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45645A - 车辆制冷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 Google Patents
车辆制冷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545645A CN117545645A CN202180099683.9A CN202180099683A CN117545645A CN 117545645 A CN117545645 A CN 117545645A CN 202180099683 A CN202180099683 A CN 202180099683A CN 117545645 A CN117545645 A CN 1175456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battery
- refrigeration
- cooling
- expansion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02 evapor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27 ir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22 operating i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78—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he batte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60H1/00392—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for electric vehicles having only electric drive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05—Control mean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60L1/003—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to auxiliary motors, e.g. for pumps, compress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60L1/02—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to electric heating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s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2001/00307—Componen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using a liquid flow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2001/3269—Cooling devices output of a control signal
- B60H2001/327—Cooling devices output of a control signal related to a compressing uni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2001/3269—Cooling devices output of a control signal
- B60H2001/3285—Cooling devices output of a control signal related to an expansion uni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10—Vehicle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36—Temperature of vehicle components or pa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40/00—Control parameters of input or output; Target parameters
- B60L2240/40—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 B60L2240/54—Drive Train control parameters related to batteries
- B60L2240/545—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3—Mass flow of refrigerants
- F25B2700/135—Mass flow of refrigerants through the evaporator
- F25B2700/1351—Mass flow of refrigerants through the evaporator of the cooled fluid upstream or downstream of the evapora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通过实时监测目标车辆中电池的温度以及温度的变化速率;然后根据温度以及变化速率确定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当检测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根据电池当前的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再根据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该制冷模式包括:单独为乘员舱或电池进行制冷的单模式阶段,以及同时为乘员舱和电池进行制冷的双模式阶段,且单模式阶段设置在双模式阶段之前。解决了如何对新能源汽车的制冷能力进行分配和控制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在优先保证乘员舱舒适性的前提下,灵活分配车辆的总制冷性能来保障电池的制冷需求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车内环境控制在传统汽车领域中虽然有了很多的解决方案,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中会面临新的挑战,因为新能源汽车中引入了大功率驱动电机、大容量电池,其会对现有的车辆热管理带来新的影响。
当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和乘员舱都存在制冷需求时,系统的制冷性能可能无法同时并且及时地满足两者的制冷需求,两者如何实现制冷性能地分配和控制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解决了如何对新能源汽车的制冷性能进行分配和控制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包括:
实时监测目标车辆中电池的温度以及温度的变化速率;
根据温度以及变化速率确定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
当检测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根据电池当前的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
根据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
其中,制冷模式包括:单模式阶段以及双模式阶段,单模式阶段用于单独为乘员舱或电池进行制冷,双模式阶段用于同时为乘员舱和电池进行制冷,单模式阶段设置在双模式阶段之前。
基于上述技术内容,在乘员舱与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根据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决定先对乘员舱进行制冷还是先对电池进行单模式制冷,然后再进行双模式制冷。如此就将制冷过程划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将制冷性能集中解决当前需求最为急切的一方,而判断标准就是电池没有紧急制冷需求时,优先保证乘员舱的舒适性制冷需求。在经过第一阶段后,总制冷需求也下降到了在目标车辆的制冷能力上限范围内,就可以开启双模式制冷,同时满足两者的制冷需求。达到了既能保证乘员舱舒适性,又能保证系统安全的技术效果。很好地解决了制冷性能分配和控制的问题。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单模式阶段包括乘员舱制冷模式,根据电池当前的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包括:
当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非紧急状态时,进入乘员舱制冷模式,并实时监测第一出风温度,第一出风温度包括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的出风温度;
当第一出风温度与第一目标温度的第一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或者乘员舱制冷模式的第一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进入双模式阶段。
如果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不高,那么以优先保证乘员舱的舒适性为原则,将制冷能力重点分配到乘员舱,使得乘员舱能够快速降温。但是,由于电池的制冷需求也是需要兼顾的,否则会使得电池制冷需求等级不断攀升,引发系统的安全隐患,所以需要对乘员舱的单独制冷时间进行控制,同时,控制乘员舱的单独制冷时间,也能够避免某些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乘员舱温度永远无法达到预设目标时,造成控制陷入死循环,导致电池无法得到及时制冷,而发生非可逆性损坏的安全问题。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当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非紧急状态时,在进入乘员舱制冷模式之后,向第一电子膨胀阀发送关闭指令,第一电子膨胀阀安装在多系统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输入端,多系统热交换器用于使热泵系统和冷却液循环系统进行热交换;
根据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包括:
根据第一出风温度以及第一闭环控制模型,确定压缩机的第一闭环控制指令;
根据第一预设位置的过冷度以及第二闭环控制模型,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二闭环控制指令,第一预设位置包括外部热交换器的输入端,第二电子膨胀阀安装在内部热交换器的输入端。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当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非紧急状态时,在进入双模式阶段之后,根据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包括:
根据制冷需求等级、第一出风温度以及目标温度,确定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指令;
根据第一出风温度以及第三闭环控制模型,确定压缩机的第三闭环控制指令;
根据预设位置的过冷度以及第四闭环控制模型,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四闭环控制指令。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开度控制指令包括开阀速率以及关阀速率,制冷需求等级与开阀速率成正相关关系,制冷需求等级与关阀速率成负相关关系。
可选的,开度控制指令包括开度上限值,制冷需求等级与开度上限值成正相关关系。
在电池的制冷等级较低,即处于非紧急状态时,优先保证乘员舱舒适性原则的控制方法,在乘员舱单独制冷阶段使用压缩机控制蒸发器出风温度、蒸发器即内部热交换器前的电子膨胀阀即第一电子膨胀阀控制外部冷凝器即外部热交换器过冷度这就使得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同时为了将制冷性能集中给热泵系统,关闭了多系统热交换器即Chiller冷冻机的制冷剂输入端的电子膨胀阀即第二电子膨胀阀。在进入乘员舱与电池同时制冷阶段后,压缩机控制蒸发器出风温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外部冷凝器过冷度,Chiller冷冻机制冷剂输入端的电子膨胀阀监控蒸发器出风温度和目标蒸发器出风温度的差值,慢慢开阀,或慢慢关阀,或维持开度。这样通过压缩机与第二电子膨胀阀的配合,完成了对乘员舱制冷的优先分配,保证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单模式阶段包括电池制冷模式,根据电池当前的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包括:
当制冷需求等级为紧急状态时,进入电池制冷模式,并实时监测第一位置的冷却液温 度,第一位置包括电池冷却回路中的电池冷却管道入口处,电池冷却回路包含在冷却液循环系统中;
当冷却液温度与第二目标温度的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或者电池制冷模式的第二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间时,进入双模式阶段。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当制冷需求等级为紧急状态时,在进入电池制冷模式之后,根据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包括:
根据冷却液温度以及第五闭环控制模型,确定压缩机的第五闭环控制指令;
根据第二预设位置的过冷度以及第六闭环控制模型,确定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六闭环控制指令,该第二预设位置包括多系统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输入端;
根据鼓风机风量、入风温度以及目标出风温度,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预设开度指令,预设开度指令用于将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固定设置为预设开度,入风温度包括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入风侧的温度,目标出风温度为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出风侧的预设温度。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当制冷需求等级为紧急状态时,在进入双模式阶段之后,根据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包括:
在第五闭环控制指令、第六闭环控制指令以及预设开度指令的基础上,同时,实时监测第二温差,以及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实时监测第二温差,以及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包括:
当第二温差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差上限,并且,变化速率小于第一速率阈值时,以第一预设方式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可选的,当变化速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速率阈值,且变化速率小于第二速率阈值,并且,第二温差大于第二温差阈值时,维持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第二速率阈值大于第一速率阈值。
可选的,当第二温差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变化速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速率阈值时,以第二预设方式增大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可选的,当第二温差大于预设温差上限时,以第三预设方式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可选的,当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第二温差以及第七闭环控制模型,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七闭环控制指令。
在制冷需求等级较高,即为紧急状态时,为保证车辆即系统的安全,优先进入电池单独制冷阶段,此时压缩机控制冷却液回路中在电池的入口的处冷却液温度、Chiller冷冻机的制冷剂输入端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过冷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固定较小的开度,以兼顾乘员舱的制冷,将小部分的制冷性能分配给乘员舱。即在保障电池安全的前提下,依然考虑用户的舒适性需求,这样就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当进入乘员舱与电池同时制冷阶段后,在压缩机控制冷却液回路中在电池的入口的处冷却液温度、Chiller冷冻机的制冷剂输入端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过冷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蒸发器出风温度的同时,监控电池入水口水温和目标入水口水温的差值和电池入水口水温的变化速率,最终决定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即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这就能够实时地灵活调配制冷 能力,达到乘员舱和电池制冷性能分配的平衡,维持系统安全,并保证用户的乘坐舒适性。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该车辆制冷控制方法,还包括:
若检测到电池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关闭第二电子膨胀阀,直至电池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重新进入实时监控冷却液温度与第二目标温度的温差,以及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
由于电池的温度还与动力输出存在着关系,当用电量增加时,电池温度也会快速上升,此时,为保证电池的安全,监测到电池温度过高时,将制冷性能集中分配给电池制冷,使得电池温度快速恢复到正常范围。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制冷控制装置,包括:
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目标车辆中电池的温度以及温度的变化速率;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温度以及变化速率确定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
监测模块,还用于监测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的制冷需求;
处理模块,还用于当检测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根据电池当前的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根据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
其中,制冷模式包括:单模式阶段以及双模式阶段,单模式阶段用于单独为乘员舱或电池进行制冷,双模式阶段用于同时为乘员舱和电池进行制冷,单模式阶段设置在双模式阶段之前。
第三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
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当计算机运行计算机程序时,程序代码执行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方法。
结合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通过实时监测目标车辆中电池的温度以及温度的变化速率;然后根据温度以及变化速率确定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当检测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根据电池当前的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再根据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其中,制冷模式包括:单模式阶段以及双模式阶段,单模式阶段用于单独为乘员舱或电池进行制冷,双模式阶段用于同时为乘员舱和电池进行制冷,单模式阶段设置在双模式阶段之前。解决了如何对新能源汽车的制冷能力进行分配和控制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在优先保证乘员舱舒适性的前提下,灵活分配车辆的总制冷性能,使得电池的制冷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技术效果。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载热泵系统和冷却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制冷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对多个实施例的组合,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首先对本申请所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
热泵系统,指安装在车辆上的热交换系统,其与传统空调的内部构造机理类似,包括:压缩机、内部热交换器、外部热交换器、多个电子膨胀阀、多个电磁阀以及在冷却管路中的制冷剂。根据制冷和制热的不同过程,内部热交换器和外部热交换器即可作为蒸发器也可作为冷凝器。
冷却液循环系统,指对车辆上的动力设备,如电机、电池、发动机等进行冷却或加热的系统,其与热泵系统是两个并行的独立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回路、水泵以及在管路中循环流动的冷却液。与热泵系统不同的是,冷却液循环系统并没有冷却液的蒸发和冷凝作用,而是通过热辐射或与空气或其它气体(如汽化的制冷剂)的风冷作用进行热量传递。
本申请的发明构思是: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在乘员舱单独制冷或电池单独制冷时,因为控制目标温度只有一个,不存在制冷量分配的问题,控制策略比较简单。但是乘员舱和电池同时有制冷需求时,理想的状况是希望同时快速的满足乘员舱和电池的目标制冷需求。但是,实际中由于系统的制冷能力是有限的,快速对乘员舱和电池同时进行制冷,其制冷功率输出很高,现有做法是加大配置车辆的总制冷功率,但是这样做就会导致高昂的系统制造成本,并且,对于不同的车型,无法做到通用化设计。,在不能同时满足双制冷需求时,如何合理的分配制冷能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且,即使系统的制冷能力足够,如何控制各执行器既保证系 统安全,又不影响乘员舱舒适性也是一个难点课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在乘员舱和电池同时有制冷需求,但是制冷系统的制冷功率无法满足两者同时制冷的总功率需求的情况下,既能保证系统安全,又最大限度不影响乘员舱舒适性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
(1)根据电池本体温度和电池的升温速率,确定电池的制冷等级(如低、中、高、紧急)。电池制冷等级不同,电池入口的目标水温也不同,并且制冷等级越高,目标水温越低。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安全,准确的判断电池的状态,进而判断电池制冷需求优先级和制冷量分配比例。
(2)当乘员舱和电池同时有制冷需求时,若电池的制冷等级为非紧急(低、中、高),则先进入乘员舱制冷模式,待蒸发器温度达到目标蒸发器温度附近或乘员舱制冷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进入乘员舱和电池的双制冷模式;若电池的制冷等级为紧急,则先进入电池冷却模式,待电池入水口水温达到目标水温附近或电池冷却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进入乘员舱和电池的双制冷模式。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不影响乘员舱的舒适性。
(3)乘员舱和电池同时有制冷需求,且电池的制冷等级为非紧急状态的控制策略为,先进入乘员舱制冷模式阶段压缩机控制蒸发器出风温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过冷度、Chiller冷冻机前的电子膨胀阀关闭。当进入乘员舱和电池双制冷模式阶段压缩机控制蒸发器出风温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过冷度,Chiller冷冻机前的电子膨胀阀监控蒸发器出风温度和目标蒸发器出风温度的差值,慢慢开阀/关阀/维持开度。本申请的目的是乘员舱制冷优先,确保乘员舱的舒适性。
(4)乘员舱和电池同时有制冷需求,且电池的制冷等级为紧急状态的控制策略为,先进入电池冷却模式阶段压缩机控制电池入水口水温、Chiller冷冻机r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过冷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固定较小开度。当进入乘员舱和电池双制冷模式阶段压缩机控制电池入水口水温、Chiller冷冻机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过冷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蒸发器温度的同时,监控电池入水口水温和目标入水口水温的差值,最终决定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本申请的目的是电池冷却优先,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乘员舱的舒适性。
本申请具体的应用场景: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载热泵系统和冷却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101、蒸发器102、冷凝器103、空调箱120以及鼓风机121等。冷却液循环系统包括:电池107以及电池回路泵108等。此外,在热泵系统与冷却液循环系统之间还有Chiller冷冻机104,通过热泵系统中的制冷剂和冷却液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液之间的热传递,实现热量在热泵系统与冷却液循环系统之间交换。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车辆制冷控制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S201、实时监测目标车辆中电池的温度以及温度的变化速率。
在本步骤中,电池的温度可以直接读取在电池中安装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的温度值,或者热管理系统的中央控制器向电池管理系统发送数据请求,电池管理系统响应于数据请求,通过总线将电池的温度数据发送给中央控制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个,该车辆制冷控制方法的载体为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管理着大量的新能源汽车,包括载客车辆、冷鲜货运车辆、侦查车辆、物流冷链车辆等等。通过物联网获取各个目标车辆上的电池的实时温度以及温度的变化速率。
S202、根据电池的温度以及变化速率确定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
在本步骤中,制冷需求等级至少可以分为:紧急状态以及非紧急状态,当电池的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状态阈值时,制冷需求等级为非紧急状态,否则为紧急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为了能够更加细化制冷性能分配,将非紧急状态继续进行细化,分为至少三个等级:低级、中级和高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分为:低级、中级、高级和紧急状态。
若T1≤电池的温度<T2,且变化速率≤V1,则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低级;
若T2≤电池的温度<T3,且变化速率≤V1,则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中级;
若T3≤电池的温度<T4,且变化速率≤V1则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高级,或者若T1≤电池的温度<T3,且电池温升速率>V1,则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高级;
若电池的温度≥T4则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紧急状态,或者若T3≤电池本体温度<T4,且电池温升速率>V1,则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紧急状态。
对应的,电池冷却等级为低级时,电池冷却回路在电池入口的目标冷却液温度为T5;电池冷却等级为中级时,冷却回路在电池入口的目标冷却液温度为T6;电池冷却等级为高级时,冷却回路在电池入口的目标冷却液温度为T7;电池冷却等级为紧急状态时,冷却回路在电池入口的目标冷却液温度为T8。
其中,T1<T2<T3<T4;T5<T6<T7<T8。
S203、当检测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根据电池当前的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
在本步骤中,制冷模式包括:单模式阶段以及双模式阶段,单模式阶段用于单独为乘员舱或电池进行制冷,双模式阶段用于同时为乘员舱和电池进行制冷,单模式阶段设置在双模式阶段之前。
具体的,单模式阶段包括:乘员舱制冷模式以及电池制冷模式。
当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非紧急状态时,进入乘员舱制冷模式,并实时监测第一出风温度,第一出风温度包括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的出风温度;当第一出风温度与第一目标温度的第一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或者乘员舱制冷模式的第一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进入双模式阶段。
当制冷需求等级为紧急状态时,进入电池制冷模式,并实时监测第一位置的冷却液温度,第一位置包括电池冷却回路中的电池冷却管道入口处,电池冷却回路包含在冷却液循环系统中;当冷却液温度与第二目标温度的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或者电池制冷模式的第二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间时,进入双模式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车载热泵系统以及冷却液循环系统各自的额定功率足够大,那么车载热泵系统可以按照 传统的制冷方式(即空调的制冷原理)单独对乘员舱进行制冷,并且冷却液循环系统可以按照传统方式(即电池的冷却液循环以热传递的方式带走电池的热量)进行对电池进行单独制冷,两者的制冷过程为独立制冷的过程,无需进行耦合。
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车载热泵系统以及冷却液循环系统各自的额定功率都是受限的,即目标车辆的总制冷功率受到了限制,无法满足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的总制冷功率需求,或者说此时目标车辆的总制冷需求功率大于总制冷功率。即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是在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目标车辆的总制冷需求功率大于总制冷功率的情况下进行的。
但是,此时车载热泵系统以及冷却液循环系统的总制冷功率大于或等于乘员舱的第一制冷需求功率或电池的第二制冷需求功率,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将车载热泵系统以及冷却液循环系统结合起来,将总制冷功率分先后地分配给第一制冷需求功率和第二制冷需求功率,并且优先保证乘员舱的制冷需求,以优化分配方式的方案,解决了制冷需求与总制冷供给之间的矛盾。
S204、根据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
在本步骤中,在电池的制冷等级较低,即处于非紧急状态时,优先保证乘员舱舒适性原则的控制方法,在乘员舱单独制冷阶段使用压缩机控制蒸发器出风温度、蒸发器即内部热交换器前的电子膨胀阀即第一电子膨胀阀控制外部冷凝器即外部热交换器过冷度这就使得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同时为了将制冷性能集中给热泵系统,关闭了多系统热交换器即Chiller冷冻机的制冷剂输入端的电子膨胀阀即第二电子膨胀阀。在进入乘员舱与电池同时制冷阶段后,压缩机控制蒸发器出风温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外部冷凝器过冷度,Chiller冷冻机制冷剂输入端的电子膨胀阀监控蒸发器出风温度和目标蒸发器出风温度的差值,慢慢开阀,或慢慢关阀,或维持开度。这样通过压缩机与第二电子膨胀阀的配合,完成了对乘员舱制冷的优先分配,保证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具体的,当乘员舱和电池同时有制冷需求,且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非紧急状态时,在乘员舱制冷模式,如图1所示,压缩机101控制蒸发器102的出风温度,即蒸发器102在空调箱120的安装位置的出风侧的空气温度;蒸发器102前的电子膨胀阀106控制外部的冷凝器103的过冷度;Chiller冷冻机104前的电子膨胀阀105关闭。
当进入乘员舱和电池双制冷模式阶段,压缩机101控制蒸发器102的出风温度、蒸发器102前的电子膨胀阀106控制外部的冷凝器103的过冷度,Chiller冷冻机104前的电子膨胀阀105监控蒸发器102的出风温度和目标出风温度的差值,以慢慢开阀,或者慢慢关阀,或者维持开度。
在本步骤中,在制冷需求等级较高,即为紧急状态时,为保证车辆即系统的安全,优先进入电池单独制冷阶段,此时压缩机控制冷却液回路中在电池的入口的处冷却液温度、Chiller冷冻机的制冷剂输入端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过冷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固定较小的开度,以兼顾乘员舱的制冷,将小部分的制冷性能分配给乘员舱。即在保障电池安全的前提下,依然考虑用户的舒适性需求,这样就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当进入乘员舱与电池同时制冷阶段后,在压缩机控制冷却液回路中在电池的入口的处冷却液温度、Chiller冷冻机的制冷剂输入端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过冷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蒸发器出风温度的同时,监控电池入水口水温和目标入水口水温的差值和电池入水口水温的变化速 率,最终决定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即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这就能够实时地灵活调配制冷能力,达到乘员舱和电池制冷性能分配的平衡,维持系统安全,并保证用户的乘坐舒适性。
具体的,如图1所示,当乘员舱和电池同时有制冷需求,且电池的制冷等级为紧急状态时,先进入电池制冷模式,压缩机101控制电池入水口水温、Chiller冷冻机104前的电子膨胀阀105控制过冷度、蒸发器102前的电子膨胀阀106固定较小开度。当进入乘员舱和电池双制冷模式阶段,压缩,101控制电池入水口水温、Chiller冷冻机104前的电子膨胀阀105控制过冷度、蒸发器102前的电子膨胀阀106控制蒸发器的出风温度的同时,监控电池入水口水温和目标入水口水温的差值和电池入水口水温的变化速率,最终决定电子膨胀阀106的开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控制,都是采用闭环控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所需要的闭环控制模型,如PID(Proportion Integral Differential)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型等,本申请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通过实时监测目标车辆中电池的温度以及温度的变化速率;然后根据温度以及变化速率确定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当检测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根据电池当前的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再根据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其中,制冷模式包括:单模式阶段以及双模式阶段,单模式阶段用于单独为乘员舱或电池进行制冷,双模式阶段用于同时为乘员舱和电池进行制冷,单模式阶段设置在双模式阶段之前。解决了如何对新能源汽车的制冷能力进行分配和控制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在优先保证乘员舱舒适性的前提下,灵活分配车辆的总制冷性能,使得电池的制冷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的技术效果。
为了更详细地对S203和S204中,电池的制冷需求为非紧急状态时和紧急状态时两种场景下的不同控制方式进行更详细的介绍,下面以具体实施例来举例说明。
首先介绍电池的制冷需求为非紧急状态时的控制方法: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车辆制冷控制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S301、当检测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且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非紧急状态时,进入乘员舱制冷模式,并向第一电子膨胀阀发送关闭指令。
在本步骤中,第一电子膨胀阀安装在多系统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输入端,多系统热交换器用于使热泵系统和冷却液循环系统进行热交换。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电子膨胀阀为电子膨胀阀105,多系统热交换器为Chiller冷冻机104。向电子膨胀阀105发送关闭指令,这样就能够把热泵系统的制冷性能都用于对乘员舱进行制冷,使得乘员舱的气温快速达到预设温度。
S302、根据第一出风温度以及第一闭环控制模型,确定压缩机的第一闭环控制指令。
在本步骤中,第一出风温度包括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的出风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出风温度为蒸发器102在空调箱120的出风侧的气温,鼓风机121将乘员舱中的空气吹向蒸发器102进行冷却,通过第一闭环控制模型控制压缩机的工作状态,以使乘员舱的气温快速下降到目标温度。
S303、根据第一预设位置的过冷度以及第二闭环控制模型,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 二闭环控制指令。
在本步骤中,第一预设位置包括外部热交换器的输入端,第二电子膨胀阀安装在内部热交换器的输入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外部热交换器为冷凝器103,第一预设位置为冷凝器103输入端,与现有技术直接控制冷凝器103输入端的电子膨胀阀不同的是,本申请是通过控制内部热交换器即蒸发器102输入端的电子膨胀阀106来间接控制冷凝器103输入端的过冷度,这样使得蒸发器102与冷凝器103的配合更加稳定和安全。
S304、当检测到第一出风温度与第一目标温度的第一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或者乘员舱制冷模式的第一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进入双模式阶段。
在本步骤中,双模式阶段用于同时为乘员舱和电池进行制冷。同时为乘员舱和电池进行制冷需要依靠多系统热交换器,通过热泵系统中的气态制冷剂将冷却液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液以风冷的方式进行冷却。也就是说,多系统热交换器将热泵系统的制冷性能分配到了冷却液循环系统中,起到了调配目标车辆的总制冷性能的作用。
具体的,如图1所示,多系统热交换器为Chiller冷冻机104,只要第一电子膨胀阀即开启电子膨胀阀105,即可进入双模式阶段。
S305、根据制冷需求等级、第一出风温度以及目标温度,确定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指令。
在本步骤中,开度控制指令包括开阀速率以及关阀速率,制冷需求等级与开阀速率成正相关关系,制冷需求等级与关阀速率成负相关关系。
可选的,开度控制指令还包括开度上限值,制冷需求等级与开度上限值成正相关关系。
具体的,Chiller冷冻机104前的电子膨胀阀105的开阀和关阀速率,会根据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不同做出调整。制冷等级越高,电子膨胀阀105开阀越快、关阀越慢;制冷等级越低,电子膨胀阀105开阀越慢、关阀越快。
Chiller冷冻机104前的电子膨胀阀105的开度设置上限值,制冷等级越高,上限值越大;制冷等级越低,上限值越小。
这样就能够,根据不同的制冷需求等级来对目标车辆的总制冷性能进行灵活分配。
S306、根据第一出风温度以及第三闭环控制模型,确定压缩机的第三闭环控制指令。
在本步骤中,利用压缩机闭环控制蒸发器出风侧的出风温度。
S307、根据第一预设位置的过冷度以及第四闭环控制模型,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四闭环控制指令。
对于步骤S306和S307,与步骤S302和S303的闭环控制模型,可以是相同的。这样可以减少控制器或处理模块或云端服务器的运算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闭环控制模型都不相同,因为在单模式阶段,其稳定性要求比双模式阶段要低,因此,在单模式阶段,闭环控制模型更倾向于调节的快速性,而双模式阶段更倾向于控制超调量以及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在电池的制冷等级较低,即处于非紧急状态时,优先保证乘员舱舒适性原则的控制方法,在乘员舱单独制冷阶段使用压缩机控制蒸发器出风温度、蒸发器即内部热交换器前的电子膨胀阀即第一电子膨胀阀控制外部冷凝器即外部热交换器过冷度这就使得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提高。同时为了将制冷 性能集中给热泵系统,关闭了多系统热交换器即Chiller冷冻机的制冷剂输入端的电子膨胀阀即第二电子膨胀阀。在进入乘员舱与电池同时制冷阶段后,压缩机控制蒸发器出风温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外部冷凝器过冷度,Chiller冷冻机制冷剂输入端的电子膨胀阀监控蒸发器出风温度和目标蒸发器出风温度的差值,慢慢开阀,或慢慢关阀,或维持开度。这样通过压缩机与第二电子膨胀阀的配合,完成了对乘员舱制冷的优先分配,保证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接下来介绍电池的制冷需求为紧急状态时的控制方法: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车辆制冷控制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S401、当检测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且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紧急状态时,进入电池制冷模式,实时监测第一位置的冷却液温度。
在本步骤中,第一位置包括电池冷却回路中的电池冷却管道入口处,电池冷却回路包含在冷却液循环系统中。
S402、根据冷却液温度以及第五闭环控制模型,确定压缩机的第五闭环控制指令。
在本步骤中,压缩机主控温度是电池冷却液的温度,这样就能够使得热泵系统的制冷性能集中在对电池的冷却上,使得电池的温度能够快速下降。
S403、根据第二预设位置的过冷度以及第六闭环控制模型,确定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六闭环控制指令。
在本步骤中,第二预设位置包括多系统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输入端。为了使得制冷剂能够在多系统热交换器中处于高效的工作状态,因此,需要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来调整过冷度。
具体的,如图1所示,多系统热交换器为Chiller冷冻机104,第一电子膨胀阀为电子膨胀阀105,通过电子膨胀阀105的不同开度值来对应控制Chiller冷冻机104的制冷剂输入端的过冷度。
S404、根据鼓风机风量、入风温度以及目标出风温度,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预设开度指令。
在本步骤中,预设开度指令用于将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固定设置为预设开度,入风温度包括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入风侧的温度,目标出风温度为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出风侧的预设温度。
具体的,首先计算制冷负荷,其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下所示:
制冷负荷=(入风温度-目标出风温度)*鼓风机风量*空气比热值
然后,根据制冷负荷与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预设开度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预设开度指令对应的预设开度小于或等于开度阈值,如小于或等于5%~10%。即维持较小的开度,这样即不会对电池的制冷产生大的影响,也能够让用户感受到出风口依然在制冷,从而不会让用户产生热泵系统没有工作的误解,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S405、当检测到冷却液温度与第二目标温度的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或者电池制冷模式的第二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间时,进入双模式阶段。
S406、在第五闭环控制指令、第六闭环控制指令以及预设开度指令的基础上,同 时,实时监测第二温差,以及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
在本步骤中,保持对压缩机、第一电子膨胀阀的闭环控制,同时,实时监测冷却液温度与第二目标温度的第二温差,以及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便于后续对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适当调节。
具体的,(1)当第二温差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差上限,并且,变化速率小于第一速率阈值时,以第一预设方式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本步骤中,第一预设方式可以是线性地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减小的线性斜率与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相对应,制冷需求等级越高,其斜率的绝对值越大。
可选的,第一预设方式也可以是非线性方式,如按双曲线或反比例函数的方式。不变的是,制冷需求等级越高其开度的减小速率越快。
例如,若TDwater<电池入水口水温-目标入水口水温≤TDwaterUp,且电池入水口水温的变化速率<VTwater1,则减小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开度。此时电池的制冷需求较低。
(2)当变化速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速率阈值,且变化速率小于第二速率阈值,并且,第二温差大于第二温差阈值时,维持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第二速率阈值大于第一速率阈值。
例如,若电池入水口水温-目标入水口水温>TDwater,且VTwater1≤电池入水口水温的变化速率<VTwater2,则维持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开度。此时电池的制冷需求可以看做不变。
(3)当第二温差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变化速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速率阈值时,以第二预设方式增大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本步骤中,第二预设方式可以是线性地增大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增大的线性斜率与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相对应,制冷需求等级越高,其斜率的绝对值越小。
可选的,第二预设方式也可以是非线性方式,如按双曲线或反比例函数的方式。不变的是,制冷需求等级越高其开度的增加速率越慢。
例如,若电池入水口水温-目标入水口水温>TDwater,且电池入水口水温的变化速率≥VTwater2,则增大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开度,以将热泵系统的制冷性能分配到Chiller冷冻机104中为电池冷却液进行降温。此时电池的制冷需求较高。
(4)当第二温差大于预设温差上限时,以第三预设方式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本步骤中,第三预设方式可以是线性地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减小的线性斜率与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相对于,制冷需求等级越高,其斜率的绝对值越大。
可选的,第三预设方式也可以是非线性方式,如按双曲线或反比例函数的方式。不变的是,制冷需求等级越高其开度的减小速率越快。
例如,若电池入水口水温-目标入水口水>TDwaterUp,则减小蒸发器前电子膨胀阀开度。此时电池的制冷需求最高。
(5)当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第二温差以及第七闭环控制模 型,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七闭环控制指令。
例如,若电池入水口水温-目标入水口水温≤TDwater,则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闭环控制蒸发器温度。
进一步的,由于电池的温度还与动力输出存在着关系,当用电量增加时,电池温度也会快速上升,此时,为保证电池的安全,监测到电池温度过高时,将制冷性能集中分配给电池制冷,使得电池温度快速恢复到正常范围。
即在进入乘员舱和电池双制冷模式阶段时,本申请所提供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还包括:
若检测到电池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关闭第二电子膨胀阀,直至电池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重新进入实时监控冷却液温度与第二目标温度的温差,以及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
具体的,若电池本体温度≥TBettry1,则关闭蒸发器前电子膨胀阀,直至电池本体温度≤TBettry2后,再重新进入上述的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通过在制冷需求等级较高,即为紧急状态时,为保证车辆即系统的安全,优先进入电池单独制冷阶段,此时压缩机控制冷却液回路中在电池的入口的处冷却液温度、Chiller冷冻机的制冷剂输入端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过冷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固定较小的开度,以兼顾乘员舱的制冷,将小部分的制冷性能分配给乘员舱。即在保障电池安全的前提下,依然考虑用户的舒适性需求,这样就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当进入乘员舱与电池同时制冷阶段后,在压缩机控制冷却液回路中在电池的入口的处冷却液温度、Chiller冷冻机的制冷剂输入端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过冷度,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控制蒸发器出风温度的同时,监控电池入水口水温和目标入水口水温的差值和电池入水口水温的变化速率,最终决定蒸发器前的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即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这就能够实时地灵活调配制冷能力,达到乘员舱和电池制冷性能分配的平衡,维持系统安全,并保证用户的乘坐舒适性。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制冷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图像处理装置500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
如图5所示,该图像处理装置500包括:
监测模块501,用于实时监测目标车辆中电池的温度以及温度的变化速率;
处理模块502,用于根据温度以及变化速率确定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
监测模块501,还用于监测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的制冷需求;
处理模块502,还用于当检测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根据电池当前的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根据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
其中,制冷模式包括:单模式阶段以及双模式阶段,单模式阶段用于单独为乘员舱或电池进行制冷,双模式阶段用于同时为乘员舱和电池进行制冷,单模式阶段设置在双模式阶段之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502,用于:
当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非紧急状态时,进入乘员舱制冷模式,并实时监测第一出风温度,第一出风温度包括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的出风温度;
当第一出风温度与第一目标温度的第一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或者乘员舱制冷模式的第一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进入双模式阶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502,用于:
当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为非紧急状态时,在进入乘员舱制冷模式之后,向第一电子膨胀阀发送关闭指令,第一电子膨胀阀安装在多系统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输入端,多系统热交换器用于使热泵系统和冷却液循环系统进行热交换;
根据第一出风温度以及第一闭环控制模型,确定压缩机的第一闭环控制指令;
根据第一预设位置的过冷度以及第二闭环控制模型,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二闭环控制指令,第一预设位置包括外部热交换器的输入端,第二电子膨胀阀安装在内部热交换器的输入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502,用于:
在进入电池制冷模式之后,根据冷却液温度以及第五闭环控制模型,确定压缩机的第五闭环控制指令;
根据第二预设位置的过冷度以及第六闭环控制模型,确定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六闭环控制指令,该第二预设位置包括多系统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输入端;
根据鼓风机风量、入风温度以及目标出风温度,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预设开度指令,预设开度指令用于将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固定设置为预设开度,入风温度包括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入风侧的温度,目标出风温度为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出风侧的预设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502,用于:
在进入双模式阶段之后,在第五闭环控制指令、第六闭环控制指令以及预设开度指令的基础上,同时,实时监测第二温差,以及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502,用于:
当第二温差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差上限,并且,变化速率小于第一速率阈值时,以第一预设方式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502,用于:
当变化速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速率阈值,且变化速率小于第二速率阈值,并且,第二温差大于第二温差阈值时,维持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第二速率阈值大于第一速率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502,用于:
当第二温差大于第二温差阈值,且变化速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速率阈值时,以第二预设方式增大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502,用于:
当第二温差大于预设温差上限时,以第三预设方式减小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502,用于:
当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第二温差以及第七闭环控制模型,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七闭环控制指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监测模块501,还用于检测电池的温度;
处理模块502,还用于:
若检测到电池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关闭第二电子膨胀阀,直至电池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重新进入实时监控冷却液温度与第二目标温度的温差,以及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
值得说明的是,图5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以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方法,其具体实现原理、技术特征、专业名词解释以及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01和存储器602。图6示出的是以一个处理器为例的电子设备。
存储器602,用于存放程序。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
存储器602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处理器601用于执行存储器602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以上各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其中,处理器601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为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可选地,存储器602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601集成在一起。当所述存储器602是独立于处理器601之外的器件时,所述电子设备600,还可以包括:
总线603,用于连接所述处理器601以及所述存储器602。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可选的,在具体实现上,如果存储器602和处理器601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则存储器602和处理器601可以通过内部接口完成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盘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具体的,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程序指令用于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 一种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实时监测目标车辆中电池的温度以及所述温度的变化速率;根据所述温度以及所述变化速率确定所述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当检测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所述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根据所述电池当前的所述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其中,所述制冷模式包括:单模式阶段以及双模式阶段,所述单模式阶段用于单独为所述乘员舱或所述电池进行制冷,所述双模式阶段用于同时为所述乘员舱和所述电池进行制冷,所述单模式阶段设置在所述双模式阶段之前。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模式阶段包括乘员舱制冷模式,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当前的所述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包括:当所述制冷需求等级为非紧急状态时,进入所述乘员舱制冷模式,并实时监测第一出风温度,所述第一出风温度包括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的出风温度;当所述第一出风温度与第一目标温度的第一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或者所述乘员舱制冷模式的第一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时,进入所述双模式阶段。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入所述乘员舱制冷模式之后,向第一电子膨胀阀发送关闭指令,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安装在多系统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输入端,所述多系统热交换器用于使热泵系统和冷却液循环系统进行热交换;对应的,在所述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之后,根据所述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出风温度以及第一闭环控制模型,确定压缩机的第一闭环控制指令;根据第一预设位置的过冷度以及第二闭环控制模型,确定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二闭环控制指令,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包括外部热交换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安装在内部热交换器的输入端。
-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入所述双模式阶段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制冷需求等级、所述第一出风温度以及所述目标温度,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指令;根据所述第一出风温度以及第三闭环控制模型,确定所述压缩机的第三闭环控制指令;根据所述第一预设位置的过冷度以及第四闭环控制模型,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四闭环控制指令。
-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度控制指令包括开阀速率以及关阀速率,所述制冷需求等级与所述开阀速率成正相关关系,所述制冷需求等级与所述关阀速率成负相关关系。
-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度控制指令包括开度上限值,所述制冷需求等级与所述开度上限值成正相关关系。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模式阶段包括电池制冷模式,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当前的所述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包括:当所述制冷需求等级为紧急状态时,进入所述电池制冷模式,并实时监测第一位置的冷却液温度,所述第一位置包括电池冷却回路中的所述电池冷却管道入口处,所述电池冷却回路包含在冷却液循环系统中;当所述冷却液温度与第二目标温度的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或者所述电池制冷模式的第二运行时间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时间时,进入所述双模式阶段。
-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入所述电池制冷模式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所述目标控制对象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以及压缩机;对应的,所述根据所述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包括:根据所述冷却液温度以及第五闭环控制模型,确定所述压缩机的第五闭环控制指令;根据第二预设位置的过冷度以及第六闭环控制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第六闭环控制指令,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安装在多系统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输入端,所述多系统热交换器用于使热泵系统和冷却液循环系统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预设位置包括所述制冷剂输入端;根据鼓风机风量、入风温度、以及目标出风温度,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预设开度指令,所述预设开度指令用于将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固定设置为预设开度,所述入风温度包括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入风侧的温度,所述目标出风温度为所述内部热交换器所在位置出风侧的预设温度,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安装在内部热交换器的输入端。
-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入所述双模式阶段之后,所述根据所述制冷模式,确定各个目标控制对象的控制指令,包括:在所述第五闭环控制指令、所述第六闭环控制指令以及所述预设开度指令的基础上,同时,实时监测所述第二温差,以及所述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
- 根据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监测所述第二温差,以及所述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包括:当所述第二温差大于所述第二温差阈值,且所述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差上限,并且,所述变化速率小于第一速率阈值时,以第一预设方式减小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 根据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监测所述第二温差,以及所述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包括:当所述变化速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速率阈值,且所述变化速率小于第二速率阈值,并且,所述第二温差大于所述第二温差阈值时,维持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所述第二速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速率阈值。
- 根据利要求9-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监测所述第二温差,以及所述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包括:当所述第二温差大于所述第二温差阈值,且所述变化速率大于或等于第二速率阈值时,以第二预设方式增大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 根据利要求9-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监测所述第二温差,以及所述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包括:当所述第二温差大于预设温差上限时,以第三预设方式减小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 根据利要求9-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时监测所述第二温差,以及所述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包括:当所述第二温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温差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二温差以及第七闭环控制模型,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第七闭环控制指令。
- 根据利要求9-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检测到所述电池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关闭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直至所述电池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之后,重新进入所述实时监控所述冷却液温度与所述第二目标温度的温差,以及所述冷却液温度的变化速率,以确定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指令。
- 一种车辆制冷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监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目标车辆中电池的温度以及所述温度的变化速率;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以及所述变化速率确定所述电池的制冷需求等级;所述监测模块,还用于监测所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所述电池的制冷需求;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当检测到目标车辆的乘员舱和所述电池同时存在制冷需求时,根据所述电池当前的所述制冷需求等级,确定所需进入的制冷模式;其中,所述制冷模式包括:单模式阶段以及双模式阶段,所述单模式阶段用于单独为所述乘员舱或所述电池进行制冷,所述双模式阶段用于同时为所述乘员舱和所述电池进行制冷,所述单模式阶段设置在所述双模式阶段之前。
-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制冷控制方法。
-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 一种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包括程序代码,当计算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所述程序代码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1/127730 WO2023070607A1 (zh) | 2021-10-29 | 2021-10-29 | 车辆制冷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45645A true CN117545645A (zh) | 2024-02-09 |
Family
ID=86158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99683.9A Pending CN117545645A (zh) | 2021-10-29 | 2021-10-29 | 车辆制冷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23797A1 (zh) |
EP (1) | EP4344914A1 (zh) |
JP (1) | JP2024524436A (zh) |
KR (1) | KR20240007695A (zh) |
CN (1) | CN117545645A (zh) |
WO (1) | WO202307060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62404B (zh) * | 2023-08-15 | 2024-02-23 | 湖南恩智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 电池模拟器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340563B2 (en) * | 2016-04-29 | 2019-07-0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raction battery cooling system with coolant proportional valve |
CN109028676B (zh) * | 2018-05-29 | 2021-01-05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压缩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1497550B (zh) * | 2019-01-31 | 2022-03-18 |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温度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JP2020185969A (ja) * | 2019-05-17 | 2020-11-19 |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JP7404719B2 (ja) * | 2019-09-04 | 2023-12-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11251829A (zh) * | 2020-01-21 | 2020-06-09 | 上海海洋大学 | 燃料电池汽车乘客舱与动力电池的双温控制系统及方法 |
CN113525017B (zh) * | 2020-04-17 | 2023-05-16 |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冷却与乘员舱制冷的制冷量分配方法及系统 |
CN112297776B (zh) * | 2020-11-16 | 2022-09-30 | 摩登汽车(盐城)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的压缩机制冷系统及方法 |
CN112622561B (zh) * | 2020-12-18 | 2022-09-13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乘员舱和电池降温方法、装置以及车辆 |
CN113263888A (zh) * | 2021-06-15 | 2021-08-17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降温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
2021
- 2021-10-29 CN CN202180099683.9A patent/CN117545645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0-29 JP JP2023580821A patent/JP2024524436A/ja active Pending
- 2021-10-29 KR KR1020237045496A patent/KR20240007695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21-10-29 EP EP21961959.0A patent/EP434491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10-29 WO PCT/CN2021/127730 patent/WO2023070607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
- 2023-12-29 US US18/399,734 patent/US20240123797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240007695A (ko) | 2024-01-16 |
WO2023070607A1 (zh) | 2023-05-04 |
US20240123797A1 (en) | 2024-04-18 |
EP4344914A1 (en) | 2024-04-03 |
JP2024524436A (ja) | 2024-07-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88277B (zh) | 电动汽车热管理方法、系统和车辆 | |
CN107433870B (zh) | 具有冷却剂比例阀的牵引电池冷却系统 | |
CN107415718B (zh) | 用于电动车辆的牵引电池冷却系统 | |
US11390138B2 (en) | Control system for a h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eating system | |
CN110217071B (zh) | 一种车辆热管理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7891725A (zh) | 使用多余客室空调容量来冷却电动车辆电池 | |
CN112902471B (zh) | 一种车辆冷却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车辆 | |
CN113525017A (zh) | 一种电池冷却与乘员舱制冷的制冷量分配方法及系统 | |
US20240123797A1 (en) | Vehicle refrigeration control method, apparatus, device, medium and program product | |
CN112909383A (zh) | 一种用于冷却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3291128B (zh) | 一种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冷却控制方法及电动汽车 | |
CN108116183B (zh) | 一种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14571945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回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716986A (zh) | 用于热系统的控制系统以及用于运行热系统的方法 | |
CN113858909B (zh) | 一种电动压缩机转速控制方法和系统 | |
CN113858910A (zh) | 一种电池板式换热器的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方法和系统 | |
CN114475146A (zh) | 一种制冷量分配方法及系统 | |
CN113135081A (zh)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方法和装置 | |
CN112360787B (zh) | 一种插电混动车型的风扇管理方法 | |
KR20240032750A (ko) | 차량 히팅 제어 방법, 장치, 기기, 매체 및 프로그램 제품 | |
CN215705537U (zh) | 一种热泵系统 | |
CN219115185U (zh) | 汽车热管理系统以及汽车 | |
US20240300289A1 (en) |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
Shang et al. | Research on a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Control Strategy for Electric Vehicles | |
CN115149147A (zh) | 一种电池冷却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