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57406A -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57406A
CN116557406A CN202210113973.0A CN202210113973A CN116557406A CN 116557406 A CN116557406 A CN 116557406A CN 202210113973 A CN202210113973 A CN 202210113973A CN 116557406 A CN116557406 A CN 1165574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wing arm
slide
arm
flexibl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39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伟峰
钟鼎
詹强
花蕾蕾
肖振林
张志彬
廖常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1397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5740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2989 priority patent/WO202314332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557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574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2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2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转轴机构包括基座和主轴模组,其中,基座包括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的支撑面。主轴模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设置于基座的相对的两侧。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包括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的第一板面。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包括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的第二板面。当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板面与支撑面的夹角,小于第二板面与支撑面的夹角,以在第一板面、第二板面与支撑面之间形成容屏空间。此时,在两个支撑板和基座之间形成的容屏空间为一倾斜的三角形区间,这样,有利于转轴机构的宽度的减小,并可使柔性显示屏的弯折区域宽度较小。

Description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屏技术的逐渐成熟,推动电子设备的显示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可折叠柔性显示屏手机、可折叠柔性显示屏平板电脑,以及具有可折叠柔性显示屏的可穿戴电子设备等是未来智能电子设备的一大重要演进方向。
柔性显示屏是可折叠电子设备中的关键部件,其具有连续可折叠的特征。而转轴机构作为可折叠电子设备实现折叠功能的重要部件,在可折叠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转轴机构可形成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的弯折部分的容屏空间,以避免使柔性显示屏受到拉扯或者挤压。但在目前的可折叠电子设备中,转轴机构形成的容屏空间为一对称空间,以使柔性显示屏的弯折部分呈一对称的类水滴形态。这就使得可折叠电子设备在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显示屏的折痕宽度较大,从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因此,如何减小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的折痕宽度,改善光影,已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以减小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的折痕宽度,改善其光影,从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该转轴机构可用于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且转轴机构与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部分对应设置,电子设备通过转轴机构展开或闭合。在具体设置转轴机构,其可以包括基座主轴模组。其中,基座包括承载面,该承载面可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主轴模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其中,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设置于基座的相对的两侧。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该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板面,该第一板面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该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板面,该第二板面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另外,当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板面和承载面的夹角,小于第二板面和承载面的夹角,以在第一板面、第二板面与承载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部分的容屏空间。这里,转轴机构的闭合状态并一定是指转轴机构的两个转动组件之间完全贴合无缝,其指的是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的时候,转轴机构所对应的状态。
由于在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中,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对彼此或者说相对基座来说,是一种非对称的设置形式,采用该转轴机构,可以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基座之间形成一个向第一支撑板侧倾斜的三角形容屏空间。在将该转轴机构应用于电子设备时,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部分可容置于该容屏空间,并呈偏心水滴状形态。这样,可在避免对柔性显示屏造成挤压,从而可降低柔性显示屏损坏的风险的同时,有效的减小柔性显示屏的弯折区域的宽度,以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由于转轴机构的两侧不需要设置为完全一样的结构,因此转轴结构一侧的结构设计可以得以精简,这样的设计也可使转轴机构的整体结构得到简化。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动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撑臂和壳体固定架,第一支撑臂与基座转动连接,且第一支撑臂与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板与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另外,第二支撑板与基座转动连接。这样,可以在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使第一支撑板的第一板面、第二支撑板的第二板面以及基座的承载面共同对柔性显示屏起到平稳支撑的作用。另外,在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向转动时,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转动,且第一支撑板的靠近基座的一端沿远离基座的方向运动。而在该转动过程中,第二支撑板始终与基座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转动轴心不重合。从而可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一个向第一支撑板侧倾斜的三角形容屏空间。
为了实现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的转动,可以在壳体固定架上设置转动槽,同时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转动部。这样,可将转动部安装于转动槽,并使转动部可沿转动槽的槽面转动。
在本申请中,第一转动组件还可以包括摆臂,摆臂可与基座转动连接,且第一支撑臂的转动轴线和摆臂的转动轴线平行不重合。这样,可实现摆臂与第一支撑臂的相位差动效果,以在转轴机构转动的过程中,使第一转动组件相对于基座进行伸缩运动,以使其能够适应柔性显示屏的长度,避免对柔性显示屏造成拉扯或者挤压,以降低柔性显示屏损坏的风险,延长其使用寿命。
又因为第二转动组件在绕基座转动的过程中,其与基座之间的相对距离不会伸长,这样可使转轴机构的第二转动组件侧的结构设计简单,占用空间小,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个转轴机构的体积。则应用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可为电池或电路板等元器件的设置预留出更多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性能。
由上述对转轴机构的介绍可以知道,在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向转动时,第一支撑板可绕壳体固定架转动,从而可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容屏空间。而为了能够在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满足柔性显示屏的弯折要求的容屏空间,可对第一支撑板的运动轨迹进行合理设计。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一支撑臂滑动连接,以通过第一支撑臂绕基座的转动来带动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的转动。另外,也可以使第一支撑板与摆臂滑动连接,从而可通过摆臂绕基座的转动来带动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的转动。或者,也可以使第一支撑板同时与第一支撑臂和摆臂滑动连接,从而通过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绕基座的转动来带动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的转动。
具体实施时,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一支撑臂滑动连接的情况下,第一支撑板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且在第一导向部上设置有第一轨迹槽。另外,在第一支撑臂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该第一导向结构可插设于第一轨迹槽,且可沿第一轨迹槽滑动。从而在第一支撑臂摆臂绕基座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转动,并通过第一导向结构在第一轨迹槽内的滑动,实现对第一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的调整,进而在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满足容屏要求的容屏空间。
和/或,在第一支撑板与摆臂滑动连接的情况下,第一导向结构可设置于摆臂,该第一导向结构可插设于第一轨迹槽,且可沿第一轨迹槽滑动。从而在摆臂绕基座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转动,并通过第一导向结构在第一轨迹槽内的滑动,实现对第一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的调整,进而在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满足容屏要求的容屏空间。
在本申请中,摆臂与基座的转动连接方式有多种,示例性的,可以在基座上设置有第一弧形槽,同时在摆臂的用于与基座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转动块。这样,可通过将第一弧形转动块容置于第一弧形槽,且使第一弧形转动块沿第一弧形槽的弧形面转动,来实现摆臂与基座的转动连接。从而使摆臂与基座通过虚拟轴进行转动连接,其可有效的减小摆臂在基座上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转轴机构的小型化设计。
另外,转轴机构还可以包括盖板,该盖板可盖设于基座,以在基座和盖板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并且盖板的朝向第一弧形槽的表面还可以设置有弧形凸起,上述摆臂的第一弧形转动块可插设于该弧形凸起与第一弧形槽之间,以实现对第一弧形转动块在基座上的限位,从而避免第一弧形转动块从基座上脱落,以提高摆臂和基座连接的可靠性。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弧形槽还可以为直接开设于基座上的一体式的通道结构,其可在保证第一弧形转动块与第一弧形槽连接可靠性的同时,还可有效的简化基座的结构。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摆臂与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其中,壳体固定架可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第一支撑臂可在第一滑槽内滑动,摆臂可以在第二滑槽内滑动。另外,第一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和第二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不平行。其中,该第一截面为垂直第一支撑臂的转动轴线和摆臂的转动轴线的参考平面。这样,可通过对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开设方向进行合理设计,来实现对第一支撑臂与摆臂相对于基座转动的角度的调整。示例性的,可使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的转动角度均不大于90°。这样,可使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于基座转动的角度较小,从而可避免转轴机构的其它结构对摆臂的转动进行避让,其可有利于摆臂的局部结构的壁厚的增加,从而使摆臂的结构可靠性得以提升。另外,在将该转轴机构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可有效的避免对电子设备中的部件进行减薄设计,来对摆臂的转动进行避让,其可提高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并且,还可减小摆臂转动对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造成挤压的风险,其可降低柔性显示屏损坏的风险,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壳体固定架的第一滑槽的槽壁上设置第一滑道,同时在第一支撑臂上设置第一滑块。其中,第一滑块可卡设于第一滑道,并可沿第一滑道滑动。这样,可避免第一支撑臂从壳体固定架上脱落,并可通过第一滑道对第一支撑臂的滑动提供导向,以提高第一支撑臂沿壳体固定架滑动的可靠性。
相类似的,壳体固定架的第二滑槽的槽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二滑道,摆臂设置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可卡设于第二滑道,并可沿第二滑道滑动。从而可避免摆臂从壳体固定架上脱落,并可通过第二滑道对摆臂的滑动提供导向,以提高摆臂沿壳体固定架滑动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申请中,在具体设置第二滑块时,该第二滑块可为直线形滑块,此时可将第二滑道适应性的设置为直线形滑道,其可有效的简化第二滑块和第二滑道的加工工艺。可以理解的,这里第二滑块也可以是其他适配直线形滑道的形状,例如可以是整体直线形式,中间部分有镂空、间隔等设计的滑块,也可以是一些异形滑块,只要能贴合直线形滑道的形态进行滑动的滑块都可以。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固定架包括第一面,该第一面为壳体固定架的朝向柔性显示屏的一侧表面。这时,当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使直线形滑道自开口向基座的方向延伸,这样,可有利于提高第二滑块沿第二滑道滑动的流畅性,并可有效的减小转轴机构的其它结构对摆臂运动的干涉,从而可利于增大摆臂的壁厚。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使直线形滑道自开口向背离基座的方向延伸;或者,当壳体固定架还包括与第一面相背设置的第二面时,也可以使直线形滑道自开口向垂直于第二面的方向延伸等,以使第二滑道的设置较为灵活。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二滑块设置为弧形滑块,并将第二滑道适应性的设置为弧形滑道,其可降低第二滑块从第二滑道中脱出的风险,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二滑块与第二滑道配合的可靠性。并且,可有利于提高第二滑块沿第二滑道滑动的流畅性,并可有效的减小转轴机构的其它结构对摆臂运动的干涉,从而可利于增大摆臂的壁厚。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在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使弧形滑道的轴心可位于该弧形滑道的朝向基座的一侧,以使第二滑道的设置较为灵活。可以理解的,这里第二滑块也可以是其他适配弧形滑道的形状,例如可以是整体弧形,中间部分有镂空、间隔等设计的滑块,也可以是一些异形滑块,只要能贴合弧形滑道的形态进行滑动的滑块都可以。
在本申请中,主轴模组还可以包括驱动连杆。该驱动连杆设置于第一支撑臂和摆臂之间,驱动连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且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杆与支撑臂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连杆与摆臂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轴线不重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第一支撑臂和摆臂与对应的滑槽的结合度,从而提高第一支撑臂和摆臂运动的一致性,并使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的运动更顺畅。另外,在应用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下发生跌落时,第一支撑臂、摆臂和驱动连杆可共同起到对电子设备的壳体的支撑作用,从而可避免造成壳体相对于转轴机构发生瞬时较大的位移,以提高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驱动连杆除了可采用上述的设置方式外,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连杆位于第一支撑臂和摆臂之间,驱动连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且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杆与摆臂滑动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一支撑臂固定连接。
为了实现第一连杆与摆臂的滑动连接,可以使摆臂的朝向第一支撑臂的端部设置有导向槽,这样可使第一连杆插设于导向槽,且可沿导向槽的槽面滑动。另外,驱动连杆可与第一支撑臂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简化主轴模组的结构。
驱动连杆采用该实现方式提供的设置方式,可通过对导向槽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提高第一支撑臂和摆臂与对应的滑槽的结合度,从而提高第一支撑臂和摆臂运动的一致性,并使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的运动更顺畅。另外,在应用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下发生跌落时,第一支撑臂、摆臂和驱动连杆可共同起到对电子设备中对应的壳体的支撑作用,从而可避免造成壳体相对于转轴机构发生瞬时较大的位移,以提高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另外,为避免对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的运动造成过约束,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壳体固定架的第二滑槽设置有第二滑道,摆臂设置有可沿第二滑道滑动的第二滑块时,可使第二滑块与第二滑道间隙配合,以增加摆臂运动的自由度。
在第二滑块与第二滑道间隙配合时,第二滑块的形状可以与第二滑道的形状相匹配,示例性的,第二滑道为矩形滑道时,第二滑块可以设置为矩形滑块。或者,第二滑块也可以设置为销轴,以简化第二滑块的结构。
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摆臂可与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采用该方案,第一支撑臂与摆臂之间形成连杆滑块机构,在电子设备由闭合状态到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支撑臂转过的角度可为90°,但摆臂转过的角度要大于90°。
为了能够对摆臂的转动进行避让,在本申请该实现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可以包括端盖和转动件。其中,端盖具有容纳部,基座可设置于容纳部。另外,转动件的一端可与端盖的朝向基座的底面相抵接,另一端与基座转动连接。并且,在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背转动时,摆臂绕基座转动可带动端盖绕基座转动,并且端盖与摆臂的转动方向相同,从而使端盖能够对摆臂进行避让。这样,可避免对摆臂的局部结构进行减薄设计,从而使摆臂的结构强度得到保证。另外,也可以避免对转轴机构的其它部分以及设置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中的部件做减薄设计,从而使电子设备的整机结构稳定性较佳。
另外,转轴机构还可以包括复位元件,转动件可通过该复位元件与基座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撑臂与第二支撑臂相向转动时摆臂绕基座转动,此时转动件可在复位元件的作用下绕基座转动,以带动端盖转动,且端盖与摆臂的转动方向相同。从而在转轴机构转动的过程中,保证转轴机构外观的完整性。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二支撑板与基座的转动连接,可以在基座设置第二弧形槽,并在第二支撑板的用于与基座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二弧形转动块。这样,可通过将第二弧形转动块容置于第二弧形槽,且使第二弧形转动块沿第二弧形槽的弧形面转动,来实现第二支撑板与基座的转动连接。从而使第二支撑板与基座通过虚拟轴进行转动连接,其可有效的减小第二支撑板在基座上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转轴机构的小型化设计。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使第二支撑板与基座通过一个实体转轴实现转动连接,以提高第二支撑板与基座连接的可靠性。
另外,第二转动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臂,该第二支撑臂可与基座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二支撑臂可以通过连杆组件转动连接,该转动组件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相铰接的连杆件。则通过对该连杆组件进行合理的设计,可实现对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的调整。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在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该第二导向部设置有第二轨迹槽。另外,第二支撑臂可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该第二导向结构可插设于第二轨迹槽,并可沿该第二轨迹槽滑动。这样,可通过对第二轨迹槽进行合理设计,来实现对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的调整。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模组还可以包括同步组件,该同步组件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臂的端部的第一主动齿轮和设置于第二支撑臂的端部的第二主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相啮合。这样,在其中一个支撑臂绕基座转动时,可带动另一个支撑臂沿相向或相背的方向以相同的角度同步转动。
又由于第一支撑臂与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第二支撑臂可与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则通过两个支撑臂的同步转动可实现壳体固定架与第二支撑板的同步转动。另外,在本申请中,壳体固定架可与电子设备的一个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可与电子设备的另一个壳体固定连接。从而可实现电子设备的两个壳体的同步转动,其可避免对固定于两个壳体的柔性显示屏施加瞬时的作用力,以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
另外,同步组件还可以包括偶数个从动齿轮,该偶数个从动齿轮可设置于两个主动齿轮之间,以使两个主动齿轮通过该偶数个从动齿轮实现同步转动。其有利于提高同步组件运动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两个支撑臂同步转动的可靠性。
除了上述结构外,主轴模组中还可以设置有阻尼组件。阻尼组件可以包括弹性件和连体凸轮,连体凸轮可位于弹性件与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之间。另外,第一支撑臂的朝向连体凸轮的端部可设置有第一凸轮面,第二支撑臂的朝向连体凸轮的端部可设置有第二凸轮面。而连体凸轮的朝向第一支撑臂的端部可设置有第三凸轮面,且连体凸轮的朝向第二支撑臂的端部可设置有第四凸轮面。在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相对应的第一凸轮面和第三凸轮面相配合,第三凸轮面和第四凸轮面相配合。这样,在两个支撑臂绕基座转动的过程中,相抵接的凸轮面之间可产生阻尼力,该阻尼力对于支撑臂的转动具有阻碍的作用。该阻尼力可通过第一支撑臂传递至壳体固定架,并通过第二支撑臂传递至第二支撑板,从而通过壳体固定架和第二支撑板分别作用于电子设备的壳体,其可避免电子设备的误开合,并且可实现两个壳体在设定位置的悬停。另外,在用户对电子设备进行展开或闭合的过程中可有较为明显的感受,其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柔性显示屏以及第一方面的转轴机构。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设于转轴机构的相对的两侧,转轴机构的壳体固定架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另外,柔性显示屏可连续的覆盖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机构,且柔性显示屏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转轴机构的两个支撑板可对柔性显示屏起到平整支撑的作用,从而可保证电子设备在该展开状态下的形态完整。
又由于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其形成的容屏空间为一倾斜的三角形区间,其可使柔性显示屏容置于该容屏空间内的弯折部分呈现偏心水滴状形态,从而有利于改善柔性显示屏的光影,并有利于减小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时的折痕宽度,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另外,在本申请中,可通过对第一支撑板的运动轨迹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使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足以容纳柔性显示屏的弯折部分的容纳空间,其可避免电子设备在转轴机构处存在缝隙,从而可保证电子设备在闭合状态下的形态较为完整。这样,可避免异物由转轴机构处插入电子设备造成对柔性显示屏的损坏,并可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整机厚度的减薄设计。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显示屏还可以与第一支撑板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支撑板的第二板面粘接。具体的,柔性显示屏可与第一板面的部分区域粘接,且柔性显示屏可与第二板面的部分区域粘接。从而可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使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共同对柔性显示屏起到平稳支撑的作用。在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两个支撑板可带动柔性显示屏转动,其可有效的避免柔性显示屏发生形变,以降低柔性显示屏损坏的风险。并且,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可与两个支撑板相贴合,其可有利于改善柔性显示屏的光影。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为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在具体设置该电子设备时,其可以包括转轴机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柔性显示屏。其中,转轴机构可与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部分对应设置。在具体设置转轴机构时,其可以包括基座和主轴模组,基座包括承载面,承载面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设于转轴机构的相对的两侧,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支撑面,第一支撑面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第二壳体具有第二支撑面,第二支撑面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另外,柔性显示屏连续覆盖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转轴机构,且柔性显示屏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主轴模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设置于基座的相对的两侧,第一转动组件与第一壳体对应设置,第二转动组件与第二壳体对应设置。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板面,第一板面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板面,第二板面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当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板面与第一支撑面的夹角,大于第二板面与第二支撑面的夹角,以在第一板面、第二板面与承载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部分的容屏空间。
在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由于在其转轴机构中,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对彼此或者说相对基座来说,是一种非对称的设置形式,这样的设计可有效的减小转轴机构的宽度,使转轴机构的结构得到简化,从而使电子设备的整机重量减小,并可使电子设备为其它元器件(例如电池或电路板等)的设置预留空间,以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性能。另外,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可以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基座之间形成一个向第一支撑板侧倾斜的三角形容屏空间,从而可使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部分可容置于该容屏空间,并呈偏心水滴状形态。这样,可在避免对柔性显示屏造成挤压,从而可降低柔性显示屏损坏的风险的同时,有效的减小柔性显示屏的弯折区域的宽度,以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板可为第二壳体的一部分。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板也可为独立设置的结构,此时第二支撑板可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无论第二支撑板如何设置,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均可以使第二支撑板的第二板面与第二支撑面位于同一平面内。这样,可以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使第二板面和第二支撑面为柔性显示屏提供一个平整的支撑面,以使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部分呈偏心水滴状形态。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显示屏还可以与第一支撑板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支撑板的第二板面粘接。具体的,柔性显示屏可与第一板面的部分区域粘接,且柔性显示屏可与第二板面的部分区域粘接。从而可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使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共同对柔性显示屏起到平稳支撑的作用。在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两个支撑板可带动柔性显示屏转动,其可有效的避免柔性显示屏发生形变,以降低柔性显示屏损坏的风险。并且,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可与两个支撑板相贴合,其可有利于改善柔性显示屏的光影。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动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撑臂和壳体固定架,第一支撑臂与基座转动连接,且第一支撑臂与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板与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另外,第二支撑板与基座转动连接。这样,可以在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使第一支撑板的第一板面、第二支撑板的第二板面以及基座的承载面共同对柔性显示屏起到平稳支撑的作用。另外,在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向转动时,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转动,且第一支撑板的靠近基座的一端沿远离基座的方向运动。而在该转动过程中,第二支撑板始终与基座转动连接,并且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转动轴心不重合。从而可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一个向第一支撑板侧倾斜的三角形容屏空间。
为了实现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的转动,可以在壳体固定架上设置转动槽,同时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转动部。这样,可将转动部安装于转动槽,并使转动部可沿转动槽的槽面转动。
在本申请中,第一转动组件还可以包括摆臂,摆臂可与基座转动连接,且第一支撑臂的转动轴线和摆臂的转动轴线平行不重合。这样,可实现摆臂与第一支撑臂的相位差动效果,以在转轴机构转动的过程中,使第一转动组件相对于基座进行伸缩运动,以使其能够适应柔性显示屏的长度,避免对柔性显示屏造成拉扯或者挤压,以降低柔性显示屏损坏的风险,延长其使用寿命。
又因为第二转动组件在绕基座转动的过程中,其与基座之间的相对距离不会伸长,这样可使转轴机构的第二转动组件侧的结构设计简单,占用空间小,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个转轴机构的体积。则应用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可为电池或电路板等元器件的设置预留出更多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性能。
由上述对转轴机构的介绍可以知道,在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向转动时,第一支撑板可绕壳体固定架转动,从而可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容屏空间。而为了能够在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满足柔性显示屏的弯折要求的容屏空间,可对第一支撑板的运动轨迹进行合理设计。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一支撑臂滑动连接,以通过第一支撑臂绕基座的转动来带动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的转动。另外,也可以使第一支撑板与摆臂滑动连接,从而可通过摆臂绕基座的转动来带动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的转动。或者,也可以使第一支撑板同时与第一支撑臂和摆臂滑动连接,从而通过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绕基座的转动来带动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的转动。
具体实施时,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一支撑臂滑动连接的情况下,第一支撑板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且在第一导向部上设置有第一轨迹槽。另外,在第一支撑臂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该第一导向结构可插设于第一轨迹槽,且可沿第一轨迹槽滑动。从而在第一支撑臂摆臂绕基座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转动,并通过第一导向结构在第一轨迹槽内的滑动,实现对第一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的调整,进而在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满足容屏要求的容屏空间。
和/或,在第一支撑板与摆臂滑动连接的情况下,第一导向结构可设置于摆臂,该第一导向结构可插设于第一轨迹槽,且可沿第一轨迹槽滑动。从而在摆臂绕基座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支撑板绕壳体固定架转动,并通过第一导向结构在第一轨迹槽内的滑动,实现对第一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的调整,进而在两个支撑板之间形成满足容屏要求的容屏空间。
在本申请中,摆臂与基座的转动连接方式有多种,示例性的,可以在基座上设置有第一弧形槽,同时在摆臂的用于与基座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转动块。这样,可通过将第一弧形转动块容置于第一弧形槽,且使第一弧形转动块沿第一弧形槽的弧形面转动,来实现摆臂与基座的转动连接。从而使摆臂与基座通过虚拟轴进行转动连接,其可有效的减小摆臂在基座上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转轴机构的小型化设计。
另外,转轴机构还可以包括盖板,该盖板可盖设于基座,以在基座和盖板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并且盖板的朝向第一弧形槽的表面还可以设置有弧形凸起,上述摆臂的第一弧形转动块可插设于该弧形凸起与第一弧形槽之间,以实现对第一弧形转动块在基座上的限位,从而避免第一弧形转动块从基座上脱落,以提高摆臂和基座连接的可靠性。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弧形槽还可以为直接开设于基座上的一体式的通道结构,其可在保证第一弧形转动块与第一弧形槽连接可靠性的同时,还可有效的简化基座的结构。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摆臂与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其中,壳体固定架可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第一支撑臂可在第一滑槽内滑动,摆臂可以在第二滑槽内滑动。另外,第一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和第二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不平行。其中,该第一截面为垂直第一支撑臂的转动轴线和摆臂的转动轴线的参考平面。这样,可通过对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开设方向进行合理设计,来实现对第一支撑臂与摆臂相对于基座转动的角度的调整。示例性的,可使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的转动角度均不大于90°。这样,可使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相对于基座转动的角度较小,从而可避免转轴机构的其它结构对摆臂的转动进行避让,其可有利于摆臂的局部结构的壁厚的增加,从而使摆臂的结构可靠性得以提升。另外,在将该转轴机构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可有效的避免对电子设备中的部件进行减薄设计,来对摆臂的转动进行避让,其可提高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并且,还可减小摆臂转动对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造成挤压的风险,其可降低柔性显示屏损坏的风险,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壳体固定架的第一滑槽的槽壁上设置第一滑道,同时在第一支撑臂上设置第一滑块。其中,第一滑块可卡设于第一滑道,并可沿第一滑道滑动。这样,可避免第一支撑臂从壳体固定架上脱落,并可通过第一滑道对第一支撑臂的滑动提供导向,以提高第一支撑臂沿壳体固定架滑动的可靠性。
相类似的,壳体固定架的第二滑槽的槽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二滑道,摆臂设置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可卡设于第二滑道,并可沿第二滑道滑动。从而可避免摆臂从壳体固定架上脱落,并可通过第二滑道对摆臂的滑动提供导向,以提高摆臂沿壳体固定架滑动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申请中,在具体设置第二滑块时,该第二滑块可为直线形滑块,此时可将第二滑道适应性的设置为直线形滑道,其可有效的简化第二滑块和第二滑道的加工工艺。可以理解的,这里第二滑块也可以是其他适配直线形滑道的形状,例如可以是整体直线形式,中间部分有镂空、间隔等设计的滑块,也可以是一些异形滑块,只要能贴合直线形滑道的形态进行滑动的滑块都可以。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固定架包括第一面,该第一面为壳体固定架的朝向柔性显示屏的一侧表面。这时,当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使直线形滑道自开口向基座的方向延伸,这样,可有利于提高第二滑块沿第二滑道滑动的流畅性,并可有效的减小转轴机构的其它结构对摆臂运动的干涉,从而可利于增大摆臂的壁厚。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使直线形滑道自开口向背离基座的方向延伸,或者也可以使直线形滑道自开口向垂直于第二面的方向延伸等,以使第二滑道的设置较为灵活。可以理解的,这里第二滑块也可以是其他适配弧形滑道的形状,例如可以是整体弧形,中间部分有镂空、间隔等设计的滑块,也可以是一些异形滑块,只要能贴合弧形滑道的形态进行滑动的滑块都可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二滑块设置为弧形滑块,并将第二滑道适应性的设置为弧形滑道,其可降低第二滑块从第二滑道中脱出的风险,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二滑块与第二滑道配合的可靠性。并且,可有利于提高第二滑块沿第二滑道滑动的流畅性,并可有效的减小转轴机构的其它结构对摆臂运动的干涉,从而可利于增大摆臂的壁厚。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在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使弧形滑道的轴心可位于该弧形滑道的朝向基座的一侧,以使第二滑道的设置较为灵活。
在本申请中,主轴模组还可以包括驱动连杆。该驱动连杆设置于第一支撑臂和摆臂之间,驱动连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且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杆与支撑臂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连杆与摆臂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轴线不重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第一支撑臂和摆臂与对应的滑槽的结合度,从而提高第一支撑臂和摆臂运动的一致性,并使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的运动更顺畅。另外,在应用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下发生跌落时,第一支撑臂、摆臂和驱动连杆可共同起到对电子设备的壳体的支撑作用,从而可避免造成壳体相对于转轴机构发生瞬时较大的位移,以提高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驱动连杆除了可采用上述的设置方式外,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连杆位于第一支撑臂和摆臂之间,驱动连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且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杆与摆臂滑动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一支撑臂固定连接。
为了实现第一连杆与摆臂的滑动连接,可以使摆臂的朝向第一支撑臂的端部设置有导向槽,这样可使第一连杆插设于导向槽,且可沿导向槽的槽面滑动。另外,驱动连杆可与第一支撑臂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简化主轴模组的结构。
驱动连杆采用该实现方式提供的设置方式,可通过对导向槽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提高第一支撑臂和摆臂与对应的滑槽的结合度,从而提高第一支撑臂和摆臂运动的一致性,并使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的运动更顺畅。另外,在应用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下发生跌落时,第一支撑臂、摆臂和驱动连杆可共同起到对电子设备中对应的壳体的支撑作用,从而可避免造成壳体相对于转轴机构发生瞬时较大的位移,以提高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另外,为避免对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的运动造成过约束,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壳体固定架的第二滑槽设置有第二滑道,摆臂设置有可沿第二滑道滑动的第二滑块时,可使第二滑块与第二滑道间隙配合,以增加摆臂运动的自由度。
在第二滑块与第二滑道间隙配合时,第二滑块的形状可以与第二滑道的形状相匹配,示例性的,第二滑道为矩形滑道时,第二滑块可以设置为矩形滑块。或者,第二滑块也可以设置为销轴,以简化第二滑块的结构。
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摆臂可与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采用该方案,第一支撑臂与摆臂之间形成连杆滑块机构,在电子设备由闭合状态到展开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支撑臂转过的角度可为90°,但摆臂转过的角度要大于90°。
为了能够对摆臂的转动进行避让,在本申请该实现方式中,转轴机构还可以包括端盖和转动件。其中,端盖具有容纳部,基座可设置于容纳部。另外,转动件的一端可与端盖的朝向基座的底面相抵接,另一端与基座转动连接。并且,在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背转动时,摆臂绕基座转动可带动端盖绕基座转动,并且端盖与摆臂的转动方向相同,从而使端盖能够对摆臂进行避让。这样,可避免对摆臂的局部结构进行减薄设计,从而使摆臂的结构强度得到保证。另外,也可以避免对转轴机构的其它部分以及设置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中的部件做减薄设计,从而使电子设备的整机结构稳定性较佳。
另外,转轴机构还可以包括复位元件,转动件可通过该复位元件与基座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撑臂与第二支撑臂相向转动时摆臂绕基座转动,此时转动件可在复位元件的作用下绕基座转动,以带动端盖转动,且端盖与摆臂的转动方向相同。从而在转轴机构转动的过程中,保证转轴机构外观的完整性。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实现第二支撑板与基座的转动连接,可以在基座设置第二弧形槽,并在第二支撑板的用于与基座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第二弧形转动块。这样,可通过将第二弧形转动块容置于第二弧形槽,且使第二弧形转动块沿第二弧形槽的弧形面转动,来实现第二支撑板与基座的转动连接。从而使第二支撑板与基座通过虚拟轴进行转动连接,其可有效的减小第二支撑板在基座上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转轴机构的小型化设计。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使第二支撑板与基座通过一个实体转轴实现转动连接,以提高第二支撑板与基座连接的可靠性。
另外,第二转动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臂,该第二支撑臂可与基座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二支撑臂可以通过连杆组件转动连接,该转动组件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相铰接的连杆件。则通过对该连杆组件进行合理的设计,可实现对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的调整。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在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部,该第二导向部设置有第二轨迹槽。另外,第二支撑臂可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该第二导向结构可插设于第二轨迹槽,并可沿该第二轨迹槽滑动。这样,可通过对第二轨迹槽进行合理设计,来实现对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的调整。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模组还可以包括同步组件,该同步组件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臂的端部的第一主动齿轮和设置于第二支撑臂的端部的第二主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和第二主动齿轮相啮合。这样,在其中一个支撑臂绕基座转动时,可带动另一个支撑臂沿相向或相背的方向以相同的角度同步转动。
又由于第一支撑臂与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第二支撑臂可与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则通过两个支撑臂的同步转动可实现壳体固定架与第二支撑板的同步转动。另外,在本申请中,壳体固定架可与电子设备的一个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可与电子设备的另一个壳体固定连接。从而可实现电子设备的两个壳体的同步转动,其可避免对固定于两个壳体的柔性显示屏施加瞬时的作用力,以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
另外,同步组件还可以包括偶数个从动齿轮,该偶数个从动齿轮可设置于两个主动齿轮之间,以使两个主动齿轮通过该偶数个从动齿轮实现同步转动。其有利于提高同步组件运动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两个支撑臂同步转动的可靠性。
除了上述结构外,主轴模组中还可以设置有阻尼组件。阻尼组件可以包括弹性件和连体凸轮,连体凸轮可位于弹性件与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之间。另外,第一支撑臂的朝向连体凸轮的端部可设置有第一凸轮面,第二支撑臂的朝向连体凸轮的端部可设置有第二凸轮面。而连体凸轮的朝向第一支撑臂的端部可设置有第三凸轮面,且连体凸轮的朝向第二支撑臂的端部可设置有第四凸轮面。在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相对应的第一凸轮面和第三凸轮面相配合,第三凸轮面和第四凸轮面相配合。这样,在两个支撑臂绕基座转动的过程中,相抵接的凸轮面之间可产生阻尼力,该阻尼力对于支撑臂的转动具有阻碍的作用。该阻尼力可通过第一支撑臂传递至壳体固定架,并通过第二支撑臂传递至第二支撑板,从而通过壳体固定架和第二支撑板分别作用于电子设备的壳体,其可避免电子设备的误开合,并且可实现两个壳体在设定位置的悬停。另外,在用户对电子设备进行展开或闭合的过程中可有较为明显的感受,其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现有技术的转轴机构形成的容屏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4中所示的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轴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截面的示意图;
图10c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处于中间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d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相对于壳体固定架滑动的机构原理图;
图12a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截面的示意图;
图12c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截面的示意图;
图12d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截面的示意图;
图13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臂和摆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c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a中B-B处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3a中C-C处的剖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7a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7b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7c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连杆与第一支撑臂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对柔性显示屏进行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剖视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24为图6中D-D处的剖视图;
图2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臂和摆臂的机构原理图;
图2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爆炸图;
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设置有转动件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的摆臂处的剖视图;
图3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转轴机构;101-主轴模组;101a-第一转动组件;101b-第二转动组件;
1012a-第一支撑臂;10121-第一滑块;1012b-第二支撑臂;10123-第一安装孔;
1013-摆臂;10131-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2-第二滑块;10133-第一导向结构;
10134-第二安装孔;10135-导向槽;10136-第三安装孔;
1014-盖板;10141-弧形凸起;
1015-壳体固定架;1015a-第一面;1015b-第二面;10151-第一滑槽;
101511-第一滑道;10152-第二滑槽;101521-第二滑道;10153-转动槽;10154-安装部;
1016-驱动连杆;10161-第一连接部;10162-第二连接部;10163-第一连杆;
10164-第二连杆;
1017-同步组件;10171a-第一主动齿轮;10171b-第二主动齿轮;10172-从动齿轮;
10173-中间轴;
1018-阻尼组件;10181-弹性件;10182-连体凸轮;10183-挡块;10184-卡簧;
1019-转动件;1020-基座;1020a-承载面;10201a-第一销轴;10201b-第二销轴;
10202-阻尼支架;10203-第一弧形槽;10204-第二弧形槽;
102-第一支撑板;102a-第一板面;102b-第三板面;1021-转动部;1022-第一导向部;
10221-第一轨迹槽;103-第二支撑板;103a-第二板面;103b-第四板面;
1031-第二弧形转动块;
104-连杆组件;105-容屏空间;106-端盖;
2-第一壳体;2a-第一外观面;2b-第一支撑面;201-第一开槽;
3-第二壳体;3a-第二外观面;3b-第二支撑面;301-第二开槽;
4-柔性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下面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该转轴机构可以但不限于应用于手机、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在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可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除了包括转轴机构1外,还可以包括两个壳体及柔性显示屏,为了便于描述,可将两个壳体分别命名为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其中,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位于转轴机构1的两侧,且可绕转轴机构1转动。该电子设备在使用时,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闭合及展开。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为内折式电子设备,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且图1展示了转轴机构1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与两个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此时,转轴机构1的表面、第一壳体2的第一面和第二壳体3的第一面可共同作为电子设备的外观面。其中,第一壳体2的第一面是指第一壳体2的背离柔性显示屏的表面,第二壳体3的第一面是指第二壳体3的背离柔性显示屏4的表面。故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将第一壳体2的第一面记为第一外观面2a,将第二壳体3的第一面记为第二外观面3a。
另外,可参照图2,图2展示了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值得一提的是,在图2中示出了第一壳体2的第二面和第二壳体3的第二面侧的结构。其中,第一壳体2的第二面是指第一壳体2的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4的表面,第二壳体3的第二面是指第二壳体3的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4的表面。故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将第一壳体2的第二面记为第一支撑面2b,将第二壳体3的第二面记为第二支撑面3b。
柔性显示屏4可连续覆盖于第一壳体2的第一支撑面2b、第二壳体3的第二支撑面3b以及转轴机构1,转轴机构1与柔性显示屏4的可弯折部分对应设置。且柔性显示屏4可与第一壳体2的第一支撑面2b以及第二壳体3的第二支撑面3b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粘接。这样,在电子设备处于如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时,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可对柔性显示屏4起到支撑的作用。
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由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到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或者由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到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的相对转动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4可随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进行弯折或展平。
可以理解的是,该电子设备由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到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或者由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到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的过程,即为第一壳体2以及第二壳体3绕转轴机构1转动的过程。转轴机构1作为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功能部件,其可对应柔性显示屏4的可折叠部分设置,故其在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下对于柔性显示屏4的该可折叠部分的支撑,以及在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下对于柔性显示屏4的该可折叠部分的容纳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电子设备处于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时,若第一壳体2、转轴机构1以及第二壳体3之间形成的空间不能满足柔性显示屏4的弯折要求,可能会对柔性显示屏4造成挤压或拉扯。这样,在电子设备进行多次的折叠操作后,易造成柔性显示屏4的损坏。
目前现有的转轴机构在具体设置时可包括基座和两个转动组件,两个转动组件相对于基座对称设置。每个转动组件可以包括支撑臂、摆臂和壳体固定架。其中,支撑臂和摆臂均可与基座转动连接,支撑臂可与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摆臂可与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而壳体固定架可与电子设备的壳体固定连接。针对每个转动组件,在支撑臂和摆臂绕基座转动的过程中,由于支撑臂和摆臂转动的轴线不重合,这就使得二者在绕基座转动的过程中存在相位差动,这样会使该转轴机构在随电子设备由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到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的过程,壳体固定架会在摆臂的推动下相对基座的延伸长度会有所增加,从而增加转轴机构的长度。而在转轴机构由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到图1所示的闭合状态的过程中,壳体固定架又会在摆臂的带动下相对基座的延伸长度有所缩减,从而缩减转轴机构的长度。在上述转轴机构转动的过程中,通过壳体固定架相对于基座的伸缩运动,可适应柔性显示屏的与转轴机构相对应设置的部分的长度,从而避免对柔性显示屏造成拉扯或者挤压。
由于目前的转轴机构采用对称的设计方式,采用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转轴机构处形成的用于容置柔性显示屏4的容屏空间为图3中所示的对称空间。而柔性显示屏4容纳于该容屏空间内的部分处于弯折状态以形成对称的水滴形态,这使得柔性显示屏4在由展开状态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发生弯折的区域的宽度较大。
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以使转轴机构的宽度减小,并使转轴机构的结构得到简化、重量得以减轻,从而使该转轴机构在电子设备整机中占用的空间减小,以为其它元器件的设置预留更多的空间,以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性能。另外,该转轴机构可形成一非对称的容屏空间来满足柔性显示屏的弯折要求,其有利于减小柔性显示屏的弯折区域的宽度,从而可避免柔性显示屏发生形变,减小柔性显示屏受到的挤压或者拉扯应力,以延长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并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参照图4,图4为图2中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在图4中省略了柔性显示屏,另外,由图4可以看出,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位于转轴机构1的相对的两侧。在本申请中,该转轴机构1可以包括一个主轴模组101,也可以包括多个主轴模组101。示例性的,可参照图5a,图5a为图4中所示的转轴机构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在图5a所示的实施例中,转轴机构1包括三个主轴模组101,该三个主轴模组101可沿转轴机构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其中,在本申请中,转轴机构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绕转轴机构1转动的轴线的延伸方向。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可通过该多个主轴模组101转动连接,这样可有效的提高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2和第二壳体3相对转轴机构1转动的稳定性。
另外,可继续参照图5a,转轴机构1还可以包括基座1020。主轴模组101可以包括第一转动组件101a和第二转动组件101b,基座1020可作为第一转动组件101a和第二转动组件101b的承载部件。第一转动组件101a和第二转动组件101b分设于基座1020的相对的两侧,且分别与基座1020转动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当主轴模组101为多个时,该多个主轴模组101的第一转动组件101a和第二转动组件101b可均以同一个基座1020作为承载部件,以提高转轴机构1的集成化程度。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转轴机构1可对应每个主轴模组101分别设置一个基座1020,以使每个主轴模组101的第一转动组件101a和第二转动组件101b以对应的基座1020作为承载部件。
可以继续参照图5a,第一转动组件101a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102。另外,第二转动组件101b可以包括第二支撑板103。其中,第一支撑板102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二支撑板103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面和第二支撑板103的第一面可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4。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可将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面记为第一板面102a,将第二支撑板103的第一面记为第二板面103a。
参照图5b,图5b为图4中所示的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框图。由图5b可以看出,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基座1020可以包括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4的承载面1020a。另外,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板面102a与承载面1020a之间的夹角,可小于第二支撑板103的第二板面103a与承载面1020a之间的夹角,从而可在第一板面102a、第二板面103a和承载面1020a之间可形成一个向第一支撑板102侧倾斜的三角形容屏空间。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4的可弯折部分可容置于该容屏空间内,以形成一个偏心类水滴形态。这样,可使柔性显示屏4的弯折区域的宽度较小。
在本申请中,具体设置主轴模组101时,可参照图6,图6为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主轴模组101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转动组件101a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撑臂1012a,第一支撑臂1012a可以通过第一销轴10201a与基座1020转动连接。具体实施时,基座1020可以设置有阻尼支架10202,则第一销轴10201a可以同时穿设于阻尼支架10202和第一支撑臂1012a。从而使第一支撑臂1012a通过第一销轴10201a与阻尼支架10202的转动连接,来实现第一转动组件与基座1020的转动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支撑臂1012a除了可以采用第一销轴10201a实现与阻尼支架10202的转动连接外。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臂1012a还可以采用虚拟轴的方式实现与阻尼支架10202的转动连接。其中,虚拟轴是指一个圆弧形结构的轴心,两个转动连接的部件可相对于该虚拟轴转动,且随着两个转动连接的部件的相对转动,虚拟轴的位置固定。示例性的,可在阻尼支架10202上设置一个弧形槽,同时在第一支撑臂1012a上设置一个弧形转动块,从而通过使弧形转动块沿弧形槽的槽面的滑动来实现第一支撑臂1012a与阻尼支架10202的转动。
在本申请中,第一转动组件101a还可以包括摆臂1013。其中,摆臂1013与第一支撑臂1012a位于基座1020的同一侧,且摆臂1013与基座1020转动连接。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摆臂1013与基座1020可通过虚拟轴的方式实现转动连接,这样可有利于减小摆臂1013在基座1020上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主轴模组101的体积,以便于实现转轴机构1的小型化设计。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图7,图7为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摆臂1013的结构示意图。该摆臂1013的用于与基座1020连接的一端可以设置有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
另外,可参照图8,图8为转轴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基座1020可设置有第一弧形槽10203,上述图7中所示的摆臂1013的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可容置于第一弧形槽10203,且可沿第一弧形槽10203的弧形面滑动,从而实现摆臂1013绕基座1020的转动。通过使第一摆臂1013与基座1020通过虚拟轴的方式实现转动连接,其可有利于减小第一摆臂1013在基座1020上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主轴模组101的体积,以便于实现转轴机构1的小型化设计。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可以但不限于为圆弧形转动块,第一弧形槽10203可以但不限于为圆弧形槽。
可继续参照图8,主轴模组101还可以包括盖板1014,该盖板1014可盖设于基座1020,以在盖板1014与基座1020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另外,由图8可以看出,盖板1014的盖设于第一弧形槽10203的部分可设置有弧形凸起10141,则上述图7中所示的摆臂1013的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可插设于该弧形凸起10141与第一弧形槽10203之间。从而使弧形凸起10141将摆臂1013的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限位于基座1020的第一弧形槽10203内,以降低摆臂1013从基座1020上脱落的风险,从而提高摆臂1013运动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第一弧形槽10203为直接开设于基座1020上的一体式的通道结构。这样,可实现基座1020的一体化设计,提高转轴机构的结构可靠性。另外,第一弧形槽10203的数量可以但不限于为至少两个,该至少两个第一弧形槽10203可以在基座102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该至少两个第一弧形槽10203可以实现对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的限位,以提高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与基座1020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摆臂1013与基座1020也可以通过实体轴的方式进行转动连接。示例性的,第一摆臂1013可通过一个销轴与基座1020转动连接。这样,在转轴机构中包括多个主轴模组101时,可使该多个主轴模组101中的至少一个主轴模组101的第一摆臂1013与基座1020通过虚拟轴的方式进行转动连接,并使至少一个主轴模组101的第一摆臂1013与基座1020通过实心轴的方式进行转动连接。此时,可使与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相对设置的主轴组件101的第一摆臂1013与基座1020采用虚拟轴连接的方式实现转动连接,而使位于转轴机构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的主轴组件101的第一摆臂1013与基座1020采用实体轴连接的方式实现转动连接。
可继续参照图6,在本申请中,第一转动组件101a还可以包括壳体固定架1015,该壳体固定架1015与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位于基座1020的同一侧,且壳体固定架1015与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相连接。另外,在将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1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壳体固定架1015可与电子设备的一个壳体固定连接。
在具体设置壳体固定架1015时,可参照图9,图9为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固定架1015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壳体固定架1015可以设置有第一滑槽10151,该第一滑槽10151沿第一方向延伸。可一并参照图6和图9,第一支撑臂1012a可安装于该第一滑槽10151,且可在第一滑槽10151内沿第一方向滑动。其中,该第一方向可为壳体固定架1015沿朝向或者背离基座1020运动的方向。另外,为了避免第一支撑臂1012a从第一滑槽10151内脱落,可以在第一滑槽10151的槽壁设置第一滑道101511,并在第一支撑臂1012a上设置第一滑块10121。这样,可使第一滑块10121卡设于第一滑道101511,并使第一滑块10121可沿第一滑道101511滑动,以实现对第一支撑臂1012a在第一滑槽10151内的限位。另外,通过在第一滑槽10151的槽壁上设置第一滑道101511,其可为第一支撑臂1012a沿第一滑槽10151的滑动提供导向,从而提高第一支撑臂1012a运动的稳定性。
可继续参照图9,壳体固定架1015还可以设置有第二滑槽10152,该第二滑槽10152可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在沿壳体固定架1015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滑槽10151和第二滑槽10152间隔设置。可一并参照图7和图9,摆臂1013的朝向壳体固定架1015的端部可安装于该第二滑槽10152,且摆臂1013可在第二滑槽10152内沿第二方向滑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壳体固定架1015可以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面1015a和第二面1015b,其中,第一面1015a可为转轴机构1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壳体固定架1015的朝向柔性显示屏4的一侧表面。则该第二方向可为由第一面1015a向第二面1015b,或者由第二面1015b向第一面1015a的方向。另外,该第二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可与第一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不平行,其中,该第一截面可为垂直第一支撑臂1012a的转动轴线和摆臂1013的转动轴线的参考平面。
另外,可继续参照图9,在本申请中,也可以在第二滑槽10152内设置第二滑道101521,并在图7中所示的摆臂1013上设置第二滑块10132。这样,可使第二滑块10132卡设于第二滑道101521,并使第二滑块10132可在第二滑道101521内沿第二方向滑动,以实现对摆臂1013在第二滑槽10152的限位,从而可避免摆臂1013从第二滑槽10152脱落。另外,通过在第二滑槽10152的槽壁上设置第二滑道101521,其可为摆臂1013沿第二滑槽10152的滑动提供导向,从而提高摆臂1013运动的稳定性。
在对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与基座1020以及壳体固定架1015的连接关系进行了了解之后,接下来对该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相对于壳体固定架1015的运动进行说明。首先,可参照图10a,图10a展示了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壳体固定架1015与基座1020的相对位置。此时,壳体固定架1015的朝向基座1020的边缘与基座1020之间的距离最近,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与壳体固定架1015的第一面1015a的距离最近。
由上述实施例的介绍可以知道,当转轴机构由展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动时,第一支撑臂1012a可在第一滑槽10151内沿第一方向滑动,摆臂1013可在第二滑槽10152内沿第二方向滑动。在图10a中,用带箭头的实线表示第一方向,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第二方向。另外,可参照图10b,图10b展示了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截面的示意图,在该第一截面内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且二者相交的角度可为图示中的锐角,也可以为其它可能的角度,例如直角或者钝角。
可参照图10c,图10c为转轴机构处于中间状态时,壳体固定架1015与基座1020的相对位置。对比图10c和图10a可以看出,在该过程中,壳体固定架1015可相对于第一支撑臂1012a向背离基座1020的方向移动,并带动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绕基座1020转动。摆臂1013的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向滑出第一弧形槽10203的方向运动,从而使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容置于第一弧形槽10203内的部分减小。同时,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在第二滑道101521内由壳体固定架1015的第一面1015a向第二面1015b的方向滑动。
另外,参照图10d,图10d为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壳体固定架1015与基座1020的相对位置。在由图10c到图10d的过程中,壳体固定架1015继续相对于第一支撑臂1012a向背离基座1020的方向移动,并带动第一支撑臂1012a绕基座1020转动。摆臂1013的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继续向滑出第一弧形槽10203的方向运动,从而使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容置于第一弧形槽10203内的部分进一步减小。同时,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在第二滑槽10152内继续沿朝向壳体固定架1015的第二面1015b的方向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子设备由图10d所示的闭合状态向图10a所示的展开状态转动时,壳体固定架1015、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可分别沿与上述由图10a到图10d的转动过程相反的方向运动,在此不进行赘述。
参照图11,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相对于壳体固定架1015滑动的机构原理图。由图11可以看出,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1,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在绕基座1020转动时,其转动轴心不重合,这样可实现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之间的轴心相位差动。另外,通过对第一滑槽10151和第二滑槽10152的开设方向进行合理设计,可以使第一支撑臂1012a与摆臂1013相对于基座1020转动的角度均小于或等于90°。其与现有的方案相比,可以使摆臂1013的转动角度有效的减小,这样可使摆臂1013的局部结构(例如图7中所示的摆臂1013的A处的结构)的壁厚设计满足强度要求,从而使摆臂1013的结构可靠性得以提升。另外,还可有效的避免对电子设备中的部件进行减薄设计,来对摆臂1013的转动进行避让,其可提高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另外,可参照图10d,在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由于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在图10d中所示的Z方向上均存在对于壳体固定架1015的支撑力,其可有效的提高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与第一壳体固定架1015之间的运动结合度,并对于壳体固定架1015在该方向上起到止位的作用。这样,即便在应用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在该闭合状态下发生跌落,也可有效的降低壳体固定架1015在该状态下相对于转轴机构发生瞬时较大位移的风险,从而可保证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在本申请中,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可采用如图7所示的直线形结构,此时第二滑道101521也可适应性的设置为如图10a所示的直线形滑道。另外,直线形滑道具有位于第一面1015a的开口,当转轴机构处于图10a所示的展开状态时,直线形滑道自该开口向基座1020的方向延伸,以提高第二滑块10132沿第二滑道101521滑动的流畅性,并可减小转轴机构的其它结构对第一摆臂1013的干涉,从而有利于增大第一摆臂1013的壁厚,以提高第一摆臂1013的结构可靠性。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使直线形滑道的开口自开口向背离基座1020的方向延伸,又或者使直线形滑道的开口自开口向垂直于第二面1015b的方向延伸,以使第二滑道101521的设置较为灵活。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二滑块10132也可以是其他适配直线形滑道的形状,例如可以是整体直线形式,中间部分有镂空、间隔等设计的滑块,也可以是一些异形滑块,只要能贴合直线形滑道的形态进行滑动的滑块都可以。
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除了可采用上述的直线型结构外,还可以设计为其它可能形状的结构。示例性的,参照图12a,图12a为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摆臂1013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还可以设计为弧形滑块,该弧形滑块示例性的可为圆弧形滑块。另外,为了使摆臂1013的弧形滑块能够在壳体固定架1015的第二滑槽10152的第二滑道101521内滑动,可将该第二滑道101521适应的设计为弧形滑道,该弧形滑道示例性的可为圆弧形滑道。其中,在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弧形滑道的轴心位于背离弧形滑道的基座1020的一侧。这样,可有利于提高第二滑块10132沿第二滑道101521滑动的流畅性,并可实现第一摆臂1013相对基座1020转动的角度为90°,以有效的减小转轴机构的其它结构对第一摆臂1013运动的干涉,从而可利于增大第一摆臂1013的壁厚。
这样,在该实施例中,摆臂1013在第二滑槽10152内的滑动,即为弧形滑块在弧形滑道内的滑动。此时在转轴机构由展开状态到闭合状态,或者由闭合状态到展开状态的运动过程中,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相对于壳体固定架1015的运动可参照上述图10a至图10d,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本申请另外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弧形滑道的轴心也可位于弧形滑道的朝向基座1020的一侧。这样,在转轴机构由展开状态到闭合状态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在第二滑道101521内由第一壳体固定架1015的第二面1015b沿朝向第一面1015a的方向滑动。而在转轴机构由闭合状态到展开状态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在第二滑道101521内由第一壳体固定架1015的第一面1015a沿朝向第二面1015b的方向滑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中,当第二滑道101521为弧形滑道时,第二滑块10132也可以是其他适配弧形滑道的形状,例如可以是整体弧形,中间部分有镂空、间隔等设计的滑块,也可以是一些异形滑块,只要能贴合弧形滑道的形态进行滑动的滑块都可以。另外,当第二滑道101521为圆弧形滑道时,第二滑块10132在第二滑道101521内的滑动也可以理解为第二滑块10132绕第一壳体固定架1015的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摆臂1013采用图12a所示的设计方式时,可参照图12b,12b展示了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截面的示意图。在图12b中,用带箭头的实线表示第一方向,用带箭头的虚线表示第二方向。在本申请中,第二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与第一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不平行,除了可以指二者如图10b和图12b所示的相交外,还可以指二者呈如图12c所示的相切关系,或者如图12d所示的相分离的关系,在本申请中不对其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运动的一致性以及顺畅性,以及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与对应的滑槽的结合度。可以参照图13a,图13a展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之间可设置有驱动连杆1016,该驱动连杆1016可分别与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转动连接。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图13b,图13b为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连杆1016的结构示意图。该驱动连杆1016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10161和第二连接部10162。
可参照图13c,图13c展示了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臂1012a的结构示意图。可一并参照图13b和图13c,在本申请中,第一驱动连杆1016的第一连接部10161可与第一支撑臂1012a的第一安装孔10123连接。第一驱动连杆1016的第二连接部10162可与如图7或图12a中所示的摆臂1013的第三安装孔10136连接。
另外,可参照图14,图14为图13a中所示结构的B-B处的剖视图。可一并参照图13b和图14,该驱动连杆1016的第一连接部10161通过第一连杆10163与第一支撑臂1012a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10162通过第二连杆10164与摆臂1013转动连接。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连杆10163与第二连杆10164的轴线不重合,以降低对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各自的运动造成干涉的风险。
通过在第一支撑臂1012a与第一摆臂1013之间设置驱动连杆1016,可以在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使第一支撑臂1012a、第一摆臂1013以及驱动连杆1016共同对壳体固定架1015起到支撑的作用,以在有效的提高第一支撑臂1012a与摆臂1013与壳体固定架1015之间的运动结合度的同时,对壳体固定架1015起到止位的作用。这样,即便在应用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在该闭合状态下发生跌落,也可有效的降低壳体固定架1015在该状态下相对于转轴机构发生瞬时较大位移的风险,从而可保证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为了避免驱动连杆1016的设置对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的运动造成过约束,还可以参照图15,图15为图13a中C-C处的剖视图。在该实施例中,可对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做减薄设计,以使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与壳体固定架1015的第二滑道101521可间隙配合。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图16,图16展示了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摆臂1013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的厚度减小,以使第二滑块10132与第二滑道101521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此时,可使第二滑块10132的形状与第二滑道101521的形状相匹配,例如,第二滑道101521为矩形滑道时,第二滑块10132可设置为矩形滑块。或者,第二滑块10132也可以设置为销轴,这样可以使第二滑块10132在第二滑道101521内滑动的同时,还可以相对于第二滑道101521发生转动。从而可在第二滑块10132沿图15中所示的第二滑道101521滑动的过程中,可增加摆臂1013运动的自由度,同时还可兼顾摆臂1013与壳体固定架1015的第二滑槽10152配合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连杆1016通过第一连杆10163与支撑臂1012a转动连接,并通过第二连杆10164与摆臂1013转动连接。这样,可以使第一支撑臂1012a、第一连杆10163、摆臂1013和第二连杆10164形成四连杆机构。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对该四连杆机构中的各结构之间的杆长进行调整,可使形成的四连杆结构呈平行四边形或非平行四边形。
另外,驱动连杆1016除了可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方式外,可参照图17a,图17a展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驱动连杆1016也位于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之间,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该实施例中,驱动连杆1016的第一连接部10161通过第一连杆10163与摆臂1013滑动连接,第二连接部10162与第一支撑臂1012a固定连接。
可参照图17b,图17b为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摆臂1013的结构示意图。可一并参照图17a和图17b,摆臂1013的朝向第一支撑臂1012a的端部可设置有导向槽10135,则第一连杆10163可插设于该导向槽10135,并可以沿该导向槽10135的槽面滑动,从而实现第一连杆10163与摆臂1013的滑动连接。
另外,参照图17c,图17c展示了驱动连杆1016与第一支撑臂1012a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中,驱动连杆1016的第二连接部10162可通过粘接或者螺纹联接等方式实现与第一支撑臂1012a的固定连接。在本申请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使驱动连杆1016与第一支撑臂1012a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使驱动连杆1016与第一支撑臂1012a滑动连接,并与摆臂1013固定连接,其具体设置方式与上述驱动连杆1016与摆臂1013滑动连接,并与第一支撑臂1012a固定连接的实施例相类似,在此不进行赘述。
驱动连杆1016采用该设置方式,可通过导向槽10135进行合理的设计,以提高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与对应的滑槽的结合度,从而提高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运动的一致性,并使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的运动更顺畅。另外,在应用有该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下发生跌落时,第一支撑臂1012a、摆臂1013以及驱动连杆1016可共同起到对电子设备的壳体的支撑作用,从而可避免造成壳体相对于转轴机构发生瞬时较大的位移,以提高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为了避免驱动连杆1016的设置对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的运动造成过约束,也可以对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做减薄设计,以使摆臂1013的第二滑块10132与第一壳体固定架1015的第二滑道101521间隙配合,其具体设置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本申请中,为了能够在第一支撑板102、第二支撑板103和基座1020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可以使第一支撑板102和壳体固定架1015转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板102可与位于基座1020的同一侧的多个壳体固定架1015转动连接,其有利于简化转轴机构1的结构,并可提高转轴机构1的结构可靠性。另外,在将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1应用于电子设备时,第二支撑板103可与电子设备的一个壳体固定连接,或者该第二支撑板103为电子设备的一个壳体的一部分。
在具体将第一支撑板102和壳体固定架1015进行转动连接时,可参照如图9所示的壳体固定架1015,该壳体固定架1015还可以设置有转动槽10153,该转动槽10153可以为圆弧形槽。另外,可参照图18,图18为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板102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支撑板102的朝向壳体固定架1015的端部可以设置有转动部1021,该转动部1021可设置为弧形,示例性的可为圆弧形。这样转动部1021可安装于转动槽10153,并可通过转动部1021沿转动槽10153的槽面的滑动,来实现第一支撑板102与壳体固定架1015之间的相对转动。
可参照图19,图19为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板102和第二支撑板103对柔性显示屏4进行支撑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9中,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此时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板面102a和第二支撑板103的第二板面103a与盖板(图19中未示出)的朝向柔性显示屏4的表面可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可实现对柔性显示屏4的平整支撑。
参照图20,图20为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1的剖视图。该图20可用于展示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二面的结构,以及第一支撑板102与转轴机构1的其它结构之间的连接关系。在本申请中,可将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二面记为第三板面102b。其中,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三板面102b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022,该第一导向部1022可设置有第一轨迹槽10221。另外,在本申请中,摆臂1013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10133,该第一导向结构10133可以但不限于为一柱状结构,且第一导向结构10133可插设于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导向部1022的第一轨迹槽10221内,且可沿第一轨迹槽10221滑动。这样,在摆臂1013绕基座1020转动的过程中,可通过第一导向结构10133在第一轨迹槽10221内的滑动,带动第一支撑板102绕壳体固定架1015转动。
在本申请另外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第一支撑臂1012a带动第一支撑板102绕壳体固定架1015转动。具体实施时,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三板面102b可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022,该第一导向部1022可设置有第一轨迹槽10221。另外,可在第一支撑臂1012a上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10133,该第一导向结构10133可以但不限于为一柱状结构,且第一导向结构10133可插设于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导向部1022的第一轨迹槽10221内,且可沿第一轨迹槽10221滑动。这样,在第一支撑臂1012a绕基座1020转动的过程中,可通过第一导向结构10133在第一轨迹槽10221内的滑动,带动第一支撑板102绕壳体固定架1015转动。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第一支撑板102同时与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滑动连接,其滑动连接的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从而通过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绕基座1020的转动来带动第一支撑板102绕壳体固定架1015的转动。
参照图21,图21为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板103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中,第二支撑板103与基座1020之间为单轴心的转动连接方式,且第二支撑板103与第一支撑板102的转动轴心不重合。具体实施时,第二支撑板103的用于基座1020转动连接的一端可设置有第二弧形转动块1031,可一并参照图19和图20,基座1020还可设置有第二弧形槽10204,则第二弧形转动块1031可沿第二弧形槽10204的槽面滑动,从而使第二支撑板103可与基座1020通过虚拟轴的连接方式实现转动连接,其有利于减小第二支撑板103在基座1020上占用的空间,以便于实现转轴机构的小型化设计。在本申请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103还可以通过实体的转轴实现与基座1020的转动连接,以提高第二支撑板103与基座1020连接的可靠性。
这样,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当转轴机构包括多个主轴组件101时,可使与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相对设置的主轴组件101的第二支撑板103与基座1020采用虚拟轴连接的方式实现转动连接,而使位于转轴机构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的主轴组件101的第二支撑板103与基座1020采用实体轴连接的方式实现转动连接。
另外,可一并参照图6,在本申请中,第二转动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二支撑臂1012b,第二支撑臂1012b可通过第二销轴10201b与基座1020转动连接,其中,第二销轴10201b可以同时穿设于阻尼支架10202和第二支撑臂1012b,以使第二支撑臂1012b通过第二销轴10201b与阻尼支架10202的转动连接,来实现第二转动组件与基座1020的转动连接。
另外,在本申请中,第二支撑臂1012b与第二支撑板103可转动连接。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图22,图22为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可使第二支撑臂1012b(图22未示出,可参照图6)的朝向第二支撑板103的端部通过连杆组件104实现与第二支撑板103的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该连杆组件104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相铰接的连杆件,示例性的,可以包括两个相铰接的连杆件以形成二连杆组件,或可以包括三个相铰接的连杆件以形成三连杆组件等。另外,通过对连杆组件104进行合理的设计,可实现对第二支撑板103相对于基座1020的转动轨迹的调整。
第二支撑臂1012b与第二支撑板103除了可采用连杆组件104实现转动连接以外,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二支撑板103上设置第二导向部,该第二导向部示例性的可设置于第二支撑板103的第二面。可参照图21,在本申请中,可将第二支撑板103的第二面记为第四板面103b。另外,可在该第二导向部设置有第二轨迹槽。另外,第二支撑臂1012b的朝向第二支撑板103的端板可以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该第二导向结构可以但不限于为一柱状结构,且第二导向结构可插设于第二支撑板103的第二导向部的第二轨迹槽内,且可沿第二轨迹槽滑动。这样,在第二支撑臂1012b绕基座1020转动的过程中,可通过第二导向结构在第二轨迹槽内的滑动,实现第二支撑臂1012b与第二支撑板103的转动连接。并且,在该实施例中,可通过对第二轨迹槽进行合理的设计,来实现对第二支撑板103相对于基座1020的转动轨迹的调整。
在本申请中,当第一支撑臂1012a和第二支撑臂1012b相向转动时,可通过第一支撑臂1012a自身或摆臂1013带动第一支撑板102的靠近基座1020的一端沿远离基座1020的方向运动。这样,可参照图23,图23展示了在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102、第二支撑板103和盖板1014可形成一容屏空间105。由上述对转轴机构1的结构的介绍可以理解,在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102可在摆臂1013和/或第一支撑臂1012a的驱动下绕壳体固定架1015转动,其可使第一支撑板102的靠近基座1020的端部向远离基座1020的方向运动。而第二支撑板103始终通过第二弧形转动块1031与基座1020相连接,这就使得转轴机构的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相对于彼此或者说相对于基座来说,是一种非对称的设置形式,这样的设计可有效的减小转轴机构的宽度,使转轴机构的结构较简单,并使转轴机构的重量得以减轻。另外,可使在第一支撑板102、第二支撑板103和盖板1014之间形成的容屏空间105为图23中所示的向第一支撑板102侧倾斜的三角形区间,从而使柔性显示屏4容置于该容屏空间105内的弯折部分呈现图22中所示的偏心水滴状形态。这样,可在避免对柔性显示屏4造成挤压,从而可降低柔性显示屏4损坏的风险的同时,有效的减小柔性显示屏4的折痕宽度,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中,通过在壳体固定架1015上设置第一滑槽10151和第二滑槽10152,并在壳体固定架1015绕基座1020转动的过程中,使第一支撑臂1012a在第一滑槽10151内沿第一方向滑动,使摆臂1013在第二滑槽10152内沿第二方向滑动,且第一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可与第二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相交,其中,该第一截面可为垂直第一支撑臂1012a的转动轴线和摆臂1013的转动轴线的参考平面。从而使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在绕基座1020转动时,其转动轴心不重合,这样可实现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之间的轴心相位差动。另外,通过对第一滑槽10151和第二滑槽10152的开设方向进行合理设计,可以使第一支撑臂1012a与摆臂1013相对于基座1020转动的角度均为90°。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1中,还可以通过对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轨迹槽进行调整,来实现对摆臂1013的转动角度的调整,示例性的可以使摆臂1013可转动的最大角度小于或等于90°。可一并参照图23和图7,从而可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使摆臂1013的第一弧形转动块10131与柔性显示屏4的距离较远,从而可避免摆臂1013对柔性显示屏4造成挤压或者拉扯,以降低柔性显示屏4损坏的风险,延长其使用寿命。
另外,由于第二支撑板103始终通过第二弧形转动块1031与基座1020相连接,这可以使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转轴机构1形成的容屏空间105为一倾斜的三角形区间,从而可使柔性显示屏4容置于该容屏空间105内的弯折部分呈现偏心水滴状形态,其有利于减小柔性显示屏4的弯折区域的宽度,以改善柔性显示屏4的光影,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值得一提的,可继续参照图23,在本申请中,可以使电子设置的柔性显示屏4与第一支撑板102和第二支撑板103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粘接。具体实施时,柔性显示屏4可与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板面102a的部分区域,示例性的,可与第一板面102a的靠近基座1020的部分区域粘接,且柔性显示屏4可与第二支撑板103的第二板面103a的部分区域,示例性的,可与第二板面103a的靠近对应侧的壳体的部分区域粘接。从而可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使两个壳体、第一支撑板102和第二支撑板103共同对柔性显示屏4起到平稳支撑的作用。在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两个支撑板可带动柔性显示屏转动,其可有效的避免柔性显示屏4发生形变,以降低柔性显示屏损坏的风险。并且,在电子设备处于图23所示的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4可与两个支撑板相贴合,其可有利于改善柔性显示屏的光影。
除了上述结构外,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转轴机构1中还可以设置有其它可能的结构。示例性的,可继续参照图6,在该实施例中,主轴模组101还可以包括同步组件1017。该同步组件1017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臂1012a的端部的第一主动齿轮10171a,和设置于第二支撑臂1012b的端部的第二主动齿轮10171b,第一主动齿轮10171a和第二主动齿轮10171b相啮合。这样,在一个支撑臂绕基座1020转动的过程中,可带动另一个支撑臂绕基座1020同步向相向或相背的方向转动,且两个支撑臂转过的角度相同。
参照图24,图24为图6中所示主轴模组101的D-D处的剖视图。在本申请中,同步组件1017还可以包括从动齿轮10172,该从动齿轮10172可设置于第一主动齿轮10171a和第二主动齿轮10171b之间。另外,从动齿轮10172可为偶数个,且相邻的从动齿轮10172之间以及相邻的从动齿轮10172与主动齿轮之间相啮合,从而使第一主动齿轮10171a和第二主动齿轮10171b可通过该偶数个从动齿轮10172实现同步转动。
为了提升同步组件1017运动的稳定性,在本申请中,可以使第一主动齿轮10171a套设于第一销轴10201a,使第二主动齿轮10171b套设于第二销轴10201b。另外,同步组件1017还可以包括中间轴10173,该中间轴10173可位于第一销轴10201a和第二销轴10201b之间,且每个从动齿轮10172套设于一个中间轴10173。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中,同步组件1017可设置于基座1020,且可容置于上述盖板1014与基座1020之间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以使转轴机构1的结构较为紧凑。在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1中,通过设置同步组件1017,可以在一个支撑臂绕基座1020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另一个支撑臂绕基座1020同步向相向或相背的方向转动。又由于第一支撑臂1012a可沿壳体固定架1015的第一滑槽10151滑动,因此,在第一支撑臂1012a绕基座1020转动的过程中,可带动壳体固定架1015以相同的角度转动。又因为壳体固定架1015可与电子设备的一个壳体固定连接,则电子设备的该壳体可随第一支撑臂1012a以相同的角度转动。另外,在本申请中,第二支撑板103可与电子设备的另一个壳体固定连接,则在第二支撑臂1012b绕基座1020转动的过程中,可带动第二支撑板103以相同的角度转动,从而可使电子设备的另一个壳体随第二支撑板103以相同的角度转动。这样,通过第一支撑臂1012a和第二支撑臂1012b的同步转动可实现电子设备的两个壳体的同步转动,从而可以避免对固定于两个壳体的柔性显示屏施加瞬时的作用力,以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
可继续参照图6,在本申请该主轴模组101中还可以设置有阻尼组件1018。其中,阻尼组件1018可以包括弹性件10181和连体凸轮10182,在沿主轴模组101的长度方向上,连体凸轮10182位于弹性件10181与第一支撑臂1012a和第二支撑臂1012b之间,且在弹性件10181的弹性力作用下连体凸轮10182与第一支撑臂1012a和第二支撑臂1012b相抵接。
另外,第一支撑臂1012a的朝向连体凸轮10182的端部可设置有第一凸轮面,第二支撑臂1012b的朝向连体凸轮10182的端部可设置有第二凸轮面。当第一支撑臂1012a设置有第一主动齿轮10171a时,该第一齿轮面可以设置于第一主动齿轮10171a的端部。相类似的,当第二支撑臂1012b设置有第二主动齿轮10171b时,该第二齿轮面可以设置于第二主动齿轮10171b的端部。连体凸轮10182的朝向第一支撑臂1012a的端部可设置有第三凸轮面,且连体凸轮10182的朝向第二支撑臂1012b的端部可设置有第四凸轮面,则在弹性件10181的弹性力作用下,相对应的第一凸轮面与第三凸轮面相抵接,第二凸轮面和第四凸轮面相抵接。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中,凸轮面包括多个凸起部和凹陷部,当两个凸轮面的凸起部的斜面间相接触时,可在两个凸轮面之间产生阻碍两个凸轮面继续相对转动的阻尼力。基于此,两个支撑臂在绕基座1020转动的过程中,阻尼组件1018可为两个支撑臂提供一定的阻尼力,该阻尼力可通过支撑臂传递至对应侧的壳体固定架1015,从而通过壳体固定架1015作用于电子设备的壳体。在本申请中,通过在主轴模组101中设置阻尼组件1018,可以避免电子设备的误开合,并且可实现两个壳体在设定位置的悬停。另外,在用户对电子设备进行展开或闭合的过程中可有较为明显的感受,其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具体设置弹性件10181时,其可以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弹簧。另外,弹性件10181中的部分弹簧可套设于第一销轴10201a和第二销轴10201b,另外部分弹簧可套设于中间轴10173,其有利于提高弹性件10181运动的稳定性。
可继续参照图6,阻尼组件1018还可以包括挡块10183,弹性件10181位于挡块10183和连体凸轮10182之间。挡块10183也可套设于第一销轴10201a、第二销轴10201b和中间轴10173,通过设置挡块10183可以起到对弹性件10181进行挤压的作用,从而使弹性件10181积蓄弹性力。另外,阻尼组件1018还可以包括卡簧10184。挡块10183位于弹性件10181与卡簧10184之间,且卡簧10184可卡设于第一销轴10201a、第二销轴10201b和中间轴10173,以起到对弹性件10181和连体凸轮10182进行限位的作用,从而可避免弹性件10181从第一销轴10201a、第二销轴10201b和中间轴10173上脱落。
在本申请提供的转轴机构1中,第一转动组件的摆臂1013与壳体固定架1015除了可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滑动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外,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它可能的方式来实现摆臂1013与壳体固定架1015的连接。
示例性的,可参照图25,图25为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摆臂1013与壳体固定架1015可转动连接。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图26,图26为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摆臂1013的结构示意图。该摆臂1013的用于与壳体固定架1015安装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0134。
另外,可参照图27,图27为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固定架1015的结构示意图。壳体固定架1015上具有安装部10154,在沿壳体固定架1015的长度方向上,安装部10154与第一滑槽10151间隔设置。则第二安装孔10134与安装部10154可以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壳体固定架1015上设置第二安装孔10134,而在摆臂1013上设置安装部10154,此时第二安装孔10134与安装部10154也可以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摆臂1013与基座1020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一支撑臂1012a与壳体固定架1015的连接方式均可参照上述任一实施例,例如,摆臂1013可通过第一弧形滑块与基座1020的第一弧形槽10203转动连接,第一支撑臂1012a可沿壳体固定架1015的第一滑槽10151滑动等,在此不进行赘述。
由于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臂1012a与壳体固定架1015滑动连接,摆臂1013与壳体固定架1015通过实轴转动连接,则可参照图28,图28展示了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臂1012a与摆臂1013的运动机构原理图。由图28可以看出,采用本申请该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1,第一支撑臂1012a和摆臂1013可形成连杆滑块机构。该转轴机构1在随电子设备由展开状态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支撑臂1012a的转动角度可为90°,但是摆臂1013的转动角度要大于90°。而在转轴机构1转动的过程中,为了使摆臂1013能够避让柔性显示屏4,就需要对摆臂1013的转动造成干涉的部位做避让处理,以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使转轴机构1能够对柔性显示屏4进行平整支撑;而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使转轴机构1能够为柔性显示屏4提供足够的容屏空间105。
具体实施时,可参照图29,图29为本申请另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1的爆炸图。在该实施例中,转轴机构1还可以设置有端盖106和转动件1019。其中,端盖106可作为转轴机构1的外观件,其可对转轴机构1的其它结构起到保护的作用,并有利于提高转轴机构1的外观美观性。
另外,可参照图30,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1的设置有转动件1019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端盖106具有一容纳部,主轴模组101的基座1020可设置于端盖106的容纳部内。另外,转动件1019的一端可与端盖106的朝向基座1020的底面相抵接,另一端可与基座1020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撑臂1012a和第二支撑臂1012b相背转动的过程中,摆臂1013绕基座1020转动可带动端盖106绕基座1020转动,且端盖106的转动方向与摆臂1013的转动方向相同,以起到对摆臂1013进行避让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可对应至少一个主轴模组101设置有转动件1019,以简化转轴机构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对应每个主轴模组101分别设置一个转动件1019,从而可提高端盖106运动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102和第二支撑板103的具体设置方式均可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可继续参照图30,图30展示了转轴机构1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此时,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板面102a、第二支撑板103的第二板面103a和基座1020的承载面1020a处于同一平面内,以能够对柔性显示屏起到平稳支撑的作用。
可参照图31,图31展示了转轴机构1处于展开状态时,摆臂1013处的剖视图。此时,在端盖106的避让下摆臂1013相对基座1020转动的角度大于90°。
另外,在本申请中,转轴机构1还可以包括复位元件,该复位元件可以但不限于回力弹簧或磁性元件等,则转动件1019可以通过复位元件与基座1020转动连接。可参照图32,图32展示了转轴机构1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则对比图30和图32可以看出,当转轴机构1由图30所示的展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102和第二支撑板103相向运动,摆臂1013绕基座1020向朝向第二支撑板103的方向转动。在此过程中,转动件1019可在复位元件的作用下绕基座1020转动,且转动件1019的转动方向与摆臂1013的转动方向相同,从而带动端盖106与摆臂1013同向转动。
参照图33,图33展示了转轴机构1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在该状态下,第一支撑板102、第二支撑板103和盖板1014之间可形成一向第一支撑板102侧倾斜的三角形的容屏空间105,从而使柔性显示屏4可容置于该容屏空间105内的弯折部分呈现偏心水滴状形态。这样,可在避免对柔性显示屏4造成挤压,从而可降低柔性显示屏4损坏的风险的同时,有效的减小柔性显示屏4的弯折区域的宽度,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当转轴机构1由图33所示的闭合状态向图30所示的展开状态转动的过程中。随着摆臂1013绕基座1020的转动,可带动端盖106绕基座1020同向转动,从而使端盖106对摆臂1013进行避让,以在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使转轴机构1能够对柔性显示屏4的对应部分起到平稳支撑的作用。
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通过端盖106的转动对摆臂1013的转动进行有效的避让,可有效的避免对摆臂1013以及电子设备中的其它结构进行减薄设计,从而可提高电子设备整机结构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申请该实施例中,主轴模组101中也可以设置有同步组件1017和阻尼组件1018,且同步组件1017和阻尼组件1018的具体设置方式均可参照上述任一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这样,可参照图34,图34为该实施例中转轴机构1的设置有同步组件1017的部位的剖视图。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臂1012a和第二支撑臂1012b可通过同步组件1017以相同的转动角度绕基座1020同步转动,从而可使应用有该转轴机构1的电子设备的两个壳体以相同的转动角度绕基座1020同步转动,从而可以避免对固定于两个壳体的柔性显示屏4施加瞬时的作用力,以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4的可靠性。
而阻尼模组的设置,可以避免电子设备的误开合,并且可实现两个壳体在设定位置的悬停。另外,在用户对电子设备进行展开或闭合的过程中可有较为明显的感受,其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1可用于例如图2中所示的电子设备。其中,壳体固定架1015可与位于基座1020同一侧的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103可与另一个壳体固定连接。示例性的,壳体固定架1015可用于与图4中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2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103可用于与图3中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第二壳体3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板103可以为第二壳体3的中框的一部分,即第二支撑板103与第二壳体3的中框一体成型。第二支撑板103也可以是独立的,其可与第二壳体3通过粘接或者螺纹联接等可能的方式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中,当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基座1020的承载面1020a、第一壳体2的第一支撑面2b、第二壳体3的第二支撑面3b、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板面102a和第二支撑板103的第二板面103a可共同对柔性显示屏4起到平整支撑的作用,从而可保证电子设备在该展开状态下的形态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中,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板面103a和第二支撑面3b可位于同一平面内,其可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对柔性显示屏4进行支撑,有利于实现对柔性显示屏4的平稳支撑,也有利于简化机构设计,降低柔性显示屏粘接的难度,以提高柔性显示屏的结构可靠性。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在处于闭合状态时,可以使第一板面102a与第一支撑面2b的夹角,大于第二板面103a与第二支撑面3b的夹角,以在第一板面102a、第二板面103a与承载面1020a之间形成容屏空间。由上述对转轴机构1的介绍可以知道,该容屏空间为一倾斜的三角形区间,其可有利于使转轴机构1的体积减小、重量减轻,从而使电子设备能够为其它元器件的设置预留足够的空间,以有利于电子设备性能的提升。另外,柔性显示屏4容置于该容屏空间内的弯折部分呈现偏心水滴状形态,其有利于减小柔性显示屏4的弯折部分的宽度,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应当理解的,为了实现上述电子设备的形态,本申请不限于上文中提到的各种转轴机构的实施例,只要能实现以下状态的转轴机构皆可,即:
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使第一板面102a与第一支撑面2b的夹角,大于第二板面103a与第二支撑面3b的夹角,以在第一板面102a、第二板面103a与承载面1020a之间形成容屏空间;或者,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板面102a与承载面1020a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支撑板103的第二板面103a与承载面1020a之间的夹角,从而在第一板面102a、第二板面103a和承载面1020a之间可形成一个向第一支撑板102侧倾斜的三角形容屏空间。
另外,在本申请中,可通过对第一支撑板102的第一轨迹槽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在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使两个支撑板和基座之间形成足以容纳柔性显示屏4的弯折部分的容纳空间,其可避免电子设备在转轴机构1处存在缝隙,从而可保证电子设备在闭合状态下的形态较为完整。这样,可避免异物由转轴机构1处插入电子设备造成对柔性显示屏4的损坏,并可有利于实现电子设备的整机厚度的减薄设计。
除此之外,由图4所示,在第一壳体2的朝向转轴机构1的端部可设置有第一开槽201,在第二壳体3的朝向转轴机构1的端部可设置有第二开槽301。则一个壳体固定架1015可容置于第一开槽201,另一个壳体固定架1015可容置于第二开槽301。这样,可在电子设置处于展开状态时,使转轴机构1容置于第一开槽201和第二开槽301对合形成的容置部内,其可使电子设备具有一体化设计的外观效果,以提高其外观美观性。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0)

1.一种转轴机构,用于可折叠的电子设备,所述转轴机构与所述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部分对应设置,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转轴机构展开或闭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包括基座和主轴模组,其中:
所述基座包括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于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
所述主轴模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的相对的两侧;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板面,所述第一板面用于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
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板面,所述第二板面用于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
当所述转轴机构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承载面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板面与所述承载面的夹角,以在所述第一板面、所述第二板面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部分的容屏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撑臂和壳体固定架,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靠近所述基座的一端沿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固定架设置有转动槽,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安装于所述转动槽,且所述转动部可沿所述转动槽的槽面转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还包括摆臂,所述摆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的转动轴线和所述摆臂的转动轴线平行不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臂滑动连接;和/或,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摆臂滑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臂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具有第一轨迹槽;所述第一支撑臂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一轨迹槽,且可沿所述第一轨迹槽滑动;
和/或,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摆臂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具有第一轨迹槽;所述摆臂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一轨迹槽,且可沿所述第一轨迹槽滑动。
7.如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置有第一弧形槽,所述摆臂的用于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转动块,所述第一弧形转动块容置于所述第一弧形槽,且可沿所述第一弧形槽的弧形面转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基座,且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第一弧形槽的表面设置有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弧形转动块插设于所述弧形凸起与所述第一弧形槽之间。
9.如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与所述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
所述壳体固定架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支撑臂可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所述摆臂可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所述第一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一截面内的投影不平行;其中,所述第一截面为垂直所述第一支撑臂的转动轴线和所述摆臂的转动轴线的参考平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摆臂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的角度均不大于90°。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槽设置有第二滑道,所述摆臂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卡设于所述第二滑道,且所述第二滑块可沿所述第二滑道滑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道为直线形滑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固定架包括第一面,所述第一面为所述壳体固定架的朝向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侧表面;所述直线形滑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面的开口,当所述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直线形滑道自所述开口向所述基座的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道为弧形滑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弧形滑道的轴心位于所述弧形滑道的背离所述基座的一侧。
16.如权利要求4~1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模组还包括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摆臂之间;所述驱动连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撑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连杆与所述摆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轴线不重合。
17.如权利要求4~1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模组还包括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摆臂之间;所述驱动连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摆臂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臂固定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的朝向第一支撑臂的端部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第一连杆插设于所述导向槽,且可沿所述导向槽的槽面滑动。
19.如权利要求16~1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槽设置有第二滑道,所述摆臂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可沿所述第二滑道滑动,且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道间隙配合。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块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滑道的形状相匹配,或所述第二滑块为销轴。
21.如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与所述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端盖和转动件,所述端盖具有容纳部,所述基座设置于所述容纳部;所述转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端盖的朝向所述基座的底面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背转动时,所述摆臂绕所述基座转动带动所述端盖绕所述基座转动,且所述端盖与所述摆臂的转动方向相同。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复位元件,所述转动件通过复位元件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向转动时,所述摆臂绕所述基座转动;所述转动件在所述复位元件的作用下绕所述基座转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带动所述端盖转动,且所述端盖与所述摆臂的转动方向相同。
24.如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设置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用于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转动块,所述第二弧形转动块容置于所述第二弧形槽,且可沿所述第二弧形槽的弧形面转动。
25.如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基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臂通过连杆组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相铰接的连杆件;
或,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具有第二轨迹槽;所述第二支撑臂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二轨迹槽,且可沿所述第二轨迹槽滑动。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模组还包括同步组件,所述同步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端部的第一主动齿轮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端部的第二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主动齿轮相啮合。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组件还包括偶数个从动齿轮,偶数个所述从动齿轮位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之间,且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主动齿轮通过偶数个所述从动齿轮同步转动。
2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柔性显示屏以及如权利要求1~2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设于所述转轴机构的相对的两侧,所述壳体固定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连续覆盖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转轴机构,且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所述第一板面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所述第二板面粘接。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第一板面的部分区域粘接,且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第二板面的部分区域粘接。
3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机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柔性显示屏,所述转轴机构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部分对应设置,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转轴机构展开或闭合;其中:
所述转轴机构包括基座和主轴模组,所述基座包括承载面,所述承载面用于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设于所述转轴机构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用于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
所述柔性显示屏连续覆盖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转轴机构,且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主轴模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转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转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板面,所述第一板面用于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
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板面,所述第二板面用于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屏;
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板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面的夹角,以在所述第一板面、所述第二板面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部分的容屏空间。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二板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34.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所述第一板面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所述第二板面粘接。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第一板面的部分区域粘接,且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第二板面的部分区域粘接。
36.如权利要求32~35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撑臂和壳体固定架,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靠近所述基座的一端沿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运动。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固定架设置有转动槽,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安装于所述转动槽,且所述转动部可沿所述转动槽的槽面转动。
38.如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组件还包括摆臂,所述摆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的转动轴线和所述摆臂的转动轴线平行不重合。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臂滑动连接;和/或,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摆臂滑动连接。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臂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具有第一轨迹槽;所述第一支撑臂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一轨迹槽,且可沿所述第一轨迹槽滑动;
和/或,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摆臂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具有第一轨迹槽;所述摆臂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一轨迹槽,且可沿所述第一轨迹槽滑动。
41.如权利要求38~4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置有第一弧形槽,所述摆臂的用于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转动块,所述第一弧形转动块容置于所述第一弧形槽,且可沿所述第一弧形槽的弧形面转动。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基座,且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第一弧形槽的表面设置有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弧形转动块插设于所述弧形凸起与所述第一弧形槽之间。
43.如权利要求38~42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与所述壳体固定架滑动连接;
所述壳体固定架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支撑臂可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所述摆臂可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所述第一方向在第一截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一截面内的投影不平行;其中,所述第一截面为垂直所述第一支撑臂的转动轴线和所述摆臂的转动轴线的参考平面。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摆臂相对于所述基座转动的角度均不大于90°。
45.如权利要求43或4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槽设置有第二滑道,所述摆臂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卡设于所述第二滑道,且所述第二滑块可沿所述第二滑道滑动。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道为直线形滑道。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固定架包括第一面,所述第一面为所述壳体固定架的朝向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侧表面;所述直线形滑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面的开口,当所述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直线形滑道自所述开口向所述基座的延伸。
48.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道为弧形滑道。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轴机构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弧形滑道的轴心位于所述弧形滑道的背离所述基座的一侧。
50.如权利要求38~4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模组还包括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摆臂之间;所述驱动连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撑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连杆与所述摆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轴线不重合。
51.如权利要求38~4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模组还包括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摆臂之间;所述驱动连杆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且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摆臂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支撑臂固定连接。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的朝向第一支撑臂的端部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第一连杆插设于所述导向槽,且可沿所述导向槽的槽面滑动。
53.如权利要求50~52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槽设置有第二滑道,所述摆臂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可沿所述第二滑道滑动,且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道间隙配合。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块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滑道的形状相匹配,或所述第二滑块为销轴。
55.如权利要求38~42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与所述壳体固定架转动连接。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端盖和转动件,所述端盖具有容纳部,所述基座设置于所述容纳部;所述转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端盖的朝向所述基座的底面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背转动时,所述摆臂绕所述基座转动带动所述端盖绕所述基座转动,且所述端盖与所述摆臂的转动方向相同。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复位元件,所述转动件通过复位元件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和所述第二转动组件相向转动时,所述摆臂绕所述基座转动;所述转动件在所述复位元件的作用下绕所述基座转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带动所述端盖转动,且所述端盖与所述摆臂的转动方向相同。
58.如权利要求32~57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设置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支撑板的用于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转动块,所述第二弧形转动块容置于所述第二弧形槽,且可沿所述第二弧形槽的弧形面转动。
59.如权利要求32~57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基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60.如权利要求58或5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臂通过连杆组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相铰接的连杆件;
或,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具有第二轨迹槽;所述第二支撑臂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插设于所述第二轨迹槽,且可沿所述第二轨迹槽滑动。
CN202210113973.0A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5574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3973.0A CN116557406A (zh)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PCT/CN2023/072989 WO2023143329A1 (zh) 2022-01-30 2023-01-18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3973.0A CN116557406A (zh)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57406A true CN116557406A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70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13973.0A Pending CN116557406A (zh) 2022-01-30 2022-01-30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57406A (zh)
WO (1) WO20231433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81814B (zh) * 2023-08-23 2023-10-2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门板组件及其制作方法、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56957A (ja) * 2010-06-10 2011-12-22 Sony Corp 二軸ヒンジ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CN108055371A (zh) * 2018-01-26 2018-05-1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TWI687795B (zh) * 2018-09-27 2020-03-11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
CN110007715B (zh) * 2018-12-10 2023-03-31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US11334122B2 (en) * 2019-06-24 2022-05-17 Fositek Corporation Hinge mechanism for a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3551105B (zh) * 2020-04-23 2022-11-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支架结构、屏幕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1583791B (zh) * 2020-05-07 2022-04-2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柔性屏支撑装置和柔性屏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43329A1 (zh) 2023-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33741B (zh)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EP4092505B1 (en) Rotat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873059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移动终端
CN117006149A (zh)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4338859A (zh) 折叠装置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3719525A (zh) 一种旋转铰链、折叠机壳和电子设备
CN114338864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081815A (zh) 一种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116557406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5499524A (zh) 折叠屏设备
CN115653999A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5529372A (zh)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
CN216044966U (zh) 一种旋转铰链、折叠机壳和电子设备
CN114170909A (zh)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2178042A (zh) 一种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114373383A (zh) 可折叠显示设备
CN219953941U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116075083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7905783A (zh) 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其转轴机构
CN116517949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4203028A (zh) 可折叠结构及电子设备
WO2023093860A1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8625038U (zh) 折叠屏移动终端的铰链机构
CN214202973U (zh) 可折叠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