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46085A - 一种车辆摆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摆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46085A
CN117246085A CN202311535889.9A CN202311535889A CN117246085A CN 117246085 A CN117246085 A CN 117246085A CN 202311535889 A CN202311535889 A CN 202311535889A CN 117246085 A CN117246085 A CN 117246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unit
plate
folded plate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358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46085B (zh
Inventor
肖义珏
张杨杨
吴越
王文志
卢丽琴
王旭彤
刘民涛
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xia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Wanxiang Qiancha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xia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Wanxiang Qiancha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xia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Wanxiang Qianchao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xia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3588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460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46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460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46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460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1Suspension arms,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5Bal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4Buffer means for limiting movement of ar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suspension types
    • B60G2200/10Independent suspen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悬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摆臂装置。臂体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臂座单元、第一臂单元、第二臂单元。第一臂单元呈弧形延伸。第二臂单元呈弧形延伸。球头组件设置在臂座单元对立侧,球头组件与臂座单元连接。衬套组件的第一衬套单元与第一臂单元连接。衬套组件的第二衬套单元与第二臂单元可拆卸连接。第一臂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臂板、第一臂内折板、第一臂外折板。第一臂内折板从靠近第一臂板延伸。第一臂外折板从第一臂板延伸。第一臂板的宽度逐渐减少。第一臂外折板的宽度和第一臂内折板的宽度逐渐增大。这样就解决了保证车辆摆臂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摆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悬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摆臂装置。
背景技术
独立式悬架广泛应用在轻型车辆中,可以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车辆能平顺地行驶,提高车辆的舒适性。目前应用在转向轮或驱动转向轮的主流独立式悬架可以分为麦弗逊式和双叉臂式两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结构紧凑,车轮跳动时前轮定位参数变化小,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由于无上横臂,可以便于发动机和转向系统的布置,从而优化发动机舱的布局,广泛应用在经济型车辆中。双叉臂式独立悬架在车辆转弯时,由于上下两个叉臂能同时吸收轮胎所受的横向力,加上两叉臂的横向刚度较大,所以转弯的侧倾较小,并且车轮外倾角可以根据路面进行自适应调整,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操控性,广泛应用于高端车辆中。双叉臂式独立悬架的上摆臂可以连接车身与转向节。为转向节的转向提供支撑,并且在车轮起伏的过程中起到限位作用。
双叉臂式独立悬架的上摆臂在弹簧压缩时承受的冲击较大,因此上摆臂的强度需要较高。强度的提高往往需要在轻量化和成本的控制下进行,难以达到三者的平衡。
发明内容
为解决保证车辆摆臂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包括:
臂体组件,所述臂体组件包括臂座单元、第一臂单元、第二臂单元;所述第一臂单元、所述臂座单元、所述第二臂单元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臂单元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所述臂座单元第一侧呈弧形延伸;所述第二臂单元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所述臂座单元第一侧呈弧形延伸;
球头组件,所述球头组件设置在所述臂座单元的所述第一侧对立的第二侧,所述球头组件与所述臂座单元可拆卸连接;
衬套组件,所述衬套组件包括第一衬套单元、第二衬套单元;所述第一衬套单元与所述第一臂单元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衬套单元与所述第二臂单元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臂单元包括第一臂板、第一臂内折板、第一臂外折板;所述第一臂外折板、所述第一臂板、所述第一臂内折板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臂内折板从靠近第一臂板一端朝所述第一臂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一臂外折板从靠近第一臂板一端朝所述第一臂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一臂板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逐渐减少;所述第一臂外折板的宽度和所述第一臂内折板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臂单元包括第二臂板、第二臂内折板、第二臂外折板;所述第二臂外折板、所述第二臂板、所述第二臂内折板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臂内折板从靠近第二臂板一端朝所述第二臂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二臂外折板从靠近第二臂板一端朝所述第二臂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二臂板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逐渐减少;所述第二臂外折板的宽度和所述第二臂内折板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A11+B11+C11<A12+B12+C12≤(A11+B11+C11)*1.1;和/或,A21+B21+C21<A22+B22+C22≤(A21+B21+C21)*1.1;其中,A11为所述第一臂内折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B11为所述第一臂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C11为所述第一臂外折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A12为所述第一臂内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B12为所述第一臂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C12为所述第一臂外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A21为所述第二臂内折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B21为所述第二臂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C21为所述第二臂外折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A22为所述第二臂内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B22为所述第二臂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C22为所述第二臂外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套单元包括第一套筒、第一衬套芯;所述第一衬套芯与所述第一套筒内孔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臂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周侧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套筒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臂内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臂外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焊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臂内折板与所述第一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套筒外圆周长的1/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臂外折板与所述第一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套筒外圆周长的1/4;所述第一臂外折板与所述第一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第一臂内折板与所述第一套筒抵接的弧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臂外折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臂内折板的侧面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套筒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衬套单元包括第二套筒、第二衬套芯;所述第二衬套芯与所述第二套筒内孔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臂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周侧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套筒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臂内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臂外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焊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臂内折板与所述第二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圆周长的1/4;所述第二臂外折板与所述第二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圆周长的1/4;所述第二臂外折板与所述第二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第二臂内折板与所述第二套筒抵接的弧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臂外折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臂内折板的侧面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套筒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臂单元还包括第一加强槽;所述第一加强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臂板上,从所述第一臂板的第一侧朝所述第一臂板的第二侧延伸;所述第二臂单元还包括第二加强槽;所述第二加强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臂板上,从所述第二臂板的第一侧朝所述第二臂板的第二侧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球头组件包括连接板、球头座、球头杆;所述臂座单元包括臂座板、臂座内折板、臂座外折板;所述臂座外折板、所述臂座板、所述臂座内折板依次固定连接;所述臂座内折板从靠近臂座板一端朝所述臂座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臂座外折板从靠近臂座板一端朝所述臂座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连接板一端与所述球头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臂座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球头杆与所述球头座滑动连接;D1≤0.5*D2,其中,D1为所述臂座板的厚度,D2为所述连接板的厚度。
为解决保证车辆摆臂强度的同时实现轻量化的问题,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第一臂单元、第二臂单元呈弧形延伸,可以避免第一臂单元、第二臂单元出现应力集中。
第一臂内折板、第二臂内折板可以提高第一臂板、第二臂板的强度。第一臂内折板、第二臂内折板远离臂座单元一端宽度大,使得与第一衬套单元、第二衬套单元抵接面积大,可以提高第一臂单元、第二臂单元的强度以及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车辆摆臂装置示意图;
图2示出了另一种实施例的车辆摆臂装置示意图;
图3示出了另一种实施例的车辆摆臂装置示意图;
图4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臂体组件示意图;
图5示出了另一种实施例的臂体组件示意图。
附图标记:01球头组件;11连接板;12球头座;13球头杆;02臂体组件;21臂座单元;211臂座板;212臂座内折板;213臂座外折板;22第一臂单元;221第一臂板;222第一臂内折板;223第一臂外折板;224第一加强槽;23第二臂单元;231第二臂板;232第二臂内折板;233第二臂外折板;234第二加强槽;03衬套组件;31第一衬套单元;311第一套筒;312第一衬套芯;32第二衬套单元;321第二套筒;322第二衬套芯。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若干示例性实施例来论述本公开的内容。应当理解,论述了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且因此实现本公开的内容,而不是暗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任何限制。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体要被解读为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的开放式术语。术语“基于”要被解读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和“一种实施例”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个实施例”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其他实施例”。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包括:
臂体组件02,臂体组件02包括臂座单元21、第一臂单元22、第二臂单元23;第一臂单元22、臂座单元21、第二臂单元23依次固定连接;第一臂单元22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朝臂座单元21第一侧呈弧形延伸;第二臂单元23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朝臂座单元21第一侧呈弧形延伸;
球头组件01,球头组件01设置在臂座单元21的第一侧对立的第二侧,球头组件01与臂座单元21可拆卸连接;
衬套组件03,衬套组件03包括第一衬套单元31、第二衬套单元32;第一衬套单元31与第一臂单元22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二衬套单元32与第二臂单元23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可拆卸连接;
第一臂单元22包括第一臂板221、第一臂内折板222、第一臂外折板223;第一臂外折板223、第一臂板221、第一臂内折板222依次固定连接;第一臂内折板222从靠近第一臂板221一端朝第一臂板221的第一侧延伸;第一臂外折板223从靠近第一臂板221一端朝第一臂板221的第一侧延伸;第一臂板221的宽度从靠近臂座单元21一端朝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逐渐减少;第一臂外折板223的宽度和第一臂内折板222的宽度从靠近臂座单元21一端朝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逐渐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悬架是车辆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可以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可以保证车辆能平顺地行驶,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应用在转向轮或驱动转向轮的独立式悬架可以按照结构分为麦弗逊式和双叉臂式。由于双叉臂式独立悬架在转向过程中可以让车轮的外倾角根据地面进行适应性调整,车轮的接地面积大,可以有效抑制车辆转向不足,所以安全性、操控性优于麦弗逊式独立悬架。但双叉臂式独立悬架的成本较高,因此多用于较高端的车型上。双叉臂式独立悬架的上摆臂在车辆经过颠簸路面时承受的冲击较大,需要有较高强度。为了提高车身的响应速度,需要让车辆的簧下质量尽量的轻。但是同时达到轻量化和高强度会造成成本较高。为了平衡车辆摆臂的强度、重量、成本,进而提出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摆臂装置可以包括:臂体组件02、球头组件01、衬套组件03。球头组件01可以可拆卸连接在臂体组件02的中间,可以连接车辆的转向节,为转向节的转向提供支撑。衬套组件03可以可拆卸连接在臂体组件02的两端,用于连接车身。臂体组件02可以包括臂座单元21、第一臂单元22、第二臂单元23。第一臂单元22、第二臂单元23可以分别固定连接在臂座单元21的两端。第一臂单元22、第二臂单元23从臂座单元21第一侧(如图1所示的上侧)的两端朝同一方向延伸。延伸的路径可以呈弧形。以此方式可以避免第一臂单元22与第二臂单元23出现应力集中,优化第一臂单元22与第二臂单元23的受力情况,从而延长使用寿命。还可以根据车辆需求在第一臂单元22、第二臂单元23之间留有布置减震弹簧和减震筒的空间,以提高车身空间的利用率。
球头组件01可以设置在臂座单元21的第一侧对立的第二侧(如图1所示的下侧),可以用于连接臂座单元21与转向节。无论车辆转向或路面颠簸,球头组件01都需要转动,相较于其他零部件更容易产生磨损,因此球头组件01可以与臂座单元21可拆卸连接,可以便于对球头组件01进行保养或更换。
衬套组件03可以包括第一衬套单元31、第二衬套单元32。第一衬套单元31、第二衬套单元32可以是相互同心设置的圆柱体,可以让第一衬套单元31、第二衬套单元32受力均匀。第一衬套单元31、第二衬套单元32的部分零件为橡胶件,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可以吸收传递到车身的振动,吸收振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磨损。第一衬套单元31可以与第一臂单元22远离臂座单元21的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二衬套单元32可以与第一臂单元22远离臂座单元21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对第一衬套单元31、第二衬套单元32的维护。
第一臂单元22可以包括依次固定连接为一体的第一臂板221、第一臂内折板222、第一臂外折板223,可以提高第一臂单元22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第一臂内折板222可以从靠近第一臂板221一端朝第一臂板221的第一侧延伸,第一外折板可以从靠近第二臂板231另一端朝第二臂板231的第一侧延伸,以此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臂单元22的强度,让第一臂单元22受到冲击时不易产生弯折。第一臂单元22在车辆行驶时主要为上下摆动,所以第一臂内折板222、第一臂外折板223靠近臂座单元21向第一臂板221的第一侧延伸的距离可以较小,第一臂板221的宽度可以较大,从而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增加第一臂单元22摆动的行程,达到提高车辆通过性的效果。由于车身安装空间的限制,第一衬套单元31的轴向距离较小,所以第一臂板221的宽度可以从靠近臂座单元21一端朝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逐渐减少,适应第一衬套单元31的尺寸。第一臂板221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宽度变小后强度会随之减小,为了在适应安装空间的同时保证强度,第一臂外折板223的宽度和第一臂内折板222的宽度可以从靠近臂座单元21一端朝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逐渐增大。第一臂外折板223与第一衬套单元31、第一臂内折板222与第一衬套单元31抵接的面积大,还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由于第一臂单元22可以由金属板材冲压而成,靠近臂座单元21一端的第一臂内折板222高度、第一臂外折板223高度、第一臂板221宽度三者之和相较于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的第一臂内折板222高度、第一臂外折板223高度、第一臂板221宽度三者之和数据相近,可以减少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余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5所示,第二臂单元23包括第二臂板231、第二臂内折板232、第二臂外折板233;第二臂外折板233、第二臂板231、第二臂内折板232依次固定连接;第二臂内折板232从靠近第二臂板231一端朝第二臂板231的第一侧延伸;第二臂外折板233从靠近第二臂板231一端朝第二臂板231的第一侧延伸;第二臂板231的宽度从靠近臂座单元21一端朝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逐渐减少;第二臂外折板233的宽度和第二臂内折板232的宽度从靠近臂座单元21一端朝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逐渐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5所示,第二臂单元23可以包括依次固定连接为一体的,第二臂板231、第二臂内折板232、第二臂外折板233,可以提高第二臂单元23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第二臂内折板232可以从靠近第二臂板231一端朝第二臂板231的第一侧(如图1所示的上侧)延伸,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臂单元23的强度,让第二臂单元23受到冲击时不易产生弯折。第一臂单元22在车辆行驶时主要为上下摆动,所以第二臂内折板232、第二臂外折板233靠近臂座单元21向第二臂板231的第一侧延伸的距离可以较小,第二臂板231的宽度可以较大,从而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增加第二臂单元23摆动的行程,达到提高车辆通过性的效果。受车身安装空间的限制,第二衬套单元32的轴向距离较小,所以第二臂板231的宽度可以从靠近臂座单元21一端朝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逐渐减少,适应第二衬套单元32的尺寸。第二臂板231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宽度变小后强度会随之减小,为了在适应安装空间的同时保证强度,第二臂外折板233的宽度和第二臂内折板232的宽度可以从靠近臂座单元21一端朝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逐渐增大。第二臂外折板233与第二衬套单元32、第二臂内折板232与第二衬套单元32抵接的面积大,还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由于第二臂单元23可以由金属板材冲压而成,靠近臂座单元21一端的第二臂内折板232高度、第二臂外折板233高度、第一臂板221宽度三者之和相较于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的第二臂内折板232高度、第二臂外折板233高度、第二臂板231宽度三者之和数据相近,可以减少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余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A11+B11+C11<A12+B12+C12≤(A11+B11+C11)*1.1;和/或,A21+B21+C21<A22+B22+C22≤(A21+B21+C21)*1.1;其中,A11为第一臂内折板222靠近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B11为第一臂板221靠近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C11为第一臂外折板223靠近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A12为第一臂内折板222远离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B12为第一臂板221远离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C12为第一臂外折板223远离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A21为第二臂内折板232靠近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B21为第二臂板231靠近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C21为第二臂外折板233靠近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A22为第二臂内折板232远离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B22为第二臂板231远离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C22为第二臂外折板233远离臂座单元21的一端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臂内折板222远离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宽度可以是A11,第一臂板221远离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宽度可以是B11,第一臂外折板223远离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宽度可以是C11。第一臂内折板222靠近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宽度可以是A12,第一臂板221靠近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宽度可以是B12,第一臂外折板223靠近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宽度可以是C12。第二臂内折板232远离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宽度可以是A21,第二臂板231远离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宽度可以是B21,第二臂外折板233远离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宽度可以是C21。第二臂内折板232靠近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宽度可以是A22,第二臂板231靠近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宽度可以是B22,第二臂外折板233靠近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宽度可以是C22。为了让第一臂单元22两端的材料宽度差距较小,从而减少第一臂单元22在加工完成后产生的余料,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A11+B11+C11之和可以小于A12+B12+C12之和,且A12+B12+C12之和可以小于或等于A11+B11+C11之和的1.1倍。为了让第二臂单元23两端的材料宽度差距较小,从而减少第二臂单元23在加工完成后产生的余料,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A21+B21+C21之和可以小于A22+B22+C22之和,且A22+B22+C22之和可以小于或等于A21+B21+C21之和的1.1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一衬套单元31包括第一套筒311、第一衬套芯312;第一衬套芯312与第一套筒311内孔过盈配合;第一臂板221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周侧的内侧与第一套筒311焊接连接;第一臂内折板222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与第一套筒311焊接连接;第一臂外折板223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与第一套筒311焊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一衬套单元31可以包括第一套筒311、第一衬套芯312。第一套筒311可以是一个沿中心轴线设有安装孔的圆柱体。第一衬套芯312可以是一个沿中心轴线设有通孔的圆柱体,通孔可以与车身活动连接。第一衬套芯312的外周面可以与第一套筒311的内周面过盈配合,可以避免使用额外部件连接第一衬套芯312与第一套筒311,从而在保证连接稳定性的同时实现第一衬套单元31的轻量化。为了实现模块化生产,第一臂板221靠近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的内周侧可以与第一套筒311焊接连接,第一臂内折板222靠近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套筒311焊接连接,第一臂外折板223靠近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与第一套筒311焊接连接,可以将不同型号的第一套筒311与第一臂板221进行组合,从而适用于不同的车型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第一臂内折板222与第一套筒311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第一套筒311外圆周长的1/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会随着地面的起伏上下移动,移动的过程中摆臂也会随之起伏移动,导致第一臂单元22与第一套筒311的连接处产生裂痕。第一臂内折板222与第一套筒31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为了让第一臂内折板222的圆周面与第一套筒311的外周面连接稳固,第一臂内折板222的圆周面与第一套筒311的外周面抵接的弧长可以大于等于第一套筒311外圆周长的1/4,让第一臂内折板222的圆周面与第一套筒311的外周面的抵接面积大,增加焊接的面积,从而保证摆臂的强度,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第一臂外折板223与第一套筒311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第一套筒311外圆周长的1/4;第一臂外折板223与第一套筒311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第一臂内折板222与第一套筒311抵接的弧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会随着地面的起伏上下移动,移动的过程中摆臂也会随之起伏移动,导致第一臂单元22与第一套筒311的连接处产生裂痕。第一臂外折板223与第一套筒31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为了让第一臂外折板223的圆周面与第一套筒311的外周面连接稳固,第一臂外折板223的圆周面与第一套筒311的外周面抵接的弧长可以大于等于第一套筒311外圆周长的1/4,让第一臂外折板223的圆周面与第一套筒311的外周面的抵接面积大,增加焊接的面积,从而保证摆臂的强度,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效果。由于通常是从第一臂外折板223的方向受到冲击,第一臂外折板223圆周面与第一套筒311外周面抵接的弧长可以大于等于第一臂内折板222圆周面与第一套筒311外周面抵接的弧长,可以在保证摆臂强度的前提下实现轻量化。还可以减少焊接的时间,达到提高生产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一臂外折板223的侧面与第一臂内折板222的侧面最大距离小于第一套筒311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一臂外折板223与第一臂内折板222对侧面的最大距离可以小于第一套筒311的轴向长度,从而在第一臂外折板223与第一臂内折板222的外侧留有焊道,让焊接的操作空间大,可以提高焊接质量。还可以让第一臂外折板223与第一臂内折板222的内外侧均可以焊接,以增加焊接面积,使得第一臂单元22可以与第一套筒311稳固连接,达到提高耐用性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二衬套单元32包括第二套筒321、第二衬套芯322;第二衬套芯322与第二套筒321内孔过盈配合;第二臂板231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周侧的内侧与第二套筒321焊接连接;第二臂内折板232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与第二套筒321焊接连接;第二臂外折板233远离臂座单元21一端与第二套筒321焊接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二衬套单元32可以包括第二套筒321、第二衬套芯322。第二套筒321可以是一个沿中心轴线设有安装孔的圆柱体。第二衬套芯322可以是一个沿中心轴线设有通孔的圆柱体,通孔可以与车身活动连接。第二衬套芯322的外周面可以与第二套筒321的内周面过盈配合,可以避免使用额外部件连接第二衬套芯322与第二套筒321,从而在保证连接稳定性的同时实现第一衬套单元31的轻量化。为了实现模块化生产,第二臂板231靠近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的内周侧可以与第二套筒321焊接连接,第二臂内折板232靠近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套筒321焊接连接,第二臂外折板233靠近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与第二套筒321焊接连接,可以将不同型号的第二套筒321与第二臂板231进行组合,从而适用于不同的车型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第二臂内折板232与第二套筒321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第二套筒321外圆周长的1/4;第二臂外折板233与第二套筒321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第二套筒321外圆周长的1/4;第二臂外折板233与第二套筒321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第二臂内折板232与第二套筒321抵接的弧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会随着地面的起伏上下移动,移动的过程中摆臂也会随之起伏移动,导致第二臂单元23与第二套筒321的连接处产生裂痕。第二臂内折板232与第二套筒321、第二臂外折板233与第二套筒32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为了让第二臂内折板232的圆周面与第二套筒321的外周面、第二臂外折板233的圆周面与第二套筒321的外周面连接稳固,第二臂内折板232的圆周面与第二套筒321的外周面抵接的弧长、第二臂外折板233的圆周面与第二套筒321的外周面抵接的弧长可以大于等于第二套筒321外圆周长的1/4,让第二臂外折板233的圆周面与第二套筒321的外周面的抵接面积大,增加焊接的面积,从而保证摆臂的强度,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效果。由于通常是从第二臂外折板233的方向受到冲击,第二臂外折板233圆周面与第二套筒321外周面抵接的弧长可以大于等于第二臂内折板232圆周面与第二套筒321外周面抵接的弧长,可以在保证摆臂强度的前提下实现轻量化。还可以减少焊接的时间,达到提高生产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二臂外折板233的侧面与第二臂内折板232的侧面最大距离小于第二套筒321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二臂外折板233与第二臂内折板232对侧面的最大距离可以小于第二套筒321的轴向长度,从而在第二臂外折板233与第二臂内折板232的外侧留有焊道,让焊接的操作空间大,可以提高焊接质量。还可以让第二臂外折板233与第二臂内折板232的内外侧均可以焊接,以增加焊接面积,使得第二臂单元23可以与第二套筒321稳固连接,达到提高耐用性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一臂单元22还包括第一加强槽224;第一加强槽224设置在第一臂板221上,从第一臂板221的第一侧朝第一臂板221的第二侧延伸;第二臂单元23还包括第二加强槽234;第二加强槽234设置在第二臂板231上,从第二臂板231的第一侧朝第二臂板231的第二侧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第一臂单元22还可以包括第一加强槽224。第一加强槽224可以设置在第一臂板221的两侧,从第一臂板221靠近臂座单元2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臂板221与第一套筒311抵接的一端。靠近第一臂外折板223的第一加强槽224延伸的曲线可以与第一臂外折板223平行。靠近第一臂内折板222的第一加强槽224延伸的曲线可以与第一臂内折板222平行。第一加强槽224可以在第一臂板221的表面凹陷设置。当车辆行驶在崎岖路段,车轮随地面凹凸起伏移动时,第一臂单元22会承受较大的冲击。如果是新能源车型,由于动力电池的重量,第一臂单元22承受的载荷会更大。第一臂单元22设有第一加强槽224可以在不增加第一臂单元22重量的前提下,让第一臂单元22的抗弯强度以及载荷能力显著提高,从而达到延长第一臂单元22使用寿命的效果。第二臂单元23还可以包括第二加强槽234。第二加强槽234可以设置在第二臂板231的两侧,从第二臂板231靠近臂座单元21的一端延伸至第二臂板231与第二套筒321抵接的一端。靠近第二臂外折板233的第二加强槽234延伸的曲线可以与第二臂外折板233平行。靠近第二臂内折板232的第二加强槽234延伸的曲线可以与第二臂内折板232平行。第二加强槽234可以在第二臂板231的表面凹陷设置。当车辆行驶在崎岖路段,车轮随地面凹凸起伏移动时,第二臂单元23会承受较大的冲击。如果是新能源车型,由于动力电池的重量,第二臂单元23承受的载荷会更大。第二臂单元23中设有第二加强槽234可以在不增加第二臂单元23重量的前提下,让第二臂单元23的抗弯强度以及载荷能力显著提高,从而达到延长第二臂单元23使用寿命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球头组件01包括连接板11、球头座12、球头杆13;臂座单元21包括臂座板211、臂座内折板212、臂座外折板213;臂座外折板213、臂座板211、臂座内折板212依次固定连接;臂座内折板212从靠近臂座板211一端朝臂座板211的第一侧延伸;臂座外折板213从靠近臂座板211一端朝臂座板211的第一侧延伸;连接板11一端与球头座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臂座板211可拆卸连接;球头杆13与球头座12滑动连接;D1≤0.5*D2,其中,D1为臂座板211的厚度,D2为连接板11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球头组件01可以包括连接板11、球头座12、球头杆13。由于球头组件01在车辆中需要支撑转向节,连接板11一端可以与球头座12固定连接,从而提高整体强度。连接板11的另一端与臂座板211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球头组件01损坏后进行快速更换。球头座12可以是设有开口的球形壳体。球头座12可以是远离臂座板211一端设有杆部的球体。球头杆13的球体外周面可以滑动连接在球头座12的内周面,球头杆13的杆部可以在球头座12的开口端转动。当车轮上下移动时,球头座12与球头杆13配合让车轮最大程度地与地面平行,提高车轮的接地面积,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当车辆转向时,可以让车轮以球头座12或球头杆13为中心旋转顺畅,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臂座单元21可以包括臂座板211、臂座内折板212、臂座外折板213。臂座板211可以将第一臂单元22远离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与第二臂单元23远离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连接起来。臂座板211的第二侧可以与球头组件01可拆卸连接。臂座内折板212、臂座外折板213可以朝臂座板211的第一侧延伸。臂座内折板212可以将第一臂内折板222远离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与第二臂内折板232远离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连接起来。臂座外折板213可以将第一臂外折板223远离第一衬套单元31的一端与第二臂外折板233远离第二衬套单元32的一端连接起来。以此方式可以提高臂座单元21的抗弯强度,从而延长使用寿命。臂座板211的厚度可以是D1,连接板11的厚度可以是D2。臂座内折板212、臂座外折板213可以为臂座板211增加强度,因此D1可以小于等于D2的一半,让臂座板211在强度满足工作需求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并且由于摆臂的主要运动方式是以衬套组件03为圆心摆动,车辆的空间又十分有限,D1小于等于D2的一半,可以让连接板11上表面至臂座板211下表面的距离尽可能的小,使得摆臂在有限的空间内移动范围更大,增加悬架的行程,提升车辆的舒适性和通过性。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公开的具体案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摆臂装置包括:
臂体组件,所述臂体组件包括臂座单元、第一臂单元、第二臂单元;所述第一臂单元、所述臂座单元、所述第二臂单元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臂单元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所述臂座单元第一侧呈弧形延伸;所述第二臂单元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所述臂座单元第一侧呈弧形延伸;
球头组件,所述球头组件设置在所述臂座单元的所述第一侧对立的第二侧,所述球头组件与所述臂座单元可拆卸连接;
衬套组件,所述衬套组件包括第一衬套单元、第二衬套单元;所述第一衬套单元与所述第一臂单元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衬套单元与所述第二臂单元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臂单元包括第一臂板、第一臂内折板、第一臂外折板;所述第一臂外折板、所述第一臂板、所述第一臂内折板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臂内折板从靠近第一臂板一端朝所述第一臂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一臂外折板从靠近第一臂板一端朝所述第一臂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一臂板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逐渐减少;所述第一臂外折板的宽度和所述第一臂内折板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臂单元包括第二臂板、第二臂内折板、第二臂外折板;所述第二臂外折板、所述第二臂板、所述第二臂内折板依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臂内折板从靠近第二臂板一端朝所述第二臂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二臂外折板从靠近第二臂板一端朝所述第二臂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二臂板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逐渐减少;所述第二臂外折板的宽度和所述第二臂内折板的宽度从靠近所述臂座单元一端朝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A11+B11+C11<A12+B12+C12≤(A11+B11+C11)*1.1;和/或,
A21+B21+C21<A22+B22+C22≤(A21+B21+C21)*1.1;
其中,A11为所述第一臂内折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B11为所述第一臂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C11为所述第一臂外折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A12为所述第一臂内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B12为所述第一臂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C12为所述第一臂外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A21为所述第二臂内折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B21为所述第二臂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C21为所述第二臂外折板靠近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A22为所述第二臂内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B22为所述第二臂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C22为所述第二臂外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的一端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衬套单元包括第一套筒、第一衬套芯;所述第一衬套芯与所述第一套筒内孔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臂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周侧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套筒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臂内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焊接连接;所述第一臂外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焊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内折板与所述第一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套筒外圆周长的1/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外折板与所述第一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套筒外圆周长的1/4;所述第一臂外折板与所述第一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第一臂内折板与所述第一套筒抵接的弧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外折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一臂内折板的侧面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套筒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衬套单元包括第二套筒、第二衬套芯;所述第二衬套芯与所述第二套筒内孔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臂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周侧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套筒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臂内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臂外折板远离所述臂座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筒焊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臂内折板与所述第二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圆周长的1/4;所述第二臂外折板与所述第二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套筒外圆周长的1/4;所述第二臂外折板与所述第二套筒抵接的弧长大于等于第二臂内折板与所述第二套筒抵接的弧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臂外折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臂内折板的侧面最大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套筒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单元还包括第一加强槽;所述第一加强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臂板上,从所述第一臂板的第一侧朝所述第一臂板的第二侧延伸;所述第二臂单元还包括第二加强槽;所述第二加强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臂板上,从所述第二臂板的第一侧朝所述第二臂板的第二侧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摆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头组件包括连接板、球头座、球头杆;所述臂座单元包括臂座板、臂座内折板、臂座外折板;所述臂座外折板、所述臂座板、所述臂座内折板依次固定连接;所述臂座内折板从靠近臂座板一端朝所述臂座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臂座外折板从靠近臂座板一端朝所述臂座板的第一侧延伸;所述连接板一端与所述球头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臂座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球头杆与所述球头座滑动连接;D1≤0.5*D2,其中,D1为所述臂座板的厚度,D2为所述连接板的厚度。
CN202311535889.9A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车辆摆臂装置 Active CN1172460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35889.9A CN117246085B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车辆摆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35889.9A CN117246085B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车辆摆臂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6085A true CN117246085A (zh) 2023-12-19
CN117246085B CN117246085B (zh) 2024-01-30

Family

ID=89131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35889.9A Active CN117246085B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车辆摆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46085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6129A (en) * 1994-03-08 1996-05-1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Upper arm in suspension system for vehicle
CN201058563Y (zh) * 2007-06-12 2008-05-14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悬架中的上控制臂
DE102009014194A1 (de) * 2009-03-20 2010-09-23 Daimler Ag Fahrwerksteil für einen Kraftwagen
DE102010043428A1 (de) * 2010-11-04 2012-05-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Radaufhängung für ein Fahrzeug
CN108556582A (zh) * 2017-12-19 2018-09-21 鲁军 一种高强度汽车控制臂
CN210502148U (zh) * 2019-09-24 2020-05-12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上控制臂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1166291U (zh) * 2019-09-24 2020-08-04 浙江德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摆臂
KR20210013446A (ko) * 2019-07-25 2021-02-04 프로텍코리아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현가암의 제조방법
JP2021123128A (ja) * 2020-01-31 2021-08-30 株式会社ワイテック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CN216331273U (zh) * 2021-10-27 2022-04-19 浙江万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低成本摆臂结构
CN218929117U (zh) * 2023-02-15 2023-04-28 宁波万航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式上控制臂总成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6129A (en) * 1994-03-08 1996-05-14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Upper arm in suspension system for vehicle
CN201058563Y (zh) * 2007-06-12 2008-05-14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悬架中的上控制臂
DE102009014194A1 (de) * 2009-03-20 2010-09-23 Daimler Ag Fahrwerksteil für einen Kraftwagen
DE102010043428A1 (de) * 2010-11-04 2012-05-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Radaufhängung für ein Fahrzeug
CN108556582A (zh) * 2017-12-19 2018-09-21 鲁军 一种高强度汽车控制臂
KR20210013446A (ko) * 2019-07-25 2021-02-04 프로텍코리아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현가암의 제조방법
CN210502148U (zh) * 2019-09-24 2020-05-12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上控制臂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1166291U (zh) * 2019-09-24 2020-08-04 浙江德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摆臂
JP2021123128A (ja) * 2020-01-31 2021-08-30 株式会社ワイテック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CN216331273U (zh) * 2021-10-27 2022-04-19 浙江万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低成本摆臂结构
CN218929117U (zh) * 2023-02-15 2023-04-28 宁波万航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式上控制臂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6085B (zh)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703205B2 (en) Linkage suspension system
RU150076U1 (ru) Задний мост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 независимой многорычажной подвеской
EP1565332B1 (en) Vehicle suspension
US6527286B2 (en) Vehicle suspension assembly
CN100544981C (zh) 扭杆螺旋弹簧复合悬架装置
KR100319580B1 (ko) 전방서스펜션
WO2023050964A1 (zh) 悬架结构、车辆
CN117246085B (zh) 一种车辆摆臂装置
CN108372764A (zh) 一种使用双杆端球头的直线导引后悬架系统
CN2823017Y (zh) 轿车的后悬架系统
WO2023088076A1 (zh) 悬架结构、车辆
CN210760117U (zh) 五连杆后悬架及具有该后悬架的车辆结构
CN214057156U (zh) 一种后独立悬架结构
CN108382149A (zh) 一种使用双杆端关节轴承的直线导引前悬架系统
CN103692876A (zh) 汽车悬架
US11267308B2 (en) Independent wheel suspen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8411329U (zh) 一种电动汽车麦弗逊前悬架
CN101456343B (zh) 无横向稳定杆的双横臂独立悬架
CN208232730U (zh) 一种可伸缩导向杆
CN219256979U (zh) 后悬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17259450U (zh) 双横臂悬架及车辆
CN216184291U (zh) 一种空气悬架系统
CN214492430U (zh) 车辆后悬架系统及车辆
CN213892085U (zh) 一种多连杆式后悬架和车辆
KR100936986B1 (ko) 현가장치용 롤 억제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