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21863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21863A
CN117321863A CN202280035704.5A CN202280035704A CN117321863A CN 117321863 A CN117321863 A CN 117321863A CN 202280035704 A CN202280035704 A CN 202280035704A CN 117321863 A CN117321863 A CN 1173218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housing
elastic deformation
housing
connector
st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57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绫那
田中真二
宫村哲矢
浅野泰德
齐藤大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321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218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10),具备第1连接器壳体和沿着嵌合方向与第1连接器壳体嵌合的第2连接器壳体,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具有弹性变形部(35),弹性变形部(35)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为分体,在装配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沿着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弹性变形,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具有:罩部(13),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外嵌;和锁定部(15),设置于所述罩部(13)的内侧,并且与所述弹性变形部(35)卡合。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备锁臂的连接器,已知日本特开2016-143537号公报记载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能沿着嵌合方向相互嵌合的第1连接器壳体和第2连接器壳体。第1连接器壳体具有外嵌于第2连接器壳体的罩部。在第2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形成有在第2连接器壳体的高度方向弹性变形的锁臂。通过锁臂与设置于罩部的臂卡止部弹性地卡止,从而第1连接器壳体和第2连接器壳体以防脱状态嵌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35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的结构,需要用于锁臂弹性变形的空间,所以有连接器在第2连接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大型化的问题。
本公开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与连接器的小型化有关的技术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是一种连接器,具备第1连接器壳体和沿着嵌合方向与第1连接器壳体嵌合的第2连接器壳体,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具有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为分体,在装配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沿着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弹性变形,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具有:罩部,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外嵌;和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罩部的内侧,并且与所述弹性变形部卡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使连接器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示出阳连接器壳体和阴连接器壳体嵌合前的状态的、与图2中的IX-IX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阳连接器壳体和阴连接器壳体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止动体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阳连接器壳体和阴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工序的中途状态的、与图2中的IX-IX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9是图2中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中、阳连接器壳体和阴连接器壳体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阳连接器壳体和阴连接器壳体嵌合前的状态的、与图2中的IX-IX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阳连接器壳体和阴连接器壳体嵌合的状态的、与图2中的IX-IX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中、阳连接器壳体和阴连接器壳体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阳连接器壳体和阴连接器壳体嵌合前的状态的、从与图13不同的方向观看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阳连接器壳体和阴连接器壳体嵌合前的状态的、与图2中的IX-IX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阳连接器壳体的卡合部和阴连接器壳体的卡合接受部卡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阴连接器壳体和止动体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止动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是一种连接器,具备第1连接器壳体和沿着嵌合方向与第1连接器壳体嵌合的第2连接器壳体,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具有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为分体,在装配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沿着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弹性变形,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具有:罩部,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外嵌;和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罩部的内侧,并且与所述弹性变形部卡合。
弹性变形部沿着第1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弹性变形。其结果,与锁臂沿着第1连接器壳体的高度方向弹性变形的情况相比,能在高度方向上使连接器小型化。
(2)优选的是,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具有收纳端子的端子收纳部和与所述端子收纳部连通的止动体安装部,在所述止动体安装部安装止动体,所述止动体在安装于所述止动体安装部的状态下与所述端子卡合,在所述止动体设置有所述弹性变形部。
能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将弹性变形部设置于第1连接器壳体。
(3)优选的是,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至少一个前臂部,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前方延伸;至少一个后臂部,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后方延伸;以及至少一个连结部,连结所述前臂部的端部和所述后臂部的端部,在所述前臂部及所述后臂部的至少一方设置有与所述锁定部卡合的锁定接受部。
通过锁定部和锁定接受部弹性地卡合,从而第1连接器壳体和第2连接器壳体在嵌合的状态下防脱。
(4)优选的是,在所述锁定接受部的附近设置有壁厚比其他部分薄的应力缓和部。
因为应力缓和部的壁厚比弹性变形部的其他部分薄,所以应力缓和部与其他部分相比容易变形。因此,在第1连接器壳体和第2连接器壳体嵌合的状态下,当第1连接器壳体和第2连接器壳体收到相互离开的方向的力时,则施加于锁定接受部的力也传递到设置于锁定接受部的附近的应力缓和部,应力缓和部变形。由此,施加于锁定接受部的力被分散,所以可抑制应力过度集中于锁定接受部。其结果,可抑制锁定接受部变形,所以在第1连接器壳体和第2连接器壳体受到相互离开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第1连接器壳体的锁定部与第2连接器壳体的锁定接受部之间的保持力提高。
(5)优选的是,在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的所述罩部的内侧设置有向所述罩部的内方突出的卡合部,在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被卡合部,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嵌合的状态下朝向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突出,并且与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卡合部卡合。
在第1连接器壳体和第2连接器壳体嵌合的状态下,第2连接器壳体的卡合部和第2连接器壳体的被卡合部卡合,所以可抑制罩部以向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扩开的方式变形。
(6)优选的是,具有挠曲限制部,所述挠曲限制部在所述弹性变形部受到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离开的方向的力时与所述弹性变形部抵接。
在弹性变形部受到从第1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离开的方向的力时,通过挠曲限制部与弹性变形部抵接,从而可抑制弹性变形部向从第1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离开的方向挠曲。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9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具备阴连接器壳体11(第1连接器壳体的一例)和外嵌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阳连接器壳体12(第2连接器壳体的一例)。在以下说明中,上下方向是以图2中的上下方向为基准,前后方向是以图4中的阴连接器壳体11和阳连接器壳体12的嵌合方向为基准,将相互嵌合的方向设为前方,左右方向是以上述的前方为基准朝向前方来定义左右方向。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构件省略附图标记。
[阳连接器壳体12]
阳连接器壳体12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被注射成型而形成。如图2所示,阳连接器壳体12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罩部13。阳连接器壳体12呈大致方筒状。
如图3所示,在罩部13的上壁17的下表面且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肋14,肋14向下方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在肋14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左方突出的锁定部15。在罩部13的后壁18且锁定部15的后方位置,以将后壁18在前后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脱模孔16,脱模孔16用于形成锁定部15。在第2连接器壳体的后壁18,以贯穿后壁18的方式配设有未图示的阳端子。
[阴连接器壳体11]
如图5所示,阴连接器壳体11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阴连接器壳体11在整体上呈长方体状。阴连接器壳体11具有多个端子收纳部19。在实施方式1中,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有七个端子收纳部19,并且在上下方向排列两层而形成。多个端子收纳部19各自是将阴连接器壳体11在前后方向贯穿地延伸的空间。在各端子收纳部19中,从后方插入阴端子20。在端子收纳部19的上表面形成有向斜下前方延伸的矛状部21(参照图2)。
如图2所示,阴端子20通过将铜、铜合金等的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形成。阴端子20具有电线(未图示)所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2、和形成于电线连接部22的前方的连接筒部23。电线连接部22通过压接于电线的外周而与电线电连接。连接筒部23呈在前方开口的方筒状。通过矛状部21的前端部从后方与连接筒部23的上壁卡止,从而阴端子20以防脱状态保持在端子收纳部19内。在一个端子收纳部19的内部收纳一个阴端子20。
如图6所示,在阴连接器壳体11的上表面55(外表面的一例),且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止动体安装部24。止动体安装部24通过在高度方向上从阴连接器壳体11的上表面55向下方凹陷阴连接器壳体11的高度尺寸的大致三分之二程度而形成。止动体安装部24与形成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上层的端子收纳部19和下层的端子收纳部19连通。
如图3所示,在阴连接器壳体11的左右侧面且止动体安装部24的下方位置,以在左右方向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临时卡止部25及正式卡止部26。在临时卡止部25的下方形成有正式卡止部26。
如图6所示,在阴连接器壳体11的上表面55,且从上方观看在阴连接器壳体11的四角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左前突部27、右前突部28、左后突部29以及右后突部30。
左前突部27形成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左前侧的角部,并且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右前突部28形成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右前侧的角部,并且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左前突部27和右前突部28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为相同。
左后突部29形成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左后侧的角部,并且形成为从上方观看呈四方形状的柱状。右后突部30形成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右后侧的角部,并且形成为从上方观看呈四方形状的柱状。
[止动体31]
止动体31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被注射成型而形成。如图6所示,止动体31是相对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止动体安装部24沿着箭头线B所示的方向从上方安装的所谓的侧止动体。止动体31能在容许阴端子20相对于端子收纳部19的插拔作业的临时卡止位置、与限制阴端子20的插拔的正式卡止位置之间相对于阴连接器壳体11相对移位。
如图6所示,止动体31具有:主体部32,在左右方向延伸;左侧壁33,位于本外部的左侧;右侧壁34,位于主体部32的右侧;以及能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35,连结左侧壁33的上端部和右侧壁34的上端部。
如图3所示,主体部32呈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主体部32具有位于下侧的下壁36和位于下壁36的上方的上壁37。上壁37的左端部和下壁36的左端部由左侧壁38连结。上壁37的右端部和下壁36的右端部由右侧壁39连结。左侧壁38与右侧壁39之间的空间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隔壁40隔开。在由左侧壁38、六个隔壁40以及右侧壁39隔开的各空间内能插通阴端子20,阴端子20收纳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上层所形成的端子收纳部19。
如图3所示,在下壁36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端子抵接部41。另外,在上壁37的下表面也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端子抵接部41。在止动体31相对于阴连接器壳体11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端子抵接部41从后方与收纳于端子收纳部19内的阴端子20的连接筒部23的后端部抵接。由此,阴端子20通过矛状部21和止动体31双重卡止。
如图3所示,在止动体31的左侧壁33的下端部及右侧壁34的下端部形成有卡止爪42。通过卡止爪42从下方与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正式卡止部26或者临时卡止部25抵接,从而止动体31相对于阴连接器壳体11以防脱状态保持在上方。在止动体31的左侧壁33及右侧壁34且卡止爪42的上方形成有脱模孔43,脱模孔43用于形成卡止爪42。
[弹性变形部35]
如图5所示,弹性变形部35沿着第1连接器壳体的上表面形成为能向左右方向弹性变形。如图7所示,弹性变形部35具有:右前臂部44,从右侧壁34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右连结部45,从右前臂部44的前端部向左方延伸;右后臂部46,从右连结部45的左端部向后方延伸;左前臂部47,从左侧壁33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左连结部48,从左前臂部47的前端部向右方延伸;左后臂部49,从左连结部48的右端部向后方延伸;以及后连结部50,连结右后臂部46的后端部和左后臂部49的后端部。
如图4所示,右后臂部46及左后臂部49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为与第1连接器壳体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大致相同。所谓大致相同包括右后臂部46及左后臂部49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与第1连接器壳体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同的情况,并且包括即使是不相同的情况也能基本上认定为相同的情况。
右连结部45形成为能挠曲变形。由此,右前臂部44和右后臂部46能相互在左右方向离开或者接近。另外,左连结部48形成为能挠曲变形。由此,左前臂部47和左后臂部49能相互在左右方向离开或者接近。
如图7所示,后连结部50形成为在上下方向扁平的板状。在后连结部50的上表面形成有随着从左侧朝向右侧而阶梯状升高的搭指部51。通过该阶梯形状,作业者容易将手指钩挂于后连结部50。
如图4所示,在右后臂部46的左侧面且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设置有向左方突出的锁定接受部52。锁定接受部52的前表面形成有随着朝向前方而缩窄宽度的倾斜面53。锁定接受部52的后表面形成为相对于右后臂部46的左侧面峭立地形成的卡止面54。锁定部15从后方与锁定接受部52的卡止面54抵接。
如图5所示,在止动体31相对于阴连接器壳体11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止动体31的弹性变形部35的上表面形成为与形成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左前突部27的上表面及右前突部28的上表面成为大致齐平。所谓大致齐平包括弹性变形部35的上表面和左前突部27的上表面及右前突部28的上表面齐平的情况,并且也包括即使不是齐平的情况也能基本上认定为齐平的情况。
如图5所示,在止动体31相对于阴连接器壳体11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阴连接器壳体11的左后突部29的上端部及右后突部30的上端部位于比弹性变形部35的上表面靠上方。由此,可抑制弹性变形部35的搭指部51与异物接触。
[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如图6中箭头线B所示,从上方将止动体31组装到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止动体安装部24。止动体安装部24的卡止爪42从上方与阴连接器壳体11的临时卡止部25抵接。当止动体31进一步被向下方按压时,则卡止爪42跨上临时卡止部25,从而止动体31的左侧壁33和右侧壁34弹性变形。当止动体31进一步被向下方按压时,则止动体31的左侧壁33和右侧壁34复原变形,止动体31的卡止爪42从下方与阴连接器壳体11的临时卡止部25抵接。由此,止动体31相对于阴连接器壳体11以向上方防脱状态保持在临时卡止位置。
阴端子20从后方收纳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端子收纳部19。通过矛状部21从后方与阴端子20的连接筒部23的上壁卡止,从而阴端子20以向后方防脱的状态保持在端子收纳部19内。
止动体31被向下方按压。于是,止动体31的卡止爪42跨上正式卡止部26,从而止动体31的左侧壁33和右侧壁34弹性变形。当止动体31进一步被向下方按压时,则止动体31的左侧壁33和右侧壁34复原变形,止动体31的卡止爪42从下方与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正式卡止部26抵接。由此,止动体31相对于阴连接器壳体11以向上方防脱的状态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参照图3)。
如图2所示,在止动体31相对于阴连接器壳体11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止动体31的端子抵接部41从后方与连接筒部23的后端部抵接。由此,阴端子20被止动体31以防止向后方脱落的状态保持。其结果,阴端子20通过矛状部21和止动体31相对于阴连接器壳体11双重卡止。
如图4的箭头线A所示,使阴连接器壳体11和阳连接器壳体12相互接近。阳连接器壳体12外嵌于阴连接器壳体11。安装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止动体31的锁定接受部52与设置于阳连接器壳体12的锁定部15抵接。于是,如图8所示,安装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止动体31的弹性变形部35在左右方向弹性变形。详细地说,右前臂部44和右后臂部46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并且左前臂部47和左后臂部49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
当进一步使阴连接器壳体11和阳连接器壳体12接近时,则弹性变形部35复原变形。由此,安装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止动体31的锁定接受部52从前方与设置于阳连接器壳体12的锁定部15卡止。由此,阴连接器壳体11和阳连接器壳体12以相互防脱状态被保持(参照图9)。
接着,对将连接器10的嵌合状态解除的步骤进行说明。由作业者将搭指部51向右方按压。于是,弹性变形部35弹性变形。详细地说,右前臂部44和右后臂部46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并且左前臂部47和左后臂部49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于是,安装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止动体31的锁定接受部52和设置于阳连接器壳体12的锁定部15的卡合被解除。当阴连接器壳体11被作业者向后方拉伸时,则阴连接器壳体11从阳连接器壳体12的罩部13内脱离。由此,连接器10的嵌合状态被解除。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阴连接器壳体11和沿着嵌合方向与阴连接器壳体11嵌合的阳连接器壳体12,阴连接器壳体11具有弹性变形部35,弹性变形部35与阴连接器壳体11为分体,在装配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状态下沿着阴连接器壳体11的外表面弹性变形,阳连接器壳体12具有:罩部13,与阴连接器壳体11外嵌;和锁定部15,设置于罩部13的内侧,并且与弹性变形部35卡合。
弹性变形部35沿着阴连接器壳体11的外表面弹性变形。其结果,与锁臂沿着阴连接器壳体11的高度方向弹性变形的情况相比,能在高度方向使连接器10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阴连接器壳体11具有:端子收纳部19,收纳阴端子20;和止动体安装部24,与端子收纳部19连通,在止动体安装部24安装止动体31,止动体31在安装于止动体安装部24的状态下与阴端子20卡合,在止动体31设置有弹性变形部35。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将弹性变形部35设置于阴连接器壳体1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弹性变形部35具有:右前臂部44,向前方延伸;右连结部45,从右前臂部44的前端部向左方延伸;右后臂部46,从右连结部45的左端部向后方延伸;左前臂部47,向前方延伸;左连结部48,从左前臂部47的前端部向右方延伸;左后臂部49,从左连结部48的右端部向后方延伸;以及后连结部50,连结右后臂部46的后端部和左后臂部49的后端部,在右后臂部46设置有与锁定部15卡合的锁定接受部52。
通过锁定部15和锁定接受部52弹性地卡合,阴连接器壳体11和阳连接器壳体12在嵌合的状态下防脱。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2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60中,设置在安装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止动体61上的弹性变形部62具有应力缓和部63。设置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右前突部28从上方观看,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延伸的L字形状。
如图10所示,在弹性变形部62的右后臂部46的上表面,在锁定接受部52的附近且锁定接受部52的右方位置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应力缓和部63。应力缓和部63是在上方开口的有底孔。在形成有应力缓和部63的区域中,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部62的右后臂部46的壁厚比其他部分薄。
如图11所示,应力缓和部63具有:主体部64,在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和突出部65,从主体部64的前端部朝向后方在主体部64的大致二分之一的区域中向左方突出。主体部64形成为比锁定接受部52的后端部稍微向后方延伸。
如图11所示,突出部65从上方观看呈三角形状。突出部65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缩窄宽度。突出部65的形状与锁定接受部52呈相似形状,比锁定接受部52形成得小。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接着,对实施方式2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使阴连接器壳体11和阳连接器壳体12沿着箭头线C所示的方向相互接近。阳连接器壳体12外嵌于阴连接器壳体11。安装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止动体61的锁定接受部52与设置于阳连接器壳体12的锁定部15抵接。于是,安装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止动体61的弹性变形部62向左右方向弹性变形。详细地说,右前臂部44和右后臂部46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并且左前臂部47和左后臂部49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
当进一步使阴连接器壳体11和阳连接器壳体12接近时,则弹性变形部62复原变形。另外,应力缓和部63的口缘部复原变形。由此,安装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止动体61的锁定接受部52从前方与设置于阳连接器壳体12的锁定部15卡止。由此,阴连接器壳体11和阳连接器壳体12以相互防脱状态被保持(参照图12)。
在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变形部62且锁定接受部52的附近设置有壁厚比其他部分薄的应力缓和部63。因为应力缓和部63的壁厚比弹性变形部62的其他部分薄,所以应力缓和部63与其他部分相比容易变形。因此,在阴连接器壳体11和阳连接器壳体12嵌合的状态下,当阴连接器壳体11和阳连接器壳体12受到相互离开的方向的力时,则从锁定部15对锁定接受部52施加向前的力。施加于锁定接受部52的力也传递到设置于锁定接受部52的附近的应力缓和部63,应力缓和部63变形。当对应力缓和部63施加力时,则应力缓和部63的口缘部以倒入应力缓和部63的内侧区域的方式变形。由此,施加于锁定接受部52的应力被缓和。
如上所述,施加于锁定接受部52的力被分散,所以可抑制应力过度集中于锁定接受部52。其结果,可抑制锁定接受部52变形,所以在阴连接器壳体11和阳连接器壳体12受到相互离开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阴连接器壳体11的锁定接受部52与阳连接器壳体12的锁定部15之间的保持力提高。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6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70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设置在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阴连接器壳体71的止动体74上的弹性变形部75具有:前臂部76,从止动体74的右侧壁34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连结部77,从前臂部76的前端部向左方延伸;以及后臂部78,从连结部77的左端部向后方延伸。在后臂部78的后端部形成有向左方延伸的延设部79。在延设部79的上表面形成有呈阶梯状的搭指部51。
如图14所示,在阴连接器壳体71的上表面,在安装有止动体74的状态下的延设部79的前方位置形成有被卡合部82,被卡合部82与形成于阳连接器壳体80的卡合部81卡合。
如图15所示,被卡合部82具有:后板部83,形成于搭指部51的前方,向上方突出,并且在左右方向延伸;和侧板部84,从后板部83的左端部向前方延伸。后板部83的上端部和侧板部84的上端部由上板部85连结(一并参照图13及图14)。
如图14所示,在阳连接器壳体80的罩部13的上壁17的下表面且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肋14,肋14向下方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延伸。如图15所示,在肋14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左方突出的锁定部15。在罩部13的后壁18且锁定部15的后方位置,以将后壁18在前后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脱模孔16,脱模孔16用于形成锁定部15。
如图14所示,在肋14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右方突出的卡合部81。如图15所示,卡合部81在前后方向遍及肋14的全长而形成。
如图16所示,在阴连接器壳体71和阳连接器壳体80嵌合的状态下,阴连接器壳体71的被卡合部82的上板部85从上方与阳连接器壳体80的卡合部81抵接。由此,可抑制阳连接器壳体80的罩部13以向上方(向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扩开的方式挠曲变形。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弹性变形部75具有:前臂部76,向嵌合方向的前方延伸;后臂部78,向嵌合方向的后方延伸;以及连结部77,连结前臂部76的端部和后臂部78的端部,在后臂部78设置有与锁定部15卡合的锁定接受部52。
通过锁定部15和锁定接受部52弹性地卡合,从而阴连接器壳体71和阳连接器壳体80在嵌合的状态下防脱。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阳连接器壳体80的罩部13的内侧设置有向罩部13的内方突出的卡合部81,在阴连接器壳体71的外表面设置有被卡合部82,被卡合部82在阴连接器壳体71和阳连接器壳体80嵌合的状态下朝向阳连接器壳体80突出,并且与阳连接器壳体80的卡合部81卡合。
在阴连接器壳体71和阳连接器壳体12嵌合的状态下,因为阳连接器壳体80的卡合部81和阴连接器壳体71的被卡合部82卡合,所以可抑制罩部13以向上方扩开的方式变形。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17至图18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阴连接器壳体90的右后突部91和左后突部9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肋状。
如图18所示,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止动体93的弹性变形部94具有:前臂部95,从止动体93的右侧壁34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连结部96,从前臂部95的前端部向左方延伸;以及后臂部97,从连结部96的左端部向后方延伸。
在后臂部97的后端部形成有向左方延伸的延设部98。在延设部98的上表面形成有搭指部51。在延设部98的左端部形成有向左方延伸的卡止片99。卡止片99的上下方向的壁厚比延设部98的上下方向的壁厚形成得薄。
在止动体93的左侧壁33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后方及右方延伸的挠曲限制部100。挠曲限制部100位于卡止片99的上方。由此,在对弹性变形部94施加向上的力的情况下,通过卡止片99向上方挠曲,从下方与挠曲限制部100抵接,从而可抑制弹性变形部94向从阴连接器壳体71的上表面离开的方向(上方)变形。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挠曲限制部100,挠曲限制部100在弹性变形部94受到从阴连接器壳体71的外表面离开的方向的力时与弹性变形部94抵接。
在弹性变形部94受到从阴连接器壳体71的外表面离开的方向的力时,通过挠曲限制部100与弹性变形部94抵接,从而可抑制弹性变形部94向从阴连接器壳体71的外表面离开的方向挠曲。
<其他实施方式>
(1)弹性变形部35也可以设置于与止动体31不同的构件。
(2)弹性变形部35也可以为具有三个以上前臂部、后臂部以及连结部的结构。
(3)锁定接受部52可以设置于右前臂部44,也可以设置于左前臂部47,还可以设置于左后臂部49。
(4)止动体31为从上方装配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能设为从左方、右方、下方等任意的方向装配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结构。弹性变形部35也可以配置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左或者右侧面,并沿着侧面弹性变形,另外,也可以配置于阴连接器壳体11的下表面,并沿着下表面弹性变形。
(5)实施方式2的应力缓和部63为弹性变形部35的上表面凹陷而形成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弹性变形部35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双方凹陷而形成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60、70:连接器
11、71、90:阴连接器壳体
12、80:阳连接器壳体
13:罩部
14:肋
15:锁定部
16:脱模孔
17:上壁
18:后壁
19:端子收纳部
20:阴端子
21:矛状部
22:电线连接部
23:连接筒部
24:止动体安装部
25:临时卡止部
26:正式卡止部
27:左前突部
28:右前突部
29:左后突部
30:右后突部
31、61、74、93:止动体
32:主体部
33:左侧壁
34:右侧壁
35、62、75、94:弹性变形部
36:下壁
37:上壁
38:左侧壁
39:右侧壁
40:隔壁
41:端子抵接部
42:卡止爪
43:脱模孔
44:右前臂部
45:右连结部
46:右后臂部
47:左前臂部
48:左连结部
49:左后臂部
50:后连结部
51:搭指部
52:锁定接受部
53:倾斜面
54:卡止面
63:应力缓和部
64:主体部
65:突出部
76、95:前臂部
77、96:连结部
78、97:后臂部
79、98:延设部
81:卡合部
82:被卡合部
83:后板部
84:侧板部
85:上板部
91:右后突部
92:左后突部
99:卡止片
100:挠曲限制部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具备第1连接器壳体和沿着嵌合方向与第1连接器壳体嵌合的第2连接器壳体,
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具有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为分体,在装配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沿着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弹性变形,
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具有:罩部,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外嵌;和锁定部,设置于所述罩部的内侧,并且与所述弹性变形部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具有收纳端子的端子收纳部和与所述端子收纳部连通的止动体安装部,
在所述止动体安装部安装止动体,所述止动体在安装于所述止动体安装部的状态下与所述端子卡合,
在所述止动体设置有所述弹性变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至少一个前臂部,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前方延伸;至少一个后臂部,向所述嵌合方向的后方延伸;以及至少一个连结部,连结所述前臂部的端部和所述后臂部的端部,
在所述前臂部及所述后臂部的至少一方设置有与所述锁定部卡合的锁定接受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锁定接受部的附近设置有壁厚比其他部分薄的应力缓和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的所述罩部的内侧设置有向所述罩部的内方突出的卡合部,
在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被卡合部,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嵌合的状态下朝向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突出,并且与所述第2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卡合部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具有挠曲限制部,所述挠曲限制部在所述弹性变形部受到从所述第1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离开的方向的力时与所述弹性变形部抵接。
CN202280035704.5A 2021-06-02 2022-05-17 连接器 Pending CN1173218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2852 2021-06-02
JP2021092852A JP2022185284A (ja) 2021-06-02 2021-06-02 コネクタ
PCT/JP2022/020498 WO2022255087A1 (ja) 2021-06-02 2022-05-17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21863A true CN117321863A (zh) 2023-12-29

Family

ID=84323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5704.5A Pending CN117321863A (zh) 2021-06-02 2022-05-1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85284A (zh)
CN (1) CN117321863A (zh)
WO (1) WO20222550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5263B2 (ja) * 1998-06-08 2002-07-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1291557A (ja) * 2000-04-06 2001-10-1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4678333B2 (ja) * 2005-09-29 2011-04-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4830830B2 (ja) * 2006-12-07 2011-12-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443098B2 (ja) * 2015-02-06 2018-12-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85284A (ja) 2022-12-14
WO2022255087A1 (ja) 2022-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11574B1 (ko) 로크 기구 부착 커넥터 어셈블리
US6332800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nertia locking mechanism
US7025618B2 (en) Connector lock mechanism
JP2008543026A (ja) 端子位置保証装置を有する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138428B2 (ja) コネクタ
CN109616829B (zh) 连接器
CN110534951B (zh) 连接器
WO2007094356A1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3741351B2 (ja) 半嵌合防止コネクタ
CN114759401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WO2012111572A1 (ja) コネクタ及び該コネクタの組立用治具
CN113517605A (zh) 连接器锁定结构
CN110581370B (zh) 端子和连接器
JP7168365B2 (ja) コネクタ
CN117321863A (zh) 连接器
JP6782574B2 (ja) コネクタ
US11095064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CN114846698A (zh) 连接器
JP718115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9565130B (zh) 具有集成的短路桥接元件的多重接触插头
CN111834788A (zh) 带有端子锁的电端子壳体
JPH09289059A (ja) コネクタ
WO2022176580A1 (ja) コネクタ
JP7389407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7484764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