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61321A -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61321A
CN117461321A CN202280004931.1A CN202280004931A CN117461321A CN 117461321 A CN117461321 A CN 117461321A CN 202280004931 A CN202280004931 A CN 202280004931A CN 117461321 A CN117461321 A CN 1174613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vibration
output device
acoustic output
piezo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49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光远
张磊
齐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461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613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7/00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60/00Details of hearing devices, i.e. of ear- or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or H04R5/033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their subgroups, or of hearing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460/13Hearing devices using bone conduction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2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input and mechan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actuators or vibrators
    • H10N30/204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input and mechan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actuators or vibrators using bending displacement, e.g. unimorph, bimorph or multimorph cantilever or membrane benders
    • H10N30/2041Beam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声学输出装置,包括:第一振动元件、第二振动元件、以及压电元件。所述压电元件响应于电信号而带动所述第一振动元件和所述第二振动元件振动,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元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振动元件至少通过第一弹性元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振动元件至少通过第二弹性元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二振动元件的振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

Description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声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压电式的声学输出装置是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产生振动向外辐射声波,与传动电动式扬声器相比,具有机电换能效率高、能耗低、体积小、集成度高等优势。在当今器件小型化和集成化的趋势下,压电式的声学输出装置具有极其广阔的前景与未来。但是,压电式的声学输出装置存在中高频段(例如,500Hz~10kHz的频率范围)内的灵敏度较低、在人耳可听域内(例如,20Hz-20kHz)的振动模态较多等问题,从而导致其音质较差的问题。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压电式的声学输出装置,以提升其在中高频段的灵敏度,同时减少其在可听域内的振动模态,提升声学输出装置的音质效果。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声学输出装置,包括:第一振动元件;第二振动元件;以及压电元件,所述压电元件响应于电信号而带动所述第一振动元件和所述第二振动元件振动,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元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振动元件至少通过第一弹性元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振动元件至少通过第二弹性元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二振动元件的振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弹性元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所述第三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杆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弹性杆的数量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中的每个第一弹性杆的长度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中每个第二弹性杆的长度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的材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的材质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中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弹性杆的夹角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中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弹性杆的夹角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中的每个第一弹性杆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中的每个第二弹性杆相同,所述第一弹性杆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弹性杆的数量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振动元件进一步至少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所述第三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振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所述第三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所述第一弹性系数小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所述第二弹性系数,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第二弹性系数大于1×10 4N/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所述第二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 所述第一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大于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振动元件的振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具有第三弹性系数,所述第三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一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大于1×10 4;或者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振动元件的振动方向上,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具有第四弹性系数,所述第四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二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大于1×10 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振动元件和所述第二振动元件的所述振动产生人耳可听范围内的两个谐振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振动元件和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谐振产生所述两个谐振峰中频率较低的峰,所述压电元件和所述第一振动元件的谐振产生所述两个谐振峰中频率较高的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谐振峰中频率较低的峰的频率在50Hz~2kHz范围内,所述两个谐振峰中频率较高的峰的频率在1kHz~10kHz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元件包括梁状结构,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梁状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的中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分别位于所述梁状结构的所述长度延伸方向的两个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通过所述第二振动元件以骨传导的方式传递给用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元件的长度在3mm~30mm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电元件包括两层压电片和基板,所述两层压电片分别贴附在所述基板的相反两侧,所述基板根据所述两层压电片沿长度延伸方向的伸缩产生振动。
附加的特征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地阐述,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通过查阅以下内容和附图将变得显而易见,或者可以通过实例的产生或操作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可以通过实践或使用以下详细实例中阐述的方法、工具和组合的各个方面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进一步描述本申请。参考附图可以详细描述所述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实施例并非限制性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附图的几个视图中相似的结构,并且其中:
图1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振动信号由弹性质量端输出时的频响曲线图;
图4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仿真模型图;
图6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另一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振动信号由弹性质量端输出时的频响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说明书应用于其它类似情景。除非从语言环境中显而易见或另做说明,图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结构或操作。
应当理解,本文使用的“系统”、“装置”、“单元”和/或“模组”是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不同组件、元件、部件、部分或装配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词语可实现相同的目的,则可通过其他表达来替换所述词语。
如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他的步骤或元素。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术语“连接”可以指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说明书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声学输出装置,该声学输出装置包括第一振动元件、第二振动元件以及压电元件。压电元件可以响应于电信号而带动第一振动元件和第二振动元件振动。第一振动元件连接于压电元件的第一位置,第二振动元件至少通过第一弹性元件连接于压电元件的第二位置,第二振动元件至少通过第二弹性元件连接于压电元件的第三位置。根据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在第二振动元件的振动方向上,通过使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系数与第二弹性元件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可以提升声学输出装置在中高频段(例如,1kHz-10kHz)内的灵敏度,从而有利于声学输出装置在特殊场景下的应用。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声学输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100可以为骨导声学输出装置、气导声学输出装置或骨气导结合的声学输出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100可以包括音响、耳机、眼镜、助听器、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设备等或具有音频播放功能的其他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100可以为开放式的声学输出装置。如图1所示,声学输出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振动元件110、第二振动元件120、压电元件130、第一弹性元件14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50。
第一振动元件110与第二振动元件120均可以为具有一定质量的质量块。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元件110和/或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包括振动板、振膜等,以使声学输出装置100通过第一振动元件110和/或第二振动元件120输出振动。在一些实施例中,质量块的材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金属(例如,铜、铁、镁、铝、钨等)、合金(铝合金、钛合金、钨合金等)、高分子材料(例如,聚四氟乙烯、硅橡胶等)等材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元件110的材质与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元件110的质量与第二振动元件120的质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元件110或第二振动元件120的质量可以小于10g。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元件110或第二振动元件120的质量可以小于8g。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元件110或第二振动元件120的质量可以小于6g。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元件110或第二振动元件120的质量可以小于5g。
压电元件130可以是能利用逆压电效应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电能转换设备。在 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可以由压电陶瓷、压电石英、压电晶体、压电聚合物等具有压电效应的材料组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可以为片状、环状、棱型、长方体型、柱型、球型等形状,或其任意组合,也可以为其他不规则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可以包括梁状结构(例如,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结构)(如图2、图4所示)。作为示例,梁状结构可以包括两层压电片和基板,两层压电片分别贴附在基板的相反两侧。基板可以根据两层压电片沿压电梁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的伸缩产生振动(例如,沿着垂直于基板表面的方向振动)。在本说明书中,压电元件130的梁状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可以指梁状结构在该延伸方向上的特征尺寸大于梁状结构在其他任意方向的特征尺寸1倍以上的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梁状结构可以包括直线型的梁状结构、弯曲型的梁状结构等。在本说明书中,将以直线型的梁状结构作为示例进行说明,其并不旨在限制本说明书的范围。更多关于梁状结构的描述可以参见图2及其描述。
第一振动元件110可以物理连接(例如,胶接、卡接、螺纹连接、焊接等)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一位置。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至少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40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二位置,以及至少通过第二弹性元件150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三位置。换句话说,第一弹性元件140的一端可以连接在压电元件130的第二位置,第二弹性元件150的一端可以连接在压电元件130的第三位置,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压电元件150的另一端同时连接在第二振动元件120上。压电元件130可以在驱动电压(或激励信号)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从而产生振动。第一振动元件110与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分别响应于压电元件130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具体地,压电元件130可以将振动直接传递给第一振动元件110,压电元件130的振动可以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传递至第二振动元件120。也就是说,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同时接收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传递的振动。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直接与压电元件130连接的第一振动元件110可以称为质量端,而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与压电元件130连接的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称为弹性质量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连接于第二振动元件120的相同或不同位置。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同时连接于第二振动元件120的中间位置A。又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弹性元件140可以连接于第二振动元件120的位置A’,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连接于第二振动元件120的位置A”。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压电元件130包括梁状结构时,第一位置可以位于梁状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的中心。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可以分别位于梁状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的两个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可以分别位于梁状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上关于其中心对称或不对称的任意两个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还可以包括诸如圆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等规则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例如,当压电元件130的形状为圆形时,第一位置可以为该圆形的圆心,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可以分别位于该圆形的径向两端。又例如,当压电元件130的形状为不规则形状,第一位置可以为该不规则形状的质心,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可以分别是该不规则形状上(例如,边缘)关于其质心对称或不对称的两个位置。在本说明书中,为便于描述,将以具有梁状结构的压电元件作为压电元件130的示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通过胶接、焊接、卡接等方式)直接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未示出)。第二振动元件120和第一弹性元件14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二位置,第二振动元件12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三位置。例如,如图4所示,第二振动元件120和第一弹性元件14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182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端 部(即第二位置),第二振动元件120和第二弹性元件140可以通过第二连接件184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另一端部(即第三位置)。
在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方向上,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与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可以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材料可以为任何具有传输振动能力的材料。例如,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材料可以为硅胶、泡棉、塑胶、橡胶、金属等,或其任意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是具有良好弹性(即易发生弹性形变)的元器件。例如,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包括弹簧(例如空气弹簧、机械弹簧、电磁弹簧等)、传振片、弹片、基板等,或其任意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杆(例如,图4所示的第一弹性杆142和/或第二弹性杆152)。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弹性杆连接,从而实现与压电元件130的第二位置和/或第三位置之间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长度、材质或其中包括的弹性杆的数量、长度、材质、夹角等或其任意组合,以使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更多关于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描述可以参见本说明书的其他地方(例如,图2、图4及其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振动元件110和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可以产生人耳可听频率范围内(例如,20Hz-20kHz)的两个谐振峰。具体地,第二振动元件120和第一弹性元件14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50的谐振可以产生所述两个谐振峰中频率较低(例如,50Hz-2000Hz)的第一谐振峰(如图3中的虚线圈M中的谐振峰),压电元件130和第一振动元件110的谐振可以产生所述两个谐振峰中频率较高(例如,1kHz-10kHz)的第二谐振峰(如图3中的虚线圈N中的谐振峰)。第二谐振峰对应的频率(也可以称为第二谐振频率)可以高于第一谐振峰对应的频率(也可以称为第一谐振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二振动元件120的质量、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弹性系数(例如,第一弹性系数和/或第二弹性系数)可以调整第一谐振峰对应的第一谐振频率和/或第二谐振峰对应的第二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20Hz-2000Hz。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50Hz-1500Hz。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100Hz-1000Hz。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150Hz-500Hz。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150Hz-200Hz。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调整压电元件130的性能参数可以调整第二谐振峰对应的第二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的性能参数可以包括几何参数、材料参数等。示例性的几何参数可以包括厚度、长度等。示例性的材料参数可以包括弹性模量、密度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谐振频率可以是压电元件130的固有频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1kHz-10kHz。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1kHz-9kHz。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1kHz-8kHz。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1kHz-7kHz。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1kHz-6kHz。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2kHz-5kHz。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谐振频率的频率范围可以为3kHz-4kHz。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声学输出装置100中的一个或多个元件上附加阻尼,从而使声学输出装置100的谐振峰更加平滑。例如,可以使用阻尼效果较大的材料(例如,硅胶、橡胶、泡棉等)来制备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又例如,可以在压电元件130上涂覆阻尼材料。再例如,可以在第一振动元件110和/或第二振动元件120上涂覆阻尼材料或电磁阻尼。
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或声学输出装置100)的振动可以通过第一振动元 件110和/或第二振动元件120以骨传导的方式传递给用户。示例性的,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直接与用户的头部皮肤接触,压电元件130的振动通过第二振动元件120传递至用户面部的骨骼和/或肌肉,最终传递到用户的耳部。又例如,第二振动元件120也可以不与人体直接接触,压电元件130的振动可以通过第二振动元件120传递至声学输出装置的外壳,再由外壳传递至用户面部骨骼和/或肌肉,最终传递到用户的耳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的振动也可以通过第一振动元件110和/或第二振动元件120以气传导的方式传递给用户。示例性地,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直接带动其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通过空气传递至用户耳部。又例如,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进一步地与振膜相连,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可以传递至振膜,再由振膜带动空气振动,从而通过空气传递至用户耳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壳体结构160。壳体结构160可以被配置为承载声学输出装置100的其他部件(例如,第一振动元件110、第二振动元件120、压电元件130、第一弹性元件140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结构160可以是内部中空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结构,且声学输出装置100的其他部件位于壳体结构内或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结构160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圆柱体、圆台等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立体结构。当用户佩戴声学输出装置100时,壳体结构160可以位于靠近用户耳朵附近的位置。例如,壳体结构160可以位于用户耳廓的周侧(例如,前侧或后侧)。又例如,壳体结构160可以位于用户耳朵上但不堵塞或覆盖用户的耳道。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100可以为骨导耳机,壳体结构160的至少一侧可以与用户的皮肤接触。骨导耳机中声学驱动器组件(例如,压电元件130、第一振动元件110、第一弹性元件140、第二弹性元件150和第二振动元件120的组合)将音频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该机械振动可以通过壳体结构160以及用户的骨骼传递至用户的听觉神经。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100可以为气导耳机,壳体结构160的至少一侧可以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或不接触。壳体结构160的侧壁上包括至少一个导声孔,气导耳机中的声学驱动器组件将音频信号转换为气导声音,该气导声音可以通过导声孔向用户耳朵的方向进行辐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100可以包括固定结构170。固定结构170可以被配置为将声学输出装置100固定在用户耳朵附近。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70可以与声学输出装置100的壳体结构160物理连接(例如,胶接、卡接、螺纹连接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100的壳体结构160可以为固定结构170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70可以包括耳挂、后挂、弹性带、眼镜腿等,使得声学输出装置100可以更好地固定在用户耳朵附近位置,防止用户在使用时发生掉落。例如,固定结构170可以为耳挂,耳挂可以被配置为围绕耳部区域佩戴。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挂可以是连续的钩状物,并可以被弹性地拉伸以佩戴在用户的耳部,同时耳挂还可以对用户的耳廓施加压力,使得声学输出装置100牢固地固定在用户的耳部或头部的特定位置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挂可以是不连续的带状物。例如,耳挂可以包括刚性部分和柔性部分。刚性部分可以由刚性材料(例如,塑料或金属)制成,刚性部分可以与声学输出装置100的壳体结构160通过物理连接(例如,卡接、螺纹连接等)的方式进行固定。柔性部分可以由弹性材料(例如,布料、复合材料或/和氯丁橡胶)制成。又例如,固定结构170可以为颈带,被配置为围绕颈/肩区域佩戴。再例如,固定结构170可以为眼镜腿,其作为眼镜的一部分,被架设在用户耳部。
应当注意的是,以上关于图1的描述仅仅是出于说明的目的而提供的,并不旨在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根据本申请的指导可以做出多种变化和修改。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部件(例如,信号收发器、交互模块、电池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100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件可以被其他能实现类似功能的元件替代。例如,声学输出装置100可以不包括固定结构170,壳体结构160或其一部分可以为具有人体耳朵适配形状(例如圆环形、椭圆形、 多边形(规则或不规则)、U型、V型、半圆形)的壳体结构,以便壳体结构可以挂靠在用户的耳朵附近。这些变化和修改不会背离本申请的范围。
图2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声学输出装置200可以包括第一振动元件110、第二振动元件120、压电元件130、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压电元件130可以包括梁状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的长度(即沿梁状结构长度延伸方向的尺寸)可以在3mm-30mm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的长度可以在3mm-25mm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的长度可以在3mm-20mm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的长度可以在3mm-18mm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的长度可以在3mm-15mm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的长度可以在3mm-10mm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压电元件130可以包括两个压电片(即,压电片132和压电片134)与基板136。基板136可以被配置为承载元器件的载体以及响应振动发生形变的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136的材料可以包括金属(如覆铜箔、钢制等)、酚醛树脂、交联聚苯乙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136的形状可以根据压电元件130的形状进行确定。例如,压电元件130为压电悬臂梁,则基板136可以对应设置为长条状。又例如,压电元件130为压电膜,则基板136可以对应设置为板状、片状。
压电片132和压电片134可以为提供压电效应和/或逆压电效应的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片可以覆盖于基板136的一个或多个表面,并在驱动电压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带动基板136发生形变,从而实现压电元件130输出振动。例如,沿压电元件130的厚度方向(如图箭头ZZ’所示),压电片132和压电片134分别贴附在基板136的相反两侧,基板136可以根据压电片132和压电片134沿压电元件130长度延伸方向(如图箭头XX’所示)的伸缩而产生振动。具体地,当沿压电元件130的厚度方向ZZ’通电时,位于基板136一侧的压电片可以沿其长度延伸方向收缩,位于基板136另一侧的压电片可以沿其长度延伸方向伸长,从而带动基板136沿垂直于基板136表面的方向(即厚度方向ZZ’)弯曲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片132和/或134的材质可以包括压电陶瓷、压电石英、压电晶体、压电聚合物等,或其任意组合。示例性压电晶体可以包括水晶、闪锌矿、方硼石、电气石、红锌矿、GaAs、钛酸钡及其衍生结构晶体、KH2PO4、NaKC4H4O6·4H2O(罗息盐)等。示例性压电陶瓷材料可以包括钛酸钡(BT)、锆钛酸铅(PZT)、铌酸铅钡锂(PBLN)、改性钛酸铅(PT)、氮化铝(AIN)、氧化锌(ZnO)等,或其任意组合。示例性压电聚合物材料可以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等。
第一振动元件110可以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一位置。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40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二位置,以及通过第二弹性元件150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三位置。需要知道的是,当具有梁状结构的压电元件130振动时,其端部的振幅幅度较大,因此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或第三位置位于梁状结构的端部时,与其对应的振动元件端的输出响应灵敏度较高,音质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位置可以位于梁状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的中心,第二位置可以位于梁状结构长度延伸方向的一端,第三位置可以位于梁状结构长度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从而实现压电元件130以过第一位置且垂直于梁状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的面为对称面的对称结构。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振动元件110可以贴合在压电元件130的长度延伸方向的第一表面的中间位置(即第一位置),第一弹性元件140可以贴合在压电元件130的长度延伸方向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的一端(即第二位置),第二弹性元件140可以贴合在压电元件130的长度延伸方向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的另一端(即第三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电元件130可以包括两个子压电元件。每个子压电元件的一端可以连 接在第一振动元件110上。每个子压电元件的另一端可以分别通过第一弹性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与第二振动元件120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子压电元件可以在一条直线上。两个子压电元件可以以过第一振动元件110中心且垂直于梁状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的面呈对称布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振动元件110的中心可以看作由两个子压电元件构成的压电元件的中心位置。第一振动元件110连接在该压电元件的中心位置,即第一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2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连接件(未示出),声学输出装置200的两个部件之间可以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例如,第二振动元件120与第一弹性元件140可以通过连接件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二位置。又例如,第二振动元件120与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通过连接件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三位置。连接件可以设置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处,第一弹性元件140(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一端可以与连接件相连,第一弹性元件140(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振动元件120相连。连接件的设置可以使得压电元件130第二位置或第三位置处的振动可以传递至第一弹性元件140或第二弹性元件150与第二振动元件120的同时,还使得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结构可以设置得更加灵活。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为与压电元件130具有相同形状的振动板。振动板与压电元件130可以相对布置。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为弹簧(例如,机械弹簧、电磁弹簧等),或由其他弹性系数较小的材质制成的杆状物。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竖直布置在第二振动元件120和压电元件13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弹性元件140可以具有在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方向的第一弹性系数,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具有在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方向的第二弹性系数。又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弹性元件140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包括多个弹性杆(例如,第一弹性杆142或第二弹性杆152)。弹性杆可以通过连接件182和184与压电元件130连接。弹性杆可以以倾斜或平行于压电元件130的方式连接于压电元件130和第二振动元件12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弹性杆可以具有在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方向上的第一弹性系数,同时第一弹性杆还可以具有在垂直于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方向上的第三弹性系数,第二弹性杆可以具有在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方向上的第二弹性系数,且第二弹性杆还可以具有在垂直于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方向上的第四弹性系数。更多关于弹性杆的描述可以参见图4及其描述,此处不在赘述。
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与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可以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与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之间的差值可以影响声学输出装置200的频响曲线(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系数可以大于第一弹性系数。第二弹性系数和第一弹性系数的比值可以大于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声学输出装置200在1.5kHz-3kHz区间具有较高灵敏度,且具有平坦的频响曲线,第二弹性系数和第一弹性系数的比值可以在10-50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声学输出装置200在2.5kHz-4kHz区间具有较高灵敏度,且具有平坦的频响曲线,第二弹性系数和第一弹性系数的比值可以在50-100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声学输出装置200在3kHz-5kHz区间具有较高灵敏度,且具有平坦的频响曲线,第二弹性系数和第一弹性系数的比值可以在100-1000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系数可以远远大于第一弹性系数。例如,如图2布置的第一弹性元件140可以是弹簧,而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是由弹性模量较大的材质(例如,金属)制备的杆状物。换句话说,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通过该杆状物与压电元件130刚性连接,而不是通过弹簧与压电元件130弹性连接。
图3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振动信号由弹性质量端输出时的频响曲线图。如图3所示,曲线L31表示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系数ks1和第二弹性元件第二弹性系数ks2相同时,振动信号由弹性质量端输出的声学输出装置(例 如,声学输出装置200)的频响曲线。曲线L32表示第二弹性元件第二弹性系数ks2与第一弹性元件第一弹性系数ks1的比值为10时,振动信号由弹性质量端输出的声学输出装置的频响曲线。曲线L33表示第二弹性元件第二弹性系数ks2与第一弹性元件第一弹性系数ks1的比值为100时,振动信号由弹性质量端输出的声学输出装置的频响曲线。曲线L34表示第二弹性元件第二弹性系数ks2与第一弹性元件第一弹性系数ks1的比值为1000时,振动信号由弹性质量端输出的声学输出装置的频响曲线。曲线L35表示第二弹性元件第二弹性系数ks2与第一弹性元件第一弹性系数ks1的比值为10000时,振动信号由弹性质量端输出的声学输出装置的频响曲线。作为示例性说明,如图3所示,各个频响曲线所对应的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系数ks1均相同且为666.2N/m。
如图3所示,曲线L31、L32、L33、L34以及L35在100Hz-5000Hz(其在人耳可听范围)内均具有两个谐振峰。虚线圈M中的第一谐振峰可以由第二振动元件120、第一弹性元件14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50的谐振产生。虚线圈N中的第二谐振峰可以由第一振动元件110和压电元件130的谐振产生。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ks1与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ks2相等时(对应曲线L31),其第一谐振峰与第二谐振峰之间的曲线平坦,不具有峰谷,但其灵敏度较低。保持第一弹性系数ks1不变,增加第二弹性系数ks2,换句话说,声学输出装置200由弹性对称的声学输出装置(对应曲线L31)变为弹性非对称的声学输出装置(例如,对应曲线L32),声学输出装置200的第一谐振峰(虚线圈M中的谐振峰)对应的第一谐振频率稍微增加,随即第一谐振峰后产生了谐振谷(即虚线圈O中谐振谷)。
随着第二弹性系数ks2的进一步增加(对应曲线L32至曲线L35),第一谐振峰位置几乎不变,且第一谐振峰后的谐振谷所对应的频率几乎不随第二弹性系数ks2的增加而变化。因此,该谐振谷的位置由弹性系数较小的弹性元件的决定。随着第二弹性系数ks2的增加,第二谐振峰(即虚线圈N中的谐振峰)逐渐向高频移动,且第二谐振峰之后的频响幅值有明显提升。换句话说,声学输出装置200在中高频段(例如,1kHz-10kHz)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当第二弹性系数ks2增加到为第一弹性系数ks1的1000倍后,继续增加第二弹性系数ks2,声学输出装置200的频响曲线基本无变化(例如,曲线L34和曲线L35所示)。
综上所述,当第二弹性系数ks2和第一弹性系数ks1不同时,声学输出装置200在中高频段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随着第二弹性系数ks2和第一弹性系数ks1之间的差值增大,声学输出装置200在中高频段内的灵敏度提升。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弹性系数ks2和第一弹性系数ks1之间的差值超过某一值时(例如,第二弹性系数ks2与第一弹性系数ks1之间的比值大于1000倍)时,声学输出装置200在中高频段内的频响基本无变化,即声学输出装置200在中高频段内灵敏度不再继续提升。
图4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仿真模型图。如图4所示,声学输出装置400可以具有与声学输出装置200相似的结构。例如,声学输出装置400可以包括第一振动元件110、第二振动元件120、压电元件130、第一弹性元件14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50。又例如,压电元件130可以包括梁状结构。第一振动元件110可以连接在梁状结构长度延伸方向的中心位置(即第一位置)。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连接在梁状结构长度延伸方向的两端(即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在本说明书中,为便于描述,将以第一位置为梁状结构的中心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分别为梁状结构长度延伸方向的两端作为示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声学输出装置400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182和第二连接件184。第二振动元件120和第一弹性元件14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182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二位置。第一连接件182可以设置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二位置处,第一弹性元件140的一 端可以与第一连接件182相连,第一弹性元件140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振动元件120相连。类似地,第二振动元件12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通过第二连接件184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三位置。第二连接件184可以设置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三位置处,第二弹性元件150的一端可以与第二连接件184相连,第二弹性元件150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振动元件120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以倾斜或平行于压电元件130的方式布置。例如,如图4所示,利用第一连接件182和第二连接件184,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所在平面可以与压电元件130表面平行。在这种情况下,以倾斜或平行于压电元件130的方式布置的弹性元件可以在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方向上和垂直于所述第二振动元件的振动方向上具有弹性系数分量。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弹性元件140(未示出)沿垂直于压电元件130的方向ZZ’(或沿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方向)具有第一弹性系数,第一弹性元件140沿平行于压电元件130长度的方向XX’具有第三弹性系数。第二弹性元件150(未示出)沿垂直于压电元件130的方向ZZ’(或沿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方向)具有第二弹性系数,第二弹性元件150沿平行于压电元件130长度的方向XX’具第四弹性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弹性元件140传递振动时,第一弹性系数可以影响第一弹性元件140在ZZ’方向的位移输出,第三弹性系数可以影响第一弹性元件140在XX’方向的位移输出。由于第一弹性元件140在XX’方向的位移输出可能使得第一弹性元件140(例如,弹性杆)两端受挤压而产生弯曲变形,从而使得沿平行于压电元件130长度的方向XX’的弹性变形能够在垂直于压电元件130的方向ZZ’上产生位移输出。换句话说,第三弹性系数可以影响第一弹性元件140在ZZ’方向上的形变能力,从而影响与第一弹性元件140连接的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输出。同理,当第二弹性元件150传递振动时,第二弹性元件150在XX’方向的位移输出可能使得第二弹性元件150两端受挤压而产生弯曲变形,从而使得沿平行于压电元件130长度的方向XX’的弹性变形能够在垂直于压电元件130的方向ZZ’上产生位移输出。换句话说,第四弹性系数可以影响第二弹性元件150在ZZ’方向上的形变能力,从而影响与第二弹性元件150连接的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输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弹性系数(或第四弹性系数)越小,第三弹性系数(或第四弹性系数)对ZZ’方向上的振动传递的贡献越大。
为了保证声学输出装置400在中高频段内(例如,1kHz-10kHz)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如图8所示),在第二振动元件120(或者压电元件130)的振动方向上,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可以与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可以不同。例如,第二弹性系数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一弹性系数。在本说明书中,为便于描述,将以第二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性系数作为示例。需要知道的是,当声学输出装置400振动时,由于第二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性系数,会使得第二振动元件120在沿垂直于压电元件130的表面的方向上振动的同时朝第一弹性元件140或第二弹性元件150方向倾斜摆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调节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三弹性系数在垂直于压电元件130的方向ZZ’上对第二振动元件120振动输出的影响和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四弹性系数在垂直于压电元件130的方向ZZ’上对第二振动元件120振动输出的影响来改变声学输出装置400的频响表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三弹性系数与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四弹性系数可以相等或不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三弹性系数和第一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四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可以大于1×10 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三弹性系数和第一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四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可以大于1×10 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三弹性系数和第一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四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可 以大于1×10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三弹性系数和第一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和/或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四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可以大于1×10 7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142,第二弹性元件15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1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杆142和/或第二弹性杆152可以具有圆柱状、长方体状或其他任何合适形状的结构(例如,如图4所示的凹凸状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弹性杆142和/或第二弹性杆152的数量、长度、材质、结构、布局模式等或其任意组合,以使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杆142的数量与第二弹性杆152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当每个第一弹性杆142与每个第二弹性杆152相同(例如,材质、长度、结构等都相同)时,第一弹性杆142的数量与第二弹性杆152的数量可以不同。此时,由于第一弹性元件140和第二弹性元件150中包括的弹性杆数量不同,使得两者在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方向上的弹性系数(即第一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系数)不同。又例如,第一弹性杆142的数量与第二弹性杆152的数量可以相同(例如,均为2个、3个、4个等),可以通过使每个第一弹性杆142其他特性(例如,长度、材质等)与每个第二弹性杆152的其他对应特性(例如,长度、材质等)不同,以使得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作为示例,可以通过使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142中每个第一弹性杆的材质与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152中每个第二弹性杆的材质不同,以使得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例如,第一弹性杆142的材质可以为具有较小弹性模量的材质(例如,硅胶、泡棉、塑胶、橡胶等),第二弹性杆152的材质可以为具有较大弹性模量的材质(例如,金属、合金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弹性杆142和/或第二弹性杆152的布局模式,来使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例如,当每个第一弹性杆142与每个第二弹性杆152相同(例如,材质、长度等),且第一弹性杆142的数量与第二弹性杆152的数量相同时,可以通过设置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弹性杆142之间的夹角或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弹性杆152之间的夹角,来使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例如,为了使第二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性系数,可以使得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弹性杆152之间的夹角小于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弹性杆142之间的夹角。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尽可能减少非对称结构引起的非必要的晃动、偏移,避免对声学输出装置400的输出音质造成不利影响,第一弹性杆142可以以过压电元件130中心且垂直于压电元件130表面的平面呈对称布置,第二弹性杆152也可以以过压电元件130中心且垂直于压电元件130表面的平面呈对称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使每个第一弹性杆142和每个第二弹性杆152的长度不同,来使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第一弹性杆142的长度可以是指第一弹性杆142在不受外力的作用的状态(即自然状态)下的长度,第二弹性杆152的长度可以是指第二弹性杆152在不受外力的作用的状态下的长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使每个第一弹性杆142和每个第二弹性杆152具有不同的结构,来使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例如,每个第一弹性杆142可以具有凹凸状结构,而每个第二弹性杆152可以具有圆柱形的长棒结构。
图6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另一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声学输出装置600与声学输出装置400具有相似的结构。声学输出装置600相较于声学输出装置500的区别在于,在声学输出装置600中,除了第二弹性杆152外,第二弹性元件150 还包括第三连接件190。第二振动元件120进一步可以通过第三连接件190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三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190可以是由任意材料制备的部件。第三连接件190与第二弹性杆152可以共同构成第二弹性元件150。换句话说,第二弹性元件150的弹性系数(例如,在第二振动元件120振动方向上的第二弹性系数)由第三连接件190与第二弹性杆152共同提供。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弹性杆152与第一弹性杆142具有相同的设置(例如,结构、长度、数量、材质等相同)时,可以通过设置第三连接件190(其可以为第二弹性元件150提供额外的弹性系数),来使得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与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第三连接件190的结构、材质等来调节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与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之间的差值,以使得声学输出装置600能够在不同频段内的灵敏度得到提升,以适应更多的使用场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190可以为片状、环状、棱型、长方体型、柱型、球型等形状,或其任意组合,也可以为其他不规则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190的材料可以是硅胶、泡棉、塑胶、橡胶、金属等,或其任意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三连接件190由具有较大弹性模量的材质(例如,金属、合金等)制成时,相当于第二振动元件120与压电元件130通过第三连接件190刚性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弹性杆152可以被去除。如图7中的声学输出装置700所示,第二振动元件120可以直接通过第三连接件190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三位置。此时,第三连接件190即为第二弹性元件150。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二振动元件1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84形成刚性连接,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可以大于1×10 4N/m。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二振动元件1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84形成刚性连接,第二弹性系数可以大于1×10 5N/m。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二振动元件1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84形成刚性连接,第二弹性系数可以大于1×10 6N/m。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二振动元件1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84形成刚性连接,第二弹性系数可以大于1×10 7N/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可以包括第四连接件(图中未示出),第二振动元件120进一步可以通过第四连接件连接于压电元件130的第二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第三连接件190和第四连接件不同(例如,结构、材质等不同),来使得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和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
图8是根据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所示的示例性声学输出装置的振动信号由弹性质量端输出时的频响曲线图。如图8所示,曲线L81表示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系数ks1和第二弹性元件的第二弹性系数ks2相同均为666.2N/m,且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三弹性系数kh1和第二弹性元件的第四弹性系数kh2相同均为666.2N/m时,振动信号由弹性质量端输出的声学输出装置的频响曲线。曲线L82、曲线L83、曲线L84表示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系数均为666.2N/m,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系数ks1和第二弹性元件的第二弹性系数ks2的比值均为100,以及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三弹性系数kh1和第一弹性系数ks1的比值分别为100、1000、2000,第二弹性元件的第四弹性系数kh2与第二弹性系数ks2的比值分别为100、1000、2000时,振动信号由弹性质量端输出的声学输出装置(例如,声学输出装置400)的频响曲线。
如图8所示,曲线L81、L82、L83以及L84在100Hz-5000Hz(其在人耳可听范围)内均具有两个谐振峰。虚线圈Q中的第一谐振峰可以由第二振动元件120、第一弹性元件14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50的谐振产生。虚线圈P中的第二谐振峰可以由第一振动元件110和压电元件130的谐振产生。从图8中可以看出,当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一弹性系数ks1与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二弹性系数ks2相等,且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三弹性系数kh1和第二弹性元件的第四弹性系数kh2相等时(对应曲线L81),其第一谐振峰与第二 谐振峰之间的曲线平坦,不具有峰谷,但其灵敏度较低。保持第一弹性系数ks1不变,增加第二弹性系数ks2为ks1的100倍,换句话说,声学输出装置400由弹性对称的声学输出装置(对应曲线L81)变为弹性非对称的声学输出装置(例如,对应曲线L82、曲线L83、曲线L84),声学输出装置400的第一谐振峰(虚线圈Q中的谐振峰)对应的第一谐振频率增加,随即第一谐振峰后产生了谐振谷(即虚线圈P中谐振谷)。
进一步地,如曲线L82至曲线L84所示,由于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三弹性系数kh1和第二弹性元件的第四弹性系数kh2可以影响第二振动元件120的振动输出,当逐渐增大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三弹性系数kh1和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四弹性系数kh2时(对应曲线L82至曲线L84),第一谐振峰对应的第一谐振频率以及紧随其后的谐振谷对应的频率同时逐渐向高频移动,第一谐振峰前的频响幅值稍有增加,第二谐振峰之后的频响幅值有明显提升。换句话说,声学输出装置400在中高频段(例如,1kHz-10kHz)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当第一弹性元件140的第三弹性系数kh1增加到第一弹性系数ks1的2000倍,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50的第四弹性系数kh2增加到第二弹性系数ks2的2000倍时,第一谐振峰之后的第一谐振谷与第二谐振峰产生明显相消的效果(对应曲线L84),从而使对应声学输出装置的频响更平坦。随着第二弹性系数ks2和第一弹性系数ks1之间的差值增大,声学输出装置200在中高频段内的灵敏度提升。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弹性系数ks2和第一弹性系数ks1之间的差值超过某一值时(例如,第二弹性系数ks2与第一弹性系数ks1之间的比值大于1000倍)时,声学输出装置200在中高频段内的频响基本无变化,即声学输出装置200在中高频段内灵敏度不再继续提升。
综上所述,当第二弹性系数ks2和第一弹性系数ks1不同时,声学输出装置400在中高频段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当保持第一弹性系数ks1和第二弹性系数ks2不变,随着第三弹性系数kh1和第四弹性系数kh2的增大,声学输出装置400在中高频段内的灵敏度提升,且在中高频段内的频响曲线更为平坦。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声学输出装置400在500Hz-3000Hz频段内的灵敏度,可以将第二弹性系数ks2和第一弹性系数ks1之间的差值设置在10 3N/m-10 4N/m范围内,同时将第三弹性系数kh1设置在10 3N/m-10 4N/m范围内,将第四弹性系数kh2设置在10 5N/m-10 6N/m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声学输出装置400在1500Hz-7000Hz频段内的灵敏度以及该频段范围内频响的平坦度,可以将第二弹性系数ks2和第一弹性系数ks1之间的差值设置在10 3-10 4N/m范围内,同时将第三弹性系数kh1设置在10 5N/m-10 7N/m范围内,将第四弹性系数kh2设置在10 5N/m-10 9N/m范围内。
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说明书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说明书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说明书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说明书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同时,本说明书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说明书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说明书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此外,除非权利要求中明确说明,本说明书所述处理元素和序列的顺序、数字字母的使用、或其他名称的使用,并非用于限定本说明书流程和方法的顺序。尽管上述披露中通过各种示例讨论了一些目前认为有用的发明实施例,但应当理解的是,该类细节仅起到说明的目的,附加的权利要求并不仅限于披露的实施例,相反,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符合本说明书实施例实质和范围的修正和等价组合。例如,虽然以上所描述的系统组件可以通过硬件设备实现,但是也可以只通过软件的解决方案得以实现,如在现有的服务器或移 动设备上安装所描述的系统。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说明书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发明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说明书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所述数字允许有±20%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管本说明书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最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原则。其他的变形也可能属于本说明书的范围。因此,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替代配置可视为与本说明书的教导一致。相应地,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不仅限于本说明书明确介绍和描述的实施例。

Claims (21)

  1.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包括:
    第一振动元件;
    第二振动元件;以及
    压电元件,所述压电元件响应于电信号而带动所述第一振动元件和所述第二振动元件振动,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元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振动元件至少通过第一弹性元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振动元件至少通过第二弹性元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二振动元件的振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第一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第二弹性系数不同。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还包括:
    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弹性元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所述第三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弹性杆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弹性杆的数量相同。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中的每个第一弹性杆的长度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中每个第二弹性杆的长度不同。
  6. 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的材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的材质不同。
  7. 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中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弹性杆的夹角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中每两个相邻的第二弹性杆的夹角不同。
  8.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中的每个第一弹性杆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杆中的每个第二弹性杆相同,所述第一弹性杆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弹性杆的数量不同。
  9. 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振动元件进一步至少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所述第三位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弹性杆,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二振动元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压电元件的所述第三位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元件 的所述第一弹性系数小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所述第二弹性系数,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第二弹性系数大于1×10 4N/m。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所述第二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所述第一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大于10。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
    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振动元件的振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具有第三弹性系数,所述第三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一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大于1×10 4;或者
    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振动元件的振动方向上,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具有第四弹性系数,所述第四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二弹性系数之间的比值大于1×10 4
  14. 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振动元件和所述第二振动元件的所述振动产生人耳可听范围内的两个谐振峰。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所述第二振动元件和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谐振产生所述两个谐振峰中频率较低的峰,所述压电元件和所述第一振动元件的谐振产生所述两个谐振峰中频率较高的峰。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两个谐振峰中频率较低的峰的频率在50Hz~2kHz范围内,所述两个谐振峰中频率较高的峰的频率在1kHz~10kHz范围内。
  17. 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压电元件包括梁状结构,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梁状结构的长度延伸方向的中心。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分别位于所述梁状结构的所述长度延伸方向的两个端部。
  19. 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振动通过所述第二振动元件以骨传导的方式传递给用户。
  20. 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压电元件的长度在3mm~30mm的范围内。
  21. 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声学输出装置,其中,所述压电元件包括两层压电片和基板,所述两层压电片分别贴附在所述基板的相反两侧,所述基板根据所述两层压电片沿长度延伸方向的伸缩产生振动。
CN202280004931.1A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Pending CN1174613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85564 WO2023193191A1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61321A true CN117461321A (zh) 2024-01-26

Family

ID=8823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4931.1A Pending CN117461321A (zh) 2022-04-07 2022-04-07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28455A1 (zh)
EP (1) EP4290884A1 (zh)
JP (1) JP2024516469A (zh)
KR (1) KR20230144934A (zh)
CN (1) CN117461321A (zh)
WO (1) WO202319319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66022A (en) * 1984-09-05 1986-04-23 Sawafuji Dynameca Co Ltd Piezoelectric vibrator
JP2000233157A (ja) * 1999-02-15 2000-08-29 Murata Mfg Co Ltd 振動発生装置
JPWO2015040832A1 (ja) * 2013-09-20 2017-03-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骨伝導スピーカ及び骨伝導ヘッドホン装置
WO2016204045A1 (ja) * 2015-06-17 2016-12-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イヤホン
US11432084B2 (en) * 2016-10-28 2022-08-30 Cochlear Limited Passive integrity management of an implantable device
WO2021243558A1 (zh) * 2020-06-02 2021-12-09 雷铭科技有限公司 集成式骨传导发声设备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28455A1 (en) 2023-10-12
WO2023193191A1 (zh) 2023-10-12
JP2024516469A (ja) 2024-04-16
EP4290884A4 (en) 2023-12-13
KR20230144934A (ko) 2023-10-17
EP4290884A1 (en) 2023-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83635B2 (ja) 受話装置
JP7430267B2 (ja) 骨伝導マイクロフォン
US8913767B2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electronic apparatus, electro-acoustic conversion method, and sound wave output method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7461321A (zh)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CN116939450A (zh)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TWI843202B (zh) 聲學輸出裝置
TWI843498B (zh) 聲學輸出裝置
RU2795203C1 (ru) Акустические выходные устройства
EP4284017A1 (en) Acoustic output device
CN116939444A (zh) 声学输出装置
WO2023193195A1 (zh) 一种压电式扬声器
CN116939445A (zh) 一种压电扬声器
EP4294038A1 (en) Acoustic output apparatus and wearable device
WO2023206143A1 (zh)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TW202339521A (zh) 一種聲學輸出裝置
CN116801161A (zh)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CN117014778A (zh) 一种声学输出装置
KR20230131170A (ko) 음향장치
JP4785197B2 (ja) 受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