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80262A - 熔接机和光纤的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熔接机和光纤的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80262A
CN117280262A CN202280033790.6A CN202280033790A CN117280262A CN 117280262 A CN117280262 A CN 117280262A CN 202280033790 A CN202280033790 A CN 202280033790A CN 117280262 A CN117280262 A CN 117280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guide wall
groove
optical fibers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37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龙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Optifronti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Optifronti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Optifronti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Optifronti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80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80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5Alignment or adjustment devices for aligning prior to splicing
    • G02B6/2556Alignment or adjustment devices for aligning prior to splicing including a fibre supporting member inclined to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alignment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55Splicing of light guides, e.g. by fusion or bonding
    • G02B6/2553Splicing machines, e.g. optical fibre fusion splic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一种熔接机(1),将沿着与长尺寸方向交叉的方向并排的多个光纤(3L)分别与其他光纤(3R)进行熔接,该熔接机(1)具备:基座构件(11L),具有形成有供多个光纤(3L)设置的多个V槽的槽部分(17L);以及一对引导壁(12FL、12BL),对多个光纤(3L)向多个V槽的设置进行引导,一对引导壁(12FL、12BL)在槽部分(17L)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一对引导壁中的一个引导壁(12FL)具有能与多个光纤(3L)中的一个光纤接触的引导面(GF1),一对引导壁中的另一个引导壁(12BL)具有能与多个光纤(3L)中的另外一个光纤接触的引导面(GF2),引导面(GF1、GF2)包括在沿着多个V槽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朝向槽部分(17L)倾斜的部分。

Description

熔接机和光纤的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熔接机和光纤的连接方法。
本申请主张基于2021年6月1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21-101985号的优先权,并援引所述日本申请中所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将沿着作为与长尺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宽度方向并排的多个光纤进行熔接的熔接机(参照专利文献1。)。该熔接机具备光纤设置台,该光纤设置台具有形成有供多个光纤设置的多个V槽的槽部分。
多个光纤在熔接时被去除顶端部的被覆材料。光纤中被覆材料被去除而玻璃纤维露出的部分被称为裸光纤部分,由被覆材料被覆的状态的部分被称为光纤线材或光纤芯线。多个光纤容易在未由被覆材料被覆的裸光纤部分处在宽度方向上扩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17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熔接机是将沿着与长尺寸方向交叉的方向并排的多个光纤分别与其他光纤进行熔接的熔接机,具备:基座构件,具有形成有供所述多个光纤设置的多个V槽的槽部分;以及一对引导壁,对所述多个光纤向所述多个V槽的设置进行引导,所述一对引导壁在所述槽部分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一对引导壁中的一个引导壁具有能与所述多个光纤中的一个光纤接触的引导面,所述一对引导壁中的另一个引导壁具有能与所述多个光纤中的另外一个光纤接触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包括在沿着所述多个V槽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朝向所述槽部分倾斜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熔接机的一部分和连接对象的光纤的立体图。
图2A是熔接机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B是设置工序中的熔接机的一部分和连接对象的光纤的俯视图。
图2C是熔接机的一部分和连接对象的光纤的俯视图。
图3是熔接机的一部分和连接对象的光纤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对熔接机进行控制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是光纤和基座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光纤和基座构件的剖视图。
图7是右基座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右基座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右基座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0A是右基座构件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0B是右基座构件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0C是右基座构件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0D是右基座构件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0E是右基座构件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0F是右基座构件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0G是右基座构件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0H是右基座构件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图10I是右基座构件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所要解决的问题]
光纤设置台的槽部分被构成为供多个光纤的裸光纤部分即玻璃纤维设置的多个V槽相互平行。因此,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多个玻璃纤维中位于最外侧的玻璃纤维的朝向恐怕会从对应的V槽的朝向偏离。并且,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多个光纤的裸光纤部分的几根未被适当地容纳于对应的V槽,从而恐怕会从对应的V槽伸出。
因此,理想的是,抑制光纤的裸光纤部分从V槽伸出。
[本公开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抑制光纤的裸光纤部分从V槽伸出。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案来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针对它们重复相同的说明。
(1)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熔接机是将沿着与长尺寸方向交叉的方向并排的多个光纤分别与其他光纤进行熔接的熔接机,具备:基座构件,具有形成有供所述多个光纤设置的多个V槽;以及一对引导壁,对所述多个光纤向所述多个V槽的设置进行引导,所述一对引导壁在所述槽部分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一对引导壁中的一个引导壁具有能与所述多个光纤中的一个光纤接触的引导面,所述一对引导壁中的另一个引导壁具有能与所述多个光纤中的另外一个光纤接触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面包括在沿着所述多个V槽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朝向所述槽部分倾斜的部分。该构成具有一对引导壁,由此,在多个光纤的裸光纤部分被设置于多个V槽时,能使裸光纤部分向宽度方向的扩展缩小。这是因为,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扩展的裸光纤部分在接近V槽时与引导壁的引导面接触而被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压回。其结果是,该构成带来以下这样的效果:在多个光纤的裸光纤部分被设置于多个V槽时,能抑制裸光纤部分从V槽伸出。
(2)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面被配置为在沿着所述多个V槽的延伸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多个V槽中的一个槽表面连续。引导面与槽表面连续是指,例如,在沿着V槽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在引导面与槽表面连接的部分,引导面的倾斜角与槽表面的倾斜角相等。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面与槽表面不需要物理连接。这是因为,引导面与槽表面有时也会在V槽的延伸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引导面的倾斜角是在引导面与假想竖直面之间形成的角度,槽表面的倾斜角是在槽表面与假想竖直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引导面的倾斜角与槽表面的倾斜角相等也可以包括引导面的倾斜角与槽表面的倾斜角之间的角度差为规定的微小角度以下。该构成带来以下这样的效果:例如,一边被引导面压回一边沿引导面移动的裸光纤部分易于进入至V槽内。
(3)也可以是,所述一对引导壁被形成为与所述基座构件不同的构件。该构成带来以下这样的效果:能在不从现有的熔接机拆下或更换现有的基座构件的情况下,将引导壁加装到现有的熔接机上。此外,在该构成中,能使引导壁和基座构件由互不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该构成带来以下这样的效果:例如,与引导壁和基座构件由相同材料一体形成的情况并且基座构件的材料昂贵的情况相比,能降低熔接机的制造成本。
(4)也可以是,所述一对引导壁被一体化于所述基座构件。该构成带来以下这样的效果:例如,与引导壁被形成为与基座构件不同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提高引导壁相对于V槽的定位精度。
(5)也可以是,所述一对引导壁中的至少一个引导壁被构成为能相对于所述槽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该构成带来以下这样的效果:例如,引导壁能应对各种芯线数量的光纤。例如,该构成带来以下这样的效果:能实现通过引导壁进行的更少的芯线数量的带芯线(例如16芯带芯线或8芯带芯线等)向宽度方向的扩展的矫正,其中,该引导壁被构成为能矫正24芯的带芯线的裸光纤部分向宽度方向的扩展。
(6)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光纤的连接方法使用熔接机将多个光纤分别与其他光纤进行熔接,其中,所述熔接机具备:基座构件,具有形成有供多个光纤设置的多个V槽的槽部分;以及一对引导壁,对所述多个光纤向所述多个V槽的设置进行引导,其中,所述光纤的连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一边使所述多个光纤中的一个光纤与在所述槽部分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所述一对引导壁的一个引导面接触,一边将所述多个光纤向所述多个V槽设置;以及将所述多个光纤分别与其他光纤进行熔接。该方法包括一边使多个光纤中的一个光纤与一对引导壁的一个引导面接触,一边将多个光纤向多个V槽设置的工序,由此,在多个光纤的裸光纤部分被设置于多个V槽时,能使裸光纤部分向宽度方向的扩展缩小。这是因为,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扩展的裸光纤部分在接近V槽时会与引导壁的引导面接触而被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压回。其结果是,该方法带来以下这样的效果:在多个光纤的裸光纤部分被设置于多个V槽时,能抑制裸光纤部分从V槽伸出。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熔接机1和光纤的连接方法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熔接机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在图1中,X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的一个方向,X2表示X轴的另一个方向。此外,Y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Y轴的一个方向,Y2表示Y轴的另一个方向。同样地,Z1表示构成三维正交坐标系的Z轴的一个方向,Z2表示Z轴的另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熔接机1的X1侧相当于熔接机1的前侧(正面侧),熔接机1的X2侧相当于熔接机1的后侧(背面侧)。此外,熔接机1的Y1侧相当于熔接机1的左侧,熔接机1的Y2侧相当于熔接机1的右侧。并且,熔接机1的Z1侧相当于熔接机1的上侧,熔接机1的Z2侧相当于熔接机1的下侧。在其他图中也是同样的。
熔接机1是被构成为能将使端面彼此对接排列的多对光纤彼此通过电弧放电相互熔接的装置。在图示例子中,熔接机1被构成为能对四个光纤对进行熔接。具体而言,熔接机1包括一对电极棒5(后电极棒5B和前电极棒5F)、一对基座构件11(左基座构件11L和右基座构件11R)、一对夹紧件21(左夹紧件21L和右夹紧件21R)以及一对光纤保持器31(左光纤保持器31L和右光纤保持器31R)。
一对电极棒5包括在X轴方向相互分离地配置的后电极棒5B和前电极棒5F。一对电极棒5被配置为后电极棒5B的顶端5Ba和前电极棒5F的顶端5Fa相互对置。在图示例子中,后电极棒5B包括随着朝向顶端5Ba而直径变小的大致圆锥状的部分。关于前电极棒5F也是同样的。
配置于一对基座构件11之上的多对光纤是玻璃纤维,配置于用于产生电弧放电的后电极棒5B与前电极棒5F之间。此外,多对光纤中设置于一对基座构件11之上的部分是被覆材料被去除而玻璃露出的裸光纤部分。
具体而言,多对裸光纤部分包括构成左带芯线4L的左光纤组3L的裸光纤部分和构成右带芯线4R的右光纤组3R的裸光纤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左光纤组3L和右光纤组3R有时被称为光纤组3。
带芯线是将多根光纤(光纤线材)平行地排列,例如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被覆材料)一并被覆该多条光纤而成的。图示例子的左带芯线4L和右带芯线4R分别是将四根光纤(光纤线材)平行地排列,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被覆材料)一并被覆该四条光纤而成的四芯带芯线。
一对基座构件11是用于支承多对光纤的构件,包括以隔着一对电极棒5的方式配置的左基座构件11L和右基座构件11R。即,一对电极棒5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的左基座构件11L与右基座构件11R之间。图示例子的右基座构件11R具有也被称为右光纤配置部或右槽部分的右V槽组17R,左基座构件11L具有也被称为左光纤配置部或左槽部分的左V槽组17L。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左V槽组17L和右V槽组17R有时被称为V槽组17。
左V槽组17L具有用于配置多根光纤(左光纤组3L)的多个V槽,右V槽组17R具有用于配置多根光纤(右光纤组3R)的多个V槽。在图示例子中,左V槽组17L具有用于配置四根光纤的四个V槽。并且,四个V槽在X轴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并且被形成为沿Y轴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同样地,右V槽组17R具有用于配置四根光纤的四个V槽。四个V槽在X轴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并且形成为沿Y轴方向直线状地延伸。
右V槽组17R中的多个V槽和左V槽组17L中的多个V槽被构成为同时进行多个光纤对的定位。在图示例子中,右V槽组17R中的四个V槽和左V槽组17L中的四个V槽被配置为在延伸方向(Y轴方向)上相互对置,被构成为同时进行四个光纤对的定位。
由此,通过右V槽组17R中的四个V槽被定位了的四根光纤和通过左V槽组17L中的四个V槽被定位了的四根光纤在右基座构件11R(右V槽组17R)与左基座构件11L(左V槽组17L)之间的区域相互对接。
在此,参照图2A~图2C对供四个光纤对定位的V槽组17的详情进行说明。图2A~图2C是表示熔接机1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2A~图2C是电极棒5、基座构件11以及引导壁12的俯视图。更具体而言,图2A示出了光纤组3被置于V槽组17的上方之前的状态,图2B示出了光纤组3被置于V槽组17的上方时的状态(光纤组3被设置于V槽组17之前的状态),图2C示出了光纤组3被设置于V槽组17之后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A~图2C中,为了明确化,在V槽组17的槽表面附加了粗的圆点图案,在引导壁12的引导面GF(后述)附加了细的圆点图案。此外,各V槽的底部用虚线表示。
如图2A所示,左V槽组17L包括第一左V槽17AL、第二左V槽17BL、第三左V槽17CL以及第四左V槽17DL,右V槽组17R包括第一右V槽17AR、第二右V槽17BR、第三右V槽17CR以及第四右V槽17DR。并且,第一左V槽17AL和第一右V槽17AR构成第一V槽对17A,第二左V槽17BL和第二右V槽17BR构成第二V槽对17B,第三左V槽17CL和第三右V槽17CR构成第三V槽对17C,第四左V槽17DL和第四右V槽17DR构成第四V槽对17D。
此外,如图2B所示,左光纤组3L包括作为裸光纤部分的第一左光纤3AL、第二左光纤3BL、第三左光纤3CL以及第四左光纤3DL,右光纤组3R包括作为裸光纤部分的第一右光纤3AR、第二右光纤3BR、第三右光纤3CR以及第四右光纤3DR。并且,第一左光纤3AL和第一右光纤3AR构成第一光纤对3A,第二左光纤3BL和第二右光纤3BR构成第二光纤对3B,第三左光纤3CL和第三右光纤3CR构成第三光纤对3C,第四左光纤3DL和第四右光纤3DR构成第四光纤对3D。
引导壁12被构成为能对光纤组3向V槽组17的设置进行引导。在图示例子中,如图2A所示,引导壁12包括左引导壁12L和右引导壁12R。并且,左引导壁12L包括左后引导壁12BL和左前引导壁12FL,右引导壁12R包括右后引导壁12BR和右前引导壁12FR。
具体而言,引导壁12包括:左引导壁12L,对左光纤组3L向左V槽组17L的设置进行引导;以及右引导壁12R,对右光纤组3R向右V槽组17R的设置进行引导。
左引导壁12L包括在与位于接近左光纤保持器31L的一侧的左V槽组17L的左端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的左后引导壁12BL和左前引导壁12FL。同样地,右引导壁12R包括在与位于接近右光纤保持器31R的一侧的右V槽组17R的右端部对应的位置形成的右后引导壁12BR和右前引导壁12FR。
此外,引导壁12具有引导面GF。在图2A~图2C中,为了明确化,对引导面GF附加了细的圆点图案。具体而言,如图2B所示,左前引导壁12FL具有与左光纤组3L中位于最前侧(X1侧)的第一左光纤3AL接触的第一引导面GF1,左后引导壁12BL具有与左光纤组3L中位于最后侧(X2侧)的第四左光纤3DL接触的第二引导面GF2。同样地,右前引导壁12FR具有与右光纤组3R中位于最前侧(X1侧)的第一右光纤3AR接触的第三引导面GF3,右后引导壁12BR具有与右光纤组3R中位于最后侧(X2侧)的第四右光纤3DR接触的第四引导面GF4。
在图示例子中,左前引导壁12FL的第一引导面GF1被形成为从左V槽组17L中位于最前侧的第一左V槽17AL起连续,左后引导壁12BL的第二引导面GF2被形成为从左V槽组17L中位于最后侧的第四左V槽17DL起连续。同样地,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被形成为从右V槽组17R中位于最前侧的第一右V槽17AR连续,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被形成为从右V槽组17R中位于最后侧的第四右V槽17DR连续。
在此,对将光纤组3设置于V槽组17的作业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涉及将左光纤组3L设置于左V槽组17L的作业,但对于将右光纤组3R设置于右V槽组17R的作业也同样适用。
在将左光纤组3L设置于左V槽组17L时,操作者如图2B所示那样将在左带芯线4L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扩展的左光纤组3L置于左V槽组17L的正上方。之后,操作者使左光纤组3L向下方(左V槽组17L所在的方向)移动。
当使左光纤组3L向下方(左V槽组17L所在的方向)移动时,左光纤组3L中位于最前侧(X1侧)的第一左光纤3AL与左前引导壁12FL的第一引导面GF1接触,左光纤组3L中位于最后侧(X2侧)的第四左光纤3DL与左后引导壁12BL的第二引导面GF2接触。
之后,构成左光纤组3L的四根光纤中位于最前侧的第一左光纤3AL被朝向第一左V槽17AL倾斜的左前引导壁12FL的第一引导面GF1引导,如图2B的箭头AR1所示,越向下方(Z2方向)移动则越向后方(X2方向)移动。即,左前引导壁12FL的第一引导面GF1能以第一左光纤3AL越向下方(Z2方向)移动则越接近左带芯线4L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方式,使向宽度方向(前方(X1方向))扩展的第一左光纤3AL向后方(X2方向)移动。换言之,第一引导面GF1能以第一左光纤3AL的长尺寸方向(轴线方向)与第一左V槽17AL的延伸方向一致的方式,使向宽度方向(前方(X1方向))弯曲的第一左光纤3AL回到笔直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B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左光纤3BL沿第二左V槽17BL笔直地延伸,但有时也会与第一左光纤3AL同样地向宽度方向(前方(X1方向))扩展,即向宽度方向(前方(X1方向))弯曲。
在该情况下,第二左光纤3BL被通过左前引导壁12FL而向后方移动的第一左光纤3AL按压,从而向后方移动。其结果是,第二左光纤3BL成为沿第二左V槽17BL笔直地延伸的状态。
同样地,构成左光纤组3L的四根光纤中位于最后侧的第四左光纤3DL被朝向第四左V槽17DL倾斜的左后引导壁12BL的第二引导面GF2引导,如图2B的箭头AR2所示,越向下方(Z2方向)移动则越向前方(X1方向)移动。即,左后引导壁12BL的第二引导面GF2能以第四左光纤3DL越向下方(Z2方向)移动则越接近左带芯线4L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方式,使向宽度方向(后方(X2方向))扩展的第四左光纤3DL向前方(X1方向)移动。换言之,第二引导面GF2能以第四左光纤3DL的长尺寸方向(轴线方向)与第四左V槽17DL的延伸方向一致的方式,使向宽度方向(后方(X2方向))弯曲的第四左光纤3DL回到笔直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B所示的例子中,第三左光纤3CL沿第三左V槽17CL笔直地延伸,但有时也会与第四左光纤3DL同样地向宽度方向(后方(X2方向))扩展,即向宽度方向(后方(X2方向))弯曲。
在该情况下,第三左光纤3CL被通过左后引导壁12BL而向前方移动的第四左光纤3DL按压,从而向前方移动。其结果是,第三左光纤3CL成为沿第三左V槽17CL笔直地延伸的状态。
之后,如图2C所示,当左光纤组3L向下方移动至与左V槽组17L接触的程度时,宽度方向上的扩展通过左后引导壁12BL和左前引导壁12FL而被缩小。即,左光纤组3L的宽度方向上的扩展被缩小为第一左光纤3AL~第四左光纤3DL各自的轴线成为相互平行。其结果是,第一左光纤3AL在其长尺寸方向与第一左V槽17AL的延伸方向成为了平行的状态下设置于第一左V槽17AL内。关于第二左光纤3BL~第四左光纤3DL也是同样的。
接着,参照图3对一对夹紧件21(左夹紧件21L和右夹紧件21R)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熔接机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3是在如箭头所示那样从X1侧观察图2C中的包括切断线III-III的截面时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C中的截面包括基座构件11的截面。
左夹紧件21L被构成为能将设置于左V槽组17L的左光纤组3L相对地推压至左V槽组17L。同样地,右夹紧件21R被构成为能将设置于右V槽组17R的右光纤组3R相对地推压至右V槽组17R。在图示例子中,左夹紧件21L包括左臂部21La和左按压部21Lb,右夹紧件21R包括右臂部21Ra和右按压部21Rb。左臂部21La配置于左V槽组17L的上方,右臂部21Ra配置于右V槽组17R的上方。此外,左臂部21La和右臂部21Ra被构成为能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例如,左臂部21La和右臂部21Ra也可以具有图1所示那样的大致矩形柱状的外形。并且,也可以是,左按压部21Lb装配于左臂部21La的下端,右按压部21Rb装配于右臂部21Ra的下端。在图示例子中,左按压部21Lb能在左臂部21La的下端沿上下方向(Z方向)移动,右按压部21Rb能在右臂部21Ra的下端沿上下方向(Z方向)移动。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左按压部21Lb从设置于左V槽组17L的左光纤组3L分离,但通过左臂部21La向下方移动,左按压部21Lb能与左光纤组3L接触,将左光纤组3L朝向左V槽组17L推压。关于右按压部21Rb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图示例子中,左夹紧件21L也可以被构成为能使夹紧压力变化。夹紧压力是设置于左V槽组17L的左光纤组3L从左夹紧件21L的左按压部21Lb受到的压力。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左臂部21La与左按压部21Lb之间配置有对左按压部21Lb向下施力的弹簧等弹性体。在该情况下,左夹紧件21L能通过对上下方向上的左臂部21La的位置进行控制来控制夹紧压力。关于右夹紧件21R也是同样的。
此外,如图1所示,左光纤保持器31L被构成为能保持左光纤组3L,右光纤保持器31R被构成为能保持右光纤组3R。具体而言,左光纤保持器31L被构成为能保持包括左光纤组3L的左带芯线4L,右光纤保持器31R被构成为能保持包括右光纤组3R的右带芯线4R。更具体而言,左光纤保持器31L具有:左光纤保持器主体31La,具有用于容纳左带芯线4L的凹部(未图示);以及左盖体31Lb,装配于左光纤保持器主体31La。同样地,右光纤保持器31R具有:右光纤保持器主体31Ra,具有用于容纳右带芯线4R的凹部(未图示);以及右盖体31Rb,装配于右光纤保持器主体31Ra。
在左带芯线4L容纳于左光纤保持器主体31La的状态下,左盖体31Lb被关闭,由此,左带芯线4L被左光纤保持器31L保持。左光纤保持器31L能在沿着所保持的左光纤组3L的轴线方向的方向上移动。即,左光纤保持器31L能沿左V槽组17L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移动。在保持左光纤组3L的左光纤保持器31L移动了的情况下,被保持的左光纤组3L可以沿左V槽组17L移动。
同样地,在右带芯线4R容纳于右光纤保持器主体31Ra的状态下,右盖体31Rb被关闭,由此,右带芯线4R被右光纤保持器31R保持。右光纤保持器31R能在沿着所保持的右光纤组3R的轴线方向的方向上移动。即,右光纤保持器31R能沿右V槽组17R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移动。在保持右光纤组3R的右光纤保持器31R移动了的情况,被保持的右光纤组3R可以沿右V槽组17R移动。
接着,参照图4对控制熔接机1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控制熔接机1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如图4所示,熔接机1包括拍摄装置51、熔合装置52、夹紧件驱动装置53、光纤保持器驱动装置54、显示装置55以及控制装置60。在本实施方式中,拍摄装置51、熔合装置52、夹紧件驱动装置53、光纤保持器驱动装置54以及显示装置55通过控制装置60进行控制。
控制装置60例如是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通信模块以及外部存储装置等的计算机。
拍摄装置51例如被构成为包括一对摄像机(X摄像机和Y摄像机)。X摄像机和Y摄像机均被配置为能同时拍摄设置于左V槽组17L的左光纤组3L的端部和设置于右V槽组17R的右光纤组3R的端部。此外,X摄像机的拍摄方向和Y摄像机的拍摄方向相互正交。控制装置60能基于通过一对摄像机从互不相同的两个方向拍摄到的光纤组3的图像来确定光纤组3的位置。
熔合装置52是将左光纤组3L的端部与右光纤组3R的端部进行熔接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电极棒5包括在熔合装置52中。
夹紧件驱动装置53是用于将光纤组3相对地推压至V槽组17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夹紧件驱动装置53包括使构成左夹紧件21L的左臂部21La和构成右夹紧件21R的右臂部21Ra分别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致动器。
光纤保持器驱动装置54是用于使光纤组3在沿着轴线方向(Y轴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纤保持器驱动装置54包括使左光纤保持器31L在沿着左光纤组3L的轴线方向(Y轴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的致动器和使右光纤保持器31R在沿着右光纤组3R的轴线方向(Y轴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的致动器。
显示装置55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55被构成为显示通过拍摄装置51拍摄到的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55是液晶显示器。
控制装置60是用于分别控制拍摄装置51、熔合装置52、夹紧件驱动装置53、光纤保持器驱动装置54以及显示装置55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60通过控制拍摄装置51来获取通过拍摄装置51拍摄到的图像。控制装置60例如能使获取到的图像显示于显示装置55。此外,控制装置60能通过对获取到的图像实施图像处理来判定一对或多对光纤的状态。此外,控制装置60能通过控制熔合装置52来在后电极棒5B与前电极棒5F之间产生电弧放电。此外,控制装置60能通过控制夹紧件驱动装置53来使左夹紧件21L的左臂部21La和右夹紧件21R的右臂部21R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通过控制装置60的控制,左夹紧件21L能使配置于左V槽组17L的左光纤组3L的按压状态变化,右夹紧件21R能使配置于右V槽组17R的右光纤组3R的按压状态变化。此外,控制装置60能通过控制光纤保持器驱动装置54来控制Y轴方向上的左光纤保持器31L和右光纤保持器31R的位置。具体而言,控制装置60能通过使左光纤保持器31L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来使被左光纤保持器31L保持的左光纤组3L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并且能通过使右光纤保持器31R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来使被右光纤保持器31R保持的右光纤组3R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
接着,参照图5和图6对引导壁12的详情进行说明。图5是具有能设置16芯的带芯线各自的光纤的V槽组17的基座构件11的俯视立体图。图6是如箭头所示那样从Y2侧观察图5中的包括切断线VI-VI的截面时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的截面包括形成有16个V槽(第一右V槽17R1~第十六右V槽17R16)的右基座构件11R的截面和构成16芯的右带芯线4R的16根光纤的裸光纤部分(第一右光纤3R1~第十六右光纤3R16)各自的截面。
近年来,不仅是图5所示那样的16芯的带芯线正在被实用化,而且具有更多根数光纤的超多芯带芯线、间歇带芯线(柔韧(pliable)带芯线)也正在被实用化。作为这些带芯线的特征,举出被覆材料被去除之后的裸光纤部分与图1所示那样的4芯的带芯线相比,更容易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扩展。在超多芯带芯线中,认为其原因之一在于,在去除被覆材料时被覆边缘被破坏,相邻的光纤彼此的间隔会一点一点扩大。此外,在将2根或4根光纤(光纤线材)成对地平缓地卡合成网眼状而形成带芯线的间歇带芯线中,认为其原因之一在于,在间歇带芯线被设置于光纤保持器时,这些光纤容易朝向各个方向,其结果是,容易朝向没有遮挡的带外侧。
因此,在图5和图6所示的例子中,构成16芯的带芯线的16根光纤的裸光纤部分与构成图1所示那样的4芯的带芯线的4根光纤的裸光纤部分相比,也更容易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扩展。
并且,如图5和图6所示,在将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裸光纤部分设置于刻设在平坦面上的V槽组17的情况下,在不包括引导壁12的构成中,带芯线的最外芯的朝向未被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带芯线的最外芯的朝向”是指,构成带芯线的多个光纤中位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光纤的裸光纤部分的朝向。在图5和图6所示的例子中,右带芯线4R的最外芯的朝向是指第一右光纤3R1的朝向和第十六右光纤3R16的朝向。
因此,在不包括引导壁12的构成中,被加工成笔直的V槽组17的朝向与带芯线的最外芯的朝向之间的偏离会变大,结果是,会出现光纤组3未被收在V槽组17内而光纤组3从V槽组17伸出这样的状况。这样的状况会导致熔接的失败和重做。并且,在熔接的重做中,还需要带芯线的切割作业和被覆材料的去除作业等的重做,从而会花费多余的时间。引导壁12能抑制这样的状况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5和图6的以下的说明涉及与右光纤组3R接触的右引导壁12R,但对于与左光纤组3L接触的左引导壁12L也同样适用。
构成右带芯线4R的16根光纤的裸光纤部分(第一右光纤3R1~第十六右光纤3R16)在图5和图6所示那样的配置于右V槽组17R的上方的阶段,即与右引导壁12R接触之前的阶段,会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扩展。
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6示出了第一右光纤3R1~第十六右光纤3R16配置于比右引导壁12R的高度H1高的位置的状态。此外,右引导壁12R的高度H1是指Z轴方向上的、右基座构件11R(右光纤配置部)的上表面TF1与右引导壁12R的上表面TF2之间的距离。
在图6中,用虚线箭头示出了从高度H1的位置向下方移动的右光纤组3R各自的移动路径。此外,在图6中,用单点划线示出了向下方移动至高度H2的位置的右光纤组3R,用粗虚线示出了设置于右V槽组17R内的右光纤组3R。需要说明的是,高度H2是指右基座构件11R(右光纤配置部)相对于上表面TF1(参照图5)的高度。
当第一右光纤3R1如图6的单点划线所示那样向下方移动至高度H2的位置时,与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接触。然后,当第一右光纤3R1进一步向下方移动时,沿着第三引导面GF3向内方(X2方向)移动,如图6的粗虚线所示,最终设置于第一右V槽17R1内。这是因为,在从右侧(X2侧)沿着右V槽组17R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观察时,第三引导面GF3被形成为朝向右V槽组17R倾斜。即,这是因为,在右侧面观察时第三引导面GF3以接近右V槽组17R的方式倾斜,并且被形成为与第一右V槽17R1的第一槽表面GS1连续。
同样地,当第十六右光纤3R16如图6的单点划线所示那样向下方移动至高度H2的位置时,与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接触。然后,当第十六右光纤3R16进一步向下方移动时,沿着第四引导面GF4向内方(X1方向)移动,如图6的粗虚线所示,最终设置于第十六右V槽17R16内。第四引导面GF4在右侧面观察时以朝向右V槽组17R接近的方式倾斜,并且被形成为与第十六右V槽17R16的第十六槽表面GS16连续。
如图6的虚线箭头所示,第二右光纤3R2在比高度H2低的位置被沿着第三引导面GF3向内方(X2方向)移动的第一右光纤3R1按压而向内方(X2方向)移动。然后,如图6的粗虚线所示,第二右光纤3R2最终设置于第二右V槽17R2内。此外,如图6的虚线箭头所示,第三右光纤3R3在比高度H2低的位置被第二右光纤3R2按压而向内方(X2方向)移动,其中,该第二右光纤3R2被第一右光纤3R1按压而向内方(X2方向)移动。然后,如图6的粗虚线所示,第三右光纤3R3最终设置于第三右V槽17R3内。
同样地,如图6的虚线箭头所示,第十五右光纤3R15在比高度H2低的位置被沿着第四引导面GF4向内方(X1方向)移动的第十六右光纤3R16按压而向内方(X1方向)移动。然后,如图6的粗虚线所示,第十五右光纤3R15最终设置于第十五右V槽17R15内。此外,如图6的虚线箭头所示,第十四右光纤3R14在比高度H2低的位置被第十五右光纤3R15按压而向内方(X1方向)移动,其中,该第十五右光纤3R15被第十六右光纤3R16按压而向内方(X1方向)移动。然后,如图6的粗虚线所示,第十四右光纤3R14最终设置于第十四右V槽17R14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和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四右光纤3R4~第十三右光纤3R13分别即使在高度H1的位置也没有在宽度方向上扩展。因此,第四右光纤3R4~第十三右光纤3R13分别如图6的虚线箭头所示,不与邻接的光纤接触地向下方移动,分别设置于第四右V槽17R4~第十三右V槽17R13内。
通过该构成,即使在右光纤组3R的裸光纤部分(第一右光纤3R1~第十六右光纤3R16)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扩展的情况下,操作者也能以不会从右V槽组17R伸出的方式将裸光纤部分设置于右V槽组17R内。
此外,在图5和图6所示的例子中,右引导壁12R被构成为其高度H1明显大于右V槽组17R的深度。需要说明的是,右V槽组17R的深度是指Z轴方向上的、右基座构件11R(右光纤配置部)的上表面TF1与右V槽组17R的底部之间的距离。此外,右引导壁12R被构成为第三引导面GF3的倾斜角与第一槽表面GS1的倾斜角成为相同,并且被构成为第四引导面GF4的倾斜角与第十六槽表面GS16的倾斜角成为相同。右V槽组17R的深度和各槽表面的倾斜角以在右光纤组3R的裸光纤部分被设置于V槽时,裸光纤部分比右基座构件11R的上表面TF1向上部突出的方式被适当决定。
然而,只要右引导壁12R被形成为仅通过使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扩展的状态的右光纤组3R向竖直下方移动就能使其裸光纤部分的扩展收拢,右引导壁12R的高度H1和其引导面GF的倾斜角就可以设定为任意的值。即,右引导壁12R被形成为能使裸光纤部分成为笔直地延伸的状态即可,右引导壁12R的高度H1和其引导面GF的倾斜角可以设定为任意的值。例如,右引导壁12R的高度H1也可以是与右V槽组17R的深度大致相同的值(稍微大的值)。此外,引导面GF的倾斜角在图示例子中约为25度,但可以是更大的值,也可以是更小的值。
此外,在图示例子中,右引导壁12R被构成为:在与右基座构件11R的上表面TF1相同的水平(高度)上,右前引导壁12FR与右后引导壁12BR之间的间隔与右V槽组17R的宽度成为相同。在此基础上,右引导壁12R被构成为该间隔朝向上方扩大。不过,右引导壁12R也可以被构成为:在与右基座构件11R的上表面TF1相同的水平(高度)上,右前引导壁12FR与右后引导壁12BR之间的间隔比右V槽组17R的宽度大。
此外,在图示例子中,引导面GF是平坦面,并且被构成为在俯视时其法线的延伸方向与右V槽组17R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垂直。不过,引导面GF也可以被构成为在俯视时其法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右V槽组17R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倾斜地交叉。
接着,参照图7~图9对引导壁12的其他构成例进行说明。图7~图9是包括右V槽组17R的右基座构件11R的局部剖视图,与图6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7~图9的以下的说明涉及与右V槽组17R协作的右引导壁12R,但对于与左V槽组17L协作的左引导壁12L(在图7~图9中看不到。)协作的左引导壁12L也同样适用。
就图7所示的右引导壁12R而言,在第三引导面GF3和第四引导面GF4分别包括竖直面(中央竖直面VS)这一点上,与图6所示的右引导壁12R不同,但在其他方面与图6所示的右引导壁12R相同。因此,以下,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对不同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包括上侧倾斜面US、中央竖直面VS以及下侧倾斜面LS。上侧倾斜面US和下侧倾斜面LS均被形成为朝向右V槽组17R倾斜。关于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也是同样的。
在第三引导面GF3中,上侧倾斜面US的倾斜角与下侧倾斜面LS的倾斜角相同。不过,上侧倾斜面US的倾斜角与下侧倾斜面LS的倾斜角也可以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上侧倾斜面US的倾斜角是指在上侧倾斜面US与竖直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关于下侧倾斜面LS的倾斜角也是同样的。
就上侧倾斜面US和下侧倾斜面LS而言,倾斜角越大,则越能增大使右光纤组3R向下方移动时的第一右光纤3R1的向内方(X2方向)的移动距离。这会带来以下这样的效果:能迅速地收拢第一右光纤3R1在宽度方向上的扩展。
反之,就上侧倾斜面US和下侧倾斜面LS而言,倾斜角越小,则越能减小使右光纤组3R向下方移动时的第一右光纤3R1的向内方(X2方向)的移动距离。这会带来以下这样的效果:能平缓地收拢右光纤组3R在宽度方向上的扩展。
因此,上侧倾斜面US和下侧倾斜面LS各自的倾斜角可以根据熔接机1的使用环境等来适当设定。
此外,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与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同样地,包括上侧倾斜面US、中央竖直面VS以及下侧倾斜面LS。上侧倾斜面US和下侧倾斜面LS均被形成为朝向右V槽组17R倾斜。与第三引导面GF3不同,在第四引导面GF4中,上侧倾斜面US被形成为其倾斜角比下侧倾斜面LS的倾斜角大。不过,上侧倾斜面US也可以被形成为其倾斜角比下侧倾斜面LS的倾斜角小,还可以被形成为其倾斜角与下侧倾斜面LS的倾斜角相同。
此外,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右引导壁12R被形成为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的形状与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的形状相对于YZ面成为非对称。然而,右引导壁12R也可以与图6所示的例子同样地,被形成为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的形状与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的形状相对于YZ面成为对称。
就图8所示的右引导壁12R而言,在第三引导面GF3和第四引导面GF4各自包括弯曲面(上侧弯曲面WS)和水平面(下侧水平面HS)这一点上与图7所示的右引导壁12R不同,但在其他方面与图7所示的右引导壁12R相同。因此,以下,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对不同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包括上侧弯曲面WS、中央竖直面VS以及下侧水平面HS。上侧弯曲面WS被形成为朝向右V槽组17R倾斜。关于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也是同样的。此外,右引导壁12R被形成为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的形状与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的形状相对于YZ面成为对称。不过,右引导壁12R也可以被形成为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的形状与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的形状相对于YZ面成为非对称。
上侧弯曲面WS被形成为倾斜角逐渐变小,但也可以包括倾斜角逐渐变大的部分。
包括下侧水平面HS的第三引导面GF3的构成是用于明示构成第三引导面GF3的竖直面或倾斜面与第一右V槽17R1的第一槽表面GS1也可以不连续的构成。
在该情况下,下侧水平面HS被形成为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比第一右光纤3R1的直径小。这是为了避免在右光纤组3R被设置于右V槽组17R时第一右光纤3R1仍然留在下侧水平面HS上。理想的是,下侧水平面HS被形成为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比第一右光纤3R1的半径小。不过,也可以省略中央竖直面VS和下侧水平面HS中的至少一方。即,第三引导面GF3既可以仅由上侧弯曲面WS构成,也可以由上侧弯曲面WS和中央竖直面VS的组合构成,还可以由上侧弯曲面WS和下侧水平面HS的组合构成。
就图9所示的右引导壁12R而言,在第三引导面GF3和第四引导面GF4各自包括多段倾斜面这一点上,与图6所示的右引导壁12R不同,但在其他方面与图6所示的右引导壁12R相同。因此,以下,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对不同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包括上侧倾斜面US、中央倾斜面MS以及下侧倾斜面LS。上侧倾斜面US、中央倾斜面MS以及下侧倾斜面LS均被形成为朝向右V槽组17R倾斜。关于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也是同样的。此外,右引导壁12R被形成为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的形状与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的形状相对于YZ面成为对称。不过,右引导壁12R也可以被形成为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的形状与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的形状相对于YZ面成为非对称。
在第三引导面GF3中,上侧倾斜面US被形成为其倾斜角大于中央倾斜面MS的倾斜角,并且中央倾斜面MS被形成为其倾斜角大于下侧倾斜面LS的倾斜角。不过,上侧倾斜面US、中央倾斜面MS以及下侧倾斜面LS各自的倾斜角的大小关系也可以任意地设定。例如,上侧倾斜面US也可以被形成为其倾斜角小于中央倾斜面MS的倾斜角,中央倾斜面MS也可以被形成为其倾斜角小于下侧倾斜面LS的倾斜角。
接着,参照图10A~图10I对引导壁12的又一个构成例进行说明。图10A~图10I分别是包括右V槽组17R的右基座构件11R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10A至图10I的以下的说明涉及与右V槽组17R协作的右引导壁12R,但对于与左V槽组17L协作的左引导壁12L(在图10A~图10I中看不到。)协作的左引导壁12L也同样适用。
图10A所示的右引导壁12R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右基座构件11R的中央部这一点上,与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右基座构件11R的右端部(Y2侧的端部)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图10B所示的右引导壁12R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右基座构件11R的左端部(Y1侧的端部)这一点上,与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配置于右基座构件11R的右端部(Y2侧的端部)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图10C所示的右引导壁12R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分别配置于右基座构件11R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这一点上,与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仅配置于右基座构件11R的右端部(Y2侧的端部)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此外,图10C所示的右引导壁12R在由四个部分(第一右前引导壁12FR1、第二右前引导壁12FR2、第一右后引导壁12BR1以及第二右后引导壁12BR2)构成这一点上,与由两个部分(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构成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此外,在图10C所示的例子中,右引导壁12R可以被构成为:第一右前引导壁12FR1和第一右后引导壁12BR1中的引导面的倾斜角与第二右前引导壁12FR2和第二右后引导壁12BR2中的引导面的倾斜角不同。这是因为,右基座构件11R的左端部(Y1侧的端部)的裸光纤部分的向宽度方向的扩展程度比右基座构件11R的右端部(Y2侧的端部)的裸光纤部分的向宽度方向的扩展程度大。由于同样的理由,右引导壁12R可以被构成为:第一右前引导壁12FR1的引导面与第一右后引导壁12BR1的引导面之间的间隔在相同的高度上比第二右前引导壁12FR2的引导面与第二右后引导壁12BR2的引导面之间的间隔小。
就图10D所示的右引导壁12R而言,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右前引导壁12FR配置于右基座构件11R的左端部并且右后引导壁12BR配置于右基座构件11R的中央部这一点上,与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均配置于右基座构件11R的右端部(Y2侧的端部)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此外,图10D所示的右引导壁12R在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不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对置这一点上,与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对置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A~图10D所示的例子中,右引导壁12R被构成为:其厚度(Y轴方向的长度)明显小于右V槽组17R的全长(Y轴方向的长度)。然而,右引导壁12R也可以被构成为任意的厚度。例如,右引导壁12R的厚度也可以被构成为与右V槽组17R的全长相同,或者,还可以被构成为右V槽组17R的全长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左右的厚度。
图10E和图10F各自示出的右引导壁12R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不与右V槽组17R相邻这一点上,与被配置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与右V槽组17R相邻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具体而言,图10E所示的右引导壁12R在被配置为从右基座构件11R的右端部向右方(Y2方向)突出这一点上,与被配置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与右V槽组17R相邻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此外,图10F所示的右引导壁12R在被配置为从右基座构件11R的左端部向左方(Y1方向)突出这一点上,与被配置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与右V槽组17R相邻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如此,也可以是,右引导壁12R不需要被形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与右V槽组17R相邻,而被配置为从右基座构件11R的左端部向左方(Y1方向)突出,或者从右基座构件11R的右端部向右方(Y2方向)突出。
图10G和图10H各自所示的右引导壁12R在被形成为与右基座构件11R不同的构件这一点上,与被形成为右基座构件11R的一部分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具体而言,图10G所示的右引导壁12R在从右基座构件11R的右端部向右方(Y2方向)分离地配置这一点上,与作为右基座构件11R的一部分一体形成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此外,图10H所示的右引导壁12R在从右基座构件11R的左端部向左方(Y1方向)分离地配置这一点上,与作为右基座构件11R的一部分一体形成的图5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如此,右引导壁12R也可以被配置于从右基座构件11R离开的位置。此外,右引导壁12R也可以由与右基座构件11R不同的材料形成。
在图10G所示的例子中,右基座构件11R由氧化锆等耐热性陶瓷形成。这是因为右基座构件11R暴露在由电极棒5产生的电弧放电而引起的高温下。另一方面,右引导壁12R被配置于不会暴露在由电弧放电引起的高温下的位置,并且被配置于不会对电弧放电产生电磁影响的位置,因此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右引导壁12R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图10I所示的右引导壁12R在被形成为能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移动这一点上,与被形成为不能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移动的图10E的右引导壁12R不同。
图10I示出了右前引导壁12FR与右后引导壁12BR之间的间隔最小时的右引导壁12R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图10I的虚线所示的图形表示右前引导壁12FR与右后引导壁12BR之间的间隔最大时的右引导壁12R的状态。图10I的双向箭头表示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各自的移动方向。
该构成适合在利用16个V槽中的少于16个(例如,4个、8个或12个)的V槽来实现芯数比16芯的带芯线少的带芯线(例如,4芯、8芯或12芯的带芯线)的熔接时使用。
具体而言,操作者在实施4芯的带芯线的熔接的情况下,以右前引导壁12FR与右后引导壁12BR之间的间隔成为与4个V槽的宽度相同的方式,使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移动。更具体而言,操作者使右前引导壁12FR向后方(X2方向)移动,并且使右后引导壁12BR向前方(X1方向)移动。图10I的实线所示的右引导壁12R为适于4芯的带芯线的熔接的状态。
此外,操作者在实施16芯的带芯线的熔接的情况下,以右前引导壁12FR与右后引导壁12BR之间的间隔成为与16个V槽的宽度相同的方式,使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移动。更具体而言,操作者使右前引导壁12FR向前方(X1方向)移动,并且使右后引导壁12BR向后方(X2方向)移动。图10I的虚线所示的右引导壁12R为适于16芯的带芯线的熔接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I所示的例子中,右引导壁12R被构成为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双方能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移动。然而,右引导壁12R也可以被构成为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中的任一方能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移动。此外,如图10I所示那样的能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右引导壁12R也可以应用于图5~图9以及图10A~图10H分别所示的构成。
如上所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熔接机1被构成为:如图1以及图2A~图2C所示,能将沿着与长尺寸方向(Y轴方向)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并排的多个光纤(第一右光纤3AR~第四右光纤3DR)分别与其他光纤(第一左光纤3AL~第四左光纤3DL)进行熔接。具体而言,熔接机1包括:右基座构件11R,具有形成有供多个光纤(第一右光纤3AR~第四右光纤3DR)设置的多个V槽(第一右V槽17AR~第四右V槽17DR)的槽部分(右V槽组17R);以及一对引导壁(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对多个光纤(第一右光纤3AR~第四右光纤3DR)向多个V槽(第一右V槽17AR~第四右V槽17DR)的设置进行引导。一对引导壁(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在右V槽组17R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右前引导壁12FR具有能与多个光纤(第一右光纤3AR~第四右光纤3DR)中的一个光纤即第一右光纤3AR接触的第三引导面GF3,右后引导壁12BR具有能与多个光纤(第一右光纤3AR~第四右光纤3DR)中的另外一个光纤即第四右光纤3DR接触的第四引导面GF4。第三引导面GF3和第四引导面GF4均包括在沿着多个V槽(第一右V槽17AR~第四右V槽17DR)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观察时,即在右侧面观察时,朝向右V槽组17R倾斜的部分。
通过熔接机1进行熔接的多个光纤在图1以及图2A~图2C所示的例子中是构成4芯的带芯线的四个光纤的裸光纤部分,但也可以是构成间歇带芯线的多个光纤的裸光纤部分。此外,带芯线的芯线数也可以是8芯、12芯、16芯或24芯等。在图5和图6所示的例子中,带芯线的芯线数为16芯。
在该构成中,引导壁12将如图2B所示那样向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外侧扩展的光纤组3的裸光纤部分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压回,从而能矫正至如图2C所示那样使裸光纤部分笔直地延伸的状态。因此,该构成能抑制裸光纤部分从V槽伸出。
此外,引导面GF也可以被配置为:在如图6所示那样沿着多个V槽(第一右V槽17R1~第十六右V槽17R16)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观察时,即在如图6所示那样的右侧面观察时,与多个V槽中的一个槽表面连续。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三引导面GF3可以被配置为与第一右V槽17R1的第一槽表面GS1连续,第四引导面GF4可以被配置为与第十六右V槽17R16的第十六槽表面GS16连续。
如此,在第三引导面GF3与第一槽表面GS1连续的构成中,右前引导壁12FR能不扰乱沿着第三引导面GF3的表面移动的第一右光纤3R1的动作地将第一右光纤3R1引导至第一右V槽17R1内。因此,该构成能进一步抑制裸光纤部分从V槽伸出。
需要说明的是,一对引导壁既可以被形成为与基座构件11不同的构件,也可以被一体化于基座构件11。例如,作为一对引导壁的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既可以如图10A~图10F所示那样被一体化于右基座构件11R,也可以如图10G~图10I所示那样被形成为与右基座构件11R不同的构件。
此外,也可以是,一对引导壁中的至少一个引导壁被构成为能以能变更槽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的大小的方式相对于槽部分进行相对移动。例如,作为一对引导壁的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也可以被构成为:如图10I所示,能以能变更右V槽组17R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的间隔的大小的方式,相对于右V槽组17R在X轴方向上移动。
此外,如图1以及图2A~图2C所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光纤的连接方法是使用熔接机1将多个光纤(第一右光纤3AR~第四右光纤3DR)分别与其他光纤(第一左光纤3AL~第四左光纤3DL)进行熔接的光纤的连接方法,其中,该熔接机1具备:右基座构件11R,具有形成有供多个光纤(第一右光纤3AR~第四右光纤3DR)设置的多个V槽(第一右V槽17AR~第四右V槽17DR)的槽部分(右V槽组17R);以及一对引导壁(右前引导壁12FR和右后引导壁12BR),对多个光纤(第一右光纤3AR~第四右光纤3DR)向多个V槽(第一右V槽17AR~第四右V槽17DR)的设置进行引导。
并且,该连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一边使多个光纤中的一个光纤与在槽部分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引导壁的一个引导面接触,一边将多个光纤向多个V槽设置;以及将多个光纤分别与其他光纤进行熔接。
具体而言,如图2A~图2C所示,该连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一边使第一右光纤3AR与右前引导壁12FR的第三引导面GF3接触,或者使第四右光纤3DR与右后引导壁12BR的第四引导面GF4接触,一边将多个光纤(第一右光纤3AR~第四右光纤3DR)向多个V槽(第一右V槽17AR~第四右V槽17DR)设置;以及将多个光纤(第一右光纤3AR~第四右光纤3DR)分别与其他光纤(第一左光纤3AL~第四左光纤3DL)进行熔接。
该方法能在将如图2B所示那样向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外侧扩展的光纤组3(左光纤组3L或右光纤组3R)的裸光纤部分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压回,从而矫正至如图2C所示那样使裸光纤部分笔直地延伸的状态之后,对左光纤组3L与右光纤组3R进行熔接。因此,该方法能抑制裸光纤部分从V槽伸出,进而能抑制熔接的失败或重做。
以上,对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应该认为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而不是限制性的。并且,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而不是由上述的含义示出,意图在于包括在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即,本发明不限制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应用各种各样的变形或置换等。此外,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的各个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产生矛盾就可以适当地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熔接机;
3:光纤组;
3A:第一光纤对;
3AL:第一左光纤;
3AR:第一右光纤;
3B:第二光纤对;
3BL:第二左光纤;
3BR:第二右光纤;
3C:第三光纤对;
3CL:第三左光纤;
3CR:第三右光纤;
3D:第四光纤对;
3DL:第四左光纤;
3DR:第四右光纤;
3L:左光纤组;
3R:右光纤组;
3R1:第一右光纤;
3R2:第二右光纤;
3R3:第三右光纤;
3R4:第四右光纤;
3R5:第五右光纤;
3R6:第六右光纤;
3R7:第七右光纤;
3R8:第八右光纤;
3R9:第九右光纤;
3R10:第十右光纤;
3R11:第十一右光纤;
3R12:第十二右光纤;
3R13:第十三右光纤;
3R14:第十四右光纤;
3R15:第十五右光纤;
3R16:第十六右光纤;
4L:左带芯线;
4R:右带芯线;
5:电极棒;
5B:后电极棒;
5Ba:顶端;
5F:前电极棒;
5Fa:顶端;
11:基座构件;
11L:左基座构件;
11R:右基座构件;
12:引导壁;
12BL:左后引导壁;
12BR:右后引导壁;
12BR1:第一右后引导壁;
12BR2:第二右后引导壁;
12FL:左前引导壁;
12FR:右前引导壁;
12FR1:第一右前引导壁;
12FR2:第二右前引导壁;
12L:左引导壁;
12R:右引导壁;
17:V槽组;
17A:第一V槽对;
17AL:第一左V槽;
17AR:第一右V槽;
17B:第二V槽对;
17BL:第二左V槽;
17BR:第二右V槽;
17C:第三V槽对;
17CL:第三左V槽;
17CR:第三右V槽;
17D:第四V槽对;
17DL:第四左V槽;
17DR:第四右V槽;
17L:左V槽组;
17R:右V槽组;
17R1:第一右V槽;
17R2:第二右V槽;
17R3:第三右V槽;
17R4:第四右V槽;
17R5:第五右V槽;
17R6:第六右V槽;
17R7:第七右V槽;
17R8:第八右V槽;
17R9:第九右V槽;
17R10:第十右V槽;
17R11:第十一右V槽;
17R12:第十二右V槽;
17R13:第十三右V槽;
17R14:第十四右V槽;
17R15:第十五右V槽;
17R16:第十六右V槽;
21:夹紧件;
21L:左夹紧件;
21La:左臂部;
21Lb:左按压部;
21R:右夹紧件;
21Ra:右臂部;
21Rb:右按压部;
31:光纤保持器;
31L:左光纤保持器;
31La:左光纤保持器主体;
31Lb:左盖体;
31R:右光纤保持器;
31Ra:右光纤保持器主体;
31Rb:右盖体;
51:拍摄装置;
52:熔合装置;
53:夹紧件驱动装置;
54:光纤保持器驱动装置;
55:显示装置;
60:控制装置;
GF:引导面;
GF1:第一引导面;
GF2:第二引导面;
GF3:第三引导面;
GF4:第四引导面;
GS1:第一槽表面;
GS16:第十六槽表面;
HS:下侧水平面;
LS:下侧倾斜面;
MS:中央倾斜面;
TF1、TF2:上表面;
US:上侧倾斜面;
VS:中央竖直面;
WS:上侧弯曲面。

Claims (6)

1.一种熔接机,将沿着与长尺寸方向交叉的方向并排的多个光纤分别与其他光纤进行熔接,其中,所述熔接机具备:
基座构件,具有形成有供所述多个光纤设置的多个V槽的槽部分;以及
一对引导壁,对所述多个光纤向所述多个V槽的设置进行引导,
所述一对引导壁在所述槽部分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一对引导壁中的一个引导壁具有能与所述多个光纤中的一个光纤接触的引导面,
所述一对引导壁中的另一个引导壁具有能与所述多个光纤中的另外一个光纤接触的引导面,
所述引导面包括在沿着所述多个V槽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朝向所述槽部分倾斜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接机,其中,
所述引导面被配置为在沿着所述多个V槽的延伸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多个V槽中的一个槽表面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熔接机,其中,
所述一对引导壁被形成为与所述基座构件不同的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熔接机,其中,
所述一对引导壁被一体化于所述基座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熔接机,其中,
所述一对引导壁中的至少一个引导壁被构成为能相对于所述槽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
6.一种光纤的连接方法,使用熔接机将多个光纤分别与其他光纤进行熔接,其中,所述熔接机具备:基座构件,具有形成有供多个光纤设置的多个V槽的槽部分;以及一对引导壁,对所述多个光纤向所述多个V槽的设置进行引导,所述光纤的连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一边使所述多个光纤中的一个光纤与在所述槽部分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所述一对引导壁的一个引导面接触,一边将所述多个光纤向所述多个V槽设置;以及
将所述多个光纤分别与其他光纤进行熔接。
CN202280033790.6A 2021-06-18 2022-06-15 熔接机和光纤的连接方法 Pending CN1172802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1985 2021-06-18
JP2021-101985 2021-06-18
PCT/JP2022/023874 WO2022265029A1 (ja) 2021-06-18 2022-06-15 融着接続機、及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80262A true CN117280262A (zh) 2023-12-22

Family

ID=84527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3790.6A Pending CN117280262A (zh) 2021-06-18 2022-06-15 熔接机和光纤的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265029A1 (zh)
KR (1) KR20240021786A (zh)
CN (1) CN117280262A (zh)
WO (1) WO202226502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4934A (ja) * 1991-12-13 1993-06-2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装置
JP2003021744A (ja) 2001-07-05 2003-01-24 Fujikura Ltd 多芯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及び融着接続装置
KR100442630B1 (ko) * 2002-01-04 2004-08-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섬유 블럭
KR20140125001A (ko) * 2013-04-17 2014-10-28 금오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다층기판형 광섬유 어레이
CN203643642U (zh) * 2013-06-21 2014-06-11 南通永明光纤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阵列
US9568682B1 (en) * 2016-02-08 2017-02-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mponent and chip assembly structure for high yield parallelized fiber assembly
KR20210122771A (ko) * 2019-02-06 2021-10-12 스미토모 덴코 옵티프론티어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섬유의 융착 접속 방법 및 융착 접속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65029A1 (ja) 2022-12-22
KR20240021786A (ko) 2024-02-19
JPWO2022265029A1 (zh) 2022-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82496B2 (ja) 融着接続装置
US9933572B2 (en) Fusion splicer
JP4104769B2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
JP7347762B2 (ja)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
CN117280262A (zh) 熔接机和光纤的连接方法
US8915100B2 (en) Optical fiber end processing method and optical fiber end processing apparatus
JPH10332986A (ja) 光ファイバ端面加工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光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US9268090B2 (en) Fusion spli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EP3841413B1 (en) Optical fiber mass splice methods and assemblies
US20030049001A1 (en) Fusion splic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optical fibers
JPWO2011061805A1 (ja) ファイバークランプ機構
CN117377897A (zh) 熔接机和v形槽清扫用工具
JP2011112785A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機および融着接続方法
WO2022045364A1 (en) Optical fiber fusion splicer and optical fiber fusion splicing method
WO2023085332A1 (ja) 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接続装置
JP7419642B2 (ja) 融着接続装置及び融着接続方法
CN210465755U (zh) 一种光纤熔端机的成像结构及光纤熔端机
JP2012141485A (ja) 光ファイバ端部加工方法および光ファイバ端部加工装置ならびに光ファイバ端部
CN112639558B (zh) 光纤排列夹具、配有光纤排列夹具的光纤熔接机及排列光纤的方法
JP2024058223A (ja) 光ファイバーのスリーブ挿通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ーのスリーブ挿通方法
JP3237728B2 (ja) 多心光ファイバ心線接続装置
CN117136322A (zh) 熔接机
JP2005017662A (ja) 光ファイバ融着接続装置及び融着接続方法
JP2011107504A (ja) 光ファイバ処理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処理方法
JP2017142442A (ja) ベース部材および融着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