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1217A - 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501217A CN117501217A CN202280001618.2A CN202280001618A CN117501217A CN 117501217 A CN117501217 A CN 117501217A CN 202280001618 A CN202280001618 A CN 202280001618A CN 117501217 A CN117501217 A CN 1175012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signal
- touch
- pin
- pins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ORQBXQOJMQIAOY-UHFFFAOYSA-N nobelium Chemical compound [No] ORQBXQOJMQIA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区和周边区,周边区位于显示区的一侧,在周边区中具有包括触控引脚的第一引脚和包括第一数据引脚的第二引脚;触控信号线和衬底,触控信号线位于衬底上方且包括位于显示区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触控信号主体线和位于周边区中且将触控信号主体线连接至触控引脚的触控信号引线,触控信号主体线和触控信号引线位于相同的第一导电层且彼此直接相连;第一数据信号线,包括位于显示区中的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周边区中的第一数据信号引线,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通过第一数据信号引线连接至第一数据引脚,且第一数据信号引线位于与第一导电层不同的第二导电层。
Description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触控屏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触控屏节省了空间便于携带,还有更好的人机交互性。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TDDI)技术是将显示和触控功能集成在一块集成模块上的技术,其在设计时,除了要实现显示功能,还要实现触控功能。在传统TDDI产品中,阵列基板包括多条数据信号线和触控信号线,触控信号线的走线通过过孔连接并连接到集成电路。然而,导电材料在过孔的顶角位置处容易出现尖角,从而导致导电材料搭接断裂,产生重载方格,影响产品的显示。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区和周边区,所述周边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在所述周边区中具有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包括触控引脚,所述第二引脚包括第一数据引脚;触控信号线和衬底,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衬底上方,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触控信号主体线和位于所述周边区中且将所述触控信号主体线连接至所述触控引脚的触控信号引线,所述触控信号主体线和所述触控信号引线位于相同的第一导电层且彼此直接相连;第一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第一数据信号引线,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通过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连接至所述第一数据引脚,且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位于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不同的第二导电层。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在所述周边区中包括至少一组由所述触控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组成的第一成组信号引线,所述第一成组信号引线包括所述触控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交叠的进行布线,或者所述 触控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不交叠但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进行布线。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引脚还包括第二数据引脚和第三数据引脚,且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数据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第二数据信号引线,其中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通过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引线连接至所述第二数据引脚;以及第三数据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三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第三数据信号引线,其中所述第三数据信号主体线通过所述第三数据信号引线连接至所述第三数据引脚。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在所述周边区中,还包括至少一组由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三数据信号引线组成的第二成组信号引线,所述第二成组信号引线包括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三数据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彼此交叠的进行布线,或者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三数据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不交叠但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进行布线。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还包括第一静电放电单元、第二静电放电单元和静电释放信号线,位于所述周边区的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交界区中,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一静电放电单元,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二静电放电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静电放电单元和所述第二静电放电单元各自包括晶体管,且所述第一静电放电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和所述第二静电放电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在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的相对侧。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三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所述第三数据信号引线通过过孔结构彼此连接,所述过孔结构也设置在所述交界区中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静电放电单元和所述第二静电放电单元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静电放电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晶体 管、所述第二静电放电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以及所述过孔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所述第三数据信号主体线之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交叠。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触控引脚、所述第一数据引脚、所述第二数据引脚和所述第三数据引脚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相邻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引脚、所述第二数据引脚和所述第三数据引脚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距所述触控引脚的距离依次增大。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位于同一导电层或不同导电层,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和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中的至少一者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位于不同层且通过过孔结构彼此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与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位于不同导电层,且通过第一过孔结构彼此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第一过孔结构延伸穿过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以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连接至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位于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不同的第三导电层中,所述第一过孔结构延伸穿过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以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连接至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且与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直接相连。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引脚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排列成一行的所述触控引脚以及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各自包括虚设引脚,所述虚设引脚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在所述触控引脚侧边,且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各自所包括的所述虚设引脚的数量为N,且N≥1。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中的一个包括N个虚设引脚,且N为偶数,其中所述N个虚设引脚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连续排列,且所有所述N个虚设引脚均不连接信号引线。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还包括虚设触控信号线,所述虚设触控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和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虚设触控信号引线,且所述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和所述虚设触控信号引线彼此隔离开,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包括第一虚设引脚区,且所述第一虚设引脚区所包括的所述虚设引脚中的一个连接所述虚设触控信号引线。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还包括第四数据信号线,且所述第二引脚还包括第四数据引脚,所述第四数据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四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第四数据信号引线,其中所述第四数据信号主体线通过所述第四数据信号引线连接至所述第四数据引脚,其中,在所述周边区中,还包括至少一组由所述第四数据信号引线和所述虚设触控信号引线组成的成组信号引线,所述成组信号引线包括所述第四数据信号引线和所述虚设触控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交叠的进行布线,或者所述第四数据信号引线和所述虚设触控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不交叠但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进行布线。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还包括第三静电放电单元和静电释放信号线,位于所述周边区的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交界区中,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数据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三静电放电单元,其中所述第三静电放电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且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中的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在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的一侧,且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中的另一个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与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交叠。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四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所述第四数据信号引线通过过孔结构彼此连接,所述过孔结构也设置在所述交界区中且设置在所述第三静电放电单元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三静电放电单元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与所述过孔结构在所 述第一方向上彼此交叠。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其中所述第一虚设引脚区所包括的所述虚设引脚的数量N为奇数,且所述虚设引脚中的所述一个为从最靠近所述触控引脚的虚设引脚沿所述第二方向数的第N个虚设引脚。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还包括公共电极汇流条,其中所述虚设触控主体线连接至所述公共电极汇流条。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其中所述第二引脚还包括第一子引脚、第二子引脚和第三子引脚,所述虚设引脚各自与所述第一子引脚、第二子引脚和第三子引脚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设置,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子引脚、所述第二子引脚和所述第三子引脚距所述虚设引脚中的对应一个的距离依次增大。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其中所述虚设引脚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虚设引脚和第二虚设引脚,与所述第一虚设引脚对应的所述第一子引脚和所述第二子引脚分别连接至第三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与所述第一虚设引脚对应的所述第三子引脚和与所述第二虚设引脚对应的所述第一子引脚分别连接至第四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其中所述第三成组信号引线和所述第四成组信号引线各自所包括的所述两条数据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交叠,或者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不交叠而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相邻。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与所述第二虚设引脚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引脚和所述第三子引脚分别与第五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连接,所述第五成组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彼此交叠,或者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不交叠而在所述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彼此相邻。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虚设引脚为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中的一个所包括的所述虚设引脚中从最靠近所述触控引脚的虚设引脚沿所述第二方向数的第m个虚设引脚且不为第N个虚设引脚,所述第二虚设引脚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m个虚设引脚相 邻的第m+1个虚设引脚,其中m是奇数。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中且与所述数据信号线连接的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栅极和源漏极,其中所述源漏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且所述栅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或者所述源漏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且所述栅极位于不同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三导电层。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还包括第四静电放电单元、第五静电放电单元和静电释放信号线,位于所述周边区的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交界区中,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四静电放电单元,所述触控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五静电放电单元,其中所述第四静电放电单元和所述第五静电放电单元各自包括晶体管,且所述第四静电放电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和所述第五静电放电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在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的相对侧。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通过过孔结构彼此连接,所述过孔结构也设置在所述交界区中且设置在所述第四静电放电单元和所述第五静电放电单元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四静电放电单元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所述第五静电放电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以及所述过孔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且在第一方向上彼此交叠。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区和周边区,所述周边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在所述周边区中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引脚和多个第二引脚,所述多个第一引脚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排列成一或多行的多个触控引脚,所述多个第二引脚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成一或多行的多个数据引脚;多个触控信号线,位于衬底上方,且自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周边区,以与所述多个触控引脚直接相连,所述多个触控信号线各自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触控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触控信号引线,其中所述多个触控信号线的所述触控信号主体线和所述触控信号引线与所述多个触控引脚位于相同的第一导 电层,且所述多个触控信号线直接连接至所述多个触控引脚;多个数据信号线,位于所述衬底上方,且与所述多个数据引脚连接;其中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中的多个第一数据信号线各自包括彼此连接的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且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连接至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中的第一数据引脚的第一数据信号引线,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与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位于不同导电层;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中的多个第二数据信号线各自包括彼此连接的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且将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连接至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中的第二数据引脚的第二数据信号引线,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引线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均位于同一导电层。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多个第一引脚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多个触控引脚中至少之一的侧边的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且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包括至少一个虚设引脚,所述虚设引脚的数量为N,且N≥1。
根据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所述多个触控信号线的数量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的数量的比值小于所述多个第一引脚的行数与所述多个第二引脚的行数的比值。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A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图1所示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区中区域A的示意图。图2B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图1所示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区中区域A的示意图。
图3A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沿图2A的线I-I’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3B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沿图2B的线I-I’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图1所示周边区中区域B的放大示意 图。
图5A至图5F示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的布线示意图。
图6A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跨层数据信号线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B至图6D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沿图5A或图5B的线II-II’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A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图5E中区域BA的放大示意图。
图7B示出图7A所示区域的等效电路图。
图7C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图5A和图5E中交界区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测试结构的示意性平面图。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信号线在显示区和周边区中延伸,且与集成电路的触控引脚直接相连,而无需经过过孔,如此,可避免由于过孔造成的导电材料断裂,进而可避免由该导电材料断裂所导致的显示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不经过过孔连接,可减小触控信号线的电阻,进而有效提高良率,并可降低产品的功耗。此外,在使触控信号线与集成电路 直接相连的基础上,本公开实施例还对触控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的布线方式进行了优化,进而可更节省布线空间,使得周边区更窄,进而可实现装置的更窄的下边框。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参照图1,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区100a和周边区100b。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是触控显示装置,且例如可应用于TDDI产品。在显示区100a内具有设置于衬底80上的多个触控电极108,多个触控电极108例如沿平行于衬底80的方向D1和方向D2排列成阵列。方向D1和方向D2彼此相交,例如是彼此垂直,且可分别被称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反之亦然。多个触控信号线TX与多个触控电极108对应设置,且各触控信号线TX例如通过过孔(未示出)连接至对应的触控电极108。应理解,图中所示出的触控电极108和触控信号线TX的数量仅为例示说明,且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TX自显示区100a连续延伸至周边区100b且连接至设置在周边区100b中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110。周边区100b例如可包括交界区、扇出区和绑定区。扇出区例如是图1所示的信号线呈类似扇形的区域,交界区位于显示区100a和扇出区之间,绑定区是用于信号线和IC绑定的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线从显示区延伸到交界区,之后经过扇出区并到达绑定区,以与IC连接。集成电路110包括控制/驱动显示区100a中各种信号线的控制/驱动电路。在一些实施例中,每条触控信号线TX包括位于显示区100a中的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以及位于周边区100b中的触控信号引线TXb。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例如沿方向D1延伸,且触控信号引线TXb例如沿与方向D1相交的方向延伸。触控信号主体线TXa通过触控信号引线TXb与集成电路110电性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与触控信号引线TXb位于同一导电层中,且为一连续的导电条,即,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与触控信号引线TXb直接相连,而无需经过过孔,且两者之间可无明显的界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TX与集成电路110(例如,集成电路中的引脚)也直接相连,而无需经过过孔。
图2A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区中区域A的示意图。图3A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沿图2A的线I-I’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
参照图1与图2A,在显示区100a中还设置有多个栅线GL和多个数据信号线SL;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栅线GL沿方向D2延伸,且沿方向D1排列;多个数据信号线SL沿方向D1延伸,且沿方向D2排列,数据信号线SL例如为源极线。多个栅线GL和多个数据信号线SL彼此交叉以限定多个像素区PX。举例来说,在显示区100a中设置有多个沿方向D1和方向D2排列成阵列的像素区PX,且各像素区PX可包括一或多个子像素区,例如包括子像素区SP1、SP2、SP3。各个子像素区SP1-SP3由相邻的栅线GL与相邻的数据信号线SL交叉限定。像素区PX所包含的多个子像素区SP1、SP2、SP3可为用于显示不同颜色(例如,红色、绿色、蓝色)的像素区。应理解,图2A中示出的像素区PX的数量及各像素区PX所包含的子像素区的数量仅为例示说明,且本公开并不对像素区PX的数量以及各像素区PX所包含的子像素区的数量进行限制。
在一些示例中,在各子像素区中设置有开关元件102和像素电极105。开关元件102可为或包括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且包括第一极102a、第二极102b和第三极102c。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关元件102的第一极102a(例如,栅极G)连接至栅线GL,第二极102b(例如,源极S或漏极D)连接至数据信号线SL,第三极102c(例如,漏极D或源极S)连接至像素电极105。触控电极108且与像素电极105对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电极108复用为公共电极(Vcom),在显示阶段,触控电极TX作为公共电极与像素电极105之间形成电场以驱动显示装置中液晶分子的偏转,进而完成图像显示;在触控阶段,触控电极TX用于检测触控位置。应理解,图2A所示的像素电路仅为例示说明,且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
仍参照图1与图2A,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数据信号线SL包括位于显示区100a中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以及位于周边区100b中的数据信号引线SLb(图5A)。举例来说,多个数据信号主体线SLa彼此平行地沿方向D1延伸,且沿方向D2排列,多个数据信号引线SLb沿与方向D1相交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与数据信号主体线SLa彼此平行地沿方向D1延伸,且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与数据信号主体线SLa可位于同层或不同层。
举例来说,如图3A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与数据信号主体线SLa位于同一导电层,且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在方向D2上排列在数据信号主体线SLa侧边。举例来说,触控信号线TX经过子像素区域且位于相邻数据信号主体线SLa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栅线GL设置在衬底80上方。虽然图3A中示出栅线GL直接位于衬底80上且与衬底80接触,但此仅为例示说明,且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衬底80与栅线GL之间还可包括其他器件层或间隔层(未示出),使得栅线GL并不与衬底80直接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SLa与触控信号主体线TXa设置于与栅线GL所在的导电层不同的导电层中,例如,设置于栅线GL上方,且位于同一导电层中。在本文中,不同导电层是指形成于不同绝缘层表面上或嵌置于不同绝缘层中的导电层,不同导电层例如是通过不同的图案化工艺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导电层的顶表面或不同导电层的底表面相对于衬底80的主表面(例如,顶表面)位于不同水平高度处,但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同一导电层是指形成于同一绝缘层表面上或嵌置于同一绝缘层中的导电层,同一导电层中的一些或全部导电特征例如是通过对同一导电材料层进行同一图案化工艺而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导电层中的多个导电特征的顶表面或底表面相对于衬底80的主表面可大致位于相同水平高度处,但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导电层中的多个导电特征的顶表面或底表面也可位于不同水平高度处。应理解,同一导电层可包括多个导电特征,但并不限制该多个导电特征彼此是电性连接或电性隔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栅线GL位于导电层M1中,且数据信号主体线SLa和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位于导电层M2中。栅线GL所在的导电层M1又可被称为栅极层,且数据信号主体线SLa所在的导电层M2又可被称为源漏(S/D)层。绝缘层103设置在导电层M1与导电层M2之间,以将导电层M1与M2间隔开。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层M2位于导电层M1上方,即,位于导电层M1的远离衬底80的一侧,但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层M2也可设置于导电层M1下方,即,导电层M1的靠近衬底80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SLa与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在方向D2上彼此间隔开,且绝缘层106可设置在相邻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 和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之间,以使得两者电性隔离。在一些实施例中,像素电极105(图2A)也设置在导电层M2中,但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像素电极105也可与数据信号主体线SLa设置在不同层中。触控电极108与像素电极105相对设置,例如设置在像素电极105上方,即,像素电极105的远离衬底80的一侧,但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绝缘层106还设置在像素电极105与数据信号主体线SLa和/或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之间,以及导电层M2与触控电极108之间。
图2B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区中区域A的示意图。图3B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沿图2B的线I-I’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
参照图2B和图3B,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SLa和触控信号主体线TXa设置在不同的导电层中。在此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SLa和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在垂直于衬底80的方向D3上可彼此交叠,例如是部分交叠或完全交叠。在替代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SLa和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也可设置在不同层但彼此不交叠,且在平行于衬底80的方向D2上彼此相邻的设置。举例来说,栅线GL设置在导电层M1,数据线信号主体线SLa设置在导电层M2,而触控信号主体线TXa设置在与导电层M1和M2不同的导电层M3。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主体线TXa所在的导电层M3可设置于导电层M1和M2上方,即,导电层M1和M2的远离衬底80的一侧,且设置在导电层M2和触控电极108之间。在此实施例中,在绝缘层106上还设置有绝缘层107,绝缘层107覆盖触控信号主体线TXa的表面且设置于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和触控电极108之间。应理解,图3B所示的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及其所在的导电层M3的位置仅为例示说明,且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
图4是图1所示周边区100b中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其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位于周边区中的多个引脚。
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周边区100b的绑定区中设置有多个引脚。多个引脚例如可为或可包括IC输出引脚(output pin),且该IC输出引脚与多个数据信号线和触控信号线电性连接。举例来说,多个第一引脚10和多个第二引脚20沿方向D1和方向D2排列。多个第一引脚10例如是或包括触控 引脚10a,且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一或多个虚设触控引脚10b。多个第一引脚10可沿方向D2排列成一或多行。多个第二引脚20例如是或包括数据引脚,且可沿方向D2排列呈一或多行。举例来说,多个第二引脚20包括多个数据引脚20a、20b、20c,多个数据引脚20a-20c各自在方向D2上排列成一行,且在方向D1上,位于相邻行的数据引脚20a-20c未完全对齐,例如是部分交叠或完全错开。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相邻行的第一引脚10和第二引脚20(例如,数据引脚20a)也未完全对齐,例如可部分交叠或完全错开。如此设置可有效提供连接至第一/第二引脚的信号引线的走线空间,且节省整体布局空间。应理解,图4中所示出的第一引脚10和第二引脚20的行数及各行所包括的引脚数量以及引脚的排列方式仅为例示说明,且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
图5A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触控信号线和相应的数据信号线从显示区延伸到周边区的布线示意图,为简要起见,图5A仅示出一条触控信号线及与其相邻对应的三条数据信号线及对应的像素区,应理解,其他的触控信号线及数据信号线采用相似的布线方式。图5B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图5A所示的数据信号线和触控信号线在周边区中的局部布线示意图,其示意性的示出多个触控引脚和数据引脚与对应的信号引线的连接方式。为简要起见,图5B仅示出多个触控引脚和数据引脚中的一些,应理解,周边区中的其他触控/数据引脚采用相似的连接方式。此外,图5A和图5B分别示出信号线到达周边区中的引脚之前的布线方式,以及信号线到达引脚所在的位置处及其与引脚的连接方式,应理解,各信号线的信号引线从图5A所示的周边区100b的靠近显示区100a的位置处到图5B所示的周边区100b的引脚阵列处是连续延伸的。
参照图5A及图5B,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触控信号线TX分别连接至对应的第一引脚10(例如,触控引脚10a)。每条触控信号线TX包括位于显示区100a中的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和位于周边区100b中的触控信号引线TXb;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和触控信号引线TXb彼此连接,且触控信号引线TXb连接至触控引脚10a,使得触控信号主体线TXa通过触控信号引线TXb连接至触控引脚10a。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和触控信号引线TXb位于同一导电层,两者直接相连,而无需经过过孔。在本文中,两个 导电特征(例如,信号主体线和信号引线)直接相连是指两者无需经过过孔跨越到不同层,且可包括两者在同一层中连接延伸而没有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其他构件(例如,两者可为一连续的走线,且在两者之间可无明显界面),但也可包括两者在同一层中且还连接至其他构件(例如,信号主体线在连接至信号引线之前还可与静电放电电路连接)或者在两者之间还设置有其他构件。
举例来说,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和触控信号引线TXb均位于图3A所示的导电层M2(例如,S/D层)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脚10(例如,触控引脚10a)与触控信号线TX也位于同一导电层中,即,触控信号主体线TXa、触控信号引线TXb与触控引脚10a均位于同一导电层中。如此设置可使得触控信号主体线TXa、触控信号引线TXb与触控引脚10a直接相连,而无需经过过孔。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条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可连接至对应的一个触控引脚10a,即,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和触控引脚10a可具有一对一的连接关系;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条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可连接至对应的同一个触控引脚10a,即,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和触控引脚10a可具有多对一的连接关系。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有的触控信号线均与触控引脚直接相连,而没有经过过孔;即,没有触控信号线的触控信号主体线经过过孔连接到触控信号引线。在传统的使用过孔连接触控信号主体线和触控信号引线的技术方案中,在过孔的顶角位置处的导电材料容易出现尖角,可能导致导电材料的断裂,进而导致在显示时出现重载方格,影响显示效果。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布线方式,触控信号线与触控引脚直接相连,无需经过过孔,进而可避免上述由过孔导致的显示问题。另外,如此设置还可减小触控信号线的电阻,进而有效提高良率且降低显示装置的功耗。
继续参照图5A和图5B,多个数据信号线SL分别连接至对应的第二引脚20(例如,数据引脚)。每条数据信号线SL各自包括位于显示区中的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周边区中的数据信号引线;数据信号主体线与数据信号引线彼此连接,数据信号引线连接至对应的数据引脚,且数据信号主体线通过数据信号引线而连接至对应的数据引脚。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些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主体线与数据信号引线位于同一导电层中,例如均位于导电层M2中,这些数据信号主体线与数据信号引线直接相连且直接连接至例如 位于同一导电层的数据引脚,而无需经过过孔。另一些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位于不同导电层中,且两者经过过孔结构彼此连接,也就是说,这些数据信号线跨越不同的导电层。例如,此类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可位于导电层M2中,而数据信号引线位于导电层M1中,但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在本文中,将包括位于同一导电层(即,无需过孔结构)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的数据信号线称为“同层数据信号线”,并将包括位于不同导电层(即,需经过过孔结构连接)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的数据信号线称为“跨层数据信号线”。
举例来说,如图5A所示,多个数据信号线SL可包括数据信号线SL1、数据信号线SL2和数据信号线SL3;数据信号线SL1包括彼此连接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数据信号线SL2包括彼此连接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数据信号引线SLb2,数据信号线SL3包括彼此连接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3和数据信号引线SLb3;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线SL2是同层数据信号线,其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数据信号引线SLb2位于同一导电层中,两者直接相连而无需经过过孔;数据信号线SL1是跨层数据信号线,其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分别位于不同的导电层中,且通过过孔结构50彼此连接;数据信号线SL3也是跨层数据信号线,其数据信号主体线SLa3和数据信号引线SLb3分别位于不同的导电层中,且通过过孔结构50彼此连接。
图6A示意性的示出跨层数据信号线的截面图。图6A例如是沿图5A的线a-a’截取的包括过孔结构的跨层数据信号线的截面图。
参照图5A和图6A,在一些实施例中,跨层数据信号线包括位于不同导电层中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例如,SLa1、SLa3)和数据信号引线SLb(例如,SLb1、SLb3)以及连接数据信号主体线SLa和数据信号引线SLb的过孔结构50。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和SLa3各自具有连接垫PD1,数据信号引线SLb1和数据信号引线SLb3各自具有连接垫PD2;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的连接垫PD1和PD2分别连接至过孔结构50并通过过孔结构50而彼此连接;类似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3和数据信号引线SLb3的连接垫PD1和PD2分别连接至过孔结构50并通过过孔结构50而彼此连接。过孔结构50可包括合适的导电材料,例如可包括 氧化铟锡(ITO)。举例来说,数据信号主体线SLa和数据信号引线SLb分别位于导电层M2和导电层M1中。绝缘层103和绝缘层106分别设置在导电层M2和导电层M1上。过孔结构50可包括延伸穿过一或多个绝缘层的一或多个导电过孔以及连接至该一或多个导电过孔且凸出于绝缘层顶表面的导电盖层。举例来说,过孔结构50包括多个(例如,4个)导电过孔50a以及连接至多个导电过孔50a的导电盖层50b;导电过孔50a中的一些延伸穿过绝缘层106且连接至位于导电层M2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的连接垫PD1;导电过孔50a中的另一些延伸穿过绝缘层106和绝缘层103且连接至位于导电层M1的数据信号引线SLb的连接垫PD2。因此,数据信号主体线SLa(例如,其连接垫)通过延伸穿过绝缘层106的导电过孔50a连接至导电盖层50b,并通过导电盖层50b连接至延伸穿过绝缘层106和103的导电过孔50a,进而通过该导电过孔50a连接至数据信号引线SLb(例如,其连接垫)。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显示区中,触控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主体线可位于相同层且彼此平行地沿方向D1延伸,且沿方向D2排列;或者,触控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主体线可位于不同层且可彼此平行地沿方向D1延伸,且可在垂直于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交叠,或在垂直于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上不交叠但在平行于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相邻。在周边区中,触控信号引线和数据信号引线可采用下列布线方式:触控信号引线可与不同层的数据信号引线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而其他数据信号引线(例如,两两配对的)组成一或多个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上述成组信号引线中的每一成组信号引线包括至少两条信号引线,该至少两条信号引线位于不同导电层中且在垂直于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交叠,或者在与垂直于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上不交叠,但在平行于衬底的主表面的水平方向上彼此相邻。例如,这里“彼此相邻”是指在水平方向上,二者之间没有设置有其他的信号引线。在一些示例中,同一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不同信号引线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小于不同的成组信号线之间的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参照图5A与图5B,举例来说,多个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与多个数据信号主体线SLa(例如SLa1-SLa3)位于同一导电层(例如,图3A所示的导电层M2)中,且多个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与多个数据信号主体线SLa彼此大致平行的沿方向D1延伸,且沿方向D2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周边区 100b中,触控信号引线TXb与跨层数据信号线的其中一者(例如,数据信号线SL1)的数据信号引线(例如,数据信号引线SLb1)作为成组信号引线以彼此在垂直于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D3上交叠或部分交叠或在方向D3上不交叠但彼此在平行于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D2上相邻的方式布置;另外,同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与跨层数据信号线中的对应一跨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作为成组信号引线以彼此在方向D3上交叠或部分交叠或在方向D3上不交叠但彼此在方向D2上相邻的方式布置,例如,同层数据信号线SL2的数据信号引线SLb2与跨层数据信号线SL3的数据信号引线SLb3作为成组信号引线布置。在本文中,“成组信号引线”是指包括位于不同导电层中的至少两条信号引线,且该至少两条信号引线在垂直于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D3上交叠或部分交叠,或者在方向D3上不交叠但彼此在平行于衬底的主表面方向D2上彼此相邻或靠近。应注意,图5A和图5B示出成组信号引线彼此交叠,为图式清晰起见,图中较粗的信号线表示位于较上层的信号线,图中较细的信号线表示位于较下层的信号线,且粗细的差异并不表示该些信号线的在方向D2上的宽度差异,该些信号线在方向D2上的宽度可相同或不同;另外,在图5A和图5B中,在成组信号引线的交叠区域,位于下层的信号引线被上层的信号引线遮挡住而无法清晰的显示出来,且图5B中的放大图以虚线示出位于下层的信号线,以显示成组信号引线的交叠。
如图5A和图5B所示,一些成组信号引线(可称为第一成组信号引线)包括不同类型的信号引线,例如触控信号引线和数据信号引线,另一些成组信号引线(可称为第二成组信号引线)包括相同类型的信号引线,例如两条数据信号引线。在一些引脚阵列包括一行触控引脚和三行数据引脚的实施例中,每一第一成组信号引线对应一组第二成组信号引线,但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一行触控引脚对应一行数据引脚,且可仅包括第一成组信号引线,而不包括第二成组信号引线;或者,每行触控引脚可对应两行或多于三行的数据引脚,且每一第一成组信号引线可对应一组以上的第二成组信号引线。应理解,图5A及图5B中所示出的成组信号引线的数量即每一成组信号引线所包含的信号引线的数量仅为例示说明,且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一般来说,多个触控信号线的触控信号引线分别与对应的跨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布置为成组信号引线,且多个同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 信号引线分别与对应的跨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布置为成组信号引线。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多个触控信号线均位于同一层,因此触控信号线不会彼此配对的布线,即,没有包括两条触控信号引线的成组信号引线。
图6B至图6D是沿图5A或图5B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其以数据信号引线SLb1-SLb3和触控信号引线TXb为例,示意性的示出成组信号引线的不同布置情况的截面图。
参照图6B,在一些实施例中,成组信号引线(例如,包括触控信号引线TXb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的第一成组信号引线、包括数据信号引线SLb2和数据信号引线SLb3的第二成组信号引线)所包括的两条信号引线在垂直于衬底80的方向(或称为第三方向)D3上彼此交叠,例如是完全交叠,即,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位于导电层M2的信号引线在衬底80上的正交投影与该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位于导电层M1的信号引线在衬底80上的正交投影彼此重合,例如是完全重合,或者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一者在衬底80上的正交投影位于该成组信号引线中的另一者在衬底80上的正交投影的范围内。
参照图6C,在一些实施例中,成组信号引线(例如,包括触控信号引线TXb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的第一成组信号引线、包括数据信号引线SLb2和数据信号引线SLb3的第二成组信号引线)所包括的两条信号引线在垂直于衬底80的方向D3上部分交叠,即,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位于导电层M2的信号引线在衬底80上的正交投影与该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位于导电层M1的信号引线在衬底80上的正交投影彼此部分重合。
参照图6D,在一些实施例中,成组信号引线(例如,包括触控信号引线TXb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的第一成组信号引线、包括数据信号引线SLb2和数据信号引线SLb3的第二成组信号引线)所包括的两条信号引线在垂直于衬底80的主表面的方向D3上彼此不交叠,但该两条信号引线在平行于衬底80的主表面的方向D2上彼此相邻或靠近。即,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位于导电层M2的信号引线在衬底80上的正交投影与该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位于导电层M1的信号引线在衬底80上的正交投影彼此不重合,且上述两者的正交投影可彼此间隔开但非常靠近或者两者的正交投影可彼此接触(即,在方向D2上的间隔距离为零)。此处,成组信号引线中两条信号引线在方向D2上彼此相邻或靠近是指该两条信号引线各自在方向D2上距另一者的距离小于所 述两条信号引线各自在方向D2上距该成组信号引线以外的位于与所述另一者信号引线同一导电层的其他信号引线的距离。也就是说,位于导电层M2中的各信号引线与位于导电层M1中与其在方向D2上距离最近的一条信号引线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此处,各信号引线具有在方向D2上相对的第一侧壁(例如,图中左侧的侧壁)和第二侧壁(例如,图中右侧的侧壁),且两条信号引线在方向D2上的距离是指第一条信号引线的第一侧壁与第二条信号引线的第一侧壁在方向D2上的距离(或称为第一距离),或第一条信号引线的第二侧壁与第二条信号引线的第二侧壁在方向D2上的距离(或称为第二距离),或者第一条信号引线的第二侧壁与第二信号引线的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或称为间隔距离)。
举例来说,触控信号引线TXb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作为成组信号引线G1进行布线,数据信号引线SLb2和数据信号引线SLb3作为成组信号引线G2进行布线;触控信号引线TXb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在垂直于衬底80的方向D3上不交叠且在方向D2上彼此相邻或靠近,数据信号引线SLb2和数据信号引线SLb3在垂直于衬底80的方向D3上不交叠且在方向D2上彼此相邻或靠近。在一些实施例中,成组信号引线G1中数据信号引线SLb1是位于导电层M1的所有信号引线中在方向D2上距离位于导电层M2的触控信号引线TXb最近的信号引线,即,成组信号引线G1中触控信号引线TXb与数据信号引线SLb1的在方向D2上的距离(或间隔距离)小于触控信号引线TXb与位于导电层M1的除成组信号引线G1以外的其他数据信号引线(例如,数据信号引线SLb3)在方向D2上的距离(或间隔距离)。类似的,成组信号引线G2中数据信号引线SLb3是位于导电层M1的所有信号引线中在方向D2上距离位于导电层M2的数据信号引线SLb2最近的信号引线,即,成组信号引线G2中数据信号引线SLb2与数据信号引线SLb3的在方向D2上的距离(或间隔距离)小于数据信号引线SLb2与位于导电层M1的除成组信号引线G2以外的其他数据信号引线(例如,数据信号引线SLb1)在方向D2上的距离(或间隔距离)。应理解,上述在比较两组信号引线的距离时,是采用同类型的距离来进行比较,例如,均采用信号引线的第一距离进行比较,或者均采用信号引线的第二距离进行比较,或者均采用信号引线的间隔距离进行比较。
应理解,虽然在图6B至图6D中仅示出两组成组信号引线,且所示出的不同的成组信号引线(即,第一和第二成组信号引线)具有类似的交叠情况,但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取决于产品需求,显示装置可包括更多个成组信号引线,且不同的成组信号引线可采用不同的交叠情况,各个成组信号引线可根据需要各自调整其布线方式而布置成上述三种交叠情况中的任一种。例如,在衬底80上具有多个第一和/或第二成组信号引线,其中多个成组信号引线中的每一组都可能采用上述参照图6B至图6D所描述的任一种排列方式。
返回参考图5A和图5B,多个成组信号引线中的多条信号引线分别连接至对应的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引脚10和多个第二引脚20沿方向D1排列,多个第一引脚10包括沿与方向D1相交的方向D2排列成一或多行的多个触控引脚10a,多个第二引脚20包括沿方向D2排列成一或多行的多个数据引脚20a。应理解,图中所示出的第一引脚10和第二引脚20的行数及数量仅为例示说明,且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引脚10和多个第二引脚20可沿方向D1排列成一行,也可沿方向D1和方向D2排列成包括多行和多列的阵列。
参照图5B,举例来说,第一引脚10可包括沿方向D2排列成一行的多个触控引脚10a,第二引脚20可包括沿方向D1和方向D2排列的三行数据引脚20a、20b、20c。即,一行触控引脚对应三行数据引脚。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相邻行的引脚在方向D1上彼此不对齐,而是交错排列,例如是不交叠或部分交叠。举例来说,位于第一行的触控引脚10a与相邻的位于第二行的数据引脚20a在方向D1上交错排列,且数据引脚20a-20c中位于相邻行中的数据引脚在方向D1上交错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触控引脚与分别位于不同行的三个数据引脚对应设置,例如,每一个触控引脚与该三个数据引脚在方向D2上相邻设置。举例来说,如图5B所示,每一个触控引脚10a与对应的三个数据引脚20a、20b、20c分别设置在不同行且在方向D2上相邻。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引脚20a-20c可例如布置成阶梯状。举例来说,如图5B所示,数据引脚20c、20b、20a与触控引脚10a在方向D2上的距离依次增大,或者,例如如图4所示,数据引脚20c、20b、20a与触控引脚10a在方向D2上的距离依次减小。数据引脚和触控引脚各自具有在方向D2上相对的第一侧壁(例如,图 中的左侧壁)和第二侧壁(例如,图中的右侧壁),且此处,数据引脚与触控引脚在方向D2上的距离可由相应的数据引脚的第一侧壁与触控引脚的第一侧壁在方向D2上的水平距离界定,或者由相应的数据引脚的第二侧壁与触控引脚的第二侧壁在方向D2上的水平距离界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引脚的如此设置可有利于信号引线的布线,且节省布线空间。
参照图5A至图5B,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引脚和与其对应设置的数据引脚中与其在方向D2上相邻的(例如,距离最近)的至少一个数据引脚作为一成组引脚,分别与第一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信号引线连接,而与该触控引脚对应设置的其他数据引脚组成一或多组成组引脚,每组成组引脚包括至少两个彼此在方向D2上相邻的引脚,且该些引脚分别与第二成组信号引线的信号引线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引线与引脚一对一的连接,且成组信号引线的数量与成组引脚的数量大致相等。举例来说,如图5B所示,在一些每个触控引脚10a与三个数据引脚20a-20c对应设置,且数据引脚20c-20a与对应的触控引脚10a在方向D2的距离依次增大的实施例中,触控引脚10a和与其对应设置的三个数据引脚中与其在方向D2上距离最近的数据引脚20c作为成组引脚,且分别与第一成组信号引线中的触控信号引线TXb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连接,而与该触控引脚TXb对应设置的其他数据引脚例如两两配对的组成成组数据引脚,例如数据引脚20b和数据引脚20a作为成组引脚,分别与第二成组信号引线中的数据信号引线SLb2和数据信号引线SLb3连接。应理解,上述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两条信号引线在周边区中分别连接至两个引脚,且在到达所述两个引脚中的第一个之前例如是彼此平行的沿同一方向延伸且彼此交叠或相邻的布线;而在接近第一个引脚的位置处,两个信号引线可分开布线(即,在方向D3上不交叠,且在方向D2上彼此间隔开),其中一者继续沿上述同一方向(例如,方向D1)延伸至相应的第一个引脚,而两个信号引线中的另一者则先改变延伸方向以处于与所述一者不交叠的位置,之后继续延伸(例如,可沿方向D1继续延伸)以连接至第二个引脚。以触控信号引线TXb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为例,在到达触控引脚10a之前,触控信号引线TXb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彼此平行的沿同一方向D1彼此交叠或相邻的延伸,而在快靠近触控引脚10a时,触控信号引线TXb继续沿上述同一方向D1延伸直到与触控引脚10a连接,而数据信号引线SLb1 先改变延伸方向以处于与触控信号引线TXb不交叠的位置,并绕过触控引脚10所在的区域,之后继续延伸(例如可大致沿方向D1延伸)至与数据引脚20c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B所示,多个成组信号引线在到达第一行引脚(例如,触控引脚10a)之前各自分开布线,且在方向D2上位于同一行的相邻引脚之间,多个信号引线彼此平行的沿方向D1延伸,而没有彼此交叠。然而,上述布线方式仅为例示说明,且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同一触控引脚所对应的数据引脚中在方向D2上彼此紧邻的两个数据引脚连接至位于不同导电层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以触控引脚10a对应的三个数据引脚20a-20c为例,在方向D2上彼此紧邻的数据引脚20a和20b所连接的数据信号引线SLb3和SLb2分别位于导电层M1和M2,在方向D2上彼此紧邻的数据引脚20b和20c所连接的数据信号引线SLb2和SLb1分别位于导电层M2和M1。另一方面,与多个触控引脚对应的位于同一行的数据引脚所连接的数据信号引线位于相同导电层。举例来说,与多个触控引脚10a所对应的位于同一行的多个数据引脚20a均连接至位于同一导电层(例如,导电层M1)的数据信号引线SLb3,与多个触控引脚10a所对应的位于同一行的多个数据引脚20b均连接至位于同一导电层(例如,导电层M2)的数据信号引线SLb2,与多个触控引脚10a所对应的位于同一行的多个数据引脚20c均连接至位于同一导电层(例如,导电层M1)的数据信号引线SLb1。
在上述实施例中,一行触控引脚对应三行数据引脚,且每个触控引脚对应三个数据引脚,其中触控引脚和在第二方向上与其相邻的数据引脚分别连接至第一成组信号引线中的触控信号引线和数据信号引线,且另外两个数据引脚分别连接至第二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两个数据信号引线。应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包括一行触控引脚和一行数据引脚,或者也可包括多行触控引脚(例如,两行或以上)和多行(例如,两行或大于三行)数据引脚,且每个触控引脚和相邻的至少一个数据引脚分别连接至第一成组信号引线中的触控信号引线和至少一条数据信号引线,而对于其他的数据引脚,可每至少两个彼此相邻的数据引脚组成一组成组数据引脚,且分别与由第二成组信号引线中的至少两个数据信号引线连接。也就是说,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包括一或多组由触控信号引线与至少一条数据信号引线组成的成组信号引线, 且可还包括一或多组由至少两条数据信号引线组成的成组信号引线,各个信号引线连接到对应的引脚;其中每组成组信号引线中的至少两个信号引线连接(例如,一对一的连接)到成组引脚中的至少两个引脚,其中成组引脚中的至少两个引脚例如是设置在不同行,且在方向D2上彼此相邻。
返回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引脚阵列中还设置有一或多个虚设引脚。虚设引脚可为电性浮置(floating)的。举例来说,第一引脚10还包括一或多个虚设引脚10b。虚设引脚10b又可被称为虚设触控引脚。一或多个虚设引脚10b可在方向D2上排列在触控引脚10a侧边。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一行第一引脚10中,可包括在方向D2上排列在触控引脚10a侧边或插置于多个触控引脚10a之间的一或多个虚设引脚区DR,且每个虚设引脚区DR可包括一个虚设引脚10b或多个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的虚设引脚10b,即,每个单独的虚设引脚区DR中不包括插置于虚设引脚10b之间的触控引脚10a。换句话说,每个虚设引脚区DR中所包括的虚设引脚10b的数量为N,且N≥1。在第一引脚10包括多个虚设引脚区DR的实施例中,一些触控引脚10a设置在多个虚设引脚区DR之间。各虚设引脚区DR所包括的虚设引脚10b的数量可相同或不同,且本公开实施例并不限制虚设引脚区DR的数量以及各虚设引脚区DR所包含的虚设引脚10b的数量。
图5C示意的示出虚设引脚区中虚设引脚的数量为偶数时相应的引脚以及信号引线的排列方式。
参照图5C,在一些实施例中,某一虚设引脚区DR中所包括的虚设引脚10b的数量N为偶数。在此实施例中,触控引脚10a以及与其对应的数据引脚20a-20c及相应的信号引线的排列/连接方式与前述参照图5B所描述的类似,而虚设引脚以及与其对应的数据引脚及相应的信号引线的排列/连接方式则有所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虚设引脚10b与第二引脚20中的一或多个数据引脚(例如,数据引脚20a’-20c’)对应设置,例如每个虚设引脚10b和相应的数据引脚20a’-20c’位置关系可与触控引脚10a和相应的数据引脚20a-20c的位置关系类似。数据引脚20a’-20c’分别设置在不同行且在方向D2上与虚设引脚10b相邻。在N为偶数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虚设引脚区DR中的每个虚设引脚均不连接信号引线,且与该虚设引脚区中的一或多个虚设引脚对应的数据引脚组成一或多组成组引脚,且分别连接至一或多组成组信号 引线中的信号引线;其中每组成组引脚包括至少两个数据引脚,且每组成组信号引线包括至少两条数据信号引线。
举例来说,每个虚设引脚所对应的数据引脚两两配对,且每对数据引脚分别与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连接;在数据引脚的行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即,每个虚设引脚所对应的数据引脚的数量为偶数的情况下,每个虚设引脚所对应的数据引脚刚好可以两两配对的组成成组引脚,以与成组数据信号引线连接。在数据引脚的行数为奇数的情况下,相邻两个虚设引脚所对应的数据引脚两两配对的组成成组引脚(即,成对数据引脚),且每组成组引脚分别与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连接,在此情况下,存在一对数据引脚,其所包括的两个数据引脚分别对应至不同的虚设引脚,例如,第奇数个虚设引脚(例如,第m个虚设引脚,其中m为奇数)所对应的一些数据引脚两两配对,而与第奇数个虚设引脚所对应的一个未被配对的数据引脚与相邻的第偶数个虚设引脚(例如,第m+1个虚设引脚)所对应的一个数据引脚配对作为成组数据引脚,并分别与成组数据信号引线中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连接,如此,所述第偶数个虚设引脚所对应的其余数据引脚刚好可以两两配对。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奇数个虚设引脚是指从最靠近触控引脚10a的虚设引脚沿方向D2所数的(例如,在方向D2上按照图中所示从左至右的顺序所数的)第奇数个虚设引脚(例如,第m个虚设引脚),第偶数个虚设引脚是指从最靠近触控引脚10a的虚设引脚沿方向D2所数的(例如,在方向D2上按照图中所示从左至右的顺序所数的)第偶数个虚设引脚(例如,第m+1个虚设引脚)。
举例来说,如图5C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某一虚设引脚区DR包括4个虚设引脚10b1、10b2、10b3、10b4。虚设引脚10b1、虚设引脚10b2、虚设引脚10b3、虚设引脚10b4沿方向D2从左至右依次排列,且可分别被称为第一个虚设引脚10b1、第二个虚设引脚10b2、第三个虚设引脚10b3、第四个虚设引脚10b4。也就是说,虚设引脚10b1和10b3为第奇数个虚设引脚,而虚设引脚10b2和10b4为第偶数个虚设引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脚20包括与每个虚设引脚10b1、10b2、10b3、10b4对应的数据引脚20a’、20b’、20c’。数据引脚20a’、20b’、20c’分别位于不同行,且在方向D2上与对应的虚设引脚相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引脚20c’、20b’、20a’与对应 的虚设引脚在方向D2上的距离依次增大,且数据引脚20c’、数据引脚20b’、数据引脚20a’又可分别被称为第一子引脚20c’、第二子引脚20b’、第三子引脚20a’。数据引脚和虚设引脚各自包括在方向D2上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例如,图中所示的左侧壁)和第二侧壁(例如,图中所示的右侧壁),且在本文中,数据引脚和虚设引脚在方向D2上的距离由该数据引脚的第一侧壁与对应的虚设引脚的第一侧壁在方向D2上的距离界定,或者由该数据引脚的第二侧壁与对应的虚设引脚的第二侧壁在方向D2上的距离界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一个虚设引脚10b1和第二个虚设引脚10b2为例,与第一个虚设引脚10b1对应的数据引脚20c’和20b’作为成组引脚(此处可称为成对引脚),以分别与成组数据信号引线中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SLb4和SLb5连接;与第一个虚设引脚10b1对应的数据引脚20a’和与第二个虚设引脚10b2对应的数据引脚20c’作为成对数据引脚,以分别与成组数据信号引线中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SLb6和SLb4’连接;而与第二个虚设引脚10b2对应的数据引脚20b’和20a’作为一成对数据引脚,以分别与成组数据信号引线中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SLb5’和SLb6’连接。与虚设引脚10b3和10b4对应的数据引脚及数据信号引线的布置方式与上述关于虚设引脚10b1和10b2描述的类似,于此不再赘述。应理解,上述“成对引脚”是在方向D2上相邻且分别连接至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两条信号引线的两个引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虚设引脚区对应的数据引脚连接的信号引线的布线方式和触控引脚区的信号引线的布线方式有所不同。举例来说,成组的数据信号引线SLb4和SLb5、成组的数据信号引线SLb6和SLb4’、成组的数据信号引线SLb5’和SLb6’中的数据信号引线SLb4、SLb6、SLb5’位于同一导电层,例如位于导电层M2,而数据信号引线SLb5、SLb4’、SLb6’均位于另一导电层,例如与导电层M2不同的导电层M1。也就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与同一虚设引脚所对应的数据引脚中在方向D2上彼此紧邻的两个数据引脚连接至位于不同导电层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以虚设引脚10b1对应的三个数据引脚20a’-20c’为例,在方向D2上彼此紧邻的数据引脚20a’和20b’所连接的数据信号引线SLb6和SLb5分别位于导电层M2和M1,在方向D2上彼此紧邻的数据引脚20b’和20c’所连接的数据信号引线SLb5和SLb4分别位于导电层M1和M2。另一方面,与多个虚设引脚对应的位于同一行的数 据引脚中彼此紧邻的两个数据引脚所连接的数据信号引线位于不同导电层。举例来说,与虚设引脚10b1对应的数据引脚20a和与虚设引脚10b2对应的数据引脚20a位于同一行且彼此相邻,且分别连接至位于导电层M2的数据信号引线SLb6和位于导电层M1的数据信号引线SLb6’。
图5D示意性的示出当某一虚设引脚区的虚设引脚的数量N为奇数时,信号引线在周边区中的布线方式。图5E示意性的示出与图5D所示的虚设引脚区中从左到右的第N个虚设引脚及其对应的数据引脚所连接的信号线在显示区与靠近显示区的周边区中的布线方式。
参照图5D,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虚设引脚区DR中所包括的虚设引脚的数量N为奇数时,在方向D2上从左到右的第N个(即,最后一个第奇数个)虚设引脚与虚设触控信号线的虚设触控信号引线连接,且与该虚设引脚及其所对应的数据引脚连接的信号引线的布线方式类似于与触控引脚及其所对应的数据引脚连接的信号引线的布线方式。当N≥3时,与除上述第N个虚设引脚以外的多个(即,偶数个)虚设引脚及其对应的数据引脚连接的信号引线的布置方式与参照图5C所描述的类似,于此不再赘述。N为偶数时和N为奇数时的布局差异仅在于与从左到右的最后一个第奇数个虚设引脚及其对应的数据引脚连接的信号引线的布线方式与其他虚设引脚所对应的布线方式不同。
如图5D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虚设引脚区DR中包括奇数个(例如,5个)虚设引脚10b1、10b2、10b3、10b4、10b5。虚设引脚10b1、10b2、10b3、10b4、10b5在方向D2上从左到右依次排列且可分别被称为第一个虚设引脚10b1、第二个虚设引脚10b2、第三个虚设引脚10b3、第四个虚设引脚10b4、第五个虚设引脚10b5。第一至第四个虚设引脚10b1-10b4及该些虚设引脚所对应的数据引脚与对应的信号引线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参照图5C所描述的类似,于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5D及图5E,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衬底上还设置有虚设触控信号线TX’,虚设触控信号线TX’包括设置在显示区100a中的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和设置在周边区100b中的虚设触控信号引线TXb’。如图5D所示,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与相邻的数据信号主体线的位置关系和前述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与相邻的数据信号主体线的位置关系类似。举例来说,数据 信号线SL1’、SL2’、SL3’设置在邻近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的位置处,且各自包括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SLa1’和SLb1’、SLa2’和SLb2’、SLa3’和SLb3’,数据信号线SL1’、SL2’、SL3’的结构特征与前述数据信号线SL1、SL2、SL3的类似,于此不再赘述;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与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SLa2’、SLa3’彼此平行的沿方向D1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虚设触控信号引线TXb’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数据信号引线SLb2’和数据信号引线SLb3’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另外,与触控信号线TX不同,虚设触控信号线TX’的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和虚设触控信号引线TXb’虽然位于同一导电层,但彼此断开而未连接在一起。举例来说,如图5E所示,虚设信号主体线TXa’在显示区100a的靠近周边区100b的位置处和虚设触控信号引线TXb’断开(即,物理且电性隔离开)。在一些实施例中,虚设触控信号引线TXb’是电性浮置(floating)的。
参照图5D,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个虚设引脚10b5与虚设触控信号线TX’的虚设触控信号引线TXb’连接,由于虚设触控信号引线TXb’与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隔离开,因此,第五个虚设引脚10b5并未与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连接。第五个虚设引脚10b5与相邻的数据引脚20a’、20b’、20c’对应设置,数据引脚20a’、20b’、20c’沿方向D1排列在不同行且在方向D2上彼此相邻。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引脚20a’、20b’、20c’在方向D2上距虚设引脚10b5的距离依次减小;虚设触控引脚10b5和与其在方向D2距离最近的数据引脚20c’作为一成对引脚,分别连接至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的虚设触控信号引线TXb’和数据信号引线SLb1’;与虚设触控引脚10b5对应的数据引脚20b’和20a’作为一成对引脚分别连接至作为成组信号引线布线的数据信号引线SLb2’和SLb3’。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虚设引脚区中所包括的虚设引脚的数量N为奇数时,虚设触控信号线的设置以及最后一个第奇数个虚设引脚(例如,在方向D2从左到右数的第N个虚设引脚,例如图5C中的第五个虚设引脚10b5)及其对应的数据引脚(例如,数据引脚20a’-20c’)与相应信号引线的如此设置可使得与最后一个第奇数个虚设引脚相邻的触控引脚10a及其对应的数据引脚与相应信号引线的连接方式与其他触控引脚的相同,且可确保后续的触控信号线与触控引脚直接相连,而不会影响到连接 后续触控引脚及其对应的数据引脚的信号引线的布线方式,如此可简化布局,节省布线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引脚中设置有虚设引脚,且一些虚设引脚不连接信号引线,因此,所有触控信号线的数量与所有数据信号线的数量的比值小于第一引脚的行数与第二引脚的行数的比值。例如,在图4和图5A-图5D的实施例中,第一引脚10的行数为1,第二引脚20的行数为3,且触控信号线的数量与数据信号线的数量的比值小于1:3。
在上述参照图5A至图5D所描述的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与触控信号主体线在显示区中例如是位于同一层中,且多个数量信号线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采用在两层导电层中布线的设计,但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与触控信号主体线位于不同导电层中,例如,在图3B所示的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SLa位于导电层M2中,而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位于导电层M3中。在这些实施例中,多个数据信号线可包括同层数据信号线和跨层数据信号线,同层数据信号线例如包括均位于导电层M2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而跨层数据信号线可包括位于导电层M2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和位于导电层M1的数据信号引线以及将该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连接到彼此的过孔结构,此类跨层数据信号线可称为第一跨层数据信号线;或者跨层数据信号线也可包括位于导电层M2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和位于导电层M3的数据信号引线以及将该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连接到彼此的过孔结构,此类跨层数据信号线可称为第二跨层数据信号线。也就是说,在这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线采用在三层导电层中布线的设计。
在此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可与同层数据信号线中的一数据信号线在显示区和周边区中均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即,位于导电层M3的触控信号线的触控信号主体线和触控信号引线可分别与位于导电层M2的同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或者,触控信号线也可与跨层数据信号线中的一数据信号线(例如,第一跨层数据信号线)在周边区中作为同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例如,在周边区中,触控信号线的位于导电层M3的触控信号引线可与第一跨层数据信号线的位 于导电层M1的数据信号引线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而其他的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可各自组成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每一成组信号引线可包括至少两条数据信号引线,例如,同层数据信号线的一条数据信号引线可与第一跨层数据信号线的一条数据信号引线组成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或者同层数据信号线的一条数据信号引线可与第二跨层数据信号线的一条数据信号引线组成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或者第一跨层信号线的一条数据信号引线可与第二跨层信号线的一条数据信号引线组成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或者同层数据信号线的一条数据信号引线可与第一跨层数据信号线的一条数据信号引线以及第二跨层数据信号线的一条数据信号引线三者组成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即,该成组信号引线包括分别位于三层不同导电层的三条数据信号引线。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的如此布线设计可进一步节省空间,且可实现更窄的周边区,进而可实现显示装置的更窄的下边框。
图5F示意性的示出由三条信号引线所组成的成组信号引线的布线方式。参照图5F,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周边区中,三条信号引线L1、L2、L3分别位于不同的导电层,且组成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三条信号引线L1-L3中任意两者的交叠情况可与参照图6A-图6D所描述的类似,例如,三者可在垂直于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D3上彼此交叠(例如,完全交叠或部分交叠),或者不交叠但在平行于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D2上彼此相邻或靠近。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引线L1-L3中的一者为触控信号引线,而另外两者为数据信号引线,例如,信号引线L1是触控信号引线,而信号引线L2和L3是数据信号引线,其中触控信号引线可位于导电层M3,信号引线L2和L3中的一者可为同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且例如可位于导电层M2,且信号引线L2和L3中的另一者可为跨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且例如可位于导电层M1,举例来说,信号引线L2可为同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且信号引线L3可为第一跨层数据信号线中的数据信号引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信号引线L1-L3三者均为数据信号引线,且其中一者为同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另外两者为跨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例如,信号引线L2是位于导电层M2的同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信号引线L3是第一跨层信号引线的位于导电层M1的数据信号引线,而信号引线L1是 第二跨层信号引线的位于导电层M3的数据信号引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成组信号引线的信号引线L1、L2、L3分别连接至对应的引脚P1、P2、P3。应理解,当信号引线为触控信号引线时,其连接的引脚相应的为触控引脚,当信号引线为数据信号引线时,其连接的引脚相应的为数据引脚。
图7A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图5E中区域BA的放大示意图。图7B示出图7A所示区域的等效电路图。
参照图5E,在一些实施例中,周边区100b包括交界区R1,且交界区(boundary region)R1设置于周边区100b的靠近显示区100a的一侧,且位于显示区100a与周边区100b的扇出区之间,区域BA为交界区R1的一部分。交界区沿方向D2连续的延伸,且夹置于显示区100a与周边区100b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实现数据信号线的跨层布线的过孔结构50也设置在交界区R1中。
参照图7A,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区域BA中可设置有一或多个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单元90。ESD单元90可设置在过孔结构50的靠近显示区100a的一侧,但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SLa3’在延伸到达图5E所示的过孔结构50之前各自与一对应的ESD单元90或90’连接。参照图7B,在一些实施例中,ESD单元90和90’各自包括由两个晶体管T1和T2、T3和T4组成的静电放电电路,且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SLa3’分别连接至对应的静电放电电路。例如,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SLa3’分别以并联的方式连接到对应的ESD单元90或90’。晶体管T1-T4各自包括第一极(例如,栅极G)、第二极(例如,源极S或漏极D)以及第三极(例如,漏极D或源极S)。在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T1-T4各自的第一极与第二极和第三极中的一者(例如,源极S或漏极D)连接,且第二极和第三极中的一者(例如,漏极D)连接低电平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触控信号线的触控信号主体线(例如,图5A中所示的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也在交界区中与对应的ESD单元连接,ESD单元所包含的静电放电电路以及触控信号主体线与相应ESD单元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关于数据信号主体线和ESD单元90描述的类似,于此不再赘述。应理解,图7B中所示的静电放电电路仅为例示说明,且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本公开实施例 可使用任意合适的静电放电电路。
参照图7A和图7B,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交界区中还设置有汇流条(busline)BL,汇流条BL例如是沿方向D2延伸,且可在方向D1上设置在ESD结构90与显示区100a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汇流条BL例如是公共电极汇流条,并用于向公共电极施加信号。举例来说,汇流条BL包括沿方向D2延伸的导电条,且该导电条通过多个过孔VH连接到位于另一导电层(例如,导电层M1)的导电特征(例如,导电条或导电块)。在一些实施例中,虚设触控信号线TX’的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通过过孔结构VS连接到汇流条BL,且可通过汇流条BL向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施加电信号,例如接地信号。过孔结构VS例如可包括一或多个过孔VH以及位于过孔VH上且连接到过孔VH的导电层CL,导电层CL与汇流条BL连接,从而使得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通过过孔VH和导电层CL连接到汇流条BL。在一些实施例中,汇流条BL的导电条和导电层CL位于同一层,且例如可为一体成型的,即,两者之间可没有明显的界面,但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汇流条BL的导电条和导电层CL包括合适的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
图7C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位于显示区和扇出区之间的交界区的示意图,其示出对应于图5A和图5E中交界区R1的另一些变型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示出本公开一个示例中各个信号线与ESD单元以及过孔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
参照图7C,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信号线(例如,信号主体线)均连接至对应的ESD单元,每个ESD单元包括两个晶体管,多个ESD单元例如周边区中设置在显示区与扇出区之间的交界区。举例来说,多个ESD单元可设置在显示区与跨层信号线的过孔结构之间,且例如是设置在汇流条与所述过孔结构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ESD单元中的晶体管的至少一极连接至ESD释放信号线,ESD释放信号线可沿方向D2延伸,且相邻信号线所连接的ESD单元具有在方向D1上设置在ESD释放信号线相对侧的晶体管。此外,相邻信号线所连接的ESD单元中的晶体管以及该相邻信号线中跨层信号线的过孔结构可在方向D1上交叠(例如,完全交叠或部分交叠),即所述晶体管和过孔结构在方向D1上在ESD释放信号线上的正投影可彼此重合 (例如,完全重合或部分重合)。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ESD单元和过孔结构的如此设置可减小该些结构在方向D2上的宽度,节省空间,进而可减少周边区的宽度。
如图7C所示,举例来说,数据信号线SL2和SL3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SLa3在方向D2上彼此相邻,且其数据信号引线SLb2和SLb3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方向D1上,在延伸到达跨层数据信号线SL3的过孔结构50之前,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SLa3分别连接至对应的ESD单元90和90’,ESD单元90包括晶体管T1和T2,ESD单元90’包括晶体管T3和T4,晶体管T1-T4各自包括栅极G、源极S和漏极D以及位于源极S和漏极D之间的沟道层c。在周边区100b还设置有与多个ESD单元对应的ESD释放信号线RL,ESD释放信号线RL例如沿方向D2延伸,且可在方向D1上设置于汇流条BL与跨层信号线的过孔结构50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ESD释放信号线RL可复用为多个晶体管T2和T3的栅极;信号线SLa2的一些部分用作晶体管T1和T2的源极S,信号线SLa3的一些部分用作晶体管T3和T4的源极S;在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T1-T4可共用一漏极层,且该漏极层的一些部分分别用作晶体管T1-T4的漏极D,所述漏极层通过过孔结构6连接至ESD释放信号线RL。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具有连接垫PD3,且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的一部分作为晶体管T1的源极S通过连接垫PD3以及过孔结构5连接到晶体管T1的栅极G,晶体管T1的漏极D通过过孔结构6连接到ESD释放信号线;也就是说,在晶体管T1中,栅极G和源极S相连,且漏极D连接至ESD释放信号线。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的另一部分用作晶体管T2的源极S,ESD释放信号线RL的一部分复用为晶体管T2的栅极G且通过过孔结构6与晶体管T2的漏极D连接;也就是说,在晶体管T2中,栅极G和漏极D相连且连接至ESD释放信号线RL。在一些实施例中,举例来说,当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的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分别通过晶体管T1和晶体管T2释放数据信号主体线上积累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可使得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的电平不会太高或太低。
继续参照图7C,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SLa3的一部分用作晶体管T3的源极S,ESD释放信号线RL的一部分复用为晶体管T3的栅极 G且通过过孔结构6与晶体管T3的漏极D连接;也就是说,在晶体管T3中,栅极G和漏极D相连且连接至ESD释放信号线RL。数据信号主体线SLa3的另一部分用作晶体管T4的源极S且通过连接垫PD1和PD2以及过孔结构50连接到晶体管T4的栅极G,晶体管T4的漏极D通过过孔结构6连接到ESD释放信号线;也就是说,在晶体管T4中,栅极G和源极S相连,且漏极D连接至ESD释放信号线。晶体管T4的作用与晶体管T1的作用大致相同,且晶体管T3的作用与晶体管T2的作用大致相同,于此不再赘述。如图7C所示,数据信号引线SLb3的连接垫PD2通过导电线与晶体管T4的栅极G相连,也就是说,数据信号线SL3的连接垫PD1和PD2以及过孔结构50不仅用于将数据信号主体线SLa3连接到数据信号引线SLb3,还用于将数据信号主体线SLa3连接到晶体管T4的栅极G。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SLa3所连接的晶体管T1-T4在方向D1上位于显示区与过孔结构50之间,且例如在周边区中位于汇流条BL与过孔结构50之间。晶体管T1和晶体管T4在方向D1上可设置在ESD释放信号线RL的相对两侧,晶体管T2和晶体管T3沿方向D2排列在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SLa3之间,且晶体管T2和T3在方向D3上与ESD释放信号线RL交叠。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晶体管T1-T4以及过孔结构50在方向D2上均设置在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SLa3之间。过孔结构50设置在ESD单元90和90’中多个晶体管T1-T4的远离显示区的一侧,且例如设置在该多个晶体管T1-T4与扇出区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方向D2上彼此相邻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SLa3所对应的晶体管T1-T4以及过孔结构50在方向D1彼此交叠(例如,完全交叠或部分交叠),换句话说,所述晶体管T1-T4和过孔结构50在方向D1上在ESD信号线RL上的正投影彼此重合(例如,完全重合或部分重合)。如图7C所示,数据信号线SL2和SL3在经过ESD单元90和90’以及过孔结构50之后,在过孔结构50的靠近扇出区的一侧交汇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SLa3’与对应的ESD单元90和90’中的晶体管T1-T4以及过孔结构50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位置关系与前述关于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SLa3描述的大致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线SL1和触控信号线TX的数据信号引线 SLb1和触控信号引线TXb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且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和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在方向D2上彼此相邻设置;与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SLa3类似,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和触控信号线TXa分别连接至对应的ESD单元90(包括晶体管T1和T2)和ESD单元90’(包括晶体管T3和T4),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与ESD单元90的连接关系与前述关于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描述的类似,于此不再赘述。触控信号线TXa与ESD单元90’的连接关系与数据信号主体线SLa3和ESD单元90’的连接关系类似,差异在于,触控信号线TX(触控信号主体线TXa)的一些部分分别用作晶体管T3和T4的源极,此外,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具有连接垫PD5,晶体管T4的栅极G通过导电线与连接垫PD6连接,触控信号主体线TXa通过连接垫PD5、过孔结构5以及连接垫PD6与晶体管T4的栅极G连接。在此实施例中,连接垫PD5和连接垫PD6仅用于将触控信号主体线TXa连接到晶体管T4的栅极G,而并未用作实现触控信号主体线TXa与触控信号引线TXb之间跨层的过孔结构,即,并未用于将触控信号主体线TXa连接到触控信号引线TXb,这是由于触控信号引线TXb与触控信号主体线TXa直接相连,而无需通过过孔结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与第二成组信号引线对应的相邻数据信号主体线中(例如,相邻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SLa3、相邻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2’和SLa3’),跨层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主体线(例如,数据信号主体线SLa3和SLa3’)的过孔结构50同时用作连接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的连接结构,以及连接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晶体管T4的栅极G的连接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此类数据信号线SL3和SL3’的过孔结构50设置在靠近晶体管T4的位置处,且设置在晶体管T4的靠近扇出区的一侧,且例如在方向D2上大致对齐而排列成一行;而在与第一成组信号引线对应的相邻数据信号主体线(例如SLa1)与触控信号主体线(例如,TXa)中,触控信号主体线TXa所连接的过孔结构5设置在靠近晶体管T4的位置处,且例如是设置在晶体管T4的靠近扇出区的一侧,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的用于跨层设置的过孔结构50则设置在过孔结构5的远离显示区且靠近扇出区的位置处。
在此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TX对应的过孔结构5在方向D1上设置在触控信号线TX所连接的对应ESD单元(例如,其晶体管T4)与相邻的跨 层信号线SL1对应的过孔结构50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信号线TX对应的过孔结构5与其他非相邻的跨层数据信号线SL3、SL3’的过孔结构50在方向D2上交叠,且例如是大致对齐,而跨层数据信号线SL1的过孔结构50则在方向上D2与跨层数据信号线SL3和SL3’的过孔结构50交错开而不交叠;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线SL1的过孔结构50与相邻的触控信号线TX所对应的过孔结构5以及ESD单元中的晶体管T1-T4在方向D2上设置在数据信号线SL1和触控信号线TX之间,且在方向D1上彼此交叠(例如,部分交叠或完全交叠),即,数据信号线SL1的过孔结构50与相邻的触控信号线TX所对应的过孔结构5以及ESD单元中的晶体管T1-T4在方向D1上在ESD释放信号线RL上的正投影重合(例如,部分重合或完全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跨层数据信号线SL1’和虚设触控信号线TX’中,两者的信号引线在扇出区中作为成组信号引线进行布线,而在交界区中,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和虚设数据信号引线TXb’断开,且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并未连接至ESD单元;在一些实施例中,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具有连接垫PD4,且其通过连接垫PD4和过孔结构VS连接到汇流条BL。与其他跨层数据信号线类似,与虚设触控信号线TX’相邻的跨层数据信号线SL1’的数据信号主体线SLa1’连接至对应的例如包括晶体管T3和T4的ESD单元90’,且通过过孔结构50连接到数据信号引线SLb1’。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线SL1’的过孔结构50与对应的ESD单元90’的晶体管T3-T4在方向D1上交叠,且例如与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所对应的过孔结构VS在方向D1上交叠,即,数据信号线SL1’的过孔结构50与对应的ESD单元90’的晶体管T3-T4和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TXa’所对应的过孔结构VS在方向D1上在ESD释放信号线RL上的正投影可彼此重合。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将相邻信号线所连接的ESD单元中的一些晶体管T1-T4在方向D1上设置在ESD释放信号线RL两侧,且与过孔结构50在方向D1上交叠,可节省空间且减少该些构件在方向D2上的占用面积,进而可减少显示装置的周边区的宽度。
图8示意性的示出触控显示装置的测试结构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周边区的远离显示区的一侧设置有IC绑定区,且在IC绑定区中还设置有 与图4所示的引脚阵列(例如包括IC输出引脚)相对的另一引脚阵列(例如包括IC输入引脚)。输入引脚(未示出)例如是布置在输出引脚的远离显示区的一侧,且图8所示的结构例如在方向D1上位于IC输出引脚与IC输入引脚之间。
参照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信号引线和触控信号引线各自在连接图4所示的引脚(例如,IC输出引脚)之后继续延伸并连接至相应的开关单元,并通过该开关单元耦合至相应的测试接垫(test pad)。该些测试接垫和开关单元通过数据信号引线和触控信号引线耦合到显示区中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和触控信号主体线,从而可在电学测试时通过该些测试接垫和开关单元实现显示测试。
举例来说,在周边区中设置有多个开关单元SW1、SW2、SW3、SW4;多个控制信号线SWG1、SWG2、SWG3、SWG4;多个测试信号线SD1、SD2、SD3、SD4;以及多个接垫SWP、TP1、TP2、TP3、TP4。每个开关单元SW1、SW2、SW3、SW4可包括栅极G、源极S、漏极D以及位于源极S与漏极D之间的沟道区。在一些实施例中,与同类型的信号引线连接的多个开关单元沿方向D2排列成一行,且与不同类型的信号引线连接的多个开关单元沿方向D1排列,且例如可在方向D1上未对齐,而是彼此侧向交错开。例如,多个开关单元SW1分别连接至多个数据信号引线SLb1,且在方向D2上排列成一行;多个开关单元SW2分别连接至多个数据信号引线SLb2,且在方向D2上排列成一行;多个开关单元SW3分别连接至多个数据信号引线SLb3,且在方向D2上排列成一行;多个开关单元SW4分别连接至多个触控信号引线TXb,且在方向D2上排列成一行。
控制信号线SWG1-SWG4和测试信号线SD1-SD4例如彼此平行的沿方向D2延伸,且沿方向D1排列。多个控制信号线SWG1-SWG4通过导电线连接至接垫SWP,例如连接至同一接垫SWP。接垫SWP又可被称为控制接垫,用于通过控制信号线向各个开关单元施加控制电压,以控制各个开关单元是否导通。测试信号线SD1-SD4分别通过导电线连接至接垫TP1-TP4。接垫TP1-TP4又可被称为测试接垫,用于施加测试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垫TP1-TP3是耦合至数据信号引线SLb1-SLb3的用于测试像素显示的测试接垫,例如是用于测试蓝色像素、绿色像素、红色像素的显示;接垫TP4是耦 合至触控信号引线TXb的用于在显示测试时施加Vcom信号的测试接垫。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信号线SWG1-SWG4分别连接至位于同一行的多个开关单元SW1-SW4的栅极G;数据信号线的数据信号引线SLb1、SLb2、SLb3和触控信号线的触控信号引线TXb分别连接至开关单元SW1、SW2、SW3、SW4的源极S;测试信号线SD1-SD4分别连接至开关单元SW1、SW2、SW3、SW4的漏极D,在一些实施例中,测试信号线SD1-SD4与开关单元的源漏极位于不同导电层,且测试信号线SD1、SD2、SD3、SD4可分别通过过孔结构V1、V2、V3、V4以及导电线SLc1、SLc2、SLc3、SLc4连接到相应开关单元SW1、SW2、SW3、SW4的漏极D。
在进行显示测试时,通过控制接垫SWP经由控制信号线SWG1-SWG4向各个开关单元SW1-SW4施加控制电压,分别通过测试接垫TP1-TP4经由信号线SD1-SD4施加像素数据信号和Vcom信号,进而经由连接至开关单元SW1-SW4的数据信号线SL1-SL3和触控信号线TX对显示区的像素显示进行测试。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信号线与触控引脚直接相连,而无需经过过孔,如此,可避免由于过孔造成的导电材料断裂,进而可避免由该导电材料断裂所导致的显示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不经过过孔连接,可减小触控信号线的电阻,进而有效提高良率,并可降低产品的功耗。此外,触控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以成组信号线的方式进行布线,如可节省布线空间。应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布线方式不仅可应用至TDDI产品,也可应用至其他类型的显示装置。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0)
-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周边区,所述周边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在所述周边区中具有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包括触控引脚,所述第二引脚包括第一数据引脚;触控信号线和衬底,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衬底上方,所述触控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触控信号主体线和位于所述周边区中且将所述触控信号主体线连接至所述触控引脚的触控信号引线,所述触控信号主体线和所述触控信号引线位于相同的第一导电层且彼此直接相连;第一数据信号线,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第一数据信号引线,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通过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连接至所述第一数据引脚,且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位于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不同的第二导电层。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周边区中包括至少一组由所述触控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组成的第一成组信号引线,所述第一成组信号引线包括所述触控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交叠的进行布线,或者所述触控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不交叠但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进行布线。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引脚还包括第二数据引脚和第三数据引脚,且所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数据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第二数据信号引线,其中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通过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引线连接至所述第二数据引脚;以及第三数据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三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第三数据信号引线,其中所述第三数据信号主体线通过所述第三数据信号引线连接至所述第三数据引脚。
-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周边区中,还包括至少一组由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三数据信号引线组成的第二成组信号引线,所述第二成组信号引线包括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三数 据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彼此交叠的进行布线,或者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引线和所述第三数据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不交叠但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进行布线。
-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静电放电单元、第二静电放电单元和静电释放信号线,位于所述周边区的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交界区中,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一静电放电单元,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二静电放电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静电放电单元和所述第二静电放电单元各自包括晶体管,且所述第一静电放电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和所述第二静电放电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在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的相对侧。
-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三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所述第三数据信号引线通过过孔结构彼此连接,所述过孔结构也设置在所述交界区中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静电放电单元和所述第二静电放电单元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静电放电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所述第二静电放电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以及所述过孔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所述第三数据信号主体线之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交叠。
-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触控引脚、所述第一数据引脚、所述第二数据引脚和所述第三数据引脚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相邻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引脚、所述第二数据引脚和所述第三数据引脚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距所述触控引脚的距离依次增大。
-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位于同一导电层或不同导电层,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线和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线中的至少一者的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数据信号引线位于不同层且通过过孔结构彼此连接。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与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位于不同导电层,且通过第一过孔结构彼此连接。
-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第一过孔结构延伸穿过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以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连接至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
-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位于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不同的第三导电层中,所述第一过孔结构延伸穿过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以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连接至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且与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直接相连。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引脚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排列成一行的所述触控引脚以及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各自包括虚设引脚,所述虚设引脚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在所述触控引脚侧边,且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各自所包括的所述虚设引脚的数量为N,且N≥1。
-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中的一个包括N个虚设引脚,且N为偶数,其中所述N个虚设引脚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连续排列,且所有所述N个虚设引脚均不连接信号引线。
-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虚设触控信号线,所述虚设触控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和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虚设触控信号引线,且所述虚设触控信号主体线和所述虚设触控信号引线彼此隔离开,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包括第一虚设引脚区,且所述第一虚设引脚区所包括的所述虚设引脚中的一个连接所述虚设触控信号引线。
-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第四数据信号线,且所述第二引脚还包括第四数据引脚,所述第四数据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四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第四数据信号引线,其中所述第四数据信号主体线通过所述第四数据信号引线连接至所述第四数据引脚,其中,在所述周边区中,还包括至少一组由所述第四数据信号引线和所 述虚设触控信号引线组成的成组信号引线,所述成组信号引线包括所述第四数据信号引线和所述虚设触控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交叠的进行布线,或者所述第四数据信号引线和所述虚设触控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不交叠但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进行布线。
-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三静电放电单元和静电释放信号线,位于所述周边区的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交界区中,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数据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三静电放电单元,其中所述第三静电放电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晶体管,且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中的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在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的一侧,且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中的另一个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与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交叠。
-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四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所述第四数据信号引线通过过孔结构彼此连接,所述过孔结构也设置在所述交界区中且设置在所述第三静电放电单元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三静电放电单元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与所述过孔结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交叠。
-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虚设引脚区所包括的所述虚设引脚的数量N为奇数,且所述虚设引脚中的所述一个为从最靠近所述触控引脚的虚设引脚沿所述第二方向数的第N个虚设引脚。
-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公共电极汇流条,其中所述虚设触控主体线连接至所述公共电极汇流条。
-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引脚还包括第一子引脚、第二子引脚和第三子引脚,所述虚设引脚各自与所述第一子引脚、第二子引脚和第三子引脚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设置,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子引脚、所述第二子引脚和所述第三子引脚距所述虚设引脚中的对应一个的距离依次增大。
-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虚设引脚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虚设引脚和第二虚设引脚,与所述第一虚设引脚对应的所述第一子引脚和所述第二子引脚分别连接至第三成组信号引线中 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与所述第一虚设引脚对应的所述第三子引脚和与所述第二虚设引脚对应的所述第一子引脚分别连接至第四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其中所述第三成组信号引线和所述第四成组信号引线各自所包括的所述两条数据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交叠,或者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不交叠而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方向上彼此相邻。
-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与所述第二虚设引脚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引脚和所述第三子引脚分别与第五成组信号引线中的两条数据信号引线连接,所述第五成组信号引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彼此交叠,或者在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不交叠而在所述平行于所述衬底的所述主表面的所述方向上彼此相邻。
-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虚设引脚为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中的一个所包括的所述虚设引脚中从最靠近所述触控引脚的虚设引脚沿所述第二方向数的第m个虚设引脚且不为第N个虚设引脚,所述第二虚设引脚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m个虚设引脚相邻的第m+1个虚设引脚,其中m是奇数。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中且与所述数据信号线连接的晶体管,所述晶体管包括栅极和源漏极,其中所述源漏极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且所述栅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或者所述源漏极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且所述栅极位于不同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三导电层。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第四静电放电单元、第五静电放电单元和静电释放信号线,位于所述周边区的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交界区中,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四静电放电单元,所述触控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五静电放电单元,其中所述第四静电放电单元和所述第五静电放电单元各自包括晶体管,且所述第四静电放电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和所述第五静电放电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在所述静电释放信号线的相对侧。
-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的 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和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通过过孔结构彼此连接,所述过孔结构也设置在所述交界区中且设置在所述第四静电放电单元和所述第五静电放电单元的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四静电放电单元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所述第五静电放电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晶体管以及所述过孔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线和所述触控信号线之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交叠。
-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区和周边区,所述周边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在所述周边区中具有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引脚和多个第二引脚,所述多个第一引脚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排列成一或多行的多个触控引脚,所述多个第二引脚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成一或多行的多个数据引脚;多个触控信号线,位于衬底上方,且自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周边区,以与所述多个触控引脚直接相连,所述多个触控信号线各自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触控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的触控信号引线,其中所述多个触控信号线的所述触控信号主体线和所述触控信号引线与所述多个触控引脚位于相同的第一导电层,且所述多个触控信号线直接连接至所述多个触控引脚;多个数据信号线,位于所述衬底上方,且与所述多个数据引脚连接;其中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中的多个第一数据信号线各自包括彼此连接的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且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连接至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中的第一数据引脚的第一数据信号引线,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主体线与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引线位于不同导电层;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中的多个第二数据信号线各自包括彼此连接的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以及位于所述周边区中且将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连接至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中的第二数据引脚的第二数据信号引线,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引线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主体线均位于同一导电层。
-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引脚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多个触控引脚中至少之一的侧边的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且所述至少一个虚设引脚区包括至少一个虚设引脚,所述虚设引脚的数量为N,且N≥1。
-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触控信号线的数量与所述多个数据信号线的数量的比值小于所述多个第一引脚的行数与所述多个第二引脚的行数的比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2/096463 WO2023230913A1 (zh) | 2022-05-31 | 2022-05-31 | 触控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01217A true CN117501217A (zh) | 2024-02-02 |
Family
ID=89026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01618.2A Pending CN117501217A (zh) | 2022-05-31 | 2022-05-31 | 触控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501217A (zh) |
WO (1) | WO202323091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14606A (zh) * | 2015-06-16 | 2015-09-16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
CN106095198B (zh) * | 2016-08-18 | 2019-07-05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
CN107703664A (zh) * | 2017-09-27 | 2018-02-16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内嵌式触控面板 |
CN112711349B (zh) * | 2020-12-30 | 2023-06-2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屏、触控显示装置 |
-
2022
- 2022-05-31 CN CN202280001618.2A patent/CN117501217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5-31 WO PCT/CN2022/096463 patent/WO202323091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230913A1 (zh) | 2023-1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04214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 |
US8618863B2 (en) | Signal distribution circuit, signal distribu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KR100260611B1 (ko) | 배선을 수리하기 위한 평판 표시 장치용 기판 | |
KR100314198B1 (ko) | 액티브매트릭스형액정표시장치 | |
KR20090016394A (ko) | 표시장치 | |
US20190079620A1 (en) | Display device with position inputting function | |
JP3475266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0888278B (zh) | 显示面板 | |
US9245488B2 (en)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panel having improved flicker and cross-talk characteristics | |
US10928696B2 (en) | Wiring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 |
CN115576444A (zh) | 触控显示面板 | |
CN111708237A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101109963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13406832B (zh) | Tft阵列基板及其驱动方法 | |
CN113341619B (zh) | 带有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 |
CN117501217A (zh) | 触控显示装置 | |
KR100592005B1 (ko) | 표시 장치용 전극 기판 | |
US10317766B2 (en) | Electrode layout for a display | |
KR102524242B1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KR20070080143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US11502114B2 (en) | Display panel | |
US10996531B1 (en) | Display device electrical lines | |
KR102674763B1 (ko) | 표시 장치 | |
CN113690254B (zh) |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 |
JPH0227322A (ja)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