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70484B - 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70484B
CN117370484B CN202311666754.6A CN202311666754A CN117370484B CN 117370484 B CN117370484 B CN 117370484B CN 202311666754 A CN202311666754 A CN 202311666754A CN 117370484 B CN117370484 B CN 1173704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information
target
line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667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70484A (zh
Inventor
徐子聪
刘德海
段文训
田妃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eeworl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eewor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eeworl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eeworl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6675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704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370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70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70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704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9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005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with correlation of navigation data from several sources, e.g. map or contour match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51Execution arrangements for user interfa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1/002D [Two 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 G06T11/20Drawing from basic elements, e.g. lines or circles
    • G06T11/206Drawing of charts or graph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Navig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方法包括,在终端设备中的目标应用程序启动后,响应针对第一运动模式的第一触发指令,获取目标用户在当前真实运动线路的真实运动数据集和轨迹信息,显示线上真实轨迹、真实运动数据集;响应针对第二运动模式的第二触发指令,校准所述轨迹信息,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映射到目标虚拟线路,生成线上虚拟轨迹;获取当前真实运动线路的第一地形信息和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基于所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真实运动数据集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的线上虚拟数据集,并显示线上虚拟轨迹和线上虚拟数据集,提高了线上参赛者的参与感、互动性和社交属性。

Description

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定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全民健身的兴起,运动已经不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成为了一种社交活动。运动数据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反映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表现,还可以增强运动的社交属性,让人们更好地分享和比较运动成果。许多运动APP都提供了运动记录功能,可以记录目标用户的运动轨迹、速度、步数、心率、步频、卡路里消耗等数据。目标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自己的运动表现,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运动成果,与他人互动和比较。同时,许多运动团体或者赛事主办方在举办赛事的同时,还通过运动APP同时举办线上赛事,比如线上野外徒步、自行车竞赛、线上马拉松等,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参赛者参与进来。当实际参赛者在目标虚拟线路上运动时,线上参赛者可以在家中或户外进行运动,但是,因为线上参赛者无法亲身感受到目标虚拟线路的氛围,线上参赛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比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将线上参赛者的真实运动轨迹和真实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上的轨迹和运动数据,提高线上参赛者的参与感、互动性和社交属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中安装有目标应用程序,所述处理方法包括:
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启动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一运动模式的第一触发指令,获取目标用户在当前真实运动线路上运动时的真实运动数据集和轨迹信息,并在当前真实运行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真实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真实运动数据集;所述线上真实轨迹是基于轨迹信息生成的,所述轨迹信息包括定位点的定位属性信息;
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二运动模式的第二触发指令,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得到校准后的轨迹信息;
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映射到导航地图中预先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生成针对目标虚拟线路的线上虚拟轨迹;
获取当前真实运动线路的第一地形信息和预先在导航地图中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基于所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
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线上虚拟数据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还包括:
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三运动模式的触发指令,获取符合预设筛选条件的共同参与用户的线上虚拟数据集;所述共同参与用户与目标用户参加同一目标虚拟线路;
响应目标用户针对共同参与用户的选择操作,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共同参与用户作为共享用户,获取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轨迹;
基于预先配置的排名处理规则,处理所述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数据集,确定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在共同参与用户中的排名数据;
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在共同参与用户中的排名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中,所述定位属性信息的种类包括里程、运动速度和停留时间;
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包括:
判断所述定位点中是否存在补传点位;
若存在,则分别根据所述补传点位和上一定位点之间、所述补传点位和下一定位点之间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所述补传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以校准所述定位点信息中的补传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中,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包括:
确定目标时间区间内每一定位点的至少一种定位属性信息和该种定位属性信息对应的预设阈值条件的对比结果;
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是否存在漂移点位;
若是,则移除所述漂移点位,并基于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漂移点位的上个正常点位、下个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是否存在漂移点位,包括:
当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存在异常点位时,确定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异常点位对应不同的二次判断规则;其中,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包括:第一个点、最后一个点;第一个点对应的子类型包括:移动点、移动点且之后连续存在至少一个异常点、停留点;最后一个点对应的子类型包括:移动点、停留点;
基于与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匹配的二次判断规则,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基于与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匹配的二次判断规则,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包括: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第一个点、移动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第一个点、移动点且之后连续存在至少一个异常点位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左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第一个点、停留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左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最后一个点、移动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右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后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最后一个点、停留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右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之后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所述第一地形信息和第二地形信息均包括:下降高度、爬升高度、坡度、路面类型;
基于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包括:
获取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所述影响系数是将该种地形信息对目标用户运动数据的影响量化之后得到的;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基于每种目标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或者,基于多个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标准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通用影响系数;
基于所述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确定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
基于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中安装有目标应用程序,所述处理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启动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一运动模式的第一触发指令,获取目标用户在当前真实运动线路上运动时的真实运动数据集和轨迹信息,并在当前真实运行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真实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真实运动数据集;所述线上真实轨迹是基于轨迹信息生成的,所述轨迹信息包括定位点的定位属性信息;
校准模块,用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二运动模式的第二触发指令,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得到校准后的轨迹信息;
映射模块,用于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映射到导航地图中预先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生成针对目标虚拟线路的线上虚拟轨迹;
转换模块,用于获取当前真实运动线路的第一地形信息和预先在导航地图中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基于所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
显示模块,用于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线上虚拟数据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所述处理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用户在真实线路上运动时,终端设备的真实运动数据集;所述真实运动数据集包括轨迹信息、真实路线的第一地形信息和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所述轨迹信息包括轨迹中定位点的定位点信息;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得到校准后的轨迹信息;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映射到目标虚拟线路中,在目标虚拟线路中生成线上虚拟轨迹;基于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基于所述线上虚拟轨迹和线上虚拟数据集,确定目标虚拟线路的目标运动数据集;这样,将线上参赛者在各自真实路线上的轨迹和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上的轨迹和运动数据,从而更准确的分析线上参赛者在目标虚拟线路中的用时、排名等数据,还可以综合分析线上和线下参赛者的运动数据,提高了线上参赛者的参与感、互动性和社交属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的方法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轨迹信息的一种定位点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另一种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的方法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轨迹信息的另一种定位点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轨迹信息的另一种定位点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轨迹信息的另一种定位点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轨迹信息的另一种定位点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轨迹信息的另一种定位点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轨迹信息的另一种定位点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轨迹信息的另一种定位点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轨迹信息的另一种定位点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旋转中心调度算法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的方法流程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另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理解,本申请中附图仅起到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另外,应当理解,示意性的附图并未按实物比例绘制。本申请中使用的流程图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实现的操作。应该理解,流程图的操作可以不按顺序实现,没有逻辑的上下文关系的步骤可以反转顺序或者同时实施。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内容的指引下,可以向流程图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操作,也可以从流程图中移除一个或多个操作。
另外,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会用到术语“包括”,用于指出其后所声明的特征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增加其它的特征。
随着全民健身的兴起,运动已经不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成为了一种社交活动。运动数据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反映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表现,还可以增强运动的社交属性,让人们更好地分享和比较运动成果。许多运动APP都提供了运动记录功能,可以记录目标用户的运动轨迹、速度、步数、心率、步频、卡路里消耗等数据。目标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自己的运动表现,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运动成果,与他人互动和比较。同时,许多运动团体或者赛事主办方在举办赛事的同时,还通过运动APP同时举办线上赛事,比如线上野外徒步、自行车竞赛、线上马拉松等,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参赛者参与进来。当实际参赛者在目标虚拟线路上运动时,线上参赛者可以在家中或户外进行运动,但是,因为线上参赛者无法亲身感受到目标虚拟线路的氛围,线上参赛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比较低。
同时,线上参赛者的真实路线的地形和实际赛事的目标虚拟线路的地形是不一样的,下降高度、爬升高度、坡度、路面类型等因素都会影响运动数据,不同的线上参赛者在不同的地形中运动,无法准确的分析线上参赛者在目标虚拟线路中的用时、排名等数据,导致线上参赛者的参与感、互动性和社交属性比较低。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中安装有目标应用程序,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启动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一运动模式的第一触发指令,获取目标用户在当前真实运动线路上运动时的真实运动数据集和轨迹信息,并在当前真实运行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真实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真实运动数据集;所述线上真实轨迹是基于轨迹信息生成的,所述轨迹信息包括定位点的定位属性信息;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二运动模式的第二触发指令,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得到校准后的轨迹信息;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映射到导航地图中预先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生成针对目标虚拟线路的线上虚拟轨迹;获取当前真实运动线路的第一地形信息和预先在导航地图中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基于所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线上虚拟数据集;这样,将线上参赛者在各自真实路线上的轨迹和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上的轨迹和运动数据,从而更准确的分析线上参赛者在目标虚拟线路中的用时、排名等数据,还可以综合分析线上和线下参赛者的运动数据;而且在线上参与者参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切换操作在真实轨迹和真实运动数据、线上轨迹和线上虚拟数据之间切换,实时查看自己在目标虚拟线路的轨迹和运动数据,提高了线上参赛者的参与感、互动性和社交属性。
请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所述处理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中安装有目标应用程序,所述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1-S105:
S101、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启动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一运动模式的第一触发指令,获取目标用户在当前真实运动线路上运动时的真实运动数据集和轨迹信息,并在当前真实运行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真实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真实运动数据集;所述线上真实轨迹是基于轨迹信息生成的,所述轨迹信息包括定位点的定位属性信息;
S102、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二运动模式的第二触发指令,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得到校准后的轨迹信息;
S103、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映射为导航地图中预先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中的线上虚拟轨迹;
S104、获取当前真实运动线路的第一地形信息和预先在导航地图中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基于所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
S105、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线上虚拟数据集。
所述处理方法将线上参赛者在各自真实路线上的轨迹和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上的轨迹和运动数据,从而更准确的分析线上参赛者在目标虚拟线路中的用时、排名等数据,还可以综合分析线上和线下参赛者的运动数据,提高了线上参赛者的参与感、互动性和社交属性。
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移动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与服务器进行交互,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
所述目标应用程序是在终端设备上运行的一个应用程序,具有特定的功能,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目标应用程序能够记录运动数据集和轨迹信息,且有两种运动模式,通过第一触发指令和第二触发指令实现两种运动模式的切换。
在所述步骤S101中,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启动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一运动模式的第一触发指令,获取目标用户在当前真实运动线路上运动时的真实运动数据集和轨迹信息,并在当前真实运行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真实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真实运动数据集;所述线上真实轨迹是基于轨迹信息生成的,所述轨迹信息包括定位点的定位属性信息。
这里,所述目标用户是指参加线上赛事(也可以称之为线上活动)的目标用户(参赛者、参与者)。所述真实线路即目标用户真实的运动场所中的线路,例如在跑步机上、在家里、在公园的跑道上、在野外等等。
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也可称之为真实线路,即目标用户真实所在的路线。所述第运动模式,即针对当前真实运动线路的真实模式。
所述运动,为线上赛事的运动类型,例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等。
运动数据集,为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采集的数据,包括步数、距离、速度、配速、燃烧的卡路里、运动时长、心率数据等等。运动数据集中包括多种运动数据。
所述轨迹信息具体为GPS轨迹信息,是通过GPS系统获取的目标用户运动轨迹的数据,描述了目标用户在一段时间内在空间中的移动路径。GPS主要由空间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站及目标用户设备三部分构成。GPS空间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轨道卫星是有规律的,无论你在全球什么地方,至少同时有4颗卫星在你头顶。地面终端,其实就是我们通俗说的GPS,它可以接收你头顶上那些卫星的信号,然后根据信号计算出你当前的位置。常见的终端有车载导航GPS、手机内置GPS、徒步户外GPS以及汽车防盗GPS等,一般民用级别的精确度在10米左右。GPS的特点是:不需要sim卡,不需要连接网络,只要在户外空旷的地方,基本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准确定位。但是GPS启动后搜索卫星的时间比较多,一般需要2分钟左右(俗称冷启动)。
所述轨迹中包括多个定位点,也就是说,多个定位点构成运动轨迹。轨迹信息中包括一个个定位点的信息,所述定位点数据包括经度和纬度数据,还可以处理所述经纬度数据,得到里程、运动速度和停留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属性信息的种类包括里程、运动速度和停留时间;所述里程表征该定位点和上一定位点之间的距离,所述运动速度表征该定位点和上一定位点之间运动速度,所述停留时间表征目标用户在该定位点停留的时间。
在所述步骤S102中,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二运动模式的第二触发指令,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得到校准后的轨迹信息。
所述第二触发指令,用于将目标应用程序切换至第二运动模式,也即针对目标虚拟线路的虚拟模式。
当开启虚拟模式后,需将真实线路上的轨迹映射到目标虚拟线路上,因此,先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以使得映射得到虚拟线路更为准确。
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包括以下步骤S201-S202:
S201、判断所述定位点中是否存在补传点位;
S202、若存在,则分别根据所述补传点位和上一定位点之间、所述补传点位和下一定位点之间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所述补传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以校准所述定位点信息中的补传点位。
所述补传点位,是指在进行数据传输时,由于网络或其他原因导致数据传输中断,需要在另一个时间或地点重新传输数据的定位点。这种重新传输数据的定位点称为补传点位。补传点位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数据丢失或错误。
当轨迹信息中存在补传点位时,补传点位前后都需要重新计算里程和停留时间。请参照图3,如图3所示,B点为异常点,A点、C点、D点均为正常的定位点,B点具体为补传点位301;AB段和BC段都需要重新计算里程、速度、停留时间等定位属性信息。
具体的,分别根据所述补传点位301和上一定位点之间、所述补传点位301和下一定位点之间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所述补传点位301的定位属性信息,以校准所述定位点信息中的补传点位301。
仅作为示例,所述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包括跑步速度、步频、步幅等数据,结合在AB段和BC段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以及补传点位301前后的一些时间戳信息等,来重新计算补传点位301的里程、速度、停留时间等定位属性信息。
漂移点位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运动员的移动、风向、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运动员的位置与预期位置出现偏差的位置。这种偏差被称为“漂移”。轨迹信息的异常点包括补传点位和漂移点位。
请参照图4,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中,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包括以下步骤S401-S403:
S401、确定目标时间区间内每一定位点的至少一种定位属性信息和该种定位属性信息对应的预设阈值条件的对比结果;
S402、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是否存在漂移点位;
S403、若是,则移除所述漂移点位,并基于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漂移点位的上个正常点位、下个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
所述对比结果,包括每种定位属性信息和该种定位属性信息的预设阈值条件的对比结果。例如,里程大于10m,速度大于5m/s等等。
根据所述对比结果,判断定位点是否为漂移点位,例如,若里程大于10m且速度大于5m/s,即为漂移点位,若里程大于10m,或者速度大于5m/s即为漂移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种定位属性信息和该种定位属性信息对应的预设阈值条件中,所述定位属性信息具体为里程和速度,所述里程对应里程预设阈值,速度对应速度预设阈值;所述里程预设阈值和速度预设阈值是基于目标用户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动态变化的。
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是否存在漂移点位,包括:
当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存在异常点位时,确定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异常点位对应不同的二次判断规则;其中,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包括:第一个点、最后一个点;第一个点对应的子类型包括:移动点、移动点且之后连续存在至少一个异常点、停留点;最后一个点对应的子类型包括:移动点、停留点;
基于与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匹配的二次判断规则,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以下说明说明针对每种类型的异常点位,基于与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匹配的二次判断规则,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的具体步骤。
第一:异常点位的类型为第一个点时,有三种情况,移动点、移动点且之后连续存在至少一个异常点、停留点。
请参照图5,当异常点位501的类型为第一个点、移动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501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501是否为漂移点位。
如图5所示,当异常点位501为是第一个点A点、同时是移动的点,但是位置严重偏移(可能原因:设备本身定位不准;设备下线后,一段时间上线)时,扩大选择的目标时间区间,然后通过A点前面的一个到两个点判定A点是否是漂移点位。
请参照图6,当异常点位501的类型为第一个点、移动点且之后连续存在至少一个异常点位501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左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501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501是否为漂移点位。
如图6所示,图6中的A点-D点均为移动的点,从第一个点A点开始连续多个点都是漂移点,则扩大选择的时间区间的左区间,然后通过A点前面的一个到两个点判定A点是否是正常的点。
请参照图7,当异常点位501的类型为第一个点、停留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左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501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501是否为漂移点位。
需要说明的是,异常点位501为第一个点A点、停留点时,不是第一个停留的点,才可以扩大选择的时间区间的左区间,然后通过A点前面的一个到两个点判定A点是否是正常的点。
停留点,即目标用户停止移动的点,如目标用户歇息、自动车等设备停车时的定位点。
当异常点为最后一个点时,有两种情况,移动点、停留点;
请参照图8,当异常点位801的类型为最后一个点、移动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右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后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如图8所示,D点为最后一个点、移动点,算法中扩大目标用户选择的时间区间的右区间,然后通过D点前面的一个点(C点)重新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如图9所示,当异常点位901的类型为最后一个点、停留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右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901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之后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901是否为漂移点位。
如图9所示,D点为最后一个点、停留点,扩大目标用户选择的时间区间的右区间,然后通过D点前面的一个到两个点判断D点是否是正常的点。
这里,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是否为漂移点位,即重新计算异常点的里程和速度,基于预设里程阈值和预设速度阈值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是否为漂移点位。
在所述步骤S403中,若存在漂移点位,移除所述漂移点位,并基于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漂移点位的上个正常点位、下个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
这里,若漂移点位为第一个点或者最后一个点,通过扩大时间阈值,使得漂移点位不再是第一个点或者最后一个点,从而计算上个正常点位、下个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
若漂移点位为中间点位,基于以下几种情况分别展开说明:
请参照图10,普通移动过程中,存在漂移点1001,具体为C点,且非第一个点和最后一个点,则去掉C点,重新计算B点和D点的定位属性信息。
请参照图11,普通移动过程中,存在连续漂移点1001,具体为B点和C点,非第一个点和最后一个点,去掉B点和C点,重新计算A点和D点的定位属性信息。
请参照图12,目标时间区间内,存在多个停留点1201,且非第一个点和最后一个点,则首个停留点1201算里程,以后的停留点1201都不算里程,B保留,C移除,重新计算A点和D点的定位属性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中,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得到校准后的轨迹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旋转中心调度算法,校准轨迹信息中正常点位的方向,以再次校准定位点信息,得到再次校准后的定位点信息。
请参照图13,正常点位1031的方向会出现偏移角的误差,因此,利用旋转中心调度算法,从旋转中心1302出发,发射出两条射线,射线的终点(A点和B点,均为正常点位)是以旋转中心1302为圆心、半径为A点和B点之间的里程(signalMile)的圆边上的两个点,A点和B点出现的偏移角再进行平移调度得出校正后点位(A’点),以校准正常点位1301的方向。
在所述步骤S103中,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映射到导航地图中预先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生成针对目标虚拟线路的线上虚拟轨迹。
这里,所述目标虚拟线路为预先定义好的路线,可以通过导航地图进行配置。所述目标虚拟线路为线下赛事的目标路线。
具体的,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与目标虚拟线路进行匹配,确定每一定位点与目标虚拟线路之间的对应关系。仅作为示例,确定校准后的轨迹信息的起点,将起点映射到目标虚拟线路的起点;基于下一个定位点的定位属性信息中的里程、速度、停留时间等定位属性信息以及方向信息,确定下一个定位点在目标虚拟线路中的位置,依次列推,确定每一定位点与目标虚拟线路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映射到导航地图中预先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
将校准后的轨迹点按照其在目标虚拟线路上的对应位置进行连接,形成一条连续的线上虚拟轨迹线,最后通过可视化工具将生成的线上虚拟轨迹线显示。
在所述步骤S104中,获取当前真实运动线路的第一地形信息和预先在导航地图中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基于所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
这里,所述第一地形信息和第二地形信息均包括:下降高度、爬升高度、坡度、路面类型,等等。
仅作为示例,所述路面类型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砂石路面等等。
所述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尤其是目标用户在比赛中所关注的配速、总时长、分段时长等,与地形信息息息相关,因此,在目标虚拟线路中生成线上虚拟轨迹的同时,也要将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需要说明的是,部分运动数据在第一数据集和第二数据集中是相同的。
仅作为示例,将真实运动数据集中配速、总时长、分段时长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配速、总时长,用于更为公正的给出目标用户排名。所述配速、总时长、分段时长反映用户的比赛情况;真实运动数据集中卡路里、心率等反映用户自己的真实生理情况,其转换规则为保持不变。
所述下降高度、爬升高度、坡度、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中的GPS信号和陀螺仪等传感器来测量并处理得到。仅作为示例,在运动过程中,设备根据GPS信号和传感器的数据计算出坡度,基于坡度和轨迹信息中的距离计算出下降高度、爬升高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路面类型可以通过导航地图或专业地图数据来获取。
请参照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包括以下步骤S1401-S1402:
S1401、获取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所述影响系数是将该种地形信息对目标用户运动数据的影响量化之后得到的;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基于每种目标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或者,基于多个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标准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通用影响系数;
S1402、基于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具体的,所述影响系数是以标准地形信息为标准,将该种地形信息对目标用户运动数据的影响量化之后得到的。
基于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具体的,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真实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标准路线对应的中间运动数据;
基于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将所述中间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包括:
基于每种目标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
或者,基于多个目标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一标准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
将所述标准的影响系数作为目标用户对应的影响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每种目标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要求目标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满足一定的条件,以跑步为例,需要采集到的历史运动数据达到一定的跑量。
对于卡路里等不需要转换的运动数据,其影响系数为1。
在所述步骤S105中,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线上虚拟数据集。
所述线上虚拟数据集和线上虚拟轨迹在同一界面显示,也可以通过上面翻页等操作切换界面进行显示。通常情况下,用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展示时,在同一界面显示,用手环进行展示时,需要进行翻页。
请参照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中,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S1501-S1504:
S1501、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三运动模式的触发指令,获取符合预设筛选条件的共同参与用户的线上虚拟数据集;所述共同参与用户与目标用户参加同一目标虚拟线路;
S1502、响应目标用户针对共同参与用户的选择操作,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共同参与用户作为共享用户,获取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轨迹;
S1503、基于预先配置的排名处理规则,处理所述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数据集,确定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在共同参与用户中的排名数据;
S1504、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在共同参与用户中的排名数据。
第三运动模式即为共享模式,朋友、跑团和跑友等可以共享线上虚拟轨迹,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所述预设筛选条件,用于从线上所有的参与者中筛选出一部分,方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查看自己在整个赛事中的情况。
仅作为示例,所述预设筛选条件可以为预设地区、预设年龄段等等。例如,仅筛选出A省的参与者,等等。
所述共享用户,可以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启动后,登录用户账号,在目标应用程序(app)中添加好友。共享用户会收到申请,同意后就可以共享线上虚拟轨迹。
仅作为示例,目标用户的终端设备的界面中,显示自己和朋友小明的虚拟线上轨迹,以及自己和小明在A省30-40年龄段中的实时排名。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与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对应的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上述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相似,因此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6,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中安装有目标应用程序,所述处理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1601,用于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启动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一运动模式的第一触发指令,获取目标用户在当前真实运动线路上运动时的真实运动数据集和轨迹信息,并在当前真实运行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真实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真实运动数据集;所述线上真实轨迹是基于轨迹信息生成的,所述轨迹信息包括定位点的定位属性信息;
校准模块1602,用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二运动模式的第二触发指令,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得到校准后的轨迹信息;
映射模块1603,用于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映射到导航地图中预先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生成针对目标虚拟线路的线上虚拟轨迹;
转换模块1604,用于获取当前真实运动线路的第一地形信息和预先在导航地图中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基于所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
显示模块1605,用于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线上虚拟数据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中,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
共享模块,用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三运动模式的触发指令,获取符合预设筛选条件的共同参与用户的线上虚拟数据集;所述共同参与用户与目标用户参加同一目标虚拟线路;
响应目标用户针对共同参与用户的选择操作,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共同参与用户作为共享用户,获取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轨迹;
基于预先配置的排名处理规则,处理所述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数据集,确定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在共同参与用户中的排名数据;
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在共同参与用户中的排名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中,所述定位属性信息的种类包括里程、运动速度和停留时间;
所述校准模块,在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时,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定位点中是否存在补传点位;
若存在,则分别根据所述补传点位和上一定位点之间、所述补传点位和下一定位点之间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所述补传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以校准所述定位点信息中的补传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中,所述校准模块,在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时,具体用于:
确定目标时间区间内每一定位点的至少一种定位属性信息和该种定位属性信息对应的预设阈值条件的对比结果;
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是否存在漂移点位;
若是,则移除所述漂移点位,并基于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漂移点位的上个正常点位、下个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中,所述校准模块,在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是否存在漂移点位时,具体用于:
当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存在异常点位时,确定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异常点位对应不同的二次判断规则;其中,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包括:第一个点、最后一个点;第一个点对应的子类型包括:移动点、移动点且之后连续存在至少一个异常点、停留点;最后一个点对应的子类型包括:移动点、停留点;
基于与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匹配的二次判断规则,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中,所述校准模块,在基于与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匹配的二次判断规则,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时,具体用于: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第一个点、移动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第一个点、移动点且之后连续存在至少一个异常点位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左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第一个点、停留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左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最后一个点、移动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右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后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最后一个点、停留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右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之后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地形信息和第二地形信息均包括:下降高度、爬升高度、坡度、路面类型;
所述转换模块,在基于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时,具体用于:
获取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所述影响系数是将该种地形信息对目标用户运动数据的影响量化之后得到的;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基于每种目标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或者,基于多个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标准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通用影响系数;
基于所述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确定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
基于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与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对应的电子设备,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上述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相似,因此电子设备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7,图1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所述电子设备1700,包括:处理器1702、存储器1701和总线,所述存储器1701存储有所述处理器1702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1700运行时,所述处理器1702与所述存储器1701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1702执行时执行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步骤。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与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对应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申请实施例上述方法相似,因此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步骤。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和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本申请中不再赘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平台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中安装有目标应用程序,所述处理方法包括:
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启动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一运动模式的第一触发指令,获取目标用户在当前真实运动线路上运动时的真实运动数据集和轨迹信息,并在当前真实运行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真实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真实运动数据集;所述线上真实轨迹是基于轨迹信息生成的,所述轨迹信息包括定位点的定位属性信息;所述定位属性信息的种类包括里程、运动速度和停留时间;
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二运动模式的第二触发指令,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得到校准后的轨迹信息;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包括:
判断所述定位点中是否存在补传点位;
若存在,则分别根据所述补传点位和上一定位点之间、所述补传点位和下一定位点之间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所述补传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以校准所述定位点信息中的补传点位;
确定目标时间区间内每一定位点的至少一种定位属性信息和该种定位属性信息对应的预设阈值条件的对比结果;
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是否存在漂移点位;
若是,则移除所述漂移点位,并基于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漂移点位的上个正常点位、下个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
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映射到导航地图中预先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生成针对目标虚拟线路的线上虚拟轨迹;
获取当前真实运动线路的第一地形信息和预先在导航地图中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所述第一地形信息和第二地形信息均包括:下降高度、爬升高度、坡度、路面类型;
获取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所述影响系数是将该种地形信息对目标用户运动数据的影响量化之后得到的;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基于每种目标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或者,基于多个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标准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通用影响系数;
基于所述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确定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
基于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
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线上虚拟数据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方法还包括:
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三运动模式的触发指令,获取符合预设筛选条件的共同参与用户的线上虚拟数据集;所述共同参与用户与目标用户参加同一目标虚拟线路;
响应目标用户针对共同参与用户的选择操作,确定被选择的目标共同参与用户作为共享用户,获取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轨迹;
基于预先配置的排名处理规则,处理所述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数据集,确定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在共同参与用户中的排名数据;
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的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目标用户和共享用户在共同参与用户中的排名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是否存在漂移点位,包括:
当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存在异常点位时,确定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异常点位对应不同的二次判断规则;其中,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包括:第一个点、最后一个点;第一个点对应的子类型包括:移动点、移动点且之后连续存在至少一个异常点、停留点;最后一个点对应的子类型包括:移动点、停留点;
基于与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匹配的二次判断规则,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与所述异常点位的类型匹配的二次判断规则,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包括: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第一个点、移动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第一个点、移动点且之后连续存在至少一个异常点位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左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第一个点、停留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左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最后一个点、移动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右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后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或者,
当异常点位的类型为最后一个点、停留点时,扩大目标时间区间的右区间;
通过扩大后的目标时间区间中所述异常点位之前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之后的至少一个定位点,二次判断所述异常点位是否为漂移点位。
5.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中安装有目标应用程序,所述处理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目标应用程序启动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一运动模式的第一触发指令,获取目标用户在当前真实运动线路上运动时的真实运动数据集和轨迹信息,并在当前真实运行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真实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真实运动数据集;所述线上真实轨迹是基于轨迹信息生成的,所述轨迹信息包括定位点的定位属性信息;所述定位属性信息的种类包括里程、运动速度和停留时间;
校准模块,用于响应目标用户触发针对第二运动模式的第二触发指令,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得到校准后的轨迹信息;基于预先配置好的漂移点校准规则,校准所述轨迹信息的定位点中的异常点,包括:
判断所述定位点中是否存在补传点位;
若存在,则分别根据所述补传点位和上一定位点之间、所述补传点位和下一定位点之间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所述补传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以校准所述定位点信息中的补传点位;
确定目标时间区间内每一定位点的至少一种定位属性信息和该种定位属性信息对应的预设阈值条件的对比结果;
基于所述对比结果,判断目标时间区间是否存在漂移点位;
若是,则移除所述漂移点位,并基于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重新计算漂移点位的上个正常点位、下个点位的定位属性信息;
映射模块,用于将校准后的轨迹信息映射到导航地图中预先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生成针对目标虚拟线路的线上虚拟轨迹;
转换模块,用于获取当前真实运动线路的第一地形信息和预先在导航地图中配置的目标虚拟线路的第二地形信息,所述第一地形信息和第二地形信息均包括:下降高度、爬升高度、坡度、路面类型;
获取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所述影响系数是将该种地形信息对目标用户运动数据的影响量化之后得到的;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影响系数基于每种目标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或者,基于多个用户的历史运动数据,确定标准的、每种地形信息对应的通用影响系数;
基于所述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确定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
基于所述目标用户对应的每种地形信息的影响系数、第二地形信息、第一地形信息,将所述当前真实运动线路对应的真实运动数据集中的运动数据转换为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线上虚拟数据集;
显示模块,用于在目标虚拟线路对应的导航地图上显示线上虚拟轨迹,以及显示所述线上虚拟数据集。
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步骤。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步骤。
CN202311666754.6A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73704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66754.6A CN117370484B (zh)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66754.6A CN117370484B (zh)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70484A CN117370484A (zh) 2024-01-09
CN117370484B true CN117370484B (zh) 2024-02-13

Family

ID=89404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6754.6A Active CN117370484B (zh) 2023-12-07 2023-12-07 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7048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48515A (zh) * 2021-02-07 2021-06-11 张帆 基于定位技术的轨迹映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85647A (zh) * 2022-01-29 2022-05-13 宁波诺丁汉大学 一种运动轨迹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054917A (zh) * 2022-06-01 2022-09-16 咪咕互动娱乐有限公司 线下轨迹运用至云游戏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016919A1 (de) * 2021-08-11 2023-02-16 Zf Friedrichshafen Ag Computerimplementiertes verfahren und computerprogramm zur generierung von virtuellen fahrstrecken und entwicklung und/oder validierung von funktionalitäten eines automatisierten fahrsystems auf den generierten fahrstrecken
CN116883458A (zh) * 2023-09-06 2023-10-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Transformer并融合以观测为中心运动特征的多目标跟踪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48515A (zh) * 2021-02-07 2021-06-11 张帆 基于定位技术的轨迹映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016919A1 (de) * 2021-08-11 2023-02-16 Zf Friedrichshafen Ag Computerimplementiertes verfahren und computerprogramm zur generierung von virtuellen fahrstrecken und entwicklung und/oder validierung von funktionalitäten eines automatisierten fahrsystems auf den generierten fahrstrecken
CN114485647A (zh) * 2022-01-29 2022-05-13 宁波诺丁汉大学 一种运动轨迹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054917A (zh) * 2022-06-01 2022-09-16 咪咕互动娱乐有限公司 线下轨迹运用至云游戏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883458A (zh) * 2023-09-06 2023-10-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Transformer并融合以观测为中心运动特征的多目标跟踪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MEMS的虚拟现实步迹跟踪系统的设计;陈莹超;熊继军;周兆英;谭秋林;;微纳电子技术;54(06);第401-40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70484A (zh) 202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92459B2 (en) GPS features and functionality in an athletic watch system
US8121785B2 (en) Bicycle computer having position-determining functionality
US8353749B2 (en) Vehicle tracking system, method and game
US8784309B2 (en) Sensor fusion for activity identification
US7142155B2 (en) GPS receiver
EP2283379B1 (en) Methods, devic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articipating in an athletic event with a remotely-located competitor using a mobile terminal
CN101592723A (zh) Gps接收机及其定位方法
US10018471B2 (en) Selecting routes
CN117370484B (zh) 一种轨迹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JP2006079183A (ja) 競技者練習支援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0467726B1 (ko) Gps를 이용한 골프 내 코스 거리 측정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12948515B (zh) 基于定位技术的轨迹映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7001104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organized athletic events
KR100615985B1 (ko) 개인별 운동기록 관리방법
CN113124892A (zh) 处理导航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12344921B (zh) 一种基于户外运动的安全定位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CN113112430A (zh) 一种轨迹修复方法、装置、可穿戴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732085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JP2021189571A (ja) 情報表示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表示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