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49238A - 换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49238A
CN117249238A CN202310688671.0A CN202310688671A CN117249238A CN 117249238 A CN117249238 A CN 117249238A CN 202310688671 A CN202310688671 A CN 202310688671A CN 117249238 A CN117249238 A CN 117249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rotation shaft
shift
housing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886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藤真男
斋藤一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249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492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278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selector lever, e.g. grip parts, mounting or manufactu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6Detail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elector casing or lever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挡装置,能够提高相对于针对把手的拉伸方向上的输入的强度。通过转动从壳体(12)的内部突出的换挡杆(20)来变更换挡位置。换挡杆(20)中的前端部侧由把手(22)构成。把手(22)的基端部侧的安装孔(44)被转动轴(26)贯通。转动轴(26)被设置于壳体(12)的轴承部(12D)轴支承。

Description

换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转动换挡体来变更换挡体的换挡位置的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换挡装置中,换挡杆具备基座及杆,基座被壳体支承为能够转动,杆被基座和上罩支承为能够转动。
这里,在该换挡装置中,在从上罩突出的杆的前端安装有操作把手,从提高相对于在操作把手的操作时可能产生的针对操作把手的拉伸方向上的输入的强度的方面来看,具有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05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对于针对把手的拉伸方向上的输入的强度的换挡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具备:壳体;以及把手,上述把手构成换挡体中的前端部侧,并在上述壳体侧被轴支承,上述换挡体从上述壳体的内部突出,并且通过转动来变更换挡位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的基础上,具备:转动轴,上述转动轴插入上述把手的基端部侧的安装部;杆,上述杆构成上述换挡体的一部分并供上述把手安装,并且固定有上述转动轴;以及轴承部,上述轴承部形成于上述壳体并对上述转动轴进行轴支承。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换挡装置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的基础上,具备:转动轴,上述转动轴贯通上述把手的基端部侧的安装部;以及轴承部,上述轴承部形成于上述壳体并对上述转动轴进行轴支承。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换挡装置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的换挡装置的基础上,上述把手及上述转动轴为金属制。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中,通过转动从壳体的内部突出的换挡体来变更换挡体的换挡位置。构成换挡体中的前端部侧的把手被轴支承在壳体侧。因此,能够在壳体侧支承作用于针对把手的拉伸方向上的力,从而能够提高相对于针对把手的拉伸方向上的输入的强度。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在把手的基端部侧的安装部插入有转动轴,并且在构成换挡体的一部分并供把手安装的杆固定有上述转动轴。另外,转动轴被形成于壳体的轴承部轴支承。据此,不仅能够提高相对于针对把手的拉伸方向上的输入的强度,还能够使杆根据把手的转动操作绕转动轴稳定地转动。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换挡装置中,转动轴贯通把手的基端部侧的安装部。该转动轴被形成于壳体的轴承部轴支承。因此,与例如转动轴不贯通把手的基端部侧的安装部那样的构造相比,能够提高相对于针对把手的拉伸方向上的输入的强度。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换挡装置中,把手及转动轴为金属制,因此能够经由转动轴在壳体侧更加良好地支承作用于针对把手的拉伸方向上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从左后方侧且斜上方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结构部的一部分的从左后方侧且斜上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以取下了罩部件的状态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的换挡杆的组装状态的从左后方侧且斜上方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对沿着图3的4-4线切断的截面进行放大而示出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以不安装把手的状态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的杆主体在壳体侧被轴支承的状态的从左后方侧且斜上方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左下方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的把手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左前方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的杆主体的立体图。
图8是从左前方侧且斜下方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的杆主体与把手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从左后方侧且斜下方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的把手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左前方侧且斜上方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中的杆主体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换挡装置;12…壳体;12D…轴承部;20…换挡杆(换挡体);22…把手;24…杆主体(杆);26…转动轴;44…安装孔(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从左后方侧且斜上方侧观察的立体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10。另外,图2以从左后方侧且斜上方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示出了换挡装置10的结构部的一部分。此外,在附图中,用箭头FR表示换挡装置10的前方,用箭头LH表示换挡装置10的左方,用箭头UP表示换挡装置10的上方。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10为所谓的线控换挡型,作为一个例子设置于车辆(汽车)的控制台(省略图示),并配置在车辆的驾驶席(省略图示)的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内侧。换挡装置10的前方、左方及上方朝向车辆的前方、左方及上方。
如图1及图2所示,换挡装置10具备壳体12。壳体12固定在控制台内,并构成为包括外廓部12A。如图2所示,在壳体12的外廓部12A的上端部形成有开口部12B。另外,壳体12的俯视时的中央部为在上下方向贯通形成的贯通部12C。另外,在壳体12的贯通部12C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轴承部12D。在左右一对轴承部12D分别在左右方向贯通形成有插通孔12H。
如图1所示,在壳体12的外廓部12A的上端部固定有板状的罩部件14。罩部件14配置为从上侧封闭外廓部12A的上端部的开口部12B(参照图2)。罩部件14的上表面为外观设计面。在罩部件14的左侧部分在上下方向贯通形成有以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状的第一插通孔14L。在罩部件1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上下方向贯通形成有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状的第二插通孔14A。在罩部件14的右侧部分在上下方向贯通形成有以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状的第三插通孔14R。
在第一插通孔14L配置有可按压操作的P开关(驻车开关)16。另外,在第三插通孔14R配置有可按压操作的危险警告开关18。省略对P开关16及危险警告开关18的详细说明。
在第二插通孔14A插通有作为换挡体的换挡杆20。换挡杆20从壳体12的内部突出,并且通过绕左右方向的轴线转动来变更换挡位置。即,换挡杆20能够由车辆的乘员(特别是驾驶员)向前后方向进行转动操作,能够从前侧朝向后侧向作为换挡位置的“R”位置(倒退位置)、“N”位置(空档位置)及“D”位置(驱动位置)进行转动操作。
换挡杆20中的前端部侧由把手22构成。把手22是能够理解为操作把手、外观设计把手的要素,为金属制(作为一个例子为钢制)。如图2所示,把手22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倒Y字状,并且在主视时形成为大致等腰梯形。把手22的上部为由车辆的乘员操作的把手主体部30,构成换挡装置10中的外观设计部分的一部分。把手主体部30与前后方向相比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并形成为中空状(参照图4)。在把手主体部30的上端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贯通孔31,在该贯通孔31配置有图1所示的其他部件21(在图2~图4中省略图示)。另外,如图2所示,在把手22的下端部侧形成有第一伸出部46和第二伸出部48,该第一伸出部46在图2所示的把手22的姿势(与位于“N”位置时相同的姿势)下向前下方侧伸出,该第二伸出部48在图2所示的把手22的姿势下向后下方侧伸出。
图6示出了从斜左下方侧观察把手22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在把手22的下端部侧形成有向下方侧敞开的开口部32。另外,在把手22的内侧的下部前侧且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嵌合用突出部34,该嵌合用突出部34用于组装于后述的作为杆的杆主体24(参照图7)。嵌合用突出部34从把手22的前壁部33向后侧突出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嵌合用突出部34的前部下表面34A朝向后侧向下侧倾斜。在嵌合用突出部34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有从后侧向前侧凹陷的凹部34B。在凹部34B的下部侧形成有爪部36。爪部36形成为向后侧突出。
图9示出了从左后方侧且斜下方侧观察把手22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在把手22的内侧且下部前侧形成有左右一对棒状的突出部38,该棒状的突出部38用于粘接于后述的杆主体24(参照图10)。一对突出部38相对于嵌合用突出部34设置在左右的侧方一侧,并向下侧突出。
图7示出了从斜左前方侧观察构成换挡杆20(参照图1)的一部分的杆主体24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在杆主体24的上部中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且前侧形成有向后侧凹陷的凹部50。凹部50从杆主体24的上端侧连续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凹部5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下部附近形成有爪部52。爪部52形成为向前侧突出。另外,在凹部50的下端侧形成有与爪部52上下对置的架部54。架部54的前端部及左右两端部配置于在俯视时不与爪部52重叠的位置。如图8所示,把手22的嵌合用突出部34嵌入杆主体24的凹部50内,图6所示的把手22的爪部36嵌合在图7所示的杆主体24的架部54与爪部52之间。
图10示出了从左前方侧且斜上方侧观察杆主体24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在杆主体24的上部,在夹着凹部50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一对孔部56。一对孔部56具有朝向斜上前方的开口部56A,并且在下侧具有底部56B。在一对孔部56分别插入有图9所示的把手22的突出部38并流入有未图示的粘接剂。由此,把手22粘接于图10所示的杆主体24。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图8所示的把手22通过嵌合及粘接而安装于杆主体24。
图3以取下了罩部件14(参照图1)的状态的立体图示出了具备把手22及杆主体24(参照图2)的换挡杆20的组装状态。另外,图4示出了对沿着图3的4-4线切断的截面进行放大而得的纵向剖视图。如图4所示,在杆主体24的上部的左右方向外侧且把手22的基端部侧的部分40的左右方向内侧配置有壳体12的轴承部12D。
另外,在把手22的基端部侧的部分40中,在相对于一对轴承部12D分别从左右方向外侧相面对的对接部42沿左右方向贯通形成有作为安装部的安装孔44。对接部42的安装孔44配置为与轴承部12D的插通孔12H对应。该安装孔44被棒轴状的转动轴26贯通。
转动轴26为金属制(作为一个例子为钢制),以非固定状态插入安装孔44。另外,转动轴26旋转自如地插通于左右一对轴承部12D的各插通孔12H,并被轴承部12D轴支承。据此,把手22在壳体12侧被轴支承。
另外,杆主体24具备左右一对被固定部60,该左右一对被固定部60在左右一对轴承部12D的内侧邻接配置。在一对被固定部60分别沿左右方向贯通形成有安装孔62,该安装孔62用于对转动轴26的固定。在杆主体24的安装孔62压入插通有转动轴26。据此,在杆主体24的上部固定有转动轴26,杆主体24在壳体12的内部绕转动轴26的轴线转动。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把手22及杆主体24双方被由轴承部12D轴支承的转动轴26保持的强度保持构造。
图5以不安装把手22(参照图3)的状态的立体图示出了杆主体24在壳体12侧被轴支承的状态。如图5所示,杆主体24设置于壳体12的贯通部12C中。
在杆主体24的下部设置有未图示的节度部件,该节度部件与杆主体24一体地移动。该节度部件被图4所示的弹簧28向杆主体24的下侧施力,并且与未图示的节度面抵接。此外,上述节度部件及上述节度面能够应用公知结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的结构的换挡装置10中,通过转动从图1所示的壳体12的内部突出的换挡杆20来变更换挡位置。如图4所示,构成换挡杆20中的前端部侧的把手22在壳体12侧被轴支承。因此,能够在壳体12侧支承在操作把手22时可能产生的作用于针对把手22的拉伸方向上的力(负荷),从而能够提高相对于针对把手22的拉伸方向上的输入的强度。换言之,能够确保换挡杆20的拉伸强度,而能够在操作把手22时防止把手22脱落。
另外,在该换挡装置10中,在把手22的基端部侧的安装孔44插入有转动轴26,并且在构成换挡杆20的一部分并供把手22安装的杆主体24固定有转动轴26。另外,转动轴26被形成于壳体12的轴承部12D轴支承。据此,不仅能够提高相对于针对把手22的拉伸方向上的输入的强度,还能够使杆主体24根据把手22的转动操作绕转动轴26稳定地转动。
另外,在该换挡装置10中,转动轴26贯通把手22的基端部侧的安装孔44。因此,与例如转动轴不贯通把手的基端部侧的安装部那样的构造相比,能够提高相对于针对把手22的拉伸方向上的输入的强度。
另外,在该换挡装置10中,把手22及转动轴26为金属制。因此,能够经由转动轴26在壳体12侧更加良好地支承作用于针对把手22的拉伸方向上的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杆的杆主体24安装有把手22,并且固定有转动轴26,但作为变形例,也能够采用在杆安装有把手但不固定有转动轴那样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把手22的基端部侧的安装孔44的转动轴26贯通该安装孔44,但作为变形例,也能够采用插入把手的基端部侧的安装部的转动轴不贯通该安装部那样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轴26以非固定状态插入安装孔44,但作为变形例,转动轴也可以插入把手的基端部侧的安装部且固定于该安装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22及转动轴26为金属制,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把手为树脂制的结构,还可以采用转动轴为树脂制的结构。此外,把手及转动轴各自也可以例如像镁合金制等那样为钢制以外的金属制。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的多个变形例能够适当地组合来实施。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除上述以外当然也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Claims (4)

1.一种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以及
把手,所述把手构成换挡体中的前端部侧,并在所述壳体侧被轴支承,所述换挡体从所述壳体的内部突出,并且通过转动来变更换挡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插入所述把手的基端部侧的安装部;
杆,所述杆构成所述换挡体的一部分并供所述把手安装,并且固定有所述转动轴;以及
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形成于所述壳体并对所述转动轴进行轴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贯通所述把手的基端部侧的安装部;以及
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形成于所述壳体并对所述转动轴进行轴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及所述转动轴为金属制。
CN202310688671.0A 2022-06-17 2023-06-12 换挡装置 Pending CN1172492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98394 2022-06-17
JP2022098394A JP2023184323A (ja) 2022-06-17 2022-06-17 シフ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9238A true CN117249238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30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88671.0A Pending CN117249238A (zh) 2022-06-17 2023-06-12 换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84323A (zh)
CN (1) CN117249238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84323A (ja)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84297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6408709B2 (en) Cable block-locking mechanism for dual mode shift lever unit
JP5059180B2 (ja) 操作ペダル組立体
JP4078656B1 (ja) 車体の補強構造
JP5816688B2 (ja) シフト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779722B2 (en) Parking brake
JP3958917B2 (ja) 車両用変速操作装置
CN117249238A (zh) 换挡装置
EP2009327B1 (en) Shift lever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9789825B (zh) 车辆锁闩装置
JP2000289484A (ja) 車両用変速操作装置
EP2009326A2 (en) Shift lever apparatus for vehicle
WO2007063657A1 (ja) ペダル構造
US6820926B2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JP5547025B2 (ja) シフト装置
JP6866331B2 (ja) 車両用操作ペダル装置
JP4769064B2 (ja) 自動変速機の操作入力装置
JP2015063233A (ja) 自動車の内装構造
JP2007296903A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3928271B2 (ja) フードラッチレリースケーブルの取付構造
JP7068237B2 (ja) 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JP414200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JP3541551B2 (ja) 自動車のフィニッシャ取付構造
JP5024187B2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及びシフトレバーの衝撃吸収方法
JP4041787B2 (ja) 車両用自動変速操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