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42225A - 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42225A
CN117242225A CN202280032926.1A CN202280032926A CN117242225A CN 117242225 A CN117242225 A CN 117242225A CN 202280032926 A CN202280032926 A CN 202280032926A CN 117242225 A CN117242225 A CN 117242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om
arm
straight line
cylinder
suppor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29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八田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242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422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38Cantilever beams, i.e. boo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booms; Dipper-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dipper-arms; Bucket-arms
    • E02F3/382Connections to the frame; Supports for booms or arms
    • E02F3/384Connections to the frame; Supports for booms or arms the boom being pivotable relative to the frame about a vertical axi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 E02F3/32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working downwardly and towards the machine, e.g. with backho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38Cantilever beams, i.e. boo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booms; Dipper-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s, geometry or materials used for dipper-arms; Bucket-ar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42Drives for dippers, buckets, dipper-arms or bucket-arms
    • E02F3/425Drive systems for dipper-arms, backhoes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2Hydraulic or pneumatic drives
    • E02F9/2264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lements for hydraulic drives
    • E02F9/2275Hos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nd protection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96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arrangements for alternate or simultaneous use of different digging elements
    • E02F3/963Arrangements on backhoes for alternate use of different tools
    • E02F3/964Arrangements on backhoes for alternate use of different tools of several tools mounted on one machin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1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2Hydraulic or pneumatic drives
    • E02F9/2203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ttitude of actuators, e.g. speed, floating fun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20Drives; Control devices
    • E02F9/22Hydraulic or pneumatic drives
    • E02F9/2278Hydraulic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hovels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为了提供能够使动臂顶端部的高度变高且能够降低动臂的重量的作业机,动臂(11)构成为,在该动臂(11)摆动到最上方的最高抬起位置(19),该动臂(11)为,中间部(11Cc)与动臂基部(11A)之间的第一部位(11Ca)从动臂基部(11A)朝向中间部(11Cc)向上方延伸,中间部(11Cc)与动臂顶端部(11B)之间的第二部位(11Cb)在随着从中间部(11Cc)朝向上方而向前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姿态,并且与斗杆支轴(43)以及第一缸支轴(37)正交且相比第一缸支轴(37)更向下方延伸的第一直线(26a)通过机体(2)的前方。

Description

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作业机。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作业机具有动臂,该动臂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撑于设置在机体的前方的动臂支撑体。动臂包括:动臂基部,枢轴支撑于动臂支撑体;动臂顶端部,枢轴支撑斗杆;以及动臂主体部,在动臂基部与动臂顶端部之间的部分即动臂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动臂主体部包括:中间部与动臂基部之间的第一部位;以及中间部与顶端部之间的第二部位。
在动臂被摆动到最上方的最高抬起位置,该动臂成为第一部位从动臂基部向上方延伸,第二部位在随着从中间部朝向上方而向前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姿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20-1480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存在想要使动臂处于最高抬起位置时的动臂顶端部的高度变高的要求。另外,还存在想要降低动臂的重量的要求。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动臂处于最高抬起位置时的动臂顶端部的高度变高,并且能够降低动臂的重量的作业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作业机,具有:机体;动臂支撑体,设置于所述机体的前方;动臂,包括:动臂基部,经由动臂支轴枢轴支撑于所述动臂支撑体;动臂顶端部,经由斗杆支轴将斗杆枢轴支撑为能够摆动;以及动臂主体部,其为所述动臂基部与所述动臂顶端部之间的部分且在动臂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所述动臂能够以所述动臂支轴为中心上下摆动;以及动臂缸,配置于所述动臂的正面侧,且一端经由第一缸支轴枢轴支撑于所述动臂主体部的正面侧,另一端经由第二缸支轴枢轴支撑于所述动臂支撑体,通过伸缩而使所述动臂摆动,在该动臂摆动到最上方的最高抬起位置,所述动臂成为,所述中间部和所述动臂基部之间的第一部位从所述动臂基部朝向所述中间部向上方延伸,所述中间部和所述动臂顶端部之间的第二部位在随着从所述中间部朝向上方而向前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姿态,并且与所述斗杆支轴以及所述第一缸支轴正交且相比所述第一缸支轴更向下方延伸的第一直线通过所述机体的前方。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有搭载于所述机体的驾驶席,所述动臂构成为,在所述最高抬起位置处的所述第二部位的背面的延长线即从所述第二部位的背面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延长线通过所述驾驶席的前方。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有搭载于所述机体的驾驶席,所述动臂构成为,在所述最高抬起位置处的所述第二部位的正面的延长线即从所述第二部位的正面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延长线通过所述驾驶席的前方。
另外,在所述最高抬起位置,在将与所述斗杆支轴以及所述动臂支轴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二直线,将与所述第二直线以及所述第一缸支轴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三直线,将所述第二直线与所述第三直线的交点设为第一交点,将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动臂主体部的正面的交点设为第二交点,将所述第二直线与所述动臂主体部的背面的交点设为第三交点时,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第三交点之间的第二距离。
另外,在所述最高抬起位置,在将与所述斗杆支轴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四直线,将与所述第四直线以及所述第一缸支轴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五直线,将所述第四直线与所述第五直线的交点设为第五交点,将所述第五直线与所述动臂主体部的背面的交点设为第六交点时,所述第五交点与所述第六交点之间的第五距离小于所述斗杆支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五交点之间的第六距离。
另外,在所述最高抬起位置,在将与所述动臂支轴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六直线,将与所述第二缸支轴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七直线时,所述第四直线与所述第七直线之间的第七距离小于所述第六直线与所述第七直线之间的第八距离。
另外,所述第六距离大于所述第五直线与所述动臂基部的侧面的上缘之间的铅垂方向上的第九距离。
另外,所述动臂基部具有经由所述动臂支轴被枢轴支撑的枢轴支撑部位、以及与所述动臂主体部的所述第一部位连接的连接部位,并且,在所述动臂被摆动到所述最高抬起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枢轴支撑部位在随着从所述动臂支轴侧朝向上方而向后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所述连接部位以从所述枢轴支撑部位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在所述枢轴支撑部位与所述连接部位之间弯曲。
另外,所述第一部位的正面与所述第二部位的正面所成的第一弯曲角大于所述枢轴支撑部位的正面与所述连接部位的正面所成的第二弯曲角。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有:作业工具,经由作业工具支轴枢轴支撑于所述斗杆,通过以所述作业工具支轴为中心摆动,能够在顶端部最靠近所述斗杆的作业工具铲装位置和所述顶端部最远离所述斗杆的作业工具倾卸位置之间摆动;斗杆缸,使所述斗杆向靠近所述动臂的斗杆铲装方向以及远离所述动臂的斗杆倾卸方向摆动;以及斗杆铲装限制部,限制所述斗杆缸的所述斗杆铲装方向的行程,以使所述作业工具的所述顶端部的摆动轨道与所述动臂缸隔开规定间隔以上。
另外,所述作业机具有:作业工具,经由作业工具支轴枢轴支撑于所述斗杆,通过以所述作业工具支轴为中心摆动,能够在顶端部最靠近所述斗杆的作业工具铲装位置和所述顶端部最远离所述斗杆的作业工具倾卸位置之间摆动;作业工具缸,使所述作业工具向该作业工具的顶端部靠近所述作业工具铲装位置的作业工具铲装方向以及所述顶端部靠近所述作业工具倾卸位置的作业工具倾卸方向摆动;以及作业工具铲装限制部,限制所述作业工具缸的所述作业工具铲装方向的行程,以使所述作业工具的所述顶端部的摆动轨道与所述动臂缸隔开规定间隔以上。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作业机,动臂以在向上方摆动到最高抬起位置的状态下,动臂主体部的第一部位从动臂基部朝向中间部向上方延伸,动臂主体部的第二部位在随着从中间部朝向上方而向前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弯曲,在该作业机中,通过构成为与斗杆支轴以及第一缸支轴正交且相比第一缸支轴更向下方延伸的第一直线通过机体的前方,动臂的弯曲角(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所成的角度)比以往大。由此,能够使动臂处于最高抬起位置时的动臂顶端部的高度变高,并且也能够降低动臂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业机的侧视图。
图2是作业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动臂被枢轴支撑于摆动托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动臂的形状的侧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动臂的形状的侧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动臂的形状的侧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动臂的形状的侧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臂的效果的侧视图。
图9是动臂处于下降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作业机的油压系统的图。
图11是表示动臂的摆动位置的变化状态的图。
图12是簸箕作业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油压软管的配置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业机1的整体结构的概略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机1例示了作为旋转作业机的反铲挖掘机。
如图1所示,作业机1具有机体(旋转台)2、行驶装置3、以及作业装置4。在机体2上搭载有供操作员(驾驶员)落座的驾驶席6。另外,在机体2上搭载有顶盖5。顶盖5是保护驾驶席6的驾驶席保护装置。作为驾驶席保护装置,也可以代替顶盖5而搭载包围驾驶席6的驾驶室。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朝向就座于作业机1的驾驶席6的操作员的前侧的方向(图1的箭头A1方向)作为前方(机体前方),将朝向操作员的后侧的方向(图1的箭头A2方向)作为后方(机体后方),将图1的箭头K1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机体前后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将朝向操作员左侧的方向(图1的近前侧)作为左方,将朝向操作员右侧的方向(图1的里侧)作为右方进行说明。
另外,将与前后方向K1正交的方向即水平方向作为机体宽度方向进行说明。将从机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右部或左部的方向作为机体宽度方向外侧进行说明。也就是说,机体宽度方向外侧是在机体宽度方向上远离机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方向。也就是说,机体宽度方向内侧是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靠近机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方向。
如图1所示,行驶装置3是以能够行驶的方式支撑机体2的履带式的行驶装置,具有行驶框架3A、设置在行驶框架3A的左侧的第一行驶装置3L、以及设置在行驶框架3A的右侧的第二行驶装置3R。第一行驶装置3L和第二行驶装置3R由行驶马达M1驱动,该行驶马达M1由油压马达(油压促动器)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履带式的行驶装置3,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轮式等的行驶装置。
在行驶装置3的前部安装有推土铲装置7。推土铲装置7能够通过伸缩未图示的推土铲缸(油压促动器)而使刮板(推土板)7A升降(上升下降)。
如图1所示,机体2具有以作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的旋转轴心X1为中心旋转的旋转基板15。旋转基板15由钢板等形成,构成机体2的底部。在机体2的后部设置有配重14。机体2(旋转基板15)经由旋转轴承8以能够以旋转轴心X1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行驶装置3支撑。
如图1所示,作业机1具有支撑托架9以及摆动托架(动臂支撑体)10。支撑托架9以从机体2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支撑托架9比机体2的前表面2a更向前方突出。摆动托架10是支撑作业装置4的构件,且设置在机体2的前方。详细而言,摆动托架10以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10a为中心摆动的方式安装在支撑托架9的前部。因此,摆动托架10能够在机体宽度方向(以摆动轴心10a为中心沿水平方向)上转动。摆动托架10能够通过未图示的摆动缸(油压促动器)的伸缩而摆动。
如图1所示,在机体2的后部搭载有原动机E1。详细而言,原动机E1搭载于旋转基板15。原动机E1是柴油发动机。另外,原动机E1可以是汽油发动机或电动马达,也可以是具有发动机以及电动马达的混合型。在机体2的原动机E1的前方侧搭载有驾驶部18,该驾驶部18包括驾驶席6、配置在驾驶席6的前方的行驶杆16、配置在驾驶席6的左侧的操纵装置17L、以及配置在右侧的操纵装置17R等。行驶杆16是操作行驶装置3的操作构件。操纵装置17L、17R例如是进行作业装置4的操作(动臂11的摆动操作、斗杆12的摆动操作、铲斗13的摆动操作)以及机体2的旋转操作等的装置。在机体2的上表面侧且驾驶席6的前方侧设有构成底面的踏板21。
如图1、图2所示,作业装置4具有动臂装置30、斗杆装置40和作业工具装置50。动臂装置30具有动臂11和动臂缸C2。斗杆装置40具有斗杆12和斗杆缸C3。作业工具装置50具有作为作业工具的铲斗13和作为作业工具缸的铲斗缸C4。
如图1、图2所示,动臂11包括动臂基部11A、动臂顶端部11B、以及动臂主体部11C。动臂基部11A经由动臂支轴35枢轴支撑于摆动托架10。详细而言,动臂基部11A以能够摆动(自由转动)的方式经由具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轴心的动臂支轴35支撑于摆动托架10的第一枢轴支撑部23。也就是说,动臂11以动臂支轴35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摆动(上下摆动)。
如图3所示,动臂基部11A形成为两股状。详细而言,动臂基部11A具有经由动臂支轴35被枢轴支撑的枢轴支撑部位11Aa、以及与动臂主体部11C(第一部位11Ca)连接的连接部位11Ab。枢轴支撑部位11Aa在机体宽度方向上设置有一对,以由左侧的枢轴支撑部位11Aa和右侧的枢轴支撑部位11Aa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夹着第一枢轴支撑部23的方式配置。在连接部位11Ab与摆动托架10之间且在第一枢轴支撑部23之间形成有空间部51。
如图2所示,动臂基部11A在枢轴支撑部位11Aa与连接部位11Ab之间(动臂11的长度方向即动臂长度方向的中途部)弯曲。换言之,动臂基部11A在枢轴支撑部位11Aa与连接部位11Ab之间具有弯曲部。
如图1、图2所示,动臂顶端部11B将斗杆12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详细而言,动臂顶端部11B经由具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轴心的斗杆支轴43将斗杆12的基部枢轴支撑为能够摆动。如图3所示,动臂顶端部11B形成为两股状,以夹着斗杆12的基部的方式配置。
如图1、图2所示,动臂主体部11C是设置在动臂基部11A与动臂顶端部11B之间的部分。动臂主体部11C是沿着动臂11的长度方向(动臂长度方向)将长条状的4张板材的侧部彼此焊接而形成的、与动臂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为矩形的四棱柱状,且在中途部弯曲。详细而言,动臂主体部11C在动臂长度方向的中间部11Cc弯曲,具有中间部(弯曲部)11Cc与动臂基部11A之间的部分即第一部位11Ca、以及中间部11Cc与动臂顶端部11B之间的部分即第二部位11Cb。也就是说,动臂主体部11C在第一部位11Ca与第二部位11Cb之间弯曲。在动臂主体部11C的中间部11Cc(弯曲部)的正面侧设置有下部托架33,在动臂主体部11C的中间部11Cc(弯曲部)的背面侧(上部侧)设置有上部托架34。
如图2所示,在摆动托架10以及动臂11朝向机体正面的状态下,在该动臂11向上方摆动的抬起位置19,动臂11成为第一部位11Ca从动臂基部11A朝向中间部11Cc向上方延伸,第二部位11Cb在随着从中间部11Cc朝向上方而向前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姿态。在本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中,动臂11以从正面观察时与顶盖(驾驶室)5重叠的方式配置在顶盖(驾驶室)5的前方,并且构成为当使动臂11处于抬起位置19时,动臂11的上方摆动在动臂11不与顶盖(驾驶室)5发生干扰的位置停止。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图2所示的抬起位置19表示将动臂11摆动到最上方的最高抬起位置。
另外,动臂基部11A在动臂11的抬起位置19,以枢轴支撑部位11Aa在随着从动臂支轴35侧朝向上方而向后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连接部位11Ab以从枢轴支撑部位11Aa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弯曲。
如图7所示,动臂主体部11C(动臂11)的弯曲角(第一弯曲角)27比动臂基部11A的弯曲角(第二弯曲角)39大。第一弯曲角27是第一部位11Ca的正面11Ca1与第二部位11Cb的正面11Cb1所成的角度。第二弯曲角39是枢轴支撑部位11Aa的正面11Aa1与连接部位11Ab的正面11Ab1所成的角度。
动臂11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动臂基部11A以及动臂顶端部11B与动臂主体部C分体形成,但动臂11也可以将动臂基部11A、动臂顶端部11B以及动臂主体部C一体形成。另外,动臂基部11A也可以不弯曲。另外,动臂基部11A以及动臂顶端部11B也可以不形成为两股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铸铁形成动臂基部11A以及动臂顶端部11B,通过将4张板材焊接成筒状而构成动臂主体部11C,但动臂基部11A、动臂顶端部11B以及动臂主体部11C的材质不限于此。
如图2所示,动臂缸C2是使动臂11摆动(转动)的能够伸缩的油压缸(油压促动器)。详细而言,动臂缸C2配置在动臂11的正面侧(动臂11的机体前方侧)。另外,动臂缸C2的一端经由具有机体宽度方向的轴心的缸支轴(第一缸支轴)37枢轴支撑于动臂主体部11C的正面侧,另一端经由具有机体宽度方向的轴心的缸支轴(第二缸支轴)36枢轴支撑于摆动托架10,该动臂缸C2通过伸缩使动臂11摆动。
更详细而言,动臂缸C2具有筒状的缸部32A、以及一端侧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缸部32A的杆32B。动臂缸C2配置在动臂11的在斗杆12向斗杆铲装方向D1摆动时与斗杆12相对的一侧。也就是说,动臂缸C2配置在动臂11的正面侧(前表面侧)的下部。动臂缸C2的顶端部(杆32B的突出侧端部)经由第一缸支轴37被下部托架33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动臂缸C2的基端部(缸部32A的底侧)经由第二缸支轴36被摆动托架10的第二枢轴支撑部24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因此,动臂装置30(动臂11)能够以第一枢轴支撑部23的动臂支轴35为中心转动,该动臂装置30(动臂11)沿上方向或下方向能够自由摆动。此外,也可以在动臂缸C2的斗杆12侧(下部侧)的面上具有防止其他物体与杆32B和/或缸部32A接触的保护构件(缸保护件)。
如图2所示,斗杆12沿着长度方向呈长条状。斗杆12的基部经由斗杆支轴43被动臂11的动臂顶端部11B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另外,在斗杆12的基部的上表面侧设置有上部托架44。
如图2所示,斗杆缸C3是使斗杆12摆动的能够伸缩的油压缸(油压促动器)。斗杆缸C3的基端部经由具有机体宽度方向的轴心的缸支轴(第三缸支轴)38被动臂11的上部托架34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斗杆缸C3的顶端部经由具有机体宽度方向的轴心的缸支轴(第四缸支轴)46被上部托架44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因此,斗杆装置40(斗杆12)能够以动臂11的斗杆支轴43为中心转动,该斗杆装置40(斗杆12)能够沿上方向或下方向(前方或后方)自由摆动。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斗杆12以在向动臂11的靠近的斗杆铲装方向D1和从动臂11远离的斗杆倾卸方向D2上能够摆动的方式枢轴支撑于动臂1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斗杆缸C3伸长(在斗杆铲装方向D1上行程),斗杆12向斗杆铲装方向D1摆动,通过使斗杆缸C3收缩(在斗杆倾卸方向D2上行程),斗杆12向斗杆倾卸方向D2摆动。
如图2所示,铲斗13经由具有机体宽度方向的轴心的枢轴(铲斗支轴)57被斗杆12的顶端部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在铲斗13与斗杆12的顶端部之间设置有连杆机构53。铲斗13具有挖掘土砂等的部分即铲斗主体13a、以及安装于斗杆12以及连杆机构53的部分即安装托架13c。铲斗主体13a具有底面13b和顶端部(爪部)58。
如图2所示,铲斗缸C4由使铲斗13摆动的可伸缩的油压缸(油压促动器)构成。铲斗缸C4的基端部经由具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轴心的缸支轴(第五缸支轴)48被斗杆12的上部托架44支撑为能够自由摆动。铲斗缸C4的顶端部被连杆机构53的缸支轴(第六缸支轴)56支撑为能够以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轴心为中心自由摆动。因此,作业工具装置50(铲斗13)以能够进行铲装动作(挖掘动作)以及倾卸动作的方式设置于斗杆12的顶端侧。铲装动作(挖掘动作)是指使铲斗13的顶端部58向靠近动臂11(斗杆12)的方向即铲斗铲装方向(作业工具铲装方向)D3摆动的动作,例如,是挖掘砂土等时的动作。另外,倾卸动作是指使铲斗13的顶端部58向离开动臂11(斗杆12)的方向即铲斗倾卸方向(作业工具倾卸方向)D4摆动的动作,例如,是使挖掘出的砂土等落下(排出)时的动作。
因此,如图2所示,铲斗13能够在使铲斗缸C4最大伸长(在铲斗铲装方向D3上最大行程)的位置即顶端部58最靠近斗杆12的铲斗铲装位置(作业工具铲装位置)Y1与使铲斗缸C4最大收缩(在铲斗铲装方向D4上最大行程)的位置即顶端部58最远离斗杆12的铲斗倾卸位置(作业工具倾卸位置)Y2之间摆动。在图2中,M3表示铲斗13在铲斗铲装位置Y1与铲斗倾卸位置Y2之间移动时的顶端部58的摆动轨道。
作业机1能够代替铲斗13或者在铲斗13的基础上,安装能够由油压促动器驱动的其他的作业工具(油压附属装置)。作为其他的作业工具,能够例示油压破碎机、油压压碎机、角度清扫机、螺旋钻、托盘装运叉、扫除机、割草机、吹雪机等。
如图4所示,动臂11构成为,在抬起位置19,与斗杆支轴43(的轴心43a)以及第一缸支轴37(的轴心37a)正交且相比第一缸支轴37更向下方延伸的直线(第一直线)26a通过机体2的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直线26a在摆动托架10的后方与支撑托架9交叉。
在以往的具有摆动功能的作业机中,动臂构成为,在位于最高抬起位置的状态下,与斗杆支轴的轴心以及第一缸支轴的轴心正交且相比第一缸支轴更向下方延伸的直线(以往的第一直线)与机体(旋转台)交叉(通过机体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动臂11构成为第一直线26a通过机体2的前方。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直线26a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比以往的第一直线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大。第一直线26a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随着动臂11的弯曲角27的增大而增大。因此,通过构成为第一直线26a通过机体2的前方,本实施方式的动臂11形成为该动臂11的弯曲角27比以往的动臂的弯曲角大(浅)。
通过使动臂11的弯曲角27比以往的动臂的弯曲角大,能够使动臂11的顶端位置变高(使铲斗13的高度位置即铲斗高度变高)。另外,也能够实现动臂11的重量的降低(动臂11的轻量化)。
参照图8对此进行详细说明,在图8中,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动臂,双点划线表示动臂11的弯曲角27比本实施方式小的情况下(例如,以往)的动臂11的上部。附图标记22表示以动臂支轴35的轴心35a为中心的圆弧线,即通过斗杆支轴43的轴心43a(以连结动臂支轴35的轴心35a和斗杆支轴43的轴心43a的线为半径)的圆弧线。当与斗杆支轴43以及动臂支轴35正交的直线在以往和本实施方式中为相同的尺寸时,如图8所示,在以往和本实施方式中,斗杆支轴43的高度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比以往高出H1,并且,斗杆支轴43与动臂主体部11C的中间部11Cc之间的距离H2在本实施方式中比以往小。也就是说,相对于以往,本实施方式通过增大动臂的弯曲角27,能够使动臂11的顶端位置变高,并且能够实现动臂11的重量的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动臂11的弯曲角27例如设定为140°~170°。优选地,弯曲角27设定为145°~165°。更优选地,弯曲角27设定为150°~16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动臂11构成为,在抬起位置19处的从侧方观察时的第二部位11Cb的背面11Cb2的延长线即从第二部位11Cb的背面11Cb2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延长线28a通过驾驶席6的前方。
在具有以往的摆动功能的作业机中,动臂构成为,在最高抬起位置处的从侧方观察时从第二部位的背面向下方延伸的延长线(以往的第一延长线)通过驾驶席的后部(靠背部)。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动臂11构成为,第一延长线28a通过驾驶席6的前方。也就是说,第一延长线28a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比以往的第一延长线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大。第一延长线28a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随着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大而变大。因此,通过构成为第一延长线28a通过驾驶席6的前方,本实施方式的动臂11形成为该动臂11的弯曲角27比以往的动臂的弯曲角大(浅)。由此,能够使动臂11的顶端位置变高,并且能够实现动臂11的重量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动臂11构成为,在抬起位置19处的第二部位11Cb的正面11Cb1的延长线即从第二部位11Cb的正面11Cb1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延长线28b通过驾驶席6的前方。
在以往的具有摆动功能的作业机中,动臂构成为在最高抬起位置处的从第二部位的正面向下方延伸的延长线(以往的第二延长线)通过驾驶席的前部(座部)。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动臂11构成为第二延长线28b通过驾驶席6的前方。也就是说,第二延长线28b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比以往的第二延长线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大。第二延长线28b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随着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大而变大。因此,通过构成为第二延长线28b通过驾驶席6的前方,本实施方式的动臂11形成为该动臂11的弯曲角27比以往的动臂的弯曲角大(浅)。由此,能够使动臂11的顶端位置变高,并且能够实现动臂11的重量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抬起位置19,在将与斗杆支轴43(的轴心43a)以及动臂支轴35(的轴心35a)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二直线26b,将与第二直线26b以及第一缸支轴37(的轴心37a)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三直线26c,将第二直线26b与第三直线26c的交点设为第一交点29a,将第三直线26c与动臂主体部11C的正面的交点设为第二交点29b,将第二直线26b与动臂主体部11C的背面的交点设为第三交点29c时,第一交点29a与第二交点29b之间的第一距离31a比第二交点29b与第三交点29c之间的第二距离31b小。
在以往的具有摆动功能的作业机中,由于动臂的弯曲角小,因此,斗杆支轴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斗杆支轴43更靠前斜下方,第一距离比第二距离大。随着动臂的弯曲角变大,斗杆支轴向后上方移动,第一距离变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距离31a比第二距离31b小,与以往相比,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大。由此,能够使动臂11的顶端位置变高,并且能够实现动臂11的重量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将抬起位置19处的摆动轴心10a与第三直线26c的交点设为第四交点29d时,第二交点29b与第四交点29d之间的第三距离31c比第三交点29c与第四交点29d之间的第四距离31d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抬起位置19,在将与斗杆支轴43(的轴心43a)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四直线26d,将与第四直线26d以及第一缸支轴37(的轴心37a)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五直线26e,将第四直线26d与第五直线26e的交点设为第五交点29e,将第五直线26e与动臂主体部11C的背面的交点设为第六交点29f时,第五交点29e与第六交点29f之间的第五距离31e比斗杆支轴43的轴心43a与第五交点29e之间的第六距离31f小。
当从第五距离比第六距离大的状态起增大动臂的弯曲角时,随着动臂的弯曲角增大,第四直线以及第五交点靠近动臂的中间部,第五距离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五距离31e比第六距离31f小,能够使动臂11的顶端位置变高,并且能够实现动臂11的重量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抬起位置19,在将与动臂支轴35(的轴心35a)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六直线26f,将与第二缸支轴36(的轴心36a)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七直线26g时,第四直线26d与第七直线26g之间的第七距离31g比第六直线26f与第七直线26g之间的第八距离31h小。
在以往的具有摆动功能的作业机中,第七距离比第八距离大。随着动臂的弯曲角变大,第四直线靠近动臂的中间部,第七距离变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七距离31g比第八距离31h小,与以往相比,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大。由此,能够使动臂11的顶端位置变高,并且能够实现动臂11的重量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六距离31f比第五直线26e与动臂基部11A的侧面的上缘11Ac之间的铅垂方向的第九距离31i大。
在以往的具有摆动功能的作业机中,第六距离比第九距离小。随着动臂的弯曲角变大,斗杆支轴向后上方移动而变高,第六距离变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六距离31f比第九距离31i大,与以往相比,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大。由此,能够使动臂11的顶端位置变高,并且能够实现动臂11的重量的降低。
图9表示使动臂11处于向下方摆动的下降位置25时的状态。在图9中,双点划线41表示不使动臂基部11A弯曲的情况下的动臂11的第一部位11Ca以及动臂基部11A。在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实线中,在动臂11(第一部位11Ca)的正面侧与动臂缸C2(缸部32A)之间隔开间隔(存在动臂11与动臂缸C2不发生干扰的间隙)。但是,双点划线41所示的动臂11的第一部位11Ca与动臂缸C2(缸部32A)发生干扰。因此,在不使动臂基部11A弯曲的情况下,不能使动臂11下降到实线所示的下降位置25。也就是说,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使动臂基部11A弯曲的情况下,与不使动臂基部11A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动臂11进一步向下方下降。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动臂基部11A弯曲,能够在不使动臂基部11A弯曲的情况下使动臂11下降到动臂11与动臂缸C2发生干扰的位置。而且,在下降位置25,由于动臂11的顶端充分地下降,因此,即使动臂11的弯曲角27较浅,也能够确保挖掘深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能够升高使动臂11位于抬起位置19时的铲斗13的高度、能够减轻动臂11的重量之外,还能够实现挖掘深度的确保。
图10是表示使作业装置4工作的作业机1的油压系统的图。
如图10所示,作业机1的油压系统具有动臂控制阀71、斗杆控制阀72、铲斗控制阀73、控制装置60、操纵装置17L、17R、动臂角度传感器91、斗杆角度传感器92、以及作业工具角度传感器93。
动臂控制阀71、斗杆控制阀72以及铲斗控制阀73分别经由油路与动臂缸C2、斗杆缸C3、铲斗缸C4连接。另外,动臂控制阀71、斗杆控制阀72以及铲斗控制阀73分别经由油路与喷出工作油的油压泵P1连接。
动臂控制阀71、斗杆控制阀72以及铲斗控制阀73例如是电磁式的三位置切换阀。
具体而言,动臂控制阀71是通过对第一螺线管71D以及第二螺线管71E进行励磁或消磁而能够切换到第一位置71A、第二位置71B、第三位置71C的直动滑阀型切换阀。当动臂控制阀71切换到第一位置71A时,通过工作油向动臂缸C2的供给、排出,该动臂缸C2伸长,动臂11向上升的方向摆动。另一方面,当动臂控制阀71切换到第二位置71B时,通过工作油向动臂缸C2的供给、排出,该动臂缸C2收缩,动臂11向下降的方向摆动。
斗杆控制阀72是通过对第一螺线管72D以及第二螺线管72E进行励磁或消磁而能够切换到第一位置72A、第二位置72B、第三位置72C的直动滑阀型切换阀。当斗杆控制阀72切换到第一位置72A时,通过工作油向斗杆缸C3的供给、排出,该斗杆缸C3伸长,斗杆12朝向斗杆铲装方向D1(后方且下方)摆动。另一方面,当斗杆控制阀72切换到第二位置72B时,通过工作油向斗杆缸C3的供给、排出,该斗杆缸C3收缩,斗杆12朝向斗杆倾卸方向D2(前方且上方)摆动。
铲斗控制阀73是通过对第一螺线管73D以及第二螺线管73E进行励磁或消磁而能够切换到第一位置73A、第二位置73B、第三位置73C的直动滑阀型切换阀。当铲斗控制阀73切换到第一位置73A时,通过工作油向铲斗缸C4的供给、排出,该铲斗缸C4伸长,铲斗13向作业工具铲装方向D3(挖掘的方向)摆动。另一方面,当铲斗控制阀73切换到第二位置73B时,通过工作油向铲斗缸C4的供给、排出,该铲斗缸C4收缩,铲斗13向倾卸方向D4摆动。
控制装置60具有动臂控制部61、斗杆控制部62以及铲斗控制部63,控制动臂控制阀71、斗杆控制阀72以及铲斗控制阀73的切换动作。即,控制装置60控制动臂11、斗杆12以及铲斗13的动作。控制装置60可以通过在集成电路(IC芯片)等中形成的逻辑电路(硬件)来实现,也可以使用计算机通过软件来实现。在后者的情况下,上述计算机具有:以计算机可读取的方式记录有作为实现控制装置60的各功能的软件的程序以及与作业机1相关的各种数据的记录介质;执行上述程序的命令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运算电路;展开上述程序以及各种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并且,通过运算电路从上述记录介质读取上述程序并执行,从而实现控制装置60的功能。
在控制装置60上连接有在操作时操作者把持的操纵装置17L、17R。操纵装置17L、17R分别设置在驾驶席6的附近。操纵装置17L、17R分别具有操作杆17a和位置传感器17b。操作杆17a能够从中立位置向前、后、右、左自由摆动,位置传感器17b检测操作杆17a的前、后、右、左的从中立位置开始的摆动量(操作量)。
例如,当操作者使操纵装置17R的操作杆17a向前或向后摆动时,向前或向后摆动时的摆动量被输入到控制装置60。动臂控制部61(控制装置60)根据所获取的操作杆17a的摆动方向以及摆动量,对第一螺线管71D以及第二螺线管71E进行励磁或消磁,由此进行动臂控制阀71的切换。也就是说,动臂控制部61控制动臂11的摆动。
另外,当操作者使操纵装置17L的操作杆17a向前或向后摆动时,向前或向后摆动时的摆动量被输入到控制装置60。斗杆控制部62(控制装置60)根据所获取的操作杆17a的摆动方向以及摆动量,对第一螺线管72D以及第二螺线管72E进行励磁或消磁,由此进行斗杆控制阀72的切换。也就是说,斗杆控制部62控制斗杆12的摆动。
另外,当操作者使操纵装置17R的操作杆17a向左或向右摆动时,向左或向右摆动时的摆动量被输入到控制装置60。铲斗控制部63(控制装置60)根据所获取的操作杆17a的摆动方向以及摆动量,对第一螺线管73D以及第二螺线管73E进行励磁或消磁,由此进行铲斗控制阀73的切换。也就是说,铲斗控制部63控制铲斗13的摆动。
动臂角度传感器91、斗杆角度传感器92以及铲斗角度传感器(作业工具角度传感器)93与控制装置60连接。动臂角度传感器91检测动臂11的摆动角度θ2(摆动位置)。斗杆角度传感器92检测斗杆12的摆动角度θ3(摆动位置)。铲斗角度传感器93检测铲斗13相对于斗杆12的顶端部绕枢轴57的摆动角度θ4(摆动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动臂角度传感器91、斗杆角度传感器92以及铲斗角度传感器93使用电位计,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角度传感器,或者也可以检测动臂缸C2、斗杆缸C3以及铲斗缸C4的行程(伸长位置),根据该检测结果计算动臂11、斗杆12以及铲斗13的摆动角度。
如图10所示,控制装置60具有斗杆铲装限制部64。如图11所示,斗杆铲装限制部64限制斗杆缸C3的斗杆铲装方向D1的行程S1,以使铲斗(作业工具)51的顶端部58的摆动轨道M3与动臂缸C2(在具有缸保护件的情况下为缸保护件)隔开规定间隔以上。由此,能够防止铲斗13的顶端部58与动臂缸C2发生干扰(抵接)。
图11表示动臂11的摆动位置的变化状态、斗杆12位于斗杆铲装方向D1的限制位置Y10的状态、以及铲斗13从铲斗铲装位置Y1摆动到铲斗倾卸位置Y2的情况。具体而言,动臂11的摆动位置的变化状态表示使动臂11从抬起位置(最高抬起位置)19变化到下降位置(最低下降位置)25的状态,摆动位置Y5表示抬起位置19与下降位置25之间的动臂11的中间位置。在后述的行程S1的限制解除区域以外,斗杆缸C3的斗杆铲装方向D1的行程S1被限制(斗杆铲装限制),以使摆动轨道M3与动臂缸C2(缸保护件)隔开规定间隔以上。在图11中,虚线所示的线R1是在斗杆12位于限制位置Y10的状态下,在动臂11在最高抬起位置19与最低位置25之间摆动的过程中,与摆动轨道M3相切的线。
如图10所示,控制装置60具有铲装限制解除部65。铲装限制解除部65在通过作业装置4进行特定的作业时,解除斗杆铲装限制以便有效地进行该作业。铲装限制解除部65解除斗杆缸C3的行程S1的限制,以使斗杆12能够摆动到摆动范围的斗杆铲装方向D1的末端。
如图10所示,控制装置60具有铲斗铲装限制部(作业工具铲装限制部)66。铲斗铲装限制部66在通过铲装限制解除部65解除了斗杆缸C3的行程S1的限制时,限制铲斗13的铲斗铲装方向D3的摆动,以使铲斗13的顶端部58的摆动轨道M3与动臂缸C2(在具有缸保护件的情况下为缸保护件)隔开规定间隔以上。也就是说,铲斗铲装限制部66限制铲斗缸C4的铲斗铲装方向D3的行程,以使铲斗13的顶端部58的摆动轨道M3与动臂缸C2隔开规定间隔以上。
但是,作为由作业机1进行的作业,例如,有利用推土铲装置7的刮板7A的前表面(刮板表面)而由铲斗13将土铲起的所谓的“簸箕作业”。
如图12所示,当增大(变浅)动臂11的弯曲角27时,在“簸箕作业”中,与以往那样动臂的弯曲角小(深)的情况相比,动臂缸C2和铲斗13的顶端部58会靠近到铲斗13的顶端部58与动臂缸C2发生干扰的位置。以往,由于动臂的弯曲角较小(深),因此,即使在“簸箕作业”中,铲斗的顶端部也不会与动臂缸发生干扰。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置斗杆铲装限制部64,以使铲斗13的顶端部58的摆动轨道M3与动臂缸C2隔开规定间隔以上的方式,进行限制斗杆缸C3的斗杆铲装方向D1的行程S1的斗杆铲装限制(斗杆铲装控制),因此,即使增大动臂11的弯曲角27,也能够通过斗杆铲装控制防止铲斗13的顶端部58与动臂缸C2发生干扰(抵接)。
另外,在利用铲装限制解除部65解除斗杆缸C3的行程S1的限制时,通过利用铲斗下降限制部66限制铲斗13的铲斗铲装方向D3的摆动,从而能够防止铲斗13的顶端部58与动臂缸C2发生干扰(抵接)。
如图3、图13所示,动臂基部11A以一对枢轴支撑部位11Aa从连接部位11Ab延伸的方式形成为两股状,一对枢轴支撑部位11Aa以夹着摆动托架10的第一枢轴支撑部23的方式配置,并且在连接部位11Ab与第一枢轴支撑部23以及动臂支轴35之间形成有空间部51。因此,如图13所示,能够使油压软管42通过空间部51,能够使从支撑托架9的下部通过摆动托架10的内部而配置在动臂支轴35的前方的油压软管45通过空间部51而配置在动臂11的背面侧。
本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具有:机体2;动臂支撑体(摆动托架10),设置于机体2的前方;动臂11,包括:动臂基部11A,经由动臂支轴35枢轴支撑于动臂支撑体10;动臂顶端部11B,经由斗杆支轴43将斗杆12枢轴支撑为能够摆动;以及动臂主体部11C,其为动臂基部11A与动臂顶端部11B之间的部分且在动臂长度方向的中间部11Cc弯曲,该动臂11能够以动臂支轴35为中心上下摆动;以及动臂缸C2,配置于动臂11的正面侧,且一端经由第一缸支轴37枢轴支撑于动臂主体部11C的正面侧,另一端经由第二缸支轴36枢轴支撑于动臂支撑体10,通过伸缩而使动臂11摆动,在该动臂11摆动到最上方的最高抬起位置19,动臂11成为,为中间部11Cc和动臂基部11A之间的第一部位11Ca从动臂基部11A朝向中间部11Cc向上方延伸,中间部11Cc和动臂顶端部11B之间的第二部位11Cb在随着从中间部11Cc朝向上方而向前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姿态,并且与斗杆支轴43以及第一缸支轴37正交且相比第一缸支轴37更向下方延伸的第一直线26a通过机体2的前方。
由此,在动臂11向上方摆动到最高抬起位置19的状态下,动臂主体部11C的第一部位11Ca从动臂基部11A朝向中间部11Cc向上方延伸,动臂主体部11C的第二部位11Cb以在随着从中间部11Cc朝向上方而向前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弯曲的作业机1中,通过构成为与斗杆支轴43以及第一缸支轴37正交且相比第一缸支轴37更向下方延伸的第一直线26a通过机体2的前方,由此,动臂11的弯曲角(第一部位11Ca与第二部位11Cb所成的角度)27比以往大。由此,能够使动臂11处于最高抬起位置19时的动臂顶端部11B的高度变高,并且也能够降低动臂11的重量。
另外,具有搭载于机体2的驾驶席6,动臂11构成为,在最高抬起位置19处的第二部位11Cb的背面11Cb2的延长线即从第二部位11Cb的背面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延长线28a通过驾驶席6的前方。
由此,由于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大,因此,能够使动臂11处于最高抬起位置19时的动臂顶端部11B的高度,并且也能够降低动臂11的重量。
另外,具有搭载于机体2的驾驶席6,动臂11构成为,在最高抬起位置19处的第二部位11Cb的正面11Cb1的延长线即从第二部位11Cb的正面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延长线28b通过驾驶席6的前方。
由此,由于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大,因此,能够使动臂处于最高抬起位置19时的动臂顶端部11B的高度,并且也能够降低动臂11的重量。
另外,在最高抬起位置19,在将与斗杆支轴43以及动臂支轴35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二直线26b,将与第二直线26b以及第一缸支轴37(的轴心37a)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三直线26c,将第二直线26b与第三直线26c的交点设为第一交点29a,将第三直线26c与动臂主体部11C的正面的交点设为第二交点29b,将第二直线26b与动臂主体部11C的背面的交点设为第三交点29c时,第一交点29a与第二交点29b之间的第一距离31a小于第二交点29b与第三交点29c之间的第二距离31b。
由此,由于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大,因此,能够使动臂处于最高抬起位置19时的动臂顶端部11B的高度变高,并且也能够降低动臂11的重量。
另外,在最高抬起位置19,在将与斗杆支轴43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四直线26d,将与第四直线26d以及第一缸支轴37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五直线26e,将第四直线26d与第五直线26e的交点设为第五交点29e,将第五直线26e与动臂主体部11C的背面的交点设为第六交点29f时,第五交点29e与第六交点29f之间的第五距离31e小于斗杆支轴43的轴心43a与第五交点29e之间的第六距离31f。
由此,由于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大,因此,能够使动臂处于最高抬起位置19时的动臂顶端部11B的高度变高,并且也能够降低动臂11的重量。
另外,在最高抬起位置19,在将与动臂支轴35(的轴心35a)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六直线26f,将与第二缸支轴36(的轴心36a)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七直线26g时,第四直线26d与第七直线26g之间的第七距离31g小于第六直线26f与第七直线26g之间的第八距离31h。
由此,由于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大,因此,能够使动臂处于最高抬起位置19时的动臂顶端部11B的高度变高,并且也能够降低动臂11的重量。
另外,第六距离31f大于第五直线26e与动臂基部11A的侧面的上缘11Ac之间的铅垂方向上的第九距离31i。
由此,由于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大,因此,能够使动臂处于最高抬起位置19时的动臂顶端部11B的高度变高,并且也能够降低动臂11的重量。
另外,动臂基部11A具有经由动臂支轴35被枢轴支撑的枢轴支撑部位11Aa、以及与动臂主体部11C的第一部位11Ca连接的连接部位11Ab,并且,在动臂11被摆动到最高抬起位置19的状态下,枢轴支撑部位11Aa在随着从动臂支轴35侧朝向上方而向后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连接部位11Ab以从枢轴支撑部位11Aa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在枢轴支撑部位11Aa与连接部位11Ab之间弯曲。
由此,能够使动臂11充分下降到向下方摆动的下降位置25。
另外,第一部位11Ca的正面11Ca1与第二部位11Cb的正面11Cb1所成的角度即弯曲角(第一弯曲角)27大于枢轴支撑部位11Aa的正面11Aa1与连接部位11Ab的正面11Ab1所成的角度即弯曲角(第二弯曲角)39。
另外,具有:作业工具13,经由作业工具支轴57枢轴支撑于斗杆12,通过以作业工具支轴57为中心摆动,能够在顶端部58最靠近斗杆12的作业工具铲装位置Y1和顶端部58最远离斗杆12的作业工具倾卸位置Y2之间摆动;斗杆缸C3,使斗杆12向靠近动臂11的斗杆铲装方向D1以及远离动臂11的斗杆倾卸方向D2摆动;以及斗杆铲装限制部64,限制斗杆缸C3的斗杆铲装方向D1的行程S1,以使作业工具13的顶端部58的摆动轨道M3与动臂缸C2隔开规定间隔以上。
由此,即使使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浅,也能够避免作业工具13与动臂缸C2的干扰。
另外,具有:作业工具13,经由作业工具支轴57枢轴支撑于斗杆12,通过以作业工具支轴57为中心摆动,能够在顶端部58最靠近斗杆12的作业工具铲装位置Y1和顶端部58最远离斗杆12的作业工具倾卸位置Y2之间摆动;作业工具缸C4,使作业工具13向该作业工具13的顶端部58靠近作业工具铲装位置Y1的作业工具铲装方向D3以及顶端部58靠近作业工具倾卸位置Y2的作业工具倾卸方向D4摆动;以及作业工具铲装限制部66,限制作业工具缸C4的作业工具铲装方向D3的行程,以使作业工具13的顶端部58的摆动轨道M3与动臂缸C2隔开规定间隔以上。
由此,即使使动臂11的弯曲角27变浅,也能够避免作业工具13与动臂缸C2的干扰。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2 机体
6 驾驶席
9 支撑托架
10 动臂支撑体(摆动托架)
10a 摆动轴心
11 动臂
11A 动臂基部
11Aa 枢轴支撑部位
11Aa1 正面
11Ab 连接部位
11Ab1 正面
11Ac 上缘
11B 动臂顶端部
11C 动臂主体部
11Ca 第一部位
11Ca1 正面
11Cb 第二部位
11Cb1 正面
11Cb2 背面
11Cc 中间部
12 斗杆
13 作业工具
19 最高抬起位置
26a 第一直线
26b 第二直线
26c 第三直线
26d 第四直线
26e 第五直线
26f 第六直线
26g 第七直线
27 弯曲角(第一弯曲角)
28a 第一延长线
28b 第二延长线
29a 第一交点
29b 第二交点
29c 第三交点
29d 第四交点
29e 第五交点
29f 第六交点
31a 第一距离
31b 第二距离
31c 第三距离
31d 第四距离
31e 第五距离
31f 第六距离
31g 第七距离
31h 第八距离
31i 第九距离
35 动臂支轴
36 第二缸支轴
37 第一缸支轴
39 弯曲角(第二弯曲角)
43 斗杆支轴
43a 轴心
57 作业工具支轴
58 顶端部
64 斗杆铲装限制部
66 作业工具铲装限制部
C2 动臂缸
C3 斗杆缸
D1 斗杆铲装方向
D2 斗杆倾卸方向
D3 作业工具铲装方向
C4 作业工具缸
M3 摆动轨道
S1 行程
Y1 作业工具铲装位置
Y2 作业工具倾卸位置
D4 作业工具倾卸方向

Claims (11)

1.一种作业机,其中,
具有:
机体;
动臂支撑体,设置于所述机体的前方;
动臂,包括:动臂基部,经由动臂支轴枢轴支撑于所述动臂支撑体;动臂顶端部,经由斗杆支轴将斗杆枢轴支撑为能够摆动;以及动臂主体部,其为所述动臂基部与所述动臂顶端部之间的部分且在动臂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弯曲,所述动臂能够以所述动臂支轴为中心上下摆动;以及
动臂缸,配置于所述动臂的正面侧,且一端经由第一缸支轴枢轴支撑于所述动臂主体部的正面侧,另一端经由第二缸支轴枢轴支撑于所述动臂支撑体,通过伸缩而使所述动臂摆动,
在该动臂摆动到最上方的最高抬起位置,所述动臂成为,所述中间部和所述动臂基部之间的第一部位从所述动臂基部朝向所述中间部向上方延伸,所述中间部和所述动臂顶端部之间的第二部位在随着从所述中间部朝向上方而向前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姿态,并且与所述斗杆支轴以及所述第一缸支轴正交且相比所述第一缸支轴更向下方延伸的第一直线通过所述机体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有搭载于所述机体的驾驶席,
所述动臂构成为,在所述最高抬起位置处的所述第二部位的背面的延长线即从所述第二部位的背面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延长线通过所述驾驶席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有搭载于所述机体的驾驶席,
所述动臂构成为,在所述最高抬起位置处的所述第二部位的正面的延长线即从所述第二部位的正面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延长线通过所述驾驶席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在所述最高抬起位置,在将与所述斗杆支轴以及所述动臂支轴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二直线,将与所述第二直线以及所述第一缸支轴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三直线,将所述第二直线与所述第三直线的交点设为第一交点,将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动臂主体部的正面的交点设为第二交点,将所述第二直线与所述动臂主体部的背面的交点设为第三交点时,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二交点之间的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第三交点之间的第二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在所述最高抬起位置,在将与所述斗杆支轴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四直线,将与所述第四直线以及所述第一缸支轴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五直线,将所述第四直线与所述第五直线的交点设为第五交点,将所述第五直线与所述动臂主体部的背面的交点设为第六交点时,所述第五交点与所述第六交点之间的第五距离小于所述斗杆支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五交点之间的第六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在所述最高抬起位置,在将与所述动臂支轴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六直线,将与所述第二缸支轴正交的铅垂线设为第七直线时,所述第四直线与所述第七直线之间的第七距离小于所述第六直线与所述第七直线之间的第八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六距离大于所述第五直线与所述动臂基部的侧面的上缘之间的铅垂方向上的第九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动臂基部具有经由所述动臂支轴被枢轴支撑的枢轴支撑部位、以及与所述动臂主体部的所述第一部位连接的连接部位,并且,在所述动臂被摆动到所述最高抬起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枢轴支撑部位在随着从所述动臂支轴侧朝向上方而向后方移动的倾斜方向上延伸,所述连接部位以从所述枢轴支撑部位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在所述枢轴支撑部位与所述连接部位之间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一部位的正面与所述第二部位的正面所成的第一弯曲角大于所述枢轴支撑部位的正面与所述连接部位的正面所成的第二弯曲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具有:
作业工具,经由作业工具支轴枢轴支撑于所述斗杆,通过以所述作业工具支轴为中心摆动,能够在顶端部最靠近所述斗杆的作业工具铲装位置和所述顶端部最远离所述斗杆的作业工具倾卸位置之间摆动;
斗杆缸,使所述斗杆向靠近所述动臂的斗杆铲装方向以及远离所述动臂的斗杆倾卸方向摆动;以及
斗杆铲装限制部,限制所述斗杆缸的所述斗杆铲装方向的行程,以使所述作业工具的所述顶端部的摆动轨道与所述动臂缸隔开规定间隔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具有:
作业工具,经由作业工具支轴枢轴支撑于所述斗杆,通过以所述作业工具支轴为中心摆动,能够在顶端部最靠近所述斗杆的作业工具铲装位置和所述顶端部最远离所述斗杆的作业工具倾卸位置之间摆动;
作业工具缸,使所述作业工具向该作业工具的顶端部靠近所述作业工具铲装位置的作业工具铲装方向以及所述顶端部靠近所述作业工具倾卸位置的作业工具倾卸方向摆动;以及
作业工具铲装限制部,限制所述作业工具缸的所述作业工具铲装方向的行程,以使所述作业工具的所述顶端部的摆动轨道与所述动臂缸隔开规定间隔以上。
CN202280032926.1A 2021-06-29 2022-03-25 作业机 Pending CN1172422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7839 2021-06-29
JP2021107839 2021-06-29
PCT/JP2022/014329 WO2023276345A1 (ja) 2021-06-29 2022-03-25 作業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2225A true CN117242225A (zh) 2023-12-15

Family

ID=84692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2926.1A Pending CN117242225A (zh) 2021-06-29 2022-03-25 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10358A1 (zh)
EP (1) EP4365372A1 (zh)
JP (1) JPWO2023276345A1 (zh)
CN (1) CN117242225A (zh)
WO (1) WO202327634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5403U (zh) * 1977-07-05 1979-01-31
JP3213201B2 (ja) * 1995-03-30 2001-10-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バックホウ
JP5847756B2 (ja) * 2013-04-26 2016-01-27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小型双腕作業機のフロント取付け構造
JP2019127725A (ja) * 2018-01-23 2019-08-0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作業機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記録媒体
JP7214519B2 (ja) 2019-03-15 2023-01-3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フロントガード及び作業機
JP7155072B2 (ja) * 2019-06-28 2022-10-18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の油圧システム及び作業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276345A1 (zh) 2023-01-05
EP4365372A1 (en) 2024-05-08
US20240110358A1 (en) 2024-04-04
WO2023276345A1 (ja) 2023-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62642B1 (en) Skid steer loader lift linkage assembly
JP4314368B2 (ja) 積込み装置
AU2006246533A1 (en) Industrial vehicle having working implement
WO2007080668A1 (ja) 作業機械
JP2022162032A (ja) 作業機、及び作業機の制御方法
US20070289439A1 (en) Hydraulic Cylinder of Outrigger
CN117242225A (zh) 作业机
JP3980253B2 (ja) 油圧シリンダーの断面略コ字形の三面保護構造
CN107306494B (zh) 作业车辆
CN114174598A (zh) 建筑机械
CN105339556B (zh) 铲斗及具备其的作业车辆
CN114829709B (zh) 作业机
CN111287233B (zh) 用于作业机械的改进的作业机具附接件
EP1717378A1 (en) An earth moving machine
JPH0633476A (ja) スキッドステアローダのバケットレベリング装置
JP7280345B1 (ja) 作業車両
JP7141986B2 (ja) 作業機械
KR20240044677A (ko) 유압승강식 도저와 다짐기구가 구비된 건설장비
CN113874584B (zh) 作业机
JP4081186B2 (ja) 超小旋回作業機
JP3718672B2 (ja) 超小旋回作業機
JP2005061061A (ja) 建設機械
JP3589595B2 (ja) 旋回作業機
JP4332695B2 (ja) ショートリーチ式作業機械
JP5938908B2 (ja) 排土装置を備えた建設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