于把手壳体10沿着把手杆50的旋转轴线插入到把手壳体10中,并且把手杆50在沿着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防脱落构件40限制,从而防止把手杆50从壳体主体20脱落。在本文,防脱落构件40经由线缆保持部分30联接到壳体主体20,从而可在防止把手杆50从壳体主体20脱落的组装位置和防脱落构件40从组装位置展开的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在把手杆50通过沿着旋转轴线插入到把手壳体10中而被可旋转地组装的构造中,无论是否存在用于按压把手杆50的锁定旋钮,都可以防止把手杆50从壳体主体20脱落。此外,在把手杆50通过沿着旋转轴线插入到把手壳体10中而被可旋转地组装的构造中,无论把手壳体10的上框架部分和下框架部分是否存在,都可以防止把手杆50从壳体主体20脱落。
在内侧把手装置1组装到车门装饰件之前内侧把手装置1的组装已完成的状态(装配状态)下,防脱落构件40防止把手杆50从壳体主体20上脱落,因此可以执行将内侧把手装置1组装到车门装饰件的操作而无需担心把手杆50从壳体主体20上脱落。
在本实施例的内侧把手装置1中,与壳体主体20一体地形成的固定部分31以及盖部分32彼此联接,从而通过铰接部分33可展开,并且防脱落构件40与盖部分32一体地形成。因此,通过将盖部分32从展开状态移动到盖部分32与固定部分31接合的位置,防脱落构件40可以从组装前的位置移动到组装位置。此外,通过将盖部分32与固定部分31接合,可以确保防脱落构件40在组装位置处的刚性,并且可以防止锁定部分411从凸台221A的凹槽221B脱离,并且通过防脱落构件40防止把手杆50从壳体主体20脱落。在本文,由于能够确保防脱落构件40在组装位置处的刚性,因此即使锁定部分411没有如在使用C形环(C形保持环)的情况下那样压配合到凸台221A的凹槽221B中,也能够防止锁定部分411从凸台221A的凹槽221B中脱离,并且通过防脱落构件40防止把手杆50从壳体主体20脱落。因此,可以消除如在使用C形环的情况下对压配合操作的需要,并且可以提高可加工性。
在本实施例的内侧把手装置1中,设置在壳体主体20中的凸台221A插入到设置在把手杆50中的凸台插入孔522中,并且设置在防脱落构件40的前端部处的锁定部分411锁定到设置在凸台221A中的凹槽221B。因此,沿着旋转轴线插入到壳体主体20中的把手杆50被限制在沿着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把手杆50从壳体主体20上脱落。
在本实施例的内侧把手装置1中,防脱落构件40包括在前端部处具有锁定部分411的第一臂部分41,以及连接第一臂部分41的基座端部和盖部分32的第二臂部分42。第一臂部分41和第二臂部分42构成L形防脱落构件40,并且防脱落构件40可以被带入防脱落构件40从盖部分32延伸到凸台221A的远侧端部的组装状态和防脱落构件40从盖部分32延伸到把手杆50的下侧的展开状态。此外,由于第一臂部分41具有柔性,因此锁定部分411可以在弯曲第一臂部分41的同时与凸台221A的凹槽221B接合。
在本实施例的内侧把手装置1中,将防脱落构件40联接到壳体主体20以使其相对于壳体主体20可展开的联接部分是线缆保持部分30。也就是说,代替地提供专用的联接部分,用于保持线缆2的线缆保持部分30被用作将防脱落构件40联接到壳体主体20以使其相对于壳体主体20是可展开的联接部分。因此,与提供上述专用联接部分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的内侧把手装置1中,把手壳体10是一体模制产品,其通过设置在铰接部分33上的连接件333从壳体主体20连续到防脱落构件40。因此,与防脱落构件40是单独部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并且可以减少组装步骤的数量。
尽管上文已经基于上述实施例对根据本公开的内侧把手装置进行了描述,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情况下进行修改,或可以组合其他技术。
例如,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防脱落构件40与线缆保持部分30一体地形成,但防脱落构件40可以联接到壳体主体20,从而经由另一部件是可展开的。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在壳体主体20侧上的凸台221A插入到设置在把手杆50侧上的凸台插入孔522中,并且防脱落构件40锁定到设置在壳体主体20侧上的凸台221A,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设置在把手杆50侧的凸台可以插入到设置在壳体主体20侧上的凸台插入孔中,并且防脱落构件40可以锁定到设置在把手杆50侧上的凸台。
在上述实施例中,防脱落构件40是L形臂构件,但防脱落构件40的形状可以适当地改变。此外,防脱落构件40的锁定部分411形成为C形,其在第一臂部分41的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侧开口,但是锁定部分411可以形成为在第一臂部分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开口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不具有锁定旋钮的内侧把手装置1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公开也可以应用于具有锁定旋钮的内侧把手装置。此外,没有必要形成将连接件33设置在铰接部分30上并且壳体主体20和防脱落构件40是连续的一体模制产品的把手壳体10。在不设置连接件33的情况下,壳体主体20侧和防脱落构件40侧可以经由铰接部分30构成作为单独部件的把手壳体。
本申请基于2020年12月2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No.2020-213846),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参考标记列表
1 内侧把手装置
2 线缆
10 把手壳体
20 壳体主体
221A 凸台(轴部分)
221B 凹槽(锁定凹槽)
30 线缆保持部分(联接部分)
31 固定部分
32 盖部分(展开部分)
33 铰接部分
333 连接件
40 防脱落构件
41 第一臂部分
411 锁定部分
42 第二臂部分
50 把手杆
522 凸台插入孔(轴插入孔)

Claims (10)

1.一种内侧把手装置,其包括:
把手壳体;以及
由所述把手壳体可旋转地支撑的把手杆,
其中,所述把手杆相对于所述把手壳体沿着所述把手杆的旋转轴线插入到所述把手壳体中,
其中,所述把手壳体包括:
壳体主体,所述把手杆插入到所述壳体主体中,以及
防脱落构件,其被构造成限制所述把手杆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运动,并防止所述把手杆从所述壳体主体脱落,
其中,所述防脱落构件联接到所述壳体主体,并且
其中,所述防脱落构件被构造成能够在组装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组装位置,所述把手杆被防止从所述壳体主体脱落,在所述展开位置,所述防脱落构件从所述组装位置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侧把手装置,
其中,所述把手壳体还包括联接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防脱落构件的联接部分,
其中,所述联接部分包括:
固定部分,其与所述壳体主体一体地形成,
展开部分,其被配置为与所述固定部分接合,以及
铰接部分,其被配置为将所述展开部分联接到所述固定部分以便是可展开的,并且
其中,所述防脱落构件与所述展开部分一体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侧把手装置,
其中,所述把手杆设置有轴插入孔,
其中,所述壳体主体被构造成插入到所述轴插入孔中并且包括轴,在所述轴的远侧端部处形成有锁定凹槽,并且
其中,所述防脱落构件包括锁定部分,所述锁定部分被构造成锁定到所述锁定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侧把手装置,
其中,所述把手杆设置有轴插入孔,
其中,所述壳体主体被构造成插入到所述轴插入孔中并且包括轴,在所述轴的远侧端部处形成有锁定凹槽,并且
其中,所述防脱落构件包括锁定部分,所述锁定部分被构造成锁定到所述锁定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侧把手装置,
其中,所述防脱落构件包括:
第一臂部分,所述第一臂部分在其远侧端部处包括所述锁定部分,以及
第二臂部分,所述第二臂部分将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展开部分彼此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侧把手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臂部分具有柔性。
7.根据权利要求2、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侧把手装置,其进一步包括:
线缆,其被构造成在所述把手杆和车门锁定装置之间传递力,
其中,当所述展开部分与所述固定部分接合时,所述线缆夹置在所述固定部分和所述展开部分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4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侧把手装置,
其中,所述把手壳体是一体模制产品,其中所述壳体主体、所述联接部分和所述防脱落构件经由设置在所述铰接部分上的连接件一体地模制,并且
其中,所述连接件被构造成当所述展开部分围绕所述铰接部分旋转时断裂。
9.一种用于车辆的内侧把手装置的把手壳体,其中,所述把手壳体包括壳体主体,线缆保持部分和防脱落构件,所述壳体主体、线缆保持部分和防脱落构件被一体模制,所述壳体主体附接到车门装饰件,其中,所述壳体主体包括附接到车门装饰件的平板状竖直壁部分和从所述平板状竖直壁部分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的杆支撑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把手壳体,其中,所述杆支撑部分包括上部支撑板和下部支撑板,所述上部支撑板和下部支撑板从所述平板状竖直壁部分朝向车辆内侧突出。
CN202311611916.6A 2020-12-23 2021-12-13 内侧把手装置 Pending CN1176053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3846 2020-12-23
JP2020213846A JP7457641B2 (ja) 2020-12-23 2020-12-23 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CN202180087008.4A CN116761732A (zh) 2020-12-23 2021-12-13 内侧把手装置
PCT/JP2021/045909 WO2022138300A1 (ja) 2020-12-23 2021-12-13 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7008.4A Division CN116761732A (zh) 2020-12-23 2021-12-13 内侧把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05362A true CN117605362A (zh) 2024-02-27

Family

ID=8215962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11916.6A Pending CN117605362A (zh) 2020-12-23 2021-12-13 内侧把手装置
CN202180087008.4A Withdrawn CN116761732A (zh) 2020-12-23 2021-12-13 内侧把手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7008.4A Withdrawn CN116761732A (zh) 2020-12-23 2021-12-13 内侧把手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32445A1 (zh)
EP (1) EP4269734A1 (zh)
JP (1) JP7457641B2 (zh)
CN (2) CN117605362A (zh)
WO (1) WO20221383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1730B2 (ja) * 1995-04-24 2004-03-2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操作装置
JP3138422B2 (ja) * 1996-02-29 2001-02-26 株式会社鳴海合金製作所 ドア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US6988752B2 (en) 2003-12-18 2006-01-24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Pinless inside door handle assembly
JP2005307533A (ja) 2004-04-21 2005-11-04 Shiroki Corp 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US20080018120A1 (en) 2006-07-18 2008-01-24 Bailey Steve Door Handle Assembly
BR112013003858A2 (pt) 2010-08-23 2016-06-07 Illinois Tool Works conjunto de maçaneta e puxador de trava fixado sob pressão
JP5961478B2 (ja) * 2012-08-08 2016-08-02 サカエ理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6894293B2 (ja) 2017-05-23 2021-06-30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ハンド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61732A (zh) 2023-09-15
WO2022138300A1 (ja) 2022-06-30
US20230332445A1 (en) 2023-10-19
JP2022099826A (ja) 2022-07-05
EP4269734A1 (en) 2023-11-01
JP7457641B2 (ja) 2024-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077512B1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KR101211224B1 (ko) 커넥터 하우징
EP1093959A1 (en) Electric connection method and structure between seat and body
JPH0555470U (ja) 組み合わせコネクタ
EP1096617A1 (en) A connector mounting construction, a connector and a holder therefor
US5575678A (en) Locking connector
CN117605362A (zh) 内侧把手装置
US6033252A (en) Component retaining device
EP1219481A1 (en) Connector fitting structure for auxiliary component
JP3899989B2 (ja) 着脱用レバー
US5827091A (en) Method of transporting a wiring harness
CN113937536A (zh) 连接器设备
JP3463856B2 (ja) 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JP3276324B2 (ja) コネクタの嵌脱構造
EP1914855B1 (en) A vehicle-mountab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and mounting method therefor
JP2001319712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と回路基板の接続構造
JP3923363B2 (ja) コネクタ
CN103155301A (zh) 杠杆式连接器
JP4414019B2 (ja) 配線ダクトカバーの外れ止め装置
EP2012391A2 (en) Structure for interlocking two members
JP4060752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取付部材
JP3535654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JP4757914B2 (ja) 自動車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2192949A (ja) 補器のブラケット結合構造
JP2002343507A (ja) 補器のブラケット結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