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89759A -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89759A
CN117189759A CN202210611588.9A CN202210611588A CN117189759A CN 117189759 A CN117189759 A CN 117189759A CN 202210611588 A CN202210611588 A CN 202210611588A CN 117189759 A CN117189759 A CN 117189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rotating
connecting seat
housing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15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鑫波
郑泽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115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8975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1061 priority patent/WO202323138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189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97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的运动精度较高。转轴机构包括第一基座、第一连接座及第一转动组件。第一连接座位于第一基座的一侧。第一转动组件位于第一基座与第一连接座之间,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第一转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基座,第一转动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一连接座,第二转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基座,第二转动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一连接座。第一转动件相对于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件相对于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线平行且不共线。折叠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轴机构。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及折叠壳体。

Description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屏的技术发展日趋成熟,能够兼顾大屏幕显示、携带方便等特性的折叠式电子设备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喜爱。然而,相关技术中,折叠式电子设备的转轴结构中各零部件之间配合关系复杂,难以保证折叠式电子设备在反复折叠过程中的运动精确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运动精确度的转轴结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包括:
第一基座;
第一连接座,位于所述第一基座的一侧;及
第一转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之间,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线平行且不共线,所述第一转动组件、所述第一连接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折叠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以实现所述折叠壳体的展平和折合。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折叠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转轴机构的第二连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以实现所述折叠壳体的展平和折合。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及所述的折叠壳体,所述柔性显示屏覆盖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转轴机构及所述第二壳体上,且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包括第一基座、第一连接座及第一转动组件,由于第一连接座位于第一基座的一侧,第一转动组件位于第一连接座与第一基座之间,并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而第一转动件的一端、第二转动件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的另一端、第二转动件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座滑动连接,使得第一连接座与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之间只可相对滑动无法转动,从而提高第一连接座与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相对于第一基座同步转动的精确性。此外,由于第一转动件相对于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件相对于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线平行且不共线,使得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可同向转动,同时减小了第一转动组件、第一基座及第一连接座之间的配合间隙,减少了转轴机构的转动虚位、晃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座与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相对于第一基座同步转动的精确性,使得转轴机构在应用于折叠壳体时对于壳体的运动控制更加精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折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柔性显示屏与折叠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壳体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壳体处于中间悬停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壳体处于折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壳体中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轴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壳体中转轴机构包括第一基座、第一连接座及第一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折叠壳体中转轴机构的第一基座、第一连接座及第一转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折叠壳体中转轴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座及第二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折叠壳体中转轴机构的第一基座、第一连接座、第一转动组件、第二连接座及第二转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的折叠壳体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转动组件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第二转动组件中第三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0所示的折叠壳体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转动组件中第二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第二转动组件中第四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0所示的折叠壳体中转轴机构的第一转动件相对于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件相对于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平行且不共线,第三转动件相对于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三转动轴线与第四转动件相对于第一基座转动的第四转动轴线平行且不共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0所示的折叠壳体中转轴机构的第一转动件与第一连接座的滑动连接方向不同于第二转动件与第一连接座的滑动连接方向,第三转动件与第二连接座的滑动连接方向不同于第四转动件与第二连接座的滑动连接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0所示的折叠壳体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17为图10所示的折叠壳体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18为图10所示的折叠壳体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19为图10所示的折叠壳体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与第一基座转动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20为图10所示的折叠壳体中转轴机构的第一基座具有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第三收容空间及第四收容空间,第一连接座具有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二连接座具有第四滑槽、第五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所示的转轴机构中第一连接座的第一滑槽包括第一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顶壁及第三顶壁,第一连接座的第二滑槽包括第二底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第二顶壁及第四顶壁,第二连接座的第四滑槽包括第三底壁、第五侧壁、第六侧壁、第七顶壁及第八顶壁,第二连接座的第五滑槽包括第四底壁、第七侧壁、第八侧壁、第七顶壁及第八顶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0所示的转轴机构中第一连接座的第一滑槽包括第一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顶壁及第三顶壁,第一连接座的第二滑槽包括第二底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第二顶壁及第四顶壁,第二连接座的第四滑槽包括第三底壁、第五侧壁、第六侧壁、第七顶壁及第八顶壁,第二连接座的第五滑槽包括第四底壁、第七侧壁、第八侧壁、第七顶壁及第八顶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中柔性显示屏处于折合状态时呈水滴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24为图23所示的电子设备中转轴机构包括第一翻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所示的折叠壳体中转轴机构的第一翻转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一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4所示的折叠壳体中转轴机构还包括第二翻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所示转轴机构在应用于折叠壳体时处于折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6所示转轴机构中第一支撑件、第一驱动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二驱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9为图28所示第一支撑件、第一驱动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二驱动件的反面示意图;
图30为图28所示转轴机构处于中间悬停状态时第一驱动件的一端与第二基座转动连接,第一驱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件滑动连接,第二驱动件的一端与第二基座转动连接,第二驱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滑动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31为图28所示转轴机构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支撑件与第一连接座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与第二连接座转动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32为图27所示折叠壳体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驱动件的一端与第二基座转动连接,第一驱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件滑动连接,第二驱动件的一端与第二基座转动连接,第二驱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滑动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33为图32所示折叠壳体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件的第一限位壁与第一连接座的第一限位面相间隔,第二支撑件的第二限位壁与第二连接座的第二限位面相间隔的截面示意图;
图34为图33所示折叠壳体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支撑件的第一限位壁与第一连接座的第一限位面相抵接,第二支撑件的第二限位壁与第二连接座的第二限位面相抵接的截面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第一驱动件的一端与第二基座转动连接,第一驱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第二驱动件的一端与第二基座转动连接,第二驱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图35所示转轴机构的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与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7为图35所示转轴机构的第一驱动件与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第二驱动件与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并处于展平状态的示意图;
图38为图35所示转轴机构的第一驱动件与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第二驱动件与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并处于折合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表示特定顺序。说明书中描述“左”、“右”等为基于附图示意的方位,并不表示或暗含特定方位。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个或多个零部件的组件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但所示例的产品固有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或者基于所说明的功能其应具有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
请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折叠式手机、折叠式平板、折叠式电脑、折叠式穿戴设备、折叠式车载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折叠式手机为例。电子设备100具有折合状态、展平状态。当然,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具有处于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中间悬停状态。其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包括柔性显示屏2和折叠壳体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为内折式电子设备,即柔性显示屏2设于折叠壳体1的内侧。内折式电子设备100可有效降低柔性显示屏2的撞击、延长柔性显示屏2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主要发明构思也相应地适用于外折式电子设备。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对应柔性显示屏2、折叠壳体1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柔性显示屏2在折叠壳体1的作用下展平,有利于实现大屏幕显示。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合状态时对应柔性显示屏2、折叠壳体1处于折合状态,此时,电子设备100的体积较小,方便携带。电子设备100处于中间悬停状态时对应柔性显示屏2、折叠壳体1处于中间悬停状态。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因具有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折叠壳体1,因此柔性显示屏2在反复折叠的过程中尺寸可基本保持不变,柔性显示屏2的折痕较浅,使用寿命较长。
请参照图2和图3,其中,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中柔性显示屏2与折叠壳体1的分解示意图。折叠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及转轴机构10。折叠壳体1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分别展平于转轴机构10的相对两侧,此时,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80°(允许存在少许的偏差,例如: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175°、177°、179°、182°等)。折叠壳体1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位于转轴机构10的同一侧,并相对设置,第一壳体11、转轴机构10及第二壳体1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容纳空间。其中,折叠壳体1在折合状态时所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的形状可通过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及转轴机构10的具体结构设计实现,该部分内容在后续的实施例中具体说明。
柔性显示屏2用于显示画面。柔性显示屏2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等。柔性显示屏2覆盖于第一壳体11、转轴机构10及第二壳体12上,且柔性显示屏2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2固定连接。具体的,柔性显示屏2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弯折区21、弯折区20及第二非弯折区22。第一非弯折区21覆盖于第一壳体11上,并与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第二非弯折区22盖于第二壳体12上,并与第二壳体12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一非弯折区21随第一壳体11的展平而展平,第一非弯折区21随第一壳体11的折合而折合;第二非弯折区22随第二壳体12的展平而展平,第二非弯折区22随第二壳体12的折合而折合。其中,第一非弯折区21与第一壳体11的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第二非弯折区22与第二壳体12的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弯折区20覆盖于转轴机构10上。其中,弯折区20与转轴机构10未连接或未完全连接,便于至少部分弯折区20能够自由弯折。本申请中,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0与转轴机构10的具体连接关系在后续的实施例中进一步说明。柔性显示屏2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非弯折区21、弯折区20及第二非弯折区22在折叠壳体1的作用下展平。柔性显示屏2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非弯折区21、弯折区20及第二非弯折区22收容于折叠壳体1所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内。
请参照图3至图7,其中,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壳体1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壳体1处于中间悬停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壳体1处于折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壳体1的分解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折叠壳体1的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结构对称,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结构可以不对称。具体的,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支撑板112及第一周侧板113。第一基板110与第一支撑板112相对设置,第一周侧板113连接于第一基板110、第一支撑板112之间。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基板120、第二支撑板121及第二周侧板123。第二基板120与第二支撑板121相对设置,第二周侧板123连接于第二基板120、第二支撑板121之间。第一支撑板112背离第一基板110的一侧用于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第二支撑板121背离第二基板120的一侧用于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的第二非弯折区22。其中,第一基板110的尺寸与第一支撑板112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基板120的尺寸与第二支撑板121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沿折叠壳体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支撑板112沿折叠壳体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第二基板120沿折叠壳体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支撑板121沿折叠壳体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折叠壳体1的长度方向可以参照附图中的X轴方向。换言之,第一基板110包括第一本体部1101和第一延伸部1102,第一本体部1101与第一基板110相对设置,第一延伸部1102朝向第二基板120的所在侧延伸。第二基板120包括第二本体部1201和第二延伸部1202,第二本体部1201与第二基板120相对设置,第二延伸部1202朝向第一基板110的所在侧延伸。折叠壳体1在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延伸部1102远离第一本体部1101的一端与第二延伸部1202远离第二本体部1201的一端接触;第一延伸部1102、第二延伸部1202与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0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转轴机构10收容于第二容纳空间内。折叠壳体1在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112与第二支撑板121相对设置,分别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和第二非弯折区22;第一延伸部1102与第二延伸部1202相对设置,第一延伸部1102、第二延伸部1202及转轴机构10之间用于收容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0。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壳体1因具有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转轴机构10,因此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的运动轨迹更接近理论设计的圆弧轨迹。
请参照图8和图9,转轴机构10包括第一基座101、第一连接座102及第一转动组件103。第一壳体11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第一壳体11可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以实现展平、折合。具体的,第一壳体11与第一连接座102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座102位于第一基座101的一侧,并通过第一转动组件103与第一基座101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11通过第一连接座102、第一转动组件103实现其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连接。其中,第一壳体11与第一连接座102的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连接、螺纹连接、卡接、焊接、铆接等。第一连接座102的位置基于本申请的附图可以理解为第一连接座102位于第一基座101的左侧。通过使第一壳体11与第一连接座102固定连接可以减少第一壳体11与第一连接座102之间的配合间隙以及避免第一壳体11与第一连接座102之间的运动转换,便于第一壳体11与第一连接座102同步运动。
第一转动组件103位于第一基座101与第一连接座102之间。第一转动组件103包括第一转动件1030和第二转动件1031。第一转动件103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第一转动件1030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一连接座102。举例而言,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基座101之间可以通过轴与孔的配合、圆弧轨迹槽与圆弧滑动部的配合直接转动连接,也可通过销轴等其他轴类部件形成转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基座101之间通过第一转轴1032转动连接为例。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连接座102之间可以通过滑轨与滑块、滑槽与滑块的配合实现滑动连接。第二转动件103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第二转动件1031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一连接座102。举例而言,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基座101之间可以通过轴与孔的配合、圆弧轨迹槽与圆弧滑动部的配合直接转动连接,也可通过销轴等其他轴类部件形成转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基座101之间通过第二转轴1033转动连接为例。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连接座102之间可以通过滑轨与滑块、滑槽与滑块的配合实现滑动连接。第一转动件1030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线平行且不共线。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基座101之间通过第一转轴1032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基座101之间通过第二转轴1033转动连接,因此第一转动轴线可以理解为第一转轴1032或第一转轴1032的中轴线,第二转动轴线可以理解为第二转轴1033或第二转轴1033的中轴线。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平行且不共线可以理解为第一转轴1032与第二转轴1033平行且不共线。换言之,第一转轴1032与第二转轴1033平行且错位设置。其中,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皆平行于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可参照附图中的M线。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平行便于实现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二转动件1031同向转动。
第一壳体11、第一转动组件103中的一者可以作为折叠壳体1的左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主动件,另一者作为折叠壳体1的左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从动件,第一转轴1032、第二转轴1033可以皆为固定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032和第二转轴1033可以作为折叠壳体1的左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主动件,第一转动组件103作为第一转轴1032、第二转轴1033与第一壳体11之间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传动件,第一壳体11作为折叠壳体1的左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从动件。当第一壳体11作为主动件时,可通过用户作用的外力实现第一壳体1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并带动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以实现展平、折合。当第一转动组件103作为主动件时,可在折叠壳体1内部设置相应的驱动结构(例如:电机等),通过驱动结构的作用实现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并带动折叠壳体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以实现展平、折合。当第一转轴1032、第二转轴1033作为主动件时,可在折叠壳体1内部设置相应的驱动结构(例如:电机等),通过驱动结构的作用实现第一转轴1032、第二转轴1033的转动,并带动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通过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带动第一壳体1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以实现展平、折合。以下实施例中,在未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以第一壳体11作为折叠壳体1的左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主动件,第一转动组件103作为折叠壳体1的左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从动件,第一转轴1032、第二转轴1033皆为固定轴为例。
第一转动组件103、第一连接座102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本实施例中,第一位置即第一转动组件103、第一连接座102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展平的位置;第二位置即第一转动组件103、第一连接座102相对于第一基座101折合的位置。可以理解的,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壳体11处于展平状态;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壳体11处于折合状态。
由于转轴机构10包括第一基座101、第一连接座102及第一转动组件103,第一连接座102位于第一基座101的一侧,第一转动组件103位于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基座101之间,并包括第一转动件1030和第二转动件1031,而第一转动件1030的一端、第二转动件1031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基座101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1030的另一端、第二转动件103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座102滑动连接,使得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之间只可相对滑动而无法转动,从而提高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同步转动的精确性。此外,由于第一转动件1030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线平行且不共线,使得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可同向转动,同时减小了第一转动组件103、第一基座101及第一连接座102之间的配合间隙,减少了转轴机构10的转动虚位、晃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同步转动的精确性,使得转轴机构10在应用于折叠壳体1时对于第一壳体11的运动控制更加精确。
请参照图10至图13,第二壳体12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第二壳体12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的方式与第一壳体11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的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换言之,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10可以为对称机构,也可以为非对称机构。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二壳体12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的方式与第一壳体11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的方式相同,转轴机构10为对称机构为例。具体的,转轴机构10还包括第二连接座104和第二转动组件105。第二壳体12与第二连接座104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座104位于第一基座101的另一侧,并通过第二转动组件105与第一基座101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的另一侧与第一基座101的一侧相对。换言之,第一基座101的另一侧基于本申请的附图可以理解为第一基座101的右侧。可以理解的,第二壳体12通过第二连接座104、第二转动组件105实现其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连接。其中,第二壳体12与第二连接座104的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连接、螺纹连接、卡接、焊接、铆接等。通过使第二壳体12与第二连接座104固定连接可以减少第二壳体12与第二连接座104之间的配合间隙以及避免第二壳体12与第二连接座104之间的运动转化,便于第二壳体12与第二连接座104同步运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一连接座102关于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对称,第二转动组件105与第一转动组件103关于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对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分别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以实现折叠壳体1的展平和折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与第一基座101之间可直接通过轴与孔的配合、圆弧轨迹槽与圆弧滑动部的配合转动连接,也可通过销轴等其他轴类部件形成转动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与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相互独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需要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同步转动时,可通过在折叠壳体1内部设置相应的同步机构实现。
第二转动组件105位于第一基座101与第二连接座104之间。第二转动组件105包括第三转动件1050和第四转动件1051。第三转动件105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第三转动件1050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连接座104。举例而言,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一基座101之间可以通过轴与孔的配合、圆弧轨迹槽与圆弧滑动部的配合直接转动连接,也可通过销轴等其他轴类部件形成转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一基座101之间通过第三转轴1052转动连接为例。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二连接座104之间可以通过滑轨与滑块、滑槽与滑块的配合实现滑动连接。第四转动件105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第四转动件1051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连接座104。举例而言,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一基座101之间可以通过轴与孔的配合、圆弧轨迹槽与圆弧滑动部的配合直接转动连接,也可通过销轴等其他轴类部件形成转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一基座101之间通过第四转轴1053转动连接为例。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一连接座102之间可以通过滑轨与滑块、滑槽与滑块的配合实现滑动连接。第三转动件1050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三转动轴心线与第四转动件105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四转动轴心线平行且不共线。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一基座101之间通过第三转轴1052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一基座101之间通过第四转轴1053转动连接,因此第三转动轴心线可以理解为第三转轴1052或第三转轴1052的中轴线,第四转动轴心线可以理解为第四转轴1053或第四转轴1053的中轴线。第三转动轴心线与第四转动轴心线平行且不共线可以理解为第三转轴1052与第四转轴1053平行且不共线。换言之,第三转轴1052与第四转轴1053平行且错位设置。其中,第三转动轴心线与第四转动轴心线皆平行于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第三转动轴心线与第四转动轴心线平行便于实现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四转动件1051同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平行”用于指示两个转动件之间可以同向转动,在实际生产制造中允许存在相应的制造、装配等偏差。
第二壳体12、第二转动组件105中的一者可以作为折叠壳体1的右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主动件,另一者作为折叠壳体1的右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从动件,第三转轴1052、第四转轴1053可以皆为固定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转轴1052和第四转轴1053可以作为折叠壳体1的右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主动件,第二转动组件105作为第三转轴1052、第四转轴1053与第二壳体12之间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传动件,第二壳体12作为折叠壳体1的右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从动件。当第二壳体12作为主动件时,可通过用户作用的外力实现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并带动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以实现展平、折合。当第二转动组件105作为主动件时,可在折叠壳体1内部设置相应的驱动结构(例如:电机等),通过驱动结构的作用实现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并带动折叠壳体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以实现展平、折合。当第三转轴1052、第四转轴1053作为主动件时,可在折叠壳体1内部设置相应的驱动结构(例如:电机等),通过驱动结构的作用实现第三转轴1052、第四转轴1053的转动,并带动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通过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带动第二壳体12相对于第一基座101的转动,以实现展平、折合。以下实施例中,在未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以第二壳体12作为折叠壳体1的右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主动件,第二转动组件105作为折叠壳体1的右侧实现展平、折合的从动件,第三转轴1052、第四转轴1053皆为固定轴为例。
第二转动组件105、第二连接座104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运动。本实施例中,第三位置即第二转动组件105、第二连接座104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展平的位置;第四位置即第二转动组件105、第二连接座104相对于第一基座101折合的位置。可以理解的,在第三位置时,第二壳体12处于展平状态;在第四位置时,第二壳体12处于折合状态。
由于转轴机构10还包括第二连接座104和第二转动组件105,第二连接座104位于第一基座101的另一侧,第二转动组件105位于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一基座101之间,并包括第三转动件1050和第四转动件1051,而第三转动件1050的一端、第四转动件1051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基座101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1050的另一端、第四转动件105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连接座104滑动连接,使得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之间只可相对滑动而无法转动,从而提高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同步转动的精确性。此外,由于第三转动件1050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三转动轴线与第四转动件105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四转动轴线平行且不共线,使得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可同向转动,同时减小了第二转动组件105、第一基座101及第二连接座104之间的配合间隙,减少了转轴机构10的转动虚位、晃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同步转动的精确性,使得转轴机构10在应用于折叠壳体1时对于第二壳体12的运动控制更加精确。
如图14所示,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二转动件1031沿第一方向排列。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二转动件1031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排列于第一基座101的一侧(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即图中Y轴方向,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也可以理解为折叠壳体1、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第一转轴1032与第二转轴1033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排列。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沿第二方向错位设置。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沿第二方向错位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转轴1032与第二转轴1033沿第二方向错位设置。一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沿X轴方向错位设置,和/或,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沿Z轴方向错位设置。换言之,第一转轴1032与第二转轴1033沿X轴方向错位设置,和/或,第一转轴1032与第二转轴1033沿Z轴方向错位设置。其中,第二方向可参照图中X轴方向,和/或,Z轴方向。本实施例中X轴方向对应折叠壳体1、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对应折叠壳体1、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
通过使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二转动件1031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排列,在第一转动轴线、第二转动轴线皆平行于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时,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分别绕第一转动轴线、第二转动轴线转动,实现转轴机构10的一侧展平、折合。而在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排列时,使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沿第二方向错位设置,可以在第二方向上形成约束,减少转轴机构10在第二方向上的配合间隙,从而折叠壳体1在展平状态与折合状态之间切换时,可以减少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的晃动,更好地控制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的运动。
上述第一转动轴线、第二转动轴线的特征相应地适用于第三转动轴心线和第四转动轴心线。具体的,如图14所示,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四转动件1051同样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三转动轴心线与第四转动轴心线沿第二方向错位设置。一实施例中,第三转动轴心线与第四转动轴心线沿X轴方向错位设置,和/或,第三转动轴心线与第四转动轴心线沿Z轴方向错位设置。换言之,第三转轴1052与第一转轴1032可以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对称,第四转轴1053与第二转轴1033可以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对称。
通过使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四转动件1051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排列,在第三转动轴心线、第四转动轴心线皆平行于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时,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分别绕第三转动轴心线、第四转动轴心线转动,实现转轴机构10的另一侧展平、折合。而在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四转动件1051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排列时,使第三转动轴心线与第四转动轴心线沿第二方向错位设置,可以在第二方向上形成约束,进一步减少转轴机构10在第二方向上的配合间隙,从而转轴机构10在展平状态与折合状态之间切换时,可以减少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的晃动,更好地控制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的运动。
如图15所示,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连接座102沿第三方向滑动连接,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连接座102沿第四方向滑动连接,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相交且不垂直。一实施例中,第三方向可以参照附图中的p方向,第四方向可以参照附图中的q方向。
通过使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连接座102沿第三方向滑动连接,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连接座102沿第四方向滑动连接,使得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连接座102之间能够发生相对滑动,同时增加了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连接座102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的约束,可减少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连接座102之间的滑动虚位、晃动,使得转轴机构10在应用于折叠壳体1时对于第一壳体11的运动控制更加精确。
上述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连接座102、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连接座102的滑动连接方式相应地适用于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二连接座104、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二连接座104的滑动连接。具体的,如图15所示,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二连接座104沿第五方向滑动连接,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二连接座104沿第六方向滑动连接,第五方向与第六方向相交且不垂直。一实施例中,第五方向可以参照附图中的P方向,第六方向可以参照附图中的Q方向。第五方向与第四方向可以关于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对称,第六方向与第五方向可以关于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对称。
通过使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二连接座104沿第五方向滑动连接,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二连接座104沿第六方向滑动连接,使得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二连接座104之间可相对滑动,同时增加了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二连接座104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的约束,可减少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二连接座104之间的滑动虚位、晃动,使得转轴机构10在应用于折叠壳体1时对于第二壳体12的运动控制更加精确。
请参照图16至图19,在第一连接座102相对于第一基座101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转动件1030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并相对于第一连接座102滑动第一距离,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并相对于第一连接座102滑动第二距离。其中,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不同。第一位置对应折叠壳体1的左侧处于展平状态,第二位置对应折叠壳体1的左侧处于折合状态。可以理解的,第一位置即第一壳体11、第一连接座102、第一转动件1030和第二转动件1031皆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处于展平状态时的位置;第二位置即第一壳体11、第一连接座102、第一转动件1030和第二转动件1031皆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处于折合状态时的位置。一实施例中,在折叠壳体1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线(第二转轴1033)相较于第一转动件1030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第一转轴1032)更靠近柔性显示屏2,在第一连接座102相对于第一基座101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转动件1030相对于第一连接座102滑动的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连接座102滑动的第二距离。
通过第一转动件103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的第一端,第一转动件1030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一连接座102的第一端,第二转动件103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的第二端,第二转动件1031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一连接座102的第二端,且在第一连接座102相对于第一基座101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转动件1030相对于第一连接座102滑动,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一连接座102滑动,可设计第一连接座102的转动轴心(即第一壳体11的转动轴心线,不同于第一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轴线),以便于实现第一连接座102在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的运动轨迹为圆弧或近似为圆弧,能够减少第一壳体11在运动过程中对柔性显示屏2的拉扯。
上述第一连接座102、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在转动过程中的特征相应地适用于第二连接座104、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的转动。具体的,在第二连接座104相对于第一基座101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第三转动件1050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并相对于第二连接座104滑动第三距离,第四转动件105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并相对于第二连接座104滑动第四距离。其中,第三距离与第四距离不同。第三位置对应折叠壳体1的右侧处于展平状态,第四位置对应折叠壳体1的右侧处于折合状态。可以理解的,第三位置即第二壳体12、第二连接座104、第三转动件1050和第四转动件1051皆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处于展平状态时的位置;第二位置即第二壳体12、第二连接座104、第三转动件1050和第四转动件1051皆相对于第一基座101处于折合状态时的位置。一实施例中,在折叠壳体1处于展平状态时,第四转动件1051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四转动轴心线(第四转轴1053)相较于第三转动件1050相对于第一基座101转动的第三转动轴心线(第三转轴1052)更靠近柔性显示屏2,在第二连接座104相对于第一基座101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三转动件1050相对于第二连接座104滑动的第三距离大于第四转动件1051相对于第二连接座104滑动的第四距离。
通过第三转动件105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第三转动件1050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连接座104,第四转动件105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基座101,第四转动件1051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连接座104,且在第二连接座104相对于第一基座101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第三转动件1050相对于第二连接座104滑动,第二转动件1031相对于第二连接座104滑动,可设计第二连接座104的转动轴心(即第二壳体12的转动轴心线,不同于第三转动轴心线和第四转动轴心线),以便于实现第二连接座104在从第三位置运动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的运动轨迹为圆弧或近似为圆弧,能够减少第二壳体12在运动过程中对柔性显示屏2的拉扯。
如图20所示,第一基座101的第一侧围设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010和第二收容空间1011。转轴机构10的第一转轴1032和第二转轴1033分别位于第一收容空间1010和第二收容空间1011内。第一转动件1030包括第一转动部103a,第一转动部103a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收容空间1010内并通过第一转轴1032与第一基座101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1031包括第二转动部103b,第二转动部103b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收容空间1011内并通过第二转轴1033与第一基座101转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032、第二转轴1033皆为固定轴。举例而言,第一转轴1032可以为贯穿于第一收容空间1010内,且两端固定于第一基座101的销轴;第二转轴1033可以为贯穿于第二收容空间1011内,且两端固定于第一基座101的销轴。第一转动部103a具有与第一转轴1032配合的第一轴孔103e。第二转动部103b具有与第二转轴1033配合的第二轴孔103f。通过销轴形成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基座101之间的转动副、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基座101之间的转动副,可便于第一基座101、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的加工,以及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基座101之间、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基座101之间的装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032还可以与第一基座101和第一转动件1030中的一者一体成型;第二转轴1033还可以与第一基座101和第一转动件1030中的一者一体成型。
通过使第一基座101的第一侧围设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010和第二收容空间1011,可分别用于收容第一转轴1032和第一转动件1030的第一转动部103a、第二转轴1033和第二转动件1031的第二转动部103b,从而提高转轴机构10的紧凑性,缩减转轴机构10的体积,便于折叠壳体1、电子设备100的小型化。
第一基座101的第三侧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1012和第四收容空间1013。转轴机构10的第三转轴1052和第四转轴1053分别位于第三收容空间1012和第四收容空间1013内。第三转动件1050包括第三转动部105a,第三转动部105a至少部分位于第三收容空间1012内并通过第三转轴1052与第一基座101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1051包括第四转动部105b,第四转动部105b至少部分位于第四收容空间1013内并通过第四转轴1053与第一基座101转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转轴1052、第四转轴1053皆为固定轴。举例而言,第三转轴1052可以为贯穿于第三收容空间1012内,且两端固定于第一基座101的销轴;第四转轴1053可以为贯穿于第四收容空间1013内,且两端固定于第一基座101的销轴。第三转动部105a具有与第三转轴1052配合的第三轴孔105e。第四转动部105b具有与第四转轴1053配合的第四轴孔105f。通过销轴形成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一基座101之间的转动副、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一基座101之间的转动副与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销轴形成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基座101之间的转动副、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基座101之间的转动副具有类似的效果,此处不赘述。第一基座101的第三侧围设形成第三收容空间1012和第四收容空间1013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基座101的第一侧围设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010和第二收容空间1011具有类似的效果,此处不赘述。
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转动件1030中的一者包括第一滑槽,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转动件1030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一滑块,第一滑块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滑槽内。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二转动件1031中的一者包括第二滑槽,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二转动件1031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二滑块,第二滑块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滑槽内。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102具有第一滑槽1021和第二滑槽1022。第一转动件1030还包括与第一转动部103a相连的第一滑块103c,第一滑块103c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滑槽1021内。第二转动件1031还包括与第二转动部103b相连的第二滑块103d,第二滑块103d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滑槽1022内。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转动部103a之间通过第一滑槽1021与第一滑块103c的配合滑动连接,通过设计第一滑槽1021、第一滑块103c的结构可实现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转动部103a沿设计的轨迹滑动。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二转动部103b之间通过第二滑槽1022与第二滑块103d的配合滑动连接,通过设计第二滑槽1022、第二滑块103d的结构可实现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二转动部103b沿设计的轨迹滑动。此外,在第一连接座102上形成第一滑槽1021、第二滑槽1022,第一转动件1030连接第一连接座102的一端形成第一滑块103c,第二转动件1031连接第一连接座102的一端形成第二滑块103d,由于第一连接座102在沿折叠壳体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较大,因此在第一连接座102上加工第一滑槽1021、第二滑槽1022较容易,而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的尺寸较小,更便于形成第一滑块103c和第二滑块103d。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连接座102上形成分别与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在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分别形成与第一连接座102滑动连接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实现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转动件1030之间,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二转动件1031之间的滑动连接。
其中,请参照图20至图22,第一连接座102包括第一连接底面102a。第一连接底面102a贴合于第一壳体11上。第一滑槽1021具有第一底壁102b。第一滑块103c包括第一底面103g,第一底面103g贴合第一底壁102b。第二滑槽1022具有第二底壁102c。第二滑块103d包括第二底面103h,第二底面103h贴合第二底壁102c。第一底壁102b与第二底壁102c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第一连接底面102a倾斜。一实施例中,第一底壁102b相对于第一连接底面102a倾斜,第二底壁102c相对于第一连接底面102a倾斜,且第一底壁102b相对于第一连接底面102a的倾斜方向与第二底壁102c相对于第一连接底面102a的倾斜方向不同。本申请对于第一底壁102b相对于第一连接底面102a的倾斜方向与第二底壁102c相对于第一连接底面102a的倾斜方向不作具体的限定,仅需要满足第一底壁102b的倾斜方向与第二底壁102c的倾斜方向相交且不垂直即可。可以理解的,第一底壁102b的倾斜方向即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连接座102之间的滑动连接方向(第三方向);第二底壁102c的倾斜方向即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连接座102之间的滑动连接方向(第四方向)。通过设置第一底壁102b与第二底壁102c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第一连接底面102a倾斜,可使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之间形成相应的滑动约束,使转轴机构10的运动更精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底壁102b与第二底壁102c中的一者可以与第一连接底面102a平行,第一底壁102b与第二底壁102c中的另一者相对于第一连接底面102a倾斜。
第一滑槽1021还具有分别连接于第一底壁102b相对两侧的第一侧壁102d和第二侧壁102e。第一侧壁102d与第二侧壁102e相对设置。第一滑块103c还包括分别连接于第一底面103g相对两侧的第一侧面103i和第二侧面103j,第一侧面103i和第二侧面103i分别贴合第一侧壁102d和第二侧壁102e。第二滑槽1022还具有分别连接于第二底壁102c相对两侧的第三侧壁102f和第四侧壁102g,第三侧壁102f与第四侧壁102g相对设置。第二滑块103d还包括分别连接于第二底面103h相对两侧的第三侧面103k和第四侧面103m,第三侧面103k和第四侧面103m分别贴合第三侧壁102f和第四侧壁102g。本申请中,第一侧壁102d与第二侧壁102e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面103i与第二侧面103j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02f与第四侧壁102g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相对设置;第三侧面103k与第四侧面103m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相对设置。
通过使第一滑块103c的第一侧面103i贴合第一滑槽1021的第一侧壁102d,第一滑块103c的第二侧面103j贴合第一滑槽1021的第二侧壁102e,可避免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连接座102在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上脱离;使第二滑块103d的第三侧面103k贴合第二滑槽1022的第三侧壁102f,第二滑块103d的第四侧面103m贴合第二滑槽1022的第四侧壁102g,可避免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连接座102在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上脱离。
第一滑槽1021还具有与第一底壁102b相对设置的第一顶壁102h,第一滑块103c还包括与第一底面103g相对设置的第一顶面103n,第一顶面103n贴合第一顶壁102h。一实施例中,第一滑槽1021还具有与第一底壁102b相对设置的第一顶壁102h和第三顶壁102i,第一顶壁102h与第三顶壁102i间隔设置,第一顶壁102h与第三顶壁102i之间形成第一开口部102m。第一顶面103n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一顶壁102h与第三顶壁102i。第二滑槽1022还具有与第二底壁102c相对设置的第二顶壁102j和第四顶壁102k,第二顶壁102j与第四顶壁102k间隔设置,第二顶壁102j与第四顶壁102k之间形成第二开口部102n。第二滑块103d还包括与第二底面103h相对设置的第二顶面103p,第二顶面103p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二顶壁102j与第四顶壁102k。
通过使第一滑块103c的第一顶面103n的相对两侧抵接第一滑槽1021的第一顶壁102h和第三顶壁102i,可避免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连接座102在沿折叠壳体1的厚度方向上脱离;使第二滑块103d的第二顶面103p的相对两侧抵接第二滑槽1022的第二顶壁102j和第四顶壁102k,可避免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连接座102在沿折叠壳体1的厚度方向上脱离。此外,第一顶壁102h与第三顶壁102i之间形成第一开口部102m,可以降低第一连接座102的刚度,便于第一转动件1030与第一连接座102的装配;第二顶壁102j与第四顶壁102k之间形成第二开口部102n,同样可以降低第一连接座102的刚度,便于第二转动件1031与第一连接座102的装配。
如图20所示,第二连接座104具有第四滑槽1041和第五滑槽1042。第三转动件1050还包括与第三转动部105a相连的第四滑块105c,第四滑块105c至少部分位于第四滑槽1041内。第四转动件1051还包括与第四转动部105b相连的第五滑块105d,第五滑块105d至少部分位于第五滑槽1042内。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三转动部105a之间通过第四滑槽1041与第四滑块105c的配合滑动连接,通过设计第四滑槽1041、第四滑块105c的结构可实现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三转动部105a沿设计的轨迹滑动。第二连接座104与第四转动部105b之间通过第五滑槽1042与第五滑块105d的配合滑动连接,通过设计第五滑槽1042、第五滑块105d的结构可实现第二连接座104与第四转动部105b沿设计的轨迹滑动。此外,在第二连接座104上形成第四滑槽1041、第五滑槽1042,第三转动件1050连接第二连接座104的一端形成第四滑块105c,第四转动件1051连接第二连接座104的一端形成第五滑块105d,由于第二连接座104在沿折叠壳体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较大,因此在第二连接座104上加工第四滑槽1041、第五滑槽1042较容易,而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的尺寸较小,更便于形成第四滑块105c和第五滑块105d。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连接座104上形成分别与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滑动连接的滑块,在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分别形成与第二连接座104滑动连接的滑槽。
其中,请参照图20至图22,第二连接座104包括第二连接底面104a。第二连接底面104a贴合于第二壳体12上。第四滑槽1041具有第三底壁104b。第四滑块105c包括第三底面105g,第三底面105g贴合第三底壁104b。第五滑槽1042具有第四底壁104c。第五滑块105d包括第四底面105h,第四底面105h贴合第四底壁104c。第三底壁104b与第四底壁104c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第二连接底面104a倾斜。一实施例中,第三底壁104b相对于第二连接底面104a倾斜,第四底壁104c相对于第二连接底面104a倾斜,且第三底壁104b相对于第二连接底面104a的倾斜方向与第四底壁104c相对于第二连接底面104a的倾斜方向不同。本申请对于第三底壁104b相对于第二连接底面104a的倾斜方向与第四底壁104c相对于第二连接底面104a的倾斜方向不作具体的限定,仅需要满足第三底壁104b的倾斜方向与第四底壁104c的倾斜方向相交且不垂直即可。可以理解的,第三底壁104b的倾斜方向即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二连接座104之间的滑动连接方向(第三方向);第四底壁104c的倾斜方向即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二连接座104之间的滑动连接方向(第四方向)。通过设置第三底壁104b与第四底壁104c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第二连接底面104a倾斜,可使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之间形成相应的滑动约束,使转轴机构10的运动更精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底壁104b与第四底壁104c中的一者可以与第二连接底面104a平行,第三底壁104b与第四底壁104c中的另一者相对于第二连接底面104a倾斜。
第四滑槽1041还具有分别连接于第三底壁104b相对两侧的第五侧壁104d和第六侧壁104e。第五侧壁104d与第六侧壁104e相对设置。第四滑块105c还包括分别连接于第三底面105g相对两侧的第五侧面105i和第六侧面105j,第五侧面105i和第六侧面105i分别贴合第五侧壁104d和第六侧壁104e。第五滑槽1042还具有分别连接于第四底壁104c相对两侧的第七侧壁104f和第八侧壁104g,第七侧壁104f与第八侧壁104g相对设置。第五滑块105d还包括分别连接于第四底面105h相对两侧的第七侧面105k和第八侧面105m,第七侧面105k和第八侧面105m分别贴合第七侧壁104f和第八侧壁104g。本申请中,第五侧壁104d与第六侧壁104e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相对设置;第五侧面105i与第六侧面105j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相对设置;第七侧壁104f与第八侧壁104g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相对设置;第七侧面105k与第八侧面105m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相对设置。
通过使第四滑块105c的第五侧面105i贴合第四滑槽1041的第五侧壁104d,第四滑块105c的第六侧面105j贴合第四滑槽1041的第六侧壁104e,可避免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二连接座104在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上脱离;使第五滑块105d的第七侧面105k贴合第五滑槽1042的第七侧壁104f,第五滑块105d的第八侧面105m贴合第五滑槽1042的第八侧壁104g,可避免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二连接座104在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所在方向上脱离。
第四滑槽1041还具有与第三底壁104b相对设置的第五顶壁104h和第六顶壁104i,第五顶壁104h与第六顶壁104i间隔设置,第五顶壁104h与第六顶壁104i之间形成第三开口部104m。第四滑块105c还包括与第三底面105g相对设置的第三顶面105n,第三顶面105n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五顶壁104h与第六顶壁104i。第五滑槽1042还具有与第四底壁104c相对设置的第七顶壁104j和第八顶壁104k,第七顶壁104j与第八顶壁104k间隔设置,第七顶壁104j与第八顶壁104k之间形成第四开口部104n。第五滑块105d还包括与第四底面105h相对设置的第四顶面105p,第四顶面105p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七顶壁104j与第八顶壁104k。
通过使第四滑块105c的第三顶面105n的相对两侧抵接第四滑槽1041的第五顶壁104h和第六顶壁104i,可避免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二连接座104在沿折叠壳体1的厚度方向上脱离;使第五滑块105d的第四顶面105p的相对两侧抵接第五滑槽1042的第七顶壁104j和第八顶壁104k,可避免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二连接座104在沿折叠壳体1的厚度方向上脱离。此外,第五顶壁104h与第六顶壁104i之间形成第三开口部104m,可以降低第二连接座104的刚度,便于第三转动件1050与第二连接座104的装配;第七顶壁104j与第八顶壁104k之间形成第四开口部104n,同样可以降低第二连接座104的刚度,便于第四转动件1051与第二连接座104的装配。
如图23所示,折叠壳体1在折合时所形成的容纳空间的形状可使收容于其内的柔性显示屏2近似呈水滴型。具体的,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0包括第一子弯折区201、第二子弯折区202和第三子弯折区203。第一子弯折区201、第二子弯折区202及第三子弯折区203依次排列于第一非弯折区21与第二非弯折区22之间。在柔性显示屏2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子弯折区201与第三子弯折区203相对设置。第二子弯折区202连接第一子弯折区201的一端与第二子弯折区202连接第三子弯折区203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一子弯折区201连接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与第三子弯折区203连接第二非弯折区22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二间距,第一间距的尺寸大于第二间距的尺寸。其中,第一间距可参照图中的虚线段a,第二间距可参照图中的虚线段b。第二子弯折区202呈圆弧状。以下实施例中折叠壳体1所形成的容纳空间有利于实现柔性显示屏2在折合状态时弯折区20的弯曲程度较小,从而在展平状态时折痕较浅。此外,本实施例中折叠壳体1所形成的容纳空间也便于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无缝折合,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外观表现力。以下实施例所提供的转轴机构10在应用于折叠壳体1时,可进一步地使折叠壳体1在折合时形成相应的容纳空间使收容于其内的柔性显示屏2近似呈水滴型。
具体的,请参照图24,转轴机构10还包括第二基座106和第一翻转组件107。第二基座106与第一基座101沿第一转动轴线的方向排列。换言之,第二基座106与第一基座101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的方向排列。可选的,第二基座106与第一基座101一体成型,或者,第二基座106与第一基座101固定连接。第二基座106与第一基座101固定连接包括第二基座106与第一基座101直接固定连接,或者,第二基座106与第一基座101皆固定连接另一结构件。第一翻转组件107包括第一支撑件170和第一驱动件171。第一支撑件170覆盖于第一连接座102上。换言之,第一支撑件170位于第一连接座102朝向柔性显示屏2的一侧。第一驱动件171位于第二基座106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71的位置基于附图可以理解为第一驱动件171位于第二基座106的左侧。第一驱动件171连接第一支撑件170,用于驱动第一支撑件170在折叠壳体1处于展平状态时展平,并在折叠壳体1处于折合状态时使第一支撑件170靠近第一基座101的一端朝向靠近第一连接座102的一侧倾斜。其中,第一支撑件170朝向柔性显示屏2的一侧呈平板状,第一支撑件170在折叠壳体1处于展平状态时展平,并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子弯折区201。第一支撑件170与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子弯折区201可固定连接。举例而言,第一支撑件170与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子弯折区201粘接于一起。第一驱动件171驱动第一支撑件170展平、倾斜的驱动方式可以是电驱动、电磁驱动、机械驱动等。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5至图27,转轴机构10还包括第二翻转组件108。第二翻转组件108包括第二支撑件180和第二驱动件181。第二支撑件180的一端覆盖于第二连接座104上。换言之,第二支撑件180位于第二连接座104朝向柔性显示屏2的一侧。第二驱动件181位于第二基座106的另一侧,第二基座106的另一侧与第二基座106的一侧相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基座106的另一侧基于附图可以理解为第二基座106的右侧。可以理解的,第一翻转组件107、第二翻转组件108沿转轴机构10的中轴线M对称设置。第二驱动件181连接第二支撑件180,用于驱动第二支撑件180在折叠壳体1处于展平状态时展平,并在折叠壳体1处于折合状态时使第二支撑件180靠近第二基座106的一端朝向靠近第二连接座104的一侧倾斜。其中,第二支撑件180朝向柔性显示屏2的一侧呈平板状,第二支撑件180在折叠壳体1处于展平状态时展平,并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2的第三子弯折区203。第二支撑件180与柔性显示屏2的第三子弯折区203可固定连接。举例而言,第二支撑件180与柔性显示屏2的第三子弯折区203粘接于一起。第二驱动件181驱动第二支撑件180展平、倾斜的驱动方式可以是电驱动、电磁驱动、机械驱动等。
由于折叠壳体1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70靠近第一基座101的一端朝向靠近第一连接座102的一侧倾斜,第二支撑件180靠近第一基座101的一端朝向靠近第二连接座104的一侧倾斜,即第一支撑件170远离第一基座101的一端与第二支撑件180远离第一基座101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支撑件170靠近第一基座101的一端与第二支撑件180靠近第一基座101的一端之间的距离。换言之,在第一驱动件171、第二驱动件181的驱动下,第一支撑件170与第二支撑件180在折叠壳体1处于折合状态时形成了远离第一基座101的一端较窄,靠近第一基座101的一端较宽的容纳空间。结合第一支撑件170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子弯折区201,第二支撑件180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的第三子弯折区203,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在折叠壳体1处于折合状态时相对设置,即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和第二非弯折区22相对设置,第一基座101与柔性显示屏2的第二子弯折区202之间未连接,第二子弯折区202呈自由弯折,可实现柔性显示屏2在折合状态时近似呈水滴型。
一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第一支撑件17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座102。第一驱动件17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基座106。第一驱动件171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一支撑件170的另一端。可选的,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之间的活动连接方式可以是转动连接、滑动连接、滚动连接中的一种。第一支撑件170在第一驱动件171和第一连接座102的作用下实现展平或倾斜。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70、第一驱动件171和第一连接座102之间相互连接,可实现相互联动。此外,第一驱动件171和第一连接座102驱动第一支撑件170展平、倾斜可提高第一支撑件170运动的可靠性,减少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之间、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支撑件170的运动转换,提高转轴机构10的可靠性以及降低成本。
第二支撑件18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座104。第二驱动件18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基座106。第二驱动件181的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二支撑件180的另一端。可选的,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之间的活动连接方式可以是转动连接、滑动连接、滚动连接中的一种。第二支撑件180在第二驱动件181和第二连接座104的作用下实现展平或倾斜。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80、第二驱动件181和第二连接座104之间相互连接,可实现相互联动。此外,第二驱动件181和第二连接座104驱动第二支撑件180展平、倾斜可提高第二支撑件180运动的可靠性,减少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之间、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二支撑件180的运动转换,提高转轴机构10的可靠性以及降低成本。
可选的,请参照图28至图32,第一支撑件17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座102。第一驱动件17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基座106。第一驱动件171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一支撑件170。通过使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滑动连接,可以提高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之间相对于第二基座106转动的同步性,提高第一支撑件170展平、倾斜的精确度。
第一驱动件171和第二基座106中的一者包括第一圆弧部,第一驱动件171和第二基座106中的另一者具有第一圆弧槽,第一圆弧部位于第一圆弧槽内,用于带动第一支撑件170绕第一圆弧槽的中心轴线转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71包括第一圆弧部1710。第二基座106具有第一圆弧槽1060。第一圆弧部1710位于第一圆弧槽1060内,用于带动第一支撑件170绕第一圆弧槽1060的中心轴线转动。由于第二基座106在沿折叠壳体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较大,因此在第二基座106上加工第一圆弧槽1060较容易,而第一驱动件171的尺寸较小,更便于形成第一圆弧部17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驱动件171上形成圆弧槽,在第二基座106上形成圆弧部,以实现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二基座106的转动连接。此外,由于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通过第一圆弧槽1060与第一圆弧部1710转动连接,因此可通过设计第一圆弧槽1060实现第一驱动件171的转动轴心位于理论设计的位置,相较于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方式更灵活,且可以避免第一驱动件171对柔性显示屏2的运动阻碍。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二基座106之间还可以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此时,第一驱动件171的转动轴心即转轴的中轴线。
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中的一者包括第三滑块,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三滑槽,第三滑块位于第三滑槽内,以使第一支撑件170能够沿朝向靠近或远离第二基座106的方向滑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71还包括与第一圆弧部1710相连的第三滑块1711。第一支撑件170具有第三滑槽1701。第三滑槽1701的开口朝向第一驱动件171的所在侧。第三滑块1711位于第三滑槽1701内。由于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之间滑动连接,因此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只可相对滑动而无法转动,从而提高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同步转动的精确性,且转轴机构10的设计更简单。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驱动件171上形成滑槽,在第一支撑件170上形成滑块,实现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的滑动连接。第一支撑件170在折叠壳体1从展平状态切换至折合状态的过程中朝向远离第二基座106的一侧滑动。
第一连接座102和第一支撑件170中的一者还包括第二圆弧部,第一连接座102和第一支撑件170中的另一者还具有第二圆弧槽,第二圆弧部位于第二圆弧槽内,用于带动第一支撑件绕第二圆弧槽的中心轴线转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102还包括第二圆弧部1020。第二圆弧部1020位于第一连接座102远离第一驱动件171的一端。第一支撑件170还具有第二圆弧槽1702。第二圆弧部1020位于第二圆弧槽1702内,用于带动第一支撑件170绕第二圆弧槽1702的中心轴线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连接座102上形成圆弧槽,在第一支撑件170上形成圆弧部,实现第一连接座102与第一支撑件170的转动连接。
第二驱动件181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支撑件180。通过使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滑动连接,可以提高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之间相对于第二基座106转动的同步性,提高第二支撑件180展平、倾斜的精确度。
具体的,请参照图28至图30,第二驱动件181和第二基座106中的一者包括第三圆弧部,第二驱动件181和第二基座106中的另一者具有第三圆弧槽,第三圆弧部位于第三圆弧槽内,用于带动第二支撑件180绕第一圆弧槽的中心轴线转动。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181包括第三圆弧部1810。第二基座106具有第三圆弧槽1061。第三圆弧部1810位于第三圆弧槽1061内,用于带动第二支撑件180绕第三圆弧槽1061的中心轴线转动。由于第二基座106在沿折叠壳体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较大,因此在第二基座106上加工第三圆弧槽1061较容易,而第二驱动件181的尺寸较小,更便于形成第三圆弧部18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驱动件181上形成圆弧槽,在第二基座106上形成圆弧部,以实现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基座106的转动连接。此外,由于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通过第三圆弧槽1061与第三圆弧部1810转动连接,因此可通过设计第三圆弧槽1061实现第二驱动件181的转动轴心位于理论设计位置,相较于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方式更灵活,且可以避免第二驱动件181对柔性显示屏2的运动阻碍。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基座106之间还可以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此时,第二驱动件181的转动轴心即转轴的中轴线。
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中的一者包括第六滑块,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中的另一者包括第六滑槽,第六滑块位于第六滑槽内,以使第二支撑件180能够沿朝向靠近或远离第二基座106的方向滑动。第二驱动件181还包括与第三圆弧部1810相连的第六滑块1811。第二支撑件180具有第六滑槽1801。第六滑槽1801的开口朝向第二驱动件181的所在侧。第六滑块1811位于第六滑槽1801内。由于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之间滑动连接,因此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只可相对滑动而无法转动,从而提高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同步转动的精确性,且转轴机构10的设计更简单。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驱动件181上形成滑槽,在第二支撑件180上形成滑块,实现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的滑动连接。第二支撑件180在折叠壳体1从展平状态切换至折合状态的过程中朝向远离第二基座106的一侧滑动。
第二连接座104和第二支撑件180中的一者还包括第四圆弧部,第二连接座104和第二支撑件180中的另一者还具有第四圆弧槽,第四圆弧部位于第四圆弧槽内,用于带动第二支撑件180绕第二圆弧槽的中心轴线转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座104还包括第四圆弧部1040。第四圆弧部1040位于第二连接座104远离第二驱动件181的一端。第二支撑件180还具有第四圆弧槽1802。第四圆弧部1040位于第四圆弧槽1802内,用于带动第二支撑件180绕第四圆弧槽1802的中心轴线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连接座104上形成圆弧槽,在第二支撑件180上形成圆弧部,实现第二连接座104与第二支撑件180的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3和图34,第二圆弧部1020包括第一圆弧面1020a和相邻于第一圆弧面1020a的第一限位面1020b。第二圆弧槽1702包括第一圆弧壁1702a和相邻于第一圆弧壁1702a的第一限位壁1702b。第一圆弧壁1702a至少部分贴合第一圆弧面1020a,第一限位面1020b与第一限位壁1702b相对设置。在第二位置时(即第一壳体11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限位面1020b与第一限位壁1702b相抵接。在折叠壳体1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限位面1020b与第一限位壁1702b相抵接可以限制第一支撑件170的倾斜角度,避免第一支撑件170的倾斜角度过大,拉伸柔性显示屏2。
第四圆弧部1040包括第二圆弧面1040a和相邻于第二圆弧面1040a的第二限位面1040b。第四圆弧槽1802包括第二圆弧壁1802a和相邻于第二圆弧壁1802a的第二限位壁1802b。第二圆弧壁1802a至少部分贴合第二圆弧面1040a,第二限位面1040b与第二限位壁1802b相对设置。在第四位置时(即第一壳体11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限位面1040b与第二限位壁1802b相抵接。在折叠壳体1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限位面1040b与第二限位壁1802b相抵接可以限制第二支撑件180的倾斜角度,避免第二支撑件180的倾斜角度过大,拉伸柔性显示屏2。
可选的,请参照图35至图38,第一支撑件17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座102。第一驱动件17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基座106。第一驱动件17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件170。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70与第一连接座102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第一支撑件170与第一连接座102相同,其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二基座106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二基座106相同,其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之间可通过轴与孔的配合、圆弧轨迹槽与圆弧滑动部的配合直接转动连接,也可通过销轴等其他轴类部件形成转动连接。通过使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转动连接,可以简化转轴机构10的结构,降低转轴机构10的设计难度。
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一实施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包括第五转轴。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通过第五转轴转动连接。具体的,第一驱动件171设有第五轴孔1712,第一支撑件170设有第六轴孔1703。第五转轴的一端贯穿于第五轴孔1712内,第五转轴的另一端贯穿于第六轴孔1703内,以使第一驱动件171与第一支撑件170转动连接。
第二支撑件180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座104。第二驱动件181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基座106。第二驱动件18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撑件180。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80与第二连接座104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第二支撑件180与第二连接座104相同,其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基座106的连接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基座106相同,其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之间可通过轴与孔的配合、圆弧轨迹槽与圆弧滑动部的配合直接转动连接,也可通过销轴等其他轴类部件形成转动连接。通过使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转动连接,可以简化转轴机构10的结构,降低转轴机构10的设计难度。
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一实施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包括第六转轴。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通过第六转轴转动连接。具体的,第二驱动件181设有第七轴孔1812,第二支撑件180设有第八轴孔1803。第六转轴的一端贯穿于第七轴孔1812内,第六转轴的另一端贯穿于第八轴孔1803内,以使第二驱动件181与第二支撑件180转动连接。
当第一壳体11在外力的作用下从展平状态弯折至折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连接座102随第一壳体11的转动而转动,并带动第一转动件1030绕第一转轴1032转动、带动第二转动件1031绕第二转轴1033转动,第一转动件1030、第二转动件1031转动的过程中分别相对于第一连接座102滑动,同时第一连接座102随第一壳体11转动的过程中将运动和动力传递至第一支撑件170,并通过第一支撑件170传递至第一驱动件171,由于第一驱动件171绕第一圆弧槽1060的中心轴线转动,与第一壳体11的转动轴心不同,因此在第一壳体11和第一驱动件171的作用下,第一支撑件170相对于第一连接座102逐渐倾斜,且靠近第一基座101的一端朝向靠近第一连接座102的一侧倾斜,远离第一基座101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一连接座102的一侧倾斜。
当第二壳体12在外力的作用下从展平状态弯折至折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二连接座104随第二壳体12的转动而转动,并带动第三转动件1050绕第三转轴1052转动、带动第四转动件1051绕第四转轴1053转动,第三转动件1050、第四转动件1051转动的过程中分别相对于第二连接座104滑动,同时第二连接座104随第二壳体12转动的过程中将运动和动力传递至第二支撑件180,并通过第二支撑件180传递至第二驱动件181,由于第二驱动件181绕第三圆弧槽1061的中心轴线转动,与第二壳体12的转动轴心不同,因此在第二壳体12和第二驱动件181的作用下,第二支撑件180相对于第二连接座104逐渐倾斜,且靠近第一基座101的一端朝向靠近第二连接座104的一侧倾斜,远离第一基座101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二连接座104的一侧倾斜。
上述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提及的特征,只要在本申请的范围内是有意义的,均可以任意相互组合。针对转轴机构10所说明的优点和特征以相应的方式适用于折叠壳体1及电子设备100。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座;
第一连接座,位于所述第一基座的一侧;及
第一转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一连接座之间,包括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二转动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
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线平行且不共线,所述第一转动组件、所述第一连接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线沿第二方向错位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座沿第三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座沿第四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相交且不垂直;
在所述第一连接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座滑动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座滑动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的一侧围设形成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并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包括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并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与所述第一转动件中的一者包括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连接座与所述第一转动件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连接座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中的一者包括第二滑槽,所述第一连接座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包括连接底面,所述第一滑槽具有第一底壁,所述第一滑块包括第一底面,所述第一底面贴合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二滑槽具有第二底壁,所述第二滑块包括第二底面,所述第二底面贴合所述第二底壁;其中,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二底壁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所述连接底面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还具有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壁相对两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底壁相对设置的第一顶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滑块还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面相对两侧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底面相对设置的第一顶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分别贴合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顶面贴合所述第一顶壁;所述第二滑槽还具有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壁相对两侧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二底壁相对设置的第二顶壁,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滑块还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底面相对两侧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二底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顶面,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分别贴合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二顶面贴合所述第二顶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第二基座和第一翻转组件,所述第一翻转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位于所述第二基座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基座,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座与所述第一基座沿所述第一转动轴线的方向排列,所述第二基座与所述第一基座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或者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中的一者包括第三滑块,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块位于所述第三滑槽内,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朝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方向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基座中的一者包括第一圆弧部,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基座中的另一者具有第一圆弧槽,所述第一圆弧部位于所述第一圆弧槽内,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绕所述第一圆弧槽的中心轴线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一支撑件中的一者包括第二圆弧部,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一支撑件中的另一者具有第二圆弧槽,所述第二圆弧部位于所述第二圆弧槽内,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绕所述第二圆弧槽的中心轴线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展平,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折合;所述第二圆弧部包括圆弧面和相邻于所述圆弧面的限位面,所述第二圆弧槽包括圆弧壁和相邻于所述圆弧壁的限位壁,所述圆弧壁至少部分贴合所述圆弧面,所述限位面与所述限位壁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面与所述限位壁相抵接。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座和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二连接座位于所述第一基座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转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二连接座之间,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三转动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所述第四转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四转动件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其中,所述第三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的第三转动轴心线与所述第四转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的第四转动轴心线平行且不共线,所述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二连接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运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第二翻转组件,所述第二翻转组件包括第二支撑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位于所述第二基座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基座,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座。
18.一种折叠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如权利要求1至15任意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以实现所述折叠壳体的展平和折合。
19.一种折叠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连接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转动以实现所述折叠壳体的展平和折合。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显示屏及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折叠壳体,所述柔性显示屏覆盖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转轴机构及所述第二壳体上,且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CN202210611588.9A 2022-05-31 2022-05-31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1897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1588.9A CN117189759A (zh) 2022-05-31 2022-05-31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PCT/CN2022/141061 WO2023231386A1 (zh) 2022-05-31 2022-12-22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1588.9A CN117189759A (zh) 2022-05-31 2022-05-31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9759A true CN117189759A (zh) 2023-12-08

Family

ID=88992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1588.9A Pending CN117189759A (zh) 2022-05-31 2022-05-31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89759A (zh)
WO (1) WO202323138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9068A (zh) * 2020-10-31 2022-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KR20220016606A (ko) * 2020-08-03 2022-02-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힌지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5190194B (zh) * 2020-10-29 2023-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壳体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5871469U (zh) * 2021-03-23 2022-02-18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3719525A (zh) * 2021-07-16 2021-11-30 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铰链、折叠机壳和电子设备
CN114046313B (zh) * 2021-11-25 2023-08-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铰链、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4285924A (zh) * 2021-12-31 2022-04-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4283695A (zh) * 2022-01-29 2022-04-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式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31386A1 (zh)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14806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923279B (zh) 折叠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3366927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362668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046313B (zh) 铰链、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217849479U (zh)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设备
CN115529372A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
WO2023011070A1 (zh) 转动机构和电子设备
CN217502265U (zh)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7189759A (zh)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219372800U (zh)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9202201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218934999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7189747A (zh)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189749A (zh)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212899353U (zh) 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的铰链和内折柔性屏移动电子终端
CN116557406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7189748A (zh)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4203028A (zh) 可折叠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9755090U (zh) 转轴机构、可折叠壳体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7159769U (zh) 一种应用于柔性屏移动终端的运动机构
WO2023001105A1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20980100U (zh) 转轴机构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CN116044887B (zh)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2899354U (zh) 便携电子终端的锁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