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3148A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03148A
CN117203148A CN202180097460.9A CN202180097460A CN117203148A CN 117203148 A CN117203148 A CN 117203148A CN 202180097460 A CN202180097460 A CN 202180097460A CN 117203148 A CN117203148 A CN 1172031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car
elevator
guide member
elevator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74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岛诚
饭田真司
福冈宏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203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31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梯,能够进一步提高轿厢室内的舒适性。电梯(1)具备在升降通道(2)中沿上下方向行进的轿厢(6)。轿厢(6)具备轿厢室(8)、挡板(10)和引导构件(11)。在轿厢室(8),在前方设置有出入口(12)。挡板(10)设置在轿厢室(8)的前端部的下方。挡板(10)具有第一面(16)和位于第一面(16)下方的第二面(17)。第一面(16)沿着上下方向朝向前方。第二面(17)以与第一面(16)成钝角的方式向后方倾斜。在第二面(17)设置有第一通风孔(19)。引导构件(11)阻碍轿厢(6)向下方行进时产生的风在第二面(17)的前面侧向比第一通风孔(19)靠上方的位置流动或者阻碍在第二面(17)的后面侧从比第一通风孔(19)靠下方的位置向上方流动。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梯。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电梯的例子。在电梯轿厢的轿厢室的下方设置有具有通风孔的挡板。当轿厢向下方行进时,气流通过通风孔,由此,减轻了空气向轿厢室以及升降通道的壁面之间的流入。由此,减轻了轿厢室和升降通道的壁面之间的气流引起的噪音。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785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电梯中,在通过通风孔的气流少的情况下,有时降低噪音的效果会减弱。此时,轿厢室内的利用者有可能感到噪音不舒服。
本公开涉及这样的课题的解决。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梯,能够进一步提高轿厢室内的舒适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电梯具备在升降通道中沿上下方向行进的轿厢,所述轿厢具备:轿厢室,在前方设置有出入口;挡板,设置在所述轿厢室的前端部的下方,具有沿着上下方向朝向前方的第一面和位于所述第一面的下方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以与所述第一面成钝角的方式向后方倾斜,在所述第二面设置有第一通风孔;以及引导构件,阻碍所述轿厢向下方行进时所产生的风在所述第二面的前面侧向比所述第一通风孔靠上方的位置流动、或者阻碍在所述第二面的后面侧从比所述第一通风孔靠下方的位置向上方流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电梯,进一步提高了轿厢室内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3是不具备引导构件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4是不具备引导构件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5A是不具备引导构件且在挡板上未设置第一通风孔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5B是不具备引导构件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5C是实施方式1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5的电梯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6的电梯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方式6的电梯的轿厢的剖视图。
图15A是在轿厢上不具备侧面面板的电梯的立体图。
图15B是实施方式6的电梯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添附的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公开的对象的方式。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本公开的对象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实施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的变形、或者实施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的省略。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1的立体图。
电梯1适用于具有多个楼层的建筑物等。在应用电梯1的建筑物中,设置有升降通道2。升降通道2是跨越多个楼层的空间。升降通道2被内壁3包围。升降通道2的内壁3是沿着上下方向的壁面。在各个楼层中,设置有未图示的乘梯站。乘梯站是与升降通路2相邻的场所。电梯1具有卷扬机4、主吊索5、轿厢6以及平衡配重7。
卷扬机4例如配置在升降通道2的上部或下部等。例如在升降通道2的上方等设置有电梯1的机械室的情况下,卷扬机4也可以配置在机械室中。卷扬机4具备产生力矩的马达和被该马达驱动而旋转的滑轮。
主吊索5绕挂在卷扬机4的滑轮上。主吊索5在卷扬机4的滑轮的一侧支承轿厢6的载荷。主吊索5在卷扬机4的滑轮的另一侧支承平衡配重7的载荷。与在卷扬机4的滑轮的一侧施加于主吊索5的轿厢6的载荷的平衡通过在卷扬机4的滑轮的另一侧施加于主吊索5的平衡配重7的载荷来取得。主吊索5在卷扬机4的马达所产生的力矩的作用下移动,使得轿厢6侧和平衡配重7侧中的任一方被卷扬机4的滑轮卷起。
轿厢6是通过在升降通道2内沿上下方向行进而在多个楼层之间输送电梯1的利用者等的装置。轿厢6和平衡配重7与由卷扬机4引起的主吊索5的移动联动地在上下方向的相互相反的方向上在升降通道2中行进。轿厢6具备轿厢室8、轿厢框架9、挡板10和引导构件11。
轿厢室8是利用者进入内部的设备。轿厢室8例如是长方体状的形状。在轿厢室8中,设置有供利用者往来于轿厢室8的内部及外部的出入口12。轿厢室8的出入口12设置在轿厢室8的侧面中的朝向乘梯站的侧面。在该例子中,将从升降通道2朝向乘梯站的方向设为前方。即,轿厢室8的出入口12设置在轿厢室8的前面。在轿厢室8的出入口12处,设置有划分轿厢6的内部及外部的未图示的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升降通路2在水平方向上朝向乘梯站的相反侧的方向设为后方。另外,将朝向后方的面设为后面。另外,将水平方向中的与前方及后方垂直的方向设为侧面。另外,将朝向侧方的面设为侧面。另外,当轿厢6在升降通道2中沿上下方向行进时,在轿厢6的周围,相对于轿厢6的运动相对地产生空气的流动,以下将这样的空气的流动作为气流或风进行说明。
轿厢框架9是支承轿厢室8的框架。轿厢框架9例如是矩形状的框架。轿厢框架9具备上梁13、一对立柱14和下梁15。上梁13是构成轿厢框架9的上边的梁。一方的立柱14是构成轿厢框架9的左边的柱。另一方的立柱14是构成轿厢框架9的右边的柱。下梁15是构成轿厢框架9的下边的梁。在上梁13连接有主吊索5的一端。
挡板10设置在轿厢室8的前端部的下方。挡板10是在轿厢6在任一楼层无法停止在正常的停止位置的情况下防止利用者等从该楼层的乘梯站向升降通路2滚落的部分。挡板10由板状构件形成。挡板10具有第一面16和第二面17。在该例子中,第一面16和第二面17被折弯部18分开。折弯部18是沿着左右方向的折痕。折弯部18的折弯的角度比直角小。即,第一面16和第二面17所成的角为钝角。第一面16是比折弯部18靠上方的面。第一面16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使表面朝向前方地配置。即,第一面16与升降通道2的内壁3平行地配置。第二面17是比折弯部18靠下方的面。第二面17以与第一面16成钝角的方式向后方倾斜。即,第二面17的下端位于比上端靠后方的位置。在第二面17设置有第一通风孔19。第一通风孔19是使空气通过的孔。第一通风孔19也可以由多个孔构成。此时,多个孔的配置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配置。另外,第一通风孔19也可以是狭缝等。也可以在第一通风孔19中设置网等。
引导构件11设置在轿厢室8的下方。引导构件11具有第一面板20。第一面板20是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表面朝向前方配置的板状构件。第一面板20配置在挡板10的前方。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电梯1的轿厢6的剖视图。
图2表示了通过轿厢室8的中央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竖直面的截面。
第一面板20在挡板10的前方与第一面16连接。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配置在比挡板10的第一面16靠下方的位置。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配置在比挡板10的折弯部18靠下方的位置。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配置在比挡板10的第一通风孔19靠下方的位置。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配置在比挡板10的第二面17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第一面板20具有在比第二面17靠前方的位置从比第一通风孔19靠上方的位置向下方延伸的构造。
接着,使用图3及图4,说明去除了引导构件11的情况下的轿厢6的周围的尺寸。
图3和图4是不具备引导构件11的轿厢6的剖视图。
图3和图4中表示了通过轿厢室8的中央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竖直面的截面。
另外,对不具备引导构件11的轿厢6与实施方式1的轿厢6之间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3所示,挡板10设置在轿厢室8的前端部的下方。挡板10具有由折弯部18分开的第一面16和第二面17。
如图4所示,挡板10的第一面16与升降通道2的内壁3之间的间隔A比挡板10的第二面17与升降通道2的内壁3之间的间隔B小。从轿厢6的下方到达轿厢室8与升降通道2的内壁3之间的区域C的路径通过第二面17与内壁3之间以及第一面16与内壁3之间,因此成为逐渐变窄的路径。区域C与设置在轿厢室8的门相邻。在区域C中,配置有使该门开闭的多个构件等。因此,若在区域C中空气相对于轿厢室8的流速变快,则有时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变大。
接着,使用图5A至图5C,说明基于引导构件11的噪音的降低的例子。
图5A是不具备引导构件11且在挡板10上未设置第一通风孔19的轿厢6的剖视图。
图5B是不具备引导构件11的轿厢6的剖视图。
图5C是实施方式1的轿厢6的剖视图。
图5A至图5C中表示了通过轿厢室8的中央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竖直面的截面。
由于挡板10设置在轿厢室8的下方,所以挡板10对轿厢6向上方行进时的轿厢室8内的噪音的影响小。在图5A至图5C中,示出了轿厢6向下方行进时的轿厢室8周围的气流的例子。
如图5A所示,由于第二面17的前面倾斜并朝向下方,因此,与第二面17的前面碰撞的来自下方的风沿着第二面17中的未形成第一通风孔19的面上升。由于间隔A比间隔B小,所以在轿厢6向下方行进时,通过挡板10引导气流以使其从轿厢室8的下方集中到轿厢室8与升降通道2的内壁3之间的区域C。由此,区域C中的空气相对于轿厢室8的流速变快。此时,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变大。
如图5B所示,当在挡板10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孔19时,气流能在第一通风孔19的前后通过。另一方面,由于在第一通风孔19的前后压力差小,所以在挡板10的第二面17的前方流动的气流中通过第一通风孔19的气流的量少。由于在挡板10的第二面17的前方流动的气流的大部分流向区域C,所以有时不能充分抑制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
另一方面,如图5C所示,在设置第一面板20作为引导构件11时,由于第一面板20比挡板10的弯曲部分18向下方突出,所以来自轿厢6下方的气流被引导到第一面板20与第二面17之间的区域D。在区域D,第一面板20阻挡沿着第二表面17上升的风向前方的区域C流动。区域D成为位于第一通风孔19的风的入口侧即前面侧,向下开口且上方封闭的空间。来自下方的风流入这样的区域D的结果是,区域D中的压力变高。此时,由于第一通风孔19前后的压力差变大,因此容易产生从区域D通过第一通风孔19流到后方的气流。由此,流入区域C的气流的量变少,因此区域C中的空气的流速被抑制。因此,抑制了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1的电梯1具备在升降通道2中沿上下方向行进的轿厢6。轿厢6具备轿厢室8、挡板10和引导构件11。在轿厢室8中,在前方设置有出入口12。挡板10设置在轿厢室8的前端部的下方。挡板10具有第一面16和位于第一面16的下方的第二面17。第一面16沿着上下方向朝向前方。第二面17以与第一面16成钝角的方式向后方倾斜。在第二面17设置有第一通风孔19。引导构件11设置在轿厢室8的下方。引导构件11在轿厢6向下方行进时,通过遮挡向上方流动的风的一部分来增大第一通风孔19的前后的压力差。通过在第一通风孔19的前后增大压力差,引导构件11引导风,以使向上流动的风更多地流入第一通风孔19。在实施方式1中,引导构件11具有在第二面17的前面侧妨碍风上升到比第一通风孔19靠上侧的位置的构造,使第一通风孔19的前面侧的压力上升。
作为一个例子,引导构件11具有第一面板20。第一面板20是沿上下方向朝向前方配置的板状的构件。第一面板20在挡板10的前方与第一面16连接。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配置在比第一面16靠下方且比第二面17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具有第一面板20的引导构件11在轿厢6向下方行进时引导还未通过第一通风孔19的气流,从而在第一通风孔19的前后产生压力差。由此,从轿厢室8的下方流入到轿厢室8与升降通道2的内壁3之间的区域C的气流的量变少,所以抑制了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因此,轿厢室8内的利用者不易感觉到不适的噪音。由此,进一步提高轿厢室8内的舒适性。
在以下说明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对与其他实施方式所公开的例子的不同点特别详细地进行说明。对于在以下的各个实施方式中未说明的特征,也可以采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例子的任意特征。
实施方式2
图6是实施方式2的电梯1的立体图。
电梯1的轿厢6具备引导构件11。引导构件11具有第一面板20。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向后方折返。
图7是实施方式2的电梯1的轿厢6的剖视图。
图7中表示了通过轿厢室8的中央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竖直面的截面。
在该例子中,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形成为弯曲的角度约为180°的发夹弯曲形状。另外,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的弯曲的角度也可以是小于180°的角度。
接着,使用图8说明基于引导构件11的噪音的降低的例子。
图8是实施方式2的轿厢6的剖视图。
图8中表示了通过轿厢室8的中央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竖直面的截面。
此外,图8示出了将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放大的放大区域。在放大区域的左侧,表示下端部未向后方折返的第一面板20。另一方面,在放大区域的右侧,示出了下端部向后方折返的实施方式2的第一面板20。
在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未向后方折返的情况下,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的曲率半径成为第一面板20的板厚程度的大小。若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是这样的曲率半径小的棱边状的形状,则与第一面板20下端部碰撞的气流容易在第一面板20的前方剥离。当气流剥离时,作为轿厢室8与升降通道2的内壁3之间的风路的有效截面积变小,因此,轿厢室8与升降通道2的内壁3之间的区域C中的流速变快。此时,有可能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减弱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的抑制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向后方折返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的曲率半径变得大于第一面板20的板厚程度。由此,抑制了与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碰撞的气流在第一面板20的前方剥离。由此,由于抑制了区域C中的空气的流速,所以抑制了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
另外,由于通过折返,在第一面板20的下端部没有棱边状的部分,所以容易进行安装或者保养检修等作业。
实施方式3
图9是实施方式3的电梯1的轿厢6的剖视图。
图9中表示了通过轿厢室8的中央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竖直面的截面。
电梯1的轿厢6具备引导构件11。在该例子中,引导构件11不具有第一面板20。引导构件11具有气体透过构件21。气体透过构件21是在内部包含使气体透过的空隙的构件。气体透过构件21例如为刷子、或者具有连续的空隙的多孔质体等。气体透过构件21设置在挡板10的第二面17。气体透过构件21以从第二面17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安装。气体透过构件21配置在比第一通风孔19靠上方的位置。在该例子中,气体透过构件21与第一通风孔19的上侧的边缘相邻配置。
若设置气体透过构件21作为引导构件11,则气体透过构件21从第二面17向前方突出,因此来自轿厢6的下方的气流向气体透过构件21以及第二面17之间的区域E引导。引导构件11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第一面板20相同,具有在第二面17的前面侧阻碍风上升到比第一通风孔19靠上侧的位置的构造。由此,区域E中的压力变高。此时,由于第一通风孔19前后的压力差变大,因此容易产生从区域E通过第一通风孔19流到后方的气流。由此,流入区域C的气流的量变少,因此区域C中的空气的流速被抑制。因此,抑制了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另外,流入区域C的气流的一部分通过气体透过构件21的内部。由于通过了气体透过构件21的内部的气流被整流,所以更有效地抑制了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4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电梯1的立体图。
电梯1的轿厢6具备引导构件11。引导构件11具有第二面板22。第二面板22是从下方覆盖轿厢室8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板状构件。第二面板22从前后方向观察呈上表面敞开的梯形形状。在该例子中,第二面板22的底面被水平配置。第二面板22的左右侧面分别以与底面成钝角的方式向上方倾斜。第二面板22的底面的前端部在挡板10的第二面17上,在比第一通风孔19靠下方的位置连接。在该例子中,第二面板22的底面的前端部与第二面17的下端部连接。第二面板22具有导流叶片23。导流叶片23是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使表面朝向前方配置的板状的部分。导流叶片23从第二面板22的底面的前端部朝向下方突出。
接着,使用图11说明基于引导构件11的噪音的降低的例子。
图11是实施方式4的电梯1的轿厢6的剖视图。
图11中表示了通过轿厢室8的中央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竖直面的截面。
若设置第二面板22作为引导构件11,则由于第二面板22从下方覆盖轿厢室8的下表面,所以来自轿厢6的下方的气流向轿厢室8的侧面引导。由此,流入到第二面板22与轿厢室8的下表面之间的区域F的气流的量减少。另外,区域F的后方以远大于第一通风孔19的面积向升降通道2内开口。因此,若没有第二面板22,则来自下方的气流与轿厢室8的下表面碰撞而压力上升,此时,通过设置第二面板22,即使轿厢6下降,第二面板22的后方的区域F中的压力也几乎不上升。另外,区域F的后方朝向升降通道2内开口,但由于不是朝向下方的开口,因此不会出现来自下方的风流入该开口而使区域F的压力上升的情况。另一方面,朝向下方倾斜的第二面板22的前方的面受到来自下方的风而压力上升。其结果,由于第一通风孔19前后的压力差变大,因此容易产生从前方通过第一通风孔19流到区域F的气流。由此,流入区域C的气流的量变少,因此区域C中的空气的流速被抑制。因此,抑制了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另外,通过了第一通风孔19的风能够从区域F的后方等流出且从轿厢室8的后方向上流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4的电梯1的引导构件11具有第二面板22。第二面板22是从下方覆盖轿厢室8的下表面的板状的构件。第二面板22的底面的前端部在挡板10的后方与第二面17的比第一通风孔19靠下方的位置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第二面板22的引导构件11通过将轿厢6向下方行进时不通过第一通风孔19的气流避开第二面板22的后方地引导到上方的轿厢室8的侧面,从而在第一通风孔19的前后增大压力差。由此,从轿厢室8的下方流入到轿厢室8与升降通道2的内壁3之间的区域C中的气流的量变少,所以抑制了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因此,轿厢室8内的利用者不易感觉到不适的噪音。由此,进一步提高轿厢室8内的舒适性。实施方式4的引导构件11通过遮挡向上方流动的风的一部分来增大第一通风孔19的前后的压力差,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相同。构成实施方式4的引导构件11的第二面板22具有在第二面17的后面侧防止风上升到比第一通风孔19靠下侧的位置的构造,防止第一通风孔19的后面侧的压力上升。
另外,第二面板22也可以由平板构成,但作为一例如图的梯形形状所示,可以具有前方不向上弯曲且侧方的两端以比中央向上的方式弯曲的形状。这样的形状使来自下方的风不是通过轿厢室8的前方而是通过侧方向上流动,使流入区域C的风减少,因此是优选。
另外,第二面板22在底面的前端部的下方具有板状的导流叶片23。导流叶片23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朝向前方配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导流叶片23抑制从下方与第二面板22的底面碰撞的气流流入区域C。由此,更有效地抑制了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
另外,在第二面板22中,底面的后方等也可以朝向上方弯曲。或者,第二面板22的底面也可以以越朝向后方越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配置。由此,气流容易被引导到轿厢6的后方,因此第一通风孔19的前后的压力差变得更大。
另外,引导构件11也可以组合包含第一面板20以及气体透过构件21等与第二面板22。
实施方式5
图12是实施方式5的电梯1的轿厢6的剖视图。
图12中表示了通过轿厢室8的中央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竖直面的截面。
在第二面板22的底面的后部设置有第二通风孔24。第二通风孔24是使空气通过的孔。第二通风孔24也可以由多个孔构成。此时,多个孔的配置不限定于图12所示的配置。另外,第二通风孔24也可以是狭缝等。也可以在第二通风孔24中设置网等。
从下方与第二面板22的底面碰撞的气流通过第二通风孔24,从而促进气流向轿厢室8的后方流动,因此,第二面板22的前部与轿厢室8的下表面之间的区域G中的压力变得更低。此时,由于第一通风孔19前后的压力差变得更大,因此容易产生从前方通过第一通风孔19流到区域G的气流。由此,流入区域C的气流的量变少,因此区域C中的空气的流速被抑制。因此,抑制了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
实施方式6
图13是实施方式6的电梯1的立体图。
电梯1的轿厢6具备引导构件11。引导构件11具有第二面板22和一对侧面面板25。各侧面面板25是沿上下方向配置的板状构件。一方的侧面面板25配置在比第二面板22靠左侧的位置。另一方的侧面面板25配置在比第二面板22靠右侧的位置。左侧的侧面面板25以表面朝向左侧的方式配置。右侧的侧面面板25以表面朝向右侧的方式配置。左侧的侧面面板25与挡板10的左端部的后方连接。右侧的侧面面板25与挡板10的右端部的后方连接。
图14是实施方式6的电梯1的轿厢6的剖视图。
图14中表示了通过轿厢室8的中央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竖直面的截面。
在各个侧面面板25设置有侧面狭缝26。侧面狭缝26是沿着前后方向的狭缝。侧面狭缝26的后侧被切掉。由此,侧面狭缝26朝向后方敞开。设置在左侧的侧面面板25的侧面狭缝26的上端的高度与第二面板22的左端的高度相匹配地设置。设置在右侧的侧面面板25的侧面狭缝26的上端的高度与第二面板22的右端的高度相匹配地设置。在该例子中,设置在左侧的侧面面板25的侧面狭缝26的上端与第二面板22的左端连接。另外,设置在右侧的侧面面板25的侧面狭缝26的上端与第二面板22的右端连接。
接着,使用图15A及图15B,说明基于引导构件11的噪音的降低的例子。
图15A是在轿厢6中不具备侧面面板25的电梯1的立体图。
图15B是实施方式6的电梯1的立体图。
如图15A所示,从下方与第二面板22的底面碰撞的气流的一部分有可能通过第二面板22的侧面和挡板1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而流入轿厢室8与升降通道2的内壁3之间的区域C。若流入这样的气流的一部分,则区域C中的流速变快。此时,有可能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减弱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的抑制效果。
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通过设置一对侧面面板25,抑制了空气向通过第二面板22的侧面或者挡板1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区域C流入。此外,通过在侧面面板25设置侧面狭缝26,从下方与第二面板22碰撞的气流通过侧面狭缝26被引导成通过轿厢室8的侧方。由于侧面狭缝26向后方敞开,所以通过侧面狭缝26的气流更难流入到轿厢室8的前方的区域C。由于侧面狭缝26的高度被设置成与第二面板22的左右端部的高度相一致,因此,从下方与第二面板22碰撞的气流被更有效地引导到侧面狭缝26。由此,由于空气向第二面板22与轿厢室8的下表面之间的区域的流入被抑制,因此该区域的压力变低。因此,由于第一通风孔19的前后的压力差变大,因此进一步抑制了空气向区域C的流入。由此,更有效地抑制了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在轿厢室8的前方产生的噪音。
另外,电梯1也可以仅具备以上所述的多个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的结构。此外,电梯1当然也可以组合具备以上所述的多个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多个结构。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公开的电梯能够应用于具有多个楼层的建筑物。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梯、2升降通道、3内壁、4卷扬机、5主吊索、6轿厢、7平衡配重、8轿厢室、9轿厢框架、10挡板、11引导构件、12出入口、13上梁、14立柱、15下梁、16第一面、17第二面、18折弯部、19第一通风孔、20第一面板、21气体透过构件、22第二面板、23导流叶片、24第二通风孔、25侧面面板、26侧面狭缝。

Claims (11)

1.一种电梯,其中,
所述电梯具备在升降通道中沿上下方向行进的轿厢,
所述轿厢具备:
轿厢室,在前方设置有出入口;
挡板,设置在所述轿厢室的前端部的下方,具有沿着上下方向朝向前方的第一面和位于所述第一面的下方的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以与所述第一面成钝角的方式向后方倾斜,在所述第二面设置有第一通风孔;以及
引导构件,阻碍所述轿厢向下方行进时所产生的风在所述第二面的前面侧向比所述第一通风孔靠上方的位置流动、或者阻碍在所述第二面的后面侧从比所述第一通风孔靠下方的位置向上方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引导构件具有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阻碍所述轿厢向下方行进时所产生的风在所述第二面的前面侧向比所述第一通风孔靠上方的位置流动,
所述第一面板是沿上下方向朝向前方配置的板状的构件,在所述挡板的前方与所述第一面连接,下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面靠下方且比所述第二面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第一面板的下端部向后方折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引导构件具有气体透过构件,所述气体透过构件阻碍所述轿厢向下方行进时所产生的风在所述第二面的前面侧向比所述第一通风孔靠上方的位置流动,
所述气体透过构件在内部包含使气体透过的空隙,在比所述第一面靠下方且比所述第一通风孔靠上方的位置安装在所述第二面的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引导构件具有第二面板,所述第二面板阻碍所述轿厢向下方行进时所产生的风在所述第二面的后面侧从比所述第一通风孔靠下方的位置向上方流动,
所述第二面板是从下方覆盖所述轿厢室的下表面的板状的构件,底面的前端部在所述挡板的后方与所述第二面的比所述第一通风孔靠下方的位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第二面板在底面的前端部的下方具有沿着上下方向朝向前方配置的板状的导流叶片。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第二面板在底面的后部设置有第二通风孔。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引导构件具有一对侧面面板,
所述一对侧面面板中的每一个是沿着上下方向朝向左右的外侧配置的板状的构件,
所述一对侧面面板中的一方配置在比所述第二面板靠左侧的位置,
所述一对侧面面板中的另一方配置在比所述第二面板靠右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其中,
所述一对侧面面板中的每一个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的狭缝。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其中,
设置在所述一对侧面面板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二面板的左侧的侧面面板的所述狭缝被设置成,上端的高度与所述第二面板的左端的高度一致,
设置在所述一对侧面面板中的配置于所述第二面板的右侧的侧面面板的所述狭缝被设置成,上端的高度与所述第二面板的右端的高度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梯,其中,
在所述一对侧面面板的每一个中,所述狭缝向后方敞开。
CN202180097460.9A 2021-04-30 2021-04-30 电梯 Pending CN1172031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17268 WO2022230198A1 (ja) 2021-04-30 2021-04-30 エレベータ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3148A true CN117203148A (zh) 2023-12-08

Family

ID=83846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7460.9A Pending CN117203148A (zh) 2021-04-30 2021-04-30 电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39992B2 (zh)
CN (1) CN117203148A (zh)
WO (1) WO202223019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674B2 (ja) * 1990-08-08 1996-0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かごの外装装置
FI87642C (fi) * 1991-06-06 1993-02-10 Kone Oy Taoskydd vid en hiss
JP2001106460A (ja) * 1999-10-08 2001-04-17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
DE502006007252D1 (de) * 2005-05-25 2010-08-05 Inventio Ag Aufzugsanlage mit Einrichtung zur Geräuschminder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30198A1 (ja) 2022-11-03
JPWO2022230198A1 (zh) 2022-11-03
JP7439992B2 (ja) 2024-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00685B2 (ja) エレベ−タ装置
HU209970B (en) Arrangement for ventilaing quick moving elevator cabins
FI93439C (fi) Hissikorikokoonpano
WO2013186890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7108168B (zh) 电梯系统
CN108137284B (zh) 用于电梯竖井中的电梯的行驶篮形件
JP4570198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かご室
FI87642C (fi) Taoskydd vid en hiss
CN117203148A (zh) 电梯
JP2016056004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639773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744241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307406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整風装置
WO2018110380A1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4855604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CN112537712A (zh) 电梯及轿厢
JP2010058945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7231072B1 (ja) エレベータ用ドアの敷居
JP2012041169A (ja) エレベータかご
KR102289475B1 (ko) 엘리베이터 카와 홀실의 주변 틈새 밀폐 및 공기청정 시스템
CN106429748B (zh) 一种减震电梯
EP1577247A1 (en) Elevator
JP2022137992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6579448B2 (ja) エレベータ
CN117651685A (zh) 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