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02196A - 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02196A
CN117402196A CN202310969380.9A CN202310969380A CN117402196A CN 117402196 A CN117402196 A CN 117402196A CN 202310969380 A CN202310969380 A CN 202310969380A CN 117402196 A CN117402196 A CN 1174021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ula
group
active compound
compound
mixed solv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693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静宇
高瑞希
徐旋
孙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Brain Science and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Brain Science and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Brain Science and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Brain Science and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ublication of CN117402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021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H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 C07H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hydrocarbon or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hetero atoms of saccharide radicals
    • C07H15/20Carbocyclic rings
    • C07H15/203Monocyclic carbocyclic rings other than cyclohexane rings; Bicyclic carbocyclic ring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0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oxy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307/77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oxy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ortho- or peri-condensed with carbocyclic rings or ring systems
    • C07D307/78Benzo [b] furans; Hydrogenated benzo [b] furans
    • C07D307/79Benzo [b] furans; Hydrogenated benzo [b] furans with only hydrogen atoms, hydrocarbon or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carbon atoms of the hetero ring
    • C07D307/80Radicals substituted by oxy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5/00
    • C07D40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7/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5/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 C07D49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3/10Spiro-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H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 C07H1/00Process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ugar derivatives
    • C07H1/06Separation; Purification
    • C07H1/08Separation; Purification from natural produc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H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 C07H13/00Compounds containing saccharide radicals esterified by carbonic acid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r by organic acids, e.g. phosphonic acids
    • C07H13/02Compounds containing saccharide radicals esterified by carbonic acid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r by organic acids, e.g. phosphonic acids by carboxylic acids
    • C07H13/08Compounds containing saccharide radicals esterified by carbonic acid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r by organic acids, e.g. phosphonic acids by carboxylic acids having the esterifying carboxyl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carbocyclic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H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 C07H13/00Compounds containing saccharide radicals esterified by carbonic acid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r by organic acids, e.g. phosphonic acids
    • C07H13/02Compounds containing saccharide radicals esterified by carbonic acid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r by organic acids, e.g. phosphonic acids by carboxylic acids
    • C07H13/10Compounds containing saccharide radicals esterified by carbonic acid or derivatives thereof, or by organic acids, e.g. phosphonic acids by carboxylic acids having the esterifying carboxyl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heterocyclic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H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 C07H7/00Compounds containing non-saccharide radicals linked to saccharide radicals by a carbon-to-carbon bond
    • C07H7/04Carbocyclic radica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离自算盘子属植物的活性化合物,包括如式(1)、式(3)‑(13)所示的化合物。其中,式(1)、式(3)~式(5)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式(6)~式(12)属于木脂素类化合物,式(13)属于酚酸苷类化合物。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丰富了算盘子属植物提取获得的化合物的种类,增加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异香豆素(式14)获取途径,并提供了制备高纯化合物(纯度大于98%)的新方法。

Description

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化合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人身体健康的疾病。为了治疗肿瘤,已经开发了多种不同药物。
然而,对于某些肿瘤,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此外,一些抗肿瘤药物也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具有优良疗效和/或低毒副作用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新的具有优良疗效和/或低毒副作用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分离自算盘子属植物的活性化合物,所述活性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学式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
式(3)中,R1基团为葡萄糖-(1-3)-2-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4)中,R1基团为葡萄糖-(1-5)-3-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5)中,R1基团为葡萄糖-(1-3)-5-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9)中,R基团为甲基;
式(10)中,R基团为醛基;
式(11)中,R基团为氢;
式(12)中,R基团为甲基。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活性化合物为式(1)、(3)、(4)或(5)所示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活性化合物为式(6)、(7)、(8)、(9)、(10)、(11)或(12)所示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活性化合物为式(13)所示的酚酸苷类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活性化合物包括以下化学式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
式(3)中,R1基团为葡萄糖-(1-3)-2-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4)中,R1基团为葡萄糖-(1-5)-3-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5)中,R1基团为葡萄糖-(1-3)-5-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9)中,R基团为甲基;
式(10)中,R基团为醛基;
式(11)中,R基团为氢;
式(12)中,R基团为甲基。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活性化合物还包括以下化学式所示的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化合物具有如下NMR数据:1H NMR(500MHz,CD3OD):4.00(m,H-1),1.49(m,H-2a),2.14(m,H-2b),2.84(m,H-3),1.92(m,H-4a),1.97(m,H-4b),4.27(m,H-5),2.05(m,H-6),1.94(m,H-9a),2.05(m,H-9b),3.83(m,H-10),1.79(m,H-11),3.39(dd,J=11.4,4.8Hz,H-12a),3.69(s,H-12b),3.64(d,J=11.4Hz,H-14a),3.66(d,J=11.4Hz,H-14b),0.86(d,J=7.2Hz,H-15),3.69(s,H-OMe);13C NMR(125MHz,CD3OD):66.5(C-1),34.6(C-2),37.1(C-3),29.9(C-4),75.9(C-5),54.7(C-6),85.7(C-7),108.4(C-8),37.0(C-9),69.7(C-10),35.7(C-11),63.0(C-12),177.7(C-13),66.0(C-14),13.5(C-15),54.1(C-OMe)。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化合物包括化学式如下的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本发明活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S1)对算盘子属植物的材料进行提取,从而得到提取物;
(S2)对所述提取物用醚溶剂和水/醇混合溶剂进行萃取,使得活性化合物被萃取入水/醇混合溶剂相,从而得到含活性化合物的水/醇混合溶剂相;
(S3)对所述含活性化合物的水/醇混合溶剂相或其浓缩产物,用柱层析进行初步分离,从而得到初级分离组分;和
(S4)对所述初级分离组分中再次进行细分,从而得到本发明活性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包括:如式(1)、式(3)-(13)所示的化合物、式(2)所示的化合物、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包括:如式(1a)、式(3)-(13)所示的化合物、式(2)所示的化合物、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S3)中,获得6个初级分离组分。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S4)中,对所述6个初级分离组分中的第2个组分、第3个组分和第5个组分,分别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从而得到本发明活性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S2)中,还包括:对所述的含活性化合物的水/醇混合溶剂相进行浓缩,从而获得浸膏。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算盘子属植物包括算盘子,更佳地为湖北算盘子。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算盘子属植物的材料选自下组:根、茎、叶、果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算盘子属植物的材料为整株植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步骤(S1)中所述提取物选自下组:水提取物、C1-C3醇提取物、水/C1-C3醇混合溶剂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或二氯甲烷提取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提取物选自下组:热水(如90至100℃)提取物、乙醇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甲醇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或二氯甲烷提取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S2)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S2a)将醚类溶剂与所述提取物混合;
(S2b)加入醇-水混合溶剂进行萃取,并收集醇-水部的萃取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醇-水混合溶剂中,醇的质量百分数为10-60wt%,较佳地20-50wt%。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醇-水混合溶剂中,醇为C1-C3醇,较佳地甲醇、乙醇、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S3)中,利用初级醚类-酯类混合溶剂,或初级烷基类-酯类混合溶剂和氯代烷类-醇类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初级醚类-酯类溶剂为石油醚和乙酸乙酯。
在另一优选例中,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梯度范围为10:1-3:2;较佳地体积比为10:1、9:1和2:1;
在另一优选例中,初级烷基类-酯类混合溶剂为二氯甲烷-甲醇。
在另一优选例中,二氯甲烷-甲醇的梯度范围为10:1-3:2;较佳地体积比为9:1、8:2、7:3和6:4。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S4)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S4a)对所述第2组分进行第一次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组分;
(S4b)对第一次柱层析分离得到的第2个组分进行第二次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组分;
(S4c)对第二次柱层析分离得到的第3个组分进行反相高效液相分离。
在另一优选例中,第一次柱层析分离的步骤包括:利用第一醚类-酮类或烷基类-酯类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得到3个组分。
在另一优选例中,第二次柱层析分离的步骤包括:利用第二醚类-酮类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得到4个组分。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高效液相反相液相分离包括:利用乙腈-水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
在另一优选例中,对步骤(S4)中所述第2组分进行进一步分离后,得到式(1)-式(4)所示的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对步骤(S4)中所述第2组分进行进一步分离后,得到式(1a)-式(4)所示的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醚类-酮类混合溶剂中的醚类溶剂为石油醚,酮类溶剂为丙酮,混合溶剂中所述石油醚和所述丙酮的体积比为100:1-1:1。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烷基类-酯类混合溶剂中的烷基类溶剂为己烷,酯类溶剂为乙酸乙酯,混合溶剂中所述己烷和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100:1-1:1。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醚类-酮类混合溶剂中的醚类溶剂为石油醚,酮类溶剂为丙酮。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石油醚和丙酮按照体积比为:80:1-1:1,而后进行梯度洗脱。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石油醚和丙酮梯度洗脱体积比例为:50:1,20:1,10:1,5:1和1:1。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洗脱步骤包括:0-10min 20%乙腈,10-25min 20~40%乙腈,25-40min 60%甲醇。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S4)中,对所述的第3组分进行进一步分离,包括以下子步骤:
(i)对所述第3组分进行第三次柱层析分离得到2个组分;
(ii)对第三次柱层析分离得到的第2个组分进行液相分离;
其中,
第三次柱层析分离的步骤包括:利用第三氯代烷类-酮类混合溶剂或者第三氯代烷类-酯类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得到3个组分;
高效液相分离的条件包括:以乙腈-水溶液为洗脱剂。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S4)中,对所述的第3组分进行分离后,得到式(5)-式(11)所示的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氯代烷类-酮类混合溶剂中的氯代烷类溶剂为二氯甲烷,酮类溶剂为丙酮。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氯代烷类-酮类混合溶剂由二氯甲烷和丙酮按照体积比为10:1-1:1的比例混合形成,而后进行梯度洗脱。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氯代烷类-酯类混合溶剂中的氯代烷类溶剂为三氯甲烷,酯类溶剂为乙酸乙酯。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氯代烷类-酯类混合溶剂由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按照体积比为10:1、5:1和1:1的比例混合形成,而后进行梯度洗脱。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洗脱剂洗脱过程:0-10min,10%乙腈等度洗脱;10-20min,10-40%乙腈梯度洗脱;20-50min 60%乙腈等度洗脱。
在另一优选例中,对步骤(S4)中,所述的第5组分进行进一步分离,包括以下子步骤:
(i)对所述第5组分进行第四次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组分;
(ii)对第四次柱层析分离得到的第3组分进行反相液相分离;
其中,
第四次柱层析分离的步骤包括:利用第四氯代烷-醇类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得到3个组分;
反相液相分离的步骤包括:利用乙腈-水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
在另一优选例中,对步骤(S4)中,对所述的第5组分进行分离后,得到式(12)-式(14)所示的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四氯代烷-醇类混合溶剂中的氯代烷类溶剂为三氯甲烷,所述醇类溶剂为甲醇。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四氯代烷-醇类混合溶剂由三氯甲烷和甲醇按照体积比为5:1-1:1的比例混合形成,而后进行梯度洗脱。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梯度洗脱步骤包括:0-20min 10%乙腈,20-40min 20~40%乙腈。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含有:(a)本发明活性化合物(优选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活性化合物);和(b)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剂型选自下组:口服制剂、注射剂、外用制剂。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口服制剂选自下组:片剂、胶囊剂、颗粒剂。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包括如式(1)、式(3)-(13)所示的化合物、式(2)所示的化合物、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包括如式(1a)、式(3)-(13)所示的化合物、式(2)所示的化合物、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本发明活性化合物的用途,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肿瘤包括肺癌、宫颈癌、肝癌、胃癌等。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肿瘤药物抑制肺癌细胞。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方法,包括步骤:
(a)在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存在下,培养肿瘤细胞,从而抑制所述肿瘤细胞。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肿瘤细胞包括选自下组肿瘤的细胞:肺癌、宫颈癌、肝癌、胃癌等。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肿瘤细胞包括肺癌细胞,较佳地A549细胞。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方法为非诊断非治疗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治疗肿瘤的方法,包括步骤:给需要的对象施用本发明活性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对象包括人和非人哺乳动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对象为肿瘤患者。
应理解,在本发明范围内中,本发明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化合物1-14。
图2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化合物1,3-5的HMBC(1H的异核多碳相关谱)和ROESY(旋转坐标系中的NOE增强谱)示意图。
图3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化合物6-13的HMBC示意图。
图4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化合物6-8,11-12的ROESY示意图。
图5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化合物3-5,8,11-12的电子圆二色谱(ECD)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筛选和测试,提供了倍半萜、木脂素、酚酸苷、异香豆素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首次意外地开发了源自算盘子属植物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具体地,本发明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如式(1)-(14)所示的化合物),包括倍半萜、木脂素、酚酸苷、异香豆素类化合物,其中式(1)和式(3)~(13)是首次公开的新化合物。本发明化合物极大地丰富了湖北算盘子植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种类。本发明还提供了相应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制法显著提高所提取的化合物纯度的方法,提取纯度可达98%。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发明。
算盘子及算盘子属植物
算盘子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算盘子属植物。
算盘子属植物为乔木或灌木,叶片全缘,羽状脉,具短柄;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蒴果圆球形或扁球形,具多条明显或不明显的纵沟,成熟时开裂为3-15个2瓣裂的分果爿;外果皮革质或纸质,内果皮硬壳质,种子无种阜,胚乳肉质,子叶扁平。本属植物根、茎、叶和果实均可药用,有活血散瘀、消肿解毒之效,用于痢疾、腹泻、感冒发热、咳嗽、食滞腹痛、湿热腰痛、跌打损伤等。
算盘子属植物主要的化学成分有倍半萜、皂苷、木脂素、大麦角烷、甾体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多样,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余苷酸甲酯(phyllaemblic acidmethyl ester)具有抗柯萨奇B3病毒的生物活性,异香豆素类化合物岩白菜素(bergenin)具有中枢镇静、镇痛、抗炎的生物活性。
以湖北算盘子(Glochidion wilsonii Hutch.)为例,其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算盘子属(Glochidion)植物。在我国,湖北算盘子植物资源丰富。
活性化合物
本发明提供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包括倍半萜、木脂素、酚酸苷、异香豆素化合物,其选自式(1a)-式(14)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任一种,
倍半萜化合物选自式(1a)~式(5)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任一种,木脂素选自式(6)~式(1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任一种,酚酸苷选自式(13),异香豆素选自式(14)。其中,式(2)、(14)为已知化合物,其余为新化合物。
优选的本发明活性化合物如式(1a)、式(3)-(13)所示的任一化合物。
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制备本发明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倍半萜、木脂素、酚酸苷、异香豆素化合物)的方法。
典型地,本发明的方法包括步骤:
1.制备提取物:
对湖北算盘子进行提取,具体地,利用溶剂回流提取法制备湖北算盘子提取物,其中,回流提取的操作包括:称取湖北算盘子适量,粉碎,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溶剂。加热回流提取。
典型地,溶剂包括(但并不限于);水、乙醇、水/醇混合溶剂(如30-70%乙醇)、甲醇、石油醚、乙酸乙酯、二氯甲烷。
提取可以进行一次或多次(如1-5次,较佳地1-3次),每次时间通常为0.25-12小时,较佳地0.5-6小时。一种优选的提取是分别提取3次,每次3小时,然后合并提取液。
需要说明的是,回流仅仅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举例,该湖北算盘子提取物可以是用根部药材获得,也可以是茎部、叶部以及整株药材;该提取物可以直接购买得到,也可以是采用其他提取方法得到,例如,浸提、煎煮提取和渗漉等,只要能提取得到含有上述化合物组合物的提取物均可。
2.后处理:
而后对湖北算盘子提取物进行后处理,继而得到上述化合物组合物。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后处理仅为举例,其他能够得到该类化合物组合物的后处理方法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具体地,
2.1.初萃:
将醚类溶剂与所述湖北算盘子提取物混合,使湖北算盘子提取物能够溶解于醚类溶剂中或者形成悬浊液;然后加入醇-水混合溶液进行萃取并收集萃取得到醇-水部的萃取物。
为了提升萃取效果,减少萃取物中的杂质,可以进行多次萃取,具体地,利用醇-水混合溶液对收集萃取得到醇-水部的萃取物再进行萃取。
以石油醚为例,将适量的石油醚与湖北算盘子提取物混合进行分散,而后加入醇-水混合溶液进行第一次萃取,而后收集醇-水部的第一萃取物,在将该第一萃取物与醇-水混合溶液进行二次萃取,再收集醇-水部的第二萃取物,如此反复萃取多次,最终得到湖北算盘子浸膏。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仅仅萃取一次,即萃取的次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其中,上述醚类溶剂可以为石油醚,也可以是其他极性与石油醚接近的其他醚类或者其他溶剂,且醇-水混合溶液中的醇类溶剂可以为甲醇,也可以采用其他醇类溶剂,例如乙醇和丙醇等,且醇-水混合溶液中醇类溶剂的质量百分数为10-50%,例如为15%、20%、25%、30%、35%、40%、45%以及50%等10-50%之间的任意数值。
2.2.初级柱层析分离:
初萃后,对初萃得到的湖北算盘子浸膏进行初级柱层析分离得到6个组分,具体地,将湖北算盘子浸膏湿法上样用硅胶柱进行分离。
进一步地,利用初级醚类-酮类混合溶剂或者初级烷基类-酮类混合溶剂和氯代烷类-醇类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具体地,将石油醚和丙酮以10:1-1:1的体积比混合形成混合溶剂;将二氯甲烷-甲醇以10:1-6:4的体积比混合形成混合溶剂;而后进行洗脱;用薄层硅胶板进行检测并合并相同组分,得到6个组分,例如,将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以10:1、9:1和2:1的体积比混合形成混合溶剂进行洗脱;而后将二氯甲烷-甲醇以9:1、8:2、7:3和6:4的体积比混合形成混合溶剂再洗脱得到6个组分。即先利用石油醚和丙酮形成的混合溶液洗脱后,直至洗脱液中无法用薄层硅胶板检测出化合物,而后再用二氯甲烷-甲醇形成的混合液进行洗脱。
2.3.深度处理或进一步分离:
而后对上述初级柱层析分离得到的6个组分中的第2个组分、第3个组分、第5个组分分别进行深度处理(即进一步分离)。
2.3.1.第2组分的深度处理:
具体地,对所述第2组分进行深度处理的步骤包括:对所述第2组分进行第一次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组分,而后对第一次柱层析分离得到的第2个组分进行第二次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组分,而后对第二次柱层析分离得到的第3个组分进行反相液相分离得到式(1-4)所示化合物。
进一步地,第一次柱层析分离的步骤包括:利用第一醚类-酮类混合溶剂或者第一烷基类-酯类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得到3个组分;其中,第一醚类-酮类混合溶剂中的醚类溶剂为石油醚,酮类溶剂为丙酮;第一烷基类-酯类混合溶剂中的烷基类溶剂为己烷,酯类溶剂为乙酸乙酯;所述石油醚和丙酮的体积比为100:1-10:1;所述己烷和乙酸乙酯的体积比为100:1-10:1;每次采用上述混合溶剂洗脱后都进行薄层硅胶板进行点板合并合同组分,再细分得到4个组分。
第二次柱层析分离的步骤包括:利用第二醚类-酮类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得到4个组分;其中,第二醚类-酮类混合溶剂中的醚类溶剂为石油醚,酮类溶剂为丙酮;具体地,第二次柱层析分离的步骤包括:将石油醚和丙酮按照体积比为80:1-1:1的比例混合形成第二醚类-酮类混合溶剂,而后进行梯度洗脱;例如,利用石油醚和丙酮按照体积比为80:1、50:1、20:1、10:1和1:1的比例混合分别形成第二醚类-酮类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
反相液相分离的步骤包括:利用醇-水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具体地,洗脱步骤包括:0-10min 20%乙腈,10-25min 20~40%乙腈,25-40min 60%乙腈。上述%为乙腈的质量百分数,剩余则为水。
采用上述深度处理方法能够进一步有利于制备得到所述化合物。
2.3.2.第3组分的深度处理:
对所述第3组分进行深度处理的步骤包括:对所述第3组分进行第三次柱层析分离得到2个组分,而后再对第三次柱层析分离得到的第2个组分进行液相分离得到式(5-11)所示化合物。
进一步地,第三次柱层析分离的步骤包括:利用氯代烷类-酮类混合溶剂或者氯代烷类-酯类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得到2个组分;具体地,将三氯甲烷和丙酮按照体积比为10:1-1:1的比例混合形成氯代烷类-酮类混合溶剂,而后进行梯度洗脱;或者,利用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按照体积比为10:1、5:1和1:1的比例混合分别形成三氯代烷类-酮类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
液相分离的条件包括:以乙腈-水溶液为洗脱剂,洗脱过程:0-10min,10%乙腈等度洗脱;10-20min,10-40%乙腈梯度洗脱;20-50min 60%乙腈等度洗脱。具体地,样品经过0.45μm滤膜过滤,以乙腈-水溶液为洗脱剂,用10mm×250mm半制备ODS(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进行制备分离,色谱条件为0-10min,10%乙腈等度洗脱;10-20min,10-40%乙腈梯度洗脱;20-50min 60%乙腈等度洗脱,流速3mL/min,检测波长210、254、280、320nm。
采用上述方式对第3组分进行深度处理,有利于制备得到所需的化合物。
2.3.3.第5组分的深度处理:
对所述第5组分进行深度处理的步骤包括:对所述第5组分进行第四次柱层析分离得到3个组分,而后再对第四次柱层析分离得到的第3组分进行反相液相分离得到式(12-14)所示化合物。
进一步地,第四次柱层析分离的步骤包括:利用第四氯代烷类-醇类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得到3个组分;具体地,第四次柱层析分离的步骤包括:将三氯甲烷和甲醇按照体积比为5:1-1:1的比例混合形成第四氯代烷类-醇类混合溶剂,而后进行梯度洗脱;例如,利用三氯甲烷和甲醇按照体积比为5:1、2:1和1:1的比例混合分别形成第四氯代烷类-醇类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
反相液相分离的步骤包括:利用乙腈-水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
优选地,洗脱步骤包括:0-20min 10%乙腈,20-40min 40%乙腈。上述%为甲醇的质量百分数,剩余则为水。
采用上述深度处理方法能够进一步有利于制备得到化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柱层析分离对每次得到的洗脱液进行单独收集,用薄层色谱板进行点板合并相同组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醇类溶剂为甲醇,仅仅为举例,其他的乙醇或者丙醇等一元醇也可以。醚类溶剂为石油醚也仅为举例,其他的满足要求的醚类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同理,酮类、酯类、烷基类、氯代烷类也限于丙酮、乙酸乙酯、己烷和三氯甲烷,也可以采用其他对应的酮类、酯类、烷基类溶剂和氯代烷类。
组合物及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含有本发明活性化合物的多种不同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但并不限于):药物组合物、膳食补充剂、食品组合物、保健品组合物
以药物组合物为例,如本文所用,术语“活性成分”指的是可用于本发明的如式(1a)、式(3)~式(13)所示的化合物。
如本文所用,术语“有效量”或“有效剂量”是指可对人和/或动物产生功能或活性的且可被人和/或动物所接受的量。
如本文所用,术语“药学上可接受的”的成分是适用于人和/或哺乳动物而无过度不良副反应(如毒性、刺激和变态反应)的,即具有合理的效益/风险比的物质。术语“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指用于治疗剂给药的载体,包括各种赋形剂和稀释剂。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含有安全有效量的本发明的活性成分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这类载体包括(但并不限于):盐水、缓冲液、葡萄糖、水、甘油、乙醇、及其组合。通常药物制剂应与给药方式相匹配,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剂型为注射剂、口服制剂(片剂、胶囊、口服液)、透皮剂、缓释剂。例如用生理盐水或含有葡萄糖和其他辅剂的水溶液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制备。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宜在无菌条件下制造。
本发明所述的活性成分的有效量可随给药的模式和待治疗的疾病的严重程度等而变化。优选的有效量的选择可以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例如通过临床试验)。所述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的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例如生物利用率、代谢、半衰期等;患者所要治疗的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体重、患者的免疫状况、给药的途径等。通常,当本发明的活性成分每天以约0.00001mg-50mg/kg动物体重(较佳的0.0001mg-10mg/kg动物体重)的剂量给予,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由治疗状况的迫切要求,可每天给予若干次分开的剂量,或将剂量按比例地减少。
本发明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水、盐水、脂质体、脂质、蛋白、蛋白-抗体缀合物、肽类物质、纤维素、纳米凝胶、或其组合。载体的选择应与给药方式相匹配,这些都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包括:
(1)本发明化合物来自天然植物,该植物具有民间应用基础,药效明确,无不良反应。
(2)本发明化合物基于现代提取技术,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获得,除化合物2、14外,均未有报道,为新化合物。新化合物性状描述准确,抗肿瘤作用结果明确,具有开发价值。
(3)根据本发明所述实验方法,化合物2、14具有批量生产的可能,为生产具有高纯(纯度大于98%)、有效(抗炎、抗病毒)的天然化合物样品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百分比和份数是重量百分比和重量份数。
实施例1.化合物1-14的制备
本发明提供14个化合物,其结构式分别如图1及如下所示:
式(1a-14)(记为化合物1-14)。其中式(2)的R1基团为甲基,R2为氢;式(3-5)的R1基团为环己肌醇-葡萄糖基,R2为羟基;式(9)的R基团为甲基;式(10)的R基团为醛基;式(11)的R基团为氢;式(12)的R基团为甲基。式(2)、(14)为已知化合物,其余为新化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14个化合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采用回流提取法对湖北算盘子进行提取,提取条件为:称取湖北算盘子5.0kg,粉碎,置于5L圆底烧瓶中,加入3L溶剂;提取3次,每次3h。
取1公斤湖北算盘子提取物与1L石油醚进行分散,将上述混合悬液倒入5L分液漏斗中,再加入10%甲醇-水溶液2L,充分振摇混匀,静置进行萃取。收集甲醇-水部位的萃取物,再加入10%甲醇-水溶液2L萃取,并收集甲醇-水部位的萃取物,如此循环萃取5次,萃取完后旋蒸部分溶剂得到200g的湖北算盘子浸膏。
取湖北算盘子浸膏100g,湿法上样用硅胶柱进行分离,以石油醚-丙酮(10:1,9:1,2:1,体积比)和二氯甲烷-甲醇(9:1,8:2,7:3和6:4,体积比)梯度洗脱,每个馏分250mL,共30个组分,用薄层硅胶板进行检测并合并相同组分,得到6个组分,(记为HBS1-1至HBS1-6)。其中,HBS1-1经薄层板检测,其化合物极性较小,遂对其进行再次分离。
HBS1-2(20g)湿法上样经硅胶柱进行分离,用石油醚-丙酮(20:1)进行洗脱,用薄层硅胶进行点板合并合同组分,再细分得到3个组分,(记为HBS1-1-1至HBS1-1-3)。取HBS1-1-2(3.5g)湿法上样经硅胶柱进行分离,用石油醚-丙酮(20:1,10:1,9:1,8:2和1:1)进行梯度洗脱,用薄层色谱进行点板合并相同组分,得到3个组分(记为得到HBS1-2-1至HBS1-2-3),其中,对HBS1-2-3进行反相液相分离,得到化合物1-4(7.6,35,4.0,2.5mg)。其中,反相液相的条件:选用甲醇-水洗脱,洗脱条件为0-10min 20%乙腈,10-25min 20~40%乙腈,25-40min 60%乙腈,流速3mL/min,检测波长210、254、280、320nm。
HBS1-3(8g)湿法上样,经三氯甲烷-丙酮(3:1,2:1和0:1,体积比)进行梯度洗脱,用薄层色谱进行点板合并相同组分,再细分得到3个组分(记为HBS1-3-1至HBS1-3-3)。HBS1-3-3经液相分离得到化合物5-11(2.5,3.5,2.8,3.2,3.5,2.5,1.7mg)。液相分离的条件为:0-10min 20%乙腈,10-20min 20~40%乙腈,20-40min 60%甲醇,流速3mL/min,检测波长210,254,280,320nm。
HBS1-5(3.5g)湿法上样,经三氯甲烷-甲醇(10:1,5:1,2:1和0:1,体积比)进行梯度洗脱,用薄层硅胶板进行点板合并相同组分,再细分得到得到3个组分(记为HBS1-5-1至HBS1-5-3),其中,HBS1-5-3经反相液相分离得到化合物12-14(2.0mg,1.5mg,80mg)。其中,反相液相的条件:选用乙腈-水洗脱,洗脱条件为:0-10min20%乙腈,10-20min 20~40%乙腈,流速3mL/min,吸收波长210、254、280、320nm。
表征
利用高分辨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仪等仪器对化合物1-14分别进行鉴定,表征其结构,结果以及分析如下:
化合物1:如式1a所示,无色油状。(旋光光谱,c 0.25,MeOH);UV(紫外光谱):220nm(λmax);CD(圆二色谱)(Δε,MeOH)nm:244(1.38),276(0.46);HR-ESI-MS(高分辨电喷雾质谱):m/z 369.15195[M+Na]+;分子式:C16H26O8。NMR(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见表1和表2,化合物1,3-5的HMBC(1H的异核多碳相关谱)和ROESY(旋转坐标系中的NOE增强谱)示意图如图2所示。
表1.化合物1,3-5的1H-NMR数据(500MHz in methanol-d4)
/>
表2化合物1,3-5的13C-NMR数据(125MHz in methanol-d4)
/>
化合物1的具体NMR数据如下:如式1a所示,无色油状物。ESI-MS:m/z 369[M+Na]+;分子式:C16H26O8。具体NMR数据如下:1H NMR(500MHz,CD3OD):4.00(m,H-1),1.49(m,H-2a),2.14(m,H-2b),2.84(m,H-3),1.92(m,H-4a),1.97(m,H-4b),4.27(m,H-5),2.05(m,H-6),1.94(m,H-9a),2.05(m,H-9b),3.83(m,H-10),1.79(m,H-11),3.39(dd,J=11.4,4.8Hz,H-12a),3.69(s,H-12b),3.64(d,J=11.4Hz,H-14a),3.66(d,J=11.4Hz,H-14b),0.86(d,J=7.2Hz,H-15),3.69(s,H-OMe);13C NMR(125MHz,CD3OD):66.5(C-1),34.6(C-2),37.1(C-3),29.9(C-4),75.9(C-5),54.7(C-6),85.7(C-7),108.4(C-8),37.0(C-9),69.7(C-10),35.7(C-11),63.0(C-12),177.7(C-13),66.0(C-14),13.5(C-15),54.1(C-OMe)。
化合物2:如式2所示,黄白色粉末。ESI-MS:m/z 421[M+H]+;分子式:
C21H24O9。具体NMR数据如下(500MHz,CDCl3):3.91(br s,H-1),1.92(dd,J=14.0,3.0Hz,H-2a),1.70(ddd,J=14.0,13.0,2.5Hz,H-2b),2.81(tt,J=13.0,3.0Hz,H-3),2.28(tt,J=13.0,3.0Hz,H-4a),1.85(ddd,J=15.0,13.0,4.0Hz,H-4b),4.26(s,H-5),2.31(dd,J=15.0,3.0Hz,H-9a),1.98(dd,J=15.0,3.0Hz,H-9b),5.33(q,J=3.0Hz,H-10),2.19(m,H-11),4.02(t,J=11.3Hz,H-12a),3.58(dd,J=11.5,4.5Hz,H-12b),0.90(d,J=7.0Hz,H-14),8.14(dd,J=7.5,1.5Hz,H-3',7'),7.59(dt,J=7.5,1.5Hz,H-4',6'),7.63(tt,J=7.5,1.5Hz,H-5')。
化合物3:如式3所示,黄色油状。(c 0.15,MeOH);UV:205nm(λmax);CD(Δε,MeOH)nm:238(-2.03),265(0.61),321(-3.81);HR-ESI-MS:m/z 783.23010[M+Na]+;分子式:C33H44O20。NMR数据见表1和表2。
化合物4:如式4所示,黄色油状。(c 0.15,MeOH);UV:210nm(λmax);CD(Δε,MeOH)nm:239(-2.70),260(0.67),321(-3.82);HR-ESI-MS:m/z 783.23059[M+Na]+;分子式:C33H44O20。NMR数据见表1和表2。
化合物5:如式5所示,黄色油状。(c 0.30,MeOH);UV:210nm(λmax);CD(Δε,MeOH)nm:239(-3.86),262(1.34),321(-5.57);HR-ESI-MS:m/z 783.23065[M+Na]+;分子式:C33H44O20。具体NMR数据见表1和表2。/>
化合物6:如式6所示,黄色油状。(c 0.35,MeOH);UV:210nm(λmax);CD(Δε,MeOH)nm:208(-9.58),243(-2.41),308(1.29);HR-ESI-MS:m/z 299.09363[M-H];分子式:C17H16O5。NMR数据见表3和表4。
化合物7:如式7所示,黄色油状。(c 0.35,MeOH);UV:210nm(λmax);CD(Δε,MeOH)nm:212(-2.40),242(-0.77),298(-0.70);HR-ESI-MS:m/z329.13828[M+H]+;分子式:C19H20O5。NMR数据见表3和表4。
化合物8:如式8所示,黄色油状。(c 0.55,MeOH);UV:205nm(λmax);CD(Δε,MeOH)nm:235(-1.10),235(1.99),260(-2.00),285(-2.08);
HR-ESI-MS:m/z 343.15396[M+H]+;分子式:C20H22O5。NMR数据见表3和表4。
化合物9:如式9所示,黄色油状。(c 0.85,MeOH);UV:215nm(λmax);CD(Δε,MeOH)nm:226(-1.37),285(0.53),319(-0.95);HR-ESI-MS:m/z327.12262[M+H]+;分子式:C19H18O5。NMR数据见表3和表4。/>
化合物10:如式10所示,黄色油状。(c 0.15,MeOH);UV:210nm(λmax);CD(Δε,MeOH)nm:217(-3.24),283(0.18);HR-ESI-MS:m/z 363.08377[M+Na]+;分子式:C19H16O6。NMR数据见表3和表4。
化合物11:如式11所示,黄色油状。(c 1.15,MeOH);UV:205nm(λmax);CD(Δε,MeOH)nm:214(-4.60),240(5.06),298(-7.80);HR-ESI-MS:m/z349.10437[M+Na]+;分子式:C19H18O5。NMR数据见表3和表4。
化合物12:如式12所示,黄色油状。(c 0.55,MeOH);UV:205nm(λmax);CD(Δε,MeOH)nm:213(-2.09),240(3.50),300(-3.69);HR-ESI-MS:m/z341.13834[M+H]+;分子式:C20H20O5。NMR数据见表3和表4。
化合物6-8,11-12的ROESY示意图如图4所示,化合物3-5,8,11-12的电子圆二色谱(ECD)示意图如图5所示。
表3.化合物6-12的1H-NMR数据(500MHz in methanol-d4)
/>
表4化合物6-12的13C-NMR数据(125MHz in methanol-d4)
位置 6 7 8 9 10 11 12
1 133.5(s) 132.9(s) 130.1(s) 125.3(s) 122.3(s) 132.6(s) 132.9(s)
2 110.7(d) 106.8(d) 110.5(d) 107.4(s) 108.3(d) 107.4(d) 106.8(d)
3 149.1(s) 148.2(s) 149.1(s) 148.1(s) 148.6(s) 149.5(s) 148.2(s)
4 147.8(s) 147.9(s) 147.6(s) 147.7(s) 148.6(s) 149.3(s) 148.0(s)
5 116.0(d) 108.3(d) 116.1(d) 108.7(d) 108.5(d) 109.1(d) 108.3(d)
6 120.3(d) 120.4(d) 119.7(d) 121.2(d) 124.3(d) 121.1(d) 120.4(d)
7 94.8(d) 93.8(d) 89.2(d) 151.4(s) 150.5(s) 95.1(d) 94.4(d)
8 46.7(d) 46.3(d) 55.3(d) 111.2(s) 165.6(s) 46.8(d) 45.4(q)
9 18.4(q) 17.6(q) 64.9(t) 9.8(q) 186.8(d) 18.4(q) 18.6(q)
OCH3 56.3(q)
O-CH2-O 102.3(t) 101.4(t) 101.5(t) 102.1(t) 102.6(t) 101.3(t)
1' 148.8(s) 135.9(s) 133.6(s) 140.5(s) 143.2(s) 135.6(s) 131.6(s)
2' 143.2(s) 115.3(d) 111.5(d) 108.8(d) 110.1(d) 117.0(d) 111.8(d)
3' 93.6(d) 139.8(s) 145.4(s) 140.5(s) 141.9(s) 142.4(s) 144.3(s)
4' 154.9(s) 144.0(s) 148.6(s) 141.2(s) 142.0(s) 152.4(s) 151.8(s)
5' 124.6(s) 134.1(s) 134.6(s) 132.9(s) 126.7(s) 134.8(s) 133.7(s)
6' 105.0(d) 115.4(d) 115.8(d) 108.9(d) 110.0(d) 117.2(d) 117.2(d)
7' 31.9(t) 132.3(d) 76.6(d) 75.5(d) 202.1(s) 199.5(s)
8' 34.7(t) 123.9(d) 32.2(t) 31.8(t) 32.4(t) 31.6(t)
9' 62.5(t) 18.5(q) 10.4(q) 9.3(q) 9.0(q) 8.8(q)
OCH3 56.4(q) 56.7(q) 56.2(q)
化合物13:如式13所示,黄色油状。(c 0.20,MeOH);UV:210nm(λmax);HR-ESI-MS:m/z 417.10544[M-H]-;分子式:C17H22O12。NMR数据见表5,化合物6-13的HMBC示意图如图3所示。
表5.化合物13的1H、13C-NMR数据(500,125MHz in methanol-d4)
位置 δH δC
1 120.2(s)
2 158.0(s)
3 6.73,d,9.0 117.6(d)
4 7.02,dd,9.0,3.0 123.8(d)
5 150.7(s)
6 7.56,d,3.0 119.1(d)
7 175.7(s)
1' 4.80,d,7.2 102.8(d)
2' 3.97,d,1.2 78.2(d)
3' 3.53,m 78.5(d)
4' 3.56,m 71.2(d)
5' 3.91,m,3.32,m 66.8(t)
1” 5.46,d,1.2 110.8(d)
2” 3.58,m 78.4(d)
3” 80.8(s)
4” 4.09,m,3.79,m 75.5(t)
5” 3.58b 66.0(t)
化合物14:如式14所示,白色粉末。ESI-MS:m/z 328[M]+;分子式:C14H16O9。具体NMR数据如下(CD3OD,500MHz):3.60(1H,m,H-2),3.44(1H,m,H-3),3.70(1H,m,H-4),4.04(1H,m,H-4a),7.04(1H,s,H-7),4.93(1H,d,J=10.2Hz,H-10b),3.71(1H,m,H-11),3.87(3H,s,OCH3)。
实施例2.湖北算盘子化合物组合物(化合物1,3-6,8,11-12)的生物活性测试
1.人宫颈癌(HeLa)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测试
使用细胞增殖计数-8(CCK-8)试剂盒测定方法,测试化合物对HeLa、A-549细胞的增殖活性。两种细胞在10%胎牛血清(FBS)、100μg/ml链霉素和100U/ml青霉素的高糖培养基(DMEM)条件下,于37℃、5% CO2培养。用胰蛋白酶将培养皿对数生长的细胞系消化,并按100μL/孔(5×104个/mL)接种于96孔板中,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向孔中分别加入100μL化合物样品。用紫杉醇为阳性对照,在37℃下培养48h(A-549细胞为72h),然后将10μL CCK-8溶液(20μg/mL)直接加入所有孔中,培养2.5h,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其在450nm处的吸光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细胞存活率:
细胞存活率(%)=(药物组吸光值-空白组吸光值)/(对照组吸光值-空白组吸光值)×100%。计算各组细胞存活率并进行比较。
实验重复3次,先将化合物用DMSO配置成50μM浓度,筛选化合物对细胞抑制作用。对于抑制率达到45%以上的化合物,再按浓度梯度(10、20、30、40、50、60μM)实验计算IC50值。
2.一氧化氮(NO)抑制活性测试
NO抑制实验步骤: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在10%胎牛血清(FBS)、100μg/ml链霉素和100U/ml青霉素的高糖培养基(DMEM)条件下,于37℃、5% CO2培养。培养上清液中NO的积累通过Griess方法测定。化合物用DMOS溶解,配置成20μM浓度以检测NO抑制作用。RAW264.7细胞用脂多糖(LPS)处理(1μg/ml)24小时,取50μl上清液和50μl Griess试剂混合,在96孔板中室温孵育。分加药组及对照组进行实验,15分钟后于450nm波长测定吸光度。实验重复3次,如化合物对NO抑制率超过50%,则计算IC50值。湖北算盘子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湖北算盘子化合物组合物的抗增殖及一氧化氮抑制实验结果
注:细胞抑制率指的是化合物在50μM条件下的数据(阳性对照浓度单列)
如表6所示,在化合物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实验中,相比较于阳性对照紫杉醇的抑制率(55%),没有任何一个化合物在50μM浓度条件下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超过50%,因此化合物对Hela细胞没有增殖抑制作用。
在化合物对A-549细胞抑制实验中,化合物3、5、8、11在50μM浓度下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超过45%,因此进一步进行了浓度梯度实验,确定IC50(半数抑制有效浓度)数值为34.5±0.9μM、50.0±0.8μM、50.3±1.7μM、53.7±3.1μM。其中化合物3数值较好,未来可以通过结构改造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其抑制作用。
在化合物NO抑制作用实验中,化合物3在20μM浓度条件下对RAW 264.7有抑制作用,随后测定其CC50值为16.0±0.9μM,并调整化合物3的浓度为5μM以确保RAW 264.7细胞存活率大于90%。在此条件下,相比较于阳性对照地塞米松(抑制率65%),没有化合物对NO的抑制率超过50%。因此该化合物没有NO抑制作用。
在本发明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分离自算盘子属植物的活性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学式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
式(3)中,R1基团为葡萄糖-(1-3)-2-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4)中,R1基团为葡萄糖-(1-5)-3-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5)中,R1基团为葡萄糖-(1-3)-5-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9)中,R基团为甲基;
式(10)中,R基团为醛基;
式(11)中,R基团为氢;
式(12)中,R基团为甲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化合物为式(1)、(3)、(4)或(5)所示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化合物包括以下化学式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
式(3)中,R1基团为葡萄糖-(1-3)-2-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4)中,R1基团为葡萄糖-(1-5)-3-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5)中,R1基团为葡萄糖-(1-3)-5-O-D-肌醇基,R2为羟基;
式(9)中,R基团为甲基;
式(10)中,R基团为醛基;
式(11)中,R基团为氢;
式(12)中,R基团为甲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化合物还包括以下化学式所示的化合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性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具有如下NMR数据:1H NMR(500MHz,CD3OD):4.00(m,H-1),1.49(m,H-2a),2.14(m,H-2b),2.84(m,H-3),1.92(m,H-4a),1.97(m,H-4b),4.27(m,H-5),2.05(m,H-6),1.94(m,H-9a),2.05(m,H-9b),3.83(m,H-10),1.79(m,H-11),3.39(dd,J=11.4,4.8Hz,H-12a),3.69(s,H-12b),3.64(d,J=11.4Hz,H-14a),3.66(d,J=11.4Hz,H-14b),0.86(d,J=7.2Hz,H-15),3.69(s,H-OMe);13C NMR(125MHz,CD3OD):66.5(C-1),34.6(C-2),37.1(C-3),29.9(C-4),75.9(C-5),54.7(C-6),85.7(C-7),108.4(C-8),37.0(C-9),69.7(C-10),35.7(C-11),63.0(C-12),177.7(C-13),66.0(C-14),13.5(C-15),54.1(C-OMe)。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性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包括化学式如下的化合物: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对算盘子属植物的材料进行提取,从而得到提取物;
(S2)对所述提取物用醚溶剂和水/醇混合溶剂进行萃取,使得活性化合物被萃取入水/醇混合溶剂相,从而得到含活性化合物的水/醇混合溶剂相;
(S3)对所述含活性化合物的水/醇混合溶剂相或其浓缩产物,用柱层析进行初步分离,从而得到初级分离组分;和
(S4)对所述初级分离组分中再次进行细分,从而得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化合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算盘子属植物包括算盘子,更佳地为湖北算盘子。
9.一种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含有:(a)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化合物;和(b)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化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
CN202310969380.9A 2022-09-13 2023-08-02 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Pending CN1174021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118020 2022-09-13
CN202211111802 2022-09-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02196A true CN117402196A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95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69380.9A Pending CN117402196A (zh) 2022-09-13 2023-08-02 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02196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06388A2 (en) * 1997-07-31 1999-02-11 Proteome Sciences Plc.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aristolochia taliscana
WO2007105353A1 (ja) * 2006-03-02 2007-09-20 Nihon University 植物由来の悪性腫瘍治療薬
CN112274522A (zh) * 2020-11-12 2021-01-29 成都中医药大学 地榆中酚苷类化合物的抗炎新用途及其提取分离方法
CN114163314A (zh) * 2021-12-23 2022-03-11 西安交通大学 算盘七中Blestriarene B的提取方法及其抗肿瘤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06388A2 (en) * 1997-07-31 1999-02-11 Proteome Sciences Plc.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aristolochia taliscana
WO2007105353A1 (ja) * 2006-03-02 2007-09-20 Nihon University 植物由来の悪性腫瘍治療薬
CN112274522A (zh) * 2020-11-12 2021-01-29 成都中医药大学 地榆中酚苷类化合物的抗炎新用途及其提取分离方法
CN114163314A (zh) * 2021-12-23 2022-03-11 西安交通大学 算盘七中Blestriarene B的提取方法及其抗肿瘤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AN-LIH TSAI ET AL.: "ADDITIONAL CYTOTOXIC NEOLIGNANS FROM PERSEA ADDITIONAL CYTOTOXIC NEOLIGNANS FROM PERSEA", 《PHYTOCHEMISTRY》, 31 December 1998 (1998-12-31), pages 1371 - 1375 *
IAN-LIH TSAI ET AL.: "Cytotoxic Neolignans and Butanolides from Machilus obovatifolia", 《PLANTA MED》, 31 December 2000 (2000-12-31), pages 559 - 561 *
JUN-JIANG LV ET AL.: "Anti-viral and cytotoxic norbisabolane sesquiterpenoid glycosides from Phyllanthus emblica and their absolute configurations", 《PHYTOCHEMISTRY》, 31 December 2015 (2015-12-31), pages 123 - 134 *
MANJU BALA ET AL.: "Validation ofethnomedicinalpotentialof Tinosporacordifolia for anticancer andimmunomodulatoryactivitiesandquantification of bioactive molecules by HPTLC",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5 August 2015 (2015-08-05), pages 131 - 137 *
MYOUNG-CHONG SONG ET AL.: "Phenolic Glycosides from Lindera fruticosa Root and Their Inhibitory Activity on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CHEM. PHARM. BULL.》, 31 December 2008 (2008-12-31), pages 707 - 710 *
THOMAS A. ENGLER ET AL.: "Stereospecific Lewis Acid-Promoted Reactions of Styrenyl Systems with 2-Alkoxy-(6-alkyl)-1, 4-benzoquinones:Scope, Limitations, and Synthetic Applications", 《J. ORG. CHEM.》, 31 December 1994 (1994-12-31), pages 6567 - 6587, XP002934705, DOI: 10.1021/jo00101a016 *
WENJUN WANG ET AL.: "Study on the multi-targets mechanism of triphala on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31 December 2019 (2019-12-31), pages 1 - 10 *
YING-JUN ZHANG ET AL.: "Novel Sesquiterpenoids from the Root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J. NAT. PROD.》, 31 December 2001 (2001-12-31), pages 870 - 87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im et al. Anti-breast cancer activity of Fine Black ginseng (Panax ginseng Meyer) and ginsenoside Rg5
CN101759544B (zh) 一种新查耳酮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其应用
Ye et al. Bioactivity-guided isolation of anti-inflammation flavonoids from the stems of Millettia dielsiana Harms
Song et al. Explor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genus Viscum for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CN101647850B (zh) 杜仲提取物在制备用于治疗雌激素分泌不足相关疾病药物中的用途
EP2664361A1 (en) Extract of fraxinus excelsior seed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therefor
She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arciclasine from Lycoris radiata (L'Her.) Herb. and its inhibitory effect on LPS-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macrophages
Chen et al. Growth inhibition by pennogenyl saponins from Rhizoma paridis on hepatoma xenografts in nude mice
Huang et al. Cucurbitane-type triterpenoids from the vines of Momordica charantia and their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CN104622865A (zh) 巨大戟二萜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Zheng et al. Cytotoxic guaianolides and seco-guaianolides from Artemisia atrovirens
Wang et al. Bioassay-guided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ticancer and antioxidant compounds from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 Makino
CN105418726A (zh) 一种通关藤总皂苷提取物及其提取方法
KR100861320B1 (ko) 다우리놀을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암 예방 및 치료용약학적 조성물
CN108558980B (zh) 从鹊肾树根部分离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强心苷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06749124B (zh)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083388B (zh) 猪牙皂总皂苷的制备方法
CN117402196A (zh) 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
CN106543117B (zh)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间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zamthulla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Pterocarpus santalinus heartwood extract
Chen et al. Cytotoxic picrotoxane-type sesquiterpenoid lactones from Dendrobium huoshanense
CN110507662B (zh) 一种黄精甾体皂苷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Çalış et al. Comparative phyt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roots of Polygala azizsancarii and P. peshmenii and neuroprotective activities of the two xanthones
Hua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Waltheria indica Linn.
Xue et al.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emical Components from the Flos Sophorae Immaturus for Inhibitory Effects against HepG2.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