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3695A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83695A CN114283695A CN202210111683.2A CN202210111683A CN114283695A CN 114283695 A CN114283695 A CN 114283695A CN 202210111683 A CN202210111683 A CN 202210111683A CN 114283695 A CN114283695 A CN 1142836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bending region
- bending
- assembly
- s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4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9 retar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折叠式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和折叠装置。柔性显示屏包括弯折区和第一非弯折区。折叠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及至少一个壳体组件。固定组件与弯折区相对设置。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第一壳体组件转动连接固定组件,第一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至少一个第一活动件,第一壳体位于固定组件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非弯折区;第一活动件的第一端设于固定组件上并转动连接固定组件,第一活动件的第二端设于第一壳体上并滑动连接第一壳体。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式电子设备能够减少柔性显示屏的折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屏具有可弯曲的特点,将其应用于电子设备中,使其在折叠装置的作用下实现展开与折叠,可兼顾电子设备的大屏显示与便携性。然而,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在展开使用时折痕明显,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能够减少柔性显示屏折痕的折叠式电子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包括:
柔性显示屏,包括相邻的弯折区和第一非弯折区;及
折叠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和至少一个壳体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弯折区相对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所述第一壳体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至少一个第一活动件,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固定组件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非弯折区;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固定组件上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组件,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二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从折合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组件转动并推压所述第一壳体,以使所述第一壳体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组件的一侧移动。
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式电子设备通过设置固定组件、第一壳体和第一活动件,使第一活动件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固定组件,第一活动件的第二端滑动连接第一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一活动件从折合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活动件推压第一壳体使第一壳体朝向远离固定组件的一侧移动,由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非弯折区,因此第一壳体移动时会带动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非弯折区朝向远离与柔性显示屏的弯折区的一侧移动,使弯折区在第一非弯折区的拉伸作用下展平,减少柔性显示屏在展平状态时的折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折叠式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折叠式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和柔性显示屏;
图2为图1所示折叠式电子设备处于折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折叠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折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组件、固定组件和第二壳体组件;
图4为图3所示折叠装置处于折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柔性显示屏包括第一非弯折区、弯折区及第二非弯折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柔性显示屏与第一壳体组件、第二壳体组件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柔性显示屏与第一壳体组件、第二壳体组件处于折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柔性显示屏在折合状态时呈水滴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第一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活动件,第二壳体组件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折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基板、第一支撑板及第一周侧板,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基板、第二支撑板及第二周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9所示第一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二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第一壳体设有第一滑槽,第二壳体设有第二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折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第一壳体、第一活动件、第二壳体及第二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壳体组件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7为图14所示第一滑槽设有第一阻挡部,第二滑槽设有第二阻挡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3所示电子设备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9为图17所示第一活动件还包括第一连杆,第二活动件还包括第三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第一连杆抵接于固定组件朝向弯折区的一侧,第三连杆抵接于固定组件朝向弯折区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所示第一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撑限位件,第二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折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1所示电子设备中第一支撑限位件和第二支撑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1所示第一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承载件,第二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所示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处于折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4所示的折叠式电子设备中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4所示的折叠式电子设备中第一活动件与第二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4所示的折叠式电子设备还包括同步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个或多个零部件的组件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但所示例的产品固有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或者基于所说明的功能其应具有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附图以从外部观看的结构示意为例,其中实线用于表示可以从外部直接看到的结构,虚线用于表示该结构部件位于内部,无法从外部直接看到的结构。
请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式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折叠手机、折叠平板、折叠电脑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折叠手机为例。折叠式电子设备100具有折合状态、展平状态和处于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的多个中间状态。其中,图1为折叠式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折叠式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折叠式电子设备100包括柔性显示屏2和折叠装置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电子设备100为内折式电子设备,即柔性显示屏2设于折叠装置1的内侧。内折式电子设备可有效降低柔性显示屏2的撞击、磨损。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发明构思也适用于外折式电子设备。折叠式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对应柔性显示屏2、折叠装置1皆处于展平状态;折叠式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合状态对应柔性显示屏2、折叠装置1皆处于折合状态;折叠式电子设备100处于中间状态对应柔性显示屏2、折叠装置1皆处于中间状态。折叠式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在折叠装置1的作用下展平,有利于大屏显示;折叠式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在折叠装置1的作用下折合,此时折叠式电子设备100的体积较小,便于携带。
请参照图3和图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装置1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装置1处于折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折叠装置1包括固定组件10和至少一个壳体组件。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20。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20和第二壳体组件30。以下实施例中以折叠装置1包括固定组件10、第一壳体组件20和第二壳体组件30为例。第一壳体组件20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第二壳体组件30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组件20可绕固定组件10转动,第二壳体组件30可绕固定组件10转动。折叠装置1在展平状态与折合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固定组件10不动,第一壳体组件20和第二壳体组件30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折叠装置1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壳体组件20和第二壳体组件30分别展平于固定组件10的相对两侧,此时,第一壳体组件20与第二壳体组件30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80°(允许存在少许的偏差,例如:第一壳体组件20与第二壳体组件30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175°、177°、179°、182°等)。折叠装置1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壳体组件20和第二壳体组件30位于固定组件10的同一侧,并相对设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折叠装置1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壳体组件20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组件30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端相抵接,第一壳体组件20靠近固定组件10的一端与第二壳体组件30靠近固定组件10的一端相间隔。
如图5所示,柔性显示屏2用于显示画面。举例而言,柔性显示屏2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屏等。柔性显示屏2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弯折区21、弯折区22及第二非弯折区23。第一非弯折区21、弯折区22相邻,第二非弯折区23邻接于弯折区22远离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侧。在柔性显示屏2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非弯折区21、弯折区22及第二非弯折区23可以横向排列也可以竖向排列。当第一非弯折区21、弯折区22及第二非弯折区23横向排列时,柔性显示屏2可以理解为左右折叠;当第一非弯折区21、弯折区22及第二非弯折区23竖向排列时,柔性显示屏2可以理解为上下折叠。其中,横向可以参照附图中的X轴方向,竖向可以参照附图中的Y轴方向。本申请实施例以左右折叠的柔性显示屏2为例。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弯折区22及第二非弯折区23沿X轴方向排列,其中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轴线方向沿Y轴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发明构思适用于上下折叠的柔性显示屏2。柔性显示屏2随折叠装置1的展平而展平,随折叠装置1的折合而折合。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第二非弯折区23皆固定连接于壳体组件上。一实施例中,第一非弯折区21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组件20上,第二非弯折区23固定连接于第二壳体组件30上,弯折区22与固定组件10相对设置。其中,弯折区22与固定组件10未连接,便于弯折区22在折叠时能够自由弯折。可以理解的,第一非弯折区21随第一壳体组件20的展平而展平,第一非弯折区21随第一壳体组件20的折合而折合;第二非弯折区23随第二壳体组件30的展平而展平,第二非弯折区23随第二壳体组件30的折合而折合。柔性显示屏2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非弯折区21、弯折区22及第二非弯折区23在折叠装置1的作用下展平,此时,第一非弯折区21与第二非弯折区23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80°(允许存在少许的偏差,例如:第一非弯折区21与第二非弯折区23之间的夹角还可以为175°、177°、179°、182°等)。柔性显示屏2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非弯折区21和第二非弯折区23在折叠装置1的作用下相对设置,弯折区22自然弯折。
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和图7,弯折区22包括第一子弯折区22a、第二子弯折区22b和第三子弯折区22c。第一子弯折区22a、第二子弯折区22b及第三子弯折区22c依次排列于第一非弯折区21与第二非弯折区23之间。换言之,柔性显示屏2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非弯折区21、第一子弯折区22a、第二子弯折区22b、第三子弯折区22c及第二非弯折区23沿X轴方向依次排列。在柔性显示屏2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子弯折区22b的弯折曲率半径小于第一子弯折区22a的弯折曲率半径、第三子弯折区22c的弯折曲率半径。可以理解的,在柔性显示屏2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子弯折区22b的弯折曲率半径小于第一子弯折区22a的弯折曲率半径,第二子弯折区22b的弯折曲率半径小于第三子弯折区22c的弯折曲率半径。其中,第一子弯折区22a的弯折曲率半径与第三子弯折区22c的曲率半径可以相同或近似相同。换言之,在柔性显示屏2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子弯折区22b的弯曲程度大于第一子弯折区22a的弯曲程度,第二子弯折区22b的弯曲程度大于第三子弯折区22c的弯曲程度。可选的,在柔性显示屏2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子弯折区22b呈圆弧状。
一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柔性显示屏2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子弯折区22a与第三子弯折区22c相对设置。第二子弯折区22b连接第一子弯折区22a的一端与第二子弯折区22b连接第三子弯折区22c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一子弯折区22a连接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与第三子弯折区22c连接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二间距,第一间距的尺寸大于第二间距的尺寸。其中,第一间距可参照附图8中的线段m,第二间距可参照附图8中的线段n。本实施方式中,柔性显示屏2在折合状态时近似呈水滴状。以下实施例中在未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以柔性显示屏2在折合状态时呈水滴状为例。水滴状的柔性显示屏2有利于实现柔性显示屏2在折合状态时弯折区22的弯曲程度较小,从而在展平状态时折痕较浅。
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柔性显示屏2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子弯折区22a与第三子弯折区22c相对设置。第二子弯折区22b连接第一子弯折区22a的一端与第二子弯折区22b连接第三子弯折区22c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三间距,第一子弯折区22a连接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与第三子弯折区22c连接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之间形成第四间距。第三间距的尺寸可以小于或等于第四间距的尺寸。本实施方式中,柔性显示屏2在折合状态时近似呈U型。
请参照图9至图11,折叠装置1的固定组件10用于与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2相对设置。折叠装置1的第一壳体组件20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第一壳体组件20可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以在展平状态、折合状态、中间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壳体组件20包括第一壳体201和至少一个第一活动件202。本申请对于第一活动件202的数量不作具体的限定。例如:第一活动件20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等。第一壳体201位于固定组件10的一侧,并用于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具体的,第一壳体201用于与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相对设置,并与第一非弯折区21固定连接。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1包括第一基板210、第一支撑板211和第一周侧板212。第一基板210与第一支撑板211相对设置。第一周侧板212连接于第一基板210与第一支撑板211之间。第一基板210、第一周侧板212及第一支撑板211形成朝向固定组件10的第一开口213。第一支撑板211背离第一基板210的一侧用于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例如: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粘接于第一支撑板211背离第一基板210的一侧。第一壳体201在外力的作用下可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第一壳体201所受到的外力可以是用户作用的力,也可以是折叠式电子设备100中驱动件(例如:驱动电机)作用的力。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一端设于固定组件10上并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可选的,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轴40与固定组件10转动连接。第一活动件202可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其中,第一转轴40可一端穿设于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一端,另一端穿设于固定组件10上,也可与第一活动件202与固定组件10中的一者固定连接。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二端设于第一壳体201上并滑动连接第一壳体201。可选的,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二端设于第一基板210上并滑动连接第一基板210,或者,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二端设于第一支撑板211上并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板211,又或者,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二端设于第一周侧板212上并滑动连接第一周侧板212。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二端设于第一基板210上并滑动连接第一基板210为例。第一壳体201可相对于第一活动件202滑动,以靠近或远离固定组件10。具体的,在第一壳体组件20从折合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活动件202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并推压第一壳体201,以使第一壳体2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可以理解的,在展平状态时第一壳体201与固定组件10之间的相对距离大于在折合状态时第一壳体201与固定组件10之间的相对距离。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壳体2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了一段距离,使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拉伸弯折区22,以减少弯折区22的折痕。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壳体201与固定组件10可保持预设距离,使柔性显示屏2可以处于自然长度,以降低或消除第一非弯折区21对弯折区22的拉伸,有利于弯折区22呈自然弯折状态。其中,第一活动件202推压第一壳体201,以使第一壳体2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可以是第一活动件202与第一壳体201接触,可直接向第一壳体201作用压力,以推动第一壳体2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也可以是第一活动件202与第一壳体201通过其他可伸缩、可变性的连接件连接以通过其他连接件向第一壳体201作用压力,以推动第一壳体2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
折叠装置1的第二壳体组件30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第二壳体组件30可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以在展平状态、折合状态、中间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二壳体组件30与第一壳体组件20对称。具体的,第二壳体组件30包括第二壳体301和至少一个第二活动件302。第二壳体301的结构与第一壳体201的结构相同,且第二壳体301与第一壳体2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第二活动件302的结构与第一活动件202的结构相同,且第二活动件302与第一活动件202关于固定组件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本申请对于第二活动件302的数量不作具体的限定。例如:第二活动件30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等。第二活动件302的数量与第一活动件20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壳体301位于固定组件10的另一侧,并用于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的第二非弯折区23。具体的,第二壳体301用于与柔性显示屏2的第二非弯折区23相对设置,并与第二非弯折区23固定连接。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01包括第二基板310、第二支撑板311和第二周侧板312。第二基板310与第二支撑板311相对设置。第二周侧板312连接于第二基板310与第二支撑板311之间。第二基板310、第二周侧板312及第二支撑板311形成朝向固定组件10的第二开口313。第二支撑板311背离第二基板310的一侧用于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的第二非弯折区23,例如:柔性显示屏2的第二非弯折区23粘接于第二支撑板311背离第二基板310的一侧。第二壳体301在外力的作用下可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第二壳体301所受到的外力可以是用户作用的力,也可以是折叠式电子设备100中驱动件(例如:驱动电机)作用的力。第二活动件302的第一端设于固定组件10上并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可选的,第二活动件302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转轴50与固定组件10转动连接。第二活动件302可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其中,第二转轴50可一端穿设于第二活动件302的第一端,另一端穿设于固定组件10上,也可与第二活动件302与固定组件10中的一者固定连接。第二活动件302的第二端设于第二壳体301上并滑动连接第二壳体301。可选的,第二活动件302的第二端设于第二基板310上并滑动连接第二基板310,或者,第二活动件302的第二端设于第二支撑板311上并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板311,又或者,第二活动件302的第二端设于第二周侧板312上并滑动连接第二周侧板312。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二活动件302的第二端设于第二基板310上并滑动连接第二基板310为例。第二壳体301可相对于第二活动件302滑动,以靠近或远离固定组件10。具体的,在第二壳体组件30从折合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二活动件302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并推压第二壳体301,以使第二壳体3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可以理解的,在展平状态时第二壳体301与固定组件10之间的相对距离大于在折合状态时第二壳体301与固定组件10之间的相对距离。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壳体3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了一段距离,使柔性显示屏2的第二非弯折区23拉伸弯折区22,以减少弯折区22的折痕。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壳体301与固定组件10可保持预设距离,使柔性显示屏2可以处于自然长度,以降低或消除第二非弯折区23对弯折区22的拉伸,有利于弯折区22呈自然弯折状态。其中,第二活动件302推压第二壳体301,以使第二壳体3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可以是第二活动件302与第二壳体301接触,可直接向第一壳体201作用压力,以推动第二壳体3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也可以是第二活动件302与第二壳体301通过其他可伸缩、可变性的连接件连接以通过其他连接件向第二壳体301作用压力,以推动第一壳体2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
可以理解的,折叠装置1从折合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壳体201与第二壳体301分别向固定组件10的相对两侧移动,以分别带动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和第二非弯折区23朝向相反的方向拉伸弯折区22,从而减少或消除折痕,使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2展平。
本申请提供的折叠装置1通过设置固定组件10、第一壳体201和第一活动件202,使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二端滑动连接第一壳体201,第一壳体201与第一活动件202从折合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活动件202推压第一壳体201使第一壳体2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由于第一壳体201固定连接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因此第一壳体201移动时会带动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朝向远离与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2的一侧移动,使弯折区22在第一非弯折区21的拉伸作用下展平,减少柔性显示屏2在展平状态时的折痕。本申请提供的折叠式电子设备100由于包括上述折叠装置1和柔性显示屏2,因此在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的折痕较浅,用户体验较好。
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固定组件10包括固定件101和第一支架102。固定件101呈弧形,例如:固定件101至少部分呈圆弧形。固定件101与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2相对设置。第一支架102固定设于固定件101朝向弯折区22的一侧。第一活动件202通过第一转轴40转动连接第一支架102的一端,第二活动件302通过第二转轴50转动连接第一支架102的另一端。第一转轴40与第二转轴50可关于固定组件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在第一壳体组件20从展平状态弯折至折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活动件202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并拉伸第一壳体201,以使第一壳体201朝向靠近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具体的,如图12所示,第一壳体组件2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弹性件203。第一弹性件203可以包括弹簧、波纹管、弹性块、弹性柱、弹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03以弹簧为例。第一弹性件203的数量与第一活动件202的数量相同。第一弹性件203弹性连接于第一壳体201与第一活动件202之间。可选的,第一弹性件203位于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201之间。第一弹性件203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壳体201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203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203在第一壳体2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移动时发生形变。第一弹性件203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呈压缩状态。可以理解的,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弹性件203对第一壳体201的挤压力朝向第一壳体201背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第一弹性件203对第一活动件202的挤压力朝向固定组件10的所在侧。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203,使第一弹性件203弹性连接于第一壳体201与第一活动件202之间,第一弹性件203具有缓冲作用,可避免第一壳体组件20转动过程中第一壳体201与第一活动件202之间碰撞,产生异响等。在第二壳体组件30从展平状态弯折至折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二活动件302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并拉伸第二壳体301,以使第二壳体301朝向靠近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具体的,第二壳体组件3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件303。第二弹性件303可以包括弹簧、波纹管、弹性块、弹性柱、弹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303以弹簧为例。第二弹性件303的数量与第二活动件302的数量相同。第二弹性件303弹性连接于第二壳体301与第二活动件302之间。其中,第二弹性件303与第二壳体301、第二活动件302的连接方式可参照上述第一弹性件203与第一壳体201、第一活动件202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第二弹性件303在第二壳体3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移动时发生形变。第二弹性件303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呈压缩状态。可以理解的,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弹性件303对第二壳体301的挤压力朝向第二壳体301背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第二弹性件303对第二活动件302的挤压力朝向固定组件10的所在侧。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303,使第二弹性件303弹性连接于第二壳体301与第二活动件302之间,第二弹性件303具有缓冲作用,可避免第二壳体组件30弯折过程中第二壳体301与第二活动件302之间碰撞,产生异响等。其中,第一弹性件203的结构与第二弹性件303的结构可以相同,第一弹性件203与第二弹性件303关于固定组件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第一弹性件203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折合状态时可以呈压缩状态或处于原长状态。第二弹性件303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折合状态时可以呈压缩状态或处于原长状态。
可选的,请参照图13至图15,第一壳体20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滑槽214。第一滑槽214可以是矩形槽、方形槽等。第一滑槽214的数量与第一活动件202的数量可以相同。第一滑槽214沿第一壳体201指向固定组件10的方向延伸。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1展平时,第一滑槽214沿X轴正向延伸。X轴正向即附图中X轴箭头所指的方向。第一活动件202包括相连的第一转动部220和第一滑动部221。第一转动部220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220套设于第一转轴40上。第一滑动部22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滑槽214内。第一滑动部221可以为矩形滑块、方形滑块等。可选的,在第一壳体组件20从折合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滑动部221全部位于第一滑槽214内;或者,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滑动部221部分位于第一滑槽214内,在第一壳体201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滑动部221全部位于第一滑槽214内。在第一壳体201上形成第一滑槽214,在第一活动件202上形成第一滑动部221,通过第一滑动部221与第一滑槽214实现第一壳体201与第一活动件202的滑动连接,结构简单且有利于第一壳体201、第一活动件202的制造、加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活动件202上形成滑槽,在第一壳体201上形成滑块,实现第一活动件202与第一壳体201的滑动连接。第二壳体301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滑槽314。第二滑槽314可以是矩形槽、方形槽等。第二滑槽314的数量与第二活动件302的数量可以相同。第二滑槽314沿第二壳体301指向固定组件10的方向延伸。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01展平时,第二滑槽314沿X轴反向延伸。其中,X轴反向与X轴正向的指向相反。第二活动件302包括相连的第二转动部320和第二滑动部321。第二转动部320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320套设于第二转轴50上。第二滑动部321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滑槽314内。第二滑动部321可以为矩形滑块、方形滑块等。可选的,在第二壳体组件30从折合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二滑动部321全部位于第二滑槽314内;或者,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滑动部321部分位于第二滑槽314内,在第二壳体301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滑动部321全部位于第二滑槽314内。在第二壳体301上形成第二滑槽314,在第二活动件302上形成第二滑动部321,通过第二滑动部321与第二滑槽314实现第二壳体301与第二活动件302的滑动连接,结构简单且有利于第二壳体301、第二活动件302的制造、加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活动件302上形成滑槽,在第二壳体301上形成滑块,实现第二活动件302与第二壳体301的滑动连接。其中,第一滑槽214的结构与第二滑槽314的结构可以相同,第一滑槽214与第二滑槽314可以关于固定组件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第一转动部220的结构与第二转动部320的结构可以相同,第一转动部220与第二转动部320可以关于固定组件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第一滑动部221的结构与第二滑动部321的结构可以相同,第一滑动部221与第二滑动部321可以关于固定组件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第一壳体2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移动时第一滑槽214的槽壁沿第一滑动部221的外表面滑动。具体的,第一滑槽214的槽壁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槽壁214a、第二槽壁214b和第三槽壁214c。第一槽壁214a与第三槽壁214c相对设置。第二槽壁214b朝向固定组件10。第一弹性件203可以抵接于第二槽壁214b与第一滑动部221之间。第一滑动部221的外表面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221a和第二表面221b。第一表面221a和第二表面221b分别抵接于第一槽壁214a和第三槽壁214c,以使第一壳体2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移动时第一滑槽214的槽壁沿第一滑动部221的外表面滑动。可以理解的,第一滑槽214与第一滑动部221的配合在第一壳体2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时具有导向作用,且有利于限制第一活动件202与第一壳体201之间的相对转动,使第一活动件202与第一壳体201能够相对于固定组件10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1与第一活动件202一起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可以是第一壳体201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以带动第一活动件202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也可以是第一活动件202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以带动第一壳体2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第二壳体3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运动时第二滑槽314的槽壁沿第二滑动部321的外表面滑动。第二滑槽314的槽壁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槽壁314a、第五槽壁314b和第六槽壁314c。第四槽壁314a与第六槽壁314c相对设置。第五槽壁314b朝向固定组件10。第二弹性件303可以抵接于第五槽壁314b与第二滑动部321之间。第二滑动部321的外表面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321a和第四表面321b。第三表面321a和第四表面321b分别抵接于第四槽壁314a和第六槽壁314c,以使第二壳体3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运动时第二滑槽314的槽壁沿第二滑动部321的外表面滑动。可以理解的,第二滑槽314与第二滑动部321的配合在第二壳体301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时具有导向作用,且有利于限制第二活动件302与第二壳体301之间的相对转动,使第二活动件302与第二壳体301能够相对于固定组件10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01与第二活动件302一起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可以是第二壳体301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以带动第二活动件302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也可以是第二活动件302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以带动第二壳体3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6至图18,第一壳体201还包括设于第一滑槽214内的至少一个第一阻挡部215。本申请对于第一阻挡部215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举例而言,第一阻挡部215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等。第一阻挡部215可以为阻尼凹槽,阻尼凸块等。第一活动件202还包括设于第一滑动部221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阻滞部223。第一阻滞部223的数量与第一阻挡部215的数量相同。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壳体20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阻挡部215,第一活动件202包括两个相背设置的第一阻滞部223为例。第一阻滞部223可以为阻尼凹槽,阻尼凸块等。两个第一阻滞部223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分别抵接两个第一阻挡部215,以阻碍第一活动件202与第一壳体201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理解的,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阻滞部223与第一阻挡部215之间具有阻尼力。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215以设于第一滑槽214内的阻尼凸块,第一阻滞部223以设于第一滑动部221的阻尼凸块为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215可以为阻尼凸块,第一阻滞部223可以为阻尼凹槽,或者,第一阻挡部215可以为阻尼凹槽,第一阻滞部223可以为阻尼凸块。通过在第一滑槽214内设置第一阻挡部215,在第一滑动部221内设置第一阻滞部223,使第一阻挡部215与第一阻滞部223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相互抵接,从而可在第一壳体201与第一活动件202之间形成阻力,限制第一壳体201与第一活动件202的相对运动,有利于使第一壳体201与第一活动件202在展平状态时相对稳定。第二壳体301还包括设于第二滑槽314内的至少一个第二阻挡部315。第二活动件302还包括设于第二滑动部321上的至少一个第二阻滞部322。第二阻滞部322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抵第二阻挡部315,以阻碍第二活动件302与第二壳体301之间的相对运动。其中,第二阻挡部315的数量、具体结构以及第二阻挡部315在第二滑槽314内的设置方式可参照第一阻挡部215的数量、结构及第一阻挡部215在第一滑槽214内的设置方式,第二阻滞部322的数量、具体结构以及第二阻滞部322在第二滑动部321上的设置方式可参照第一阻滞部223的数量、结构及第一阻滞部223在第一滑动部221上的设置方式,此处不再赘述。通过在第二滑槽314内设置第二阻挡部315,在第二滑动部321内设置第二阻滞部322,使第二阻挡部315与第二阻滞部322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相互抵接,从而可在第二壳体301与第二活动件302之间形成阻力,限制第二壳体301与第二活动件302的相对运动,有利于使第二壳体301与第二活动件302在展平状态时相对稳定。其中,第一阻挡部215的结构与第二阻挡部315的结构可以相同,第一阻挡部215与第二阻挡部315可以关于固定组件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第一阻滞部223的结构与第二阻滞部322的结构可以相同,第一阻滞部223与第二阻滞部322可以关于固定组件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其中,请参照图19和图20,第一转动部220设于固定组件10朝向弯折区22的一侧。第一活动件202还包括连接于第一转动部220与第一滑动部221之间的第一连杆224。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24的一端与第一转动部220直接连接,第一连杆224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动部221直接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24与第一转动部220之间可以为间接连接,第一连杆224与第一滑动部221之间可以为间接连接。第一连杆224在第一壳体2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的过程中与固定组件10相间隔。通过使第一连杆224在第一壳体组件20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的过程中与固定组件10相间隔,可防止第一活动件202转动过程中与固定组件10干涉,从而提高第一活动件202转动的顺滑性,避免第一壳体组件20的卡顿。第一连杆224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抵接于固定组件10朝向弯折区22的一侧。通过使第一连杆224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抵接于固定组件10朝向弯折区22的一侧,可限制第一活动件202在展平后相对于固定组件10的继续转动,避免继续弯折造成柔性显示屏2的拉扯,使得第一壳体组件20在无外力时可较好的保持展平状态。
第二转动部320设于固定组件10朝向弯折区22的一侧。第二活动件302还包括连接于第二转动部320与第二滑动部321之间的第三连杆323。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连杆323与第二转动部320的连接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第一连杆224与第一转动部220的连接方式,第三连杆323与第二滑动部321的连接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第一连杆224与第一滑动部221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第三连杆323在第二壳体组件30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的过程中与固定组件10相间隔。通过使第三连杆323在第二壳体组件30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的过程中与固定组件10相间隔,可防止第二活动件302转动过程中与固定组件10干涉,从而提高第二活动件302转动的顺滑性,避免第二壳体组件30的卡顿。第三连杆323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抵接于固定组件10朝向弯折区22的一侧。通过使第三连杆323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抵接于固定组件10朝向弯折区22的一侧,可限制第二活动件302在展平后相对于固定组件10的继续转动,避免继续弯折造成柔性显示屏2的拉扯,使得第二壳体组件30在无外力时可较好的保持展平状态。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1和图22,第一壳体组件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限位件204。本申请对于第一支撑限位件204的数量不做具体的要求。举例而言,第一支撑限位件20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第一支撑限位件204的数量与第一活动件20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支撑限位件204包括第一限位部240。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一端240a设于固定组件10上并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一端240a通过第三转轴60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其中,第三转轴60可一端穿设于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一端240a,另一端穿设于固定组件10上,也可与第一限位部240与固定组件10中的一者固定连接。第一壳体201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槽216。第一限位槽216的数量与第一支撑限位件204的数量相同。第一限位槽216沿第一壳体201指向固定组件10的方向延伸。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组件20在展平状态时,第一限位槽216沿X轴方向延伸。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二端240b设于第一限位槽216内并于第一限位槽216内运动。由于第一限位部240在第一限位槽216内运动因此第一限位部240与第一限位槽216的配合可用于限制第一壳体2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的移动距离。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2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的移动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限位部240的延伸尺寸。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限位件204,在第一壳体201上设置第一限位槽216,由于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二端240b在第一限位槽216内运动,因此第一壳体201在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时,当第一限位部240抵接至第一限位槽216的槽壁后,第一壳体201无法继续移动,从而限制了第一壳体2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的移动距离。通过限制第一壳体2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的移动距离,可以避免第一壳体201的移动距离过大,避免对柔性显示屏2造成过度拉伸。第二壳体组件3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限位件304。本申请对于第二支撑限位件304的数量不做具体的要求。举例而言,第二支撑限位件30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第二支撑限位件304的数量与第二活动件30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支撑限位件304包括第二限位部340。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一端340a设于固定组件10上并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一端340a通过第四转轴70转动连接固定组件10。其中,第四转轴70可一端穿设于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一端340a,另一端穿设于固定组件10上,也可与第二限位部340与固定组件10中的一者固定连接。第二壳体301还具有至少一个第二限位槽316。第二限位槽316的数量与第二支撑限位件304的数量相同。第二限位槽316沿第二壳体301指向固定组件10的方向延伸。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组件30在展平状态时,第二限位槽316沿X轴方向延伸。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二端340b设于第二限位槽316内并于第二限位槽316内运动。由于第二限位部340在第二限位槽316内运动因此第二限位部340与第二限位槽316的配合可用于限制第二壳体3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的移动距离。可以理解的,第二壳体3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的移动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限位部340的延伸尺寸。通过设置第二支撑限位件304,在第二壳体301上设置第二限位槽316,由于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二端340b在第二限位槽316内运动,因此第二壳体301在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时,当第二限位部340抵接至第二限位槽316的槽壁后,第二壳体301无法继续移动,从而限制了第二壳体3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的移动距离。通过限制第二壳体3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的移动距离,可以避免第二壳体301的移动距离过大,避免对柔性显示屏2造成过度拉伸。
其中,固定组件10还包括第二支架103。第二支架103固定设于固定件101朝向弯折区22的一侧。第二支架103与第一支架102可并列设于固定件101上。第一支撑限位件204通过第三转轴60转动连接第二支架103的一端,第二支撑限位件304通过第四转轴70转动连接第二支架103的另一端。第三转轴60与第四转轴70可关于固定组件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第一限位槽216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面216a和第二限位面216b,第一限位面216a朝向第一壳体201背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第二限位面216b朝向固定组件10。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二端240b在第一壳体201处于展平状态时抵接于第一限位面216a,并与第二限位面216b相间隔,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二端240b在第一壳体201处于折合状态时抵接于第二限位面216b,并与第一限位面216a相间隔。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组件20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二端240b在第一限位面216a与第二限位面216b之间运动。由于第一限位部240与固定组件10转动连接,因此第一限位部240与固定组件10之间的相对距离不变,当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二端240b抵接于第一限位面216a时,第一限位部240可以限制第一壳体201不能继续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从而避免第一壳体201的移动距离较大时,造成柔性显示屏2的过度拉伸。当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二端240b抵接于第二限位面216b时,第一限位部240可以限制第一壳体201不能朝向靠近固定组件10的一侧继续移动,从而避免在折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非弯折区21在第一壳体201的作用下挤压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2。第二限位槽316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限位面316a和第四限位面316b,第三限位面316a朝向第二壳体301背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第四限位面316b朝向固定组件10。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二端340b在第二壳体301处于展平状态时抵接于第三限位面316a,并与第四限位面316b相间隔,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二端340b在第二壳体301处于折合状态时抵接于第四限位面316b,并与第三限位面316a相间隔。可以理解的,第二壳体组件30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二端340b在第三限位面316a与第四限位面316b之间运动。由于第二限位部340与固定组件10转动连接,因此第二限位部340与固定组件10之间的相对距离不变,当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二端340b抵接于第三限位面316a时,第二限位部340可以限制第二壳体301不能继续朝向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侧移动,从而避免第二壳体301的移动距离较大时,造成柔性显示屏2的过度拉伸。当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二端340b抵接于第二限位面216b时,第二限位部340可以限制第二壳体301不能朝向靠近固定组件10的一侧继续移动,从而避免在折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的第二非弯折区23在第二壳体301的作用下挤压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2。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1至图23,第一支撑限位件204还包括第一支撑部241。第一支撑部241固定连接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一端240a。可选的,第一支撑限位件204还包括第一连接部242。第一连接部24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一端240a,第一连接部24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部241。其中,第一支撑部241、第一连接部242及第一限位部240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可以理解的,当第一限位部240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时,第一支撑部241也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即第一限位部240与第一支撑部241同步转动。第一支撑部241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与第一壳体201朝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侧齐平,并用于支撑第一部分的弯折区22。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41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与第一支撑板211齐平,第一支撑部241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支撑于第一子弯折区22a远离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其中,第一支撑部241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支撑于第一子弯折区22a远离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可以理解为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部241与第一子弯折区22a远离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相接触。通过第一支撑部241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支撑第一子弯折区22a远离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可使得第一子弯折区22a能够承受一定的作用力,避免第一子弯折区22a在用户的按压下或者其他外力下变形,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以及提高第一子弯折区22a远离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在展平状态时的平整度。第二支撑限位件304还包括第二支撑部341。第二支撑部341固定连接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一端340a。可选的,第二支撑限位件304还包括第二连接部342。第二连接部34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一端340a,第二连接部34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部341。其中,第二支撑部341、第二连接部342及第二限位部340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可以理解的,当第二限位部340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时,第二支撑部341也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即第二限位部340与第二支撑部341同步转动。第二支撑部341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与第二壳体301朝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侧齐平,并用于支撑第三部分的弯折区22。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341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与第二支撑板311齐平,第二支撑部341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支撑于第三子弯折区22c远离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其中,第二支撑部341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支撑于第三子弯折区22c远离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可以理解为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支撑部341与第三子弯折区22c远离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相接触。通过第二支撑部341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支撑第三子弯折区22c远离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可使得第三子弯折区22c能够承受一定的作用力,避免第三子弯折区22c在用户的按压下或者其他外力下变形,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以及提高第三子弯折区22c远离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在展平状态时的平整度。
其中,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二端240b转动连接第一壳体201。换言之,第一支撑限位件204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201转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限位面216a、第二限位面216b设置为圆弧形面,并使第一限位部240的第二端240b形成第一销轴,实现第一限位部240与第一壳体201的转动连接。第一支撑部241的第一端241a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41的第二端241b靠近固定组件10。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支撑部241的第二端241b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41的第一端241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所在平面,第一支撑部241的第二端241b用于支撑第一部分的弯折区22,第一支撑部241的第一端241a用于与弯折区22间隔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41的第二端241b支撑第一子弯折区22a远离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第一支撑部241的第一端241a与第二子弯折区22b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支撑部241相对于第一支撑板211倾斜设置。通过使第一支撑部241的第二端241b相对于第一支撑部241的第一端241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所在平面,有利于形成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端较窄,靠近固定组件10的一端较宽的避让空间,从而有利于收容弯折区22呈水滴型的柔性显示屏2。此外,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支撑部241的第二端241b用于支撑第一子弯折区22a远离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可使第一子弯折区22a远离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的轨迹更佳顺滑,第一子弯折区22a的叠层受力更小,进一步减少或消除展平后弯折区22因叠层变形堆积而产生的折痕。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二端340b转动连接第二壳体301。换言之,第二支撑限位件304能够相对于第二壳体301转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三限位面316a、第四限位面316b设置为圆弧形面,并使第二限位部340的第二端340b形成第二销轴,实现第二限位部340与第二壳体301的转动连接。第二支撑部341的第一端相对于第二支撑部341的第二端靠近固定组件10。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支撑部341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支撑部341的第一端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所在平面,第二支撑部341的第二端用于支撑第一部分的弯折区22,第二支撑部341的第一端用于与弯折区22间隔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341的第二端用于支撑第三子弯折区22c远离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第二支撑部341的第一端与第二子弯折区22b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支撑部341相对于第二支撑板311倾斜设置。通过使第二支撑部341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支撑部341的第一端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所在平面,有利于形成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端较窄,靠近固定组件10的一端较宽的避让空间,从而有利于收容弯折区22呈水滴型的柔性显示屏2。此外,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支撑部341的第二端支撑第三子弯折区22c远离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可使第三子弯折区22c的轨迹更佳顺滑,第三子弯折区22c的叠层受力更小,进一步减少或消除展平后弯折区22因叠层变形堆积而产生的折痕。
可选的,第一壳体组件20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支撑部241相对于第一壳体201转动并用于支撑第一子弯折区22a。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组件20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支撑部241可相对于第一壳体201转动,并至少部分抵接第一子弯折区22a。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在第一壳体组件20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支撑部241对第一子弯折区22a的支撑,同时使第一支撑部241相对于第一壳体201转动可以避免第一支撑部241对柔性显示屏2的挤压,实现对柔性显示屏2的有效支撑和防护。第二壳体组件30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二支撑部341相对于第二壳体301转动并用于支撑第三子弯折区22c。可以理解的,第二壳体组件30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二支撑部341可相对于第二壳体301转动,并至少部分抵接第三子弯折区22c。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在第二壳体组件30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支撑部341对第二子弯折区22b的支撑,同时可以避免第二支撑部341对柔性显示屏2的挤压,实现对柔性显示屏2的有效支撑和防护。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4至图27,第一壳体组件2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承载件205。本申请对于第一承载件205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第一承载件20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等。第一承载件205可以包括承载平板等。第一承载件205设于第一壳体201上。可选的,第一承载件205设于第一基板210;或者,第一承载件205设于第一支撑板211上;又或者,第一承载件205设于第一周侧板212上。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承载件205设于第一支撑板211上为例。第一承载件205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与第一壳体201朝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侧齐平,并用于支撑第二部分的弯折区22。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205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与第一支撑板211齐平,并用于支撑第一子弯折区22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可以理解的,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承载件205接触第一子弯折区22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通过第一承载件205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支撑第一子弯折区22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可使得第一子弯折区22a能够承受一定的作用力,避免第一子弯折区22a在用户的按压下或者其他外力下变形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以及提高第一子弯折区22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在展平状态时的平整度。其中,第一承载件205与第一支撑部241在展平状态时皆能够支撑第一子弯折区22a,可使得第一子弯折区22a在展平状态时承受较大的按压力,提高第一子弯折区22a的可靠性和平整度。本申请中,第一承载件205与第一子弯折区22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可固定连接,例如,第一子弯折区22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可与第一承载件205粘接于一起。通过将第一承载件205与第一子弯折区22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固定连接,可实现第一壳体201、第一非弯折区21、第一子弯折区22a、第一承载件205的相互联动,从而有利于带动第一承载件205展平或折合。第二壳体组件3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承载件305。本申请对于第二承载件305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第二承载件30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等。第二承载件305可以包括承载平板等。第二承载件305设于第二壳体301上并转动连接第二壳体301。可选的,第二承载件305设于第二基板310上;或者,第二承载件305设于第二支撑板311上;又或者,第二承载件305设于第二周侧板312上。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二承载件305设于第二支撑板311上为例。第二承载件305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与第二壳体301朝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侧齐平,并用于支撑第二部分的弯折区22。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承载件305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与第二支撑板311齐平,并用于支撑第三子弯折区22c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可以理解的,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承载件305接触第三子弯折区22c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通过第二承载件305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支撑第三子弯折区22c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可使得第三子弯折区22c能够承受一定的作用力,避免第三子弯折区22c在用户的按压下或者其他外力下变形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以及提高第三子弯折区22c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在展平状态时的平整度。其中,第二承载件305与第二支撑部341在展平状态时皆能够支撑第三子弯折区22c,可使得第三子弯折区22c在展平状态时承受较大的按压力,提高第三子弯折区22c的可靠性和平整度。本申请中,第二承载件305与第三子弯折区22c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可固定连接,例如,第三子弯折区22c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可与第二承载件305粘接于一起。通过将第二承载件305与第三子弯折区22c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固定连接,可实现第二壳体301、第二非弯折区23、第三子弯折区22c、第二承载件305的相互联动,从而有利于带动第二承载件305展平或折合。
其中,第一承载件205转动连接第一壳体201。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205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211。可选的,第一承载件205通过设于第一支撑板211上的第一圆弧槽210a与第一壳体201转动连接。第一承载件205的第一端205a相对于第一承载件205的第二端205b靠近固定组件10。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承载件205的第二端205b相对于第一承载件205的第一端205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所在平面。第一承载件205的第一端205a和第一承载件205的第二端205b皆用于支撑第二部分的弯折区22。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205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折合状态时相对于第一支撑板211倾斜,并用于支撑第一子弯折区22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通过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承载件205的第二端205b相对于第一承载件205的第一端205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所在平面,有利于形成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端较窄,靠近固定组件10的一端较宽的避让空间,从而有利于收容呈水滴型的柔性显示屏2。此外,在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承载件205用于支撑第一子弯折区22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可使第一子弯折区22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的水滴轨迹更佳顺滑,柔性显示屏2的第一子弯折区22a的叠层受力更小,进一步减少或消除展平后柔性显示屏2因叠层变形堆积而产生的折痕。第二承载件305转动连接第二壳体301。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承载件305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311。可选的,第二承载件305通过设于第二支撑板311上的第二圆弧槽与第二壳体301转动连接。第二承载件305的第一端305a相对于第二承载件305的第二端305b靠近固定组件10。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承载件305的第二端305b相对于第二承载件305的第一端305a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所在平面。第二承载件305的第一端305a和第二承载件305的第二端305b皆用于支撑第二部分的弯折区22。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承载件305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折合状态时相对于第二支撑板311倾斜,并用于支撑第三子弯折区22c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通过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承载件305的第二端305b相对于第二承载件305的第一端305a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所在平面,有利于形成远离固定组件10的一端较窄,靠近固定组件10的一端较宽的避让空间,从而有利于收容呈水滴型的柔性显示屏2。此外,在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承载件305用于支撑第三子弯折区22c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可使第三子弯折区22c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的水滴轨迹更佳顺滑,柔性显示屏2的第三子弯折区22c的叠层受力更小,进一步减少或消除展平后柔性显示屏2因叠层变形堆积而产生的折痕。
第一壳体组件20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承载件205相对于第一壳体201转动并支撑第二部分的弯折区22。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组件20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承载件205相对于第一壳体201转动并支撑第一子弯折区22a靠近第一非弯折区21的一端。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在第一壳体组件20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承载件205对第一子弯折区22a的支撑,同时可以避让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2,避免第一承载件205对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2的挤压,实现对柔性显示屏2的有效支撑和防护。第二壳体组件30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二承载件305相对于第二壳体301转动并支撑第二部分的弯折区22。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组件30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二承载件305相对于第二壳体301转动并支撑第三子弯折区22c靠近第二非弯折区23的一端。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在第二壳体组件30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承载件305对第三子弯折区22c的支撑,同时可以避让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2,避免第二承载件305对柔性显示屏2的弯折区22的挤压,实现对柔性显示屏2的有效支撑和防护。
可选的,第一活动件202还包括第二连杆225。第二连杆225连接第一承载件205。其中,第二连杆225与第一承载件205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第二连杆225在第一活动件202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承载件205相对于第一壳体201转动。本实施例可以实现第一活动件202与第一承载件205的相互联动,减少折叠装置1的零部件,简化折叠装置1的结构。第二活动件302还包括第四连杆324。第四连杆324连接第二承载件305。其中,第四连杆324与第二承载件305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第四连杆324在第二活动件302相对于固定组件10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二承载件305相对于第二壳体301转动。本实施例可以实现第二活动件302与第二承载件305的相互联动,减少折叠装置1的零部件,简化折叠装置1的结构。
一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205上设有第一轨迹槽250。可选的,第一轨迹槽250为圆弧形槽。第二连杆225的一端位于第一轨迹槽250内并活动连接第一承载件205。第二连杆225在第一轨迹槽250内运动以带动第一承载件205相对于第一壳体201转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连杆225在第一轨迹槽250内滑动。当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承载件205抵接于第一轨迹槽250的一端;当第一壳体组件2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一承载件205抵接于第一轨迹槽250的另一端。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承载件205上设置第一轨迹槽250,使第一活动件202的第二连杆225于第一轨迹槽250内的运动,可通过对第一轨迹槽250的设计限制第一活动件202的运动轨迹,从而使得第一活动件202、第一壳体201能够按照预设的轨迹运动,提高第一壳体组件20在折合状态、展平状态以及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时的可靠性,同时通过第二连杆225在第一轨迹槽250内运动带动第一承载件205相对于第一壳体201转动,以实现第一活动件202与第一承载件205的相互联动。第二承载件305上设有第二轨迹槽350。可选的,第二轨迹槽350为圆弧形槽。第四连杆324的一端位于第二轨迹槽350内并滑动连接第二承载件305。第四连杆324在第二轨迹槽350内滑动以带动第二承载件305相对于第二壳体301转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连杆324在第二轨迹槽350内滑动。当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承载件305抵接于第二轨迹槽350的一端;当第二壳体组件30处于折合状态时,第二承载件305抵接于第二轨迹槽350的另一端。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承载件305上设置第二轨迹槽350,使第二活动件302的第四连杆324于第二轨迹槽350内的运动,可通过对第二轨迹槽350的设计限制第二活动件302的运动轨迹,从而使得第二活动件302、第二壳体301能够按照预设的轨迹运动,提高第二壳体组件30在折合状态、展平状态以及在折合状态与展平状态之间切换时的可靠性,同时通过第四连杆324在第二轨迹槽350内运动带动第二承载件305相对于第二壳体301转动,以实现第二活动件302与第二承载件305的相互联动。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4和图28,折叠装置1还包括同步机构104。同步机构104可以是齿轮机构、蜗杆机构、连杆机构等。同步机构104设于固定组件10朝向柔性显示屏2的一侧。具体的,同步机构104设于固定组件10与弯折区22之间。同步机构104的一端连接第一壳体组件20,同步机构10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壳体组件30。同步机构104用于使第一壳体组件20和第二壳体组件30同步转动。一实施例中,同步机构104的一端连接第一壳体组件20的第一壳体201,同步机构10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壳体组件30的第二壳体301,当第一壳体2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同步结构带动第二壳体301相对于固定组件10沿第二方向同步转动,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例如: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或者,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可以理解的,同步机构104带动第一壳体201与第二壳体301同步反向转动。通过设置同步机构104,实现第一壳体组件20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同步转动,有利于提高折叠装置1的自动化、智能性。
上述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提及的特征,只要在本申请的范围内是有意义的,均可以任意相互组合。针对折叠装置1所说明的优点和特征以相应的方式适用于折叠式电子设备100。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显示屏,包括相邻的弯折区和第一非弯折区;及
折叠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和至少一个壳体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弯折区相对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所述第一壳体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至少一个第一活动件,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固定组件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非弯折区;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固定组件上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组件,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二端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从折合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组件转动并推压所述第一壳体,以使所述第一壳体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组件的一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弹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二端之间,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时呈压缩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至少一个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第一壳体指向所述固定组件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相连的转动部和滑动部,所述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固定组件,所述滑动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滑槽,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固定组件移动时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壁沿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外表面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设于所述滑槽内的至少一个阻挡部,所述第一活动件还包括设于所述滑动部上的至少一个阻滞部,所述阻滞部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时抵接于所述阻挡部,以阻碍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设于所述固定组件朝向所述弯折区的一侧,所述第一活动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转动部与所述滑动部之间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转动的过程中与所述固定组件相间隔,所述第一连杆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时抵接于所述固定组件朝向所述弯折区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限位件,所述支撑限位件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固定上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至少一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第一壳体指向所述固定组件的方向延伸,所述限位部的第二端设于所述限位槽内并于所述限位槽内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朝向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固定组件的一侧,所述限位部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时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面,并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间隔,所述限位部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处于所述折合状态时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面,并与所述第一限位面相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限位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限位部的第一端,所述支撑部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一侧齐平,并用于支撑第一部分的所述弯折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二端靠近所述固定组件,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处于所述折合状态时,所述支撑部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所在平面,所述支撑部的第二端用于支撑第一部分的所述弯折区,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弯折区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在所述折合状态与所述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支撑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并用于支撑第一部分的所述弯折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件,所述承载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承载件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一侧齐平,并用于支撑第二部分的所述弯折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承载件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承载件的第二端靠近所述固定组件,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处于所述折合状态时,所述承载件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承载件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所在平面,所述承载件的第一端和所述承载件的第二端皆用于支撑第二部分的所述弯折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在所述折合状态与所述展平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所述承载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并支撑第二部分的所述弯折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还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组件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承载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上设有轨迹槽,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位于所述轨迹槽内并滑动连接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轨迹槽内滑动以带动所述承载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当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处于所述展平状态时,所述承载件抵接于所述轨迹槽的一端;当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处于所述折合状态时,所述承载件抵接于所述轨迹槽的另一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还包括邻接于所述弯折区远离所述第一非弯折区一侧的第二非弯折区,至少一个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壳体组件,所述第二壳体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组件,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包括第二壳体和至少一个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固定组件的另一侧,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非弯折区,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固定组件上并转动连接所述固定组件,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第二端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上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从折合状态弯折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活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组件转动并推压所述第二壳体,以使所述第二壳体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组件的一侧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电子设备还包括同步机构,所述同步机构设于所述固定组件朝向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侧,所述同步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组件,所述同步机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组件,所述同步机构用于使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同步转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非弯折区、所述弯折区及所述第二非弯折区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组件的作用下展平;所述折叠式电子设备处于折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组件的作用下相对设置,所述弯折区自然弯折。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包括第一子弯折区、第二子弯折区和第三子弯折区,所述第一子弯折区、所述第二子弯折区及所述第三子弯折区依次排列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在所述折叠式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折合状态时,所述第二子弯折区的弯折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子弯折区的弯折曲率半径、所述第三子弯折区的弯折曲率半径,所述第一子弯折区与所述第三子弯折区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子弯折区连接所述第一子弯折区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子弯折区连接所述第三子弯折区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子弯折区连接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子弯折区连接所述第二非弯折区的一端之间形成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间距的尺寸。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11683.2A CN114283695A (zh) | 2022-01-29 | 2022-01-29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PCT/CN2022/137403 WO2023142705A1 (zh) | 2022-01-29 | 2022-12-08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11683.2A CN114283695A (zh) | 2022-01-29 | 2022-01-29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83695A true CN114283695A (zh) | 2022-04-05 |
Family
ID=80881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111683.2A Pending CN114283695A (zh) | 2022-01-29 | 2022-01-29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283695A (zh) |
WO (1) | WO2023142705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394190A (zh) * | 2022-08-16 | 2022-11-2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WO2023142705A1 (zh) * | 2022-01-29 | 2023-08-0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WO2023231386A1 (zh) * | 2022-05-31 | 2023-12-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WO2024055495A1 (zh) * | 2022-09-14 | 2024-03-21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支撑结构件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18924A1 (ko) * | 2012-02-06 | 2013-08-15 | (주)케이에이치바텍 | 폴더용 휴대단말기의 프리스탑 힌지모듈 |
JP2013164144A (ja) * | 2012-02-13 | 2013-08-22 | Staf Corp | 電子機器 |
CN103608745A (zh) * | 2011-06-07 | 2014-02-26 | 微软公司 | 柔性显示器可折叠组件 |
US20170013729A1 (en) * | 2011-07-06 | 2017-01-12 | Apple Inc. | Flexible Display Devices |
CN208421694U (zh) * | 2018-07-13 | 2019-01-2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09469680A (zh) * | 2018-09-27 | 2019-03-15 |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
US10520992B1 (en) * | 2018-12-06 | 2019-12-31 | Jarllytec Co., Ltd. | Hinge module for a foldable type device |
CN110703861A (zh) * | 2019-11-05 | 2020-01-17 | 东莞市宏联电子有限公司 | 应用于柔性屏设备的转动机构和柔性屏设备 |
CN212935953U (zh) * | 2020-08-10 | 2021-04-09 |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US20210397226A1 (en) * | 2020-06-22 | 2021-12-23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Electronic device hinge with movable rigid display suppor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80854B (zh) * | 2019-09-12 | 2021-11-09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屏支撑结构和折叠屏 |
CN210955912U (zh) * | 2020-03-18 | 2020-07-0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的显示装置 |
CN113534891B (zh) * | 2020-04-18 | 2024-10-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CN113593416B (zh) * | 2021-08-04 | 2023-02-24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折叠显示装置 |
CN114283695A (zh) * | 2022-01-29 | 2022-04-0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
2022
- 2022-01-29 CN CN202210111683.2A patent/CN114283695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2-08 WO PCT/CN2022/137403 patent/WO2023142705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08745A (zh) * | 2011-06-07 | 2014-02-26 | 微软公司 | 柔性显示器可折叠组件 |
US20170013729A1 (en) * | 2011-07-06 | 2017-01-12 | Apple Inc. | Flexible Display Devices |
WO2013118924A1 (ko) * | 2012-02-06 | 2013-08-15 | (주)케이에이치바텍 | 폴더용 휴대단말기의 프리스탑 힌지모듈 |
JP2013164144A (ja) * | 2012-02-13 | 2013-08-22 | Staf Corp | 電子機器 |
CN208421694U (zh) * | 2018-07-13 | 2019-01-2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09469680A (zh) * | 2018-09-27 | 2019-03-15 |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
US10520992B1 (en) * | 2018-12-06 | 2019-12-31 | Jarllytec Co., Ltd. | Hinge module for a foldable type device |
CN110703861A (zh) * | 2019-11-05 | 2020-01-17 | 东莞市宏联电子有限公司 | 应用于柔性屏设备的转动机构和柔性屏设备 |
US20210397226A1 (en) * | 2020-06-22 | 2021-12-23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Electronic device hinge with movable rigid display support |
CN212935953U (zh) * | 2020-08-10 | 2021-04-09 |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42705A1 (zh) * | 2022-01-29 | 2023-08-0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WO2023231386A1 (zh) * | 2022-05-31 | 2023-12-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转轴机构、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CN115394190A (zh) * | 2022-08-16 | 2022-11-2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WO2024055495A1 (zh) * | 2022-09-14 | 2024-03-21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折叠支撑结构件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42705A1 (zh) | 2023-08-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283695A (zh)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
WO2022068211A1 (zh) |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
EP3739561B1 (en) | Screen body support device and foldable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 |
US10772224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22218147A1 (zh) |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 |
US11960332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9681521B (zh) | 一种折叠式装置的转轴模块 | |
CN111968513A (zh) | 电子设备 | |
WO2022042394A1 (zh) | 伸缩机构及电子设备 | |
CN113202857A (zh) |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
TWI458418B (zh) | 排線理線結構及其滑蓋式電子裝置 | |
CN113404770B (zh) | 铰链、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
CN111831067B (zh) | 可挠式显示器 | |
CN112558687A (zh) | 具滑动屏幕的电子装置 | |
CN213458799U (zh) | 折叠机构及终端设备 | |
WO2012014742A1 (ja) | 開閉装置 | |
CN114076144A (zh) | 转轴机构、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 |
CN115704419A (zh) |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15705074A (zh) | 铰链组件和电子设备 | |
US20240080382A1 (en) |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6658512B (zh) |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
CN114697418A (zh) | 限位动作机构和电子设备 | |
CN111009192A (zh) | 显示面板支撑架及显示装置 | |
CN116696927A (zh) |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
TWI751872B (zh) | 可撓式顯示裝置與可攜式電子裝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05 |