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82385A - 调风器 - Google Patents

调风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82385A
CN117382385A CN202310567044.1A CN202310567044A CN117382385A CN 117382385 A CN117382385 A CN 117382385A CN 202310567044 A CN202310567044 A CN 202310567044A CN 117382385 A CN117382385 A CN 1173823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movable louver
auxiliary
fins
front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6704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日比野义光
山本正晃
牧村英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wa Pla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wa Pla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wa Pla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wa Plast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382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823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减小短边方向上的外形并改善送风的指向性的调风器。在调风器(1)中,在通风路(21)内,呈前后地且朝向相互正交的方向配设有具备前翅片的前可动通风窗(3)和具备后翅片的后可动通风窗(4)。前可动通风窗(3)设有被轴支承为能沿短边方向倾动的中央前翅片(30)、和在中央前翅片的两侧隔开间隔且被轴支承为能倾动的辅助前翅片(31、32)。在辅助前翅片(31、32)的沿长边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设有局部圆筒状的凹曲面(31c、32c)。凹曲面(31c、32c)相对于辅助前翅片(31、32)的与长边方向轴线正交的短边方向轴线向斜上游内侧方向倾斜地形成,从上游侧流经通风路(21)的空气流与凹曲面碰撞,向中央前翅片(30)侧聚集。

Description

调风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调风器的技术领域涉及的是,在汽车室内等的换气、空调的空气吹出口所使用的调风器中,在送风筒的通风路内呈前后地且在相互正交的方向上配设有前可动通风窗和后可动通风窗。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室内的空气吹出调整用调风器,广泛使用交叉翅片型的调风器,对于该交叉翅片型的调风器,在形成通风路的送风筒内,呈前后地且在相互正交的方向上配设有前可动通风窗和后可动通风窗,当从空气吹出口吹出空气时,改变前可动通风窗的前翅片的角度、后可动通风窗的后翅片的角度,从而上下左右地调整空气的吹出方向。
作为这种调风器,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调风器,该调风器具有在长边方向上较长且在短边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09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调风器中,虽然能够使空气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的开口变短,但是存在这样的课题:沿着长边方向的翅片的片数少至一、两片左右,即使将翅片的方向改变成沿着空气吹出口的短边方向的上下或左右方向,也难以充分地将风的方向改变成该方向,送风的指向性不佳。
本说明书的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是鉴于上述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短边方向上的外形并且能够改善送风的指向性的调风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于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的调风器,在通风路的下游侧端部设有大致矩形的空气吹出口,在该通风路内,呈前后地且朝向相互正交的方向配设有具备前翅片的前可动通风窗和具备后翅片的后可动通风窗,在该空气吹出口的紧内侧配设有该前可动通风窗,其特征在于,
该前可动通风窗设有被轴支承为能够沿该空气吹出口的短边方向倾动的中央前翅片、以及在该中央前翅片的短边方向两侧相对于该中央前翅片隔开间隔且被轴支承为能够倾动的辅助前翅片,
在该辅助前翅片的上游侧端部,沿着长边方向设有局部圆筒状的凹曲面,该凹曲面相对于该辅助前翅片的与长边方向轴线正交的短边方向轴线向斜上游内侧方向倾斜地形成,
所述调风器构成为,从上游侧流经该通风路的空气流与该凹曲面碰撞,向该中央前翅片侧聚集。
在此,对于调风器的前后,调整后的空气在车辆室内流动的下游侧表示为前,供调整后的空气导入的上游侧表示为后。另外,长边方向轴线是沿着前翅片的长边方向的方向轴线,短边方向轴线是沿着前翅片的短边方向的方向轴线。根据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的调风器,前可动通风窗构成为包括被轴支承为能够沿短边方向倾动的中央前翅片、以及在中央前翅片的两侧相对于中央前翅片隔开间隔且被轴支承为能够倾动的辅助前翅片。前可动通风窗包括中央前翅片和其两侧的辅助前翅片,因此能够减小调风器的短边方向上的外形,并且能够提高送风的指向性。而且,从辅助前翅片的上游流动的风与形成于辅助前翅片的上游侧端部的凹曲面碰撞并被向中央前翅片的表面推压地进行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送风的指向性。
在此,在上述调风器中,能够采用这样的结构:
在所述前可动通风窗的所述中央前翅片和两侧的所述辅助前翅片各自的长边方向端部设有连结轴,在该连结轴连结有连杆,该辅助前翅片的该连结轴穿过长孔地被连结,
在操作该中央前翅片沿短边方向倾动时,通过该连杆的连结动作,倾动方向侧的该辅助前翅片向与该中央前翅片大致相同的方向倾动,倾动方向相反侧的该辅助前翅片保持大致中间状态。
由此,倾动方向相反侧的辅助前翅片保持大致中间状态(水平状态),倾动方向相反侧的辅助前翅片不会趋向于通风路的外侧,因此能够减小调风器的短边方向上的外形。
另外,在上述调风器中,能够采用这样构成的结构:在所述前可动通风窗的紧上游侧的短边方向上的两侧壁部,向内侧突出地设有对所述后可动通风窗的后翅片进行轴支承的轴支承部,在该轴支承部的下游侧且是在所述空气吹出口的内侧设有收纳凹部,该收纳凹部大致完全地收纳中间状态的所述辅助前翅片,该辅助前翅片的上游侧端部从该收纳凹部仅向该通风路的中央部侧倾动。
另外,能够设为,所述收纳凹部内的所述辅助前翅片的内侧位置、所述空气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的内侧位置、以及所述后翅片的所述轴支承部的内侧位置被设定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位置。
由此,能够抑制送风时的空气阻力,能够抑制通风路内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能够减小调风器的短边方向上的外形长度尺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的调风器,能够改善送风的指向性,并且能够减小短边方向上的外形。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调风器的主视图。
图2是该调风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剖视图。
图5示出该调风器的前可动通风窗,图5的(A)是自右上前方观察得到的立体图,图5的(B)是自右上后方观察得到的立体图。
图6示出该调风器的上侧的辅助前翅片,图6的(A)是俯视图,图6的(B)是主视图,图6的(C)是主视立体图,图6的(D)是后视立体图,图6的(E)是左侧视图。
图7示出该调风器的下侧的辅助前翅片,图7的(A)是俯视图,图7的(B)是主视图,图7的(C)是主视立体图,图7的(D)是后视立体图,图7的(E)是左侧视图。
图8是表示前可动通风窗的状态和送风的空气流的图1的VIII-VIII线剖视图,图8的(A)是中间状态的剖视图,图8的(B)是将前可动通风窗向上摆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的(C)是将前可动通风窗向下摆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前可动通风窗和连杆的状态的图1的IX-IX线剖视图,图9的(A)是中间状态的剖视图,图9的(B)是将前可动通风窗向上摆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的(C)是将前可动通风窗向下摆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后可动通风窗的状态的图1的X-X线剖视图,图10的(A)是中间状态的剖视图,图10的(B)是将后可动通风窗向左摆动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的(C)是使后可动通风窗向右转动而关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图3的放大图,是表示凹曲面相对于短边方向轴线的倾斜角度α的图。
图12是表示对现有的调风器的送风的指向性进行模拟时的送风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对实施方式的调风器的送风的指向性进行模拟时的送风状态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调风器;2、送风筒;3、前可动通风窗;4、后可动通风窗;5、边框;21、通风路;22、空气吸入口;23、通风窗收纳部;24、收纳凹部;30、中央前翅片;30a、翅片支承轴;30b、连结轴;31、辅助前翅片;31a、翅片支承轴;31b、连结轴;31c、凹曲面;32、辅助前翅片;32b、连结轴;32c、凹曲面;34、操作捏手;35、被协同部;36、连杆;36a、连结孔;36b、长孔;36c、长孔;37、轴承板;40、后翅片;40a、支承轴;45、协同部;46、连杆;47、轴承板;47b、轴支承部;51、空气吹出口;A1、短边方向轴线;B1、长边方向轴线;H1、高度;H2、高度;H3、高度;R、半径;α、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1来说明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的调风器。此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所公开的范围。如图1和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调风器1是这样的调风器1:在设有作为调整后的空气的吹出口的空气吹出口51的边框5的后侧的送风筒2内,分别配设有用于调整风向等的纵向可动的前可动通风窗3和横向可动的后可动通风窗4,具有在左右方向(长边方向)上较长且在上下方向(短边方向)上较短的方形细长的空气吹出口51。在前可动通风窗3的上下方向中央的中央前翅片30设有操作捏手34,该操作捏手34使前可动通风窗3和后可动通风窗4转动从而调整空气的吹出方向。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如图1和图3所示,对于调风器1的方向,以具有边框5的空气吹出口51的那侧为前,以送风筒2内的通风路21的空气吸入口22侧为后。上下左右为从前侧观察调风器时的上下左右,图示中使用的F表示前,图示中使用的B表示后,图示中使用的U表示上,图示中使用的D表示下,图示中使用的L表示左,图示中使用的R表示右。另外,存在如下情况:根据调整后的空气的流动来将前表现为下游侧,将后表现为上游侧。再者,存在如下情况:以送风筒2的中心为基准来表现为内侧或外侧。
如图2~图4所示,成为调风器的壳体的送风筒2是在内侧设有通风路21的大致方筒状的壳体,在前侧设有通风窗收纳部23,在通风窗收纳部23内的下游侧配设有上下调整风向的前可动通风窗3,在该通风窗收纳部23内的上游侧,在与前可动通风窗3正交的方向上配设有左右调整风向的后可动通风窗4。
前可动通风窗3由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上的3根翅片构成,配设于空气吹出口51的紧内侧,其设有:中央前翅片30,其被轴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短边方向)倾动;以及辅助前翅片31、32,该辅助前翅片31、32在中央前翅片30的上下两侧相对于中央前翅片30隔开间隔,被轴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倾动。
如图6、图7所示,在辅助前翅片31、32的上游侧端部设有局部圆筒状的凹曲面31c、32c。如图11所示,局部圆筒状的凹曲面31c、32c形成为分别以倾斜角α倾斜地朝向中央前翅片30侧地向内侧倾斜,且沿着辅助前翅片31、32的长边方向具有大致相同的剖面形状。此外,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凹曲面31c、32c形成为,在以通风路21的中心位置O为中心来描绘半径R的圆弧时,该圆弧的一部分成为凹曲面31c、32c,但除此以外,也能够以成为椭圆的一部分、双曲线的一部分的方式来形成凹曲面31c、32c。
在中央前翅片30能够左右滑动地外嵌有操作捏手34,操作者将手指碰撞于操作捏手34来使前可动通风窗3上下倾动,并且使该前可动通风窗3沿左右方向滑动,使后可动通风窗4左右倾动。
在中央前翅片30和辅助前翅片31、32的左右两侧的大致顶端分别突出设置有翅片支承轴30a、31a、32a,中央前翅片30和辅助前翅片31、32经由翅片支承轴30a、31a、32a而能够转动地被保持于在送风筒2内的左右配设的轴承板37(图2)。在中央前翅片30和辅助前翅片31、32的右侧分别突出设置有连结轴30b、31b、32b,1根连杆36连结于各个连结轴30b、31b、32b。
如图4和图5所示,在连杆36上,在中央的连结孔36a的上下以上下较长的形态设有长孔36b、36c。中央前翅片30的连结轴30b嵌入连结孔36a。
长孔36b、36c沿着连杆36的长边方向较长地形成。上侧的辅助前翅片31的连结轴31b嵌入长孔36b,当中央前翅片30朝向水平中间方向时,辅助前翅片31也朝向相同的水平方向,当中央前翅片30向上侧倾动时,如图9的(B)所示,辅助前翅片31也向相同的上方倾动。当中央前翅片30向下侧倾动时,如图9的(C)所示,辅助前翅片31以保持水平中间方向的方式使连结轴31b位于长孔36b的下部地嵌合。由此,在使前可动通风窗3向下倾动时,如图9的(C)所示,上侧的辅助前翅片31保持大致中间状态(大致水平方向),在使前可动通风窗3向上倾动时,如图9的(B)所示,下侧的辅助前翅片32保持中间状态,上侧的辅助前翅片31与中央前翅片30一起向上倾动。
另一方面,下侧的辅助前翅片32的连结轴32b嵌入连杆36的下侧的长孔36c,当中央前翅片30朝向水平中间方向时,辅助前翅片32也朝向相同的水平方向,当中央前翅片30向下侧倾动时,如图9的(C)所示,辅助前翅片32也向相同的下方向倾动。当中央前翅片30向上侧倾动时,如图9的(B)所示,辅助前翅片32以保持水平中间方向的方式使连结轴32b位于长孔36c的上部地嵌合。由此,在使前可动通风窗3向上倾动时,如图9的(B)所示,下侧的辅助前翅片32保持大致中间状态(大致水平方向),在使该前可动通风窗3向下倾动时,如图9的(C)所示,该下侧的辅助前翅片32追随着向下倾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前可动通风窗3向上摆动时,如图9的(B)那样,下侧的辅助前翅片32保持中间状态,在将前可动通风窗3向下摆动时,如图9的(C)那样,上侧的辅助前翅片31保持中间状态。也就是,在操作前可动通风窗3上下倾动时,在大致顶端具备成为转动轴的翅片支承轴31a、32a的辅助前翅片31、32向通风路21的内侧倾动,但不向上下方向上的外侧倾动。因此,对于调风器1,能够使送风筒2的上突出部和下突出部为最小,能够使上下方向(短边方向)上的外形减小。此外,在配置有连杆36的送风筒2的前方右侧的上下设有连杆避让凹部23a(图9),该连杆避让凹部23a以不与上下移动的连杆36碰撞的方式凹陷,作为整体,使送风筒2的上突出部和下突出部为最小。
另一方面,当上下摆动前可动通风窗3时,上侧的辅助前翅片31或者下侧的辅助前翅片32保持中间状态,因此容易使送风的指向性变差。因此,如图11所示,在辅助前翅片31、32的沿着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设有局部圆筒状的凹曲面31c、32c。
凹曲面31c、32c以其剖面形状具有半径R的圆的圆弧的曲率而形成,且如图11所示,相对于与辅助前翅片31、32的长边方向轴线B1正交的短边方向轴线A1(图6、图7)向斜上游内侧方向呈倾斜角度α(45°)倾斜地形成。由此,能够使凹曲面31c、32c的面积相比于翅片的厚度足够大,并且如图8所示,能够使从辅助前翅片31、32的上游流动的风与辅助前翅片31、32的上游侧端部的凹曲面31c、32c碰撞并被向中央前翅片30的表面推压地进行流动,能够改善送风的指向性。
如图3所示,在送风筒2内的前可动通风窗3的上游侧的上壁部和下壁部,向内侧突出地配设有轴支承部47b,该轴支承部47b轴支承后可动通风窗4的后翅片40。在轴支承部47b的下游侧且是在空气吹出口51的紧内侧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大致完全地收纳中间状态的辅助前翅片31、32的收纳凹部24。
如图3所示,调风器的通风路21内构成为,后翅片40的轴支承部47b的内侧位置、辅助前翅片31、32的内侧位置、以及空气吹出口51的短边方向上的内侧位置为大致相同的水平位置。也就是,通风路21的高度形成为与空气吹出口51的短边方向上的高度H1、上下的辅助前翅片31、32之间的高度H1、以及后翅片40的轴支承部47b之间的高度H1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收纳凹部24的高度H2、H3形成得被抑制为较小,成为空气吹出口51的高度(短边方向上的长度)H1的约1/5.5,收纳仅处于中间状态(水平状态)的辅助前翅片31、32。由此,能够在不使通风路21的高度变大的情况下抑制送风时的空气阻力的上升,能够抑制调风器的外形高度。
如图2所示,对于后可动通风窗4,沿横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7根后翅片40,各后翅片40经由上下的支承轴40a(图3)而能够转动地被保持于在上下配设的轴承板47。另外,成为如下构造:在突出设置于各后翅片40的一端的连结轴连结1根连杆46(图1、图2),能使所有的后翅片40同步地沿左右改变其方向。
成为如下构造:在后可动通风窗4且是在中心的1根后翅片40的前部设有操作轴部接收部等协同部45,该协同部45与设于操作捏手34的后部的操作轴部等被协同部35卡合,在使操作捏手34沿左右方向滑动时,沿左右地调整后可动通风窗4的后翅片40的方向。
由此,操作捏手34通过其上下的转动操作来向上或向下地调整前可动通风窗3的方向,通过操作捏手34的左右方向上的滑动操作来经由协同部45向左或向右地调整后可动通风窗4的方向。
上述结构的调风器被安装成,在汽车的车内的仪表板、控制板的部分,将其送风筒2的后端的空气吸入口22连接于未图示的通风管道。在仪表板、控制板嵌装有上述结构的调风器的设有空气吹出口51的边框5来进行安装,安装时的图示省略。从通风管道输送的空气自送风筒2内的通风路21通过空气吹出口51而被吹出。
当前可动通风窗3和后可动通风窗4为中间状态时,通风路21内的空气流如图8的(A)所示那样流动,特别是在前可动通风窗3附近,与辅助前翅片31、32的上游侧端部的凹曲面31c、32c碰撞的空气流向中央前翅片30侧弯曲而送风。
在将空气的吹出方向向上调整的情况下,如图9的(B)所示,若对操作捏手34向上方进行操作,则下侧的辅助前翅片32保持水平中间方向,中央前翅片30和上侧的辅助前翅片31向上侧倾动,空气的吹出方向被向上调整。在将空气的吹出方向向下调整的情况下,如图9的(C)所示,若对操作捏手34向下方进行操作,则上侧的辅助前翅片31保持水平中间方向,中央前翅片30和下侧的辅助前翅片32向下侧倾动,空气的吹出方向被向下调整。
在将前可动通风窗3向上摆动时,如图8的(B)所示,与上侧的辅助前翅片31的上游侧端部的凹曲面31c碰撞的空气流被向中央前翅片30的上表面侧推压。与下侧的辅助前翅片32的凹曲面32c碰撞的空气流被向中央前翅片30的下表面侧推压而进行送风。同样地,在将前可动通风窗3向下摆动时,如图8的(C)所示,与下侧的辅助前翅片32的上游侧端部的凹曲面32c碰撞的空气流被向中央前翅片30的下表面侧推压。与上侧的辅助前翅片31的凹曲面31c碰撞的空气流被向中央前翅片30的上表面侧推压而进行送风。这样,当前可动通风窗3处于中间状态时以及向上或向下地调整了该前可动通风窗3时,在中央前翅片30和上下的辅助前翅片31、32之间流动的空气流被向中央前翅片30的表面推压而进行送风。
图13表示针对本实施方式的调风器1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分析将前可动通风窗3向下调整时的送风的风的流动时的说明图,图12是针对现有的调风器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分析将前可动通风窗向下调整时的送风的风的流动时的说明图。如图13所示,在上游侧端部设有凹曲面31c、32c的辅助前翅片31、32对从上游流动的空气流进行引导,以将该空气流向中央前翅片30侧推压。由此,例如,在使前可动通风窗3以30°的角度向下倾动时,在现有的调风器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送风的角度向下呈20°,但在本实施方式的具有设有凹曲面31c、32c的辅助前翅片31、32的调风器的情况下,送风的角度能够向下弯曲至25°,能够改善送风时的指向性。
这样,在保持中间状态的辅助前翅片31、32,在其沿着左右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设有局部圆筒状的凹曲面31c、32c,从上游流动的风与上游侧端部的凹曲面31c、32c碰撞并被向中央前翅片30的表面推压地进行流动,因此能改善送风的指向性。在沿左右调整空气的吹出方向的情况下,若对操作捏手34向右或向左地进行滑动操作,则后可动通风窗4的后翅片40以其上下的支承轴40a为轴进行转动,其左右的方向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变化,空气的吹出方向被沿左右调整。
根据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的调风器1,前可动通风窗3构成为包括被轴支承为能够沿短边方向倾动的中央前翅片30、以及在中央前翅片30的两侧相对于中央前翅片30隔开间隔且被轴支承为能够倾动的辅助前翅片31、32。前可动通风窗3包括1片中央前翅片30和其两侧的辅助前翅片31、32,因此能够使调风器1的短边方向上的外形减小,并且能够提高送风的指向性。而且,从辅助前翅片31、32的上游流动的风与形成于辅助前翅片31、32的上游侧端部的凹曲面31c、32c碰撞并被向中央前翅片30的表面推压地进行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送风的指向性。

Claims (4)

1.一种调风器,其在通风路的下游侧端部设有大致矩形的空气吹出口,在该通风路内,呈前后地且朝向相互正交的方向配设有具备前翅片的前可动通风窗和具备后翅片的后可动通风窗,在该空气吹出口的紧内侧配设有该前可动通风窗,其特征在于,
该前可动通风窗设有被轴支承为能够沿该空气吹出口的短边方向倾动的中央前翅片、以及在该中央前翅片的短边方向两侧相对于该中央前翅片隔开间隔且被轴支承为能够倾动的辅助前翅片,
在该辅助前翅片的上游侧端部,沿着长边方向设有局部圆筒状的凹曲面,该凹曲面相对于该辅助前翅片的与长边方向轴线正交的短边方向轴线向斜上游内侧方向倾斜地形成,
所述调风器构成为,从上游侧流经该通风路的空气流与该凹曲面碰撞,向该中央前翅片侧聚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风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可动通风窗的所述中央前翅片和两侧的所述辅助前翅片各自的长边方向端部设有连结轴,在该连结轴连结有连杆,该辅助前翅片的该连结轴穿过长孔地被连结,
在操作该中央前翅片沿短边方向倾动时,通过该连杆的连结动作,倾动方向侧的该辅助前翅片向与该中央前翅片大致相同的方向倾动,倾动方向相反侧的该辅助前翅片保持大致中间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风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风器构成为,
在所述前可动通风窗的紧上游侧的短边方向上的两侧壁部,向内侧突出地设有对所述后可动通风窗的后翅片进行轴支承的轴支承部,在该轴支承部的下游侧且是在所述空气吹出口的内侧设有收纳凹部,该收纳凹部大致完全地收纳中间状态的所述辅助前翅片,该辅助前翅片的上游侧端部从该收纳凹部仅向该通风路的中央部侧倾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风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凹部内的所述辅助前翅片的内侧位置、所述空气吹出口的短边方向上的内侧位置、以及所述后翅片的所述轴支承部的内侧位置被设定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位置。
CN202310567044.1A 2022-07-12 2023-05-19 调风器 Pending CN1173823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12006 2022-07-12
JP2022112006A JP2024010586A (ja) 2022-07-12 2022-07-12 レジス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82385A true CN117382385A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63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67044.1A Pending CN117382385A (zh) 2022-07-12 2023-05-19 调风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10586A (zh)
CN (1) CN11738238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10586A (ja) 2024-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87400B2 (en) Air conditioning register
JP5210119B2 (ja) レジスタ
CN212242894U (zh) 用于车辆的通气孔
JP7013149B2 (ja) レジスタ
US11285785B2 (en) Air vent for automobile
JP2016016786A (ja)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US20110237176A1 (en) Air conditioner register
US20070232216A1 (en) Register for air conditioning
US20170057327A1 (en) Thin register
US5599230A (en) Air outlet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s
JP6434394B2 (ja)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JP6421743B2 (ja)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CN117382385A (zh) 调风器
JP645993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の操作機構
JP5733203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US11906194B2 (en) Air vent assembly
JP2016107832A (ja) レジスタ
JP650023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3161206U (ja) レジスタ
JP2008030516A (ja)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4150541B2 (ja)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2023173630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7408452B2 (ja) ルーフレジスタ
JP2014088102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CN113015642B (zh) 空调用调节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