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45680A - 具有两个倾斜前转向轮和两个非倾斜后驱动轮的倾斜鞍乘式机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具有两个倾斜前转向轮和两个非倾斜后驱动轮的倾斜鞍乘式机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45680A
CN117545680A CN202280044100.7A CN202280044100A CN117545680A CN 117545680 A CN117545680 A CN 117545680A CN 202280044100 A CN202280044100 A CN 202280044100A CN 117545680 A CN117545680 A CN 117545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vehicle
tilting
frame
steering wheel
bar lin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41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拉法埃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aggio and C SpA
Original Assignee
Piaggio and C Sp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aggio and C SpA filed Critical Piaggio and C SpA
Publication of CN117545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456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1Motor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9/00Steering deflectable whe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9/02Steering deflectable whe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vehicle body on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2005/001Suspension details for cycles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一种倾斜鞍乘式机动车辆(1),包括框架(3)、两个前转向轮(11A、11B)和两个后驱动轮(15A、15B)。前转向轮和框架适于在行驶期间执行倾斜移动,而后驱动轮支撑在托架(19)上,托架(19)没有倾斜移动并且借助于倾斜接头连接到框架,该倾斜接头允许框架绕侧倾轴线旋转,例如在弯路上,而托架(19)不参与倾斜移动,即它不向右或向左倾斜。

Description

具有两个倾斜前转向轮和两个非倾斜后驱动轮的倾斜鞍乘式 机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倾斜鞍乘式机动车辆的领域。具体而言,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涉及四轮倾斜鞍乘式车辆,即,能够在运动时,诸如当沿着弯曲轨迹移动时执行倾斜移动的四轮倾斜鞍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典型地,鞍乘式车辆具有后驱动轮和前转向轮,后驱动轮和前转向轮由支撑发动机的框架连接。两轮鞍乘式车辆本质上是侧倾车辆,即倾斜车辆,即在转弯时通过绕位于地面上的中轴线执行摆动移动而倾斜的车辆。
具有多于两个车轮的倾斜(即侧倾)鞍乘式车辆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车辆中的一些具有两个前转向轮和一个后驱动轮。前转向轮通过联动系统连接到框架,联动系统允许车辆倾斜。这些前转向轮处于彼此平行的平面中,当车辆以直线轨迹行驶时,这些平面正交于地面,并且当车辆以弯曲轨迹行驶时,这些平面通过倾斜移动相对于地面倾斜。在这种情况下,车辆框架执行类似的倾斜移动。
其他倾斜鞍乘式车辆包括一个前转向轮和两个后驱动轮,两个后驱动轮安装成执行倾斜移动。这些驱动轮位于彼此平行的平面上,当车辆以直线轨迹行驶时,这些平面正交于地面,并且当车辆以弯曲轨迹行驶时,这些平面以倾斜移动相对于地面倾斜。在这种情况下,车辆框架执行类似的倾斜移动。
还存在包括一个前转向轮和两个非倾斜后驱动轮(即在行驶过程中不侧向倾斜的后驱动轮)的倾斜鞍乘式车辆。框架通过接头连接到后驱动轮,该接头允许上面安装有鞍座的框架执行倾斜移动,同时后轮所处的平面保持正交于车辆行驶所在的地面。
EP 3455123公开了一种具有三个或四个车轮的倾斜机动车辆。这种现有技术机动车辆包括由枢接到框架的叉支撑的后驱动轮。通过插入在叉与框架之间的后悬架,叉被提供相对于框架的弹动移动。马达刚性地连接到框架,马达借助于链条将运动传递给驱动轮。框架由通过倾斜接头连接的两部分组成。框架的后部部分借助于倾斜接头连接到框架的前部部分,使得框架的前部部分可以相对于框架的后部部分执行倾斜移动,框架的后部部分刚性地支撑发动机和后驱动轮的悬架叉。框架的前部部分支撑转向柱,转向柱将由把手赋予的转向移动传递给一对前转向轮。前转向轮借助于四杆联动机构连接到框架的前部部分,以允许机动车辆的倾斜移动。EP3455123中公开的机动车辆仅包括后驱动轮(或一对后驱动轮)作为非簧载质量,而发动机是与框架成一体的悬置质量的部分。
JPS60183280和EP1070658中公开了附加的倾斜机动车辆。
这些机动车辆中每一个各有优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轮倾斜鞍乘式机动车辆,其提供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并部分或全部克服了已知机动车辆的局限性中的一个或多个局限性。
发明内容
大体上,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四轮倾斜鞍乘式机动车辆,其包括框架和转向柱,转向柱可旋转地容纳在与框架一体的转向管中并与把手成一体。机动车辆还包括一对前转向轮,这对前转向轮通过插入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连接到框架。两个前转向轮中的每一个都适于执行侧倾移动,即,绕平行于机动车辆停放和行驶所在的地面并且穿过车轮的接触点的轴线的倾斜移动。倾斜四杆联动机构包括绕彼此平行的枢转轴线枢接到彼此的多个部件。倾斜四杆联动机构的变形允许框架、左前转向轮和右前转向轮执行倾斜移动,在行驶期间,例如当机动车辆采取弯道时,采取倾斜位置。机动车辆还包括由非倾斜后托架支撑的一对后驱动轮,机动车辆的推进单元布置在该非倾斜后托架上,该推进单元在下文中也称为动力系或动力单元,或简称为马达。由于托架没有倾斜,在行驶期间,后驱动轮保持其自身的平面正交于机动车辆行驶所在的地面。车轮所处的平面基本上是车轮的正中面,正交于车轮的旋转轴线。为了允许机动车辆的框架执行倾斜移动,且后驱动轮维持它们所处的平面正交于地面,提供了倾斜接头,该倾斜接头将非倾斜后托架连接到框架。倾斜接头限定了侧倾轴线,当机动车辆倾斜,即执行倾斜移动时,例如当沿着弯道行驶时,框架绕该侧倾轴线相对于后托架旋转。
机动车辆可有利地包括后悬架和悬架铰链,后悬架适于允许框架相对于后托架进行弹动移动,悬架铰链限定了在车辆行驶方向的横向方向延伸的悬架轴线,框架和后托架适于绕悬架轴线执行弹动移动。
在本文公开的实施例中,推进单元被刚性地约束到后托架,从而不参与弹动移动。实际上,通过布置后悬架以允许框架相对于后托架的弹动移动,推进单元和后驱动轮形成机动车辆的非簧载质量,即不执行机动车辆悬架所允许的弹动移动的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倾轴线可由倾斜接头形成的铰链的旋转轴线组成。
在其他实施例中,倾斜接头包括连接四杆联动机构,连接四杆联动机构将框架连接至后托架。连接四杆联动机构可以包括:与框架成一体的下部横向连接杆;与后托架成一体的上部横向连接杆;左摇臂;以及右摇臂,其连接上部横向连接杆和下部横向连接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部横向连接杆比下部横向连接杆更长,使得左摇臂和右摇臂相对于机动车辆的正中面偏斜,并从上部横向连接杆到下部横向连接杆朝向彼此会聚。在这种情况下,侧倾轴线可以由穿过两个摇臂的延伸部的交点的直线表示。
在合适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的侧倾轴线和枢转轴线在它们之间形成包括在0°与30°之间,优选地在0°与15°之间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将框架连接到后托架的倾斜接头限定的侧倾轴线可相对于机动车辆的支撑表面偏斜一定角度,使得侧倾轴线与支撑表面在位于左后驱动轮与右后驱动轮之间的交点处相交,并在机动车辆的行驶方向上从底部到顶部定向。例如,交点可以有利地位于左后驱动轮和支撑表面的接触区域与右后驱动轮和支撑表面的接触区域之间。
悬架铰链可布置在后托架与倾斜接头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后悬架可以在第一端部处铰接到臂,臂与后托架成一体的并绕悬架轴线枢接到倾斜接头,并且后悬架可以在第二端部处枢接到与倾斜接头刚性地连接的点,并且更精确地说,在倾斜接头的使得侧倾轴线位于框架与后悬架的第二端部之间的位置。以这种方式,向托架提供绕悬架轴线的振荡弹动移动,这导致后悬架的压缩和松弛,而倾斜接头不参与这种弹动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悬架铰链可布置在倾斜接头与框架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后悬架可以在第一端部处铰接到倾斜接头,并且在第二端部处铰接到框架。在这种情况下,弹簧接头参与弹动移动,即绕悬架轴线的振荡,这导致弹簧悬架的压缩和松弛。
与(多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相关联的前悬架和与后托架相关联的后悬架通常包括弹性构件和粘性构件,弹性构件和粘性构件优选地彼此同轴。
本发明机动车辆的另外的有利特征和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并在下文中参考附图进行了更详细的公开。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描述和附图,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附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实施例的非限制性示例。在附图中,省略了机动车辆的各种非必要零件。特别地,整流罩被省略,并且在一些情况下,诸如鞍座、车轮、把手等的其他零件也被省略。更特别地,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处于零倾斜角度位置的本发明的机动车辆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机动车辆的前托架的轴测图;
图3和图4示出了图1的机动车辆根据两个不同角度的整体轴测图;
图5示出了处于倾斜位置,即具有不同于零的倾斜角度的同一机动车辆的类似于图1的视图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倾斜摩托车的后视图;
图7和图8示出了根据倾斜车辆的两个不同角度的轴测图;
图9示出了另一实施例中的机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10示出了图9的车辆的后部部分的轴测图;
图11示出了再一实施例中的机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12示出了图11的机动车辆的中央和后部部分的轴测图;
图13示出了再一实施例中的机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14示出了又一实施例的类似于图3的视图的侧视图;
图15示出了再一实施例中的机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16示出了图15的机动车辆的局部轴测图;
图17示出了再一实施例中的机动车辆的前部部分的轴测图;以及
图18和图19分别示出了又一实施例中的机动车辆的前部部分的前视图和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的第一实施例在图1至图8中图示。
在此实施例中,机动车辆1包括框架3,转向管5与框架3成一体或者转向管5是框架3的部分,与把手9成一体的转向柱7可旋转地容纳在转向管5中。借助于把手9,控制一对前转向轮11的转向移动,更特别地,11A指示左前转向轮,并且11B指示右前转向轮。
整流罩附接到框架,为使附图清晰起见,已将其移除。附图标记13示意性地指示用于驾驶员(未示出)的鞍座,在一些图中省略。
机动车辆1还包括一对驱动轮15。更特别地,15A指示左后驱动轮,并且15B指示右后驱动轮。后驱动轮15A、15B大体上同轴,并由动力系17驱动旋转。动力系可以是往复式内燃机或电动马达。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系17可以是混合动力系,包括吸热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的组合。
后驱动轮15A、15B和动力系17安装在后托架上,后托架总体上用19指示。后托架19借助于倾斜接头21连接到框架3,当机动车辆以零倾斜角度直立时,该倾斜接头21允许框架3绕位于机动车辆1的竖直正中面中的侧倾轴线AR执行倾斜移动。以这种方式,例如当机动车辆1绕弯道行驶时,框架3可以随着倾斜移动向右或向左倾斜,坐在鞍座13上的驾驶员参与该倾斜移动。
在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中,倾斜接头21基本上限定了铰链,其轴线与侧倾轴线AR重合。在下面描述的其他实施例中,倾斜接头可以具有更复杂的形式,并且包括例如四杆联动机构,使得侧倾轴线不与限定四杆联动机构的铰链的轴线重合。
在图1至图4中,机动车辆1被示出在停放时处于竖直位置,具有零倾斜角度,倾斜角度在正交于地面的平面与机动车辆框架3的正中面之间限定。实质上,在图1至图4中,机动车辆1处于当机动车辆1静止或直线行驶时采取的直立位置。在图5至图8中,同一车辆被示出向右倾斜,即,具有非零倾斜角度并向右偏斜。例如,当车辆绕弯道行驶时采取此位置,并且行驶速度越大,且机动车辆1所遵循的弯曲轨迹的曲率半径越小,倾斜就越大。
在图6中,T-T指示代表机动车辆1停放和行驶所在的地面的平面,P-P指示正交于地面的平面,并且M-M指示机动车辆的正中面。在图6的位置中,机动车辆1倾斜了倾斜角度αR。当机动车辆1静止或直线移动时,倾斜角度αR为零(零倾斜角度)。
在图1至图8中所图示的实施例中,侧倾轴线AR相对于机动车辆1停放所在的地面T-T具有零偏斜度。然而,这一条件并不是必需的,如从其它实施例的描述中将明显看出的。
如在图4至图8中可以看出,后托架19不参与机动车辆1的倾斜移动。两个后驱动轮15A、15B保持它们的中心平面(在图6中由15M指示)正交于地面T-T。在这个意义上,后托架19、后驱动轮15A、15B和动力系17不参与机动车辆的倾斜移动。这使得可以在动力系17与后驱动轮15A、15B之间使用特别简单的传动装置。此外,动力系17刚性连接到后托架19,并且后驱动轮15A、15B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后托架19固定。
相反,前转向轮11A、11B参与框架3的倾斜移动,如图6中特别地所示。实际上,前转向轮11A、11B跟随框架3的倾斜而倾斜一定倾斜角度,并保持彼此平行。为此,前转向轮通过插入联动系统而连接到框架,联动系统允许倾斜移动。
在图1至图8中所图示的实施例中,为此提供了倾斜四杆联动机构,总体上用23指示,并且特别地在图2中示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位于与前转向轮11A、11B大致相同的高度处。实际上,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定位于两个前转向轮11A、11B之间,并且更特别地,在此实施例中,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的总高度,即竖直方向上的尺寸,显著小于前转向轮的直径,从而保持包含在与两个前转向轮11A、11B相切的圆柱形包络表面内。如下文将描述,在其他实施例中,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可以不同地定位,例如完全定位于由前转向轮11A、11B占据的空间上方。
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可包括上部横向构件25,上部横向构件25借助于上部中心铰链或枢轴27枢接到框架3,该上部中心铰链或枢轴27限定了上部中心枢转轴线27A(特别地参见图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如在图1中可以看出,当机动车辆1处于具有零倾斜角度的直立位置时,上部中心枢转轴线27A位于竖直平面中,特别是在机动车辆的正中面M-M中,并且相对于机动车辆1的支撑表面T-T偏斜角度β1。
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还包括下部横向构件29,下部横向构件29借助于下部中心铰链或枢轴31枢接到框架3,下部中心铰链或枢轴31限定了下部中心枢转轴线31A(特别地参见图1)。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如在图1中可以看出,当机动车辆1处于具有零倾斜角度的直立位置时,下部中心枢转轴线31A位于竖直平面中,特别地在机动车辆的正中面M-M中,并且相对于机动车辆1的支撑表面T-T偏斜角度β1。因此,实质上,轴线27A和31A彼此平行。
上部横向构件25和下部横向构件29的左端部通过左立柱或摇臂33A连结在一起,左前转向轮11通过插入左前悬架35A而被约束到左立柱或摇臂33A。上部横向构件25和下部横向构件29的右端部通过右立柱或摇臂33B连结在一起,右前转向轮11B通过插入右前悬架35B而被约束到右立柱或摇臂33B。一般而言,右前悬架和左前悬架35A、35B包括弹性构件和粘性构件,即减震器。立柱或摇臂33A、33B借助于铰链枢接到横向构件25、29,铰链限定了彼此平行且平行于轴线27A、27B的轴线。当机动车辆1直立时,所述铰链的轴线处于正交于地面T-T的平面上,并与平面T-T形成角度β1。
图1中所图示的机动车辆前部部分的结构仅为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在两个前转向轮11A、11B之间的低位置具有倾斜四杆联动机构的倾斜鞍乘式车辆可以具有与图示形状不同的形状,图示形状可以备选地使用。
在特性上,角度β1(在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的枢转轴线与机动车辆1的支撑表面T-T之间形成)与由倾斜接头21的侧倾轴线AR和支撑表面T-T之间形成的角度之间的差不超过30°,优选地不超过15°。在图1至图8中所图示的示例中,侧倾轴线AR平行于机动车辆1的支撑表面T-T,即平行于地面,并且因此角度β1优选地等于或小于30°,更优选地等于或小于15°,例如在0°与5°之间,或者在0°与10°之间。
前转向轮11A、11B被约束到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以便能够绕相应的转向轴线执行旋转移动。把手9借助于转向柱7和转向杆37传递绕转向轴线的旋转移动(见图2)。
框架3相对于后驱动轮15A、15B的弹动由后悬架41提供,后悬架41包括弹性元件和粘性元件(减震器)。后悬架41在第一端部处在41X枢接到倾斜接头21,并且在第二端部处在41Y枢接到框架3,从而允许倾斜接头21相对于框架3的弹动移动,由图1中的双箭头f21所指示。为了允许这种移动,倾斜接头21借助于悬架铰链43枢接到框架3,悬架铰链43限定横向轴线,横向轴线在车辆以零倾斜角度直立的位置平行于地面T-T,并在正交于机动车辆1的正中面M-M的左右方向上延伸。
图9和图10示出了再一实施例中的机动车辆1的后部部分。与参考图1至图8描述的零件相同或对应的零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图9至图10的实施例不同于图1至图8的实施例,特别是在后悬架41的布置方面。在图9和图10中,后悬架41位于后托架19与倾斜接头21之间,并在41X、41Y枢接到臂51、53。臂53与形成由倾斜接头2限定的倾斜铰链的两个部分之一成一体。臂51借助于悬架铰链43铰接到倾斜接头21。当机动车辆在直立位置,即处于零倾斜角度时,悬架铰链43限定了正交于机动车辆1的正中面M-M的横向轴线。后弹动移动再次由双箭头f21指示。
图1的机动车辆的前部部分可如图1至图8中所图示构造,或如下面描述的图中所图示。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侧倾轴线AR平行于机动车辆1的支撑表面T-T(地面),但从下文描述的其他实施例中将看出,这个条件不是强制性的。
图11和图12示出了再一实施例中机动车辆1的后部的简化侧视图和局部轴测图。相同的数字指示与参考示例实施例描述的零件相同或对应的零件。此实施例的机动车辆1的前部部分可以等同于参考图1至图8描述的前部部分或者等同于下面描述的那些。
在到目前为止描述的实施例中,倾斜接头21实质上限定了具有侧倾轴线AR的铰链,在图11和图12的实施例中,倾斜接头21由四杆联动机构形成,四杆联动机构将框架3连接到后托架19。连接四杆联动机构再次标记为21,因为它基本上形成了倾斜接头,其功能类似于上文参考图1至图10描述的倾斜接头21。连接四杆联动机构包括与框架3成一体的下部横向连接杆21D和与后托架19成一体的上部横向连接杆21C。两个连接杆21D和21C通过左摇臂21A和右摇臂21B连接到彼此。典型地,上部横向连接杆21C比下部横向连接杆21D更长。以这种方式,左摇臂21A和右摇臂21B相对于机动车辆1的正中面M-M对称,相对于所述正中面M-M偏斜,并且从上部横向连接杆朝向下部横向连接杆朝向彼此会聚。
侧倾轴线AR是平行于连接四杆联动机构23的枢转轴线(即,平行于将连接杆21C、21B连接到摇臂21A、21B的铰链的轴线),并穿过摇臂21A、21B的延伸部的交点的直线。
侧倾轴线AR的位置随着倾斜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图11示出了当机动车辆1处于竖直位置(零倾斜角度)时的侧倾轴线AR。
图13示出了不同实施例的类似于图1中的视图的侧视图。相同的数字指示与图1至图8中的零件相同或对应的零件。图1至图8的机动车辆1与图13的机动车辆1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倾斜接头21限定了不平行于地面,即不平行于机动车辆1的支撑表面T-T,而是相对于平面T-T偏斜角度β2的侧倾轴线AR。同样在这种情况下,角度β2与角度β1(由位于机动车辆1前部部分中的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的枢转轴线与平面T-T形成)之间的差优选地包括在0°与30°之间,优选地在0°与15°之间。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在机动车辆处于直立位置且为零倾斜角度的情况下,侧倾轴线AR相对于机动车辆1的支撑表面T-T的偏斜度可有利地使得侧倾轴线AR与平面T-T之间的入射点,即交点,位于两个后驱动轮15A、15B之间,并且更有利地沿后驱动轮15A、15B与地面的两个接触点之间的区域,如图13中的点X所指示。
图14示出了与图19的机动车辆类似的机动车辆1的侧视图。相同的数字指示与已经描述的零件相同或对应的零件。图14和图9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在图14中,倾斜接头21定向为使得当机动车辆1处于直立位置时,即具有零倾斜角度时,限定相对于机动车辆的支撑表面T-T偏斜不同于零的角度β2的侧倾轴线AR。正如在图13的实施例中,同样在图14中,侧倾轴线AR在机动车辆的支撑表面T-T上的入射点X优选地在位于两个后驱动轮15A、15B的接触点或接触区域之间的区域中。
图15和图16分别示出了与图11和图12的机动车辆类似的机动车辆1的侧视图和局部轴测图,机动车辆1为这样的构造,其中,图11和图12的简单四杆联动机构被更复杂的联动系统取代,其优点在于,由形成倾斜接头的所述联动系统21限定的侧倾轴线位于机动车辆的支撑表面T-T上,并且即使当机动车辆倾斜时,即具有非零倾斜角度时,也总是保持在正中面M-M中。
在到目前为止描述的实施例中,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放置于低位置,使得其大体上在两个前转向轮11A、11B之间的体积内。然而,这种构造不是唯一可能的。图17以示例的方式示出了机动车辆的前部部分,其中再次用23指示的倾斜四杆联动机构被放置在高于再次用11A、11B指示的两个前转向轮的位置。倾斜四杆联动机构的上部横向构件或连接杆再次用25指示,且下部横向构件或连接杆用29指示。上部中心铰链或枢轴用27指示,上部横向构件25通过该上部中心铰链或枢轴枢接到框架3。下部中心铰链或枢轴用31指示,下部横向构件29通过该下部中心铰链或枢轴枢接到框架3。铰链轴线27、31与机动车辆1的支撑表面形成角度β1,该角度β1可以等于零或者不等于零。正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角度β1与由侧倾轴线AR(由倾斜接头21限定)形成的角度β2之间的差优选地包括在0°与30°之间,优选地在0°与15°之间,例如在0°与10°之间。
图17的机动车辆的倾斜接头21,和总的来说中央和后部部分未示出并且可参考前面的附图,通过使框架结构3适应处于较高位置的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的布置来构造。
图17还示出了转向杆39和接头38,接头38将转向杆39连接至转向柱7。
在图17的实施例中,两个前转向轮11A和11B借助于臂61A、61B连接至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臂61A、61B可被支撑在立柱33A和33B内,以绕转向轴线旋转。各自包括弹性构件和粘性构件的悬架35A、35B可以设置在前转向轮11A、11B与臂61A、61B之间。
图17中所图示的机动车辆的前部部分的结构仅为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在上部位置具有前倾斜四杆联动机构的倾斜鞍乘式车辆可以具有与图示形状不同的形状,图示形状可以备选地使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机动车辆1包括单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在其他实施例中,机动车辆1可以包括用于将转向和倾斜前轮连接到框架3的不同系统,此系统包括例如两个四杆联动机构。这种类型的构造在图18和图19中以示例的方式图示,图18和图19仅示出了框架3的一部分、倾斜四杆联动系统和前转向轮11A、11B的轮毂。前转向轮11A、11B的轮毂用12A和12B指示。用于两个前转向轮11A、11B的悬架再次用35A和35B指示。悬架35A、35B在顶部处枢接到横杆36,横杆36借助于铰链36X枢接到框架3。
将前转向轮11A连接至框架3的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A包括借助于铰链或枢轴28铰接至框架3的上部横向构件25A和借助于铰链或枢轴32铰接至框架3的下部横向构件29A。将前转向轮11B连接到框架3的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B包括借助于对应铰链或到铰链的枢轴28铰接到框架3的上部横向构件25B和借助于铰链或枢轴32铰接到框架3的下部横向构件29A。两个四杆联动机构23A和23B共同具有由框架3形成并在铰链28与32之间延伸的一侧34。
双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A、23B的实施例仅为示例。还存在其他这种类型的解决方案,其他这种类型的解决方案例如不同的是,悬架的布置不是双重的,而是单个的和中央的。
图18和图19的双倾斜四杆联动系统可与上述机动车辆1的后部部分的任何实施例相结合。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当机动车辆1处于具有零倾斜角度的直立位置时,两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A、23B的铰链轴线与车辆的支撑表面T-T形成角度β1,该角度β1可以等于由侧倾轴线AR与此表面形成的角度β2,或者与其不同,差等于或小于30°,优选地等于或小于15°,例如等于或小于10°。

Claims (21)

1.一种倾斜鞍乘式摩托车(1),包括:
框架(3);
转向柱(7),所述转向柱(7)与把手(9)成一体并且可旋转地容纳在与所述框架(3)成一体的转向管(5)中;
左前转向轮(11A)和右前转向轮(11B),所述左前转向轮(11A)和右前转向轮(11B)通过插入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23A、23B)连接到所述框架(3);其中,所述左前转向轮(11A)和所述右前转向轮(11B)适于执行倾斜移动;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23A,23B)包括绕彼此平行的枢转轴线枢接到彼此的多个部件,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23A、23B)的变形允许所述框架(3)、所述左前转向轮(11A)和所述右前转向轮(11B)在行驶期间采取倾斜位置;
左后驱动轮(15A)和右后驱动轮(15B),所述左后驱动轮(15A)和右后驱动轮(15B)由非倾斜后托架(19)支撑,所述机动车辆(1)的推进单元(17)布置在所述非倾斜后托架(19)上;
倾斜接头(21),所述倾斜接头(21)将所述非倾斜后托架(19)连接到所述框架(3);其中所述倾斜接头(21)限定侧倾轴线(AR),所述框架(3)相对于所述非倾斜后托架(19)绕所述侧倾轴线(AR)旋转;
后悬架(41)和悬架铰链(43),所述后悬架(41)适于允许所述框架(3)相对于所述非倾斜后托架(19)的弹动移动,所述悬架铰链(43)限定了在相对于所述车辆的行驶方向的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悬架轴线,所述框架(3)和所述非倾斜后托架(19)适于绕所述悬架轴线(43)执行弹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推进单元刚性地连接到所述非倾斜后托架(1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侧倾轴线(AR)由所述倾斜接头(21)所形成的铰链的旋转轴线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倾斜接头(21)包括连接四杆联动机构,所述连接四杆联动机构将所述框架(3)连接到所述非倾斜后托架(19);其中所述连接四杆联动机构(21)包括:与所述框架(3)成一体的下部横向连接杆(21D);与所述非倾斜后托架(19)成一体的上部横向连接杆(21C);左摇臂(21A)和右摇臂(21B),所述左摇臂(21A)和右摇臂(21B)将所述上部横向连接杆(21C)连接到所述下部横向连接杆(21D)。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上部横向连接杆(21C)比所述下部横向连接杆(21D)更长;并且其中所述左摇臂(21A)和所述右摇臂(21B)相对于所述机动车辆(1)的正中面(M-M)偏斜,并且从所述上部横向连接杆(21C)到所述下部横向连接杆(21D)朝向彼此会聚。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当所述机动车辆(1)处于具有零倾斜角度的直立位置时,所述侧倾轴线(AR)与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的枢转轴线之间形成角度(β1-β2),所述角度(β1-β2)包括在0°与30°之间,优选在0°与15°之间。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当所述机动车辆布置在支撑表面(T-T)上,且所述左前转向轮(11A)、所述右前转向轮(11B)、所述左后驱动轮(15A)和所述右后驱动轮(15B)处于竖直位置并且具有零倾斜角度时,所述侧倾轴线(AR)相对于所述支撑表面(T-T)偏斜角度(β2),使得所述侧倾轴线(AR)与所述支撑表面(T-T)在大致在所述左后驱动轮(15A)与所述右后驱动轮(15B)之间的交点处相交,并且在所述机动车辆(1)的行驶方向上从底部向顶部定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交点在所述左后驱动轮(15A和所述支撑表面(T-T)的接触区域与所述右后驱动轮(15B)和所述支撑表面(T-T)的接触区域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当所述机动车辆(1)放置在支撑表面(T-T)上且所述左前转向轮(11A)、所述右前转向轮(11B)、所述左后驱动轮(15A)和所述右后驱动轮(15B)处于直立位置并且具有零倾斜角度时,所述侧倾轴线(AR)大致平行于所述支撑表面(T-T)。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包括:
上部横向构件(25),所述上部横向构件(25)通过绕上部中心枢转轴线(27A)的上部中心枢轴(27A)枢接到所述框架(3);
下部横向构件(29),所述下部横向构件(29)通过绕下部中心枢转轴线(31A)的下部中心枢轴(31)枢接到所述框架(3);
左立柱(33A),所述左立柱(33A)绕彼此平行且平行于所述上部中央枢转轴线(27A)和所述下部中央枢转轴线(31A)的枢转轴线枢接到所述上部横向构件(25)的左端部和所述下部横向构件(29)的左端部;
右立柱(33B),所述右立柱(33B)绕彼此平行且平行于所述上部中心枢转轴线(27A)和所述下部中心枢转轴线(31A)的枢转轴线枢接到所述上部横向构件(25)的右端部和所述下部横向构件(29)的右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左前转向轮(11A)借助于左前悬架(35A)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并且所述右前转向轮(11B)借助于右前悬架(35B)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23A、23B)布置在所述左前转向轮(11A)与所述右前转向轮(11B)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四杆联动机构(23)相对于所述左前转向轮(11A)和所述右前转向轮(11B)布置在更大的高度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11和12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包括约束到所述左前转向轮(11A)的左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A)和约束到所述右前转向轮(11B)的右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B)。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悬架铰链(43)布置在所述非倾斜后托架(19)与所述倾斜接头(21)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机动车辆,其中,所述后悬架(41)布置在所述非倾斜后托架(19)与所述倾斜接头(21)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悬架铰链(43)布置在所述倾斜接头(21)与所述框架(3)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后悬架(41)通过第一端部(41x)铰接到所述倾斜接头(21),并且通过第二端部(41Y)铰接到所述框架(3)。
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23A,23B)的枢转轴线平行于所述机动车辆(1)的支撑表面(T-T)。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23A,23B)的所述枢转轴线相对于所述机动车辆(1)的所述支撑表面(T-T)偏斜。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机动车辆(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四杆联动机构(23;23A,23B)的所述枢转轴线相对于所述机动车辆的所述支撑表面(T-T)在所述机动车辆的行驶方向上从底部到顶部偏斜,使得所述轴线与所述支撑表面之间的交点相对于所述机动车辆(1)的行驶方向位于所述左前转向轮(11A)和所述右前转向轮(11B)的后面。
CN202280044100.7A 2021-05-12 2022-05-09 具有两个倾斜前转向轮和两个非倾斜后驱动轮的倾斜鞍乘式机动车辆 Pending CN1175456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102021000012131A IT202100012131A1 (it) 2021-05-12 2021-05-12 Un motoveicolo tiltante a sella con due ruote anteriori sterzanti rollanti e due ruote posteriori motrici non rollanti
IT102021000012131 2021-05-12
PCT/IB2022/054263 WO2022238855A1 (en) 2021-05-12 2022-05-09 A tilting saddle-riding motor vehicle with two tilting front steered wheels and two non-tilting rear driving wheel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45680A true CN117545680A (zh) 2024-02-09

Family

ID=77412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4100.7A Pending CN117545680A (zh) 2021-05-12 2022-05-09 具有两个倾斜前转向轮和两个非倾斜后驱动轮的倾斜鞍乘式机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37515A1 (zh)
CN (1) CN117545680A (zh)
IT (1) IT202100012131A1 (zh)
WO (1) WO20222388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900021255A1 (it) * 2019-11-15 2021-05-15 Piaggio & C Spa Veicolo tiltante a tre ruo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3280A (ja) * 1984-02-29 1985-09-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リ−ン三輪車のリ−ン装置
EP1070658A1 (en) * 1999-07-23 2001-01-24 Aprilia S.P.A.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ree-wheeled vehicle with front rolling part
JP2010076545A (ja) * 2008-09-25 2010-04-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DE102012107154B4 (de) * 2012-08-03 2016-09-22 Werner Johann Krammel Fahrzeug
EP3455123B1 (en) * 2016-05-13 2020-09-23 Brudeli Tech Holding AS Leaning vehicle
CN211223709U (zh) * 2019-11-11 2020-08-11 叶奇正 双调整轮的多轮车防侧翻车身系统
CN111959658A (zh) * 2020-08-14 2020-11-20 叶奇正 一种具有防侧翻车身机构的多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38855A1 (en) 2022-11-17
EP4337515A1 (en) 2024-03-20
IT202100012131A1 (it) 2022-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72981B1 (en) Structure for enabling independently suspended wheels to lean with vehicle hull
WO2019045109A1 (ja) 傾斜車両
CN108473173A (zh) 机动车辆
TW201718315A (zh) 車輪可傾斜之摩托車的前車架及該摩托車
JP2016147540A (ja) 揺動型車両
JP3161882U (ja) 三輪車
JP2008534370A (ja) モータサイクル
CN105143029A (zh) 铰接式两轮车
JPH01204884A (ja) 二輪車の前輪操舵装置
CN103387026A (zh) 车辆
JP6728019B2 (ja) 車両
EP3856623B1 (en) Forecarriage for motor vehicles with two front steered wheels, with a central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and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said forecarriage
CN109878616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CN106585810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CN117545680A (zh) 具有两个倾斜前转向轮和两个非倾斜后驱动轮的倾斜鞍乘式机动车辆
JP527992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懸架装置
TWI819164B (zh) 用於雙前轉向輪車輛的前車架,以及包括該前車架的機動車輛
EP3771625B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JP2010052624A (ja) 車両
JP2014040131A (ja) 鞍乗り型揺動車両の前二輪懸架装置
NL1035799C2 (en) Tiltable tricycle.
JP2014040130A (ja) 鞍乗り型揺動車両の前二輪懸架装置
CN114340991B (zh) 具有使用Tchebicheff四杆连杆机构的悬架的机动车辆
CN113195350B (zh) 用于具有两个前转向轮的机动车的具有双转向杆的前轮架及包括该前轮架的机动车
TWI839501B (zh) 具有傾斜鎖定裝置的傾斜機動車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