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69133A - 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69133A
CN117569133A CN202311831581.9A CN202311831581A CN117569133A CN 117569133 A CN117569133 A CN 117569133A CN 202311831581 A CN202311831581 A CN 202311831581A CN 117569133 A CN117569133 A CN 117569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old
assembly
trolley
n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3158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小虎
张忠健
唐明明
黄琼雅
袁帅
毛江南
张志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CC High Tech Equipment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CC High Tech Equipment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CC High Tech Equipment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RCC High Tech Equipment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3158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5691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569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691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9/00Laying, rebuilding, or taking-up tracks; Tools or machines therefor
    • E01B29/16Transporting, laying, removing, or replacing rails; Moving rails placed on sleepers in the tr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chines For Laying And Maintaining Railw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将两条新轨分别放置于待换轨作业区中两条旧轨的外侧;S20,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一端或两端为非换轨作业区,将换轨作业车放置于待换轨作业区与非换轨作业区之间;S30,换轨:将旧轨的起始端部向外拨出,然后换轨作业车向待换轨作业区行进进行换轨作业,将待换轨作业区的旧轨更换为新轨;S40,拉轨锁定;S650,收旧轨;具有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的有益效果;适用于铁路轨道维修养护的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铁路轨道维修养护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
背景技术
钢轨是铁路轨道的主要组成部件,其用于引导铁路车辆的车轮前进,承受铁路车辆的巨大压力,并传递至轨枕上,钢轨为铁路车辆的走行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当钢轨的磨耗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为了保障行车安全,需要对钢轨进行更换。近年来,随着列车牵引重量的增加和列车通过速度的加快,进一步加剧了对钢轨的磨损,使钢轨的更换周期缩短,增加了换轨的作业量。
传统的换轨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采用撬棍、大锤等工具进行手工拨轨,不仅换轨的工作效率低,而且安全系数低、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人提出了一种换轨工程车,其包括第一换轨作业车、轨距限位装置、第二换轨作业车和第三换轨作业车,该换轨工程车的作业方法复杂,且无法对旧轨进行回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两条新轨分别放置于待换轨作业区中两条旧轨的外侧;
S20,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一端或两端为非换轨作业区,将换轨作业车放置于待换轨作业区与非换轨作业区之间;
S30,换轨:将旧轨的起始端部向外拨出,然后换轨作业车向待换轨作业区行进进行换轨作业,将待换轨作业区的旧轨更换为新轨;
S40,拉轨锁定;
S50,收旧轨。
优选地,步骤S30中,将旧轨的起始端部向外拨出,具体包括:
S301,将待换轨作业区与非换轨作业区之间的轨道切断,即确定旧轨的起始端部;
S302,将旧轨上的扣件进行拆卸;
S303,将旧轨的起始端部向外拨出承轨槽中。
优选地,换轨作业车均包括:用于将旧轨更换为新轨的前小车,包括前车架,所述前车架上设置有新轨导向组件、旧轨移除组件和前支腿组件;用于回收旧轨并对新轨进行拉轨锁定的后小车,包括后车架,所述后车架上设置有旧轨导向组件和后支腿组件。
更优选地,步骤S30中,换轨作业车向待换轨作业区行进,将待换轨作业区的旧轨更换为新轨,具体包括:
S304,对旧轨的起始端部进行换轨;
S3041,前小车上的新轨导向组件对新轨进行夹持,并将新轨的起始端部拨入承轨槽中;
S3042,后小车上的旧轨导向组件对旧轨进行夹持,并将旧轨的起始端部拨至目标轨道位的外侧;
S305,进行后续换轨;
S3051,前小车和后小车开始向作业前方进行移动;移动过程中前小车位于旧轨上,后小车位于新轨上;新轨导向组件将新轨夹持并拨至目标轨道位,旧轨导向组件将旧轨夹持并拨至目标轨道位的外侧;
S3052,前小车移动至指定位置时,前小车和后小车停止移动。
更优选地,当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两端作为非换轨作业区时,两组换轨作业车进行相向作业,步骤S305中进行后续换轨后,还包括:
S306,同时对两组换轨作业车进行操作,使得对两组换轨作业车相向作业后剩余的中部待换轨作业区进行最后换轨;
S3061,将前小车底部的旧轨移除;
S3062,旧轨导向组件承接移除的旧轨,然后将旧轨提出承轨槽内并将旧轨放置于目标轨道位外侧的指定位置;
S3063,新轨导向组件将新轨拨入前小车底部的承轨槽中。
更优选地,步骤S3061,将前小车底部的旧轨移除,具体包括:
S30611,前支腿组件伸出,将前小车上升至前小车底部设置的前走行轮组件离开轨面;
S30612,旧轨移除组件将前小车下方的旧轨夹持并移至目标轨道位的外侧。
更优选地,步骤S40,拉轨锁定,具体包括,
S401,后小车上设置的后支腿组件伸出,将后小车上升至后小车底部设置的后走行轮组件离开轨面;
S402,将新轨的端部拉轨锁定于非换轨作业区的轨道端部。
更优选地,所述前车架的尾部上方设置有第一旧轨回收组件,所述后车架的尾部上方设置有第二旧轨回收组件。
优选地,步骤S50,收旧轨,具体包括:
S501,将旧轨的端部放置于第二旧轨回收组件上;
S502,前小车和后小车向作业后方移动,第一旧轨回收组件承接第二旧轨回收组件运输的旧轨;
S503,钢轨运输车承接第一旧轨回收组件运输的旧轨;
S504,直到旧轨完全运输至钢轨运输车,则前小车和后小车停止移动。
优选地,所述旧轨移除组件包括:第一横移组件,包括第一横向导轨和沿横向分布的两个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横向导轨连接于所述前车架上,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横移驱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横向导轨进行相向或相背移动;两个第一升降组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滑块上远离所述第一横向导轨的一端;两个第一夹持组件,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驱动端下方,用于对两条旧轨进行夹紧。
优选地,所述前小车还包括:至少一对前防倾覆组件,一对所述前防倾覆组件包括两个前防倾覆组件,两个所述前防倾覆组件分别对两条旧轨进行夹持;后小车还包括至少一对后防倾覆组件,一对所述后防倾覆组件包括两个后防倾覆组件,两个所述后防倾覆组件分别对两条新轨进行夹持。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换轨作业方法能够将旧轨方便地更换为新轨,且换轨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进行换轨导致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在换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个换轨作业车,从待换轨作业区的一端进行换轨作业,也可以采用两组换轨作业车,从待换轨作业区的两端相向进行换轨作业,采用两组换轨作业车共同换轨作业时,换轨作业的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的作业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前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后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中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一端为非换轨作业区的步骤S30的作业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中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两端为非换轨作业区的步骤S30的作业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系统的一个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流程主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系统的一个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流程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系统的两组换轨作业车的双向作业流程主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系统的两组换轨作业车的双向作业流程俯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轨锁定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回收旧轨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前防倾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新轨导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旧轨移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第一夹持组件的预夹持状态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第一夹持组件的夹持状态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第二旧轨回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为前小车,11为前车架,12为新轨导向组件,13为旧轨移除组件,14为前支腿组件,15为前防倾覆组件,16为第一旧轨回收组件,17为前走行轮组件,18为新轨支撑组件,121为第二横移组件,122为第二升降组件,123为第二夹持组件,131为第一横移组件,132为第一升降组件,133为第一夹持组件,151为第一连接件,152为第三夹持部,153为第一夹持驱动件,161为第一回收架,162为第一导向槽,163为第一横向导向轮,164为第一竖向导向轮,181为第一支撑架,1211为第二横向导轨,1212为第二滑块,1213为第二横移驱动部件,1231为第二连接件,1232为第四夹持部,1233为第二夹持驱动件,1311为第一横向导轨,1312为第一滑块,1313为第一横移驱动部件,1331为第一连杆,1332为第一夹持部,1333为第二夹持部,1811为第二横向导向轮,1812为第二竖向导向轮;
2为后小车,21为后车架,22为旧轨导向组件,23为后支腿组件,24为后防倾覆组件,25为第二旧轨回收组件,26为后走行轮组件,27为旧轨支撑组件,251为第二回收架,252为第二导向槽,253为第三横向导向轮,254为第三竖向导向轮,255为纵向导轨,256为第三滑块,271为第二支撑架,272为第四横向导向轮,273为第四竖向导向轮;
10为旧轨;
20为新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更换钢轨时换轨作业车的前进方向为前方,换轨过程中:位于换轨作业车行进方向前方的区域为作业前方,位于换轨作业车后方的区域为作业后方;以钢轨的延伸方向为纵向,以轨枕的延伸方向为横向,以垂直于横向和纵向所在平面的方向为垂向或竖向。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的作业流程图,如图1所示,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两条新轨20分别放置于待换轨作业区中两条旧轨10的外侧;
S20,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一端或两端为非换轨作业区,将换轨作业车放置于待换轨作业区与非换轨作业区之间;
S30,换轨:将旧轨10的起始端部向外拨出,然后换轨作业车向待换轨作业区行进进行换轨作业,将待换轨作业区的旧轨10更换为新轨20;
S40,拉轨锁定;
S50,收旧轨10。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换轨作业方法能够将旧轨方便地更换为新轨,且换轨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进行换轨导致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在换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个换轨作业车,从待换轨作业区的一端进行换轨作业,也可以采用两组换轨作业车,从待换轨作业区的两端相向进行换轨作业,采用两组换轨作业车共同换轨作业时,换轨作业的效率更高。
进一步地,步骤S30中,将旧轨10的起始端部向外拨出,具体包括:
S301,将待换轨作业区与非换轨作业区之间的轨道切断,即确定旧轨10的起始端部;
S302,将旧轨10上的扣件进行拆卸;
S303,将旧轨10的起始端部向外拨出承轨槽中。
本申请中将待换轨作业区与非换轨作业区之间的轨道切断,明确了旧轨的起始端部,将旧轨上的扣件拆卸便于将旧轨拨出承轨槽中。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前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后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换轨作业车均包括:用于将旧轨更换为新轨的前小车1,包括前车架11,前车架11上设置有新轨导向组件12、旧轨移除组件13和前支腿组件14;用于回收旧轨并对新轨进行拉轨锁定的后小车2,包括后车架21,后车架21上设置有旧轨导向组件22和后支腿组件23。本申请中通过前小车和后小车配合作业,将待换轨作业区的旧轨更换为新轨,通过前小车和后小车的配合作业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人工进行换轨导致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安全系数不高的问题。前小车在旧轨上行驶同时通过新轨导向组件将新轨拨入目标轨道位;同时前小车上的前支腿组件能够将整个前小车提升至距轨面一定高度,使得旧轨移除组件能够对终点端部的旧轨进行移除,即对前小车下方的旧轨进行移除,从而完成整个旧轨的移除作业。后小车由非换轨作业区的轨道上驶入换轨后的新轨上同时通过旧轨导向组件将旧轨拨入目标轨道位的外侧;同时后小车上的后支腿组件能够将整个后小车提升至距轨面一定高度,便于对新轨进行拉轨锁定,完成换轨作业。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中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一端为非换轨作业区的步骤S30的作业流程图,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步骤S30,换轨作业车向待换轨作业区行进,将待换轨作业区的旧轨10更换为新轨20,具体包括:
S304,对旧轨10的起始端部进行换轨;
S3041,前小车1上的新轨导向组件12对新轨20进行夹持,并将新轨20的起始端部拨入承轨槽中;
S3042,后小车2上的旧轨导向组件22对旧轨10进行夹持,并将旧轨10的起始端部拨至目标轨道位的外侧;
S305,进行后续换轨;
S3051,前小车1和后小车2开始向作业前方进行移动;移动过程中前小车位于旧轨10上,后小车2位于新轨20上;新轨导向组件12将新轨20夹持并拨至目标轨道位,旧轨导向组件22将旧轨10夹持并拨至目标轨道位的外侧;
S3052,前小车1移动至指定位置时,前小车1和后小车2停止移动。
本申请中通过前小车和后小车配合作业,前小车在旧轨上行驶同时通过新轨导向组件将新轨拨入目标轨道位,后小车由非换轨作业区的轨道上驶入换轨后的新轨上同时通过旧轨导向组件将旧轨拨入目标轨道位的外侧。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中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两端为非换轨作业区的步骤S30的作业流程图,如图5所示,更进一步地,当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两端作为非换轨作业区时,两组换轨作业车进行相向作业,步骤S305中进行后续换轨后,还包括:
S306,同时对两组换轨作业车进行操作,使得对两组换轨作业车相向作业后剩余的中部待换轨作业区进行最后换轨;
S3061,将前小车1底部的旧轨10移除;
S3062,旧轨导向组件22承接移除的旧轨10,然后将旧轨10提出承轨槽内并将旧轨10放置于目标轨道位外侧的指定位置;
S3063,新轨导向组件12将新轨20拨入前小车1底部的承轨槽中。
本申请中当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两端均作为非换轨作业区时,能够在两组非换轨作业区与待换轨作业区之间均放置换轨作业车进行相向换轨作业,能够加快作业效率,相向设置的两组前小车距离指定距离时两组换轨作业车均停止移动,然后通过步骤S306对指定距离内(即两组换轨作业车相向作业后剩余的中部区域)的待换轨作业区进行最后换轨。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系统的一个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流程主视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系统的一个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流程俯视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系统的两组换轨作业车的双向作业流程主视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系统的两组换轨作业车的双向作业流程俯视图。
更进一步地,步骤S3061,将前小车1底部的旧轨10移除,具体包括:
S30611,前支腿组件14伸出,将前小车2上升至前小车1底部设置的前走行轮组件17离开轨面;
S30612,旧轨移除组件13将前小车1下方的旧轨10夹持并移至目标轨道位的外侧。
本申请中,前小车上的前支腿组件能够将整个前小车提升至距轨面一定高度,使得旧轨移除组件能够对终点端部的旧轨进行移除,即对前小车下方的旧轨进行移除,从而完成整个旧轨的移除作业。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拉轨锁定状态示意图,如图10所示,进一步地步骤S40,拉轨锁定,具体包括,
S401,后小车2上设置的后支腿组件伸出,将后小车2上升至后小车2底部设置的后走行轮组件26离开轨面;
S402,将新轨20的端部拉轨锁定于非换轨作业区的轨道端部。
本申请中后小车上的后支腿组件能够将整个后小车提升至距轨面一定高度,便于对新轨进行拉轨锁定,完成换轨作业。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回收旧轨状态示意图,如图11所示,进一步地,前车架11的尾部上方设置有第一旧轨回收组件16,后车架21的尾部上方设置有第二旧轨回收组件25。
更进一步地,步骤S50,收旧轨10,具体包括:
S501,将旧轨10的端部放置于第二旧轨回收组件25上;
S502,前小车1和后小车2向作业后方移动,第一旧轨回收组件16承接第二旧轨回收组件25运输的旧轨10;
S503,钢轨运输车承接第一旧轨回收组件16运输的旧轨10;
S504,直到旧轨10完全运输至钢轨运输车,则前小车1和后小车2停止移动。
具体地,在收旧轨步骤中只需要用到一个换轨作业车,从旧轨的端部进行回收作业。
本申请实施例中前车架上设置的第一旧轨回收组件和后车架上设置的第二旧轨回收组件能够配合作业,对更换下来的旧轨实现高效率的回收,减小了作业人员的劳动量,提高了回收旧轨的作业效率。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回收旧轨的作业方向与换轨的作业方向相反。将旧轨的端部放置于第二旧轨回收组件上,然后前小车和后小车向回收旧轨的作业方向移动,第一旧轨回收组件承接第二旧轨回收组件运输的旧轨,然后运输至钢轨运输车上,直到旧轨完全运输至钢轨运输车上。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在前小车和后小车作业过程中,由于其需要对新轨和旧轨进行夹持和拨动,因此前小车与旧轨之间、后小车与新轨之间的走行结构不够稳固,即前小车和后小车容易发生倾覆,造成事故。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前防倾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地,前小车1还包括:至少一对前防倾覆组件15,一对前防倾覆组件15包括两个前防倾覆组件,两个前防倾覆组件分别对两条旧轨10进行夹持。本申请实施例中,前小车上设置的前防倾覆组件使得前小车与旧轨之间的结构更加稳固,当前小车中新轨导向组件或旧轨移除组件对新轨或旧轨进行夹持作业时,或者在作业过程中受力不均时,不会因为受力不均匀而发生倾覆故障,保障了前小车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了安全系数。
具体地,每个前防倾覆组件15均包括:第一连接件151,连接于前车架11上;两个第三夹持部152,两个第三夹持部152的上部均铰接于第一连接件151上,用于对一条旧轨10进行夹持,使得两个第三夹持部152的下部在垂向上限位于旧轨10的上部下方;第一夹持驱动件153,连接于两个第三夹持部152的中部之间。本申请实施例中前防倾覆组件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于前车架上,通过第一夹持驱动件驱动两个第三夹持部进行开合作业,从而实现对相应旧轨的放开和夹持。夹持状态下,第三夹持部的下方能够限位于旧轨的上部下方,从而当前小车受力不均时,能够通过第三夹持部相对于旧轨在垂向上进行限位;同时前小车在旧轨上的纵向移动不受影响,不会妨碍前小车的作业。
进一步地,后小车2还包括至少一对后防倾覆组件24,一对后防倾覆组件24包括两个后防倾覆组件,两个后防倾覆组件分别对两条新轨20进行夹持。具体地,后防倾覆组件24的结构与上述前防倾覆组件15的结构相同,区别仅在于后防倾覆组件是设置在后车架21上;且前防倾覆组件是相对于旧轨进行作业,而后防倾覆组件是相对于新轨进行作业,为起到简明扼要的要求,在此不再赘述其具体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后小车上设置的后防倾覆组件使得后小车与新轨之间的结构更加稳固,当后小车中的旧轨导向组件对旧轨进行夹持作业时,或者在作业过程中受力不均时,不会因为受力不均匀而发生倾覆故障,保障了后小车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了安全系数。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新轨导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具体地,新轨导向组件12包括:第二横移组件121,包括第二横向导轨1211和沿横向分布的两个第二滑块1212,两个第二滑块1212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横移驱动部件1213沿第二横向导轨1211进行相向或相背移动;至少一个第二升降组件122,第二横向导轨1211通过第二升降组件122连接于前车架11上;两个第二夹持组件123,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滑块1212上远离第二横向导轨1211的一端;用于对两条新轨进行夹紧。本申请实施例中,新轨导向组件通过第二横移组件和第二升降组件使得两个第二夹持组件对两条新轨进行夹持;夹持状态下,两个第二夹持组件能够分别对两条新轨进行夹紧,并通过两个第二横移驱动部件使两条新轨沿第二横向导轨进行横向移动,通过第二升降组件调节新轨在垂向上的位置,从而实现对新轨的导向。
更具体地地,第二夹持组件123包括:第二连接件1231,连接于对应的第二滑块1212的底部;两个第四夹持部1232,两个第四夹持部1232的上部均铰接于第二连接件1231上,用于对一条新轨20的两侧进行夹紧;第二夹持驱动件1233,连接于两个第四夹持部1232的中部之间。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连接于对应第二滑块的底部,通过第二夹持驱动件驱动两个第四夹持部进行开合作业,从而实现对新轨的放开和夹持。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旧轨移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进一步地,旧轨移除组件13包括:第一横移组件131,包括第一横向导轨1311和沿横向分布的两个第一滑块1312;第一横向导轨1311连接于前车架11上,两个第一滑块1312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横移驱动部件1313沿第一横向导轨1311进行相向或相背移动;两个第一升降组件132,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滑块1312上远离第一横向导轨1311的一端;两个第一夹持组件133,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升降组件132的驱动端下方,用于对两条旧轨10进行夹紧。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前支腿组件将整个前小车提升至距轨面一定高度时,前小车下方的终点端部旧轨上面没有施压物,然后通过旧轨移除组件中的第一横移组件和第一升降组件使得两个第一夹持组件对两条旧轨进行夹持,然后再通过两个第一横移驱动部件使两条旧轨沿第一横向导轨进行横向移动,通过第一升降组件调节旧轨在垂向上的位置,从而实现将旧轨移除至目标轨道位的外侧。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第一夹持组件的预夹持状态示意图,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第一夹持组件的夹持状态示意图,如图15和图16所示,更具体地,第一夹持组件133包括两个第一连杆1331,两个第一连杆1331的顶部均铰接于对应的第一升降组件132的驱动端,两个第一连杆1331的底部分别铰接有第一夹持部1332和第二夹持部1333,第一夹持部1332和第二夹持部1333相向设置,使得第一夹持部1332和第二夹持部1333能够对一条旧轨10的两侧进行夹紧。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需要对旧轨进行夹持移除时,第一升降组件的驱动端伸出,带动第一夹持组件移动至靠近旧轨的顶部,然后第一升降组件的驱动端继续伸出,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接触到旧轨的顶部时,由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上方通过两个第一连杆铰接,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底部相背移动,即能够沿旧轨的上部轮廓进行移动,当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底部移动至在垂向上限位于旧轨的上部下方时,第一升降组件的驱动端停止伸出,完成对旧轨的夹持。然后将第一升降组件的驱动端收缩,通过两个第一连杆实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对旧轨的夹紧,从而将旧轨移除。当需要将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松开旧轨时,需要人工或工具将旧轨进行脱出。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在换轨过程中,新轨难免会碰触或者落在前小车的前走行轮上,旧轨难免会碰触或者落到后小车的后走行轮上,阻碍了前小车或后小车的走行,使工作效率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地,前车架11的底部沿旧轨10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有两组前走行轮组件17,通过两个前走行轮组件17为整个前小车1提供走行动力,每组前走行轮组件17均包括两个前走行轮,两个前走行轮分别沿两条旧轨10进行走行;位于前方的一组前走行轮组件17的两个前走行轮的正上方对称设置有新轨支撑组件18,用于对前走行轮组件17上方的新轨20进行导向和支撑;新轨支撑组件18包括呈L形设置的第一支撑架181,第一支撑架181的外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二横向导向轮1811和第二竖向导向轮1812。本申请中前走行轮在旧轨上走行时,由于前防倾覆组件的设置,使得前走行轮的走行更加顺畅,不会发生倾倒。
具体地,后车架21的底部沿新轨20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有两组后走行轮组件26,通过两个后走行轮组件26为整个后小车2提供走行动力,每组后走行轮组件均包括两个后走行轮,两个后走行轮分别沿两条新轨20进行走行;位于后方的一组后走行轮组件26的两个后走行轮的正上方对称设置有旧轨支撑组件27,用于对后走行轮组件26上方的旧轨10进行导向和支撑;旧轨支撑组件27包括呈L形设置的第二支撑架271,第二支撑架271的外壁上转动连接有第四横向导向轮272和第四竖向导向轮273。本申请中后走行轮在新轨上走行时,由于后防倾覆组件的设置,使得后走行轮的走行更加顺畅,不会发生倾倒。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新轨支撑组件和旧轨支撑组件,使得对前走行轮上方的新轨进行了支撑,对后走行轮上方的旧轨进行了支撑,进而避免了对前走行轮和后走行轮的阻碍,提高了工作效率。新轨支撑组件上第二横向导向轮和第二竖向导向轮的设置,以及旧轨支撑组件上第四横向导向轮和第四竖向导向轮的设置,使得减小了新轨与新轨支撑组件、旧轨与旧轨支撑组件之间的摩擦,使新轨或旧轨的通过更加顺畅,进一步提高了作业效率。
具体地,前小车1上还设置有前动力组件和前电气组件,前动力组件为整个前小车提供动力支撑,前电气组件为整个前小车提供电气控制。
更具体地,后小车2上还设置有后动力组件和后电气组件,后动力组件为整个后小车提供动力支撑,后电气组件为整个后小车提供电气控制。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在换轨结束后,旧轨放置于目标轨道位的外侧,还需要对更换下来的旧轨进行回收。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对旧轨进行回收,其工作量较大,且回收效率不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地,第一旧轨回收组件16包括:第一回收架161,第一回收架16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导向槽162和至少一个第一横向导向轮163,第一导向槽162位于第一横向导向轮163的后方;第一横向导向轮163转动连接于第一回收架161上;第一导向槽162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转动连接有第一竖向导向轮164。本申请中第一导向槽能够对旧轨起到导向作用,通过第一竖向导向轮能够减小旧轨与第一导向槽之间的摩擦,通过第一横向导向轮能够减小旧轨与第一回收架之间的摩擦,使旧轨的运输更加方便。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轨作业车的第二旧轨回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更具体地,第二旧轨回收组件25包括:第二回收架251,第二回收架251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导向槽252和至少一个第三横向导向轮253,第二导向槽252位于第三横向导向轮253的后方;第三横向导向轮253转动连接于第二回收架251上;第二导向槽252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转动连接有第三竖向导向轮254;第二回收架251的下方通过纵移组件与后车架21相连接;纵移组件包括设置于后车架21顶部的纵向导轨255和设置于第二回收架251底部的至少一个第三滑块256,使得第二回收架251通过第三滑块256在纵向导轨255上纵向移动。本申请中第二导向槽能够对旧轨起到导向作用,通过第三竖向导向轮能够减小旧轨与第二导向槽之间的摩擦,通过第三横向导向轮能够减小旧轨与第二回收架之间的摩擦,使旧轨的运输更加方便。第二旧轨回收组件中通过设置纵移组件,使第二回收架上的第二导向槽能够向靠近地面上旧轨的一端进行纵移,从而能够对地面上的旧轨进行方便地承接,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轨系统,包括:位于待换轨作业区的旧轨10和新轨20;待换轨作业区的一端或两端为非换轨作业区;待换轨作业区和非换轨作业区之间设置有换轨作业车,用于将待换轨作业区的旧轨10更换为新轨20,换轨作业车为如上面任一项所述的换轨作业车。本申请中由于换轨系统包括了上述换轨作业车,因此可以认为其具有上述换轨作业车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竖直”、“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两条新轨(20)分别放置于待换轨作业区中两条旧轨(10)的外侧;
S20,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一端或两端为非换轨作业区,将换轨作业车放置于待换轨作业区与非换轨作业区之间;
S30,换轨:将旧轨(10)的起始端部向外拨出,然后换轨作业车向待换轨作业区行进进行换轨作业,将待换轨作业区的旧轨(10)更换为新轨(20);
S40,拉轨锁定;
S50,收旧轨(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中,将旧轨(10)的起始端部向外拨出,具体包括:
S301,将待换轨作业区与非换轨作业区之间的轨道切断,即确定旧轨(10)的起始端部;
S302,将旧轨(10)上的扣件进行拆卸;
S303,将旧轨(10)的起始端部向外拨出承轨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换轨作业车均包括:
用于将旧轨更换为新轨的前小车(1),包括前车架(11),所述前车架(11)上设置有新轨导向组件(12)、旧轨移除组件(13)和前支腿组件(14);
用于回收旧轨并对新轨进行拉轨锁定的后小车(2),包括后车架(21),所述后车架(21)上设置有旧轨导向组件(22)和后支腿组件(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中,换轨作业车向待换轨作业区行进,将待换轨作业区的旧轨(10)更换为新轨(20),具体包括:
S304,对旧轨(10)的起始端部进行换轨;
S3041,前小车(1)上的新轨导向组件(12)对新轨(20)进行夹持,并将新轨(20)的起始端部拨入承轨槽中;
S3042,后小车(2)上的旧轨导向组件(22)对旧轨(10)进行夹持,并将旧轨(10)的起始端部拨至目标轨道位的外侧;
S305,进行后续换轨;
S3051,前小车(1)和后小车(2)开始向作业前方进行移动;移动过程中前小车位于旧轨(10)上,后小车(2)位于新轨(20)上;新轨导向组件(12)将新轨(20)夹持并拨至目标轨道位,旧轨导向组件(22)将旧轨(10)夹持并拨至目标轨道位的外侧;
S3052,前小车(1)移动至指定位置时,前小车(1)和后小车(2)停止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以待换轨作业区的两端作为非换轨作业区时,两组换轨作业车进行相向作业,步骤S305中进行后续换轨后,还包括:S306,同时对两组换轨作业车进行操作,使得对两组换轨作业车相向作业后剩余的中部待换轨作业区进行最后换轨;
S3061,将前小车(1)底部的旧轨(10)移除;
S3062,旧轨导向组件(22)承接移除的旧轨(10),然后将旧轨(10)提出承轨槽内并将旧轨(10)放置于目标轨道位外侧的指定位置;
S3063,新轨导向组件(12)将新轨(20)拨入前小车(1)底部的承轨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61,将前小车(1)底部的旧轨(10)移除,具体包括:
S30611,前支腿组件(14)伸出,将前小车(2)上升至前小车(1)底部设置的前走行轮组件(17)离开轨面;
S30612,旧轨移除组件(13)将前小车(1)下方的旧轨(10)夹持并移至目标轨道位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0,拉轨锁定,具体包括,
S401,后小车(2)上设置的后支腿组件伸出,将后小车(2)上升至后小车(2)底部设置的后走行轮组件(26)离开轨面;
S402,将新轨(20)的端部拉轨锁定于非换轨作业区的轨道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11)的尾部上方设置有第一旧轨回收组件(16),所述后车架(21)的尾部上方设置有第二旧轨回收组件(2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0,收旧轨(10),具体包括:
S501,将旧轨(10)的端部放置于第二旧轨回收组件(25)上;
S502,前小车(1)和后小车(2)向作业后方移动,第一旧轨回收组件(16)承接第二旧轨回收组件(25)运输的旧轨(10);
S503,钢轨运输车承接第一旧轨回收组件(16)运输的旧轨(10);
S504,直到旧轨(10)完全运输至钢轨运输车,则前小车(1)和后小车(2)停止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旧轨移除组件(13)包括:
第一横移组件(131),包括第一横向导轨(1311)和沿横向分布的两个第一滑块(1312);所述第一横向导轨(1311)连接于所述前车架(11)上,两个所述第一滑块(1312)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横移驱动部件(1313)沿所述第一横向导轨(1311)进行相向或相背移动;
两个第一升降组件(132),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滑块(1312)上远离所述第一横向导轨(1311)的一端;
两个第一夹持组件(133),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升降组件(132)的驱动端下方,用于对两条旧轨(10)进行夹紧。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小车(1)还包括:至少一对前防倾覆组件(15),一对所述前防倾覆组件(15)包括两个前防倾覆组件,两个所述前防倾覆组件分别对两条旧轨(10)进行夹持;
后小车(2)还包括至少一对后防倾覆组件(24),一对所述后防倾覆组件(24)包括两个后防倾覆组件,两个所述后防倾覆组件分别对两条新轨(20)进行夹持。
CN202311831581.9A 2023-12-28 2023-12-28 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 Pending CN1175691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31581.9A CN117569133A (zh) 2023-12-28 2023-12-28 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31581.9A CN117569133A (zh) 2023-12-28 2023-12-28 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69133A true CN117569133A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91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31581.9A Pending CN117569133A (zh) 2023-12-28 2023-12-28 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56913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1717B (zh) 可以在轨道任意点上下的落纱机
CZ280527B6 (cs) Způsob výměny starých pražců koleje za nové pražce a zařízení k jeho provádění
GB2157347A (en) A travelling machine and a process for taking up and/or laying track panels
CN113682189B (zh) 一种有轨移动小车换电方法
CN213740374U (zh) 一种自行走轨道铺设装置
CN213326574U (zh) 货叉式可升降穿梭车
JP5981749B2 (ja) 車両整備システム及び車両整備方法
CN221545160U (zh) 一种换轨作业车及换轨系统
CN117569133A (zh) 一种换轨作业车的作业方法
CN117646360A (zh) 一种换轨作业车及换轨系统
CN101052767B (zh) 更新轨道用的机械
CN102305726A (zh) 粮食自动扦样机
CN214981906U (zh) 一种混凝土坯体切割和转运设备
CN111853041B (zh) 一种自动脱钩装置
CN114016339A (zh) 轨道车组
CN212429486U (zh) 一种自动脱钩装置
CN219385829U (zh) 收换轨作业系统
CN221796960U (zh) 一种织布机前移叉举式落布自动导引运输车
CN216338779U (zh) 轨道车组
CN213325551U (zh) 一种双工位自动卸坯装置
CN215924278U (zh) 一种地铁列车牵引箱检修升降装置
CN216807946U (zh) 一种膜卷装卸搬运小车
JPH08112606A (ja) ロールのチョック着脱装置
CN213475307U (zh) T型梁移梁平车顶升就位自动同步装置
CN219173417U (zh) 一种桥梁智能生产系统使用的动力集中摆渡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